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1 10:10: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循环经济的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会计;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及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会计理论创新体系
(一)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兴起和发展。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平衡规律,要求人们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充分考虑环境所能承受的容量,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在保护环境和不断循环利用物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以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使经济运行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谐地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过程。其重要意义在于: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率;循环经济符合实现经济一体化和打破国际贸易壁垒的要求;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会计理论创新体系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创建过程需要社会各领域的不断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务创新等多方面反映在会计领域。
近年来出现了自然资源会计、生态资源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责任会计等多门交叉新兴会计学科,形成了会计理论创新体系(如图1)。
新会计学科的创立,目的是为了在保障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对一些新领域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或对一些旧领域进行价值的重新分配与转移。这些新学科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有许多共同之处,与旧会计学科也有不少关联之处。因此应运用联系的、系统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而不是孤立和静止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在循环经济模式和会计创新体系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认识和分析环境会计,探讨其概念框架的构成。
该过程在企业生产循环中可用图2表示为:
在这个生产循环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能够得到合理与持久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循环经济与环境会计的内在联系
凡是特定对象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可以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其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又称为资金运动。它包括了各特定对象的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即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和资金退出等过程。实践证明:企业在购进原材料、组织生产等方面都应认真考虑资金占用量、使用时间、周转速度等资金运动因素。如图2所示,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贯穿企业“生产循环四过程”的正是“绿色资金运动过程”。而环境会计对象突破了传统会计中资金运动的范畴,将绿色资金运动作为其研究对象。因此,循环经济和环境会计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概念框架
(一)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假设
1、会计实体假设。环境会计实体假设应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狭窄范围,将企业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都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另外,结合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生产循环的绿色资金运动,应建立“会计实体联盟”,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所谓会计主体联盟是指在循环经济模式下,有着相关利益和共同目标的环境会计实体建立起的有关采购、生产、废气物处理与回收等过程的合作联盟。例如:采购环节由专门生产节能、环保材料的企业提供原材料;生产环节由拥有绿色生产线的企业进行生产;废弃物处理环节由能采用先进技术进行资源再利用的企业管理。
2、可持续经营假设。虽然与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本质的区别。环境会计的可持续经营假设应更强调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保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国内与国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本”,寻求企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会计主体可持续运作。
3、灵活会计分期假设。与传统会计分期相比,环境会计分期假设应更强调及时反映环境会计信息。对于会计分期的划分,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根据企业本身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灵活地分期(可以短到1天、1周、1旬),并编制内部报告,以求对企业有关的环境信息能够及时、准确披露,并采取措施使环境损失降到最小。
4、多元计量假设。传统会计采用货币计量,无法对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及防治进行有效计量,忽略了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环境会计多元计量假设可根据循环经济模式下环境会计核算内容的多样性,采用货币计量、非货币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等计量方法。其中非货币计量形式包括了实物指标、劳务指标、技术指标等。
(二)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目标
根据会计信息有用观点,环境会计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环境会计的总体目标。用环境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改善自然和社会中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可持续增长。总体目标具有广泛性、同步性和长远性等特征。
2、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确认和计量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的环境效益。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尽可能多地为社会相关各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的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环境效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环境会计信息。促使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规律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要素
为了构建一个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环境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环境会计信息,在传统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对环境会计要素应重新界定。其中:
1、资产中应增加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资源资产。如:空气、水、海洋、湖泊等。
2、负债中应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加以确认。
3、所有者权益中应加入自然资本。
4、收入中应包括企业回收的“三废收入”,其他企业和个人的环保损失赔偿费,企业在执行环保政策、治理环境污染时所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因企业形象和信用度的提高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等。
5、费用中应包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因耗费资源和排污而被征收的生态环境赔偿费、治理费、环境研究与开发费等。
(四)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环境会计要素重新界定后,传统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已不能满足核算的需要,笔者认为,应在传统会计核算原则的基础上,增添以下核算原则:
1、广泛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的对象具有广泛性,不仅包括传统会计核算内容,还应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社会成本等对象。
2、社会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体现核算对象的社会价值,强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优化。
3、长远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体现核算对象的长远价值,强调自然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4、可持续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体现核算对象的再利用价值,保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国内与国外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的展望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由于传统会计无法反映“绿色资金运动过程”,暴露出了许多固有的缺陷。相比之下,环境会计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
(一)会计的作用范围方面
传统会计一般侧重于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着眼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但没有将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带来的经济问题考虑在内;环境会计则侧重于反映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将企业与其所处的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服从于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会计的要素范围方面
传统会计只局限于企业微观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价值反映出来,不能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确认;环境会计则将企业的“绿色资金运动过程”作为会计对象,可以确认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一系列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会计要素,打破了传统会计要素的狭窄范围。
(三)对循环经济模式的适应方面
传统会计中的狭义循环成本概念立足于企业微观本身,只计量人造成本,而对自然资源成本等忽略不计,其后果是企业对自然资源无偿占有和污染破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虚增利润,不适应循环经济模式的要求;而环境会计立足于计量、反映和控制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有利于保证当代人与后代人、国内与国外的可持续发展,适应循环经济模式的要求。
(四)环境效益方面
传统会计只注重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企业的环境效益;环境会计则通过“绿色资金运动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及回收过程,使资源和能量能够得到循环利用,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五)环境信息披露方面
传统会计基本上只提供能够用货币计量,并予以准确衡量的财务信息,不能解决外部环境成本的定量估价,成本支付等问题,也不能及时反映环境资源的耗费与补偿等信息;环境会计则可以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尽可能多地为利益相关者及时提供有关企业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效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环境信息。
参考文献:
1、曹凤中,周国梅,牛桓云.循环经济是经济与环境兼而有之的双赢经济[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9(4).
2、李宽.会计对象“资金运动论”逻辑检验与重塑[J].能源基地建设,1999(5).
3、(德)史迪芬・肖特嘉,(澳)罗杰・布里特著;,李建发主译.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闫敏,高辉清.从循环经济看传统经济学的缺陷[J].现代经济探讨,2006(1).
5、赵艳丽.循环经济是最好的选择[J].环境经济,2006(1).
6、吴生智,牛成哲,苏正建.从环境经济学角度看环境会计的产生[J].财会研究,2006(2).
7、许涛,荆玉丽.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会计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不同
在资源维护的角度上看,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为了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而实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指的是将自然资源循环的利用、最大限度的使用来实现经济的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使自然高效使用起来,让自然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运用起来,减少浪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浪费,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来达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指的是少使用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在自然承载力之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能够让国家的经济结构趋向于服务业发展,发扬新兴产业。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提出缘由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在20世纪六十年代时期,各个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自然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为了能够让自然资源高效利用起来,保护本国资源安全,在国际工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国经济学家便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让国家兼顾经济效益与资源效益,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保护,并且不放松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大气排放的增加、工业的不合理经营等等行为出现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给世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这一世界严峻现象,英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对大气的排放,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也有所不同。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的概念决定着循环经济是以再使用、再利用为侧重点,将同一资源进行不同的使用,让各个环节循环连接起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是以循环使用自然资源来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目的的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概念则决定着低碳经济是以少使用、少排放为侧重点,工业的大量浪费让自然资源面临匮乏,工业的不合理经营造成大气的污染,让低碳经济的成为了当今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相同之处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形势下提出的,为了解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工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否和经济利益维护与否的问题,企业家在这两方面进行取舍,但是,其实还有可以不让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自然资源和污染自然环境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那就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让资源可持续利用,让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两者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思想起源相同
工业发展在牺牲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不仅仅是是对当今自然资源的破坏,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在浪费自己的子孙后代的社会财产。人们对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而产生愧疚感,他们对这种行为进行反思,并想通过实际行动来进行弥补,所以,便提出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希望了能够挽回对自然资源破坏的损失,并且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社会条件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不是凭空实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它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发展方式,一种环保的发展模式,当然,实行这两种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工业方面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减少因设备上的落后而造成的环境破坏。
三、结语
【关键词】循环经济 企业会计 环境会计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在逐渐上升,但是因为很多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造成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加深。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在企业的生产中逐渐改变以往的高消耗、高排放的模式,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会计是为企业经济服务的,循环经济的引入势必会对企业会计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一些企业会计问题。
一、循环经济及其产生的背景
循环经济是以实现循环利用为目标,坚持减量化和再利用的原则,按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运行的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较小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消耗,实现尽可能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基本特征是:在资源的开采中要坚持综合性的开发和回收利用,资源消耗中要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在整个社会的消费环节要提倡绿色消费。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西方国家开始对环境会计进行了研究,对环境会计目标、计量、成本以及负债确认等都做了相关的规定,而我国也开始将其融合之后对环境会计假设、信息披露等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不足,还是处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处于末端治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目光逐渐从污染末端到污染源头转变,到了90年代,世界各国将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将预防取代了治理,逐渐走向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在这种大形势下,我国也积极研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且颁布了一系列与循环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和条令。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问题
在当前的世界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国内外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也在进一步深化,但是大多数都是围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的而研究,而对于在循环经济对年企业会计的挑战的研究比较少,所以需要对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目标、会计对象等进行相应的分析和阐述。
(1)会计目标。在以往经济环境中会计目标主要是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权益人等与环境利益有关系的人提供经济活动主体对自己环境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以及一些与理性投资和决策有关系的信息,在这里受托责任是指末端治理责任。但是在循环经济下,企业的受托责任不仅是末端的治理,还包括污染源的治理,要求企业实现零排放和高回收,所以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目标应该调整为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权益人等与环境利益有关系的人提供经济活动主体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以及一些与理性投资和决策有关系的信息。
(2)会计要素。在循环经济环境中,企业会计所有反映是企业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开展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所以在循环经济中企业的会计要素应该包括循环经济成本、负债、收入以及利润。其中循环经济成本指的是企业按照循环经济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或者是在执行环境目标要求的过程中付出的其他成本;循环经济负债指的是企业符合债务确认标准的与循环经济成本有关系的义务;循环经济收入指的是企业符合债务确认标准的与循环经济成本有关系的经济利益;循环经济利润就是循环经济的收入和成本之差。
(3)会计计量。在循环经济环境中,企业会计要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预防、治理污染以及资源循环利用信息进行反映,与以往不同,企业有些资产、负债、收入等需要采用非货币进行计量,例如,在废弃物的排放量计算中就需要采用非货币计量,所以循环经济中要执行多重化计量,但是企业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会计为基础的,因此还需要借助价值评估办法用货币信息代替非货币信息,而当前市场中价值评估办法的科学性不强,循环经济的会计计量还是存在较大的困难。
(4)会计信息披露。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增加,要保证企业财务报表能对企业成本费用和资源开采中的节约情况进行充分的披露必须要坚持以下三点:第一,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要设置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各要素科目,其内容能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第二,对会计报表的要不断完善,在报表附注中应该对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治理标准注明。第三,在企业会计还要对企业治理的措施和政策进行披露。
(5)会计准则。全球经济发展到如今,绝大多数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都已接受,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积极倡导经济模式的转变,所以如何提供与循环经济相关的会计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发挥循环经济中会计的作用,必须要制定相应的企业会计准则,我国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要借助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尽快制定循环经济会计准则。
会计概念框架构建。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理论发展水平,会计业务的顺利开展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概念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基本观念和目标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能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和重新颁布真实的体现了会计概念框架对于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应该对循环会计概念框架进行深入的研究,尽早确立。
总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且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在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必然面临更多的挑战,所以必须要借鉴一些成功的会计研究成果,以循环经济为主研究企业相关的会计问题,从而能保证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一绿色工业一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循环经济是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放主体,以期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此外,也要求产品的包装简化以及产品功能的增大化,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目的。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它要求从原料制成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被引入新的“生产一消费一生产”的循环系统。资源化原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同时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产品更新换代零部件及包装物不淘汰,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上述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但它们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只有减量化原则才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其特点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从上述分析看。两者从概念、发展模式、发展侧重点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的背景不同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英国率先提出的。2003年英国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把低碳经济作为国家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并出台一系列鼓励的配套经济政策。其主要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保护全球气候的背景下提出的。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当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但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西方工业国家开始探索废弃物减量化、源头削减和废弃物再利用的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致力形成“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物质能量多次循环的模式。
(二)针对的重点不同
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人手,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机制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既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生产方式,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的一种生产方式。
在产业导向方面,低碳经济侧重强调建立少消耗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石油的产业体系,而循环经济强调无论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均对废弃物循环使用,。
在技术运用方面,低碳经济通过新能源技术、替代化石能源等措施可以实现,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循环技术,在现阶段由于成本效益的原因,要对采用这种技术后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
在地区布局上,循环经济强调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要求上下游企业实现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形成循环利用链。把废弃物的排放单位和利用单位在空间上有效集中,可以产生较大的聚集效益。低碳经济并不一定强调这种地域上的集聚,它强调的是产业结构问题,要求产业发展的能源消耗是低碳能源,较多考虑能源供给与利用的优化。寻找替代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三)实施的方式不同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强调要建立全社会的发展模式,如果在全社会倡导少消费化石能源,就是建立低碳社会的概念:如果在全社会各个环节推广循环经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就是建立循环社会的概念。
(四)实施的进展不同
循环经济提出后,得到世界各国的响应,1996年德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2001年4月,日本开始实行八项循环法律,其中《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循环经济法;美国、法国、英国、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也提出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计划与单项法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了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地也在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循环经济正从试点向制度层面上逐步推进。
低碳经济由英国率先提出后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呼应。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该“路线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持续升温,低碳经济在我国逐步兴起。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成为国际合作机制的内容。欧盟将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合作的核心要素,鼓励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上碳交易和碳排放权市场已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势。循环经济的国际合作也在持续推进,特别是以循环技术的联
合开发和示范推广为重点,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合作研发、技术援助已形成相当规模。
二、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更”: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这“四个更”是循环经济原理的精神实质,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低碳经济要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循环经济要解决资源有限和需求无限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可以实现“四个更”的愿景。发展循环经济是在更大、更广范围内解决能源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而低碳经济是集中缓解C02排放大幅度增长对地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和严重影响。
展低碳经济可以探索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和路子,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这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模式和路子有重要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又是循环经济要解决的突出难题,还能促进循环经济向纵深加快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思考)完全可以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所以,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针对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因此。两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寻求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鉴于从发展的历史看,循环经济这一称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各_国已有广泛认同和发展经验;从制度层面看,我国已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大量政策规章;从覆盖范围看,“循环经济”相对较广,特别是“低碳”经济重点关注碳减排,过于狭窄:因此,有些专家建议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避免陷于语义混杂、热衷时髦、难以理解、政出多门等不必要的词语困境,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来倡导。
三、对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不可厚此薄彼
一、绪论
(一)发展背景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它是由国际社会的组成国家在明确可持续发展方向前提下,提出将自然资源与企业的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即是通过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相互和谐的目标。
(二)黑龙江企业经济发展的内外动力
1. 是通过利用本产业的副产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由于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是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利用企业自身的副产品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的交易市场规模,还能使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循环经济支撑体系模式。
2. 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也是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动力。尤其是公共管理制度的提出,更是为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提供了重要机会。
3. 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时,还要注意对经济风险的规避,而市场的价格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规避经济风险提供保障。
4.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农村条件的改善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因此,在进行循环经济支撑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对阻碍黑龙江中小企业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自身的困难,实现小规模的清洁生产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局面,从何促进整个黑龙江地区的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1. 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就目前情况而言,许多国家依据参照指标及所占市场份额的不同,对企业进行定性及定量的划分。企业的定量划分是按照参照目标不同对企业进行划分。参照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企业的员工人数、营业销售额及投入资本金。企业的定性划分是指依据企业在当地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企业的所有权及经营权方式的不同进行的划分。不同国家参照的标准不同,对企业的划分方式也不同,目前,关于企业的定性与定量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政府对市场的政策进行的选择确定。
2. 支撑体系的概念界定。支撑体系通过引用物理学中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解释,是指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所施加的基础性或决定性的作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支撑体系的含义已经不再局限于两个物体之间的基础或决定性的作用效果,而是延伸为今天的经济发展支撑体系,是为了保证经济的循环发展制定的相关的政策与制度。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可以说是将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有利因素连接起来的一个整体,这些因素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稳定的整体。本文研究的经济循环体系的相关性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资金、技术及制度等。通过对中小型企业经济建立循环性的支撑体系,不仅可以推动企业的节能与环保工作的循环开展,还能促进中小型企业的经济的发展体系建立。
(二)理论基础
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体征是体理论基础的最直接的表现特征,因此,循环经济的特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质流动的循环性。它是一种将企业的经济发展活动依照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规律性运行形成的发展模式。它通过倡导资源、产品及再生资源之间的相互循环利用,以减少整个生态系统的污染排放。二是科技的先导性。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企业经济循环的重要条件,可以通过采用新型的操作工艺及技术,来降低使用材料及能源的消耗损失,达到“投入少、产量高、污染小”的目标。三是综合利益一致性的原则。由于循环经济是建立在自然生态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它具有将生产与消耗的能源转变为可循环利用能源的特点,不仅可以保证资源的高效使用,还能满足社会的高效化生产,使生态、经济及社会的经济效益达到统一。四是具有社会参与性。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将经济、技术及社会需求进行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因此,在建立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并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促进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三、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SWOT分析
(一)黑龙江中小企业的结构特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黑龙江的中小型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由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企业的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造成影响。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要注意从企业的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黑龙江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特点
由于国家及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及制度进行扶持,因此,黑龙江省的中小型企业在全省的经济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可以通过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如黑龙江省的非国有企业在2006年中全省经济中持续增长2000亿元,在同一时期相比去年增长25%,GDP比重持续增长20%。有上述数据可知,随着国家对经济的改革,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进行清洁生产的推广,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不仅可以稳步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延长企业经济的发展周期,立足于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
四、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现有的支撑政策与手段分析
由于受地区及环境条件影响,黑龙江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较晚,而企业的生存周期受这种现象的影响出现止步不前的状态。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及手段,以推动企业的正常发展。
(一)黑龙江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政策
为了全面提升中小型企业的经济,黑龙江政府对地方的循环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主要分为以下来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黑龙江政府通过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行全面的了解,在保证对国家环境资源进行保护的前提下,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的资源进行综合性的保护与利用。二是清洁生产发展的政策。清洁生产的发展政策的提出是为了实现对企业生产污染的预防措施。通过对生产设计、材料及能源的选用、生产技术的提升及设备的管理等进行控制,从而达到能源与生产相结合的目的,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危害。
(二)推动中小企业的手段分析
黑龙江政府对推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采取的手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绩效考核手段。为了更好的对企业的经济循环发展模式进行观察与控制,政府及相关的工作人员针对企业发展所取得成绩进行考核观察,这种观察模式称为绩效考核;二是宣传教育手段。是指政府及相关的工作部门通过各种媒介的利用,对各个企业及新闻单位进行循环经济模式的宣传,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的概念、思想及运行模式等;三是经济手段。经济手段包括很多方面,但使用最多、也对有效的是财政、税收及货币手段。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宏观调控,改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四是技术的创新手段。技术手段的创新包括节能技术手段的创新、清洁生产手段的技术创新、环境保护手段的技术创新三个方面。
五、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支撑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任何一种经济体系的建立,都需要以相应的原则为基础。中小型企业循环经济体系也不列外,需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体系配套型原则。这种体系的建立既要满足中小企业与社会金融资本之间的转换关系,还要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及能力增强的要求,在符合政府制定的相应政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的多角度的支撑体系。二是功能复合原则。是指在构建中小型企业循环经济的模式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职能进行信息的整合。三是政府引导原则。是指通过经济循环体系的建立,将传统的对政府的依赖,转变为对政府政策引导的依靠,实现盈利机构与非盈利机制的协调统一,从而增加引导投资与资金的利用率。
(二)构建的内容
循环经济是指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在保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证资源年的最低消耗。它的产生主要是对经济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通过将传统的对资源的依赖消耗转变为生态循环消耗,更是一种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利用通常是以相应的机械定律来指导,而循环经济则是依据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生存原理来进行指导,在保证人类与社会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的前提下,实现对经济的循环发展。广义的讲,循环经济就是一种友好的方式实现对自然资源及生态资源的利用,将经济从社会活动向生态方向转变。
典型一:国家环保总局挂牌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包头铝工业园区
2003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挂牌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包头铝工业园,园区主要发展火力发电和电解铝生产两大产业系统。
笔者以为,包头铝工业园区并非真正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对此,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辨析。
什么是循环经济?
如果限于学术概念,按照所谓“知识共同体”的共识,循环经济是有确指的:以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包括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追求3R(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目标,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但有关职能部门结合本部门工作对此概念的重点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两种:一是综合经济部门提出的根据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衡量标准——只要有利于提高资源生产率都可以算是循环经济;二是环保部门提出的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主要是一种全新的污染治理模式。
这些认识都有合理的一面,但在我国当前的发展环境下,以这样的认识指导工作容易产生误导。提高资源生产率最主要的途径是提高单位产品的效益而非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利用量。以经济学观点来看,计量资源生产率可以用生产函数。而在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这三个生产函数的自变量中,人力、资本均与循环经济无关,技术进步也更强调产品的产出效益和制度变革,因此如果以这个目标提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学术概念内涵的循环经济实在没有太多用处,反而人类社会的一切科技进步、制度变革等更合适装到这个“概念筐”里。其实,如果将这个说法变为——只要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都可以算是循环经济——可能更合适。这也意味着只用污染治理模式来评价循环经济又太“委屈”了这么好的概念。循环经济这种发展方式要求最大限度地将废弃物转化为商品,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这个过程中相应就会减少污染治理投入和环境监管成本,就会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比如,火力发电厂外排的粉煤灰是危害严重的固体废弃物,但在粉煤灰成为多种建筑材料的原料后,粉煤灰反而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换言之,以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的的循环经济同时也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总之,第一种说法——综合经济部门提出来的——太大,第二种说法——环保部门提出来的——太小,他们需要互相靠拢。
什么是当前应该扶持的循环经济?
不过,就指导实践的要求而言,仅仅有循环经济的定义还不够,当前推动循环经济必须要有明确的筛选标准——什么样的企业和企业群才是值得扶持的。如果只是根据定义,用3R原则来筛选,恐怕国家扶持不起——现代化工业生产都以追求物质和能源的高效利用为重要目标,减量化是现代化工业生产必然追求的,以最小的原料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品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再循环和再利用原则在多数工业部门都有体现。那靠什么才能区分出真正的循环经济特色突出的企业呢?循环经济的要旨在于兼顾经济、环境、资源三种约束,而诸多工业部门在安排符合3R要求的生产上往往只考虑单纯的经济约束。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循环经济的要求,但不能为此对其给予优惠政策——因为其根本起不到示范作用。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只有通过技术改造或者通过企业内外的生产环节耦合(此处不包括末端治理)使企业实现单位产品资源利用上的减量化和将主要废弃物商品化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才算得上循环经济示范点或试点单位。如果没有这样的手段,就不应该获得政策的专项扶持。
根据这两个层面的思考,可以对包头铝工业园的本质进行如下辨析:
包头铝工业园的整个体系不过是服从于价格规律的一个传统工业生产流程。发电和电解铝生产中均不存在减量化环节,发电中的主要污染物——粉煤灰、二氧化硫和电解铝生产中的主要污染物——含氟电解烟气、废渣并未通过工业园中的综合利用成为商品,工业园并不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减量”和“循环”技术环节为主要特点。显然,如果将这种工业园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扶持对象,只会导致各地将各种项目都装到循环经济的筐里争取政策优惠。
死活循环经济论
典型二:贵阳发电厂脱硫机组的黑尘暴污染事件。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物质的和谐循环。其中,废物处理必须体现“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也就是要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自然资源投入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循环经济本质和内涵的界定可以大致区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义循环经济。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认为,循环经济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以至循环不断的经济过程;广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资源都能不断地在流程中得到合理开发和持久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可以看出,广义循环经济所指的“用于循环的资源”要比狭义循环经济所指的宽泛得多,且“循环的方式”也有不同。狭义循环经济突出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是将原来社会生产的开环处连接起来的经济循环。而广义循环经济里已经没有废弃物的概念,它强调所有资源应该实现在经济体系内的循环利用,不仅要求把开环的社会生产闭合起来,即包括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还要求按照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改变整个社会系统,包括技术支撑、生产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伦理道德观念等等,实现经济、环境、生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因此,也被称为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循环经济是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一次产业革命。其萌芽状态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将会使地球走向毁灭。发达国家为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理念为基础,有步骤地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
近年来,循环经济被正式称为“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全新经济模式,形成一股新经济的潮流和趋势。由于这一理论直接关系到许多发展中国家未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因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便纷纷表示认同,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社会经济模式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质量来实现的。当前,我国煤电油运全面持续紧张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煤炭价格上涨,铁路车皮紧俏,一些地方拉闸限电,这些多年从未有的现象再次出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将难以为继。以2003年为例,我国GDP约占世界GDP的4%,而年钢材消耗约2.6亿吨,占世界的25%;煤炭消耗约15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约8.2亿吨,占世界的50%(也有说是40%)。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最近我国已明确提出:中国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并明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
第一,在观念认识方面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和关心不够;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甚少。因此,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二,在制度及实施机制方面
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税收体系以及财政金融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和部分宏观产业政策仍是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政策, 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和实施机制。例如我国目前的基本税收制度是建立在增值税基础上的,2003年增值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32.5%,接近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的总和,而消费税只占5.9%。这种税制结构实际上是鼓励多消费、少增值。企业越是节约原材料,其增值比例就越高,就必须支付更多的增值税。对于废旧物利用的企业来说,其原材料价格很低,其产品成本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增值构成的,它就必须支付更高比例的增值税。显然,这种税收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循环经济发展。
第三,在法律法规体系方面
从总体上看,我国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够协调、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往往过多照顾部门的意见而没有采纳群众和专家的合理建议,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实施的后效评估机制。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其着力点是末端治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第四,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
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虽然我国的废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却是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也没有与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有效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政策建议
循环经济建设符合全社会、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既有利于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减少浪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经济效益,又有利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但是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得到全社会的普遍接受与实施。这一方面有思想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全社会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认识不足,过分追求物质产量,忽略了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制度建设没有重点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经济资源,没有将对环境的损害纳入生产成本,使得本应由企业承担的成本由社会承担了。同时,还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需要的设备的科技含量较高,在科技发展水平不够的时候,对废弃物只能进行简单处理,不可能进行较高层次的回收利用。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在循环经济建设方面投入很多,但是企业、公众反应不积极,使得循环经济发展缓慢。
这也可以通过成本――收益来进行分析。一项循环方案即使在理论、技术上可行,若“成本――效益”指标不如非循环方案,那么在实践中也难以采用或大规模地采用。由于每个独立的生产单位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生产目标,在社会成本承担者的划分不明确的时候,企业生产不用承担社会成本,减少了其总成本,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因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对政府来说,不仅需要不断增加投入来带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建设,明确规定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成本,促使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建立循环经济建设的微观基础。同时,通过立法、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全方位建设,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实现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全面发展。
因而,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由某个政府部门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协调工作,才能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顺利实现。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一,通过政策来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要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对发展循环经济必需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
第二,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
确立立法框架,研究形成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构成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抓紧研究制定《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的配套法规,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研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制定并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经济的手段减轻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根据地区的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废弃物排放的收费标准,加强监管,使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财务上能够营利。实施能效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制定科学的生产规程,规范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源头把关,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第三,大力开发实用技术,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技术进步。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将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确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工具及方法,包括产品生态设计原则与方法、物质流分析方法和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和技术、提高生态效率的经济技术效益分析原理与方法等;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性技术,诸如信息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和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生物催化技术、可回收利用生态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以及降低循环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并且把着眼点从单个企业扩大到生态工业园,通过试验示范,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形成社会共识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发展战略 资源综合利用
1 循环经济的产生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也开始了人类对资源的暴殄天物式的攫取。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由于对环境容量有限性认识不足,人类不得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数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众多的生态难民,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该发展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提出,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重视,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传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形开环系统,表现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循环经济是参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产业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互相依存的工业生态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和再生,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
循环经济的运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在生产中,生产者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对消费群体而言,应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2)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该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垃圾。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制造商和生产者而言,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对消费而言,应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
(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高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购买再生产品的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3 循环经济的循环体系
循环经济关注的焦点是生产、生活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构建三大循环体系:
(1)企业内循环体系。构建企业内生产物流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上的体现。以前企业把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排放,视为顺理成章的事,不需要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而循环经济则要求企业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努力使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充分循环利用,减少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的目标,以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美国著名的杜邦化学公司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把企业作为试验循环经济的实验室,把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运用于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之中,通过放弃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和原料,采用高产率、低副产品、低废物排放的技术,以及回收利用副产品和废弃物的新工艺,仅5年时间就使废弃物的排放量减少70%。杜邦公司副总裁特博说,尽管“零排放”对企业来说是困难的,但那是有社会责任感企业的目标。
(2)企业间循环体系。构建企业之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具有“产业生态链”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次上的体现。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企业内循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受技术工艺的限制,就是企业内循环成本较高。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区的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把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排放降低到最小程度。循环经济所倡导的工业生态系统,要求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3)社会循环体系。构建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网络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宏观层次上的体现。企业把生产出的产品投放市场,进入消费领域后,由于产品存在着消费生命周期,如电视、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消费生命周期为8~10年,计算机为3~5年等,这就意味着目前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几年之后就会成为新的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新的污染源。尤其是那些一次性用品,如包装盒、饮料罐、食品袋、电池等,用毕即丢,每时每刻都在污染环境。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因此较早地重视并建立了废弃物分类回收的社会网络体系,使日本包装废弃物回收率高达88.9%,废旧家电的回收率达到50%以上。
4 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4.1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已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辆,199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自实施以来,废物不断减少,循环利用率不断上升。从经济角度看,废物利用也取得了成功,目前废物利用年产值400亿欧元,就业人数达24万人;废物处理行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和就业发展动力。日本2000年召开了第一届“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包括《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多项环保法规,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根本原则,这标志着日本在环保技术和产业上迈上了新台阶。
4.2 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进展缓慢。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建设思路和方针。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逐渐开展起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一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1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目前已有辽宁、贵阳等省市开始在区域层次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5.1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资源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不计成本,由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比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和规范,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
5.2 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
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2000年我国科技竞争力仅列世界第28位,科技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5.3 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方面有一些资金支持,但还未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也还缺乏必要的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排污费的支出总体低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成熟和完善起来。90年代中后期,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开始被环保界人士引入我国。
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国内学者在定义时,大都把国外的基本定义――“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作为关键词,但在进一步解释时,由于各自的认知和阐述的角度不同,给出的概念也不相同。据不完全统计,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有40种之多。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同志2004年9月27日在“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讲话,其中对循环经济的概念给出了一个明确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本报告认为这一定义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循环经济本质、最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概念,因此,本报告把马凯同志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作为我们的基本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论述。
上述概念包含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本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里,“循环”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而言的。线性模式中物质的流动方向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循环经济模式中物质的流动方向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2、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1)“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3R原则)。“减量化”(reduce)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再利用”(reuse)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资源化”(resources)是指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2)循环经济的框架和基本模式。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量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循环经济在宏观层面上,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具体地说,在产业体系上,包括了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体系;在流程上包含了生产、消费和回收三大环节;在纵深层面上,包括了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
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
①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②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③在社会层面上废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提倡节约型消费模式和“可持续消费”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
④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如日本政府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形成,提出了到2010年要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资源投入产出率比2000年提高40%,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40%,废弃物最终处置量减少50%。
3、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主要途径
循环经济的创立和完善过程就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①循环经济范式扬弃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认为人类应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负有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使命。②循环经济主张重新认识自然资本的作用,“末端治理范式”利用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加工资本开发自然资本,而循环经济从强调重视提高资源生产率,将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作为“资本”和“生产要素”纳入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中。③倡导人类福利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正。④循环经济模式主张将制度、体制、管理、技术、文化等因素通盘考虑,在道德规范、政府管理、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观念的创新,以实现积极、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途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挥霍资源的高消费(浪费)拉动经济增长。西方古典经济学早有“节约导致衰退(如蜜蜂寓言),奢侈浪费带来繁荣(如碎窗理论)”的理论倾向。当代宏观经济学的“消费拉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逻辑线索,一方面是以所有权和分配不公制度为前提,同时也是以假定资源节约原则和繁荣目标的替代关系为前提。而可持续发展要“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要求改变大众传统的消费意识,本身包含着对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冲击。这可能是比范式革命更深刻的理论挑战。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从总体上仍没有脱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模式,这对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成严峻的挑战。
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
(1)资源、能源严重短缺
我国资源、能源严重短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水资源。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4,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省(区、市)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目前我国662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 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②土地资源。2000年,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分别不到俄罗斯、美国、印度的1/8、1/6、2/3。
③矿产资源。按已发现的(171种)和探明储量的(158种)矿产资源看,我国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排名第53位。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④森林资源。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蓄积量仅为0.128公顷和9.048立方米,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和1/8。
⑤能源。我国常规商品能源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0.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要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困难。
(2)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
①资源产出率低。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GDP总量为1.4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氧化铝25%、水泥40%。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②资源利用效率低。能源转换效率:我国单位GDP产品的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的效率约为34.3%,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效率水平为41%。单位能源效率(GDP/kg标准煤):1999年,我国这一指标是0.81美元,日本5.58美元,法国3.24美元,韩国1.56美元,印度0.72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如风机、水泵平均设计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5个百分点,系统运行效率低近20个百分点。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
③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我国木材综合利用率约60%,也比发达国家低20个左右百分点。
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废钢利用量为5800多万吨,占粗钢产量的比例为2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3%;再生铜产量93万吨,占铜产量的2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7%;再生铝产量145万吨,占铝产量的2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0%。轮胎翻新量仅占新胎产量的4%,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0%,其中轿车轮胎基本不翻新,而欧盟翻新率达18.8%。此外,我国每年还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3)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日益严重
①水污染。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达到460亿吨。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机污染普遍,生活用水源污染日益突出。
②大气污染。2003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159万吨,居世界第1位。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地面积的1/3,已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等多个酸雨区,尤以华中酸雨区为重。1999年对我国33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统计结果表明,66.9%的城市超过满足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级标准,其中超过三级标准的有137个城市,占统计城市的40.5%。
③固体废物及城市垃圾污染。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36亿吨,集中处理率仅为54%。1999年固体废物总产生量为8亿吨,其中包括许多危险废物。
④土地污染和退化。化肥农药运用不合理。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安全施肥上限的2倍,中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占灌溉面积的20%,全国受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的耕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1/5,土地退化日益加剧。我国“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面积达1.35亿公顷(20.25亿亩),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同时全国每年新增1万平方公里(1500万亩),引起河湖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39.30亿亩),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369万亩)的速度扩展。
2、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大有可为。如到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降低到1.54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以内。又如预计到2015年我国木材供需缺口达1.4―1.5亿立方米,如果木材综合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就可弥补供需缺口的30%。到2020年我国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节电1365亿千瓦时,节水9100万立方米。
(2)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缓解对国外资源的过分依赖。预测未来15―2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大量利用国外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缺口是必然的。但是全球资源也是有限的,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可采储量,其静态保障年限分别仅为40年和60年,我国正面临现实的能源危机。又如世界探明的铜的经济可利用储量为3.4亿吨,我国未来20年铜的缺口为6000万吨。如果世界其他地区也照此速度消费,20年后全世界将无铜可采。
大量进口存在市场和价格风险、运输能力的制约和进口安全保障等问题。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大宗原料进口迅速膨胀,对世界市场构成不可忽视的冲击。面对强国对我国的遏制,面对全球日益紧张的资源形势和由此导致的国际政治的复杂化,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型,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减缓对国外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
(3)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就业率。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的潜在价值,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能够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同时,与循环经济相伴生的环保产业和资源回收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据2002年统计,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有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未登记注册或临时的回收网点有近40万个),回收加工处理工厂3000多家,从业人员140万人。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数字将成倍增长。
(4)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已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入45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
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据有关部门测算,受大气污染影响,我国大约有1亿多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因空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上支气管炎。水污染成为一些地方疑难怪病和职业病产生的重要原因,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从源头控制污染,能够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5)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循环经济的发展,将引导新能源装备、工业节能和“三废”回收等技术装备工业、新型民居、交通运输产业以及资源再生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这为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提供了技术和装备保障。
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如欧盟在2003年2月,颁布了《废弃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和《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规定:从2005年8月13日起,生产者负责回收处理废旧电子电器设备;2006年7月1日开始,在欧盟销售的10大类100多种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铅、汞、镉等6种有害物质。欧盟的两项指令所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我国电子电器设备产品,还涉及到零部件、原材料行业,基本覆盖了我国对欧盟出口的所有机电产品。目前,我国已成为“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非关税壁垒,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1、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实现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基本原则。①政府规制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依法管理和政策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中介组织和消费者的积极作用。②发展循环经济和发展知识经济相结合。③要以系统工程的思想指导循环经济发展。④实行渐进发展和跨越发展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推进策略。⑤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2、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
根据上述我们对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应在下述四个领域:①资源瓶颈领域、战略矿产领域、优质资源领域;②高耗能、高污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领域;③参与国际竞争的生产领域;④对公共生活和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的领域。
具体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重点分布在如下行业和领域中:①工业生产的重点行业:冶金(钢铁)、电力、化工、煤炭、有色金属、建材、造纸、食品;②再生资源领域:废旧汽车、废旧机电、废旧家电、废旧橡胶、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水回用;③农业领域: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
3、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1)促进观念转变,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辨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有系统、有组织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快观念的转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起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应在三个层面进行立法:第一层面是基础法,例如日本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德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一般包含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责任、权利、义务的规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第二层面是综合性领域的法律,例如日本的《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如日本的《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等。主要是对每种产品生产、回收制定具体的技术、目标要求。建议首先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法律――《循环经济促进法》,根据这一基础性法规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
(3)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从制定“十一五”规划开始,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
(4)深化改革,建立配套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①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②补贴改革。取消扭曲能源、资源价格的补贴,利用“绿箱政策”和《反补贴协定》,对农业的科研服务和结构调整、对企业技术改造进行补贴。利用“黄箱政策”规定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差别待遇,对生态农业投资给予补贴,对从事资源收集和回用的中介机构和环保产业给予一定扶持。③税费改革。其一,建议国家提高企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实行多因子收费,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进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减少污染排放。其二,建议国家对企业征收新鲜材料税和产品包装税,促使企业少用原生材料。其三,建议国家征收特别消费税。对散煤、含铅汽油等不利于环境的能源,一次性木筷、塑料包装袋等征收特别消费税。其四,推动居民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其五,建议全面实行电池、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物或容器、非日光灯管、饮料容器等的押金返还制度。④建立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推动企业进行IS014001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通过政府信息网站和媒体,定期公布通过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名单。⑤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⑥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⑦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延长产品使用周期的产业链条,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