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传统艺术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30 11:15: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艺术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传统艺术特点

第1篇

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图形在艺术中的应用并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而退出历史舞台,却使得现代艺术有逐渐回归传统的趋势。当然,现代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图形,并不是将传统图形生搬硬套,简单的挪用,而是在创新模式下,通过现代化的艺术创作手段,把传统图形的意表现出来,更加注重图形表意,使得图形中的意更具时代气息,更能表现现代艺术的主题。因此,我们在使用民族传统文化时切莫照葫芦画瓢,一定要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如果没有推陈出新,将会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停滞[1]。

一、传统图形的艺术特点

传统图形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与锤炼,将图、形、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传统图形有了艺术的缩影。(1)传统图形具有艺术对称性。现代艺术多讲求对称性,其特点形成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点保持一致。因此,传统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应用使得传统图形的对称性特点得以全面展现;(2)传统图形具有艺术的平中见奇性。所谓平中见奇,就是普通的传统图形经过艺术应用,能够突破主题的美,将传统图形的意表现得淋漓尽致;(3)传统图形具有艺术的唯美性。艺术的表现始终离不开唯美主义。传统图形经过数千年的变化,同样兼具了唯美特性,使得传统图形给人以唯美的视觉享受。

二、传统图形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图形,是现代设计的一个流行趋势,也是将现代元素和古典元素相结合,设计出优秀作品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指对传统图形进行原版照抄,而应该深入体会传统图形的意境,对传统图形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当今世界的设计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阶段,让传统图形成为现代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有本土化,更具中国元素。传统图形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现代标志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海报设计中。在现代设计中,中国的造型艺术承袭了中国传统美术观。它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多不重“写实”重“传神”,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著拙”的浪漫飘逸境界。它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是绘形的,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又是未定的。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近年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设计,备受设计师们青睐。因此我们中国的设计师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化素质功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不但可以吸收现代设计的设计理念,而且也可以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特征在作品中展现出来[2]。

三、传统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传统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艺术应用

现代的标志艺术设计中要求体现创新、创意和创造,使得标志既不同又有新意,主题突显,令人印象深刻。因此,在现代标志艺术设计中应用传统图形,就要开发传统图形的新的意义。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艺术设计中,就采用了传统图形“祥云”来代表“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主题。火炬造型设计来源于传统的纸卷轴。引申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可见,利用传统图案吉祥寓意的特点来进行设计,这是一种既成熟又具深刻文化内涵的方法,对寓意的表达既恳切又不直白[3],更为表现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意。

2、传统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艺术应用

产品包装设计中要求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为了更好的表现这一点,应用传统图形,在具有深远影响的荼、酒、丝绸等产品的包装设计上,多融入了传统图形设计。这些传统图形大都融合了中华古典文化底蕴,能够在消费者中产生共鸣,消费者一看到产品的包装图形,就能想起从在古至今的产品文化,并深深被吸引,进而刺激消费,为产品的利润增加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艺术应用,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利用传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的典范。因此,传统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为包装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角度和设计空间[4],能够折射出产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蛋糕包装中,将传统图形福、寿等设计其中,增加了人们尊老爱幼的情怀,表达了人们对生日的祝福。

3、传统图形在海报设计中的艺术应用

海报的功能就是宣传与吸引,这就要求海报的设计既要体现艺术视觉,又要体现内容的宣传。因此,在海报的设计中融入传统图形,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海报的种类很多,如商业、影视、公益等,这些海报的受众对象都是百姓,为了能够抓住观看者的心理,在设计海报上,必须主题鲜明,视觉冲击性强,因此,在应用传统图形设计海报时,必须让传统图形来表达主题,并通过传统图形的文化底蕴来彰显海报的文化内涵。不同种类的海报,表现的主题不同,但其个性张场的艺术设计却是所有海报的最终追求,这些艺术设计的宗旨就是吸引观看者,起到宣传作用,另人一看便有参与的欲望。例如在设计影视海报时,将影视内容用传统图形如龙凤样、福寿样、剪纸样等等来表达,让观众一看便知影视内容的新颖,然后再将现代元素带入设计之中,通过古今对比,更显出传统图形的唯美与平中出奇。

4、传统图形在服装设计中的艺术应用

现代服装设计往往追求美化与时尚共存,美化设计并不是简单的颜色差异,而是将颜色、图形与时尚结合在一起,通过图形来承载时尚元素。因而,服装设计中将传统图形的引入并不少见。传统的图形给了现代设计师们更多的灵感与创造空间,能够创造出新的美学观点[5]。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图形的应用手法多样,有变形运用、分解组合运用、叠加运用、抽象运用等等,通过对传统图形的再加工和创新应用,能够为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增加创新元素,使得传统图形融合时代气息,更符合现代服装时尚的要求。

第2篇

关键词:采茶戏;唱腔;舞蹈;念白;丑角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058-01

“长日演来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采茶戏,是在江南和岭南等省区较为流行的一种戏曲,在各省,冠以各地区的地名来区别各地流行的地区。这种戏,尤其是在江西特为普遍,剧种类型也是较多的,其中的“赣南采茶戏”,更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赣州地区客家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赣南传统采茶戏的艺术特点

1.表演风格

赣南传统采茶戏的表演风格是歌、舞、戏三者并重的。唱、念、舞融为一体,是赣南传统采茶戏中重要的表演元素。

(1)采茶歌的唱腔

赣南传统采茶歌是用当地客家方言表达的,以曲牌体的茶腔和灯腔,再结合路腔和杂调的音乐唱腔,被誉为南方的“二人转”。曲牌体的唱法大都是较为轻快、欢乐、诙谐的,唱腔主要是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曲牌体独特的客家方言唱腔风格是赣南传统采茶戏的核心,在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性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赣南传统采茶戏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其独特的客家方言也成为了赣南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赣南传统采茶戏是从民歌小调引导进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十二月采茶歌”。灯腔与茶腔相比,则是有较大的区别,这类曲牌音调节奏率强、舞蹈性强。灯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加一套锣鼓,渲染起火热火红的气氛。路腔则又是另一种性质,其曲风轻松欢快。

(2)采茶歌的舞蹈

赣南传统采茶歌的舞蹈是通过农民们来源于劳动生活创造而来的,而如今舞蹈衍生出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等,造型十分独特,变化无穷。“扇花变化在于手,力在与手腕见于烽。左甩袖筒右摇扇,十指牵着两臂走”这就是对赣南传统采茶戏舞蹈的形象刻画。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多为“矮子步”、“单袖筒”,舞蹈在赣南传统采茶戏也包含有基础功的意思,其矮子步更是被人誉为“东方的芭蕾”。

(3)采茶歌的“念”

赣南传统采茶戏中的“念”是区分丑角不同于旦角的艺术表演特征,这种富含音律性质的语言,具有着沉重的节奏感以及悠长的音律美的唱腔叫做念白。念白的基本要求要做到顺口以及美音,舞台上的念白,可称之为在音律中加工而成的艺术语言。

2.角色特征

赣南传统采茶戏以二旦一丑或者生、旦、丑的三人演出,继而称为“三角班”。其剧种多为喜剧、闹剧为主,围绕着下层农民群众商贸习艺、劳动、男女之前的情感戏为重点。

赣南传统采茶戏中角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装束、声腔、舞蹈等一系列独到的表演,来向观众倾诉角色自身的情感表现以及与观众的情感进行“谈心”。其鲜名的形象和个性,冲击着艺术更为高端深入的品位,又提高了欣赏价值,受到了非常多人民群众的喜爱。

丑角是赣南传统采茶戏中的中心结构,是赣南采茶戏中的主要文学特征,其表演中在修饰情绪,舞台氛围中起到了极为明显的效果。丑角没有像中国戏曲那样有文丑、武丑之分,而是分为“丑行俊扮”,是为“正丑”,正丑多为勤劳勇敢、纯朴大方、机智风趣的青年壮年男子,语言动作生动、欢快、幽默。“丑行扮丑”则是为反丑,反丑多为一些放荡纨绔子弟、赌徒烟鬼,语言动作多为滑稽夸张,两者相互对立,形成鲜明的对比。丑角的地位在赣南采茶戏中比较显著突出,他们表演的重要性早已超出他们唱腔十万八千里,如果采茶戏减少了对丑角的戏份,那么也就等同于把戏曲的精彩性和观赏性删减一半了。小旦则主要是单纯、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表演风格独树一帜,其动作优美朴素、姿态万千,不仅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

二、总结

赣南传统采茶戏其历史悠远,具有非常强烈的传统文化深度,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它客观真实反映了客家先民从古代到今时今日的生活追求、喜怒哀乐,代表着正宗的客家人物特征,是对赣州人民内心世界的赞美。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如此艺术魅力,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安远县戏曲普查资料汇编(内部资料)[M].江西省安远县

文化局,编.

[2] 李修生.元曲大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3] 郭起华,钟俊昆.30年来赣南采茶戏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

学院学报,2008(05):4.

第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应用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在近200多年以来在文化艺术方面几乎停滞不前以至于与整个时代有很大的差距。而由于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方面的需求却是空前的。在我们设计发展的初期只能是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是发展的必然阶段。

在当代社会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科技水平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而中国作为一个自强不息的大国在各个方面都不甘落后于人,在艺术设计领域尤其需要新的创新和突破,这不仅仅是民族自尊心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不是落后和过时,它像流水一样,是民族自身演变的过程。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同样她的传统文化也是最复杂和深厚的。地域的广博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悠久的历史又促成了其文化的兼容性。这些纷繁、复杂、厚重的传统文化才是我国艺术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目前很多文艺工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反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造成中国目前现状(主要指对目前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不满意)的主要罪魁祸首就是“儒家”思想,认为正是其造就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和“羊”的精神。这一观点在去年最流行的小说《狼图腾》中得到了较完整的阐述和论证。我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5000年的封建文化曾使中国在300多年前就站在世界之巅(中国在乾隆年间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整个生产总值的一半还多)。但又恰恰是这种最为完善统治制度阻碍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但我们同样应该认识到“农耕文化”被“狼文化”取代,“野蛮人”打败“文明人”其实不仅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定理,而应该说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在全世界的人类历史上都是这样: “希腊人”赶走“爱琴海人”(特洛伊被希腊人摧毁);“罗马人”取代“希腊人”,“英国人”打败了“西班牙人”,而最终“日不落帝国”的霸权又拱手让给“山姆大叔”,历史从来都是这样,但是谁又能说希腊文明应该抛弃呢?“罗马神话”恰恰是全面抄袭了“希腊神话”,就象“宙斯”和“朱庇特”的关系。就是现在谁会认为英国人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逊于美利坚国。“胜则为王败则寇”仅仅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而艺术上却恰恰相反。如果将成吉思汗与赵佶在艺术领域上的成就进行比较,宋徽宗虽是亡国之君但其在书画方面的造诣是一代天骄骑着“汗血宝马”都追不上的。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就象殖民地文化的最大好处是当地人的外语(入侵民族的语言)基础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样,中国长期的腐化和奢靡的封建社会生活习气恰恰成了滋生民族传统文化的温床。可以概括的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涉及面十分广博,艺术设计工作者应从中吸取相应的文化元素将之融汇贯通加以利用,其实“古为今用”在当今中国艺术设计领域里比“洋为中用”还管用。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直接应用---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慎重的选取相应的图案或符号,发挥其原有的图形信息。但这种直接使用在使用时应注意使用环境和材质。这种使用实际上最为简单和实用,初学者往往愿意使用但一定要注意在组合上不能是简单的堆砌,而要注意其融合。否则直接罗列和附着会给人一种突兀或牵强附会之感。这方面的成功作品中以大连金石滩的“万福鼎”最为典型。该鼎高5.6米(代表中华56个民族),宽4.8米(代表四面八方),其四面由8888个小福字组成。寓意深远的数字构成与应运而生的吉祥个数,囊括了其能够祈福呈祥的所有含义。

扩展使用---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其实这是一种转化。这需要设计者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和很高的艺术修养。例如中国书法的精髓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汉字书法的构成不外乎章法、线条和结构,同样好的景观作品不外乎追求自然、和谐和超凡脱俗,其布局的合理与正确是最重要的,这一点设计者可以吸取书法中布局的特点,但其各部分组成和功能模块的架构也是相当的重要,好的作品“随形就势”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尽量减少人工的斧琢痕迹是优秀设计师的追求。让人们在隐藏的技巧中看出艺术的智慧来,这才是最为出色的作品。

第4篇

关键词 传统瓷雕佛像;塑造;中国

传统的中国瓷雕佛像以佛教人物为题材,多为纪念其功绩。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瓷雕佛像在不同历史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细节上可能有诸多差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它们都寄托了时代精神和工匠艺人的理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某种程度上甚至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弘扬了中华文化,因此影响深远。我国瓷雕佛像艺术留下的不仅有实物,还有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瓷雕佛像艺术的魅力所在。

1、中国传统瓷雕佛像艺术的特点

(1)中国传统瓷雕佛像造型比较简洁与西方相比,中国传统艺术更多追求平实简约的美感,传统瓷雕佛像正如中国画一般,注重传神写意。如瓷雕佛像头部往往寥寥数笔即已完成刻画,而并不细细勾勒。以线条艺术为基础,既体现了东方美,又直截了当表达出了工匠艺人的情感,兼顾人性化,佛像因此栩栩如生,可谓一举多得。时至今日,可能有很多人认为古代瓷雕佛像过于粗略,不够细致;这虽然是事实,但我们更应以历史的眼光予以正确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

(2)中国传统瓷雕佛像艺术极具开放性、世俗性中华民族秉性谦虚好学,中华文明也因此海纳百川。佛教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漫长的融合孕育了本土化的佛教文化,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佛教与大众的联系日益紧密,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佛教艺术作品。在中国,四大菩萨尤为善男信女广泛虔诚信奉,有事无事辄奉香顶礼膜拜,以求得菩萨的保佑。

(3)中国传统瓷雕佛像艺术与当今时代精神相契合传统瓷雕佛像艺术所表现出的情怀契合了现今大力弘扬的价值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弘扬。

2、中国传统瓷雕佛像的内涵

佛像的背后往往隐含着很多美丽动人而引人向善的故事。如,仔细观察观音塑像,会发现无论其举止还是表情都表现出祥和、平静的特征。莲花素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美名,观音的莲座象征了纯洁、美好和善良。又如,活佛济公的事迹经塑像而传扬深远,他诙谐的风格受到大众的欢迎,有助劝世从善。

3、中国传统瓷雕佛像艺术的发展趋势

在新时期,佛教文化因其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好处,必然会受到重视;而瓷雕佛像艺术也必然焕发新的光彩。瓷雕佛像艺术历史悠久,在大众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经济上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明清瓷雕佛像制作精良,价格不菲,潜力仍大,就非常值得收藏。从瓷雕佛像艺术的发展轨迹也可以看出相应时代佛教的发展,这很好理解。随着新时期社会各界对瓷雕佛像艺术的不断看重,中国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将再次主动走向世界,这有利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4、如何发展中国传统瓷雕佛像艺术

佛教在中国影响深远,进一步传播佛教文化,将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乃至世界的和平,从而顺应时代潮流,建设和谐社会。

(1)我国瓷雕佛像造型的创新我国烧制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瓷雕佛像艺术也应与时俱进,有所创新。自由女神像闻名世界,至少部分要归功于其人物造型上的大胆设计。瓷雕佛像艺术也应在不失庄重的前提下进行造型上的创新,广泛听取意见,加入更多动作,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有助于大众更深刻地了解佛教人物,最终更好地弘扬佛教文化。

(2)我国瓷雕佛像艺术中手法的改进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瓷雕佛像艺术是各种文化糅合的产物,它拉近了佛教人物与普罗大众之间的距离,佛教人物因此而不再神秘;工艺的成熟赋予了佛像浓重的生活气息,生动有趣。中国传统瓷雕佛像艺术要继续发展,离不开国家资金上的支持和经营上的规范。从业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在瓷雕佛像艺术实践中汲取经验,取长补短,以实现工艺进步,进而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弘扬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3)我国瓷雕佛像艺术中颜色及其他方面的改变瓷雕佛像艺术不仅需要考虑到人物表情动作上的细微变化,还需要统筹颜色、材料、具体工艺等方方面面的细节。为佛教人物塑像原本就是出于长久纪念的目的,因此其颜料也必须稳定持久,而不会经常掉色;如果经常掉色,显然会增加一大笔维护费用。这方面可试用国外的先进色料,效果或有较大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瓷雕佛像的材质也不断改进。胎质细腻光滑,色料明丽浓郁,无疑会加分不少。

5、结 语

从前,社会对传统瓷雕佛像艺术的传承不足,这方面资料寥寥,导致瓷雕佛像艺术的发展举步维艰。如今,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佛教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一支,必将不断发展、历久弥新。

参 考 文 献

[1]马世长.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文集[M].商务印书馆.2001

[2]耿世民.维吾尔古代文献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

嘉定竹刻的已故名家徐素白老人(1909~1976)工艺技巧等文化、艺术和技术资源,许多产品制造领域都可以吸取运用,涉及众多行业、几百万家中小型企业、成千上万种产品。如生活日用品的外观造型设计,环境艺术与室内陈设、软装饰设计,卫浴陶瓷洁具等产品。将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科学地加以提炼,并与现代设计理念以及相关行业现有的技术和工艺深度融合,设计创新出众多满足日常生产、生活需要的产品,必将会强有力地促进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拓,将极大地提高我国工艺美术产业的经济价值。

所谓产业,应当是指存在并发展与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技术、物质和资金等要素及其互相联系构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或简单概括为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在所有产业的组织结构体系中,都应该有“创意”这一要素,对于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来说也是如此。没有创意要素支撑的只能是加工业,这是很难持续发展的。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具有创意特征,主要表现在产品创作、生产的特点上。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品对抽象的寓意等的视觉物化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创造,创意特征显著。如“望江挑花”制品的挑制,挑花的人物、花卉、飞禽等造型简洁、夸张,变形稚趣可爱、大胆生动,不以外形的逼真摹拟为目标,而把物象作平面化处理[7]。这种平面化的夸张、变形方法,是为了适应制作工艺和审美取向以及世俗情感而设计的,是在创意思维引领下产生的,充满了智慧和创意的火花。

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创意特征,更突出地反映在“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创新产品生产特点上。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品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用品,审美的形式与使用的功能的完美结合就是创意的一种具体体现,在视觉上必须顺应消费者的时尚审美意愿,功能上必须满足消费者潜在的需求。为了满足以上两个要求,就必须实现功能与形式的创新与统一。仍以望江挑花为例,一方面必须设计出符合今人视觉欣赏追求的图案,另一方面必须寻找适合运用挑花的产品类型,然后才能进行图案与产品之间的对应设计与制作,整个过程每一步都是在创意指导下展开的,是实现“用”与“美”相统一的创造。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创意特征,更集中地体现在工艺美术产业在造型、品种、技法、生产方式、材料、功能等方面,千百年来不断的创新上。

第6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俄罗斯;音乐文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特征;艺术教育;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Traditional Traits of Russian Classical Music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sic Cultu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GUO Meng

中俄关系几个世纪以来在持续发展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异质文化精华的借鉴吸收,已经成为我们现代化发展的必经环节。正如《望周刊》所说,中国人有着“永远的俄罗斯情结”①,正所谓“情动俄罗斯”。俄罗斯文化年的开展,为我们认识、学习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而本次首届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圆满召开,对深入开展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学术研究,促进中俄音乐交流发展,以及增进彼此合作创造了良好契机。

俄罗斯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传统的大国,在世界文明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外国包括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精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直接目标。尤其是深入了解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借以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吸取其异国优秀文明传统,为我国音乐文化教育发展服务。也更希望借此对我国的现代音乐艺术文化教育得以借鉴,直接为我们当代的艺术教育建设服务。

一、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及其特色

作为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国度,俄罗斯已经形成了全民爱好音乐的氛围,这种全民爱好音乐的特点,源于它有着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熏陶的优秀传统。而且,21世纪的俄罗斯经过了诸多社会剧变之后,其伟大的古典音乐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振兴,此间的原因,如同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硕士生吕冬所说:“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已经深深地嵌在每个俄罗斯人的灵魂里。”②简要概括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色,至少有下面几点。

(一)从小培养,音乐艺术教育深入家庭

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儿童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戏剧院,常常是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到剧院去。观看演出时,每个人都很投入,时常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时孩子们纷纷向自己喜欢的演员献花。音乐厅和艺术展览馆也是父母经常带孩子光顾的地方。孩子们从小就聆听许多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曲,感受到许多艺术作品的魅力。父母对孩子的这种通往艺术殿堂的引导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艺术修养。

游览艺术博物馆,是俄罗斯人的嗜好之一。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前,年轻父母对孩子耐心指点、讲解。在周末和节假日,父母常常带孩子去公园、郊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大自然中放歌、作画、读书、凝思。这有助于把对周围世界的美的观察和感受,作为理解和体验现实生活的快乐、生活美的主要源泉之一,把大自然的美作为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坐在大陵墓上,四周响起各种鸟儿和谐的大合唱,空气中飘荡着青草的芳香。我们沉默不语,不必给孩子们讲很多,也不必用叙述填满他们的脑袋……”“让孩子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喜欢听百花怒放的花园里和荞麦花盛开的田野上那悠扬的乐曲,欣赏春暖草地上和秋风细雨里那悦耳的旋律。”③这种从小给后代以艺术熏陶的做法,无疑为音乐国度的文明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绵延不断的艺术张力源泉。

(二)开设各级各类音乐学校,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

据《国外学校和教育》④介绍,俄罗斯有许许多多的七年制儿童音乐学校,学生一边在普通学校学习,一边在儿童音乐学校学习。优秀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入学考试进入音乐学院。另外,还有大约1000所儿童歌咏学校。这些学校招收4至6岁的孩子,学制6至9年。除合唱外,可学习乐理基础知识和演奏乐器。俄罗斯有好几座儿童音乐剧院。俄罗斯的学校基础音乐艺术教育,分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和音乐夜校等。音乐课在普通学校中是必修课,一般每周1课时。这类音乐教育是免费的,而且是必须接受的。传统音乐课的内容以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和合唱为主。教师授课时有较多的示范演奏和演唱。音乐课有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使用我们国内较熟悉的卡巴列夫斯基的教学大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亦即上面所说的专门的儿童歌咏学校,七年制。音乐夜校也是免费的,包括音乐俱乐部、音乐小组等。音乐教育的多种形式,为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俄罗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时间的延长,为九年。同时允许强制性音乐教育教学大纲的多样化。目前俄罗斯政府指定可供选择的教学大纲已经有5套⑤,每所学校可以从中任选一套。此外,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中小学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举办音乐会,他们甚至可以演芭蕾舞剧、歌剧、交响乐、大合唱等一些难度较大的艺术节目。许多地方每年为少年儿童举办“音乐之春”、“音乐团”等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社会各界也都大力支持学校音乐教育活动。有很多作曲家、出版社每年还为儿童出版多种音乐作品集,介绍音乐知识、传播音乐文化,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趣味,让他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快乐而健康地成长。显然,俄罗斯古典音乐之历久不衰,自有所本。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的结果,直接提升了俄罗斯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

(三) 政府大力扶持

即使是在经济转型、局势动荡时期,俄罗斯政府对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也没有停止。如1999年7月,俄罗斯普通和职业教育部(2003年俄罗斯政府组织改造后已不存在)就专门颁布了《艺术教育大纲》,鼓励各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强调加强全民音乐教育。政府的鼓励、支持和投资,使得音乐艺术教育成为全俄罗斯的小学和初中联邦课程、民族地方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俄罗斯小学和初中的艺术教育包括绘画、音乐、世界艺术和文化。又如俄罗斯政府给出了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最低限度要求,具体是: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绘画和表演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形成对俄罗斯和整个人类艺术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大纲》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育注重对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修养的整体培养。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更是重视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俄罗斯不仅专业艺术院校众多,且有很多综合类大学也设有艺术系。这些院校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如果说高等学府是俄罗斯音乐教育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各地音乐学院、艺术中学、小学就构成了坚固而又庞大的塔身。正所谓“为学要如金字塔,又能博大又能高”。再如,俄罗斯政府放开政策,鼓励支持各种音乐艺术教育活动齐头并进。除了强制性音乐教育之外,还开设有专门音乐学校和音乐夜校,这些都是政府出钱,学生免费接受教育的。正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蒸蒸日上,为民族的音乐艺术发展,添加了强大的行政力量。有人统计说,按人口比例来计算,俄罗斯青少年中学习音乐的人数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⑥。

(四)丰富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

俄罗斯艺术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管是家庭教育,抑或是学校教育、社会宣传,都强调教材容量的饱满和古典音乐教育内容的丰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教材内容突现下述几个特点。

一是大量的古典音乐艺术内容被编进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和艺术学院的教材中,都有着大量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的丰富内容。例如从格林卡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以后⑦的音乐艺术成就,都被编进教材。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都成为音乐艺术教材的首选。如格林卡的《为沙皇献身》⑧《鲁斯兰与柳德来拉》等,达尔戈梅斯基(Alexander Dargomyzhsky,1813―1869)的《水仙女》和《石客》等,此外还有五人团⑨、柴可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1840―1893)、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Rakhmaninov,1873―1943)和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kryabin,1872―1915)等。教材中,柴可夫斯基承袭的欧陆浪漫乐风,葛令卡作品的俄罗斯的民族性活化,巴拉基列夫、库伊、鲍罗定、穆梭斯基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的国民乐派,以及史克里亚宾的不寻常的音色探索,史特拉汶斯基频掀波澜的经典作品,悉数被编进教材。这些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丰富与繁盛,成为俄罗斯青少年艺术追求的典范。

二是教材将世界上古今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如世界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和潮流、古俄罗斯音乐艺术、古代和中古文化艺术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义、17至19世纪上半叶欧洲艺术中的古典主义、17至18世纪西欧的启蒙思想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19世纪文化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19至20世纪俄罗斯的艺术生活、20世纪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20世纪末艺术的新形式和新体裁等等,都成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材和课程的设置内容。

三是教材主要强调古典音乐反映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特色,包括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节奏等,选择表现民族特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雅的艺术特色。俄罗斯主要音乐家的作品有的深沉宏伟,有的敏感细腻,无不深刻地反映了作曲家们处在剧烈变革时代热烈而又丰富的心路历程。如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第六交响乐《悲怆》,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声乐套曲,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等,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俄罗斯乃至全世界听众的广泛欢迎,时至今日依然是各大歌剧院、音乐厅里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这些具有代表俄罗斯先进文化的作品,都为俄罗斯音乐艺术教材所极力推崇。

(五)继承传统,致力创新

俄罗斯政府和艺术界人士专注于古典音乐的教育和发展,并致力于不断地创新,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射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多年来,继承了俄罗斯音乐文化优良传统的古典音乐高雅艺术,伴随着具有音乐天才和前卫思想的新生代的加入,正沿着世界艺术的发展轨道前进。俄罗斯音乐教育创新的成果突出表现在融合与推陈出新上。其直接的成果是出现了许多新的剧团剧院,在莫斯科,由叶夫盖尼•卡拉伯夫主倡的新歌剧院和德米特里•别尔特曼领导的盖利公歌剧院就很有代表性。同时还产生了包括把交响乐、爵士乐、歌剧与音乐剧合为一体的新风格流派。

音乐艺术范围逐渐扩大,高雅音乐正在探索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比如歌剧中的表演成分越来越多,导演有时会忽略音乐和歌唱的表现之间的差异,力图使演出更具现代感。又如引起观众极大兴趣的国家模范交响乐团与“蝎子组合”的联合演出,也是在寻求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结合点。概括起来,俄罗斯古典音乐教育的继承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人文性与经典性的结合。俄罗斯人不是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这样的理念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当前,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将具有艺术史意义的艺术作品和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作为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如多少世纪以来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遗产、艺术发展的联系和价值、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对世界艺术和文化的贡献,等等。我们认为,人文性和经典性的结合,就是一种创新。

强调体验和实践创造。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作、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地、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的创造,音乐艺术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现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例如,每个学期,学校、文化宣传部门都要开办节日演出、周末舞会、专题调演等活动,这些都是学生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进行音乐艺术实践的极好机会。正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在大力强调音乐艺术教育的体验和创造,才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艺术张力是永恒的。有人说,在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之后,俄罗斯的音乐没有静止,没有凝固,没有被所谓的“现代艺术只能屈从浅薄的市场化”理论所吓倒。“俄罗斯的流行古典音乐让人相信,一个血液里流淌着音符的民族,有的是乐观放达的个性,异彩纷呈的生活。”⑩这除了源于俄罗斯民族对音乐的偏好和根深蒂固的艺术情结之外,俄罗斯古典音乐本身的永恒魅力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执著,应该是首要的原因。

二、对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优秀传统特色的思考

如果说俄罗斯的古典音乐,以其博大精深和丰富繁盛充实着文明世界,在国际上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俄罗斯悠久的音乐艺术教育传统所熏染的国民音乐文化意识、高雅的艺术追求,成为世界各国有凤来仪的艺术旗帜,那就显得非常自然了。提高文化艺术素质是举世公认的美化心灵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热烈的社会现象,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教育普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俄罗斯在这方面的优良传统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系统介绍和引进;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我们可否探讨和归纳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色并予以思考。

(一)让音乐艺术教育深入人心,感受和体会被良好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熏陶的优秀传统。

在俄罗斯,音乐课全称是俄罗斯音乐文化。通过教材让学生认识俄罗斯民族民间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现代和古典音乐经典之作,衡量文化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及其独特的个性。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儿童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

(二)丰富的音乐文化教育内容 ,成为了俄罗斯青少年艺术追求的典范。

大量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丰富的音乐文化内容被编进教材并成为广大青少年的必修课,将世界上古今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强调古典音乐反映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特色,透过音乐反映人类伦理道德。通过对现代艺术的学习,了解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知道二者之间是相互的。这些具有代表先进文化的作品,都为俄罗斯音乐艺术教材所极力推崇。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卡巴列夫斯基自己也说:“艺术课程与技术课程的原则区别,就是在于任何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都要有道德因素和美的因素。”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作为理解这一问题的一把钥匙,通过这些,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宽了视野,活的良好感知,使他们感受到音乐、文学、造型、艺术及人类文明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尤其是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将此作为一种艺术、一种修养、而不是餐桌上淖袅希不是消遣而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学习这些音乐知识后,能够积极投入到美好的生活中,更多的参加音乐活动。通过音乐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来教育,音乐教育是关系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事业,如果把社会音乐文化看成是大环境,那么学校音乐则可以认为是小环境。大小环境是相辅相成、彼此影响的。从每一堂课和每个教学环境的营造到相关教育制度的制定,再到整个社会的音乐市场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形成高水平的音乐市场与高素质的观众相互需要的环境,正是这种环境成就了音乐教育繁荣和普及的土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的重要条件之一,美妙的音乐、旋律和音响是人们道德和智慧培养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形成美好心灵和纯洁精神的来源。”

① 《中国人永远的俄罗斯情结》,《望东方周刊》, 2006年1月11日。

② 吕冬《俄罗斯古典音乐嵌入灵魂》,《人民日报》,2006年6月28日。

③ 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页。

④ 《网络电子读物》,。

⑥ 同②。

⑦ 格林卡(Mikhail Glinka,1804-1857),为国民乐派的奠基者。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开启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新时代,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⑧ 《为沙皇献身》又名《伊万•苏萨宁》,描写一位普通老农为国捐躯的故事,音乐采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曾被讥讽为“马车夫的音乐”,然而最终还是被承认为第一部俄罗斯歌剧。

⑨ 五人团(又称“强力集团”)是20世纪60、70年代俄罗斯出现的一个作曲家小组,由俄国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在报刊文章中的称谓而得名。详见《西方音乐简史》,省略/pdf/12/ts012100.pdf。

⑩ 吴昊《俄罗斯音乐交响曲》,《人物》,2006年版,第4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育发展中心.从俄罗斯新一代音乐教材看俄罗斯音乐文化教育[J].2009.8.31.

[2]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洛秦.世界音乐人文叙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4]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2.

第7篇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现代环境艺术;作用

目前,现代环境艺术作为一种交叉性较强的文化,具有很好的发展势头。在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趋势下,现代环境艺术创意依托于传统民间文化,呈现出本土化、传统化、民间化的特点。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理念,依托于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能力,集审美和实际功能为一体,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且获得现代人们一致的好评和喜爱。

一、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现状

现代环境艺术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是众多环境系统的融合艺术,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室内设计等领域。环境艺术是以设计符合民众精神和生活双重需要的生存空间为最终目标,在设计过程中要求遵循自然规律,符合事物发展方向,融合当地传统文化。

(一)艺术设计贴近自然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全球人民对于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因而环境艺术设计中逐渐贴近自然风格,力求为人们提供一种舒适的感觉。

(二)要有整体化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由于其涉及的领域宽广,现如今,一个城市的环境艺术从城市规划到建筑风格都呈现出整体性特点,从而实现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

(三)要趋向民族化

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发展具有个性和共性。现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渐渐偏向于民族特色,如日本的建筑物偏好室内设计全部显示出日本民族特色。总之,传统环境艺术中欠缺的元素历史性和民族性,目前环境艺术设计已经从民间艺术入手,发挥民间艺术的积极作用,促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出符合大众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传统民间艺术是指将传统艺术按照社会阶层进行划分,如诗词等的艺术创造不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内。传统民间艺术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是普通老百姓,其创作的艺术品也是为社会底层的百姓服务的,所以传统民间艺术再发展并不仅仅是以审美价值为主要生存支柱,期间,传统民间艺术的种类离不开以下两种类别:

1.生活服务类

传统民间艺术中可以归纳到生活服务类的艺术品种类繁多。为底层百姓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劳动等一般生活物质资料服务的艺术品主要有生活用品,如百姓创造的不同厨具等;服务于生产劳作用的,如纺织车;服务于穿戴方面的民间艺术种类最多且发展最为繁荣,如衣服上的不同刺绣图案;服务于百姓居住需求的主要有石头、木材、土等材质使用和各种家具的样式和摆设等。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生活服务类影响着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在日复一日中形成了民间文化氛围,体现了社会底层对于生存质量的追求。

2.精神信仰类

传统民间艺术中主要为底层百姓提供精神信仰服务的主要有为祭祀祈福所用的贡品,如各种纸扎供具。第二种服务于精神类的是娱乐所使用的,如民间传统中的提供休闲娱乐的各种戏曲种类和游戏,如各种面具、玩偶,灯谜等。第三种是表达情感和内心需求的,如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品。总之,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实用性、传承性、工艺性。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展到现代,其在现代文明发展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特点

根据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传统民间艺术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中具有以下特点:

(一)地域性

传统民间艺术带有地域性导致其应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区域内的人民拥有不同的民族归属感,其所创造的民间艺术也因此带有地域个性的标志。如北方的服饰特点以皮、毛材质为主;南方的服饰特点以布、丝等材质为主。同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往往会将年画等粘贴艺术品运用到北方建筑室内设计中,将其发展成壁纸等艺术品,而南方应多潮湿天气,较少使用到这些民间艺术品。

(二)装饰性

根据传统民间艺术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民间艺术在历史中主要发挥其实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品的实用性渐渐不再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中主要汲取传统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的装饰。如剪纸艺术的发展已然成为产业结构链。而许多建筑物的室内装饰中喜欢用到民间艺术品,如蓑衣、中国结等成为装饰品。

(三)情感性

传统民间艺术凝聚了中国民间数千年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采用了传统民间艺术品种富含精神文明的元素,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民间传说故事的使用,白蛇传故事中的断桥、油纸伞等元素的使用,从而使现代环境艺术中带有民间百姓对美好事物的祝福之情。

(四)民族性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国百姓生存的哲学,反应了百姓的审美特点。总之,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往往那些具有民族性的设计元素具有独特性,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借鉴。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运用的几大特点,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现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从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特点,可以总结出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着审美作用和非审美作用。

(一)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凝聚着普通民众上千年的精神艺术。首先,民间艺术具有质朴简练的审美特点,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人们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性;其次,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上具有和谐对称性,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继承到这种形式美感,形成现代环境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特点,如上海“新天地”商业休闲街区中对民间建筑材质的保存和应用,使得上海的整体环境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的审美感受;第三,传统民间艺术中内容的运用,丰富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元素,体现了精彩纷呈的审美感受,如北京民间文化习俗在王府井环境改造中的使用,使得王府井的休息场所、灯柱等富含了民间文化内容,糖人制作的铜像、糖葫芦铜像等的规划设计,使得王府井富含生活的真实性,使得王府井包含了浓厚的传统韵味,拉近了国内外民众同王府井之间的距离,体现出丰厚的审美感受。

(二)传统民间艺术的情感共鸣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情感,其中包含对家人的情感、对时代的情感等。人们可以通过民间艺术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进行情感交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民间文化运用其情感特点,为一些建筑设计、装饰品等赋予情感文化,从而提升人们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归属感。如民间文化中运用五颜六色的布条来制作幼儿的衣物,表达对于新生命的祝福和慈爱之情。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将五彩的布条设计成室内装饰用的抱枕、地毯等物品,表达对屋主的祝福,同时也表达屋主对来客的欢迎之情。另一方面,传统民间文化能够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带来祥和氛围,起到缓解现代人们生活紧张感的作用,如民间元宵赏灯猜灯谜的习俗,在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些城市会在商业主街道上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从而营造了快乐祥和的气氛,增添了现代人们生活的惊喜。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教化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中蕴含丰富的道德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民间艺术的使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化现代人们的作用。如民间艺术中的年画、剪纸等图案,往往带有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意义。因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二十四孝”的铜像,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教化民众的作用。

四、结语

传统民间艺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现代社会发展中,并且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中,传统民间艺术起着独特作用。因此今后环境艺术的设计构建,应加强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学习,实现环境艺术又好又快地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促进传统民间艺术的长久发展。

作者:侯俊宇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沙,乔薇.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04:226-227.

[2]蒋登攀.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教育,2011,(04):131-132.

[3]刘昕.传统民间美术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探讨[J].中国包装工业,2014,(16):72.

[4]王晓玲.论传统民间剪纸对民族特征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J].学术探索,2012,(09):160-162.

[5]刘鹏.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24):48-49.

第8篇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湖湘视觉文化具有中国视觉文化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的共同性就是“写意”,“写意”与“写实”是东西方艺术的最明显区别。“写意”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描写物体本身的趣味特点;二是将作者的主观意趣映射到被描写的对象上,创作中作者往往不受客观自然物体间的关系特征和神态的制约,随心所欲地把自己要表现的物体元素进行组合,创造出具表达自己情感意趣的作品。作为地域文化,湖湘视觉文化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由于湖湘视觉文化的艺术形与式种类不同、湖湘地域民族的多样性、时间的漫长性以及作者阶层的不同,湖湘视觉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如湖南工笔画,画家多以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为题材,特别是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以朴实的线条、清新的色彩、细腻的笔触表现出充满情趣的乡村生活。又如湖湘民间艺术,其作者多选择祈求生命繁衍、护佑等吉祥题材,通过谐音、联想、象征手法表达美好喻意,其类似符号化粗犷、简练的造型方式极具艺术张力。作品色彩不受固有色的限制,常常通过红、黄、绿、紫等色彩的搭配取得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在色块分割中求统一,对比中求和谐,具有艳而不俗,火而不燥的热闹、火爆、喜庆效果。

从楚文化时期开始,湖湘地域的视觉艺术就有着极具特色的风格特征,马王堆出土的漆器、帛画、彩棺等艺术品以其浪漫主义的情调,充满节奏与韵律感的构图,火热的色彩,细腻的表现手法,使观众产生神秘、兴奋,热烈的情绪。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湖南的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有特色之路,成就了湖南的“时尚文化”和大批让全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明星,其对“时尚性”“娱乐性”的成功把握,也为动漫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范例。如何才能够将这些具有鲜明湖湘特色的视觉文化中优秀元素吸收、融入动漫艺术创新之中,笔者通过对国内动漫艺术风格与传统艺术的关系进行仔细考量,通过对国外优秀动漫在题材、风格等方面特点进行研究后,将可供动漫作品与湖湘视觉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方式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借用法”,将湖湘视觉文化中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直接引入动漫作品之中,突出故事发生的人文环境、渲染影片文化氛围、增强影片地域特色。比如以湘西吊脚楼作为故事发生的环境,以传统剪纸窗花装饰窗户,以传统服装作为动漫角色服饰等。在这里,湖湘视觉文化以其原始形式和生存状态出现在动漫作品之中。这是使动漫作品具有湖湘特色、增强作品吸引力的最直接的、最简单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动画营造地域风情,推广地域文化、介绍地域民俗,推动地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这种方式已经被许多湖南本土动漫作品所采用,如《蓝猫》中将湘西景观元素作为故事主要场景运用于作品之中,一些国际大片如《阿凡达》等也将湘西风景纳入影片中。这些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借用法”能够简单有效地将湖湘视觉文化与动漫作品相结合,给动漫作品打上湖湘视觉文化烙印,但其作品与“具有湖湘风格的动漫艺术作品”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第二种方法是“嫁接法”,就是模仿湖湘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与题材,将湖湘传统艺术风格植入动漫作品中,使动漫作品呈现传统艺术特色。中国早期动漫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学习民族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大部分都是采用的“嫁接法”,即把某种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甚至题材原封不动的搬到动画片的创作之中,这是一种传统加现代的结合方式。在这些作品中,传统艺术民族特点基本上等于动漫艺术的特点。如以传统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形式与动画相结合产生的“水墨动画”,其代表作为倍受业界称赞的《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前者将齐白石先生的水墨画表现方式与题材同动画形式相结合,后者将李可染先生的牧童题材水墨画以动画形式搬上银幕。除了“水墨动画”外,可采用“嫁接法”的艺术形式还有很多,如:板画、剪纸、年画、油画等等。在早期的动画民族化探索中,“嫁接法”为我们创作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动画片的探索作出了贡献,生产了许多具有民族特点的动漫作品,为中国民族动漫赢得了声誉。艺术作品由于种类的不同而决定了其形式特点的差异,民族传统艺术的特色往往依赖于其非常独特的制作工艺。“嫁接法”在动漫创作中完全采用传统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传统民族艺术复杂的制作工序与动画制作工艺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嫁接法”受到原型艺术的限制而不能适应大规模大数量的商业动画的生产。同时,由于“嫁接法”意趣与题材都受制于原始艺术形式,这也决定了其受众也仅限于特定人群而难以被广大民众所习惯。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其形式内涵就不是广大小朋友们能够体会的,也不会是工薪阶层的最爱。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嫁接法”给人更多感觉是动画的“传统艺术化”,是一种形式上的“猎奇”,难以体现动漫创新的真正含义,所以,“嫁接法”只适合于艺术实验短片创作而不适合主流商业动漫制作。在湖湘视觉文化中,有许多富有特色的优秀艺术形式都可以采用“嫁接法”应用到实验动画创作上,以丰富动漫艺术表现形式、满足不同观众对于动漫作品艺术风格多样化的需求,但在主流商业动画创作中,我们还需要更加切合动画制作工艺的创新方法。

第三种方法就是“融合法”,地域化、民族化的动漫风格不能只是复制传统艺术民族特点,只有在时代精神、审美理念、造型规律、制作技术多个方面找到结合点,通过对多种视觉艺术元素兼容并蓄、消化、融合才能形成动漫的民族和地域特点,才能形成一种不同于任何现有艺术的风格而又带有湖湘人特有气质的动漫艺术风格。笔者认为,这种“融合法”的创新方式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多种形式元素的综合运用: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存土壤是多样的,特定的艺术形式适用于特定的人群,如传统水墨画多是文人士大夫之作,体现的是该阶层人的审美意趣,年画多是民间工匠所创作、民间剪纸多是乡村里妇之作,它们体现的是劳动阶层的理想和情趣。简单的拿来主义不但不会给动画艺术增色,反而会使其失去传统艺术特定受众群体,这与动漫艺术精神是不相符的。因此,动漫吸收传统艺术元素不能是对单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简单套用,而应当是对多种视觉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

二、多方面的吸收:除了在美术风格上吸收传统视觉文化元素外,还应该在影片结构、角色塑造、角色动作表演以至语言表达习惯、音乐等多方面吸收传统元素。近年有一些动漫作品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并取得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如《三岔口》吸收戏剧动作程式元素,《连升店》将民间印花布元素融入动画场景设计之中,并在作品中吸收舞台剧“场”的概念,通过“场”间表演交代故事时空转变等等,这些作品为湖湘特色动漫道路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适合动漫特点的改造:动漫吸收传统艺术元素要在充分尊重动漫自身制作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有选择地吸收湖湘视觉文化中与动漫具有可互译性的元素,对其进行删繁就简的改造。

四、现代审美情趣与新的思维观念的注入:现代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带来审美观念的变化,因此,动漫吸收传统艺术形式元素必须与现代思维,现代的审美观念结合。艺术的欣赏过程就是追求新感觉的过程,只有在新情趣新观念的支撑下,传统艺术元素才能焕发出时代新意。如好莱坞的中国题材动画片《花木兰》正是在传统题材与形式中融入新的价值观,符合时代审美特点,与现代人的精神、理想合拍,因而能够与观众产生情感交流,使观众感觉有趣,新鲜而引发观众共鸣。

“融合法”应该是运用湖湘视觉文化元素进行动漫艺术创新的主要方法。第四种方法是“推介法”前面三种方法都是从湖湘艺术形式中寻找可与动漫创新相结合的元素,“推广法”则是从动漫故事题材上寻找与湖湘视觉文化的对接点,直接将湖湘传统视觉艺术作为动漫表现的题材与组织故事发展的线索,作为动漫作品推介的主题和艺术风格的基调,在推广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湖湘动漫的艺术特色。

第9篇

随着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海外的艺术元素流入我国,与我国传统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优化艺术设计领域的进化与发展。我国人民自古对艺术创造有很高的天赋,有尤其是在绘画方面,结合了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民间绘画作品色彩自然、纯粹、鲜明,令人看来眼前一亮、心旷神怡。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设计者要想突破固态思维、扩宽设计思路,可以将我国传统绘画用色方法应用于艺术设计,实现继承与突破。

1 我国传统绘画用色的特点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在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都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基础,尤其是在艺术领域,数千年间,我国产生了许多绘画艺术流派,创作了许多杰出的工艺、艺术作品,艺术对我国的民间生活有十分深重的影响。经过长年发展和累积,我国民间绘画艺术已经形成了固定而独特风格,中国民间绘画风格与模式自成一派,绘画作品中包含着我国人民独特的审美理念和传统文化,明显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美术作品[1]。我国传统绘画在用色上具有色彩艳丽、对比明朗、层次丰富等特点,而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绘画在用色上也有不同特色,例如唐宋时期绘画作品,色彩丰富艳丽、着色大起大落,凸显盛世景象,而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笔触细腻、画工精致,色彩淡雅素净,符合明清时代特点。

虽然我国许多民间艺术家和画师对色调、用色的理论知识知之甚少,但通过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画师同样可以通过经验与才智,对色彩进行划分,将分红、嫩黄、蔚蓝等柔和的色彩划分为软色,而将墨绿、深红、大紫、靛色等浓重的色彩划分为硬色,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配色方面,注重和谐、中庸,通常不会大幅倾向软色或硬色,而习惯于将软硬色彩结合使用,创造出配色鲜明、层次丰富的画作,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视觉冲击。民间绘画创作,为了凸显色彩的冲击力,通常会运用到大量的互补色彩,例如,墨绿与深红的组合、浅黄与天蓝的组合[2]。这样的色彩搭配体现了民间画师对大自然的崇拜、对市井生活的热情,因此作品往往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平和、纯真、朴素。

2 将传统绘画用色与当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策略

2.1 扩展设计的用色思路

艺术作品的用色,不但能表现作品内容,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通常,内心开朗的设计者其作品用色往往大起大落、不拘一格,偏向明亮与轻快。

色彩是人们对艺术作品基调最直观的感受,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和刺激[3]。优秀的作品的色彩,往往富有层次感能激发观看者的想象,让观看者能顺利接受到作者通过作品传达的信息。因此,当代设计时再进行艺术创作时,要结合传统文化拓宽设计思路,将民间艺术真挚、淳朴、天然的用色方式与艺术创作相结合,赋予作品深厚的民俗内涵。结合了传统绘画色彩的艺术设计作品,不但能因其国人的共鸣,提高国人对设计的认同感,还能吸引国际友人的注意,提高外国人民对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了解。

2.2 将传统绘画用色方式应用于时装设计

选用何种色彩是奠定服装风格的基础,鲜艳纯粹的颜色往往显得青春而富有活力,而深沉浓重的色彩则显得庄重沉稳。因此在进行服装设计时,选择何种色彩是最需深重思考的问题质疑其。在当今社会,时装更新淘汰的频率日渐提高,设计师要想掌握潮流的变化方向,首先必须要拥有能引领潮流的设计能力,在实践中探索出创新设计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复古风潮席卷全球,正是将中国传统艺术与时装相结合的最佳时机。其中,我国的传统绘画色彩特点鲜明,历久弥新、永不过时,因此设计师再进行服装设计时,应该多引用传统绘画用色,例如,我国明代青花瓷器绘画用色,将青色与纯白结合淳朴自然,简洁大方。在设计服装时,可以在现代服装款式的基础上使用青、白两种色彩,不另外增加其他杂色,并结合青花绘画图案,设计出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富有传统色彩的服装,将现代服装设计与传统绘画用色相结合,创造具有设计师自身风格的作品。

2.3 将传统绘画用色方式应用于平面设计

纵观当代商品包装、商标、城市国家标识设计,凡是在世界范围广受好评的作品,大多都结合了设计师所在国家的传统文化。这样的作品之所以能吸引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其根本原因就是正是由于作品本身富有民族特色,给国人熟悉亲切的感觉,同时给国际友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例如,我国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吉祥物―福娃,就是结合了民间绘画色彩特点的杰出平面设计作品。五个福娃是五种典型的动物形象,分别为纯正的黄、白、青、红、黑色,这五种颜色是大自然最基本的颜色,是构成世间万物色彩的原色,符合我国崇尚自然的传统理念[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