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4 09:31: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简述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必修课程的相关标准和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生物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生物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突出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又兼顾覆盖面,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同时能够突出生物学科的特点,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实践性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关注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沿。
三、考试目标要求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分别从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的角度,把考试目标划分为如下5个要求层次:
1.了解水平(以A代表):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2.理解水平(以B代表):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3.应用水平(以C代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4.独立操作水平(以D代表):能够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5.认同水平(以E代表):能够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
三维目标作为有机整体,主要通过知识为载体,综合地进行考查。
四、考试内容
本考试的范围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其具体内容如下:
1.《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
(1)细胞的分子组成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细胞的结构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3)细胞的代谢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描述细胞呼吸及其原理的应用。
(4)细胞的增殖
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描述细胞的分化;举例说出细胞的全能性;描述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关注恶性肿瘤的预防。
2.《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
(1)遗传的细胞基础
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描述配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过程。
(2)遗传的分子基础
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描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概述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描述DNA分子的复制;描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3)遗传的基本规律
分析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描述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概述伴性遗传。
(4)生物的变异
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举例说出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5)人类遗传病
列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6)生物的进化
描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描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举例说出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3.《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
(1)植物的激素调节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简述生长素作用;列举其他植物激素;举例说出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简述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简述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举例说出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描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种群和群落
列举种群的特征;描述种群的数量变动;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描述群落的演替。
(5)生态系统
描述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生态环境的保护
描述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认同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五、考试形式
纸笔测试,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六、试卷结构
1.题型:包括选择题(第Ⅰ卷)和非选择题(第Ⅱ卷)。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
2.题量及占分比例:选择题30题,占60%;非选择题7题左右,占40%。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不仅旨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在于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的能力,并学会分享与合作。教师作为探究式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用已知的知识去自主探索未知,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
二、探究式教学在职校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社会对英语口语的需求
随着中国在国际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的进一步扩大,现在中国社会上对英语口语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大到国家的外交,小到企业的贸易,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外宾接待,都需要除了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外,还要有能力进行一定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2.职校学生英语口语的现状分析
职校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型实用人才。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职校的英语口语教学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社会对英语口语的高要求和职校学生英语口语的低水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职校学生英语口语基础薄弱,学生不敢读,不敢说,即使很简单的情景对话也只能成了“哑巴”的局面。同时,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仅仅依靠机械地操练,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英语口语的学习产生抵触、厌烦甚至放弃的心理。探究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教学方式的不足。那么教师怎样在职校开展探究式的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自主地参加到英语口语学习中来呢?
因此,探究式教学在职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是必要的。
三、探究式教学在职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口语》第13课(Asking Directions)为例,分析探究式教学在职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施和应用。
1.妙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每堂口语课的导入显得尤其重要。
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一些熟悉的名胜及风景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师生间进行简单的对话:
T:Do you like visiting...
S:Yes,I’d like very much.
通过两三组的对话之后,教师就可以放映一小段语言不通的两个人问路所引发的一连串笑话的情景短片。由于学生本身口语水平较低,短片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调动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在诙谐幽默的气氛下接受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想要学习如何用英语问路的兴趣。
2.巧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学生探究的过程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感知语言,要求学生简述探究中的难点、疑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在学生产生了探究用英语问路的欲望后,教师就可以提供课本里的两则对话材料,让学生首先以全班集体探究的方式,从两则材料中找出指路时所用的一些方位词,如在左\右边(on the left\right)、向左\右转(turn left\right)、在拐角处(on the corner of)、在……对面(across from)、沿……走(walk up)等等。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据这两则对话材料去发现问题,从而基本上能够理解“问路”和“引路”的交流框架,并归纳出一些“问路”“引路”中常用的语句。这是学生自主参与感悟语言规律的过程,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即可。合作探究还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3.明理――强化学生实践运用
在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之后,还必须要对自己所总结出来的知识进行实际的操练和运用。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
教师可以在学生所归纳出来的关于问路和引路的基本口语句型的基础上,提供其他一些具有相同功能的口语句型。比如,关于问路学生从材料中归纳出了“How can I get to...”,教师就可以给出“Where is...”“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Where can I find...”等常用口语句型加以补充。然后,教师可借助一张比较简单清晰的街区地图,让学生两个一组,自由挑选一个地点,运用所归纳出来的方位词和句型,组织一个简单的对话。教师亦可让“问路者”根据“引路者”的描述,在地图上标出路线,以检验是否正确理解和运用了所归纳出来的口语知识点。这是学生在比较简单的实际口语应用中进一步巩固和检验之前所总结出来的内容,为学生更深一步探究较为复杂的问题和引路情况奠定了基础。
4.评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都希望自己的学习成果能够受到肯定。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鼓励,他们就能够感到自己被肯定,成就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得到了增强,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一种自我成长的快乐。这是探究式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
四、总结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自主;形式;活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我们:要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即着眼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课程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习空间,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新教材在内容组织上改变了过去单纯提供现成结论的做法,而是创设了诸多问题情境,提供探讨空间,提出各种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地理探究活动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获得新知识并培养能力。
我在地理教学中,对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进行了一些尝试,颇有收益。
一、地理探究式学习的内容要切合实际
探究不是唯一的地理学习模式,有些章节内容并不适合开展探究式学习,只有那些难易适中,符合现阶段学生地理学习基础和心智水平,可以借助现有的设施和客观条件,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才适合于探究式学习。因此,探究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校的教学条件来确定。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这一章节时,学生观察屏幕上展示的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①说出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名称。②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为多少?③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简述形成的原因。④拉萨市与武汉市纬度相差不大,但平均气温差异大,为什么?
探究设问要有鲜明层次,难易要有梯度,利于学生地理思维活动的循序渐进。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不显得枯燥了。
二、地理探究式学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地理探究活动的形式有多样,按组织规模可分为小组活动、全班活动、年级活动、全校活动和社会活动等。根据探究活动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角色扮演、问题探究、调查和实践、正反方辩论、图表资料收集研究、案例分析等。例如:我在讲授“水资源”一节时,就采用了“正反方辩论”的方法。
辩论题目: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正方:地球蕴藏着大量的水,地球表面七分是海三分是陆地,水是再生资源,因此,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反方:地球上的水仅有小部分可为人类直接利用,且目前污染严重,水资源时空分布又不均匀,因此,水资源匮缺日益明显。
让学生自由选择立场,形成两大阵营,再自主推选出首席代表1名。要求每一位学生在一周内就自己赞成的论点收集资料,写出1~2条论据,交给首席代表,再由首席代表组阁,形成3~5人的代表团队在全班学生面前开展辩论,坐在下面的学生也可以举手站起来加入辩论。
由于学生自由地查找有关论据,又亲历了辩论过程,对节水意义体验更为强烈,进一步巩固了“人地协调”的科学资源观。
三、地理探究式学习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地理课堂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渠道,把探究式学习引入地理课堂教学,赋予课堂提问、讨论等形式新的内涵,是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地理课堂探究可以择重点选择方法:
(1)探究式提问。它的精髓是问题的设计要有疑点,有点儿难,有趣。例如:“黄赤交角若为零度,地球四季将怎样变化?”“从哪些方面去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特征?”“南极、北极自然环境十分相似,为何动物不一样?”等。
(2)探究式讨论。指讨论的问题是开放性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探究性讨论重视小组合作,推动学生整体参与。
例如:在“地图的方向”教学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4个探究性问题如下:① 地图必不可少的要素有哪些?②(阅读经纬网地图)根据经度判断,北京在南京的什么方向?根据纬度判断,北京在南京的什么方向?用一句话准确地表达北京在南京的什么方向?③(拿出大比例尺的学校平面图)面对地图,应怎样判别方向?学校在医院的什么方向?④(拿出指向标地图)在这张地图上,还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吗?
(3)探究性演示:探究性演示是指引学生观察、思考、分析,促进学生动手和动脑结合,理解地理成因规律的课堂演示实验。
例如:在地图上量算曲线距离,我将在教材中提供的量算方法,在全班演示一遍,然后请学生动手量算,既可以按照老师教的方法,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然后请那些用自己的方法量算的学生上台来做演示。
四、地理探究式学习要与学生实践有机结合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地理教育改革的实践,地理活动也是一种较为可行的途径。在地理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开展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从而明白地理成因的规律。
例如:在学习“人口问题”时,课前我先让学生做一个小调查(如下表):①想一想,能不能每种类型的家庭只调查一家呢?为什么?②根据你的调查结果,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③调查结果使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在地理特征、规律、原理、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内容中的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所提倡的重要的自主学习活动,正确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也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高考地理;全国卷;地理试题;赏析
2017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卷的命题紧紧围绕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在延续近年注重“能力立意、素养导向”的基础上,稳中求进,涌F出一批有特色、有质量的好题。
一、好题赏析
巧设情境,引领“立德树人”,体现高考导向作用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图1左),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图1右)。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1)B (2)D (3)A
【赏析】
1.独特情境,引领核心价值
本题组巧设“城市绿化带景观建设”情境,通过对街道两侧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设问,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建设需要公民“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于无声处对考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进行熏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体现高考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
2.精选图式,测试关键能力
本题组选择景观图作为文字材料的补充,增加试题的鲜活性。景观图直观简洁的特点,也有利于加快学生对文字材料的理解速度,提高解题效率。但本题仍然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有较高要求。以第(1)小题为例,图文材料中“杂树丛生”的“丛生”说明杂树应属当地的天然优势树种,“我国东部地区”体现当地的自然植被应属阔叶林,“3月25日”与“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则暗示杂树属冬季落叶树种。学生只有在充分提取材料中的显性和隐性信息之后,才能有把握地选择正确答案。此外,第(2)小题的正确选择还考查学生的概念辨析能力和材料分析提取能力,“用地类型是否有差异”属于概念辨析,“景观规划”和“居民爱好”则需要根据材料中“按统一标准栽种”、“修剪齐整”等关键词加以排除。
3.立足基础,考查必备知识
本题组考查的学科基础知识主要有“自然带的类型与分布”、“影响自然带的因素”、“城市用地类型”等,均属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命题关注“基础性”,能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内化所学知识和方法。此外,本题组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既关注考查面的广度,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又体现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聚焦热点,多层设问由果溯因,提升学科素养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如图2)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 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 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 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分)
(2)据图指出与其它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
【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赏析】
1.聚焦热点,增强民族自信
本题以“剑麻王国”――非洲坦桑尼亚为素材,从地理学科角度聚焦热点区域,关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当中,非洲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本题第(4)小题考查剑麻农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阐述农场的兴建为坦桑尼亚的基洛萨带来的诸多益处,正符合主席提出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也体现构筑中非合作、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本题能够启发学生理解中国与世界的休戚与共,中国对世界的积极奉献,培养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2.多层设问,凸显能力立意
本题的问题设置以剑麻的生产加工为主线,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为支持,从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角度设置四方面的问题,通过增加设问中的限定词,给学生限定清晰的应答域,对答题的精准度要求大大提高;在设问的角度上,也不同于以往的优势角度,而是从劣势角度设问,对答题思路的全面性要求也有所提高。这样的问题设计,对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有益,对中学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3.由果溯因,突出推理演绎
本题在考查农业发展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需要逆向推理的问题――“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学生可结合原料导向型工业接近原料地布局的原因之一是“原料保质期短,易变质”这一基础知识,推理得出剑麻若不及时加工,可能腐烂变质的结果。接着据此逆向推导剑麻的腐烂变质可能与“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作物习性”有关,最后整理组织答案。本题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品质要求较高。
记住乡愁,培养家国情怀,引导正确人地观念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近年来,我国许多传统古村落被开发成旅游观光地,一些古村落的村民仍留在村内,如“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如图3),依然有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坚守着那份宁静与质朴。
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答案】保留村落的原生活状态,可满足外来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尊重原有的传统,传承和保护富有浓郁文化传统的遗产,保持古村落的生命力;激发村民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保护古村落的热情,在开发与保护、生活与旅游之间维持良好的平衡。
【赏析】
1.记住乡愁,培养家国情怀
本题关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古村落的开发”这个热点话题。当下中,城镇化脚步轰隆作响,这是历史的必然。随着城市版图不断扩张,乡村的景象却日渐凋敝,尤其是大批移民离开故土融入新生活,一些传统文化、传统古村落正在逐渐凋零、被人们遗忘。题目选材于“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从生活在村中的村民着眼,关注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可以联系“美丽乡村”建设等现实问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贴合时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思考价值。
2.贴近生活,引导人地观念
本题从传统古村落切入,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和人文活动之间的关系,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发展变化趋势,贴近生活实际。“古村落”、“村民”、“旅游价值”、“ 宁静与质朴”这些关键词,深刻体现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命题立意。古村落是文化的载体,反映农耕文明时代的乡村社会生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记忆空间。本题要求学生思考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传统古民居和村落的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在开发与保护、生活与旅游之间维持良好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也是最重要的学科素养之一。
3.视角新颖,设问推陈出新
本题组设问角度新颖,表面看考查内容冷僻,导致许多考生有无从下手之感,甚至在看到参考答案后,也有不少教师觉得无章可循,认为考查的是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对本题设问的仔细分析后,可以这样推理:“旅游业能发展”即说明“旅游资源有价值”,那么“当地村民留在村中”可以影响的有“旅游资源评价”这一考点中的“资源价值表现”、“基础设施”和“交通”等几方面因素;其次,“发展”应是“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村民留在村中”,应能通过保护村落获得经济收益,从而激发其保护热情,形成良性循环。由此可看出,本题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考查的是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立足区域认知,传递学科研究方法,体现教学导向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4)。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1)C (2)D (3)D
【赏析】
1.创新考查,立足区域认知
本题组考查的知识主线为“区域划分方法”,该考点并非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 但解题也要求学生必需具备对本区域的整体特征及地域分异认识的基础知识,如淮河不具备自身的天然入海河道,秦淮一线的一月0 ℃等温线和年降水量800 mm的基础指标意义等。可以说,本题组命题切入角度巧妙,有意料之外之感,但考查的仍然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认识,细究之后,不免让人产生情理之中的感觉。
2.追本溯源,传递研究方法
区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之一,区域划分则立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两大基本特征,力求保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的一致性与区域外部的差异性。但在划分方法上,从古至今,得益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大致呈现从主观定性到客观定量的逐步转化。本题组涉及的“长江”和“秦淮一线”两类分界线即为两种分类法的代表。学生通过材料分析,调动自身基础知识,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再次对学科研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有进一步理解与认识。
3.思维考查,体现教学导向
本题组选择的区域背景是我国的重要区域之一 ―― “江淮地区”,学生一般有较深厚的基础知识积累。但该题组仍然给出了充分的图文信息,学生完全可以从材料中获取“淮河入海河道不定”、“长江为天然交通阻隔”等信息用于解题。因此,本题组实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加以运用的能力。同时,题组中设问的“地图上的地理界线与实际地面状况的对应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转换能力,充分体现高考命题“能力立意”的导向,对一线教学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降低难度,加强应用,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如图5)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4)~(5)题。
(4)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A. 冰雪路面 B. 湿滑路面
C. 松软路面 D.干燥路面
(5)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答案】(4)A (5)B
【赏析】
1.情境新颖,紧扣人地协调
本题组选择“汽车轮胎测试”这一贴近生活,但视角新颖的情境素材,解题过程必须立足于对区域时空特征的判读与认识。由该区域“北极圈以内”的纬度位置及“每年11月至4月的最佳测试期”,可推知测试过程中冰天雪地的环境。该情境问题在探究人地关系的基础上,很好地渗透了人地协调的地理观。
2.加强应用,解决现实问题
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情境设计到选项设置,都具备鲜活的生活性。冰雪路面可能导致轮胎硬化、湿滑路面不易制动、松软路面易陷入等情境,虽不作为考查点,但对考生来说有很强的“亲和力”,产生“生活之中处处有地理”的共鸣感。其中,因为雪化之时也可能导致路面湿滑,使这一选项也有一定迷惑性,还需考生结合生活体验和区域的时空特征加以判别。
3.降低难度,关注思维品质
“地球运动”作为高考地理的“难度值担当”,其考法一直颇受关注。本题组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巧妙融入区域背景,但选项中考查的“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日出日落方位”、“时间的计算”等内容,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多角度地观察思考、缜密思维、严格推理的能力,体现了地理高考命题中单纯考查理论知识的现象弱化,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趋势强化,也反映了国家选拔应用型人才的选材导向。
由地及人,突出能力考查,体现学科素养导向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6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 与其它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9)C (10)B (11)B
【赏析】
1.由地及人,倡导因地制宜
本题组围绕“贺兰山东麓洪积扇”这一微小尺度区域进行逐级考查,给出“洪积扇连片分布”、“堆积物粒径大小不同”、“洪积扇与耕地开发之间的关系”三方面原因分析的设问,问题设置层层深入,由地及人,既体现了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又传递了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
2.选项巧妙,重视成因辨析
本题组以原因分析为主要考查点,给出的选项有似是而非的表述,对考生有很强的干扰性,对其基本原理、规律掌握的扎实程度有很大的考验。如第10题“风化物粒径较小”这一选项,表面上看叙述合理,是很多考生的首选。但从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角度分析,甲地与其它洪积扇分布区同属贺兰山东麓,光照、温差和植被等自然要素应有很大的相似性,风化物粒径不同的可能性不成立,该选项应予排除。
3.创新设计,体现素养导向
本题组给出的图文材料给人“出乎意料”之感,洪积扇的成因与教材中冲积扇的成因基本相同,属学生必备知识,但题干中仍然将其以文字形式给出。区域判读中常见的等高线图也被更为直观的示意简图取代,考生读图的效率和效度明显提高。这使本题组考查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更加集中,突出了地理思维与分析方法的考查。
w验情境,培养家国情怀,考查地理实践力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
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为主要商品,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该商道分布在滇、川、藏等地区,沿途穿越高山、峡谷、密林。暑期一群旅游爱好者计划沿茶马古道,靠站徒步古道游,体验马帮文化。
从文化体验角度,指出他们应做的前期准备。
【答案】43.需收集茶马古道相关资料,了解马帮文化的历史,了解古道所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确定茶马古道体验游的地点,设计体验游路线;准备与设计路线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装备、生活用品;聘请向导等。
【赏析】
1.独辟蹊径,培养家国情怀
茶马古道是我国一条自然风光壮美、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精品线路,该线路沿线多样化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有很强的地理特色,因而以本区域为命题点的试题屡见不鲜,学生对该区域并不陌生。但本题的问题设置却独辟蹊径,给出“从文化体验角度”的限定词,充分体现国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的决心。
2.体验情境,考查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它是学生人地协调观与综合思维能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综合体现,因而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本题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旅游情境,给出“行前准备”的问题设置,要求学生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措施,实践性强,能力要求高。题目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能力立意,素养导向”的命题思路,有利于推动中学素质教育的开展。
3.知识外延,鼓励发散思维
本题从材料到设问都十分简洁,而参考答案也十分生活化,难免给人命题设计地理性不强的感觉,但在对照教材与大纲要求之后可以发现,本题考查的是“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这一部分中“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线路”这一考点。而学生要较好地完成题目要求,除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外,还需从有限的文字材料中寻找提示信息,认真审题,答题切合“文化体验”这一设定,并结合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及自身生活体验,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则检验的是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长效热点,注重探究过程,加强思维考查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图7)。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赏析】
1.长效热点,关注国计民生
“水土流失问题”是高考地理考查的长效热点,这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本题中给出的“红色荒漠”景观图与文字材料互为补充,点出南方红壤区的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这样的选材,有利于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现实生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和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2.口小进深,关注思维深度
“水土流失”知识点,往往涉及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防治对策等常考点。本题巧妙地找仕土流失防治对策“造林育林”中的“林”这个小切口,要求学生深入分析“林”对“水土流失”中的“水”和“土”分别起什么作用,既考查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求学生具备清晰明确的思维链。
3.命题精巧,突出综合思维
本题虽然情境常见,图文简单,但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上有突出表现。如从“自然恢复”和“人工林”两种表述中得出树种的复杂程度不同――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水土流失的表现”分析森林的防治效果――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对比分析”的设问要求答题语言中“更”、“较”等比较性词语的运用――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两种人类行为产生的影响对比分析――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的能力。紧扣考纲,一题多考,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递人地和谐美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8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1)图8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答案】(1)D (2)B (3)D
【赏析】
1.弘扬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民间剪纸是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创造积累而成的智慧结晶和宝贵遗产,中国戏曲也具有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本题组以剪纸和地方剧种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思考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增强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
2.天人合一,传递和谐之美
本题组用“一帧剪纸”展现“拱桥水乡、民居临河而建且多窗,门开向水,摇舟出行”等独特的区域特征,既体现江南水乡景观之美,又反映居民生产生活对水的依赖性。这种自然环境和生活需要的一致性,塑造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也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的人地协调观,可引导学生感悟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之美。
3.精设选项,辨析典型特征
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位置特征”的判读,命题者针对学生的易错易混点,设置具有一定迷惑性选项。如“摇舟出行”指示当地“地势低平,河网纵横”的特征,可快速排除华北平原和四川盆地,而珠三角地区也有“地势低平”的特征,只能通过两地水系特征不同加以判别。此外,当地“水多”的景观特征是否指示其“地形封闭,排水不畅”,还需要学生结合民居能依河而建,不惧洪灾来判断当地水流通畅的特点。可见,本题组成功实现通过人文景观去考查其蕴含的地理规律、特征和过程的目标。
综合导向,多角度考查运用学科知识发现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如图9)。
额尔齐斯河是我们惟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8分)
(2)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8分)
(3)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6分)
【答案】(1) 分布特点:该流域降水北多南少。成因:地处大陆内部,气候干旱,但北部山地为(西风)迎风坡,山体高大,能拦截水汽。
(2)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维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3)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
【赏析】
1.思维综合,基于考核目标
本题组选用的图文材料非常简洁,但却蕴含巨大的信息量,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第(2)问中“分析该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为例,学生需首先据材料明确白斑狗鱼生长习性――“16℃以下的水温、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等,再调用自身原有关于“生物生长繁殖条件的思路模板――食物来源、繁殖地与栖息地的环境、天敌的种类和数量、人类的影响”等的基础知识,最后从图文材料中寻找解题对应信息。本题给出的显性信息是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等高线体现的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水温低,隐性信息则有高山冰雪融水(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水质清澈;干流流经地区起伏不大(水流缓)――适合水草生长;额尔齐斯河是我国惟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下游水温更低(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还可能天敌少)等。整个小题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将生物的生长习性、区域主要特征与自身建立的解题思路有机综合,再通过精炼的语言加以表述,既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又强化对学生四项基本学科能力的考查。
此外,第(2)、(3)两小题,针对同一区域,一问“适合繁殖”,一问“产量低”,看似问法矛盾,实则考查学生能否自觉运用创新性思维方法,辨证地思考问题。
2. 尺度综合,基于思维训练
尺度是观察研究地理事象的窗口。本题选择研究“我国额尔齐斯河流域”属于较小空间尺度的区域,这是高考一直以来命题区域选择题的特点。但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需要学生具备在大尺度区域背景下研究小尺度现象的能力。如第(1)问中分析该区域的降水分布特点,首先,将该区域放在地处中纬和身居我国内陆的较大区域尺度背景下思考,才能想到该区域受西风带影响,才能解释该河为何一侧无支流。其次,从山地坡向这一较小尺度的角度,考虑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3.要素综合,基于整体特征
本题组以额尔齐斯河流域为背景,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为基本考点,重点考查环境中各自然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第(1)小题问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第(2)、(3)小题则问气候、地形、水文条件对生物的影响,问题设置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体现学科基础研究方向,引导教学深入探索。
二、商榷试题
对题目素材和参考答案的疑惑
【真题】(2017年高考新n标Ⅰ卷)3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10)。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 300~2 600米,阴、阳破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评析】本题以“苔原带内部分异规律在某山峰阴阳坡体现不同”这一特殊地理现象为载体,来考查学生在准确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基础上的综合思维能力。试题角度新颖,能力要求高。但由于创新较强的缘故,部分内容值得商榷。
1.对题目素材的困惑
解答该题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并结合图进行分析。但在答题中会产生以下困惑:未受干扰时阴、阳两坡单峰变化规律的曲线是否一致;未受干扰时阴、阳两坡单峰变化规律的峰值是否相同。
假设阳坡的单峰曲线可以如图11中A和B所示,那么在回答第(1)小题受干扰部位的问题时就无法得出干扰部分在苔原带2 300米以下的结论,当然也可以是2 400米或其它高度以下。同样在第(2)小题判断阴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高的依据时,也无法说明参考答案中的结论。而上述两个困惑在试题信息中均无呈现,从提供的参考答案看,命题者默认阴、阳坡的单峰变化规律是一致的现象。笔者认为,这种默认有悖常理,容易造成学生答题失误。
2.对参考答案的疑惑
本题第(3)小题要求解释“阳坡地表温度高、穸鹊汀钡脑因,答案是“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让很多教师感到疑惑,“阳坡融雪早不是有更多的融水下渗到地下,使地表湿度增大”?怎么能解释阳坡湿度小?笔者认为,应表述为“阳坡融雪消融早结束,蒸发历时长”。第(4)小题问“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命题者提供的答案主要都与坡面面积的缩小有关,这在中学教学中很少涉及到,但从自然地理原理可以推出,植物多样性主要受气候条件(水热条件)的影响,在高海拔地区,水热条件均已无法满足多数植物生长也可造成阴、阳多样性差异缩小。所以,笔者认为答案中应增加“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水热条件趋于相似”内容,才与中学教学相吻合。
题与愿违,降低效度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第11题)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12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11)该地可能位于:
A. 吉林省 B. 河北省
C. 山西省 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