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党校课程体系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24 10:39: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党校课程体系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党校课程体系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党校;公务员;依法行政;培训;课程模块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针对公务员队伍科学开展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一项任务。党校在培训师资、课程、基础设施存在传统优势,承担着公务员培训的重任。

目前,尽管有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公务员队伍的培训问题,并就公务员培训的标准化模式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等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但专门针对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培训的研究尚少,且主要围绕公务员依法行政培训的意义展开,对于公务员依法行政培训的课程模块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问题基本未做深入探讨。本文在探讨公务员培训属性的基础上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公务员培训属性分析

(一)公务员培训属于继续教育

参加公务员培训的学员已经接受过高等学校的学历教育,具有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因此,公务员培训属于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在英语里称之为lifelong education(终身教育)或education permanent(继续教育)。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个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成长进步和整个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1944年教育法》中就提出了“继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一词,该法规定了法定教育系统的三个阶段,即初等教育(primary education)、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和继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这三个阶段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法定的义务教育系统,以满足本地区公众的精神、道德、心理和身体发展的需要。

(二)公务员培训属于成人教育

随着国际上社会教育、全民教育的发展,1976年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大会上,与会人员通过了《有关发展成人教育的建议》,确立了成人教育概念。参加公务员培训的学员年龄大多在30周岁以上,因此,公务员培训属于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具有很鲜明的规律特点。

成人教育以促使社会与人的发展为目标。这也是现代成人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成人教育是为了应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措施与手段。在成人教育时期,学习者的自觉性较强,从学习的目标、过程以及方式等方面来看,学习者是真正的学习主体。

(三)公务员培训属于岗位教育

参加公务员培训的学员来自各行政部门,他们大多工作在一线,因此,公务员培训属于岗位教育。

岗位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岗位教育更突出能力教育和专业教育,根据培训过程中的研究,作者总结出参加公务员任职培训的学员有以下学习特点:(1)强烈的自我意识,为了提升自我能力能够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2)学习过程能够自我指导;(3)具有解决现实中实际问题的需求;(4)学习以体现为中心,即希望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马上能够用到;(5)学习的动机是自我激发的。以上特点非常符合岗位教育的特征和规律,所以,公务员培训属于岗位教育。

二、课程模块设计要求分析

(一)强调前沿和理论发展动态

课程设置必须强调前沿问题和发展动态的教学研究。公务员自身素质的培训提升涉及到党的创新理论、法规制度、政治、经济等领域,而这些领域无一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关注和跟踪前沿领域是n程设置必须考虑的重点之一。

(二)着眼学员发展

参加公务员培训的学员还要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很长时间,这就要使培训课程着眼学员的未来发展。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设置必须贴近学员的工作所需,解答学员对个人发展产生的思考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所设置的课程才有价值。

(三)较强的实践性

培训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课,突出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形式。同时,要安排更多的参观、见习时间。

三、党校公务员培训依法行政课程模块设计要求

第2篇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拥有或正在创建企业大学,用于培养和储备核心人才。2011年,南方电网公司党组从战略高度出发,于4月成立南网党校(干部学院),7月成立教育培训评价中心,建设南网特色的高端教育培训平台和企业大学。赵建国董事长作出“以提高能力素质为重点,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部署,将“人才支持”镌刻在公司战略的核心版图上,开启了一场加快人才培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赶超之旅”。

构筑“一个体系”:逐步形成全网“大教育,

大培训”格局

为抓好人才这项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党校自成立以来,在公司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各兄弟单位的支持下,紧盯“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的目标,通过计划与实施、课程、师资、网络、基地五大要素建设,努力搭建全网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对培训的计划管控和资源整合能力。

计划与实施子系统。围绕企业对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及时把脉人才结构和能力短板,分析和整合优化全网培训计划,避免重复培训和资源浪费。2012年梳理分析全网年度培训计划项目15363项。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实施、档案管理、质量评估和证书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培训更趋规范化和标准化。 师资子系统。探索“以我为主、校企结合、社会补充”的师资建设模式,除邀请公司领导和各级专家等内训师外,融入清华大学、中央党校等高校、跨国公司高层、咨询公司专家等外脑,提升培训层次。开展师资库建设,目前全库收录7901位培训师(专兼职内训师7327位,外训师574位)和75家外部培训合作机构的资料。 基地子系统。推进公司级综合类培训基地——增城基地建设,促成增城市政府解决历史问题,明确地块出让意向。项目立项及征地于2012年获公司正式批复,建成后总面积11.1万平方米,涵括会议培训中心、模拟演练中心、学员宿舍、图书馆等功能模块,集管理干部培训、人才发展研究、职业能力评价考核和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于一体。

做优“两项服务”:打造支持战略发展的人才

驱动力

企业大学不只是培训部门,是最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实现手段,还是企业的战略工具,倡导“基于战略的持续学习”,注重整体绩效的提升。着眼企业大学的角色定位,南网党校致力于“服务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和人才发展规划”等“两项服务”。

2011年4月,107名年轻干部走进党校“百名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的课堂,这是公司年轻干部培养中人数最多、竞争最激烈、专业分布最广、培训内容最系统、方式最新颖、师资力量最强大、考核评估最严格、组织管理最规范的一次培训,开启了后备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篇章。南网党校创造性策划了“咨询测评推动”、“课程活动联动”、“考核评估拉动”等“三动模式”,打通年轻干部培养的选拔、培训和评价关,同时灵活运用现场教学、实战模拟、专题研讨、境外考察、分类定制等培训方式,综合提升学员素质。学员培训后走上不同岗位,为公司战略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执行支持。 2011-2012年,南网党校针对公司系统干部多为电力专业出身、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短板,举办县级及以上企业领导班子轮训班等32期,以及财务经营管理、依法治企等专题培训4期,培训1066人次,使各级干部加快成长为既有系统思维、创先意识,又懂经营决策、善带队伍和危机管理的领军人物。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南网党校创造了首期领导干部战略轮训班、百名班组长岗位素质提升班、高端技术人才研讨班等诸多南网培训的“第一次”,为公司人才发展“六大工程”落地作出了有益尝试,积淀了一定的经验。

作为企业的“管理大学”,南网党校还积极为公司管理和领导力发展提供咨询参谋服务。针对性开展系统外调研学习,引进先进的培训理念、经验和管理模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推进培训成果转化,将管理问题转化为干部培

训重要内容,形成管理案例集、论文集,为公司推进战略管理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聚焦“三项攻坚”:加快企业人力资本增值

传统的企业培训存在培训与需求脱节、缺乏规划、有“形”无“实”等弊病,既造成浪费又没有效果。南网党校在公司人事部、人资部的指导下,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提升对核心业务的影响力和贡献力,作为致力攻坚的重要课题。 为提升培训实效性,积极研发人才测评模式、标准和技术,建立南网特色的自主人才测评体系。通过对培训班学员实施前测、后测和跟测,对需求形成合理性、培训计划针对性、课程开发适用性、办学形式可行性和教学质量等全面诊断评价,确保培训的全优化运行。两年来实施测评36个班,累计1800人,形成测评报告261份。同时,完成公司特高级技能专家选聘等招选聘考试测评考务工作3项,开展职称评审1942人。

第3篇

摘要:当前各高校都开展了创业学课程,而作为创业学教学核心课程的创业学实践,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有效方式。目前创业学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存在教学方法单纯、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滞后、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操作、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不足等问题,对此提出设立创业导师、成立创业工作室,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加强创业模拟实训实验室建设、模拟创业过程等创新创业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创业学;实践教学;创新创意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求培养的学生是动手能力强、有创新创意的学生,创业教育面临一个新的机遇,而创业学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有效方式。从学生来说,通过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体会到课堂和社会的区别,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的兴趣,强化创新创意创业意识。从高校来说,加强对创业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明白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制定出适应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通过创业实践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一、独立学院创业学实践教学环节现状

目前创业学实践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已被列为学校限选课程,但各高校关于创业学实践教学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成熟的经验,仍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的建设没有形成标准,教学方式也只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老师只重在教,学生全在玩手机,没有创新,没有吸引力,何谈创新和创意。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没有质疑的空间,也只能是模仿,因此培养不出有创新的学生。创业教学和创业实践就像是一个任务教学,教师为完成工作量,照书本进行教学,而学生也只是为了学分而学习的,课堂上听老师讲一些案例,而这些案例就犹如一个故事,属于故事的主人不是自己,而只是那些成功者。因为你不动手就永远觉得很遥远,觉得创业创新是我们永远无法实现的梦,不是我们学生的事。

二、独立学院创业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针对创业学实践教学,我们对155名本院学生做了网上问卷调查,其中有49.68%的学生要求改进老师的教学方式,65.81%的学生要求增加实践机会,85.81%的学生要求课程设计更贴近时代需要,82.58%的学生认为缺少实践平台。学生主要反映的是实践教学方法单一,除了少量的案例分析,也只是听故事,没有虚拟模拟、角色融入和创业团队实战等,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无法有效锻炼。教师队伍与课程体系建设落后,创业学实践教学没有专门的老师团队,基本上是用来凑课时分配给相关老师上,缺少资金对创业师资的培训计划,省里每年SYB创业培训名额很少,即使参加培训了的老师也不一定上本门课程,因此承担创业学实践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没有创业历程,也不懂企业的运营和相关的管理,这种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根本就无法实现创新。当前能选用的创业学教材良莠不分,学生看着没有什么意义,老师也觉得很枯燥,有时觉得全民创业,大众创新,但实际成功人数寥寥无几,究其原因,都是眼高手低造成的,教材上的创业故事犹如过眼云烟。教学方式还是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一味地在教,而学生听不听根本不理会,重书本轻实践,高分低能的学生,与社会用人需要严重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要重新培训才能上岗。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不足,有的也是形同虚设,或者是为了应付检查挂的虚假的片子,实习基本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大多数高校仍然是以省钱为主的集中教学模式,在经费缺少的理由下,缩减开展的创业实践教学。

三、创业学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探索

1.提升老师团队的创业意识。创业实践教师要由校内参加过SYB培训的专业教师与校外成功企业家、创业卓越校友等具有创业经验的人员组成,推行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导师制,加强指导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欲望。

2.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课程设计贴近时代的需求,比如当前app比较适应在校大学的创业,主导学生开发相关的app应用程序,对市场前沿动态及时,了解企业的需要,而不是关门造车,形成一种订单式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一走出去就有企业抢着要,而不是毕业了还要去适应社会。

3.设立“三创”工作室。结合学校已有专业,设立三创工作室,建立三创平台。各高校在实验室上给予支持,学生利用现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业,边学习边创业。提供真正适合在校学生的创业环境,为在校学生创业降低阻碍,提升创业信心,为创业迈出成功的第一步,让实践在创业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纸上谈兵。同时利用学校的三创工作室,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优势互补,组建不同的创业小团队,将创业意识和行动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

4.设立“三创”基金。设立三创基金,制定大学生三创激励条例,从政策和资金方面支持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对有一定创业创新创意成就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三创氛围。

5.积极开展大学生三创活动。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每年有“三创”比赛,鼓励同学们参加大赛,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本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理念,敢于创新、敢于创业、敢于创意,才是时代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

6.“引进来,走出去”加强三创实验室的建设。建设创业模拟实验室,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专业到不同的大公司进行现场实习,比如电子商务的学生可以到阿里巴巴、京东去,提高实践性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可以引进一些企业的相关设备,让同学们在校内就能进行相关实践。

7.改进考核方式。不以高分定能力,学生任何的创意创新点都可以作为考核点,走出应试教育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育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更直观地参加到创业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自我。

四、总结

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要想真正做到创业、创新、创意,就要做到与时俱进,能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走出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能够有足够的影子公司、实验室让他们去历炼去创造,造就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王福民.地方高校创业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验,2012,03.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精细规范标准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C-0081-03

近年来,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稳步、健康、快速发展。

一、以德育为首位,着力精细管理,提升综合素质

学校坚持在“抓基础、严管理、重过程、看实效”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思想教育全员化,班级管理常规化,养成教育经常化,行为习惯规范化,组织活动实效化,教育内容明晰化,真正打造较高层级的德育品牌。

(一)以自我教育为重点,构建德育模式

学校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构建了“五自”德育新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品质,使德育工作走上模块化、课程化、规范化的道路。近年来,有56名学生被省、市教育局、团市委表彰为市职业学校“三创”优秀学生、“三创”优秀学生干部,6名同学被江苏省教育厅表彰为“江苏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标兵”,1名同学获江苏省“魅力团支书”和“人气团支书”称号,校团委被表彰为省“五四红旗团委”。

(二)以体验感悟为关键,设计德育活动

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学校逐步形成了五大系列教育和五项活动工程。五大系列教育:一是节日专题教育,二是礼仪常规教育,三是体育艺术教育,四是社会实践教育,五是特色主题教育。五项活动工程:一是法制安全教育工程,二是以《弟子规》为主要读本的传统文化修身工程,三是身心健康必修工程,四是企业文化熏陶工程,五是创意创业立志工程。这些活动开展规范有序,学生参与率高,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以提高素质为根本,建设德育队伍

学校重视班主任培养培训,每月举行一次班主任学习培训活动;每学期组织班主任外出考察学习,邀请专家来校讲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提高班主任业务能力。学校连续三年举办“班主任节”,进一步增强班主任工作的自豪感。同时重视对学生会干部队伍的建设,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成立了业余团校、业余党校。建立校外德育兼职教师队伍,有8名校外辅导员经常性参与学校德育活动,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两年,学校在平安校园、文明学校、和谐校园等创建评比中成绩突出,先后被表彰为市校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平安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省平安校园、全国“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教育活动先进集体;成功举办了盐城市“法律阳光润校园”启动仪式,学校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四)以创业教育为抓手,提升德育效果

学校积极开发符合职业学校实际的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了“‘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建成占地1200平方米的“学生创业园”,培育初印象电脑科技有限公司、主视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10多个创业社团。“双翼”跳蚤市场自2014年6月开市以来一直未中断,每双周一下午第二节课开市,同学们参与热情高,场面热烈,已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近年来,在创业类各类大赛中有两名同学获国家级一等奖。学校《“三位一体”培养创业人才》入选“国示范”建设教育内容创新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在2015年江苏省“凤凰职教杯”职业学校创业能力大赛中喜获佳绩,学校分别获得一等奖(第一名)、二等奖和三等奖。在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NOC物联网创新设计决赛中,学校获得3枚金牌。

二、以教学为中心,着眼规范管理,提高教学效益

(一)完善组织机构,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在管理体制的构建上,学校在教学管理组织建制上全面实施校―系(部)二级管理。从制度构建与管理实施上保证上下互动,精干高效。在管理制度的建立上,坚持以《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试行)》为根本,制定并实施了教学例会制、教学资料抽查制、教学违纪通报制、教案送审制、评教评学制、教考分离制等10项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效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围绕市场需求,推进专业体系建设

在专业体系建设上,一方面加大在专业链延伸、专业群开发上的工作力度,利用长三角机械制造业和盐城沿海大开发、汽车工业大发展有利契机,加强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开发新兴专业。目前,已形成以机电、数控、汽车、电子、计算机、商贸等专业为骨干的专业集群优势,拥有5个省级品牌专业。深化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建设,加强与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的合作,3个专业共招生135人。近两年新开设电子商务、物联网、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专业,使专业建设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三)细化课程管理,着力课程体系构建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校切实执行省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现有2个省级课程改革实验点,被省教育厅认定为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参与省厅、省教科院牵头组织的课程建设活动,开发省级精品课程8门。2015年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又启动立项建设10门网络课程。

(四)严格过程管理,确保运行体系有序

在教学管理上,学校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根据《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办法》,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的违规及错误行为,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序化。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主要采用“滚动式”技能训练模式,将学生的技能水平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对接起来,有效提高了技能教学的质量。近年来,学生的中级工合格率达98%,五年制高职高级工合格率达85%以上。学校连续8年获省技能大赛先进单位和团体优胜奖。近年来共获得省技能大赛金牌11枚、国家级4枚。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会计专业每年都有十多名同学获得助理会计师资格。在2015年的省级抽测中,专业理论课合格率97%,技能抽测合格率达98%,名列全市第一。单招成绩、“3+4”课程抽测名列市直和全市第一。学校连续多年以总分第一获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奖。

三、以师德为重点,注重标准管理,打造优质团队

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提升育人质量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学校以落实教师专业标准为目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以实施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努力打造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一)强化师德教育,不断提升师德水平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常抓不懈。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奖励制度,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学校以“三严三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组织全体教职工观看“厚德盐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事迹专题片,学习王强等人的先进事迹,举办市直教育系统劳模事迹报告会,签订《拒绝有偿家教承诺书》,强化“三项整治”,结合学校实际,将教学“五认真”纳入整改范围。

(二)注重多措并举,努力提高业务能力

在教研活动的开展上,学校主要以系部为单位,成立24个教研室(组),由教研室牵头组织主题教研活动,由教务处、科研产业处给予面上的指导与检查。近一年来,开展多种类型的教学竞赛、展示活动。组织了教研室主任公开课活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考核活动。近两年学校从面上组织了6次全校性教研活动,聘请10多名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在校本培训上,学校确定每单周一下午为全校教师学习日,每周三下午进行专题式教研活动,从制度、时间上保证教师敬业精神的打造与专业素养的提升。近两年我校选拔了68名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国培、省培和其他培训。近三年来在全省职业学校“两课”评比中,6名老师获得“示范课”,9名老师获得“研究课”。

(三)不断拓展渠道,着力优化师资结构

2012年面向社会招聘了11名高技能专业教师。三年来,11名教师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专业发展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选拔了4名教师转岗培训。对聘用为实习老师的30多名能工巧匠,让他们与正式在编老师共同承担相同实践教学任务,努力营造专职与兼职教师竞争比拼、合作进取的氛围。目前,学我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8%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20%以上。

(四)实施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名优教师

第5篇

关键词:通识选修课;CNKI;文献计量;战略坐标;象限结构

中图分类号:G250.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通识教育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教育的教育方式。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两部分:一是公共必修课,

二是通识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一般是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自主设立。通识教育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自建成以来,受到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识选修课领域的新的研究专家和学者的学术研究颇丰,推动了我国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本文为了全面科学地展示通识教育选修课自1980―2015年的研究状况、研究热点以及其变化趋势等规律性的结论,运用文献计量法对CNKI收录的1980―2015年通识教育选修课论文进行分析解读,以战略坐标图示法展示研究现状特点及象限结构等。

二、研究热点的战略坐标分析

1.数据标准化处理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根据CiteSpace软件对数据的格式要求,对期刊文献数据进行转换。在获得的16039篇论文中,存在书评简介、会议通知、年鉴数据统计、刊文目录总表、杂志卷首语、期刊投稿须知等文献,它们不属于学术论文,为了保证计量分析结果的客观性,需要对这类文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获得有效期刊文献数据3850篇。最后对可计量的期刊文献数据进行关键词、机构的标准化处理,如同义词、缩写词、中英文关键词等,从而保证计量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研究方法和计量指标

本文主要将文献计量法应用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领域,对CNKI全部期刊来源中所刊发的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主要采用聚类分析与战略坐标图示相结合的计量方法。

运行CiteSpace软件,将“Time Slicing”设置为“1980―2015”,并以3年为一个时间切片,将“Keywords”设置为“分析内容”,阈值设置为(1,1,10)(2,4,20)(2,4,20)。运行结果生成了1980―2015年通识教育选修课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谱中获得高频关键词470个,并在Project文件夹中生成关键词矩阵。

3.关键词共现矩阵

共词分析中所采用的聚类分析参考借鉴了Callon 及其他人(1991)的聚类原则来进行关键词划分。基本步骤原则如下。

(1)在Project文件夹中生成关键词矩阵(470×470),在方阵中找出余弦指数值最大的一对关键词。

(2)将470×470方阵中的470个关键词与已找出的这对关键词中每一个关键词的余弦指数值进行自定义降序排列,如果排序后的关键词所对应的余弦指数值大于0的关键词不足10个,则只选择余弦指数值不为0的关键词;如果排序后的关键词所对应的余弦指数值大于0的关键词超过10个,则只选择余弦指数值较大的前10个,超过10个的其他关键词不再划入该聚类,即表明该聚类达到了饱和状态。

(3)第一个聚类生成以后,在470×470方阵中删除已划入第一个聚类中的关键词,行和列均做删除操作。

(4)重复以上1~3步操作,依次生成聚类,直到方阵中所有的关键词之间的余弦指数值得最大值为0,表明剩下的关键词之间没有共现关系,即所有的关键词之间余弦指数值为0,划分聚类的操作结束。

按照以上1~4步骤,划分出57个聚类,剔除掉只有两个关键词的聚类,因其不能客观、科学反映聚类所代表的研究内容,最后53个为有效聚类。

4.战略坐标图示分析

(1)研究内容象限分布。以聚类的关注度为横坐标轴,以聚类的新颖度为纵坐标轴绘制战略坐标图,如图所示。

在图中,一共有53个聚类,其中有9个聚类位于第一象限,有0个聚类位于第二象限,有45个聚类位于第三象限,有3个聚类位于第四象限。以战略坐标图各个象限的含义来看,体育锻炼通选课(点4)和医学类通选课(点8)关注度较高,是1980―2015年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研究的热点。而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点1)、中医理论通选课(点2)、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点3)、古代诗歌通选课(点5)、化学类通选课(点6)、心理学基础通选课(点7)和哲学类通选课(点9)新颖度较高,是这期间通识教育选修课研究中比较新颖的研究领域,它们有可能成为未来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研究热点。

位于第一象限的1,2,3,4,5,6, 7,8,9,这些聚类的新颖度和关注度均不小于0,表明这些聚类所代表的内容是1980―2015年间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相对比较成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即这一时期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目前我国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中医理论通选课、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体育锻炼通选课、古代诗歌通选课、化学类通选课、心理学基础通选课、医学类通选课、哲学类通选课内容。

在第二象限中,没有聚类出现,显示出高校对通识选修课的研究没有更多创新性成果。

位于第三象限的10,11,12,13, 14,15,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30,31,32等聚类,关注度和新颖度都小于0,关注程度不高,研究时间比较靠前,近些年的研究极少,属于被边缘化的研究内容。这些聚类有两类:一类是曾经是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比较热门的课题,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或者受通识教育选修课动态变化的影响,近几年逐渐退出了学术研究的主流视野;另一类是在1980―2015年间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一直关注度不高,近几年研究仍相对较少的领域,它们分别是中文字系通选课、材料加工通选课、色彩类通选课、身体发展通选课、师范院校通选课、卫生类选修课、音美类通选课、生物物理学通选课、学士教育类通选课、电化学通选课、物理实验通选课、通选课的教学计划、通选课的教学改革、学习方法类通选课、道德教育通选课、音乐类通选课、中国文学通选课、物理数学方法通选课、理论课、科技信息通选课、运动技术通选课、党校教学通选课、物理学史通选课等。

位于第四象限的17,30,56聚类,关注度大于0,新颖度小于0,表明这几个聚类所代表的研究内容属于当前国内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虽不是近年来新出现的课题,但是多年以来一直受到关注,主要有生物物理学通选课、运动技术通选课、高职高专课程设置。

(2)研究热点和潜在热点。在战略坐标图中,横轴为关注度,纵轴为新颖度,客观、科学显示出了当前关注度和新颖度都比较高的研究领域。聚类8的关注度和新颖度均比较高,根据聚类8的成员构成可以确定其主要是关于医学类通选课的研究。医学类通选课的课程设置等问题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战略坐标图中,1980―2015年间具关注度较高但是新颖度较低的领域主要有生物物理学通选课,这类研究方向的提出较早并且备受关注,理论研究方面较为成熟,在我国通识教育选修课研究中处于基础支撑的地位。另外,具有较高的新颖度而关注度却较低的领域主要有聚类1,2,3,4,5,6,7,9。

聚类1主要是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当前已经进入多平台时代,面对科技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开设并丰富深化计算机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今国内各高校针对学生中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和学习要求,提出了增加相关教学内容的具体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逐渐建立计算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以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由此,关于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的相关研究其新颖度较高。聚类2主要是中医理论通选课。近年来,现代中医理论逐渐得到发展。相对于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医理论,现代中医理论的发展主要着眼于空间维度,相关的研究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各高校也开设了各种不同中医理论类的通选课。而中医理论通选课课程设置的发展也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聚类3主要是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素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由此,有关中等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研究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相关课题也就比较新颖。聚类4主要是体育锻炼通选课。自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后,各高校积极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开设了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类必修课程和通选课程。研究学者也在这一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进行探讨和科学研究。因此该聚类新颖度较高。聚类5主要是古代诗歌通选课。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属于“就业主导型”,越来越重视专业化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的关注。有学者指出,就业主导型教育虽可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专业技能,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教育对其形成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高等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各高校相继开设古代文学类通选课,以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收到良好成效,学术界对这类课程的体系建设开始进行研究。然而,关注该领域的学者并不多,因此,该聚类的新颖度较高,而关注度较低。聚类6主要是化学类通选课。聚类7主要是心理学基础通选课,而聚类9主要是哲学类通选课。

三、结束语

本文采用了聚类分析与战略坐标图示相结合的文献计量方法,客观、科学地展示了当前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中文献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从中发现医学类通选课和生物物理学通选课等相关学科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这说明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学者对这些内容研究较多,这是与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和医学科学研究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现状相符合的。而新颖度较高的则是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中医理论通选课、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体育锻炼通选课、古代诗歌通选课、化学类通选课、心理学基础通选课、哲学类通选课,这些通识教育选修课研究领域是学界比较新且有待加强研究的重要领域。计量分析结果能为我国今后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运用了聚类分析与战略坐标图示相结合的方法,虽能比较客观、科学地展示我国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数据标准化、阈值的设定以及标引者效应等。这可能对分析结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会影响基本结论。这些不足虽不会影响计量结果的基本结论,但也是本领域研究中需要不断加以探索的问题,研究人员要力争更加客观科学地展示一个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

参考文献:

[1]撒凯悦,沈 君.世界经济研究领域前沿动态研究――基于2000年以来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5,(6):93-101.

[2]张 颖,沈 君.体育学科的知识网络结构研究――基于10种CSSCI体育期刊的文献计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34-41.

[3]刘 ,陈美君,王行恒.多平台下计算机通识课程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8):229- 230.

[4]玉海素.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某高校的实证分析[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5,(5):58-59.

[5]乔 娟.通识选修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及途径――以甘肃政法学院为调研对象[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104-105.

[6]高丽芳.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开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吕梁学院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5):64-66.

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传统文化教育;措施

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研究生培养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研究生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发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完善人格内涵、提升道德素养、塑造精神价值的引领作用,有助于提升研究生思想涵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创新能力。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一种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型文化,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价值理念,其包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追求、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对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一)激发研究生勇于担当的爱国情怀

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培养高端人力资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有高度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国家振兴和祖国繁荣富强为己任。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被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继承和发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强化研究生使命感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是研究生德育培养的重要目标。纵观历史,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始终铸就着民族灵魂,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究其原因正是仁人志士在中国深厚的文化传承、熏陶中形成了自身的民族观和强烈的爱国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古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2]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生,能够激发他们心系祖国的爱国热情、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培育研究生兼容并蓄的创新精神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就是知识体系不断完善,专业知识不断深化,从而内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学科、领域、多元文化的交融、整合,才能不断获取创新的活力,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化和超越。“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是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学术品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3]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就在于其形成和发展历程就是不断汲取与吸收各种优秀文化的过程,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派和包容性。科学的发展和传承亦如此,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往往来自于其他学科视角和方法里的灵感,某一新生学科的产生往往来源于社会发展需要和相关领域的跨界融合,科学上虽然术业专攻不同,但是兼容并包的精神和理念对于科学研究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只有以“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态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学习和研究中善于听取他人意见,逐步塑造自己广阔的胸襟,积极吸收各方精华为己所用,才能不断突破创新,学有所成。

(三)促成研究生严谨求实的学术道德规范

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是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研究生从事科研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学术道德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会影响整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如果缺乏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积极引导和严格约束,导致研究生出现学术失范行为,不但会影响其个人学术成果的真实性,严重助长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和蔓延,甚至对研究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严重误导。近年来,高校曝出多起研究生学术失范的事件,说明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学术道德的缺失,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是诚信的缺失,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的典型体现,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补位。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倡导“仁、义、礼、智、信”,有“以信取人,以信立天下,乃真君子也”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历来把诚信作为立人之本,“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不立”“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把诚信作为与人生命等同的价值追求。[4]同时“,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这些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能够引导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坚持真理、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对于培育他们诚实守信的科学素养、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树立研究生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提倡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充分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意义的重视和理解,提倡人生要自强自立,奋发有为,靠自身的善性和能力不断超越自我,反映了古人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老子也认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只有意志坚定、坚韧不拔的人,才是真正有志气的人。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在学习生活、学术研究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挑战,比如遇到来自更高领域知识学习的压力,以及随着年龄增大带来的生活压力、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态度是每一名学生克服压力,顺利完成学业及塑造良好人格的重要心理保障。因此,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使研究生养成自强不息、奋发拼搏的精神,对于他们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正确认识失败与挫折,顺利完成学业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二、当前研究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的束缚

传统的教育理念中,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和高端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而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和和谐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这其中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的倾向。在一些理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有“工具化”的倾向,人文社科类课程被严重边缘化,有的甚至将传统文化教育视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把传统文化教育视同于政治课的附加成分。二是课程体系西化的倾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片面强调西方的学术体系、研究方法和价值观念。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课程体系西化现象非常普遍。以经济学教育为例,在许多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中,片面强调经济类课程的数理性和工具性,忽略了课程的人文属性,围绕西方经济学开设的课程数量和比重远远超过其他课程数量,很多直接采用西方原版教材,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马工程教材”却被排除在教学环节之外。导致学生对于西方理论的盲目接受和迷信,以及对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崇拜,这极可能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课程体系单一化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作用,开设了相关课程,有的学校已经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纳入到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如西南大学将经典名著阅读列入学生培养环节,确定了相应学分;深圳大学非文学类专业有“经典名著选讲”课程;西北大学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武汉大学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选修课程;辽宁大学开设了“古代诗词鉴赏”“国学基础知识”等公共选修课等。但这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普遍设置为选修课程,课程数量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不能满足研究生实际教育需求。二是在课程内容上,多为概论课或选读课,一般为普及性课程,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分类,没有深入研讨和理论研究,在课程深度上与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层次不相匹配。三是在教材使用上,没有规范的教材,教材数量不足,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具有完整相承性的课程体系。从整体看,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覆盖面较小,没有覆盖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并纳入培养方案的核心环节。

(三)师资力量缺乏

师资水平是决定教育的关键因素,传统文化教育涵盖多个学科,如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等,是一个系统复杂的体系,对承担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师的自身业务能力要求很高,既要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要在相关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目前,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不稳定,专任教师数量缺乏。各高校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普遍采取的方式是聘请相关学科的教师,根据教师实际设置课程,因人设课,授课教师绝大部分是兼职授课。此外,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涉及到不同培养单位,需要多个教师的共同协作,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协调,成立相关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但是,目前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普遍没有相关的教学团队,缺乏相关的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没有对相关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不能满足研究生层次对于知识探索的需求。

三、加强研究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推进研究生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提升研究生培养层次和质量的坚实根基之一,抓好此项工作,要树立传统文化教育观,以顶端设计为理念,以推进制度建设为保障,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课堂教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一是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植入到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做到专业知识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两手抓”。根据研究生专业的不同类别,科学设计和开发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通过设定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实现传统文化教育课与现有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的有机衔接。二是要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应立足研究生实际和本地区文化特色,以培养研究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究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为重点,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人际和谐思想、身心和谐思想等内容进行深度挖掘,鼓励和引导研究生弘扬传统文化与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引导他们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三是要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教师改革传统授课方式,采取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言传身教,提高研究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突出研究生教学的研讨性特征。鼓励授课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四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承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权重。[5]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世界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国情教育、法制观教育、伦理观教育等都可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和谐人际关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二)创新载体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多维的体系,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要充分发挥不同渠道和载体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一是加强学术平台建设。研究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更要侧重其学术性,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邀请文化名家、知名学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走进校园,通过学术报告、博士沙龙等形式,开展理论研讨、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二是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媒体平台。随着个人用户对互联网的深度使用,以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兴自媒体成为学生最主要的信息获取和表达渠道,这些自媒体成为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媒介和平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国家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文化工程的资源成果,推动优秀文化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教育和传播,创新教育载体,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接受度。三是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博物馆、艺术馆、历史名胜、文化古迹等,开展实地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传统生态思想时,可鼓励学生对本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植被破坏情况或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在课堂上讲述见闻和感想,激发学生的环保和生态意识。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秀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塑造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6]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应注重营造氛围,利用主题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等形式,通过征集校园原创歌曲、诗歌等方式拓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受众面;利用校园文化墙、橱窗、校报、专题讲座、报告会、大学生社团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

(三)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因此,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水平,关键要靠过硬的教师队伍做好引导。一是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高校应通过人才引进和加强对原有传统文化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等途径,建设一支专业化与通识化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要建立对教师和教育过程的评价体系,把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作为重要指标,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面,作为师德的重要考评标准,纳入到教师绩效考评体系。二是鼓励“双向进入”机制,鼓励引入文化名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和技艺大师等,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兼职导师,走进课堂,直接参与到研究生教育和教学环节。三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和研究机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为相关教师做好培训和指导工作。四是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和行政管理人员传统文化水平。高校辅导员队伍和行政管理人员是学生日常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群体,其管理方式、行为举止和思想动态对管理对象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直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打造一支热爱、熟悉传统文化,注重人性化教育、管理和沟通的管理团队,更好地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管理工作中去。同时,要鼓励高校间就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经验方面开展深入交流,搭建传统文化领域优秀教师交流平台,互通教学心得,探讨教学方案,鼓励优秀课程跨校授课,互相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作者:刘明杰 王金梅 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节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2]孟庆红,戴欣然.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对研究生思想教育之价值[J].经营管理者,2015(,3).

[3]张思锋,张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影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

[4]安涛,李蕾.试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

第7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教育;路径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研究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主流价值取向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和价值意识,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一)凝聚社会共同意识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是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刘云山同志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任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举措。在文化多元背景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有利于引导广大师生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有利于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

(二)巩固主流社会思潮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以及价值观领域的渗透,高校作为巩固意识形态的文化阵地,必须把握好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以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及时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价值观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此,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巩固主流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三)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然而,少数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容易忽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造成有些大学生思想品德不高,政治意识淡化甚至异化,核心价值观“缺位”。因此,基于高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双重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更加“主流”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路径。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研判

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传承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的主要场所,担负着向广大青年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但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面临诸如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的挑战。

(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既包含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等消极因素。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识产生的分化,给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干扰。大部分大学生能辩证看待问题,能准确定位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部分大学生还不能熟练的进行政治判断,难以抵御新奇有趣的新事物新思潮,从而出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持中立态度、少数持冷漠态度的现状。另外,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断向纵深拓展,各种文化思潮涌人我国,客观上也为多元价值取向的滋生提供了思想土壤。文化价值观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和淡化。

(二)网络新媒体的影响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进步,新兴传媒手段不断涌现,网络新媒体以其自由、快捷、交互、开放等特点,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时空。借助新媒体,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获得了技术支持、传播渠道和言论空间,有助于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然而,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及时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严峻考验着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控制力。特别是大学生富有激情、接受新事物快,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所诱导,模糊了自我认知,弱化了是非观念,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传统教育观的束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阶级阶层的变化和利益的分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成员更多地把维系和维护所属社会群体的利益,关注和重视个人的利益和感受,作为价值评判尺度。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缺乏适应期和缓冲期,特别是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育渠道相对狭窄、教学资源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针对当前的学生价值选择和评价多元化、双重性的现状,如何做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与职业理想相互融合,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思考的课题。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分析

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高校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融入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全校上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深化宣传教育,坚守认同自信

有自信才会有自觉,有自信才会有清醒,有自信才会有定力。增强价值观自信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关键因素。“价值观自信”从何而来?这份自信来源于党的坚实领导,来源于党员干部的坚定认同,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因此,高校要把加强教育引导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宣传、党校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谋划,各司其责,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组织生活、党校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使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师评教的重要标准,主动挖掘各个工作岗位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采取哲学研修、课程培训、教学竞赛等方法,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资队伍,要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特别是要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融入教师职前准入、入职培训、职后管理的全过程,融入学生全面发展的全过程,细化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促进人人知晓、人人践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师生的灵魂和血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常修道德修养,磨砺嘉善言行,让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实践者、发扬者。

(二)强化笃行实践,坚守行动自觉

实践是检验价值的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脚点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扎根实践,使之成为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高校要要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在履行高等教育四大职能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守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生活、扎根师生、融入实践,让师生员工在日常学习、工作实践中获得价值目标和文化储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价值自信和行动自觉。要发挥人才聚集和知识创新的优势,鼓励广大师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发挥智库作用。要发挥学科优势和技术力量,鼓励师生参与科技转化,帮助形成产业优势、增加经济增长点,在科技服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实践锻炼和志愿服务的全过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社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积极巩固和扩大实践成果,形成理性共识,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应用到日常管理和学习生活,促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

第8篇

2014年,惠州市政府紧紧围绕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奋斗目标,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经济发展好中趋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000.7亿元;增长10%,增幅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居珠三角第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达6.37万元,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财税金融稳健运行,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00.6亿元,增长20.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居珠三角第3位。当前,惠州正是为实现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关键时期,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又面临着良好的外部环境,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1. 惠州已成为广东省重点发展地区。惠州作为广东未来重点发展地区(几个临港基础产业聚集区、重型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和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区)之一。尤其是泛珠合作战略的实施,将更加突显惠州作为珠三角核心区向内陆省份渗透的地理桥梁的地位,给惠州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2.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为惠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受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和1200吨炼油两大石化项目的影响,石化中下游项目发展、电子信息、电力、建材、汽车零配件、服装制鞋等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 明显的基础设施优势,为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惠州机场已于2015年2月5日正式复航,开通了惠州至杭州、上海、重庆、昆明的4条航线,今后将计划开通更多的国内航线;惠盐、深汕、广惠、惠河、莞惠、潮莞6条高速公路贯穿惠州全境;惠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口岸,吞吐量达到9000万吨;拥有1200万千瓦装机容量,已成为粤东地区电力枢纽;同时,惠州还拥有发达的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是中国东南沿海通信传输的重要枢纽。

4. 突出的资源禀赋优势,为惠州稳中求进、好中趋快提供了优越条件。惠州陆地面积占珠三角的1/4,在全国200个大中城市中,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排名第25位左右。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是广东海洋大市。大亚湾海域宽、腹地广、泥沙淤积少、风浪小,是华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港湾。拥有西湖、罗浮山、南昆山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充裕,海港条件优良,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大项目布局方面优势十分明显。

二、惠州高等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和面临的问题

(一)惠州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1.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发展势头良好作为惠州唯一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惠州学院,按照搭平台、塑环境、立特色思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办学规模、教学科研、特色培养、文化建设、服务地方等均有突破,呈加速发展态势。

(1)办学规模创历史新高,招生就业良性循环。目前,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6633人,成人类学生18381人,创历史新高。招生范围包括全国21个省(区、直辖市),并且文理科出档线近5年来均高于省二本A分数线,这是我省同类高校的唯一情况,考生报考热度呈逐年提高等特点。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保持高就业率,多年来居全省高校前列。目前学院设有理、工、农、文、法、经、管、史、教育等9个学科门类,47个本科专业。

(2)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显著。目前,学院的学科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师资整体实力有所提高,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比例大幅提高,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现有教职工1522(含合同制)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人,教授(正高)92人,副教授(副高)234人,博士178人,硕士432 人,高级职称的教师326人。

(3)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院占地总面积 2480.4亩,校舍建筑面积38.64 万平方米,绿化面积 113.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70%。学院拥有教学仪器设备18273.60万元,馆藏图书 198.76万,其中电子图书68.5 万册。装备先进的实验室及数字语音室105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4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教师综合技能训练中心1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广东省教科网惠州地区汇接中心;体育馆、游泳跳水馆等基础设施;270多个教学实践基地。

(4)教学与科研稳步发展,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一是表现招生分数的不断提高及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方面,二是集中表现在近年参加的国际、国内、省内各类比赛成绩突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科研实力方面,2010年上半年,学院取得了国家级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历史性的突破,其后历年,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部级等基金项目均有逐年提升的现象,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5)服务地方成绩显著,国际化办学探索取得进展。

2.全日制高职大专院校正在崛起

目前,惠州有4所大专建制的高职院校,即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市技师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前2所为新创办,后2所属于在原中专办学基础上的升级改制。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创办以来,为社会特别是惠州地区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现有在校生11000余人。开设有会计电算化、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等28个专业共52个专业方向,涵盖经济、管理、工科等协调发展的多个领域。学院教学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社会相关行业、知名企业为依托,面向市场,走合作办学道路,推行三业对接,双轨并行,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努力铸造独具特色的优质高职教育。

惠州市技师学院于2010年9月正式招生办学。2011年初,学院与市高级技工学校进行整合办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的模式。目前,学院教职员工30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7500多人。学院全日制教育与弹性学制教育并举,学历教育、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三足鼎立。设置制造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财经商贸系、基础教育系等6大系,拥有教学实训实验设施设备共6500多台(套),总价值2.5亿元。以高端引领,省级示范,国内领先为发展战略目标,该校以校企双制和教学工厂为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把学院打造成为国家级重点技师学院。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在原惠州商贸旅游学校(中专)的基础上于2014年4月正式成立。校区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9亿元。现有专任教师243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教师96人,研究生84人,双师型教师79人。现开设会计、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动漫设计与制作5个专业,1000个学生。规划在校生规模为5400人。学院以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服务珠三角城市建设,面向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培养人才。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广东省惠州卫生学校,是省内唯一的高职类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00余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者70余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88人。设有护理、助产、药学、中药、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医学检验技术(病理技术方向)、眼视光技术等9个专业。

上述四所新办的高职院校尽管开办时间短,但各具特色,专业适应性强,发展态势良好,将在惠州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高等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逐步形成

(1)正在形成以惠州学院为龙头的多元办学体系,目前已在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国际合作和短期培训等方面逐步得到积极发展。(2)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市技师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及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新建的大专院校,积极走校企联合、与海外联合办学等方式。(3)惠州广播电视大学和市委党校继续向前发展。(4)自学考试成为惠州地方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外地高等院校来惠设点办班使惠州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二)惠州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上看,惠州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结构需要改善。但是,如果观察到多种办学模式在惠州区域的蓬勃发展,考虑到惠州建设文化大市和经济社会结构升级转型于快速发展的需要,关键是要建立起有发展竞争力的地方高等院校核心,而就目前惠州的高等教育基础和惠州经济实力而言,能够担当此任的只有惠州学院一所院校。惠州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都会集中反映到惠州学院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中。

1.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尚未建成。经过升本以来的建设,惠州学院的师资力量虽已经大为改善,但现仅有专任教师900人,其中教授(正高)92人,副教授(副高)234人,博士178人,硕士432 人,高级职称的教师 326人。而4所新建成的高职学院其师资队伍更是不尽人意,高学历、高职称比例更少。所以说,就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言,现有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2. 教学科研尚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经过近三十年的积累和发展,虽然惠州经济曾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增长缓慢的情况,但是自从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最终落户惠州大亚湾,惠州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转型,与惠州市政府已经确立的建设石化数码新城、文化名城和山水丽城的新的战略规划目标相比,惠州几所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仍略显滞后(尽管各学院均有尝试实施订单式培养)。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1)学科建设整体水平较低,其主要表现:一是学科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实力,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优势学科专业数量不多,品牌和特色不足;(2)学科专业结构欠合理,其主要表现:一是学科建设的现有水平与本科专业的主干学科,尚不能完全匹配;二是受应用性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与培养方向、办学特色的要求,尚不能完全匹配。

3. 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1)教学改革有待大力加强,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还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2)课程建设的积累不够,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等课程建设成果偏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课程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特色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课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3)名牌专业建设滞后,获得省级名牌专业不多,传统专业的现代化改造和新办专业的建设仍需加大力度;(4)培养地方急需专业高素质人才所需的优质软硬件教育资源相对缺少,特别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相对滞后影响到对一些实验操作技能项目的充分训练。

4. 能推广的科研成果较少。虽然近几年惠州学院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活动大大增强(其他几所新办学院目前整体科研水平还急待提升),但是其整体科研实力与技术开发水平仍然急待提高。其主要的表现不仅是承担科研项目,特别是高层次的项目仍然较少,重要的是科研成果,特别是获奖成果和应用推广成果较少。学科基础相对较弱,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团队尚未形成,纵向科研项目较少,体现地方特点及专业特色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不多,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还不够大。

5. 办学经费相对短缺。尽管近一两年省、市财政大大提高了拨款额度,几所新办高职院校几乎都是新址新建,投入不少。但由于财政投入长期不足 ,使惠州高校能力建设累积性短缺 ,教学管理 、设备水平 、师资力量、教育质量均出现不适应症。

三、实现惠州经济与惠州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

改革开放后惠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惠州高等教育发展对惠州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惠州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仅是单向因果关系,即虽然高等教育发展推动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未同步推动高等教育加速发展。惠州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其他省、市同类院校。因此,惠州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努力实现地方高教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1. 高等院校在发展前沿科技的同时,应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参与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惠州高等院校要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惠州本地有关企业运用适用技术、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养发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能源、建材、汽车零配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业,使之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2. 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创新体系建设。重视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倡导区域创新,实施技术跨越式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惠州市高等院校,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具备较强的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可以发挥出强大的创新潜能。

3. 高等院校要为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改造方面,多做贡献。一是为科技进步、产品更新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二是为中小民营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高中小民营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到中小民营企业去创业成才等。

4. 高等院校要成为现代企业的高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培育、锻炼人才的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

5. 区域经济要为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财力支持。在我国现行的高教管理体制之下,无论是教育部所属的高校,还是地方政府管辖的院校,地方财政无疑是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渠道,区域经济应当成为支持当地高教事业发展的强大后盾。

(二)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办地方高教的作用

在高等院校与区域发展的互动互补中,地方政府大有可为。政府要积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主动承担起引导者、管理者、协调员、服务员的角色,充当媒介、桥梁和催化剂。

1.积极营造开放、高效、公平竞争的办学环境。在区域发展的互动中,政府的职责首先是创造开放、高效、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保护环境,维护治安,提供优良的城市管理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

2. 充分调动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开放我市的教育市场,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吸引高校前来,鼓励国内外教育机构来惠州发展教育事业,应该像鼓励大企业到惠州投资一样,把更多的教育资源、教育管理经验和知识带到惠州,从而改变不良的教育结构,提升教育层次。

3. 发展合作办学,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合作办学,可以实现资源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提供高等教育的整体供给能力。政府应积极穿针引线,支持鼓励各种方式的合作办学。

4. 创新制度,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良性互动发展。比如推行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建立科研公共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理顺校企关系,建立产权激励机制等,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业积极性。

(三)地方高校应走产学研发展道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为企业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机会,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或平台和加速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吸引了诸多优秀教师、学子到惠州工作和学习,这些都为惠州市产学研平台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良好基础。

(四)树立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建设名师队伍

高等院校首先要用创新性的办学理念指导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充分体现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和行业服务的特点。除了独特的办学理念以外,高等院校还要有科学定位的战略选择。正确的定位是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实用型人才。

大学靠大师支撑,名校靠名师出名,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体系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要有自己的专业学术带头人,能够洞悉市场的前景和专业的发展方向。

(五)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加强专业建设。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办学校就是办专业,专业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体现市场需求。高等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专业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做出分析,找准学校在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和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推行双证书制 ,采用订单式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对于增强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就是国家全面推行资格制度,建立资格体系,依法治教。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教育培养的目标,按企业订单来制定教学计划,设置专业,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拓展型高素质管理人才。

第9篇

高职教育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提高通道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也愈加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才能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办出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运用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因此说,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是后天的经济,教育是潜在的生产力。在各类教育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经济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没有它,先进的科学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但是,我国目前存在许多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因素,使得高职教育教学的效果难以提高,严重影响我国教育与经济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找到这些制约与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高职教育教学的提高通道。

一、高职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

首先,从外部看,制约和影响高职教育教学效果的因素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社会各阶层都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崇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由于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因此大多数家长不鼓励子女接受这种教育,不愿意自己的独生子女成为新世纪的技术工人或技术员、技师,万不得已才让子女就读职校、技校、中专和高职技术党校作为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职工素质对产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性作用,视职业教育和培训为消费,而不是投资,不愿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我国,由于“学科型”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而且崇尚“学科型”之风长盛不衰,所以许多人在思想观念上仍视“学科型”教育为培养人才的唯一模式,对其它的教育模式则抱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各级政府的决策和教育投入也往往偏向于普通教育,没有给职业教育以足够的重视,有限的教育经费支撑着主要是庞大的非职业教育体系。

其次,在高职教育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办学定位不准,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的“关门办学”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教学影响依然很大,仍在按照学科的发展和学校的现有条件来设置专业,导致所办专业脱离市场需求,缺乏行业依托,高职特色不明显;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程度不高,没有形成灵活有效的教育调节机制;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既要有普通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又要具备技术工人的实践能力,即双师型人才,而这在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是缺乏的;学校与社会,与企业联系不紧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缺乏;高职高专院校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然而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它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善,造成高职高专院校还未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高职的学术氛围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影响高职教育教学效果的因素。

二、高职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通道

上述这些问题困扰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影响高职教育教学的效果,需要予以解决。

首先,要清除鄙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社会观念,积极创造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良好思想基础和社会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要健康发展,必须消除鄙视高等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要在社会上建立起平等的职业观,使人们认识到不同职业只不过是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普通高校与职业高校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培养人才的目标、规格不同。消除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不仅仅是社会的事,学校内部、教育管理部门内部,甚至某些教育领导者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观念。所以,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最重要的是全社会都要更新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当前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等。国家应大力宣传高职教育,营造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高职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使高职教育深入人心,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环境。

与此相配套,政府要积极改革,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改革旧的管理模式。政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环境,现在国家正在用调整高等教育宏观结构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处理好政府与高职院校间的关系,扩大学校的办学自,将高职教育逐步推向市场,政府要转变职业,高职院校要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使高校的眼光从政府转向社会,转向市场、转向企业、转向产业,变向上为向下,与各种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直接交往。高职教育一定要走向市场,适应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但不能把走向市场的高职教育视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企业”。因为中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的自我调控能力还较差,办学实力也软弱,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还不强,这些都不是处在一地一所的高职院校靠自己的力量能够解决的。因此,在当前的条件下,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还要切实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宏观管理与指导,市场调节机制,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促使高职教育顺利健康地发展。

其次,要转变高职教育教学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应冲破传统学历教育的束缚,建立起终身教育的理念,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早已突破了学历教育的范畴,着眼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天然的、紧密的联系,把职业教育和培训融合在一起,淡化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之前、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之间的界限。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也应是实施终身教育理念的主要教育机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在实施终身教育理念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有明显的差距。因此,突破传统的学历教育束缚,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把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成社会成员终生学习的场所,并进而在全社会树立起一种终身学习的观念,显得十分必要。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唯知识的教育质量观念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转变,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中,评价学生水平的尺度长期以来是以对所学知识的继承度来衡量的,是一种唯知识的质量观。对于培养生产经营第一线和基层部门实际工作者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这种教育质量观的导向是不正确的,必须予以改变,而代之以技术应用能力大小和劳动技能高低为主体的质量。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双元制”模式在这方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由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这一模式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双元制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企业培训来完成。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一般时间比是4︰1,职业学校是不脱产的,非全日制学校。培训的依据是“企业培训安排”,培训的内容是结合本企业、车间、岗位的具体情况,由用人部门或车间与培训教师共同商定的,是针对企业需要进行的。培训生还可以依法从企业那里获得部分报酬。培训生培训的方法是带项目培训,要求每个培训生,深入了解他将要承担的工作,为自己设计培训计划,在与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计划,然后通过检查和考试验证能力,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直接运用到工作中去。

第三,创办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办产业、关联企业等,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以为经济建设和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上非常强调实践教学,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并行的教学体系。现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知识、技能、科学、文化这些生产要素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做的贡献越来越大,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有四个特征:一是以知识、信息为基础,为资本发展经济;二是软件知识产品迅速增加;三是依靠高技术和科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四是表现为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迅猛增长。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的经济,而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产力,只有当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转化环节正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所在。研究表明,经济系统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是生产函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税率的内存动力之一。而且经济越是高级化,科技水平越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因此,知识经济更为迫切地要求一个能主动应变的、响应创新潮流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劳动者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理念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实践教学并非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也并非完全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经验技术。实践教学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那就是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逐步锻炼出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创新能力。这才是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岗位群的关键能力。实践教学应怎样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技能呢?关键是通过实践环节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毋庸讳言,我们以往的实践教学往往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或将课本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重新予以推理、验证而已。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将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办产业、关联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实际困难与具体问题交给学生、教师共同解决,才是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

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一项主要措施是全面推行资格制度,建立职业资格体系,依法治教。21世纪的高等职业教育将进一步完善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标准化考核,证书制度转向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具有评价功能,选拔功能,激励功能和保障功能。评价功能就是通过严格的科学的考试,对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进行客观鉴定和评价。有真才实学的必将被社会所选拔,资格的取得作为谋职的必要条件。资格的保障作用,是指某些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医生、律师、建筑师、会计等,职业资格制度的严格实施无疑具有很强的保障功能。至于选拔和激励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推行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高职教育教学应做到:一是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复合性人才培养。二是坚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应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培养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生存,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的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三是教为主导向学为主体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教学的高投入与低产出。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树立学生主体观,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给学生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教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技能的掌握只有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才能产生效果,这是教学规律的基本要求。特别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为“学为主体”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已经证明,未来教育的本质是学习,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是教学观念上的重大转变。

第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积淀。建立一支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学校能否提高质量,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要把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为此,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1)立足校内,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岗前培训、外语培训、电脑培训、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出国留学或考察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和水平。

(2)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学院以优厚待遇,聘请一部分确有专长的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来承担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同时,还可聘请部分行业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3)加强师德和教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高职院校,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建议做如下的校园文化积淀工作:定期开展学术演讲、社会热点话题辩论、各种实训模型展览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与社会、企业合作,在校园开展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点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加强不同系部之间的交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