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儿童美术课程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03 10:21: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儿童美术课程设计

第1篇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编写逐渐从单一的绘画,向多门类、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结合高校师范课程,所培养的应是走进学校的美术教师,而现阶段高校美术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脱节较严重,这就要从高校的课程设置着手,调整高校师范美术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使其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相接轨。

美术课程设计,通常是指学校设置美术课程类型和对不同的美术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进程、评价等设计的总体方案。

1、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意义

高校师范院校承担着中小学的师资培养任务。因此,做一个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甘当人梯的普通老师是师范类高校的教育目标。其次,其专业设置面广,无论是国画或是油画,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工艺还是实习等均为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师范生根据教学目的及其特点,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高师课程设置应该以各门美术技能专业为主,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外美术史等相结合,形成立体交叉思维、教育模式。

通过自己的实习,发现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折射出的问题更严重。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发现现在的中小学除课堂正式教学外,兴趣班开设的也较多。除了素描色彩之外大多都有版画、泥塑、陶艺、书法、篆刻、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小学还有儿童画创作课。

2、怎样使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接轨呢?

(1)首先大学教学与课程设应该与社会的发展及教学的更新相适应。课程设计应紧追时展的步伐,课程的开设应具有鲜明的预见性,把学生培养成多元化的全能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大学应该不断地进行课程更新以切实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相配套。比如,开设一些多媒体、手工的操作实践课、VIDIO(影视制作)、电脑设计课,学习flash动画等相关课程。针对小学涉及一些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儿童画创作等课程。这样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才能运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这片领地。

除了教学设施与方式要配套外,还要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力求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适应当今对基础教育理论的扩充,以最大限度地扭转美术学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低的这一现状。

(2)调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

A、要修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

综观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美术教育课程计划,可以发现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仍偏重技能性训练方面的内容,如造型表现训练的课时占很大比例;美术创作至今仍然是师范类毕业生的重头戏,也是评价其能力的重要标准。很明显该课程计划还是以培养专门从事艺术作品创作的艺术家为方向的,仍然保留着专业美术院校课程设计的痕迹,在目标上有大同小异之感。现在把美术创作定为是评价毕业学生能力的课程科目,就不如改为以美术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更符合《标准》对美术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因此,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这些方面问题:既注重以美术教育学科为中心,又要兼顾实用艺术、综合艺术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既要注重各类艺术的审美和艺术表现过程的教育,又要兼顾基础技能的训练;既注重比较宽泛的艺术学科知识的教育,又要兼顾学生独特美术个性需求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对学生从事美术教育必需的教学组织、实施和教育科研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使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清晰化,才能够设置出适应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体系,才能防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办学方向偏离轨道。

B、重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偏向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计,多以专业画种或美术门类为设置主线。高师教育是以多门课程为基础,技法课和理论课相结合,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渗透、融会的一种学科。

这样的体系难以与《标准》[1]的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和内容相适应。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尤为重要。《课程标准》[3]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标准》规定的美术课程,其内容和量及涵盖的面更为宽阔。教师除了应具有造型艺术的知识及技能外,还涉及了实用艺术、表情艺术和综合艺术的知识。所以,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减少单独开设的技能课程的门数,把一些技能课程、史类课程和相近课程进行合并,以确保有课时空间来调和课程结构。合并后的技能课程其知识性、体验性的掌握,比技能性掌握更重要。如版画与雕塑、油画与水彩,其体验的过程比技能的掌握更重要;技能传授,教师的演示比口述更重要。比如说有48学时的雕塑课程或48学时的版画课程,那在这个时间里能够培养雕塑艺术家、版画艺术家出来吗?不能。

3、通过课程调整对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体系的要求与建议

通过课程的改革调整使高校课程同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接轨,这就要求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走出过于专门化的美术教育,尤其是专门技术化的狭小天地。从纯艺术领域到实用艺术领域,从理论领域到技术领域,从审美领域到创造领域,从普通教育领域到艺术教育领域都应涉及,从而建立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使其更加完善与发展。

由于调整后课程体系容量大,在课程内容的难度上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要与专业美术学院拉开距离,从而才能保证教育科目的课时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2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高师美术;艺术体验;教学实践

美术只是美术教育中的基本内容,教育的目的是要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得以传承,实现“以美育人”的根本。而面临当今改革后的美术教育,其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创造力、甚至是陶冶情操。更是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对视觉图像的阅读和理解,乃至对艺术的综合体验,最终能够应用这种非语言的——视觉表达方式。美术教师承担着美术学科的教学,曾有人用这样一个公式表明教师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教学质量。当然这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量化标准,但在这个公式中却将教师的作用提高到了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高地位。如果教师起到了推动教学发展的作用,那么其他因素都有可能成倍的增加推动作用,相反可能会给教学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将教师置于一个最大的能动因素[1]。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发现美术教师的培养一般是:第一,从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看,包括美术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和教育方面的知识。第二,从培养美术教师的独特人格魅力上看,包括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从态度、言谈、行为上吸引和影响学生。第三,从培养美术教师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上看,包含思想、品德的修养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

1高师美术教育中,融合实践教学体验,强调美术课程设计理念

在高师美术教育中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使学生具备美术知识和技能只是满足了作为美术教师最基本的学科知识,而更应该在对学生讲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融入体验过程,从而找到美术教学中对美术课程设计的合理方式。例如,学习美术的基本元素时(线、色、形、肌理、空间、明暗等),在实践教学的逐一体验后,学生就应该考虑如何融入适合儿童、青少年学习这一知识的因素。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的培训中,就在高师美术教师的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亲自体验用胶水和蜡笔结合的方式表达形象的轮廓,以照片和颜料混合的方式描绘物体,运用软纸或吹塑纸绘制独立的线条并能制成浮雕画等[3]。

2高师美术教育中,结合实践教学体验过程,完成美术教学

2.1在进行理论和文化的学习方面结合实践教学体验

在学生进行美术理论和文化的学习中注重学生的感受,从自身实践体验的视角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这一过程中记录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感受,便于他们今后了解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美术文化知识的心理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的思考,注重教学的维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和体验式的理解。

2.2在美术教育课程的学习中认识到实践教学体验的重要性

在美术教育课程的学习中应更重视实践性,从了解儿童和青少年在美术学习中的发展状况、如何能激励学生进行创作、如何评价学生的作品、如何进行课程教学的设计、开发新颖的教学内容等问题出发研究美术体验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美术教育方面的理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

2.3高师美术教育中,使学生充分认清美术知识和技能与“以美育人”的关系

既然美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对视觉图像的阅读和理解,乃至对艺术的综合体验,视觉表达等。那么,这样的培养目的就是通过美术的语言,也就是美术的基本知识来实现,离开了美术知识也就不是美术课堂的教学[4]。但是我们对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要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从艺术体验的视觉表达中获得新的感受、完善其人格等,所以美术知识和技能只是一种载体。

2.3.1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认清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在美术教学中以美术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为主要的依据,美术教科书中的课程是围绕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安排和设置的,是进行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在课程标准中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给予一定的重视,在内容标准中都是围绕美术知识和技能设计的教学活动建议,在评价建议中也包含对美术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检测。从“学”的角度思考“教”的方式。

2.3.2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认清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总目标)包含着三个层次,也是总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知识和技能只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达到的第一个目标,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中掌握过程与方法,而最终达到“学生获得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深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因此,在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更应该结合学生在将来实施美术教育的过程会遇到的问题入手。从自身对美术的体验和感悟中,从自身对艺术创造的思考和实践中,从自身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和传达中,发展美术教学。

作者:崔佳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金忠明,著.教育十大基本问题[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78-180.

[2]尹少淳,编著.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62-366.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与策略

从课程目标实现的角度看,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归属于课程资源,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可以将美术课程资源理解为:有利于美术课程目标实现的,在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美术课程发展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从广义的角度来讲,美术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美术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美术课程资源是指形成美术课程的直接因素。

一、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与其它教学科目相比,美术教学的课程资源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活泼性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到了知识,培养了他们的情操,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例如,在学习《卡通艺术》的时候,传统的美术教学,教师只要向学生简单地介绍卡通的历史之后,便将重点落在了传授卡通的绘制方法。而现在,教师的工作便更多通过课程资源的挖掘,将重点落在卡通文化的认识上,使学生学会从文化角度审视卡通这一学习内容,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看过的卡通,然后再引导学生汇总统计,编制一张日本、美国、中国三大卡通出产国近几年出品卡通的数量表,面对着这张异乎寻常的表,学生展开了“为什么日本的卡通那么发达”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日本的经济发达、观众群多、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有的学生认为日本出产的卡通片有教育性而备受欢迎,针对这个认识,许多学生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不完全是,有的就对儿童不利。”讨论中还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卡通不如日本和美国?是一直不如吗?”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回答了这个问题:“不是,我们中国在1961年时曾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大闹天宫》获得了世界大奖,那时的卡通是靠人工绘制完成的,说明我们的艺术家具有高超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但现在的电脑绘制使我们相对落后了。”随后又有一位学生说:“我们国家对卡通的投资也少,我看过一份资料,我国的国民总值占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平却很低,所以……”

在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不仅能主动挖掘课程资源,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且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这就是美术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不再是仅仅利用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教学的教书匠,而是成长为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成果、研究自身学识优势与劣势的研究者、探索者,成为帮助学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的能力

以《和平鸽》这节课为例,这是一堂招贴画的设计与制作课例。传统美术课堂有一套应付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即:欣赏优秀设计作品——归纳设计要素——示范制作步骤——完成作业,教师关注的仅仅是学生怎样完成作业。而现在,教师则更多考虑的是拓展美术本学科之外的生活、情感以及相关联的文化因素,关注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针对本堂课,教师不仅要认真分析自身知识与能力,也应详细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考虑能为学生提供些什么,怎样激发学生的联想,于是将研究成果罗列了一份清单。

第4篇

关键词:课程性质 三维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一. 亮点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相比较200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课标用“修订”一词为自己定位,从总体思路和架构上来说,新版课标与2001年版仍然以一贯之。2001年启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至此为美术学科本体进行明确定性,将美术学科提到与其他人文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相比之下,2011版美术课标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视觉”一词的提出,既凸显了美术学科本体的优势,“观看提供了一种其他感觉不能提供的确定性”,又“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课程标准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却是课程设置和实施、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寸土寸金的基础教育课程中,以“人文性”为美术学科定性稍显力道不够,也使美术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相比时边界特征稍显模糊,2011版课标中提出的“视觉性”使得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有了依托和载体,义务教育美术课标用“视觉性”为美术学科定性,不仅明确了美术学科本体的特质,而且意味着美术学科在义务教育中承担着为学生提供对图像资源、人际交往解码能力的义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图像语言进行表达。

“视觉性”不仅反映了美术学科本体的特质,更体现着现代社会的课程原则观,近代西方美术教育课程原则观一直在儿童中心、学科中心、社会中心之间摇摆,西方的教育家越来越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不是指向一极的,而是综合化的,于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DBAE美术教育理论,从此美术教育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便一发不可收拾,21世纪初西方美术教育又增加了视觉文化教育,不仅使西方美术教育目的进一步摆脱了极端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了跨学科整合,摆脱了美术学科专指造型艺术一域的狭隘观。我国的视觉文化教育尚未大规模开展落实,但在新版的美术课标多次提到“视觉形象感知、理解和创造”、“视觉性”、“图像传达和交流”以及“视觉文化意识”,美术课程不再是仅仅画一幅画、做一个手工和画得像不像,做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与整个文化、世界、思维和表达都有关,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另外“视觉”一词也极大地扩充了“美术”的内涵,提升了“设计・工艺”在美术学习模块中的重要性,也把美术课程的触角延伸到了主流之外的民间美术、乡土资源中去。

二、亮点二:“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

2011版美术课标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了“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在我国“有效教学”理念是与2001年全国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钟启泉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对“有效教学”理念和策略进行了深入解读,主要从提高教学效益出发,围绕学生的进步、教学的可测量化、教师的反思意识、教学活动的具体进程等方面探讨了有效教学。针对“有效教学”的涵义,国内学者多围绕“有效”这一泛化、模糊的概念做出了不同解读,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钟启泉、程红为代表的从关注个人、社会对教育需求到教育目标到教学实践这一维度来考量“有效教学”,另一类是以龙宝新为代表的从教学理想到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到具体教学形态来阐释“有效教学”,第三类则是从教师教学行为这一维度来探讨,认为“有效教学”,基本上等同于合理的教学决策,旨在“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自律的学习者”,(《学会教学》)“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成为自主思考者,发展对学科整体性的理解,并提出寻找重要问题的答案”。而第三类则是截取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这一剖面,从教师教学决策到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一直线关系中阐释有效教学。

目前针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针对具体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的较少,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解决教学实践层面问题的初衷。有效教学不仅是把“美术变成一个动词”,把课堂这个场子搞热,它还涉及逻辑严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师生互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

新课标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既凸显了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教育理念,也是有效教学策略的体现,课标第三部分分学段设置课程内容中也多次提到“游戏”、“体验”、“乐趣”、“装饰”、“美化”一系列关键词,美术学科要与其他学科拉开距离,凸显美术感觉化、情感化,强调愉悦性,“愉悦性”既体现在第一、二学段的美术课教学建议多与游戏结合,也体现在第三、四学段的美术课教学建议更多体现出跨学科探究。2011版课标不是矫枉过正地把美术教育转向完全“以儿童为中心”的另一极,教师讲得激情四射,学生呼声一片,或者是不考虑所教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一味迎合学生爱好,任其自我发展,而是既有“愉悦性”的基调,又有“有效教学”的规约。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教育;新课程标准

先生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美术课程是一个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新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旨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旧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义为具有人文性质,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却明确指出:“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倡导创新教育,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儿童的艺术创造的产物都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既可以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自我存在的价值,也能感受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又可增强创造的自信心与创造活动的兴趣。美术最忌模式先行,科学的预测恰好反对模式。美术教学提倡打破常规模式,为突破模式的桎枯给学生从小打下创造性观念的心理基础,以至形成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理想与信念。

1.理论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在现代教育提倡“走出书本,走出校园”的形式下,按照《美术课程标准》,教师可以重组、优化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可以对课程的发展进行创造性研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美术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我们只有紧随时代的步伐,走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用心去聆听他们的诉说,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美术教师应该按照《美术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做到四个转变: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由严格按大纲要求被动授课的“执行者”变成据新课标精神灵活、主动、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探索者”;在美术教学评价中,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随着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教师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拨动学生的心弦加深认识。在情境中感知、认识、理解、实践,利于导航。在美术课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情境,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内容的教学在同一年级上,也应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 提高绘画质量,成功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教学中,我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步骤,提高绘画质量,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步上新的台阶。每个人都有成功的需要,尤其是兴趣还不稳定的小学生。学生需要成功来引起兴趣,兴趣的进一步发展又能促进他们成功。例如:《我驾神舟游太空》教学重难点、重点在于:启发想象思维,激发创作热情。构图的完整性和画面的个性特色。利用多媒体播放宇宙飞船、宇航员、飞碟等图案,让学生看图想问题。简单介绍一下太空知识,和人类探索太空奥秘的活动,将学生的兴趣引向教学内容————太空旅行。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鼓励他们:“在纸上大胆地画出你想象中的太空世界”、“你乘上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等等,这种提示,意在向学生暗示作画时要有一个中心内容,学生按照这一思路决定画题后,再想象作画,画出的作品构图完整,内容丰富。

三、新课程标准下,创新意识的教学作用

1.营造拓展空间,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了相应的教学活动方式的建议。这样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可以自行选择,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也就是说,新的课程标准充分考虑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同的需要可以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就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条件和环境,学生的领受能力来进行相应的改变,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所学习的知识和身边的环境息息相关,使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很好的调动。

2.深入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新的课程标准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例如:《树叶拼贴》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树叶拼贴作画的方法。用自己掌握的色彩、造型、构图等绘画知识和技能,表达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学生深入生活事先采集各种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树叶,洗净、晾干、压平。上课准备好剪刀、白卡纸、双面胶。教师:除准备和学生一样的东西外同时准备几幅树叶拼贴作品。大自然中美丽的事物有许许多多,要同学们仔细观察,大胆想象——树叶像什么?欣赏树叶组成的画,让学生仔细观察,让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树叶,想想能拼贴出怎样的景物,并动手拼贴出复杂、有趣的画。把学生的作业挂到教室四周,组织同学观看、评赏。这样的课程设计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使学生不用过于思考就能参加美术的创作,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弹性化教与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新的课程标准没有为所有学生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而是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现在许多的课程设计是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学习心态来进行学习,“寓教于乐”这个词语得到真正的实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来进行创新性的绘画。学生学习有了真正的兴趣,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相应会有提高,从而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双方的积极性都能调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旧的课程标准与新的课程标准相差之处。

综上所述,标准之下,使学生通过趣味性的美术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要,既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又循序渐进地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新课标整个的表述中,“教学活动建议”改为“学习活动建议”从文字的表述上就突出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红.包豪斯艺术教育思想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云南教育》,2001:43—44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高效;美术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40-01

美术教学能够开拓小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意识,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构建高效和谐的课堂,促进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课前充分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只有有效备课,才能有效上课。实施有效备课,首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细致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其次,要认真分析学情,依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实际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如:教学内容的处理、活动的安排,活动过程中教师如何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价和调控等等。只有这样,上课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深入浅出,重难点突出,才能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要通过编制教学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渴望,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优化课程设计

首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课前的预习、收集资料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已经参与了活动,这有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然后,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找到教材内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设计中设计的问题要有质量,这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有效性。有质量的提问能帮助教师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问要有一定的导向性,能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围绕中心引出多个问题,进行开放式提问(紧贴作品,让学生对绘画作品做深入的、探究性的讨论)。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所提高,还能不断促使学生对绘画进一步探究,形成动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这种多向的交流中,一定会有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任务有一定距离,这时教师应该认真看待学生的提问,保护他们的思考成果。

3.充分发挥想象

教育学研究表明,美术教育也是一种认知活动,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促进和拓展学生的想象。因此,小学美术教学要在小学生感知世界、感知生活的基础上,重点对小学生的感知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特别要培养小学生发现生活中异同现象的能力,在一系列的美术训练中使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促进他们的智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把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重点落实在记忆画和想象画的教学过程中,对那些充满稚气的儿童画,教师不要认为其技法欠佳而任意修改或置之不理,而应让小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要将谁对谁错强加在儿童画上,好的儿童画的标准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纯真的情感。要创作就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勇于想象和善于想象对小学生学习绘画非常重要,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开阔艺术视野,激发艺术灵感,使绘画的素材更丰富,从而创作出更多体现童真、充满活力的作品。

4.注重自主实践

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例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是直接讲解画法。而是出示"五边形"图让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同座合作画出"五边形",根据自学要求,学生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五边形"会画了。其它的三角形、七边形等等同样可以很快画出了,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逐灏学会自学的方法,每完成好一个操作,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5.开展竞赛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小学生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是分不开的。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学生的争强好胜才不断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因此,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注意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愉悦地学习并获得成功。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可巧妙适当地组织有益的比赛,给学生积极创造参与比赛活动的机会。在竞赛试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思考,亲自获得了知识,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培养了学习兴趣,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6.注重教学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并以此来打造高效课堂,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教师不重学生的教育观念。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手段,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在一堂课的活动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主动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

快乐的童年是孩子们的追求,能够快乐地学习更是每个学生的向往。在今后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的乐学为目的,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把快乐的童年还给每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全面培养他们的美术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虎涛,快乐学习――高效美术课堂的标准[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

第7篇

一、当前学前教育美术课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较为陈旧

美术教育是培养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没有自由发挥的想象力就无法培养形象思维。但我国目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大多仍在使用以前的教材进行教学,在内容上并没有及时调整和更新,绘画教程机械简单,多以临摹为主,理论内容单一,缺少想象力的发挥,难以进行个性化的绘画创作。总体来看,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不符合新形势下美育教育的需要。

2.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在职业院校中,大多数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学时,会对基础知识和技巧进行理论性讲解,偏向于纯美术绘画技能的学习,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跟着画,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较少与具体的幼教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忽略了学生技能的运用。实际上,美术基础理论的传授并不是美术课程的最终目标,而是应该向学生强调美术课程中的知识在学前专业上的技能运用。3.缺少足够的实践时间不论哪个阶段的学习,都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美术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缺乏实践活动,学生只能掌握书本上的美术理论知识,学到的是模仿教师传授的绘画技术、描摹对象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而最重要的形象思维得不到发展训练,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知道应该真正从幼儿的好动天性方面去教学。实践活动是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大篇幅地讲解书本知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时间,也很少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考虑到将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特点

1.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课程、评价体系都必须围绕着其课程改革的目标展开。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大都是以绘画基础、儿童画、手工等内容作为培养手段,但不论课程如何设置,都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就是让学生掌握幼儿教师的美术基本功和激发幼儿思维的基本方法,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陶冶生活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特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给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本,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潜能开发、智力培育,三是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的教育,四是课程更加注重生活化、社会化,五是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等等。

三、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1.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起来,合理安排二者的学时,适当进行调整。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理论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很多相关专业知识,所以,需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学时可以分主题模块,一个理论知识对应一次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大美术课程与其他相关技能的培养。学校可与幼儿园联系以每月一次的主题活动开展美术课程实践,比如进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区角布置等,让学生走进幼儿课堂,在实践中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2.增加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程及思维训练方法

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美都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程,就是以美术课程为主要载体,以地方特色为背景,将古人传承下来的各种资源加入到教学中,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删减,使得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可以对当地的风景、伟人事迹、民俗等进行艺术加工。

3.采用趣味化教学模式

喜欢绘画的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关注常人不屑于关注的事物,而且常常涉猎面很广,旅游、探险、考古、摄影、民俗、各门类艺术等等,从工作到生活各个方面。这些连带的丰富的兴趣爱好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同时也拓展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增强人的社会竞争力。因此,美术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一个人广泛的兴趣。美术课程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是如果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反而会使美术课程变得呆板无趣。所以,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自然条件等,向学生展示不同境界的美,也可以组织学生出游写生、进行手工比赛、根据所处学期的节日进行主题绘画创设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好玩的方式,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创设情境,定好主题模拟体验,进行主题教学。只有采取灵活、有趣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热爱,使得美术课程的教学环境更加愉悦、放松,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4.教学方式多元化

“美国老师从来不担心学生画出蓝月亮,怕的是他们画的月亮与天上的月亮一模一样。”这是詹华如《美国教育为什么有后劲》中说的。很显然,他们的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传授,相反,是被当做突破规范思维的训练手段,其结果是让他们挣脱了思维的枷锁。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目前许多美术教师会在课前搜集一些富有吸引力的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完成作业,严重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如果教师让学生自主绘画,或是提供给学生一个主题,学生就可以遵循自己的内心进行创作。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一组为教师组,一组为儿童组,让儿童组的学生尽可能提出各种问题,教师组的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校可多设置一些美术选修课,或是成立与美术相关的社团,通过举行艺术比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学模式中可以加入一些生活的元素,如折纸、制作收纳盒等,这些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小技能。

5.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美术的特殊性,在进行美术评价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作品评价没有硬性统一规定,因人而异,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针对学生在外实习的实践,考评体系应该更加全面,考评内容应包括美术教案,课程设计,幼儿园区域设置,幼儿园环境创设,园方、家长、幼儿评价等。只有通过这些直观、丰富的书面材料,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承担起一名幼儿教师的教学责任,也更能体现出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学水平。

四、小结

第8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特殊性;启示

美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美术类课程在学前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就用简单粗糙的线描图形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个人的发展与幼儿时期对想象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被推上了日程,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投入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使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感、美德、美术技能的阵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美学素养、美术技能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的重要任务。发现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新形势下合格的幼儿教师。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开始重视对婴幼儿的教育,其中早期的启蒙教育深受重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也逐渐从教育专业中凸显出来。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综合的发展,确保幼师不但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对艺术课程进行吸收和运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面对的人群,为社会更好的服务。学前教育面对的群体具有特殊性,主要为0~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包括婴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教育是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早期经验影响大脑结构,人的终身发展受学前教育的影响,合理的学前教育可以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带来一个良好的开始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开始,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力资源水平做基础性贡献。美术类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性。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取向,确定了美术类学科的重要性,通过美术教育架起传统与现代相互连接的桥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学习美术类课程,掌握课程的基本要领,促进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一些基础的课程,通过基础的艺术课程来对幼师进行综合的培养,学前教育基本的艺术课程包括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其中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美术课程作为学前教育基础课程的一门专业,贯穿学前教育美专业始终的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美术类课程即是技能训练,又是审美素养的培养,美术类基础知识与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各种视觉形象的特殊特性。激发学生们的个性思维,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基础。确保其视觉形象的表达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使幼师学生掌握美的规律,正确的认识美、欣赏美、翻译美、理解美、并有能力创造美,为今后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视觉图像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大背景,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掌握丰富的美术类课程的特征,熟练运用这些特征,去完成将来的儿童美术基础教育重任。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将孩子引进艺术殿堂的起点,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的知识,使学生的修养和内涵得到提高,还能够使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懂得爱美之心,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更好的教育学生。

2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现状

2.1缺乏专业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多是从综合大学的艺术院系毕业的学生,没有进行系统专业的幼儿美术心理知识的学习,缺少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践,只能从“专业美术”角度来对学生做要求和指引,为其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后果很严重。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学的美术课没有培养幼儿教师所需要的美术能力,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到高考的特殊训练,一般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美术的基本功,只传授专业美术技能,会严重打击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们没有接触到幼儿心理与生理的相关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没有掌握适应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课程设置上来讲,专业的艺术院校分科比较细,可是学前教育美术类的基础课程一般只是素描和色彩,一般情况下专业院校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手工、美术欣赏、绘画、图案等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应用得到,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并没有专门开设这四门课程。有很多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是通过自学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在自学的过程中很难完全掌握其中的教学技巧,很难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生来说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2.2教育理念落后,缺乏适应新形势的专业实践型美术教材无论任何一学科都是依据教材来实现教学的,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学科还沿用传统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材,这套教材内容之间联系比较密切,系统性强。过于强调美术造型技能、技巧的教学与训练,但是这套教材据今年已经快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里我们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本无法与当下人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同步。这套教材的内容,美术鉴赏的内容单一,把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的首要任务。理论知识的介绍占了教材的绝大部分,根本没有与现代媒体结合,教师只是着重讲述造型的基本方法,同时还缺乏对优秀幼儿美术作品的介绍,忽视了学生对于绘画造型美感的认知体验。内容较多,难度偏高,课时安排不够科学,学生仅仅局限于教师所引导的写生造型上,学前专业的普通学生,没有接受过高考美术训练,根本没有专业的能力去完成。在美术类基础课的教学上,没有针对绘画造型的形式美感做出深入鉴赏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感受美、翻译美的基本审美体验,教学偏重技能,学生使用的基本教材严重不足。

2.3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课程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上所传授的都是传统的内容,单一的素描课程教学内容,很难满足文化社会大背景下美术基础训练课程的需求。虽然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专业性强,但是学生们在枯燥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很难适应丰富多彩的文化大背景下形式多样的需求。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层次不同,学生们的年龄不一样、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一样,教材和评价标准却不存在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达到同一水平的理论能力是很难的,无差异的评价标准也是不科学的,让学生头痛更让老师们难以适从。有一些学校对专业美术课的认识不足,评价局限于保持课堂高度的纪律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作品的鼓励,美术有了开阔性,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过分的强调保持卫生清洁,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限制学生的创作能力。

3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中得到的启示,并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3.1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目标,建设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师资队伍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包含绘画、图案、手工、美术鉴赏等四方面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教学思想。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引导孩子进行艺术活动,感染幼儿的心灵,开发幼儿的心智,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加快对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的幼儿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扎扎实实的与幼儿美术教学有关的知识。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美术素养,将幼儿心理与生理特点有效地融入到学前专业的美术课中来,实地参观和学习一线幼儿园的美术课堂,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和指导下,要积极主动的去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这一角色。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幼儿教师要牢固的掌握,当幼儿园开展活动、环境布置还是玩教具制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幼儿园教师具备美术技能。增强幼儿审美情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一定要发现自己所处的状态,掌握幼儿园需要的美术技能技巧,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幼师美术教学必须立足于幼儿园的需要,创新美术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实现美术专业中的业余、业余中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学更贴近实践。

3.2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为三年,制定新的课程结构,可以尝试将专业基础训练与幼儿园教学需求相结合,为将来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打下基础。增加美术欣赏课的比重,将欣赏内容融入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美术素养。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应强调结构素描,减弱明暗关系,加强线描写生,可以将各种生活用品作为描绘的对象。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色彩美汲取灵感,减弱写生色彩教学。精美的图册、可爱的玩具、时尚的装饰品,都可以作为学生鉴赏色彩搭配的对象。应结合幼师的专业特点融入可爱的卡通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素描的热情,使其自信心得到增强。还可以绘制童话故事,促进实现素描教学的活学活用,还能实现学生延伸相关的美术技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设计制作,将体现个性化美术设计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还可以使用环保材料加工成玩教具范本,提供给幼儿园。在实践中,学生在锻炼了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幼儿园的教育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们在手工教学中不断挖掘新材质,使无价值的东西重新焕发光彩,在幼师手工课教学中,应不断学习,将好的资源、好的创意纳人到课程中来,在手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幼师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作出调整。调整各个阶段学生的评价标准,将评价标准分成不同的层次,理解能力强,对理论类知识的掌握更容易的,应该提高课程设计类的美术作业。起点低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好的,对实践性强的技能知识更易把握,可以先提高技能方面。幼师美术教学评价要体现能力为目标的价值观,不应该是单一的标准,应该进行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进行多元评价。更不应该仅限在常规期末考试,绘画比赛、画展、基本功过关等各种形式的测试手段都可以采纳,通过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发展。根据幼儿园所必需的美术基本功,增设一些卡通简笔画、折纸等技能方面的小测试。通过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掌握美术技能技巧,不但保证学生利用美术知识完成课堂教学,还能够凭借自己好的技能完成教学。学校建立更加合理的美术课程评价系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艺术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造型美感解析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的增加,学前教育也更加的趋于科学合理,绘画造型美感解析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研究和探讨,随着当下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感知美、翻译美、欣赏美等全方面的审美能力,制定出适合专业的美术课程,更全面地在绘画造型美感解析研究的基础上来完成技能训练。进一步促进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的综合素质,同时相关的教师要在造型美的认知中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掌握审美经验,制定出适合该专业学习的艺术课程,提高对艺术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为社会培养专业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李莎 单位: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王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及其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9).

[2]解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9).

[3]邰康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决策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

第9篇

关键词:客家;课程资源开发;强化意识;策略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新课程中,课程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做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一、观念指挥行动、意识决定行为:强化客家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美术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要求教学设计者大力开发古今中外、传统与现代、通用教材与本土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才能实现美术教育所肩负的传承与创新的使命。走出教室,把身边的生活、把大自然和整个社会当做教学资源来使用,“让学生在超级营地学习”。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属于生活美术教育,它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因此面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发和利用生活化、趣味化的美术课程资源显得十分重要。除了要向学生提供美术知识、技能方面的资源外,还要提供比较广泛的人文背景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美术学科所包含的人文意义和精神。在民族化与全球化、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传统与现代等课题方面我们必须有所选择,不能一味地只以高雅的经典的概念化的美术为美术而轻视乡土的大众的身边的美术现象。这就要求小学美术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本土资源意识、放开手脚、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教育教学工作变成一项富有创意的事情。

二、人文秀区、世界客都:开发客家乡土课程资源的有利条件

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的聚集地,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汉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神奇的迁徙历史,被誉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生活中的古典”,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很高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在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中,梅州市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快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步伐,全力打造客家文化大观园和名闻遐迩的“世界客都”,建设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本区人口超过九成半都是土生土长的客家人,师生们日常接触的是绝对原汁原味的客家民俗生活,作为教师,认识本土客家文化、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开发和利用乡土地方课程资源,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扩展教与学的行为方式,转换全新的师生角色,将带动一种范式的自我更新,并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是客家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让这些饱经沧桑的客家文化经久不衰,继续发挥客家历史价值,也是广大梅江区师生共同的职责。

三、从眼到心:强化教师课程开发意识的策略

客家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梅州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要具有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具备适应教学需要的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学会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要从意识层面进行提升,有如下策略:

(一)努力练就一双慧眼。

课程资源能否在课堂层面发挥作用,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开发利用好客家乡土资源,就需要对平时生活中的美术资源独具慧眼、保持高度敏感。如本区大部分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都卓有成效,像鸿都的体艺2+1文化、美华小学的棋文化、金山小学的邮票文化、附小的羽毛球文化、龙坪小学“会说话的墙壁”文化、长沙小学的经典诵读书香校园、客都小学的硬笔书法文化、肩一小学的剪纸艺术等,教师要学会从校园文化中发现美术题材,开发设计本学科相关联课程活动,如棋文化建设中的棋文化史宣传、活动宣传海报、团队标志设计、棋盘、棋子设计制作、赛果公布栏制作、棋比赛现场绘画等。美术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练就异于常人的慧眼,跟随时代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留意身边的教学资源用开放宽容的个性特质和渊博的跨学科知识引领学生开展多渠道多手段多形式的美术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的气息,受到艺术的熏陶。

(二)要有多元文化观。

美术文化是美术教育的国际趋势,美术处在文化整体中,是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所以美术教学必须关注文化,具有文化意识。当代儿童与青少年美术心理及能力向多元路径发展,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成为许多教育门类或课程的共同任务,成为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之一。作为美术教师,形成多元文化观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我们对待不同文化甚至不认同的文化采取更为宽容的态度,承认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带动学生认识客家文化的独特性与其存在价值,懂得用客家文化和其他文化作比较学习。笔者赞成麦克菲提出“多元性是艺术教育的核心” 的观点,使每个艺术教育的参与者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不但学生需要以跨文化的角度看待一切艺术,从中获得成长与肯定,艺术教育者也需要反思自己成长的文化背景,了解自己的改变,以便了解他人的改变,接受各种文化中的各种艺术。通过组织美术教学活动,使学生更直接地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培养学生对本国本民族本地区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三)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提升视觉文化观。

科技发展使美术不断发展,促使新的美术观念、多样的美术表现手法和美术作品不断地诞生,对学校美术课程与教学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有学者提出“视觉文化即是每天的生活”,现代科技对视觉文化产生的影响确实深刻影响学生,现在的学生(包括低龄学生)通过网络、电影、期刊杂志等都可以进行视觉方面相关内容的学习,或者是进行新的知识的理解。如何通过小学美术课程,引导生活在视觉文化时代的儿童学会解读、批评和抵制媒体的操纵,给予他们驾驭自身文化环境的力量以及创造新的文化形式所必需的素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并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接纳新视觉文化的意识一定要赶上直至超越学生,才有可能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教学重心不能仅仅强调技法或媒材认知,应重视生活周遭事物与艺术教育的关联以及对各式日常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具有“以视觉进行批判”的能力。现在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中出现漫画、工艺设计、表演艺术、艺术庆典、电脑动画等已被接纳,就是教师意识进步的标志之一。

(四)多关注、研究本土文化,做个客家文化有心人。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艺术创作一样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身边的文化生活是想象力的源泉,为此,教师要做个客家文化研究的有心人。客家文化首先是客家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要乘着梅州“打造山区文化强市”东风,挖掘学习本土近当代如林风眠、刘济荣、黄遵宪、宋湘、程儒章等文化艺术名人、还有客家传统民俗民间文化如客家民居建筑、纸糊编结造型的舞龙舞狮、五华石雕石刻、兴宁版画、木雕、大埔陶瓷、泥塑、畲江竹编等文化资源所包含的内涵开设本土课程。城区里的孩子大多居住现代公寓套房,堪称世界建筑一绝的客家围屋好像跟他们没多大关系,客家文化就在身边,似乎又很遥远。鸿都小学开设的客家文化系列美术课程之一《家乡的老房子》,让学生查找客家围屋的源起、结构特点、功能及相关的客家习俗,还带上孩子们到留存的客家围屋里面感受客家先民的建筑智慧,通过对民居的视觉文化的体验、认同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乡土情感,孩子们用不同的美术语言在作品中表达了各自的真实感受。

(五)要有强烈的“特色”意识。

美术学科随着课改步伐,将进一步摆脱理性范式的束缚,计算机网络也便利了优秀范例课程的推广,于是很多美术教师可以非常便捷地学习他人的模式,甚至是照搬挪用。要防止刚走进课改的大道、又陷入新的模式条框,所以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特色意识,结合本地本校的特点、开发设计富有创意的课程。例如,同是剪纸教学内容,天津搞了个百校剪纸,而结合客家文化设计的学习活动方式,肩一小学的剪纸艺术课程设计跟鸿都小学的百变剪纸乐园课程设计又是迥然不同的,这就是特色展现的魅力,它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某一侧面了解客家文化精神实质。

(作者单位:梅州市梅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林爱芳.林风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2]沃斯(美),德莱顿(新西兰).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