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理保护环境的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20 10:00: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理保护环境的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理保护环境的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地;环境保护;措施;方法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们日常用水用电需求的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兴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性质决定了必将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为了能够降低施工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我们应通过科学 的管理手段,对施工中各项要素进行控制和管理,努力将污染要素降至最低。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1、造成水污染

水利水电工程中,会对施工工地和周围环境的水质产生影响。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类的施工材料,在这些材料配置和使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化学成分,进入水环境中,从而造成水污染。并且,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一般都是在水域附近进行施工的,施工中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化工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到附近的水域中的,对周围的水质造成大量的污染。

2、产生空气污染

除了对水质产生污染之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还会对周围空气产生影响。当前,雾霾、沙尘暴等恶劣气候频繁发生,建设工程施工就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机械设备和车辆,这些机械设备和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为其,还会扬起尘土,给周围的空气带来恶劣影响。

3、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包含围堰、挖掘基坑等环境,如果水库建设过程中发生坍塌现象,就会引发地震,施工中的泥沙冲淤对于航运的正常运行有着很大的影响。施工中泥土堆积产生的地下水位升高将会引起土地盐碱化或者沼泽化,污水顺着水流向下游流淌,也将影响到下游的生态环境。

4、引发噪音污染和光污染

在车辆和机械设备运行的过程中,将会产生震动,发出大量的噪音,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污染,影响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还有的水利水电工程为了赶工期,在晚上也进行施工,需要大量的照明,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光污染。

5、影响土地利用

水利水电工程由于耗资巨大、施工期长、规模较大,因此在开工之前要将当地的居民进行转移,如果移民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或者将森林开垦用作居住地,就会引发水土流失的问题。

6、涉及到文物保护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危害到部分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工程将原有的河流阻断,使得当地的生物种类受到影响,一些稀有保护动植物有可能会减少或绝种;施工中的大肆挖掘工程将会造成泥沙的迁移,有可能掩盖文物古迹。因此,在施工开展之前,应做好文物古迹和自然生态景观的记录、迁移和保护工作。

二、如何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地采用科学的环境保护措施

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保障周围居民生活的稳定,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应对当地有关施工噪音标准和污染标准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解,使其控制在当地规定的范围内,不得在施工工地排放有污染物的水和杂物等,并注意对周围管线的保管和看护,防止出现重大的管线事故。在施工区域内要做好对危险品的控制和管理,预先做好防汛、防风和消防措施,并将施工现场的粉尘等固体废物按照规定进行处理。为了确保施工中各项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彻底落实,施工项目经理将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负责人,负责对施工中的各种危害周围环境问题的行为和要素进行控制和管理,并且将环境保护工作量化,使其分布到各个部门、各个施工人员身上,使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得到强有力的落实。

2、做好安全文明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要保护好施工周围的绿色植物和生态环境,未得到批准不能够在施工现场滥砍滥伐,不得破坏原有的植被,如果在施工中出现逼不得已的情况,要在施工完成后的第一时间使植被恢复原来的面貌。施工现场的垃圾要进行分类管理,设置垃圾点,所有的垃圾要及时清理、及时投放,其中,废旧电池对于环境的威胁最大,因此应重点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处理。对于施工期间出现的生活垃圾应该在统一的地点堆放、在施工现场就餐时,不得将剩饭、剩菜随意乱放乱到,保持现场的清洁卫生,一次性饭盒应及时回收。工业废水也要排放到固定排放点,不能直接流入居民生活用水的下水道。

3、做好扬尘管理

施工中的扬尘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点,也是管理起来难度最大的部分。对施工现场应另外制定扬尘管理制度,并将施工场地硬化,关键部位设置绿化盒,使其发挥抑制扬尘的作用。。对于一些粉状、容易散落、飞扬的施工材料,要着重注意对其的运输和保管,在施工作业之前必须由项目经理进行对其包装和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并增加保护措施。在运输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应进行初步的清洗,防止车上的灰尘进入施工现场。对于一些特殊工艺引起的粉尘,水利水电专业工程师应在施工前对防止扬尘技术进行交底,并编制预防和治理指导材料,对施工中可能产生粉尘的工艺采用隔离或封闭的措施。

4、加强水质监控和管理

为了降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队周围水质的危害,在施工之前,应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透彻了解,在施工方案中增加水污染防治方案。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要经过沉淀和充分的处理之后,再进行回收应用,剩余的泥浆定期清理到垃圾场。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一律不准排入水域内,要将其收集起来进行统一处理,再进行综合利用。施工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必须经过化粪池发酵杀菌之后,再进行集中处理,或者用专用管道运送到无危害水域。为了实现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地水环境的保护,还应定期对排放的污水进行检监测,一旦发现超标要马上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确保污水的数值维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5、建立生态保护机制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三、结语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采取了科学的方法,尽可能降低施工中的污水、废气排放,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能够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我们应探寻创新施工方法,在施工工地实现安全文明生产,进一步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君. 关于水利水电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管理的探讨[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12:51-52.

[2]和仕云. 浅谈水利水电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管理[J]. 经营管理者,2010,10:146.

[3]庄伟,鄢旭燕.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探析[J]. 科技风,2014,10:142.

[4]王静.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J]. 吉林农业,2014,18:50.

第2篇

一、结合地理教材,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强调: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影响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相结合。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得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他们能自觉地保护环境。

引导学生结合地理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现在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的短缺、水体的污染所引发的危机:目前地球上有三分之一的居民生活在缺水的地区,大约有3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引导学生出示所收集的资料,讨论总结:我国北方普遍缺水,有些河流曾多次断流。海水的石油污染、固体垃圾的污染等,造成海洋生物的大量灭亡,可供利用的生物资源越来越少……

2.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全球气候的恶化。

3.引导学生结合所收集的资料讨论:大气污染、环境恶化、全球气体变暖、南极上空的“臭氧层”遭到严重的破坏、让地球失去了天然的保护等。

二、结合地理教材引导学生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1.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大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保护植被,植树造林等。

2.怎样解决森林的开发和保护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之后达成共识:可以科学合理地划成若干片,采取轮伐制,每年只砍伐一定数量的热带雨林,砍伐之后要积极地补栽,做到砍伐森林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两不误,两方面都抓得好。

3.如何解决水资源的问题,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进行。

4.如何综合性地解决环境问题呢?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加强与国际环保组织的合作,搞好环境保护。

我们要引导学生大力宣传怎样保护环境,以主人翁的态度,从小保护环境,为国家保护环境献言献策:积极发展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环境,治理好大江大河,造一个山川秀美的中国。

第3篇

什么是环境呢?环境是指人群周围的空间,以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环境是相对于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个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环境是有层次之分的,按专家们的研究,可将其划分为生活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等。环境除了包括各种自然因素外,还应该包括一些相关的社会因素,即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但本文所讲的主要是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在围绕人群的空间中,所有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的物质种类很多,主要有:空气、水、土壤、生物、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上述环境因素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环境体系。由于地球表面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结构形成不同,所以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也不相同。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人类的生存全靠自然地理环境的抚育,具体地说,由空气、水、生物、岩石、矿物、土壤、气候、太阳辐射等物质能量组成的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提供了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即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氧气,而且为人类工农业生产提供了物质保证。自然地理环境给了人类一切,人类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

然而,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改造和冲击着自然地理环境。诸如,人口膨胀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压力加大。1650年世界人口只有5.45亿,1993年达56亿,如今已接近70亿。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迅猛增长,对自然环境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而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是有一定限量的,如果超过了人口容量,自然地理环境就难于承受。

滥采滥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包括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而可再生资源也不是无条件可再生的,只有保证自然地理环境不被破坏和污染,可再生资源才能生长和发育。如果滥采滥用非可再生资源,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那么可再生资源也不可能再生。

任意排放有害物质污染环境。人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污染环境的祸首。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不断地改造自然地理环境,从自然地理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能源来发展农业、工业、科技、文化等。而现代农业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农药对土地、水源的污染和破坏严重。现代工业中的“三废”排放也严重污染和破坏着自然地理环境,并严重地危害农作物和居民的身体健康。机动车辆的急剧增加,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的污染也极为严重等等。

在我国,因上述因素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极为突出的。诸如,森林退化。主要表现为面积减少,质量下降。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毁坏十分严重,长白山林区以每年3.5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已从50年代的60%下降到30%,建国初期,海南岛的原始森林占全岛面积的30%,目前仅剩7%。照此下去,全国重点林区的林业局中将有70%无林可采。

因乱砍滥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耕地退化、土壤沙化和盐渍化。全国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4533万公顷,每年流失10亿多吨土壤。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层变薄、肥力下降,而且大量的泥沙输入江河、湖库,造成江河水位抬高,湖库水容量缩小,成为防汛抗洪的严重隐患。黄土高原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高达16亿吨,致使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形成“悬河”,使黄河的防洪能力降低。全国沙化耕地普查面积为253万公顷,盐渍化耕地面积为763万公顷。此外,还有耕地污染、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问题。

第4篇

引言:当前的环境问题已经变成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获取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前提。环境保护意识如何,完全能够体现出该民族的素质如何。要提升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一定要从小抓起,从教育抓起,自小建立对环保的意识,自发对我们所依赖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

一、地理教学中传授环境教育的意义

1.地理科学属于环境教育的主要载体

环境指的是将人类作为核心的环境,包含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地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纽带,可以将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之间的关联展现出来,地理学者将人类看做自然变化与转变环境的动因所在,当前已经较难找到没有被人类所影响的区域。所以,很多教育学者都将地理学科当做环境教育的主要载体。

2.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要方法

地理教育对学生采取的环保教育要依靠地理科学性质与特点决定,这也成为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主要方法。地理教育根本内容传授的是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大致对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有所认识,加强保护并有效改良环境,让地理环境朝着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更有利的方向迈进。在地理教育的过程当中,地理教学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环境教育和地理教学无法脱离,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的整体。强化地理教育里的环境教育对学生建立环境意识、环境伦理道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学生提高环境技能,提升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

所谓学生的环境技能要求指的是可以使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周围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及处理的能力。地理教学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结合本学科的知识,开展和训练受教育人员处理相关环境问题的各类基本技能。包含了区分和判断各类环境问题以及科学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会给学生未来进行环境策划、管理、保护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环境道德与环境价值观

地理老师将环境及相关问题的基本内容传授给学生时,是为了让学生建立环境价值观,能够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在地理教育中对于建立全球观念以及地方差异进行探索,面对学生建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良好的环境道德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教育的措施

1.建立意识

面对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教育的措施而言,先要建立一定的意识,只有建立了意识,才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给予解决。当前时期,许多老师都是先将学生的意识培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对环境保护有所意识,进而在遇到环境遭受破坏的时候会有所感触,而后再持续强化学生的意识,让学生的意识提升到新的层次,就开始实施行动。如此效果就会相对成功,也会相对持久。面对当前的状况而言,建立意识远比实施行动要实际得多,主要因为实际行动是通过意识进行支配,只有意识持续进行,才能让行动持续进行。并且更为重要的是高层次的意识会存在高层次的行动。所以,当前阶段很多老师都希望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意识。针对地理教学里环境保护教育的措施而言,建立意识是相对重要的一环。

例如在讲解《水资源》一课时,在进行完水资源特点的讲解后,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讨论的题目:在学校要如何合理用水?在家要怎样节约用水?此类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就会产生话题性并进行探讨,并以此让学生了解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并且要如何进行节约。

2.实施行动

虽然意识较为重要,但是行动才属于实质阶段。不论意识的层次有多高,不存在行动的实施,都是不实的,只有真正实施行动,才可以表现出实际的效果。面对当前时期的情况来讲,学生实质性的环保行动远远要比言语强很多。因为环保的言语并不存在任何实质性效果,可是少丢垃圾却可以为保护环境提供实际的效果。地理教学过程里环境保护教育的措施需要学生给予实际行动,不可以只处于意识方面,当前时期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各类环境问题已经无法漠视,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在对地理教学的环境保护教育进行对策探讨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者,都应当了解只有行动才能获得最好的成效。

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生动的视频,视频的画面里有一大一小的鸟儿奋力的向前飞翔,大鸟说:“宝贝,你要飞的快一点,空气污染了,我们要赶快离开这里。”小鸟问:“妈妈我们又要搬家吗?”“对啊,这次我们要搬的远一些。”“为什么我们又要搬家呢?”“因为我们的家园被污染了。”“污染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人类把空气污染了。”“人类?人类和我们不是朋友吗?”“是的,但是我们的朋友已经把内心给污染了!”透过两只鸟的对话不但丰富了所学的知识,还让学生了解到周围的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3.实施总结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现状;实施对策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环境灾害频繁发生,由环境而引起的灾害事故也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深思,若是再不重视环境保护问题,那么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就会会遭受更严重的影响。而对高中而言,在地理教学实施中环境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念,更能深层次地认知和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其意义。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现实意义

1.环境教育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其重要性意义

保护和改善环境不仅需要国家实施相关的政策性保护,更重要的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高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更是保护环境的重要力量。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善待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这对于祖国建设,优美环境的创设皆有重要性意义。

2.符合新课改的改革目标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不仅要求教师要不断改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及其环保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不仅要提倡学生保护环境,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进程,更重要的是这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也有意义所在,更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3.加强学生环保实践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其意识形态及思想观念仍处于发展阶段,并未走向成熟。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念、环境保护观,以形成良好的保护环境意识及法制教育观念皆有帮意义。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相关对策

1.综合时事,扩展学生环境知识认知

当前,电视新闻、媒体杂志等都经常报道各区域所发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破坏或是遭受污染的问题。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对环境时事内容进行扩展,并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地区环境时事所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让学生提出适当的解决和防御措施。学生好奇心极为强烈,对于新闻地理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所以教师就能够更好地融合时事环境内容对学生展开环境教育。例如,近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生活的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地理教师可以此整合相关知识合理运用于环境教育教学当中。

2.综合乡土地理资源,提高学生环境认知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重视并整合学校所在地区的相关社会资源、自然资源课程,如,家乡的环境、自然资源发展等相关信息,并在地理教学中补充家乡的相关地理环境问题。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状况等都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能够亲身感受得到,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也能够更加的投入并觉得亲切富有生趣,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环境知识的认知了解。

例如,某所学校所属的区域是较为密集型的工业区,地理教师在讲解工业区对于环境产生的危害时,就可以综合工业区的热电厂、石油化工等重型企业的城区河流与地址位置关系,让学生把握好工厂应该处于哪个位置才能有效避免造成严重的水源污染。如此,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环境知识,更能够理性地认识家乡建设中不能忽略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3.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

只有人们正确的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认识到破坏环境会产生的严重危害,人们才会自觉去实践并做出保护环境的行为。因此,地理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知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在讲自然资源开发时,教师可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资源是否应该开发,该如何开发,如,开发商的立场、当地居民的立场、环境保护学者的立场等,小组之间通过激烈的讨论,更容易理解环境对于人类的价值意义。而地理教师在展开此教学活动,也应该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相关资料,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以不同的立场来分析环境问题。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环境问题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何让当代学生意识到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重要性并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是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教学任务。所以,地理教师应不断探索将环境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途径,让高中生能意识到当前环境保护的刻不容缓,继而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以为创造出更加和谐、生态、可持续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连英.解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4).

第6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81-01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到1989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使环保工作正式步入法制轨道,并已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那么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工程,要从孩童开始,从中小学抓起。

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任务。

第一、认真钻研教材,讲清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知识。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世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气候、河流、湖泊、中国自然资源与平均合理用水保护水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分区的中国地理等知识,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讲清楚自然资源的概念,而且要详细讲解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知识。如讲授黄河时,要说明黄河及流域概况的知识,同时指出,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历史上是一片“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由于常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导致泥沙淤积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同时还应着重介绍,解放以来黄河两岸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治理改造黄河,化害为利,趋利避害,使晋陕等沿河省区出现了田园似锦、棉麦丰收的喜人景象,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环境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地理课的教学之中。

中学地理教材是从人类和环境关系着眼,讲述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的。通过对地球上的生物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能源及其利用,工业生产及工业布局,人口与城市,人类与环境等知识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更能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即保护现有环境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是促使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当地事实材料,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做保护环境的有心人。诸如讲到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可结合省城长春的情况。根据吉林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监测表明,长期堆放在伊通河公路上的垃及已经污染了地下水资源。这是由于地表垃圾经雨水淋溶并向下渗透,进入地下水中造成的。专家们估计,到2000年,世界人口增至63.5亿,饮用水需求量大增,而工业排污量将由每年500立方公里增至3000立方公里。如果用10份淡水稀1份污水的目前标准,地球将耗尽所有的淡水资源。

1994年国家环保部门对我国54个大中城市进行酸雨监测,结果发现有45个城市有酸雨现象(大量以煤、石油天然气为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氮氧化合物在空气中氧化,并吸收水份,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水而降下来,就形成酸雨),占抽查总城市数的80%以上。

第三、可组织环境保护小组,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环境保护小组可调查当地生态环境情况。如所在县市乡村等耕地10年间缩小程度,山区和半山区森林、草地的缩减情况,大中河流域水土流失及两岸农田水毁面积,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我省西部地区)可调查风沙进退情况,沙暴、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增减天数,多年气温和降水变化情况等。

第7篇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地理教育是应有之意,然而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将环境地理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呢?实践表明应当采取如下策略:

1.1采取正确的教学对策

任何教学均需要有采取有效的对策,特别是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地理环境教育方面。很多初中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学习兴趣并不高。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对策。例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际的教育中,不能总是教导学生应该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充分地考虑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将地理教学和环境保护教育与学生兴趣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充满渴望,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就会充满动力。同时,将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教育和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况相结合,相信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才能研究出最有效的、与具体教学知识内容相符的教学策略,顺着学生思维开展教学,这样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

1.2教师要在环境地理教学做好表率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地影响,初中地理教师自身必须要有强烈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并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绝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授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外,还应努力挖掘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当中环境地理教育的渗透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当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现行初中地理课本也是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入手,为学生分析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对如何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主动地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发展更有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从这个基点出发,最终又归结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上去。可以说,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贯穿于教材始终。

1.3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开展更加理性的环境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适当结合学生的身边事件,如破坏环境的事例,对学生们开展教育,引导他们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环境意识。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让学生利用假期对家乡环境状况与发展变化进行调查。这样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以及调查所获取的相关的资料,能够使他们对家乡的环境问题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还能使他们更加关心和热爱环境。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发展其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有效办法。

1.4创新教学方式,适当增加地理课课外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中最经常、最有效、最现实的一种形式,但是相对于课堂教学,地理课外的实践更具有直观性和参与性,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形式多样,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例如,可组织学生了解和调查我国资源的利用现状,环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了解当前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及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积累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宝贵经验。

1.5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做好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

由于初中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特别是环境知识相对缺乏,这导致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烈。因此,在平时的地理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挖掘与环境知识相关的内容,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宣传。例如,开展地理环境专题课堂教学活动,出版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有条件学校还可举办“环境知识”竞赛以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正确看待环境问题,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来。此外,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象渗透到环境保护知识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吸引学生以迫切的心情去追寻其中的深刻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1.6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环境教育

在信息时代,现代化教育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实践地理教学中,老师应多利用互联网搜集丰富的环境保护资料,制作出优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既可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又能使环境地理教育更加形象生动,学生们也更易接受。

2、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环境意识

一、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作用

1.地理教学为“关于环境的教育”提供大量的环境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选修6是一本专门讲解环境教育知识的教材,通过五个单元来讲解环境保护。第一单元是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单元是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三单元是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四单元是生态环境保护,第五单元是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提出许多的问题与保护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这些地理知识进行环境教育。

2.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实现“在环境中的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和案例来教学达到最终的目标。“在环境中的教育”要求学生多去了解环保知识,以自身环境为切入点学习环境知识,能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习环保知识,做到环保与教育同步进行,培养其环境忧患意识。我们可以把身边的环境问题纳到日常的教学中,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通过一些案例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通过环境知识的不断渗透和教育,让学生在自身环境中得到亲身体验,感受各种环境问题,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培养环境忧患意识。

3.地理学能够帮助“为了环境的教育”的实现

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升,高中生的素质较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较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保护环境,注重自身的素质及影响,再加上学校的严格要求,教师对学生环境教育的意识教育和环境保护知识的渗透以及高中生对环境保护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平常的环境教育中,地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环境的教育。由此可见,环境教育不仅是环境知识的教育,也是环境意识的教育。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地理知识和环境问题的阐释,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和人地协调意识,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生存观和持续发展观。

二、如何在地理教W中实施环境教育

1.树立环境教育观念

学校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战场,学校的教学活动是进行环境教育最切实有效的途径。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许多学校没有将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有关环境知识时,也只是知识的罗列,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得不到根本提高。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教材中遇到有关环境知识时,不仅要传授环境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形成一种主动的环境保护行为。

2.结合地理教材进行环境教育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高中,在高中的地理教材中,有许多的关于环境教育的知识,必修1中大气环境、海洋环境等知识,选修6专门讲解环境保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们可以把环境教育知识始终贯穿在整个高中的地理教学中,这样不仅有助于成熟的环境教育模式形成,也有助于地理教育本身价值的实现,为高中地理教育赋予了新的活力。

3.结合国情教育进行环境教育

我国当前主要是人口与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仅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还要大力发展经济。加上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相对环境保护的知识较少,还需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所以,在教学中把环保法规渗透到相关内容里,使学生懂得环境法制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而且还能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国情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4.结合乡土地理进行环境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区域环境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我们可以把地方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教学中。最好就是校本课程中能够把乡土地理渗透进去,教育学生认识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在校本课程中通过学生的探究、归纳、资料的整理,增强学生对家乡环境的认识,能够更加关心自己家乡的环境、保护环境。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环境意识,也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9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环境教育 地理环境 环境意识

1.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意识的重要性

工业革命后,生产和生活的日益机械化、自动化,人类渐渐向现代化的迈进,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精神和物质生活上的极大改善,但我们应该看到,同时人类也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盲目开发,人类对自然的恣意索取,造成了土地的不断沙漠化,严重的水土流失,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不仅使现时的人类深受其害,而且不可避免地殃及子孙后代。面对上述问题,袖手旁观或因噎废食都是不可取的,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了环境意识,人们才会负责任地利用自然资源并避免威胁生存基础。对学生进行环保和环境意识的教育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同情这些待解决的问题,应该向学生指出,为了保护生存空间,个人发展的要求应该和人类共同的利益相协调。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目前,地球上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各种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被水冲刷流失的肥沃土壤达250亿吨,被沙漠所吞没的土地约有600万公顷;全世界现有40多个国家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目前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速度消失等等,所以全世界都在宣传要保护环境,并制订了保护环境的各种措施,如规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等等。我国也是一个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表现在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迅速蔓延,正被迫走“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利用地理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有很直接、很现实的效应。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地理教师负有相当的责任。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为了谋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过去那种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发展的方式,让我们的国民特别是年青一代认识到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约束是人类无法摆脱的,自然环境的衰落也必是文明的衰落,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牢固的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2.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地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很多,但其中最突出的一项是环境意识的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空间,组成环境各要素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地理学要研究的内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人口、城市化、物种灭绝、森林滥伐、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资源紧缺……,都有很强的地理性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意识的教育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变化,尤其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后,环境教育已提到日程上。把有关自然与人文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培养学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高度关切,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对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危机感、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等等这些任务理所当然落在我们地理教师身上。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呢?

2.1 利用“第一课堂”,传授环境知识,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第一课堂”开展环境渗透教育,应遵循以现行教学大纲为“纲”,以现行学科课本为“本”原则。凡属直接讲授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应结合教材讲深,讲透;凡属不是直接讲授环保知识,但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内容,应结合教材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引伸和扩展。凡属表面上与环境保护无关,但确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内容,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揭示这种内在的联系,使学生自然联想到环境保护问题。

2.1.1 传授知识与培养意识、价值观相结合

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其从事环保的技能,主要是通过传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对环境、对人与社会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其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行为模式。

在地理教学中可采用启发的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图片、录像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适当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表演科学小品,通过环保教育和实践,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环保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改善与保护的动机。如讲叙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和“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可向学生介绍大气污染的典型事例,如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学烟雾事件、酸雨的危害。再如,讲述种群特征时,介绍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仍属增长型。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引发土地、粮食、淡水、矿产、林等资源危机。因此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人口观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人人珍惜资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观念。

2.1.2 传授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环境教育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知识、能力并重的转变我们在环境教育中,既注重向学生传授较为系统的环保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只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繁琐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师应从大家身边的事例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地方特色。适当补充介绍本地区当前的环境状况,例如:全市有多少辆摩托车,多少辆汽车,所排出的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的严重性;还有本地区工业企业有多少,区位是否合理。这样以学生身边能够感受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教育。我校是城郊的一所普通高中,我们充分发挥近农村地域优势,不断丰富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感性了解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意义,全面理解农业生态系统。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培养了参与技能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可以积极开展讨论和调查,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环境意识培养。我在讲述有着环境问题时,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让学生以国家、省、市领导和学生的身份讨论对生活中垃圾、污水、噪音的处理方法;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对人口问题的解决方法;对绿化造林,节约用水的态度等等,并利用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的特点,随机在课堂上作个小调查,请同学们谈谈家乡的环境问题,使同学们对我们祖国各地的环境状况加深了感性认识,从而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的观点。早在1972年,联合国就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呼吁世界各国保护并改善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如今已是2004年,世界的环境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保护地球”已变成了“拯救地球”。鉴于此,作为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员,让我们行动起来,齐心协力,都来为保护我们的人类之家──地球的环境尽一份力,相信地球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转贴于 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知识,诸如宇宙的生成、地质变迁、气候变化、人类进化、人与生物圈、人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情感。对于现在的地理新教材关于环境内容更为突出,直接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在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结合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教学,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好处,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类的生产活动”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2.2 利用“第二课堂”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2.2.1 宣教文艺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人口日”、“爱鸟周”、“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注重结合舆论宣传,营造环境教育氛围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电台、广播系统、橱窗画廊、黑板报等视听舆论阵地,通过主题班会、晨会等形式,并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中国爱鸟周等环保纪念日(周),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科技活动,努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广泛宣传环境教育意义,从而形成了“人人宣传环保,个个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地球存在的严重环境问题。二是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创造一个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新文明,走出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变环境危机为转机,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三是宣传自然保护法规。努力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2.2.2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我们还可以举行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拓宽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意识和态度。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有关环保专家作专题报告或讲座,同时可举行以环境教育为内容的演讲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进行环保义务宣传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环境的了解,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营造绿化带,种植树木花草,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

2.2.3 环保兴趣小组活动

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参加生物园的建设、培植各种植物、学习饲养小动物、进行小实验。如:香烟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洗洁精对小鱼生活的影响、青蛙食物观察等。学生们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通过对当前环境状况的反思,增进学生对人类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热爱环境的思想和与环境同生存、共发展的生存观、发展观。

如每到“6·5”前后,正值农村夏收时节,秸秆焚烧现象随处可见,造成空气污染指数普遍提高。我们可以发出“告学生家长书”,指出焚烧秸秆的多种危害。宣传秸秆还田、秸秆速腐、秸秆气化的好处,倡议所有家庭立即行动起来,禁烧秸秆。兴趣小组的学生还打起横幅,走上街头,发放资料,宣传《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通过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而且使社会上更多的人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环保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王存志.《在中小学进行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9(9).

[2]王爱勤.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的错位与整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4).

[3]张旺.关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思考,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chinaeol.net/greenschools/hjllts/020128003.htm

[4]徐选旺.环境教育实施途径初探chinaeol.net/greenschools/hjllts/020128005.htm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