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1 10:10: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网络媒体概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 高职英语 教学模式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到来,英语由一种使用广泛的语言变成无处不在的技术符号系统,由人际交往的话语工具变成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标准中的标准,由过去升学的敲门砖变成进入跨国公司、现代企业及其卫星企业就业的职业附加能力。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自从1999年大学生源扩招后,大学生人数增加,造成大学英语教师师资紧张。高职院校更是如此,所以学生往往实行大班授课,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一来,学生缺乏交流和练习的机会。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通过调研和总结,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力量薄弱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矛盾
随着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英语教师普遍短缺,教学任务繁重,专业素质得不到提升的机会,新的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学习只能成为一种口号而无法兑现,所谓的教学改革都只是为了满足科研需要而不得不应付的时代产物。除了教师人数的短缺外,一线教师的基本功也有待提升,甚至有的教师将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大大降格,将其作为供学生改变乏味的教室满堂灌现象的“放映室”或“放音室”。
另一方面,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生的普遍素质较低,并且很多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缺乏学习的上进心。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的差距在逐渐加大,因为生源有普通高中、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等多种,而学校考虑到教室紧张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往往会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根本不会考虑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以应试为导向与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教育目标的矛盾
不能以偏概全否认高职英语教学采取的是以应试为导向的知识性教育,但是长期以来的ab级考试的过关率已成为很多高校衡量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姑且不去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的普遍情况,只要看一下2007年7月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会明白,以应试为导向的教学是必须进行改革的。同样,高职英语教学如果过度重视证书过级考试必然会严重偏离《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制定的培养目标。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显示使用业务英语的特色,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才是高职英语教学应该牢牢把握的主旋律。
(三)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矛盾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主要精力花在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而不强调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口语练习,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死”的知识。这种现象在教改全面展开的今天依然大有市场。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应该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的记载和吸收,学习者是意义建构的主体,学习依靠人们已有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并且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四)系统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的矛盾
教材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进行有效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不能沿袭普通本科或专科的英语教学模式,所以专门的高职高专类英语教材就是摆在教学改革面前的第一件事。尽管目前出现了不少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但通过仔细研读,我们发现,有部分教材依然为了迎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等而在模式上与普通本科英语教材相仿,还有一部分教材为了强调实用性,但是又过了头,失去了系统性原则的要求。
二、网络多媒体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新尝试
美国教育专家moore说过,真正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体验和再创造。网络多媒体环境相应地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标志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正式实施阶段。2007年7月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
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
作为新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之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显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最大可能地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一)新模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网络教学的优势是教学信息量大、传递信息速度快、交互便捷等,教师应会利用交互平台(专业开发的管理教学软件、bbs、e-mail、qq、msn、微博等)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学习信息,布置学习任务,监视和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反馈指导学生。当然也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总之,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
(二)新模式下课内外学习结合的任务设计教学法
多媒体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一巨大优势为采取任务设计教学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完成任务的方式采用课内外学习互补、自主学习与课堂交流互动的模式,学生非常自然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内容富有个性,不再限于传统的教材课本,也不限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
(三)教学理念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教学的某些方面从根本上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必须及时更新,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并将英语学习的信息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教学改革中的反思
(一)对教师传统地位的挑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一直不曾动摇,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因此,教师必须成功转换自己的角色,但不可流于角色淡化的危险。新的教学模式在听说、阅读、翻译和写作的教学上成效显著,但是在词汇和完形填空的测试方面相对传统教学则没有优势。因此,教师必须充分结合传统教学和新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来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目前,新模式下学生的典型症状是学习的计划性不够,学习方法的运用不够,自我评估不够,易分散注意力,对信息的甄别和判断力缺乏。尽管通过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但是通过对比实验班和普通班发现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些现象或许只是现存的,但是作为教学,必须尽一切可能地将这些负面效应避免或消除,只有这样,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发挥其优势。
(三)物力、财力的限制
目前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软硬件方面还比较薄弱,所以,不能因为具有先进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就不顾实际条件地搞一刀切。毕竟,财力和物力决定着教学改革的命运,应该先搞试点,先搞示范,待时机成熟再推广开来。
(四)情感交流问题
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问题。由于知识的获得不再是靠教师课堂上的板书或者言传身教,而是依赖于网络的丰富资源,这给学生学习的评价、监控和管理都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当然,由于新技术的出现,这些问题在不断地得到改进和解决。
在信息化时代,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信息素养,树立现代的英语教育意识,以建构主义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应明白尽管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积极的作用,并且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并不代表可以用多媒体网络取代一切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写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金成星,李新国.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3):64-68.
[3] 马健.多媒体网络教学辅助大学英语教学利弊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80-81.
关键词:网络媒体;平面设计;风格;特质
网络媒体作为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媒体形式,以网站为基础,包括了视觉设计、支撑技术、社会化联系以及网络媒体公司本体等多方面的内容,在理念与技术创新、社会化交互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作为外在表现之一,网络媒体的设计理念与风格也有着自身特点,这与其内在特质密不可分。
1网络媒体平面设计风格举例
网络媒体设计以网页设计为基础,包括了网站策划、网络动画、电子杂志、移动应用以及相关程序开发等多种形式。网络媒体设计属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范畴,具有设计与技术的双重属性。网络媒体设计在版式、用户交互、视觉符号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成为数字媒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根本上说,网络媒体的平面设计风格是同种类印刷品的延续,比如公司网站的设计风格首先要遵从公司VI手册指定的标志、色彩、辅助图形使用规范,和公司宣传印刷品一样,要使用一些象征性的图片,以表达企业文化与特质。另一方面,由于传播媒介和显示设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油墨转化为像素的同时,网络媒体依赖于超链接手段的超媒体阅读方式较之印刷品的线形阅读流程也有了较大的改变,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视觉设计风格。比如网络媒体设计一般强调主菜单导航和分级页面构建,因此首页设计风格一般呈现集合性、模块性;二级、三级页面则逐步向具体内容展示靠拢。
Facebook简约的蓝白风格也已成为社会化媒体网站的色彩标准。除了视觉形式,Facebook围绕用户的菜单设置也体现了社会化媒体的精髓:注册与登录模块、用户的信息、用户的圈子、用户关注的内容等等,网络与人的关系在这套菜单设置中可窥一斑。Facebook还针对公司团体设定了相应的公共主页,与私人用户形成“信息传播主体与粉丝”的一对多关系,完成了用户的二次聚合。公司主页包括公司识别信息、主题图片、相关介绍等基本内容。除此之外,针对每个公司的不同情况,精选出特殊模块单独放置在页面底部,形成专题,比如粉丝数量(likes)、重要事件等等。较之官方网站,用户在这样的页面中更能直观的感受到公司文化的影响以及与自身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公司形象更为鲜活。总的来说,Facebook打造的社会化媒体信息模式较之官网内容的繁密和搜索引擎的简洁有着别样的意义,形式和内容在此有着完美的统一。
Twitter界面设计师维克托・洛伦克(Vitor Lourenco)为该网站设定了简洁而不失艺术细节的视觉风格,打破了以“纯色背景、拒绝装饰”为代表的高访问量网站的设计法则。对于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型博客而言,在发帖文字数量受限的同时,于视觉变化上却获得了一定的释放。网站背景中的平面插画以及类型各异的小鸟标志让这类网站距离用户更为贴近,在时下流行的微博型网站中几乎都可以找到这种轻松的设计风格。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平面设计风格也蔓延开来,在不同终端形成了各自稳定、延续的视觉特征。一般来说,移动媒体的界面设计更加简洁,适合手指操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在固有网页链接内容的基础上整合页面,精简模块,都做指引性信息,过多的具体内容交给深层链接或者外站链接。有些APP应用甚至颠覆了传统网络媒体的内容展示形式,比如一款名为idaily的iOS应用,一改满是超链接的“大而全”形式,转向每天只推出一幅精彩照片与配图故事,其吸引力不降反升,这与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选择有关。当信息数量到达一定的限度,少而精的获取信息反而是明智之举,毕竟作为当今社会的读者来说,其自身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可以真正关注一件事情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除了视觉风格,典型公司具备的卓越行业洞察力也将成为网站设计的内容与结构策划的参考标准。
软件公司Adobe在官方网站中较早提出了“解决方案(Solution)”的概念,在单纯的产品列表之外优化定义了公司产品的行业属性。“面向需求、给出解决方案”是Adobe网站架构不断更新的指导思想。在最新改版的网站中,Adobe将数字媒体与桌面出版行业划分为商业需求(business need)和行业(industry)两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包括了数字分析(Digital analytics)、媒体间广播(Broadcast)、数字出版(Digital Publishing)、教育(Education)等多个门类,引入了云营销概念(Adobe marketing cloud)概念。在这份解决方案列表中,Adobe公司将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多样终端统一对待,体现产品的无缝连接特性。在当前的富媒体时代,廓清媒体本质、整合媒体资源与优化媒体感受成了每个创意与设计者不能回避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典型公司给出的答案将极具价值。
总的来说,以Twitter、Facebook、Adobe为代表的典型IT与互联网公司所体现出的视觉形式与行业分析是同行设计的重要参照,代表了网络媒体主流设计方向和默认标准。
除了网页设计类型,网络媒体公司及其所代表的数字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性的潮流,其影响力不可避免的要波及到更多的设计层面。以标志设计为例,在LogoLounge网站的《2012年标志设计趋势报告》中,符号集群(Icon Clusters)、透明叠加(Transparent Links )、虚实结合(Selective Focus)等类别都具有典型的数字媒体特征,体现在电子屏幕化的色彩表现(半透明、纯色和渐变色)、像素化图形、线条以及抽象概念表达等多个方面。
2网络媒体内在特质分析
通过案例研究,网络媒体平面设计风格具有独特性,即便抛开数字技术的支撑,其平面设计风格的特征依然清晰可辨。可以说,包括网络媒体公司与领导者的典型特质在内的诸多因素对其设计风格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网络媒体个体往往有着统治性的绝对影响力,也可以称之为典型影响力。典型网络媒体公司简单的名称往往承载着深厚的科技、社会与人文内涵。如搜索网站谷歌(Google),其名称早已上升为代表搜索行为的动词。再以社会化媒体网站Facebook为例,短短几个字母让用户趋之若鹜,他们不在乎是谁打造了这个社会化网站帝国,也很少了解哪些技术支撑起这个网站。Facebook不只代表着公司的名称,也不仅仅是是社会化媒体的“帅旗”,更是揭示了网络的互联本质――人的互联。社会化媒体业界有一句流行语:“Facebook就像一条大河,我们只要做里面的大鱼就可以了。”除非新技术驱动的时代到来,否则面对这些独一无二的名称,网络媒体行业中其他人能做的不再是超越,而是承认与追随,模仿者中可以分得一杯羹的也寥寥无几,这与很多传统行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IT与网络媒体公司的领导者的创新人格魅力是行业绝对影响力的重要支撑。比如,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1955-2011)即便在被公司解雇的时期也没有停止探索,重新创立NeXT电脑公司,研发积累了多项新技术,为重返苹果并成功带领公司转型奠定了基础。苹果产品研发一度贯穿着“what’s not a computer (不是电脑的电脑)”的理念,这也成了一种近似于偏执的创新口号。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早在1995年就早已预言了数项科技发展趋势,比如智能手机、屏幕触控技术、云计算等等,即便很多技术没有在微软公司实现,但领导者的洞察力和创新力让人赞叹,这也是微软帝国的精神基石。和网站名称一样,各大网络媒体公司的创始人或领导者的名称也带有极强的典型性,如同在IT业界塑造出来的一幅幅带有浓厚个人主义色彩的英雄形象。在Adobe公司的创始人约翰・沃诺克(John Warnock)退休的时候,乔布斯曾说过:“他是我愿与之打交道的创新者。他走以后,留下的只是一群西装革履的家伙,Adobe公司也变成了垃圾。”言辞虽偏激,却体现了网络媒体这个行业领导者魅力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在众多创新类别中,技术创新是网络媒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种面向技术金字塔尖的淘汰模式使得典型网络媒体大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一时流行之选。Facebook的F8开发者大会所代表的开放性平台就是例证。该平台汇聚了数以万计的公司与个人参与到程序开发,这种人才汇聚成就了Facebook在技术层面保持着“典型性”,代表了公司站立在高科技产业的制高点。
最后,用户也是造就网络媒体典型影响力的重要一环。网络媒体有着强烈的“圈地”属性,即吸引并留住用户,增强用户粘度。一旦吸引了绝对优势数量的用户,其他后继的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减弱。法国调研公司Semiocast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7月,社交与微博客服务网站Twitter的全球用户数量已突破5亿大关,其中,活跃用户也有1.7亿之多。成立短短六年的时间,Twitter能够做到这一点,完全拜网站用户的高粘度所赐。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当自己的家人、朋友或者偶像都在使用twitter的时候,也就没有理由投奔别家了。
总的来说,典型网络媒体现象、公司、领导者、技术与用户驱动等一系列特征共同参与造就了这个行业独特的设计风格。
3 助力网络媒体设计理论研究
当前,以数字媒体概论为代表的数字媒体设计理论正处在快速发展期。相对而言,网络媒体设计概论研究还未有成熟的理论成果。既然网络媒体有着极强的样本概括特征,可以从典型性特征入手进行研究,分析典型公司的创建背景、理念主张、领导者影响力、产品特性等等,积累出网络媒体理论研究的基本素材,为相关设计理论的创立提供有益的借鉴。比如,在数字媒体专业的特定课程教学中,可以划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以一种行业的代表性公司为主进行介绍,拓展到领导者、产品、关联公司以及相关设计风格等层次,找出设计与行业共性的关系,在数字媒体概论的大框架下细分出网络媒体的相关理论点。
总的来说,除了技术与设计之外,在网络媒体行业影响设计师与用户的软性因素还有很多,我们将之成为“软精神力”。网络媒体行业绝对影响力,或者说是网络媒体行业的“典型性”作为软精神力的一种对其设计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在这一新兴的媒体与设计领域,需要界定和探索的方面还有很多。假以时日,将会有更多特征被发现乃至充分利用,推动数字媒体设计行业整体向前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沃尔特・艾萨克森(美).史蒂夫・乔布斯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关键词:网络媒体 视觉艺术设计 制约美
网络时代,数字化的视觉艺术设计正经历一种飞速的变革与发展,丰富的图形、色彩以及充满动感的视觉元素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野。网络上每一天都会有新鲜的视觉艺术设计作品诞生:网页设计受众广泛,电子书、网络杂志迅速传播,网络游戏则以其精美的视觉冲击力吸引爱好者流连其中。
然而挑战也不期而至——网络与生俱来的种种的特性不同于传统印刷媒体,对视觉艺术设计的方式、形式形成了客观上的“制约”。
一、认识制约因素
关于视觉艺术设计中的“制约”因素,一些专业学者在其论著中进行过讨论。例如尹定邦在《设计艺术概论》中谈到视觉设计师与视觉艺术家的不同时,将以下三个因素看作视觉艺术设计中的限制:设计必须是针对特定对象与认知和理解的视觉符号;必须考虑设计的复制和制作计划问题;以及受委托者意见的影响。这种“制约”的观点放到网络媒体领域同样适用。
(一)设计必须考虑受众的情况
1.受众群决定了视觉特征有差异
以网页为例,不同功能的网站面对的受众不同,也就呈现不同的视觉特征。例如电子商务类网站的受众注重企业的踏实、可信赖感,界面结构应清晰完整、色彩简洁稳重;娱乐类网站的受众喜欢轻松活泼的画面,页面结构更加自由,色调则更加活跃、轻快。
2.受众的使用环境
网速、电脑软硬件配备情况会影响网络媒体设计作品的呈现效果。缺少某种播放器或插件,动态作品就可能无法显示;作品内容虽然丰富,但如果网速有限,受众就可能因下载速度过慢、等待过久而失去浏览的兴趣。
(二)设计的复制和制作计划问题
1.信息更新和维护需要纳入制作计划及成本
网络信息瞬息万变,其中的视觉艺术设计作品也处于一种“动”的状态:网站需要更新,界面风格需要定时更换以留住和吸引浏览者,游戏中的场景道具等视觉元素也要随节日、活动安排,不断推陈出新。
另一方面,网络的实时更新也提供了另一种制约,即制作成本需要与收益成正比。优秀的绘画作品可以在展览馆中保存完好,优秀的海报、书籍可以在收藏者手中得以流传,但再优秀的网络视觉设计作品也面临被更新替代的命运。
2.设计的复制与版权问题
网络传播便利、速度快也给设计作品的版权问题提出更大挑战。网络媒体中的视觉设计作品一般没有作者署名,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仍未具体到界面风格等具体领域。在此情况下,网站功能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logo相似、界面雷同的情况更让受众难以辨清真伪。正如最近网络中很多人就版权问题展开论战,原因正是互联网产品视觉设计中的抄袭现象频频出现,一些企业甚至直接照搬竞争对手整个产品的界面风格,其中不乏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当前,企业和设计者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当复制没有任何技术障碍时,作品版权如何保护。
(三)委托方设计需求和意图的制约
网络媒体中商业广告是支撑其存在、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网页、电子杂志、游戏、广告,最终都要符合委托方的需求后才可以与受众见面。
(四)其他制约因素
1.网络媒体本身的规则规范
任何媒体上的设计作品,在制作时都要遵循其本身的规则和规范,这些规则也可被视为一种制约。例如网页、电子杂志往往需要运用到较为复杂的数据库作为支持,因此需要遵循文件格式、命名的约束;网络游戏在图像分辨率、色彩精度上的视觉效果,更是受到开发技术的直接制约。
2.无法被触觉和嗅觉感受
传统视觉艺术设计在纸张等印刷载体上有着精彩的表现。油墨叠加出神奇的色彩变化,“书香之气”是爱书者津津乐道的嗅觉体验;纸张或粗糙或光滑,海报、书籍等印刷品呈现的凹凸感,其触觉令人难忘。在这方面网络媒体似乎望尘莫及,因为电子屏幕中展现的世界相对于现实来讲是虚拟的,难以通过触觉和嗅觉等视听以外的知觉来感受。
综上所述,网络媒体中的视觉艺术设计中制约时时刻刻都存在。那么,制约如此之多,设计中对美的追求实现起来岂不是难上加难?
事实上,任何问题都应辩证看待,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由转化。只要善于因势利导,将“限制”转化成“优势”,那么,“制约”未必就是丑陋的,它也许会成为“美”的起点。
二、制约与自由的辩证分析
(一)制约与自由是相对的概念
网络媒体开发技术在不断发展,它既为基于网络媒体的视觉艺术设计带来广阔空间,又会相应地提出更高的要求。正如互联网诞生之初,网页的面貌只是代码形成的静态页面,随着各种可视化界面的网页设计软件诞生、网速快速提升,新的网页图文并茂,动画网页应运而生。元素的丰富化给网络媒体中的视觉艺术设计带来更丰富的面貌,带来更自由的舞台,但随之而来的视听竞争日趋激烈又成为新的制约。由此看来,制约与自由本身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期待没有制约、只有自由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二)制约存在的必要性
在网络媒体中的视觉设计中,提供制约可以保证互动有序进行。
网络媒体具有交互性,受众在操作方式和范围上就具备一定自由度,但这未必是件好事。例如允许论坛、图库类网站,如果缺少对上传文件尺寸的限制,浏览者上传的图片可能导致页面版式改变;如果缺少对文件类型、大小的限制,浏览者上传超大文件时就可能迫使网站超负荷运转甚至出现瘫痪;缺少关键字限制和必要的权限设置,浏览者有可能使用违法言论,甚至攻击网站程序。对设计者来说,制约因素的欠缺会导致修补工作量成倍增加。因此,制约有必要存在。而杜绝因自由度过大而导致的不良后果,最根本的方法是在源头切断,即向受众权限进行限制。
这一点可以借用视觉艺术设计师之手,在视觉元素的布局、设计上做文章。
首先,合理规划表单,降低浏览者输入无用信息的可能性。例如网站对表单进行合理规划,只为必需的信息提供填写位置,并限制字数,这样既保证版面排版整洁清爽,又可避免无用、错误的信息的干扰。
其次,归类和精简信息,减少互动时出现差错的几率。页面中的按钮可以根据功能进行视觉分类,大小、位置、色彩,同类为一组。视觉元素可以帮助浏览者避免操作失误,并使之产生心理愉悦和舒畅感。
三、制约因素的利用
制约有存在的必要性,引导和利用就成为关键。笔者认为,观念与创意是视觉艺术设计的灵魂,它的价值在于创造和维系设计的生命力,这种力量不受载体和具体表现方法的限制。以下列举并分析一些优秀作品实例进行具体探讨。
(一)激发灵感——网速制约下的运用
硬件条件差、网速慢是一直困扰视频类网站、游戏运营商的老问题。然而,某个时装品牌网站的设计者将这种缺陷转化成独特的风格:在首页安置大分辨率的视频短片,由于网速有限,视频播放时画面中的人物动作像机器人般停顿、反复重复同一个动作,并允许浏览者控制视频倒放。这种设计其实恰好与网站“留住年华”、“时空倒转”的概念相吻合,非常巧妙。慢网速也能变成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品,制造奇妙的视觉体验。
(二)强调个性——色彩制约条件下的运用
色彩“少即是多” 在日本PS3游戏机宣传网站中表现得恰如其分。网站以黑白为主,只在按钮上点上红色作为标记,整体画面有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渲染的洒脱。“制约”在这里仿佛并不存在,一切元素烘托出的都是页面底部那个最有说服力的logo,简单明了、画龙点睛。因此,抓住关键,色彩少胜于多。
(三)以情动人——字体版式制约下的运用
在不影响信息传递的前提下,网页中文字的编排可以被赋予丰富的情感,以此作为烘托整体风格、实现标新立异的手段。文字的空间结构和韵律节奏变化可以体现各种情感动势:或轻快或凝重,或舒缓或激昂。文字倾斜、大小错落,可营造出强烈的透视感,使页面产生超出平面的纵深感。
(四)转换思维——方寸之间天地宽
众所周知,网络媒体中的视觉艺术设计,显示终端往往是显示器。显示器作为屏幕的确很“小”,因为它在平面上尺度非常有限。但它可以创造丰富的层次和纵深感,还可以利用动态元素将画面语言几乎无限制的拓展下去。题为《SMALL SCREEN(BIGGER PICTURE) 》(“小屏幕,大图像”)的网络多媒体作品中,文字组成线、组成面,在观众的眼前依次呈现。此时的“小屏幕”不再只局限于小小的平面空间,而是承载起了巨大信息量和明确的情感信息。
总结
对于网络媒体中的视觉艺术设计来说,恰恰是载体本身存在的一些看似“制约”的因素,使设计过程获得了再创造的契机。这种契机帮助设计师拨开迷雾、找到更大的自由,于是“制约”也成为了美的起点。
展望将来,一方面是科技的发展将使制约媒体发展的瓶颈一一打破,现在讨论的设计规则和制约因素,在不远的将来很可能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媒体之间的共生关系日益加强,媒体整合的现象也将不断涌现。媒介和载体在不断演变,制约与自由的关系维持着动态且巧妙的平衡。今后的网络媒体视觉艺术设计,必将在时间、空间的无限探索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的表达方式,最终将视觉艺术设计的灵魂不断传承下去。 “美”作为视觉艺术设计的追求,将不断在新的领域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
[2]尼科·麦克唐纳编著.俞佳迪,戴刚,王晴译.什么是网页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3
[3]曹方.视觉艺术设计原理.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2
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网络媒体获取传统媒体已的新闻的机会相对平等,“千网一面”的现象的确存在,但也有少数佼佼者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网络媒体――传播工具的优势是一样的,如果都在简单地“搬运”,而没有网络新闻编辑创造性的工作,是不会出现佼佼者的。
对网络新闻编辑来讲,网络媒体其实是把“双刃剑”,其传播优势为新闻业务带来大量矛盾。编辑只有充分运用辩证思维,才能解决传播工具的优势所带来的矛盾,才能使网络新闻得到有序、可控、有效的传播。人民网、新华网、东方网、新浪网等的新闻报道能够在成千上万的网络媒体中脱颖而出,原因主要在于此。
一、海量即时与有效把关
和传统媒体一样,“把关人”是网络新闻编辑基本的角色定位。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条新闻在时效性、纵深性等方面做得再好,一旦失实,便毫无价值,乃至产生相当大的副作用。进行真实性的把关是网络新闻编辑最基本的职责。
网络媒体需要海量的新闻加以支撑,网络新闻编辑也面对着海量的新闻。这些新闻的来源非常复杂,大量的来自传统媒体,有的来自隐性的众多网友;海量的新闻需要及时的传播,甚至需要追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进行即时的传播,否则就可能被其他网络媒体抢占先机。与此同时,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失信的新闻一旦发出就几乎是失控的,即便是立即删除了,也可能早已被其他网络媒体广泛地转载。可见,在海量、即时的前提下,网络新闻把关的压力之大。
目前,网络媒体已成为假新闻的泛滥之地。当重大新闻发生时,许多人最早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但他们往往还要到有传统媒体背景的权威网站去核实,或者等一些时间再到传统媒体上去核实。这充分体现了一些网络媒体在新闻失信上的严重性。①因此,海量即时的报道与充分有效的把关成为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的最大矛盾。
二、海量即时与有效展示
网络媒体容量无限,即时的传播又使海量的新闻在迅速地增加。中国大型网络媒体的新闻日登载量大多超过2000条,最多的超过10000条。海量是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但没有得到有效展示的新闻,数量再多也没有多大的传播效果。海量新闻本来就对有效展示带来挑战,况且网络媒体在新闻的展示上存在着先天不足。
首先,网络媒体的高效页面不多。大多数普通网友使用的计算机屏幕是15到17英寸,屏幕分辨率的设置标准是800×600,一次只能浏览页面的头4英寸长范围内的信息,几乎无人能够一次性调阅一个典型页面的所有内容。②因此,高效的页面位置只是屏幕的第一屏。与此同时,网络媒体是分层展示新闻的,高效的页面一般只是首页;其次,网络媒体在主要的页面上,主要通过标题列表的形式来展示新闻,大量的标题集中在一个页面上,网友很难立即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再次,文字仍是网络媒体表现新闻的主体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进行浏览比较耗费视力。一些上了年纪的网友,经常是将较长的新闻打印出来,恢复成“纸质新闻”后,再进行阅读。
在这么多不足的前提下,海量的新闻又不能都引起关注,有的新闻对网友来说就是“信息垃圾”;海量的新闻容易形成“信息沙漠”,网友要找到想看的新闻,可能要“沥尽狂沙”;海量容易导致“泥沙俱下”,一些信息对网友来说就是“信息毒药”……大型网络媒体的确需要海量的新闻,即便价值不大也可以作为备检资料,但对新闻传播的实效性的追求,又要求新闻必须适量。
那么,从海量新闻中选择哪些新闻进行突出展示?在24小时不间断的即时更新中,重点新闻在页面上应该有怎样的更新频率?一条新闻的标题如何做才能使其在“标题的丛林”中跃然而出?每天多少新闻才是适量的……这都对网络新闻编辑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充分互动与有效引导
网络媒体大都有互动设置,包括论坛、留言板以及即时聊天功能等。借助这些互动设置,网友对新闻传播的参与度得到空前的提高,“在互联网时代,话语权被重新分配,人们似乎得到了更多的民主,平民与王孙拥有平等的权力,能够在网上畅所欲言,施加自己的话语影响。”③这或许正是网络媒体的魅力所在。
网络互动是无限的,参与的网友数量在理论上可无限多,而且什么人都可以参加;网络互动是平等的,网友可以主动地拉出一条新闻发表评论,可以自己选题在论坛或聊天室中吸引网友进行讨论,而不必完全根据编辑的安排进行互动;网络互动是即时的,网友可以一边看新闻一边发表观点,尤其是网络新闻的直播和网友发表看法,在时空上可以互不干扰,网友可以在直播进行中、新闻发展中就将观点贴到网络媒体上。
网络媒体强大的互动功能为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线索的捕获、新闻事件的评价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源。但“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谁都可以随时把未必无害的信息在网络媒体上张贴。当然网友提供的信息不可能直接在新闻页面上体现,但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判断,而网友在网络上是隐性的,其提供信息的目的也非常复杂,网络新闻编辑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出准确判断。
难以核实的内容可以不释放到页面上,但多数内容在把关后是可以上页面的。这些内容的导向未必没有任何偏差,这就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对网友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这种引导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对网友贴文内容的把关。
四、滚动报道与深度报道
越快,新闻性就越强,作用和价值就越大。反之,速度慢了,新闻成为“旧闻”,就会贬值,就无人去阅读。因此,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间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③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报道的这一基本要求,它可随着新闻发展,不断滚动推出最新消息,甚至推出大量的一句话新闻。这的确体现了新闻的时间性,但这不利于网友宏观掌握事件的全局,难以满足网友对新闻深度的追求。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速度与深度。
由于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源的机会相对平等,即便有一定的差异,一条新闻只要在一家网络媒体上出现,其他网络媒体在几分钟内就能跟进。因此,在重大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即时性上,深度报道往往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各大网络媒体目前高度重视即时新闻的盘整和新闻专题的制作,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好在网络媒体有“非线性”编辑的优势。编辑们“可以随意提取任何文本,可以把任何一段子文字文本、图画文本、声音文本和影像文本等编入任何主文档,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子文本的长度,可以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进行编辑部与新闻现场的沟通和编辑。”④也就是说,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之前、之后,对新闻的改动非常方便。
那么,在什么节点上要对滚动报道进行深度整合?什么情况下用单篇文章、小型专题或大型专题进行深度整合?深度整合的内容从哪里获取?这是每个网络新闻编辑随时要考虑的问题。
五、个性需求与大众传播
网络媒体的传播对象是高度个性化、自由化的,对于处于开放式竞争格局中的网络媒体,网友的选择有着高度的自由性,一旦不合他的口味,他会立即转向;具体到某条网络新闻,网友的阅读也是非强迫性的,他如果不点击,网络媒体的工作都等于白做。因此,网络媒体即便有非常明确的传播意图,也要适应网友的个性化阅读,进行个性化传播,以求取得一定的传播效益。
宣传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受众的本我是趋向“享乐”与“刺激”的。美国著名的网络杂志站点《沙龙》(Salon)的一项调查发现,凡是标题中有“性”这个字眼的文章,阅读量比其他新闻高出2倍。⑤
但是网络媒体最重要的角色是大众传播媒介,必须进行大众化的传播,如果完全依照这种阅读量(网友的个性需求)来进行报道,网络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将无从谈起。网络媒体肯定不能一味迎合网友的个性化需求,但又不能无视网友的个性化需求。那么,在满足网友的多种个性化需求、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和吸引网友的点击等三者之间,就需要进行有效取舍,其分寸的把握是很困难的。
六、新闻的地域性和传播的全球性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⑥地理上的接近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素质。一般情况下,同样一条新闻放在全国的范围来看、放在其他的地区来看,未必有多大新闻价值;放在全球的范围来看,甚至就不是新闻了;放在事实发生的当地,这条新闻可能就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就是说,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在不同地方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很多新闻的新闻价值还是有地域性的。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网友的地域分布情况非常复杂,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强化地域性的新闻价值,还是应该强化普遍性的新闻价值,这的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七、信源共享与特色内容
目前,有关政策还没有明确网络媒体的采访权,但并不意味着网络媒体不需要原创新闻。网络媒体的海量性要求有大量的新闻加以支撑,任何一家新闻媒体的原创新闻都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网络媒体的绝大多数新闻必须从大量的传统媒体中获得。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上“千网一面”的现象必然形成。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如果没有所谓的原创独家报道,的确很难在内容上超越本来就雷同的同行。
就算是网络媒体拥有一定规模的采访队伍,每天有上百篇原创新闻,可把它们扔进数千条的新闻“大海”中,可能连个浪花都看不到。在这些原创新闻中,即便偶尔有几条独家新闻,把它们放到网上,几分钟后就会被其他网站转载――这种独家新闻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由此可见,新闻的转载是网络媒体的需求,新闻的原创也是网络媒体的需求,但这两个需求的本身就存在矛盾,这两个需求之间也存在矛盾。在内容方面,对现有的、二手的新闻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本身就融入了网络新闻编辑的再创造,这种二次加工、深度开发也是一种原创。⑦因此,网络新闻编辑目前主要通过加强内容的整合和页面的配置,在信源共享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无论怎么做,要在趋同的大背景下做出特色,的确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八、形式多样与特色页面
网络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使网友浏览新闻可以同时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诸般乐趣。即便是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可以有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网络媒体的多种表现手段还可以组合运用,对同一条新闻、在同一个页面上,可以同时有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表现手段的组合。
新闻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成为网络媒体引以为豪的优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网络媒体在页面设置上也出现了“千网一面”的情况:首先,新闻页面布局雷同。新闻页面大都分为三层,第一层展示各栏目要闻的标题,第二层展示具体栏目所有的标题,第三层是单篇文章的正文页面;新闻页面结构一般分三种,一种是页面左右两边为专题或功能性设置,中间较宽区域是一串新闻栏目;一种是页面左右两边为新闻栏目,中间是一串重要新闻的标题加摘要;一种是页面左边为功能性设置或新闻辅栏目,右边较宽的区域是两列新闻栏目;其次,新闻栏目设置的雷同。一般都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等,区别大多在于名称略有不同,还有一些地方性网站多了个地方新闻栏目。当然,这是大型综合性网络媒体不可避免的现象;再次,表现手段运用的雷同。应该说不同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络媒体,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由于目前网站和网友技术条件的限制,视频和音频在网络媒体中运用的不是很多,表现手法还是以文字为主。
这三方面形式上的“大同小异”,再加上因平等的转载机会而造成内容上的“大同小异”,常让网友觉得这个网站像新浪网,那个网站像东方网……仔细看一看,除了底色有差别以外,众多网络媒体的新闻页面几乎一样。当然,网络媒体的页面结构、栏目设置等不可能不重复。传统媒体都有地域的限制,重复了,问题不算太大。但网络是没有地域限制的,面对众多雷同的网络媒体,网友去一家就可以了。
九、传统体例与网络体例
网络媒体的新闻绝大多数来自传统媒体,传统新闻的体例和网络新闻的体例并不完全一致。如,报纸登载的新闻可以有引题、主题、副题,可以有虚有实,网络媒体登载的新闻大多只能有一行标题,而且以实题为主;报纸平面展示新闻比较直观,正文略长问题不大,而电脑屏幕浏览费力,长稿的确难以阅读到底;报纸针对的读者群比较固定,文风可以软也可以硬,网络媒体要吸引更多的网友,还要对新闻进行一定程度的软化。
事实证明,传统的新闻体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报纸版面上的一条新闻如果有引题、主题和副题,其冲击力远远超过网络媒体的一行标题。目前,各大网络媒体已不完全运用一行标题了,他们在要闻区也逐步借用了报纸的三段题的形式,如新华网和东方网首页的头条新闻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根据传统媒体制作标题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新闻事实或观点要进入标题,这也是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但如果主要的新闻事实或观点都进入了网络新闻的标题,网友看标题就知道了新闻内容,这条新闻完全有可能吸引不到网友的点击。因此,标题的虚与实也是网络新闻编辑需要辩证把握的内容,他不能简单地根据传统媒体的要求去做。
此外,非新闻类的文体对新闻报道的辅助作用很大,但在传统媒体的新闻板块中应用得不是很多。网络媒体可发挥多媒体、容量大的优势,较多地应用非新闻类文体。如在纪念英国王妃戴安娜的组合报道中。东方网把文字新闻、图片新闻和视频新闻作为报道的主体,再辅助以纪念性的诗歌、散文或歌曲(音频)――这种新闻文体和非新闻文体的简单组合,取得了单一新闻文体难以达到的效果,相关歌曲成为当天点击量最高的内容。
十、超链技术与迅捷浏览
网络媒体的优势源于技术的优势。网络新闻编辑对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主要体现在新闻的展示方法上,充分的技术应用使网友高度自由化的阅读成为现实,“网上冲浪”、“点击之间,阅遍天下”是网络媒体很有鼓动力的宣传语,尤其“超链接”技术的应用可使网友根据自己的喜好,逐步点击,找到更多自己关注的新闻。
但网络新闻编辑对网络技术的过度应用,也为网友的浏览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一个链接众多单篇新闻的页面上,花样繁多的链接不仅会分散网友对重要新闻信息的注意力,影响网友对这个页面的整体把握,而且网友在点击链接后如同身陷“信息迷宫”,很可能找不到回来的路,因为这篇新闻在这张用超链接技术结成的内容大网中,可能是把握这张大网的网绳,更可能是一个小小的、不知在大网的哪个位置的网结。为了提高高效页面的利用率,强化一些专题、广告等,一些网络媒体还常在首页推出较多的弹出框和浮动标签等,让网友不胜其烦。
此外,传播技术越进步,媒体对技术的依赖就越大,网络媒体的传播技术是最先进的,它对技术的依赖也最大。经常有网络媒体被黑客攻击或感染病毒,导致网站暂时无法新闻或网友无法登陆该网站,甚至有的网站出现了致命性的瘫痪。2000年2月7日至9日,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黑客袭击事件,包括Yah oo在内的8家世界著名网站遭到黑客的猛烈攻击,网站瘫痪数小时。⑧一张报纸如果因技术问题不能编辑、印刷,可以找另一家报社,利用其有关设备就可以救急,而对网络媒体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只是相对的,盲目地、片面地说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只会为网络新闻的有效传播带来众多的障碍。一个合格的网络新闻编辑绝不是“粘贴匠”,海量的新闻,进行即时的报道、有效的把关、充分的互动、积极的引导,这本身就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了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编辑的要求。而如何辩证地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是网络新闻工作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这种要求本身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对编辑的要求。
(作者单位:上海东方新闻网站)
注释:
①徐世平主编:《网络新闻实用技巧》第16页,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
②金梦玉主编:《网络新闻实务》第159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③任晓雯:《网络时代的写作――探讨与展望》,《新闻大学》2003年夏季号
④明安香:《新闻运作方式的改观―关于信息高速公路将给大众传播带来的巨大影响之二》,《新闻战线》1999年第4期
⑤李希光主编:《网络记者》第198页,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版
⑥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26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 网络媒体 武术 传播
1.前言
网络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它集新闻、通信、娱乐、资源共享于一体,是现代社会进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在信息产业高度发展,并且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的今天,网络俨然成了最好的传播媒体,它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以共享,同时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体育事业中,从体育决策管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锻炼到体育新闻与宣传、体育科技、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都离不开网络。[1]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武术运动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传播功能对武术运动进行推广。
2.网络媒体与体育传播
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2]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与其他大众媒介相比,互联网技术的特点是:不受播出时间、版面限制的信息资源。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地选择信息;交流功能,包括个人交流、团体交流等;交互性,使受众个人达到最大程度的参与,这种交互性是电视、广播、报纸、书籍、录音带等媒体所不能比拟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得到飞速发展,体育信息也成为许多网站的重要传播内容。国际体育界和信息界对此反应迅速,而网络媒体的开发利用也给信息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1995年国际奥委会在因特网上设立自己的网址,并在2004年成功地建立了外联网,从而使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能够直接获得国际奥委会的信息。[3]此外,各单项组织协会、各国体育组织、各种大型运动会包括奥运会都在因特网上建立了主页,世界各国的体育爱好者可通过网络获得他们感兴趣的体育信息。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媒体对体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3.网络媒体与武术
3.1网络媒体有助于武术运动信息的传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任何一种管理的依据都将是信息和数据,通过网络及时收集、掌握信息和数据是未来必不可少的方法。由于体育数据是动态的,所以,只有依靠网络才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来收集。据统计,到2007年6月我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62亿,仅次于美国的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网民年增长率达到31.7%,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阶段。[4]可见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具有良好的增长态势,并且继续以极其飞快的速度增长。
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是大趋势,通过努力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中国武术在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不能总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还应该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传播。网络传播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武术运动的传播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为武术向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武术的传播与宣传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学习武术,必须有一个面向并且适合广大群众的传播工具,而网络传播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它使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3.2网络媒体有助于武术文化的交流
网络媒介是推动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蕴含诸多中国古典哲学、文学、伦理学、中医学、民俗学等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反映和体现。武术作为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倡导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与西方体育文化主张的征服自然是一种互补。武术的独特之处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关注,并且把它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种途径。互联网通过大量对武术信息的报道,通过武术事件、重大比赛、武林人物,在公众中树立中国武术意识,从而对武术的含义作出全面的诠释,使武术文化得到繁荣和发展。网络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并且在冲突和融合中实现文化传播,这个过程也是武术文化传播的过程。
3.3网络媒体有助于武术产业化发展
体育产业是网络时代的朝阳产业,它在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网络时代,由于电子商务在迅速发展,体育产业必然也会得到更快的发展。迄今为止,伴随着网络传播自身的高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一个有别于其他传统大众传播的传播方式,它不仅相对独立,而且渗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这种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使武术产业的运营获得载体和依托。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消费者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他们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生产者的产品开发,他们通过网络获得商品的广泛信息,并通过比较进行选择消费。消费者只要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购买到自己喜爱的武术用品。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传播对武术产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3.4网络媒体有助于进行武术科学研究
体育科学研究是体育领域的知识创造和探索,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和收集,文献的收集可以在网上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在网上进行,在研究过程中也可以在网上消息,得到同行的交流并解决问题。一些武术网站,如中国武术协会、东亚体育史研究协会等,就在网上刊登武术学会研讨会的征稿通知,并开设网上论坛,大大扩大了学术研讨会宣传的范围,增加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对武术的认识和交流,并普及武术史学的研究成果。[5]为了促进我国武术科研事业的发展,我国武术信息工作者必须为大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有价值的武术信息,而其他武术工作者应善于将获取的各种武术信息资源加工整合、去粗取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我国武术科研事业的发展。
4.结语
武术国际化是武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现代体育需要开放、沟通与交流,这是全球化趋势的必然要求。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无疑给武术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熊斗寅.网络时代与体育[J].体育与科学,2001,(3):1-7.
[2]诗兰.国际新闻界.2000,(6):49.
[3]王慧琳,阎伟.体育传播学概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9.
“编辑是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职业,因而编辑必须有深厚的语言文字修养。”这一要求,同样适应于网络编辑。但现实却是,打开网页,字词错误、语法颠倒、标点符号错用、病句横飞、修辞不当、逻辑混乱等语言不规范现象比比皆是,让人难以卒读。这样的编辑,连起码的语言文字关都把控不了,何谈胜任“把关人”角色,更不用说它还事关我们民族通用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发展了。因此,作为“把关人”的网络编辑,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做一个合格的网络编辑。
一、网络编辑“文字把关”能力弱化的原因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其一大原因在于网络编辑语言文字能力的弱化。
(一)对民族语文的规范使用重视不够,语言文字功底薄弱
许多人以为能说能写即是对母语的掌握,不愿意在汉字形音义、汉语语法等方面下功夫,达不到会说会写的标准,再加上语言文字功底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并严格训练,致使很多网络编辑对文字的加工、规范能力欠缺,其所编发的稿件在语言规范上就很难保证准确性。
(二)网络编辑素质参差不齐,责任意识不强
许多网站只关注点击率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无视媒介传播过程中所应有的社会效益,对编辑的基本素质要求降低。而网络编辑的素质差异必然造成网络传播在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方面的差异。再者,相较“剪刀+浆糊”,现代媒体技术条件下的“复制+粘贴”更便利、更快捷,人们所追求的是如何吸引“眼球”,根本无暇顾及其他,这明显和作为一名把关人的编辑职责背道而驰。
(三)网络把关程序过于简化
传统媒体的把关顺序是记者、编辑、责任编辑、总编,严格按照三审制,而网络媒体一般由网络编辑一人把关。传统的把关模式保证了稿件的质量和水平,而网络媒体简化了把关程序,使得稿件质量良莠不齐。
二、提高网络编辑“文字把关”能力的措施
不论网络编辑的专业出身是什么,都应该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担当起“把关人”的角色。
(一)提升写作能力,强化文化内涵
首先,可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相关课程,逐步提高自己的学识和眼界。其次,编辑要干一行,爱一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练就根据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标准对文字、语法等方面进行规范的“火眼金睛”。再次,企业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
论者指出,当代编辑要时刻站在文化素质和责任意识的时代前沿,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职业道德,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因此,相关部门要明确网络编辑的准入门槛并加强管理,网站也要加强对编辑责任和素质的关注。
(三)建立健全媒体问责制
网络媒体只有像传统媒体一样,责任到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网络传播中的文字污染现象。只有从制度与体制入手,文字把关问题才能得到切实地解决。
作为把关人的网络编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要时刻谨记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角色,增强责任意识,把好文字关,才能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丽非等编著.现代图书编辑实务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18.
[2](美)施拉姆,(美)波特著;何道宽译.传播学概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6-138.
[3]李满.网络编辑把关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1,(02).70-71.
[4]蔺红英.浅谈编辑的文化修养[J].中国编辑,2015,(05).99-102.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17-0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及系统分析法,对收集来的资料作出分析及统计。
二、研究内容
网络体育编辑主要是对网络上的体育信息进行筛选、加工,然后呈现在受众的面前,这与传统媒介编辑的职能没有太大的区分。但由于网络与传统媒介有着很大的分别,所以网络体育编辑又因此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1.选择优秀稿件。
网络上体育信息的海量性,使得受众在选取自己所需要的新闻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时就需要网络编辑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选取优秀的稿件,让受众能第一时间找到最新、最热的新闻。
2.做好传播把关。
这里网络体育编辑最需要把好政治关,都说体育与政治无关,但是纵观世界,体育真正能脱离政治的微乎其微,而这种把关的难度比传统媒体要大得多。
3.引导发言。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体育信息,因此需要借助网络编辑引导受众的需求。网络编辑需要选择合适的新闻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并能影响和正确地引导舆论。
1.与受众频繁互动交流的特征。
网络编辑每天在整合稿件的同时,可以利用各种工具与受众进行一对一,及一对多的直接交流。这样网络编辑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受众的反馈,以此了解到受众的需求,进而能更好地选取稿件,这就体现了网络编辑高互动性的特征。
2.业务手段多样化的特征。
网络体育编辑进行业务工作时不像传统编辑那样的繁琐,是因为网络为他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进行采访时可以通过Email与受访人取得联系;邮寄稿件时可以用超文本结构链接网页;网络上多媒体方式也为网络编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角色多重化的特征。
业务的需要,使得网络编辑需要扮演各种不同身份的角色。这是因为编辑在适应网络媒体的各种特殊性时,不仅要会进行采访、新闻稿件的写作,同时还要会编辑各种版面,整合大众传播。
1.及时地对体育比赛及以外的信息进行更新。
网络媒体可以做到24小时不间断地对世界体育信息进行传播,并且这也体现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独有特征,所以就需要网络体育编辑对信息能够及时地更新来满足受众的需要。
2.阅读方式的跳跃性。
网络编辑可以通过图片、文本、视频等多种形式把各种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受众在阅读信息时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到这则信息,同时受众的阅读方式也是跳跃的,不必像传统媒体那样使受众被动地去选择。
3.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与以往的传统编辑不同,网络编辑除了在编辑新闻时能很好地与受众进行互动,通过邮件、聊天软件等也能第一时间得到受众的反馈。
(四)网络体育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基本要求
1.对信息合理有效的处理。
对体育信息的筛选、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原创,这些流程都体现了网编的文字功底,熟悉写作及编辑知识。同时,这也是从事网络编辑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
2.对新闻有足够的敏感度以及深度的挖掘能力。
由于体育信息是固定实时的,所以需要网络体育编辑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挖掘出体育信息背后的东西。
3.做好“把关人”以及舆论导向。
这需要网络体育编辑除了在处理日常的体育信息时,还需要做好网络把关人,并将舆论向有利于团结的方向引导。
4.要有网络管理以及网络维护的能力。
一名合格的网编必须熟悉各种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例如熟悉Photoshop能对图片进行处理;利用Dreamweaver对网页进行编辑,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情况。
【参考文献】
[1]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4]李勇华.网络时代的体育新闻报道[J].新闻与写作,2002年,第8期.
哪些文科专业就业前景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各级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传媒集团等国有新闻单位、网络媒体、各级企事业的信息化管理宣传部门、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各企业的市场部、音像电子出版社、杂志社、教育推广公司、教学软件开发公司、远程教育机构、科研单位、咨询策划公司、展示展览公司。通过系统学习毕业后能在各级党政机关、部队、院校、企业等从事网络新闻宣传与媒介传播优化等工作,在各级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网络平台、大中型网络媒体等从事媒介内容生产与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
会计专业
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注册会计师7万多名,而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这个数字还差了至少35万。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使注册会计师成为未来几年我国炙手可热的人才,尤其是熟知专业业务和国际事务的会计师。
心理学专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这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这个词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心理咨询师将成为一个新兴的热门职业。很多人认为心理学专业是专门面向理科生的,但其实,很多师范类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是文理兼收的。
教育学专业
主要学习心理学、教育概论、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教育经济学等课程。
一部分人从事教师职业,但教育的职业范围已拓展到了许多专业领域,如:指导咨询、图书管理员、媒体专家、学校的社会工作者、人力资源管理、新闻媒体等。此外还可自主创业,开办各种教育培训、考试培训机构等。
英语类专业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报刊选读、视听、口语、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理论、语言学概论、主要英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主要英语国家国情等。
就业目标:教师:在中小学任教 ;翻译:到外事、经贸部门从事翻译工作 ;导游:在国际旅行社当导游 ;其他:在各类涉外企业从事翻译及文秘工作。
专业未来发展。要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选择一个前景比较好的专业,可以让自己未来的道路更加平坦。上大学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如果选择的专业很难就业,那么大学的意义就变得很小了。对于一些热门专业,我国每年都有很多人报考,这就导致了市场人才饱和,毕业生就业将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
主干学科:动画概论、新媒体概论、数字平面艺术等。
主干课程:程序设计语言、素描、动画概论、新媒体概论、数字平面艺术、数字色彩艺术、数字立体艺术、三维图形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结构、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场景设计与表现、软件工程、Windows编程、CAD技术、JAVA语言、景观表现技术、动画运动规律、计算机动画原理与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视觉传达设计、游戏程序设计、网页设计、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等。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业前景
相比国际水平,中国数字媒体艺术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但不能否认的是数字媒体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娱乐、信息传播、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数字媒体。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如电影、电视、展览展示、广告、包装等,数字媒体艺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横跨科学与艺术领域的两栖性人才逐渐受到行业和社会的重视。
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数字电影制作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电视剧制作部门、动画公司及其它各影视制作机构等单位从事数字影视节目策划与创作、数字电影电视特效制作、电视片头设计与制作等工作。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娱乐游戏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漫游和环境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教育等行业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广告;
4 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5 计算机软件。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平面设计师、ui设计师、多媒体设计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平面设计师;
2 ui设计师;
3 多媒体设计师;
4 后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