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传统文化概要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24 10:59: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文化概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传统文化概要

第1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工艺美术教学应用

一、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方向的思考

我国工艺美术专业教育的性质是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创造型人才,不能一概而论,应看工艺美术教育是着眼现在还是着眼未来,如果简单从目前社会需求来考虑工艺美术教育特点,工艺美术学院教育的性质只能成为普通大学一般美术教育的浓缩,仅成为符合市场需要的一般工匠,失去了工艺美术学院教育的实质意义,起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创造型人才或是一线技术人才的作用。目前我国工艺美术教学的误区还纯在较多的问题,譬如忽视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只重视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艺术教学实践课变成以巩固复习基础知识为主。另外教学评价体系重视结果而不注重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创新。没有与教学计划相应的艺术实践设备, 缺乏通用的艺术实践教学的教材,不能有效地进行艺术实践教学,学生的艺术思维的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合理整合课程优化知识结构

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按照职业素质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和实效、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来整合课程及内容。要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讲求教学方法,抓好关键环节,如将《设计概论》和《中外设计史》整合使学生获得设计发展史、设计风格流派和时代的关系和不同设计美学原理和形式法则,《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合为一门课更有利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主要使学生获得从事设计的必要理论知识,这些课学时不多,要求精选内容。《设计素描》基础核心课程,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要承担起从绘画到设计的过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既现代又传统的基础课,因此,设计专业的素描课要加大设计素描的比例,重点训练学生对"形"二维和"形"三维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不能按美术专业那样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画光影明暗素描上,真正解决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素描学什么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新的工艺美术技术不断出现层出不穷, 学生们希望多学些新兴实用技术的愿望很强烈,但要让学生们明白,学到一门实用新技术只能用几年,还有更新的技术会产生。打好了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新技术一冒头就能知道它是否代表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且能更快地领会和掌握,就能用十年甚至几十年。通过课程设置以课程内容的改革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使他们能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上花费足够的时间。

三、改革工艺美术教育观念,促进创造性人才培养

中国的学生善于学习、考试,想象力、创造力却很弱,是我们教育体制中对如何培养人的创造能力重视不够。而我国美术院校还停留在教技术、教技巧。笔者认为当前社会需要我们培养的是能引领工艺美术发展主流方向,具有艺术创造力的技术人才。

工艺美术学生的实操环节和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应用技术型人才本身就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学生设计的课题应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应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让学生走入社会去联系和争取设计项目,还可鼓励学生参加设计征稿和设计竞赛项目、承接设计工程为课题进行实际的设计实践。结合课程、利用项目等方式也是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形式。调整教学计划,专业课都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主干课都安排一至二周的单独实训,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实训作品。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既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通过市场实态现状的调研, 撰写较为详细的设计项目调查和设计定位的报告,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工艺美术发展现状,从而掌握科学的工艺美术设计方法。在项目设计过程中, 利用启发教学法通过大量的设计创意素描草图,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在正稿制作阶段,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与解决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材料、工艺、成本、效果等,以便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从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们美术教育者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我国目前虽然缺乏大量的实用型、应用型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但从深远看,目前最缺乏的是掌握了当代工艺美术前沿科学技术的、能够创造性地应用工艺美术技术的人才。我们不能为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就放弃我们对"创造型人才"长远培养目标的追求。如果我们稍微仔细地观察一下国外的教育体制,比如美国、日本的教育体制,就会看到他们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远超过我们的想像。

四、工艺美术教学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

中国的工艺美术教学与创作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即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中国的社会环境。工艺美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在我国的历史不算很长处于起步阶段,受西方各设计流派的影响比较大,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较少。中国工艺美术想要屹立在国际的舞台上,应该将民族的元素、传统的材质结合现代的工艺融为一体。中国的人文艺术背景是积淀了五千年传统文化底蕴,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环境实践也证明 "特色"理论是正确的,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中国高校的工艺美术教育当然也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环境,也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我国历史文化悠远深厚,代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论在今天依旧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数千年来我们逐渐积淀了一套含盖各个领域的文明体系,尤其是理论思想,如诸子百家思想。这其中哲学、美学、社会学的诸多思想,都是中国传统体现民族精神的艺术设计思想依据。

目前中国的工艺美术教学对民族传统视觉元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担心学术外出安全问题取消相应的艺术考察教学活动,很多学校外出考察课程也流于形式。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设计思想逐渐被国外形式所取代,如不少学校传统图案设计的课程被取消被平面构成取代, 现代陶艺设计实践取代了中国传统陶艺技艺实践课程, 现代家具设计实践取代中国古典家具设计实践等。以上方面的缺失,导致导致创作所需的精神在枯萎,甚至学生民族情感的淡漠。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工艺美术是民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与有力保障。

五、寻根溯源,根植于本土寻找创作的源泉。

例如笔者所处的广西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资源,调查广西民族艺术中建筑装饰、刺绣、织绣、染织、金属工艺、木雕等传统工艺美术现状和代表性作品与案例,挖掘、整理、编辑重要造型艺术研究样本,采访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拍摄和录制典型性创作过程和生产案例,引导学生努力发掘本民族的设计观念、造物原则和审美意识,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独树一帜,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少数民族古老的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闪光。通过对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整理分析,积极探索多种创新设计思维,以寻求更多的解决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创新应用途径,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魅力。高校培养人才要多元化,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打破课堂的界限,实施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入社会,通过采风、考察等活动感受到民族民间的艺术魅力。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收集、考察,系统整理少数民族的工艺、服饰、建筑、雕刻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和保留这些少数民族元素的精髓,经过再设计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设计当中去。例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就建立民间艺人工作室把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艺人请进教学工作室,讲授技巧,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本地文化,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运用本土民族艺术元素,使当代的民族民间元素与设计教学与时俱进,从更多的民族艺术中汲取相关元素,同时又不失现代的气息。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设计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内涵,创造出富有本土独特韵味的设计。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得到广泛的延传,并且经久不衰,使本土化民族民间艺术得以可持续发展。工艺美术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失去的依靠。

广西本土民族民间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将本土民族民间工艺结合到现代设计教学中,这是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自主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设计的关键。在工艺美术方面通过开展横向研究与开发,探索地域特色的设计教育创新之路做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 都安古法造纸工艺传承着古老的文化符号,可以聘请艺人将古法工艺引入到艺术设计课程中,在让学生体验了解传统造纸工艺,生产各类材质机理的纸张。材料学研究部门在纸张防水、除霉、韧性等方面给予技术上帮助,可用于现代家居用壁纸、灯具、扇面、雨伞、笔记本等设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有计划地开发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工艺产品,保护了正在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帮助地方地方企业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并培育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征的产品品牌。2、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结构工艺可以让学生体验榫卯结构设计原理,感悟侗族木结构设计之美,用于民族风格的建筑装饰设计,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发挥优势。在土木工程研究单位协助下整理数据开发成为智力玩具,采用现代注塑工艺将榫卯结构智慧的设计原理通过的玩具的形式介绍给大家,传播广西民族地区建筑设计的智慧。既可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礼品又可利用本产品富有知识性、艺术性、挑战性和动手参与的特点,可以按不同年龄段出品不同的组件,并考虑到与其他系列产品相衔接。3、各类民族剪纸、刺绣、编制的民族图案形式与工艺与现代服饰设计,包装设计、鞋类、包类、丝巾等设计结合,在此方面云南、贵州等高校的研究成果频繁活跃在全国各类专业博览会与专业大赛中。可以在旅游管理研究单位的协助下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旅游产品依托桂林发达的旅游商品集散地优势形成民族品牌,积极探索在广西地区实现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现代文化产品的有效途径与开发模式,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文本,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民族金银加工技艺和产品设计相结合,金属材料工程研究单位的协助下可以共同设计开发实用旅游产品如:时尚珠宝首饰设计、钢笔、zippo火机、便携金属酒壶酒杯等。国际著名时尚品牌爱马仕设计团队曾来广西柳州博物馆考察收集广西少数民族工艺品设计思路与原理开发符合中国市场的高端时尚产品。通过产品开发与销售,形成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系列化产品,并注册产品外观设计专利和技术工艺革新发明专利,实现企业产值提升,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上述项目得以实施开展可以形成一支横跨多学科的优秀教学团队,形成系列专著、教材、发明专利等,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在广西艺术教育届有一定的推广性,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六、结语

工艺美术教育的办学特色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应在实践中有意的强化教育思想意识,只有院校间设计教育思想各具特色、拉开距离,多元化的设计艺术教育格局才能形成。工艺美术的现代设计应该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必须明白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民族传统文化在的重要性,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传承是美德也是生命的源泉所在。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髓,发展了五千年仍然有着绚丽的色彩,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让它在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中体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位论文2006.12

第2篇

以下是笔者在研究《校雠广义・版本编》之后所得的一点体会。(在阅读《校雠广义・版本编》之时,笔者将其与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及杜泽逊《文献学概要》进行对比研究,以便进行进一步分析。)在此将自己的心得献给大家。

关键词:校雠 版本 目录

由于作为《校雠广义・版本编》的著者之一的程千帆先生在三十年代初期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而当时刘国钧先生正在金陵大学为大学生讲授校雠学,为研究生讲授《汉书・艺文志》,程千帆先生当时得到刘国钧先生的悉心指导。这就为《校雠广义》成为一部优秀的目录学教科书埋下了伏笔。

作为第一次接触目录学的初学者,可能心中存在着这样的疑问:“什么是版本?何为版本学?版本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而在《校雠广义・版本编》的第一章――“目录与目录学”中,对此就进行了阐释和解答。

“版本”一词,可上溯到“板本”。南宋时期的沈括在自己的《梦溪笔谈》里有这样的记载:“版印书籍,……皆为版本。”宋代的时候,“板本”指雕版印刷书籍,随着时间推移,其含义越来越丰富,不再限于印刷本,甚至不再限于纸质书本。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解释更简单:“……明末清初,……当时只称某些喜欢藏书、能鉴别宋元本的人为‘版本专家’,称他们‘精于版本之学’。‘版本学’这个名词,大概上就是这样来的’。”

章学诚有部名著《校雠通义》,其所写的校雠之学大致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版本之学:“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校雠广义》引用《选集》里《矛盾论》的话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版本之学要解决的矛盾是不断增长的文献与人们对它需要之间的矛盾。因此,版本学就是研究目录的产生和发展的科学,也就是说,版本学就是研究如何解决不断增长的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的一门学问。

《校雠广义・版本编》里是这样解释的:“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则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给版本学下了更科学的定义:“在印刷术发明以后,……产生了各种不同本子。……就出现了文字、印刷、装祯等等各方面的许多差异。研究这些差异,并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其规律,这就形成了‘版本之学’。”(《校雠广义・版本编》第8页)相对于《文献学概要》和《古籍版本学》上的定义而言,《校雠广义・版本编》的定义更科学,更详细,也更通俗易懂。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流传下的古籍浩如烟海。其中精华和糟粕经常糅杂。这就需要研究者做很多工作。

首先,在对书籍的研究工作开始之初,要选择好善本。

《校雠广义・版本编》提及选择善本的重要:“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了一些不同版本,而这些版本之间从文字到编次又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又往往可以决定读者从书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否正确。”并列举很多例子。如宋代杭州府学教授错把“坤为釜”讲为“坤为金”。这样的例子,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可以加深读者印象。

何为善本?《文献学概要》援引张之洞的话:“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这带有学术上的善本和文物性善本的两层含义。《文献学概要》将其归纳为:“精注精校,不缺不讹。”初学者不免有些难于理解。《校雠广义・版本编》里的“善本”就解释得十分详细。将善本归纳为三种,一是足本,“因为不完整就不能反映原作的全貌,当然也就谈不上与原稿相同或相近了。”二是精本,“精校的目的是使书接近原貌,精注的目的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三是旧本,“旧本在时间上距离原书较近,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会更接近原貌些。”并再三注明,从读书治学的角度看,古本未必都是善本。

善本选择好了,下面要做的就是如何辨别版本。

《校雠广义・版本编》首先是从文献载体谈起,把古文献分为甲骨、金石、竹木、帛、纸五大类,加以详细解说。例如甲骨一类中,按中科院所编《甲骨文合集》,将甲骨文分为阶级和国家、社会生产、历史文化及其他等四大类。相对于此,《文献学概要》只是简单地对甲骨文进行了下解释便匆匆带过,而《古籍版本学》则根本未涉及。

其次是纸书装式。在《校雠广义・版本编》中,编者对卷轴装、旋风装、线装各列为一节进行说明,并把经摺装与梵夹装、蝴蝶装与包背装这些有关系的装式各合为一节,附带图样,使人如见实物。相对于此,《文献学概要》中只讲到了五种,且未附图样。至于《古籍版本学》,并未对各种装式进行归纳,尚不如《文献学概要》。

下面是对雕印本划分,在《校雠广义・版本编》一书中对其划分可谓详细。按时代划分,将其划分为唐本、五代本、宋本、辽金元本、明本、清本。按地区划分,将其分为浙本、蜀本、建本、平水本。按刻书单位划分,将其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以及按形式和按刻印情况区分等方法,划分之细,令人叹为观止。

《古籍版本学》中虽对雕印本也进行区分,但只是按朝代将其分为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及以后的民国刻本,不够详尽。《文献学概要》中则更为简单。

版本鉴定相当重要,在《校雠广义・版本编》、《文献学概要》和《古籍版本学》中都对其进行了介绍。三者各有千秋。《校雠广义・版本编》除了对雕印本的鉴定进行了介绍之外,还对稿本、抄本、活字本等非雕印本的鉴定进行了介绍,显得比另两书完备。

此外,《校雠广义・版本编》附带了《杨凤苞与许青士书注》,并附带大量彩色书影、图版。对于开阔读者的思路显得很有帮助。《文献学概要》虽然未做到这点,但其后的“出土文献介绍”和“敦煌文献概述”对于研究古籍版本学的人而言,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古籍版本学》、《文献学概要》属初学文献学的入门读物,若想进一步提升水平,《校雠广义・版本编》是更好的选择。

结语

总之,中国传统系列文化研究丛书中的《校雠广义》系列丛书,是一套把整理、研究古籍的成果与现代化建设相联系,使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弘扬的从书,而《校雠广义・版本编》是其中的精华所在,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无论是作为学生的我们,还是研究版本之学的科研工作者,都应该仔细阅读这本书。

参考文献:

[1]程千帆.校雠广义・版本编.齐鲁书社,1998年.

[2]程千帆.校雠广义・目录编.齐鲁书社,1998年.

[3]程千帆.校雠广义・校勘编.齐鲁书社,1998年.

[4]程千帆.校雠广义・典藏编.齐鲁书社,1998年.

[5]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幼师教育;对策

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对于政治、习俗、哲学、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极其重视德育教育,德育被看作是人的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一个人的才能在高尚的道德情操下才会达到良好的与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才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有才无德,他的才能越高,对国家与社会的危害才会逐渐加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一个人教育需要从德育开始,对孩童的启蒙教育就是德育教育,三字经、百家姓等故事都说明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一个人的道德具有重要的影响,必须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的德育水平就具有重要的影响。鉴于此,笔者将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对幼师教育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对幼师教育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传承中,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中,教师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学前教育的幼儿,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幼儿的心里,教师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教师就是整理,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会将教师所说的作为道德标准,可以说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教师高尚的、仁爱的道德品质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个性特点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行为、道德比较败坏,那么对孩子的医生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造成恶劣的效果。因此,在培养幼儿教师的时候,应该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师教育中的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化为自己优秀的品质。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德育教育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就形象的说明了幼儿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幼儿教师幼儿一生开始的基础,幼儿教师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但是当前的幼师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非常缺失,道德教育、感化教育的功能基本上没有被展现出来,幼儿教育缺少传统文化素养与高尚的道德青瓷,不利于幼儿教育的发展。

在经济高速的发展下,社会不断进步,人口增多、规模扩大,各个地区都有区域中心与城市中心,在这个中心内部的教育、医疗、就业资源都比较好,这些地区的幼儿教育资源比较好,幼儿教师都想要进入到这些地区进行教学,这些都是因为幼师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幼师教育的功利化。当前幼儿教师的资源比较短缺,公立幼儿园的数量较少,对受过正规教育的幼儿教师的需求量比较大,没有办法满足幼儿教育的需要。从这方面来讲,幼儿教师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幼儿教师供不应求。但是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内容上,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关于如何教育的方法与教学手段,幼师教育中的内容往往具有直接性与实用性,都是教导幼儿教师如何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幼师教育的目标往往出现了偏差,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只是进行理论的传授,缺乏基本的道德教育,幼儿教师成为冷冰冰的教育机器,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让幼儿教师对自身的职业缺少本质的认识,这种冷漠的职业观,幼儿教师忘记自己是幼儿道德的引导者,缺少对幼儿教师的工作与敬重,缺少对幼儿教育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幼师教育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指出,在学前教育中要对幼儿的思维发展、身心健康、智力发展、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需要从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幼儿能够积极的、健康的、快乐的发展。并且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发展给与高度的重视。因此在幼儿教育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幼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因此,针对幼师教育中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应该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1.高校应该重视幼师教育的通识教育。在高校幼师教育中,不要仅仅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还要加强对幼师教育学生的通识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与综合素养,不仅仅要幼师教育的学生具有基本的技能,概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幼师教育的学生具有完整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的技能培训,促进幼儿教育不断发展,提升幼儿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2.在幼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融入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广泛的体系。但是必须承认的、不可避免的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难免存在着封建文化固有的糟粕,在幼师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针对幼师教育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课程教学,可以进行音乐鉴赏,诗词欣赏,传统音乐、古典音乐的赏析,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互融合,全面的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魅力,而不是要仅仅局限于对传统知识的背诵与理解,全面提升幼师专业学生的素质。

3.在幼师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对职业道德培养。幼师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关键因素,在道德教育中应该与幼儿教师的教育相互关联。传统文化中的师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职尽责的精神,对幼师专业的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教师需要为人师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引导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进行全面的投入,培养幼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因此,需要发挥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道德作用,培养幼儿教师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幼儿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影响,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对幼师教育的培养具有关键的影响。在新的时代下,高校中的幼师教育需要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幼师专业的学生的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未来的工作中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提升幼师教育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从高校幼师教育开始,到幼儿教师在工作岗位中,都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对幼儿教师产生良好的影响。

第4篇

一、概要设计思路

(一)拓展传统文明随着时展,人们常常注重偏快的日常节奏,喜欢采用现代设计方式。对于传统文明,渐渐失去了原有的认知及体悟。若不去着手纠正这一偏差,后面的人就更难体悟出独有的传统文明,使设计缺失文化根基。室内设计被归类为艺术范畴,它紧密衔接着传统文明。现代设计之中,应融汇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增添文化内涵。

(二)凸显文明特性我们传统文化独有的根基很厚重,文化遗产丰富。最近几年,很多国家渐渐接纳了带有传统文明特性的这类要素。例如,服饰、古典建筑等。把传统文化细分出来的多样要素整合在室内设计之中,可以传承文明,凸显我国特色。

(三)设计独特居室现代设计起步偏晚,发展时间不长,接纳了过多的外来观念。为此,室内设计体现了明显的西化倾向,构成新的设计瓶颈。现代范畴内的这类设计更应注重融汇传统文化,打破惯用思维。唯有这样,才能增加多样的民族要素,创新室内设计,增添新颖感受,带来独有的视觉效应。

二、融汇文化要素

(一)接纳意念思维传统思路之中,家居应凸显浑然天成这样的总体指引。多样事物应能彼此融汇,显示辩证关系。例如,先秦儒家、典型特性的墨家思维,都应被涵盖在现代家居内。

(二)采用独特色彩融汇传统文明,采用传统色调予以表达。色彩紧密关系着内在感悟,影响情感变化。室内设计范畴内,调和多样的色调会凸显最佳效应。通常情形下,色调的调和适宜采用类比、色差对比方式。具体而言,近似色调彼此反差很小,依托对比才可辨别出彼此差异。与之对应,有着明晰差异的双重色彩应能彼此互补,例如红配绿,显示互补特性。运用传统色调,创设了独特温馨的总氛围。

三、解析应用路径

传统文化很厚重,它融汇着多样的内涵,拥有独特体悟。这类文化丰富,含有智慧结晶。文化传递下来的风俗及思维,包含独有的艺术特性,延展历史文明。传统文化之中,多重思想彼此融汇,彼此借鉴吸纳,带来了个性凸显的家居文明,助推设计进展。

(一)设计中的禅宗思想文化变迁之中,禅宗整合了古典文化,形成佛教学派。禅宗思想拓展了原有的儒家思想,效仿道家独有的自然韵味,形成独特文明。禅宗思想中,依托直观体悟来发觉深层级的自由思维,倡导深谋远虑。这类思想含有厚重的自由意蕴,达到最高意境,远离世俗困扰。从禅宗视角看,缩减某一事物框架内的各类规定,能够拓展原有的想象余地,采用以少胜多。唯有如此,才能体悟出更广范畴的思维空间,增添审美印象。我国佛教整合了独有的这类审美,注重审美内涵,影响着常规状态下的室内设计。室内设计适宜采纳这一简约思想,倡导沉静之美。设计居室时,若依照这一思想的指引,则可增添近似自然的原初色泽,增添白色空间。筛选家具时,也应力求简洁,讲求洁净。这种禅宗韵味,塑造出来的居室含有很优雅的、很质朴的幽深韵味,创造出悠闲的氛围。

(二)儒家中心思想儒家学派的主导思想为孔孟思想,涵盖了中庸这一根本思想:处理任何事物,都应讲求中正,适中就是最佳;凸显天人合一,整合了和谐思维、统一价值认知,讲求彼此和谐。这类思想被折射在设计之中,就是力求适当,添加适宜装饰,不去过分装饰。略去了添加的冗余装饰,显得居室优雅,很容易吸引人们。室内室外应能彼此融汇,建构和谐联系,融汇自然环境。例如,传统架构下的四合院、园林布设的楼阁及亭台,都折射出天人合一这一独特的古典内涵,蕴藏深远情趣。

(三)道家自然思想道家融汇了独有的精髓文明,强调彼此互通、彼此依存共生,达到一致和谐。道家独有的魅力,让它渗透在各种领域,例如美学、文学及其他艺术领域,室内设计也带有它的要素。

第5篇

论《云兴街》中的传统文化思想

云南昭通端公戏研究综述

唐朝与南诏对峙时期的昭通政区

简评《大救驾》在创作上的得与失

民国时期滇东北彝族上层的民族意识

线性代数在逻辑推理中的运用

云南昭通苗族服饰造型特色解析

浅谈泰国华人小小说中的潮汕文化

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分类研究Pell方程

先秦时期昭通与巴蜀的历史联系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试论昭通四筒鼓舞的保护与开发

昭通市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及分析

论刘平勇农村题材小说主题选点突破的多元性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概要

昭通市电力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之关系研究

沉重的祭品——曹七巧悲剧内涵再探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朗读——语文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手段

《齐民要术》个体量词使用特点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柴胡中丁香酚的含量

试论抢救滇东北彝族上层史学资料的必要性

卡明斯“inJust-”中的视听效果

文学翻译与思想表达的前景化

试论部首分析法在汉字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十年来学术界关于蚩尤问题研究综述

浅谈非语言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从工业化视角研究云南新农村建设问题

发展滞后区域MIS开发现状和对策的思考

中美篮球文化比较与中国篮球可持续发展

浅论苏轼赋中的佛老思想

从浮力定律看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善意谎言及其言后行为的语用分析

论冷战后日美同盟的强化及其影响

论雷平阳诗歌的底层叙事

文以情变:沈约文学思想之关键

储光羲与陶渊明田园诗之比较

从文化移入谈云南杂居回族的民族认同

昭通汉族民歌的衬词特点

江西诗派诗歌所代表的宋诗的理性特征探源

浅谈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宗教爱情悲剧

从文化移入谈云南杂居回族的民族认同

哥特式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点

没落的斗士——郁达夫颓废思想的剖析

昭通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师范院校校风建设原则初探

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爱好的调查和研究

第6篇

研究背景

民族,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既是传统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民族文化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穿着或者佩戴具有民族元素的人,他们的佩饰或者穿着,已经融入进现代社会,这些服饰简单而有内涵,能很好的体现出穿戴者的个性。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文化,在这个充满创新与进步的时代,抓住有特色的东西,加以探索改造,才能更吸引人的目光。

藏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民族。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藏族服饰很有特点,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藏族服饰是在经历了漫长岁月,时代变迁之后,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的一种服饰文化。

藏族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越来越多被运用,为设计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藏族服饰的深层文化内涵,这个少数民族最本质的文化风貌、民族特色对于今天的服饰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所展现的是雄厚的阳刚之美和一种淳朴的自然之美。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是藏族从小就开始的原始信仰。因此藏族的服饰都与这一切有关,他们崇尚自然,因而衣服上常常带有日月星辰,飞禽鸟兽,花草树木等等,代表他们热爱自然,崇敬自然。

藏族服饰的面料不是轻薄飘逸的,是带有厚重感的,触感十分厚实,散发着原始的乡野情趣和自然的肌理美感。这种面料的特征主要因为其特有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以及物质资源的缺乏,同时也能更加体现出藏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是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是一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藏族服饰的色彩大都鲜艳、明亮,能瞬间抓住人的眼球。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烈的辨识度。其中,藏族服饰的色彩运用颇具特色。藏族人崇尚白色,因而白色是藏族人民常用色调。色彩通过冷暖、强弱来展现穿戴者的情绪和情感,带给人不同的冲击。藏族人民通过运用这种鲜明对比和高纯度的色彩的运用来展现这个民族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藏族的图纹也非常的具有研究价值,很有特点。因为受到宗教文化和其传统文化的影响,藏族的图纹都带有宗教或者传统文化的特色。藏族服饰上的纹样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意义,用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藏族图纹一部分来自原始的图腾,如“十”字纹和“乐”字纹,水波纹等,带有神秘的原始气息。一部分则是工字纹、回字纹等这种图纹,这类图案就带有中原特色,大气又带有气势。还有一部分取自藏族的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如双鹿金轮纹、青莲花、菩提叶等,这类图纹神秘,威严。

藏族最有特色的大概要算得上是其佩饰了。藏族的佩饰是藏族人民精神文明的载体,体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不同于其他任何少数民族。他们不分年龄大小,都会佩戴佩饰。佩饰起源一部分来自于藏族人民对力量、勇敢的炫耀,一部分来自于对宗教鬼神的崇敬。还有一部分体现其标志种族,氏族制度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到现代社会,佩饰仍然是藏族人民展现自己社会地位,显示自己富有美丽的重要元素。

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民族元素是一直被设计师所追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永远都有其创造的价值。民族文化内涵深远,处处都可以运用和创作。民族元素并不是单纯的把传统元素进行拼合整理,也不是对传统民族服饰的各种元素进行临摹或者稍加改造。而是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和风俗习俗等的探索和创新。使中国民族元素升华发展,成为更符合现代审美而且更能体现民族精神的服饰。从设计的服饰中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奥妙,体会民族文化带来的神秘与魅力。

我这里选择的是属于中国民族元素中的藏族元素,其特殊之处就是纹样美轮美奂,色彩多变艳丽,处处精致,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叹为观止。从这一个小的特色之处,所感受到惊艳,震撼,可以想象藏族文化的繁荣复杂。藏族服饰带给人肃穆、庄严的感觉,这种特色在现代的设计中都可以加以运用。

结论

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职通识教育 核心地位

通识教育是当前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在物质主义、 功利色彩浓郁的社会大环境中,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引导学生回归对健全人格的有效探索。在对健全人格的探寻中,我国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有着共同的人本追求;在实践中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探索实践。

一、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高职教育,如今已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高职院校基于“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曾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高职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教育使人才培养出现了“工具化”“技能化”的功利主义倾向,高职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缺乏、人文素养低下、自身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限已成不争的事实,社会进步及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学生培养为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完整之人。

源于西方的通识教育,其中文意思应是“通古今之变、识天人之际”。它是一种全面、均衡、通达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正好迎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需求,无形中成为高职院校矫正“工作机器人”培养模式缺陷的有效途径。广东省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在其教育体系中融入通识教育已初显成效,国内多数高职院校竞相引入通识教育理念、构建特色通识教育体系,通识教育目前正成为挽救高职院校过分功利化倾向的有效良方。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及作用

(一)高职通识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引入

高职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它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完善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社会职业人。融入通识教育理念的新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既要会做人,能做事,善于独立思考,又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及贯通不同学科的知识迁移潜能。高职院校要实现“全人发展”理念,矫正“专业化机器人”的功利化人才培养缺陷,必须全方位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在高职人文素质类课程中,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和超越,注重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对实现学生价值观及完善人格重塑作用首屈一指,在中国社会立身做事时时处处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在高职通识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祖先在世代生活的土地上创造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综合体,它表现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及广博深邃的精神财富。注重伦理性、生命力顽强、民族地域性鲜明、博大精深的特征使其独具特色,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屹立千年而生生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课程依托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敬畏自然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提升自身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素养,学会与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引导学生研习诸子百家修身之道,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确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使学生领悟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道德观念,主动探寻自己的文化之根,成为理想远大、道德修养兼备的儒雅之人。学习传统文化,躬身力行为人处世之道,引导学生树立“做事先做人”的处世准则,为学生未来步入职场及终生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就课程性质本身而言,传统文化属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本课程通过全方位教学活动的开展,旨在促进消除文理学科的隔阂,拓展完善高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从而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升,实现高职院校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兼备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习得显然是其关键性环节,高职大学生只有潜心理解并领悟传统文化知识精髓,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将其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因此,建立灵活有效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教学保障。

就课程定位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文化,“伦理”即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它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旨在于唤醒高职学生 “做人重于做事”的自觉意识,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升华其人文精神的基础性课程。在整个高职通识课程体系中,能够发挥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重塑学生个人价值观,重构其健全人格”核心作用的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优势得天独厚,它理应成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全方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普及学生传统文化常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准,重塑学生儒雅气质。在对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在对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研习中,学生的感情、意志、品行也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助推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实质性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将帮助高职学生重塑完善自我,重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时至今日,对社会进步及个人发展仍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高职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以批判继承的方式,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为己所用,丰富精神自我,升华自身言行,以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现实问题,以理性务实态度传承文化,对开启高职生职场生涯及自身可持续发展必⒉生深远的科学指导性意义。

三、中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通识教育,应采用整体规划逐渐融入的模式,高职院校要依据学校性质、生源状况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采取富有自身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激发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探寻文化之根的动机,鼓励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激情,采取丰富灵活的多种途径,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实践:

(一)构建显型教学与隐型教学结合的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

“显型教学”即日常课堂教学。“隐型教学”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多元理论及实践学习形式。以隐型教学补充并促进完善显型教学。隐型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搜寻并反思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显型课堂教学则以学生阐释传统文化现象为开端展开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中营造拓展性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用现代视角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教学突破“故纸”堆,鼓励学生表达文化自我。构建“教师擅启发,学生爱(传统)文化,学院育全才”的复合型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

(二)开展传统文化课题研究

笔者参加了“以传统文化教育促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课题研究。立项阶段,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等途径充分调研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诵读情况,深入专业系部调查研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方向以及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要求,以此为据确定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课题实践阶段,组建学生国学社团开展了蒙学诵读、校园辩论赛、戏剧表演等活动,通过系部选拔开展了院级“国学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系列性实践活动的开展点燃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结题阶段,文化化人的效果初步显现,学生行为规范意识逐步树立,学生日常管理压力减轻,用人单位对学院实习学生及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评价有所改观。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优势,营造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特色校园人文环境,能够对高职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化育作用,教师学生可以共享和谐优雅的教学学习环境。首先需加强校园基础设施的配置,增加学院图书馆的馆藏容量,应侧重于人文社科及传统文化类书籍的收藏,重视并凸显校园人文景点、文化长廊建设。其次要健全校园文化管理机制,贯彻落实学院“尚德、守则、强能、笃行”的校风,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继承传统礼仪文化,塑造良好个人形象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它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通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基本常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不同情境的礼仪规范,掌握传统礼仪在生活及职场中的现代表现形式,创新性规范自己的衣食住行及接人待物方面的行为规范,在言行举止中展现人格魅力,塑造新时代高职大学生的良好个人形象,为就业及自我发展创造机遇。

四、结语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需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子,在通识教育体系中将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健全学生人格,为学生终身自我发展服务,为高职通识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认真研究,下足工夫,就一定能闯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1-17.

[3]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2).

第8篇

一、彰显“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创办特色学校,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学校文化建设

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传统文化,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表现在走廊文化:从民间工艺到水墨丹青、从诗词歌赋到人物故事,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这些建设都是传统文化教育、文化立校理念的展示。

(二)和谐校园创建

中华传统文化讲究群体和合,既是人与自然的和合,更是人与人的和谐。年,我校就启动“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人人行动起来”系列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学校倡导:平等、礼貌、准确、高效、微笑待人。开展感恩系列活动、温暖工程爱心捐助、公德比赛活动、文明办公室、文明礼仪班评比,让师生情在校园生根,如今的校园一张张美丽的笑脸,一声声礼貌的问候,一句句真诚的关怀洋溢着春天的气息,绽放着夏天的热情。相信这所校园定会成为我们心中美丽可爱的家园。

(三)书香校园创建

教师读书工程的启动,让教师在品读古诗文、《论语》和名著中,人生得以丰富;在研读教育业务书籍中,教育理念得以提升。学生大量读写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读《金博士》、《上下五千年》、《中华古诗文》等书籍中眼界得以开阔,心灵得到净化,阅读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图书阅览室开放;

班级图书角的创建、运用;

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

名人读书方法介绍;

好书推荐;

读书体会交流;

读书知识竞赛;

读书之星评比……

从读书氛围的创设到过程、措施的保证,都实现一个宗旨:读书增长知识,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创书香校园。

(四)我们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课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等编入教材、引入课堂,每天早自习、阅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不绝于耳,传承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先哲圣贤的谆谆教诲。

(五)特长活动:在19个特长项目中,涵盖了大量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包括:太极拳、腰鼓、剪纸编织、面塑、国画、书法等活动项目,今后还将要开设舞龙等项目。

这里,传统文化教育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中整合,我们将会深入下去,以凸显特色、提升办学品位、办学效益为目标而不断努力。

二、精细化管理

以安全管理为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章立制、细化管理、明确责任、奖惩分明

1.建章立制:制度做到全面、切实、可行。

2.细化管理:每一处、每一点都有人抓、有人管。

3.明确责任:实行责任追究,主要有管理责任、经济赔偿、法律责任。

4.奖惩分明:对于大小不同的安全事故,都要与考核、奖励、经济赔偿等方面挂钩。

一年来,学校安全工作成效显著,校园内安全事故逐渐减少。

(二)安全维护日常化

由于学校大、设备老,房屋、点、教学设施等存在安全隐患多,所以学校定期大排查、进行日检查,时时处处处理安全隐患。日常保障学校每年安全维护投入都在5万元以上。

三、校本教研

学校本着“教师发展学校”的原则,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采取以年组为核心的管理方式,以教科研为核心的研究体系,校本教研在教师五认真、六保证、专业培训、业务考核和课堂教学研究等方面实现突破。

学校确定以“主题式研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注重三种内容的主题研讨:(1)为解决某一问题确定的主题研讨(2)集体备课的沙龙式研讨(3)公开课后的反思研讨。

在坚持常规,不断深入完善中,教师的整体水平在提升,全校教职工202人中有国家级劳动模范1人、辽宁省拔尖人才1人、县市级优秀教师52人、各级骨干教师81人、各级优秀课教师123人,学校的校本教研经验在铁岭市专题现场会上做交流。

四、德育工作

以“公德”为主题贯穿学期。

本学期开学第一天,由校长在国旗下讲话上对全体师生做动员引领,并宣布“公德比赛从今天开始”。而且学期国旗下讲话主题都是关于公德意识方面内容:

再通过讨论,明确和强化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强化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增进对少年德育教育的深刻认识,达到自身使命的紧迫感。通过月主题活动的开展、通过细化管理、通过评比,每月要评出10名礼仪小标兵,在月初的升旗仪式上在主席台表奖。并在学年开学典礼上对100名好孩子、100名好公民、100名好学生表奖,树立学生公德意识,做一个文明的好少年,阶段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项活动我们将继续开展下去,让一小校园里的孩子们每一个都成为健康、文明、活泼、向上的好少年。

五、校园建设

1.实现了主楼的走廊和教室的改造和系统文化建设,办学环境较好。

2.建设改造成了实验室、图书室、农远室、大会议室、多媒体室、书法室、棋室、科技室、音乐室、舞蹈室,办学条件较好。

3.自筹资金引进了120套办公桌椅,办公环境得到了改善,办公环境较好。

六、取得的成绩

第9篇

中国古代社会人口流动类型主要有四种,明代亦然。《明史?食货志》云:“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曰移徙。”就明代而言,逃户、年饥流民、附籍贯穿始终,避兵流民主要在明初和明末,移徙则主要在明初。而明初的人口迁移中,山西向中原及两淮地区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人口迁移。

一、明朝洪武年间山西移民基本概况及特点

(一)山西移民概况

明朝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迫于某些社会问题的压力而自发出现的流民,另一种是统治者基于某些需要而主动安排或经官方允许的移民。前者往往处于盲目无序状态,故对国家的消极影响较大;后者则是官府组织的有计划的定向流动。而洪武年间的人口迁徙以政府组织为主导。主要成员是参加开荒的贫苦农民和屯垦的军队,流动的去向,大部分是由人多地少的“狭乡”,迁到地多人少的“宽乡”,少数用来充实京都。

“洪武二十一年(1388)……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广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将山西人由狭乡迁往宽乡,屯垦开荒,以恢复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就明初山西人口分布态势而言,平阳府、太原府、潞州府、泽州府是当时人口相对密集之区,理所当然地成为移民重点区域。由于明初移民的官方性质,选择一个对于各府州县民众距离相对适中且方便的集结地点就显得很重要。洪洞县标志性的大槐树成为山西移民出发前的聚集地。

(二)山西移民特点

1、规模大,分军屯、民屯、商屯,以民屯为主。

明朝立国后大规模地移民屯垦以迅速激活农村经济,“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大规模的民屯主要是把农民从地少人多的狭乡移往地多人少的宽乡进行垦荒,也有一部分人是招募来的或者是罪徙者。《明史?食货志》载:“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众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为解决卫所的军粮供应,也让卫所士兵屯耕自给,称为“军屯”,政府供给军屯所需的耕牛、种子及农具等。除民屯和军屯外,还有商屯。为了解决边军粮饷不足的问题,由商人纳米输边,换取盐引,谓之“开中”。商屯在明初的屯田中不占主要地位。

2、数量多,以洪洞大槐树移民为最。

明初,山西移民数量猛增,洪洞大槐树由于距离适中方便集结,成为山西移民的聚集地。“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民间俗语在各地移民子孙中广泛流传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或许淡忘了祖籍,而洪洞大槐树这一先辈外迁时的聚集地却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也认可它为家乡的标志。

《明史?食货志》记载:“太祖时徙民最多”。明初由政府组织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屯田便有十余次。除洪洞外,山西移民在当时的聚集地还有太原、平阳二府、泽州、潞州、沁州、汾州、辽州、朔州等地。

3、分布广,以中原及两淮地区为主。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北京、山东、江苏、湖北、安徽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也有的移民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

二、明朝洪武年间山西移民对于汉文化正统地位重塑的影响

人口作为社会结构的核心因素,其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必然造成种种影响,而就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华文明的传播而言,社会影响则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在种种社会影响中,重塑汉文化的正统地位无疑是最重要最深远的方面。葛剑雄先生在《中国移民史》中写道:“在中国移民史上福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洪洞大槐树了。”

(一)元朝统治期间,汉文化被破坏殆尽。

元朝在当时被视作夷狄,是为中原民族所轻视的野蛮民族,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蛮夷”,却能入主中原,这对一向自视高尚的中原民族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它的统治对于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朱元璋在北伐檄文中就这样写道:“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

宋朝灭亡之后,陆秀夫背负幼帝在崖山跳海,至此元朝统治全中国。所谓“崖山之后再无中国”,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传统的社会纲常伦理道德不再是唯一的主流文化。

(二)移民重塑汉文化正统地位。

山西拥有悠久醇厚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晋南作为尧舜故地,是汉民族文化、伦理道德的发源地。山西移民必定将儒家传统文化随着他们的足迹传播到中国的大江南北。

1、移民促进了公共伦理道德的传播。在当时战乱情况下,迁入地大多原居民稀少,大规模的移民迁入,使当地人反而成为少数人,移民文化很难被当地文化同化,并且和当地文化融合,形成新的公共伦理道德。先进的完善的儒家伦理道德会逐步影响当地相对落后的伦理道德,融合当地民俗,规范统一化公共伦理道德,使其符合社会的要求。大规模移民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移民会自觉的遵守和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规劝和制止违反儒家公共伦理道德的行为,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形成规范化的伦理道德的社会风气。

2、移民促进礼教的普及。在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中,移民将汉文化中的礼教也渗透到当地人中。礼教即“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礼教以道德来教育人们,通过“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不去犯法不是因为畏惧,而是因为羞耻心。礼教提高了个人的道德素质,人人都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德,也提高了社会公德的水平,使儒家纲常伦理深入人心。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