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环艺设计的前景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22 10:37: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环艺设计的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环艺设计的前景

第1篇

[关键词] 环境艺术教学;艺术教学体系;环境艺术;课程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众的审美品位和对高质量的生活标准追求,都有了更为明确、直接的要求和体现,这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但与此同时,在这大好的发展机遇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亟待适应行业和社会的变化需求,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必须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根据现行的供求变化,制订一套与市场人才需要接口更为准确的知识结构培养体系和更契合市场供求需要的教学方式。

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是单纯的工程师,更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传统的人才培养定位,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性质是融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其目的是研究人在室内外环境中的行为和需求,即人与物的关系。而笔者认为,随着群众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大众的审美、心理都较之以往有了更为明显、更为直接的变化,如:人们更加注重其居住环境对个性的追求,更希望设计师在常见的装饰工程中洋溢个人logo式的表达;另外,在装潢风格上的选择,也不再人云亦云。所以,当前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逐渐引导学生能在立足基础设计知识之上,能够敏锐的判断市场的发展前景,为人类探索和创造更为新颖的生活方式和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一方面,设计师既要;又要了解当代科学技术,还要熟悉施工工序,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效果是以产品的形式展现给人们的,它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自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究其根源,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历史时期确实对我们的环境艺术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客观来讲,以当今的市场需求现状来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

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通常都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即在学生进校后,将一年级的课程都设置为素描、色彩,旨在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这种类型的课程设置,理论上讲是加强本身专业素质不高的学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依旧是“灌输式”教学,虽然在传统素描、色彩的基础上加入了设计的因素,但师生间、同学间仍旧缺少相互的研讨,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作品一昧的“求奇”、“求怪”,虽然在展览中能够赚足眼球,但大部分学生在养成了这种惯性后,三、四年级接触到造价、材料,受到诸多要素的制约,一旦发现自己的设计无法有效满足大众品味,而只是设计了一堆“华丽”的视觉符号后;一旦发现自己的设计很难利用现有技术手段进行实现,就容易转而形成一种挫败感,甚至怀疑学校的教育体系是否真的适合社会,怀疑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否真的如传言所说“大学教育只是理论而非实际”……

四、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思考

1、合理安排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明确基础课程如三大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目的,不能沿袭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练习中要增强学生对三大构成同后续专业设计课的理解,如平面构成之于以后的平面布局,色彩构成之于以后的色调搭配,立体构成之于以后的建筑造型……在对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之余,设立一些相应的关于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使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有所区别。

2、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在外实习的课题项目带到学校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束语

第2篇

【摘要】绿色建筑实质内涵是从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的各个环节入手,通过正确选择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与途径、合理的设计布局与规模,来防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保护生态系统。

【关键词】生态住宅设计;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生态住宅的理论定义和内涵

要研究城市生态住宅设计首先要从城市生态住宅定义开始。生态住宅是一种生态型建筑,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统一的概念和定义,对此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绿色建筑、健康住宅等。

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定义如下:绿色建筑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资源经济原则。既在建筑中减少和有效利用非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利用;气流利用;建筑屋顶和外表雨水收集和利用等。(2)全寿命设计原则。在建筑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减少消耗和环境影响。(3)人性设计原则。人的一生七成时间在室内,必须考虑室内的环境质量。

2、健康住宅

健康住宅为:一种体现在住宅室内和住区的居住环境的方式。它不仅可以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效率、噪音、光和空气品质等,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如平面布局、私密保护、视野景观,感官色彩材料选择等。回归自然,关注健康,健康住宅围绕人居环境“健康”二字做文章,是具体化合实用化的体现,更强调人的心理感受和体验。

二、生态住宅设计的范围和原则

生态住宅区环境规划设计的范围主要从两个方面界定;一是以整个住宅区在城市环境中的布局为主要考虑对象,针对住宅区所在的地理位置综合考虑方位、地址、周边环境情况、气象等因素,对住宅选址进行规划设计。二是以住宅区内的生态规划布局,如广场、道路、院落、主题建筑物、小品等为目标进行规划设计。

生态住宅的设计原则:

(1)自然协调原则: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协调,保持和维护景观、各功能区之间的和谐统一。

(2)体现个性和地方特色原则:尽可能保持本土原生植被,树木、花草品种,选择应坚持本地特有品种、濒临珍惜物种优先的原则。考虑区位优势、历史文化和本土文化特色。

(3)整体优化原则:既要在整体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有要考虑土地利用、经济投入等要素,从最优化角度规划住宅区的景观与人文布置,充分考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优化关系。

(4)生态化原则:区内各种人类活动、经营性项目及建筑都必须符合“健康、和谐、无害”的生态学思想。

(5)多样性原则:既包括生态系统与物种的多样性,也包括经济与经营的多样性。

(6)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还必须有客观的经济效益,还必须有客观的经济效益,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战略,确保生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生态住宅区设计的内容

城市生态住宅区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或城市的缩影,它的规划设计与建筑水平,反映着人民在生活上和文化娱乐上的追求,关系到城市的精神面貌。生态住宅整体布局构成,一般受住宅的地形地貌、居住区规划形式、居民的习俗、习惯和文化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室外空间环境的整体布局也不尽相同。

(1) 点、线、面室外空间环境系统:一般情况而言,这种室外空间环境系统,使用于当前居住区的一般规划结构形式、即居住区-组团-庭院。由多栋住宅组成点状组团室外空间环境,居住区级所设置的公共领域空间如居住区公园活动设施等构成了面状空间环境;联系各部分的道路则成为“线”状室外空间环境,如北方的一些城市住宅组团。

(2) 带状室外空间环境系统:沿居住宅的主要道路形成带状室外空间环境系统。这种空间系统一般适用于狭长地带,最好沿住宅山墙展开,使每栋住宅的居民都容易到达自由自在的室外空间环境。

(3) 盆地型地势住宅区设计:住宅区坐落在山间,其整体规划主要考虑雨水处理、地面透水性处理、风向风口的处理等因素,布局设计时考虑到地区特性。

(4) 风向型特征住宅整体布局规划:风向考虑是生态住宅区规划亲近自然性原则的一个重点考虑因素,对于处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国家来说,冬夏两季的风向变化较大,另外风力和温差变化也较大,所以在设计住宅区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尽量规避严寒对住宅区居民的影响,并让夏季凉风在住宅区内能够畅通,避免闷热的天气。

(5) 城市中心住宅区整体规划:处在城市中心的生态住宅区规划要点主要考虑与交通的关系,目的是消除噪音对住宅环境的影响,并考虑到整个住宅的绿化特点,充分利用住宅区空间营造绿化环境。

四、实行城区生态住宅设计建设的途径

城市生态住宅区建设的目的是成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区,要实现城市的生态住宅设计必须从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考虑,其建设途径主要如下。

(1)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立多层次的调控结构:在生态总体目标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的动态变化充分考虑城区自身的特色,制定出具有城区特色的目标。

(2)推行生态设计:推行生态设计,是着眼于城区人工空间环境的生态综合,既包括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空间置换,也包括有效利用资源,并注重空间营造技术的经济性,对各空间层次的功能,尺度与景观等地域特色的具体形态进行整体把握。

(3) 建设生态文化:人是生态城区的核心,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和自觉的环境意识。

结语:

要真正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在城市的生态系统方面,致力于营造优美的环境,保护和不断改善城市的生态体系,使城市的人工生态和自然生态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城市生态住宅区建设研究》.张凯.科学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情感意义;研究

建筑环境艺术中所存在的情感,不仅是一种设计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一种设计态度的实际反映。一个优秀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出人们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从而对建筑不同的情感态度,这种情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建筑环境的本身,属于一种建筑环境与人类内心的情感统一。帮助人们从繁重的工作与生活中解放出来,所以情感意义在建筑环境艺术意义十足。

1 建筑环境中情感意义存在的作用

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包含着环境的物质形态,人的情感活动等等,优秀的建筑环境可以很好的将人们不同的生活经验以及在生活中产生的想象结合在一起,为人们创造出一个更加富有人性化的生活工作空间环境,让人们在建筑环境中充分的感受到情感的流动,增加建筑环境中的文化氛围。

建筑中的不同情感环境氛围决定着人们对建筑的不同感受,而这种感受和情绪可以也根据不同建筑环境随时进行变化,在心理学上,人们成长的情绪变化为“移情”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们的心理和思维上的活动,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设计师会在设计中尽量融入情感设计,以起到与人们心内产生共鸣的效果,但真正想要达到这种效果,不仅需要设计师对建筑环境有全面的了解,还需要设计师对人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有充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将两者进行更好的融合。

关于建筑环境对人的情感影响,简单来讲,在我们生活或者工作的建筑环境中,许多装饰与花草树木的形态和摆放位置我们都能不自觉的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情感,并对心理产生直观的影响。此外不仅只有环境会影响人的情感,人的情感也支配着建筑环境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与进步。

2 建筑环境中的情感语言表达

2.1 色彩

可以说色彩是建筑环境中最为直观的情感表达,许多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都会利用色彩语言以及色彩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来进行建筑业环境的艺术设计,其可以帮助设计添加艺术的层次感,增强建筑环境的整体艺术感以及情感意义,所以目前色彩已经逐步成为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组成部分。

一般在建筑环境中,色彩的使用和设计都使用在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因为需要协调整体所以不会使用过于突兀的色彩语言,在内部环境中色彩通常出现在较为具有艺术感的设计中,比如屋顶、墙面或者一些形状突出的设计上。要求设计是要对整体色彩的运用有严格的把握,对比不能过于强烈,造成人们心理烦躁,也不能太过单调,无法让人们产生情感反应,所以一般设计师在设计时都会基于美学与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

并且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色彩方面的审美也在逐步增强,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坏,能否产生情感认同,可以说直接取决人们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所以色彩虽然是设计的基础,并且具有一定固定搭配,但仍然不能放松对其的不断探索。以促进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迸发出更多的情感意义。

2.2 图像

使用图像方式进行建筑环境中情感语言的表达是一种十分直观的表达形式,能够十分明显的体现建筑环境的情感意义。

在进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图像能够直观的体现设计主题,对于传统的建筑环境进行穿行的图像设计,能够增加设计环境的意蕴以及深度。图像的合理科学使用,能够提高建筑环境空间的主题氛围,但是在使用图像的过程中,要结合建筑环境周围的色彩以及图像形式,要使其与环境能够融合,选择能够很好体现建筑环境主题的图像,进行创新方面的设计,确保图像能够正确的反应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情感意义。

2.3 线条

建筑环境线条的变化也是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情感意义表达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在进行设计过程中,通过变化线条的类型能够很好的体现建筑环境中的情感意义。

例如线条的设计中突然转折或者比较生硬的线条通常能够与愤怒的感情相互关联,而线条的曲折多变以及比较柔和的线条通常和温存的情绪相互对应;方向向上或向前的线条总是与某种积极、活跃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方向向后和向下的线条总是与某种消沉、低落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这些在进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都必须要考虑到,使用线条的不同就能够表达出不同的建筑环境情感意义,因此这就要求必须要重视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线条的使用。

2.4 符号

建筑环境中情感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符号的使用。在建筑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中,人们通常情况下由于视觉选择的作用,忽视外部环境选择的作用,因此,设计者就使用特殊的符号来进行增强建筑环境的表达意蕴,到达增强建筑环境信息传递程度的目的。

3 审美想象和建筑环境中的情感

通常情况下,审美想象是在审美知觉基础之上以心象为形式的创造性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是围绕心象进行开展的。在建筑环境中的情感意义的表达中,审美想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审美想象能够渗透到整体建筑的主题情感中,并能够带来不同程度的建筑环境的情感创造性。

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所具有的审美想象是对于和建筑相关的自然事物或富有感染力的作品而展开的。建筑设计师必须能够体会各种类型的人类的情感的变化规律,并且掌握这些情感运动过程中的具体活动样式,并且将这些体现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建筑形象之中,这就体现出建筑设计中的情感语言。建筑具有深度的情感语言,能够使人们产生想象的空间,建筑形象也就必然会带有创造、发现、组织或探索人类情感奥妙的审美想象特征。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审美想象能够使人的全部的心理功能都活跃起来,都能够去接近自然,用心去拥抱自然或者感受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心境、情感和大自然或者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实现完美的融合,人们的审美想象活动就能够得到极大的释放,产生极佳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情感意义。

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对于建筑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建筑环境设计师而言,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情感意义是他们心中的终极追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要求在建筑环境设计过程中,要把建筑的使用价值、美学价值、象征价值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优美的建筑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贾琳娜.探析情感内涵在酒店设计中的表达[J].艺术品鉴,2016(03).

第4篇

关键词:文化;艺术;环境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41-01

经济的大发展促使社会各方面随之不断发展变化,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并采取了一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环境艺术设计以促进创造高文化价值的人类生活环境为前提,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着明显的社会时代烙印和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程度。环境艺术设计以文化为基石,优秀的环境设计是以优秀的文化为依托,所以先进的文化建设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探讨环境艺术设计的特性,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艺术设计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和艺术的关系十分密切,不仅如此,文化对设计艺术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从环境艺术上来讲,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影响也是十分广泛的。环境艺术在形式上,是指人们通过直觉方面上的体验而感知到外部形态、状态、尺寸、颜色、方位等比较直观的形态。环境艺术的形式十分重要的,文化对形式层面的影响显而易见,不需要经过太多的思维,就可以显现出来。它能够对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有着直接的反应。另一方面,文化对环境艺术的的形式上也有一些影响,因为文化可以对整体环境的情境、氛围、个性有着最显著的影响。这会对人们的情绪有着独特的刺激。所以我们说,文化对环艺的影响可以引起欣赏着的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会引起欣赏着的一系列的心理状态的转变。比如,会引起人们的联想、想象的思维体验。那么从这点来讲,环境艺术就更需要人们的文化渗入,只有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的环境艺术作品才能够真正的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成为使大家认可的艺术作品。

文化是指某一民族、某一时期内,人们所有的相同的思维定势。文化对环境艺术的意蕴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环境艺术的艺术意蕴又是指什么呢?环境艺术的艺术意蕴是指环境艺术作品形式层面的结构因素,是通过一定的艺术符号所体现出来的作品内涵。它包括环境的形制、场景、属性等内容。那么他与形式上相比较,是需要人们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才能够进行的。那么文化对此方面的影响最为巨大。因为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关系,涉及到一部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问题。那么这就要求环境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进行认真的文化思考,将其进行一定的文化渗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形神兼备”。为何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要强调文化的作用呢?因为只有文化才能够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内心,而形式只能短暂的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园林景观的设计,通过各种形式和特殊元素,运用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 将文化真正的融入到艺术作品当中来,就如我们所熟知的朗香教堂和流水别墅,他不仅从外观上给人们留下印象,而且还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精神的享受。这种精神的享受就是指文化上的一种共鸣。以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为例,他以一种耳朵的造型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力,又将听觉器官和教堂的倾诉功能练习起来。给人们这种文化上的体验,具有一种意境美。

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意蕴层面不仅仅从形态、结构和内涵三面体现。而且对人们的情感体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所谓的情感体验就是指艺术作品不仅仅具有形式上的功能,还能够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我们国家的设计艺术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在环境艺术方面还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那么如何能够在世界上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就是我们目前应当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国家从古至今就讲究“以人为本”,所谓的以人为本在当今社会看来,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舒适、惬意的生活。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把文化放在首要地位,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他给我们环境艺术设计师提出了一种重大命题,就是如何能够将中国的环境艺术事业提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我们所熟知的北欧设计,擅长以人为本。既然北欧各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而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那么我国也应当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道路。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情,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将情感因素纳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上。例如,阿尔瓦·阿图所做的一些设计,具有典型的情感因素,他将自己对北欧的热爱,以及北欧人民对自身环境的热爱,融入到了建筑、环境艺术上。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大国,历史悠远流长,我们应当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环境进行“情”的设计,只有这种设计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我们环境艺术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

第5篇

1 环境艺术设计及其艺术属性

环境艺术设计也称“环境设计”或“艺术设计,是20世纪以来在欧美国家率先出现的新兴事物,后来广为传播,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重视。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内涵和外延都很大的范畴。它具有多重属性,如空间属性、设计属性、艺术属性等。其中“艺术属性”是指“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多伯语)。真善美是艺术的本质属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统一起来,展现了真善美的艺术本质,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其艺术属性更为强烈,更为接近本质。

2 环境艺术设计中艺术的特点

艺术的存在有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形式中,艺术往往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如中国流行音乐艺术呈现出独创性、民族性等特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具有绘画性、意向性等特点。概括来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2.1 呈现形式立体化

从空间呈现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最初是呈现在设计者脑海里,纸面上的,但这不是最终呈现,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三维环境空间里,即从平面过渡到立体面,呈现形式立体化。立体化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体现的。

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综合艺术品,是通过人工构筑手段加以组合的具有树木、山水、建筑结构和多种功能的空间艺术实体。苏州园林建造时,还没有环境艺术设计这一概念,但却是这一概念的具体实践。苏州园林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苏州园林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独特的造园艺术,将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把生意盎然的自然美和创造性的艺术美融为一体,令人不出城市便可感受到山林的自然之美。苏州园林以建筑、山石、水和植物等四大物质构成要素,尤以廊、桥、楼、假山、池水为特色。不论建筑、山石、水和植物,都是立体实物形态,总体来说,苏州园林的空间布局,物质要素呈现等都体现了呈现形式立体化的艺术特点。

2.2 表现形式静态化

人类的艺术活动领域非常广阔,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运动形式看,艺术的表现有三种,即动态艺术、静态艺术以及动静结合形态的艺术,其中以前两种最为主要。舞蹈,声乐,表演,行为艺术等都属于动态艺术,而静态艺术更为复杂,形式更为多样,主要有绘画、雕塑、建筑、摄影、书法等门类。静态艺术包含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和空间性四个基本特征,具有更强的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则是静态艺术的综合体,它囊括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形式,是综合性的静态表现。

家居装饰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受到人们喜爱。家居装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有机构成。家居经装饰后,其所呈现出的美更加精致,更有内涵,更为丰富,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审美风格。装饰艺术的审美风格是从物质特有的具体性出发,经过设计、装饰而形成的特征性的表现形态。它体现了艺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艺术与环境的协调统一,这两种统一都是以静态的形式体现出来,可以说家居装饰是环境艺术设计中艺术表现形式静态化的具体表现。

2.3 体现形式综合化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不像雕塑、声乐、绘画等是单门的艺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有了物质基础和空间布局,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因而体现形式综合化。它统筹考虑了环境的装饰、绘画、诗文、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个方面的,经过综合处理所形成,因而是一种综合性艺术。

苏州园林里的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这就是环境艺术设计中艺术综合化的体现。

第6篇

关键词:环境;地面设计;重要性;特点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园林景观建设主要体现一个城市的浓郁的地方艺术特色。建设高质量的园林景观城市,不仅可以放松人的心情、调节紧张、压抑的情绪,而且还可以美化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园林景观的组成包括山水、树木、花草、建筑,而其中必不可少的地面设计与施工对整体的意境表达可有着画龙点睛之功效。地面设计与施工是园林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园林道路贯穿人们漫步的全过程,新颖的地面构思与设计,会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同时在营造空间的整体形象上也极富影响力,增强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

一、园林景观中地面设计对于环境的重要性

园林景观中的道路与一般的交通道路不同,高楼林立、承载车水马龙的道路使人产生紧张、烦乱而又压抑的情绪,然而,园林道路给人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了,走在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道路上,会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可以让人放松心情,使人怀有一颗安静的心去欣赏大自然与人类共同呈现的诗意画卷。你可不要小看这园林景观中地面所起的作用,通过园林工作人员对地面道路的设计与施工,将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景观如一条丝带一样有机的穿连起来,达到结构上的印象效果,贯穿于游人欣赏美景的全过程。园林景观的道路,并不是以取得捷径为标准的,而是以放松、欣赏为准的。在园林景观中,地面道路不仅具有指引方向、点缀空间的特点,而且还起到搭配的艺术效果,设计与施工各式各样的地面图纹与景石、植物、湖岸、建筑遥相呼应,让人感到身临画中一般,更真实的将人们与大自然互动起来,使人们从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事中释放出来,尽情的享受世外桃源的理想意境。

二、园林景观中地面设计的特点

1、布置有序

园林景观中地面的布置可以达到空间分化及图像转换的效果,通过材料、图案的修饰与铺设,园林道路有序的穿梭于各个景观的各个地点,根据表达意境的不同,选用的尺寸、纹样也会随之不同,地面的布置都是分块依次进行的,使其创造出各色的活动空间。园路布置的有序,使整体的园林景观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2、视觉冲击

建设园林景观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享受生活、亲近自然的场所,对于游客们的视觉享受那是再重要不过的了,作为园林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地面设计与施工更是要利用其视觉效果,指引漫步于景色中的游人的视线,去寻找美丽的自然精灵。园林地面的视觉享受就是从道路的线条去感应的,各种形式的地面线条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向前行进的道路就用直线型的线条去完成;休息、驻足的地方就用稳定型、无方向感的线条去搭配;若有需要人们注意的地方或是提示某一重要景点位置,则是采用特别的线条、聚向所指引目标的走向。地面不同的线条变化,变换游人们的视觉感官,使园林景观更立体化、特有化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强化空间效果。

3、强化主题

人们常说:美丽的鲜花由绿叶衬托的才更显娇艳。园林景观也是如此,精细的地面设计与施工对整体的园林景观起到补充、衬托、强化的作用,同时,还更加全面的突出了主题,加深意境。个性化、别致化的地面设计与施工是将人们带入园林景观主题的领头者,那么,如何快速的使游客们感到身临其境、带动人们的情绪就成为园林铺装的关键。如今,由于人们对美的定义、人性化舒适度的不断提高,园林地面也逐渐做到了尽善尽美,围绕主题景观的需求,通过色彩、图纹、质感的相互协调,更好的去营造所表达出来的意境与情趣,使人们漫步的舒心,观赏的欢心。让小小的园林地面设计与施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为园林景观的主题多添一份彩、多放一份光。

三、园林景观中地面设计的着重点

1、材料的使用

园林景观中对地面的要求不仅设计要符合主题、意境,更要保证材料的优质、贴切。根据园林景观的不同特点,选择正确的材料进行铺设对于欣赏园林美景来说会产生相当一定的影响。园林地面的材料不是着重于怎样修饰它、改变它,而是突出他自然的魅力,与周边的环境相互映衬。各种材料所散发出的心情与美感是不相同的,例如,鹅卵石代表着圆润、幽静,花岗石呢又彰显着粗犷、豪迈,而青石板却散发着大方、简约的氛围,最大众的地砖铺设又会使满园充溢着生活的气息等等,不但如此,平滑的地面会使人们有一种要加快脚步的感觉,而粗糙的地面则会像有一双小手拉着人们,使人们放慢脚步、放慢心情去欣赏园林的风景,遇到光滑的巨石又会令人们望而却步,感叹景色的壮美、自然的伟大。另外,在进行地面设计的时候,还要考虑到生态环保问题,透水材料在现代地面施工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粒石、卵石、碎石和植草砖等,既满足了地面的透水需求,还可以通过艺术加工起到装饰环境的作用。不同的地面材料,都是在为周围的景色做点缀,所以,材料的合理选择,是园林景观中地面设计与施工的重点。

2、色彩是环境艺术的重点

有色彩的地方,才会有美丽事物的生长。色彩的运用,是一种抒感的表现。因此,在园林造景中,应该为这些植物、花草、山水、建筑等增添一抹底色,将园林景观的地面营造一些色彩,来充当优美景观的背景,地面的色彩只是陪衬,起到渲染作用,主角还是人和景。地面设计与施工的色彩选择,不但可以烘托出园林景观主题的气氛,同时也感染着游客们的心情。就如,园路地面铺设的是暖色调,就会散发出喜悦、欢快的气息;若铺设是以冷色调为主的地面,则表现出来的明快、幽雅、宁静就会给人以一种清新、愉快的感觉。如上所述,不同的色彩会引起观光者不同的心理反应,对园林地面色彩的调和,要注意应选择稳重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符合周围景象意境的基调,要有意识地利用色彩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变化,有力的丰富和诠释景观空间带给人们的精彩氛围。

3、图案纹样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

路面上的图案纹样人们并不陌生,走在马路上,低下头就可以看见各种图案纹样随着场所的不同尽情的变换着,园林景观中的地面图案纹样与普通道路的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在园林景观中地面设计与施工的着重点。不同的图案纹样,所表达出的设计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正方形、圆形和六边形等规则且对称的形状会给人以宁静的氛围,让人们感到舒心,可以全身心的放松自己;同一波形曲线或折线,反反复复的使用,会让人们感觉到好像有一排音符在跳动,正在弹奏一曲优美的旋律,这种图案纹样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指向作用,会让人可以安静下来去聆听与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横向交错的图纹会增强空间的开阔感,纵向铺装则会使园路变得狭长,变得幽深、静谧。不同形式的图案条纹,表达出来的感官效果是多种多样的。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园林文化再也不像过去时代里那样成为少数上层阶级享受生活的奢侈品,而是逐渐变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项公共必需品。本文通过对园林景观中地面设计的简单论述,重在提倡与发扬园林景观的建设,人们的行为要与自然环境紧密的互动起来,同时,也强调了地面设计在园林景观中的重要作用。系情景于一身,使天与地、动与静相结合,这才是人性化的城市园林景观,这才具有情有意的园林韵味。

参考文献

[1]扶启军.论园林景观设计提前介入的重要性[J].现代园艺,2012(8).

第7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创意思维

通常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外在有机联系并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心理活动就叫创意思维。环境艺术设计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和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创意思维,可以使作品更具创新性和艺术魅力。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类艺术精华,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突破自我,以创意思维为核心丰富艺术设计的内涵,创新设计功能。可以说,艺术环境的发展是离不开创意思维的。

一、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中缺乏创意思维的原因

创意思维在建筑设计出现之初就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创意思维探索之初对创新性认识不够,导致了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的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追求国际主义。一个新鲜事物出现之后往往会引发某种潮流,难免出现盲目跟风。在环境艺术领域表现就是完全的照搬照抄国外的建筑艺术形式,一味的追求与国际接轨,以国外的建筑形式作为现代建筑的标准,导致大量的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出现在我们国家,建筑形式出现了趋同性、单一性和不合时宜性。虽说目前我们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建筑艺术风格也独具特色。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我们应该充分的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在对外国建筑艺术工艺进行有选择性的借鉴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

2.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学校的艺术设计根本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使得艺术设计系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意。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偏重于对知识的传承,因而多数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知识灌输的方式。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打好基础。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主观性,造成了学生对教师和课本的过于依赖性和迷信,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即使安排了一些艺术设计练习也往往为了效率或是整齐划一而忽视了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因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艺术设计人才往往没有创新意识,缺乏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应该适当的做出教学体制改革,实施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

3.设计师设计思维的外部制约。外部制约对设计思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类型会对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内容和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并以隐性的方式起到引导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创意思维很容易受到不同文化文化价值的引导,一方面可以激发设计师的创作,但是另一方面也会另设计师陷入“经验主义”中约束设计思维的发挥。其二、社会制度的影响。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工作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不可避免的就会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思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社会特征。社会制度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制度对设计的导向作用;法律、规范对设计活动的具体规定等等。其三、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设计师的设计作品也往往被看成是商品,因而片面的追求创新,并且在市场化、商品化的驱使下,为了迎合大众眼光相互模仿和抄袭,并以创新做标签,不利于创意思维的发挥。而在一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发达的地区,一些设计师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却可以通过设计思维的发挥而有所创新。

二、创意思维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1.民族性是创意思维的基础。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不仅要借鉴国外现有的比较优秀的设计,更要结合我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形式,充分运用中国传统的古典艺术元素,对其进行创新、修正,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例如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在主持设计北京香山饭店时,就充分的结合了中西方艺术元素,使其室内风格做到中西结合,极具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好评。

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独创性原则。在艺术环境设计中不能一味的模仿和借鉴,造成设计趋同性,二是应该积极运用创意思维,进行观念的重新组织,从而产生一些新颖独特的思维,这就是设计的独创性。环境艺术设计应该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将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历史背景和本土文化作为创作的源泉,充分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源,将城市特色和文化传统融入到设计元素中,形成特色鲜明的主题。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馆“鸟巢”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就充分发挥了创意思维,是独创性的典范。鸟巢的形态像孕育生命的“巢”,又像一个摇篮,其设计就是源于自然,然而字设计人员的创新下,又高于自然,寄托着人们对生命的感恩,对未来的希望。

3.“以人为本”的创意思维原则。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性化设计。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计出的作品要能满足人们在使用时的心理需要和欣赏中的心理需要。在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的今天,很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往往比较重视景观的营造,而忽视了对人们实际需要的思考,人们根本无法从设计空间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在设计中,人是环境的主体,环境设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应用创意思维方式,营造出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构建出和谐的社会关系。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的表现与发展方向

1.追求自然美。在当今时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空间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近年来,环境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环境污染严重、噪音扰民等现实问题被摆在了人们面前,人们物质日益丰富的同时生活质量却在下降,因此人们强烈呼唤绿色世界,重归大自然的怀抱。而环境艺术设计师要贴合回归自然的主题,在设计表现手法中就必须做到:艺术与环保的结合,美感与实际的平衡,表现出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和谐之美的追求。

2.传承民族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意就是以突出突出表现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格和特色为目的,着重的渲染、塑造民族文化的特性,从而从更深层次的发掘民族文化的内在意蕴和实质,其是根植于一个民族心灵深处的形象。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重视这个特性的渲染和营造,通过题材可塑性的挖掘来表现出民族文化内涵。例如在室内设计中,很多的设计师会用一些传统的吉祥图案做装饰,营造出具有民族感的氛围。

3.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通过对艺术设计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创意思维不仅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而且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充分结合起来。虽然每一项设计的风格都不一样,但是都无一例外是融合了文化价值与现代艺术的典范。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中国国家馆在外观设计和内部展示设计中,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田伯安.文化创意与艺术设计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8(05)

第8篇

【关键字】建筑学;基地;研究

在旅游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为看到的村庄或者寺庙以及景区里某个房屋惊叹不已,其实这种惊叹不只是因为他们本身的奇特美丽,还有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完全和谐共处,他们本身就已经是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建筑与基地环境的关系,即建筑本身就是作为一部分特性空间存在于基地中的;那么基地对于建筑来说,基地对建筑的产生则有着强大的约束力。一个建筑设计不能就单单的从建筑本身的功能进行,还要考虑到他与周围的基地环境的整合和匹配,把与周围环境的彻底融合作为自己的设计目标,完善自己的设计。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建筑行业也随着科技文明飞速的发展着,人们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丰衣足食,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既要建筑与基地环境匹配融合,也不能对基地产生环境污染和综合利用率低等资源问题,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们认真的考虑艺术、科技和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创造出规划合理完善、外观美观得体,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的建筑设计。在中国其实也不乏有把建筑与基地环境完美融合的案例,既取得了建筑上的标新立异,环境资源又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案例一:河南大学新校区研究生综合楼群创作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南大学的地理位置,他坐落于河南省开封市,学校的总占面积是180万m2,其中的校园的东南角方向是研究生综合楼,占地大约是6万m2,主要有提供食宿和教学的功能[1]。

河南大学新校区的主要格局是“y”字形空间结构,呈现出一种非常自由灵活的空间特征,打破了原来呆板的校园空间布置。一条从东北到西南的主轴线,把整个校园的建筑群体连接起来,看起来建筑犹如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穿梭,环境与建筑交相呼应,实现了建筑群体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轴线一般在一个区域内起统领的作用。河南大学校区的“y”字形轴线就是一条主要的校园交通通道,但他又把周围的校园景点串联起来,不但对整个校园的空间布局起到了一定的统领作用,而且也呈现出了整个校园空间灵活多变的特点。在建筑布局上也采用的是院落组合,这样既满足了通常校园建筑的功能需要,也有效的实现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十分巧妙的躲避开了基地东南角的污水处理站,同时也实现了空间形态的自由灵活,又与中国的传统建筑表达方式相当的吻合,可谓是一箭多雕。

河南大学新校区的设计重点就是“y”字形的轴线,而且在轴线的中心位置把一个多功能厅与一个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相结合,形成了一个视觉上的焦点——“日月同辉”,使整个校园建筑有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艺术、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河南大学建筑楼群实现了与环境的完美融合,两者相得益彰,主要的原因就是把基地周围的环境特征作为出发点,有效的调整了基地环境的特征与空间格局的关系,让建筑楼群与环境错落有致的呈现,看建筑楼群犹如在环境中蜿蜒展开一般。

案例二:四川光雾山的接待中心

四川光雾山是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也是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坐落于四川省巴中市的南江县与川陕的交界处,海拔高度约为1000~2508m,占地面积约为830km2,主要景观有“峰奇、石怪、水秀、谷幽、山绿”一说,其中有一条连接汉中与巴中的古道,据说在这条古道上韩信曾被萧何月下追赶,诸葛亮派兵出祁山,还流传着我们战士的英勇故事[2]。

光雾山的建筑群体聚落考虑到四面环山,镇上溪流潺潺,“几”字形的道路通向外界等基地特征,决定利用山地的坡度与坡向以及溪流的特点,将整个光雾山的建筑群体脉络定位“一轴、两核、三带、五节点、六组群”,形成自由延续、休息与鉴赏并存的旅游特点。

光雾山的群体脉络的“一轴”主要体现在一条贯穿于东西的轴线,它依据整个基地南北短东西长的特点,把建筑群体分出了一个明确的空间顺序;“两核”即为景区的入口广场,和接待中心楼前的公共广场,他们把游客从轴线上分别引导上廊桥和不同的景区内;“三带”则是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以及景观层次、开发顺序的不同,把整个景区分成的公共设施带、观景商业带、临水景观带;“五六节”则是景区内主要的几个景观,即桃源人家、临流枕溪,碧水沧浪等;“六组群”则是指把整个景区有机整合起来的六个建筑单体,他们把整个景区融汇成立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开发景区的同时,尽量的保存原有的基地特征,比如植被和地形的原貌,川北的民居特点等。

光雾山的建筑群体符合当地的基地特征,依据自然的山水格局,建设不同场景之间的秩序变化,使整个景区呈现犹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独特感受。

无论是建筑设计与基地环境的匹配与整合,还是建筑与基地特征的亲近融合,都是为了促进建筑与基地特征的和谐发展,他们也都只是使环境与建筑相得益彰的手段。一个完美的建筑设计形态,无论如何描述,他的生成都是由环境的激发和促使的[3]。建筑设计的完美呈现需要基地环境的烘托与融合,那么一个特定的基地环境之中,也必然会产生一些独特的建筑设计特征。在这片特定的基地环境中,这些独特的建筑设计找到自己的适宜方式,与环境交相呼应,相得益彰,使其他的基地环境只能望而兴叹。

参考文献

[1]许继清, 基地环境特征的建筑表达——河南大学新校区研究生综合楼群创作[J], 工业建筑,2007,37(9)

[2]沈济黄, 李宁,建筑与基地环境的匹配与整合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3)

[3]王玉平, 李宁, 杨易栋, 彭怡芬,建筑与基地的亲和性——中国禄丰侏罗纪世界遗址馆1)设计回顾[J], ,建筑学报,2010,2

第9篇

关键词:IEC61131-3标准 编程环境

随着PLC控制系统结构不断向前发展,PLC编程语言和编程工具在不断更新。但是由于各个PLC生产厂家的产品互相不开放,而且各个厂家的硬件各异,其编程方法也是各不相同。传统的PLC编程语言一般遵从广大电气自动化人员的专业习惯,易学易用,但是也存在标准难以统一,通用性差等难以克服的缺点。而IEC61131-3标准对当代工业可编程控制器中种类繁多的概念及语言进行了标准化,规范了PLC 的编程语言及其基本元素,为PLC 软件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工控软件技术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为了满足IEC61131-3标准对编程环境各项功能的要求,我们可以将软件的内在功能划分为编辑模块、检查模块、翻译模块、编译模块、通讯模块、在线监视模块六大模块,如图1所示。

编辑模块:是编程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块,如图2所示,包括文本编辑器和图形编辑器,分别对IEC61131-3提供的文本语言和图形语言进行编辑。该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程序编辑环境,包括具有一定智能的图形编辑环境及文本编辑环境。对于图形语言来说必须能够用鼠标拖拽系统提供的各种组件进行程序编辑,接受键盘的输入,对各组件、功能块进行标注。对于文本语言除了能够接受用户程序的输入,还需要对用户的输入进行提示,并对输入的文字进行格式化(如将PLC保留字、注释等以不同的颜色、字体显示)。

检查模块:对文本语言程序进行基本的词法和语法错误检查,对图形语言程序进行图元组合错误检查,并对存在的错误进行提示,以规范用户编程,提高编程效率。

翻译模块:图形语言简单直观,易于被广大编程人员接受,但不能被PLC识别,也不易进行直接编译。所以在编程完成后,要将图形语言转换成文本语言,以便调用编译器对程序进行进行编译。

监视模块:该模块当程序在PLC中运行时以图形和表格的形式及时反映程序执行和参数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对程序进行调整和维护。

通信模块:负责上位计算机与PLC硬件之间的数据通信,包括用户程序下载、操作命令(如运行、停止等)和硬件配置参数、内存等的记取。

编译模块:将文本语言程序编译成目标代码,再将目标代码生成可下载到PLC硬件系统上运行的可执行文件。

除了以上主要功能模块外的其他一些基本功能,如工程管理功能、数据库以及在线帮助等,可以内嵌到以上模块中,并设计树型工程管理器,方便用户对整个工程进行管理。

编程系统工作原理框图如图3所示。

明确了系统的基本功能,划分了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后,可建立描述系统外部执行者和系统提供用例之间的联系的UML用例图如图4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工程管理器用来管理工程文件,每个工程中又含有一个或多个程序文件。使用者可以通过工程管理器来创建和管理工程,然后通过图形编辑器来编辑LD、FBD或SFC程序,也可以利用文本编辑器来编辑IL或ST程序。程序编辑完成以后经过检查模块的检查,若是图形语言程序,使用翻译模块翻译成文本语言,然后调用编译模块生成PLC可执行代码,最后通过通讯模块下载到PLC中去。而PLC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通过通讯模块将状态参数以字符串形式送出,利用在线监视功能显示在屏幕上。

图5为编程系统配置图,描述系统硬件的物理拓扑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执行的软件。它可以清楚地描述硬件设备的配置、通信以及在各硬件设备上各种软件结构和对象的配置。一个PLC编程系统通常分为上位机和下位机两部分,上位机是指人可以直接发出操控命令的计算机,下位机是直接控制设备获取设备状况的PLC。

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软件系统安装在Windows系统中,包括语言编辑器组件、程序检查模块组件、程序翻译模块组件、程序编译器组件、在线监视器组件、通讯模块组件和数据库组件。

在硬件配置上,编程系统利用计算机串口与下位机PLC的串口建立通讯连接,在线监视器模块通过数据库组件与PLC数据存储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来实现。

IEC61131-3标准妥善继承了PLC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编程语言多样化的现实,基于此标准设计PLC编程环境可为PLC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潘勇,高峻雄,王耘波.PLC的应用和发展[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7,35(2):76~7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