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23 10:01: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

第1篇

    论文摘要:我国各个高等学校专业设立中,设立最多、设立时间最长,同时又是学校专业组成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便是汉语言文学。它具有众多的优势,例如基础实力雄厚、就业范围较为广泛、社会各个行业对其需求比较稳定,等等。但是,在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与经济文化也在飞速向前发展,这都在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人才战略观念,更对传统的人文类专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第2篇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第3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比较模糊,因为它不像法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历史重任,还担任着提高全民族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和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注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挖掘。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培养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并非要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4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问题;对策

1.汉语言的概念与特征

我国的汉语文学教育起始于时期,之前的汉语教育主要围绕的是政府的服务,之前汉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为各朝各代培养政府所需要的人才。汉语言文学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新闻、教育、编辑、行政文职和秘书等,上述行业均要求毕业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强,口语表述清晰。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审美意识,让学生拥有专业的写作能力。学校里的汉语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审美并不重视,在口语的表达与提高上花了过多精力,学生的整体素质尚未得到提高,这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较之专业性较强的医学、建筑、机械学,汉语言文学的涵盖面非常广,职位的定义并没有针对性与实用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征在于传承各种人文精神,探讨人类的发展与生存,培养社会责任感。职业教育中,汉语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对人文精神层面的影响,汉语在社会发展中,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未来汉语教育在保持自身的教育核心基础上,适当进行社会变革。

2.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教育观念不明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教学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将所要讲述的内容贯彻实施。汉语言教学在面对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冲击中有些措手不及,尚未明确自身的教学理念,对于人才的培养并没有深入认识与了解。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要想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必须进行实践探索,想清楚了该专业到底是要培养怎样的人。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推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对于教学中的新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将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作为突破口,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2.2授课与考核单一化

当前汉语教学课程多数是以学生听讲,老师讲课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多,老师并不关心学生是否掌握了自己所讲的知识,只是一味完成教学内容。在高校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在前面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底下的学生趴倒了一片。这种教学形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中的交流几乎局限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等方面。学生遇到了不懂的问题也不问老师,只有通过每学期的考试才能调整老师的教学进度,这造成了教学效率不高、质量不高。当前汉语考试是以书面试卷的形式,考的还是专业知识的掌握,关于实践的内容涉及很少。在文学教育中,老师并未对学生的创新情况考核,对于未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情况没有进行情景模拟。单纯的书面考试并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表达与思维想象力。

2.3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

在当前的社会教学中,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被戏称为万金油,虽然学到的东西很多地方都能够用得到,但是并不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问题首先是要突出文学专业的特长,强化学生的文字组织与口语表达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忽视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力,对于学生的审美、人文素养、口语培养方面都相当欠缺,这些都造成了汉语言文学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动手能力较差,对于岗位要求较难适应。

3.加强汉语言教学的相关对策

3.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

各大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和全局方面重视汉语言教学,逐渐提高学生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方案的管理并没有太重视,在课堂中忽视了师生沟通,尚未充分把握学生的行为活动与思想培养。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教学激励机制,在课堂中可以以情境表演的形式进行,以学生的思想活动和行为为基点,重视学生发展前景。在汉语言教学中可以就学生的未来就业前景,多以案例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在进行教学规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挖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所在。思考教学中如何多讲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师生教学互动,融洽课堂氛围,使新课标的要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现。

3.2开展就业为主导的教学方向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让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专业技能,将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人才作为市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表达能力。在教学改革中进行考核,加入更多提醒,减少学生的死记硬背。汉语言文学应当多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能陶冶学生情操的节目,比如百家讲坛,子午书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沙龙,举办读书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需要,成为社会化的新型人才。汉语教学需要将社会的需要作为教学新导向,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3以多媒体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计算机多媒体在当前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教师应当认识到多媒体的重要性,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师生课堂互动。老师可以根据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以多媒体的视频、图文、影音方面的优势,制作出多媒体的课件,配合板书授课。教师也可开设多媒体的互动课,让学生课外自行制作相关的课件,加深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多媒体应用能力。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在校毕业生数量非常大。在社会发展中,汉语言教学在不断变革。作为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正视存在的相关问题,探讨事物的本源,并以合理的措施推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宏韬.浅议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2):283.

[2]郑君.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56-257.

第5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环境;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一、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开放教育认识不足

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开放教育环境认识不足为主要限制性因素。首先,高校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为深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忽视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开放教育环境之下,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对开放性教育环境具有充分的认识,掌握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及教育需求。其次,高等院校学生对于开放学习环境的认识及掌握能力不足,尚未充分利用开放教育环境的资源优势及条件优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针对性有待提升。

2、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应不断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育教学环境,切实提高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及热情。现阶段,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中,教师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较低,教师的网络教育资源获取能力及电子教案的制作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尚未转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未有效实现。

3、教育管理建设不足

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创新,应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管理模式。现阶段,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管理模式有待创新。首先,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的监督管理力度不足,教师的教育改革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教师的教学热情及主动性有待提高。其次,高等院校教师的奖励机制有待完善。建立健全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师的奖励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实现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创新发展。

二、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较为固化,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是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发展,大学生教育活动,逐渐重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对于个性化及多元化的知识需求,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设,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人才。

2、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发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是满足当代青年大学生自身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终身化及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高等院校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是应对就业困难问题的主要方式及路径。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将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创新能力,继而满足就业岗位对于学生能力的基本需求。

3、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的普及化发展,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路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模式之后,是构建社会主义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及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重要基础。借助开放教育环境,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提升,为高等院校的教育现代化改革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

1、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理念

开放教育环境下,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为教学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之下,应积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实现教育理念的三个转变发展,即由一次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由封闭式的教育转变为开放式教育、由教师主体转向为学生主体。首先,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升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高等院校终身教育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时,教师可借助网络在线平台开展教学,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意识及技巧。其次,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借助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转变传统封闭式的教学理念,实现教材内容与实践生活的有效结合。最后,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的信息内容进行收集及挖掘,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确保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及针对性。

2、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式

开放教育环境下,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模式,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与平台。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技术等,切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质量及效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及文学性,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将为学生营造出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通过视频、PPT、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开展古代诗歌、文言文教学活动时,通过播放具有古典艺术特色的歌曲,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的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氛围之中。其次,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高校应构建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提供更加多样且便捷的学习路径,有效的打破时间及空间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限制。学生借助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选择汉语言文学知识内容,并能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教师可在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客户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兴趣爱好,加深教师对于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程度。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能力

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需要积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创新能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及引导者,高等院校需要重视对于教师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首先,高等院校应完善教师的培训机制,结合开放教育环境的特点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师的开放式教学能力。例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及运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等。其次,高等院校应建立健全教师的交流机制,与教育理念先进的国内、国际院校进行合作交流,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促使教师掌握国际化的教学事业及开放式的教学能力,实现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最后,高等院校教师应不断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及方式,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提高开放式教学的能力,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贡献力量。例如,计算机使用能力、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能力、社交软件使用能力等,确保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开放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平台,营造轻松、有效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环境。

第6篇

关键词:师范生;汉语言文学;应用型;教学技能

1新课改下师范生教学技能内涵的界定

广义的教学技能指以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从事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组织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能力、操作示范动手训练以及熟悉中学教材内容和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的一系列素质。狭义的教师教学技能特指学科教学基本技能,比如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教学组织技能、板书技能和结束技能等一系列专项教学技能等。教育部师范司在《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到:“教学技能被认为是教师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或经验来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1]《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将教师教学工作技能划分为五类:教学设计技能、使用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课外活动技能以及教学研究技能[2]。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教学技能指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今后从事的工作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80%将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以下默认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有效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课程相关方面的知识,指导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借助专业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在坚持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发挥语文课程育人的功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用型教学技能包括专业教学技能、创新教学能力、知识应用教学能力、情境创设教学能力等。

2当前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忽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不足

目前,高校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新时期,高校需要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但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教学锻炼,而就目前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学现状来看,汉语言专业的理论性课程仍然占据课程学习的绝大部分,实践教学部分比较缺乏,在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应用型教学技能很难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和提升。

2.2忽视创新教学能力教育,学生创新教学能力不足

现阶段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没有一门课程是专门针对学生的创新教学能力进行设置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大多是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知识、汉语言文学、现代汉语等,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教学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导致学生的创新教学能力得不到锻炼,不利于他们今后在教育工作岗位上进行教学创新的实践。

2.3缺乏实践教学基地,人才实践学习缺乏机会

目前,在构建教育专业人才实践基地方面,高校的相关建设工作还比较滞后,很多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匮乏,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缺乏有效的实战机会,更谈不上应用型教学技能提升了。高校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滞后除了学校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足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校的流动资金有限。建设实训基地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而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教学活动开展获得的教育经费以及财政部门拨付的一部分财政资金,这些资金需要用到学校建设和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最后真正落实到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就很少了[3]。实践基地建设资金不足还体现在建设的基地在投入运行后,还需要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师和相关的维护管理人员,需要高校长期投资,这是目前很多高校都无法做到的。

2.4缺乏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师,整体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现阶段,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师队伍水平仍有待提升。高校生源不断扩大,师资也随之加大,素质参差不齐,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有限,要么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有相当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方面的经验比较欠缺;或者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但他们理论知识又相对欠缺,如此师资无法给学生有效的应用型技能教学指导。学生对于很多高效的、创新的、信息化语文课程教学形式和方法认识不足,无法实现教学知识的有效应用和实践。目前,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师队伍培训不足,教师获得提升的办法只能通过自我学习,严重制约了其应用性教学技能的提升。

3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教学技能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3.1强化教学基本功,凸显专业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要实现他们应用型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必须从教学基本功抓起,让学生拥有深厚的语文知识根基,掌握语文知识,具备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和人文涵养,用专业知识不断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内在知识框架,突显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本色。首先最基本的是“三笔一话”,这不仅仅是对字的美观的要求,更是字正确笔顺的要求,信息社会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很多学生很少书写,对笔顺也是稀里糊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须把这种应用型基本功打牢。其次是要强化学科知识教学、教学方法传授、创新教学理念教学、师生关系处理技巧教学、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等,从众多的基本功教学中不断强化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应用型教学技能,凸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4]。

3.2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强科技与学科的融合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技能训练中,要把握时展的成果优势,积极强化学生的信息化能力培养,将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学生专业应用型教学技能中重要的内容,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化科技设备的应用能力。同时,要注重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信息化科技有效融合,寻找信息化发展和学科教学方式转变的有效衔接点,进而不断创新语文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实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提升语文课程与时俱进的发展成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应用性教学技能。

3.3积极提供多元化实践空间,促进知识和技能均衡发展

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平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和规划,确保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并将理论教学作为指导实践教学的必要阶段,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成效的检验方式。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可以积极发展多元化实践空间,促进知识和技能均衡发展。而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全方位、深层次、与中小学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就是多元化实践空间教学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仅仅靠短暂的实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际教学的机会,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多形式的实践空间,可让学生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进校就分班。分组与中小学结对子,一有空余时间就走进中小学去见习、观摩、听课,了解他们的教学理念和观点,然后再结合专科理论课不断总结与反思,为学生的应用型教学技能提升提供良好的机会。

3.4建立实践基地,提供应用教学机会

高校要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实践教学,首先要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施支教工作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模式之一。将广大的乡村地区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不仅可以节约建设资金和资源,还能用最真实的教学环境不断强化学生的应用型教学能力。对此,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小组要积极与有关市地对接,联系安排开展实习支教的相关事宜,综合考虑,本着就近、相对集中的原则,选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习支教基地。支教工作是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师范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方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实习支教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行动上做好准备,为以后从事教师教育行业奠定基础。同时,又可以服务地方农村基础教育,提升自身素质,锻炼专业技能。通过开展支教活动,双方利用高等教育优势和基础教育优势开展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合作研究,联合开发教学技能实践课程、研究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高等教育师范生的能力标准、共同确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合作,大大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质量,为地区中小学教育培养高素质语文教师。

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现阶段,高校要进一步优化专业,做强师范,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引领,对接教育行业和教师职业资格认证需求,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建设。组建由实习基地学校、用人单位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强化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将所有师范类专业纳入校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协同培养,以师为范,构建学校、地方政府、大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人才运行机制,与各区县教体局、大学等相关单位签订协同育人协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组建教学团队等。依托教师技能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培养“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教”的师范技能基本功。学校始终坚守师范院校职责,既要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师范生,又要发挥教师教育优势,主动融入教师职业培训,打造“大师范”格局。为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创新教学能力,建立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评价机制,推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培训目标,学校可以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就音视频素材的编辑与加工、微课程的设计制作与应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学习评价的转型———学生发展性测评标准解读与操作、网络空间建设等方面做详实的专题讲座。结合学科案例教学,采用案例“观课、解读、研讨、实践、评价”的培训流程,强化情境体验,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关键性问题,实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教师教学负担、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采取“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信息化课堂比赛等方式,切实提高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第7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

一、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优势和作用

1.传统的汉语言专业教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突出的地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于汉语言文学的现象和文学规律,是现代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一方面需要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另一方面则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人才,是对社会发展具有中流砥柱作用的人才。教育的精神力量和人的综合素质共同决定了人文素养底蕴的厚度,一个国家要实现兴旺发达,不仅仅要在科技创新能力上更胜一筹,还要在人文素养上更上一层楼。人文素养在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其他专业的开拓和研究上起到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人文素养决定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在汉语言文学和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日益交融和渗透的时代背景下,不仅仅其自身的专业学科发展日益重要,去对其他专业科学的辅助作用和辐射作用也越来越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

2.汉语言学科发展相对成熟,具有深远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已经成立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具有专业的扎实基础和雄厚的整体实力,在核心竞争力、重点学科和国家级科研项目都上都远远超过其他专业和学科,形成了很多高质量的学科研究成果,一方面具有德高望重的的、影响力深远的专家和教授,另一方面则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相互衔接的师资队伍。另外,还形成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带动了全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提升了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陈旧落后。不管是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中还是在其他专业科学的教学中,教学模式上都存在着类似的弊端和缺陷,那就是教学模式老套、死板,课堂氛围对学生失去了活力和吸引力,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调动起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依然采取灌输式思维,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和消极的,掌握知识的效率非常低。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还只局限在课本之上,没有将知识结构体系的发展纳入到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导致所学和所用相互割裂、难以衔接。高校的汉语言专业教学模式一直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这和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宗旨相背离。

2.教学方法单一。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历史悠久,前人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今专业教师和学者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并没有多少的创新之处,这导致教学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和固化,教学模式的成熟使其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即便我国教育模式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国家对高校教学模式创新提出了开拓创新和突破枷锁的重要要求。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却一直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部分教师依然沉浸在传统得到填鸭式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大大挫伤,学习效率一直难以提升。

三、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上来看。自从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就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和学历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和职业教育。大众教育要求高校必须扩大办学规模、多元化模式,实现教学目标和层次的多样化。但是高等教育扩张带来的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几何式增长,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相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只有一百多万,而短短的十几年之后,每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毕业人数已经达到了900多万,数量增长之多令人瞠目结舌。新成长的劳动力已经进入到了就业高峰期,高校毕业生增强大导致了就业压力达到空前的高度,高校毕业生数量和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紧张。在教育发展新趋势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难题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高校各个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汉语言温煦专业亦是如此。在连续扩招的情况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已经达到了饱和,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高校教师需要进行深入地调查和研究,总结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时而动,将专业教学的改革作为大学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让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的培养趋势趋于一致。

2.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上来看。近年来高校生就业形势严峻一部分原因是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激增,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社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凸显,岗位和职业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大学生职业选择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多元性,原有的人才类型和社会发展需求渐行渐远,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与用人单位之间难以吻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后于时展的速度,改革不乏相对滞后。时代在发展,社会分工在细化,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汉语言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交际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教学科研、文学创作、广告策划、新闻宣传中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从目前的就业形势上来看,市场营销、新闻、媒体、广告和出版行业对汉语言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汉语言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并适时地调整培养的方向,让学生一方面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具备满足社会岗位工作的需求和要求。否则,学生在离开校门之后面对工作岗位则会显得束手无措、无能为力,难以成为合格的应用性人才。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须要思考的重要一点。

四、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途径

1.进行课程体系升级,变革人才培养方式

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原则,将教学方针定位在实现学生发展层面上,积极动态地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应用型人才就是立足于就业为导向的、在一定知识体系基础上具有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水平的人才。课程建设改革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为了很好地提升高校汉语言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一教学目标,高校就要致力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反思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在精确把握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探索汉语言专业教学的教育规律,改革和变革传统的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教学资源配置和课程体系规划,实现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让汉语言专业学校教育和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紧密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高校在变革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应该把握应用性和特色化的原则,开设的专业课程要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普及度已经非常高,大数据、云计算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而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量则会大比例上升,汉语言专业人才依然是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所需人才的主体部分。高校教师要根据未来行业发展需求、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来开发应用课程,提高这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比重,提高计算机能力以应对办公自动化、交际信息化、影像化的时代特征。

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在汉语言教学课堂之外,教师还要注重第二课堂的训练,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巩固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类社团活动之中去,为学生改革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顺利从学生过渡到社会人角色。

其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大职前培训的力度。积极借用、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课外训练平台,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直接通道,扩大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可由原来的学校、机关、新闻媒体扩大到社会各行各业,以适应毕业生实习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金璐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探微――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第8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影视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film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to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mployment-oriented explore the necessity of decency curriculum. The status of the film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Hen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Henan Higher film literature education specific initiatives included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Film and television language literature education; Chinese language study specialty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传统专业,河南省高校开设次专业相当普遍。但目前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众多,比如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专业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等。而此专业未能紧跟现代语言文学发展及需求现状,尤其是未能及时将现代社会急需的影视文学教育纳入其教育体系中,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本文重点将从必要性、体系建构、教学和实习实践环节研究、现状调研和具体举措五个方面完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体系建构。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下构建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文学的生产和传播事实上已变为以影视文学作品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介发展迅猛,影视艺术具有的生动直观、快速便捷、浅显易懂的优势,使得影视语言文学成为汉语言文学的主流形式,传统的书面语言文学已经退居次要和边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汉语言文学教育以书面语言文学教育至少落后于当下汉语言文学发展二三十年。这种落后的现状就造成了该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不完备,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存在明显缺陷,使得他们对影视语言文学缺乏应有的赏析、创作和科研能力。这种局限性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以笔者所在的郑州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为例,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毕业2007级、2008级两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除很少一部分从事专业无关的工作外,绝大部分还在从事专业对口的本行工作。他们的工作去向主要是学校、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网站、电台、电视台、传媒公司等,工作岗位一般为教师、秘书、记者、编辑、编导等,根据工作内容可分为教育类、文秘类、宣传类、编辑类、传媒类。根据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影视语言文学相关理论和技能的缺乏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从业,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教育类的工作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类就业主要集中在担任中小学语文教师,目前多省中小学教育的新课改都明确提出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对影视文学的教育,由于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缺陷,面对中小学生日常大量接触的影视作品,在从事语文教育中基本上没有无法给以相应的知识讲授和引导。

对文秘类、宣传类、编辑类工作来说,由于这类工作目前经常性的涉及到摄影、摄像、图片影像类相关文字稿本的策划撰写与编辑,毕业生虽长于书面文字工作,但由于对影视语言的陌生而在工作中捉襟见肘。

对传媒类工作来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最严重的。目前传媒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极大,在这种社会需求之下,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的相关性使得大量的该专业毕业生投身于传媒行业。然而众多的电视台、电影厂、剧团、传媒公司等要求从业者除了有较好的语言文学素养外,更要具备影视策划、创作和制作能力,有较高的影视文学欣赏水平,对当下影视剧和各种影视节目的发现现状和前景能够较准确地判断,能够撰写剧本、节目台本、主持词等,以及具备一定的影视策划和编导能力。显然,毕业生的由于传统汉语言文学教育导致的影视语言文学素养的缺乏成为该行业职业发展的难以攻克的瓶颈。

所以,为了更好的结合当下语言文学发展趋势,更好地拓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渠道,应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河南省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中。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建构及课程设置

根据相关行业需要,将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纳入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中,应当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除了可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知识技能外,还能系统掌握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了解影视理论和创作的发展动态,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文艺编导能力及较强的影视评论能力。所以,必须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影视艺术概论、影视文学、影视语言、影视写作等必要课程。

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之中,应当是有机的纳入,在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与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形成符合专业规律的严密体系。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一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由各高校根据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自由安排。

在这一课程设置体系里,我们认为,应当把影视艺术概论的地位定为专业基础课,讲授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影视艺术特性、影视艺术发展简史、影视艺术类型、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等关于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在所有的影视相关课程之前开设,打好理论基础。这样,影视艺术概论与美学、文艺理论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就构成了有机的理论体系。

在影视艺术概论之后,还应陆续开设视听语言、影视文学、影视写作等三门专业课。其中,视听语言讲授画面造型语言、镜头、剪辑、蒙太奇、声画关系等影视视听语言的基本理论,培养该专业学生对视听艺术最基础的认知、创作和制作能力,这门课可以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形构成有机的语言体系。之后开设影视文学课程,讲授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类别、历史、制作、评论等,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等文学课构成有机的文学体系。之后再开设影视写作课程,讲授影视剧本写作、影视改编、电视综艺节目文案、专题节目文案等各类应用影视文本的写作,与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构成有机的写作体系。

在以上四门影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外,还应多开影视相关选修课,如摄影、摄像、影视作品赏析、影视理论专题研究、影视制作等,拓宽学生影视视野,增加学生的影视理论素养与技能。

当然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影视课程要到位外,应配备专门影视实验室,使学生学习影视相关技能,并且按照影视方面能力培养规律在相应学期设置实践环节和实习环节。这样教学与实习联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具备影视相应能力。

三、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现状的调研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的调查,发现情况是非常不理想的。

(1)目前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体系设置情况。基本上相关高校还是沿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实习安排,一二十年来如一日,说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为过,严重落后于的时代和社会。

(2)开设影视相关课程的情况。查阅了数十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关于影视的课程基本没有。有大概不到百分之五的高校如河南科技大学、周口师范学院等开设了影视文学、影视编辑与策划等关于影视的课程,都只有一门或两门。每门课时量很少,只开一学期每周二课时;地位极低,都是选修课。就作者所查到的高校没有将影视课作为主干课、必修课的。甚至有的高校文学院同时开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其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并无影视课程,如平顶山学院。

这说明相关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影视语言文学的教育并不重视,甚至认为毫无必要。

(3)开设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相关课程的高校的相关实验室及实践实习安排情况。据调查目前只有许昌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几家高校有影视实验室,实习基地里有几家电视台,其他相关高校没有影视实验室,实习基地也以传统的学校、企事业机关单位为主,不涉及电视台。而这有影视实验室的高校,也主要是因为该校文学院同时设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等传媒专业,其实验室事实上是为这些专业而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未必能实际使用到。所以总体情况是:影视实验室与影视实践实习安排俱无。

(4)目前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影视语言文学课程师资情况。相关高校的师资构成几乎还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各分支专业的硕士、博士、讲师、副教授、教授,往往一个文学院没有一个电影学、广播电视学、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影视相关专业出身的教师更倾向于到传媒院系任职,因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无人重视,地位很边缘,也无法形成像样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从调查的结果汇总来看,将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纳入到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体系中任重而道远,我们亟需转变观念,从各个方面大力推进。

五、河南省高校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的具体举措

(1)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专业规划和标准、要求,确定影视语言文学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地位。

(2)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编撰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材。

(3)重新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流程,将将影视文学教育课程科学地纳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流程中。

(4)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大纲、实纲等。

(5)加大河南省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高校的影视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并同时加强对现有传统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师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培训,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培训。

项目简介: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立项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体系建构》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B2012201。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Henan provinc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ake the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 system of the film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第9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为此,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旨在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为了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省教育厅启动实施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我校汉语言文本文由收集整理学专业获批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渭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院校,不同于“985”和“211”院校,如果一味模仿这些高校的办学模式,势必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地方院校应该转变思路,积极探索新途径,努力打造自身的办学特色。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目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作为地方院校,我们在课程与教学资源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全面实施“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夯实基础、强化主干、加强实践、注重素质”为指导思想,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资源。目前,我们全面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按照学科类别进行通识和专业基础培养,后两年按照学科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课程结构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等五个模块。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自然科学概论、大学数学等,旨在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包括跨学科的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和本学科的基础课程两部分。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又分为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体现指导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综合教育课程包括社会调查与实践、艺术鉴赏、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课程,搭建了文理交叉、文文交叉的课程平台。

构建协调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我们始终坚持把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来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课程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获省级特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荣获省级教学团队。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

2011年,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升格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我们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积极促进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以《史记》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为核心,形成了以古代文学学科为骨干,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群。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把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白居易研究和陕西当代作家研究打造成国内有影响力的课程资源。

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建立网络平台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1]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课程建设实际,我们加大了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开辟课程建设网络平台,将许多课程建设为视频课程,供校园网内学生免费点击观看学习。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资源与试题库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互相交流,老师在线解答学生的疑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方位的自主学习环境。

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2]我校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时。

提高实践能力,教师队伍是关键,实践基地是基础。我们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建立校内素质训练实验中心,并将实训基地建成面向全专业学生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实习基地,成为训练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和丰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园地。其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我校获批为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多方努力,我们与电视台、报社、中学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时间赴实践基地见习,旨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发表稿件的数量和质量或编写教案质量,取得相应的学分。

加大选修课比例,凸显地域文化特点

高校不仅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还肩负传承文化的使命。地方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建设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作为地方高校,应为地方政府培养文化建设者和传承者。《教育规划纲要》也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1]因此,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加大了选修课的比重,借助我校广播电视学、新闻学、文秘等专业的资源优势,增设广播电视学、新闻学等专业课程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修。同时,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选修课程,凸显地域文化特点。相继开设“司马迁《史记》研究”、“白居易研究”、“陕西当代作家研究”、“秦东文化研究”等课程,为陕西地方文化建设培养大量人才。

开辟第二课堂,实施创新学分管理

我校“2+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行科技活动、专题报告、社会实践等综合教育课程的创新学分管理,建立学生创新档案。未修满创新学分者,延期或暂缓毕业。通过学分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