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2 10:21: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体育竞技服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价值链的新视角
在国民核算中,第一产业( 主要指农业和采掘业) 、第二产业 ( 制造业) 和第三产业 ( 服务业) 基本是以人类生产活动发展史中劳动对象进化的特点和由此而引起的产业发生时序为标志而划分的 ( 邱东,《当代国民经济统计学主流》,2004) 。随着经济发展,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服务的生产逐渐从原属产业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服务类别; 随着社会进步,人类自身发展需要又催生出许多新的服务类别。总的趋势是: 在国民经济中,第一产业份额相对于第二产业趋于下降,第二产业份额相对于第三产业趋于下降。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近八成,而第一产业远低于一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充分发展,服务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有更快的发展,占比已超过四成。在解释上述总趋势时,必须讲清楚,并非是服务业占比无限增大为好。作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第一,需要农业有适度发展,能够满足国民基本的食品需求; 第二,制造业也需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支撑国民生产和国家防卫的制造业、体现高新技术的制造业,必须保持适度发展; 第三,服务业中各类别的发展也需要有适度合理比例。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从经济统计和国民核算角度做出的。从现代企业的微观角度看,服务业与物质产品生产 ( 制造业或农业) 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区别较为清晰,他们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强和价值链增长,制造和服务越来越多地伴生在一家企业的增值链条上。对于一家提供物质产品的企业,其产品的制造只是整个生产链条的一个环节,在 “制造”之前,有 “产品开发”和 “市场调研”等链条,在 “制造”之后,有 “销售”和 “售后服务”等链条。且 “制造前”和 “制造后”的业务环节都比 “制造”本身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这就是微笑曲线所展示的图景。上述生产过程的变化也促使企业结构发生变化,企业越来越集中于搞好关键环节的生产和管理,而把辅助环节外包给其他企业。所外包的,不仅有零配件的生产,还有许多服务。基于以上情况,服务在制造业中不可或缺,且提供的产品增加值越来越重,乃至国外有人提出了一个新词汇———servicification ( Mag-nus Rentzhog,2012 年 5 月 31 日在京交会研讨会上的讲演) 。该词由service 和 specification 合成,可译为 “服务专门化”,用来指制造业中服务的作用程度。
二、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作为实体经济,对称的是虚拟经济,是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这两大经济形态共同构成现代经济系统。
( 一) 虚拟经济是 “以钱生钱”的经济
国外最早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有 fictitious economy 的提法。中国经济学界从马克思 《资本论》中 “虚拟资本” ( fictitious capital)一词得到启发,对脱离物质和精神产品生产的 “以钱生钱”当代经济运 行 深 入 研 究,独 立 地 提 出“虚拟经济”概念。虚拟资本循环与实物资本循环的基本区别在于,它是与实际生产相脱离的资本增值活动,它购进和出售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权益。《资本论》关于实物资本 ( 产业资本) 的运动的公式是 GW…P…W' G'。式中: G 代表货币,W 代表商品,字母右上角打上一撇表示更多的价值。正中间关键在于购进的商品———生产要素要投入生产,以 P 表示。在马克思理论中,虚拟资本是指在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 上,资 本 的 所 有 者 以 股 权( 或股票) 形式所持有的资本。比照上述公式,笔者将虚拟资本的运动公式表述为 GR…R'G'。式中: R 代表权益。使得资本增值的过程没有生产,只是权益的交换。实体经济中,商品 ( 货物和服务) 的物质定价系统由成本和技 术 支 撑。 虚 拟 经 济 中 “商品”———购进或售出的权益,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交易者交换的是对权益的获利预期。购进者未来若实现其预期获利,就赚了; 否则就赔了。售出者以带有获利预期的权益换取货币。虚拟经济的本质特征在于: 首先,人们通过虚拟资产交易赚取价差受益,并不涉及实体经济的具体投入产出过程,也不会创造出新的实物财富,而是对交易各方的货币再分配; 其次,它以人们心理预期差异为主要交易定价方式。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
( 二)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在于: 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 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 有利于产权重组深化企业改革。由于资本化定价,人们的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在运行上具有内在的波动性。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在于: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加大实体经济动荡的可能性;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会掩盖经济过热;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德国经济学家乔纳森•特南鲍姆使用一个倒金字塔来表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规模,如图 1 所示。图中,倒立三角形中,物质产品、商品交易和服务交易、股票、债券和期货商品交易,金融衍生品和纯空头资本交易中经济活动的交易规模 ( 以货币量表示) 依次递增。正立三角形中,经济活动的地位,越靠下部越实,对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越直接。
三、厘清两组不同性质的 “实”与 “虚”
( 一) 概念上的两组 “实”与 “虚”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 “实”与 “虚”,在于他们的运行方式是否有生产要素的投入。这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 “实”与 “虚”不是一回事,制造业的产出是有形物质产品,服务业的产出是无形的效用。
1. 虚拟经济≠金融
虚拟经济由金融产生,但是它不等于金融业的全部。金融中为商品市场和流通直接服务的业务,是实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如购销双方的银行结算,银行对生产者的贷款、卖方信贷、买方信贷,保险公司对生产、库存、运输等环节的保险,等等,其资本参与到商品的生产流通过程中,作为生产要素而取得经营获利。除此之外的金融才属于虚拟经济。
2. 虚拟经济≠服务业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 ①在形式上是否遵循投入—加工—产出的实际生产过程;②购买的是旨在满足效用需求的产品,还是满足增值预期的资本权益。综上所述,实体经济不限于生产、买卖实物的活动,不能简单以其商品实物形态定义实体经济。服务业中绝大部分类别提供服务价值,也是实体经济一部分。金融业务范畴宽于虚拟经济。
( 二) 虚拟经济的行业范畴
金融中领域一部分属于虚拟经济范畴。此外,由于近几年房市的过火发展、房价快速大幅上涨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导致大量过剩资本投入房地产,炒买炒卖,获取巨额利润,反过来再拉高房市投资预期,推高房价,于是,一、二手房市场之间,彼此互相促进,循环演绎,加大房市投机性等风险。因此,房地产业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业务属于虚拟经济范畴。中国行业分类标准适用于工商管理、税务管理和统计核算等所有政府管理部门,共有 20 个大类,其中 J 大类金融业又划分为若干中类和小类,如表 1 所示。K 大类房地产业只有一个中类“房地产业”,下分 4 个小类,分别是: 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其他房地产活动。我们并不能从以上行业分类表中摘出哪一中类或小类属于虚拟经济范畴。再看国民核算体系 ( SNA) 和货币金融统计 ( MFS) 的构成:( 1) 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2) 通货和存款;( 3) 股票以外的证券 ( 含企业债券、国债、外债) ;( 4) 贷款;( 5) 股票和其他权益 ( 含各种基金和金融衍生产品、期货等) ;( 6) 保险专门准备金;( 7) 其他应收应付款。这里基本上可以将虚拟经济活动从金融业务统计摘出来,它包括“股票以外的证券”和 “股票和其他权益”。此外还应包括不属于金融的 “房地产次级交易”。
( 三) 虚拟经济在统计核算上的新挑战
国民核算体系 ( SNA) 的统计原则是增加值原则,即排除货物和服务生产中间投入的重复计算。其金融统计部分也按增加值核算,即只统计金融服务的增加值。而虚拟经济中交易标的———权益的每一次买卖,都按交易额统计。原初的权益价值被不断放大、不断累积。由上可知,即便能够在金融交易类别上区分出哪些属于虚拟经济,哪些属于实体经济,也不能从现有的统计表中得到虚拟经济的数据。因此,必须另外建立虚拟经济的数据采集和核算体系。在对虚拟经济量化的基础上,测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关系,以便把握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小康》:公民道德建设的“德清现象”多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您认为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德清而不是其他地方?
张晓强:这种现象出现在德清,不仅在于民风淳朴,追溯当地整个历史脉络来看,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成一定的态势,首先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积淀作为支撑。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清在物质和精神之间找到了平衡,从而能够协调发展。
“德清现象”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而是源于当地百姓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深刻认识,进而寻找特定的形式加以改善,这是一种民间的道德自觉。社会道德的提升和发展完全靠灌输式已经没有生命力了,一定要内化为一种自觉、一种文化现象,只有通过道德的自觉才能够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信仰和道德操守。
《小康》:今年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两富”即物质富裕、精神富有,而德清多年来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成绩都比较突出,在您看来,道德力量和经济发展这两方面存在怎样的内在关联?
张晓强: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对于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现阶段道德文化力量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凸显,它不仅能够弥补市场多元化条件下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弊端,还能够推进转型升级、产业培育和经济社会发展。
比如,近年来金融环境恶劣,但三县两区中德清受影响最小,仅两家企业受灾。逆势之下,德清还受到众多金融机构的关注,多家金融机构纷纷准备前来布点。这些金融机构对区域的选择第一看产业经济基础,第二看人才、政策配套,第三非常关注诚信环境。可见道德文化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凸显。而德清作为道德高地,秉承“不让一个投资者在德清受委屈”的理念,正是吸引这些金融机构的重要因素,道德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小康》:对于德清“草根奖”的未来您如何看待?
张晓强:民间自发形成的“草根奖”在当前形势下非常重要,但当整个社会管理走上正轨以后,这部分职能就会正常运行,因此我认为“草根奖”未来的发展,最起码会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能会不断扩展、推进。以农村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说,草根的道德自觉目前暂时还找不到更好的形式,所以“草根奖”是目前阶段一个必然的表现形式,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数量和覆盖面上都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当前形势下,公民道德建设非常需要“草根奖”的星星之火,但随着“草根奖”不断发展壮大,当讲道德成为人们的习惯和态度,内化成为民众的自觉, “草根奖”也就可能由此进入减少甚至消失的第二阶段,而这标志着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到达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期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关键词] 体验经济 会展服务 策略
一、体验经济的内涵及其与会展服务的相关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物质要求的进化过程遵循这样的发展路径:单纯的物质满足―享受服务―精神的体验。这就意味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消费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而这种身心的满足就是“体验”。
1.体验经济的内涵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着消费者,创造出消费者值得回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创造出来的体验则是令人难忘的。它着重追求的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感受,所以体验既是消费又是生产的互动过程。
为此,我们可以把体验经济理解为:建立在一定社会基础上的,以满足消费者心理感受为宗旨的经济。在体验经济时代下,顾客不再满足于产品和服务本身的消费,而是更加侧重于在消费过程中甚至企业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美好体验”。消费者乐意为这类体验付费的原因在于体验是美好、不可复制的。
2.体验经济与会展服务的关系
在国外,体验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且正成为社会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同时,体验经济的某些现象,也已逐渐在我国某些行业显现出来,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在会展业服务中就有明显的体现。随着我国会展业的飞速发展和展会品质的逐步提升,优质的会展服务正日益成为各种展会之间展开竞争最为锐利的武器之一。由于服务具有无形性特点,这就决定了会展主办者需要通过形象的塑造,体验的设计,与竞争者形成差异,给参展商及观众以独特的体验。基于体验的会展服务不仅为会展主办者提供“舞台”,为参展企业提供“道具”,而且二者通过融合,使参展商和观众融入情景之中获得体验价值,会展主办者获得价值增值。
体验理念引入的目的是提升会展产业的服务水平,增加会展参加者的满意度。会展主办者与参展商、参展商与观众之间通过会展活动这一平台进行信息传递、价值传递和感受传递。在会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参展商和观众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参与,而是希望获得更多的服务和更好的体验,否则他们不愿意再为会展活动支付更多费用。
二、体验式会展服务特征分析
体验理念在对服务经济进行深化和推进的过程中,着重追求消费与生产的个性化感受,讲求消费者参与。概括起来,基于体验经济的会展服务有如下特征:
1.体验性
在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中,影响消费者的主导因素是产品或服务的特色和用途。而在体验经济中,影响消费者的主导因素是感受、感觉或情感等。体验经济提供的体验主要就是要让消费者实现自我,给消费者留下一生难忘的体验,而原有经济形态的提供品在消费者消费之后都将消失。
在会展服务中,会展主办者都极尽其所能,将服务设计得与众不同,以期参展商和观众带来不一样的经历,使所创造的体验感受更能长久留在参展商和观众的脑海中。
2.差异性
在服务经济时代,许多企业只是将服务与传统产品包在一起,以促进产品的销售。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使商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和同质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体验经济条件下,体验以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出发点,在商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方面力求迎合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
为了能给消费者带来个性化的服务,首先需要量身定做商品和服务。定制化的商品和服务是按消费者自身要求,为其提供适合其需求特点的,同时也是消费者满意的商品和服务。所以,会展主办者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标准化的同时,应该追求服务的个性化风格,使参展商超出其预期的期望,在体验有针对性的会展服务的同时,体验会展主办者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关注与重视。
3.参与性
体验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式、互动性的经济,体验设计的终极目标之一便是人的自主性。产品作为道具,应该给予消费者更互动、更独特的体验,以获取充分的人性化的体验价值。在会展服务过程中,体验经济所强调的参与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参展商与观众一方面是展会的参加者,同时又是会展服务的接受者。要使他们获得满意的参展经历,主办方必须在为其提供服务的时,不断地与他们尤其是参展商进行对话与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参展商是否持续参展,决定观众对会展效果的评价与感受以及对参展商的印象。
因此,会展主办者的主要经济活动是为客户提供舞台,供客户进行体验消费,消费者有很大的主动权和能动性。会展主办方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吸引眼球的方式将参展商和观众吸引到自己展会的同时,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也参与到会展的服务中来,或者至少让其能被动地参与到会展活动中,使他们积极地融人到会展服务的氛围中。
三、基于体验经济的会展服务策略
会展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参展商、专业观众和普遍观众。在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会展主办者要充分运用体验经济的理念,以服务为重心,为会展参加者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和感受。
1.全程服务
会展服务是一种全程服务,包括会展活动之前的会展活动的宣传、参展商招募和观众的组织;展中服务除了必备的项目之外(现场咨询、茶歇服务等),其外延在不断扩大,逐步增加法律、科技等方面的援助;展后服务主要体现在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与反馈。不同环节的服务侧重点不同,在会展服务管理过程中,需要平衡这些服务维度,以便给参加者带来难以忘怀的体验。比如目前成都市正进一步完善会展业的“一站式服务”,即展会组展单位只需向政府主导的会展办公室提交展会批文、长租协议等必要手续,涉及工商、税务、公安、市容等政府部门的税务登记证、户外广告临时设置许可证等手续均由会展办牵头办妥,这项举措大大节省了参展商的时间和费用,提升了服务水平、增强了超值体验。又如,今后高交会馆将对展会主办者提供个性化、循环式的策划服务。它包括会前的策划建议、会后的经验总结,下一届展会的改进方向等。
在整个会展活动中,主办方提供的招展与招商、交流信息、商贸洽谈等软与场馆的水电供应、安排交通食宿、运输与保管展品、布置展场等硬结合起来,为会展的参加者创造一个自我表演的舞台,使他们在互动参与中达到体验的升华。
2.细节服务
在参展商和观众心目中,每个细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感受及对会展效果的评价。因此,会展活动要大处着眼,小处服务,把参展商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预测并了解他们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贴切的服务和深切的体验保证参展商参展利益的实现。如广东的广交会,数千家参展单位可以享受到主办方一日数次的热茶供应服务,一杯小茶体现了主办方服务的细心和浓浓关怀。一些会展活动如广东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为了能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提供洽谈的机会与平台,他们就在服务上想办法,接连推出了诸如设立洽谈区域、组织配对洽谈、举办拍卖会、网上商务与场馆展览结合等举措。会展主办者还逐步引进为参展厂家、客商服务的众多机构,如会展中银行的进驻,设立律师事务所,邀请中介资质认证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等。
同时主办方也要关注观众的体会,从交通线路的安排、会展现场环境的布置等细微之处体现对他们的尊重与重视。比如,展览会的布局完全以展品大类来划分,方便观众参观;参观者刚踏进展览馆就能得到一份用不同文字编成的会展服务手册或参观指南;展场内还有就餐中心区、休息场所、便捷通道等等。这些都体现着主办方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也充分地体现了会展优质服务的魅力。
3.食宿服务
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会极大地带动当地的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会展活动期间,大量参展商和观众的涌人对举办地的餐饮、住宿形成巨大的需求,如果处理不当,会出现住宿难、吃饭难的局面,致使参展商和观众怨声载道,进而影响会展活动的持续举办。为使会展活动给参与者留下美好的体验,大型场馆要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来解决参展商和观众的餐饮、住宿问题。
从为会展参加者提供满意体验的角度考虑,会展主办者和场馆在推行以人为本的规范化服务的同时,可以在会展期间成立专门机构,根据参加者的需求特点,提供客房预订或推荐高、中、低不同档次的宾馆、饭店服务,让会展参加者满意。更为细微服务则体现在在会展场馆内设置快餐冷饮、小憩长椅、洗手间、厕所等必要设施,充分满足会展参加者的潜在需求,体现服务至上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华谦生:会展策划与营销[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245~255
[2]王保伦:会展经营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46
院校与区域经济的契合点在于立足于区域经济,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寻找定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需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以地方为依托,不断拓展学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院校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合理划分财权,建立责权分明、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从而理顺财务关系,更好的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学科专业的资金保障,从而间接实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院校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存在制约因素。
(一)资金来源受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制约
伴随着院校步入内涵建设的跨越发展阶段,资金供给日渐成为发展的制约瓶颈。目前,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是各地方院校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财政拨款为主要渠道的资金供给也呈现出不平衡性,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更显捉襟见肘学校的发展建设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学费作为收入的重要补充。渴望富余经费用于弥补由于生均办学经费拨款不足造成的人员经费和日常经费开支以及设备更新、维修,学生活动费等,少量的中央、省级的专项项目经费也成为解决学校发展困难的急切盼望,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向当地企业获取经费支持也同样受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制约。
(二)经费安排未实现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同步
一方面办学经费的使用管理“重筹资,轻管理”、“哪里需要哪里投”的救火式错误观念。在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未能突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办学经费安排上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办学经费向重点发展学科和特色专业倾斜,不能很好的实现与服务区域经费发展战略同步。
(三)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方向的观点已经在国内提出好几年,但是现有的和正在进行转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还没有很好地突出服务地方这一特点,虽然书面上已在宣传自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或者正在向这一类型的院校转变,在实际行动上仍然以老旧的办学发展观念在进行,在办学经费上搞“平均主义”,没有把办学经费集中、高效的使用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上。
(四)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未能合理实现预算目标
1.内控制度不够完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缺少有效的监督与预防机制。近年来,随着高校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在财务内控管理方面,尤其是在资金的对外投资、新生招收、物资采购、基建项目等领域的问题日益显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内容、范围不全面,执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只强调对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的内部控制,对科研经费等预算外经费的内部控制控制不严监督不力。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控制执行不严,虽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摆设。
2.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由于高校购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事业支出不要求对培养成本进行核算。因此,长期以来存在过于重视找项目、要资金、购设备,忽视经济效益和对资产使用的管理和考核;重视教学科研等计划任务的完成,忽视对已购资产的管理和充分利用。各院系实验室或科研项目购买的专用设备无法实现全校实验设备资源共享,造成相同实验设备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部分实验设备闲置浪费。对无形资产、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的观念淡薄,资产管理混乱,资产流失现象较严重,尤其是对固定资产购置的论证、采购、使用、报废等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资产管理的制度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3.预算执行效率低下预算管理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决算与预算脱节,结果常导致预算失控。一方面是由于目前高校在追求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有内在的扩张动力,实现高校快速发展的要求,从而必然增加支出;另一方面是由于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在当前学校规模快速扩张的情况下,无法客观、准确地反映实际支出需要。此外,在预算的执行上,刚性不强,透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奖惩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日常无预算、超预算或变更预算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学校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办学成本居高不下。在预算的后续评价方面,尚未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项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有正确、完整的评价。
4.经费管理体制相对集中,无法有效调动部门积极性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其突出缺陷是所有者缺位,高校的出资人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国家作为高校净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但并不要求偿还资产和分享收益,由高校独立行使法人权力,但并不承担具体的受托责任,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会计不进行成本核算,财务管理的弹性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财务管理的功能。这种体系实质上是把高校的财务管理定位于进行经费分配的消费型的财务机制,高校教育手段的建设、教学设施的充实提高完全依赖国家的财政投入。高校不能也无需对其财务状况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更不能按照成本管理的模式进行财务分配。在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提高教育经费投资的使用效益,也不利于提高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自身财务管理的水平。并且高校实行的是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地方高校财权分配是在校长和中层干部之间分块负责掌控,这种运作制度虽然强调了财权的运用,却没有建立相应的经济责任制,或者已经建立了分级责任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弊端,在履行审批之处权力的同时,没有落实组织收入、承担支出效果、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义务,导致经费管理体制相对集中,无法有效调动部门积极性,最后把开源节流的责任落到财务人员身上,这就与高校实际经济活动相背离,不利于其财务运行机制的建立。
(五)财务支持有待加强,未能高效提供发展助力
1.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随着近年来地方新升本科高校的快速发展和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面临的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些都对财务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高水平、高学历的复合型财务人才的短缺、信息系统应用的滞后,以及传统的核算型、事务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尚未转变,严重制约了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信息化建设不够全面,无法全面服务财务工作网络技术的日益渗透和新时期对财务管理效率和效果要求的提升,财务信息网络化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地方新升本科高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尚不够全面,网络财务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在数据的收集、分析、传递、审批等环节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财务工作矛盾突出、效率不高;各类经费的使用进度更新不够及时,不利于经费使用部门合理安排、分配经费使用的时间和范围;财务信息共享存在一定局限,出于网络安全隐患和财务信息保密原则的考虑,财务信息无法全面公开,由于财务信息不够透明,经费支出产生的效益缺乏有效监督,不利于财务管理,同时增加了财务风险;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缺乏双向沟通机制,当前的财务信息系统一般局限于财务部门单向公开部门财务信息及相关文件、通知、公告,各院系、科研经费使用者无法直接从财务信息平台中反馈、报告或提交相关问题和信息,缺乏双向沟通。最终导致财务部门闭门造车、埋头苦干,无法得到师生的认可和较高评价。
二、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财务体制改革对策
(一)充分利用区域自身有利条件,多渠道筹措资金
由于各地方经济在区域发展上存在不平衡,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在财政经费拨款方面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较大,特别是地方高校经费拨款采取生均定额拨款机制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院校往往无法足额获得同级财政的经费拨款。在这种情况下,在筹措办学经费渠道上除积极向各级财政争取各类专项经费外,地方院校应充分利用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自身有利条件,多渠道的为事业发展筹措资金,建议可通过以下方式:
1.定向培养人才方式筹措经费。通过开办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采取“定向培养”的办学模式为所需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以此获得当地企业的人才培养经费支持;
2.产学研结合方式筹措经费。与当地的企业、研究机构、行政事业单位合作,将他们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瓶颈”作为合作的契机,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技术攻坚”为合作方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合作经费支持;
3.技术入股方式筹措经费。以所在区域“龙头”企业所需专利技术为研究对象,经过院校研究开发并申请专利技术,通过专利技术入股方式投资企业,获得企业经营收益分配;
4.融资方式筹措经费。以“融资租赁”、“售后回购”、“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为新建院校事业发展中需要大量建设资金时筹措经费;
5.捐资方式筹措经费。与本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涌现出的成功企业家、海外侨胞等社会人士展开深入交流,让他们了解地方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促进他们通过支持高校公益事业发展为自身进行正面宣传的“互利互惠”方式为学校筹措经费。
(二)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对经费分配进行改革
各地方院校应转变在经费分配上原有的“撒胡椒面”的老旧传统,通过对本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规划的研究,将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作为学校未来办学发展规划的出发点,对办学经费分配机制进行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以学校未来办学方向作为经费分配的指向标。通过对学校未来五年、十年的办学的规划进行研究,在经费分配大体方向上进行调整,逐渐向未来规划方向倾斜或转移;
2.采用“成本核算”方式作为经费分配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学校各专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人员成本、教学成本进行系统性的统计、分析,进而合理测算出各专业的年运营成本,以各系的在校生数为标准进行分配;
3.以学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发展建设作为经费分配的根本出发点。学校通过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学校未来重点发展、重点扶持的学科、专业后,在经费分配体制上应给予重点的倾斜和支持,使这些学科、专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并对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上发挥作用;
4.采用“目标责任”方式作为经费分配的激励机制。通过与各专业系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了解各系年度工作计划,由各系通过研究制定出本年度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争取目标”,在年度预算经费中预留出可观的经费作为下一年考核“争取目标”的奖励经费,并根据各系的“争取目标”完成情况在下一年度经费分配上予以兑现。
(三)推行经费管理改革,加强在经费使用上的监督与考核评价
地方院校可以从预算经费管理制度、目标制订及考核制度、预算执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经费管理推行有针对性的改革,通过对经费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的监督、考核评价,最终实现经费的健康高效使用。具体改革建议如下:
1.以“二级预算经费管理改革”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制订院系目标任务,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各院系应从本部门学科专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分析本专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针对自身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等未来需要达到的目标,合理的制订适合于本院系分阶段、分步骤需要达到的“具体化、可量化”的目标任务,并将该目标任务通过正式文件予以签发,从而便于时刻提醒本部门全体成员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便于相关监督部门对院系目标任务进行考核及评价。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各院系制订的目标任务,通过相关监督部门定期的考核,形成一整套的评价结果,便于校领导层及时了解学校学科、专业整体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予以改正;
2.以“二级预算经费管理改革”为中心,结合目标任务考核,推行预算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在预算经费管理上,将细化二级预算经费管理作为工作的重心,通过与教学管理部门的充分沟通,各院系在对自身学科建设、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等相关方面在未来发展方向上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院校整体经费框架内建立二级预算经费管理体系,扩大院系在经费分配权和经费审批权上的自,由院系充分发挥党政联席会议在经费二级细化工作上的指导决定性作用,调动院系所有教职工参与本部门经费分配工作的积极性,通过院系内部充分协商,根据院系自身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院系制订的各项目标任务,决定经费在各教学支出环节上的分配比例,同时由院系自行决定本部门年度预算经费分配后开支的审批权限,合理调动院系正副职领导参与事业发展及改革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实现预算经费管理制度的改革;
3.结合目标考核制度和预算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对预算经费执行过程进行分阶段跟踪及执行评价,从而建立预算执行评价体系。在预算经费执行过程中,院校的财务部门除承担经费分配的任务外,还需充当院系预算经费制订的第三方监督的机构,根据院系制订的目标任务和二级预算经费分配方案,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表的形式对院系经费执行情况进行分阶段的跟踪及执行评价,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表采取积分制,共计积分为100分,由财务部门每个季度末对各院系的相关指标进行考核,并根据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分,同时根据记分的结果和考核的情况对各院系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请校领导。在下一年度的年度预算经费分配上,根据上一年度的评价结果和记分排名予以奖惩,并延续此种考核方式,激励各院系间有序竞争,最终实现院校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四)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及财务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地方经济;社会实践;体育服务
高校教育的发展要与社会问题和市场需要紧密联系,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当前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发展背景下,服务社会也成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重要宗旨,体育专业服务社会的理念不仅是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措施,而且可以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调整专业布局从而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的改革和创新。
1.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在一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和优势,这也决定了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应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这不仅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我国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1服务地方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通过从地方群众的实际体育所需出发,是探究与解决地方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措施,也是促进地方发展关键。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学校体育资源与地方社会群众的共享,如学校体育场馆可以向社会,可以大大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彰显地方高校体育资源有力优势。通过在地方建立现代化体育服务的平台,会更有利于科当前我国全民健身的发展与健康中国的有效进步。此外,高校将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与地方实践相结合,能为社会体育人才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与支撑。
1.2服务地方是有效衡量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办学质量的有力见证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设立目标,是为了培养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为地方的发展能提供有力条件。通过服务地方让学生了解地方的实际的体育所需,这也将会成为他们留在地方做贡献的主要原因,为今后地方的发展提供优秀体育人才。通过研究地方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可以为今后地方体育发展提供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地方高校体育专业通过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资源,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的进步,还可以证实与实现其体育专业办学的实力与根本目标。
1.3服务地方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是促进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社会和谐的根本,对高校的体育发展和提升也有重要意义。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社会体育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通过服务地方,让更多地方的群众认识到学校,这对学校的声誉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为学校的未来引进大量专业的人才。除此之外,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实践能充分了解地方群众的体育所需,与地方的群众建立友好的关系,这会为高校今后的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础。
2.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面向范围
关于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中的服务,在广义上是指地方高校的主要职能,狭义是指地方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体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来向社会群众提供各种各类的多样化体育所需。
2.1服务地方教育
体育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体育教学资源服务地方教育。比如:可以让地区的教师到地方知名高校参加专业的体育培训,让更多的地方老师都能学习到优秀的教学经验,或者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对双方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训练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指导,并提出优化地方体育教学的建议。此外,还可以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开展成人教育,例如:远程教育、微课等形式。
2.2服务地方经济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高校可以利用学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强大感染力,来为地方的厂家或者企业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厂家的销售量促进企业和商家的发展。其次,可以利用高校的专业技术和人才针对体育产业开发一些体育用品或者保健品,而且还可以在一些体育赛事上进行推广。此外,还可以将一些体育精神作为地方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立足点。例如:地方企业可以为员工播放一些体育专业学生刻苦训练的视频和宣传片,以培养员工终身体育意识,并且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心、勇于创新、肯吃苦、追求完美的能力,通过建立地方企业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2.3服务健身俱乐部以及其他健身行业
高校体育服务健身俱乐部和其他健身行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服务健身俱乐部的过程中,高校可以让一些体育专业的学生到俱乐部担任教练或者专业指导人,同时还可以让一些优秀的体育教师为体育俱乐部的经营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措施和方案,并建立适合俱乐部发展的推广体系,合理配置高效的资源,为提高健身俱乐部和其他建设那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4参与地方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农民也越来越有了锻炼身体的意识,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健身的群众急剧匮乏专业的健身锻炼知识,导致很多不科学的健身行为出现。为此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下乡为农民普及体育知识,通过大力宣传让农民认识到科学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并指导农民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比如在农村开展一些讲座,通过一些实例、视频、图片等给农民展示科学健身的知识。同时高校还可以将学校多余的健身器材、设施、专业技术等送到农村,为农民建设体育文化奠定基础。
3.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途径
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繁荣,地方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内容也不断丰富,功能也日趋多元化,因此,地方高校也应该承担起为地方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的重任,以多元化的发展形式来为地方经济服务,这也是社会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必然需求。
3.1增强高校体育专业社会服务意识
增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是高校主要的教学目标,而且是高校办学宗旨的重要体现。因此高校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服务地方社会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更新大学生的理念,正确定位自己同时要鼓励体育专业学生善于改革和创新,为今后促进地方经济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和地方以及政府的联系,为高校的服务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还可以丰富服务的形式从而提升服务的水平。
3.2将社会服务环节纳入教学计划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体育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是社会需求型人才必备的素质。所以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科学的、可行的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同时体育老师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将适合社会服务环节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加强实践教学,针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业指导和帮助。
3.3加强政策和制度的保障
政府的政策和制度的支持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国家应该支持高校建立并完善服务机构的完善程度,将社会服务贯彻到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当中,同时还可以加大对高校社会活动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政策和制度,以引导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对体育专业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注重,来支持与促进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进行。
3.4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建立社会服务基地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要想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了解地方社会的真实的体育耳边头发需求,并制定科学的体育社会耳边头发发展目标和方向,为提升社会经济找准基本点。此外,高校要避免“闭门造车”的教育思想,应不断提升与创新体育教育与体育服务水平,要“走出来”用高校的优势资源建立适合社会服务基地,建设地方社区体育文化,构建与完善社会体育服务制度。
3.5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专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拓展体育服务的领域,比如将体育服务领域拓展到体育旅游领域,将服务普及给更多的人。同时还要针对体育服务的形式、体育服务的内容进行补充,从而提升体育服务的质量。同时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抓住时代的机遇,为构建现代化的“健康中国”提供更加有效的社会体育服务。此外高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为一些企业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因此在建设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为此,高校要加强社区体育文化的宣传,加快发展体育文化的步伐,丰富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的优势,这也是决定高校体育专业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尹柏翔.全民健身社会体育专业指导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01):101-102.
[2]于超.浅析社会体育专业的假期实践[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01):28-29.
[3]李尹.论转型期我国社会体育政策的有效执行[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09):139-140.
[4]何忠,许志琳.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实践探索[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11):33-36.
[5]孟丽梅.职业分析视角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70-172.
[6]狄明明.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需求对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
[7]王道杰.论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9.
[8]张琳.地方高校社会服务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7.
[9]王树宏.山西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5.
关键词: 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纳税人
一、发达国家纳税服务的发展历程
自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随之陆续出现了从强势行政到公共管理、从行政管理到行政服务等新的管理理念。在管制行政下,政府及行政人员以管理者的面目出现,它的职能是以管理为特征的。随着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对政府行政职能新的需求,政府担负起促进公共利益、增进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责任,因此,行政不再仅仅是国家实现法律与行政事项目标的手段,更主要的是应发挥积极服务的职能。于是,德国行政法学者厄斯特·福斯多夫提出了“服务行政”的理念。服务行政是指以服务为特征,以全社会人民为服务的对象,政府应平等地提供良好的服务。由于税务部门是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的政府职能部门,其服务的理念也应随之不断地发展与深化。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了“服务纳税人”的理念,其是指征税主体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为纳税人服务。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对纳税****利的尊重,也符合了现代服务行政管理的要求,因此,很快辐射到了北美、拉美、欧洲、东亚、东南亚和澳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并成为了一种国际潮流。
二、国际纳税服务体系的先进经验与借鉴
(一)政府立法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利
西方国家注重对纳税****利的尊重和保障,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了纳税人与义务相对等的权利。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为例,1996年6月30日,美国签署通过了新的《纳税****利法案》,新法案对纳税人享有的十项重要权利以及在程序方面应享有的权利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该法案有效地保证了美国联邦税务局能够在纳税人负担最小的基础上,公平高效地执行税法,现已成为美国纳税人保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法律依据。1997年7月,澳大利亚开始实施《纳税人》(taxpayers’chatter),该是由联邦议会委员会提议,联邦税务局通过对其工作人员、社会公众、工商界人士、税务执业者和其他政府机构广泛咨询后完成的。此对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做了明确的规定,并为税务机关开展规范的纳税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二)以“为纳税人服务”为治税宗旨
美国国内收入署(irs)把“为纳税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作为一项“使命宣言”,出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的保证了纳税服务质量。例如:国家税务系统每年将税务经费的10%至15%用于为纳税人服务;在全国开通免费的服务热线用于税收咨询;建立全国统一的联邦税务局网站,方便纳税人查询下载相关信息、表格、出版物。
澳大利亚的税务部门将纳税人称作“customer”,其出发点是要深入树立顾客的理念,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澳大利亚联邦和州都设有税务咨询中心,直接为纳税人查询、解答一般的纳税事宜,同时,还设有翻译,方便使用不同语言的纳税人。税务部门认为,为纳税人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是提高纳税人对税法遵从的基本要求。澳大利亚政府在纳税服务内容、手段和时限上,都确立了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三)税收征管过程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技术网络在新加坡税务局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整个税收过程和行政管理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新加坡国内税务局共设立了四个信息科技系统,分别为:国内税收综合系统、电子申报系统、机构服务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这四个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一体化程度较高,数据信息高度共享。它们首先对税收征管业务流程进行重组,进而,对原有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增设数据处理中心和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税务登记、纳税申报、退税申请、数据图像扫描录人以及信函咨询的回复等纳税服务工作。
(四)建立纳税服务考核评价机制
国际纳税服务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了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可对服务的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纳税服务质量管理的先进经验,建立纳税服务责任制,规范对纳税服务的监督考核。各级税务机关应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纳税人投诉、信息系统跟踪统计等方式收集纳税人满意度的资料数据,并将结果与纳税服务部门的工作考核和工作人员的薪酬与晋升挂钩。
虽然学习国际发达国家在治税理念、组织机构的重组、税收征管的高效程序、税务文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现阶段构建纳税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但是,我国税务机关不应盲目追从,应在充分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加以借鉴与应用。
[参 考 文 献]
[1][英]锡得里克·桑德福/许建国,等.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韦坚,韦宁卫,蒙强.构建服务型税收征管体系[j].金融财经,2006(1)
关键词:“三农”办学;服务地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40
双辽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学校位于双辽市卧虎镇,是一所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集普通初中、职业中专、成人培训于一体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也是全省唯一的一所地处农村的中等专业学校。
双辽市地处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总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3万,土地面积3121.2平方公里,耕地占42.3%,草原占24.1%,现有种植合作社515个,养殖合作社497个,羊34万只,猪41万头,牛8万头,禽类3210万只。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幅员面积广,素有“国家黄金玉米带”之称,双辽市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又是畜牧业基地县(市)。吉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将该市确定吉林省西南部中心城市,具备辐射吸纳的中心功能,这都为该校农牧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合适土壤,为双辽经济发展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得以发挥,服务“三农”的目标得以实现。
学校为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和科技水平,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按上级要求,结合各村户的实际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发放相关资料,使适用技术到农户、到人、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进行生产,真正为农民服务,全面提高r民的综合素质。
1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做到“四个结合”
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该校坚持突出农村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把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作为学校工作职责和奋斗目标。
结合当地经济实际,明确提出把学校建成六个中心:双辽市农职业教育示范实验中心;农村科技人才培养中心;农村新技术新品种实验推广中心;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孕育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农副产品营销拉动中心。办好六个中心,是该校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学校建设,发挥学校作用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具体做到了“四个结合”。
1.1短期培训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在办学实践中,学校了解到社会不仅需要学历教育,也需要短期实用技术培训,有些果园、养殖厂的承包人和技术人员想学技术或更新技术,但又难于脱身,不可能进行2年~3年的脱产学习;有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知识需要更新和补充,而又不能长期离岗学习;一些下岗职工转岗再就业需学习新技术;有些社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上岗前培训等,这些实际情况使得短期培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于是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在搞好长期班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规格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学校组织培训与职能部门相结合
学校每年与本地区的农机局、农业局、土地局等部门,联合开办多次短训班、辅导班,由这些部门负责组织,确定学习内容,学校负责推荐有理论及实践经验的教师讲课。实践证明,与职能部门结合开展培训针对性强,参加人员多,讲课效果好。学校与市组织部联办了村干部培训班,已有1/3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获得了中等专业学历,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普及的开展。2016年暑期,与市农经局联合开办的农村经济管理短训班,解决了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土地承包中的经济与改革的问题。
1.3校内办班与校外办班相结合
根据培训对象大多是成年人,且培训内容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校采用校内办班与校外办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对于必须使用仪器设备为教学手段的,就在校内办班;培训内容对仪器设备要求不高的,根据群众的意愿,深入基层办班。学校利用农闲时间或以乡(镇)、村为单位组织培训班或到果园、养殖场等外现场教学。学校还对全市乡镇农民夜校教师、种养大户等人员进行了培训,效果很好,很受欢迎。
1.4培训内容与培训时间长短相结合
由于培训对象工作特点不同,文化底子的差异,决定了在授课安排上要机动灵活。总之,要千方百计地使他们学懂、学到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和技术。学校的果树栽培培训和蔬菜保护地栽培培训等,就是按果树生长发育的季节来组织教学,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学校不仅为种植户送去了葡萄、苹果等林果的科学技术,而且还无偿向种植户提供50余万株的果树苗木。
2取得的初步成果
2.1发挥了辐射服务功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本着成本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公司化运作“超前新优,具有示范实验作用”的原则。先后建设了四个重点产业园区:一是以花生、芝麻为主的油料作物繁育园区,已成为全市以花生、芝麻为主要品种的油料作物种籽繁育基地。全市花生种植原来一片空白,现在花生的种植在双辽形成了产业;二是以蔬菜果树绿化苗木为主的繁育园区。全市已建起了一大批葡萄果树专业村屯;三是以生态鸡为主的珍禽饲养园区;四是大田作物种植示范园区。推动了学校周边乡镇及双辽市种养业的快速发展,学校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带动了当地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
2.2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了人力技术支撑
[关键词]物体识别;图像处理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140-01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移动机器人视觉的研究越来越热门,移动机器人的视觉导航也自然受到重视,视觉导航中的物体识别算法是视觉导航的三大重点(标定、识别、测距)之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计算机视觉来到了发展的春天,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活跃的也是最有争议的学科之一。
2圆形物体检测系统功能
本系统的主要功能可以分为人员管理,文件操作,摄像头操作,图像预处理,圆形物体检测,参数设置等几个主要功能。下面分别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简单说明。
(1)人员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添加人员,修改人员和删除人员等三个用例。
(2)文件管理模块主要包括选择文件和显示文件两个用例。
(3)摄像头操作模块主要包括摄像头的打开、关闭文件以及抓去图片等用例。
(4)图像预处理模块包括图像的滤波处理、增强处理、二值化以及梯度化等用例。
圆形物体检测模块系统在满足以上所描述的各项功能性需求的同时,对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也有一定的要求,其中包括易操作性、可拓展性、可拓展性等方面的需求。
3圆形物体检测系统设计
(1)文件操作模块设计,主要功能是选定待处理的本地目标文件。以便用户可以顺利完成后续的操作。
(2)人员管理模块设计,实现的是相关的参与人员,也就是系统的用户进行管理与组织。每个用户包括基本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教育背景等。
(3)摄像头操作模块设计,本系统不仅可以对本地图像进行操作,还可以用摄像头实时获取图像来进行操作。摄像头操作模块主要打开摄像头,获取图像,关闭摄像头等几个子模块。
(4)图像预处理模块设计,图像预处理是本系统的重要步骤,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操作,可以很高的去除图像中的噪音,加大前景和背景区域的对比,更好的凸显主要物体形状。图像预处理的各个环节可以顺序执行,也可以单独执行其中的某个步骤,每次操作之后都会显示当前操作后的效果图。
(5)圆形物体识别检测模块设计,它是本系统的最终环节,也是本系统的目的。该模块可以把图像中的圆形物体识别检测,并且进行定位。
(6)参数设置模块设计,它是本系统说对图像中的圆形物体进行识别检测,涉及到了大量的图像处理算法。而每种算法中又有很多的参数需要进行配置,包括滤波参数、增强参数、梯度化参数、二值化参数、识别检测参数以及摄像头配置参数等。因为不同的参数配置可能会适应不同类型的图像,进而会有不同的结果。该模块也是本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7)数据存储设计,它是本系统中只有人员管理模块涉及到了数据持久化问题。由于数据量比较小,操作过程也不是很复杂,因此,本文采用基于XML文件的方法来对数据进行存储和访问。
本系统所需的XML文档设计,本系统将采用一个XML文件来存储所有的用户信息。
4圆形物体检测系统所涉及的算法
(1)滤波算法图像滤波是数字图像处理过程中,最经常使用也是最重要的处理过程,噪声会使原本均匀和连续变化的灰度突然变大或减小,形成一些虚假的物体边缘或轮廓,使得图像的后续处理容易引入误差。因此,要重视图像的滤波处理。
(2)增强算法在一副图像是否适合进行图像对比度增强,是需要进行判断的,经过调研,最后决定使用HSV色彩模型中的图像的V(亮度)值平均来作为判断条件,经过实验,发现V值在100以内需要进行对比度增强,而V值在100以上时不需要进行直方图均衡化。
(3)图像二值化算法利用二值化处理图像可以使得目标物体的轮廓更加明显。将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就是将图像上的点的灰度值置为O或255这两个值,使得整个图像呈现出明显的黑白效果。如何将256个亮度等级的灰度图像通过适当的阀值选取而获得仍然可以反映图像整体和局部特征的二值化图像,是二值化灰度图像的关键。本文采用自适应阈值选取法来进行图像二值化处理。
(4)图像梯度化算法图像经过上述处理后,进一步利用梯度图像获取算法来获取梯度图像[5]。形态学梯度图像获取方式可以设计为如下方法:
(1)对原图进行膨胀运算,得到膨胀后的图像并保存;
(2)对膨胀后的图进行腐蚀运算,得到腐蚀后图像并保存;
(3)计算膨胀后的图像与腐蚀后的图像中相同点的像素值的差,如果相减为0,则将像素的值记为0,表示这个点不是边缘,如果不为0,则这个点极有可能是边缘,那么就记为255。
(5)圆形物体检测算法设E为图像空间的边缘点集,P为参数空间的参数单元集合,设参数单元的计数值为value,当参数单元pc的value达到指定阈值Nt时,pc所对应的圆成为候选圆,判断图像空间中落到该候选圆上的点数Mpc,如果大于该圆所必须达到的最小点数Mmin,则确认该候选圆为真实圆,记下该圆相关信息并继续进行下一个圆的检测。当检测到的该圆达到预定数目时,结束检测过程;若事先不知道圆的个数,则可规定检测一个该圆过程中所允许随机采样的最大循环次数Kmax,当采样次数已大于Kmax,而参数单元的点集P中仍没有参数单元value达到指定的阈值Nt,则认为Hough变换已不能检测到更多的圆而结束进程。
关键词:复杂性;风景;服务;价值;体系构建
1引言
人们提及风景区,常常会与旅游联系在一起,对于风景价值的理解更多的是关注其观赏游览价值,由于这种大众的价值取向导致风景区的建设、规划以及管理均围绕风景区内的旅游活动展开,因此旅游服务体系被过分放大,直接面向游人的各种游赏服务设施的建设就成为我国风景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然而,这种只解决眼前问题、不具前瞻性的风景服务体系已严重阻碍了我国风景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
2国内外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