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古典文学形式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02 15:55: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古典文学形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古典文学形式

第1篇

阴阳学说是《中基》课程的开篇内容,也是贯穿中医学体系的重要理论。但是阴阳理论非常抽象玄奥,难以理解,需要教师认真巧妙地讲解。笔者运用文学方面的各种体裁进行了逐步引导,首先运用含有“阴阳”的成语让学生品味其中阴阳的蕴义,如阳儒阴释、阴疑阳战和阳奉阴违等;接下来选用大家熟悉的唐诗中包含“阴阳”的诗句来渲染阴阳的文学艺术意蕴,进而理解其医学涵义。如唐•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可以借此启发学生白昼为阳,夜晚为阴,故曰“阴阳割昏晓”。又如唐•岑参《经火山》:“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此句为描写《西游记》中火焰山的诗句,可以向学生讲解之所以把形成火焰山的太上老君炼丹炉中的炭火称为“阴阳炭”,是说明道家无非也是按照阴阳的理论进行修炼的。《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史湘云和翠缕一段关于阴阳的对话,形象深刻而恰当地阐释了阴阳概念的基本涵义、要点和难点问题,非常适合作为引导性的素材。更为关键的是,此段运用了湘云和翠缕对话的形式逐点逐层予以阐释,具有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作用,非常适合于初学者。其中翠缕对于阴阳一无所知,她的由无到有、由浅及深的认识过程中所出现的疑问、困惑和误解,贴切地反映了广大学生的心态。而湘云形象生动且要点明晰的引导和启发,俨然一名优秀的中医讲师,逐步解除了翠缕(包括学生们)的疑惑。另外,这段话中尚有文学场景的精彩描述、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通俗形象而趣味盎然的语言对白,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在感受文学名著的特殊魅力的同时,对阴阳理论有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茫然到了然的认识过程。同时配合教师的全面深刻的解析、细致巧妙的引导,会在阴阳理论的教学上收到极佳的效果。

二、五行学说的文学阐释

与阴阳学说相同,五行学说也是学生学习中医的入门性理论,也存在着抽象晦涩的特点。同样需要举出通俗易懂、形象深刻的例证予以引导和启发,以促进其入门,加深其理解。《西游记》中的故事多为学生从小耳熟能详。在五行学说一节授课之初,可以《西游记》典故作为引子:孙悟空自恃神通广大、无人能敌,可他一个筋斗即使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如来佛的五个巨大的手指便代表了五行理论。如果此时学生尚觉牵强的话,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同学们说如来佛把孙悟空压到了哪一座大山下面?”学生们略作思索便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五行山”。接下来教师便借此讲解,即使孙悟空也要受到五行规律的控制。这样学生对五行理论便有了一个很好的感性认识,可以激发起他们学习五行学说的兴趣,对之后的正式讲解极有裨益。另外,《红楼梦》八十三回王太医对林黛玉脉案的分析,既含有五行相乘的解释,又有五行相侮的阐述,非常恰当地反映了五行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王太医诊脉后写道:六脉弦迟,素由积郁;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必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随气涌,自然咳吐。此处提到各脉所对应的脏腑,可以先向学生阐明左右寸关尺对应的脏腑,然后详细讲解“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此句是讲肝乘脾,即木乘土的病变,即五行中相乘的关系。而接下来“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必受其殃。”正是五行中相侮(此处为肝侮肺、木侮金)的关系表现。如此讲述,学生自然更易于理解,且印象深刻,以至于终生难忘。

三、风学的艺术点缀

关于风邪的致病特点,若不予以举例引导,学生也易于迷惑。《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描写柳絮的词,对风学不无裨益。该词写道:“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词中“东风卷得均匀”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反映了风性主动和风邪轻扬向上的特性。学生在优美典雅的词韵中极有兴致地感受美妙文学意境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风邪轻扬向上和风性主动的特点与致病特征。

四、七情教学的典型例证

在《中基》病因一章中,学生对六致病容易理解,对七情致病就显得困难了。鉴于学生中学已学过《范进中举》,可以此讲解喜伤心的理论,范进由贫民升为举人,在当时可谓“一步登天”,其狂喜而致病就不难被学生理解了。中医七情理论认为“喜伤心、心主神”,心神乱则神无所主故癫狂。笔者又针对范进癫狂是如何治愈的问题,联系中医“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按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告诉学生范进恢复正常乃是因为“恐胜喜”(即水克火)的结果。另外,《红楼梦》中林黛玉乃是一多愁善感的弱女子,加上父母早逝、寄人篱下的人生境遇,使其长期处于悲伤忧郁思虑的不良情绪之中。悲则气消,悲忧伤肺可使肺气耗伤,故林黛玉多表现为精神不振、意志消沉、乏力气短、咳嗽等症状。思则气结,肝气郁结均会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而黛玉多表现为饮食不进,食欲降低。长期忧郁不解,气郁不畅则伤肝,悲忧则伤肺,思虑过度则伤脾,多种不利情绪相互影响,对机体的损害自然会愈加严重,最后因婚姻不顺又加重了悲忧情绪。多情交织,均会损伤及心,心气不足则悲,所以林黛玉是在悲忧伤肺的基础上,多种不利的情绪相互影响而伤及多脏,日久终致咳血早逝。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随着老师的讲解驰骋奔跃,上下古今,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七情致病”也就容易理解了[2]。

五、痰饮教学的形象实证

第2篇

我国的舞蹈艺术能否健康的发展,能否跻身国际民族之林,取得与文明古国相称的声誉,能否体现振兴民族文化的精神,这些要求取决于舞蹈教育。舞蹈教育所培养的和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不仅能够体现出舞蹈教育的方针,也直接影响到舞蹈艺术的审美思潮和艺术取向。而舞蹈教育的资质水平又将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资质水平,所谓办学理念,直接体现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因此,如何关注舞蹈教师的资质,将直接关系到舞蹈艺术发展。

在舞蹈艺术的各门类中,民族艺术学科――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与从外国引进的芭蕾舞、现代舞等学科又有所不同。民族艺术的意义是在于代表民族,体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也就是民族的审美智慧和民族的创造才能。因此,民族学科的教学和教师又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职责。本文所思考和探讨的,便是中国古典舞教师文化修养的问题。

一、古典舞的艺术定位

中国古典舞作为民族艺术门类的一种,对于民族的凝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典舞不是历史上某些舞蹈当时已有的名称,和古典哲学、古典文学、古典艺术一样,是后人认为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某些哲学、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而给予的名称,而且是若干种哲学、文学、艺术作品的总称。在现代社会都不去搞现代舞还要继续保留古典舞,就是因为古典舞是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是我们祖先经过了几千年所创造的艺术,代表着我们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古代传统。

首先要明确古典与古代的关系。所有的古典艺术都是形成于古代,是历史的产物。有的流传了下来比如:文学、诗歌、绘画、建筑、工艺等。有的只有一些资料,没有鲜活的流传下来比如:音乐、舞蹈。因此,把握古典的形式、风格只能进行继承和研究。其次当代古典舞是今人编创的,而编创的根基是历史、是传流、是古代。“知”而后变,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有坚实的历史材料和对材料做社会科学性质的研究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古典舞的形式和审美方向的问题,才能把握民族的特色。古典舞是形成于古代的舞蹈,我们常说“传统”,传统是历史的积累,是经过一代一代古人长期的继承和创造,才凝定为若干种艺术形式,并从那些艺术形式当中体现出艺术的规范性和美学传统。因此,古典舞与古代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二、是定位为文化形态,还是定位为技术技法系统

文化是审美的基础,审美观是艺术必须解决的核心,作为审美基础的文化不同种族、民族,以及地域的差异,及其特征和个性,没有特色的个性,民族就难以存在,中国古典舞也是如此。不同的民族艺术,具体表现在形式、风格的不同,形式由舞姿造型和活动的流动连接的方式构成。而形式所体现的风格――即艺术韵味,则密切联系着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的诸多方面因素,即意识形态。中国古典舞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必须有独具的形式、风格、技法,不能把其他舞种借过来代用,代用就是说明还没有弄清楚自己的“面目”什么。

任何一种艺术技法都是根于一定历史和文化,又无一例外都有继承性――也就是“来路”。艺术是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领域中一个组成部分。牢记这一点或者甩开不管都无法改变这个科学论定。因此舞蹈作为一门艺术不可能没有思想、没观点、没立场、没取向。不同的形式、风格产生不同的技能、技法,艺术的形式、风格没有统一的审美标准,艺术的技能技法也就没有统一的评判尺度。不同的文化的形态决定着舞蹈的技能技法,作为古典舞不能只注重技能技法体系,而是要将古典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看待。技能技法是为古典舞的审美取向而服务的,而古典舞要想达到所要求的审美取向就必须依靠技能技法,这两者是互相依存的。

三、作为一名合格的古典舞教师的责任,自身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及修养

以上这些观点直接牵扯到教学上,从教学出发认清古典舞今后所要走的道路是作为一名从事古典舞事业的教育者的责任,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学演绎,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艺术形式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学习并掌握中国古典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了解本土文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这就要求古典舞教师自身对古典舞的感情和审美倾向一定要清楚,这是从事古典舞事业的教师们所必修的课程。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上只保留在形式的把握,不能提高到文化的教学程度。那么,课堂教学就将脱离文化而成为单纯的技能、技法教学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旧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们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照搬硬套、墨守成规上,教师的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创造力十分的缺乏,这将直接影响到古典舞今后的发展。那么作为一名大学古典舞教师所应该具备哪些文化修养呢?

(一)必须了解古典舞、了解中国古典舞性质的由来

所谓古典舞主要是指历史上为贵族服务的宫廷舞蹈;被宗教利用成为一种祭祀形式的宗教舞蹈;或者曾经走上政治舞台,是在专业化、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古代舞蹈形式。这些虽然是古代民间舞的加工、发展,但与自娱性有节令、地域和物质条件限制的民间舞蹈有所不同,它是具有吸收、融会不同民族、地域外舞蹈的优越条件并且是在贵族文化、宗教意识或者是在广泛的――不限于一个地区的欣赏趣味影响下发展、提高起来的。形式比较完整、严密,表演、技巧也高于民间的水平和成就,对历史上的舞蹈文化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因此,作为一名古典舞教师必须了解中国典舞的含义,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体现特色,突出特色,培养决定古典舞形式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了解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审美取向,将技术技能与文化形态联系起来,真正达到技能技法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必须有热爱这样文化的感情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五千多年里,舞蹈一直占领着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说舞蹈的发展也是很积极的,它是每个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等各项有关于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一名当代古典舞教师我们不但要了解现代舞蹈发展的状况而且也要对古代的舞蹈发展状况有所了解,这是必须的。我们要随时赶上时代的潮流不被时代所淘汰,推陈出新是教师们所肩负的重任。但是推陈出新并不代表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舞蹈历史遗忘,正好恰恰相反,将中国舞蹈的精髓展现在世人面前是作为一名中国古典舞教师所应该赶上的潮流,这也是使命。必须回溯历史、回溯古代了解古代舞蹈发展的脉络,搜寻古代舞蹈资讯,并尽可能的多学点各个层面的中国文化,卑能最大限度的体现我们祖先在这门艺术所创造的美,也就是我们民族的智慧。要想去了解这些,必须通过自身内心达到对中国古典舞事业的热爱与关注,这样才能将所了解的慢慢吸收到自身的脑海中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三)必须具备哲学、历史、民族、宗教、习俗的艺术多种文化基础知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作为一名古典舞老师尤其是大学教师要学会不断的去探索,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时代已经不再允许那些墨守成规的、老套的、没有内涵的垃圾艺术存在了。“创新”是我们已经不可逃避的事实,要想创新必须从自身的文化修养作为起点,不断的充实自己使内涵变的丰富起来。作为教师的任务不光是只是进进课堂,对学生进行肢体上的训练,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变的博学,不能让学生只局限在舞蹈的技能、技法上。如此看来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们必须先从自身作起,教师应该所懂得的是除去教材本身以外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就是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取向和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这样一来只有自己懂的多了才能去教学生、引导学生,才在学生面前有说服力而且这也可以帮助教师自身在中国古典舞上不断的创新。哲学、历史、民族、宗教、习俗、绘画、建筑、等等的这些历史文化都是与舞蹈相联接的,灵感不是随时随地就有,文化的积累相当重要,只有两者相互的配合才能创作出更好好的艺术作品。还有的就是现在学习舞蹈的学生专业水平越来越高,可能在某些方面教师和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或出现教师落后于学生的现象。面对这些种种的压力,必须促使教师们时时刻刻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不断的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的探索舞蹈教育领域的未知世界。

(四)古典舞教师自身文化的重要性,这关系到古典舞事业今后的发展

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不菲是表演、教育、编创,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在技能、技术培养的同时进行艺术思想教育,如果不把爱国主义情操,热爱民族文化传统的感情培植起来,不把“武装头脑”作为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去抓,就很难体现民族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现在在教学中有很多老师只懂得硬搬乱套,只懂得照着已经编好的教材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对学生只是进行单一的技能技术的训练,更何况自己动脑子去学习其他的艺术各类知识了。对学生们所提出的有关于专业上的知识更是避而不答,因为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作为一名古典舞教师首先自身就不具备舞蹈教学的能力又如何去教学生呢?尤其是现在西方的现代舞对中国舞蹈的入侵,如果作为一名古典舞老师对中国古典舞蹈没有坚定的信念那么她所教出来的学生也很有可能被同化。

教师是全方位给予学生成长的指路人,学生最终的好与坏,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对自己的把握,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们也是从学生时代慢慢成长起来的,所以应该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应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需要永远的站在时代的前头,永远站在知识的前头,如果教师落后了,我们就可想他教授的学生,损害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代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法,不仅能传授专业知识解惑释疑,而且能探索研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种种的这些更是证明了教师的文化修养是多么的重要,也更是对从事古典舞教育事业的教师们所提出的要求。

古典舞要想求发展必须依靠强大的教师队伍,就象汉唐古典舞它就是在一些优秀老师的带领下发展起来的。开设这个专业并不是说要回到汉代、唐代,更重要的是面对祖先留给我们丰富的传统舞蹈文化遗产呼唤如何把它更好的保护和发扬。这也正是古典舞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发展的一个方向,只有这样民族的自豪感,民族的凝聚力才不能被磨灭。所以作为一名古典舞教师任务是艰巨的,我们不能保守,必须创新。对于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的千锤百炼,闪烁出光辉的异彩。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研究

现行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经典的古诗文,它们不但是我国博大文化的浓缩,同时也是历代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古诗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本文将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结合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在理论研究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小学阶段的经典古诗文进行教学分析。

一、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兴趣是求知的向导,也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其积极性才会越高,所学到的知识就会越牢固。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铁杵成针》时,其篇幅较长,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诗文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讲故事或情景表演的方式,化难为简,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文内容。再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幅云雾浓重厚密,山林高大幽深的图景,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将学生带进诗人寻访隐者时的山林环境中,体悟到隐者隐居世外的高洁性格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争相表达自己的感受,此时再结合书中的插图,让学生以形象的语言述诗意、悟诗境,就能得到水到渠成之效。对于大多数文言文,只需要学生了解其中的意义即可,而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则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当学生理解诗文的基本意义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个故事讲出来,如: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比赛等,不但趣味性较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意境美

古人在吟诵诗词时,往往都带有强烈的感彩,读到时,一般都会心潮澎湃、手舞足蹈,可见,一首好的诗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引人入胜,使人感觉身临其境。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意境、感悟主旨。

1.初步吟读,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首先让学生用之前所学过的方法自由诵读,要求做到吐字清晰、读音准确、表达流利,以消除所有的语言障碍。

2.品读结合,充分体会诗文的意境美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诗文中的关键词,并在诵读过程中对这些词加重语气、拖长声音。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和何时”,就应在诵读时加重语气。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范读、比赛诵读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古诗文朗读训练。

三、加强联想能力,使学生在想象中入境悟情

想象实际上是根据过去经验和原有记忆进行深加工,最终所形成的新的意向和观念。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阅读古诗文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联想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促使他们展开想象、由此及彼。例如,在教学《示儿》时,应抓住其中的一个“悲”字,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何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的画面?让学生通过思考进行想象,想象到诗人面对国家的衰亡,老泪纵横,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悲凉的诗,体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当枯燥的诗句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学生才能真切地投入其中,真正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想起所想、感其所感、乐其所乐、悲其所悲。可见,诗文所包含的内在意蕴,能在“想象”的引领下喷涌而出。吟诗作对的目的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所以,诵读古诗文首先要“入情入境”,通过诗中描绘与作者达到思想交融的境界。只有真正领悟诗人的内在情感,才能体会古诗词的丰富内涵。比如《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通过母亲为远行在外的孩子缝衣服这件小事,深情地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并采用比喻手法作为结尾,既展现了优美的意境,又体现了深刻的内涵。

第4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 教学模式 人格 当代意识 文本

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执行死刑,至此,复旦大学投毒案告一段落,两个年轻人用自己的生命悲剧给国内的高校和高等教育者敲响了警钟,中国大学的教育将何去何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文精神的缺失、生命教育的忽视、人格培养的疏漏等将如何在各科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成为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当今教育功利化、职业化、文学无用论等观念盛行,大学生重实用、轻素质, 重功利、轻人文,使古代文学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被边缘化甚至陷入了困境。但是古代文学是人文学科中的核心课程,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典的作家作品、深刻的思想哲理、浓重的人文关怀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起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逐步为各高校提倡和实践,本文结合古代文学的学科现状和教学改革实践对当下的古代文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思考:一,育人为本,注重人文教育;二,古为今用,树立当代意识;三,突出文本,重视经典阅读。

一.育人为本,培养健全人格

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品性、能力、责任和人格。大学首先培养的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人才。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是以“文”化人而非以“识”造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工作发展就把育人文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人格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品质。[1]古代文学教学应从“文学是人学”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现代教育意识。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正是一个展现古代文人志士的理想高尚人格,并引导学生在古人理想人格的感召下磨砺和提升自己,从而建立自己的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讲到:“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2]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结合作品和作者经历深入阐述古人的人格魅力,文学是人学,作家的经历和人格定可以穿越时空与当今的大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屈原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3]的高尚贞洁和“受命不迁,生南国兮”[4]的忠贞爱国;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5]的淡然洒脱和“既轩冕之非荣,岂袍之为耻”[6]的安贫乐道;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7]的仁爱忧民和悲天悯人的儒家情怀;苏轼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8]的旷达超然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9]的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范式均可以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教学资源。“任何健全人格的构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当前经验与以往经验在文化积累中的一种综合。”[10]大学生通过古代文学的学习可以从古人的人生经历中吸取经验,从他们的人生智慧中汲取营养,从他们高尚的人格中吸收能量,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

二.古为今用,树立当代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应坚守文学本位、史学思维和文化学视角的总体原则,突破传统的“重文学史的传授而轻文学作品讲授”的史学模式,从文学的学科定位和教学理念上更新。既不要给学生留下古代文学课程就是古代历史课的印象,还要结合文学是人学的本质属性,树立当代意识。教学从当下出发,联系时代和新闻热点,寻找古代文学与当今大学生现实人生的契合点,学古识今,古为今用。陈平原在追忆程千帆先生的文章中提到:“‘古典学者’应该具有‘当代意识’。……而(程千帆先生)在90年代中期与学生程章灿的对话中,则再次强调:‘研究古代文化文学,是为了现在活着的人,不想到这一点,我们的研究便没有意义。’”[11]教育的当下性关怀,是所有课程改革的重点,古代文学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活用热点新闻,把当下事件适时引入课堂,既可以拉近古今的距离,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2013年河南周口的平坟复耕事件可以在清明节前后授课时提及,并结合中国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2]的文化传统和关于清明时节的诗文引发学生讨论并思考“清明”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当今文化节日传统观念淡化甚至歪曲的现状,形成一种学习、保护、捍卫传统的文化自觉。2012年央视新闻中心在重阳节推出的大型新闻公益活动“2012我的父亲母亲”,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天津老人发出的“恨不得快死”的悲凉无奈之声是对大学生进行感恩和孝道教育的经典教材。若把视频播放和古代文学中的孝悌文化和相关文学作品相结合,学生会从古典诗文中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1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4]等文本中更好地体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孝道文化,并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自己的所思所想。另外《汉字听写大会》的盛况播出和全民关注与“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汉字文化的衰落;复旦大学投毒案及大学生自杀跳楼案件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坏,孝之始也”[15]的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生命教育;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古代文学定时代的文化输出和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与中国的中医等传统国粹的落寞与新发展等都可以引入课堂,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中国古代文学史源远流长,作家作品包罗万象,每个教师都应联系实际,以人为本,树立当代意识,适时寻找古代文学与当今学生现实人生的契合点,让学生“臧往以知来”,在古代文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经典作品的赏读中净化心灵,提升修养,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挫折,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浓郁的人文情怀的大学生。

三.突出文本,重视经典阅读

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应当要有浓厚的文本意识,立足文学本位,重视文本分析和经典阅读。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一部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心灵发展史,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就是古代士子人文情怀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外化,对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存有无可替代的潜在功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辞以入情”[16],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比较早地论述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情感的互动和审美活动的完整过程,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更是强调了情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重要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于声,莫深乎义。”[17]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结合具体时代和作者经历领悟文本中渗透的作者的浓厚生命体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而这些体验可以穿越古今与当代的大学生在心灵上产生碰撞,在情感上产生过共鸣。“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18],这便是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阅读意义的最高阐释了。爱情是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主题,如何引导学生在当今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树立正确合理的婚恋观,除了心理专业讲座外,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典爱情诗篇的解读更能发挥其由内而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元稹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全是对亡妻韦丛生前身后琐事的描写,却寄寓着一种人生的至情。其诗句“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19]和“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20]更是情真意切,充满哀思,感人肺腑。“夫微之悼亡诗中其最为世所传诵者,莫若《三遣悲怀》之七律三首。……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21]若结合苏轼悼念结发妻子王弗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解读,爱情的真挚和长久是花前月下的海誓山盟、卿卿我我,还是日常生活的相濡以沫、相知相守不言自明。 学生在品读赏析“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和“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22]经典中定能领悟爱情与金钱利益和权势富贵的关系,定能领略古今中外伟大爱情的真谛,从而培养合理的婚恋观和择偶观。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题材包罗万象,经典更是不胜枚举,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大文本分析和经典作品阅读的力度和深度,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作品熏陶和感染下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四.结语

“忽视或轻视文科教育,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导致这个社会的庸俗化。”[23]毋庸讳言,文科教育在今后的高等教育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高等院校发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优势,具体到古代文学教学的课程改革和创新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探索和实践:一,育人为本,注重人文教育;二,古为今用,树立当代意识;三,突出文本,重视经典阅读。古代文学教学任重而道远,每一个古代文学教师都应根据学校、学生和时代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和创新课堂,开拓进取,丰富教学模式,发挥学科优势,让课程本身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11,第85页.

[2]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商务印书馆,2010,第219页.

[3]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M].中华书局,1982,第2468页.

[4]吕晴飞.《屈原诗歌评赏》([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第241页.

[5][6]王瑶.《王瑶全集卷一・陶渊明集(编注)》([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第424页,第489页.

[7]张式铭主编.《李白杜甫诗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第305页.

[8]苏轼.《苏轼诗集》[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第2367页.

[9][22]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第356页,第141页.

[10]曾大兴,纪德君.《古代文学教学创新与大学生能力建设》[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62页.

[11]陈平原.《古典学者的当代意识》[J].《东方文化》,2001年,第1期.

[12][13][1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第6页、第2页、第4-5页.

[15]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M].中华书局,2007,第221页.

[16][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知音》[M].中华书局,2012,第555页.

[17]白居易.《白居易集》(卷三)[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第441页.

[18][宋]赵与时.《宾退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116页.

[19][20][唐]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M].中华书局,1982,第98页.

[2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三联书店,2015,第108-110页.

[23]阎志坚.《重视文科教育 深化文科教育改革――高等学校文科教育改革座谈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1996年,第9期.

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诵读古诗文;兴趣;培养方法。

引导和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是义务教育中不可缺少一部分,也是义务教育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中小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中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兴趣的培养,增强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对小学生的熏陶,对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经典文化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现代社会,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外来文化的入侵越来越明显,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大。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层力量,教育和培养中小学生对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将重点探讨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兴趣的意义

在现阶段,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有着很重要的显示意义。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对以后的人生发展都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古诗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日常交际中最实用的交际工具。古诗文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新课标总要求中规定:小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可见经典古诗文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教育的成败。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优美的诗词文赋无疑是这条璀璨星河中无数闪耀的明星。从古诗文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来看,古诗文往往用最浓缩的语言,它形象生动、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记录真挚的感情、美好的景色或难忘的事件。培养中小学生品位古诗文的过程,就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对古诗文逐字逐句的品位,对古人写诗文场景的回忆和感受,学生的审美能力便会慢慢的得到提升,古诗文语言精练,用字精准,引人深思。

3. 诵读古诗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经验和相关数据表明,一个人成年之后,脑海中记忆的古诗文大多数是小学、中学所诵记的。因而,通过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必然使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为丰富一生的文化积淀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兴趣的途径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在很多地区,中小学生的教育不尽人意,对古诗文的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一部分老师抱着“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观点,只是让学生单纯的背诵古诗文,而不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意义;有些老师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因而,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要结合多方面的力量,综合学校教育、家庭的教育、社会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1.改进策略,重视教学方法.

我们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古诗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的方法同样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不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对课堂和所学对象产生一种排斥感。

(1)和学生做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基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师应该尝试着和自己的学生做朋友,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在教书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消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障碍,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2)给学生讲故事,创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许多经典的古诗文,在其创作的过程中、流传的过程中,都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喜欢听故事也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把古诗文作品流传过程中包涵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传奇,把握时机,予以穿插,以故事的形式让给学生听。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体会作者情感,也可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生活中得到调节,享受轻松、愉快。

(3)让学生比记忆,激发互相竞争的局面。

2.改变观念,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为此,在培养古诗文兴趣方面,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些能激发孩子兴趣的读物,到达增加知识,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创新思维,重视智能教育

第6篇

关键词:分工;交易效率;温州模式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024-02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温州率先打破计划体制试水市场,以家庭小作坊工业形式发家致富,速度惊人,而温州经济发展的路径也被冠之以“温州模式”之名。直到本世纪初温州经济增速减慢,学界关于“温州模式”的讨论才从狂热追捧转为冷静思考乃至批判。

2 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基本观点

杨格发展了斯密视分工为内生变量的观点,指出:“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经济进步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之中。”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杨格定理,认为分工的演进是专业化的收益和交易费用两难冲突折中的结果。新兴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杨小凯认为,劳动分工是一个自发演进的过程,交易效率是交易规模的增函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能支付一定的交易费用,从而可以选择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市场的择业自由和自由价格等自利决策的交互作用,使得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上升,市场也因此出现。另一方面,升高的专业化水过来加速了人力资本或经验的积累,使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形成一个良性自我循环机制。而当分工演进的潜力因人口规模或者制度限制等耗尽时,分工演进缓慢甚至停止,这时社会经济增长进入成熟阶段。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报酬递增机制与竞争的市场具有相容性,存在着竞争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一致性,每个角点均衡意味着局部的帕累托最优,全部均衡是众多角点均衡中效用最大的那个。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不仅解决在给定分工结构下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问题,它还给出了在各种经济组织结构中选择最有效率的分工结构的解,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了。

3 温州模式概述

温州模式是指改革开放以后,以浙江温州地区为代表,涵盖台州地区之内的一种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而政府在其中“无为而治”的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试探阶段:以数量巨大而规模较小的“前店后坊”式家庭作坊为主要特点。温州商品迅速打开市场销往各地,温州经济出现明显增幅。但是该阶段出现了仿造、假冒外地名牌产品等问题。

(2)黄金阶段:以大规模专业分工生产为主要特征。温州民营企业从小型家庭工业发展为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制造企业集群,为企业获得技术外溢、规模经济等提供了便利。在该阶段,温州已走出了假冒伪劣的阴影,皮鞋制造等企业集群闻名世界,但大部分温州生产的商品仍然不敢标注产地为温州。

(3)问题阶段:以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环境污染、城乡差距等突出问题为主要特征。

史晋川2003年预言“现在的‘温州模式’将在25―30年后消失”,他从温州经济和温州人经济的不同层面提炼出以下三个现象:①温州的制造业结构演变缓慢;②温州的外资引进步伐缓慢;③温州人把生意网撒向世界各地。三大现象引发三大问题:温州制造业结构是否存在“代际锁定”?温州为何没有“外企”?温州人为何要通过大规模移民的方式来撒开生意网?

光认为相较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温州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变是在传统产业范围内的技术、加工度和附加价值上的发展,而后者更适合温州发展路径;同时,他提出简单地比较人均GDP和资本外流就判断温州模式衰落和“产业空洞化”是有问题的。

张仁寿认为温州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反映的是地区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客观变化,因温州在体制上的先发优势逐渐弱化了;同时,温州经济特殊之处在于“温州人经济”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温州经济”;最后,温州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制度创新陷于式微。

4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框架内解释温州模式的产生及发展

(1)温州的起步。

19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一方面计划经济仍占绝对主导,经济发展受制于制度限制和观念束缚;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推行的违背资源比较优势的重工业型赶超战略使得计划资源向重工业倾斜,造成产业结构畸形化,资源配置效率低,社会生产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内进行的分工模式。(记为模式Ⅰ。)

在本文分析中交易效率E影响因素有:市场规模M、融资效率C、制度因素R、其他因素O,记E=f(M,C,R,O),且E是M、C的增函数。由此可得当时中国私营企业发展环境并不理想:第一,M很小以致可忽略不计,同时分工结构给定,市场进入壁垒很高;第二,由于资本向重工业倾斜,而个体融资渠道较窄,C不高;第三,制度上对非公有制经济有很大限制;第四,其他因素包括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交通运输等技术方面的影响等。

在模式Ⅰ中由于E很低,分工产生的总交易费用超过专业化经济的好处,人们并没有动力打破该种分工结构,而温州却走出了第一步,因温州模式起步于家庭作坊,而家庭作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E:①M――计划体制下短缺必然存在,潜在需求巨大;②C――家庭作坊启动资金可通过家族内部成员募集;③R――当时的温州政府对温州萌芽的私营经济持“无为”态度;④O――家庭不存在委托成本,市场尚未打开时运输方面带来的交易费用可以降低。

综合以上四种因素分析,家庭作坊式的个体加工经营企业的分工模式(记为模式Ⅱ)交易效率E1要比模式Ⅰ的交易效率E2高,而专业化后所得的收益又提高了,自此温州模式进入一个正反馈机制。

(2)温州的发展。

温州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交易效率的改进和分工水平的提高,生产规模并市场规模的扩大。在该阶段,影响E的四大因素有了明显的改善:①M――温州的产品在这个阶段销往全国各地,因其价格低廉而拥有广泛的市场;②R――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束缚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区蜂拥前来考察,这体现了政策上放宽使经营环境改善,也为温州带来了新的商机。

分工水平的提高分为两个层次:

①迂回生产链条拉长,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

所谓迂回生产链条拉长,是指交易效率的改进会产生一些与工业化过程有关的共生现象:专业化水平上升、迂回生产链条加长、每个链条上中间产品数增加、生产率上升、新机器出现、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程度、市场一体化程度、市场容量、生产集中度等都上升。

温州模式起步之初,“前店后坊”式的家庭企业小而专,不存在迂回生产链条;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的细化,对原材料、新的机器设备及中间产品等的需求产生,迂回生产链条不断拉长。在分工细化的基础上,由于区域性的产业集中使交易费用降低;同时,用外部交易关系代替内部的投资和企业管理关系,有利于形成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产品成本下降;最后,这种区域产业集群能够与温州地区的家族企业体制结合在一起。

上述验证了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的网络效应和集中交易对提高交易效率的效应:分工网络的大小取决于交易效率,而交易效率又取决于交易的地理布局;集中交易提高交易效率的效应,反过来又取决于分工的水平。而在市场竞争中人们会尽量减少交易费用,这类集中所有交易的产业集群就会自发形成。

温州在该阶段发展极为迅速。以温州制鞋业为例,1978年,温州市区鞋厂仅19家,皮鞋产量49.68万双。而1981年底,光是温州鹿城区个体制鞋户就达到了99家。其后,随着专业化分工和各类专业市场的建立,温州鞋业企业的数量快速增加,1994年达到了6000多家,这还不包括上千家配套企业。而2009年温州市年产鞋量为12.86亿双,占全国年产鞋的11.7%。

②分层组织结构复杂化,在企业管理上出现更多层次。

当交易效率不断改进时,分工在迂回生产中会越来越深,因而使企业内的分层结构和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分层结构同时发展。而劳动交易效率相对于中间产品交易效率越高时,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分层结构与企业内的分层结构之间的分界线,就会越来越朝着增加企业内分层结构层次的方向发展。温州最初简单的家族式企业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一点将在接下来的内容详细讨论。

(3)温州模式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进入21世纪后,面对日益严峻的要素、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约束,温州经济开始遭遇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压力,自2003年开始出现经济增幅在浙江省内处于倒数的局面,并不断出现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部分或者整体向域外迁移。在企业外迁的同时,温州民间资本大量向输出,投入到房地产、能源矿山等领域,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温州街、温州城兴起,形成了独特的“温州人经济”现象。

由图1可以看出,温州的经济增长幅度在1993年达到最大,为54.6%;1999年温州市经济增幅到达一个极小值,仅为8.5%;并且自2007年起,温州经济增幅下降趋势越发明显,2009年仅比上年度增长了4.3个百分点。由经济指标排名来看,2002年温州经济的排名掉到了全省第七,2003年上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在全省倒数第二,随后两个月排名全省倒数第一。本文简要分析其中三个原因:

①家族式企业发展瓶颈: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达到一定层次,企业分层结构组织也随之复杂化,家族式企业开始限制企业的进一步扩大规模,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上的排他性使得家族式企业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从制度上限制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亲情关系替代企业管理,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的放开,市场规模的扩大,整个社会的交易费用降低,模式Ⅱ相对比较低的交易效率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②过剩的产业资本外流:温州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类产业内竞争激烈、利润下降,使得产业升级受到重重阻力,温州本地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无法吸收前期积累的大量过剩的产业资本,导致资本外流出现大量的“温州炒团”。

③制度创新式微:政府因素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降低交通运输成本、改善融资环境等方面都可以提高交易效率E,进而促进专业化经济,而温州缺乏这方面的改进。

5 结论

温州模式是中国市场化的标本,从地域覆盖上虽无太大份量,但是其逻辑与理路演进具有一定的标本意义。温州模式现在遭遇的问题,也是中国市场改革深化中遭遇问题的先发征兆,认真分析研究温州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可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深化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阿林•杨格著,贾根良译.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06).

第7篇

关键字:女性;传统;坚韧;自我意识

自19世纪以来,欧美国家的女权运动开始产生并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带着她们笔下的女性角色登上了世界文学史的舞台。斯嘉丽、梅兰妮、简爱、艾莉诺、玛丽安的出现,让男性读者们更好地认识了女性独特的品质,也让一直被压抑着的广大女性读者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她们不再是柔弱无力,屈服于命运的传统角色,而是用她们的包容,善良,勤劳,坚韧和执着打动了万千读者,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榜样。

1 女性之美的继承和发扬

中的梅兰妮虽不构成故事发展的主线,但却与主人公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梅兰妮用她的温柔善良,善解人意赢得了身边所有人的尊重。并且在全书接近末尾处,用她对斯嘉丽傻乎乎地信任,让斯嘉丽无法对她再起任何嫉妒之心。斯嘉丽与梅兰妮在战争中流离的时候,从没有过多地考虑过斯嘉丽对于她的”坏心眼”,而只是一心一意地依赖于斯嘉丽,把她当作自己生活中唯一的依靠。当别人都在谈论斯嘉丽与自己丈夫的韵事时,梅兰妮却选择相信斯嘉丽的清白,这在外人看来是多么愚蠢啊!然而这种看似愚蠢的单纯却拥有无比的力量,中国古语云:水能克刚,梅兰妮的单纯和善良让她的生活免于嫉妒和仇恨的折磨,也最终为她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简爱的敏感细腻是她性格中十分重要的一部份。当她与罗切斯特先生共处在一个空间时,罗切斯特先生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使得简爱的心中荡起层层涟漪。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笔下,这种悸动,这份心动不在被认为是女性的不德,而被视作一种美好。女性用她们独立的人格去体验整个恋爱过程的美好,她们的敏感和细腻也让爱情更加甜蜜多彩。

中的大姐艾莉诺对应的是题目中的”理智”。艾莉诺的性格中有女性独有的谨慎和冷静。尽管在庄园中,三姐妹和母亲寄人篱下,被嫂子奚落不止,但艾莉诺总能够顾全大局,尽量维持庄园内的和谐。当妹妹与自私自利的嫂子即将爆发矛盾时,她总是及时出面,避免战争。她从不向他人吐露自己心中的悲伤和难过。当一家人被迫搬到远离家乡的巴顿乡舍时,她不但没有向家人流露出一丝一毫离开自己的恋人爱德华的痛苦,还努力抚平母亲和妹妹对于从豪华的诺兰庄园搬至这座简陋的房屋后的心理落差。当她从露西那里得知爱人爱德华已与他人订婚时,她也是独自一人默默的承受。没有任何过激的反应,而是放手,接受命运。面对姐姐的平静,玛丽安对姐姐说,是因为她爱的不够深。然而艾莉诺心中的苦又岂是这颗年轻的心可以体会的。艾莉诺还有整个家庭需要照顾,而她又何尝有精力一只沉湎于这份已经回不来的爱情中。

妹妹玛丽安对应题目中的”情感”。面对嫂子的欺凌,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与专制霸道的嫂子抗争,发泄心中的愤怒。她追求浪漫热烈的爱情,毫不犹豫地接受威洛比的爱恋。爱的最深也伤的最重,面对爱情的背叛,她嚎啕大哭,几欲崩溃,向姐姐艾莉诺哭诉不止。玛丽安常常容易失控的,崇尚完美爱情却亦脆弱的心灵,让玛丽安的性格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这三位作家使得这些女性的特质通以文字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这些特质已经不仅仅是女性基本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而成为了一中女性独特的美。

2 勇敢顽强的时代烙印

面对战争,面对贫困,斯嘉丽重建家园的信念是那么的坚定。她摆脱了束缚女性自由的条条框框,只要是有助于守护那片红土地的事情,她都愿意去尝试。她的人生从不犹豫,她的人生很少顾虑。作为一个曾经的贵族小姐,她却整日骑马在外奔波,帮助第二任丈夫经营他的锯木厂,以便更快的赎回自己世世代代经营的庄园。在庄园恢复的困难期,她亲自下地种植采摘棉花,却毫无怨言。在战争流亡的途中,她用自己的勇敢和机智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梅兰妮和她的孩子的生命。斯嘉丽在中所做到的,远远地超过了我们对于一个女人的能力的预期。她的勇敢顽强,以及她坚定的信念,让读者了解到女性柔弱的身躯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简爱热爱生活,尽管童年备受欺凌,但却不肯屈服于命运,一直于命运抗争。从罗沃德孤儿院出来以后,在桑菲尔德庄园为自己谋的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真正的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生活。在桑菲尔德庄园,她邂逅了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尽管自己与罗切斯特先生的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像罗切斯特先生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意。当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再次重逢时,她发现自己依然深爱着那个已经被命运折磨至残疾的罗切斯特先生。这种柏拉图是的爱情已经远远超越了世俗,超越了肉体。女性已经独立至此,独立到可以自己求得生存,独立到可以不顾世俗的眼光而享受只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情。

玛格丽特米切尔,夏洛蒂勃朗特在发扬传统女性之美的基础上,将女性从传统的女性角色中解放了出来。在往日温柔贤惠的形象之外,在男人的世界中也能占上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理智与情感》作者:简奥斯汀 译者:孙致礼 中国宇航出版社

[2]《乱世佳人》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3]《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8篇

定期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使他们产生成就感的同时相互促进,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动力。

二、丰富书源,提供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保障

著名学者朱永新曾说:“我希望学校的图书馆办到教室里、走廊上,学生随时可以找到想查的资料。”营造书香校园,让孩子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古诗文世界,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应该是我们的追求。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为学生走进古典文学作品世界提供必要的保障,让学生有书可读。

1.开放学校图书室。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岗纳赞曾提出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其核心思想为“读者第一”。而调查中,我们痛心地看到:绝大部分农村小学图书室重藏轻用,被动服务,甚至无人服务;加上图书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学校图书室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因此,学校应设法增加经费投入,改善藏书质量和结构,安排专人负责,让小学生可以天天借到书,以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建设班级图书角。由学生自带图书,并订阅包含古典文学作品的报、刊,班级进行集中管理、借阅。学生在课间就可以随时随意地看书。各班同时在班报开辟“读书角”“每周一诗”等栏目。学校还可以制定细则,评选“书香班级”,激励各班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3.鼓励家庭购书、藏书。学校针对每个年龄段学生的阅读要求,分别向家长发放《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表》,争取家长配合,将读书活动向家庭延伸。学校定期组织家校共读交流活动,激发家长参与读书的热情,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好读书活动。

三、循序渐进,指导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

1.制订计划。调查显示:小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往往逮着一本是一本,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因而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来引导,对小学六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做到长计划,短安排。

2.指导选择。调查中发现:小学生鉴别能力、免疫能力较差,不知如何选择读物。因此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各种节日及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及阅读水平的书:如古诗词,尽量选有注释和译文的;长篇古典名著,选青少年版或儿童版的;更要指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掌握方法。调查中,我们注意到,由于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不到位,仅有20.3%的学生阅读古典名著“能认真抄录,偶尔写点感受与体会”,28.5%的学生“偶尔抄录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段落”,19.5%的学生“只是在书上写点字,划划线”,竟有31.7%的学生不做任何记录或圈点勾画。可见,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1)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学校可以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每天安排半小时,并长期坚持下去。

(2)指导学生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不懂就问,就查工具书,边读边想,适当圈划,及时记下自己的感受。

(3)掌握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①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水浒》、《三国演义》等大部头的书,教材中节选了部分古典名著的章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不应提过高要注,只要学生作走马观花的浏览,了解故事的大意即可。

②品味型阅读。针对语言精美的古诗词,则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慢慢感悟,并通过背诵、摘抄来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4.指导做读书笔记。

(1)指导记录的内容。可摘录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可摘录名言、警句、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可摘录整篇文章,同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

(2)指导记录的方法。

①批注笔记。

②提纲笔记。

③摘录笔记。摘录好词好句。

④心得笔记(读后感)。

⑤撰写古诗句研究报告(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就有此要求)。

(3)要根据年级的不同,逐步提高要求。例如低年级以积累词语为准,中年级已欣赏好句为主,高级年则要适当加入自己的感悟。

四、讲究策略,养成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1.自我效能的策略: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生的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及坚持性。这一策略主要是通过自我要求、自我激励,更能使习惯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做法一:帮助学生建立一本自我评价本,主要是对自己所用读书方法以及对阅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在摘录本上进行自我评价。做法二:指导学生明确竞争对手,并制定简单可行的竞争计划及奋斗目标。做法三:要求学生每天围绕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情况给自己一句表扬或批评的话。

2.及时强化的策略:心理学家有一个重要的结论: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刺激和反应之间连接的形成,其中强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做法一:竞赛。形式可以是:

①古诗文诵读比赛。

②古诗词接力赛。

③“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活动”专题作文比赛,作文形式有读后感、诗歌改为记叙文(包括“文包诗”的形式)、续写、读书生活日记、古诗句研究报告等。做法二:榜样,这是一种正强化。综合每一位同学在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活动中的表现,评选“读书大王”或“古典文学作品阅读积极分子”,并及时进行全校性的表扬。做法三:奖励,是对人成绩的肯定,更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其中,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通过以上两个策略的实施,可以实现内因与外因的互相促进,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养成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五、活动促进,展示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成果

1.诗文表演。诗文表演形式多样,主要有三种:

①诗配乐朗诵,教师播放与古诗词有联系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配乐。

②演唱古诗词,可以唱岳飞的《满江红》等已经有人谱曲的,也可以由教师配乐,指导学生演唱。

③古诗词名句应用表演。古诗词不是古董,她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名句盛传不衰,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民族的集体记忆。恰当运用古典名句,一定会为口语交际和文章增色。

2.诗文图展。利用学校橱窗展览师生的古诗词书画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书法的同时进行古诗词的诵读。诗配画活动可以由每个班级定期组织。

3.古典文学作品故事会。让学生把平时从中国古代神话、古代寓言、古典名著、古典通俗小说中读到的故事,以及与古诗词有关的故事在故事会上讲出来,评出若干名“故事大王”。

4.读书心得交流会。学生们交流读书方法、体会、感受,互相推荐介绍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

六、改革评价,促使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活动良性循环

为了了解学生的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认真而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必须重视阅读效果的检测评价。评价时必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1.制作整理“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定期展示。小小的袋中有他们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相关的录音带、照片,有自制的古典文学作品手抄报,有学生的古诗词书画作品和获得的奖状等。

第9篇

(1)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多种定义。威廉斯认为流行音乐“1)意味着为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2)处在高级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比较之中。3)用于描述一种人们自身自定的文化。4)意味着大众媒介通过商业利益对人们的强力”。《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认为流行音乐的形式在于“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综合以上界定,我们认为流行音乐,专指那些在我们当今生活中广泛流传、内容通俗、贴近生活,主要为青年人所喜欢,且伴有较强商业目的的音乐作品。(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指的是吸收、借鉴和利用了古典文学、古典文化元素,具有意境美、语言美特点,高雅含蓄的流行音乐歌词。

2新时期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

(1)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产生与发展。古典美歌词是伴随着流行歌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新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较早的有20世纪80年代邓丽君的个人专辑《淡淡幽情》(1983),收录的12首歌曲的歌词全部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唐诗宋词里的名作。此外,还有香港的词作家黄霑的作品《沧海一声笑》和《梁祝》等。20世纪90年代有陈小奇的《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和黄安作的词作《新鸳鸯蝴蝶梦》等。随着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词作家方文山、陶喆、王力宏等新一代音乐人也创作了大量的具有古典美的歌词,如《千里之外》《东风破》《青花瓷》等。最近又出现了霍尊的《卷珠帘》,被刘欢誉为“具备大家闺秀风范的中国风”。(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特点。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汲取了古典文化的长处,语言考究化、意象精致化、意境整体化、人文精神大众化,给人带来独特的美感享受。与很多流行音乐的歌词毫无意义,创作低俗、浮躁、无病、没有逻辑、无聊烦琐,意义表达模糊、感情表达直白低下,缺乏意境美形成鲜明对比。(3)流行音乐歌词与古典文学、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形式。在流行音乐歌词的创作中,不少词作者尝试着将古典文学、古典文化运用于歌词的创作中,不仅提高了歌曲的艺术欣赏价值,也从侧面间接地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流行音乐歌词与古典文学、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有以下三种形式:1)直接运用古典文学诗词。这类形式以邓丽君为代表,如《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独上西楼》的歌词出自《相见欢》等。在这之后,又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歌曲,如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诗词谱写的歌曲。这些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散发着浓厚的古典文学的清雅意境,最终成为经典歌曲而广为流传。2)化用古典文学诗句。作词家在创作中,将古典文学中的美词妙句穿插其中,使得歌曲意境优美,更符合时代特点。例如,陈小奇的《涛声依旧》,借用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化用了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3)采用古典文学的形式或意境。词作家直接采用古典文学的形式意境进行创作,把中国文学含蓄、委婉的特点,巧妙地用于现代的白话文中,增加了歌曲的意境美。例如,由黄霑作词的《沧海一声笑》《上海滩》等,都模仿了古典文学的形式与意境;此外如以方文山为代表的“中国风”歌词,《发如雪》《千里之外》《台》《青花瓷》《东风破》等。这类歌词通过词中的意境或情境,体现了流行音乐歌词与古典文学的关联所在。

3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研究现状

根据掌握的文献,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邓丽君的歌曲和以方文山为代表的“中国风”歌曲上。由于研究点处于文学和音乐的交叉领域,研究者们有从音乐学角度出发,有从文学角度出发,还有从文化学或社会学角度出发来研究的。而对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研究,研究者们大多从文学角度来加以研究。对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到的文章分类后,可以得到关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曲的研究现状。对于邓丽君歌曲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音乐方面的研究,如杨艳丽《从城市民族音乐学视角看“邓丽君现象”——关于邓丽君歌曲在大陆、台湾和日本的流行原因研究》,黄金蝉、揭冰《邓丽君音乐形象的建构与塑造探析——以古典专辑<淡淡幽情>为例》、陈奕虹《邓丽君音乐中的美学研究》、彭英姿的硕士论文《邓丽君音乐对中国内地流行乐坛的影响研究》等。二是文学方面的研究,如陈湘辉《淡淡幽情声律兼美——邓丽君与张晓农古典诗词歌曲专辑演唱风格之比较研究》、庄宏道《一缕芬芳,几丝情愁——聆听<邓丽君歌曲精选80首>的随想》等。具有古典美的“中国风”歌曲的研究性论文,有以下几类:(1)音乐学研究。例如,潘存奎《“中国风”——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相遇》和李娜娜《“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的民族化研究》。(2)文学研究。例如,宋秋敏《试论周杰伦专辑中歌词意象的古典化倾向》、赵澜涛《日月潭洗青瓷——浅析周杰伦歌词对古典诗歌的传承》、罗涵的《从文学与语言的角度分析周杰伦成功的原因》、段丽的《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艺术质感》等文章从古典诗词出发,阐释中国古典诗词对以“中国风”为代表的现代流行音乐歌词创作的影响,以及“中国风”歌词如何继承古典诗词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3)文化学研究。例如,黄彩萍《返回古典与文化乡愁——方文山歌词的文化阐释》、曹军英《论方文山歌词中的文化意蕴》等论文认为方文山创作“中国风”歌曲是一种文化上的“寻根”。(4)社会学研究。例如,马珺的《“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文化研究》、赵[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 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dylw.net]朴的《从“西北风”到“中国风”——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影响刍议》等论文,主要从社会文化经济和文化环境、传媒、明星影响力、听众的审美趣味、创作者的观念以及音乐方面分析“中国风”产生和流行的原因。

综合以上,从文学角度对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研究文献还很缺乏,尚存在较多的研究空间。参考文献:

雷蒙·威廉斯.文化社会的词汇山.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356.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蔡音颖.略论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的古典文学元素.艺术评论,2007(7).

晨枫.中国当代歌词史.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刘芳智.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研究.湘潭大学,20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