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茶艺精品课程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24 10:39: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茶艺精品课程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茶艺精品课程知识

第1篇

2012年4月至7月间,课题组先后三次组织召开全国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由职教课程专家徐国庆博士和来自行业的专家引领全国二十所示范学校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开展课程研究。目前,我校已完成154个动画脚本和83个视频脚本的撰写并全部通过验收。10月,《茶艺与茶文化》和《酒水知识与服务技能》两门课程的教学视频拍摄工作由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组织顺利拍摄;11月,其他五门课程的教学视频由我校组织拍摄。所有视频拍摄的场景、服装、用具全部来自真实的职场,情境动画的制作和教学视频的拍摄将大大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开发扎实地走好了市场需求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标准编制、学习项目设计、教学材料开发的每一步。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开发,酒店服务与管理精品专业精品课程数字资源将努力反映中国特点、时代特征、职教特色,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生涯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以项目教学理念为引领重构精品课程体系

在专家的引领下,我校以项目教学理念为引领,重构精品课程体系。网络课程开发确立了“模块化呈现、精细化教学、多样化适应”三条基本建设思路,以“学习情境”的开发为整个资源平台开发的突破口。“学习情境”完全按照项目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思路进行开发,并加入职场安全及教学评价的相关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构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专业教学课程框架。在学习情境的开发基础上,课程还开发了延伸阅读、实训方案、教学案例、考核试题、动画视频等配套资源来实现“助学”;开发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电子教案PPT、行业标准、竞赛方案等资源来实现“助教”,大大加强了课程的实用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不仅如此,酒店服务与管理精品专业网络课程在国内中职教学中首次构建了完整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课题的研发工作多次受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的褒奖,并受其委托拟定了全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中期验收表。

(二)产教结合实现课程内容学以致用

酒店服务与管理精品专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重视企业的参与,邀请数十家企业以顾问团队的身份全程参与课程开发,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岗位、行业的对接,体现了校企深层次的合作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行业培训,专业教师团队的教学技能得到了锻造与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直接使用行业标准,将工作服务过程渗透进学校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参与真实的服务与管理,学以致用。在课程资源试用的过程中,师生普遍反映课程的理念先进、任务明确、形式新颖,教学效果良好。

(三)三级验收制度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更好地规范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开发,确保开发质量,课题组制定了三级验收制度,即子课题组长验收为一级,课题组长验收为二级,专家团队验收为三级,对开发步骤和开发质量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课题组组织的三次研讨会上,全体骨干教师现场编写并审核验收。

第2篇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文件精神的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研究热点,一些学校就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了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国家首批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的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自2001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五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已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素质和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在省、市大型专业竞赛中获得骄人成绩,就业率和社会声誉大幅度提高,近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99%。先后被遴选为学校重点专业和江苏省示范建设专业,初步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

(一)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品牌专业

1、成立专业建设组织,专业定位准确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中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立足于国内旅游市场,面向扬州乃至长三角地区各类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抓手,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等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以“重技能、懂管理、宽知识、能创业”为专业特色,构建“文厚、技湛、商慧”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具有旅行社、旅游饭店及景点景区三者相结合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拓展专业技能,专业发展思路清晰

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中,紧跟市场需求,结合学校发展规划,旅游管理专业的广度与深度得到发展,建立了以旅游管理五年制高职为核心、确定导游服务、景区服务、饭店服务三个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插花、茶艺、调酒、古筝等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气质,拓宽他们的技能,增加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线路设计、主题宴席设计等管理类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3、专业文化建设内涵丰富

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中一直注重环境育人,按照“旅游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专业文化进实训室、高雅文化进宿舍”的要求,对班级、实训室、宿舍进行专业文化布置,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实现隐性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二)以素质教育为推手,建设精品课程

1、建立以素质技能并举的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中,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校企深入研讨岗位职业能力,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10门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滚动修订。建立了基于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工作岗位流程,以素质、专业技能为主线的主题教学课程体系,渗透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课程的主体地位。自主开发了文化赏析、古筝、插花等专业校本课程。

2、以指导性教学计划为蓝本,规范课程管理

2010年建成《旅游概论》校级精品课程,2012年,该校成为全国改革发展示范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协作组组长单位,与技术支持单位共同开发的《导游服务技能》、《旅游政策法规》、《导游基础》、《前厅服务与管理》等10门专业主干精品课程将与本月全部完成,届时所有资源将对参与共建共享的53所学校开放。

(三)走职教特色路径,建立教学团队

1、培养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

该校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李强,教授,高级策划师,扬州市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扬州旅游学会副会长、扬州市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中心教研组副组长。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协作组成员,从事旅游管理职业教育近10年,有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经验,长期担任多家旅游企业专业顾问,在旅游行业有较高的声望。

2、制度引领,打造“三栖”师资队伍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旅游管理专业以在学校是教学能手,在企业是职业人,在行业是名师的“三栖”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方案》、《五阶梯教师建设》、《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考核、奖励办法》《个人五年职业生涯规划》、《一师一企挂职锻炼制度》等制度引领,打造“三栖”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完善教学设施,夯实专业建设基础

1、建设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

近几年,本专业加大投入,健全了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现有3D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中、西餐实训室、模拟旅行社、酒吧、茶艺等10个实训室。在实训室的建设中,我们按“系统化、现代化、精品化“的要求,突出企业化的设计或操作原则,拓宽学生的实训视野,并建全考核管理体系。

2、建构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网

利用学校数字化网络平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交流活动、主干课程授课计划、教案、课件、试卷等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图书馆旅游管理专业藏书丰富,生均图书藏量11册,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另一个场所,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五)实施课程改革,保证专业科学发展

1、建立两支队伍,精细管理

第3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创办于1995年,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几年来,酒店管理专业加大了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形成了布点合理、多种经营方式企业并存、规模得当的校外合作企业群。在已形成的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形成校企联盟,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双方“五个共同”的合作形式,即“共同规划、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建学校、企业“双主体”培养学生的合作模式。

一、共同规划与组织

以合作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为主要成员的酒店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帮助专业聚焦酒店服务行业的“瓶颈”和“潜力”,给学校带来先进的理念,通过审核每一学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关注专业教师队伍的成长,亲临教学一线培养学生等形式,帮助专业进一步优化办学定位和教学模式。南沙大酒店总经理杨结先生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和专业带头人。杨总经理原是中山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创始人,后被霍英东先生钦点担任霍英东基金会下多个企业总负责人。他以本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己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支持专业发展:深入学生的专业教育,分析与帮助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亲自组织培训专业教师,亲自参与课程建设。

二、共同建设与管理

合作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与管理,共同培养学生,实现学生由“社会人”到“职业人”,由“大学生”到“准员工”的顺利过渡。

1.共同开发“顶岗实习”课程

顶岗实习是深化酒店管理专业“从服务到管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酒店管理专业与校外合作企业共同开发“顶岗实习”课程。共同探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标准,并根据合作酒店经营淡旺季特点,共同安排课程开设时间。

2.共同管理实习生———“五定”模式

酒店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是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也是学生提高专业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的必要环节。为达到实习目标,需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管理。实习生的学习与生活由校内指导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共同管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与企业长期合作实践与交流探讨,现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共同管理实习生的模式———“五定”模式(图1),即定学时、定岗位、定校内外指导老师、定工作任务、定考核标准。具体如下:

(1)准备阶段管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实习企业共同定学时,定实习岗位,并制定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为:实习成绩由综合实习鉴定表(30%),实习实践手册(10%),个人实习作业(30%),实习成果交流(30%)等构成。其中,个人实习作业包括:写一个发生在实习期间的典型小案例,案例由两部分组成:实习期间某案例陈述+你的点评及思考;画出所在部门的组织结构图;描述所在岗位的工作任务。实习成果交流要求:以每个实习点为单位,团队作业;内容由实习点介绍、成员从事岗位介绍、典型案例表演及实习感想与启示等几个部分组成;所有内容制作成PPT;汇报完毕后,将接受其他实习点同学或老师的提问。学生正式上岗前,将进行一系列的培训,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体包括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由兼职教师进行岗前业务培训,为学生顺利的定岗实习做好心理与行为上的准备。

(2)实习过程管理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与素质特点,与实习企业共同制定每位学生的工作任务、校内外指导老师。每位学生分别由一位校内、校外指导老师进行业务能力、职业素养、个人素质提升等方面的跟踪指导,及时了解,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保证实习队伍的稳定性以及实习效果的实现。

(3)实习考核管理举办实习汇报成果交流会。合作企业派代表参加,观看学生的实习所感、所悟与所得,并进行点评,共同评选优秀实习生与优秀实习团队,促进校、企、学生三方的相互理解与配合。实习期后,双方共同进行实习成绩评定。

3.共建校内实训基地近几年来,酒店管理专业先后建成“中西餐厅实训室”、“茶艺室”“、酒吧实训室”“、礼仪实训室”等,其中凝聚了合作企业的智慧与心力。原南沙大酒店餐饮部经理专职指导中西餐厅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南沙大酒店酒水部经理指导酒吧整体设计与吧台功能布局;星河湾酒店管理公司餐饮经理指导厨房设施的设计与布局等等。保证学生在校内的仿真工作情境中进行学习,实现校园资源与企业的零对接。

4.共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并评为精品课程酒店管理专业与餐饮部经理合作,共同建设《餐饮管理》精品课程,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与酒水部卞广志经理合作,共同建设《调酒与酒吧管理》课程,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与前厅部汤少鹏经理合作,共同建设《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该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了业务交流,提高了校企双方的教学与培训能力,实现优势互补。

5.成立长隆服务队,由长隆酒店的业务骨干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应长隆酒店要求,为满足营业高峰期用人需求,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酒店管理专业成立长隆服务队。在长隆酒店人力资源部的设计组织下,进行一系列不同板块的培训,让学生了解酒店文化,熟悉酒店业务要求与规章制度等。使学生较快地融入酒店环境,为提前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共同组织、开设酒店管理系列专题讲座南沙大酒店的杨结总经理组织行业成功人士与我专业共同组织、开设酒店管理系列专题讲座,结合众多在酒店行业专业人士的经营与切身体验,主题分别为房务工作的系统性和技术性、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规划、南沙大酒店政策与程序、五星级酒店公关销售业务及技巧、英式调酒技巧、酒店管理专业人员基本素质等,开拓学生的职业视野,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操,培养学生对酒店服务工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专业特色;课程开发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适应这一要求,高职教育教学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目前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本校课程建设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进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适合高职教育形势,达到高职教育目的,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的特点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建立在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的基础上,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的独到之处。而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专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知识系统,即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方面有自身的独到之处。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它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职教专业、职教课程和职教考试)的标准。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专业”是对社会职业的“岗位群”、“职业群”所需的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一种“科学编码”,是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教育“载体”,这就是所谓的教育职业,也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根本所在。

工作过程是“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它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的名称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领域,而是来源于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

二、结合专业特色,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由几个较有实力的中职学校合并成立的,相对于其他职业学院,成立相对较晚,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学院陆续出台《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经过几年努力,建成了机械设计基础、食用菌生产技术、三峡旅游英语、猪繁殖技术、茶艺、三峡民俗文化、PRO-E塑料模具设计等七门省级精品课程和21门院级精品课程。

本院目前专业达到36个,涵盖理、工、农、文、经、管等专业领域。针对不同专业特色,我们在课程开发上寻求不同方法。

(一)《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建设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我院成熟较早的专业,在师资、实训等方面处在专业建设前列。《食用菌生产技术》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实用技术课程。开设本课程旨在为食用菌行业、相关企业、区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根据食用菌实际生产过程、职业岗位(菌种培育工、食用菌生产工)需求和职业发展需要,确定课程内容为四个模块:①食用菌生产基础知识;②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③食用菌栽培管理技术;④食用菌保鲜加工技术。

课程教学主要采用全程式工学结合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模式。校企紧密合作,精心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创业实践等行动方式,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与宜昌青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同创建了“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食用菌创业园”。创业园为学生免费提供食用菌生产设施和基本生产设备,免费给予技术指导,并以保护价回收学生食用菌产品,食用菌的栽培品种、栽培季节、栽培规模、生产管理等事项完全由学生自行决定并具体实施。实践证明,这种创新合作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按照课程开发思路,2007年该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二)《猪繁殖技术》课程建设

《猪繁殖技术》培养的是从事生猪生产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能在各类种猪生产企业从事种猪饲养、种公猪训练、处理与保存、母猪鉴定、人工输精、母猪妊娠诊断、分娩助产 、难产处理以及产后母猪的管理和新生仔猪护理等工作。课程设计基于规模化猪场的典型工作过程,坚持以规模化猪场岗位设置为导向,根据家畜繁殖工职业标准和要求,提炼出繁殖相关岗位的能力需求,与企业生产技术人员以及行业管理人员一道开发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通过企业调研和专家访谈,明确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主要工作岗位(行动领域),以种猪场的典型生产过程所确立的生产岗位作为课程的目标岗位,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分析,并参照家畜繁殖工的职业标准,设定课程学习领域,结合本地畜牧生产实际,以种猪场典型生产过程为载体设定课程教学主体,确立课程的目标技能,围绕目标技能来设立课程学习情境,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以种猪的繁殖过程为主线设定了7个学习项目,围绕这7个学习项目安排了20个学习情境。这种以“基于工作过程,由岗位行动领域确定职业能力、设定学习领域、选取教学内容”的方法,使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适应性好,教学内容体现了目标岗位的能力需求,培养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依托院内、外的实验、实训条件,采取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方法,紧扣理论、实验、实习、实训四个关键环节,采用课堂―实验室融合、实验室―实训场融合、课堂―实训场融合等教学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与多家企业开展产学合作,开创性地设立“专业虚拟班级”的试点。专业虚拟班级以专业技能学习为主,深入了解企业,定期将学生派入合作畜牧企业,利用假期开展专业学习,真正实现了企业化的培养。

(三)《Pro/E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建设

《Pro/E塑料模具设计》是模具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依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贯彻工学结合的理念,以模具设计师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本地模具制造行业的真实产品作为课程教学实训载体,模拟与企业真实设计一致的模具设计工作环境,以真实产品的真实模具设计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一幅幅模具设计的工作过程中,把专业培养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企业行业真实需求有机整合在一起,用企业的真实项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组织课程核心能力的训练。

该课程的理论部分应使用投影教学,在课堂上向学生直观地演示各种模具的立体模型、动画及实物的工作过程演示录像等,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的设计操作部分在计算机室进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动手操作。

在《Pro/E塑料模具设计》的教学及实践训练过程中,模拟企业的模具设计岗位,将塑料模具的整个设计过程引入到教学中去。通过6个典型的塑料模具设计案例,以模具设计的整个工作过程为导向,打乱原先的学科体系学习顺序,重新组织教学内容,逐步建设成一门理论和实践完全溶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1.以模具设计师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培养学生现代模具设计的职业能力:在原有模具设计理论教材的基础上,引入塑料模具的3D设计内容,逐步将原有传统模具设计方式的教学内容,发展更新到使用大型3D设计软件Pro/E进行现代化模具设计,适应现代模具设计职业能力的教学内容。

2.以生产企业的真实产品为载体,构建教学项目:我们不再单纯以传授模具设计知识为目的,教学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

根据在模具制造企业的调研结果,我们决定选取6个常用塑料制品,并以这些塑料制品的模具设计过程为导向,模拟企业技术人员的模具设计,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训练。让学生在设计的工作过程中,学习模具的设计相关理论及模具设计方法。

3.创造与企业真实设计一致的模具设计环境:企业模具设计人员的工作条件,就是一台电脑。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台电脑。学院专门用于Pro/E塑料模具设计等机械类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房有CAD室、CAM室、图形图像室,完成能够满足要求。

4.以真实产品的真实模具设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6个塑料制品中塑料端盖的模具设计工作过程为任务,模具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设计的过程中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老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学边做。等老师把该幅模具设计教完时,学生也把模具设计出来。

5.与企业开展合作,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培养与企业现实职业紧密结合的职业能力。学院虽然购买了大量的模具成型设备、数控加工设备,但一般只用于教学演示及学生训练,与企业的大批量真实生产过程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模具专业先后和宜昌市三发塑料制品厂、黑旋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华强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确定宜昌市三发塑料制品厂为塑料成型实习基地,用于《Pro/E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前期教学的塑料成形设备、塑料成形模具、塑料成型工艺的参观实习;黑旋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为数控加工实习基地,用于《Pro/E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后期实习周的模具型腔加工操作实习;华强科技有限公司模具车间为模具设计加工综合训练基地,用于《Pro/E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模具设计加工综合训练。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 吕玲.解析高职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几个关键问题[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第5篇

关键词:中职;汽车营销;专业群;建设;工学结合

1 辐射带动的专业群的建设目标与思路

信息与商务系是我校一个重要的系部,该系部专业群覆盖的专业包括汽车营销、交通运营、市场营销、物流及高速公路服务等专业。而汽车营销专业是专业群的重点专业,充分发挥重点专业对专业群中其他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以此带动专业群的全面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整体效应。该专业群中,汽车营销是最早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教学中全面推进工学结合、并且经过多年教学领域探索和实践,打造成为学院的重点专业。以汽车营销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了市场营销、交通运营、物流、高速公路服务专业的教学建设工作。在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场所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共享的基础上,针对汽车商务类专业的特点,扩大专业教室的建设、增加专业设备设施;重视和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核心教师的培养。各专业学科带头人一名和两到四名的专业核心教师;在课程建设方面,《汽车营销》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成了校级的精品课程。

2 辐射带动的专业群的建设的具体内容

2.1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在现有开设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工作,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企业用人标准对部分教材进行修改和重新编写。争取专业群里每个专业出一门精品课程及配套教材。

2.2 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汽车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示范作用,带动专业高速公路服务、物流、交通运营、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将重点专业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新模式推广到其他专业教学活动中,通过重点专业的教师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专业群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培养出每个专业都有一个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两到四名。同时培养专业教师成为多面手,双师型的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企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只要是专业群的课程教师都有能力教好专业群专业课程的教学。

2.3 群资源共享

专业群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三类:专业理论课程、基本技能实训课程、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尤其是基本技能实训课程,专业群里的各专业学习要有互通性。校内的实训基地、技能室为学生学习训练提供了有力保障。如汽车营销的新车展厅及汽车,也可作为高速公路服务专业学生出口缴费技能的实训场地。高速公路收费服务的收费岗亭及里面的设施设备,票据打印机等可用作交通运营班学生练习售票、打印票据等;市场营销客户的茶艺室可用作其他专业学习专业礼仪技能一个场所。汽车维修接待视频相关资料各专业都可利用它来辅助本专业的教学。

3 汽车营销专业对其他专业群的带动作用

3.1 汽车营销专业最早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专业,它的精品课程中任务教学的设计理念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强调实用性,重点强化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分析汽车营销岗位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入手,确定工作任务,再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全总采用实景教学,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和企业零对接。这些推动了我院在2011年和广西交通投资集团运营公司签订了进行了校企合作协议,从2011年开始,高速班冠名为交投班。校企合作给高速公路服务专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学生实训的场地到学生实训的项目都完全按照收费站实际工作要求来设计教学场景和工作案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校学到的技能完全能够胜任企业工作。

3.2 汽车营销专业对物流专业的带动。通过多功能一体化物流实训条件,模拟现场工作流程,实现现场教学。借鉴汽车产业供应链中成功的物流运作方式及管理要素,结合工作环境和岗位需求开发和设计课程。

3.3 汽车营销工学结合的模式专业对市场营销专业和交通运营专业的带动。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和交通运营专业“实践主导、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需求为起点,突出实践技能培养,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处于边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创造学生到企业顶岗位实习的机会;是在不突破现有学制的前提下,进行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交替循环;是依据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在不同教育阶段构建对应实践环节,按照每个生产实践环节的要求,统筹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从每一个教学环节对接企业、对接岗位、对接技能,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和适用性。

4 成果

4.1 从技能入手,确定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以此为依据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知识运用、技能训练三方面相到渗透,紧密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采用项目教学,情景模拟、典型工作任务及综合实训等多种教学方式形成教、学、做的有机结合。按工作过程导向由浅入深归纳出五个基本技能的学习情境、十个典型工作任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效果。

4.2 有利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专业群的建设,带动了专业群各专业的建设。组建成了一支由每个专业有一名学科带头人,3名核心教师为主导的,具备“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而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以团为形式出现,是团队行为。每个团队都围绕着精品课程的建设自觉地学习研究,随着课程的建设与成熟,教师的成长步伐也日益加快,有利用教师整个素质的提高。

4.3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创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岗位及岗位群培养的所需能力培养的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专业的专业能力体系,促进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专项能力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的专业特色教材。

4.4 专业群的建设,更好地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机结合,满足以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要求。学生在校内按企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实训并完成工学交替,将及大提高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4.5 大幅提升教学质量和专业内涵

通过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了企业标准化的教学项目,通过实践教学由模拟型向实战型的转变,丰富了任务驱动型的教学形式,通过课堂上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操,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相结全,将大幅提升教学质量专业内涵,提高学生就业率。同时也强化了校企合作内涵,将最终实现学工一体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第6篇

关键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与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48-03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是福建省闽东唯一的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公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坐落在海西环三滨海中心开放城市的福建省福安市区,福安为全国茶叶产量第三的县(县级市),坦洋工夫等名茶驰名中外。作为闽东地区唯一的高职院校,承担着为茶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的责任。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设置于2006年,一直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前身为宁德市农业学校茶业专业,由茶界泰斗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创办于1934年,庄晚芳、李联际、庄灿彰等曾任专业课教师。茶业专业创办以来,培养大批茶叶技术人才,成为福建省茶业界的中坚骨干力量。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服务能力专业,秉承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老校长提出的“实事求是、身体力行”的办学精神,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育人思想,坚持厂校一体、工学结合的“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产学研结合、强化技能培养”的教学特色和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促使每位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理念。在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科技服务以及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改革方案,并成功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彰显了“校企共建、科教并举、打造茶产业特色专业”的高职茶专业的教育办学特色,创出了一条较成功的高职茶专业教育改革道路,在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1.改革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围绕“高等性、技术性、职业性、社会性、区域性”这一高职教育特征,以更新教育理念先行,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课程改革建设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大投入,建设和优化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办出水平,为海西经济区建设和环三都澳区域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基本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茶叶生产、加工、品质检验、贸易、茶文化传播的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现代茶业(生态茶园建设,茶叶加工及综合利用)为依据,以茶业领域实际需要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教学、生产、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相结合为载体,以服务为宗旨,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形成在全国独具福建地方特色的专业。

2.改革的措施。(1)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教改过程紧贴生产实际,根据茶叶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结合模式,时间序列上,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空间序列上,校内与校外结合;数量序列上,由少渐多,由单项到综合。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课证融合,逐轮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2)专业与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技能。为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茶叶专业教研室开展了《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和《(茶树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等教改课题的研究。课程建设与茶业经济职业标准对接,创新课程体系与教材;以教学做一体为突破口,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与机制;强化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项目式教学法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并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制订了《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加强实践教学。

二、改革实践及取得的成果

通过几年建设,取得的很大成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

1.专业建设成果显著。全面修订和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本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的原则,打破原有课程设置,设计综合化改革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训为主体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茶叶病虫害防治》、《植物与植物生理》、《茶叶加工》3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中《茶叶病虫害防治》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2013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011年至2012年与福建隽永天香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市幔亭岩茶研究所等企业合作开发编写并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福建省高职高专农林牧渔大类十二五规划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无公害茶园建设管理技术》、《茶叶加工与审评技术》、《茶叶加工与审评技术实训指导》和校本教材《茶树病虫害实验实训指导书》、《茶叶市场营销技术》等6本。2012年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并于2013年12月顺利通过两部验收,2013年6月茶叶生产加工实训基地获批为福建省高职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于同年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3年6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高职教育示范专业。4年来共为企业培养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100多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为社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28期,受训学员2185人次,为茶业行业、企业培训茶叶加工工、评茶员、茶艺师等工种18期,考核鉴定516人;2013、2014年举办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茶叶)大专班,招收学员219人。2013年6月成功协办第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发展研讨会,明显提升了我院在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知名度,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

2.“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成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现拥有一支结构配置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20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兼职教师8人;高级职称教师14人占70%,中级职称教师6人占30%,其中副教授7人,硕士2人,8人担任茶叶相关工种的考评员,5人兼任企业顾问;双师素质教师达80%以上。同时聘有校外兼职教师8人。已形成层次结构基本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科研力量较强,副教授、讲师、高级农艺师、技师、实验师相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茶叶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学院首批优秀教学团队。教师主持或参与立项教学科研项目10项,20余篇,其中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隽永天香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生态茶园套种绿肥与病虫持续调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2012年9月通过省级专家评审验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课题于2012年7月通过专家评审,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于2013年获第五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人工调控白茶萎凋室温湿度试验研究》,2012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茶树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课题获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本成果获得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一位教师2011年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3年获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奖和宁德市“十佳教师”称号;2013年两位教师获学院首届教学名师奖。建成了一支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专兼职比例适当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3.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我院09、10、11、12、13级中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就业率分别达到94.12%、97.37%、96%、100%;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毕业生100%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2013年学生参加福建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了中华茶艺技能大赛3人3项三等奖的可喜成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4.提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准。充实完善本专业实验室、实训室的同时,重建一个按茶叶企业QS认证标准的,融多茶类(绿茶、青茶、红茶、白茶等)加工为于一体,集科研、教学相结合的面积为600m2的茶叶教学实训中心;并在校外建立13个专业实训基地。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参与课程设计等;二是老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学生顶岗实训;三是校企形成质量契约关系,实质性开展“订单”培养;四是校企合作搞科研和示范推广、研发新产品,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企业员工。通过这四方面的合作,走出一条“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育人服务双赢”的校企合作新路子。

三、创新与特色

1.创新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课证融合、逐轮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员制+学徒制”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共育,推行“学员制+学徒制”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课证融合,逐轮递进”的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茶业经济职业标准对接,创新课程体系与教材;以教学做一体为突破口,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与机制;强化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主线构建“理论课体系+实践课体系+素质教育体系”相互交融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创立以“专业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为基础的实践课体系。使理论课体系和实践课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打破“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一传统课程观。

2.针对茶叶有明显的生产季节性的特点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设计和实施,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的生产实训,突破传统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茶叶生产加工的特点看,它不同于工业、商业,有着明显的生产季节性,误过生产季节,实训就无法开展。为此,我们根据茶叶生产季节性的特点创新设计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充分利用茶季,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生产实训。同时利用学院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优势以及合作企业在学校建立的“校中厂”生产实训车间,实现了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工作任务的有机结合,主要形成了以生产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高职教育特点,突破了传统学科的校内实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现状,在项目选择上突出专业特色和高新技术,管理模式上实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结合,以专业教师领办、学生顶岗实训的形式为主,逐步发展为集教学、生产、科研、示范推广和经营服务“五位一体”特色鲜明的教学实训基地。实现了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创新。

第7篇

关键词:实践能力;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53-03

在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基本稳定的大形势下,高校的发展模式也将从规模发展型转变为内涵发展型,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内涵发展的重要主题。高校需要根据社会以及相应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旅游管理行业(主要是酒店、旅行社)的专业人才都是从基层骨干中产生的,而高校培养的目标大多为应用型管理人才,因此,高校需要夯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走校内外联合培养之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实践教学模式体现内涵提升

在内涵式的发展模式下,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服务性教育,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主要培养业务精英型的部门经理、项目经理等管理人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需要新型的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走校内外、国内外、上下游三结合的道路。在培养主体上,学校与企业联合;在培养方式上,讲授与实训融合;在培养内容上,技能与理论复合;在人才素质上,知识与能力结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校内主要培养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校外主要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和能力也能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提高就业率。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内涵上,包括知识平台和职业能力模块。知识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知识平台,是旅游业的特殊性和学科综合性的需要。职业能力模块包括职业技能、外语能力、创新能力和意志力,是旅游业和学科应用性强的需要。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采用“企业一线人员与专业教师双重指导”的原则,以解决人才供需错位问题。

二、实践能力培养的形式多样化

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课堂、综合实践、寒暑假、毕业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具体表现为五种实践形式。

1.课堂教学实践

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两大板块,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实践课程板块中开展的。在增加实践课时的同时,在理论教学中增强实践性。旅游管理主要理论课程,都应该安排实践性环节。例如,旅游学概论、导游学原理、饭店管理概论、旅游规划等课程,这类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在组织学生开展旅游咨询和调研活动,写作旅游业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开展知识竞赛等,要求学生通过研究实践活动加深对行业的了解,提高分析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

实践课程板块覆盖面大,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相关行业专业人员所需要的基本实践技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实践技能主要包括前厅接待服务、前厅管理、餐饮摆台、菜单设计、宴会设计、餐饮经营、酒吧经营、酒吧服务、调酒、果盘制作、客房做床、茶事服务、茶艺表演、形体和礼仪、旅游英语交流、导游服务带团和讲解艺术、旅游事故处理技能、景区规划、音乐欣赏、文物鉴赏等。这些技能的熟练掌握,能使学生适应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等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

2.综合实践和假期实践

每年安排2―3个综合实践活动周,组织学生考察调研、景点服务、技能大赛、创意展演、案例处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研究能力。

课外和寒暑假的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包括调研、在企业临时工作两个内容。旅行社、酒店等单位的业务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旺季到来时需要聘用大量的工作人员,学生利用五一、十一黄金周和寒暑假做导游、酒店服务等临时性工作,直接接触社会、接触顾客,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毕业实习

通过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外和寒暑假实践培养、综合实践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专业技能,为毕业实习的实战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在全国范围内与酒店、旅行社建立稳固的学生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是通过定岗实习完成的,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既是一次实地操作、磨炼的好机会,又是专业技能、工作能力提升的好时机。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地与企业运作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4.大赛和节事活动

高校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技能培养密切相关的竞赛活动,并为参赛学生提供赛前指导等服务工作。近几年来,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学生大赛主要有导游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赛、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大赛、茶艺表演大赛等。学生通过赛前的精心准备和比赛,提高相关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大型的社会活动,提高专业技能。例如,旅游节、博览会等活动的调研、宣传和服务工作。

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学生毕业时能够顺利就业,并很快适应工作,通过较短时间的岗位适应和锻炼,使许多学生走上业务管理岗位,贯彻执行为学生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

三、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得力

在本科院校重视实践教学需要有务实的办学理念、充足的资金、良好的实践设施、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新颖的教学模式等作保障。

1.确立务实的办学理念

旅游院校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围绕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双语教学建设等工程,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提高本科办学质量,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围绕这一中心,从思想、人力、财力、物力各个方面支持本科教学工作。

2.建设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师资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于高校专业教师,一部分来自于实践基地,即酒店、旅行社、景点景区。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中,大多数应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例如,教师有担任酒店的部门经理的经历,有多年的导游经历,酒店服务经历,有企业调查、规划、课题研究、培训、评审等活动经历。专业教师的工作经历,一方面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知识,提高和锻炼了教师队伍。教师把新的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得实践教学紧跟行业发展的新形势。

3.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设施设备

(1)加大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充足的资金,学院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对于实践教学相关的支出提供资金保障。院校实践教学的资金用途主要是:实验室建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参观和考察、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参观考察活动、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活动、学生参加竞赛的赛前准备和参赛、社会活动、校际交流等。实践教学经费支出最大的是实验室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应该包括: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多功能实验室、模拟茶艺室、景点景区规划实验室、模拟导游实验室、企业管理数字实验室等。

(2)加大校内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打通相近专业之间的人为壁垒,实现资源互补,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效益。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的人力、财力、物力,为大类专业的广大学生服务,提高实际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3)建立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为了提高实习效果和就业率,开阔学生眼界,扩大对外影响,旅游管理专业院校需要在国内外经济、旅游业发达地区建立酒店、茶楼、旅行社,景点景区建立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通过专业实习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市场,全面锻炼自己。实践基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学生提供教学见习、实习场所和岗位,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作好铺垫;对见习、实习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管理观念、服务技能技巧、劳动纪律、安全服务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及管理;及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市场最新信息;选派管理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经验丰富的企业经理到学校任兼职教师,讲授实践课,指导实习;为年轻教师提供提高实践技能的场所。

4.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采用目标考核与过程监控相结合的考核体系,注重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能力训练,加强过程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制定并推行有关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正常化、规范化。通过成立实践教学专家督导小组、制定各种调查问卷,进行日常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种主题评估、专项评估。通过定期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掌握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进展情况,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定实验教学质量评价表、实习教学质量评价表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表,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

四、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管理

旅游管理专业院校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突出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以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外语听说水平得到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理论教学无法给予和做到的,通过实践教学尤其是专业实习,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经济、文化、旅游业发达地区的氛围,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成熟,更能正确认识自己,能清楚地发现自身还存在哪些不足,能做到及时补充。

2.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和领域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酒水;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61-03

一、课程定位及目标的确定

(一)课程定位

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是旅游类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在的酒店和餐厅来说,酒吧是不可或缺的单元,所以,《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应该是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分为知识学习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素质养成目标,具体如下:

1.知识学习目标:掌握酒水的含义与特点、了解酒的起源与发展。理解酒度表示与换算、酒吧的客源特征、酒吧的市场特征、酒吧的文化特征以及酒吧的位置特征。掌握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鸡尾酒及相关非酒精饮料的知识。

2.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接待服务、调酒服务、宴会服务、高档酒具的使用保管、酒吧管理等基本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在工作中具备调酒技巧,有较好的酒吧疑难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酒吧管理创新。

3.素质养成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酒水与酒吧知识。思维活跃,能管理部门活动;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养成拼搏进取的职业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一)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设计课程

酒店管理工作中,除了标准化外,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技巧,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等都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是课程设计的中心。

1.专业能力的培养。运用良好的校内外实训条件,结合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培养要求,设计合理的学习项目,使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酒水服务与管理工作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专业能力,能达到酒店餐厅、酒吧、咖啡厅等服务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专业能力。

2.方法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市场调研、查找各种信息资料,完成各项任务的方案设计和课业,重点培养学生采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撰写报告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工作任务的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

3.社会能力的培养。设计与细化实境训练项目,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实训教学,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既分工,又协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

(二)以酒吧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发课程

针对酒店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所面向的岗位群,依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对高星级酒店、酒吧、咖啡厅开展的社会调研,对相关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内容及要求进行分析,参照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职业资格标准,由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小组,共同确定了4个典型课程任务,结合4个典型任务,把整个课程设计为4个教学模块(见下表)。

(三)学校教师与酒店专家合作进行课程设计

通过校企合作,依据职业岗位需求,针对课程目标与特点,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实施等方面,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先后与海航酒店集团、三亚喜来登大酒店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入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思路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设计和评价体系设计。

课程教学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根据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规律,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工作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共同构建课程体系。以学校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企业管理人员为辅实施教学,以职业能力提升为考核主要标准,校企共同参与评价过程。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微课等,可采用案例教学、实地观摩、实境教学、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立体化评价体系

在课程考核方法上,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及高职院校的学情特点,打破传统的单一试卷考核方式,而采用多结构考核方法,将形成考核与终结考核结合起来。该课程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分别是平时表现、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各部分所占比例可根据各院校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采用这种多结构的考核方式能突出职业素质、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的同等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考核还可考虑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鉴定接轨,如以证代考等。

(六)课程设计可与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相结合

在课程设计时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位,以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理念,在强调教学内容专业性、系统性的同时,注重课程的实践性与适应性。方便学生考取课程相对应的调酒师、茶艺师、咖啡师及侍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符合职业教育所提倡的“双证书”制度。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将课程内容划分两个部分,分别为知识及管理部分、技能部分。按照不同岗位的要求循序渐进组织教学培养既有酒水服务与管理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能满足饭店酒水业务要求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以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该课程为例,课堂授课课时为6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6课时,实训教学32课时,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安排如附表。

(一)知识及管理部分

(二)技能及测试部分

四、结束语

本文对《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的设计是基于海南省特色专业――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多年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的结果,但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己校内外资源情况,对该课程设计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期培养出符合酒吧要求的管理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办学模式僵化,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当前酒店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不少高职院校通过介绍酒店行业广阔的发展以及酒店行业的待遇福利来吸引考生报考,而且招生人数节节攀升。然而在将学生招入学校进行教学时,却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理论知识上过于重视,忽略了实践的培养,使学生片面的认为自己毕业以后就是要做高级管理人才的而不屑于做最基本的工作。在企业看来,这些学生只是懂得了一些理论知识的新人,不懂得如何同客户打交道和做实际工作,直接从事管理岗位肯定不合适。同样都是缺乏实践经验,他们更愿意招收大学毕业生来锻炼成为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从定位上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专业的实践技能,但这也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薄弱之处。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现行教育管理制度下,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理论课占用课时较多,造成实践课的学习时间不充足,并且理论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2、部分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尽管近年来很多高校逐步加强学生的实训学习,为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实践场地和实习机会,但是部分学生眼高手低,轻视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实践能力不足,需要引起重视。

(三)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估机制需要健全

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依旧以本科院校的教育评估体系来评估人才。但是,高职院校所承担的教育目的和社会责任同本科院校是不同的,高职院校更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更强的人才。评估体系应该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除了评价体系偏理论之外,一些高职院校还存在缺乏对学生有效监督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估时,仅仅依靠考试成绩,缺乏对人文素质方面的评估项目。对教师的评估也停留在学生上机打分的阶段,并不能真实的反应教师水平。但是,酒店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评价体制来选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和实践能力强适应市场需要的管理人才。

二、优化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

通过地接行业、企业标准,制定本专业的教育标准,与行业和企业一起制定适合本地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内容、实践基地、实习质量评估标准等。在互动过程中,找准学校、酒店、学生之间的共同利益契合点,构建三方共赢的机制,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避免眼高手低。酒店应该构建完善的针对实习生的培训计划,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给新人机会。学生要正确认识酒店行业和自己,摆正心态,积极主动做基础工作,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学校在校企互动中应处于主动地位,利用一部分经费聘用职业酒店管理人到学校宣讲。与企业合作,利用一部分闲置资源或空闲期,实现设备共享,人力资源互通。培养一批既能讲的好又有一线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与其他不同层次的教师一起,共同培养学生。

(二)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体系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同其他高校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酒店项目,虚拟流程、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模型。共同构建校企网络课堂,将酒店在实际服务过程中的一些流程或者经典案例、处理方式、沟通会话等内容传送到网络课堂上去,鼓励部分教师到企业兼职,在工作现场直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校企合作教学。同时围绕不同课程的教学,开展各种级别的专业竞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以赛促学。另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设实训室,例如餐饮、茶艺、客房、会议室等,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模仿实际的教学环境。

(三)建立健全专业专业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建议成立在院督导室领导下,以教研室为主的酒店管理小组,制定一些列符合本学校、本专业的的教学标准用以规范教学过程。定期召开学生座谈,现场给教师的教学质量打分,将评价结果与教师评定职称和进入管理岗位相挂钩。定期开展对学生实习基地的调研工作,利用用人单位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将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结合考试成绩和实践能力,再加上实习单位的反馈,合理确定各权重因素的比例。

三、结束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