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10:11: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生物教学建议和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参与;和谐融洽;理论联系实际;评价方式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参与高中生物教学课堂已经成为广大生物教师的重要教学理念,也是众多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学追求。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有效参与课堂”,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证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呢?下面,我首先对“有效参与高中生物课堂”的具体涵义作简单的描述,然后提出“有效参与高中生物课堂”的具体措施。
一、有效参与高中生物课堂的具体含义
所谓有效参与课堂,指的是全班学生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愉快地、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课堂中去,使自己的思维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并在有效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且现代教学讲究高效课堂,即课堂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而有效参与课堂恰恰是实现此教学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效课堂的构建。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有效参与高中生物课堂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与落实。
二、有效参与高中生物课堂的具体措施
1.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学生在下面无精打采地听,呈现出来的课堂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跟学生做任何形式的交流和互动,学生有了问题也没有向老师提出自己意见的机会。所以,要想做到有效参与课堂,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也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老师架子,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并以此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接近和亲近老师,其内心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才能被诱导出来。比如,在学习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内容时,我们不要上来就给学生讲解教材中的内容,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问学生: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食品中富含蛋白质,蛋白质的作用是什么,氨基酸又跟蛋白质有什么关系等,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派出代表进行总结发言,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做到了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而且为本节课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
生物学科的很多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联系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生物,以此来引起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并激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南京理工大学学生不吃早餐而晕厥的报道,然后问学生为什么不吃早餐会出现晕厥现象,并出示一个家庭的食谱,让学生讨论这些食物中含有的能量是不是一样。因为是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话题,学生比较熟悉,谈论起来也有话可说。所以,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对此话题展开讨论,每个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争取使每位学生都能做课堂的主人,而且,此种方式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3.进行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使学生建立有效参与课堂的自信心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因为教学评价对学生有着一定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从而促使学生以更大的信心投入到高中生物的学习中来。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由封闭性评价转变为开放性评价,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原来的教师对学生单独评价变为师生共评、生生共评、自由评等结合的综合评价,不仅注重评价结果,还要重视评价的过程,这样,就使我们的课堂评价方式得到了完善和统一,学生在老师那里得到了鼓励和肯定,也就有了有效参与课堂的信心。
综上所述,有效参与课堂是高中生物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因此实现起来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对我们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争取创新出更多有效参与课堂的教学策略,使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有效、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吕国裕.高中生物教学反思实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宋瑞玲.学生有效参与和教师角色定位.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史教育,科学素养,课堂教学与研究
1.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马丁认为科学知识、科学过程能力和科学态度三方面内容组成了科学素养,而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科学素养包括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观和科学品质四个要素。[1]而生物科学史不仅展示了科学家们在探究生物学有关问题中的时代背景、技术发展情况,也展示了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思想过程和探究方法,体现出科学方法不断发展的历史,科学家们散发出来的科学品质和科学观。因此《标准》在第四部分的实施建议中也指出了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2]
这个认识是与近年来国际的教育理念相接轨的。随着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各国教育家们意识到:科学本质离不开科学的历史、文化、社会,HPS教育(即:科学史History、科学哲学Philosophy和科学教育Science Teaching)应运而生。[3]查阅多方文献资料便可发现,重视科学史教育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意义已经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美国的《科学素养的基准》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英国国家课程的科学部分等,都将科学史与科学教学结合,并对HPS的课程与教学有着明确的要求。
因此,国内的新一轮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紧随国际步伐,在《标准》中明确提出对科学史的重视,新教材的编排就蕴含了大量的科学史内容。
1.1 三个必修模块的绪论都改编为“科学家访谈”,从邹承鲁到孙儒泳,从我国率先人工合成蛋白质到生态学研究,展示科研成果,探讨研究过程,渗透科研精神,切入模块主题。
1.2 在“问题探讨”栏目中作为引入新知识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必修1第5章“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介绍了意大利科学家研究鹰消化食物的巧妙实验;必修2第1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介绍了当时的融合遗传的观点。
1.3 以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作为主线呈现在教材的正文主要部分。如“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等等。
1.4 以“资料分析”、“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穿插在正文中,或者作为拓展的阅读材料。
而整个必修2模块的编排就是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围绕人类对基因的认识这一主线展开,使学生在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家们的探索之路。
2.国内的研究现状
但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科学史的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问题:
2.1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教材对科学史的编排更加侧重科学研究的神圣,强调科学家的光辉一面,强调理性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同时更重视我国的科学成就,而对科学家“人性”的一面介绍很少,容易使学生们陷入科学家的“神话”里。
而根据沈阳师范大学蔡红英在其硕士论文的课题研究《应用生物学史开展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可发现另外的一些问题(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10年6月再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四所学校随机抽样,结论具有可信性)。
2.2 学生对于生物学史的兴趣普遍高,也认识到了其中的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科学方法的学习有畏难情绪,在遇到有关生物学方法的试题或在实验设计方案中能从中得到帮助的比较少,也就是生物学史的科学方法教育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
2.3 由于高考的现实压力以及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往往按照教材的知识内容编排顺序,简单介绍基本知识和原理,传授科研成果以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以提高高考成绩,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
2.4 由于当代教师是在传统的科学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本身没有受到科学史教育,加上教学工作的繁忙而无法在课前查阅大量资料,这样,教师本身的科学史知识的储备问题,使他们在科学史教学教育中力不从心。
3.加强和改善科学史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措施
笔者根据参考文献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和改善措施:
3.1 增强师生对于科学史教育的价值的认识。这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师生在观念上的重视,才会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重视以达到教学目标。既然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评价体系没有更改,那就从这个现实的角度切入,搜集高考以及各地市试卷中有关科学史与科学方法的习题,无论教师层面还是学生层面都有引起重视。例如:09年天津卷和2012年福建卷的选择题等,教师在研究各地市高考及其他试题之后,要回归到《标准》,结合试题能更深入地理解高中新课程理念,认识到科学史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把握住科学史教育的教学设计理念。进而,教师可将这些试题改编成与某个阶段学习进度相适应的练习,引导学生对科学史教育的重视。
3.2 在重视的基础上,教师自身更要注意日常对生物科学史资料和素材的积累。除了网络上搜集到的资源,也可以参考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命科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等书籍,从中了解生物学知识的发展史,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概念、规律等的形成过程,挖掘出隐性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3 在资料搜集和积累的基础上,根据《标准》确定、精选出出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对相关史料进行适当整理,或有一定趣味性,或突出重点事件,使目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得以实现。例如: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突出的是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方法,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将“科学史的发展脉络”作为线索,整合“不同颜色牡丹花”的问题探讨和“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这个思考与讨论的材料,同时,其中的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为另一条主线设计教学过程,孟德尔提出什么问题?根据现象怎么提出假说的内容?又怎么设计实验进行演绎推理和实验验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方法引导,使学生在体验科学史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
3.4 在资料搜集和积累的基础上,注意科学史的真实性,在充分肯定在科学史中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和科学精神时,也要对他们犯下的错误进行客观的评价。既要看到科学家们身上光辉的一面,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们“人性”中的弱点。例如: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囿于定论的沃泰默和另辟蹊径的斯他林、贝斯利之间就可以形成思维上的矛盾冲突,教师可以在分析教材资料时引导学生从这个矛盾折射出富有生命力的人文精神,将科学教育中的真实性、客观性与人文教育中的求美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个体。
3.5 在资料搜集和积累的基础上,教师有所了解之后,还可要求学生自行搜集相关科学史材料,如“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材料”并有所侧重,比如搜集澄江生物群的资料显示物种大爆发,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物种是渐变的形成新的质疑,引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修正和完善;比如搜集“中性突变学说”等其他进化理论的大概内容。引导学生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科学史教育中认识到科学知识是多元的、暂时的,科学是动态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的尝试,因此作为其成果的科学知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都是各家学说,并非定论。
参考文献
[1] 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埋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摘 要】当前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存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实验与理论教学不同步,实验教学硬件落后,专业师资队伍匮乏,实验安全性认识欠缺,探究性实验缺乏等六大问题。对此,文章结合教学实际和相关文件精神,提出了建立高效、切实的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体系思路,为中学生物实验课程的完善提供科学的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体系 目的 问题 建设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做合一”“创造教育”等实践理论的重要载体,是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直接平台,因而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根据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和相关实践经验,笔者发现生物验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甚至在极少数学校中基本流于形式,类似现象也屡被各地教育人士指出。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当前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有关教育文件精神,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以期为建立高效、切实的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体系提供思路,同时也为课程的完善提供科学参考。
一、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目的
(一)丰富生物教学内容
许多学校受条件限制,在课堂上以理论授课为主,实验课仅以视频形式甚至以文字形式带过,不利于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知识,也无法充分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课程改革将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作为重要的一块,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根据课改精神,实验教学建议包括教室教学、参观教学、野外实践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典型体现。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促使生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而不再拘泥于传统领域,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根据实际经验,为更好地对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完善,教师需具备以下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验动手能力,创新教育的发散性思维,较强的指导能力,以及良好的促进团队融合的能力等。
(三)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中学生处于兴趣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处于锻炼动手能力、巩固专业技能和培养兴趣爱好的理想时期。生物教学是一门接近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常识课。教师利用身边的客观条件开展生物实验,将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中学时期,一个完善的生物实验教学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当前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
认识上的不足是导致事情无法良好发展的根源。部分地区生物实验没有被划入升级考试等范畴,直接导致实验课被边缘化。以应付考试、升学为目的的教学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极大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也不利于“教、学、做合一”教学体系的建设。
(二)实验与理论教学不同步
授课时、材料、实验设备等条件的约束,许多教师不得不将实验统一安排在某个时段进行,在时间上很难与相应的理论课程进行衔接,导致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教学效果较低。
其次,一些教师只注重讲实验,而学生通过背实验来应付考试,直接导致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三)实验教学硬件落后
在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过渡期,受资金等限制,许多学校在硬件方面无法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导致许多实验无法正常开展。硬件落后体现在无相关设备或设备老化陈旧两方面,由此削弱了师生开展实验课的积极性。
(四)专业师资队伍匮乏
传统对生物课程的不重视使得生物教师数量较少,优质教师更是匮乏。而一般的生物教师主要侧重于对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教学法的研究,没有对实验教学进行独立研究,因而大多不能胜任各类生物实验的教学。
(五)对实验安全性认识不足
由于对实验安全教育抓得不到位,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实验技能和习惯。实验设备故障或老化,危险试剂的不规范管理和使用,手套、口罩等保护措施的不正确佩戴等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纵观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实验,仅有少数实验特别提出了安全操作要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一实验中,仅一些国外教材显著标示了如何减少吸入挥发性物质的警示语。
(六)探究性实验缺乏
很多实验以验证性为主,很少甚至不涉及探究性的引导,极大削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较为复杂的实验课,部分教师干脆忽略。
三、建立高效、切实的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体系
(一)确立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
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领导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彻底改变对实验教学的偏见。要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角度,特别是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人才的角度看待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一线教师需从理念上提高生物实验课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要让学生、家长理解实验课的内涵。
(二)建立专业的生物师资团队
首先,鼓励生物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要转变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意识,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克服困难并创造条件,使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形式。
其次,建立生物实验教研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专家学者们要深入课堂,了解实验课堂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总结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给予调整和完善。
再次,要构建一支包括生物理论教学、实验技师、设备操作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体系团队,保证生物实验课高效地开展。
(三)配备生物实验教学硬件设备
因理念陈旧和经费不足,设备欠缺和老化已成为实验教学的一大难题。故各学校要结合地方特色创造符合课程所需的实验条件。例如可与当地高校合作,借助高校资源,不但可以使实验设备达到最大化利用,也可以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自去探究、发现和创造,以最小的实验成本得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四)创新生物实验课程体系
创新生物实验课程体系可以优化现有教学体系,实现生活和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意识。一个创新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解,学生组队实践,小组讨论答辩,教师评价,撰写研究性论文,也可全程录像参加综合考评。
(五)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共同合作收集资料,制订标准,描述进展,收集结果,记录反思和表现,发现学生的优点,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在内容方面,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从思考模式、动手能力、总结方式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改进对生物教师实验教学的评价方案。改进方案既要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又要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学方式的评价。要创建具有操作性、体现实验教学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让实验教学富有成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发展。对于教师教学的评价,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王金平.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1(93):174.
[2]欧阳俊丽.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1(12):180.
[3]司海明.中学生物学实验失败原因的分析[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8,25(05):34.
[4]李进京.注意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盲点[J].生物学教学,2008,33(06):42-43.
[5]宋志刚.教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努力的方向[J].新课程学习,2012(01):32-33.
[6]乐济明.让学生做生物课堂的主人[J].新课程(教师),2011(12):149.
[7]孙婕,李崇荣,李晋松,等.中学生物学实验安全教育亟待加[J].生物学通报,2009,44(06):41-44.
[8]【美】奥尔顿・比格斯.科学发现者生物生命的动力[M].廖苏梅,傅雷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2.
[9]陈建生.谈中学生物学实验的有效教学方法[J].生物学教学,2011,36(12):21-22.
一、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实施生物学科分层次评价标准
评定指标的确立,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发展层次,高中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原来以考试为主的评价,只强调选拔、共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体现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能力,这样下去,学生探究学习不会持续下去。这样也就违背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精神,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天赋和兴趣。生物学科评价对不同学生分层次提出不同要求,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的需要,给予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使高中生物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学科评价,让每个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灵活地运用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鼓励、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的教学目标和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学习的水平,特别有针对性地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多多鼓励、激励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学习。例如,高一学生进行“酶的高效性”探究实验时,实验前,学生认真充分地准备实验的方案,可是实验还是失败了,学生觉得很沮丧。这时,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呢?教师应帮助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但是教师还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中积极认真的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鼓励学生继续实验,直至最后成功。评价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目标,不断反思、调整、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
2.评价学生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教师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只会拉开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师生间产生隔阂甚至对抗的情绪,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冷嘲热讽,损坏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教师的威信也会大大下降,并且学生精神上也会受伤害。因此,教师的评价要公平、客观、公正,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对优秀学生不偏爱,更不能冷落、漠视后进生。对后进生更要关心,积极发觉、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赞赏他们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得到“我也行,我能行”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信息反馈越及时,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在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及时地反馈学习情况、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程度,及时地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改进、调整学习策略,争取更大的进步。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应与学习过程同步。将自我评价作为积极主动学习的一部分,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乐于接受评价,促进其进步与发展。
三、生物学科评价的要求
全面性: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切实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全过程评价;发展性:对学生的评价要是客观的、动态的,且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民主性:学生评价应由教师、学生、家长、有关其他人员等多方面合作完成。实现评价公开、民主、准确;主体性: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差异性:承认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差异,个体间的差异,允许学生之间存在发展水平、状态的差别。评价要有针对性,有益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生物学科评价的多元化
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互评自评相结合,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中找到自我。对学生的生物知识、技能和能力、思想情感及其发展状况实行评价,发挥学习评价对学习过程的导向功能,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
1.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主动评价自我,提高自我评价的积极性,了解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状况,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自我发展与提高的能力。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互评的过程也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学生的这种学习形式,让学生能自觉地认识、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秀之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教师的评价。随着评价手段的“多元”化,教师往往倾向于在教学过程之中进行评价,使之成为日常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及时准确,要一针见血,对学生存在的错误、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对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鼓励,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
4.多样、多主体评价。教师应从不同的维度,为学生提供关于自己学习、成长、发展状况的信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 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学习态度、能力的提高、学习习惯、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学科评价,而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这样的评价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增强其学习兴趣。
5.课外活动评价。鼓励学生参加生物兴趣小组、生物科技活动、标本的制作、撰写生物小论文、参加生物竞赛、绿色环保等课外活动,并对学生作出相应评价。教师对课外活动的评价要重视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及情感体验,关注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析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不同发展潜能,做出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有针对性的规划。因人施教,让学生学有所成。
6.研究性学习评价。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学科评价时,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研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关键词: 导学法 实施策略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1.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教材、分析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渗透三维目标的培养。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主体,一是体现在教案的编写上以教师怎样实现教学目标为主旨;二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以教师讲述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和被迫学习。具体弊端体现之一是教师讲过多遍,学生仍然不会,使生物教学低效,不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就学生而言,由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教案内容的落实,很容易使学生沦为记笔记的机器,课上根本没有多少思考和消化的时间;而教材本身往往过于抽象和概括,对教材上的概念、原理、法则、定律及其他知识点一般只进行严密的阐述和简要的解释,而对如何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点往往语焉不详,只能借助于各种教参。即便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如目标不明,负担加重等。长期下来,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逐渐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2.内涵阐释
2.1“学案”的定义
“学案”指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案,它是相对于“教案”而言的。“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方案。站在学生的角度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使学生“会学”。根据这个定义,学案绝不只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只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促进“最近发展区”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重要媒介载体,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简言之,学案不仅要起到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作用,还承担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这就使得我们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标得到了极为具体的落实,这也是我们要提出所谓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
2.2“导学法”的含义
“导学”是指教师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引导包括课前预习、课中、课后等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课堂上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利用学案对学习进行引导。“导学法”教学模式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每节学习内容编制出学案。利用学案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对新课内容预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课后以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整理、归纳、复习知识,形成能力。
3.实施策略
3.1学案编制策略
导学法的主题就是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而学案的编制质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首先要确定学案的编制要求、版块设置及编制程序。
3.1.1学案设计要求
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提示,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中等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1.2基本版块及编写要求
在设计要求的指导下,我们初步确定了以下版块及编写要求:
基本版块:一、学习目标;二、学习重难点;三、使用说明;1.阅读要求,2.完成时间要求,以1课时为基本单位;四、自主学习;五、合作探究;六、知识链接(与本节知识理解有关的初中基础知识或课外知识,视各节教材情况而定);七、典例分析(1-2个);八、效果测评:(要求最多10个题目,选择题:非选择题为7:3)。
编写要求:标题:黑体、小三、加粗;正文:五号、宋体;各栏目小标题用小四号加粗。
编写学案,以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形式,其中电子版用以构成学案库,提供给其他教师选用,并为以后的完善提供参考。
3.1.3学案编写的流程
①至少提前一周布置编写任务,确定主备课人,同时同组其他老师先共同研讨所编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注意事项、练习量等,以集中备课形式进行。
②主备课老师在规定时间内按照事先商讨的内容编写出学案的底稿,要求有纸质底稿,打印好分发给同组其他老师审阅,以个人分散备课形式进行。
③非主备课老师针对学案认真地做一遍,并用红色笔在底稿上标出个人建议和理由,以个人分散备课形式进行。
④全组老师共同讨论对学案的修改意见,并形成统一的修改意见,主备课老师认真记录修改意见,并在电子稿上加以修改,以集中备课形式进行。
⑤在新课上课前至少3天将编制好的学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课前完成。
⑥课堂操作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关于学案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老师使用的学案中标注出来,为今后教学积累材料。
⑦根据课堂操作中反馈出的问题,由主备课老师再次修改学案,并存档备用。
3.2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策略
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合作小组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3.2.1选一名得力的组长
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学习小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1)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2)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3)学习成绩应该优秀;(4)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5)有服务同学的意识,有创新精神。
3.2.2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让小组成员共同磋商、集思广益,为小组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3.2.3学习小组与小组长的培训
培训学习小组组长至关重要,可以考虑以下措施:第一,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第二,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洞悉他们一周来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第三,给小组长加餐。小组长为同学们服务,很辛苦,学有余力,必须有所回报;第四,适时地肯定、表扬和激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低层次需要满足后,会向高层次需要努力。在当前学生绝大多数满足生存和安全需要的情况下,小组长领导一个小组也就属于其满足更高层次,如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体会到这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荣耀感,是激发他们对小组更加尽心尽力工作的源泉。
3.2.4小组成员培训
①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后进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后进生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②给后进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与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
③在班级和学校范围内,大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
④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班级纪律、学习成绩等,个人成绩不再凸显。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小组的成绩优秀才是自己的成绩,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活动,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
3.2.5建立有效的小组评价及奖励机制
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评价包括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平时主要以小组自评为主,个人自评和教师评价可以定期进行。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迫切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授予荣誉小组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3.3导学法的实施策略
3.3.1课前自学
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3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习时间对照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并按照使用说明对自己的疑点进行标注,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以便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讨论、交流。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就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3.3.2课堂学生展示、交流
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需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3教师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最后,精讲应具有启发性。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3.3.4练习巩固
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
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对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练习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高年级学生应把侧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实施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学案编制要满足不同同学的需求
学案是该模式实施成功的基础,它是学生自学的路线图。学案如有问题,则学生的自学效率和分层次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会有问题。因此,教师要在熟悉课标和教材的前提下,在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学案,使其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学案上的分层次要求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2小组讨论要充分
小组讨论是该模式成功的关键。在充分的小组讨论中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在小组互助中既能帮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又能促进小组成员间交流和对优秀学生的督促。如果不能充分讨论,那么课堂展示容易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也就不能深入下去,教学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4.3对学生加强展示和点评培训
学生即使通过课堂合作解决了问题,但在展示和表达的时候仍然会出现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每阶段学生展示、点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培训,以使学生的展示、点评更为有效。
4.4教师点评要得当
课堂操作中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同时,学生在课堂展示过程中会生成很多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充分备课,在课堂上善于抓住学生的问题,及时点评、释疑,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双语教学;案例库;案例教学法;教学资源;学生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展开,培养能够进行双语沟通的新型国际化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有效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双语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实施双语案例教学的前提是建设内容充实、符合实际学情的双语案例库〔1〕。有了双语教学案例库,教师和学生才能更方便地使用双语教学案例,促使教学内容从以往单纯的书本知识向现实生活扩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知识,在交流讨论中锻炼英语能力”〔2〕。
一、双语教学案例库建设构架
案例库是将教学案例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编辑、整理和总结所形成的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教学资源系统〔3〕。双语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应以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际案例为主线,依托理论基础知识体系,整合双语教学案例资源,涵盖多种应用方向。为保障双语教学案例库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对双语教学案例库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如图1所示),明确双语教学案例库建设构架。其次,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教学目标、方法和内容设计双语案例。
二、双语教学案例库建设标准
一是案例主题标准。所选的案例事件应是媒体互联网社会视角下的典型事件,该事件产生过重大或者广泛的影响,并且能够反映某些重要现象或者具有研究价值及示范意义。主题立意要新,不能一味重复以前的观点和内容,并且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性。二是案例内容标准。从提升学生应用型、综合型和英语能力的角度出发,对这些案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案例内容要注意选择具有时效性、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素材,并与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要将教材理论与案例分析相融合,运用教材相关章节的基本原理分析案例中描写的事件,分析的过程要体现教学内容重难点。三是案例形式标准。要发挥师生合作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多渠道收集不同表现形式的案例素材,除文本形式外,图片、视频、音频作品亦可择优收录。开发基于swf、gif、fla、png、avi格式和HTML5网页等的交互型案例资源,保证资源能够在不同的媒体平台展现。
三、双语教学案例库建设的素材搜集
充足且翔实的素材是案例编写的重要基础,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共同搜集案例素材:一是主要通过官方网站及网络媒体报道获得最新的案例素材,系统、全面地了解最新前沿动态,保证案例来源的可靠性及真实性。二是从国外原版教材中收集英文案例素材。此外,也可通过国内外相关领域的TOP期刊获取素材,提高案例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三是带领学生赴企业开展合作与交流,收集企业现场的案例素材。还可以与国家工程实践中心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专家联系,对确定的案例选题进行访谈,并请他们对典型事件进行剖析,以增强双语教学案例的鲜活性。
四、双语教学案例的编写
案例素材搜集完成后,要按照课程内容及教学目的整理编写案例,通过不同形式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融入到案例的开发设计当中,便于学生自学。编写教学案例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整理案例资料、编写案例和案例修改调整。一是整理案例资料。师生要合作筛选案例素材,去掉不合适的素材信息,并整理和编排案例。在结构上,案例应该与课程教材的知识系统结构一致,并能够与教学内容契合。在功能上,案例应突出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内容上,选择既能体现课程内容,又能反映社会热点话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的案例。二是编写双语教学案例。首先,要介绍案例背景,根据学生预期达成的指标点,明确该案例的教学目的,学生应该了解哪些内容、提升什么能力等。其次,要规划教学过程,提供分析的方向与逻辑,提出相关问题,等等。在编写双语教学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案例编写结构的规范性,统一规定双语教学案例的编号、包含要素以及编写格式。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可以在案例后附上生词注解与长难句子解读,以辅助理解案例材料。此外,还需对双语教学案例及其理论基础进行剖析,使案例与教学基本知识点相融合,建立案例与相关课程知识体系的联系。三是修改调整。双语教学案例编写初稿完成后,进行多次检查与修改,包括案例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格式、词汇和语法是否得当,英文描述是否与案例相契合,案例是否与相关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一一对应,等等。按照案例评价指标体系多次自查后,再请教研组其他教师就案例设计的内容、形式、难易程度、启发性和应用性等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对案例进行修改与进一步完善。最后,根据系统统一的格式将案例规范化,完成案例的编写。
五、双语教学案例库的构建
通过师生合作开发双语教学案例,构建案例库,可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解决问题等综合实践能力。1.双语教学案例库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按照“从顶到下、逐步分解”的方式构建双语教学案例库模块,同时精心设计案例内容,使其相互衔接,模块大小应适合教学需求。首先,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学生情况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明确该课程教学目标,即写明本课程学习后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要求。其次,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将双语教学案例库分解为几个专题案例库,即将课程知识按照内容特点及专业能力发展需求进行整合,形成不同主题模块。同时,每个专题案例库都要各有侧重,满足案例知识点与教材内容间的相关性和多样性要求。最后,依据不同的专题内容,分类整理相应的案例,其中,每个专题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案例也首先要体现这个中心目标。每个专题案例库包含案例的中英文背景介绍、案例分析及PPT、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其他素材资料。PPT、图片、视频等形式的资料可以提供下载功能,便于学生自主学习。2.双语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实践双语教学案例库的设计主线,通过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各类化学反应过程的危险性及安全控制措施,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安全相关技能和从业素质。以“过程安全”课程为例。首先,要依据大纲规划该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特别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专业知识、英语技能、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为重点,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其次,要根据化学反应类型的不同(裂化反应、氧化反应、加氢反应、硝化反应、聚合反应和催化重整反应)划分为六个主题模块。要剖析过程安全知识、典型事故案例、教学目标的内在关系,并在梳理、分类的基础上,针对每个主题模块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对应的教学案例,包含视频、幻灯片、图片、事故调查报告等教学媒介,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六、双语教学案例库的更新和维护
一是更新案例库,即定期对案例库中的案例及素材进行更新优化,整合相似或相近的教学案例资源等。要实时关注本专业课程相关的最新案例资源,对双语教学案例库进行动态化管理,进而提升双语教学案例库的整体运行质量,动态建立紧贴时事、内容丰富的双语教学案例库。二是交流与共享。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学生培养目的以及教学要求等方面存在区别,因此,案例库建设也呈现出多样性。各学校之间可以定期开展案例库建设座谈会。经验较为丰富的学校可以向其他学校分享经验,通过共享案例库,不断完善案例库的建设,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本研究着重研究了双语教学案例库建设的路径和流程,探索设计了双语教学案例库,为其他双语课程的案例库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促进双语教学案例库建设经验的交流。提高双语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水平,不仅为双语教学提供了更优质的案例,而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够拓展学生的英语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万兴.双语案例教学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7,(5):117-118.
〔2〕杨光富,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