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9 09:56: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电子汽车专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突出校企合作,深化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原则体现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中学、学中做”。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与企来合作,由企业帮助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情境。首先我们聘请了本地知名的大型汽车售后服务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帮助本专业进
行实践教学规划。同时与合作企业协调,将实践性强的课程放到企业去上,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解决了实训场地相对缺乏的问题。(3)校企结合,构建优秀教学团队没有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的技术工人只能是一句空话。教学过程中,在专职教师基本满足教学的基础上,我们与本专业有合作关系的汽车维修企业进行协商,聘请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来校作兼职指导教师,与本专业专职教师共同组成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2)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1)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维修汽车电子系统,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动手能力,更需要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复杂的汽车电子电路故障。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采用了任务引导模式。教学中,由教师或学生来扮演客户,按照明确工作任务,了解资讯,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与展示等环节组织教学。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更多的是指导与监督。换言之,教师充当的是导演这一角色。2)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根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特点,我们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采用PPT进行咨讯介绍,运用视频进行操作演示。我们还购置了上海景格公司开发的汽车故障诊断多媒体演示系统。同时与合作企业协调,共享相关车型的维修手册电子版,作到了技术资料的及时更新。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改革评价机制,探索考核模式1)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考察内容主要包括汽车电路、汽车电子、汽车电器等,主要考核内容有总成的结构、原理,各总成之间的连接关系。考核形式为笔试,考核内容从理论考核题库选择。2)实践操作实践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的运用仪器仪表对汽车电子电路进行检测的能力。考核内容从操作题库中随机抽取,学生独立进行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考题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分。3)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主要包括实习项目,所用器具、实习步骤、结论、心得体会等内容。学生每进行一次实习操作,都要完成一份实习报告。通过实习报告可以评定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观察、操作、分析、总结等方面的能力是否得到加强。4)平时表现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平时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实习纪律和平时实习操作时的规范性,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并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
2改革后的变化
(1)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汽车电器、电子、电路检测与维修的高端技能型术人才。(2)课程设计更加科学设计课程时,既考虑了从事汽车电器、电子、电路维修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也考虑到了学生将来的发展。本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考虑了汽车电器、电子、电路修理实际,也考虑了与相关行业企业标准相衔接。(3)突出了专业特色与旧方案相比,新方案的实践课时由原来的40%增加到60%。并将原有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整合为《汽车构造与拆装》。新增加了《汽车CAN总线系统检修》《、汽车通讯系统检修》等课程。能过整合,将更多的课时放到了与汽车电子相关的课程上,既突出了专业特色,又加强了教学重点。(4)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由于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情境教学,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共同来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深切体会到了团队意识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成功。
3结束语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车联网;技术定位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智能化交通背景下,车联网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当前交通问题,有效降低了复杂交通环境下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率。此外,车辆网技术还降低了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也尤为突出。因此当前高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也更加关注车联网技术研究。
2车联网概述
2.1车联网的定义
车联网主要指由车辆位置、车辆行驶速度、车辆行驶路线等构成的信息交互网络,是一种朝着环保、节能、安全等方向发展的交通车辆与信息联合的技术。在具体确定物联网体系结构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网络的具体应用环境,从多样性原则、时空性原则、互联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以及坚固性原则入手车联网的构成,这样保证体系的完整性。主要借助道路拍摄电子装置、传感器、GPS定位装置及图像处理等关键的电子设备与技术(图1),实现了对车辆、道路以及交通环境等重要信息的采集,并且根据相应的通信协议及标准,在行车-道路-驾驶人员-基础设施之间进行持续不间断的无线通信以及信息交换。管理中心主要借助现代计算机进行技术分析,并且处理车辆数据信息,以便为驾驶人员计算出最佳的行车路线,同时还能够及时汇报前方的道路状况以及信号灯的周期信息,使得城市交通管理人员能够对行人、车辆以及道路进行智能的健康以及调度。车联网这一技术建立在物联网的基础上,是汽车与信息社会的融合产物。
2.2车联网的功能
车辆网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通信功能。车联网使用无线点频道、无线通信信道以及带宽与比特率等信息特性,用来补偿传统无线电信号传播困难的缺陷,这样可以满足车辆同基础设施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需求。(2)网络通信。车联网中包含了单播、组播、广播等传播方式,实现信道与连通性的管理方法,同接入的互联网移动节点一样可以进行移动管理,比如车联网能够支持IPv6及IPv4的寻址。(3)定位功能。车辆网中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能够形成组合的定位动能,为行车人员提供当前位置信息以及提供路线导航(图2)。(4)安全通信功能。车联网尊重车辆拥有人员的隐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并且还能够有效低于外部的攻击,保证数据以及系统完整性。
3汽车电子技术产业定位
在汽车产业经济环境下,车联网常用于汽车的远程监控、车辆管理、智能交通管理及远程信息服务等,这为当前智能交通的建设提供巨大的帮助。从车联网的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将车联网分解成服务层、平台层、网络通信层及感知控制层4个层面。随着车联网的快速发展,车联网也形成了上中下游产业链,其中上游主要为元件设备的制作,包括定位芯片、RFID传感器等;中游则主要包括终端设备制造商、汽车生产商以及软件开发商;下游则为各种服务提供商,比如汽车远程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以及移动通信商。在车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汽车电子技术产业应定位与车联网产业链的中下游,因为车联网上游产业链已经完善,中下游是实现车联网及汽车电子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比如典型的智能车辆诊断系统、燃油系统、车辆故障分析及车辆油耗分析等。此外,车联网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在当前车联网产业链中,其技术定位应在感知控制层面,产业链需定位与中上游层面。其中感知控制层面的核心包括发动机控制系统、通信控制系统以及车身控制系统等。而车身控制系统则包括火灾探测传感器系统、车辆速度控制传感系统、加速传感器系统、碰撞探测传感系统、车间距传感器等。对车联网产业进行分析,高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定位需关注车联网产业链的中上游的生产管理,具体包括车辆的生产管理、质量检验、装配调试、销售等内容。
4车联网产业背景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鉴于以上定位,高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传统的汽车电子技术,比如汽车电子测试设备的使用及维护、汽车电路布线系统知识、汽车照明以及线路安装检修、电子线路检修等,其中电子测试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是智能交通的关键,而汽车电路布线系统知识的讲解,该知识是保证汽车电子技术良好运行的关键,而汽车照明与线路、电子线路的检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汽车故障的维修手段,汽车维修的目的汽车正常运行的保障。此外还需不断强化信息管理技术,即基于车联网的信息管理技术教学,比如生产管理、质量检验技术以及车联网终端设备销售等相关技术。将传统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与车联网信息教学结合,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汽车制造技术的情况下,认清当前车联网这一智能化的交通网络形式,学习一些先进的智能技术,通过智能技术的学习,使学生在后续制造过程中,能够主动将智能技术融入到汽车设计与制造中,以切合当前智能交通的需求,使得新型的车辆能够融入到现代车联网体系中。比如当前被人们寄于重望的汽车无人驾驶技术,就需要在车辆中嵌入车联网,使用可见光网络为基础。处理好中央信息系统与无线车联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智能技术进行设计。
5结语
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人才发展的能力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等方面来进行,并且要建立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
关键词:
汽车电子;课程体系
一、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一)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产业发展势不可挡。我国汽车市场目前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乘用车市场非常之大。预计到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突破2500万辆,保有量将达到1.5亿辆。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将会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汽车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深化,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核心零部件竞争力和国产化水平。未来汽车产业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国将成为跨国汽车企业重要的零部件采购基地,零部件产品出口将进一步扩大。
(二)以就业岗位为依托,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建设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该专业的人才目标定位。只有确立了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可以围绕这个目标来建设该专业课程体系,使之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当今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很多学生家长看到了汽车电子专业的发展前景,就读该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将该专业的就业面尽量扩大,使毕业生能更广泛的适应不同的职业岗位。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更有利于专业的统筹发展。综合以上考虑,我们将本专业就业岗位群定义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我校汽车电子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是比较广泛的,它既可以面向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也可以面向汽车电子零部件制造企业,还可以从事汽车销售、维修等企业。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我校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汽车拆装、更换、维护与检修,汽车电子零部件生产、调试、检测与维修等专业能力,能胜任汽车制造、销售、维修服务企业,以及汽车电子零部件生产企业工作的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三)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本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各职业岗位需要多方面的职业能力,具体如下表所示:总之,在职业能力方面,以汽车电器诊断与维修为专业主线,适当兼顾机械维修。
二、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核心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方法,实现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符合当前主要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在教学安排上,第一年主要以项目教学法为基础,学习专业基础课,在电子电工基础领域打下扎实的基础,提升基本的电路检修能力。第二年开展专业阶段实训,深入研究汽车电路,锻炼汽车各单元电路检修能力。第三年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高整车检修能力。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核心岗位能力为主线,实现“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成专家组,开发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要集中体现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汽车电子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是汽车电子线路的检修能力,因此,应该以汽车电气类课程作为专业主线,可以确定下列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汽车电子电工技术》,《汽车电气设备原理与维修》《,电控发动机原理与维修》,《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整车实训》。同时,为学习整车检修技术,掌握最基础的汽车机械基础也是必要的,因此,《汽车机械基础》,《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底盘构造与维修》等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省市学科带头人、名师、技能大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教学团队。聘请汽车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证的持证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至少达到高级(国家三级)以上。提高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为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创造条件,引导教师为园区企业服务。
(五)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资源配置和合理重组,打造高标准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开放性实训教学基地。联系汽车生产企业和汽车维修4S店,开展校企合作,在生产真实产品的过程中开展教学,在维修真车实例过程中开展汽车电子专业教学,提升学生操作水平,实现学校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将汽车电子实验室建设成全市乃至全省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技术引领基地。1.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建设好汽车底盘、汽车发动机、汽车电控、车身电器、车载网络、汽车故障诊断与综合检修等实验室。2.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设备的资源优势,形成开放式的实训教学基地,让学生在晚自习以及其他空闲时间可以进入汽车维修工场进行实验操作,强化学生自我训练。3以服务为宗旨,承担汽车电子行业技术攻关和技能培训,实现学校和企业教学人员互派,互相学习,共建实训基地。
三、专业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
在今后的专业发展中,随着实训室建设的配套资源的建立和师资水平的提高,专业课程要紧跟技术发展方向,增加新的课程,如新能源汽车等。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并跟上汽车技术的发展步伐。我校汽车电子专业刚刚起步,现在还是第二个年头,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努力探索有利于专业发展的课程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汽车电子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报告大厅:《分析我国未来十年的汽车的发展趋势》
[2]刘皓宇,郝军:汽车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建设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199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职业教育;汽车电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142-02
Higher Vocational Automobile Electronic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of Talents
YAO Hong-liang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ngbu 23306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for the center with subject system, namely "tas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mode, self-sustaining, ignored the contact with specific tasks. Automobile electronic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auto detect maintenance enterprises with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st occupation,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professional post work ability oriented advanced typ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Will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job training into courses teaching, emphasizing the knowledge learning,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abi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omotive electronic; talent cultivation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被评选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期间,学院开展《关于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扎实推进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主线”的课改原则,在深入调研分析行业对各专业人才目标岗位(群)的技能规格要求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体现“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及课程体系。
传统专业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在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里,课程被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大块,即“三段式”专业课程模式[1]。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自成体系,忽视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
1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汽车电子教研室以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开发与研究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1 课程体系设计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结合汽车检测维修企业岗位职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导向的进阶式”专业课程体系。
本课程体系是以工作能力进阶式培养为原则,设计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职业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模块,建立工作任务与专业理论知识的整合,将职业工作岗位的综合素质培养融入课程教学中,强调对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
1)根据汽车技术的新发展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如随着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运用,将专业基础课“单片机技术”与传感器、自动控制等技术整合,设置为“汽车用传感器”课程。
2)针对汽车电子专业核心职业能力“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分析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相应的职业工作过程,按照汽车总成检修归纳出职业行动领域,设计“汽车电器”、“汽车底盘技术”、“发动机电控技术”、“电子产品装配工艺”专门专项技能型主干课程,与后续综合课程“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形成完整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3)根据职业岗位对综合运用和管理能力的要求,设置“汽车鉴定与评估”、“EDA”、“汽车服务工程”等综合运用性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职业目标与职业能力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汽车维修企业、汽车销售企业、保险公司、汽车公估公司等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就业部门主要分布在维修部门、销售部门、培训部门、车险理赔部门、车险查勘部门等。毕业生就业面从原来的汽车维修,拓展到汽车由制造厂出厂后的所有需要汽车专门知识的领域。主要工作岗位为汽车机电维修、车辆维修质检、汽车技术培训、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汽车保险理赔、事故车估损、二手车鉴定评估等,如图1所示。职业定位与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1.3 课程体系对应资格证书
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对应资格证书,有计算机能力要求,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获得一级及以上证书;外语能力要求,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获得B级及以上证书;专业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资格考试,获得汽车维修工、制冷设备维修工、钳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中级及以上证书。
高度重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专人负责技能鉴定工作;各系部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将技能鉴定工种的考试要求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规范职业技能鉴定的管理,加强对技能鉴定工作的考核;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了解技能鉴定的意义,并积极向学生推介适合的鉴定工种,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实现学生的“一书多证”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2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思考
2.1 建立公共实训平台
汽车企业有很多设备价格都非常的昂贵,设备品种数量也非常的多,这不是学院能够具备的条件等,建立公共实训平台可以弥补这些缺点。“公共实训平台”的功能是能够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具有开放型,资源共享的实训平台。同时可组织技能竞赛、同行交流活动,以及新职业新技能的研发、试验。主要承担的任务有:高职院校汽车电子专业、职业培训机构的实训平台;各类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平台;毕业生岗前实习平台;以及相关师资培训平台等[2]。
2.2 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学校与条件较好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联系,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弥补学校实习条件的不足,还可以使学生提前认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以便毕业后尽快上岗。同时,参照汽车修理企业要求建设,要求实现六个真实:真实的工作情境、真实的工作任务、真实的业务流程、真实的管理制度、真实的奖罚制度、真实的工作压力,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贴近企业需求,为企业、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2.3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作为称职的高职汽车电子专业教师,不仅把握本专业发展的脉搏、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同时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论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专业教师每年需要安排有一定时间到企业学习、锻炼,不仅拓宽视野、进行知识更新和调整知识结构,又可以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同时了解行业对人才需求,能够更好服务于教学。同时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聘请行业和企业的名家、高级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做学术讲座,进行技术合作或担任兼职教师,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加快了双师型教师的建设[3]。
3 总结
在汽车电子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要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实施创新教育,通过教学改革,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所需的汽车电子专业高技能实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薄志霞.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107-110.
[2] 姜大源.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7(5).
关键词:高职教育 汽车电子技术 人才培养方案 学习领域课程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被评选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期间,汽车技术服务系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以就业为根本、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在对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当中,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开发与研究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习领域课程特点
社会进步和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使企业对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注的重点由原来重视技能训练,转变为注重专业复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学习领域则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一种全新的、为企业要求而设计的课程方案。
所谓学习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是案例性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每一个学习领域是一个学习课题。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所有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及资格。
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1-4-1”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构建
1.打破“三段式”,构建“1-4-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深谙传统 “三段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在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里,课程被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大块,即“三段式”专业课程模式。“三段式”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为辅;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自成体系。“三段式”课程设置的弊端是忽视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知识体系虽完整,但学生的职业能力却未能形成。
参照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我们构建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1-4-1”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1-4-1”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模型
2.“1-4-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4-1”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工学结合的思想构建的,在第1学期整合公共基础课,将数学、语文、外语等向专业渗透;参加各种汽车文化活动,去汽车企业参观等。学生要撰写调研活动的报告、论文;要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写出专业文章,力达公共基础课为专业服务。
在第2、3、4、5学期进行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中,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通过“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步教学法,使得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计划,在独立操作中去掌握职业技能,构建经验、知识、能力的个人体系。“学习领域课程”中,学生已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现代轿车的结构原理,传感技术、液压控制、自动控制技术,学会阅读英文汽车维修手册。在实践技能方面,应能熟练掌握和使用智能化的仪器,能检测诊断和维修现代轿车出现的故障,进而形成专业能力。
第6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中亲自操作,在工作情境中成长,并在企业实际中选题,撰写毕业论文。并且聘请企业人做指导教师,采取学校为主、企业参与、校企共同管理的模式,将论题融入企业实际,使学生初步形成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围绕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设定学习领域课程
从企业调研中得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应岗位有:汽车维护业务接待员(维修顾问)、汽车维修电工、汽车维修业务主管(业务经理)、汽车维修技术主管(技术总监)、汽车配件管理员。
学习领域是跨学科的课程方案。我们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明确一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据此,构建出10个学习领域课程,如有:汽车F1车模制作与测绘、发动机电控系统管理及修复、汽车底盘电控系统认识及修复、汽车局域网技术等。其中,发动机电控系统管理及修复的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框架(见表1)。
表1发动机电控系统管理及其修复教学计划框架
专业: 汽车电子技术 学习领域: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及其修复 学时要求:120
职业行动领域描述:
汽车检测员必须有能力对年检车辆进行快速有效的检测,并及时准确判断其是否合格,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能进行调整,并了解其合格标准,能对顾客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从事工作时要遵循标准的规范要求,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遵守事故防护规章。
必须有能力对故障车进行判断故障点,会用解码器、万用表、发动机综合分析仪、示波器等仪器进行检测,会用正确的维修思路进行故障分析,并能解决故障。从事工作时要遵循标准的规范要求,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遵守事故防护规章。
学习目标:
能根据作业合同,查询相关信息,制定发动机的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计划,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进行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及其原因分析,完成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任务,做好记录和归档工作,掌握安全环保知识,并能与顾客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工作中安全和环境保护。
教学内容:
1.发动机检测与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
2.维修资料的使用和查询;
3.工作安全与环境保护;
4.工作场所的准备;
5.空气供给系统控制原理与检测方法;
6.燃油供给系统控制原理与检测方法;
7.发动机点火系统控制原理与检测方法;
8.发动机排放控制系统原理与检测方法;
9.发动机计算机管理系统原理与检测方法;
10.用检测设备读取数据流,进行分析,确定故障原因;
11.制定工作计划,维修质量的检验和工作评价;
12.向客户解释维修工作;
13.填报工作记录单。 实践、实训内容:
1.会填写接车单、派工单和工时估算;
2.能够制定维修计划,其中要有诊断分析思路和排除故障的方法步骤;
3.在教师指导下或借助维修手册,实施故障车辆的诊断与排除;
4.能够对检修工作质量给予评价和鉴定;
5.遵守设备和车辆的安全运行守则;
6.工作场地要清洁、有序,正确处理维修作业中产生的污染物质;
7.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且符合操作规程;
8.填写维修记录,它包括:维修故障部位、维修内容、实施步骤、实施结果、客户和车辆的信息及其相关说明、交车时间等。
工具:
1.多媒体教学平台;
2.汽车维修手册、数据库;
3.汽车发动机台架和整车;
4.发动机检测设备及工具;
5.常用材料;
6.教学课件、软件;
7.视频教学资料;
8.网络教学资源;
9.任务工单。 要求:
1.具备汽车拆装的技能;
2.具备汽车电路及元件检测技能;
3.会查阅维修手册;
4.能正确使用常用工量具;
5.能正确使用举升设备;
6.具备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
2.任务驱动教学法;
3.四阶段教学法;
4.角色扮演法;
5.引导文教学法;
6.问题导向法;
7.范例教学法。
汽车运行之中,其性能的变化总会以故障现象而显露出来。在汽车修理工艺运作中,也总是从故障现象出发,通过检测其故障参数,遵照相关的工艺方法及步骤,诊断和排除故障。在专业学习领域,即发动机电控系统管理及其修复中,设计了8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中都设有工作任务。任务分别是:发动机系统管理的结构认识、发动机不能启动的故障检修、发动机启动困难的故障检修、发动机怠速过高的故障检修、发动机怠速过低的故障检修、发动机动力不足的故障检修、发动机排放超标的故障检修和发动机爆震的故障检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每一个工作任务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为从业人员所需完成的一个完整的汽车维修工艺过程。因为,一个故障现象往往由多个子系统或元件所致。同时,一个子系统或元件会引发多种故障现象。为此,针对每一个工作任务又确立了若干个工作项目,即学习情境的子情境。学习情境选择的载体可以是故障现象、项目、任务、设备等。如学习领域中的发动机电控系统管理及其修复里,在“发动机不能启动的故障检修”学习情境设计中的子情境电控点火系统引起发动机不能启动的故障诊断排除中,确定典型电控点火系统工作原理等学习目标;介绍电控点火系统主要元件的构造与检修等主要内容;明确使用工具或器材;阐释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提供学习型工作任务单等教学材料。
4.学习情境过程考核
每一学习情境中,皆建立过程考评(任务考评)与期末考评(课程考评)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考评占70分,期末考评占30分。这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见表2)。
表2 考核要求
考评
方式 过程考评(项目考评)70 期末考评(卷面考评)30
素质考评 工单考评 实操考评
10 20 40 30
考评
实施 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表现集中考评 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工单情况考评 由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项目操作考评 按照教考分离原则,由学校教务处组织考评。
考评
标准 根据遵守设备安全、人身安全和生产纪律等情况进行打分10分 预习内容10分
项目操作过程记录10分 任务方案正确7分
工具使用正确3分
操作过程正确7分
任务完成良好3分 建议题型不少于5种:填空、单向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名词解释、问答题、论述题
备注 造成仪器、设备损坏或人身伤害的本项目计0分
不难看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以此形成基于学习领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三、关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实施的思考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针对基于学习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有以下几点思考。
1.行动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实施原则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无论是从教学论的理论层面,还是从教学实践的操作层面,都被认为是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集成化的教学方案。“学习领域”以行为活动为导向,强调涉及更广泛的社会活动,着力于在活动中重新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使受教育者既能适应岗位要求,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其他能力,运用于其他职业。
2.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基点,开拓职教课程改革的新维度
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它的教学理念是:职业教育应通过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于各学习领域中的典型案例来学习,在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情境中实施,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更加贴近职业实践。
3.课程实施以行动体系为依托,提出了职教师资培养的新要求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构建采用主导型问题方法,形成学习主题序列。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到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行动领域,从对其进行通用化处理使之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学习领域,再从学习领域转化为“学习情境”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整合企业现场工作与学校专业教学的能力。特别是课程标准确定之后,教师对学习情境的构建就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要求教师按照跨专业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的“学习与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把原先封闭的专业课与现在开放的行动课的教学理念、专业内容与跨专业内容有机结合。这意味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职业学校教师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徐涵.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对教师的新要求[J].教育与职业,2007,5
[3]姜大源.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3,1
关键词: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53-03
专业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行业现状与发展 汽车电子化、智能化是现代汽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汽车电子在车辆中所占的价值比重也越来越接近25%-30%这个目前国际上的主流比例,豪华轿车甚至超过了50%。随着国内汽车的普及,汽车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已被国家教育部定为第一批急需和紧缺人才。我国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为汽车电子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超1 840万辆,市场规模超3万亿元,其汽车电子产品价值含量按25%~30%折算,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大约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已形成巨大经济规模效应,成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支柱产业。
专业人才需求 汽车电子产品主要为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ABS、安全气囊、仪表、车载娱乐系统和汽车空调等,而从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普遍认同现在市场上缺乏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尤其是掌握汽车电子技术,能够对汽车电控系统进行检测维修的人才更是不可多得。而目前汽车电控系统的检测维修是企业的重点,企业急需这方面的人员。汽车维修企业对高级维修人员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
(二)就业面向分析
就业领域 汽车制造、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子控制部件制造企业,从事汽车电子技术的检测、实验、维修与技术服务工作。
初始工作岗位 汽车机电维修工、快修工、设备检修管理、整车电器装配调试工等;相近工作岗位:配件销售及管理、汽车电子企业售后技术支持、汽车维修接待、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汽车用户消费汽车电子改装等。
可升迁的职业岗位 技术主管、车间主任、售后服务经理、技术总监、汽车电子产品测试工程师、维修企业技术培训等。
(三)职业能力分析
专业能力 (1)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2)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3)掌握汽车构造原理和具备对汽车进行技术评价的能力;(4)具有汽车结构拆装调整及电器拆装能力;(5)具有汽车电子电路图的识读分析能力;(6)具有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能力;(7)具有熟练使用汽车维修工具、检测仪器设备的能力;(8)具有一定的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的能力;(9)具有汽车驾驶能力。
方法能力 (1)具有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2)具有制定工作计划能力;(3)具有科技写作与表达能力(能够撰写技术报告、检测维修报告);(4)具有创新能力,独立学习能力;(5)具有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6)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
社会能力 (1)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为人正直诚实,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主动沟通能力;(3)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5)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修养;(6)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乐观、向上、宽容的态度,具备承受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汽车学科与电子技术学科的“交叉”专业,涉及汽车、电工、电子、电力等领域,知识范围广,学习难度大,如何改革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及专业建设模式,有利于实现培养汽车电子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热点,但面临行业标准不健全、关键技术保密、就业岗位不成熟等问题,如何突破技术壁垒,解决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实训条件建设等问题成为新兴专业建设的关键。
根据突出职业能力为核心,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结合专业技术应用及教育教学的特点,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实施“两方向,五结合、双线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两方向”是指汽车机电维修和新能源汽车维修两大方向,“五结合”是指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实训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实习与过程仿真模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线培养”是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
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构建专业、系办企业、校企合作企业于一体的“系企一体化”专业建设模式,“突出一个核心,依靠两种力量”,即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依托行业,融合企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及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三大建设;系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同开发专业领域内应用研究课题。
课程体系建设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
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精简、够用、必需、适用。
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 教学内容和汽车电子技术职业岗位能力互相整合,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中,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安排课程模块,专业核心模块的教学内容和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
设置程序 围绕企业订单要求,逆序设置,即专门技能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支持课程职业素质课程,根据各层次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编排理论部分的内容。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
设置原则 多门课程之间按照特定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照应,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更加理性地实践,产生创新性实践成果。
设置依据 高职课程必须以应用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
运行 校内、校外课堂联动;实践环节遵循项目的方法,模块运作,逐层递进。学生顶岗实习到汽车修理企业了解从事电器与电控方面的维修技能,熟知电器与电控方面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以获取汽车维修电工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实践方面的经验;为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设计过程
课程体系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本专业课程体系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按照由“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步骤。实践专家与课程专家对工作岗位分析得到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并描述了对应的学习领域;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的性质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设计对应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
将新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含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含专业方向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实训课程、顶岗实习等进行划分,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对应于培养目标中的专业核心能力部分。
(四)课程体系结构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逐步形成了文化基础课平台化专业课程领域化教学训练情境化岗位实训任务化,专业技能进阶培养,即“四化”的进阶组合型课程体系。
构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基于汽车机电维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将学习领域划分为初级模块(包括汽车零部件识图、现代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维护、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汽车机械基础、钳工实习、公共学习领域)、中级模块(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汽车电路和电气系统检修、汽车舒适与安全系统检修、汽车专业英语、汽车单片机应用技术、汽车空调维修技术)、高级模块(车载网络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电控与底盘电控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电脑维修技术、汽车发动机综合实训、汽车底盘综合实训、汽车电路与电气综合实训)和拓展模块(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汽车电子产品工艺、电子产品电路设计与仿真)。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组建了经验丰富的团队来完成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实训实习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将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把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网站打造为集专业示范平台、专业交流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社会服务培训平台、在线实训与测试平台于一体的立体化、共享型、教学做考互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空间。重点加强课程网站、网络教学课件、网络仿真实训、实践录像片、网络在线自测题库等建设,同时还将完善相关的教学文件和课程标准,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设备是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必备硬件,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的更新换代加快。为了适应汽车行业的发展,学生应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所以学校要不断更新实验实训设备。在传统汽车电工电子、汽车电器、汽车电控、车载网络、单片机等实验室的基础上,以学院为主、企业参与,建设以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拆装、检测、维修、调试为核心任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验室;以企业为主,建设汽车电子技术产品设计、制作、检测、调试为一体的汽车电子技术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顶岗实习是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及环境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形式,共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期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目标的重要途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需要对毕业实践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并精心组织实施。建立顶岗实习生的专业管理流程,进一步完善监控与管理措施,实行学院、合作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双重监控与管理。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第一,借助校内实训实习中心,开展教师专业技能自主培训,制定轮训计划,提高教师队伍“双师”素质。
第二,经常开展校内及有同类专业的兄弟院校之间的教学观摩活动,全面推广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第三,积极参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类师资培训。
第四,与企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教师与企业员工活动,在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互访互助,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提高教师与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第五,依托国外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培养理论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强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定期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德国等汽车技术先进和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进修培训,提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应用技术带回来,引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六,聘请企业技术能手任兼职教师。分年度聘请一定数量的技术领先、综合素质较高的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专兼教师队伍。
结语
“节能、环保、安全”是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三大主题,车载电子产品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从事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汽车电子技术岗位相关的职业能力,在汽车制造、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子控制部件制造企业,从事汽车电子技术的检测、实验、维修、技术服务与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鹏.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1(6):121-123.
[2]杨俊林.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2(7):11-13.
[3]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4):30-32.
[4]蒋水秀.高职高专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5):165-166.
[5]袁霞.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124-126.
[6]苏庆列.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6):159-160.
[7]陆玉亭.高职汽车电子专业建设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9):6546-6547.
关键词: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一、前言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高职教育为社会输入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人才质量不是特别高,尤其是对于学生技能要求较高的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很多学生虽然拥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但是本身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而企业恰恰需要的是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这就使得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不符。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学校必须要对当前所使用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对此,下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在高职的教育中,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就必须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首先,高职教师需要学会进行核心内容界定。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学会根据企业对于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确定一个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加强与企业进行合作,给予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此建立一套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1]。其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需要依赖于学校的教育方式,因此高职教师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实际的高职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培养,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结合学生与教材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项目法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效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就可以为其进入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样重要,如果没有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也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在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首先,根据行业企业对于汽车电子技术人才的要求来看,他们对于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的,一方面对系统故障诊断、检测方面具有大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电子装置的改装及调试等方面也有着大量的需求。从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来看,高职教师在确定专业课程理论体系的时候,应当倾向于这几个方面,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2]。其次,在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确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方向以及教学体系的特点。从专业方向的角度来看,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主要是倾向于研究汽车系统以及相关元件的运动原理、检测,而这些研究内容全部都要建立在汽车电子技术基础上。另外,从教学体系的特点来看,高职企业电子技术专业要求机电结合,实际教学中主要是以电控新技术为主体,涉及了多个学科的知识,但最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是机械结构知识,其他的机、电、热等学科的知识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并不是特别深入。针对这一特点,高职教师在对汽车专业技术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构建多学科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最后,应当构建一个校企合作的专业课程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对于学生的技能要求较高,如果学生只是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不会将相关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对于学生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高职教师在构建基础理论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学习领域,加强与相关企业进行多方面的合作,让学生能够深入到企业当中进行学习。而且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教师可以更加了解企业对于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从而根据实际需求对当前的课程结构进行整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3]。此外,教师在确定理论与实践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分出核心的理论课程以及核心技能课,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特色突显出来,让学生了解有哪些核心的课程,从而对自身的学习有一个具体的安排,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关键的理论知识以及核心技能,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为了能够向企业输入高质量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高职学校必须要充分重视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高职教师需要对行业企业在人才方面的需求进行调研,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从而根据实际需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确定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这样才能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丁黎明,陈静,张彩云.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与探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0(06):105-107.
关键词:电工电子;实训;汽车;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156-02
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汽车由传统的机械产品变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也使得汽车技术在安全性、环保节能性及智能化等方面日益提高,可以说汽车电子技术已逐渐成为汽车高新技术的特征。目前,我国在汽车电子产品的生产及汽车检测维修等岗位,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来从事汽车电子电气产品的生产制造、装配、检验检测、维修保养等工作。鉴于社会对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给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该课程的补充和深化,《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汽车电子技术方面的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汽车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课程的现状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我院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而《电工与电子技术》理论课结束后,安排有两个星期共52个学时的实训课。然而,该实训课程的实训设备和师资一直依托于机电系,由于实训设备并非汽车专业专用,而且实训教师多半从事机电类专业教学并没有汽车专业背景,这就使得实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切实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考虑到上述情况,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对汽车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课程进行改革。
二、三项改革措施
1.建设专属于汽车专业的实训室
在建设汽车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室时,可以依托现有的汽车电气电控技术实训室,将一些汽车电气设备、零部件及传感器等调用到电工与电子实训室使用。添置新的实训设备时,也可兼顾后续专业课的使用。因此,从长远来看,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将会提高,并不会造成太多的资源浪费。
2.建设具有一定汽车专业背景知识的实训师资队伍
汽车专业虽然不是我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但近几年该专业的招生和就业一直很不错,在校学生数也可达五六百人。但是,长期担任本实训课程且具有一定汽车专业背景知识的教师只有两人,只有培养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才能让本实训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后续专业课。目前的问题是有汽车专业背景知识的教师对电学不够精通,而精通电学的教师又不具有汽车专业背景知识,无论将哪一类教师培养为本实训课程的任课教师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难点,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设置适合汽车专业的实训项目
实训内容的选择及实训项目的设置,是本实训课程能否为后续专业课做好服务的关键。本着突出专业针对性、实用性,以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原则,需要将电工电子技术与汽车电气及电控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因而可将后续专业课中涉及汽车电气设备或电子控制模块的内容引入本实训课程中。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学贴近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思想和对专业的热爱;二来可以使学生增强走向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此外,还可以减轻后续专业课的部分教学任务,使教师和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其他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训项目初步设想
笔者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4大类实训项目,以期更好地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服务。本实训课程设计为52学时,前提是学生已完成《电工与电子技术》理论课的学习,且做过一些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实验,对数字式万用表、示波器等常用仪器仪表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基本使用方法。
1.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及基本电路元器件检测
以掌握数字式万用表和示波器的使用为主要目标,使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后能熟练使用数字式万用表进行电压、电阻、电流等物理量的测量,并能利用万用表对一些常用元器件(如电阻、电容、线圈或绕组、二极管、晶体管等)和电气线路进行检测;能熟练使用示波器对信号进行观察和测量。计划为5学时。
2.汽车常用电气设备、零部件及传感器的检测
以掌握汽车常用电气设备或零部件的检测方法为主要目标,可考虑的电气设备或零部件有点火线圈、起动继电器(或喇叭继电器)、闪光继电器(或刮水继电器)、汽车交流发电机(包括定子绕组、转子绕组、电刷、整流器)、电子式电压调节器、起动电动机(包括电枢绕组的、励磁绕组、电刷、换向器等)、起动机电磁开关、电子式点火控制器等。可考虑的传感器有线性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水温传感器(或进气温度传感器)、电磁感应式转速传感器、霍尔效应式转速传感器、光电效应式转速传感器等。计划为10课时。
3.部分汽车电气线路连接与检测
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汽车电气线路让学生进行线路连接与检测的练习,可供选择的有喇叭线路(带喇叭继电器)、汽车转向灯线路、鼓风机线路(带调速电阻)、刮水电动机控制线路(永磁双速电动机,带间歇继电器)、电动车窗用电动机控制线路(电动机可进行正反转)。计划为15学时。
4.汽车应用电路实例制作
挑选几个汽车电气电控技术中用到的电子电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对电路进行性能测试,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和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可考虑的电子电路有LED检测试灯(二极管单向导电性的理解和应用)、直流稳压电源(整流、滤波和稳压的基本原理)、闪光继电器或刮水继电器(晶体管或555时基电路构成的多谐振荡器应用)、汽车氧传感器浓稀指示电路(电压比较器的应用)或充电系电压监视器(窗口电压比较器的应用)、汽车密码锁电路(逻辑门电路的应用)等。由于学生没有制作电子电路的基础,在本实训项目前应安排学生进行焊接练习。设计为22学时。
汽车专业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课程,必须以汽车专业的职业需求为导向,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实训设备及实训项目的设置可使该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实践操作基础,这三方面的改革和进取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学院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汽车专业教师的不断思考和积极行动。
参考文献:
[1]韦蔚萍.高职汽车电工电子课程项目实践教学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1,(2).
[2]宫迎新.《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题目设置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10,(31).
[3]任坤等.CDIO指导下的创新性电工电子实验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场所,其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为社会输送大批量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专业技能好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毕业,更关系到学校发展和该行业的发展,本文以汽车电子专业为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
高职;汽车电子;人才培养;改革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行业已经发生了显著变革,汽车内的电子元件、线路控制越来越复杂化。虽然电子技术的应用改善了汽车的性能,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汽车电子行业人才紧缺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1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汽车电子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汽车电子技术在汽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汽车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技术保障。由于科学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汽车电子专业的人才越发紧缺,因此如何加快汽车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向社会各企业输送合格的汽车电子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
1.2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常见的有产学研结合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上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市场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给予了充分重视,以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加强了实践对人才培养的比重;师资方面,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
1.3原因分析
以上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的实施中,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可归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由于高职院校在结构上和管理体制上的不足,导致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具有盲目性、滞后性和单一性,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二,师资结构和综合素质方面的不足,师资类型多为理论性讲师,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师傅”影响了课程效果;而教师年龄结构上的差异性,更是限制了双师型人才培养进度。第三,教学效果上,虽然提倡实践教学,但理论和实践部分脱节严重,尤其是对于一些技术更新较快的实训课程,更是缺乏相应的设备和场地,影响了整体课程效果。第四,学生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及其专业没有形成客观的认知,在自我约束、自我成长方面要求不高,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人才素质要求明确
人才培养是以一定要求为指导而实施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和培养活动,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应解决人才素质要求问题。汽车电子专业人才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素质,主要由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构成;二是该行业的特殊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技能素质、职场应变素质以及专业创新素质三方面。以知识结构的构建为例,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培养的主要指标,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其知识结构的构建目标是培养基础知识和知识的综合化,只有合理安排二者的比例,才能提高学生适应岗位、适应社会的能力。
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2.2.1岗位能力分解。
按照汽车电子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变化情况,可按照“两线并重,四位一体”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电子技术应用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满足岗位现在及未来发展的需求。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主要开设可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关键性课程,提高课程利用率。
2.2.2课程内容体系说明。
在设置汽车电子专业相关课程时,要改变以往重复教学、技术应用性较差的状况,按照最新的技术设计教学内容,突出技术的应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课程结构方面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对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进行分解和整合,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能力主线纵向目标型、理论实践交替发展型和基础专业阶段上升型。
2.3教学模式方面
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例,在课程教学的开始给出任务目标,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更能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就向学生公布汽车电子专业的实践任务,并作为毕业实习的题目,由学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进行选题、查询和技能学习。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更有目的性,更有兴趣学习实习题目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
2.4师资队伍构建
职业院校应将教师有计划地派到企业进行实践和见习,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统一,及时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也可直接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直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汽车电子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汽车电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2.5加强创新素质培养
在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努力培养专业创新素质。专业创新素质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汽车电子技术领域的存在的各种缺陷和问题,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需要提出创造性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适应创新、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
3结语
汽车电子专业人才紧缺问题,影响了汽车电子专业的发展,该问题的解决不仅能促进行业发展,还能有效解决学生毕业就业问题。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场所,汽车电子专业人才更是当前市场上的紧缺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能有效解决学校发展问题,还能促进我国汽车电子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锋.汽车电子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湖南农机,2014,10:57-58.
[2]孙连伟.基于创新实践的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