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23 10:01: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济学方面的知识

第1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青年大学 英语教师 职业生涯规划 解决方法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院校的英语教师与其他的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职业规划不同,他们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受到相应的制约,作为青年教师来说也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教师本身。

1 独立学院青年英语教师职业生涯面临的问题

1.1 学校的性质产生的职业问题

独立学院是非国家财政经费创办的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近年来,民办高校在我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且很多独立学院已经得到国家相关教育部门的认可,但是人们对于独立学院的性质还是存在质疑。学校的发展前景和教师的相关待遇和稳定保障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教师的职业相对于其他的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具有不稳定的问题存在。

1.2 教师的经验产生的职业问题

作为青年大学英语教师而言,职业发展的生涯中也受到经验不足的影响。在大学中很多资历较深的教师都能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原因就在于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对于青年英语教师而言一切都是空白,一切都刚刚开始。

2 独立院校的英语教师怎样解决困境

2.1 正视现状

对于独立院校的教师而言既然选择了自己的职业道路就应该正视现实,一方面,要肯定独立院校对于教师发展不利的一面,只有承认现实才能消除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作为青年教师来说要看到自己经验不足的现状,特别是对英语教学而言,英语教师应当面对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怎样进行有效教学的现实。正视现状并不是简单地看到对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一面,而是从现实出发解决困难。

2.2 分析矛盾

教师的职业生涯和现实问题之间俨然是一对显而易见的矛盾,在矛盾产生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冷静客观的分析矛盾。看到矛盾性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的相对性,例如在许多独立院校的教师的待遇都略高于普通院校的教师水平,仅管独立学院教师的工作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略逊与普通高等院校,但就好比投资而言风险与利益并存。另外,青年教师也是一种天然的优势,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通过对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的研究,发现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在知识、效率和洞察力等三个方面都略具优势,特别是对于英语教学来说课堂的活跃性是教学有效进行的手段,年轻的教师具有活力和创造力,有比老教师更多的时间的精力,因此,这也不失为一种优势。

2.3 客观比较

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客观的比较职业的发展前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职业规划过程中除了纵向的比较,还可以进行横向的分析,首先结合教师职业本身对比其他职业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从而做出理性的选择,其次要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理想进行选择,毕竟只有自己喜欢的职业才能投入其中,再次,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所学以及能力高低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总之,通过客观的比较,教师会对自己的选择多了一份安全感安定感。

3 如何有效的进行职业规划

3.1 明确目标

俞敏洪说“人生的奋斗目标不要太大,认准了一件事情,投入兴趣与热情坚持去做,你就会成功”。在高校英语教学方面俞敏洪有比其他人更深刻的体会,无独有偶,美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彼得,德拉克(PeterF·Drycker)也对职业规划生涯中目标的确立有精辟的阐述,他认为目标应该明确且层层推进。对于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而言确定一个目标之后就要努力的去实现,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应该确立职业理想,按照目标循序渐进的发展。

3.2 拟定职业目标计划

确定职业理想的目标之后就应该拟定相应的职业理想计划,对于独立学院的青年英语教师而言职业理想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对较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尚未实现之前良好的职业规划既是对职业现状的分析也是对规范自我发展的必经过程,拟定职业目标首先在于估算职业理想实现的时间,明确相应时间段应该完成的任务。其次,教师要把理想的实现分为若干的过程和阶段,明确各个阶段相应的任务和责任。再次,在拟定计划的时候靠考虑到特殊的情况,预测职业理想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还要具备应对困难的心理素质和抵抗能力。

3.3 完善自我,待时而发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的英语课程贯穿了学习的始终,于英语教师而言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是职业规划的重点,也是前提和关键。对于独立学院的青年英语教师而言,机遇并不是都会降临到每个人身上,但是机遇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

第2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 市场经济 能力 经济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29-02

一、前言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10门核心课程之一。各高职院校,特别是经济管理类的高职院校虽然对这门课程的相对投入不是很大,但是从对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看普遍都很高。我校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在经费与教学任务都很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手段或抽调相关专任老师进修深造以提高老师的学术水平,或去兄弟院校考察学习、交流经验,办法想了很多。但从笔者多年从事经济学教学的实践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校的情况是这样,其他兄弟院校,甚至从全国范围看,高职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基本上也差不多。

从笔者最近做的教学实证调查也证明了上述观点:在对开设经济学课程的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抽样调查分析中,笔者发现90%以上的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很难、很抽象、很枯燥,不到10%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大,满意度高;34%的学生感觉无效果,其中有一小部分学生一学期的学习下来竟然还不知道西方经济学是讲什么的;绝大部分学生,即使期末考核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只是停留在对西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上。

正因为如此,很多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从事经济学教学的高职老师就如何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向学生回答高职有关专业为什么要开设经济学这门课程,或者说我们不能明确高职经济学的教学意义或目的,那么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可以这样说,对老师而言:只有明确高职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我们才能确定向学生讲什么,即确定教学内容;也只有明确高职经济学的教学目的,研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才有含义。对学生而言,只有明确高职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学生才能明白学习经济学的意义,才有动力。

因此,高职经济学教学目的的研究是解决高职经济学教学中所有问题的关键,但是在高职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很少有人专门探讨这个问题。下面是笔者结合多年的高职经济学教学实践以及高职各有关专业对人才的要求,谈谈对高职经济学教学目的的几点认识。

二、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设置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一定位决定了高职高专教育就是一种职业教育。从这个意义上看,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科学,它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帮助并不是很大。但是其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知识的基础,离开了它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因此,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这门课程绝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准备一个必须的理论基础,使之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应用性的专业知识或技术。

从教育部公布的高职高专专业列表看,经济学涉及的专业有财政金融类21个,财务会计类8个,经济贸易类7个,市场营销类6个,工商管理类12个,共计50多个专业。如果我们从高职这些相关专业的培养要求看,经济学在各专业中的基础地位表现得更加具体。下面主要是从上述专业大类的角度,对经济学的专业支撑作用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高职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从事经贸类业务,开展这类业务就必须要了解我国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企业的组织、经营、管理以及经济贸易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掌握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而一国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经济贸易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且所有的经济贸易理论也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因此,要想掌握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以及更好地了解我国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此外,经济学里的一些经济学概念及原理是我们熟悉和掌握经济贸易规则的工具。可以说,不具备经济学方面的基础,就无法学好经济贸易类专业。就拿国际贸易专业来说,没有经济学作基础,国际贸易理论就学不懂,国际贸易政策就吃不透,国际贸易的一些术语就不好理解,国际贸易的规则就不好掌握,也就更不用说去开展与之相关的业务了。

其他几个专业大类也是一样,比如:学习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等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对市场营销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必须的,特别是在进行市场调查、市场预测以及制定价格策略方面,这些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更显得突出。

财政金融类专业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也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学生同样必须具备足够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才能吃透政策,更好地从事相关工作,比如: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我们制定财政、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如果我们不能掌握这些理论就不可能顺利地从事诸如银行计划、信贷、结算以及信托投资、保险、证券与外汇交易、融资、租赁等业务的操作,更不用说运用现代金融管理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财务会计类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必须要具备会计和现财方面的专业知识,经济学中成本理论关于各类成本的论述是会计的基础、财务管理的基础,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掌握会计和现财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去从事诸如资本经营、制定财务战略和政策等方面的工作。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运用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类基层管理中的问题,因此,学生必须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经济学中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而经济学中关于企业作为一个追求最大利润的经济人的认识,更是我们了解企业运作的基础。

综上所述,从专业支撑的角度看,我们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必需的经济学理论的学习是不矛盾的。

三、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角度看,学习经济学对于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掌握其运行规律并有效参与市场竞争具有很大的借鉴和激励作用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科学,其基本原理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它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解释了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的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

高职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部分从资源配置的效率出发,论证了“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它的市场竞争越充分,其社会经济效率也越高”的道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客观上更有提高经济效率的需要,因此,我们现在也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也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认识。不仅如此,还可以提高学生今后在参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

宏观经济学从整个社会资源的利用出发,提出了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并进行经济管理的依据,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意义重大。

四、从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看,经济学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学是科学,也是一个方法体系,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在学习和掌握这样一个方法体系。经济学理论在推理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数学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比如:数理模型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等等。虽然这些方法相对于学生而言确实比较抽象,并且绝大多数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和学习这样一个方法体系,学习起来有点费劲;但又是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加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看,学习经济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种经济意识即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

学生通过经济学的学习还必须养成一定的经济意识,这种经济意识是一种包括商品经济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等各种意识在内的一个综合体。今天的学子是未来市场经济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这种意识的养成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交换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和好处;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市场竞争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并促进学生自觉地去维护和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的竞争秩序;也能够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经济行为即在经济实践中实现如何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并在市场竞争中如何有效地参与竞争。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改革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01]

参考文献:

1.王慧颖.应重视大学生经济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高鸿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高鸿业教授访谈录[N].北京日报,2004.10.11

第3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体系全面、内容极其复杂的学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综合运用实践教学的不同方式和特色充分带动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扎实掌握这些基本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是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着力点。本文就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具体涉及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两方面具体的改革措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究。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教学大纲为总体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论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如何改革,其具体的内容一定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分析教学大纲的具体规定,将微观经济学的全部课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的内容,包括基本的经济常识,是用来培养学生经济观的推力;第二部分是需要掌握的内容,是学生学完微观经济学以后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第三部分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要用到的知识。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在教学的时候采取的方法不一样,学生接受掌握的方式也会不一样。所以,教师在进行现场教学的时候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在实践教学中创造模拟环境

就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教材情况来看,本科阶段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以国内学者编写的为主。国内学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很容易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西方经济学而省掉大部分典型的案例及其分析。“囚徒困境”是微观经济学中的经典案例模型,但是在具体的微观经济学软件开发的实践教学中,并没能模拟还原真实的案例场景,学生只能聆听事情的发展而不能参与其中从而深切地领悟实践的整个过程。理解这个案例可以举生活中相似的例子:对于两个想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甲和乙,如果双方就同一个项目进行竞争,那么甲和乙在处理与政府公职人员的关系上都有两个选择,A行贿或者B不行贿。学生可以现场模拟公司甲和乙进行自我选择。在实践教学中创作模拟环境,不仅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更能够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相长。

2.在实践教学中模拟公司运营,给学生创造逼真的操作环境

微观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应该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独立判断来分析、处理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教学模拟公司运营的过程中,将侧重点放在某个市场的内部或者是公司的内部。现场模拟一个公司的完整信息出来,包括背景资料、运行要求等。学生就需要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学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具体的公司经营和运作。小到市场调查、目标人群、目标市场的分析,大到企业内部营销策略的制定、人力资源的管理、市场结构和绩效确定等一系列的决策性重大问题,都需要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运用自己的知识独立完成。教师应该负责好模拟结束后对学生具体操作流程优缺点的分析评价,并给出具体的改正意见,以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提升,更好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具体知识。

3.充分依靠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各高校已经基本普及了多媒体教学。学校在多媒体设备的推动下,实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我们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教师教学特点的特性,在教学方法、备课方法等内容上寻求突破。互联网普及也可以成为带动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途径。邮箱、网盘等都可以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此途径提出相关问题,

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可以将自己整理出来的资料等放到上面供学生课下巩固具体知识,为学生授业解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同时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经济方面的基本概念、定理等扎实掌握,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分析现实中面临的经济问题,为学生经济学方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牢固的专业基础。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教师和广大学生共同努力,协同带动,只有这样,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具体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才会更加深刻,才能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郑健壮,王石河.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2]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第4篇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课程;“课题”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3002

1 问题的提出

在近几年的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反映,经济学专业学生在上课和作调查报告、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时候,论文质量、论文提交时间、论文所体现出来的理论功底和查阅书籍和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写作的时间和速度以及写作态度等往往与教师预期的效果不一致,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对经济学理论基础知识点已经很好地掌握,只是在平时的经济现象分析时应用的很少,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当然这是缺乏训练,很少有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测验,绝大多数并没有掌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研究兴趣来消化教学内容。

本文结合《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来探讨基于“课题”模式的教学方式的创新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农业经济学》教学探讨一下如何将理论经济学很好地应用到现实的经济学分析中去,进一步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研究怎么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点,在吸收和综合案例教学方法、课程讨论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课题”模式在应用经济学中的应用。

2 现行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其次,讲授的内容仍然是按照教科书中的内容体系,包括理论分析和政策解读,同时,在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际案例以及教师的调研案例等;最后,考核内容是基于教学大纲规定内容,仍然以期末考试的笔试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从多个方面体现出该教学方法的一些缺陷,当然,这里总结的一些缺陷的根本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教学方式,或许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等,但是,本文认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对现行农业政策的回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种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现行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仍然遵循的是书本知识,对书本知识一味追求,当然追求的目的多样化,有些学生是习惯性对教科书的学习方式,拟将教科书中的内容一字不落的全部掌握,有些学生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等。二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的复习,可以很好地掌握农业经济学理论知识,但是,如果将一些实际案例或者调研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分析,给出的理解千奇百怪,而且与农业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知识的解释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就现象论现象。三是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弱,一些教师带队外出调研通常会反映此问题,很多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学的十分熟练的知识点能够忘记,比如,有几位大四的经济学本科生与本校教师在农村开展调研,即便老师将每一个调研问题讲的非常透彻,他们仍然不理解“非农活动”的含义,因为农户给他们的种种答案根本不可能在书本中找到准确对应的满意答案。

3 “课题”模式教学内涵及实施意义

本文所讲的“课题”并不是指我们的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者自治区规划办、教育厅等纵向和横向课题,而是相当于案例教学,但与案例教学有些微小的差别,很多案例教学都是在任课教师已经早已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活生生的案例,里面的知识点、问题的讨论也是教师或者案例教学的教材中早已经设定好的,而这里的“课题”指的是教师事先并未给定案例,而是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框架,根据学生小组的研究兴趣爱好来选择。学生所要选择的案例不仅仅是活生生的现实经济现状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就所研究案例的某一个知识点和理论框架的应用,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这种方法对于问题的研究要比案例研究深刻一些。这种方式即锻炼了学生收集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又比较全面的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对产业经济学某一个理论框架下的“课题”,需要学生提出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在所研究问题中的应用。

“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并不是让硬逼着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刻苦专研某一个经济学,搞科研,而是,让学生能够在本科教学的经济学基础上对现实经济问题的一个分析和认识能力,或者对本科教学中经济学知识的一个很好的理解与应用,对所学知识的检验。“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包括,能够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突出团队能力。能够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能够利用大一、大二的经济学知识来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能够充分发挥本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课题”形式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应用能力;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4 以“课题”形式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的实施环节的设想

本文强调的一点是“课题”具有系统性,能够将理论知识框架学生自己综合起来。而且这种“课题”具有延续性的特点,因为每一个同学对于《农业经济学》中的某一个问题就其文献综述,所要研究经济问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后的走势都很好地掌握了,这样仍然可以作为毕业论文来研究。

下面介绍“课题”模式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的基本原理。

首先按照教学计划农业经济学分为几大教学内容板块,采取每一个教学板块作为一个“课题”单元。然后,在授课过程中,按照自然班级将每一个班级分为若干研究小组,每一个研究小组需要在几个理论框架的每一个理论体系中选择一个“课题”,这个“课题”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本模块的理论体系,选择其中一个农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周期是本模块的教学计划执行完毕。

“课题”模式的教学实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讲授基本知识。这一阶段的教学主体是教师。将知识点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体系给出。教师在这一个基本作用是在于将每个部分的理论框架和目前仍然可能存在的争议讲授给学生,例如,农产品市场理论中,只给学生讲授理论框架和基本知识点。第二阶段:学生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小组在教师讲授的知识框架下就某一个农业经济问题时自己查阅大量的文献和所研究的现实问题的现状、本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基础上自己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的理解。例如就某一个题目“市场不完善背景下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问题”,这样小组将会对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用市场环境、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各种指标来分析,并且,在分析中会分析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各种衡量指标的计算、理论含义及其如何应用。第三阶段:课堂讨论。这一阶段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每一个小组均需要将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问题,教师在研究问题讨论过程中,对于学生理解不到位、或者不透彻的知识点、或者不全面的需要加以重新解释,当然,有些知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也并不是很好地能够掌握,其实,教师也是在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过程。然后,与学生进行就某一现实产业经济现象进行探讨,先听一听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看一看学生在以前面的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如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然后,针对学生的思考和分析,教师就此问题展开对该知识体系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此问题得到更好的理解。第四阶段:巩固和继续完善、跟踪研究。这一阶段主体仍然是学生本人,或者小组研究。主要是在第三阶段的讨论的结果中寻找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的深化,或者改进或者延续。

关于本方案的考核问题。成绩分为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是以小组的“课题”的成绩为标准,记团体成绩。最后一次是个人对本科程某一个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就某一个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点作理论综述的课程论文。

5 “课题”模式教学方法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学生与授课教师相结合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在这里继续强调这个问题,主要是用来说明,“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与授课教师的紧密结合,不仅学生从理论体系的掌握、重点和难点的理解等,而且学生需要将自己融入到课程中,学生主动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的角色,同样,老师也是课程学习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某些理论框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分析。

5.2 与导师制(导师教学科研活动)密切结合

导师制是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应用专业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机制。“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不仅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方法以及授课内容,而且学生的指导教师日常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指导也是密不可分。这就要求导师从专业的系统性学习的目的出发,引导学生将专业课程的学习常规化、系统化和创新化。

5.3 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密切结合

本科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本科专业在理论和实际研究的一种具体应用,是考验学生专业学习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要求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相结合,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按照某一门专业课程某一部分的理论体系或者知识点展开研究和应用,而是通过“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创造一种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邬滋,论专题教学与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3).

[2]汪冠群.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支持体系建设刍议[J].当代经济,2009,(14).

[3]张春凤.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能力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

第5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62-02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特别是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必修课程,他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当代国际经济学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并能结合实际中国际经济状况,对现实中的国际经济的具体事件进行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对于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设国际经济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进一步理解国际经济现象,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国际经济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中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贸活动变得日益频繁,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企业需要大量的精通国际经济知识,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掌握贸易谈判知识和技巧的专业人才,而科研院所等研究单位对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种分析工具,了解现实国际经济状况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不同的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总体而言,国际经济学专业学生需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1.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无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还是具体的外贸工作,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都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够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进行条分缕析,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表面的经济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原因。这方面对于准备考硕、考博,有志于科研工作的学生而言尤其重要。

2.精确的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各种国际贸易术语,各种解决纠纷的国际法律等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国际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公司开展国际贸易,发展国际市场,确定公司的国际化战略,选择公司产品的销售地区,定价策略等。这些工作都要求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并灵活运用。

3.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流利的英语是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基础。所以国际经济专业的学生应该熟悉各种术语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通晓如何用英语和外商谈判,如何用英语解决贸易纠纷等。另外,由于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中国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所以掌握日语、俄语等小语种的人才也比较受欢迎。

4.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国际贸易的复杂程度较高,往往需要团队共同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工作时能够迅速融入团队,善于与同事交流,共享信息,互相帮助,能够帮助团队提高运作能力。

5.数理分析技术。不管是将来准备到科研院所找工作,有志于科研的学生,还是将来准备从事外贸实践工作的学生,都应该掌握一定的数理分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数理分析技术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对一些经济现象看的更深,想的更远,从而有利于他们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6.论文写作能力。即使是不准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也应该掌握一些论文写作的技巧,熟悉论文写作的规范,这有助于他们撰写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和会议纪要等文件。同时,这也是对他们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7.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国际经济专业的学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能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使用,能够熟练掌握一些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巧,熟知一些数理分析软件的安装,使用和维护。这些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工作能力。

8.实践与工作经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比较抽象。很多从事外贸实践工作的学生在刚毕业时往往难以很快地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

从以上分析可知,社会对国际经济专业的学生要求很高,必须是具备上述各种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这为《国家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当前国际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1.仅注重基础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重理论、轻实践是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学校都侧重于对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等经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及购买力评价、IS-LM-BP模型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经典国际金融理论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理论知识。但是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与《国际贸易实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相结合,也不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其结果是学生仅仅是机械地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时,无法作出正确判断,从而错失机会甚至造成贸易方面的损失。

2.仅注重本课程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训。虽然国际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时需要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多种技能,但是大多数学校在本课程的教学上都仅仅进行本课程知识的教学,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难以仅仅通过英文课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专有词汇,常见的外文表达方式与表达习惯等。

3.所用教材老化,难以反映国际经济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目前常见的《国际经济学》的教材主要有五种,分别由佟家栋,高乐咏(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李坤望,张伯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华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袁志刚,宋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和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等人编写,但是这些教材出版的时间较早,难以反映最新的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例如保罗・克鲁格曼提出并因此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理论就没有被所有的教材收录,而此理论全面整合此前全异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深刻揭示了自由贸易与全球化的影响和全世界范围城市化背后的驱动力等问题,是国际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4.教学模式僵化,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还存在教学模式僵化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教学方法单调,讲授手段不灵活,虽然大部分学校采用了PPT等先进的教学工具,但基本上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考试前突击背诵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以教师讲述为主,讨论和实践环节的学习较少,学生缺乏思考,考试方法与内容比较传统,使得学生普遍觉得本门课程术语和定理较多,内容枯燥,难学,难应用。这种教学情况必然造成学生“平时学没兴趣,考试前靠突击,考试后全忘记”的结果,无法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创新能力。

三、对《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注重案例分析,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注重案例分析。在教学时可以进行若干国际经济方面的情景假设,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作出经济决策,然后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教师最后进行点评。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用权威教材,并随时补充国际经济领域的新成果。虽然《国际经济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使得学生掌握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能够进一步理解国际经济现象,但是在教学中补充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加深他们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3.在有条件的班级开展双语教学。使用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还能够通过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或者回答问题而提高英语交流技巧,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只能够在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开展。

4.注重开展课堂讨论,开展小论文教学的方式。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和本课程相关的小论文,然后再课堂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理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必定要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手段查询资料,这对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时间,因此不能经常采用,建议一学期不超过两次。

5.注意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在教学、课后辅导和考核中的作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已经普及,给使用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能够也应该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不仅在课堂教学时应该采用PPT、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教学工具,还应该在课后辅导、答疑、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时采用,甚至可以采用电子化的考试方式。教师的讲义等学习资料也可以制作成电子格式,方便学生的传阅与学习。这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四、结束语

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使得社会对国际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必须考虑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转变教学思想、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宗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择更加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邢淑清.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2] 朱正伟,刘东燕.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第6篇

1.1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比较差

经济学课程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在分析的时候要通过数学公式、图表和曲线等工具,而且部分理论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分析的时候需要借助大量的数理实证和图形,这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但实际上,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却恰恰相反,人文知识比较丰富,而数学的基础却很薄弱,导致了学生更倾向于学习经济学的定性分析,而对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却不感冒,不愿意深入研究定量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不习惯利用数学公式、图表和曲线等工具来分析经济学课程中涉及到的概念、原理以及理论。因此很多经济学学生在学习方面觉得有难度,认为经济学课程枯燥、抽象,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1]

1.2因为国内外差别,学生学用脱节

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产生以及发展的,因此经济学的理论和我国的历史背景相差很大,与我国的国情也有很大的差别,很多经济学理论以及观点如果站在中国,根据中国的国情去分析的话,很难理解透彻。因此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常常出现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学习的经济学知识和理论无法运用到社会经济实践之中。往往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对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一些经济问题没有办法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这即是所谓的学用脱节,也是目前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2]

1.3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不足

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一般都是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开设,学生还处在本科的低年级,由于进入高校的时间并不长,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并未完全消除,因此在学习上还处在一个较被动的地位,而且高等院校的学生也没有工作经验,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也比较少,因此经济学的素养不足,对很多经济学知识点的理解都不透彻。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点,但是因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也没有感性的认识,甚至存在一些经济学的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不了解或者只是掌握一些皮毛。

2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进行创新教学的对策

2.1应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经济学老师应当对课堂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效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如下几种:(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很多门学科都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经济学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经济学老师根据经济法教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的,通过引用一些典型的经济案例,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案例中的材料和问题,然后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通过判断给出决策,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了运用教材知识或者所掌握知识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讲经济学中某一个基本原理的时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3](2)讨论教学法。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尤其是高校本科的学生,更应该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作为课堂上的指导者,经济学老师也应当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在经济学课堂上开展经济学活动,并且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和谈论,学生之间的观点不同,这些观点相互补充和修正,强化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且还能指导学生去发现和探讨经济学教材中知识的规律,深化研究的力度,思维得到了开发。在讨论交流活动的最后环节,经济学老师可以就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加强学生的理解以及加深学生的记忆。(3)综合案例讨论教学。知识点相互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因此经济学老师在经济学的讲学过程中,也不能只对某一个单一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可以通过巩固和复习前面的知识点,来引进新的知识点。

2.2良好把握课程教学的核心

高校的经济学课程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微观经济学,还有一个是宏观经济学。前者重视资源的配置问题,“价格理论”是主要的核心理论。而后者重视资源的利用问题,“国民收入”是主要的核心理论。很多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分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导致学习吃力。[4]针对这方面的问题,经济学老师应当为学生分别理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主线,让学生在掌握这两条主线的基础上再将全部的经济学内容串联起来,继而全面掌握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例如宏观经济学含有较多的理论派系,经济学老师可以根据经济学中的三大模型,给学生详细阐述各个模型的内涵,并且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模型内涵的基础上掌握模型与模型之间的联系。

2.3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也就有了巨大的学习动力,会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学的学习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经济学老师首先要有课程意识,并且要有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和教材观念,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并将其完全结合起来。在学生的培养模式制定上,要根据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将其与学生的素养紧密结合起来,再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手段,经济学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积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经济学老师要通过多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经济学产生创新欲望,情感得到培养,思维得到激活,在此基础上,经济学老师除了要有课程意识,还要有目标意识,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三个方面充分结合起来,缺一不可,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到教育效益,不能急功近利,要根据经济学专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条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主动能力。[5]

2.4全面结合我国国情

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产生以及发展的,因此经济学的理论和我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我国的国情相差很大,如果从中国的国情角度去分析的话,很难做到透彻理解,经济理论脱离了生活实际,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如今本科经济学的教材内容撰写背景都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为主,而我国的经济生活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国可以利用“洋为中用”这一方式,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借鉴国外的经济学课程和案例,将中国的实际经济和系统教学有效结合起来。[6]例如经济学教材中在分析三大货币政策时,主要强调与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相比,法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取得最佳的效果,一般来说使用较少。但是在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次数就比较多,其目的是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的威胁以及抑制经济的过热现象,这样与国外的行情则大不相同,中国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也会产生很多疑问,经济学的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结合当前开放的经济背景,从利率和汇率之间的关系、金融环境以及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来给学生解释。

2.5落实技能培训

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并且是纯理论,除了介绍经济学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就是介绍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点,但是经济学的教学则不一样,如果经济学老师仅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学生的专业化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也就没有办法将经济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对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也就没有办法进行解决,这样的经济学课程教学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经济学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还要落实学生的技能培训,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应用到专业化能力,并且经济学老师要掌握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形态,了解到当前社会经济行业的规范和需求,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用技能,对感性认识进行深入研究,将感性知识转变为理性知识。[7]

3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化需求,培养经济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当前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经济学老师应当结合我国国情,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并且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经济人才。

作者:唐丽君 单位:辽东学院经济学院贸易经济系

参考文献

[1]弓瑞琼,谷满意,胡德春.重思数学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性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6):12-15.

[2]李明桥.关于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J].中外企业家,2013(12):04-06.

[3]周科理.让经济学课程堪以实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9):06-09.

[4]刘晓静,刘京丽.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12):13-15.

[5]罗文花.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台州师专学报,1998(5):09-11.

第7篇

培育学生的商业意识。《投资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联系极为紧密的学科,应该在培育学生商业意识方面发挥作用。从理论上看,商业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市场洞察力、对市场的反应力和执行力。市场洞察力指的是学生主动发现商机,积极面对商机的能力。《投资经济学》课程中项目可行性分析方面的教学,可以为学生市场洞察力的培育夯实理论基础,学好了并充分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学生的市场洞察力应该会较之以前有所提高。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指的是学生发现商机后能够立即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投资经济学》教材中筹资方式、筹资决策等方面知识的讲授,会增强学生对市场反应能力的信心,有利于发现商机后能够立即付诸行动、采取措施、抢抓商机。

执行力指的是学生投资策略制定后,为全面贯彻落实相应策略所应当具有的强大的后期可持续发展的执行能力。《投资经济学》教材中关于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可以为学生强化执行力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投资经济学》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商业意识的强化提供理论支撑,这也是学生应当学习并学好《投资经济学》这门课程的重要原因之一。培育学生的风险意识。作为投资的重要特征之一,风险(意识)是《投资经济学》课程应该传授给学生的重要意识之一。《投资经济学》课程中的风险,一般指的是风险自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前者包括风险产生的后果可能是损失、可能是获利也可能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后者则仅仅指损失。从《投资经济学》课程的内容来看,无论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无论是筹资还是投资,无论是做项目决策还是规避项目所可能带来的损失,这些都与风险紧密相关。任何一项投资活动都必然会伴随着风险的存在,这是因为对于投资者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对于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其他无法避免的不可抗力因素等,有一定程度的预测能力,也有一定的规避风险的意识,但对一些实实在在发生的损失在很多时候是无能为力的。面对损失,只能是尽量采取措施减轻程度,而不是彻底规避损失。以对外投资为例,东道国(地区)政局变动的情况是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等也是不可以控制的,投资在可能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极有可能会带来风险。风险不可怕,可怕的是学习了《投资经济学》以后却不能对风险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

显而易见,风险意识是在《投资经济学》教学中应该重点传授给学生并要求灵活掌握、运用的意识。培育学生的开拓意识。开拓意识是建立在商业意识和风险意识基础上的,其对于学习过《投资经济学》的未来投资者综合素质的培育极为重要。商业意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商业机会不会失去,风险意识可以进一步强化商业意识,为抢抓投资机会夯实基础。但是,仅有这两方面意识,即使是商业机会被抓住了,有效规避风险、确保项目收益的目标仍然难以有效达成。从各种投资活动的实际过程来看,即便是抓住了商业机会,制定了极为缜密的投资策略,在纷繁复杂的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投资活动的收益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一直保持不变的。这就要求投资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针对现实困境克难奋进、排除万难、以不变应万变,随时随地监控投资活动的进展,分析投资活动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出现风险的情况下,要求投资者不仅要沉着镇定,还要求投资者根据形势发生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尽量减少损失。虽然在《投资经济学》教材中没有明确提出要培育学生的开拓意识,但是基于投资活动的特殊性,开拓意识应该始终贯穿于《投资经济学》教学之中。

与高职高专类学校相比,本科院校在办学模式方面封闭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校企合作问题也很难落到实处。即便是部分高校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有项目合作,但对于全面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难以发挥作用,学生缺乏从学校到企业的良性流通渠道。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到企业实习,真正掌握企业投融资决策活动基本流程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即便是毕业实习,很多高校也是流于形式,很多学生难有真正的动手机会,接触不到企业的一些真实的操作,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难以在实习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与高校签订有合作协议的企业,往往在实习过程中将目光锁定在要招聘的所谓的“优秀人才”身上。只有这部分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而大部分人即便是待在企业实习,所从事的也都是一些琐碎的工作,几乎不可能接触到企业核心层面的一些东西。比如,企业投资决策之类的材料往往被企业以保密为理由加以封锁,学生无法接触到,自然也就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目前高校的《投资经济学》课堂教学来看,绝大多数高校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对课程的考核(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均难以切实有效地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课程本身所要求的实践标准相结合。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高校对教师主要以公开的数量和质量来进行考核,以至于大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撰写并的过程中,对教学工作松懈,能够与时俱进,及时补充自身知识并传授给学生的教师相对少。另一方面,与高职高专类教师招聘相比,普通本科院校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更为注重科研型教师的招聘,实践经验丰富、科研成果一般的教师难有机会进入到重点大学中,往往是科研成果丰富、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更有进入重点院校的优势。与以往相比,现在的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90后的成长环境与80后、70后存在显著差异,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较之以往明显好转,是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很多学生没吃过苦,不懂得生活的艰辛,自我认知能力差,自身期望值高,对待学习也不像以往学生那样刻苦和认真,学习效果欠佳。对某师范院校和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地调研发现,对农业生产的基本常识有所了解的学生极为少见,这从侧面说明,吃过苦的学生很少。部分学生虽然学习努力,但“死读书、读死书”的多,对于自身、对于课程缺乏认识,很多人学习动机不明确,甚至仍然抱着高中时的学习态度来对待大学课程的学习,更喜欢的是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学习的自觉性不强,自主性不够。在此情况下,自然不难理解《投资经济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背离的现实。要通过《投资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商业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意识,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在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有保障,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要发挥《投资经济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应然角色,达成《投资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将《投资经济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共同付诸努力。学校要重视实践教育,创新办学模式。鉴于《投资经济学》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开设有《投资经济学》的本科院校需要高度重视实践教育,创新办学模式。一方面,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相关企业加强合作,畅通学生实习的机会,为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应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自身的特点,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让学生切实参与到相关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同时,学校还可以有意识地尝试改革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工作,根据学生所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将实习贯穿到不同年级的寒暑假等时间段中。另一方面,考虑到本科生的就业等诸多现实问题,不同高校可以在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前提下,主动与企业合作,尝试新的办学模式。比如,可以借鉴高职高专院校订单式培养学生的办法,在本科院校开设专门的实验班,为特定企业培养人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侧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掌握,将上岗培训等有关知识理念贯穿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重视理论教学,重视动手能力。针对《投资经济学》课程自身的特点,要切实达成该课程的实际教学目标,必须在继续高度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要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强化自身动手能力的提升。要充分利用高校人员到企业挂职的机会,直接参与到企业的运转过程中,稳步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为更好地教育学生夯实基础。

对于工作经验丰富而理论知识较为欠缺的教师,要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强化自身的理论学习,力求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发挥自身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更好地传播理论知识,提升教学效果。高校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也要转变过去的做法,以论文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作为评价人才的标准有失偏颇,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人才招聘标准。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强调应聘者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应聘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需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大。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找到合适的工作,对于经济管理类毕业生来说,学好《投资经济学》这门课程尤为重要。商业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意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投资经济学》这门课程所要灌输给学生的重要理念。学生要充分认识企业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主要表现在哪里。只有扬长避短,努力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才能够更有竞争力。这就要求学生自身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对待所学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像《投资经济学》这样的课程。应该在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育。在信息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尤为迅速,面对海量的新知识,学生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抓紧学习《投资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效率。在实践中,要强化《投资经济学》课程所灌输的商业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意识,逐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第8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141-2

1 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1.1 时展的需要

21世纪是创新和创业的时代,创新与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1]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纳入大学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核心专业课程,其教学实践内容有必要遵循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要求,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有助于高校将专业知识传授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单纯注重学习知识向更加注重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转变。

1.2 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全球高等教育日益竞争的背景下,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已经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尽管各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但在西方经济学这种专业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并不多见。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创新创业理念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及时响应,也是对大学生需求的理性反应。[2]当今西方经济学教学所承担的基本使命已经远不止于传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而是在此基础上以经济学思维和创新创业思想为指导,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也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还满足了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2 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紧密结合现代教学理念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个体、团队和组织的决策有很强的影响作用。创新创业教育正是需要学生具有完整的经济学知识结构和经济学的素养,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举措。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只注重理论的堆砌,将理论知识的接受作为唯一的考核内容,教师很少开发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做这方面的思考和表现。要达到打开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即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学生整体结构培养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孕育提供平台载体。

2.2 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

西方经济学是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得出相应的经济模型和基本原理。这些基本理论很容易被学生盲目地全盘接受,而忽略了前提假设。为了能准确和通透地认识所学的概念与原理,结合经济实际就显得格外重要。经济实际一则来源于学生亲自参与经济活动,二则来源于用自己或者身边参加经济实际的案例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哪种途径获取的实践经验最形象的莫过于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实例,因为它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最贴近也最感兴趣。例如,在机会成本的介绍中融入创业机会的选择,在边际和弹性的概念介绍中阐述创业产品的定价和销售策略的制定,在宏观经济政策的论述中描绘创业环境和分析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效应。

3 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3.1 完善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多数教科书的概念和模型阐述过于理论化,结合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和热点经济评论非常欠缺,这不利于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真正学以致用的教育应当是融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其教学内容需要不断补充完善,一则弥补一般教科书的不足,二则遵循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改革思路。①融入创新创业案例库。也就是在精简原来西方经济学基本内容模块的基础上,补充创业家们灿烂的创新思维与国内外丰富的创业实践案例,将西方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做很好的穿插融合,不仅加深对经济知识的理解,也完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例如,将西方经济学的产品理论、要素理论和国民收入理论与创新创业的机会抉择、资源获取、产业选择等内容结合起来讲解,在西方经济学案例讲解中有意识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创新创业案例。②动态更新教学内容。鉴于经济现象变化多端,创新创业的实例也层出不穷,而教科书内容更新较慢,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上要及时更新,结合经济全球化的最新形式和最新格局,有针对性地选取最新的创业家思想和创业家实践,不断引入经济学家从不同视角对创新创业分析研究的精辟观点。

3.2 调整教学方式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是完全的课内理论教学,而在当今的高校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资源。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成为组织者、服务者、咨询者、协调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调整上做努力。①组建学习团队。课前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学生组建成不同的学习团队,并根据各章节的经济学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设计并分配各团队的活动主题。课堂上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经济学思维的状态,阐述要讲解的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内容和意义,遵循专业课程的特点,辅之以鲜活的创新创业经济案例,激发学生探索、交流的欲望,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实际上也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动力。接着,为学生团队创造一个能有效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邀请与本次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团队上台,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活动主题做展示。展示要体现出学习团队成员的共同协作与努力的结果。这期间的交流与讨论也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最后,任课教师点评团队成果,点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团队学习中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串联起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教与学的效果。②拓展无边界课堂。西方经济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的三尺讲台,更应该拓展到课外,搭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等等,让学生看到更多的现实呈现,有更多的交流对象,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无边界课堂能让学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获取专业知识,从而更高效地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培养协作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3 改善教学评价

随着教学评价越来越多地受到不同方面的影响, 教学评价的尺度将从知识本位或能力本位的一元化樊篱中解脱出来, 走向更合乎教学实际和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多元化阶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评价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展开,教学评价改善的关键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完善评价内容。教学评价内容除了考核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情况,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创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创新的思维,学习的方法是否科学,还有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是否达到经济学课程的要求, 同时发现和挖掘能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其他内容。②完善评价方式。以往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主要依据卷面考试结果来评判,这种评价方式侧重于课本内容的检验,是仅仅针对知识教育结果的考核。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的探索、试错、创新等的行为无法评价。由此,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评价方式除了保留原有的试卷评价外,还可以开发创新评价表,评估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知识之后的创造力和影响效果,体现对方法教育和态度教育结果的考核。创新评价表的成绩同卷面考试成绩一样权重,由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三部分综合而成。

参 考 文 献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4—0050—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就业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改革相继推出,个人必须为自己的未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与普招学生相比,成人学生多已参加工作,且年龄较大,其已是市场经济、家庭、社会的有效参与者,而是否具备良好的经济素养则决定了其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变革,承担起现代公民的责任。具有良好经济素养的成人学生能合理地规划人生,从容、理性地面对金钱和金融问题;一位具有良好经济素养的成人学生也是一个有见识的消费者,知道如何通过储蓄来实现自身的目标,并明智地使用信用卡,为不可预测的未来做准备,从而避免陷入财务危机。提高成人学生的经济素养符合成人教育更重视目的性、应用性这一教育特点。

说到经济学,狭义的是指西方经济学,它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科学,具体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其具有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工具及可与自然科学相媲美的理论结构。经济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经济思维和经济素养,但西方经济学是一种舶来品,在针对成人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该如何结合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身的特殊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培养成人学生的经济素养,则成为经济学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在经济学教学中培养成人学生经济素养的原则

经济素养是一种个人能力,是用经济学的立场、态度、观点和方法去处理个人生活、经济管理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经济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却忽略了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很少或没有关注思维方法在提高学生经济素养方面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一些照本宣科的教师往往将经济学教学置于枯燥的结构演绎、呆板的数学推理之中,这不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了他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而且扼制了学生经济潜能的发展。就成人学生经济素养的培养这一经济学教学关键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原则:

1.发展性原则。经济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经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更要重视其经济思维、经济感觉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应秉持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成人学生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和谐性和可持续性。要为成人学生财商、经济素养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他们在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成为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2.主体性原则。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主体教育观念的体现。教师若想提高成人学生的经济素养,在经济学教学活动中就应遵循主体性原则。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认识的主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人学生必须自觉地、主动地并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3.开放性原则。经济素养方面的教育内容涉及面广,要求相应的广阔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与之相适应。特别是经济素养所包含的经济思维、经济感觉具有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经济学的效率意识、风险意识贯穿始终,并训练学生从微观与宏观、东西方文化、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去分析案例、积极思维,使其养成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成人学生的经济素养。

二、在经济学教学中培养成人学生经济素养的途径

经济素养的培养并非是抽象的。在经济学教学中,它是具体的、系统的、动态的。而有效地培养成人学生的经济素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调整经济学教学思路,构建经济素养培养内容的目标体系。传统经济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教材所涵盖的基本经济理论以及基本经济分析方法。为有效地培养成人学生的经济素养,教师应在发展性原则的指导下,调整经济学教学思路,优化经济学教学目标,要在传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构建经济素养培养内容的目标体系。其主要包括:一是树立经济学以成本收益法、机会成本、交易成本为中心的效率观念以及不确定性为主的风险意识。二是掌握基本的经济理论与原理知识,如,均衡的概念、供求论、消费理论、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收入论、市场失灵及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等,为培养成人学生日常生活、经济管理工作中所需的经济素养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三是能熟练运用基本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认识、解决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微观和宏观的经济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经济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创新的教学意识,主动地引入一些与当前市场经济改革、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学应用实例,提高讲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使成人学生能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具有创新思维的经济素养。

2.转变单一讲授方式,变“注入式”教学方式为“互动式”教学方式。在经济学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成教学院普遍一学期开54个课时),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大部分教师采用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而互动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处于双向互动地位。“互动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教材,大胆提出问题,研讨问题,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是培养学生经济素养的有效途径。要采用这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养成课下自学的习惯,讲课要少而精,尽量多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不要只重视“我讲了多少”,更要关注学生“学了多少”,不能一味进行知识的灌输,更要注重围绕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经济素养这一宗旨适时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经济学的学习及训练,从易到难,逐步推进。教师在“互动式”学习活动中要起到组织引导作用。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设计成具体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而学生可在课后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则予以必要的补充和纠正。

3.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多渠道拓展教学资源。成人学生大多数已参加工作,但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之所以接受成人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决定了成人学生的学部分是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经济学教师可利用成人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开办与他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政策、经济热点问题的讲座,培养他们的经济素养和经济思维。此外,还可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以培养成人学生的创业意识、经济意识与开拓能力,也可组织成人学生实地参观、考察知名工商企业,使其了解现代企业运营流程,感受企业管理和文化;引导成人学生浏览相关视频,如,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精彩节目,让成人学生获得有关创业、投资理财、企业运作等方面的信息与方法,激发他们提高自身经济素养的积极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