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26 11:27: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

第1篇

一、景区酒店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改变,我国的旅游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酒店行业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现阶段,我国的酒店比之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论是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酒店的整体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变。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新型的酒店也在不断出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在外出旅游的时候,对酒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过去人们在酒店的选择方面可能更加注重经济实惠,现在客人对酒店的环境、配套实施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酒店行业有更好的发展。

二、景区酒店发展存在的问题

制约酒店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种,不同的景区因其自身发展状况的不同,现阶段受到的制约因素以及产生的问题不尽相同。目前,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我国的旅游业在不断发展。景区酒店也借着旅游业的东风在不断前进,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景区酒店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淡旺季差异大

景区酒店因为其地理位置的原因,与其他普通的酒店有着一定的差异。景区酒店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到景区来的游客,所以其经营状况受景区本身游客量的影响极大。目前我国很多景区游客人数都存在明显的淡旺季的区别。在一些重要的节假日,如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也就是我国的旅游黄金周,在这期间选择出行的旅游人数较多,基本是各个景区的旅游高峰期,酒店客房和餐饮等服务设施供不应求。相反在平时,出行的人数较少,有些景区的游客都没有工作人员多。在旺季的时候,景区的酒店往往人满为患,而在淡季,景区酒店往往入不敷出,这就造成了明显的淡旺季。

(二)开发创新不足

景区酒店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现在很多景区酒店的建设都没有为未来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还有一些景区原来建设的酒店,其配套设施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人们的需求。在景区酒店的建设和经营管理过程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否则很难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难以吸引年轻的消费群体,且年轻人在旅游人群中占据不小的比重。因此,如何在景区酒店的建设及发展过程中,融入创新元素,更好地适应现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资源利用率低,发展成本高

景区酒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着其他酒店不可比拟的优势。景区酒店与景区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景区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可以为酒店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条件。但目前很多景区酒店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也没有合理地利用好自身所拥有的优势资源,没有做到资源共享。在进行基础建设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会造成重复建设,或者资源利用率低,这都在无形中增加了酒店建设及经营的成本。景区酒店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合理地利用景区的优势资源,可以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四)管理不科学,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景区酒店往往是伴随景区的开发而建立的。在景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酒店本身也要经历一定的变化。但很多酒店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有的时候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往往在管理等方面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酒店的更新发展速度没有跟上景区发展的脚步,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或者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酒店的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方式便利化、智能化不足,服务水平不高,或者酒店在定价方面存在不科学的部分等,这不仅不利于酒店本身的发展,也会影响游客对景区的整体评价。

三、景区酒店发展的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景区酒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科学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不断地促进景区酒店的发展。

(一)适度营销,持续发展

在社会多元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愈来愈多。鉴于目前我国在黄金周的时候,各个景点的旅游人数爆满,很多人都选择了错开高峰期出行。这就为景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缩小景区酒店在旅游淡旺季之间的入住率的差别,其更应该在旅游淡季进行适度营销。在旅游淡季的时候,进行全方位的营销,不仅是指要在价格方面做出一定的优惠,也可以联合多个与旅游相关的网络平台,推出性价比较高的活动,吸引游客入住。对于酒店来说,客人入住的单位成本并不高,而且平均成本也会随着入住率的升高而降低。携手旅行社以及相关的网络平台,推出具有本景区特色的旅游活动,进行适度营销,能够吸引更多的客人,有利于整个酒店的可持续发展。

(二)适度开发,合理创新

景区酒店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景区酒店在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创新。例如,景区酒店在房间的设计上,可以根据景区的特色,将房间的内部装饰进行创新。可以将景区特色风景做成装饰画挂在房间的墙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装饰,布置在游客的房间中,增强房间的特色。景区酒店在菜品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出去旅游,往往喜欢尝试新的东西,酒店可以根据当地的饮食特点,对菜品进行合理的创新设计,有些菜品也可以用景区的特色风景进行命名,让游客感觉一直身处在美丽的景色以及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中。在预订、点菜、结账等服务过程中,主动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缩短等候时间,提高客人满意度。

(三)合理利用,降低成本

在景区酒店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其自身条件和景区的优势相结合,合理地利用景区的优势资源。一个景区能够吸引游人的到来,一定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可以将酒店与景区更好地融为一体,让游客时时陶醉在酒店精心设计的优美环境中。合理地利用景区的资源,不仅包括利用景区的基础设施,也包括对景区的内在优势的利用。景区酒店可以借助景区的宣传活动,宣传自身,也可以与景区一起进行一体化的销售。景区酒店可以与景区进行优势互补以及资源共享,例如,在景区特色食品的制作与销售过程中,进行积极合作,使资源本身得到更科学合理的利用,也有利于双方成本的降低。

(四)科学管理,不断发展

景区酒店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在对景区酒店进行规划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在制定酒店相关发展战略和管理制度的时候,要考虑到与景区的整体发展规划和要求相衔接、相结合。为了促进酒店的长远发展,一定要注重对酒店内部人员的培训。酒店作为服务行业,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酒店要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酒店服务人员的素质,具有较高素质的服务人员就是酒店行走的名片。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 游客管理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61-01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收入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需求的增长,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正在迅速蓬勃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在不断的开发,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睐”,为了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游客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分析与掌握景区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各个游客集散中心或常住社区前往景区进行观赏、游乐等活动,在景区内部和外部系统之间形成一定强度的旅游流。这里主要探讨旅游景区内部游客活动的时空规律。

1.景区旅游流的时间变化

景区旅游流的强度在一年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淡季游客较少,大量设施设备闲置;旺季人满为患,景区资源环境承受较大压力。由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旅游景区的植被、地表景观等一年四季呈现出节律性的变化。因此,我国的许多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室外景区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从接待游客数量来看,有明显的淡季和旺季。例如,每当冬季来临,由于九寨沟大雪封山,进入景区的公路、山路路面结冰、结霜,汽车难以进入,部分游客对寒冷天气无法适应,冬季九寨沟的游客明显减少,形成淡季。影响景区客流季节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出游时间。对于我国出游人口的大多数而言,由于工作等原因,平时一般没有外出旅游的时间,中、远程距离的旅游往往集中在节假日或长假期间,而周末双休日是近程旅游的高峰期,寒暑假是教师、学生出游的集中期。

在一天之中,景区旅游流的强度也是不均衡的,表现出明显的时段性。高峰时段会形成游客排队等待,低谷时段则游客稀疏。景区由于与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基地的距离远近不同、开放时间、活动内容等不同,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会形成客流的高峰和低谷。在进入景区的高峰期,景区入口处客流量巨大,会形成游客的排队现象;在没有开展夜游的景区,黄昏时段是游客离开景区的高峰期,在景区出口,客流强度较大等等。例如,深圳欢乐谷的开放时间是每天9:30―21:00,由于晚19:00有大型主题晚会,每天3:00前后是入园高峰期之一。

2.景区旅游流的空间变化

一般而言。景区都有一个或多个出入口,进入景区后,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在导游图或路标系统的导引下,会沿着一定的线路或景区游道进行游览。以最简单的一日游景区为例,旅游者要经过到达―泊车―买票―验票进入―参观、游乐、看节目等―午餐―参观、游乐、看节目等-出口―取车―离去完整的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游客的空间位移过程是线性的、连续的,如果游客在某一处停留时间过长,或者说是某个景点停留游客过多,也会出现旅游流。同时,在旅游景区出入口、高级别的吸引物、主要游乐场、表演场所、购物场所、就餐地点、游道的交汇处等节点会形成人流汇聚,特别是在旅游旺季的高峰期,这些节点会承受游客超负荷的压力,对资源环境、接待设施产生较大的影响,会出现游客排队、等待,容易产生各种事故。

二、对旅游景区最大环境容量的确定与控制

旅游环境是指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旅游环境系统不是指一个单纯的自然环境,而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该系统是围绕作为环境主体的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与主体的多种组合产生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而旅游环境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它是建立在旅游环境系统基础之上的,在文章中,主要探讨的是量化的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即在满足游人的最低要求和保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求的情况下该风景区所能容量的最大的游客量。

旅游环境容量具有静态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长期而言,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它随着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化、旅游地的发展及旅游时间的延伸而不段变化。影响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生态、资源、天气、当地风俗文化、当地居民态度、游客素质、游客心理、时间、空间分布、接待能力等等。旅游景区应利用现代化、先进的科技工具,随时检测并关注景区内游客的数量,在景区热门景点未达到饱和前,不需要采取任何控制容量的管理措施;一旦热门景点出现拥挤,应立即通过电子公告牌向游客发出预警信息,引导游客流的合理改向;如果热门景点的超载经常发生,景区应考虑设立新的景点,或者是提高门票价格,强制分流等,同时为预防以后超载事件的发生,延长景区开放时间,加强淡季促销,分流一部分旅游旺季时的游客。

三、规范旅游景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第3篇

关键词: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旅游景区;景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U47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一、广西旅游景区现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景区做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吸引游客的首要因素,旅游景区的服务优劣直接影响游客满意度,因此旅游景区的质量管理是保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性因素。

表1 广西、全国景区分布情况一览表

广西旅游景区的分布如表1,可看出广西4A和3A旅游景区在全国旅游景区的占有量为10%左右,5A和2A级景区的数量较少。广西近些年逐渐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式发展,广西旅游市场所占市场份额。在广西166家2A级以上景区中,35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基本为4A级和5A级景区。在贯标认证的旅游景区中,“世外桃源”景区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二、旅游景区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竞争优势

1987年3月首次颁布了ISO9000族标准,QMS认证制度开始在全世界各国范围内得到普遍推行。先后经历了ISO90001:1994、ISO90001:2000和ISO90001:2008三个版本,它是全球第一个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成熟的质量管理框架,目前全球有161个国家/地区的超过75万家组织正在使用这一框架,每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最早应用于工业企业,最广泛的应用于工业企业,逐渐延伸到财务、医院、学校、环保、旅游和服务等行业,旅游景区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最早始于年黄山景区。笔者通过广西世外桃源等景区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实践的深入剖析认为旅游景区贯标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取得竞争优势的新增长点。旅游景区贯标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树立品牌,更重要的是可以内强管理,表象于游客的满意度的增强。

1. ISO9001质量认证有利于旅游景区塑造品牌、增强品质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具有对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规范、统一、基础、指导作用而被市场认可。在申请贯标认证的过程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每年都进行复审,因此它具有保持品质的外在因素。它为A等级的评定提供有力的内部管理规范,为旅游景区在综合管理的模块提供制度保障。随着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支柱型产业,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将成为游客选择旅游景区的重要因素,贯标认证对游客发出清晰的信息:这个旅游景区致力于实现高标准和持续改进的旅游景区。

2.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有利于旅游景区的内部管理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将内部工作流程经过拆分、重组和优化,以文件的形式规范员工和组织行为使其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反映时间,以提高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满意度。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一个全员参与的工作环境。当全员都参与到ISO9001的过程管理之中,每个人都是文件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严格按照文件规范完成规定行为,而当出现新的问题时,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寻求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确以文件的形式规范,形成全员参与的持续改进的过程。当实现全员参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内部沟通和信息的传递,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提高内部管理的工作效率。

3.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游客满意

以游客满意为导向是旅游景区贯标认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ISO9001标准规定了QMS要求,并不规定产品要求,其适用于所有行业。旅游景区所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服务和有形的景区建设,目前我国游客的特点主要以观光为主,游客的满意主要集中于对景区建设的满意和景区服务的满意,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关注于游客对旅游景区服务的满意。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从游客进入景区直至离开景区都以文件化的形式规定了QMS的要求,并具有持续不断改进的机制,为游客满意提供的制度保障。

三、广西景区应用ISO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被誉为被遗忘的故乡―广西“世外桃源”旅游景区成立于1999年5月,成立之初便贯标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笔者通过对广西贯标认证的旅游景区调研发现,贯标认证与否在景区竞争优势中没有突出表象,旅游景区的贯标认证既没有达到对外塑造品牌、增强知名度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对内优化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没有真正的发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发挥的功能和效果。笔者认为存在的主要原因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自身的行业限制导致的游客认可度不高,以及对旅游景区内部从贯标认证动机、领导的重视程度到实施过程的形式化,导致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作用不明显。

1. 游客对旅游景区贯标认证的认可度不高

通过调研68.7%的游客不知道旅游景区也可以贯标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这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最早应用于工业企业的起源有关;81.2%的游客将旅游景区的A等级做为考虑是否游览景区的首要因素,可以看出相比A等级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未得到市场游客的认可。多数游客不关心旅游景区是否贯标认证,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是游客选择景区游览的主要因素,因此贯标认证对于旅游景区只是一个保健因素,它不能引起游客的消费欲望,不具备刺激游客消费的功能。

2. 旅游景区贯标认证的初始动机不单纯

部分旅游景区贯标认证是一种市场的虚荣表现。

由于很多景区已取得ISO9001质量认证,自己如再补取证,在市场竞争中就慢了一拍,输了一招。为与其他景区相同而取得认证。将ISO9001认证做为一个任务而完成,不是将其思想贯彻于管理之中。并且也意识到贯彻ISO9001标准是世界性的趋势,是进入国际市场应备的“通行证”,晚贯标不如早贯标,有备无患。为争取领先、主动而申请认证。市场虚荣。只是将取得贯标认证做为一种标识,一种向外展示景区管理的资本。

3. 旅游景区领导的重视程度不高

领导对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贯标认证的重要意义。贯标认证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有利于组织提高市场竞争力。领导者应造就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组织内部上下都对满足顾客要求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并全力参与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4. 旅游景区贯标认证实施过程流于形式

由于贯标认证的动机不端正、领导不重视等原因,最终导致旅游景区贯标认证后的实施过程流于形式,不按照规定执行标准文件,而是为了检查而准备各种文件。虽然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提出适用于所有行业,但在其操作指南上对旅游景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不是很强,影响了操作环节的实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四、改善旅游景区贯标认证的几点建议

质量管理体系的真谛是预防问题发生,是事前管理的有效手段。预防为主和持续改进机制是质量管理体系生命力的核心。正如世外桃源的企业精神:“说你做的,做你说的,记录你做过的,查验你所做的,更改不对的”。笔者就旅游景区贯标认证提出几点建议:

1. 基于内强管理的贯标认证动机

罗曼・文森特・皮尔和哈瑞尔都提出“态度决定一切”,心理的内生变量决定外在的行为表现。旅游景区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基于增强内部管理的贯标认证动机,只有正视贯标认证的目的与意义才能从行动上支持、认可和遵从标准性文件。

2. 领导重视是前提,全员参与是基础

全员参与的前提是领导的重视。让贯标认证的思想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领导的重视,是一贯的重视不是一时的重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将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当成管理的主线,与旅游景区的战略保持高度一致。突出领导在QMS中的责任和作用。因此,各城市政府应根据城市本身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以促进国际旅游城市的持续发展。

3.省略ta.省略.

[2]嵇国光,等,ISO9001标准解析与应用[M].中国标准出版社.

[3]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M].中国标准出版社.

第4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各行各业都在不断的发展与壮大,当然旅游产业也不例外。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是我国生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经济发展良好的背景下,生态旅游景区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可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在环境的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当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会中的各种环境问题依然对我们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威胁。就目前来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因为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比较少,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规模也不大,导致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主要对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对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帮助,让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 管理工作 问题 应对策略

前言: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主要是针对环境的影响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它也在快速的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对国家的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对于地区来说更具备针对性,在促进地区发展的同时也能扩大区域的经济来源,带动着整个区域的良性发展。在当前的社会中,人们会把旅游当成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自然的生态旅游会变得更受欢迎,但是很多生态景区受到了全球环境的影响,与生态的距离越来越远。对于生态旅游区来说,游客是最具有杀伤力的,因为他们的参观和欣赏会对区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干扰,如果这种破坏超出一定的范围就会直接打破生态的平衡,而游客们生态意识的薄弱和环保意识的不强烈也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所以生态旅游景区的保护工作和安全问题是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的。

一、注重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意义

1.1注重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有助于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游客出门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享受和放松,所以生态旅游景区必须把这个前提考虑到位,在景区的管理上以这个为目的,保证游客能够真正的享受景区。所以抓住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对提升游客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作用,让游客真正的信任景^,增强对景区的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游客就会放松心情去享受景区,感受景区所有的美好事物。

1.2注重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

生态旅游景区是一个公共的场所,它可以一次性容纳很多游客,当所有游客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旦问题发生就会对景区的公共秩序造成影响。所以景区的管理有序能够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旅游氛围更加和谐,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

1.3注重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有助于实现景区发展的目标

注重生态旅游景区管理,能够为景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一定的保障,真正的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因为景区的管理一旦混乱起来就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给游客的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相反实行景区的良好管理能够保持景区的秩序,带动更大的游客量,促进景区的经济效益发展,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生态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生态旅游景区注重的就是生态和环境,可在实际的旅游活动中,游客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就算景区环卫随时清扫,这类现象还是没有得到改善,这对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严重的还会影响全球生态旅游景区的形式变化;另外很多生态旅游景区在环境保护的力度上都不够,管理上的工作比较薄弱,导致景区的发展越来越差。

2.2生态旅游景区的安全问题明显

旅游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旅游安全,安全第一是每一位游客都不可否认的观点。对于生态旅游景区来说,安全问题也是管理过程中必须注重的点。但是在生态旅游景区中,很多安全因素都被管理者忽视,比如景区中的植物、动物是否会对人类造成伤害;景区内的设施设备是否存在故障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管理中重视的问题。

2.3生态旅游景区的收费制度不规范

我们经常从网络报道上得知,很多景区都存在着乱收费的现象,虽然被网络等媒体曝光,但是这种现象还是一直在蔓延。对于生态旅游景区来说,网络报道的负面新闻对它们的影响是很大的,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业绩是直接相关的。景区的管理者应该维护景区的名声,为景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强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对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旅游景区的环保力度应该从多个方面一起入手,培训景区员工去保护环境是必要的工作,另外还得激起游客对景区环境的保护意识,从两方面结合让游客和工作人员都具备环保意识,从景区里的一花一木开始。所以加强生态景区的管理,管理者自身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并且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做好景区内每个板块的保护工作。对于游客来说,景区应该对他们进行环保意识的传播,在景区内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设立更多的环保警示牌,让环保知识随处可见,可以给游客带来无形的影响,让他们能够自觉的去保护环境。

3.2提高生态旅游景区的安全性

景区的安全工作在管理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因为游客最在意的就是景区的安全,只有保证了游客的安全才能让生态景区发展得更好,这对游客和景区来说都只有利没有弊。所以提高景区内的安全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保证游客放心安全的享受景区风景,从景区内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景区内的动植物要确保无伤害,景区内的设施设备随时检查和更换,做到游客的真正放心。

3.3规范生态旅游景区的收费制度

改善生态旅游景区的收费制度对于景区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为收费是个比较实在和现实的问题,对景区的名声有很大影响。收费制度的改善带给游客的是放心,带给景区的是安心,这一改变不仅增加了景区的游客量,还给景区带来了更多的利润。

四、结语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旅游需求,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旅游形式的选择,生态旅游景区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在现实社会中,生态旅游景区是旅游资源的聚集地,在整个旅游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注重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促进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国内旅游景区餐饮研究概述

从国内研究成果看,景区餐饮相关文献最早见于2000年,截至2014年7月,以景区餐饮/景区饭店等为关键词的文章数为26篇,其中,张满林[1]等分别对泰山等景区餐饮的餐具、安全监管机制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徐波林[2]等从环境影响的角度探讨了景区餐饮低碳模式构建问题;孙英杰[3]通过调查北京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餐饮状况,提出了景区餐饮的评价标准;其它学者分别从产品、建筑、布局、消费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研究对于旅游景区餐饮关注度不高,研究成果较少。通过梳理现有文章发现,景区餐饮研究仍未脱离社会餐饮的一般范畴。然而,与社会餐饮相比,景区餐饮在客源构成、市场营销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独特性,不能简单地将社会餐饮的研究结论直接应用于景区餐饮的研究中。因此,从旅游景区餐饮的特点出发,探讨景区餐饮的业务构成和核心内涵,有助于旅游景区餐饮的科学管理和旅游景区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景区餐饮类型

目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景区餐饮类型进行了划分,姜若愚按照餐饮服务经营方式,将其分为景区自主经营、承包经营和特许经营;赵建桥从消费层次出发,认为风景名胜区餐饮设施包括餐饮点、餐饮店、一般餐厅、中级餐厅和高级餐厅;孙英杰总结出北京4A级景区餐饮类型包括御膳、饭店、西式快餐、零售亭等,上述旅游景区餐饮分类仍然采用了社会餐饮的分类方式,未能体现出旅游景区餐饮的特殊性,本文以游客类型为出发点,通过综合各类型游客的消费金额、停留时间、核心需求等内容,将景区餐饮分为团队餐饮、普通散客餐饮和高级餐饮,并以此为依据,总结其经营管理特点。

1.团队餐饮。团队餐饮主要针对普通旅游团游客以及拓展会议等特殊团队游客,团队餐饮的特点体现为客流量大,但人均消费低;在产品质量方面,客人普遍关注食品卫生和菜品特色问题;由于团队餐饮讲究翻台率,所以团队餐饮更注重高工作效率,不要求过高的服务标准。

2.散客餐饮。散客餐饮经营管理的重点在于方便快捷,并能够体现出景区当地饮食文化,因此,需要核心关注其餐厅布局和产品创新。与团队餐厅依托景区市场营销终年都有固定的合作对象不同,散客餐厅的客流量极为不稳定,因此在市场营销和产品创新方面要求较高,需要更加灵活多变的市场营销策略和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3.高级餐饮。高级餐饮消费形式主要是包间消费,这类客人对产品安全、质量、特色等具有较高要求。同时,该市场客源构成主要是少量的游客和当地与景区联系紧密的企事业单位,需要极大地依赖景区公共关系,这使得餐厅在顾客关系管理方面具有更的要求。

三、旅游景区餐饮经营管理特点

1.客源构成的多样性。受市场区位等要素的影响, 旅游景区餐饮客源以游客为主,周边居民消费较少,其核心客源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因此,景区餐饮在客源构成上具有多样性。

2.经营管理复杂性。客源构成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景区餐饮在市场营销和产品创新等经营管理思路上不能像社会餐饮一样集中选择某个目标市场,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它需要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才能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这使得景区餐饮管理存在着极大的复杂性。

3.关联性。景区餐饮是构成旅游景区系统的子系统之一,这决定了它必然与景区其他组成部分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景区餐厅从财务上看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但从产品价值链的角度看,其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设备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因此其各项业务都需要与整个景区形成较强的关联性。

4.管理主体的多元性。景区餐饮的关联性决定了经营管理主体的多元性,景区餐饮管理不完全隶属于某个部门,而是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餐饮部虽然是整个景区餐饮的核心部分,但其人力资源部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却被分摊到景区其它部门。

第6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 复合型人才 培养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体系中引起旅游者出游动机的直接触发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旅游业中居于核心地位。然而目前大多数景区现状令人担忧,"圈起地来坐收门票"是当前一些景区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景区里,游客感受不到精细管理与人文关怀,常常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我国旅游景区经过30年的发展,在硬件上已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但在软件上却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同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等兄弟行业相比显得较为滞后,这与旅游景区人才的匮乏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一个景区光有"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能使"景"不断产生新的吸引力的"人"、目前,旅游景区最为紧缺的人才主要有4类:一是旅游景区经营管理高端人才;二是随着旅游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一些技术人才;三是公关人才;四是国际化人才。因此旅游景区的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且能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于景区人才的培养,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在CNKI中国期刊网上以关键词"景区+人才"进行搜索只得到15条记录,其中对"景区复合型人才"的论述更是空白。针对旅游景区目前相关人才的紧缺现状,本文认为可将这几类人才进行整合培养,提出"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即具有一定概念能力、技术能力和人际能力的国际化综合性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人才。其中,概念能力是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能力;技术能力是使用某一专业领域的有关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能力是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能力;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知识结构的人才。另外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本文的复合型人才有个前提,即专业性,"复合"与"专业"并不矛盾,即对旅游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必须有一定的学习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同时复合以上多种能力。

一、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对旅游景区的重要性

1、对景区而言人才资源比旅游资源更重要。行业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旅游景区最核心的资源,是景区建设、经营、管理的中流砥柱。我国的中西部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景区管理人才的缺乏,资源的垄断性优势在缺乏科学、人性管理的情况下逐渐被削弱,景区运营达不到理想的境界。与此相反,东部地区资源稀少,但人才济济,管理方法的先进性弥补了其资源的不足性。深圳属于旅游资源非优区,但华侨城集团公司非常重视对管理人员的要求,重视管理制度的规范,业务流程的重组,最终创造了骄人业绩,培育出一批知名品牌的旅游主题公园。可见,旅游资源可以创造,旅游人才却不可多得。一个景区无论其先天优势多么突出,若缺乏专业人才,不能够辅以良好的经营和管理,其生命力和吸引力必然会下降甚至消失。

2、复合型人才更符合旅游景区的需要。相比饭店等行业,旅游景区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对技术、设备和高水准的管理理念的依赖程度更高。例如,信息化的智慧型景区是大势所趋,全国首个"智慧景区"九寨沟已实行景区管理智能化,通过移动道路测量、网格化管理、全球定位、遥感、地理信息、视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解决旅游旺季景区景点资源电子化、门票智能化、游客行为追溯、智能化引导和时空分流、景点负荷监控等问题。可见,旅游景区对人才的要求是"质量"大于"数量",目前最缺乏的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当前制约景区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旅游景区人才现状

旅游景区正面临着严峻的人才问题。

1、景区人才数量不足。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 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 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而且旅游人才分布主要集中在饭店和旅行社,占全行业人才总数的近九成。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具备多种复合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旅游景区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景区需求。

2、景区人才质量总体偏低。不少景区管理层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旅游经营管理理论和技术知之不多,导致盲目上项目、经营不科学、管理不到位,给景区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由于国际化人才的缺失,景区接待国际旅游者能力偏低,制约了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景区人才的职业培训在内容、形式、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等方面均落后于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

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最核心的子行业,复合型旅游景区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这样的情况在一些中小城市的旅游景区尤其严重。

三、旅游景区人才问题原因分析

第7篇

生态旅游主要是基于生态环境景观的一种旅游方式,生态旅游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遵循,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具有特色的人文生态系统为对象,包含了生态体验、认知、教育等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的特点在于生态旅游以自然环境或者是有特色的风土人情为主,旅游活动对于环境不具有破坏性,而且生态旅游发展主要目标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效益,而是以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带动经济发展之间的有机融合为目的,是一种注重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旅游方式。

2目前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理存在的制约问题分析

2.1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管理水平不高

生态旅游景区虽然旅游资源以生态、人文特色环境为主,但是同样也需要对其进行管理维护。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对于景区管理维护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由于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旅游景区破坏问题,未能及时地进行修补维护。同时,在生态旅游景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缺乏全方位的监测管理,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内一些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2.2生态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缺少品牌特色

目前我国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阶段中存在着盲目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问题,破坏景区内的地形、植被,随意改造景区内的自然生环境,这些看似是对生态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开发,然而却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造成了景区内生态整体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甚至是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内出现了景观污染,景区的审美价值大幅降低,不利于塑造生态旅游景区的品牌特色。

2.3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力度不足

做大做强生态旅游景区产业,必须在旅游市场做好产品营销,但是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往往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工作重视不足,未能及时总结生态旅游景区的经典特色、文化氛围,缺乏品牌效应,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消费市场过于狭窄、消费层次不高的问题,不利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运营发展。

3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3.1创新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

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态旅游景区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特性,分类开展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将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功能分区,以协调旅游资源的人为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可以按照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将整个景区划分为自然保护区、特殊自然保护区、公园发展区以及特别适用区等几个功能分区,根据分区不同分别确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级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主要集中发展公园发展区与特别适用区,通过这样分层次的规划设计来保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景观,同时也可以提高生态旅游景区对游客的新鲜感与吸引力,这对于景区的发展非常有利。

3.2完善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体系,重点在于确保管理机构运转顺畅,各项服务内容规范化开展。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上,首先,应该结合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特点,建立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统一管理的管理组织,并完善游客接待、旅游项目的经营管理、旅游投诉处理、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其次,应该针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餐饮设施、住宿设施、购物设施等方面的管理制定系统全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尤其是安全管理,必须加强安全、消防、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意识、知识、技能的培训,确保医疗救护、危险警示等旅游安全配套设施齐全。

3.3不断提升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当前生态旅游逐步发展,在现代旅游需求下游客对于旅游景区的需求内涵也更加的丰富,包含了审美需求、愉悦需求、健康需求、文化需求、求职需求、精神需求、道德需求等一系列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生态旅游景区更应该注重对旅游景区产品的开发,要在特色美食消费、旅游纪念产品、游客居住环境、出入交通、精神享受与冲击等各方面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逐步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旅游客户提供更多的多样性旅游产品。此外,应该结合现代游客对于旅游参与与体验的新要求,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种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例如探险、自助旅游等突出当地特色、多样化的旅游服务,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3.4加强对生态旅游景区经营开发的营销管理

第8篇

关键词:经营管理模式;市场化;公益性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成了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旅游业也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增长,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

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蓬勃红火的旅游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当前市场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新模式。

一、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管理模式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严格控制旅游的过度开发,保护自然文化遗产。

二、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效率得到了提高。近年来,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

但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为目标,需要将经济、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因此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要让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及制度保障。

(一)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体系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

(二)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三)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三、“零门票”公益性经营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有些人简单地认为,把优美的自然资源圈起来,坐收门票,这就是在搞旅游。所谓的旅游产业,也仅仅是收收门票而已。其实,恰恰相反,旅游产业的最高境界应该追求“零门票”,将门票经济转为产业经济。如果眼光还只是瞅着门票,而不注重寻找新的替代性收入增长点,一味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搞景点开发,旅游产业最终只能走进一条“死胡同”。如今的旅游产业是全方位的,连着娱乐、交通、餐饮等众多行业,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发展旅游产业,眼光绝不能盯在一张小小的门票上,而是要在“吃、住、行、购、游、娱”这六大要素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因为留住了游客就留住了财源。人文精神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灵魂。在全世界旅游产业的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及其人文精神始终是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灵魂。毫无疑问,倘若缺乏历史厚重的沉淀和文化灿烂的光彩,那么,无论是八达岭的长城、西安的兵马俑,还是耶路撒冷的“哭墙”、麦加的“圣石”,它们皆毫无价值。退而言之,即使是那些天公造就的自然奇观,如中国的九寨沟、张家界、美国的黄石公园,也正因其符合人类热爱自然的天性而成为旅游胜地。

2006年12月初,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游客人数已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2亿元。而在2003年以前,黄果树的年均游客人数还一直徘徊在50万人次。一年一百万,三年三级跳。告别单纯的门票经济是今天黄果树旅游产业获得历史性突破的关键。虽然现在我们的发展仍离不开门票,但发展的增长点已渐渐转向景区品牌和景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去年以来,国内众多景点纷纷涨价,但黄果树景区始终坚持门票不涨价,并设立了景区免费开放日。

我国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明显不足滞后了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探索、建立一套既有利于资源保护又有利于景区管理的我国景区管理体制和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经营机制,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必须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经管理的新模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加大引进市场化经营模式,通过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景区管理模式,为广大百姓提供更优美、更舒适的旅游服务,为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有力的管理制度保障。从而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第9篇

近年来,民营资本不断进入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已经成为新疆旅游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新疆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动力。然而,民营旅游景区由于固有的投资利益,出现了掠夺式开发,旅游设施陈旧,景区工作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以阿瓦提多浪部落为个案,研究了新疆民营旅游景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期对新疆民营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疆;民营景区;多浪部落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10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国家旅游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降低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旅游服务业的门槛的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兴办旅游服务业。新疆民营企业进入景区最早以“农家乐”旅游形式出现,开发了一批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园等小型旅游景点。近年来,新疆民营旅游企业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促进新疆民营景区的发展,研究新疆民营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1新疆民营景区现状

据2015年统计,新疆共有A级以上景区260家,除了5家5A级的政府国营景区,其余的255家中,A级以上民营景区共69家,占新疆A级以上景区比例26.54%,4A级及以下的景区均有民间资本参与其中。如,4A级的库车龟兹生态园所属库车饭店有限责任公司;3A级的巴州莲花湖旅游区也有民间资本的参与。另外,新疆星级农家乐共有143家,绝大部分都是民营旅游企业。民营景区在新疆旅游景区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为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作了很大贡献。

从表1可以看出新疆民营景区主要集中在2A和A这个等级,且所占比重较大,而在4A和3A旅游景区中所占比例较小,提升景区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景区质量、扩大规模。

2新疆民营景区存在的问题

2.1掠夺式开发

目前,新疆绝大多数旅游景区实行国家所有、企业化经营。民营资本进入旅游景区后,不可避免的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取,不断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忽视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呈现出掠夺式开发的局面。例如,在新疆很多县市的胡杨林公园开发中,民营景区经常只顾招揽游客,很少投入资金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由于本身实力有限,新疆民营旅游企业在对景区进行建设时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选择方便、省事的建设方法,景区内各项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游客多方面旅游的需求。旅游基础设施更新换代不及时,使新疆民营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不规范的落后现象。如,新疆民营旅游企业大多不愿意投资修建景区道路和区外交通;景区内的游乐设施在初期投资后往往超过使用年限运营;住宿设施和餐饮服务设施普遍陈旧等等。

2.3员工管理问题

新疆民营旅游景区管理理念落后,特别是景区人员管理方面存在很大问题。绝大多数民营旅游景区人力资源规划与景区发展战略脱节,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不足等,严重制约了景区长远发展。新疆旅游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淡旺季明显,每年5月至10月为旅游旺季,11月至次年4月底为旅游淡季。旅游旺季来临时,很多民营旅游景区大量招聘临时工作人员,这些临时招聘的员工基本没有接受专门的旅游服务训练,根本不具备基本的旅游服务技能;旅游淡季来临时,民营旅游景区往往解聘大多数员工,部分景区甚至关门停业,等待来年旅游旺季再继续招聘大量临时员工。这种用人方式不断循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疆民营旅游企业的服务接待水平和能力,往往造成民营旅游企业对员工缺乏约束性,员工对景区也缺乏归属感,工作状态懒惰散漫。

3阿瓦提多浪部落景区个案研究

阿瓦提县多浪部景区落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208国道旁,距离阿瓦提县城18公里,距离阿克苏市50公里。景区占地面积8000亩。主要有特色餐厅、刀郎民俗展馆、水上娱乐、沙滩浴场、斗鸡斗羊、攀岩等旅游项目。2008年,阿瓦提县多浪部落景区被自治区旅游局评为国家“3A”旅游景区。截止2011年,共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00多万元。

阿瓦提多浪部落景区近年来成为阿克苏地区的热点旅游景区。然而,由于该景区主要由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在资源保护、旅游设施安全和旅游人才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3.1胡杨林的保护问题

阿瓦提多浪部落的胡杨公园开发基本上出于对胡杨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忽视了对胡杨林的保护工作。放任不管的经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游客及景区人员对胡杨林的造成了肆意的破坏,让阿瓦提多浪部落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对胡杨的肆意砍伐,对胡杨林植被的毁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光秃的地表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阿瓦提多浪部落景区的自然景观,违背了胡杨林的生态系统平衡和大面积胡杨树的非正常死亡。这一现象不仅造成了景区的财产损失,而且给胡杨林的后期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大的未来时间段里对胡杨林等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修复难度。不顾后果的掠夺式开发,必然严重威胁着胡杨林等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部分旅游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阿瓦提多浪部落的部分旅游项目存在安全隐患,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严重威胁着游客的人身安全。如,在攀岩项目中,防护措施和攀岩装备不完善,难以保证游客在攀岩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在水上娱乐项目中,除游艇外,缺少救生艇,部分不会游泳的游客在游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落水的情况,有溺水的危险。在高空转轮项目中,地面完全没有保护措施,难以避免出现游客摔伤的情况。

3.3缺乏旅游专业人才

阿瓦提多浪部落80%的员工都没有接受过旅游服务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由于缺乏基本的旅游服务知识,使得员工在日常接待服务工作中感受压力较大,造成离职率较高。同时,刀郎部落景区主要以原始胡杨林和刀郎人的狩猎生产为主题,招收了大量的当地少数民族员工从事旅游服务工作,这些员工汉语水平达不到基本的语言沟通和旅游接待服务,给游客的游览和娱乐活动造成很多不便。使得游客对该景区整体评价较低,重游率较低,不利于阿瓦提多浪部落的品牌传播和可持续发展。

4对策及建议

4.1加大监管力度,遏制掠夺式开发

对于民营旅游景区,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实现所有权、股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专业管理和可持续经营。在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过程中,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应掌握主导权,组织专家团队对景区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民营企业作为投资方应在规划文件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和经营。建议采取景区管委会的模式对民营旅游景区进行经营管理。从而提升民营旅游景区经营的规范性和管理的科学性。景区经营管理的重大事件必须执行备案管理制度,从而形成政府引导监控,民营企业投资科学,景区管理规范的良好局面。

4.2完善接待设施

民营旅游企业在开发建设景区时,在住宿设施方面,应尽量建设符合当地民俗文化气息的旅游接待设施,以当地传统民居为旅游住宿设施,让旅游者体验当地少数民族生活氛围;在游览项目方面,应以传统民居生活为主题,打造独特的民族文化部落;在景区建设中,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为设施,全力打造原始生态和民俗文化旅游精品。同时,应加强旅游项目的安全性,如在攀岩、高空项目和水上项目中,要设置完整的应急救援设施和装备。

4.3打造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人力资源是旅游景区有效运作的关键。因此,根据景区自身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市场状况,在每年年初每年制定用人计划,注意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以满足不同层面的知识需要。民营旅游景区要充分认识人才建设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验。新疆民营旅游景区的发展与员工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建立健全的员工激励机制,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保证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加大的员工的培养力度,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使员工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保障,从而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丽萍.浅析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产业行为[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3).

[2]宋惠平,秦承斌.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2008,(5).

[3]黄河.关于民营企业介入风景区旅游开发的思考――以“碧峰峡模式”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04,(25):85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