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2 10:37: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食品 安全 管理体制 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地被提到国务院的议事日程。那么,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笔者结合自身所从事的食品质量检验工作,提出一些粗浅看法,愿与同行共商榷。
一、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主要表现形式
依据卫生部和质检总局的报告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食源性疾病依然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卫生部近年来对食物中,目毒发生的析报告,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极大一部分是由于微生物引起的。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第三条的规定,大量的肠炎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并不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报告之中。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畅通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因此可以说,没有人能够真正知道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
2、食品中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一是抗生素、激素等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和水产品中。一些地方在种养植中用激素药物以保收成,增加产量。如使用避孕药喂甲鱼、黄鳝等水产品;在草莓、番茄、香蕉、西瓜等农产品中使用催熟剂、膨胀剂等;二是农产品中残留农药等有害物质;三是食品标准陈旧落后。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1070项食品国家标准,1164项食品行业标准以及大量的食品地方标准。为适应进口食品检验,还有进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578项。这么多的食品标准绝大多数却是在2000年以前制定的,最早的还是在1981年制定的,其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仅为23%。
3、新生物技术的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近年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主要代表的新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产品领域已显现出极大的市场潜力。如今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如番茄、大豆油等制品。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害,但这种生物安全所致的食品安全仍然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存在潜在的未知的危害。
4、不法行为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隐患。一是使用劣质原料加工食品;二是在食品中添加非食品原料(添加剂);三是人为投毒等利用食品犯罪的形势严峻。
二、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不顺,食品安全监管不力。在我国,食品安全是一个跨越了食品卫生、食品质量和农产品质量等多个范畴的领域,在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职能交叉的模糊混乱局面。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分散在卫生部、农业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等多个部委局,这无疑增加了地方政府协调的成本和难度,形成了“多龙治水”却“难成重拳”的局面。这种分散的、权限不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高了监管成本,降低了监管效率,加重了企业负担,是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主要原因。
2、食品安全标准落后,体系不健全。根据目前现行的《食品卫生法》、《标准化法》规定,卫生部制定卫生标准,质监局制定质量标准,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本行业标准。这就难免使食品标准政出多门、交叉重叠、指标不统一。对食品生产者来说,是否执行标准,执行什么机关的标准,卫生、质监、各行业主管部门都有权监管,导致企业对执行哪个标准无所适从。
3、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落后,财政保障不够。一是检验技术设备、人员分散在卫生、质监、农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部门,数量不少,但由于各部门相互独立搞重复建设,因此在构成和布局上不能满足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和检验检测工作的需要;二是财政保障力度不够。目前大量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在基层,由于基层财政困难,基层的食品安全检测手段总体比较落后,有个别地方的检测甚至还停留在凭感观的层面。
三、加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对策
1、建立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总结《食品卫生法》及《产品质量法》实施以来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尽快使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按照先进、实用、配套的原则,加速与国际接轨。
2、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要改变当前食品安全管理政出多门的现状,变分段管理为统一管理,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树立“大卫生”的观念,从利于卫生、防病、产品质量安全角度出发,依据《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规定,由一个部门主管全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其他部门在食品管理工作中的权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和推进综合执法的要求,结合现行的食品监督体制改革,组建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局,代表国家专职行使食品监督管理权,其管理可由质检总局代管。
3、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当前我国食品检测网络由卫生部门所属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部门所属的农产品检测站、质监部门所属的检测中心和各类高校、科研机构所属的实验室组成。其中以质检部门所属的各级检验测试中心网络最为健全,力量最为强大。按照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合理分工的原则,必须尽快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职能明确、力量强大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登封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食品安全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为维护市场秩序的健康、有序的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检察院联合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要求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从严量刑,进一步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细化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的定罪量刑标准。其中第21条规定:“司法机关可以根据检验报告并结合专家意见等相关材料进行认定;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通知有关专家出庭做出说明”。
实践中对食品中有关原料是否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的认定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一,按照国家现有食品安全标准,有的食品中鉴定不出有毒有害成分。第二,经鉴定,虽能鉴定出有关物质,但难以认定其为有毒有害物质。第三,有的食品已经售出,无法追回进行鉴定取证。第四,鉴定机构只对检测出来的物质负责,但对其是否有毒有害需要其他机构来认定。
解释第21条解决了司法实践中食品原料的认定问题。司法机关可以依据检验报告并结合专家意见,认定食品原料是否对人体造成损害。它赋予检验报告证据资格,并充分发挥专家证人的作用,既解决了鉴定类证据的资格问题,又能贯彻刑诉法修改的最新成果,对于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食品市场日新月异,国家关于食品安全的标准相对滞后,很难适应变化的食品市场。专家处于某一领域的前沿,在一定程度上能紧跟食品市场变化的步伐,在法律法规空白的情况下能够准确的认定食品的安全问题。其实质是以一种动态的食品安全标准来适用变化的食品市场。第二,该条规定从实体上和程序上强化专家证人证言的证明力。实体上,有一些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此却是空白的情况下,它规定检验报告并结合专家意见可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程序上,法官可以根据案情需要,要求专家出庭作证,在法庭上经过质证后才能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解释第21条规定对指导司法实践的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该条过于粗略,在适用过程中也会暴露一些问题。第一,没有对专家做出具体界定,出现结合专家意见难的问题。专家所处地域、研究方法等不同,可能导致各个专家对食品原料是否对人体造成损害有不同的意见。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专家对食品原料是否对人体造成损害的认定相左时,定罪量刑时应结合哪个地区专家的意见。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专家对食品原料是否对人体造成损害的认定相左时,定罪量刑时应结合哪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专家的意见。第二,基层地区特别是一些僻远地方审理食品安全的案件,出现专家出庭难的问题。专家大都分布在各大中型城市特别是东部城市,基层地区几乎没有专家。基层地区审理食品安全的案件,需要专家出庭作证,法庭不能随时安排专家出庭。法庭得通知距离较远地区的专家出庭。专家证人的补偿费用相当高。专家来基层后又得安排人员的接送、安排吃住等,期间可谓烦琐复杂。有些法院图方便、省事往往以“没有必要”为由拒绝向专家发现出庭作证通知。若法院向专家发出出庭作证通知时,专家可能会基于其专业对通知进行判断,认为没有出庭必要加之距离较远,专家可能拒绝出庭。第三,制约裁判权,出现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监督难的问题。“必要”是解释第21条赋予法官就专家是否出庭作的自由裁量权。是否要求专家出庭由法院一方单独决定,其结果是诉权不能有效的制约裁判权。没有对“必要”的情形作出规定,规定哪些情况下应当安排专家出庭作证。公诉人、当事人都认为专家应当出庭作证遭法院拒绝后又应当采取何种救济途径。
适用解释第21条,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将出现的问题。第一,从制定本解释的原意出发,解决专家意见不同的问题。本解释是基于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从严量刑,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而做出的。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统一规定,结合是否对人体是否造成损害的专家意见应坚持“从有”原则。如一份对人体造成损害的专家意见,一份对人体不造成损害的专家意见,应结合对人体造成损害的专家意见。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统规定,结合对人体造成损害大小的专家意见时应坚持采用“犯罪地”的专家意见。即采用犯罪地所在省、自治区、自辖市的专家意见。第二,应当对法官就专家是否出庭的自由裁量权做出限定。笔者认为出现以下情形时,专家应当作庭作证。其一,专家意见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即专家意见是影响定罪量刑的关键事项,如对于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是否判处死刑、是否适用缓刑等问题具有关键影响,而并非一些细枝末节的事实。其二,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人有均有异议的。第三,完善救济途径。要求专家出庭作证,控方、辩方可以在庭前听证会议中提出也可以在庭审过程中提出。若专家不出庭作证可能侵犯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以致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可以在上诉时作为上诉理由一并提出。若公诉机关要求专家出庭作证,法庭予以拒绝,检察机关可以为此为由做出抗诉。
关键词:食品安全 质量管理 认证体系
对食品行业来说,只有制定了完善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以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各项规范的有效运行,最大程度地实现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生产出合格的各种产品,经严格检验以后再投放市场,才能维持企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为顾客提供合格、满意的各种产品。从当前的情况看,HACCP体系认证在食品生产企业中也得到了普遍实施,但是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还不是很理想,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不能够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对管理体系进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在刚成立时的管理状况,这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我国的食品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搞好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食品质量的管理。
一、要加强各个管理体系之间的融合
各管理体系之间的融合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关键,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下工夫做好。一个食品企业,要想进入市场,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需要满足食品安全准入制度,符合食品出口企业卫生备案制度等一系列的要求,与此同时,要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卫生质量体系、HACCP体系等。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管理体系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把它们互不衔接起来,程序文件不能相互引用,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
我们在食品加工企业中建立和运行这些管理体系,目的是保障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合格的,符合安全卫生的标准。食品的安全卫生是食品质量的重要方面,但是合格单产品还要在数量上、产品规格上、产品的外包装等方面满足一定的标准,我们加强各管理体系的融合,就是要在节约管理成本的前提下,让产品的各个方面都达到要求。同时,管理体系的融合、管理手段上的衔接,不仅可以形成方便适用、控制有效、满足多个标准的程序文件,而且使操作人员能够更方便地使用各种质量记录,以便达到个管理体系的高度融合。
二、要有效控制原、辅料
食品生产企业有效控制原辅料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这些原料是否安全,质量如何基本上也就决定了所生产产品的质量,没有原辅料的安全卫生,就不可能生产出安全卫生的、符合质量体系管理要求的产品。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虽然突出了原料的控制,但是,在对辅料的控制方面往往重视程度不够,在建立有HACCP体系的企业中,虽将原、辅料的验收作为关键控制点来控制,但与供方评价等控制措施联系又不紧密,造成原、辅料的控制有效性不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原、辅料的控制:
1、建立产品可追溯性体系,为产品能够从成品追溯到原、辅料提供必要的依据;
2、全面做好原辅料供货方的评价,我们说的全面评价,就是要对供货方的法律意识,主要是与提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他们遵纪守法的情况,同时,还要详细考察他们的生产情况,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水品、技术手段、供货保障能力,除此以外,社会上对供方的评价也可作为我们选择供货方的参考,重点查看产品符合国家标准,生产者是注册厂,养殖场有备案记录和凭证等;
3、在产品采购产品方面,应该制定严格的检验和验证制度,规定原、辅料质量控制的标准,重点做好农残、药残的化验和控制,把影响消费者健康的危害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4、原辅料采购回来以后,要妥善保存,根据产品特性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并采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包装,避免发生变质或者受到污染。
三、加强员工卫生知识培训力度
员工的卫生知识会直接影响到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做好员工卫生知识培训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保障措施,因此,我们应该在生产前和生产过程中,下大工夫做好员工的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在员工卫生知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当中。更加重视食品加工过程中卫生控制要求的培训,强调个人卫生习惯和企业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使员工的行为及各方面的指标达到《食品卫生法》中的相关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视频在生产过程中,各项标准达到要求,才能使所生产的产品是合格的、高质量的。
四、注重生产设备的养护和更新
生产设备是生产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硬件,是产品的紧密接触者,生产设备的质量和运行状况对所生产的产品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硬件设施的维护,对设备进行及时的保养和更新,涉及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我们食品生产企业不仅要在建厂的时候选好厂址、做好厂区内规划,采购符合生产要求的各种设备,而且要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地养护和维修设备,根据生产需要调整各硬件之间的布局,使之更有利于生产,在综合官方要求、顾客需要、生产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把各个硬件调整到最佳状态,满足实际需求。坚持不断完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对设备的合理布局、供排水设施、加工设备等硬件设施要有专人负责。
五、严格做好企业内部审核管理
有效的内审和管理评审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捷径,我们一定要认真搞好,保证其实效性,不能把“内审”作为一种形式,被动地完成,要通过“内审”活动提高产品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同时寻求改进企业生产水平的机会。在内审这个方面,要最高管理者主持、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评审,按照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评价。这种评审可包括考虑修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需求以响应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变化。因此,内审和管理评审对于质量体系持续改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是关系消费者使用安全的特殊产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改进是不断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能力,而这种有效的改进是建立在其产品安全、卫生基础之上的,企业管理者对上述问题的关注将会有助于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能力。
六、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作为生产企业,为客户提供合格、安全的食品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我们必须从管理体系、人员素质、硬件设施等诸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才能确保食品的安全,才能避免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恶性时间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志伟,浅谈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中国检验检疫,2010年03期.
关键词: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性;措施
一、食品安全与广大群众的直接关系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其他国家一样,目前,由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是给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的最主要的因素。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企业无视国家法律,惟利是图,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按标准生产,偷工减料,以假充真,滥用添加剂,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致使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屡有发生,直接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严重地打击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家形象和声誉受到了损害。在一段时间里,人们对食品谈之色变,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是老百姓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食品质量安全没有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没有保证,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二、质量管理
食品安全指的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通常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食品自身因素(如毒蕈),另一个是人为因素,后者为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食品质量管理就是为保证和提高食品生产的产品质量或工程质量所进行的调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检查、处理及信息反馈等各项活动的总称,是食品工业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食品质量管理是全面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具有全面性、系统性、长期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在食品生产企业中,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出口企业的出口食品卫生备案制度等官方要求,在企业申请准入和备案的过程中,企业同时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卫生质量体系、HACCP体系等,同时运行两套或三套体系文件,企业的各个管理体系相互独立,互不衔接,程序文件不能相互引用,造成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本的增加。食品加工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最终要保证所生产的产品是安全和卫生的。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合格的产品不仅是数量、规格、外观和包装合格,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安全、卫生及质量合格。所以,管理体系的融合是食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一项首要内容。但是,管理文件的融合还只是管理体系融合的开始,重要的是通过各过程的衔接和程序文件、三级文件的共用、质量记录的通用等,形成方便适用、控制有效、满足多个标准的程序文件,使管理人员充分了解相关体系的联系和区别,使操作人员方便使用各种质量记录,从而达到体系的高度融合。
四、加强安全的保障体系建设
我国目前法律的不完善、执行不力和执法不严是造成食品安全恶化态势的重要因素。为了加快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食品安全生产企业和广大消费者,营造食品安全放心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对安全放心食品的消费信心,让人民群众真正能够买到放心的食品,国家立法部门、行政部门应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具体的标准用鉴管程序,积极探索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和国际接轨的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进行严格监管,把好食品安全的关卡。
对食品加工企业必须具备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食品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体系,才能申请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才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才能加贴质量安全“生产许可”标志,保证消费者能够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切实改变过去那种当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才知晓、处理的现象,真正做到从源头抓好食品安全。完善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国家相关部门应对不适应食品安全需要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过期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改革现行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实现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接轨;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监控检测体系,要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规范无公害食品管理,推行质量体系认证,食品质量体系认证采用ISO9000族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和HACCP相融合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督促并监督企业树立诚信自律意识,自觉地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促进企业健康地生存和发展,提高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消费信心。同时在流通领域加强监管,堵住有还有毒食品流通的渠道,追溯其流通来源,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威慑力。国家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的同时,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等行为,都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必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从重从快处罚,那些没有认真履行执法责任的失职人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关键词:食品检验 实验室管理 食品质量
食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热度也在持续升温。食品质量安全与人们的生命健康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就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为有效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我国相关部门逐步加大了食品质量检验的工作力度,而食品检验实验室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食品检验工作的质量。
影响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的实验室因素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室仪器设施、抽样检验方法、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等。所以,要想有效加强对食品检验实验室的管理就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 食品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
人是实验室工作的主体,无论是建立健全检验制度还是操作仪器设备亦或是检验结果的判断等,都需要由人来完成,所以实验室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食品检验工作的质量,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食品检验工作,加强相应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是实验室管理的首要任务。对于在职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管理:
1.1 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教育
管理者可以制定相关指导思想,努力提高检验人员的政治素质,要求其坚持科学发展观,将群众利益置于首位,时时刻刻做到为人民服务,一切以消费者的权益为根本出发点。此外还有有意识的帮检验人员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思想觉悟,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方向和服务意识。
1.2 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
对所有在职人员进行定期的相关工作内容的培训,以提高相关管理人员和检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并督促他们不断学习,总结工作经验,切实提高专业素质能力,并以此来发展壮大质检队伍。
1.3 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团队意识
食品检验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对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团队意识,引导他们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互助合作的关系,对于实际遇到的问题,可以提出来一起讨论,集思广益更好地解决问题,进而有效地提高食品检验的质量和效率。
与一般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相比,食品检验实验室对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为两点:一是要求中级职称或相当能力人员达到三分之一左右;二是要求检验人员只允许在一个食品检验实验室就职。这对食品检验人才的培养与配备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 食品检验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的管理
食品检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设施是食品检验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是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的基础。近年来,各个食品实验室也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第一,考核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确保资源配置到位和有效应用,以快速提高其利用效率和准确性。第二,设立仪器设备的专人负责制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机的契合度,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仪器、设施的维护,降低了维修成本与时间成本。通常来讲,一般大型仪器的责任人员设置两人为宜,既降低了管理风险,延长仪器使用寿命,又避免了人员流失带来的损失。诚然,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仪器设备的性能若想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也离不开专业素质能力较强的高技能人才。
3 食品检验的样品抽样与检验方法管理
食品抽样检验方法是我国食品检验工作的常用检验方法。抽样检验是从整体产品中抽取一定比例和代表性的样品进行检测的方法。如果食品样品的检测结果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此数据就可以用来求得该食品的特性及变异性的均值。如果想得到待检测食品的成分、性能等,则要根据特定的方案抽取有代表性样品,再对食品样品进行检测,以此来了解物料的特性,所以抽样的原则和方法是准确检验食品样品的保障[1]。
食品抽样检验通常采用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种方法,其中概率抽样法因结果的可靠性可控成为常用方法。抽样是检验工作的第一环节,样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食品检验应有科学合理的抽样计划和程序,严格按标准规定的要求和程序抽取样品。同时,选择优化适合的检验方法,熟练掌握检验原理和程序,确保能正确运用该方法开展检验工作,从而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可靠。
4 食品检验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实验室检验工作的行为规范,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能促进实验室提供持续满足要求的数据和报告、提高竞争力、增强顾客满意度。食品检验实验室应针对实际工作情况建立适宜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断改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合理设置实验室的组织机构,做到职责明确,各项工作接口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辅助的规章制度,全员全过程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其次,在实际的食品检验工作中应通过定期的和不定期的管理评价体系来验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适应性和充分性,不断完善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各个要素。第三,通过调查获得顾客反馈,对客户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加以利用,寻求改进机会。
总之,加强食品检验工作质量是社会、时代赋予食品检验实验室的重要使命,通过上述种种措施加强对实验室的科学管理,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食品检验实验室的检验效率和检验质量,使之不断的改进和提升,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食品安全监督工作。
1增强出口食品加工企业的自律意识
食品加工企业的自律是保证出口食品安全卫生的前提。常言道“合格的产品是企业生产加工出来的,通过企业和检验检疫机构对产品的检验来体现合格与否”。食品加工企业的自律体现在对国内外法律、法规的自觉遵守,其产品符合国内外各项检验方法和产品标准,良好的管理体系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得到贯彻与实施。检验检疫机构在服务外贸发展方面,首先应该增强食品加工企业的自律意识。要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一方面食品加工企业应该主动收集和认真学习国内外的法律法规、检验方法和标准及与该企业所加工产品相关的产品安全卫生信息,积极主动开展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保证现有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及实用性;另一方面,检验检疫机构应该积极主动地向有关食品加工企业宣传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帮助企业健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向食品加工企业领导宣传重视产品安全卫生的重要意义在于“只有好的安全卫生产品才能赢得客户,才能占有市场,从而才能拓展市场”。因此,检验检疫机构增强食品加工企业的自律是促进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2帮助出口食品加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食品加工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产加工出口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的好坏。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的“出口食品加工企业卫生要求”的规定,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和实施良好的加工规范(GMP)。由于目前中国食品加工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不能独立制定企业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更不能独立承担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修订工作。要改变这一现状,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加强对食品加工企业管理人员关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知识的培训。同时,要求各个食品加工企业制定出对该企业加工全体人员关于加工操作、加工工艺和加工过程中标准卫生操作规范等知识的培训。使得企业逐步有能力开展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开展内部审核和修订工作并使该企业所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贯彻与实施。以达到逐步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加工和生产加工管理水平的提高。
3促进出口食品加工企业提高自控能力
随着人类对产品合格的认识的逐渐深入,对产品合格的判定方式已经将过去对成品安全卫生按照进口国的安全卫生标准检验合格即判定该批货物为合格改变为对食品加工过程的有效监控与成品检验相结合的综合性判定模式,即保证组成一批产品的每个最小单元均是合格的,才能判定该批货物为合格。因此,检验检疫机构在帮助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还应监督和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做好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有针对性的监控工作。同时,与食品加工企业共同收集与食品加工有关的检验方法和标准等信息,使得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监控和对成品的检验所执行的依据准确,结果可靠。
4及时对出口食品的把关模式
把关是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内外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食品加工企业的行为符合与否结合相关的检验方法和标准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来判定该批出口食品准予放行出口或不准予放行出口的执法过程。随着质量管理体系在食品加工企业的食品加工中建立和实施,在食品加工中普遍推广过程监控,使得出口食品中的安全卫生得到明显加强。对出口食品的批批检验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食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批批检验不仅不能把住不合格食品的出口,还能延长食品出口的时间。要缩短食品出口的时间,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对食品的出口检验前移,和食品加工企业共同做好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监控工作作为出口食品检验的重点,即重食品加工过程监控,减少对出口成品食品的抽批率。
关键词:食品 实验室 质量管理 建设 运行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1-164-02
1 引言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民身体健康的大事,而食品质量实验室在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食品质量实验室的检验能力,使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数据科学准确并具有可比性,提升社会信任度,必须着力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并保持其有效运行。实验室质量管理是指制定与贯彻相关标准,并依此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实施、监控。下面,谈谈食品质量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及运行问题。
2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三个要点
2.1 领导重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领导重视是实验室能否将质量管理体系成功建立起来的前提。只有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建立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这项工作取得扎实有效的成果,才能保证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真正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食品质量实验室的相关领导应认识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提升实验室形象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实验室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一个规范程序操作、提高检验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的机遇。
实验室的相关领导要带头倡导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要成为建设的先行者,积极去协调化解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遇到的种种阻力与障碍。领导的重视与积极行动会成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直接推动力。领导集体要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进行战略策划与布署,当建设过程进入关键环节时,要全力参与其中,理顺管理程序、合理配给资源、制定质量目标、明确部门职责、划清部门权限、梳理业务流程、建立反馈机制、优化内外环境、发挥带头作用。领导集体还要充分讨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完整性、适宜性,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推出完善与改进措施,从而在领导力度上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建立与实施。
2.2 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严格制度
制度建设是实验室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的根本要务。所以,食品质量实验室应该根据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整套规章制度,并形成一个制度体系,达到科学化、完整化、系统化的要求。这样才能通过制度的落实来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水平。此外,食品质量实验室的制度建设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全覆盖性、合要求性。所谓可操作性,就是在制定实验室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实验室管理的实际情况,不能制定出那些纸上谈兵,根本无法落实的制度,要做到制度的科学、具体、严密、明确、合理。全覆盖性,指要使制定出来的制度覆盖实验室里涉及质量管理的所有部门、所有工作岗位、所有人员。对所有环节、岗位、人员都要进行过程监控,建立起制度考核。而合要求性指实验室在进行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时要参照国家颁布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将这些准则有机地融入质量管理制度中去。
2.3 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要坚持全员参与
管理学认为“企业或事业中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食品质量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中,不光要争取领导的重视,更要激发全体员工参与的积极性。食品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实验室的全员参与才能取得实效,很多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虽建立但却并不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就是只是少数人在运作,而大多数人处于旁观者的地位。因为质量管理体系能否在食品质量实验室中有效地运行起来,最终还要凭借每一位员工的参与。要让食品质量实验室的每一位员工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并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为集体的目标而努力。全员参与度越高,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越有效。为此,要进行多种多样的培训与教育,提高所有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程度,提升建设参与意识,自觉地按照相关准则来分析考查自己所在部门与岗位的质量控制方法,从而形成全员参与、全员关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例如,可以用经济的手段来对员工参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行为进行激励,将奖金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的贡献挂钩。只要激发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食品质量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就可以最有效率地建成。
3 保证食品质量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策略
(1)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可以考虑从食品质量实验室的各个部门中选择优秀员工,特别是对质量管理体系有着深刻认识的员工来组成一个质量管理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组成要考虑到全面性,最好能覆盖技术、服务、设备、检测等所有部门。而且在选择成员时,要本着自愿优先的原则,因为自愿参加管理的员工会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发挥更大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2)开展全员培训。管理部门要根据制定出的质量管理手册和相关程序规定,再综合考虑实验室中各个部门的职能特点,构思好详细的实验室质量管理培训计划。再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保证每名员工都能详细了解食品质量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个细节,提高质量意识,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其他环节的影响。
(3)开展质量监督检查。食品质量实验室要制定质量监督计划,为每个部门指出监督关键点。组织质量管理小组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保证这种监督检查对所有工作环节的全覆盖。质量监督检查采用的形式应当以现场实地观察为主,并结合提问、观看操作演示、查看实验记录与报告等多种形式。当发现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问题时进行及时的处理。如果是偶发事件,及时找出原因整改,而如果是反复发生的事件,应在找出问题源头后进行制度上的完善与健全。对相关责任部门与人员,也要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处理。这种质量监督检查的结果要在食品质量实验室内部进行公布,帮助所有部门与成员认识到问题,看到漏洞,并进而对本部门与本岗位的工作进行自我完善。质量监督还要注意监督时机与环节,针对重点人员与环节,进行有针对性与目的性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督的效果与力度。
(4)开展质量管理激励。当规定时间内的质量监督结束后,要结合检查时保留的数据,对各部门与各岗位的质量管理活动进行考核与评定。对质量管理优秀的部门与员工,要进行表扬与经济奖励。这也是保证食品质量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一点,因为针对质量监督检查结果的评比与激励,可以让员工把落实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工作习惯,激发全体员工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的积极性,提高工作配合度。同时,食品质量实验室的管理层也要对质量管理小组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与支持,以保证其下一阶段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结语
当前,整个社会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都极为关注。作为食品质量安全的把关部门,食品质量实验室必须与时俱进,建立起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通过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从而实现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尹丹.《质量手册》在实验室资质认定中的作用[J].中国认证认可,2011(10).
自建乳源基地,确保乳源质量
早在2004年,“雅士利”率先摆脱我国乳品行业单一从新西兰进口乳源的依赖,强化从源头开始来控制乳源质量的能力。在黑龙江省泰来县投资自建乳源基地,致力于奶粉原料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工程开发占地7万多平方米的绿色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厂房24000平方米,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建设两条自动化奶粉生产线,日处理鲜奶200-350吨。据黑龙江雅士利乳业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陈敏辉介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奶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奶粉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但奶源的问题日益严峻,我国各厂家纷纷展开着一场空前奶源的争夺战,竞相争夺奶源。选择在泰来设基地,是基于泰来一带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奶源质量和数量上有一定优势,加上泰来政府重视奶牛畜牧业,以奶牛业为养殖业的主链条,倾其全力精心打造。”2006年3月,“雅士利”再次启建一处新奶源基地,当即就与山西省应县政府签订投建奶源生产基地的协议,并明确要在应县建造占地面积400亩,日处理600吨鲜奶生产线项目基地,单厂奶粉规模生产能力第一。
截止目前,“雅士利”已拥有两处稳固的高质高产奶源基地,这样的基地将带动周边地区奶牛养殖业和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更是为“雅士利”做强全球乳制品市场奠定了原料乳质量的后盾基础。
强化质量管理,确保产品安全
随着国民健康观念的重视与提升,鲜奶、酸奶、奶粉等乳制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并成为人们日常必备的健康食品。由于乳制品富含蛋白质等主要营养成分以及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涉及到的食品安全检测指标众多;加之其原料取自天然牛奶,营养成分具有一定波动性等特点,所以对乳品企业完善质量管理、确保食品安全等要求无疑是非常重要。
雅士利集团总裁张利钿确定的企业经营宗旨为:“要铸就强势品牌,必须先重视产品质量,质量是企业基础更是核心。”同时“雅士利”作为专营生产的乳品企业,始终恪守“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生存理念,为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以资借鉴的榜样范例。据相关资料显示,“雅士利”多年以来确保食品安全的主要经验有两条:一是强化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二是为确保产品的高品质,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为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采用一整套电脑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导入CIS和5S管理模式。早在2001年和2002年,“雅士利”企业便分别通过ISO9001及HACCP等国际先进管理体系,2004年又通过QS等多项国际先进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雅士利中心实验室获得国家实验室CNAL认证。2006年,雅士利导入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和ISO180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并致力创建一个通过国家4A级认证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这些全面、领先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雅士利”系列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各项营养指标。在人才方面,雅士利不惜重金先后聘请中外10多位著名营养专家和乳制品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在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上严格把关。坚持专业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著名营养专家对产品质量的技术把关,促使“雅士利”顺畅跻身“食品安全十强”之列。
“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本”,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日渐提升,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将步入“精细化管理时代”。张利钿向记者介绍:“能够荣获‘全国食品安全十强企业’称号,在高兴的同时又倍感任重道远,‘雅士利’今后只有一如既往继续秉持‘质量是企业占领市场的唯一出路’理念,不断采用先进的科技理念,增强完善企业质量管理和促进产品创新,以提供营养健康、口味清新的食品来丰富消费者的生活,提升消费者生活品质,确保消费者安全饮用……”
创新服务质量,赢得市场信任
雅士利始终坚守“要把品牌做大做强,必须严抓企业质量建设,做好售后服务”的生产经营理念。并且独家倡导“现场互动服务”与“远程体验加指导”的创新服务双簧模式深入人心,获得了市场的好评,从而奠定了本土食品企业与外资品牌分庭抗礼的基础。
面对面互动,售后做到家。目前我国市场,很多食品企业都有售后服务的工作,但大多只是在产品标签某一角落提供一个简单的热线电话这样的被动服务方式。而“雅士利”不仅开通800热线提供咨询和解答疑问,还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化单一服务为与客户互动的形式。其中客户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以电话、短信等方式拜访客户传递祝福,还会定期邮寄资料和信息给客户,甚至还开展了0-3岁儿童营养保障的阳光工程。为了更好服务消费者,“雅士利全国巡回举办亲子活动”及“育婴知识讲座活动”,面对面地把服务送到消费者面前,首度实现了现场的互动服务等。
网对网指导,服务娱乐化。在21世纪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雅士利”紧跟时代脉搏,创新地利用网络成功配合和补充现场活动,实现了售后服务的娱乐化互动。用户只要登陆雅士利的网站,便可在主页的醒目位置看到他们为消费者专设的卡通版“爱婴家园”。其分别设置了以下有特色的栏目:“母婴健康乐园”,针对妈妈在怀孕期的饮食保健进行贴心指导;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的喂养方法、护理方法、疾病治疗方法和智力、心理发育也有详细的指导。开设了“健康快讯”,对婴儿健康保健提供最新的专家资讯;专为育婴妈妈交流开设的“育婴论坛”成了“育儿交流平台”;“活动快讯”经常雅士利举办的各类活动,如宝宝三项全能比赛、健康宝贝明星比赛等,提供网上报名,公布比赛情况,很吸引人的眼球。“VIP会员中心”提供网上申请,消费者一经成为会员后雅士利企业将免费赠送育婴光盘,育婴知识手册,定期发送健康资讯和优惠信息,宝宝生日还会贴心送上生日卡。
【关键词】粮油食品检验机构质量管理影响因素
为规范粮油食品检验机构质量管理工作,加强对粮油食品检验机构检验行为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粮油食品检验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检验能力,发挥粮油食品检验机构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据《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和我国食品安全形势要求,《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于201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食品检验机构是经批准的并依法设立的,主要工作是从事食品检验方面的活动并向社会及相关机构出具有证明作用和法律效力的检验数据和检验结果[1]。食品检验机构能否向社会出具准确、及时、可靠高质量的检验报告和结果,能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信任,已经成为食品检验机构能不能快速发展、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因素。根据检验机构检验能力范围所必须的场所、人员、设备等硬件条件固然必不可少,建立覆盖检验工作所有环节和全过程并保证其持续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既是有关法律法规的硬性要求,更是检验机构自身建设和质量保证的必需要求。
一、粮食检验机构的职责
粮食是重要的食品原料,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2]的有关规定,粮食检验机构主要承担粮食收购、储存、运输环节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国家粮食质量标准中规定的“粮食质量”项目和国家粮食卫生标准中规定的“原粮卫生”项目的监督检验。通过有效监督,督促粮食经营者按照有关要求,确保粮食质量安全,从源头做起,为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二、粮食检验的方法
粮食的检验检测方法是粮食检验机构实施其工作的主要依据,同时是组成检验机构质量管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粮食检验的标准是否还有效对于粮食检验是十分重要的,很多检验机构仅仅从技术监督局的标准化部门进行标准确认,这种方法还有不少弊端,因此粮食检验机构还应建立标准查新机制,制定专门的人员和部门进行标准查新[3]。同时还要注意对旧的粮食检验方法进行保存,在粮食出现质量纠纷时,就要考虑粮食的生产、收购、储存时间,在质量仲裁时就得根据具体时间依据相宜的标准方法来检测、判断。
三、粮食检验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 从事以上食品定义的检验机构(实验室)称为食品检验机构。
粮食检验机构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19个要素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特殊要求构建质量体系,首先完成“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质量计划”的文件化,而如何使文件化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即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才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根据实验室管理的和资质认定评审工作经验,笔者认为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可以从质量体系涉及的主要五个方面,即人、机、料、法、环去理解,检验报告也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检验工作也是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展开。下面我们就如何在质量体系中体现这五个因素及其作用影响进行探讨[4]。
1.人员
人是各项工作的执行者,根据评审准则要求,配备与检验工作相适宜的不同岗位人员,按照有关程序和人力资源进行岗位任命和责任划分,建立技术人员档案,根据承担工作进行法规文件宣贯和培训,主要考虑:质量管理知识的宣贯、操作技能的提高、遵守操作规程的自觉性和相互监督;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增强质量意识教育,建立起全面的质量责任制;加强工序专业培训,熟悉操作流程,对于考核合格者颁发操作合格证;体系运行:具体工作开展时,明确人员去做,尤其是质量管理方面,像培训计划、质控计划的制定人、实施人、验证人。需注意:1、因资源有限,人员兼职是不可避免的,但要根据工作职能和监督需要,避开同岗、同类和形式的兼职。比如最高管理者不宜兼职质量负责人,检验报告的授权签字人同时兼报告审核或主检等。2、检测人员要有岗前培训和考核,大型精密仪器使用人要有授权。3、对新上岗人员的工作要有监督并实时记录。
2.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也是保证检测工作质量、获取可靠测量数据的基础。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所有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应按照要从仪器设备的购置申请、采购、验收、安装调试、校准、检定、人员使用及报废等各个方面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并认真实施管理措施,多数检验工作过程中机器设备、工具精度、维护保养状况等都会对检测质量产生影响,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对仪器设备进行标示、校准、检定、核查、维护保养,并认真记录。重点:真实状态标示、按期检定、定期核查、及时维护,专人管理。
3.检验对象、化学试剂、药品
“料”包括我们扦取、接收的样品和实施检验时所需的化学试剂药品。
扦取接收的样品管理包括登记、标示、流转、处理,登记样品和标示,样品的成分、化学性能、物理性能等都会对其质量产生影响,在检验过程中也要对其这几个方面进行检验,要确认样品的性状是否可以检验,延伸出合同的评审和受理,因此要看样品是否符合合同(检验工作)中规定的质、量要求。标示是对样品的唯一性和可识别的详细描述,对检验结果的针对性有重要作用。样品接收人和样品管理员需做好管理工作,根据相关要求和程序对样品的流转负责。
检验所需的化学试剂、药品、标准品(标准物质)的质量,对检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采购时要从合格供应商名录中选择,采购到的化学试剂、药品、标准品(标准物质),要经管理科室对其形状、质量验收后入库,其使用要认真执行药品领取制度,如涉及到剧毒、危险药品,要建立剧毒、危险品管理制度,要有验证措施。重点:按照食品检验机构评审准则要求,标准物质要按照仪器设备的管理要求建立台账和使用管理。
4.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即检验样品(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方法标准,一般人就会认为按照标准检验就可以了,无非是按照前面所述做好标准查新,确保标准现行有效即可。其实不然,因为有时客户会根据自己所需提出自己的要求,或者根据检验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标准。如:企业按照企标或行业标准生产的产品,因此,受理检验时要认真听取客户要求,并在委托书上注明应采取(选用)的标准方法,检验人员检验时要对照要求选用方法,如有方法偏离,要事先征得客户同意实施,并在检验报告中注明。上级下达及政策性粮食的检验,要仔细了解委托下达任务机构和粮食性质后,按照要求选择检测方法,并出具检验结论。注意:新检验方法、方法偏离及变更标准的使用,要有标准方法的确认程序。
5.环境场所及其控制
检验工作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场所,实验室的布局,应满足检验工作开展的需要,防止干扰、交叉污染等,根据开展的检验工作业务及使用的仪器设备性能,根据实际进行合理分区布局,按照功能划区设置实验室。最基本的粮食检验实验室应有样品接收室、物理检验室(物检室)、化学分析室(化检室)、电热室、天平室、样品室、药品室、资料室等;对有条件的,还应单独设置样品前处理室、感官品尝室、精密仪器室等,同时需要考虑水、电、通风设施条件。环境设施条件是满足开展工作的必然需求,食品检验场所的温度、湿度、清洁、照明条件等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检验过程中要考虑环境因素。为提高检验质量、精度、重现与溯源要求,提出对环境条件更高的温湿控制和监测要求,一是仪器设备精确工作的要求,如精密称量的天平要求温度为20℃;二是化学分析对环境的要求,如标准溶液配置要求20℃ ;三不同环境条件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做好环境条件控制的同时要监测并实时记录检测时的环境条件,满足检测精度和重现、溯源的要求。
系统了解“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就容易理解按照要求制定的四个层次的体系文件:第一层的《质量手册》——是描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结构、检测能力,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要素,是实验室开展检测作业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向客户承诺服务质量的保证文件;第二层的《程序文件》——是描述规定各重要控制环节活动的过程,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程序文件规定了质量活动全过程的目的、范围、职责、活动顺序和支撑性记录表格。第三层的《作业指导书》——是详细描述检测活动的技术作业文件。它包含了安全规定、检测细则、内务管理、工作制度、样品的处理和制(置)备要求、其他辅助作业规程(规则)、计算机软件程序、对照图/曲线/换算表、抽样标准和方法、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规范、数据处理方法、自校仪器的自校和验证方法、仪器设备操作规程、设备保养维护等作业工具。第四层的《质量记录》和《质量计划》,质量记录——是质量活动的见证性文件,质量记录包含了实验室的机构设置文件、人员任命文件、质量活动和检测活动以及所有外来文件和全部资源配置档案。质量计划是针对特定质量活动、规定专门质量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的文件。质量计划包含了检测计划、审核和评审计划、能力验证和比对试验计划、量值溯源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仪器设备维护计划、开展新项目的计划、采购计划、抽样计划等。
在实际检验工作中,树立“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做事有记录”的做事风格,贯穿到各质量体系文件当中,质量管理体系自然能够持续、有效的运行,并不断得到维护、改善、适应。
四、食品检验机构内审与管理评审[5]
食品检验机构的内部审核主要由该检验机构以自己机构的名义进行对自身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考察与审核,这也是检验机构进行的自我检查、自我促进、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这样可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某些检验机构在内部审核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受审方是往往是自己的同事,有些内审员在审核时就避重就轻,对在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上报、不记录,跟踪验证不到位,同时也不能对受审方的不合格项的原因进行分析审查,不能提出有效的措施来纠正检验过程中的错误,这样的内审工作就是在走形式,根本起不到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进行自我评价、自我促进、自我提高的作用。管理评审就是指最高管理者根据之前提出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系统地、有计划地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充分性和效率。这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准备工作不够充分,输入较少,不符合标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工作指南》第35页中明确规定管理评审输入一定要考虑11个方面,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每种输入都要有一份相当具体的文字报告与之对应,这11个方面分别要提前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准备,并及时提供给参加管理评审的成员,让他们能够预先阅读,这样才能让他们对管理评审会上需要讨论的内容(特别是改进建议)进行充分准备,使管理评审更加有效。
五、结论
综上所述,食品检验机构要根据食品检验的法律法规要求和相关标准,同时还要结合本机构自身情况来建立管理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从每个方面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个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和规定。同时机构还需要定期进行严格的内审和管理评审,以便能及时发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预防和纠正,不断改进和完善该体系,这样就能确保食品检测结果正确、可靠,尽量减少质量事故,不断提高食品检验机构的可信度,使出具的检验报告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工作指南.中国计量出版社, 2011.
[2]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国粮发[2004]266号.
[3]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家认定实录函[2010]49号.
[4]郭德海.粮油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探析[J].粮油科技.2011(3):45-48.
[5]侯秦蓉.关于新形势下食品检验机构建设的思考[J]. 质监园地.2010(08):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