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信息化优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01 11:50: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信息化优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信息化优势

第1篇

【关键词】ERP 企业信息化管理

1 ERP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优势

1.1 对企业进行内部整合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常规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所以如何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就不得不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命题。如果不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就很难在这个竞争日趋残酷的时代占有一席之地。21世纪毫无疑问是一个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信息化的世纪,而一个真正意思上的电子商务则必须包括网上商务(B to B)、客户管理(CRM)、供应商管理(SCM)、企业内部管理(ERP)四大系统,因此企业当前首要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与ERP系统进行整合,实现资源、信息充分有效利用、运作效率提高、成本的降低和准时交货承诺的保证。在拥有了ERP“后台”这一核心的基础上再与“前台”的网上商务集成在线实时运作,跨进电子商务时代。所以,企业要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则ERP的引入是必然趋势(在美国,90%以上的企业都是采用ERP系统进行运作,“客户--企业--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在线实时运作,紧密联系,故其电子商务的应用比较普及,目前国内实施ERP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电子商务平台这一大环境也正逐渐成形。)虽然对国内多数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在现阶段还是有些不现实,但企业信息化已是迫在眉睫,无论是从管理、生产、销售、服务、还是从行业竞争、世界经济趋势来说,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改造,是无法适应发展需要的。ERP的实施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1.2 完善管理水平

各部门及时获知准确唯一的信息,实现企业扁平化管理 在没有ERP的时代,企业都是手工作业,订单、报表等等数据都是通过一张A4纸,打印出来,如果遇到改单,加单,再通过电脑打印,或者手工修改,如果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间距特别远,员工拿着这些单据跑来跑去的,会造成以下几点情况:浪费了不必要的成本;传真、纸张、人力、电话费;单据数据常发生错误,精确度不高,导致误产、少产、出货不对、数量不对等情况;工作效率不高,假设有一张销售订单来了,员工要核对好具体数据,然后到生产部门核对生产需求仓库查看物料是否够,计算耗时间,不精确如果仓库不够物料生产,要去采购部门下达采购订单再跑回生产部门做生产计划。这样耗时,耗力,耗成本,数据的不准确,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整体运转效率; 应用上ERP系统后,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优化管理流程,可以完全避免以上的不足之处。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

1.3 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如果在没有ERP管理系统的时代,企业的整体流程都是通过纸质和电话来完成;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企业的信息共享方面并不快捷,而且会经常出错;ERP系统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可以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在ERP系统里面录入一个销售订单,采购部、生产部就马上看到了这个订单并且做相关的工作,这样的一个流程,手工作业可能需要一两个小时,但是ERP仅仅需要一两分钟;在没有ERP系统的时候,管理者在把控企业的成本和管理上的问题,都是通过财务把相关报表提交后才了解的具体情况,如果想要即时了解企业的状况,我想,只有ERP信息化系统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有了ERP系统,管理者就可以及时了解到企业的运营状况,所有报表和数据都是即时共享。一套ERP信息化系统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企业数据共享性;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实现了即时性企业状况分析;提高了企业员工工作的质量;缩短产品交期,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使用ERP系统,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质量,通过ERP即时共享数据解决了企业的数据准确度问题。从而加快了企业产品交期,提高了客户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1.4 让管理精细化,提高企业透明度

ERP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数据的共享,实现同一数据在同一个地方录入,所有地方共用,有效地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实时共享所有数据(在员工规定权限范围内)。上ERP后,与ISO9000一样,对每一个数据的变更,就必须要以全局的观点去考虑问题,数据的透明化,杜绝黑箱操作中的种种弊病,为公司提供精细化的管理,提高企业的透明度。

1.5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ERP系统是一个帮助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从细节数据中解放出来的工具,有了这一个工具,高层管理就能从琐事中走出,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关心战略性的问题,中层管理跟据系统中的能力分配情况,用最多的精力去把握生产中的瓶颈问题,以达到最佳的投入与产出。 同时对于一些看似能赚钱,但是实际上根本无法赚钱的订单,通过ERP系统的分析,就可以在接单之前避免这种损失。

1.6 有利于简化会计工作

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中,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均以标准成本计价,并同时记录成本差异,可以大大减少期末成本计算的工作量,简化日常账务处理。同时,采用ERP成本管理,在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成本计算,生成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报表,并保证各种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正确性,从而避免了手工做报表的繁重工作量。

2 ERP系统优势总结

ERP系统给领导提供了管家、参谋和工具。有了系统,领导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只处理例外事件,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做战略规划、见大客户等领导应该做的事。系统使流程和知识得以固化、沉淀,使职能和责任分得更清、更细。总的来说,ERP就是通过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提升企业的全面竞争优势,它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可有效推进企业资源的整合,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国内大中型企业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王云峰,李杰,丁明磊.从ERP成功要素透视中国企业信息化之路[J].管理世界,2005.

[2]冯仁德,邵传毅,刘海英.实施适宜的ERP系统提升企业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2.

第2篇

[关键词]新模式 核心竞争力 战略

一、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概念及现状

旅游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旅游企业为完成既定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使用的一种可重复利用、能够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标准化的系统框架或方案集合。就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属于规模小、作坊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信息革命充斥世界的今天,旅游企业如何进行体制改革、规范市场、实现产业集聚化和企业分工体系的重建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现实的内部环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旅游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改变经营理念、更新观念,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将无疑更加处于不利的竞争地势。

二、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新模式

1.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模式

企业资源规划即围绕既定的管理目标,对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规划与管理。在信息时代,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成为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原有的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的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更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2.虚拟企业管理模式

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的一种企业形式。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光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旅游企业通过低成本和建立服务与产品的差异性来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信息化服务将“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信息组合起来,形成信息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个过程中,信息流和资金流涉及得多,物流很少,这些特征很适合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去实现。电子商务的低成本、支付电子化、信息高效传递、宣传覆盖面广等特性是传统旅游企业所不具备的。旅游电子商务中,售前旅游企业可以借助网上主页和电子邮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宣传,客户可借助网上搜索工具快速找到需要的旅游产品信息;售中可以实现网上订购、网上支付,还可以实现旅游产品模拟体验;售后的信息反馈更及时,可以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有效分析。因此,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三种发展战略选择

1.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专业化战略选择

专业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其不断发展。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优势在于: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便于企业整合战略的运作,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有利于CIS战略的贯彻实施,使企业品牌与产品有机融合。从竞争的角度看,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较广阔的竞争范围内超过对手。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可使企业赢利的潜力超过行业内的普遍水平。这种战略为我国中小型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了的借鉴。

2.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集团化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集团化,是一种产业集聚形式。依靠旅游业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中小企业可以分阶段推进,实现产业集聚,逐步建成信息化管理战略联盟,构建旅游企业的战略航母。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非常现实的经济地理现象,它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它可以是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产业的集中。在旅游产品与服务方面,其特性和生产、消费的高度同一性,使得有协作意愿的旅游企业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方面,在同一个经营目的下集合成为可能。从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这种集聚效应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旅游产业必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一体化态势,并逐渐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实现连横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区域旅游功能要素的配套,向构建区域旅游圈的目标迅速跟进。

3.旅游企业与新兴旅游信息服务公司合作化经营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与新兴的旅游信息化服务公司合作化经营,考虑与新兴旅游网站构建战略联盟。以向E-commerce中的一种B2C(Business to Customers)模式发展为目标,实现Internet与旅游企业传统资源的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并以此为起点,为最终实现真正的B2C模式的在线预订、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的真正的电子商务做铺垫,这样一来,旅游企业不仅要利用Internet进行E-marketing,而且,要依据自身的市场定位,考虑进行EC。选择一个实力强大、信用良好的或者发展潜力巨大的旅游网站合作,这是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又一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伟.尹家绪.构筑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力.科学出版社,2004.

第3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竞争优势;保持;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14-02

一、引言

在这样一个IT资源被充分利用的时代,“不上ERP等死,上ERP找死”信息悖论等说法还存在吗?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从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特征出发,讨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的逻辑并提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方法。

二、企业信息化的竞争优势来源与保持

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价值,这一理论已被多数研究所证明(McFarlan,1984;张华平,2008;张敬伟,2013),那么信息化建设领先的企业就将获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主要从信息化投资资金获得优势、专有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技能优势、信息化管理技能优势中获得。而企业获得的竞争优势是否可以持续,需要探讨。

(一)信息化投资资金

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资本被认为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为IT的投资是高风险的,投资所需的资本成本较高。而IT投资需要大量的风险投资,通常情况下,只有少数具有实力的企业能够得到风险资本。因此,这些少数企业就获得了信息化投资资金优势,进而获得了一种持续竞争优势。这种风险的来源主要是由信息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导致的。

但如果是较小项目的信息技术投资难以产生企业竞争差异;也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风险降低,风险资本更加容易进入企业,进而失去这种竞争优势变弱,甚至消失;另外,市场中存在技术跟随现象,一旦技术先行者解决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市场风险,跟随者就会面临较小的风险补偿索求,这种情况下也会降低由于资金导致的竞争差异。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获得优势会产生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不会持续。

(二)专有信息技术

那些被认为可以被企业保持为专有的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为这些专有技术是保密的,是被企业垄断的,它能单独为企业创造价值,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专有信息技术而进行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带来竞争优势。

但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很难申请专利,这样这种技术的应用很难保证不被模仿,如果这项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被证明是有效的,那么很多企业就会模仿。员工的流动性、技术交流、共同开发的第三方与企业合作均可能使得该项信息技术最终应用于很多企业,最初开发的企业就失去了竞争优势。可见,一般情况下,企业信息技术是一种普遍资源,多数企业可以获得,专有的信息技术就变得不再专有,企业通过专有信息技术获得的竞争优势也是暂时的。

(三)信息技术技能

信息技术技能是指企业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开发新的信息技术并为企业生产、服务提供帮助的能力,也就是信息技术的再开发。

这些能力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是价值的,但是一般不是,即使是异质的,这些能力具有流动性,也就是再开发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企业间流动,使得信息技术能力在多数企业被应用,也可以通过员工参与相关技术的培训进而获得这种技能。所以,信息技术技能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不是持续的。

(四)信息化管理技能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技术技能,还必须有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这种技能主要包括认知、开发、应用信息技术以及支持和提高其他商业功能的管理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被认为是唯一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并且是长久竞争优势的来源。理由如下:首先,信息化管理技能具有异质性及不可模仿性。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竞争性企业规模、发展历程、面临的内部环境是不一样的,同一种信息化管理技能应用于不同企业产生的效应是不一样的,即使管理技能具有流动性,也难以缩小本来就具有管理技能优势所带来的企业竞争优势。其次,信息化管理技能是企业长期积累的,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管理者之间、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不可复制的,很难简单将本质的管理技能移植到另外的企业。最后,通过信息化管理技能形成的整个企业的各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方式复制。综上所述,具有优秀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技能和良好的实施效果的企业能够获得一种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结论与建议

企业信息化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已被基础资源理论所揭示,企业信息化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带来竞争优势,然而通过以上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的分析发现,只有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能够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所以,要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方法就是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力。对于增强信息化管理技能是不容易的,企业可以从实现企业信息化持续竞争优势的以下三大基本途径和三个必要条件着手,更好地将企业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有机结合。

三大基本途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计划管理、组合管理、全周期管理。

第一,企业信息化计划管理。信息化计划管理涉及信息化项目,信息化项目设计主要为了取得明确经营业绩和其他利益进行的活动,计划则是各种项目的组合,包括信息技术项目、人员培训等,其要点是所有步骤必须有经营结果,也就是目标。而计划管理是围绕经营目标从项目开始到产出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

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计划管理:首先,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要以组合投资的思想定义该计划的范围。即不能仅仅关注信息技术如何引进,应更多地考虑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可行性、发展潜力、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是否会受到影响、员工培训等。其次,要多维度地评估信息化的价值。评估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否正确、信息化建设方法是否合理、产生绩效是否复合预期。最后,计划的管理者需要从系统角度将信息化项目看作整个有机组成项目,并且要以经营产出为导向进行管理,在建立并管理执行计划情况的追踪系统,以便在变化的环境中也能采取纠正措施,实现计划的最大价值。

第二,企业信息化组合管理。信息化的组合管理就是将和信息化建设项目相联系的其他项目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以考虑整个项目群的整体绩效。就像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组合的管理一样,经营组合进而产生绩效并非易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对涉及信息化的项目计划归类。因为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项目并非每一个都重要,信息化组合管理者应当区分轻重缓急进行建设。(2)管理企业信息化风险,提高其价值。比如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缓解信息化建设会面临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3)管理和协调信息化建设相关项目内部矛盾。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企业多个部门,多个项目,内部的稀缺资源竞争、重叠功能改革等都会影响整个信息化建设项目集合的有效性,所以要进行管理和协调。

第三,企业信息化全周期管理。信息化的全周期管理就是在信息化建设概念产生到信息化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整个过程的管理。这种全周期管理将信息化计划管理和组合管理结合起来从时间维度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全周期管理主要关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详细过程,包括项目计划的产生、选择、修改、放弃等决策点,管理者可以围绕这些关键点进行跟踪管理。

不论是企业信息化的计划管理、组合管理、全周期管理都有这几个必要条件,这些条件需要由不同的组织进行管理和实施,这三个必要条件是参与者的责任心、信息化实现效果相关测度、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

一是加强参与者的责任心。参与者的责任心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参与和执行必不可少,特别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者的责任心,在企业中形成一个责任态度体系非常重要,并且要注意责任的划分要依据不同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

二是进行信息化实现效果的相关测度。对于信息化实现效果的测度,要进行多个维度测度,不仅要测度信息化贡献率,还要测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实施成果,这样既有利于寻找新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也有利于责任的区分。

三是强化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如果将企业视为一个系统,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涉及各个项目的投资建设,也涉及企业生产流程的改革,而变革会使得企业处于不稳定状态,所以进行事前变革管理显得异常重要,比如进行员工变革承诺和愿景塑造。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在明确参与者责任、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的必备条件下,更多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计划管理、组合管理以及全周期管理。这样的信息化建设,才会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并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杰伊・B.巴尼.资源基础理论――创建并保持竞争优势[M].张书军,苏晓华,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

[2] 约翰・索普.信息悖论[M].陈劲,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华平.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价值增值的途径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0-52.

第4篇

关键词:新模式;核心竞争力;战略

一、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概念及现状

旅游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旅游企业为完成既定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使用的一种可重复利用、能够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标准化的系统框架或方案集合。就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属于规模小、作坊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信息革命充斥世界的今天,旅游企业如何进行体制改革、规范市场、实现产业集聚化和企业分工体系的重建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现实的内部环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旅游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改变经营理念、更新观念,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将无疑更加处于不利的竞争地势。

二、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新模式

1.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模式

企业资源规划即围绕既定的管理目标,对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规划与管理。在信息时代,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成为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原有的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的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更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2.虚拟企业管理模式

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的一种企业形式。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光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旅游企业通过低成本和建立服务与产品的差异性来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信息化服务将“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信息组合起来,形成信息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个过程中,信息流和资金流涉及得多,物流很少,这些特征很适合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去实现。电子商务的低成本、支付电子化、信息高效传递、宣传覆盖面广等特性是传统旅游企业所不具备的。旅游电子商务中,售前旅游企业可以借助网上主页和电子邮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宣传,客户可借助网上搜索工具快速找到需要的旅游产品信息;售中可以实现网上订购、网上支付,还可以实现旅游产品模拟体验;售后的信息反馈更及时,可以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有效分析。因此,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三种发展战略选择

1.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专业化战略选择

专业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其不断发展。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优势在于: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便于企业整合战略的运作,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有利于CIS战略的贯彻实施,使企业品牌与产品有机融合。从竞争的角度看,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较广阔的竞争范围内超过对手。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可使企业赢利的潜力超过行业内的普遍水平。这种战略为我国中小型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了的借鉴。

2.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集团化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集团化,是一种产业集聚形式。依靠旅游业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中小企业可以分阶段推进,实现产业集聚,逐步建成信息化管理战略联盟,构建旅游企业的战略航母。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非常现实的经济地理现象,它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它可以是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产业的集中。在旅游产品与服务方面,其特性和生产、消费的高度同一性,使得有协作意愿的旅游企业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方面,在同一个经营目的下集合成为可能。从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这种集聚效应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旅游产业必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一体化态势,并逐渐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实现连横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区域旅游功能要素的配套,向构建区域旅游圈的目标迅速跟进。

第5篇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企业管理实施体会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企业核心竞争力即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和配置资源、以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综合能力。它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企业获取信息、知识、技术及相关资源并将其集成、转化为企业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并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二是企业组织、调动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使各职能、各环节、各系统处于协调统一、高效运转并动态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是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建造、市场营销以及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争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企业的各种资源达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决策,而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信息掌握的过程。因此,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控制和有效利用。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把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实现管理决策科学化,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特级资质企业信息化提出明确的要求,大力推动施工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2、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场革命,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2.1 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通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和采用企业重组理论建设,可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简化,使得信息流动更为顺畅,从而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2.2 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计算机技术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为此,要求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要求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逐渐摒弃旧的工作方式,学习掌握先进的操作规程和技术,并按先进的规程进行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2.3 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强对外交流,创造更多的商机

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特别是Intranet和Internet网络环境的建立,为企业在网上做广告,利用网络宣传自己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环境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的对外交流,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商机。目前,信息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等技术得到大量采用,企业如不加强信息化建设,就无法实现对外交流,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更好地介入国内外市场。

2.4 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建立信息系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包括硬件购置、软件购置或开发、系统运行及维护费用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长远大计,它的效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战略效益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就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

(1) 机构和业务流程的精简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

(2) 实现无纸化办公、无纸化设计与创造,可以节约大量的纸张和相关费用,效益也非常显著;

(3) 采用视频、建模等信息新技术后,可以大量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和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3 、我公司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做法

中建七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局安装”)隶属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公司拥有机电安装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房屋建筑工程三个施工总承包一级,化工石油工程和冶炼工程两个施工总承包二级以及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消防设施工程、钢结构工程、化工石油设备管道安装工程、管道工程四个专业承包一级,并拥有锅炉安装、维修一级许可证,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压力管道GA1乙、GB1、GB2、GC2许可证),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计量认证合格证等资质证书。从2004年公司开展信息化建设,引入综合项目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以来,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管理,无纸化办公”的模式;合同额、营业额逐年增长,合同额由04年的2.06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 48 亿元,营业额由04年的1.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0亿元,利润连年翻番,公司的科技质量及创优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公司获鲁班奖及国家优质工程10多项,省部级优质工程2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2项,国家级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8项,企业连续多年获“技术创新先进企业”和“全国优秀施工企业”称号。公司制定了“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继续加大信息化投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蓬勃发展的企业发展之路,力争把公司建设成为“中原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机电安装和市政骨干施工企业”。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信息化建设规划

七局安装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按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求,梳理企业管理业务流程,不断进行优化,借鉴同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制定了信息化总体规划。规划提出“建设IT基础架构、企业服务总线集成平台、企业协同应用门户,辅以信息化标准体系、运维体系、安全架构、管控架构”的总体架构,使企业管理趋于流程化、协同化、知识化、差异化、融合化。

3.1.1 IT基础架构

按照“集约互信”的方式进行IT 基础设施架构的建设,形成一套能够满足中建七局总部及局属各单位之间高技术含量的、高效实用、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及网络系统。

3.1.2企业服务总线集成平台

在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完善协同工作平台、综合项目管理系统、财务资金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基于SOA 面向服务架构搭建,核心组件为ESB 企业服务总线和BPEL 业务流程编排的标准。从数据集成,流程集成和界面集成三方面解决企业业务系统集成问题。

3.1.3 企业协同应用门户

建立中建七局企业协同应用门户系统,最终形成用户统一、流程标准、应用规范、集成紧密的中建七局信息系统整体架构。

3.1.4 信息化总体架构

以服务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为七局安装信息化建设导向,以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生产力水平为主要目的,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系统、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整合企业信息资源,加强施工过程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公司现有基础之上,建设完善一套主营业务管理高度集中、主营业务处理标准规范的企业集成管理信息系统。

3.2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及具体实施

在信息化规划中,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根据“统筹规划、按需建设”的原则,提出明确的需求,经过反复论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财务资金管理为主线,以项目管理为基础,协同应用贯穿其中”。

3.2.1 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先进、实用的网络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性工程,必须抓紧抓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管理体系机制相适应,同时也要考虑到未来业务拓展的需要。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持续抓好网络系统和硬件设备建设,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信息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

3.2.2 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积极推广应用中建总公司企业标准《中建总公司基础信息编码系统》。加强《协同工作平台》、《综合项目管理系统》、《综合档案管理系统》、《财务资金U8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综合档案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推广与应用工作,实现项目管理系统与其它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有限制的数据集成与交换共享。

3.2.2.1 协同办公

协同办公系统贯穿应用于企业管理始终,能够实现企业资源有序共享、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业务处理协同化,彻底解决“自动化孤岛”和“信息化孤岛”的问题,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协同办公系统的应用是通过从上往下的方式由各级组织人员结构一步一步的推广,从最初的实现总部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到分公司、项目部管理工作的协同化、流程化,最终实现全公司的协同办公。

3.2.2.2 综合项目管理

综合项目管理系统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应用系统,它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详细实施内容如下:

招投标管理:对企业投标资源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和共享,包括市场营销管理、投标报价管理、备案注册管理,提供材料价格查询、招投标资料库等共享资源信息。

合同管理:按合同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分为承包合同、分包合同、材料采购、租赁合同、设备采购、租赁合同。对每个合同的合同变更、执行情况、法律纠纷、结算和支付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成本管理:通过对项目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对比动态分析,实现对项目成本的动态监控和预警。

物资管理:对项目的物资进行全信息化动态管理,包括材料需求、材料采购、库存管理、周转材管理,系统能够自动生成物资的分类台帐及来往明细台帐。

设备管理:区分公司设备和项目设备管理,从设备的购置、维保、运行、租赁、备件等方面进行管理,自动生成报表,方便进行统计查询。

计划进度管理:对项目组织审核和编制计划进度确认项目进度,包括项目情况、网络计划、施工周报、顾客投诉。

客商管理:对项目的材料客商、设备客商、分包商、项目业主及其它客商进行管理,审核、评价出信用值较好的客商进行进一步的合作。

技术质量管理:上报技术目标计划及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建立工程质量台帐,对质量检查、计量器具进行管理,建立项目技术资料、质量知识库,实现工程技术质量的动态管理。

安全环境管理:包括项目安全目标计划、安全管理人员登记、项目安全情况、项目环境管理绩效等方面的动态管理,建立安全环境资料库。

竣工管理:包括竣工工程信息台帐、验收自检记录、回访计划、回访记录等,建立竣工工程资料库。

预警管理:包括预警条件设置、预警用户组设置、预警设置、预警信息发送、预警处理记录,能够对项目的风险进行预警,进行风险控制。

3.2.2.3 财务管理

财务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线,关系到企业的命脉。通过资金集中的方法,控制公司资金,与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在财务资金系统中实现企业的资金结算中心,实现对收入、支出两条线的控制,有效控制企业的财务资金风险。

3.2.2.4 人力资源管理

规范人事档案管理,规范薪酬体系和薪酬发放的管理,规范人事的调动管理、培训管理和激励管理。

3.2.2.5 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整个文件管理,包括规范各业务系统的文件管理;构建完整的档案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支持档案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处理,包括:采集、移交接收、归档、存储管理、借阅利用和编研等等,同时逐步将业务管理模式转换为服务化管理模式,以服务模型为业务管理基础,业务流和数据流建立在以服务为模型的系统平台之上。

3.2.3 信息化新技术应用建设

信息化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建筑施工中来,建筑业十大新技术中信息化技术名列其中,包括信息化工具类技术、管理信息化技术及信息标准技术。工具类技术如虚拟仿真施工技术、现场监控管理技术等都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达到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为企业创造更大利益。

4 、我公司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体会

4.1 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4.1.1 企业管理信息化,领导是关键。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和组织实施,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企业的领导要了解、学习和掌握信息化知识,这样才能心中有数,把握大局。

4.1.2 企业管理信息化不单纯是个技术问题,它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信息化的过程是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过程。企业组织框架的重组,流程的再造。涉及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强化管理和控制,势必要和一些习惯势力产生碰撞。所有这些,都需要企业领导坚定信心,并能身体力行。

4.2 加大资金投入

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规模和水平。

4.3 配备企业管理软件,架构企业信息系统

4.3.1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构筑企业信息化网络;其次要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并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对于企业信息系统,企业可以自行开发,也可以联合开发;再次是做好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最后是建立信息化管理体制。如数据录入制度,数据备份制度,数据更新制度,员工培训制度等等。

4.3.2 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经过反复论证、严格审核。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可以邀请一些信息化系统服务厂商做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顾问,多听取专业厂商的意见。

4.3.3 不能过于信赖外部资源的帮助,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队伍的建设才是根本。相应的实践和培训,是锻炼人才的有效手段,积极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应用新技术。

4.4 有效利用企业资源,规范企业管理

通过协同办公、综合项目管理等系统的应用,公司日常办公管理业务流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梳理,管理制度落实力度提高,改变了项目管理混乱失控的局面,公司的效益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4.4.1 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进行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借鉴具有共性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教训,结合公司内部的资源情况进行重新定位,走一条与众不同、最符合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之路,照搬照抄别人的模式方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4.4.2 通过信息化系统,规范企业管理。规范企业基础管理,保证公司各管理部门的有效沟通,公司管理部门与分公司项目部之间信息的传达,业务流程的顺畅进行,缩减公司管理成本的同时,还确保了公司的管理质量;规范企业项目管理,责任落实到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为项目成本的控制奠定了基础。

4.5 集成信息化系统,实现企业管理数据集中化,提供决策支持

4.5.1 信息化系统建设一定要预防信息化孤岛,单机版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不但要通过网络数据共享、信息交流,而且各系统间还要数据集成,能够支持不同系统,形成一整套的ERP系统。以前通过对各职能部门层层汇总上报的报表分析、参考,进而产生决策,常常存在不同报表对同一个项目的数据统计不一致的情况,而影响到企业领导层的正确判断、决策。

4.5.2 企业信息化系统数据集成后,所有报表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权限来查询、汇总,数据不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实现企业管理自上而下的一致性、透明度管理。领导层可以通过汇总的报表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便于做出正确决策,管理层根据相关管理职能通过详细报表掌握各项目的具体情况,对项目的各项管理进行控制。

4.6 制定信息化建设目标,明确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定位

4.6.1 在信息化建设前必须制定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及近期阶段性目标,结合企业的管理现状,寻求合作方支持,多方反复论证,做出适合自己的信息化规划,以规划指导带动信息化建设。

4.6.2 公司成立信息中心,负责全公司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各个业务系统,绝不是信息化管理部门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信息化建设应该以业务为主导,由公司各业务职能部门为主导,根据自身岗位工作现状提出需求方案,信息化管理部门信息技术应用专家及信息化工作专业人士负责系统具体实施和推广,要定位在技术支持和管理的角色。

4.7 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必须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否则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造成巨大损失。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很难适应现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企业必须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信息化基本知识,学习掌握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对企业管理软件处理的数据进行维护,保证数据安全可靠。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中小企业;成本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概述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中小企业信息化指的是中小企业在生产、管理等环节中,应用信息技术分享信息资源,进而实现中小企业各个活动的控制管理,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运营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许多学者在研究信息化过程中,将信息化具体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①产品的信息化,②企业的信息化,③产业的信息化,④国民经济的信息化,⑤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前一层次的信息化试试先后一层次的基础,后一层细信息化是前一层次信息化的目标,只有主城实现所有信息化目标,才可能实现信息化社会。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社会信息化的核心,而且也是过敏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信息技术能够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管理创新,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革,发展新型的产业,逐步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目标,使人们全面进入社会生活信息化的美好时代。此外,产业是组成国民经济的基础,企业是产业的细胞,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是组成社会信息化的基本单位。在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较大,只有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才能切实达到社会生活信息化的目标。中小企业若想实现信息化建设,必须要落实产业信息化,抓住国民经济信息化,逐步达到信息化社会的目标。

(三)企业信息化的层次

1.生产过程实现信息化

生产过程信息化就是需要企业从数据分析研究、产品设计开发、产品生产检验等个过程实现信息化。企业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市场信息,掌握用户的消费需求,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设备,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而且在生产具体产品过程中,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对产品加工进行控制,进一步提升产品生产效率。

2.管理办公实现信息化

管理办公的信息化又分为两个层面:基础管理的信息化、中级管理的信息化。基础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信息化的起点,该层次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对基础数据进行操作,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中级管理信息化则是利用信息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经营模式,对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全面提升企业日常管理的效率。

3.高级管理实现信息化

高级关系信息化就是管理者在决策中实现信息化,即企业利用内部业务流程信息化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进而提升管理决策的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概述

(一)成本管理的基本定义

成本指的是企业为特定数量、种类的产品产生的耗费,其中根据管理需求、管理内容,可以对成本进行具体划分,具体包括生产成本、期间成本(包括管理成本、销售成本等)、购置成本(采购成本、资产购置成本等)。

(二)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中小企业是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据统计,至1999年末,总校企业产值在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约为60%,虽然近几年,中小企业产值在不断增长,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经营规模、组织形式、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中小企业会计基础相对薄弱,财务管理达不到基本标准。这不仅打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好成本管理,在不改变价格的基础上降低产品成本,就能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稳固经济基础后,就有能力和精力去提升产品的质量,利用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品,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目前,许多中小企业没有实现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就盲目进行发展,进而陷入了逆境中。成本管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大中小企业管理人员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中小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缺乏成本管理意识

许多中小企业高层均认为降低成本就能实现成本控制,所以在成本管理中,只给予产品生产成本高度重视,完全忽视了过程成本管理,始终按照原始模式对成本构成进行划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单纯认为在不改变销售量的基础上,只要降低产品成本就能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出现认知误区,认为成本越低,所得利润就越大,没有通过对比成本与效益寻找成本最小化。

(二)成本结构设置不合理

许多中小企业都是按年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的,而员工工资则是采用月工资制,福利费也逐步沦为固定陈本的一部分,加之企业存在设备老化等问题,需要支出大量的修理费,进一步增加了固定性制造费用,由此可见,如果企业只重视直接成本,那么必定会提高整体成本,进而使企业出现亏损现象。

(三)成本管理内容过于片面

中小企业高度重视生产成本管理,但是却忽略了供应、销售等方面的成本管理,导致采购、销售等管理费用升高,总体管理成本随之增加。而且许多中小企业管理人员比较重视产品制造和检验的时候控制,却没有第一时间对原始成本数据进行收集,更甚者利用人工对原始数据进行汇总,进而出现数据漏报、失真的现象。

(四)成本管理方法过于陈旧

企业只有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额发展。而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技术开发的投入资金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企业虽然能够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但是降低幅度较小,所以企业应该通过提升技术会平,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而且,许多企业应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过于落后,,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虽然许多企业已经逐步进入会计电算化阶段,但是却没有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信息化视角下优化中小企业成本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生产成本

中小企业的生产环节大都是针对生产性企业的,所以生产环节是企业成本投入的主要环节。在此环节种渗透信息化技术,会对中小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在研发生产产品过程中,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在较短时间内获取研发信息,同时应用研发软件,进一步提高研发效率。而且研发软件的使用节省了人力资源,缩短了研发时间,降低了研发成本。此外,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对产品研发成本重新进行分配,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

(二)优化管理成本

中小企业若想实现信息化建设,首先就需要建设企业信息系统。而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模式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企业若想将信息系统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那么就需要重新建构企业的管理模式。中小企业需要充分应用企业流程重组、并行工程等理论知识,对原油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逐步形成与信息系统相适应的管理方式。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后,可以利用信息系统代替人工操作,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首先,中小企业应该实施基础管理的信息化,将部分简单的人工操作用计算机来代替,比如数据记录、汇总查询、数据输出等。其次,深化基础管理的信息化,即实现中级管理的信息化。中小企业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充足内部结构,优化内部流程,逐步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进而提升经济效益。

(三)优化战略分析成本

战略导向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在获取市场信息中存在一定的限制,导致做出的战略决策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提升获取商业信息的效率,进而实现成本优化。总体而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源上增强了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互联网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与大企业同等获取市场信息的机会,而且还降低了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推出不同信息技术后,中小企业拥有与大企业相同的机会,能够更加细致地对市场信息进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小企业分析市场信息的效率。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分析战略决策时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让领导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决定,优化了管理者的精力。

(四)优化经营成本

大型企业能够利用资本优势跨地区进行经营,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地域的限制,跨地区经营难度较大。为此,中小企业为了突破这道屏障,可以在互联网上开设虚拟公司,进行跨地区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营成本。中小企业若想实现对外交流的信息化,目前可以利用E-mail、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流、电子报表等信息技术,实现国内外市场交流,不仅节省了外出交流的时间,而且还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获取商机的效率。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够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所以中小企业如有条件,可以利用电子商务获得成本优势。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只有实现信息化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中目前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所以中小企业应该在实施信息化工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切实实现成本优化。

参考文献:

[1]张乔伍.关于国有矿山企业成本优化战略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3):27-28.

[2]彭志奇,任文礼.试论企业信息化的项目管理问题[J].商情,2013,(12):79-80.

第7篇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受到挑战。Gartner公司在2012年公布了十大技术,云计算也在其中。云计算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众多企业采用了云计算服务,例如:电信、金融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港口等行业已全面介入云计算。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的水映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同时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也惠及各行业,石油公司应该抓住这项新技术的机遇,提升企业管理效率。近年来,国内石油公司像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被允许进入成品油批发和零售行业,信息化管理已经融入公司的各项业务中:勘探、开采、炼油、销售等。石油企业具有复杂的组织结构,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出现了瓶颈,例如:(1)随着勘探、开发、科研、生产和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软件的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企业需求增多数据量增大,增加了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增加了系统运行、维护的成本。(2)不同业务部门和下属公司的数据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没有规范化管理信息系统标准。(3)IT资源的利用率低,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本文提出的云计算信息管理模式,改善石油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的瓶颈。

2.云计算中信息化管理的概述

2.1云计算基本含义和原理

云计算是以“一切作为一种服务”(XaaS)的模式出现的,基础设施、硬件、软件、网络作为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云”指的是多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计算机实体的虚拟化资源,操作原则是云计算提供商集中虚拟化物理资源,将基础设施、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形成一个“云风景”,通过网络提供给有远程点播的需求者。按照服务模式来分,云计算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按照部署模式来分,云计算包括:私有云、混合云、公有云。

2.2云计算在石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云端强大的硬件资源及软件资源能迅速处理用户的需求,并通过网络即时反馈给用户。由于企业以付费形式丰富了自己企业的软实力,这种硬件与软件集中式的服务,在一定层面上降低了企业在IT方面的费用,也降低了人力成本。这样既可以保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安全高效地运营,也可以使企业的信息无忧的保存在云端,而且即时需要,即时访问。云计算让硬件和软件共同构成了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云计算下信息化管理的特征可以归纳如下:信息化管理成本低、具有动态的资源部署、用户可灵活地操作、规范化标准。云计算下石油公司信息化管理的优点概括如下:(1)石油公司具有复杂的组织结构,使用云计算部署石油企业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提高石油企业在多组织多层级间的资源使用效率。(2)云计算提供商提供了用户按需付费的服务,地点和时间不受限制,可以降低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成本。(3)石油企业在勘探、钻井作业中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存储需要较高的安全性,云计算中的私有云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4)云计算可以使石油企业的多部门和公司间形成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形成高效的资源共享。

3.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分析

3.1石油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的分析

石油企业拥有大规模的IT基础设施,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炼油化工、工程建设、工程配件、海外业务、勘探与生产和销售。石油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投入巨资,重复部署新系统,一定意义上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工作量。石油公司面临着诸多问题:(1)复杂的基础设施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和维护成本,部分项目是孤立的管理信息系统。(2)存在硬件资源利用率低,服务器间接口不兼容。(3)石油公司的下属公司重金引进中软项目和硬件设施,造成沉重的负担和资源冗余。(4)多个服务器采用不同技术进行部署,导致设施使用受限,企业内部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和整合。(5)随着石油公司业务的不断增多,服务器资源需要增加,缺乏灾难系统,出现了数据丢失情况时很难管理。

3.2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首先,建立石油企业的数据信息整合的云计算平台,颠覆传统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更有效的方式管理和整合企业的IT资源。其次,把云计算技术应用到企业现有的各业务流程中,其原理是不同的业务采用规范化的云计算策略。企业内部上游从事油和天然气勘探、钻井和开采,中游储运和运输,下游则是流程复杂的炼油和化工业务,最终进行销售及分销业务。石油企业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最后,针对石油企业的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进行分析,实现云计算的云部署。石油企业的核心业务包括勘探、开发、基础设施引进、基础建设、物料管理。大量的技术数据和资料积累在这些环节中,这是石油企业的独特的智慧。对于企业,数据的安全性永远要放在第一位,核心业务要融入企业私有云。石油企业非核心业务主要包括办公业务(客户关系、电子邮件和文件管理),销售和分销,人力资源等。这些业务应考虑实施公共云战略,公共云的部署模式具有更多的灵活性,这样石油企业可以从SaaS提供商服务中选择低成本的软件应用。石油企业的混合云可以实现用户方便地取得应用需求,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效率之间的平衡,这会使企业以较低成本,确保临界数据的安全。

4.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构建

通过对石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和策略分析,根据云计算部署模式的原理,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构建可分为四个级别:基础设施层,基础服务层、业务逻辑层、用户层。基础设施层是部署IT基础设施资源,石油企业应选择“混合云”模式,自建私有云与公共云部署组合模式。基础服务层是平台的“心脏”,主要是设置基础服务层的系统环境和功能组件,数据接口及服务框架。业务逻辑层,根据不同的业务流程,进行服务包整合,用户可以根据接口进行请求通过API进行响应。

4.1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是云计算平台的硬件基础,石油企业选择由企业私有云和公共云构成的混合云。主要是信息化管理平台基于硬件和软件源资的创建模式。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其它硬件资源,以及管理分布式计算的硬件资源框架。基础设施层的私有云是自用的,石油企业通过私有云实现有效地资源配置。对于石油企业,它本身有很多基础设施资源,公司完全具备建立私有云的条件。确保核心主业务数据和机密数据都在私有云上,确保了引用数据的安全性。基础设施层的公共云是无需构建的,需要做的就是确保非核心业务可以通过唯一网络访问公共云。公共云是由第三方提供,企业可以通过付费方式租赁取得,这样企业不用担心维护和升级问题。企业可以自由的选择公共云服务提供商,如果企业用户不满意的租用的软件服务,协议到期后,他们可以终止,并选择其他的供应商。

4.2基础服务层。基础服务层是一组虚拟化的服务器和应用中间件。云计算实施的关键是虚拟化技术,充分利用云计算基础设施,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计算能力、存储容量、网络、容灾设备等进行部署,形成超级计算机中心。石油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分散的,其下属单位的标准不统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了不同的部署标准。云计算基础服务层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开发平台,给石油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服务,下属单位不用重复开发系统平台,只需将需求发送到云计算中心,并通过该中心的资源动态分配,将需求进行封装后连接到用户平台接口。云计算部署模式统一了石油企业各业务和各公司的开发的环境,有利于内部信息规范化的发展。

4.3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建立在基础服务层上,最贴近用户服务层,石油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都在这里。各级部门和下属公司可以选择基础服务层的功能平台服务满足自身的业务需求,可以是一个模块也可以是多个模块的组合,而规范化的云计算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商业逻辑层实现了动态的管理。当业务需求发生变化时,不用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序作出重大修改,只需调整响应需求的业务模块的组合和排序,就能快速对业务的需求变化作出响应。业务逻辑层最大限度地提高动态配置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提高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4.4用户层。用户层包括石油企业的不同部门和下属公司,如油田分公司、存储运输公司、分销公司等。用户不再局限于什么地方,只要接入网络,用户就可以访问企业云平台,云计算即可按需进行服务。石油公司用户共享企业内部资源,提高了企业信息资源利用率。

5.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集团化管控;信息化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260-02

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传统行业中,对传统行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集团化管控的国有企业需要利用自身优势,运用合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业务管理和公众服务水平,促进集团的转型升级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提高集团各级单位,尤其是市场竞争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集团公司面临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集团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要求,对内部管理提出巨大挑战。集团公司业务板块行业跨度大、下级企业类型复杂、人员数量多,依靠人工管理方式,无法满足高节奏、高强度的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因此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和实现集团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增强集团核心竞争力。

1 信息化规划的原t

信息化规划要将集团信息化看做一个整体,对各个局部系统设计、数据流向进行总体分析,从而让各个分系统有统一的标准、架构与接口,有效解决跨部门、跨系统的统筹规划、高效协同。另一方面,在规划的框架下,将信息化战略要求制定为愿景,通过由点到面的稳步、有序的推进实施,最终使得整体系统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2 信息化规划框架

集团信息化战略规划框架围绕集团信息化总体发展目标,在深刻理解集团战略、组织与业务的基础上,描绘信息化建设蓝图,包括技术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基础设施架构、集成架构和安全架构,并制定相应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同时完善集团信息化治理体系,形成对集团信息化规划、建设、运维和评价的全生命周期闭环治理。(图1)

3 信息化规划制定步骤

1)集团战略、管控与业务分析:集团战略发展现状、集团战略绩效管理分析、集团战略绩效管理需求分析、集团组织架构、集团业务框架。

2)集团业务框架、管控目标分析:各职能部门、单位业务模块分析,各职能部门、单位管控目标梳理(3―5年)。

3)依据集团整体战略发展方向及管控目标,立足信息化建设,寻求信息化对集团管控和业务发展的支撑。

4 信息化规划执行要点

1)集团化管控的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主要有三点特点:各子公司建设差距较大,不可一概而论;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不能形成高度统一;信息化建设制度不健全。应对之策主要是:建设初期特别是夯实基础阶段,职能系统的建设务必由集团主导,统筹规划、集约建设;除了自上而下的建设外,定期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平台整合等,结合考核加快形成制度,避免造成建设中和建成后的责任不明晰问题。

2)分多个阶段完成规划目标

首先要夯实基础,完成人力资源、财务、资产等业务模块基础工作平台的新建或完善工作;其次要全面展开,基本实现集团各应用系统的全面建立,基础设施方面对集团本部现有网络进行升级改造,以保障集团数据资源的传输安全及实现集团基础设施资源的集约化建设,降低集团信息化设备及运维管理成本;最后提升发展,完成集团信息化数据平台及决策平台建设,实现集团数据的共享、融合服务,促进集团数据资产化,为集团领导提供管控预警、经营目标考核、经营情况分析等关联性决策主题分析,实现全面的数据可视化决策支持。

5 总结

集团化管控模式下的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其具有鲜明的特点,鉴于诸多因素,不可不进又不可冒进。信息化建设应由集团本部自上而下进行统筹规划,从战略发展角度统一布局,避免分散建设、重复建设。各下级单位应根据规划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需求组织信息化建设。形成统筹协同、重点推进的集团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充分发挥信息化对集团管控和业务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积极探索业务创新。

参考文献:

[1] 杨艳萍.定位与规划:信息化成功两大法宝[J].现代国企研究,2011(8):22-24.

[2] 贾之楠,石倩.大型国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10).

[3] 杨超,朱占强,谷丽娜.SAP商务智能系统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河北电力技术,2010(2): 7-8,42.

[4] Jerzy Stawicki,SAP 实施项目案例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8(9):73-75.

[5] 王怀宇, 赵英娇.基于SAP 系统的ERP 系统的设计与规划[J].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10(23): 26-28.

[6] 付磊,杨颖,潘亚梅.基于关键链技术的项目管理软件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563-565,569.

第9篇

摘要:本文根据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和石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发展现状,构建了一个基于云计算的石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模型,以解决石油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的诸多问题。通过对石油公司的业务流程分析,提出构建一个企业混合云管理模式。在云计算下,石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较低的IT运营成本,通过整合企业各部门及下属公司的信息资源,形成规范化集中式信息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云计算;石油企业;信息管理;规范化

1.引言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受到挑战。Gartner公司在2012年公布了十大技术,云计算也在其中。云计算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众多企业采用了云计算服务,例如:电信、金融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港口等行业已全面介入云计算。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的水映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同时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也惠及各行业,石油公司应该抓住这项新技术的机遇,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近年来,国内石油公司像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被允许进入成品油批发和零售行业,信息化管理已经融入公司的各项业务中:勘探、开采、炼油、销售等。石油企业具有复杂的组织结构,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出现了瓶颈,例如:(1)随着勘探、开发、科研、生产和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软件的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企业需求增多数据量增大,增加了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增加了系统运行、维护的成本。(2)不同业务部门和下属公司的数据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没有规范化管理信息系统标准。(3)IT资源的利用率低,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本文提出的云计算信息管理模式,改善石油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的瓶颈。

2.云计算中信息化管理的概述

2.1云计算基本含义和原理

云计算是以“一切作为一种服务”(XaaS)的模式出现的,基础设施、硬件、软件、网络作为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云”指的是多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计算机实体的虚拟化资源,操作原则是云计算提供商集中虚拟化物理资源,将基础设施、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形成一个“云风景”,通过网络提供给有远程点播的需求者。按照服务模式来分,云计算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按照部署模式来分,云计算包括:私有云、混合云、公有云。

2.2云计算在石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云端强大的硬件资源及软件资源能迅速处理用户的需求,并通过网络即时反馈给用户。由于企业以付费形式丰富了自己企业的软实力,这种硬件与软件集中式的服务,在一定层面上降低了企业在IT方面的费用,也降低了人力成本。这样既可以保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安全高效地运营,也可以使企业的信息无忧的保存在云端,而且即时需要,即时访问。云计算让硬件和软件共同构成了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云计算下信息化管理的特征可以归纳如下:信息化管理成本低、具有动态的资源部署、用户可灵活地操作、规范化标准。

云计算下石油公司信息化管理的优点概括如下:(1)石油公司具有复杂的组织结构,使用云计算部署石油企业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提高石油企业在多组织多层级间的资源使用效率。(2)云计算提供商提供了用户按需付费的服务,地点和时间不受限制,可以降低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成本。(3)石油企业在勘探、钻井作业中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存储需要较高的安全性,云计算中的私有云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4)云计算可以使石油企业的多部门和公司间形成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形成高效的资源共享。

3.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分析

3.1石油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的分析

石油企业拥有大规模的IT基础设施,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炼油化工、工程建设、工程配件、海外业务、勘探与生产和销售。石油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投入巨资,重复部署新系统,一定意义上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工作量。

石油公司面临着诸多问题:(1)复杂的基础设施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和维护成本,部分项目是孤立的管理信息系统。(2)存在硬件资源利用率低,服务器间接口不兼容。(3)石油公司的下属公司重金引进中软项目和硬件设施,造成沉重的负担和资源冗余。(4)多个服务器采用不同技术进行部署,导致设施使用受限,企业内部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和整合。(5)随着石油公司业务的不断增多,服务器资源需要增加,缺乏灾难系统,出现了数据丢失情况时很难管理。

3.2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首先,建立石油企业的数据信息整合的云计算平台,颠覆传统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更有效的方式管理和整合企业的IT资源。

其次,把云计算技术应用到企业现有的各业务流程中,其原理是不同的业务采用规范化的云计算策略。企业内部上游从事油和天然气勘探、钻井和开采,中游储运和运输,下游则是流程复杂的炼油和化工业务,最终进行销售及分销业务。石油企业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最后,针对石油企业的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进行分析,实现云计算的云部署。石油企业的核心业务包括勘探、开发、基础设施引进、基础建设、物料管理。大量的技术数据和资料积累在这些环节中,这是石油企业的独特的智慧。对于企业,数据的安全性永远要放在第一位,核心业务要融入企业私有云。

石油企业非核心业务主要包括办公业务(客户关系、电子邮件和文件管理),销售和分销,人力资源等。这些业务应考虑实施公共云战略,公共云的部署模式具有更多的灵活性,这样石油企业可以从SaaS提供商服务中选择低成本的软件应用。石油企业的混合云可以实现用户方便地取得应用需求,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效率之间的平衡,这会使企业以较低成本,确保临界数据的安全。

4.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构建

通过对石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和策略分析,根据云计算部署模式的原理,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构建可分为四个级别:基础设施层,基础服务层、业务逻辑层、用户层。基础设施层是部署IT基础设施资源,石油企业应选择“混合云”模式,自建私有云与公共云部署组合模式。基础服务层是平台的“心脏”,主要是设置基础服务层的系统环境和功能组件,数据接口及服务框架。业务逻辑层,根据不同的业务流程,进行服务包整合,用户可以根据接口进行请求通过API进行响应。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架构如图2所示:

4.1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是云计算平台的硬件基础,石油企业选择由企业私有云和公共云构成的混合云。主要是信息化管理平台基于硬件和软件源资的创建模式。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其它硬件资源,以及管理分布式计算的硬件资源框架。

基础设施层的私有云是自用的,石油企业通过私有云实现有效地资源配置。对于石油企业,它本身有很多基础设施资源,公司完全具备建立私有云的条件。确保核心主业务数据和机密数据都在私有云上,确保了引用数据的安全性。基础设施层的公共云是无需构建的,需要做的就是确保非核心业务可以通过唯一网络访问公共云。公共云是由第三方提供,企业可以通过付费方式租赁取得,这样企业不用担心维护和升级问题。企业可以自由的选择公共云服务提供商,如果企业用户不满意的租用的软件服务,协议到期后,他们可以终止,并选择其他的供应商。因此,公共云不仅使石油企业节省支出,还能使用户灵活地使用,而公共云中的数据安全由云计算提供商负责。

4.2基础服务层。基础服务层是一组虚拟化的服务器和应用中间件。云计算实施的关键是虚拟化技术,充分利用云计算基础设施,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计算能力、存储容量、网络、容灾设备等进行部署,形成超级计算机中心。石油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分散的,其下属单位的标准不统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了不同的部署标准。云计算基础服务层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开发平台,给石油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服务,下属单位不用重复开发系统平台,只需将需求发送到云计算中心,并通过该中心的资源动态分配,将需求进行封装后连接到用户平台接口。云计算部署模式统一了石油企业各业务和各公司的开发的环境,有利于内部信息规范化的发展。

4.3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建立在基础服务层上,最贴近用户服务层,石油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都在这里。各级部门和下属公司可以选择基础服务层的功能平台服务满足自身的业务需求,可以是一个模块也可以是多个模块的组合,而规范化的云计算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商业逻辑层实现了动态的管理。当业务需求发生变化时,不用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序作出重大修改,只需调整响应需求的业务模块的组合和排序,就能快速对业务的需求变化作出响应。业务逻辑层最大限度地提高动态配置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提高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4.4用户层。用户层包括石油企业的不同部门和下属公司,如油田分公司、存储运输公司、分销公司等。用户不再局限于什么地方,只要接入网络,用户就可以访问企业云平台,云计算即可按需进行服务。石油公司用户共享企业内部资源,提高了企业信息资源利用率。

5.结束语

本文从理论的观点来分析,结合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对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构建提出了建议,而现实的工作中是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石油企业云计算的实施需要三个步骤:第一,建立私有云,以满足企业核心业务的需求;第二,进行数据收集,对业务流程的整合,形成规范化的云计算服务中心;第三,随着石油企业云计算规模的扩大,数据的增多,建立中国“石油行业云”。云计算在石油行业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加快信息化在传统行业中的发展步伐,为整个行业乃至国家的发展提供高效推动力。(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纪荣艺,周英操,樊洪海,王果.石油集团企业的云计算战略[J].信息技术,2011(3):1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