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26 10:02: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精品课程建设基础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精品课程建设基础

第1篇

【关键词】 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

《基础会计》是财经类中职学校财务会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是后阶段会计专业课教学的基石,也是整个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把精品课程运用到《基础会计》课程建设中,无疑是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推动会计实践教学的有效手段。

一、《基础会计》课程建设的现状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财经类中职学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尽管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课程改革,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主角,处于主导地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扮演着听众角色,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进行机械被动式的知识吸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

(二)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忽视了会计实践教学

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格局与会计学科的特点不相适应。会计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脱离了实践,其理论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目前,虽然很多财经类中职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但仍然存在模拟实验设备和设施还不健全、硬件设施配备不足、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简单、会计电算化程度不高、实验教材更新滞后等诸多问题。

(三)教师的实践经验普遍不足

会计教学实践性强,这一特征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目前,中职学校会计教师多数是走出学校就走上讲台,缺乏实践经验,而有的教师则常年从事会计理论教学工作,实践知识和专业技能得不到及时更新,难免与会计实际工作脱节,特别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法规等发生变动时,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二、《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可以转变职业教育观念

通过《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一是可以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可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凸显职业教育实践技能特色,对实践技能部分有明确的内容和要求,体现中职教育的实践性、技术性和职业性。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规范化教学道路,进一步转变我国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传统。

(二)通过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加强中职学校会计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严重落后于中职教育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广大会计教师的积极参与。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对会计教师的执教能力、专业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通过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可以进一步完善会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中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把实践技能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申请获得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会计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增加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设施设备,建设完善的实验实训基地。

三、《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针对中职学校《基础会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按照国家对精品课程的要求,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笔者认为,《基础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中职学校应建立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除具有教师系列职称,还应具有“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及计算机等级证书。因此,要建立一流的“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内部培养

要加强会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工作,着力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会计学专业名师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计算机等级考试,加强会计实用软件应用的培训;鼓励教师积极报考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或脱产进修学习,提高会计教师的专业水平;定期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实践、锻炼,广泛收集新的经济案例和交易事项,不断扩充会计案例库,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外部引进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注意培养与引进两手抓,建立开放型的人才管理模式,拓宽师资引进渠道,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可以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一方面可以到发达地区直接招聘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直接从企业会计岗位调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到学校任教;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历、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会计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从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二)建立明确的课程目标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因此,首先应根据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中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建立明确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为后续《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做好相关知识准备

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对象及其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一般要求;理解并掌握会计要素、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的内容及其具体运用;学会会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为后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做好相关知识准备。

2.能力目标――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

学生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根据凭证或其他凭据登记账簿;根据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是对会计人员基本的职业能力要求。

3.考证目标――为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准备条件

《会计证》是会计人员进入会计行业的门槛,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不得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专业职务的评审。而《基础会计》就是会计证考试的最重要的课程。

(三)选择科学、实用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打造精品、提升质量的先导。教学内容决定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一个结合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学生阅读量最大的是教材。因此,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首要问题是选择内容新颖、实用性强、符合中职教育的优秀精品教材。会计专业应该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及对会计人才的需要,针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来选取《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础会计》教材应选择符合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的精品教材,同时可以根据学校实际,编写校本教材。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应融知识性和案例性为一体,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更多地采用“立体化”的形式,即以纸介质教材为主体,配以音像、电子和网络形式教材,既传授知识又引导能力的提高,然后配合教材编写相应的案例习题,让初学者不至于一开始就因大量的专业术语而对会计学丧失兴趣和产生畏惧心理。此外,还应把会计资格证考试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中,并针对学生毕业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要求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组织施教。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会计证考试,为学生考取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四)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一般比较抽象,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形成全面直观的认识。说明该课程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优化与改革,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仿真模拟的实验效果,形成课程整体优化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体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1.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结合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应建立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教学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基本知识部分,“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开展启发性教学,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借贷记账法运用部分,以案例教学、课堂实训为主,知识讲授为辅,学做合一;基本方法部分,以讲授、课堂实训与会计实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扩展了教学空间和时间,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2.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突出会计职业教育特色,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与行业合作办实训基地,坚持工学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实行会计单项实训、会计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实践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

3.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以赛促训,以训强技

会计专业应参与并开展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如:会计业务操作技能竞赛、综合计算技术竞赛、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竞赛、点钞比赛、珠算能手竞赛等,将技能竞赛作为一项教学常规工作,以竞赛的方式强化技能训练,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师资、学生、教材、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中职学校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依托,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老师参与《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基础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步伐,使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许淑琴,黄琼,邱辉.会计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设计[J].会计之友,2008(3).

第2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程序设计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是所有后续软件专业课的基础和支撑,在计算机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础课,不仅要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上机实践,通过上机实践掌握高级语言的特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程序设计基础”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2004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5年入选首批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2]。

本课程开设以来,课程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确立了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既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算法与程序设计)的能力,又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C/C++)。本课程以程序设计方法为纲,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程序设计发展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介绍有关独立于任何特定编程语言的算法概念和结构,强化训练程序设计的经验和相关技术,把重点放在程序设计实践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方面。

1课程建设方案

1.1完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课程体系

程序设计基础包含两方面教学内容: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程序设计语言入门。因此,教师在课程讲授中,既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算法与程序设计)的能力,又使他们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C/C++)。本课程以程序设计方法为纲,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程序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以C/C++作为典型的程序设计语言,介绍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两种编程思想。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特别注意介绍有关独立于任何特定编程语言的算法概念和结构,强化训练程序设计的经验和相关技术,把重点放在程序设计实践方面,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许多后续课程的学习,在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这一门课程,还要考虑到与其关联的许多课程,甚至覆盖到与其有内在联系的整个课程群。所以,软件类课程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从单一走向系列,进一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发挥其整体优势。笔者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从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可视化编程、网络编程等相关的课程入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逐步完善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

1.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我们围绕程序设计的关键技术,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并辅以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将PowerPoint课件与专业教学软件相结合,大大降低教学难度。

此外,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平台提供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件、学生参考书和例程源代码等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下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以及辅导材料等,了解课程学习的各项信息,提交作业,查看作业情况和成绩等。课程网络平台还提供了自测题和留言板,方便师生课外的交流与互动。

1.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理学各专业,计算机技术更接近于工程技术科学,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因此,对我国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在以往的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课程设计,以便更好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的侧重点是将讲授的原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活学活用书本知识,从而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而课程设计的工作量则大得多,相当于是对软件综合设计的一次训练,它的整个过程完全等同于软件工程的一次完整训练,包括问题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这其中还涉及到用户界面的设计、进行多人合作、分析程序的效率、软件工作规范和科学作风的培养与训练,为学生学习后续的软件类课程、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相关技术、编写大型程序打下良好的基础。

1.4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方法

为了体现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工程实践性,我们以机试取试作为考核评价方法。早期,教师需要对机试的结果进行事后检查,不但工作量相当大、效率低,而且人为因素较多,造成成绩评定不够客观、公平。此外,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即使在一些学风良好的大学,在上机考试或平时作业中互相抄袭程序代码的现象也较为普遍[4]。当一个程序被几个或者十几个同学抄袭,要发现抄袭,进而要证明谁是原创,谁是抄袭,都比较困难,十分耗费精力。因此,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考核评价方法既要保证能够考查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编程能力),又要对那些考试抄袭的学生进行认定和制裁,因此,我们采用了在线评测与抄袭检测两种方法。

1) 在线评测。

在线评测[5](OnlineJudge,简称OJ)是个基于WWW的服务器端软件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用户注册和管理、题库管理、在线提交和实时评测、网上考试、讨论、邮件服务等。该服务器上有一个丰富的题库,题目包括ACM/ICPC(ACM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所公布的赛题和我院师生自创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问题。将ACM/ICPC的训练思想引入程序设计的教学,鼓励同学们多动手、多动脑、多实践,大有裨益。

我们将OJ上公布的题目作为平时的实验与作业题,以往学生们完成的上机作业,由于缺乏OJ这样的程序代码评测工具,老师人工评测时只能保证学生的程序没有编译错误、能够运行、运行结果大致正确即可,而且人工评测的效率可想而知。而OJ这种高效、客观的评测工具不仅能够客观、公正地评测学生的程序,而且大大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此外,在OJ上做题,学生们会有成就感,看到自己的排名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在不断上升时,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完成更多、更难的题目,这是多么自然和愉快的学习过程。

2) 抄袭检测。

检测抄袭就是检测一个程序是否通过对另一个程序的修改而来的。对提交的程序代码进行相似性检测,能够对这一批程序中的所有程序进行两两比较,找出程序对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似性代码,并给出两个程序之间相似度的值。通常,相似度越高程序之间进行抄袭的可能性越大。但是,毕竟抄袭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所以在认定抄袭的过程中不能只看抄袭检测的结果,这个认定的过程一般分为以下3个阶段[6]进行。

(1) 收集阶段。我们先将OJ上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把学生提交的同一题目的代码放在同一文件夹中,采用抄袭检测的工具进行检测。

(2) 分析阶段。抄袭检测工具对学生的程序代码进行两两比较,将雷同的部分标注出来,并且给出每对程序的相似度,从而为抄袭认定提供了部分依据。

(3) 确认阶段。对存在抄袭可能的学生进行确认,进一步核实是否真的属于抄袭。这个过程其实非常容易,只要询问一下其结题思路或结题过程,或者查看一下其平时练习情况即可得出结论。

这种将在线评测与抄袭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对于程序设计基础这一门课程有效,其实可以推广到整个程序设计类课程当中。这样做既能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考查出学生在编程方面的真实水平,还可以对抄袭的学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减少抄袭现象的发生,同时大大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

1.5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7]。

1) 改革了各种实验指标。解决了教师设计多、学生主动创新少,大型实验与课程设计限定条件多、学生自主发挥独立思维余地少的问题。

2) 探索符合国情的大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开辟第二课堂,使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与能力。

3) 改善程序设计类、算法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在线评测系统,进行经典算法的验证型实验和小规模设计型实验训练;设计与学科前沿研究相结合的大项目进行设计型和综合型实践训练;作业题和实习题应融合当前最新理论和技术,使其具有前瞻性。

4) 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2006年我们首次将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引入到的大学内,通过学校、学生和社会的积极参与,使我校大学生研究性、探索性学习得到全面展开。

2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在程序设计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基本理念。

1) 以点带面,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在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中,我们以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作为试点,由于程序设计课程并不是孤立的某门课程,而是一个整体,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

许多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在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这一门课程,还要考虑到与其关联的许多课程,甚至覆盖到与其有内在联系的整个课程群。所以,软件类课程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从单一走向系列,应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发挥其整体优势。因此,我们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对与程序设计相关的一系列课程进行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革,从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可视化编程、网络编程等相关的课程入手,逐步完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课程体系。

2) 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运用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问题。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将在线评测与抄袭检测相结合进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另一方面,从教学工作中抽取出部分具有科研价值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先后针对程序代码的在线评测和抄袭检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获得了多个项目的资助。因此,我们的教师队伍既是教学团队又是科研团队,不仅积累了大量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经验,并通过硕士生培养,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

3) 赛课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我们把程序设计大赛的许多理念引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当中,对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调整。将课程的实验模式从过去的验证型向综合设计方向转变;将学生进行分类教学,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人才,实现因材施教;为学校非计算机专业但又酷爱编程的学生们开设了算法与程序设计这类选修课,使得更多的学生得到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竞赛的影响经几年来的积淀,无疑从某些侧面触动了原有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方式的改革以及实验室建设都起着推动作用。

3结语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针对程序设计基础精品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一整套课程改革与建设方案。程序设计基础既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各类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成果经过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学实践检验,符合教学实际,影响面大,开创性强,受益面广,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先进性与推广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刘东升. 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09-111.

[2] 张丽萍,刘东升. 关于精品课程“程序设计”的建设方案[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15-419 .

[3] 刘东升,孟繁军,张丽萍,等. 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环境的研究[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程序委员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坛论文集(2006 )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7-161 .

[4] Georgina C, Mike J. Source2code plagiarism: A UK academic perspective[R]. Research Report RR-422,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Warwick, 2006.

[5] 郭玮,李文新. 程序设计类实习课程如何准确考查学生学习情况[J]. 吉林大学学报,2005(8):99-103.

[6] 张丽萍,刘东升,王春晖. 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2) :17-20.

[7] 刘东升,孟繁军,张丽萍,等. 程序设计基础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计算机科学,2007(8):400-402.

Construction of Programming Fundamentals Exquisite Course

ZHANG Li-ping, LIU Dong-sheng, WANG Chun-hui

(Computer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2, China)

第3篇

[关健词]电路分析基础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实验

一、引言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整个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是以电路分析为主,学习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讨论各种计算方法。该课程理论严密,方法灵活,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应用工程背景。学习这门课,对于开启心智、锻炼思维、培养分析计算和实验研究能力、科学归纳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为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学习后面的专业课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努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室建设、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果,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于2009年分别被评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和湖南省精品课程。

二、调整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一)优化教学内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组结合教学改革目标,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交叉和渗透、淡化专业界限,在教学时数有所减小的情况下,优化“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模拟电子技术”和“信号与系统”等后续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移至“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讲授,将“电路复频域分析法”移至“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讲授等。强化了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内容,主要以电子线路分析软件MATLAB的应用为主,通过上机使学生基本掌握该软件的电路分析、设计及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使用。针对不同专业掌握“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内容的要求,设置了“电路分析基础”I(理论课时64)和“电路分析基础”II(理论课时40),

(二)精选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科技水平发展的重要反映。选用一本与大纲相适应、能反映学科前沿动态的优秀教材至关重要,为此近几年本校先后采用由邱光源教授编著,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统编优秀教材第四版和第五版《电路》。

(三)重视教材建设

近年来,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生源的基础差别也逐渐显露出来,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已经出版的教材有些内容较深,比较适合基础较好一点的学生(如重点大学)学习,有的则版本比较低,内容更新不够,不能很好体现当前电路领域的最新科技成就,如利用软件计算电路的内容。有的单纯注重理论讲解,与后续课程内容(如模拟电子技术)衔接不是特别好等。为此,希望有一部适合我校学生基础的《电路分析基础》的教材,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针对这一情况,本课程组组织骨干教师于2011年元月开始自编《电路分析基础》教材,将于近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三、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类专业学生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电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过去由于该课程内容多,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当切实加以改进,以便达到发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

采用启发式教学,就是要真正发挥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学习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学习电路的基本定律是为掌握任何电路技术打下理论基础,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则为分析各种电路找到了一种共性规律,掌握建立电路模型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各种实际电路提供了基本方法,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在课堂内容的讲授中,则采用精讲多练,留出“空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2]。

(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本课题组的老师均能较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效率。我们已经开发出了CAI课件,并已开辟了网上“电路分析基础”课答疑教室和网上习题库。对于一些难于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网上教室进行详细辅导,师生也可以对一些问题共同展开讨论,加深理解,达成共识。“电路分析基础”课习题灵活多样,在习题课上,受学时限制,教师只能对个别典型例题予以精讲,而建立网上习题库,教师可以在网上对于那些综合题以及技巧性强的习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

(三)控制教室上课学生人数

近几年来,学校采取了诸如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校园网为教学服务等多种措施,使学校的“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得已顺利进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刚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有人认为学生人数多一点没有问题,所以前几年“电路分析基础”课的教室学生人数安排过多,有的高达250人之多,结果造成了后面的学生无法看清屏幕上的文字图形,老师与学生难以进行“表情交流”等,上课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从2008年下学期开始,学校规定采用多媒体教室上课,课堂学生人数不能多于100人,教师应站立授课,重要的内容及数学逻辑思维比较复杂的一些公式推导也要求教师应在黑板上板书。

(四)改革考试模式

考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检测。传统的考试模式大都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成绩。对于那些学习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来说,往往存在着侥幸心理,平时学习成绩不努力,光靠期末突击复习、死记硬背来对付。这样,考试就起不到它应有的指挥作用。因此,要客观、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应该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可以分阶段进行模块考试,将各阶段考试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起来,并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达到全面衡量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另外,考试内容和题型也应进行改革,以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运算能力的掌握为主,习题应该灵活多样,避免一些纯记忆性的和计算工作量非常大的机械化试题,以增加考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四、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旨在规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行为,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近几年,我院“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室”连续两次获得中央财政部资金支持,总金额达5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实验条件,2009年我院“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室”被评为湖南省示范实验室。“电路分析基础”实验业已单独开设“电路基础实验技术”课。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

(一)电路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这类实验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方式、方法、误差理论、常用电工仪表的原理性能及使用、选择、读数方法等,使学生对电路实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基础电路实验

这类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题目自行确定实验方案、设计电路、选择元件参数和所用的仪器仪表。通过此类验证性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综合设计性电路实验

这类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先进的“电工技术实验装置台”和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开设多种综合型实验。并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给定电路的功能自行设计实现这一功能的电路。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室开放

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候开放,保证一人一组。在开放时间内,学生可以到实验室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及爱好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不受规定实验项目的限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为他们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无疑是“电路分析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关键在于它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电路分析基础”精品课程组由吴舒辞教授担任课程建设的总指导,课程组总共有教师20人,每年承担约1200人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任务及教学研究任务。课程组除配备有专任的主讲教师、实验教师外,还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助教岗位来承担理论课助教和协助指导实验。从学历结构看,10名主讲教师以教授、副教授为主,其中获博士学位8人。

实践证明,通过对“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内容等改革是成功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考试成绩、自学分析查找资料能力、实验实践创新电路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自2001年来连续7届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电路分析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于2011年05月获批为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每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率都名列全校前十。

[参考文献]

[1]夏全福,“开展电路课程评估深化电工教学改革”,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年第1期,pp14―16

[2]潘再平,“电气工程类精品课程建设”,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年,26(电气工程专辑),pp62―64

[3]冯婉玲,段远源,“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初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pp115―118

[4]吴晓蓓,“建设精品课程几点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pp118―119

第4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应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教材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为保障,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整个专业发展,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学院”)是浙江省最早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会计专业是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又是院级特色专业,《基础会计》课程2007年成为浙江省级精品课程。该院课程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建设带动会计专业建设,形成优势学科,在努力做好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力争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笔者就建设《基础会计》省级精品课程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门精品课程的产生,是每位教师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以及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因此,高素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基础会计》课程组6位教师中,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和双师资格,5人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3名副教授,3名讲师,学缘结构合理。有的教师来自本科院校,有的有国外留学经历,还有来自企业、行业一线的优秀兼职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爱岗敬业,教学经验丰富,是梯队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浙江省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属于一流水平,在国内同类高职院校中具有很强竞争力。

二、明确的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为后续《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做好相关知识准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对象及其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一般要求;理解并掌握会计要素、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的内容及其具体运用;学会会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为后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做好相关知识准备。

(二)能力目标――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

学生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根据凭证或其他凭据登记账簿;根据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是作为会计人的起码职业能力要求。

(三)考证目标――为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准备条件

《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证》是会计人员进入会计行业的门槛,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不得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专业职务的评审。而《基础会计》就是会计证考试的最重要的课程。

(四)综合职业能力目标――掌握基础会计综合技能

主要包括书写与计算技能,如数字、文字书写和珠算、小键盘快速输入技能;利用计算机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技能;利用财务软件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技能等。

三、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打造精品、提升质量的先导。会计专业主要针对浙江经济发展及对会计人才的需要,针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结合新会计准则,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完成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选取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知识能力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按照项目教学理念,强调按会计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从整体上突出了以应用能力为目标,体现对会计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路,使课程标准符合会计职业标准;使学历证书与会计技术资格证书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符合企业实际;建立具有真实工作岗位氛围的学习环境,实现本课程教学的工学结合,达到校内学习和将来实际工作相一致的要求。

(二)内容组织与安排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务兼容的学科,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遵循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围绕工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做合一,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1.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是教学实施过程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教学内容的有力手段。教学大纲每年都要根据会计准则新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制定教学日历,保证教学进度。

2.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加入会计资格证内容,符合双证融通,双师执教;按照最新会计准则内容全部更新;选用教材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

3.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基本知识部分,“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开展启发性教学,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借贷记账法运用部分,以案例教学、课堂实训为主,知识讲授为辅,教学做合一;基本方法部分,以讲授、课堂实训与会计实训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4.注重学生的素质,以赛促训,以训强技。会计专业参与并开展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如: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会计业务操作技能竞赛、综合计算技术竞赛、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竞赛等,将技能竞赛作为一项教学常规工作,以竞赛的方式强化技能训练,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四、与行业紧密合作的会计实践教学

(一)实践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突出会计职业教育特色,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与行业合作办实训基地,坚持工学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实行会计单项实训、会计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实践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

(二)实践教学方式

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和工学结合的思想进行设计,与行业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所。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习两部分。

1.校内实践教学。

(1)单项实训。单项十二项实训安排在平时进行。

(2)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学完课程后,安排两周时间,采用一个月企业经济业务的模拟资料、仿真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由学生分组在模拟实训室进行岗位模拟实训。

(3)会计电算化综合模拟实训。手工会计模拟实训结束后,安排一周时间,利用福思特会计软件,安排学生从最初记账凭证编制,到最终生成会计报表,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流程。

(4)会计服务部――根据真实的经济业务进行操作。经贸会计服务部是学院与浙江中瑞江南税务师事务所合作成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时间安排在学生毕业前半年,与岗位实习同时进行。服务部组织机构健全,面向社会开展业务,主要从事记账、申报、业务咨询等业务。服务部的成立旨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更好地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习。

发挥“专指委”的作用,精心打造校企合作平台,会计专业已经与10余家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时间安排于学生毕业前半年,为该课程的实训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实践条件

1.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1)会计与税务手工模拟实训室。实训室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教学做一体化,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实训资料仿真化,各项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项目贴近企业实际。实训室设备先进,配置齐全。实训项目涉及两大类:一是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是通过手工实训方式,要求完成开设账户、编制凭证、登记日记账和明细账、登记总账及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实务;二是课程实训主要指基础会计实训、制单技术实训、珠算实训及点钞实训等。

(2)会计电子化实训室。会计电子化实训室现有计算机50台,拥有用友ERP软件、天健培训软件和福思特软件,总投资共计59.07万元。利用现有财务软件及会计教学软件进行实训,内容包括:使用福思特会计教学软件,满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实训教学;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模拟实现企业会计电算化作业流程;分别进行用友ERP培训及认证考试和会计电算化上岗证培训及考试。另外,还可进行技能训练、竞赛、综合模拟实训以及竞赛培训等活动。

(3)经贸会计服务部。服务部面向社会开展业务,主要从事记账、申报、业务咨询等业务。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1)组成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本专业领域第一线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教授组成,他们参与教学过程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成为企业与学校、社会产学研结合的桥梁。同时,实训基地的部分专家也被会计专业聘请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2)聘请实训基地的会计专家作为会计专业的兼职教师。通过主讲、答疑、现场教学、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与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交流,或承担一部分教学工作。

五、先进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手段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实现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一体化。以工学结合的“大课堂”代替固定教室。所谓“大课堂”,即将教室、实训室、实习基地等实现有机结合;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和外聘兼职教师的实践作用,使实训室成为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场所。

2.按照知识结构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教育部对高职高专“理论必须够用”的原则,以案例教学和任务导入式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组为:“会计基础知识”、“借贷记账法应用”、“会计操作技能”、“会计工作组织” 四个教学模块,从最终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作为切入点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在讲授“会计基本知识”模块和“会计基本方法”模块时,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边做边学;而在讲授“借贷记账法应用”模块时,则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边学边做。

(二)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院在教学实践中,改革了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建立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教学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

六、具有丰富实训内容的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这次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课题组成员编写了符合现阶段要求的《基础会计》教材,由东北财大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一)与会计证内容相结合,体现工学结合思想

吸收全国优秀《基础会计》教材的精华,以我国最新会计准则为依据,强调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特别是与会计证内容相结合,与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

(二)体系合理、教材设计突出会计职业实践能力

在教材体系的编排上力求符合教学规律,通俗易懂,循序渐进;教材设计上既对理论和技能方法准确地阐述,又注重教学案例与实际训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实训,企业会计专家直接参与本教材的编写

会计专家直接参与本教材的编写,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在每章后面加写各种类型(特别是与会计证相关)的练习题和实训题,并附有参考答案。

七、课程特色与创新

(一)“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注册会计师比例高

课题组会计教师共6人,其中,硕士学位6人,占比100%;双师6人,占比100%;5人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占比83%;副教授4人,占比67%;5位注册会计师中,同时具有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资格的有3人。课题组教师全部工作在教学一线,会计专业已经形成一支理论功底深,教学经验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

(二)工学结合紧密――形成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

会计服务部的成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教学和岗位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提供了可靠保证。

(三)双证融通――会计资格证书内容穿插于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工作,由学校优秀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并针对学生毕业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要求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组织施教。为保证学生尽快取得会计证书,采用选修课方式专门培训,并要求全部学生必须通过会计证考试,为学生考取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奠定了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正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一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专业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起着重要作用[2]。我校自2012年开始创建《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历经两年,现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总结归纳如下。

一、《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

在课程建设中,虽然课题组的教师也能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中去,但是却存在教学理念陈旧、不敢创新,依然习惯性的用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建设,这必然导致课程建设的结果差强人意,不能体现以精品课程建设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2.建设队伍师资力量薄弱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师的学术素养、科研能力、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形成一支力量强大的教师建设队伍对我们现有的护理教研室的教师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自身建设团队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和改善。

3.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够灵活

《护理学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树立整体护理观念,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去[3]。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授课、教师示范、学生模拟等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型护理人才的需要,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究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4]。因而要想打造《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教学内容落后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重复

虽然近年来《护理学基础》出版的教材版本很多,但是内容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变革,存在教材内容相对落后与临床实际脱节,教材编写速度赶不上知识更新速度等问题。而且《护理学基础》的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内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等有重复的概念和知识,这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也是需要调整和整合的。

二、《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精品化应对策略

1.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理念

首先,作为护基教研室课程建设队伍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加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组织教师深入临床工作,使其深刻的认识到现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复合型护理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改革和创新,进行课程精品化建设。再次,可以参考同类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资源共享,让教师了解创建一流示范性精品课程的必要性。

只有使课题组成员的理念提升,才能发挥团队意识,共同创新,用于改革,实现课程精品化,提高我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2.强化建设队伍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课程精品化的结果。结合我校护基组教师的现有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①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够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把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②依靠高资历中年教师,培养少经验青年教师,中年教师的经验丰富可以作为主导力量,青年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提高学历、参加学术会议、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等来逐渐提高专业素质;③利用假期时间组织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底蕴;④注重创新改革,很抓教师科研,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⑤从学历、职称、年龄方面构建合理教师梯队。

3.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结合教学内容不同,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①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因其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前沿性、信息量丰富等特点,便于学生观看、模拟接收新知识。②演示法:演示的直观效果有助于内容的记忆,使复杂的操作变得容易理解,并能激发学生兴趣,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③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习潜能并增强学生的专业记忆。④角色扮演法:有助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⑤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综合运用以上教学方法,可以恰当的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既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精选、重组、优化教学内容

第6篇

【关键词】 计算机文化基础 精品课程 建设 措施

国家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并在全国高职院校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我们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材、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建设,建立课程网站,创建现代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得到全面的建设和长足发展。

1 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背景及现状

1.1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

由于现在大多数初高中学校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部分学生家庭也已有计算机,许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已达到比较高的程度,但也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差,这样造成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较大。

1.2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造成教学内容不断增加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拓宽各模块深度和广度,及时补充新的知识,还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教学的时数在压缩,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安排各模块的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讲多练,提高效率。

1.3 教学面临外部形式发展和内部学生需求提高的双重挑战

一方面,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入学水平已有了较大提高,原来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另一方面,IT发展越来越快,课程现在讲授的内容显然难以满足学生将来的要求。

2 全面推进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2.1 能够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可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全面推进教师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创建教学名牌,促进计算机教研组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造就一支拥有高水平科研和教学能力、老中青相结合、能够保持长期稳定性的教师梯队,造就名师队伍。

2.2 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保证

这样的精品课程拥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将最终有利于实现课程培养目标。

2.3 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发展竞争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对课程实行宏观管理、可持续地推进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管理观念更新、实现教学管理创新的主要方面。建设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可以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可以推动科学、规范有效的课程建设机制的形成。

3 精品课程建设中可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3.1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名课工程

教学队伍是否具有一流水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有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应积极采取措施,按照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要求重视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完善教师进修和培养机制,以老带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3.2 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1)教学内容要先进,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必须能够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中提取其核心精华,要保证课程本身的“适应性”、“体现新技术”和“新的应用”。(2)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3)在教学方法上,摒弃灌输式,实行启发式学习。除课堂教学外,还要通过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组织信息技能大赛等活动,将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4)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用网络进行精品课程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录像、课程素材、习题、实验指导、题库等要上传网络并向社会开放,形成精品课程网页,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3.3 编写和制作系列化、立体化优秀教材

应围绕课程目标,做好主教材和实验、实训等教材的配套建设,编写和制作相关教材、教学参考资料,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将基础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课教材、实践课教材配套建设,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

3.4 开发网络教学系统,提供多元化教学资源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是以网络学习为主、传统教学为辅,协助学生主动式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采用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极大的方便教学工作:比如,将讲义及有关学习资源放在网上,学生随时都可以在自由上机时间内登录课程网站浏览并进行课后练习。其次,为学生构筑一个网络学习环境,既可以个别化学习(通过学习课件自学和复习,结合教材完成上机操作、提问、搜索学习资料)等,也可以协作式学习(与同学相互讨论、作业互评等)。同时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获取知识的能力。

3.5 建立科学、高效、严格的课程考试系统

课程考试应采用网上在线考试,在课程网站开通的同时,还要自主开发网上通用考试系统,实现自动组卷、审卷与发卷、答题与交卷、试卷评阅和成绩管理与统计分析,且对个人课后练习将提供全面支持。学生通过网上练习系统和考试模拟系统,可以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自我考核和评价,还避免了人工评分时人为因素的影响,确保了评分的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l]吴华洋.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考试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1):65—66.

第7篇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但是从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来看,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369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更加显著。像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走在了其他高等院校的前列。但是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内容方面涵盖了: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等,通过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前期申报,忽视后期实际应用和推广。目前全国各个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各高校之所以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申报期各高校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使得前期的申报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但是当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相当多的精品课程被束之高阁,只有参加申报的教师能够运用,没有及时进行推广;有的虽然进行了推广,但是由于教师水平和个人认知和接受程度的问题,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没有全部推广出去。虽然精品课程得到了建设,但是没有落地、生根、发芽,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一门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内容丰富,可以运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明显感觉,教师对网络等新的教学资源运用不够,通达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较少。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高校推广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问题。有的教师单纯的接受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理解不够,难以掌握精品课程的精髓。有的教师对先进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掌握不了,或不屑于掌握,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推广。

3.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的持续改进不足。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一些申报成功的课程,过了三年五年还是申报成功时的状态,教学内容方法,没有丝毫改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频繁更新,各种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走进了高校的课堂。有些地方精品课程更新不及时已经失去了“精品课程”的意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学术交流探讨不足。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百人有百样,更何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内容比较多,单单依靠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达到百分百的掌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现实工作中,精品课程学习培训少,交流沟通少,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掌握,自己学习消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点建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特色,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于一身的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重大。我认为要建设好,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有效规划,严格全程监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在建立之初就要从学科、学校的实际出发做好长期规划,注重实际效果、实际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标。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也要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推广规划,使精品课程成为真正的精品,使更多高校大学生收益。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只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始,而不是终结。精品课程建设政府部门要有规划、有目标,适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要有计划、有步骤、有主管部门、有责任人,能够合理有效持续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学校自查,学生评定的有效动态管理机制。政府、高校要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监管和服务体系。

2.加强学习沟通,建设好教师队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涉及思想道德、心灵深处问题的课程,内容涵盖广、意义深,不单纯是知识性的教学。教师要想将精品课程传授好、表达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汲取好的教学方法、思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政府要提供一个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政府组织精品课程院校特别是国家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团队到各高校开展培训,组织各高校到精品课程院校学习。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训。学习是提高知识和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习培训可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师要努力掌握新的学术信息,自觉的将学术研究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深度和广度,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学术交流、培训学习,最终达到提高精品课程的含金量,使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鲜活,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3.有奖有罚,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各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实施中,明确申报成功不是目的,充分有效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质才是目的。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每年对课程进行课程评定和检查评估。检查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学到位与否,即在师资质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是否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符,学生是否喜欢该课程,学生是否能从中获益,是否提高了理论素养,改善了行为习惯。在课程建设上要从师资准备、教材整合、教法创新、教学管理、成绩考核五个方面进行考评。对于考评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奖惩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改进,保持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

第8篇

【关键词】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 精品课程; 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评价模式; 课程实践条件

我校的《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精品课程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几大方面来进行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此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呈现以此,以供同仁参考和雅正。

1 课程设置

(1)课程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教学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分别进行理论讲授、实践操作的教学和辅导,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

(2)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国家汽修专业设置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将课程总教学时数设置为56学时,分成8个项目:安全用电、汽车常用工具量具、汽车电路常识、汽车电子半导体元器件、交流电路与发电机、磁路与电磁器件、直流电动机、汽车电路图识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8个学习项目中分别设置了23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中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

(3)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材: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职业技能要求为标准,汽修组专门编写了《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教材,教材采用项目化、任务化的编排模式,该教材由从事汽修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和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编写。

教学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选取、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的设计,职业能力目标的要求,学情分析、学习情境的描述,教学环境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安排以及考核方法等。

学案:在每一情景实施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技能、与人沟通等能力、分析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PPT课件:每一课时的教学PPT课件,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同时也可作为学生自学的材料。

学习任务单(任务工作单):在每一个任务中都设置有任务工作单,工单的设计按照“项目教学法”注重和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操作工艺等的一致性,用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习题集:每一个项目设置项目习题,用于检测学生项目的学习效果,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同时配备有教材的复习题、技能考工练习题等,供学生的学习。

资源库:资源库中配有汽车维修电工手册、汽车维修电工学习指导手册、汽车电路大全、汽车电气维修短片、汽车仿真教学软件等资源,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课外与课内学习。

实训指导书:主要对学生的实训目的、实训注意事项、实训操作要领与步骤、实训效果评价等进行指导。同时也可作为实训教师的教学指导材料。

2 教学团队

(1)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分别是从课程负责人、课程主讲教师、课程实训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4个方面着手进行建设。

(2)本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专业课程,我们积极从汽车维修企业中吸收一部分能工巧匠加入到该课程的师资队伍中,让企业培训学生和教师的同时,我校汽修专业也对这些企业人员进行了教学教法的指导和培训,让他们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为本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 课程实践条件

(1)校内现有条件:根据教学要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需配备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汽车电器实训室、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室、仿真实训室等。

(2)《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课程依托专业,先后与省内外多家汽车服务与维修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实践和进步。

4 课程管理

在本课程的管理上实行三级管理模式,分别是学校教学督导组管理、专业部管理、学科组管理的模式,对课程的教育和教学进行多方位的管理模式,达到对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多方面的监控。

5 特色与创新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课程:我校汽修专业与多家汽修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根据企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根据岗位需求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标准、教学计划。

(2)构建突出实践教学的理论实践融为一体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本课程教学学时为56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时,保证了教学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操作,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任务引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等,充分发挥了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本课程的考核评价主体:由校内老师、校外企业人员、学生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以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集平时考核、期末考核、校内外实训考核的考核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 乌仁图亚.关于高校如何建设精品课程的理解和感悟.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07年

[2] 孔七一.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

[3] 侯治富、金祥雷.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

第9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精品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9-0150-02

1 引言

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将它作为自己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高职阶段,计算机基础承担着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任务,这是关系到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高职高专物流类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必须针对其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

为了搞好计算机基础课的整体建设,我们提出了以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重点,带动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以此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体水平。2构建精练的教学内容是精品课建设的基础

我们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改革后的内容既满足了学生初步具备基本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又考虑了物流专业特色,做到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将来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精品课建设的实现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沿袭的是按照理论体系,以讲授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而高职计算机基础注重实践,重在应用。因此,只有改进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

3.1 教学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由于其实践性强的学科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更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归纳分析”的以任务为驱动的三部曲模式。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采用情景交流、启发引导等多种方式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所需的计算机操作步骤,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理解新概念,解决相关的问题。最后通过指导学生反思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总结其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

3.2 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技术和硬件方面已经不是瓶颈。几乎所有学校都为该课程提供了多媒体的教学环境,部分学校已经可以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环境从视觉、听觉各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互动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广播教学、监视遥控、学生演示、文件分发等功能,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小组学习或讨论、协作学习等多种模式,利用媒体的作用活跃教学气氛。

4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是精品课建设的关键

计算机课程不可能只靠听课就能掌握,必须大力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来巩固、拓展知识。我们以课程大纲为依据,对实验进行过程监控和管理,强化实验过程。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修改了实验大纲,明确了高职计算机基础实验的目的和任务,将实验设置为基础验证型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究式实验等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这种探究式实验突出应用背景、体现真实环境,创设了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的环节,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经历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因而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5 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是精品课建设的重要手段

考核评价环节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全过程。因此,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基础评价体系。我们改变了只注重考试结果的传统理念,将计算机基础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改革中始终坚持“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思想,通过全程性、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全面、丰富的考试内容,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考查,形成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

6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重要依据

教材是学生的第一参考,教材建设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职高专物流类计算机基础教材应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线,紧密结合实际,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体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①结合教学体会、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自编讲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修订完善。②数字化教材的建设。为了方便学生课外学习,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开发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基础的网上学习课程。④正确的教材使用观。教学中教师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