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3 10:21: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早产儿护理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2005年6月~2007年8月在我科分娩的早产儿共96例,其中双胞胎8例次,三胞胎3例次;孕周28~32周29例次,33~36周67例次;体重1.5~2.0kg 38例次,2.1~2.5kg 58例次;Apgar评分为0~4分9例次,5~7分39例次,8~10分48例次;82例经阴道分娩,剖宫产14例。
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常见问题:①乳母问题:乳母对母乳喂养信心不足、缺乏经验,有些母亲认为自己提前分娩,不会有乳汁分泌,对乳汁分泌机制缺乏认识。加之担心婴儿过小,不会吸吮,频繁出入温箱容易受凉而放弃母乳喂养。②早产儿问题:早产儿各种生理机能低下,尤其是消化功能不健全,口腔较小,吸吮力较弱,吞咽和呼吸常不协调,致母乳喂养困难。③乳汁分泌不足问题:母亲因提前娩出低体重早产儿而思想焦虑,大部分早产儿需要特殊治疗而限制了母婴密切接触,婴儿吸吮姿势不正确,吸吮时间过短以及母亲营养不良等因素,都可导致乳汁分泌不足。
护理对策:①强化母乳喂养宣传教育,树立母乳喂养信心,掌握母乳喂养方法。因人而异制订母乳喂养强化教育计划和护理措施,对母亲和家属循序渐进地进行母乳喂养宣教,讲解母婴同室的好处、按需哺乳的必要性,演示正确的喂养姿势。②实行特护母婴同室,尽早实施早产儿母乳喂养,鼓励早吸吮、勤吸吮,早期喂养能预防肠管萎缩,刺激胃肠系统的成熟,促进喂养的耐受[1];对部分尚能吸吮者,尽量经口喂养,不能经口喂养,但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尚好者,可选用饲管法喂养[2];每天要对母亲挤奶≥8次,并且尽早教会母亲挤出的乳汁通过少量多次鼻饲给婴儿,以后只要孩子能耐受,就尽快经口喂养,护士把挤出的奶采用滴管喂养婴儿,并教会母亲。经过耐心细致的护理,婴儿逐渐过渡到自己吸吮母亲的乳汁。扁平或较短的产妇在喂奶前先按摩,刺激泌乳反射并挤出一些乳汁使周围(乳晕)变软,有利于婴儿的含接,将连同乳晕含在口里,在口腔内形成“长”使婴儿能够有效地吸吮。过大的产妇,哺乳前用一手的拇示指揉搓十几次,哺乳时再用拇示指牵拉,使其变细变长,并将放于小嘴旁,刺激其张大嘴含接,以便将、乳晕一起送入婴儿口中,经数次训练,婴儿便会适应,并自如地吸到乳汁。母亲能按需喂哺自己的孩子,顺利实施母乳喂养需要母亲的信心和责任护士的精心护理。③加强乳母心理护理,保持乳汁分泌充足。告知所谓“乳汁不足”、“无奶”等现象均由人为因素造成,婴儿不吸吮,就会停止泌乳,增加泌乳最效的办法就是及时排空。鼓励乳母多食高热量、高蛋白、多汤汁饮食,以促进乳汁分泌。避免食用抑制乳汁分泌的食物,如韭菜、麦芽、人参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咖啡等;避免食用油炸食物、高脂肪食物等以免破坏良好的喂养效果[3]。我们临床经常使用维生素B6等药物帮助乳母断奶,故乳母应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讨 论
通过对96例早产儿实施母乳喂养化护理,发现早产儿母乳喂养的主要问题是早产儿自身的因素和乳母的一些心理问题。在临床工作中,应增强责任心,针对产后母乳喂养的问题,多给予正确指导,多给母亲一些良性刺激,建立一个来自社会、家庭和医务人员的支持系统,让早产儿也能像正常新生儿一样实施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
参考文献
1 单红梅,等.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7,45(3):187.
【关键词】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相关问题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68―01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是指胎龄满28周~不足37周、出生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近几年来随着围生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发展,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逐年提高,其中营养条件的改善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提高其存活率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关系到近期生长和疾病转归,而且直接影响远期预后[1]。对于出院后的早产儿定期门诊随访,尤其在生后第1 年内应1 ~ 2 个月1 次,评价营养状况,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正确喂养率达9 0%以上。现报道如下。
1 影响出院后喂养相关问题
1.1 医务人员对出院后喂养的有关知识的掌握对母亲的影响最大,其次在护理人员对母亲的教育中,忽视了有关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知况、技巧等方面内容。
1.2 出院后是否可以直接喂养未经强化的母乳或足月配方奶粉?
1.3 家属不知道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PDF)是什么、如何使用PDF。
1.4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应何时添加辅食?
2 促进正确喂养的护理对策
2.1 提高认识,切实转变医务人员观念。加强对我科工作人员的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知识培训,重视及做好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健康教育。
2.2 根据每个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特点进行喂养指导,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出院儿童要制定个体化的出院后喂养规划,负责喂养者要按规划、严格执行。
2.3 提倡母乳喂养 ,喂养以母乳最优。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母乳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必需脂肪酸、能量、矿物质、微量元素及 IgA,往往可使早产儿在短时间内恢复出生体重,所有生长发育参数均有提高 [2]。为了早产儿的健康,凡具吸吮能力的早产儿均予首先母乳喂养。对于某些早产儿,如果他们生长良好,则可以进行单纯的母乳喂养。若母乳不能满足需求,才能进行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直到矫正胎龄后6个月,从而避免出现患儿营养不良或者宫外发育迟缓的现象。
2.4 母乳强化剂的应用。出生30d后早产儿母乳不含有足够量的能量、蛋白质、钠、钙、磷及一些维生素来满足早产儿出生后达到和宫内一样的生长速度,所以需要在进行母乳喂养的同时添加母乳强化剂 [3]。早产儿强化营养时间根据个体而定,国际上最新的建议是,一般至较正月龄 3~6 个月;停止强化喂养时应逐渐降低配方奶的热卡密度,转换为纯母乳或普通婴儿配方奶 [4]。
2.5 出院后配方奶喂养。出院后配方奶(PDF)是帮助满足其出院后特殊营养需求而设计的强化营养配方,是院内配方和足月儿配方之间的过渡产品,营养水平介于二者之间。其目的在于适时纠正早产儿出院后的营养缺乏,提高其营养状态、帮助安全地追赶生长直至可以转为足月儿配方奶。根据个体化的生长发育数据比对纵向生长发育距离值,找出差值,再比照纵向速率值,找出需追赶的差值,经营养计算得出所需营养量,选择专用出院后配方粉喂养。
2.6 辅食添加:辅食添加时间根据体重、发育状况来定,一般也是在校正年龄4-6月左右、体重达5千克以上、抬头稳、大人的支撑下半坐着、对大人吃饭感兴趣等。辅食添加首选强化铁的米粉,其次是蛋黄。不能以肉汤、鱼汤等汤代替配方奶。辅食添加时,讲究的是让宝宝适应和接受。
3 讨论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是一类需要特殊关注的婴儿,近年来其出生率、抢救成功率以及存活率逐年提高,但存活的早产儿常常面临着是营养问题,医务人员应更加关注早产儿的营养与健康。而早期、充足、均衡的营养喂养是保证其生命质量的物质基础,根据出院后定期随访中营养状况及体格发育监测指标进行判断,制定个体化的营养喂养方案,合理喂养对早产儿的存活和正常的生长发育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应使用母乳加母乳强化剂喂养,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给予PDF喂养营养支持,加强早产儿出院后进行强化营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刘喜红,丁宗一.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喂养研究 [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9)817-820
[2]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 . 实用新生儿学 [M]. 第 4 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3-64
【关键词】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循证护理;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33-01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指的是胎龄28周-37周、出生体重低于2500g的活产儿[1],各个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力非常低,容易发生感染、智力低下等并发症,具有高死亡率[2]。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将循证思想纳入护理学科的方法和实践而开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在严格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工作,提供给患者最佳的护理。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4例早产儿,给予循证护理后观察护理疗效,并与常规护理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是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4例早产儿,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体重1150g-2050g,平均体重1550g,胎龄29-35周,平均胎龄为(31±2)周;治疗组32例,其中男16例,女16例,体重1095-2100g,平均体重为1640g,胎龄30-36周,平均胎龄为(33±2)周。所有早产儿均无心肾脑部的疾病,没有先天畸形,均有自主呼吸微弱、吸吮能力差、进食量低,部分早产儿合并有高胆红素血症、喂养不耐受、低体温等情况。两组早产儿在胎龄、体重、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早产儿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早产儿进行循证护理,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21循证护理方法①建立护理小组:护士长为组长,带领全体护理人员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组长安排组员通过查阅资料来学习如何解决护理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有据可依和有证可循,如果有疑问必须反复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请教资深护理专家和新生儿科医生;②详细了解早产儿发育特点;③制定护理常规:所有成员负责患儿护理工作,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共同组织讨论,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进行护理查房和病历讨论,保证护理诊断和措施要有据可依、有证可循。通过从期刊数据库等相关文献查找并列出护理工作要点。
122循证护理实践①注意保暖:早产儿由于相对较大的体表面积导致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中枢发育不全而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其棕色脂肪含量少,所以较多见低体温患儿。保暖措施对早产儿非常重要,暖箱的温度和湿度要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进行调节,保持相对恒定,患儿入院后立即进暖箱保暖,按照1次/4h测量体温,所有治疗、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②喂养:早产儿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较多,早期母乳喂养能够提高其免疫力,但由于患儿吸吮力和消化吸收能力差,喂养较为困难,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和消化不良等疾病,要注意合理喂养。对于吞咽能力差的早产儿进行微量泵喂养,有利于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③呼吸道管理:早产儿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较少容易出现呼吸不规则,给予采取头后仰颈肩部抬高的仰卧位,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及时清理呼吸道,结合托背或者刺激皮肤的方法可缓解呼吸暂停,无效者进行复苏。④避免感染和出血:早产儿免疫力差,需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要严格按照消毒隔离措施和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治疗和护理[3],必须对患儿的口腔、皮肤、臀部加强护理。早产儿由于缺乏VitK依赖凝血因子而发生出血症,所以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铁剂来预防。⑤观察病情:早产儿病情复杂容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所以必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避免出现并发症甚至死亡。
13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
2结果
给予循证护理的治疗组早产儿护理疗效要明显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也逐渐增高。由于早产儿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且功能低下,容易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或体温异常等问题,而肺透明膜病或窒息、感染等是早产儿死亡的常见原因。早产儿病情变化迅速,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专科护理技能和具有丰富的护理经验[4],细心呵护,为早产儿提供合理、有效的宫外环境。
循证护理是护理学的新型领域,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护理模式,其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有据可依,合理地分析个体差异,提出问题并查阅相关文献解决问题,全体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循证实践。早产儿的护理对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非常关键,所以要求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采用合理的护理方法。在循证护理过程中,相关护理人员要通过寻找可靠的科学证据来解决疑惑或者困难,不仅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还能够促使他们改变不良行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投入工作中。本次研究中,实施循证护理的治疗组早产儿护理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治疗组,减少了感染、呼吸暂停或窒息、喂养不耐受等情况发生,提高了患儿睡眠质量,缩短了住院时间,维持体温恒定。说明早产儿采取循证护理的正确性,通过提出问题、寻找和评价证据、应用证据、检测结果一系列步骤解决问题[5]。早产儿实施循证护理是综合考虑其自身情况、家属意见、护理人员的临床知识和科研成果等因素,所以循证护理满足了患者及其家属较高的护理和医疗要求。
综上所述,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实施循证护理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进一步发展循证护理能够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同时对护患关系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淑兰,王芳浅谈早产儿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6):343-344
[2]余桂英,邓云珍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睡眠和体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23):35-37
[3]焦阳早产儿护理64例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11):227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o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HUANG Yin-ju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4):074-078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o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remature infants.Method:From July 2015 to December 2016 in our hospital 146 prematur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n=72) and the control group(n=74)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plan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and predictiv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of two groups was observed,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infe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33%,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20.27%)(P
【Key words】 Predictive nursing;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Premature infant; Nosocomial infe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No.1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Huizhou 516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4.020
院?雀腥臼侵富颊咴谧浩诩湓耗诨竦玫母腥荆?以及在医院获得感染而处于潜伏期,出院后出现症状的感染[1]。早产儿因自身免疫力低下、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全、环境器具或医护人员携带病原体等原因发生院内感染[2-3]。护理风险管理是指评估、识别、干预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可能产生伤害的风险[4]。进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明确护护理风险所在、掌握其规律、提高防范意识以及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5-6]。故本院实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以期减少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156例,排除患有先天重大疾病及病危患儿,按照是否实施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72例,其中男37例,女35例,平均胎龄(34.58±1.36)周,平均体重(2078.01±36.47)g;对照组共74例,其中男31例,女43例,平均胎龄(35.31±0.63)周,平均体重(2053.58±41.98)g。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体重、生产方式、Apgar评分、喂养及入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早产儿给予常规护理,主要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对新生儿的衣物、奶瓶、奶嘴等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等;(2)早产儿保暖:早产儿室内温度保证在25 ℃左右,相对温度为55%~65%,体温较低的早产儿给以恒温箱保暖,每2个小时监测体温一次并做好记录;(3)喂养:尽早喂养,尽量母乳喂养,不能吸吮和吞咽能力较差的早产儿可收集母乳,再用滴管或胃管喂养,喂养量根据早产儿的胎龄、体重等实际情况而定;(4)呼吸管理:密切检测早产儿呼吸、生命体征、心率、血压等,根据实际数据确定用氧浓度和用氧方式;(5)其他,如并发症观察等[7-9]。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的早产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实施如下。
1.2.2.1 建立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在新生儿科中成立早产儿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医护人员在对以往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风险事件和早产儿院内感染事件进行分析,探究护理工作在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事件时可能存在的失误和做法,根据相关条例,以及分析得到的结果[10],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探讨解决方案,以期减少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频率,和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以及自我思考能力[11]。
1.2.2.2 定期进行护理业务培训 结合新生儿科平时的护理工作需要,定期组织新生儿护士进行学习,了解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做法,并鼓励大家踊跃发言,对减少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途径发表建议,深度地自我剖析在早产儿护理过程中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强化护理自我思考能力,已经增强护士在护理早产儿的责任心[12-13]。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如进入早产儿室前进行个人清洁、更换消毒隔离衣、佩戴口罩帽子等护具、身体如有不适申请调换岗位等。
1.2.2.3 制定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 在早产儿的治疗和早期护理时,由护士填写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其中包括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心率、血压等,护士写上自己的观察以及建议,交予医生进行讨论补充修正,在早产儿的护理过程中注意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中的注意项,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每3天更新一次,由值班护士填写[14]。
1.2.2.4 积极与早产儿家属沟通 家属探视也是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15]。家属大多心急想要见到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尽早地接触,但这也加大了早产儿感染细菌的风险。护士应积极尽早地与家属沟通,让他们了解早产儿由于自身抵抗力低下而易感染的原因,感染后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增加治疗的风险,既要体谅家属焦虑的心情,也要尽量做到减少探视。家属探视时,应让家属进行清洁消毒,并更换消毒隔离衣,佩戴口罩帽子等。
1.2.2.5 应用PDCA循环改进护理风险管理 每周开展一次护理质量检测评估,并遵循PDCA循环对早产儿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发现问题并总结原因,纠正问题并列入到护理实际执行中[16]。
1.3 观察指标
1.3.1 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 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标准[17],对早产儿是否发生医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评定。
1.3.2 比较两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早产儿护理不良事件,主要有用呛奶、误吸、皮肤损伤、非计划性拔管、药物外渗等。
1.3.3 比较两组早产儿家属满意度 设计相关满意度调查问卷,每卷共设10项,每项10分,共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较满意,50~69分为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 观察组早产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48,P
2.2 两组早产儿护理过程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83%,低于对照组的3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84,P
2.3 两组早产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家属满意度为84.72%,高于对照组的6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73,P
3 讨论
早产儿是一个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的特殊群体,对病原菌有易感性,主要原因有:皮肤pH高从而利于细菌繁殖、角质层发育不良导致病原体易入侵机体、且黏膜通透性高?е虏?体易侵入血液循环、呼吸道及消化道防御功能、血脑屏障功能不成熟、淋巴结发育不全等免疫特点,使早产儿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而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也是造成早产儿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早产儿由于喂养不耐受、侵入性操作增多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等原因,故在较长的住院时间内极易发生院内感染[19]。
而早产儿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主要来源有:(1)早产儿育婴房或温箱没有进行彻底的灭菌消毒;(2)早产儿的衣物奶瓶奶嘴等没有使用高温消毒,并做到一用一消毒;(3)医护人员带菌,即医护人员在进入早产儿育婴室前没有进行全面仔细的自身清洁,或没有穿上灭菌后的防护服和口罩,尤其是没有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导致将病原菌带入育婴室;(4)早产儿对病原体的易感性等[20]。
而为了预防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可以对早产儿可护理进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护理风险管理是指评估、识别、评价和预防潜在的和现有的护理风险,高效系统地减少或消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的危害和给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一种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的管理方法,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在此基础上进行对风险发生的可能进行探讨,提前制定相关计划。进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的步骤主要分为:(1)建立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早产儿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院内感染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风险防范措施;(2)定期进行护理业务培训:就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内容对新生儿科护士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使其熟悉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的步骤及重要性,增强早产儿护理的责任感;(3)制定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使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个体化,护理类型具体化;(4)加强与早产儿家属的沟通:缓解家属焦虑心情,减少医院矛盾风险,有利于医院工作;(5)PDCA循环改进护理管理: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管理机制。
【关键词】新生儿;临床资料;观察;护理个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12-02
一、前言
所谓的早产儿就是指妊娠满周期在28周与37周之间出生的婴儿,一般情况下这类婴儿的体重都不会超过2500 g,虽然他们在出生后也能维持生命,但毕竟周期不足,没有充分吸收母体体内的营养,器官没能发育完善,所以免疫力较低,很难在围产中存活。经过相关调查了解到早产儿的死亡率高达75%。对早产儿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是为了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工作,通过对早产儿的特点、护理方法以及常见问题等几方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早产儿比较常见的几种疾病有窒息、肺炎等,所以在进行护理的时候必须要加强喂养、保暖等方面的工作。
二、早产儿护理的有效措施
早产儿的护理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不仅涉及日常观察、喂养、保暖等几方面内容,还要预防感染以及低血糖。所以,为了能够有效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就要积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内容为:
2.1 注意日常观察
早产儿比足月出生的婴儿更加脆弱,由于其发育还不够健全,呼吸以及提问等都不稳定,所以医护人员要注意日常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没个一小时就要进行一次记录,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体温不恒定以及呼吸不畅而造成的一系列严重后果。俯卧位的睡姿是最适合早产儿的,在进行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早产儿的面色、呼吸、心率、以及血压,一旦发现异常就要立刻通知医生,这样才能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抢救。
2.2 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喂养
早产儿吸吮力弱吞咽不协调,消化吸收功能差,应首选母乳喂养,若吸吮力好有主动觅食者可直接哺乳,而吸吮力差,能自行吞咽者,可用滴管或小匙喂养,但吸吮和吞咽均困难,就只好使用管伺疗法。置入胃管的长度以印堂穴与脐带的方法为最佳测量法。初次喂奶 2~3mL,每 1~2h 喂 1 次。每次喂奶前用5mL 注射器接胃管回抽,观察胃内有无残余奶,以了解胃肠消化功能。随着体重的增长每隔 2~3d 增加奶量 2~3mL,喂奶次数逐渐减少到 2~3 小时一次。有消化道出血者,采用静脉营养,首选周围静脉;各种营养液和抗生素应调配使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早产儿易缺乏维生素 K 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均常规补充维生素 K,以预防出血症。每日记录出入量、观察二便的变化,每周测体重一次。
2.3 做好保暖工作
早产儿的体重较轻,一般都不会超过2500 g,体内脂肪较少,很难进行良好的体温调节,所以必须要做好保暖工作,不然体温低了就会危及生命。一般情况下医护人员都会讲早产儿的体温维持在24℃到26℃之间,而湿度则在55%到65%之间,这样才是最适合早产儿正常发育的,但也会根据实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在早上的时候就要将温度提高到27℃到28℃之间。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出生月份以及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调节,每天都要进行4到6次的检测。如果早产儿的体重不足2kg,就要将其放在婴儿专用培养箱中,但由于每个早产儿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所以箱内的温度要要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各项护理工作也都要尽量集中的在蚊香内完成,这样才能让婴儿在最适合的环境与温度中得到良好的成长。如果没有早产儿专用培养箱的话,也可以用热水袋进行保暖,但其效果却没有前者好。而那些体重在2kg以上的早产儿就可以不用在暖向内进行保暖,只要适当的用保暖被和帽子进行保暖就可以。但是要进行采血、化验等护理工作的话,就要在专用的辐射台上进行,不然着凉了的话,可能会出现硬肿症,这将严重威胁到早产儿的生命健康。
2.4 预防感染
早产儿的免疫力较差,很容易被感染,所以一定要做好口腔、皮肤以及脐部的护理工作,具体内容为:第一、口腔护理,应该每天都用生理盐水或 1∶5000 呋喃西林液轻轻擦拭口腔,预防口腔炎;第二、皮肤护理,早产儿的皮肤比足月出生的婴儿要敏感的多,不仅要经常清洗,选择较为舒适的衣物,时刻保持清洁与干燥,还要注意翻身与按摩,注意防止摩擦与粘贴;第三、脐部护理,出生 2h 内应注意脐部有无出血,24 小时后撤去脐带纱布,每天用 75%酒精或碘伏消毒 3~4 次。正常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一般在 3~7d,早产儿要晚一些,多在 6~15 天左右。若脐窝潮湿或脓液,可用 3%双氧水洗净,涂 1%龙胆紫使之干燥。若脐部感染严重可给予抗生素。若已形成肉芽组织,可用5~10%硝酸银点燃后再以生理盐水洗净。
2.5 预防低血糖
早产儿由于肝功能不健全,肝糖原合成血糖的功能减低,所以低血糖也是早产儿较易发生的症状,一般出现于早产儿出生后的2小时到36小时之间,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细心观察,一旦发现早产儿反应较差、体温没有提升、喜欢睡觉、不爱哭闹以及呼吸暂停等现象,就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一般情况下,在早产儿出生一个小时后就可以喂水,等到三小时后就可以喂奶了,除此之外也可以喂5%的葡萄糖水,但那些体质较弱的早产儿就要静脉注射 10%的葡萄糖。这样才能够保证早产儿体内血糖保持在正常状态,避免由于低血糖而影响早产儿的生命安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早产儿特点以及病情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了解到对早产儿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在早产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倒要有专人进行时时监护,注意观察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状况就要组织专业人员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的给予护理与治疗,组织病情的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马玉明. 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早期干预及护理 [J]. 齐鲁护理杂志. 2001.11:18-20
[2]卫利华. 早产危重新生儿的护理 [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03:33-35
早产儿由于身体器官发育缓慢,免疫力很弱,是发生残障的高危人群。虽然如今早产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但是其出院后发生疾病的可能性仍然很高[1]。如何提高早产儿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时间的发生率是目前医院早产儿护理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2月于我院出生的早产儿共96例,将患儿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儿在采取家长参与式护理后效果十分理想,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患儿共96例,产妇孕周27~35周;孕妇都未有遗传代谢性疾病。所有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早产儿男26例,女22例;身体重量1178~1921g,平均(1550.27 231.22)g。观察组男29例,女19例;身体重量1186~1976g,平均(1557.02 240.39)g。两组早产儿胎龄、体征、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全程护士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家长参与式护理,主要内容包括:
(1)制定护理方案
由护士长组织家长,制定详细的家长参与式护理方案,并组织所有参与方案的家长和护士进行沟通,将以往发生几率较高或不经常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估,总结相应经验并制定出针对性方案。确定责任机制,护理人员要与家长及时进行早产儿情况的交换,不断提高自身护理技能,在实施护理前要对早产儿身体进行分析,预估有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2)做好家长的护理知识培训
按照制定出的护理措施开展护理工作,将早产儿在医院期间的护理风险降到最低,由护士长或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讲师向家长培训早产儿护理的有关知识,例如日常护理、身体状况检查、急救措施等等。
(3)护理内容
护理前仔细检查病床,防止栏杆出现松动,确保病床坚固,若要使用束带,尽量选择宽的棉质束带,并根据患儿不同情况将松紧度调整到合适状态。在对患儿实施药物治疗时,如果是片剂或者冲剂,家长要先将其用温水融化,在给早产儿服用,以免早产儿出现哭闹等过激情绪时引起呛咳。在护理过程中禁止在早产儿身体附近放置尖锐物品,严禁患儿触摸插排、电源等危险物品。给予早产儿拥抱、抚摸等肢体动作前,增进早产儿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为早产儿播放幼儿音乐。充分了解早产儿身体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信号,对早产儿各种动作,如排大小便、流口水等要耐心对待。
(4)出院后及时回访
在早产儿出院后,医院应该及时与家长联系,询问护理情况,解答疑难。
1.3 观察指标
护理效果主要由护士长以及责任护理人员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生活护理、培训教育、护理知识掌握情况 。得分越高则护理效果越好。家属满意度应用数字评分法评价,由家属对早产儿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10分表示非常满意,0分表示不满意,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 ±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用t检验。对比以p
2 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护理效果和家属满意度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早产儿;护理
1 加强环境管理
1.1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产热不足,散热增加,导致早产儿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适中的环境温度能使早产儿维持理想的体温,早产儿室的温度一般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并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早产儿的中性温度(是指能保持早产儿正常体温,而新陈代谢率最低,耗氧量最少的一种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一般在32℃~36℃之间,体重越轻者,周围环境应越接近早产儿体温。因此,早产儿往往需要置于暖箱中保暖,体重在1001~1500 g者箱温应在32℃~34℃;体重
1.2 减少噪音的刺激
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副作用,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还可带来长期的后遗症,如听力缺失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尽力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如说话轻柔,尤其在靠近早产儿时要降低音量,最好不在早产儿暖箱或床旁说话;走动轻柔,避免穿响底鞋;护理仪及电话声音设定于最小音量,及时回应监护仪的报警;不要用力摔碰暖箱门,避免敲击暖箱等。
1.3 减少光线的刺激
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光线刺激可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照明能导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然而,大多数新生儿病房都采用持续的,高强度荧光照明。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如拉上窗帘以避免太阳光照射,降低室内光线,暖箱上使用遮光罩,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24 h内至少保证1 h的昏暗照明,以保证宝宝的睡眠。
1.4 减少疼痛的刺激
疼痛对新生儿,尤其是接受大量致痛性操作的早产儿和危重儿,和营造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措施,包括:护理时尽量减少操作;在执行侵入性治疗如打针,抽血或吸痰的操作时应给予肢体支持(一手握住婴儿的双膝将双腿靠近躯体,另一手掌轻压上肢使其靠近前胸)使其形成屈曲;尽量减少对肢体的捆绑;在去除胶布,电极等粘贴物时应使用去除剂以减轻不适感;抚触、非营养性吸吮(安慰奶嘴)也能减轻疼痛感;必要时使用止痛剂。
2 合理喂养
人类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从妊娠3个月到生后18个月,快速增长的大部分时间在生后,大脑快速增长的时期很容易受营养的影响,可能导致智力及运动功能的长期损害。母乳喂养是早产儿的重要营养来源,它能有降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然而,单纯母乳不能满足早产儿快速的生长发育的需要,还需要加上一定的热能,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国外一些医院里,一般使用特殊加工的人奶,早产儿配方奶或经过比例配制的三大营养物质来满足母乳喂养的不足。早产儿的住院周期已缩短,出院时早产儿仍然很幼小。因此,国外已有人开始关注如何为出院早产儿提供安全合理的营养,但目前开展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有待进一步探索。
3 保持舒适
舒适的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在安置早产儿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促进屈曲:有毛巾或床单制作早产儿的卧具,使其脚能触及衣服,手能触及毛巾床单,能感觉边际,有安全感;另外,包裹婴儿时要确定婴儿的手能触及面部,以利于头手互动;②头颅塑型:使用水枕,可避免早产儿中常见的双侧头部平坦,因头部平坦可造成持久的体格及心理社会适应困难;③国外有资料报道俯卧位可以减少早产呼吸暂停的发作和周期性呼吸,改善早产儿潮气量及动态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俯卧位对于改善早产儿呼吸和肺功能有很大作用,但俯卧位时容易将口鼻俯于床面,引起窒息和猝死,且与传统的护理和监护方法不同,因此其临床利弊有待研究。
4 促进亲子关系建立
婴儿在抚育过程中有被触摸,拥抱及关注的需要,亲子之间亲密的接触对于父母和婴儿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出生后数周内亲子间互动,对于日后亲子关系建立有深远的影响。母子间的亲密感主要通过亲密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触摸,亲吻,拥抱,面对面注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亲子之间亲密感的重要性,并设法提供促进亲子关系建立的途径,鼓励亲密行为的表达,如鼓励母亲采用“袋鼠式喂养”方式,鼓励父母参与婴儿的护理活动。
5 对父母的心理支持
父母往往认为早产儿易于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1]。医务工作者应该给早产儿母亲更多的支持,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和电话咨询,定期举办早产儿健康讲座,或制定宣传小册子等途径来为早产儿父母提供一些方便快捷的医疗资源,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2]。医务人员不仅要重视早产儿出院后对其父母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还要在早产儿住院期间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如允许父母每天1~2次进入nicu参与护理他们的婴儿。这种护理方式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实施,而国内目前只有允许病情危重的新生儿的父母入内探视。
此外,预防感染和加强呼吸道的管理也是早产儿管理的重要内容。
总之,早产儿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群体,医务人员为其提供良好的医疗护理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日后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早产儿是胎龄满28~37周的新生儿,体重大多在2 500 g以下,身长不足47 cm,在呼吸、消化、神经、体温调节等方面发育不成熟,生后适应能力差。近年早产儿已逐渐成为新生儿领域的重要问题。因此及时发现早产儿发生的各种临床问题及早产儿稳定期的护理,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院新生儿监护室2005年6月~2006 年6月共收治早产儿156例,其中男112例,女44例,胎龄28~34周106例,35~36周50例,出生体重1 250~2 450 g,平均1 550 g。出生1小时以内46例,1~3小时108例,3小时以上10例。治愈110例,放弃41例,死亡5例。平均住院日13.4天。我们对稳定期早产儿采取发展性护理后,大大缩短早产儿的住院时间并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2 护理
2.1 促进早产儿适应的护理
2.1.1 保持适宜温度: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产热不足,散热增加,导致早产儿体温易随环境温湿度变化而变化,因此给予维持恒定的适中温湿度对早产儿维持体液平衡及预防感染非常重要,一般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 ℃,相对湿度应在55%~65%,早产儿中性温度根据不同出生体重和日龄在32~35 ℃左右(见表1)[1],暖箱相对湿度一般为60%~70%。并且为保持早产儿温度恒定,各种操作尽量在暖箱中进行。若须暂时离开暖箱亦应保暖。
2.2 减少不良刺激护理:(1)减少噪音刺激,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不良作用,超过60分贝的噪音可干扰早产儿的睡眠,使生长激素降低不利于发育,尤其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2]。 还可导致听力缺失、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后遗症。因此,医护人员应尽力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2)减少光线刺激,光线刺激对早产儿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也可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机率上升。持续性照明能导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睡眠时进入深睡眠期时间短,并且无法形成日夜作息频率及互动时无法睁开双眼。降低光源可促进睡眠,减少肢体活动,促进觅食,增加体重,并减少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一般在保暖箱上盖深颜色的小被单,以减少光线刺激,24小时内至少要保证1小时的昏暗照明,以利于宝宝睡眠[3]。(3)减少疼痛刺激,疼痛对新生儿,尤其是对早产儿可造成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必须引起重视。对早产儿的肢体提供支持如翻身、抽吸、给予侵入性操作时肢体保持屈曲,使其双手和双腿靠近身体中线,这样更容易维持稳定的生理平衡及肢体活动,以减少不适及异常行为反应。并且在护理前 后要有安抚动作,促进恢复生理平稳期,特别是在侵入性操作之后。本组有25例早产儿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后没有给予肢体支持及安抚,发生呼吸暂停等反应。
2.3 促进早产儿的自我安抚及控制行为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因为早产儿从温暖的羊水、柔软的胎盘中提前娩出,被安置在暖箱或暖床中,四肢暴露于暖箱或暖床的空间中,缺乏安全感和舒适感。因此在早产儿稳定期使用浴巾或包被制作一个温暖、柔软、舒适、安全的“鸟巢”,使其能安适的睡在巢中,手脚能触及毛巾或包被边际,使其感觉安全;也可使用毛巾包裹早产儿使其肢体屈曲,包裹时确定早产儿的手能触及面部;使用面罩时考虑能包含头和手,促进手口互动,使其能有机会进行非营养性吸吮。这样,有利提升血氧饱和度,促进睡眠,减少身体无意义活动,减少哭泣,尽早吸吮觅食,促进消化有利于增加体重。
2.4 密切观察病情: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其功能不完善,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监护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血压、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等。如发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查找原因,迅速处理:(1)体温不正常;(2)呼吸不规则或;(3)面部或全身青紫(或苍白);(4)烦躁不安或反应低下;(5)惊厥;(6)早期或重度黄染;(7)食欲差、呕吐、腹泻、腹胀、出生3天后仍有黑便;(8)硬肿症;(9)出血症状;(10)24小时无大小便。
2.5 预防感染:早产儿感染应以预防为主,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尽可能减少接触患儿,必须认真洗手,减少侵袭性操作,严禁非专业人员入内,严格控制参观和示教人数,确保空气和仪器物品洁净,防止交叉感染。
2.6 喂养护理:(1)开奶时间选定:在病情稳定,缺氧状况改善,能够耐受胃肠营养,无腹胀、呕吐,胃内无潴留,能自解大小便,有觅食反射时开始试喂。(2)乳类选择:母乳对早产儿的免疫、营养和生理方面都更为有利。但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没有强化人乳生长速率缓慢,需补充母乳强化剂。对无法进行母乳喂养者,可选用早产儿配方乳[4]。(3)喂养方法和途径:①经口直接喂养是最好的营养途径,适用于出生体重较大且早产儿病情稳定,胃肠功能良好,吞咽、吸吮功能较好的早产儿,喂哺量和间隔时间见表2。喂养时护理人员要有耐心,保证入量,达到有效地喂养。(2)滴管授乳法:适用于有吞咽能力,但吸吮力差无呕吐及腹胀的早产儿。为防止损伤黏膜,喂奶时在5 ml空针端套一小橡皮管,将温热的奶液用空针抽出,再用滴管顺着嘴角滴入0.2 ml奶,待患儿咽下后方可再滴入0.2 ml奶。严禁将奶液全部侵入口中,引起患儿窒息。吸吮力好可改为直接哺乳。(3)胃管喂养:适用于吞咽和吸吮能力均差但胃肠功能较好、能耐受肠道营养的早产儿。每次授乳前抽胃内潴留,若抽出每顿奶量的1/3以上奶液要停喂一顿。注入奶液时速度缓慢,压力要小,用5 ml空针拔去活塞接到鼻饲管上倒入所需奶量将空针提起距鼻尖10~15 cm,用活塞稍加压力再拔去活塞,由于重力作用奶液匀速缓慢滴入胃内,防止推注过快胃扩张引起呕吐或呛咳,鼻饲后用2 ml温开水冲洗胃管。此法有助于保存早产儿的体力。早产儿病情变化快,生活能力低,每次授乳前后必须观察有无紫绀、呛咳、溢乳、呕吐等异常反应。必要时可于授乳前后吸氧。每天应详细记录出入量,准确测量体重,以便分析、调整营养量。
参考文献:
[1] 洪黛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
[2] 徐润华,徐桂荣现代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5.
[3] 陈 超.早产儿的临床问题与处理[J].临床儿科杂志,2005.4.
早产儿是指孕周不足37w的新生儿,生育器官不成熟,生活能力差,影响正常的正常、发育。一旦该过程中出现危险性病症,将危害生命安全[1]。调查报告显示,将循证护理干预措施用于早产儿中,可加快生长、发育速度。为进一步的判定该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将我院早产儿的资料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1年1月~2014年9月我院早产儿中挑选120例,按分娩时间分成不同组:干预组60例,男性、女性分别22例、38例,孕周27~36w,平均(30.2±0.2)w;体重1240~2465g,平均(1856.2±12.2)g;常规组60例,男性、女性分别23例、37例,孕周28~36w,平均(30.3±0.3)w;体重1242~2468g,平均(1856.4±12.3)g。120例早产儿均不存在遗传性代谢疾病、先天畸形等,且两组早产儿的孕周、体重等临床资料无区别,P>0.05。
1.2方法 临床给予常规组早产儿基础性的护理,如: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制定饮食、环境等措施,叮嘱早产儿父母给予其关心、爱护;干预组早产儿则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包括:①鸟巢式护理:将早产儿放于蓝色绒布上,并将其制成鸟巢形状。当然,该鸟巢夹层需放置高弹力棉,于底层放置水垫。使用前期需将其放于保暖箱中,待温度处于35℃左右后再放置早产儿;②抚触护理:抚触早产儿3次/d,15min/次,抚触前期需用润肤霜湿润双手,并播放轻缓型音乐,用温柔语言和早产儿交流,抚触方法:头部、面部抚触[2]。用双手拇指从早产儿的前额中央部位逐渐滑向两侧,然后再从下颌的中央部分向两侧滑动,使其形成微笑状;双手手掌面从早产儿的前额发际处向下、后滑动,直到到达后发际线,停靠于两耳乳突处,轻轻按压;胸部抚触。双手放于早产儿两侧的肋骨边缘,左手向对侧的方向缓慢滑动,直到到肩部,恢复原样,右手按照同样的方式抚触;背部抚触。将双手平放于早产儿背部,从颈部缓慢向下移动,然后用指间轻轻抚触脊柱的两侧肌肉,从颈部向顶部迂回;上肢抚触。轻轻挤捏上臂、手腕,揉搓肌肉群和相应关节,用双手拇指指腹按照先后顺序抚触拇手指,并提捏手指关节[3];下肢抚触。轻柔抚触早产儿大腿、消退、膝盖等部位,轻柔挤捏大腿至脚踝,然后抚触脚踝、足部;③父母参与: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鼓励早产儿家属积极参与到该活动中,将早产儿包好后放于父母胸前,让其感受到父母的心跳,促使其在得到父母照顾的同时,增加父母好感。此外,临床出院前期,护理人员还需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培训,便于促使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加快生长、发育速度[4]。
1.3评定项目 评定两组早产儿的体重、奶量摄入、住院时间,并统计临床疾病病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4.0的软件处理数据,疾病病发率属于计数资料,体重、奶量摄入、住院时间属于计量资料,分别用%、 (x±s)表示,并分别实施χ2、t检验,P
2 结果
2.1临床体重、奶量摄入、住院时间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早产儿的体重、奶量摄入和住院时间有区别,P
2.2临床疾病病况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早产儿的疾病病发率有区别,P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