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31 11:04: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常见化学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粗心大意,“马失前蹄”
这一类的失误,主要是因为同学的粗心大意造成的,大多数情况下,如果细心一点,是可以避免的,常见的失误如下:
1. 化学方程式的等号与箭头问题,一般情况下,有机反应用“”,无机反应用“=”,但很多同学在书写有机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常会习惯性地写“=”。
2. 错别字,同学们平时可能会粗心大意,常常会写一些错别字,常见的错别字如下:金刚石(对)-金钢石(错)、干燥剂(对)-干躁剂(错)、坩埚(对)-坩锅(错)、碳元素(对)-炭元素(错)、三脚架(对)-三角架(错)、油酯(对)-油脂(错)、铵盐(对)—氨盐(错)。当然,错别字的情况很多,同学们要养成规范使用文字的习惯。
3. 计算过程过程也常有失误,近三年来,广东高考化学除了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简单计算的考查,也重点考查了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如计算平衡常数K(2010年31题、2012年32题)、平衡转化率(2011年31题),并要求保留有效数字,而同学们常犯的错误是,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不注意单位的使用或单位的换算,或者是有效数字保留不正确。计算是一个严谨完整的过程,动一发而牵全身,同学们可要“三思而后行”。
因粗心而犯的错误情况也很多,这只不过是考试过程中常见的例子,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认真、踏实、细心,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二、化学用语,含糊不清
要学好一门科学,首先要掌握这门科学的语言,同样,化学也有自身的表达方式,但有部分同学对化学概念、化学用语的使用含糊不清,导致屡屡犯错。
1. 不规范使用化学符号: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符号、核素符号、结构示意图(原子、阴、阳离子)。同学们常犯的错误是漏了离子符号的电荷数或“+”“—”号位置不正确,有时也会错误书写离子结构示意图中的核外电子数,还有,个别同学字迹潦草,大小写字母不分,或者Cu、Ca这两种符号因潦草书写而无法区分。
2. 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最简式、分子比例模型、分子球棍模型混为一谈,这一方面,同学们只要平时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对比区分,应该能顺利掌握。
3. 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书写失误:
(1)不配平或遗漏生成物。下面的例子是同学们常错的化学方程式:
同学们经常会忽略了水解后酚羟基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或者是漏掉水分子。漏掉小分子是有机反应方程式书写的一大失误点,同学们要多加留意。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物和生成物不写状态,或者历经千辛万苦,将焓变算出来了,但却忘了给焓变加上“+”(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3)在书写电极反应时式,电解池和原电池混为一谈。
反应式的考查是高考的热点,同学们要注意归纳总结。
4. 文字表达不规范,实验探究题是高考近年必考题型之一,近三年来分值比例为16%,而文字表达更是重中之重。同学试判断以下说法是否妥当?
例1:用试管取稀盐酸,然后滴入石蕊试液。
例2:用小试管取2mL稀盐酸,然后滴入2~3滴石蕊试液。
对于例1,很多同学第一反应是,平时实验都是这样操作的啊!但是我们稍微反思一下,应该用什么试管呢?取多少稀盐酸呢?滴多少石蕊试液呢?显然这句话没有表达清楚,而例2清晰了表达实验的操作过程。所以关于实验探究题,我们要学会规范表达。
(1)步骤要清晰,一般可以将检验实验分为四个步验:取样(非常重要)——加试剂(如酸化、检验试剂等)——描述现象——下结论。同学们常常会漏取样这一步骤。
(2)要有“量”的意识。加多少试剂要看实验情况,如除杂要适当过量,而指示剂,我们点到为止,通常为2~3滴。
总之,实验表达的规范,在于正确,清晰,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防多看看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正确的表达过程有何不同,慢慢改进。
三、大“敌”当前,惊慌失措
很多同学看到文字多的题目,就像看到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压力山大!同学们在解大题的时候,常常没有理解题意,不能充分利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即“突破口”。但广东理综除了8道选择题外,另外有4道大题,总分占64%。所以,解好大题是关键。这里给同学们举个例子:
例(2011广东化学32节选)由熔盐电解法获得的粗铝含有一定量的金属钠和氢气,这些杂质可采用吹气精炼法除去,产生的尾气经处理后可用钢材镀铝。工艺流程:(如图)
这是一道化工流程题,对于这样的题目,同学们要冷静思考,题目到底是要研究什么——要除去粗铝中含有的钠和氢气。怎样分离呢?这就得看流程图的提示了,第一个关键信息——坩埚中精炼,700℃,通入Cl2,我们知道,铝、钠、氢气此时均能反应,但不要忽视题目补充的信息:NaCl熔点为801℃;AlCl3在181℃升华,可知,此时钠转化为固态的NaCl,氢气转化为气态的HCl,铝转化为气态的AlCl3,而后续步骤提示“高纯铝液”可知铝没有完全转化,而且剩余的铝为液态,这样就很明朗了,渣是氯化钠固体,尾气是HCl和AlCl3,冷凝后,气体A是HCl,气体B是AlCl3。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见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77-01
新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也是一种实践教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学习离不开实验。就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其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认识、掌握、理解化学知识,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索性,增设边讲边做实验,帮助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特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使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和改进的,文章就此进行了分析。
1 探究实验―教学新思路
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化学科学素质。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围绕着核心问题,学生充满了假设预期。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应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然后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是教师引导的活动搜集各种证据,并对证据、假设、问题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解释和推理,当问题、假设、证据之间都匹配自洽的时候,学生会得到合理的科学结论。化学探究实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其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验进行的开始阶段,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讲明此次实验的基本步骤,实验要点,注意事项等,先让学生以观察为主,弄清实验本质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下一步的具体实验操作。通过改进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创新意识。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且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改进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做人。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创新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化学实验趣味化改进,为化学课堂增加教学容量,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化学实验的设计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索、创造的过程。例如通过镁与盐酸反应放出大量热的实验认识氢分子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要打破学生实验“照方抓药”的实验习惯,就应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具有趣味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内容,增加学生自选试剂、自己组装实验装置并完成实验的实践机会。这种学习过程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的过程。化学实验教学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才能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3 合作性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高中化学教学中用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合作态度和技能的培养。
(1)注重创设学习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探究科学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出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为了增加学生观察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3)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分工协作,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形成。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环境中,自主、合作、创造性地学习和实验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实验,创设丰富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同时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又带领学生去快乐地学习化学这门科目。
4 以趣味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掌握创设情境的目的,充分挖掘趣味因素,创造轻松的教学情境,在传授这些知识的时候,有利于学生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情景教学中,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就会由此辐射开去,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从而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使学生为之动情,即集中了注意力、乐于求知,努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巩固和加速记忆所学的知识。
5 结语
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课堂手段。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有利于更好更切实际地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该更加重视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和进行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只有真正落到实处,采用层次化的教学阶段,循序渐进,又需要借助必要的教具和数字化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意义。任重而道远,需要化学教师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许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3).
[2] 周胜师.高中化学新课改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J].考试周刊,2009(3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化学实验;优化方案;操作简便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1-009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45
2010年5月笔者和吴江横扇中学徐萍老师、吴中区胥口中学黄月文老师有幸代表苏州市参加了江苏省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最终我们获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笔者以大赛个人第二名的成绩荣获一等奖,同时还获得了展演赛的第三名。赛前为了准备此次大赛,我们在苏州市装备中心和教科院联合组织下对初中每一个化学实验都做了充分的训练或优化,现挑选几个初中常见实验优化方案和大家分享。
一、氨气和氯化氢气体混合实验的优化
1.问题提出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一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中,为了让学生观察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设计了将装有氯化氢气体和氨气的两瓶气体混合,产生白烟现象的实验,该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但是课前却需要老师去花较长的时间去分别制取这两种气体,一般初中化学实验室没有条件将这两种气体长时间保存,所以只能现制现用,如果教师连着两节课上两个班的话则几乎没有时间再去重新准备实验。
2.优化方案
(1)实验仪器和药品
集气瓶、玻璃片、胶头滴管、浓氨水、浓盐酸
(2)实验操作及现象
用胶头滴管分别在两个集气瓶底部各滴入2滴浓盐酸和浓氨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将滴有浓盐酸的集气瓶倒置后叠放在滴有浓氨水的集气瓶上,抽去玻璃片,可以观察到瓶内同样会有大量白烟产生。
(3)实验原理
由于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强烈的挥发性,会使瓶内产生较多的氯化氢气体或氨气,另外由于瓶底仅滴入了2滴液体,不会流淌洒出而影响实验效果。
(4)优化后实验优点
①当堂演示、当堂准备,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前准备时间。
②微型化实验,可以节省制取两种气体所需的药品。
二、微粒间有间隔实验的优化
1.问题提出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中,为了证明微粒之间有空隙,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取一根约30cm长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先往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1/2,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开口的一端,颠倒数次。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会发现,由于细玻璃管管径较小使用胶头滴管添加液体所需时间较长;另外液体添加满玻璃管之后将玻璃管颠倒数次,由于管径小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两种液体充分混合均匀。
2.优化方案
(1)实验仪器和药品
50mL容量瓶、烧杯、橡皮筋、玻璃棒、无水酒精、滴有红墨水的水。
(2)实验操作及现象
先向容量瓶中注入约25mL的水,再用玻璃棒引流向容量瓶中注入无水酒精至瓶颈接近瓶口部位,将橡皮筋固定在液面处。盖上瓶塞,用手抵住瓶塞上下颠倒容量瓶2~3次,静置观察,可观察到此时液面明显低于原液面。
(3)优化后实验优点
①操作方便、节省时间,液体容易添加和混合均匀。
②现象明显。容量瓶下部容量大,混合后体积变化大,在瓶颈部位液面下降更为明显。
三、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的优化
1.问题提出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中,关于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仅记录着“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L水中大约能溶解1L二氧化碳气体,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但并未设计相关实验。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六单元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则设计了右图的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即使经过振荡由于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速度较慢,溶解的量较少,因此实验效果并不明显,个别教师在做该实验时,甚至故意用力握紧瓶身来达到瓶子变瘪的效果。
2.优化方案
(1)实验仪器和药品
平底烧瓶、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弹簧夹、烧杯、滴加红墨水的水。
(2)实验操作及现象
向集满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的烧瓶中注少量水,立即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上并旋紧,充分振荡后,将玻璃导管伸入盛红墨水的烧杯中,打开弹簧夹,可看到导管中红墨水迅速上升。证明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了。
(3)优化后实验优点
①现象明显、操作简单。
②如果将红墨水盛在量筒中还可计算出被溶解的气体的大致体积。
四、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优化
1.问题提出
传统的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当堂演示实验所需实验装置和仪器较多,需要有氢气发生装置、验纯所需仪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实验过程也较繁烦,既要检查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又要验纯氢气,因此这个实验操作所需时间也较长。
2.优化方案
(1)实验仪器和药品
预先用排水法收集的一集气瓶氢气、酒精灯、一端绕成螺旋状的铜丝。
(2)实验操作及现象
将铜丝螺旋状的一端在酒精灯外焰部位充分加热至变黑(如放在内焰或焰心部位氧化铜又会被酒精蒸气还原成红色的铜),趁热伸入倒置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黑色的铜丝迅速变红,将铜丝移出集气瓶又变成黑色,再次伸入集气瓶则可再次观察到铜丝又变成红色。
(3)优化后实验优点
①操作安全,无危险。由于在敞口的集气瓶中做该实验,因此最大程度的避免了传统实验中可能会有爆炸危险的几个操作步骤。
一、视唱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的实际教学中,音乐课教学普遍采用的模式是学视唱、讲乐理、学习演唱歌曲这种三段式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视唱教学往往被弱化,遏制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厌烦心理,害怕上音乐课。
那么,我们如何克服这些弊端,让视唱教学成为审美化的教学方式,成为我们音乐教学的亮点呢?
我认为,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音乐美的熏陶下,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去聆听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才能真正达到视唱教学的审美化教学目的。
二、审美化视唱教学的课堂模式构建
1.情景创造
课堂情景的创造,对一堂课的成功非常关键。所以,每堂课我们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合适的教学情景,引领学生走向课堂,走向音乐。
2.音乐感知
为了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好的理解,我们在学习新的歌曲之前,应该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和了解旋律,了解歌曲。
3.重点突破
歌曲的学习是一堂课的重点。教师应该艺术地加以突破。
4.领悟回味
通过不断地回味领悟,引领学生对歌曲内涵精神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审美化视唱教学的内容构建
视唱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会唱音符,有许多细节的地方也需要我们关注。
1.识谱
识谱的方法很多。在教歌之前,先将要学的歌曲录音放给学生听,进行歌曲的“整体输入”。经过几遍这样的听,学生就能轻声跟唱了,达到了“似曾相识”但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也就是心理学家称之为“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最佳状态”。在感受、理解音乐的过程中自然地去熟悉乐谱,既轻松又有效率。
2.音准
练习音准的方法主要是模唱法。即一边播放着原唱一边让学生看着谱来边听边模唱。这样既可以练到音准,也可以练到节拍,而且声音的位置跟着原唱也可以找到唱曲的感觉、声音的位置。
3.节奏
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曾提出“节奏第一”的口号。节奏在音乐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常用的单纯音符、附点音符、切分音符及休止音符的时值有准确的认识,并通过练拍或练唱,让学生体会各种时值及长短的搭配,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增强节奏感。我们还要让学生养成数拍子、打拍子的习惯,变被动为主动,从内心去感受节奏,从而更好地表达音乐。
4.强弱
强弱的训练应先从拍号入手,先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拍号的不同的重音关系及其特点和强弱规律,再分析曲谱中有没有改变节拍原来强弱规律的切分节奏、三连音节奏等,从而通过对特殊部分和典型部分的单独反复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整首乐曲的强弱感。
四、审美化视唱教学的方法构建
多媒体教学法:可以根据教学条件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比如听录音、看视频等,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旋律,体会音乐的美感,获得美的艺术体验。
乐器引领法:可以采用用乐曲弹奏、学生感悟的办法。让乐器成为学生学习的载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的能力,还可以通过现场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模唱法:在听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模唱,反复练习,在不断地模唱中,感受节奏,感受乐曲,感受生活。
节奏训练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拍手、敲桌子等方法,让学生学习乐曲的节奏,领悟乐曲的强弱,体会乐曲的情感,在反复地体味中,感悟乐曲的思想情感。
手势唱名教学法:手势唱名教学法是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大伊发明的。练习时,首先不用钢琴,只要求学生集中思想注视教师用直观形象表达的手势变化,迅速反映音高的变化,然后准确地把音唱出来。
再创造教学法: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视唱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乐曲改编,比如给乐曲填词等等,并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自己创造的歌曲。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还可以激起他们演唱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审美化视唱教学的情感构建
1.内容感染
我们可以利用歌曲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去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引领学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反复练习中独立地视唱歌曲旋律。
2.情景熏陶
我从歌曲的情景入手,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在其情绪的勃发和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身心。
3.整体感悟
对于一首歌曲,只有整体才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只有在结构相对完整时才能体现美,单纯的一个音符是没有审美意义的。
在生活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着眼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立足于学校的教育现状,让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探索学校德育教育的模式,引导学生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进行自我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德育教育生活化”依据:
1.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2.教育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是教育的发展趋势,这是德育生活化的时代要求。
3.贴近生活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德育生活化的基本原则。
4.当前,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德育生活化的现实需要。
二、德育教育生活化的路径
1.引导学生学习生活
(1)引导学生适应性学习。随着近年来中学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大,一些学生不适应环境,教师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思想上的引导、生活上的督导、心理上的疏导、成才上的教导,帮助新生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
(2)引导学生健康性学习。向学生介绍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心理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以解决学生的心理活动中的学习障碍问题,使教师的“教”通畅、活跃。
(3)引导学生习惯性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它一旦形成,其学习行为就能按照自主化的程序进行;在现代群体学习的形式下,良好的学风是维系学生高效学习和保证学习计划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学德育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风。
(4)引导学生科学性学习。科学性学习,是实现学习目的,取得学习成果的桥梁和手段。“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为重要。因此,中学德育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如可通过组织学法指导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为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2.指导学生交往生活
交往是德育的逻辑起点,是德育发生的重要前提,没有交往的德育无法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当代,作为大多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在交往生活中存在一些问题。(1)功利性: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2)封闭性: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的事物不适应或不感兴趣。(3)冲动性:对生活中发生小事常会以过激的行为去解决。(4)双重性:一方面,他们的自给自足能力还没有实现,迫切需要父母的帮助;另一方面,他们又想从父母的束缚之中走出来,成为“自由人”。中学阶段在德育过程中,尤其是学校社团、学生会应经常组织开展学生集体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其道德信念,促进其道德发展。
3.在生活化情景中渗透德育
“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只有注重道德实践,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在生活化情境中教育影响他们,道德教育才能成功。因此,中学德育必须把理论讲授与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注重在生活实践情景中探索、发现、体验。
4.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中渗透德育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群体意识,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设法使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自然化和情境化。
5.在社区生活中渗透德育
开放的校园是时代的呼唤,是德育回归生活的必然。开放的校园应充分体现社区性,将社区纳入学校的视野,拓展学生生活空间,开阔中学德育新视角。社区与校园的良性互动,将使中学德育落在生活的真义中,这也是中学德育的应有之义。
三、德育教育生活化措施
1.利用传统节假日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学校坚持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三大节活动,以及清明节、“五一”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等传统节假日,从节庆主题的拟定、内容的安排、到活动项目的策划、组织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安排,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个性和特长,锻炼和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创设书香校园、温馨校园的校园文化情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校投资建立了地理园、植物园以及孔子文化广场,彰显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同时我们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组织班主任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研讨活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中通过各班提出班级口号、设计班徽、创设艺术角、绿化角、文化墙等形式,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我校进一步探索实践,研究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对师生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潜移默化的内化功能。
3.实施“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德育教育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有效进行的主要条件,师生双方的积极关系可以带来积极情感,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从改变教师思想观念着手,倡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努力营造爱生的氛围,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德育教育者。
4.完善社团三级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所谓社团三级管理模式,就是由学校调度10个一级社团(涉及美术、音乐、体育、舞蹈、传媒、文学、心里、电脑、奥赛等),由学校团委管理;由年级部组建、管理20个二级社团(每分部10个,把关教师兼任指导教师);由班级成立三级社团(每班3~5个,科任教师兼任指导教师),班主任负责管理。社团活动的精髓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让他们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学习,使他们在智力、情感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使学生成为发展的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学校德育生活化与学科教学生活化的有机结合
对学生而言,学习是其主要生活之一。因此,我们始终关注人文学科中的德育,例如在政治科目的教学中,组织学生收集生活案例,进行社会热点小调查,举办时政专题演讲,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关注民生;在历史科目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名人典故,历史故事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学校德育生活化效果分析
1.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德育教育因与生活脱离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德育教育生活化”使德育活动变得更加生动,使学习活动变单调为生动。
一、尊重每一个学生,用情去感化学生
因为特长生的性格比较外向,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虽然学习成绩差,但他们同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被尊重的愿望,加上现在农村独生子女增多,学生的抗挫能力差,教师更应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课堂中的一声表扬、课后的一句安慰的话语,足以给学生勇气和力量。在课外活动时间,应和学生多接触,多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不但做学生知识的领路人,更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这样,学生才会因为喜欢你这个老师从而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学好该学科。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对于课本中的某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我大胆地舍弃或者降低要求。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守恒的计算、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混合溶液中pH值的计算、有机物燃烧的计算规律、同分异构体的寻找方法等知识,我在教学中就大胆地舍弃。另外,在实验教学中,大胆地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只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等,其他复杂的装置和复杂的实验则不要求。通过对教材知识的适当处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都是可理解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2.大胆尝试用“导学案”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看,学生没有动手动脑,学习效率自然低下。针对这种现象,我积极引入“导学案”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概括和整理知识,然后让学生把知识要点和形成的结论写到导学案中,这样学生对当堂课学习的内容就会印象深刻,而且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搭建平台,构筑学习小组
我把班里60个学生分为12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长都由化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督促检查和指导本组成员的作业和学习情况等,对一些学习能力特别弱的学生,教师则进行个别辅导。通过分组探究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合作交流,使他们从中体验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很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
三、复习阶段,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
特长生由于在高一高二以及高三的上半个学期中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特长学科的训练上,所以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体系,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比较粗浅。在高三不到四个月的复习时间内,要学生把高中三年的文化知识全部掌握并学会应用,难度相当的大。因此,我们特长班的教师精心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显得尤为重要。
1.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从近五年的高考题中选出一些最能体现考试大纲要求的比较容易的题目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后时间先思考,把会做的题目先完成,不会做的题目互相讨论或留到课堂上和老师一起探讨。
2.课堂上讲评事先留给学生的练习,通过讲评习题的方式顺带复习课本中相关的内容和知识,总结规律,交代学生做好笔记。课后,学生再根据这一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陌生的知识要点重新复习。
3.在习题讲评中尽量做到一题多问,在原题的基础上设置一些新的问题给学生思考,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归纳能力,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4.大胆舍弃某些偏难内容,毕竟特长生在高考中分数的要求比较低,所以不能像对文化生那样要求特长生,否则将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
【关键词】化学;双语教学;常见模式 Discussion on the Common mode of Chemistry Bilingual Teaching
Yang Qin(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Academy LangFang HeBei 065000)
Abstract:The common modes of chemistry bilingual teaching have been reviewed from six aspects,including:selection and training of bilingual teachers,selection of teaching object,use of the original teaching materials,teaching mode,teaching method and examination mode. The viewpoints of the author have been given,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bilingual teaching of Inorganic Chemistry.
Keywords:chemistry;bilingual teaching;common mode
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与国际之间的技术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愈加严格,要求他们既精通专业知识,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尤其是专业外语。双语教学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教育部于2001年秋季[2001]4号文件,明确提出“本科教学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双语教学[1]。
双语教学通常是指在非外语专业(以理工类为主)的大学课程中,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同时用外文和中文讲授某一课程,目前使用的外语主要是英语。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从而提高学生获取最新知识的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有许多高校已在各类化学学科中开展了双语教学,也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体系。总结起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双语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实施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授课教师首先必须精通专业知识,又是英语高手,要有熟练的英语表达能力。
(1)选拔机制:各高校对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了严格的筛选,选择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中青年教师双语教学比赛、双语教学试讲等方法。
(2)培训机制:为了提高双语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各高校也各显神通,如:请英语教师对双语教师进行口语培训;组织双语教师听观摩课进行经验交流;选派教师参加校外双语教学课程班培训;到英语国家学习或工作;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外籍教师对教师进行听、说训练或授课示范等。笔者以为,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该派教师出国学习,因为这样可以使教师对国外的教育和思维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比外籍教师又熟悉中国的国情。
2.授课对象的选择
学生是双语教学的主体,各校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生进行双语教学。有的学校是选一个专业的整个班进行双语教学,选择的标准是: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强、专业知识基础好、班容量小、课程的授课学时长[2]。但是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并不是完全统一,只能根据平均水平或总体水平来确定,对于某些学生可能并不太适合。条件许可的学校单独重组双语班,由学生自愿报名。这种单独组班的形式应该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可以衡量自己的知识水平、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参加双语教学,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3. 原版教材的使用
完善的教材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本好的英文教材是双语教学质量的保证。原版英文教材有着很多优点:知识系统、语言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标准的英语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缺点是:价格较高,通常比较厚重等。尤其是全部为英文,没有任何汉语注释,相对某些英语水平高的同学是有利的一面,但其他很多同学用起来难度会比较大。
为了解决价格的问题,有的学校建议采用优秀教材的影印版。而更多的学校是以原版教材为基础,参照中文教材的内容尝试和编排次序,自编中英文对照教材。自编教材可以对原版教材进行删节,保留与中文教材相符的部分。关键词有中文标注,或者通篇都是英汉对照,学生易于接受。笔者本人在无机化学双语教学中也是通过这种方式编写英文教材的。在编写过程中,调整章节内容顺序与中文教材相同,删掉了一些过于简单的内容;所需内容从原版教材中摘取,尽量不要自己翻译,以免带入中国式思维痕迹;为了及时更新而又不用每次重新印刷,把教材做成电子版,学生可以自由拷贝。
4. 授课模式
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可以分为三种层次[2]:第一层次,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程英语讲授;第二层次,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以中英文结合讲授;第三层次,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部用中文讲授。但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采用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即从第三层次到第二层次之间,先部分使用英语讲授或先使用中文讲授,然后逐步增加英语比例,通过观察学生理解问题的状况,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调节英语所占比例。在难以理解的部分仍然使用中文讲解。
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双语教学,要努力构建学生课内外的双语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场所,强化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学校和授课教师应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语言环境。这当然不能只是由教师完成,需要依靠学校与教师的共同配合。
化学专业英语词汇是双语教学刚入门的一个难题。为了帮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在授课过程注重专业词汇的教学。化学专业词汇由词素即词根、前缀和后缀构成,所以教师可讲授其规律,帮助学生记忆词汇。
充分利用英文文献是另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能与国际接轨的科研人才,从事科研工作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要能熟练阅读文献以及撰写论文,而且科研领域高水平的文献大多数都是英文文献。笔者自己就经常传授学生英文文献的行文规律,让学生练习文献的中英文互译,传授学生英文摘要的写法。这些做法是非常有效的。有助于学生明确学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拓展他们的研究视野。
5.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被各个高校充分利用到双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收集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图书、网络等不同途径的相关信息,通过图、文、声音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形象、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其对所学内容印象更加深刻。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邀请国外知名学者进行授课时,运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进行远程授课;构建网络课程的共享平台,学生通过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资料查询与教师进行互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网络作为课程资源库,库中可以查到动画、讲义、电子教案或试卷库等资料[3]。
网络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多名校的经典化学课程,在学习国外的经典化学网络课程时,还能提高专业外语水平。网络中大量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10],如著名的WebElements(网元素)网站,全面介绍了元素基本概要、来源或制备、外观和形状、用途、相对原子质量等物理常数、氧化价态等各种信息,而且配备了丰富的图片,提供了各种元素以不同国家语言、男女声发音的视频和在线电影等,还有着很强的趣味性,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3]。龙琪等人介绍的两个无机化学双语教学网站Carleton和McGraw教学资源也很丰富,包括PowerPoint课件、图片、动画、影片、习题、试卷库、公式、原理、自学材料、听力材料等,完全可以满足无机化学双语教学的要求[4]
6.考核方式
化学双语教学的主要考核形式为期末双语试卷闭卷考试。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水平。英文所占比例由各个学校自行决定,学生答题也可用英文和中文。有的学校还辅以课堂提问、口试形式和实验成绩[5]。口试成绩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判定。但口试一般都是有准备的演讲或总结报告形式,并不是现场来决定题目,所以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口试。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各个高校都在努力以自己的方式开展和发展化学双语教学,构建一个适合自己的教学体系。有相同点,也有自己的特色和偏重点,每个教学体系中都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中心思想。但教学效果没有办法用一个标准来进行定量的评价。而且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仍有一些难题急待解决,如学时不够,没有足够的语言环境,地域差别导致的学生水平不一,双语课程设置孤立等等。所以化学学科的双语教学还需更长时间的探索,需要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共同努力才会有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Z].教高 [2001]4号.
[2]罗颖,禹筱元,董先明 提高农科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J].广东化工,2009,36(5):201- 203.
[3]陈学国.基于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公安基础化学双语教学研究[J].广东化工,2012,39(13):163- 164)
摘 要:实验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是化学理论验证和检验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动手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综合;研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化学实验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好坏,化学教师一定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实验教学进行总结,找出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最终使化学教学实现质的飞跃。因此,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出以下拙见。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常见的问题分析
1.化学实验教学中极易不自觉地将学生实验改为演示性实验
初中阶段化学课程只在九年级开设,虽说此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理科实验基础及能力,但是化学实践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急于赶时间或是便于学生观察将这些实验改成了教师演示实验。因为老师去做这些实验很容易规避这些问题,而且老师拥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对于实验的把控、实验中该注意的问题十分清楚,这就保证了可以得到明显的实验现象。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这样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体验化学的复杂性和逻辑性、学习化学的兴趣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2.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不能挣脱应试教育的禁锢
在国家已经提倡了这么多年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发现大部分初中化学教师还是围绕中考真题转,实验教学也是照葫芦画瓢,实验教学基本就是中考考哪个实验,老师就教哪个实验,学生就做哪个实验。一切都是围绕“考标”打转进行选择性教学,没有主动积极性,教学显得十分生硬、呆板,一切都是按部就班。这严重背离了我国多年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理念。
3.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实验操作,忽视实验现象
许多化学知识是学生在实验观察过程中获得的,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可以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师本应该根据当代学生的个性和社会的要求以及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的不同,制定出具体的、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很多教师为了应付考试特别是学生的实验操作考试,只要求学生重视实验操作和步骤的准确性,而不强调实验现象的观察,甚至有时候直接要求学生去记忆。
二、对于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之我见
1.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化学作为理科学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很多。我们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融入一些趣味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我们也可以多开设一些实验课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学生;我们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化学实验和生活生产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和兴趣;总之,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技能和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从而开启学习化学的大门。当然化学实验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课本已有的实验进行大胆改进。但是改进实验也不是胡来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教师的改进必须是科学的、可操作的、实用的,绝不能为标新立异而改。
2.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我们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改进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在制取氧气这个实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氧气不纯或是试管破裂等问题,这时候老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出现问题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制定应对的办法,对实验进行改进和修正。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验操作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进行综合性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首位。我们可以将不同的实验联系起来,在这些综合性探究实验的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初中化学中,有许多制取气体的方法,我们可以将这类实验放在一起,让学生在不同制取气体方法的分析、比较、讨论实践过程中,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综上所述,实验课程在整个初中化学课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必须清楚其重要性以及本课程突出的一些问题,而且应该为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校的教育添砖加瓦,为祖国伟大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梅香.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下),2010(14).
一、了解学情,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考的动力,是思考的源泉。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一定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思考能力,这些会对学习新知识发挥迁移作用。教师在讲新课的时候,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学生课前预习,就是要学生先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一种特殊的对话活动,与文本对话,根据自身经验理解文本意义。在预习的过程中,对于有些文本学生能理解,对于有些文本学生不能理解,没有读懂文本,学生就会形成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教师了解学情后,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
如讲《方程式的意义》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学教材第一页,然后问学生:“自学完教材后,你们认为本节课有哪三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然后让学生写在纸条上交给我。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问题进行简单的统计,发现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了问题,如方程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学习方程?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方程和等式与天平有什么关系?……我了解了学生对本节课的一些情况,把统计的结果告诉了学生:透过这些问题,我知道了大家都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积极思考,有些问题会在课堂上解决,有些问题还要继续研究。接着告诉学生我们为什么学习方程?方程是什么?它跟等式有什么关系?
二、注重对话交流,关注问题解决
学习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习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如果参与了定理的归纳,参与了概念的建立,会对定理和概念深刻理解并掌握。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活动形式,包括小组活动、自由组合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对话交流,学生就某一问题能够进行广泛讨论,参与到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如讲《多位数加减法》一课时,在学习完课本上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内容后,讲例题450+350=?560-360=?这时可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两道题该怎么做,同学们讨论热烈,他们之前掌握了几百加减几百的口算方法,掌握了几十加减几十的口算方法,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努力的推想,推想这两道题的口算方法。学生们都在积极的思考,交流着各自的推想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充分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