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一语文教学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23 10:44: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一语文教学策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一语文教学策略

第1篇

一、高一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高一学生当中,大概有40%以上的学生认为好作文就是文章语言优美的作文;30%左右的学生都曾按照初中老师的要求背、默过所谓的优秀作文;27%的学生说不清楚自己是否喜欢写作。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我们确实也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语言很是华丽,乍一看还觉得不错,认真读起来才发现其内容并不充实,缺少真正的思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走入了刻意追求语言华丽的误区,没有把握写作的要旨,以致其内容空洞、立意不高。

另外,在教学当中笔者还发现一些学生写作目的太过于功利化,能够把写作当作自己内心情感表达和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学生还不足10%,大部分学生觉得写作就是为了应付作业和考试。有些学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或是行文结构安排不当,难以表达内心真实的观点和看法。

二、改善高一学生写作现状的教学策略

根据对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我们教师应该对此研究出相应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首先,针对每个学生,建立对应的信息卡。学生从初中进入到高中,不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心迷茫,而教师也不了解学生。每个学生经历的教学方式不同,写作水平也是各不相同。因此教师了解学生写作情况的最好方式是建立每个学生的写作信息卡,通过一两次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掌握。再根据班级的写作能力和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学生写作弱点准备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

其次,制定详细的写作教学计划并做好后期的调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制定写作教学计划都是以学习的课时和教学单元进行的,每次的写作教学计划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这就会导致学生在上一次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解决,影响写作教学。教学中实施的一些策略产生的效果也只是暂时性的,不能够长期保持下来。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长期性,教师应制定长期的教学计划,根据每个学生信息卡中的信息反应的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尽量完善写作教学方案。

再者,加强逻辑训练,培养深度思维,让学生成为有深度的思考者。背诵大量范文、死套写作模式等途径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只有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训练,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从逻辑思维出发获得写作灵感,才能真正改善学生的写作现状。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打破常规、选择新的立意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培养逻辑思维。另一方面,设置疑问,以活跃学生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更好地构架文章。

最后,鼓励和督促学生广泛阅读。针对学生不喜欢写作的情况,教师首先应该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指导。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向学生推荐读物或组织阅读交流活动。教会学生理性思考,学会有效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对课本和读本中的专题进行探究,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前3分钟让学生加以展示,班内小组之间互改互评。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外扩展阅读,每个月进行一次“读书简报”活动,让学生对本月的阅读进行总结,展示阅读的成果。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一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有足够的尊重,多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肯定,不直接发表负面评价,更不能粗暴批评,打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使他们通过自己琢磨和改进,慢慢从初中作文的写作圈套中走出来。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难点 切入点 结合点

一、定准重难点――“咬定青山不放松”

确定好重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确定一堂课的重难点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要求;培养语文素养的要求,这是方向;教材的要求,这是依据;学生的需求,这是核心。

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小学语文学科、教材、教学的性质、规律、特点、重点、难点、要点等。特别是新教师一般在把握“双基”(拼、点、字、词、句、段、篇、修等基础知识和识、书、读、听、说、写等基本能力)上容易忽视,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备课和上课时要特别注意确定要教授和训练的双基内容,并一一落实,切忌浮在思想、情感、情节等的表面上。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确定教学重难点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如《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自读感悟,体会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对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较容易。对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理想的风筝与刘老师有什么联系等等这些问题,学生理解有难度,需要老师合理利用资源,巧妙设计,层层深入,突破难点。针对这样的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就确定为“通过典型事例,从细节中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二、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选好切入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教师该做的如叶圣陶所言:“惟在启发诱导”,用一两个能牵动、覆盖全文的线索或问题去引导学生解决一堂课的重点难点目标,每堂课学生获益不求多只求好,长此以往,必能厚积薄发,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为文本。

1.从题目切入。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鞋匠的儿子》,可以紧扣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不与《钱学森》《詹天佑》相同,以人名为题,却以《鞋匠的儿子》为题?紧扣题目,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

2.从中心句切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篇首“詹天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中心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体现在哪儿?这就是教师组织学生研读的主话题;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的,这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现方法;《烟台的海》采用变序教学,直奔结尾中心段――“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然后在欣赏四季的美景中层层感悟。将诗歌中“一咏三叹”的表达方式运用于本课教学,从而突破难点,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3.从重点语段切入。重点语段大多是思想内容精深,表现手法高超,令人击节赞叹的语段。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可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对教材进行一番大胆的“剪裁”。如教《钱学森》时,教者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语段――钱学森的语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赏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味,体味主人公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

4.从过渡段切入。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段落之间还巧妙地安排了过渡段,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关键之所在。教学时可以从过渡段切入,双向扩展,读懂文章。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有一个显著过渡段。教学时,可从过渡段切入,分三步组织教学:①解题设疑,切入中间;②双向推进,理解内容;③读议首尾,明确中心。

5.从课文插图切入。课文插图所表现的大都是文章中最精彩的片断,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插图切入,让其进行形象思维,然后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字,这样设计别具一格,更有利于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可这样引导思考:①课文插图画的是谁,谁能说一说画面内容?②从这幅图你看出了什么?这样从画面切入引导,学生很容易寻觅到“入迷――”迷恋――痴迷”这三个关键词,这就抓住了学习的重点。

三、把准读写结合点――“要把金针度与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

“要把金针度与人”,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习得自主作文的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层次仿写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仿写。

1.仿写句子。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不断丰富、积累词汇量及修辞手段。如教学《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对大自然进行了赞美,我让学生仿照( )是( )的句式来赞美大自然,学生有样子可模仿,灵感自然也来了“飘渺的云雾是她披着的轻纱,震耳的雷声是她响亮的话语 ,广阔的碧空是她和蔼的脸庞,巍峨的高山是她健美的臂膀,清澈的湖水是她美丽的衣裳;淅沥的雨水是她辛勤的汗水;清脆的鸟语是她美妙的歌声……孔子论水一段也非常精彩,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水滋润万物,孕育天地,它好像很仁慈 ;水遇到阻拦,或慢或转,它好像懂得谦和礼让;水满则溢,它好像懂得知足常乐……”

2.仿写段落。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教学《敦煌莫高窟》一课时,学习了中心句后,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教学《早》时,我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按方位顺序描写的,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卧室。这样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体现了有效仿写。

3.仿写思路。

课本中有很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能接受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如教学《草原》时,引导学生按照“景――人”的顺序学习课文,课后则要求学生介绍家乡苏州,写家乡的风景美丽,人民勤劳朴实。

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习的迁移,培养读写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想象补空

第3篇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才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小学时期是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时期。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愿望。小学语文在孩子整个的学习过程当中,属于工具类学科,语文教学的效率,会对孩子学习其他学科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学效率就是一定时间内课堂教学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它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综合性反应,也是评价教学活动优劣的标志之一。教学活动过程是否正常运作是教学效率的另一个体现。

二、现行教育体制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仍旧存在观念意识上的偏颇,人们往往认为小学语文就是一个认字识字的简单过程,当中所包含的一些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能基本被忽视了。

1. 教师与学生在狭隘观念的引领下,对语文教学也显得十分松散,学生预习不充分,教师备课不及时等现象屡见不鲜。小学语文课本是根据小学生发展要求编写的,其中包含的种类繁多,教师的精心准备以及授课方式的选择都会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

2.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余期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传统的观念认为老师是高高在上的,教师没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学生也很难以平等的心态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师生的默契程度过低也会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3. 课堂教学的主体以教师为主,教师很少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恰当的授课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也就不可能针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活动。

4. 缺少必要的反省。在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很少向学生询问教学效果,也很少反思自身在教学中的优劣势。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不具备课后反思的能力。这就对语文教学活动的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建议

1.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是一个对事物认知与理解的过程,认知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在准备授课资料的过程中,要分清楚授课重点,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对自己熟悉的内容可以做简单的备课笔记,自己陌生的部分要做好翔实的记录,在自己充分理解授课内容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预习,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在预习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自己难以理解的部分,带着问题去听课的效果会更好。

2. 加强师生之间必要的联系和沟通。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转变自身的传统观念,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来看待,心贴心地为学生考虑,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师应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对于文学习的热情,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从而为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一定的保障。

3. 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应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转变以往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的作用,使他们充分理解所学知识,认识到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参与语文教学活动,这样就能够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4. 以鼓励为主要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判断能力有限,但从古到今,没有哪个学生不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赞赏。积极地鼓励学生要远远优于批评和讽刺学生。小学生的内心相对脆弱,如何能够使他们建立对学习的自信,要靠教师的良好评价。教师要用诚恳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与不足,要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加以指正和引导,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耐心为学生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5. 课后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测评,可以通过询问和考核的方式获得,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反思。这样能够让教师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细心冷静地思考和总结,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改进和提高。课后反思的核心就是让教师不断地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循序渐进地将反思后获得的真知运用到下一次的教学当中。

第4篇

一、“以美育德”策略的实施原则 

第一,语文学科的本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以美育德的实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学科的本体性”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的美德教育应与语文学科基本要求及本质特点相符,体现出学科的基本特性,不可顾此失彼。 

第二,美育渗透的适切性 

该原则强调的是“以美育德”应能充分利用文本中体现的科学美、形象美及情感美等内容,实现最终的美育、德育目标。因此,在实施“以美育德”策略的过程中,应做到合理选择渗透的内容、角度及方法,注意保持渗透的适切与适度,保证渗透的有效性。 

第三,“以美育德”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中实施“以美育德”,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达到最终的目标即可。因此,教师可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只要让受教者产生愉悦感与审美享受,目的是实现改造学生意识及心灵、提升其道德品质等美德教育目标。 

二、以美育德的实施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以美育德”,最好借助审美教育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避免以往采用单纯道德说教模式。只有在良好的人文陶冶下,才能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灵、丰富的情感与高尚的人格。 

首先,要积极营造“美”的氛围 

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有密切联系,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若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顺利实施“以美育德”,首先应注重“美”的课堂氛围的营造。因此,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积极为学生创设“美”的氛围,利用良好的课堂氛围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其情感因素,从而能够走入学生心灵,为其传达各种美。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雨巷》该首诗时,教师可事先寻找一些该首诗的朗诵、表演,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例如,在课堂导入时,可先向学生播放一段以“雨巷”为主题的舞蹈表演,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感受舞蹈中“撑着油纸伞姑娘”传达的美。当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了解后,再播放一遍该首诗的朗诵文件,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文字的美及文字所表达的美,形成一种美的陶冶、净化。 

除此之外,美的氛围还要求教师学会倾听。高中语文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文学作品解读,而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预留足够的自由理解与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并与学生真诚交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并适当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与“美”的品质。 

其次,要善于运用“美”的文本 

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文本,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可以更好地认识与了解世界、社会。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讲,语文教材其实就是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审美系统。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以美育德”,要求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艺术、自然、社会及人性的美,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通过对美的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形成高尚的人格。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的相关内容时,在名著导读环节中,有一本名著为《巴黎圣母院》。实际上,大多小说的创作往往以社会现实为蓝本,作品中的人、事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或是启迪人们反观现实社会,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巴黎圣母院》中,有一个长相丑陋的人,但有着人性的美好。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该部分素材,引发学生共鸣,并从小说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之人、平凡之事给予更多关注,发现这些潜藏的道德美,使其领悟与感受世界与人性的美好,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与方式。 

还有,要积极创造“美”的手段 

“以美育德”的实施,还要求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传授内容的丰富美与授课方式的条理美,还应积极创造更多的新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文字是人们表达心声的一种重要工具,故美的文字往往能够触发读者的内心情感,使其产生共鸣,并进入一种“物我同行”的境界。在此期间,读者既获得了情感体验,德的智慧也得以提升。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喜剧等多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教师若能用朗诵、表演等方式将之呈现给学生,则有利于引起学生共鸣。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该篇文章时,文中对林黛玉的细节、语言、心理描写,将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并让读者对黛玉的人生命运感到惋惜、同情。教师还可让学生观看黛玉进贾府的视频,或是让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通过多种方式,扩宽学生的审美渠道,为学生传达更多的“美与德”。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教学;策略;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251-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这就是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有效问题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那么如何通过问题教学法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自己智慧的潜能,培养学生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呢?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设计问题要科学

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但“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叶圣陶语)。问,要把握要旨,给学生以指向;问,要问得巧,让学生愿意思考。首先,问题设计要避免空泛,问题要有坡度,使学生能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教师要有计划的,有步骤的进行设疑和提问,其次,老师设疑的方式要经常变化。我们经常听到语文老师的提问就是:“该文章有部分?该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之类的话语。这样的设计不能经常性,而是要学会结合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让学生学会发散性,跳跃性的思维方式。如讲授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一文时,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就可以提一些这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眼睛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眼睛我们就无法看清这个世界,我们能否想象到,作为一个双目失明,两耳失聪的人,她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假如换成是你,你又该怎么办呢?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便会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就会带着这些疑问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样就能把原本枯燥无味的文章讲得活灵活现,精彩纷呈,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教师设计问题要适当

教师设计问题要适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疑时,要明白在教学课程中,什么地方该用问题来完成,什么地方不该提问,什么地方应该突出强调设疑,什么地方应该一笔带过。教师在讲课中不可能在文章的每一段落都进行设疑,每一段落都不设疑也不是很恰当。关键是教师要在合适的地方做恰当的设疑。

1.抓住文章要点设置问题。文章标题是其中一个必须关注的要点。有很多文章,标题就是解读这篇文章的文眼。抓住这个关键点,设置一个明确、简洁的问题,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2.在课程的关键处或难点处进行问题设置,每篇文章都会有文章的难点和非难点,而老师教学的关键也就在于将这些难点,通过深入浅出的讲授让学生明白和领悟。如果仅仅是生硬的将课程内容给学生灌输,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学生的死记硬背,囫囵吐枣。要想达到学生心有领悟,在这个关键时刻,在关键处或难点处就需要老师运用设计问题的技巧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真实意思。

3.在疑难处创设问题。教材中的文本除了表面意义、故事情节、文体特征等,还有文本的深层意义、故事主题、内在情感及价值取向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认识事物(或现象)的过程中应该由表象走向深入。首先表现为解读文本、获取信息。教师不但要讲清楚文本表面的东西,还要设法了解、开掘文章的深度,提升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这样,如何创设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老师可以从该句语言中发问,为什么不宁静?这种心境与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协调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等等。通过类似问题的提问,促使学生认真学习,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

三、教师提出问题要适时

老师要选好时机进行提问和设疑,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注意力不可能时时刻刻都保持高度的集中,这就要求老师在合适的时机提出设疑,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习刚开始的阶段,学生普遍是比较专心的,精力也比较充沛。但是到了学习的中间阶段,学生往往都比较容易疲惫,这时候思想也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要掌握住学生学习的这个特点,避开学生思想不集中的时间,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提问和设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课堂学习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文的内容,选准时机,巧妙的进行提问和设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阅读,一直都是困扰着我的一个难题,虽然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从阅读技巧到阅读方法等的多方指导,但结果总是差强人意。幸运的是聆听了专家的讲座,让我获益匪浅。高效阅读培训,无疑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悬挂了一盏指路明灯,从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有了明确的道路。高效阅读法呈现了用计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的科学性。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慢,不一定都是由于阅读能力低所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紧迫感,时间观念不强。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心理,用计时训练法,增强他们的紧迫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手段。高效阅读是语文教改的科研成果,是阅读教学上的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变革,它对于整个语文教改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把效率观念引入阅读教学,不仅使阅读教学的结构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改变了学生的固有的阅读习惯和智力素质。

一、从教材出发扩大学生阅读面

针对学生阅读面不广,知识结构较松散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阅读的面,但是这似乎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还缺乏阅读的方向,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要读哪些方面的书。也就是说,学生对阅读内容和方向缺乏甄别能力。在这方面,教师的丰富的阅读经验就要发挥作用了,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那似乎不现实。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以教材着手,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如在学习《论语八则》后,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扩大学生阅读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关于《论语》的其他文章,或者是《老子》、《庄子》的相关文段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在立足本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内容补充,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更多的知识。

另外,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有课内有限的阅读那么学生的知识面是无法拓展的。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一点是我们广大的教师都明白的道理,而且都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老师每天都讲你们一定要抽时间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说得是苦口婆心。然而我们大多同学并“不领情”。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也有广泛的兴趣从而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呢?要使课内培养的阅读兴趣在课外得到拓展和延伸。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为例。比如:第1课《童年的朋友》节选高尔基的《童年》里的一个片段,鼓励学生去读高尔基的《童年》以及自传性的其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第2课阿累写的《一面》,介绍与鲁迅的一面之缘。那么鲁迅是怎么的一个人呢?通过读鲁迅的作品来走进这个为伟人,推荐鲁迅的作品让学生去读《朝花夕抬》、《呐喊》、《彷徨》。第3课魏巍的《我的老师》,介绍他最著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学生去读。教师适当的讲讲所推荐数目的精彩处,吸引学生去读。这些课外阅读材料.都是从课内精读的教材出发而选的.由于学生已听过老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就比较容易引起趣,而且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知识的转换,将文章中精髓部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思想,需要在拓展学生想象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二者可以相互辅助。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注意讲课的方式,避免“权威式”教学,不要让学生对教师的解读产生定势思维。尽管学生吸取教师的思想是应该的,但是,也不能全屏吸收。这是素质教育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运用文章中的一些“断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个人的思考。最典型的就是《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在文章后面,并没有对孔乙己的命运进行明确的解答,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不能让学生局限于“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而是要让学生从整个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进行思考,不能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么一句话进行猜测、阐述,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犯的错误。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三、注重提问的启发性

注意提问的启发性,这也是启发性教学的要求,设计好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需要教师细致地研读课文,筛选借鉴参考资料中的信息,删繁就简。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够激起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的创新能力。有一位老师在上《阿Q正传》时,借鉴了于漪老师上《孔乙已》一课的提问方式。凡是读过鲁讯小说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阿Q的,鲁迅在他所写的人物中最喜欢阿Q,他为什么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一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总会情不自禁地夺目而出,可是我们读《阿Q正传》,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自然就很具有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作用。

总之,高效阅读是语文教改的科研成果,是阅读教学上的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变革,它对于整个语文教改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把效率观念引入阅读教学,不仅使阅读教学的结构体制发生 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改变了学生的固有的阅读习惯和智力素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对策

G633.3

高中语文是一项极具魅力的人文课程,在国内甚至是国际都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汉语的的不断普及,语文逐渐成为各个时期教学的一门极为重要的科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青睐。如今,随着全国高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部分高中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更本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不能够满足当代学生培养的要求,更不能达到高中院校语文改革的目的,如果大部分的高中语文教学不及时进行改革,那么高校的语文教学模式将很容易进入误区。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中的学生也由原来的纯粹学习技能、掌握一手好工艺上升至也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发展的也相当迅速,各项教育改革也相继推出,教育形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可以说,我国对高中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是职业高中院校的当务之急。

1.教学模式老化

纵观现代的中国教育模式大多呈现硬式教育,换一句话说就是那种传统的老师教学、学生记笔记听课的模式。虽然这一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优势,我们不能够全盘否定,但是他的弊端也是比较明显的,就是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而这一传统的教育模式弊端在语文教学之中尤为的明显。语文的教学本来就有一点的枯燥,单一,再加上教育模式过于老化,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的低沉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会随之下降。

2.教学方法陈旧

在之前我们了解到现在的语文教学模式比较老化,而教育模式的老化相对应的也就反应了教学方式的陈旧,即老师主讲,学生被动的听课接受。而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现在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走神,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对于它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3.考核体系不合理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之中用来检测学生学习成功的方式就是考试,对于语文的教育检测就是通过阅读、写作以及基础知识选择这几类大项构成,而这样单一而传统的考核体系不仅不会真正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反还会让学生成为考试机器。而且这种考核模式还会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语文其实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它的文字以及词语的不同结合和语气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意思,而通过考试这一考核模式是不仅无法体现出来的,而且还会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多了几分的目的性,这样就大大的扭曲了语文以及学习的真正含义。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强化对策

1.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完善的性格及健全的人格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的主导地位,逐步转化为以学生为主导,使得老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老的身份从一个讲解者、授课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中使之能够规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的改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学习新型的教学理念,吸取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质疑精神。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与之相关的话题,包括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太子丹想派秦舞阳先去秦国的心理、樊於期自杀的行为逻辑等,并留下疑问给学生,如荆轲等的客是谁?荆轲听到太子丹说先派秦舞阳去秦国时为什么发怒?学生能够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同时,学会思考。学生发言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教学效益评价时,应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收获、学习感悟等作为评定的主要指标,而不仅仅是看成绩的数据。

2.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之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类型的文章,有议论文、散文、记叙文以及小说等,但是在学习议论文、散文以及记叙文的时候,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己去体会和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思想情感,而对于小说这一类型的文章学习而言则更多的要求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了解和联想。所以高中老师在教学这一类型的文章时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故事的情节,并将故事情节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故事情节以及文章的了解,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当然,老师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情景剧时还要遵循尊重学生的原则,让他们自由组合,分组,分情节的去表演,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这个课堂活起来。

3.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和教学设备的改进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装备了多媒体设备。高中语文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更多的展示出教学内容。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出有趣的学习氛围,帮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还可以展示各种图片等,将文章中描写的物件、环境等直观的展现出来,使之对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状况等,均有一定的了解。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包括查找、收集学习材料等,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更高,主动学习的能力更强。

语文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而且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学校的语文知识只是注重理论,并没有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学生的语文成绩得不到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学生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让他们的思维、智慧扩散,改变过去的教师单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让学生和老师多互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课堂中还能通过互动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高中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养,为学生将来发展成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策略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都是过分强调教材中的书本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影响下,使得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变得异常机械化和程式化了,课本教材也成了枯燥无味和僵化死板的一堆材料,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根本就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非常差,更不用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笔者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相关策略。[1]

一、把提引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导控出发点

教育界一直流行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一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起来才会真正投入;如果干的是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很难真正用心。教学中也是一样,学生对于有兴趣的内容,学习热情就会高,劲头就会足。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导控中,一定要注意提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相关内容。比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放音乐《命运》,并介绍: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作者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 以上案例中,老师对文本把握较透,注重引导,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带着学生一步步理解文本,而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取向,通过“找乐趣”的办法,让学生一步步走向文本意义的深处。这样的做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现状,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整堂课就导控得非常自如。

二、引导学生加强交流,少教多学,以议为核心

语文课“少教多学”的教学基本要素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少教多学”强调的是讲学生不懂的。学生自己能弄懂的,不管是读懂、练懂、做懂,还是议懂,教师都不应该讲。“少教多学”教学的核心是一个“议”字,它提高了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提高了认知效果,减少了无效劳动。要培养学生敢向老师说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而获得老师的尊重时,将会进一步促成他们见解的形成。七年级语文下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在教学中,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由于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有自己的爱好,因此,每个学生都读得认真,体会得深刻,在互相交流中都能各抒己见。问题在讨论中得到解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

三、以巧妙的板书提示整堂课的结构

板书也是课堂导控的重要手段。板书要力图成为一堂课的“思维导图”,要让学生通过板书轻松把握整堂课的内容。一堂课结束时,学生看着板书,可以回忆得出整堂课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环节。为使板书规范有序,一般而言,正式板书居黑板中央,辅助板书居黑板两侧。主板书中,要注意逻辑结构清晰,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字体规范而美观。总体而言,板书要让学生看得清,想得明,还要看得美,看得舒服。这样的板书,对课堂的导控才能真正发挥辅助作用。当然,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室都有了多媒体,很多老师都喜欢直接用屏幕展示要板书的内容,而不再用黑板来板书。即便用多媒体,也建议在最后呈现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和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一目了然。[3]

四、高度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

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可能是对某些指导理念的误解的原因,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忽视语法和词汇教学的现状,其实语法和词汇都是语文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果忽视对最基本知识的学习必然会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关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技能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语言基本知识的讲授。另外,学习语文就是为了交际,所以学生必须要有能把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的应用技能。这里说的语言技能应该包括听、说、读和写四个层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大量的专项或综合性的语言实践锻炼来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从而培养出学生的真实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导控是教师有效控制课堂,使课堂持续有效地发挥正效应的一种行为过程,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引导和板书都是重要的导探策略,要注意引导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思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吕晓莅.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3):199.

第9篇

关键词:高一学生 语文教学 问题 策略

随着一年一度中考的来临,学生升入高中将进入学习的新阶段,升学意味着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全面变革,学生心理需要一定的调试。 旧的学习方法加上科目的增加让让学生无法应对新课程,会出现偏科、学习时间与成绩不成正比等现象,特别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更是表现突出。此时有些学生开始抱怨高中语文太难学,摸不着门道,找不到方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的角度就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谈些个人看法。

一、高一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1.初中升入高中后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面对着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化,使得不少同学出现了心理、情绪、行为及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存在着明显的“过渡期”学生之所以觉得高中语文难学,实际上是对由初中向高中转换后的学习不适应。

1.1对教材的适应性欠缺。一是初中阶段的课文篇幅短、教时长,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再加上有老师精细的讲解分析,以至于学生可以背诵课文。但到了高中阶段由于课文篇幅长,并且课时相对减少,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差,再加上学生对复习时间的掌握分寸不到位,几篇课文学过以后就把学生对学习“底线”搞乱了。二是高中阶段所学科目的增加意味着精力的分散,如果学习方法不对,势必有的科目无暇顾及,再加上学习兴趣的减弱。势必在语文学科上的弱势会逐渐凸显出来,偏科便由此形成。

1.2学生的学习方法欠佳。一是自学能力在初中阶段,语文考试内容有具体的范围,中考考什么,老师就讲什么,对学生来讲只要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就没错。高中阶段就不一样了,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教材来学教材,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自学。二是很多成绩原本优秀的学生在跨阶段升学后都无一例外地遭遇了“滑铁卢”,第一次的月考、期中考让他们大受打击,无法应对新课程

1.3学生有困惑畏难情绪。因为经过紧张的中考以后学生如愿以偿的考进高中,从心里上来讲可以松口气了。但对高中语文来说不像数理化那样每日有笔头作业,其他作业一多让学生就将语文放至一边去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了,时间一长,自然就感到语文“难学”了。

2.初中升入高中后语文教学面临问题的成因

2.1沿袭初中语文的学习。一是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往往出现“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管听不到位下课很慌忙”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继续沿用初中的语文的学习方法,更注重答题,学习的重点可能更在于应试。二是高一学生要学习九门学科,时间紧,压力大,再加上有的学校强调语数外(其实只重视数学和英语),有的科目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得不到保证,甚至直接被挤掉。语文作业、课外阅读等只能在课内完成。三是到了高一阶段“更注重理解,答题时需要技巧”的学习无法运用,致使表现为学习方法单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2.2学生的个性、学识问题。高一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同学语文基础不扎实,连最基本的语法知识都不懂,理解能力普遍较低。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甚至还不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自然兴趣不浓,甚至影响周围的同学。

二、高一语文教学的策略

1.创新教学消除学生困惑畏惧心理。教育专家胡波说:“新生们普遍觉得功课量特别大。此时需要注意的是提高学习效率。”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抓紧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但作为教师,则应该在教法上多下些功夫。篇幅较长的课文,最忌的是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巨细无遗的讲法。教师要对教材有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准确确立教学要点,最好一课时完成一两个教学目的,争取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下深记得的印象。这样讲授的结果,能使学生把厚书读成薄书,把长课文变成短课文,对每一节课的重点都有一个深记得的印象,对每一节课的学习都感到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收获,从而增强信心,不断摆脱误所谓“高中语文难学”的思想阴影。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