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6 11:27: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语文教学探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教学 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合作与交往的关系。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融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用好新教材呢 ?首先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法”的特点是通过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在活动中以基础知识为载体 ,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本文仅就活动体验探究学习模式的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1.绘图解说式。即先让学生依据课文的言语去感受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象以及意境等,然后进行想象,编制和加工再创造成画,再由学生对绘画内容及绘画难以绘出的内容或已经绘出,但不甚满意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如课堂学习《小石谭记》前的预习作业,我布置了绘画的任务,要求画清小石潭及潭源的位置、潭景、潭旁的人。不少同学潭景画得很美,却在解说时由同学或自己发现了“画不对文”之处。如:潭的位置应该是“丘西”,潭的源(溪)应该是“西南”,潭旁的人应该是(六人),有些同学却产生方向差错,人物遗漏(如作者)的错误。真是不画不说不知道,一画一说才深刻。
2.网络阅读式。网络,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知识资源,信息宝库,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关于名家名篇的信息,制作多媒体网页课件,收集相关课文涉及的自然风光、环境,生物资料,可以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有限走向无限。如学习鲁迅、杜甫等名家的作品前,我没有滔滔不绝在课堂“倾倒”,而是发动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由学生上课来“献宝”,说说他的“伟大发现”。这样“自找”的知识,同学就觉得“是我的”,因而体验、印象深刻。网络阅读让课堂,让知识无限延伸,让学生有了“兴奋点”、“着眼点”,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究,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和求知欲。
3.课堂活动式。一是课堂游戏。比如传话游戏(语言训练)、成语接龙游戏、谐音记忆法小游戏如:记忆刘义庆一《世说新语》可偕音成――世上的人都在“说”一种“新”的“语言”了,只留(刘)下一(义)个阿“庆”嫂不会。笑声之余,记忆效果出奇的好。二是课堂辩论。如学习《愚公移山》,组织了一次“愚公愚否”的辩论会。在辩论过程中,同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抒己见,旁征博引,连最不喜欢作文及最不好发言的学生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三是课堂表演式。如学习《核舟记》,我请同学表演那核舟上的“五人静态图”,再由同学旁白。如此,同学们都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其中,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的表演是难点,同学们高喊“我来”,“我来”,几次三番换角才满意。却又争论起“左手抚炉”该如何表演。最后大家认为“抚”不是“摸”――要烫坏手(大笑),可以是“拢着炉子”,同学们还自己注解为“有风,怕火熄。”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自己指出表演的优缺点,还认为“不论对错,有疑愿解疑就好”、“面对大家所满意的‘静态图’,对五人的位置动作、神态有了直观、深刻的感受,课文不要背也背出来了”。四是课堂演讲式。如两分钟预备铃让学生一分钟演讲,可以是最近读到的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小新闻等,也可以是自己的佳作――感受、体会等。由同学互评。要求极其宽松。旨在鼓励学生敢说,会说,不断深入、强化思维和语文语言表达能力。
4.工艺制作式。即让学生在课后、课前动动手,用工艺制作的方式体验语文“文”的“美”、“文”的“精”,从而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学语文,学有余味,学有乐趣。如学习了《指南针》,我让同学自己动手做做文中的指南针,如“磁石磨针碗唇型”、“磁石磨针水中型”、“磁石磨针缕悬型”。还有同学把“缕悬型”和当代“罗盘式”两者结合,获得了“小小创造家”的称号,令同学颇为惊喜,辛苦、甜蜜,百感交集的感受体验非光是听课可比。
5.成果展示式。即把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体验、实践成果在班中校中各级各类平台上展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体验探究中锻炼能力,再创成功。如语文小报、优秀作文、优秀剪报、文摘卡,我请同学自己设计、布置、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栏里;向各级报刊推荐发表优秀作文,并在班校等推荐;发动全班评价学习。
6.课堂迁移式。即注重在生活情景中启发学生学习。“生活是词语之源,语文之本,所以,虽有种种客观限制,我也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学习――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的课堂。如春秋游活动,正是课堂迁移大做文。章之处。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自然美,人文美,去发现生活的美,生动体验结束后写练笔抒怀,一堂作文课不知不觉在感性中悄然落幕。
[关健词]语文教学 新课程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笔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进行了三方面尝试、总结。
一、情境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二、交流探讨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语文学科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谊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找准人文教育的着眼点。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在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家”,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2.人文精神的养育具有诸多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时采取适宜的对策。人文教育充满想象和创造;人文意义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人文语言具有混沌性、隐喻性。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释,而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场”,通过展开联想或想象,悟出意蕴和道理。在教学中,要重在激发想象和体悟力,让学生去感受,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探究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初中语文教学观念滞后,学生语文素养难以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但由于应试教学的压力,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不注意探究课文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人文素养,使许多语文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被忽视。长此下去就形成了公式化的思维定势,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利用。再加上,急功近利和分数第一依然是当前语文教学思想的主流(农村中小学尤其严重),重考试成绩评价导致评价部门、多数教师、多数家长都不关心学生书写,许多语文教师都不认为教学生写字是教学任务。而当前在师范教育、师资培养方面,“三笔字”被忽视,大量教师书写本身已失去示范作用。
2.学校现代文化气息不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缺乏实践平台。目前,多数农村学校缺乏现代气息,如信息网络资源、现代电教设备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使用不足,无法与时俱进,无法形成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方式,无法增强语文学习的吸引力。一些僻远农村,根本无现代化设备来辅助语文教学,从何而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再加上忙于应试,大多数学生对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书画比赛等活动漠不关心,提高多数学生语文素养只能成为空谈。由此可见,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改变农村语文教学现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对策
1.强化语文基础学科地位,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真正体现语文基础学科地位,语文教学中应每周增设朗读指导课、演讲课、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课;真正体现语文多读、多背、多说、多听、多写的教学指导思想;简化语文作业,注重练字、练笔作业;重视德育与美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在评价方面,考试应分多项在学期末进行评价,包括基础知识、仿写规范字、朗读、口头作文、听力、阅读、写作,而不必一卷定高低。通过弱化考试分数,加强学生个性的发展。总之,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帮助教师接触后顾之忧,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2.加强初中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充实初中语文教学师资力量。合理配置初中教师资源提高进入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门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初中语文教师队伍。一是加强初中语文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根据需求每年招录一定数量的师范院校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形成老中青合理搭配,保证初中语文教师新旧结合的阶梯结构;二是加强语文教研活动,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教研水平和业务水平,增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语文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素养;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业务知识培养和教学理念的更新。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面对新课改要求,教师须打破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变革观念,树立新的学生主体观、素质教育观、全面质量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 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 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国文经典的兴趣;丰富表象,激发创新想象,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4.努力营造现代文化氛围校园,积极搭建学生素质展示平台。学校应改善办学条件,设置图书室、阅览室,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努力增加现代电教设备,积极使用录音、电视、幻灯、多媒体等手段,以班级为单位,进而到年级、到学校进行丰富多样的语文学习交流竞赛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扩大知识储备,让学生的视线不仅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也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行为能力,与以往有质的变化。
5.构建城乡教师互动机制,实现城乡初中语文教师资源共享。目前,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贫穷地的初中学校,语文教师短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老化、创新能力低。在农村教师得不到有效补充的情况下,通过城乡初中学校建立帮扶制度、轮岗等办法。实行城乡教师资源的平衡,不失为一项切实有效的措施。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道路漫长遥远,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我们要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摸索、攻坚破冰、毫不松懈、继续探索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世海.创新教育新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褚雷.大学学习型组织发展结构模型的实践研究[J].教育探索.2010(02).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探究
此文对目前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给学生带来的重要影响和具体的方法进行阐述。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创建有益的教学情境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兴趣,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渴望的基础意识。情境教学能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认知和实物辨别的能力,可以开发学生右脑的智慧,能够充分利用大脑来记忆和理解语文知识。一旦形成了系统的情境教学,学生对初中语文便是情有独钟了。
二、如何有效运用情境教学
1.用情境创设悬念
人们一经对事物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行动起来会更加的用精神动力,并会沉浸在求知探讨的过程中。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来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思想走进一个意境,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借用情境启迪思维
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体会到文章的主要情感,形成自我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由于初中学生还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还没有办法涉及更广的知识面,通常无法体会到丰富情感的存在,那么需要教师来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的情境,例如在教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内容时,利用课堂的前一个十分钟来让学生讲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对错误的反省等问题,紧接着教师再引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是不相同的,从生活上的思考引申到实际的课堂上。
3.采用情境认知情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鄂教版
初中课程中,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涉及到语音、文字、语句、修辞、文章等内容,可以说是发展学生审美、想象能力的重要媒介,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语文教学脱离了它的人文教学特点,片面追求分数和成绩,很多教学方式缺乏合理性,没有使语文真正发挥其效能。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缺乏交流互动
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使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语文授课方式,但是很多教师依然使用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课堂交流与互动,整个课堂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甚至有的语文课整堂课都是老师在滔滔不绝,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课者,缺乏课程参与度,没有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这种课堂过于呆板,死气沉沉,缺乏民主、活跃的学习和教学气氛,学生有想法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学生又个性也没有展现的可能,师生之间的交流极度缺乏,也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听课情况,不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问题。
2.实践课缺乏科学设计,影响教学效果
鄂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每个单元之后都设计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践课程的教学也是要理性把握的,很多教师只是给学生布置实践任务,但是却缺少对实践活动课的科学设计,甚至有的老师认为语文的实践课就是游戏,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这上面,因此干脆就跳过这一步,很多实践课都流于形式或没有得到利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3.教师对课程标准缺乏研究
我市新课改实行之后,很多学校以及各级教育部门为了让中学语文教师能够尽快了解课改课程,及时调节讲课方法和讲课内容,通过听讲座、听报告、听示范课等集中培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新课标、新课程培训,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让教师了解教育部的政策,及时适应新课改要求,更快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是,这种集训的方式也使得教师无法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全面的分析、把握和领悟,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新课程进行细化把捉,很多教师甚至连七年级到九年级语文教学中各个领域的教学要求都不知道,甚至由老师认为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更加容易了,教师更加轻松了。而且,新课标实行之后,很多教师认为新的就是最好的,旧的就要完全抛弃,其实,这是一种极端的想法,只有在传统教学的优势基础上进行有效方式方法的引入才是科学的方式。
二、以上教学问题的改进措施
1.坚强师生交流与互动
老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做到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与教师平等的主体,学生可以就问题与教师进行探讨和交流。这种和谐民主的师生互动氛围可以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身在语文课堂上的价值,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受到了尊重,他们便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思考和课堂活动。初中语文教学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充分的重视,除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性格心理特点等,在互动交流中,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拔高性的问题,而对于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则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在交流过程中给与其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对于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多与之进行课堂交流,而对于那些较内向的学生,教师也要多鼓励,给其适当的发言机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不宜强求,以免因此伤到学生的自尊心。
2.改进语文实践教学方法
语文实践教学体现了“大语文”教学的理念,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去实践,多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例如,在“走进戏剧”这一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就给学生播放了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茶馆》中幽默的情节安排和让人哭笑不得的人物行为让学生有所思考,话剧的沉重主题也让学生有所领悟。读者还让学生自己根据《茶馆》进行模拟表演,同学们的兴趣都非常高涨。在科学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安排了一次“科学的利弊”的辩论会,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来支撑自己的论点,正反方在辩论时旁征博引,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学习活动安排要关注学生的个性,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设计活动。例如“走近鲁迅”这一主题的活动就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所以笔者就首先给学生推荐了《朝花夕拾》、《呐喊》来阅读,这两本书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算是比较好把握的,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的难度也较小,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不会无话可说。
3.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课程
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改后的教材,深入把握课本的教学重点和新特点,把握新课标语文的教学理念,明确授课的阶段性目标和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同时要细致了解新课标对考试和评价的指导性意见。例如,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划分是按照文本内容来分类的,基本上每一章都有一个明确的内容主题,如果教师把握了这一点,就可以在讲解不同章目的时候安排不同的写作训练,在讲童年趣事这一主题章过程中,学生自然对自己的童年趣事有所回忆,同时各篇课文的辞藻、语句、文体表达方式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所以讲完这一章之后便可以给学生布置童年趣事方面的作文,教师要在写法、结构方面给与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文体写作。
教师不要为了求新而求新,求新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忽视这一点,则“求新”就会适得其反。新课改要求学生参与、课堂活跃,课程设计也要根据课文的需要适时安排,例如《七根火柴》,其重点在于人物语言、环境、人物心理的描写,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却阅读和体会,所以笔者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文本阅读,阅读完之后,由学生回答问题:请你描述一下无名战士,他是一个怎样的战士呢?文章中那些地方有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在细心的阅读中比较准确地把捉了我提出的问题。
三、结语
新课改后的初中语文教学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原因,广大一线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改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新教材、寻找新方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组织;探究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缺乏先进的课堂组织模式作为参照
先进的课堂组织模式一直是语文课堂所缺乏的,现有的初中的语文课堂组织模式一般是死板的、毫无新意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气氛中很难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1]假如有了这样一个有效的课堂组织模式,所有的教师都可以通过对比先进的课堂组织模式,对自己的教学模式有所思考、改进,最终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初中生源参差不齐
初中生生源情况复杂也是当前教学的现状之一。有些学生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而这些问题往往都不是由他们的智力因素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结构。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的教学魅力、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二、优化初中语文课堂组织结构的措施和方法
(一)突破传统观念,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成为中学教学改革的首要条件,教师需要牢牢把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将教学中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使学生想学、善学。[2]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的严肃的教学模式,进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们能够非常自然的融入到教学中去,与老师进行思维的互动。这样,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也乐在其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们多多努力。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关爱每个学生。例如,教师对学习较差的后进生要特别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还要发动学习优异的同学给予帮助,让他们形成“一对一”的学习伙伴;其次,要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动机,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就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自身一定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一定不能摆着一副严肃僵硬的表情,要让自己显得轻松愉悦,从而感染学生们,让学生们能够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去。
(二)确保备课的有效性
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备课是一项基本工作,而且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有效的备课有利于学生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那么,怎样才能确保备课的有效性?首先,明确教学目标,要弄清每节课所要教授的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其次,合理规划教学步骤,把知识点进行合理串联;最后,要思考如何进行创新型教学,将各种教学方法融于教学中,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来演讲练
这是优化语文课堂组织结构的本质和精华。陶行之先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则是实现学生主体的发展,而主体的发展主要源于学生的实践活动。[3]传统教学活动多以“知识的传授――接受”为主要任务。极力追求“教等于学”的教学效果。这种单纯的知识传授活动,是无法达到“学大于教”的教学境界,也不利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因此,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来演讲练,学生才能获得主动、自由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目的是多元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胆识。而在课堂上能组织学生活动,无疑可以锻炼你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服务。
(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优化初中语文课堂组织结构的方法和手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一堂课四十五分钟的课程内容一般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很难自己主动去接受这些新知识。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在人类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只有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而多媒体从视觉、听觉各方面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五)积极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4]这是新课标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合理有效的的激励性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教师也不能为了激励而激励,评价一定要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之上,再进行鼓励引导,这样才是最富有价值的评价。
(六)认真反思教学活动
反思能使教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也能成为自身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和桥梁。教师一定要具有批判性的眼光,善于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积极反思,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具有效性。反思无处不在,例如:每次上完课进行本节课堂教学的反思,不足的要及时批注,下次改正,需要再加强的,下节课强化;每次测试,教师要进行试卷分析,反思教学漏洞并及时修正教学策略。
三、结语
在新课标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课堂不再只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教师主导的传统课堂组织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新式课堂组织的实践,更新陈旧的课堂组织的理念,才能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霍红梅.浅谈课堂组织教学[J].科技资讯. 2011(01)
[2]顾儒枫.实施精细化管理,强化低年级语文课堂组织教学[J].教育科研论坛.2011(01)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学好了语文可以为其它科目的学习奠定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下,语文教学也失去了其应有的色彩。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实用性的提高。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学科也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魅力。
在新时期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教师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转变,只有教师不断改变和创新,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他们才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得投入到语文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在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之路上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究,找到了适合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方法,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新时期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工作。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传统课堂上,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了知识的接收器,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自然不愿意进行学习,被动学习状态下的课堂教学效果肯定是低下的。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一定要做好角色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和总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所获取的知识,一定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
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上,学生们都比较积极、踊跃,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轻松,他们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更强。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效率一定会更高。实践证明,围绕学生展开并且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才能够发挥出学生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能够收获知识,而且能够提高能力,从而为今后进行终身学生打好基础。
二、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中问题情境教学法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新时期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俗话说“问题是思维的起源”,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教学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在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发挥出问题的优势作用,通过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实际,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经历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自觉融入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在学生们通读课文之后,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看插图进行问题的思考:“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没有穿衣服的皇帝。他为什么没有穿衣服,是因为他没有钱买衣服,还是他正在进行表演呢?”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并且都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能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中心思想,准确理解了课文。虽然在此次活动当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比较简单,但是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分组合作,在合作中提高综合能力
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想学好知识,还需要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共同学习的状态之下,学生们才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影响之下,学生们会对自己的认识进行重新思考,通过共同的切磋和讨论,不仅获得知识,而且懂得了如何合作,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为今后步入社会能够和他人合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提高初中生语文学科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思考、提前思考、积极思考。摒弃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导讲解,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策略。
“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首先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为前提,以现行语文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通过学生发现问题、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实验与调查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新理念,既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但是因为它“新”,就呈现出两种态势:既给语文教师带来新的挑战,也给语文教师带来新的困惑。
一、教师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和实践者,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课改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这种理念的发展变化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提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尤其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注重学生的“学”,其次才是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总认为,学生的提前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解差别并不,其实学生在教师讲解前学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书本教材,进入学习预热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获得一定的知识积累,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有一个比较与补充,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就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前预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艺术手法,包括穿插艺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往往形不成一个整体氛围。学校应鼓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并把它制度化,适时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估,以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水平。
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三者应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目前而言,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仍旧偏重“言”的功能,既重视理论性的语言知识、记忆性内容较多。所以,教师应在课程进行之前,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现实环境来科学规划课程设计,由表及里地阐发语文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首先带领学生们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继而再将之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这种“文本解读――精神引导”的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开掘教材的深度,使语文课程成为学生积累知识、提升人文素养的契机。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平衡形式与思想性的比重,既关注学生的语文操作能力,也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精神素养。比如说在学习古代文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们了解其中的词义、修辞手法、文章概要等浮于“表面”的知识,之后再探析其中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让学生们从中领悟到古代文学的主要理念和光辉传统,并树立起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如何正确理解课标理念,科学有效地实施综合性学习,是我们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坚持姓“语”
语文综合性学习,顾名思义,它是从属于语文学科的,至于它和哪一学科综合或延伸拓展到哪个领域,最终还应是“语文”一线在手,无论采用哪些方式,利用哪些手段,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各门学科简单的整合,而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一切均以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性质为出发点,虽百转千回,但凝结不变的仍是语言的魅力和文学的魅力。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提升文化内涵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语文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语文文化内涵的挖掘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
比如“优美的汉字”专设“汉字文化”一节,探究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与汉民族文学、书法的关系等。
(三)树立“学生”意识,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内心的需求
“学生意识”就是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好奇心强、肯动脑、爱表现、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渴望成功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应理解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意识、期望意识、成功意识,要经常让学生担当角色,参与表演,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实践中思考,这样学生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发掘自我、发展自我,促进了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自主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的策略和内容的取舍应着眼于“活” 这里的“活”是指我们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应依据学生的实际灵活设计。同时,整个学习流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与实践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尊重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才会产生乐此不疲的情感,从而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要考虑的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力求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相贴近,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
(2) 贴近生活
生活即教育,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教育注入了深邃的内涵。以实实在在的生活为内容的学习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很乐意全身心的投入。生活的外延又相当广泛,它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所有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都可以纳入语文教师的视野之内。
(四)辨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既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又有承担实施活动的义务,学生在整个活动中都处在一种紧张、积极、亢奋的状态,从选题到制订计划,到收集资料,最终到成果的呈现,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是真正的知识建构的主体、探究的活动者、积极的认知者,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虽然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是,活动不是自发的漫无目的、毫无规则的行为,更不是随心所欲,所以仍要重视发挥教师适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作用,以追求真正从自主的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师初为组织者、促进者、平等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从原来的传递知识向激励思考、提供帮助转移,鼓励学生寻找多种信息源,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也促进教师在活动中自我发展;后为退居一旁的积极的旁观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合作探究。所以,教师的角色主要体现在:( 1 )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做学生自主活动的“领路人”;( 2 )有效的推动活动的进展,做学生实践活动的“指路人”;( 3 )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做学生集体活动的“带路人”。学生既要尊重指导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又要树立自主立题、自主实施、自主结题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转化为现实,逐步发展为完整意义上的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这样,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的创造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确保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
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导向和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积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所以,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排座次的终结性、甄别性、选拔式的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发展自我的机会,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语文综合素养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导入 心理特点
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整个创意课堂的开端,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课堂导入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其模式多种多样,可谓异彩纷呈。笔者通过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切身实践,收集了各种课堂导入模式,将其根据导入方式分成教材内导入和教材外导入两大类,并结合初中教材和初中生的特点对其作了相应的评析,希望对在一线教学的教师有所帮助。
一、教材内导入
教材内导入即直接借取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导入。导入的方法主要包括介绍背景导入、关键词导入、主题句导入、审题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事件导入等。它的优势在于导入内容本身就来自教材,不必为与教材相契合而劳心伤神,这种导入方式比较适合记叙文、议论文。在教材内导入的诸多方法中,关键词导入、提示问题导入、叙述故事导入和事件导入比较好利用,也比较符合中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方式开始由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比如在讲《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生活=生存,是√还是×?”然后问同学们“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两个词有没有区别?如果有,那它们区别在哪里?”同学们踊跃举手,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这时我说“好,同学们先保留意见,今天我们来学习《鲁滨逊漂流记》,学完之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好不好?”……“同学们有写日记的习惯吗”“你们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写日记呢?”“好,那鲁滨逊为什么要写日记呢?”……最后,在黑板上板书“生活=生存√×”,整堂课环环相扣,同学们好像变成了漂流的鲁滨逊,直到下课还陶醉其中。
二、教材外导入
教材外导入即利用非教材知识或者教具进行导入,它主要包括名人轶事导入、设置悬念导入、歌曲音乐导入、名人名言导入、情感意境导入、对联诗歌导入、寓言典故导入、游戏活动导入等。教材外导入不受教材限制,内容及形式可灵活多样,应该说比教材内容导入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学生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的情感指向日益广泛。他们的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不断扩大以及需要的不断丰富,也使他们的兴趣广度大为增加,这就使得导入的方式更多些。如插图视频导入、情感意境导入、寓言典故导入等。比如在讲《三峡》的时候,放一段《三峡》录像请同学们讲讲感受,讲《中国石拱桥》时搜集中外的名桥做成幻灯片等,请知道的同学们给大家讲,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初中生的性格开始朝着稳定与成熟的方向发展,行为选择方面的无意识和习惯性逐渐减少,开始较多地体现出主观能动作用,个人的主动适应替代了原先对外界要求的被动迎合。因此,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一些由学生参加的互动环节,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比如在讲《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请喜欢动物的学生学一种动物的叫声或者动作,让大家猜是什么动物。在讲人物描写方法的作文课时,请一个同学用两三句话描述班里的一个同学,让同学门猜猜他描述的同学是谁等(板书“猜猜他/她是谁”)。
心理学家将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意指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生们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他们或好奇、或焦虑、或苦闷、或善变、或兴致勃勃、或桀骜不驯、或稚气未脱、或自以为是……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在这个时期,在教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在结合教材文本实际的同时,运用切合中学生接受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导入设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有效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引领学子们更好的搞好语文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骏乐.花季心路――初中生心理健康读本[M].浙江: ,2001.
[2]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