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25 11:01: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

第1篇

【关键词】居民财富投资;国民经济发展;股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股市从1990年的95点出发,2007年创6124高点后拆跌成2008年的1600点,2014年7月从2000点一路高歌,2015年6月达5178高点后又拆跌成2015年8月的2850点。在股市冲浪,有些投资者赚取了财富也积累了经验,有些股民损失惨重,面对不很成熟的中国股市,大家都无心谈股。但是,从资本市场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股市是经济发展、居民财富投资的优先选择路径。

一、居民财富投资的优先选择

中国股市的不成熟和不稳健,股票投资者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与失望,对股票投资信心不足。事实上,与其他投资比较,股票投资回报是最高的,流动性是最强的。

(一)股票投资回报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财富的投资渠道和品种比较多,有股票投资、房地产投资、基金投资、债券投资、保险投资、黄金投资和银行储蓄等。但是,不是所有的投资渠道和品种都能给我们带来盈利,有些投资只能起到保值作用,有些投资的实际回报甚至是负数。投资回报分为名义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有些投资名义上有收益,但扣减CPI因素后的实际收益率只能保本,甚至是负数.

(二)股票投资流动性强

在中国,房地产投资是比较被投资者看好的。但是,股票投资具有同质性、规范性和公开性,而房地产投资具有固定性、异质性和交易的不频繁性。因此,股票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其整体流动性高于房地产投资。

二、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路径

目前,实体企业发展筹资困难,筹资和用资的成本都比较高,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推进制造业发展,推动创新创业,切实发展国民经济,都离不开活跃、便捷的资金市场。股市有利于企业融资,其流动性和趋利性可以科学引导和配置财富,其财富传导效可以有效扩大消费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一)股市有利于企业融资

1、信贷现状不利于创新创业

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是基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质量来决定的,而资产负债表描述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善和资产质量情况,其信息不直接涉及企业的发展前景。新兴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由于其资产负债表没有多少财富积累,因此他们很难从银行筹集资金,只有向小额融资公司贷款或者选择风投,而小额融资公司贷款或者风投的成本都比较高。这样,增加了企业的筹资难度,打击了万众创新的信心,不利于社会创新创业。

2、信贷现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企业融资,根据资金来源一般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包括资本金、折旧资金和留存收益等,外源融资包括贷款、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催生和发展创新企业是践行万众创新全民创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创新企业的内源融资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然而,由于创新企业规模小、积累少、业绩不稳定、发展前景不好评估,所以较难得到外源融资。目前,我国80%以上的中小企业主要依靠内源融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股权融资)与间接融资(信贷融资)比例为3∶7。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矛盾,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二)股市可以科学引导和配置财富

经济发展需要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前提条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财力保障,通过市场机制来科学合理配置居民财富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从表3可知,我国居民财富的64%投资在房地产,29%躺在银行,而美国居民财富的29%在股市。从财富的社会均衡回报来看,房地产租赁业务是不会增加社会财富的,租赁收入只是房东与租客之间的零和搏弈而已。现金本身不会生产财富,也不会自我增值,只有将现金投入生产流转,才可能创造社会财富。银行储蓄是通过利息来获取回报,一般情况下,银行存款利率是跑不过CPI的,其实际收益可能是负数。股市是可以产生财富的,其一,股票是轻资产,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进行快速流转,使资金发力于经济改革和生产热点,不断高效地创造财富。同时,企业通过股市筹集资金,减少用资压力,推进创新创业和经济持续发展;其二,从投资者来说,股东可以直接通过被投资企业获取回报。美国和澳大利亚居民财富中的股票占比分别是中国的10倍和5倍,值得我们思考。我国应该进一步健全金融政策,规范资本市场,激励居民加大对股市的热情,提振居民的股票投资信心。同时,通过降息减少存款,通过规范房地产市场减少炒房,促使居民将财富投入股市。

(三)股市的财富传导效应促进经济发展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经济发展需要居民对经济前景的美好预期,需要居民对财富充满信心的传导效应。股市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作用,可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股市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作用,股市规模的扩大对加快中国经济的增长是有利的。

三、股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要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基于企业营运分析,其中“一去”就是去掉财务杠杆,“一降”就是降低经营成本。从表4可看出,我国企业的负债率远高于政府和家庭,我国企业的负债率也远高于日本和美国的企业。这个数据说明我国企业的财务杠杆大,筹用资成本高,不利于企业发展和国际竞争。降低企业财务杠杆和筹用资成本的渠道有很多,其中发展股市,推动企业向股市筹资是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体育旅游;国民经济;体育产业

一、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体育旅游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新兴行业,并在人们旺盛的需求中逐渐发展为丰富人们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或者手段。体育旅游能有效地为国家的外汇收入、国际收支的平衡、缓解就业压力、引进国外投资做出贡献。

(一)体育旅游有效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一般是以货物作为中介进行的。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直接标志着该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这也为其在国际贸易的交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地开辟创收的新渠道,通过吸引国际投资者来发展自身的经济。国际支付能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是关键的因素。体育旅游作为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在经济的发展势头上有着良好的表现力,与贸易创收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发展体育旅游成本较低。目前,国际上的经济竞争较为激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相比发达国家而言较低,导致了在出口产品上的竞争力较低,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较低,高新技术产品更是短板,在对外贸易这一方面属于低端。而体育旅游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旅游资源和质量较高的商业服务来吸引全球各地的游客,通过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大多数的游客都可以便捷地在旅游景点获得想要的服务,进行满足自身需求的消费。而这种消费模式并不需要对能源产生太大的消耗,而通过商业服务即可获得周转资金,能够有效地实现贸易保护、弥补贸易逆差。以巴西为例,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举办2016年奥运会时吸引了千万游客前往,在观赏比赛的同时也对巴西各个地方进行游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巴西的旅游业贡献了力量,相应的巴西的经济也会有所增长。

第二,体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一般不受贸易保护的限制,这就有利于弥补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体育旅游的过程中一般来说旅游者会有自己的消费需求,无论是去某个国家参加体育活动或者观赏体育比赛,通常不会受到关税的影响。这样的优势在于体育旅游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受限制,能够一直保持一个上升的态势,因此体育旅游也逐渐变成了无形贸易的最佳场地。根据世界旅游委员会的相关数据表明,西班牙作为全球旅游热门景点,人口却只有3,840万人左右,商品贸易在世界属逆差国家。而在注重发展旅游产业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来西班牙的游客达到了5,600万人,而这之中体育旅游者人数就占据了六成。体育旅游主要是通过商业服务来获取大量的利润,而在旅游业发展成熟的国家,体育旅游的服务指标甚至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体育旅游中提供的行业服务的附加值比较高,比如健身、保健、医疗等。

(二)体育旅游有利于回笼货币、平衡国内供求。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相关数据显示,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外的旅游者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体育旅游主要是通过商业服务来获取大量的利润,而在旅游业发展成熟的国家,体育旅游的服务指标甚至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体育旅游中提供的行业服务的附加值比较高,比如健身、保健、医疗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当今蔓延全球的就业压力。当前,全球的旅游行业都在不停的制造就业岗位。而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虽然势如破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在体育旅游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旅游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直接为就业解决了不少难题,为我国的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开辟了新的道路。以北京奥运会为例,不仅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很多当时建设的场馆后来都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三)体育旅游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和资源共享。在体育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可以发现不仅有体育专业的学者、体育专家,也有其他各行各业的人才,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提供了最新的科技信息。通过他们提供的各种信息和资源,我们能把握一个大致的体育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此外,外国投资者也可以通过体育旅游来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巩固双方的合作关系,有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比官方政府的方案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进步。

二、体育旅游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体育旅游能促进国民身心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体育旅游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不仅显示了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也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体育旅游的重要作用在于这一活动的外部条件和活动内容本身,其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是人们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也是和一般旅游资源相区别的因素。体育旅游资源比如大山名川、江河湖海、草原、森林、海滨沙滩、天然温泉等都有利于人们健身强体。这种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能很好地振奋精神、锻炼意志、培养情操。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体育旅游有利于满足人民的身体和精神需求,体现了其重要价值。

(二)体育旅游能促进世界和平和国际友好关系。在体育旅游不断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之间的人们相互交流沟通,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往,通过体育旅游的发展互相学习对方的文化和历史,在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奥运会是这一作用的典型代表,体育旅游在奥林匹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了全球人民沟通的工具和手段,让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不分种族与肤色,不分贫富与大小,不分与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在没有任何歧视、相互尊重的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下,聚会在一起进行竞赛,从而使人类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降低到最低程度。现代的体育旅游是世界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拉近了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矛盾和冲突的缓解,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外交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三)体育旅游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先天条件的差异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民族文化。体育旅游作为体育文化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凭借民族传统文化所具的吸引力,来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的。通过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及其功能的发扬光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大大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事业也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产业,体育旅游这一新兴行业的出现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举例来说,中国的武术、气功、龙舟竞渡、摔跤、围棋、舞龙、风筝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是通过体育旅游这一载体传播出去的。

三、结语

体育旅游产生的目的在于将体育和旅游的特征完美结合,以充分满足民众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体育旅游综合了商业化的运行模式和人们的生活需求,为旅游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体育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和跑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贡献力量,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全球经济化的经常加快,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在市场竞争中提升经济效益。体育旅游是旅游业和体育业交叉融合的新行业,对于旅游业和体育行业都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要善于利用其优势,在适当的发展时机促进国民经济更上一级台阶,在全球化中占据领先位置。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常麟,工肃.简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2.

[2]司宏言.瑞士体育旅游收入增加[J].国外体育动态,2017.43.

第3篇

近年来,随着整顿经济秩序、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斗争的深入开展,金融领域一些违法、违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目前,使用假单证通过进口形式套购外汇和转移资金活动又有所抬头,大案、要案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国家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

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坚决打击骗取出口退税严厉惩治金融和财税领域违法乱纪行为的决定》精神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关于加强反骗汇工作的通知》(银发〔1997〕557号)要求,为更有效地打击套购外汇行为,现就有关问题重申并通知如下:

一、各地、各公司要继续认真贯彻国务院国发(1996)4号文件精神,严格执行国务院六部委《关于加强反骗汇工作的通知》规定。要加强对进出口业务,特别是对进口业务的管理,要建立、健全对进口购汇、付汇的内部审核制度。

二、进口业务必须由单位签订进口合同、办理制单、购汇、付汇及报关手续,并对所办单据的真实性负责,坚决禁止“四自三不见”的现象(即自带客户、自带货源、自带汇票、自行报关;不见进口产品、不见供货货主、不见外商)。对不执行本规定,无证购汇、参与以假单证向银行申请购汇或者套购外汇的进口单位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要由其行政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予以记过直至撤职或开除公职的处分。

三、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事业单位无证购汇或从事、参与以假单证向银行申请购汇或违法套购外汇,一经发现,除按上述第二条规定给予当事人行政处罚外,由外汇管理部门通知外汇指定银行停止对其办理售汇和付汇;由国家外经贸主管部门给予其暂停进口经营权3个月以上的处罚。期满后由外汇管理部门将其列入“由外汇局审核真实性的企业名单”,经外汇局审核其购汇真实性后方可到银行办理购汇。

四、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参与以假单证向银行申请购汇或违法套购外汇,累计金额超过500万美元的,无证购汇累计金融超过100万美元的,由国家外经贸主管部门撤销其进口经营权。

五、对上述违法套汇行为除由行政主管部门和外经贸主管部门依法对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外,外汇局还应根据外汇管理规定对其进行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各外(工)贸总公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特区外经贸厅(委、局)接到本通知后,应于7月15日前将本通知和通知回执(见附件)转发所属每一家外(工)贸公司,并于7月30日前收集齐所有经公司签收的回执。该回执同时抄送当地同级外汇局。

请各外汇管理分局将本通知转发所辖各外汇指定银行。

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没有进出口权。各外汇指定银行不得为其办理结汇、售汇和付汇业务。

八、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和外汇局要相互配合,互通信息,对违法套购外汇行为予以坚决打击。

附:回执中国人民银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打击套购外汇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8]302号文已于  年  月  日收悉。

我公司保证认真执行该文件规定,并严格遵守国家外汇管理法规,规范进口购付汇业务,对购付汇单据的真实性负责。

法定代表人:                财务负责人:

第4篇

各区县房地局:

为落实《关于调整北京市城镇私人出租住房标准租金的通知》(京国土房屋房字〔2000〕第107号)做好我市私房租金的核定工作,现就承租人向产权人实纳租金的计算公式明确如下:

1.提租前承租人应纳月租金=提租前原实纳月租金-承租人所在单位按月发放的私房租金补贴(0.83×使用面积)

2.提租后实纳月租金=提租前承租人应纳月租金×1.760+0.83×使用面积请各单位遵照执行。

第5篇

关键字:经济结构调整 银行业绩效 市场结构 股权结构

一、引言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金融中介,银行业的经营发展不仅与其自身行业发展、产权结构改革紧密相关,更是与市场中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改革不断深入,具有政府产权背景的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绩效更是如此。国有企业是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对象,而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存在使得偿债能力很低或者亏损的企业仍然能够从银行获得一定的新增贷款,这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资产,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与此同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非国有企业在总量和质量上得到了长足的积累,其经营效率相对于国有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经营背景下,这有助于银行改善经营提升业绩。可见,国有企业比重逐年下降、非国有经济比例上升的结构性发展趋势与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发展有紧密关联,因而需要在考虑银行经营改革的同时,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现有研究中,主要从市场结构、产权结构等角度分析银行的经营绩效,鲜有研究从国民经济改革的角度出发,考察经济结构调整,即企业部门的非国有化,对中国银行业绩效水平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与银行业经营发展紧密相关的外部经济环境改革这一全局性因素纳入研究框架,在考虑银行业市场结构和股权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这有助于验证国有经济比重降低趋势下经济结构改革与银行经营发展的关联,理解现阶段影响中国银行业经营的竞争、产权和改革等诸多因素的作用。

二、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与银行业经营发展

关于银行绩效,国内一些研究讨论了其评价,另一些研究则分析了市场结构和股权结构等因素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李建军(2004)从商业银行企业性绩效、公共性绩效和综合性绩效等多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了绩效评价;徐忠等(2009)则发现市场份额与银行资产回报率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市场集中度和资产回报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另外,在股权结构方面,占硕(2006)发现随着国有银行中国有股份比重越大,国有银行经营决策受政府政策目标影响的程度也就越高,因而所承受的社会性负担也就越重。刘勇和穆鸿声(2007)总结了关于银行绩效决定因素的争论,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我国银行绩效既取决于市场份额,又与产权结构密切相关。从上述结果来看,市场结构和股权结构对银行业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经济结构调整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主要涉及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国有经济改革与银行绩效的关联。一般认为,长期以来困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累积问题,主要来源于国有经济大规模改革背景下国有经济重组带来的改革成本和预算软约束问题。林毅夫、李志(2004)发现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政策性负担将导致国有企业经理的道德风险,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当市场竞争达到一定程度时,政策性负担必然带来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由于国有企业与银行公司资金上的联系,受其牵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大量积累。张杰(2008)认为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与产权制度无关,而是与银行的重点服务对象,即国有经济有关。安启雷等(2009)认为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发放带有隐性财政补贴性质的贷款造成的。俞乔等(2009)则发现,只要存在政治控制及与之联系的财政补贴,必然导致具有政治性的过度信贷。因而,有研究认为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是否趋于硬化是衡量银行制度改革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之一(吴军,2009)。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国有经济比重的变化与市场结构、产权结构等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银行业内部因素影响企业绩效的问题。

近年来,银行业股份制改革的成果令人注目,2009年年末,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为10.87%,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下降,由2004年的13.2%下降为2010年的1.14%。2010年底,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实现低位“双降”,拨备覆盖率高位提升。在银行业绩效得到显著性提高的原因中,除了其自身进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提高效率的举措之外,外部环境的改变也是其绩效优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是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之下实现的,而银行业既发挥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也直接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其经营绩效与国民经济组成结构和发展态势密切相关。这体现在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支撑的垄断性行业,国家作为第一大股东,具有绝对的控制地位。与此同时,国有经济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国民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变化对银行公司业绩状况会产生深切的影响,国有经济部门的发展状况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是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环境。国民经济的变化,尤其是作为中国银行业主要服务对象的国有经济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银行业的整体绩效水平。

另外,在以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转轨过程中,非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促进了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建立和产权结构改革等一系列变革,施益于经济体中的各个行业。企业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则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占比,从而削弱了其对银行信贷占有的压力,为国有银行提供了一个有效运作的微观经济基础(张杰,2004),因而经济的非国有化有助于提高银行业信贷效率,优化其经营绩效。一方面,国民经济的低国有化能够促进银行信贷行为遵循优化配置原则。由于国有经济比重逐渐降低,非国有部门在经济地位上高于国有经济,促使银行业降低对非国有企业的歧视程度,并使得银行业能够按照商业原则建立金融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信贷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低国有化能够解决政府双重拥有所带来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在中国,政府同时拥有进行贷款的企业和发放贷款的银行,双重产权带来国有企业和以国有银行为主的银行业两部门的预算软约束问题,而企业部门低国有化的格局有助于打破政府双重产权的结构。随着非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将会有一个更好的微观经营环境。

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尤其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研究银行业绩效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经济转轨的背景下,特别在渐进式改革的模式中,对银行公司经营绩效的考察更应纳入经济结构改革这一关键外部环境因素。

国有经济部门比重与银行业绩效呈现负相关,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会为银行公司绩效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微观经济基础,支持张杰(2004,2008)对国民经济结构和银行业发展关系的推测。国有经济比重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在国有经济比重下降的初始阶段会促进银行经营业绩的改善;但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银行2009年的经营业绩出现了明显下降,而2010年受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银行的业绩出现了大幅上升,因此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到一定水平后会不利于银行经营业绩的改善的证据不足。这尽管没有支持国有经济比重太低会削弱银行的业绩,但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结构调整到一定程度后,银行业绩受其影响变弱,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大。

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所发挥的作用。市场份额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国有经济比重的提高会使得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的幅度更大。因此,调整政府与银行业的关系仍然是银行业改革的重点问题,银行体制上的改革和完善将会更加有利于银行公司的绩效表现。

本文论证了工业部门的国有比重对银行业整体绩效的影响效果,发现当前整个国民经济的非国有化改革确实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因此,银行业的改革应该重视调整其资产结构,调整与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关系,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银行系统需要加强对整体经济结构的重视,与经济结构调整进度相适应,尤其应当加强与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联系,消除对民营企业的差别对待。只要实现了与经济结构的合理对接,尤其是与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对接,就可能进一步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能力,实现银行经营绩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国有商业银行公共性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与比较,金融论坛,2004(5)17-22

[2] 徐忠、沈艳、王小康、沈明高,市场结构与我国银行业绩效:假说与检验,经济研究,2009(10)75-86

[3] 占硕,国有银行战略引资后的控股权研究――社会性负担对国有银行控股比例的影响及解决,当代经济科学,2006(5)38-44

[4] 刘勇、穆鸿声,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1)9-17

[5] 林毅夫、李志,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经济研究,2004(2)17-27

[6] 张杰,市场化与金融控制的两难困局――解读新一轮国有银行改革的绩效,管理世界,2008(11),13-31

[7] 安启雷、刘康宁、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体制因素不容忽视,宏观经济研究,2009(4)17-21

第6篇

一、整体性原则,即从国有经济的整体出发,搞好搞活国有经济。

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的目标,就是要收缩战线、集中精力、保证重点,从整体上搞好搞活国有经济,而不是要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国有经济调整与改组途径的选择。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都要体现整体性原则。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立足存量资产的调整,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国有经济必需进入的领域,依托新的体制和机制,以更大力度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不必进入的领域,坚决地退出来。加大改革力度,推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主导性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不是不要国有经济,而是要去其枝叶,壮其主干;不是削减国有资本的绝对量,而是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到那些急需发展的领域,集中到那些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业,以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及其特定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产业的控制和发展;对竞争性产业中非国有经济力量的控制和引导;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物质环境所产生的带动作用。此外,国有经济还承担着一些体现制度特征和国家利益的特定功能,这包括: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在那些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高风险领域进行投资,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等。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应有利于上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和特定功能的实现。

三、规模化原则,即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规模水平。

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实力,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是要在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的同时,收缩战线,扶持重点,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改善国家对国有经济的管理,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在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要坚持规模化原则,要有利于国有经济规模水平的提高。

四、流动性原则,即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但是,由于国有经济存量资产在归属方面的部门化、地区化和管理方面的实物化,致使国有资产难变现、难流动、难重组。国有经济不能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调整,国有资产存量难以通过流动和重组得到优化,这既影响国有经济的效益,也影响国有经济功能的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其资产能否顺利地流动。因此,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必须遵循流动性原则,要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化管理,促进国有资产存量能够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和重组。

五、创新原则,即有利于建立一个促进国有经济调整的新机制。

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是多方面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对其进行调整,不能仅着眼于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状态,而应在这一过程中,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建立一个促进国有经济不断调整和优化的新机制。通过新机制的建立,推动企业的优胜劣汰,使优势企业能够迅速扩张,劣势企业能够及时被兼并和破产;通过新机制的建立,使国有经济能够及时进入必需进入的领域,及时退出不必进入的领域。因此,对存量国有资产的调整,必须遵循创新的原则,着眼于新机制的建立,使增量国有资产的进入,不是对不合理的存量布局进一步强化,而是一开始就依托新的机制,具有自我调整和优化功能。

第7篇

一、整体性原则,即从国有经济的整体出发,搞好搞活国有经济。

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的目标,就是要收缩战线、集中精力、保证重点,从整体上搞好搞活国有经济,而不是要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国有经济调整与改组途径的选择。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都要体现整体性原则。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立足存量资产的调整,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国有经济必需进入的领域,依托新的体制和机制,以更大力度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不必进入的领域,坚决地退出来。加大改革力度,推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主导性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不是不要国有经济,而是要去其枝叶,壮其主干;不是削减国有资本的绝对量,而是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到那些急需发展的领域,集中到那些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业,以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及其特定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产业的控制和发展;对竞争性产业中非国有经济力量的控制和引导;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物质环境所产生的带动作用。此外,国有经济还承担着一些体现制度特征和国家利益的特定功能,这包括: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在那些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高风险领域进行投资,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等。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应有利于上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和特定功能的实现。

三、规模化原则,即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规模水平。

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实力,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是要在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的同时,收缩战线,扶持重点,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改善国家对国有经济的管理,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在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要坚持规模化原则,要有利于国有经济规模水平的提高。

四、流动性原则,即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但是,由于国有经济存量资产在归属方面的部门化、地区化和管理方面的实物化,致使国有资产难变现、难流动、难重组。国有经济不能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调整,国有资产存量难以通过流动和重组得到优化,这既影响国有经济的效益,也影响国有经济功能的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其资产能否顺利地流动。因此,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必须遵循流动性原则,要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化管理,促进国有资产存量能够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和重组。

五、创新原则,即有利于建立一个促进国有经济调整的新机制。

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是多方面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对其进行调整,不能仅着眼于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状态,而应在这一过程中,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建立一个促进国有经济不断调整和优化的新机制。通过新机制的建立,推动企业的优胜劣汰,使优势企业能够迅速扩张,劣势企业能够及时被兼并和破产;通过新机制的建立,使国有经济能够及时进入必需进入的领域,及时退出不必进入的领域。因此,对存量国有资产的调整,必须遵循创新的原则,着眼于新机制的建立,使增量国有资产的进入,不是对不合理的存量布局进一步强化,而是一开始就依托新的机制,具有自我调整和优化功能。

第8篇

摘 要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控制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命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要适应国家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就要不断进行战略性的经济调整和改革,以促进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加强国内国企经济的调整需要从国有企业的布局和企业的组织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范和改革,以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经济调整 目标 内容 探究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的国有经济中,国家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都进行了较为严格的控制,如国防性和公益性的行业。而对一些一般的营利性竞争行业,国家则采用较为松弛的管理和控制,甚至不参与企业管理。因此,国内国企进行的经济调整也要根据国家对不同国有经济的要求和控制程度,以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有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一、加强国有企业的合理布局

我国国有经济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涉及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要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经济调整,就需要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对国有企业进行合理的布局。

1、国家要对关乎整个社会稳定和安全的行业领域采用独资和垄断的方式,以确保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进行国内一切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国家要加强对一些重要国有经济领域的控制,如国防军事工业、航空航天业、金融业和广播新闻影视业等重要的领域和一些较为特殊的农业领域,这些行业领域都是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条件,需要国家实行绝对的垄断和控制。

2、在国有经济的范围中,对于一些对国家和社会影响较大的行业领域,国家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掌控和投资。如国有经济中的铁路运输、航空、城市电力、通讯和石油开采等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领域,国家不能进行完全的垄断支配,而是要运用我国的法律和国家的行政手段对其进行部分的干涉和管理。

3、国家要加大对重点国有企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支柱性产业要充分发挥技术和人力等各方面的支持作用。国家可对国有经济中的一些大型企业加大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对大型企业集团的支持数量,促进国家经济实力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4、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产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地推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有海洋工程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等,是社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国家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带来的巨大利益,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

5、国家要加大对国有大企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和投资力度,增加大企业的数量,而对国有小企业则让其自由竞争和发展。如在电子、机械化工等大型产业的发展中,国家适当地加大投入可以使企业扩大规模,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去更多的资源和服务。而对于家具、食品和纺织等制造产业和领域,国家要适当地减少对其的控制和参与,让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进行自由竞争,以优胜劣汰的方式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6、保持国有企业各自的特色,促进自身优势的发挥。我国国有企业合理布局的目标是鼓励不同地区充分发挥自己的区域资源优势,促进各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在东部的沿海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开放程度高,与外界的交流较为密切。在这些区域,国家可加大对新兴技术产业的投资,鼓励和支持该地区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

同时,在我国的中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可注重对其进行矿产、能源资源的开发,加强对这些地区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对于西部地区,国家要实行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东部地区的先富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域贫富差距,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共同发展。

二、积极构建合理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

构建合理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就是指在经济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中,要保证大小企业的合理比例,保持中小企业占大成分的比例。在国有经济调整中,国家要不断增加国有大企业的经济规模,促进大规模企业数量的增加,同时还要保持中小企业的数量,提高它们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调整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作出适时地调整,积极促进国有企业合理组织结构的构建,从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调整和优化国有企业的布局和组织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国企经济调整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增强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基本保障,也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在进行国有企业的经济调整过程中,国家要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涉及不同行业领域的国有经济要采取不同的掌控政策,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国有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调整思路

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重要任务,要求“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同时要求“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我国开展结构调整的基本指导思想。

1、当前国有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有经济总量大、涉及行业多、地域分布广,构成了中国现代经济的主体,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分散,条块分割。―是国有经济行业分布过广。目前,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全部20个门类中都有分布,在国民经济行业95个大类中也基本都有分布。中央三级以上子企业在国民经济20个门类中都有分布,在国民经济95个大类中涉及86个行业。二是国有企业户数尤其是小企业户数过多,仍占全国国有企业总户数的近50%。从赢利能力看,小型国有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总资产报酬率相差8倍多。三是国有经济布局条块分割现象突出。在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国有资本根据管理权限在部门、地区间进行分布,根据主管单位管辖范围开展生产经营,导致国有资本形成以主管单位行业管辖范围为纵向、以区域管辖范围为横向的条块分割状态。

(2)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机制不健全。一是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多以政府为主导。由于政府需要考虑调整对当地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从而造成了落后未必被淘汰、先进未必被扶持的问题,市场机制没有发挥主要作用。二是国有企业退出机制仍不健全。在实际操作中,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破产带来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解决,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对国有经济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三是推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手段不完善。目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尚处于探索阶段,来源主要是从税后利润中收取的一小部分收益,尚未真正开展资本经营,规模较小、渠道单一、收取比例不够灵活,尚不具备对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进行预算调整控制的能力。

(3)地区经济发展结构趋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地方政府长期追求工业自成体系,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引进、重复生产的现象十分严重,最终导致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分工协作程度弱化。尽管东、中、西部的资源和经济技术环境存在很大差别,但在工业产品结构中相似程度却很高,趋同化涉及的产业和产品众多,从初级产品到机电产品,再到支柱产业,目前雷同现象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围绕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开发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国有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投入和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5)国有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国有经济布局过宽、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多元化经营、投资管理不规范等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国有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企业涉足领域过多,业务范围过宽,主业不突出,业务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企业在非主业领域投资和跨行业收购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企业业务趋同、交叉重叠,在同一行业、同一领域、同一区域存在多家业务和经济规模相同或相近的国有企业,由此引起重复建设、同行业过度竞争的现象十分普遍。

2、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原则

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关系到国民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的全局,是―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体来说,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的原则。重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国有经济结构进行进一步战略性调整,要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坚持结构调整与培育国际竞争力相结合的原则。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已成为我国市场竞争的主要特征。为此,在调整中必须充分利用我国国有企业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借助外国的资本、资源、技术和人才等,培育―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

(3)坚持政府分类指导的原则。国有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调整首先应当对国有企业及其资产进行正确分类,明确区分哪些企业是以增值为目的的,哪些是需要以市场进入为主的,哪些是可以退出的。这样,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地进行。

(4)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市场经济中,企业重组是在不同的企业主体间进行的,应该使企业成为资产重组的动力源和操作者。企业可根据市场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利润吸引力和生存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自主、合理地选择是否重组、重组对象、重组方式和重组规模,积极进行相应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创新。

(5)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3、中央企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设想

深入推进中央企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考虑中央企业的具体情况,发挥优势,分类推进,把调整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国有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推进、竞争力提高、企业主业突出等问题。通过重组培育―批主业突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中央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1)进一步加大中央企业之间的重组力度。目前中央企业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中的企业,包括军工、石油石化、电力、通信、煤炭、航空及水运等七大行业的中央企业,这类企业占中央企业总数的20%左右,在中央企业资产和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均占70%左右。第二类是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中的一些骨干企业,主要指建筑、汽车、电子、重大

装备、冶金、科研等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中的中央企业,以及其他行业中已具备相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约占中央企业总数的50%左右。第三类是规模较小、不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发展前景,扭亏无望、管理混乱或资源枯竭型企业,约占中央企业总数的30%。前两类企业大约有80-100家。因此,国资委确定的目枥;黾力争到2010年将中央企业整合到80――100家。

(2)抓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从某种意义上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不同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现阶段,虽然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某些领域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和竞争优势,但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国民经济结构以及科技和工业基础等原因,目前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培育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的历史使命,只能落在国有经济尤其是中央企业的肩上。

(3)推进内部产业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重组整合,在集团层面保留80-100家企业只是对中央企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性目标。目前,中央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些企业存在大量非主业资产,涉及领域过多。业务范围过宽,主业不突出;一些企业子企业户数过多,同质化现象严重,经营过于分散,甚至存在内部竞争;一些企业管理链条过长,甚至一些重要子企业如上市公司在5级以下,集团的控制力不断衰减,严重影响了运行效率,影响国有资产安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当转移到加强中央企业的内部产业整合、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上来。

二、推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几点思考

对国有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国有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带动我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推动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从1978年到2007年,近3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支撑这3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除了解放生产力之外,主要是物质投入的增加,包括资源消耗的持续增长。从总体上说,这种高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靠粗放型增长方式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加剧了资源的瓶颈制约,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要实现国民经济未来30-60年的持续增长,长期依赖投资带动增长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因此,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突破资源瓶颈、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2、从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关键在于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008年,我国GDP达到4.4万亿美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这其中制造业贡献突出。同年,美国GDP总量为14.3万亿美元,人均4.7万美元。我国经济总量要达到美国水平,我国的工业需要创造大约4.3万亿美元的GDP;人均要达到美国水平,需要创造大约40万亿美元的GDP。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相关领域市场上已经占据了较高市场份额,继续依靠低附加值大量出口拉动增长的空间有限。因此只有改变经济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价值链顶端,才能完成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这一目标。尤其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我国实现工业强国的关键。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动力

目前,我国依靠自主创新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贸易限制的航空航天、核工业、基础电子等涉及国家军事安全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领域。在其他领域,―是我国i~ll,生产面临的资源“瓶颈”问题越来越突出,资源价格不断上涨,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在逐步减弱,使企业不得不加速技术进步,推进产业和产品升级换代。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更加突出。企业利润空间已被压缩到最低,只能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赢利空间。三是我国宏观经济经过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经济规模、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对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了微观基础。

4、推进全球化经营是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我国以加工出口为目的的经济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大量重复建设导致相当―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在为全球提供廉价商品的同时,我国每年消耗的资源量非常巨大,不得不大量进口。资源需求量大:、产能过剩、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现状,造成众多企业在出口产品和进口原材料两个环节展开激烈竞争,不得不压价出售、高价采购,形成“买什么什么涨,卖什么什么降”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对内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国际市场话语权;在全球配置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为过剩产能寻找市场,保障经济安全。

5、推动股份制改革是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还将长期存在。对国有经济进行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在保持,必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绝对控股地位的前提下,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和股票上市,一方面可以吸引各种经济资源共同参与国有经济发展,筹集发展所需资金。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企业按照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接受有关监管机构、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监督,形成企业运行的制衡机制,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以市场为手段配置资源是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方式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方式。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运行机制,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则。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看,不论是企业重组、改制上市,还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实行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都必然涉及产权的流转和交易成本的确定。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平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国有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领域流动和集中,可以为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勋口高效、经济的渠道。

7、政府政策的有效引导在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发挥关键作用

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离不开政府的有效指导。但结构调整是―个渐进过程,一方面需要有渐进发展的过程,不能产业发展“一哄而上”、产业调整“一哄而散”;另一方面,尽可能避免政府直接组织或行政命令方式。政府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制定必要的产业规划、产业扶持政策,尊重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加以必要的督促和协调,避免“一刀切”,防止从―个极端走向另―个极端。只有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宏观调控这支“看得见的手”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瞎康发展,引导国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8、不断提高工业技术标准是促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推手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技术标准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虽然近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和自主创新,技术标准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我国制造业与国际技术标准在生产制造领域的总体差距仍然较大。根据相关产业国际标准和我国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工业技术标准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推手。如钢铁行业,粗钢产能约7亿吨,存在过剩;而一些高附加值特种钢材产能不足,需要大量进口。通过不断提高技术产能标准,可以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