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30 11:15: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语文教学解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

第1篇

关键词:解读;文学素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20-01

审视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种种偏差和问题,特别是肢解、冷落和异化文本的空语文、泛语文和非语文等教学现象,我们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可归结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细致、不准确、不深入。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真正走进文本,充分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准确、深入地向小学生传达语文课程的文学美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深入解读这一理念,下面做了分析与阐述。

一、心神贯通,整体解读

语文教学要注重各个侧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统一特点。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应从整体入手、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整体提炼、整体升华。要通读小学语文的整套教材,明确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知识体系、能力训练、编排特点以及各年级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区别与联系,做到胸怀全局;要熟读全册语文教材,并借助参考用书来正确地、具体地了解全册教材的教学要求、目标、特点、内容、重点、结构体系和方式方法等,做到成竹在胸。

一般地讲语文教师解读课文,可按三个层次进行,即课文说了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课文为什么要这样说?语文教师通读课文还应注重朗读、吟诵、美读课文。因为默读只作用于人的眼睛,而吟诵则作用于人的口眼耳脑,人的多种感官得以调动起来。吟诵越是投入,多种感官的调动、发挥就越好;吟诵越是得法,对文本的感受领悟就越全面、深刻。要多读,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到“其意皆出我心”、“其言皆出我口”。读好了,文章的解读成功了一大半,语文课堂教学必然充满生机和富有情趣。

二、多角度,多层次解读

我国传统的课文解读基本上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本解读方法,就是从文章的字面意思去追溯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境遇等理解作品的表情达意。这样传统的解读方法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得意忘言”、“得意忘形”,即把文学作品美美的语言和栩栩的形象忘了,追寻的往往只是主题思想、道德教训,容易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虚无飘渺,架空文章,冷落语言。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文本”。“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律”。读透课文就是不要轻易放过去一个字,咀嚼字里行间的含意和意趣,要仔细研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这种结构而不用别的,细致品味其美妙和神韵,在咬文嚼字中触摸作品,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品,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品。一句话,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而我们则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里有一句话:“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敢”,小女孩敢还是不敢?一整天都不敢,为什么?现在却敢了,又是为什么?抓住矛盾处,从“敢”字可引发我们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刻思考。多角度解读是全面地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正如苏轼对庐山面目的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会显示出不一样的美丽。对文本来说也是“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倡导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式解读文本,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研读,让课文所承载的诸多信息在教师的头脑中汇总、撞碰、融合、升华,为教学目标、重难点、方式方法的确定提供丰富的信息基础。

三、品味神韵,重点解读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能“入乎其内”,读深读透,与作者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同呼吸、共命运,做作者的知音;还要能“出乎其外”,登高远眺,深入浅出,提纲挈领,把握精要,做高明的读者。我们只有跳出文本,设计教学,才能言约意半、事半功倍、扎实高效,这不正是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一种“最高境界”。而由繁到简,正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逐渐深入的过程。郑板桥有这样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画竹40年,探索40年,他终于悟出了艺术的真谛:要画出竹的内在精神“清瘦”,“清瘦”就是要“冗繁削尽”。我们对课文的解读何尝不该如此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说:“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精选”就是要我们对教学内容精心剪裁、削枝强干,披沙见金、撷取本质信息,突出重点,集中火力充分发挥文本“例子”的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新思想,新理念性解读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构建

高效阅读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心灵相通、情感相遇、智慧相生的一种课堂境界,是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最大提升、健康人格得到最有效涵养的阅读课堂。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课堂高效阅读的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学生阅读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学生即时阅读的兴趣。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都要根据文本主题,精心设计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小结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巧妙的导入语、过渡语能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文本意境当中,让学生未接触文本就有一种要探询究竟的欲望;激励性的评价语和蕴含哲理而又意味深长的小结语,自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

二、引导自主探究是课堂高效阅读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探究,是高效语文阅读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核心。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转,不仅教学效益低下,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高效的阅读课堂不是关注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关注学生学得多么主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才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能力,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效率。

三、诱发大胆思考是课堂高效阅读的催化剂

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阅读教学绝不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阅读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阅读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在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心、脑、口就动起来了,问题就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就活起来了。

四、合作交流展示是课堂高效阅读的灵魂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合作学习不仅要求教师成为合作小组中的一员,与学生保持双向的交流,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样,合作学习就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社会性和效率,也就提高了学习的活跃性和有效性。合作学习是阅读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组汇报展示又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要求,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种展示才华的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演等,激扬学生生命个体的潜能和活力,让他们合作交流,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合作交流展示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过程,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引导和培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地确定汇报展示的形式。例如在教学《尊严》时,各小组展示异彩纷呈:展示课文朗读的小组,能根据人物的特点分角色朗读,活灵活现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精彩句段的小组,能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等。

五、注重阅读积累是课堂高效阅读的不竭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阅读量,由此可见,阅读积累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多么重要。只有保证了学生的大量阅读,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有了学生的精彩,才有了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少年儿童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代,应充分利用学生“记性好”这个阅读生理优势,恢复“朗读涵泳”的优良传统,让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多背诵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名著,多积累一些终生受用的文化知识。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引言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阅读和写作语文核心教学体系中的最重要的两大知识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现状

(一)教师对文本解读浅显

在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比较浅显,极易造成许多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小学教师一般都根据参考书去解读文本,不从学生的角度去细研文本。有的教师不能独立解读文本,要在参考书,网络的帮助下,才能解读文本。当文本不能被教师深入解读,那么教师就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文本。最终导致读写结合的无法实现。

(二)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要想实现读写结合,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很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理解和思维去指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就缺少了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个性化的阅读文本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理解、去思考文本,从而实现读写结合。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和对话,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文字带来的乐趣。但是,当下大部分教师尚未重视起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很少运用个性化阅读的方式要求学生。

(三)无必要的活动太多

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会设计很多活动来进行学习。当然,这些有趣新奇的活动是能吸引学生学习,可同时原本教学的意义被忽视了。在课堂中,仅40分钟的时间被多种多样的活动所分割,课堂变成了舞台,失去了原本的教学意义。这样的活动取代了原本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学生无法实现读写结合。

二、从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写作

小学语文教材上的课文都是由教育教学专家、教授精心选择安排的,都是非常优秀的、经典的文章。这些文章中的用词非常的优美并且准确,句式也非常的丰富。它们是学生学习阅读与写作的第一手最好的材料,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教材文章中的内容,教会学生文章的基本知识、技巧,让学生学会欣赏这些优美的句子,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充分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

教师在讲解每篇文章时,针对阅读的基础,不可避免地要讲解每篇文章的重点词句。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或句式,并且教会学生掌握该词语或句式,逐渐做到灵活自如地运用。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同时,不断地积累各种优美的词语以及各种类型的句式,再加以练习,做到灵活运用。例如,教师在讲解的课文中有描写树叶落下时,要让学生体会文章中使用的形容词,以及各种的比喻。然后教师列举其他的事物,可以是雪花、花瓣,让学生使用这些形容词或比喻去造句。当学生在写作时,需要写到相关的事物时,就可以运用自如了。

(二)准确运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在写作中准确的运用,是每位学生都比较头疼的问题。用错标点符号常常会使整个句子的意思都改变。标点符号过少,句子太长,读起来又常常让人喘不过气来。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课文中的经典句子时,要让学生不断地品味句子中标点的使用。要教会学生如何断句,如何使用各种标点符号。要安排学生多加练习,学生使用得不对,教师要及时加以纠正,直到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为止。

(三)用经典段落引导学生

在课文中,有许多可以让学生模仿的段落。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段落,读写结合。例如经典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段,虽然这段话只有4句话,第一句总写了西沙群岛鱼很多,然后介绍各种各样的鱼。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介绍的方法对于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笔者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对这一段的感受,并指出写得好的地方。有的学生说:“用上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让我们觉得鱼确实很多。”有的学生说:“课文里还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感觉鱼的样子就在我们面前。”于是笔者趁热打铁:“现在我也想请你们来试一试,当当小作家,观察一下我们学校中亭里的小,请同学们进校门注意观察,看看这些的花瓣、花蕾的形状、颜色、味道,再以‘小盛开了,多么美丽呀!’为总句,按照观察顺序把的形、色、味具体说一说。”学生有例子参照,模仿效果非常好,把这些小写得非常生动美丽。通过练习,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

(四)引导学生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在小学语文的课文里,有许多以物喻人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主人公通过事物的某些特点以比喻做人的道理。平时,教师也可以多与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思考从中领悟的感受,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感想通过文字写出来。

三、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提高读写能力

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在自己的“采蜜本”上,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且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子,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获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但是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技巧,W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到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结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阅读教学中、生活中涉取营养,借助学到的手段和技巧,运用到作文中去,通过运用反过来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阅读,又有利于作文,读和写的能力便会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写作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46-01

一、读写结合的误区

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方法很多,很多教师也对这个读写结合教学法很认可,但因各学校的教学进度或者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加上教师的教学经验、解读课文的深浅度等不同的原因,在读写结合教学难免出现一些教学的误区。

1、因读而写

小学阶段是学生言语能力的动态形成阶段,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因读而写,即建立在“仿”的基础上。如学了写景色的课文,就要求写关于景色的文章,学到写人的课文,就要求学生去写人的文章,这样下去,学生养成一种依赖行为,也就是读到什么才能去写,没有学习到的内容就不会写,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就使学生情感、思想的因素形成了很大的局限,不利于语文的学习。

2、随意性地读或写

阅读积累对于写作是必要的,但由没有选择性,到处乱读也是不能写得好,还需要教会学生观察。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学写作,福楼拜却叫莫泊桑看了三天的马车,莫泊桑疑惑不解。福楼拜循循善诱,告诉他要能善于写,除了多读书,还要仔细观察,多角度看、关注细节。只有这样,你才能把看到的东西写活了。

二、读写结合的途径

阅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中吸取养分。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培养辩证的思想方法,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修养;读可以使学生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文化素质;读可以为写提供良好的方式和借鉴。

1、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即多读,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诵。但应该强调一点,这样的阅读不是指机械的“死读”。阅读课文或别的优秀文章,主要是学习理解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阅读,要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谴词造句。以读促写还要多做笔记,灵活运用。将一些对自己作文有用的材料摘录下来,归类整理,经常翻阅。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使之变成自己的阅读储备,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对于小学生的读写教学,首先低年级要求写句子或者写话;中年级要求写短文,以至高年级写篇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读写结合中“点”的恰当把握

不论是阅读教学时的积累、练说还是写作,抓准文本的读写结合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激活儿童的情感记忆,是构建高效互通的读写结合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并把握教材特点,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关注点、文本意韵内涵的侧重点、语言范式的练习突破点尽可能地整合在一起,这样的读写结合才可能是最优化的。

同时,在选择读写结合中“点”的时候要考虑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以确定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如中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与发现新生事物,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动物、景物、人物以及事物描写的指导,使学生从范文中学习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和典型性,以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心与捕捉筛选信息的能力。

3、读后续写或写读后感

在进行语文读写能力的教学中,可以把课文中的情节继续外延,配合自己的想象,进行续写课文的训练。

同时,在教学训练时,要以理解和对课文的把握作为基础,挖掘课文中潜在的丰富情感、写作方法和表达特点等多方面的资源,调动学生最大的表达欲望和能力兴趣,使得学生的作文水平在自由表达和不断的模仿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对学生进行写读后感的训练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4、培养良好的读写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入一门学科展开学习任务的第一任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实施读写教学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年段特点、自身基础、课文内容、语言特点等因素,合理运用读写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中感悟语文,理解语文,应用语文,使语文的学习不仅有趣,而且有用。

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从图片入手,对事件、文字有了感性的认识,不仅训练了遣词造句、看图写话、合理想象的能力,还在写话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华佗医德的高尚。由于读写训练是基于了学生的兴趣点,语言训练因此不再孤立、机械了。

5、培养学生用语意识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读写结合,将“读”“写”两种能力放在一起,是因为二者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

从“读”到“写”,是一个理解,积累,内化,到运用的过程。注重读写过程中语言的积累和内化的能力培养,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读是吸收知识的源泉,写则是释放知识的途径,只有读写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要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理论学习,多阅读,多思考,从实际出发,才能沿着正确的学习方向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焦海霞.读写结合 言意兼得[J].作文教学研究.2014(02)

[2] 邓森元.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培养方法探讨[J].才智.2014(13)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感悟文本;创设情境;小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36-02

所谓阅读,就是读文章。在读中吸收,读中明意,读中提升。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取信息,学习新的知识;可以让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品德上的陶冶。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理解语言、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情感思想的重要过程。随着小学语文阅读重要性的不断挖掘,对于阅读能力考察的重视,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法也在不断创新。但往往教师的想法是好的,但在形式上出现了只图课堂形式,而不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方法,得到能力上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小学语文教师忽视了对于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小学的语文教学,一直把重点放在对于文章的分析上,教师会带着学生阅读文本,总结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知,忽视了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几乎很少有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误以为带领学生进行了阅读、理解,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不然,只有让学生理解并积累下来,学会运用了,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培养出来。

2.小学语文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教师往往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想法代替学生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其年龄大小,都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来读文章、认识世界,对课文内容进行自身的体验,从而达到个性化的情感熏陶,启示深思,享受自己学习的乐趣。

3.小学语文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深度不够。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没有深度理解文本的情况下,硬灌输给学生阅读知识。有的教师就是按照教学参考书来阅读文本,不能够兼顾学生的需求,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有的教师只是参照同组教师的课件、教学设计,一味模仿,忽视了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先以读者的身份进入课文,潜心研读,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再跳出来,以授课者的角色站在不同程度学生的立场上备课,设计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本练习找到语言训练的重点,找到阅读文本的突破口。教师一定不能在自己没有吃透文本的情况下,就参考许多教学资料,在众多的资料中迷失自我。

4.小学语语文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很好地运用。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改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所以,在一些教师的眼中,教学过程中无论需要与否都必须要有小组讨论环节。不管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也不管时机成熟与否,教师总是会随时随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当讨论结束后,学生就简单作一下汇报,看起来热热闹闹,却什么都没学到。

二、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小学生天性好动,专注力不够,好奇心强,喜欢一些新鲜、生动的事物,不喜欢枯燥无趣、抽象的概念理论。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提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方面进行研究。

1.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课堂提问有效性,让学生透彻感悟文本。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而有效的提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只有问题提得合适,教师才能够牢牢抓住课堂教学的节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学生在阅读中要学会从破题入手,题目是文章的文眼,教师可以通过对于题目的解读来引导学生更好地读文。语文教学一定要在学生充分理解了文本之后,所以,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关键性词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重点的词句入手来感知文中主人公的高尚品质,以小见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词义理解得更透彻,教学质量更高效。

2.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入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情境为辅。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尤为重要,因为此阶段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和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探究,体会学习的乐趣。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如在《开学第一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转转,找找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学校的环境,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豪感。

第6篇

关键词:小学 阅读教学 问题 措施

【分类号】G623.23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一直广受关注,备受重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一种运用概念进行吸收、判断、推理以及内化的过程。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时还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外界信息的理解与处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 ・ 阿 ・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就说明了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开拓小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更有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只是按照教师参考书对课本的解读来制定其教学目的与教学计划;有的教师则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学生角度考虑,这就忽视了教学实际。由于教学目标缺乏有效性,这就使得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看似热火朝天,实则脱离讨论话题,很难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二)学生个性化阅读被淡化轻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代替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感悟与思考。课堂上,虽然增加了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但却减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课堂中很多教师在上阅读课时,首先在 PPT 上展示了要提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这样虽然看似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学生的思维却被束缚在了这几个问题上,很难有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了。

(三)学生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

尽管我们正在逐步推动中小学教学改革,但到目前为止,中小学各学科的教育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对于很多学校、教师、学生而言,应试依然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学生的课内、课外时间被大量的习题和各种补习班所充斥,学生缺少必要的阅读时间。学生即使有阅读时间,也缺乏合理的时间安排和良好的阅读指导。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与教学无关,因而很少给予正确的引导与点拨。而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辨别好坏的能力,这就造成了他们形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即使有好书,也缺乏细读的良好心态。这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痼疾,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那么,应如何让语文教学走出这样的泥淖呢?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决定课教学活动的方向,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以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考虑。在语文教学中,三者是有机整合在一起的。例如,《巨人的花园》这一刻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制定:

(1)通过自学、检查、交流,学会本课生字及它们所组成的生词,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作者所给我们呈现的画面;

(3)抓住花园和巨人的变化,运用对比的朗读感悟方式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心理变化,明白不要自私,要关爱他人,与他人分享美好的事物,分享快贰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特有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通过建立师生之间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可以在提前制作一个乌鸦模型,准备一个瓶子、一些石子和水。这些教具是为了给学生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并让学生思考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最终通过什么方法喝到了水。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自己是如何解决的。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良好的习惯是提高效率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养成的,需要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点滴积累,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更要引导学生多练,持之以恒。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应把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组织者,更应该是他们的欣赏者。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重点解读

在教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就是做好学生对于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工作。只有对于阅读文本进行正确且深层次的解读与领悟,才能够真正使得学生达到喜欢阅读并乐于阅读的层面上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时刻注意,如果只是仅仅从一个角度来分析文本内容的话,就会产生很大的思维局限性。所以,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在自主进行语文高段阅读时挖掘出更深层、更全面的解读成效,务必需要实现阅读高质量的教学课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教学。

一、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

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引者,但是最终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成果还是需要学生自身进行学习,以及运用适当的阅读材料,这三个必备条件是高质量教学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侧重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尤其注意,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个体间的阅读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阅读,从而成为阅读文本的领悟者。这样的要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需要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感,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另外,语文教师还必须时刻谨记为学生无私服务奉献的意识,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能强制干预,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具体内容和科学教学的方式。此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后学习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二、科学的阅读方法

新课改颁布的内容中,侧重强调了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遵循多读少讲这一原则。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对于文本的挑选就需要十分严谨慎重,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阅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更全面、更科学的高段阅读。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一定方向的指引,要求学生进行细致的阅读,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学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对此内容的理解。同时要协助学生完成对文本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知识的深入分析,选取文本中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并适当地进行引导,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越发浓厚,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看海》这篇课文时,可以在开课前先进行内容铺垫: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通过反复的课文阅读从而进行大胆的想象,了解海潮的千姿百态和变幻无穷。久而久之,学生会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从中感悟语文阅读的魅力所在。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中的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语文课文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文阅读,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充分的开发,从而实现对语文阅读文本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度剖析。

第8篇

一、通过题目分析手段,实现整体阅读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实际的阅读教学之前,常会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自行解读,而后通过朗读的形式,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感悟和体会,这一环节,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对文章思路予以缕清,对阅读内容所表达的主旨进行分析,而后再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结构或是阅读中心予以充分理解,学会从作者的角度分析阅读内容的写作思维和中心思想。

在对课文进行研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具体的语文课文题目进行分析,而后通过分析和探究的手段,从阅读文章的题目着手,找寻出其中的关键词,并勇于提出自己对于阅读题目撰写的质疑,从文章题目层面着手,对课文内容或是特征进行重点把控,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教授《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课文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将自身的引导性作用体现出来,而后安排学生首先对此课文题目的表达方式予以分析,通过细致的探究之后,督促小学生进行精细的阅读课文内容,在此环节,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提问句,比如:题目中“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的“甲”是什么意思?桂林山水体现出哪些特点?作者通过哪些手描述了桂林山水之美?通过问题的设置,促使学生可以自信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令学生仔细认真的从阅读内容中找寻最终的答案,这样就能强化学生对于阅读题目的探究力度,进而提高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二、通过题目替换的方式,进行比较阅读

一些小学语文阅读内容之中,如果安排学生直接进行阅读,就会导致学生无法对课文的重点予以明确定位,或是不能认识课文的主旨或是作者所表达的核心意思,最终的写作环节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能对命题作文充分理解,无法按照要求进行内容写作,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替换题目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于题目的记忆,而后教师可对学生的拟题进行评判和鼓励,通过这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使学生可以对课文中的内容和中心进行重点把控,进而提高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找尾巴》这篇课文内容时,就可以通过讲解文章内容的形式,增加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则可安排学生将文章题目进行重新拟定,尽可能做到符合文章内容,结合自身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最终拟定出最为适宜的文章题目,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集中自身全部的注意力,去解析文阅读中的内容,而对文章题目的替换,则是对阅读内容的凝练,更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重点过程。

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利于学生的学习,逐步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研读题目教学的优势凸显出来,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其他部分的教学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9篇

[关键词] 语文阅读 阅读理解 思想价值 价值取向 多元理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强调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于是,多元理解被老师们纷纷引入阅读教学实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不少偏差,有的教师顾此失彼,没有把“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统一起来,致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不和谐的现象。

一、“价值取向”的来源

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是因为作者创作一部作品,总有一定的大体明确的创作目的或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使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或艺术形象在诞生时就具有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属于它自身的属性,也就给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另外,文学作品一经选入课本,就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定性,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再开放型的教材也会有一个或严密或松散的体系,要做好这个工作,编者自己心中对作品有一个明确或基本明确的与作者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的结论。

例如,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匆匆》选取入六年级语文下册,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悟时间的匆忙,从而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时间。这种选编目的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教学中,要探求这种价值取向。由此看,价值取向源于作品的客观性和编者对作品的认同性。

二、“多元理解”的产生

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如《红楼梦》,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读者主观能动性造成的差异。由此可见,“多元理解”源自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三、“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价值取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具有共性。“多元理解”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独到感受和体验,展示个性。教学中,即要追求共性,又要张扬个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好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而且作好引导者,要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文本所呈现的价值取向。

1.多元理解,切合文旨

切合文旨,是多元理解的灵魂。多元理解,应当紧扣文章主旨,利于深化对文意文旨的认识,或使人物角色的形象更丰满,或使情感的体悟更深刻,或使思维的领域更宽广……多元理解不得远离文本,个性飞扬不得随心所欲,思维驰骋不是胡思乱想。

一位老师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课末进行多元理解的拓展,“此时,你想对小鱼说些什么?”学生纷纷指责:“小鱼不应贪玩,以致被海浪冲上浅水洼;小鱼不应乱跑,要守纪律;小鱼不应离开妈妈独自乱闯;小鱼不应不听妈妈的话……”先且不说这种种“不应”是否符合自然规律,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时代精神,是否利于学生的成长。更遗憾的是,课文的主人公是小男孩而非小鱼,课文的主旨是赞赏小男孩“富有爱心,珍爱生命”的举动与精神,而非小鱼的种种“不守规矩”。这样的多元理解偏离了文旨,失去了意义。

2.多元理解,顺应文理

顺应文理,是多元理解的命脉。人有人脉人气,文有文理文气,文理要通达,文气要通畅。多元理解必须整体把握文理文气,不悖文理文气。

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一位教师独具匠心,顺着“奚落”的线索,从角色的动作和神态入手,紧紧抓住表现陶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和表现铁罐的“谦虚、争辩”等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朗读,品味感悟角色形象。至教学第七、八自然段时,富有创意地要求学生敞开思维多元理解,补全“陶罐( )说,铁罐( )说”。

然而,关于陶罐,当学生纷纷说出“温和、温柔、亲切、针锋相对、有点伤心、心平气和、冷静、平静、苦口婆心”等词时,教师高兴地一味加以肯定。

对于铁罐步步升级蛮横无理的奚落,无论从陶罐“谦虚――争辩――不再理会”的过程看,还是从陶罐说话口气中的反问句和感叹句来看,陶罐一方面并非懦弱可欺和毫无原则,另一方面又是理性和宽容的,“温柔、温和、亲切、针锋相对”等词显然不合文理文气,不合陶罐角色基调和情感发展变化。若用上“提高声调、有些不悦、严肃、责怪、正色、据理力争、语重心长、好言相劝”等似乎更为合适。

关于铁罐,当一些学生相继说出“有些生气、脑羞盛怒、满腔怒火、怒气冲天、忍无可忍、怒不可遏、火冒三丈,义愤填膺”时,教师同样大加赞赏。如果多元理解不顾褒贬,不分轻重,不顾语境,一味点头称是,不仅有悖文理文气,更可怕的是传播了谬误,造成学生是非不明。

3.多元理解,辨明主次

辨明主次,是多元理解的指针,不少作品涉及的角色形象,涉及的人物品格虽然是立体的、多维的、丰富的,但毕竟有主有次,多元理解教学应当充分把握这一点。

像《西门豹治邺》一课,关于“你怎么评价西门豹”这一问题,学生有的说,西门豹善于调查研究,从“摸清底细”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从他说“我也去送送新娘”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造福百姓的好官,从兴修水利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聪明的人,有的说是个不信鬼神的人,有的说是个很有计谋的人,有的说是个铲除恶势力有术的人……教师一一给予肯定,并大加赞赏,教学就此画上句号。

应该说,学生的理解均没有错,学生能细读文本,从文本中抽象如此的品格特点,反映了学生相当强的语文能力和广阔、深刻、灵活的思维。然而,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教学过程仅止于此是很不到位的。试想,善调查、兴修水利等是西门豹的主要特点吗?是文章反映的主旨吗?显然,文章主要反映的是西门豹的不信迷信、驱邪除恶和过人谋略。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使理解再多元,也是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