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计算机硬件基本常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06 10:11: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计算机硬件基本常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计算机硬件基本常识

第1篇

1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1.1了解计算机硬件维护的常识

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日常的维护工作,要了解其硬件的基本常识,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包括一些软件的安装和卸载。对于日常出现的硬件问题能做出基本的判断,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另外要提高安全意识,比如:雷雨天尽量不使用计算机,将其电源拔掉,防止雷击烧坏主板;存放计算机要在安全通风的地方,利于其散热,温度不能太高或者太低,同时也要避免潮湿;在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时,要注意其散热,以免温度过高烧坏内部的电子器件;使用计算机一段时间后,要定期清洁内部灰尘,灰尘积累太多一方面会产生噪音,另一方面也会降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影响其正常工作。

1.2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计算机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的重要设备。对其使用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有利于延长其寿命。首先,在开机时,要在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再启动其系统,避免电压突然的增大刺激计算机电路,在关机时,要遵循系统程序合理关机,先关闭所有启动的程序,在进行系统关机。坚决避免直接拔掉电源线的行为,长此以往会导致计算机的一些硬件的损坏。在使用时,接入电源后要将电池取下,延长计算机电池的使用寿命。

1.3创造适宜的使用环境

计算机属于精密仪器,其内部构造多细小而精密,只有在稳定适宜的环境中工作,其使用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具体来说,首先,计算机的使用环境要求温度保持在20~30度,避免过低或者过高,避免阳光直射,否则会加速其硬件老化速度。其次,计算机工作要求湿度在40%~80%之间,过于干燥的环境会产生静电,而过于潮湿则会导致发霉和生锈。所以,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周围的环境情况,为其使用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2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管理的策略

2.1重视对计算机网络硬件的维护与管理

计算机主要由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组成。目前,针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更新技术迅速发展,先进的网络防御系统保障了计算机数据的安全。但是,对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投入有待提高,要对其硬件进行相关设备的采购和添置,使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能与软件设备协同发展,提高其整体的防御性。

2.2加强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分层维护与整体管理

计算机的硬件主要包括:显示器、鼠标和键盘。对其进行硬件设备的维护与管理,首先要从这几个硬件入手分别维护,整体管理。针对显示器,使用时确保显示器干燥、不可反复开关显示器,对其内部灰尘使用专业清洁剂和毛刷定期除尘。鼠标是极易出现问题的输入设备,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用力过猛进行点击,以免对按键造成破坏,感光板要注意清洁,用视镜纸进行擦拭,避免感光性下降。键盘要防止短路和腐蚀问题的出现,尤其是要注意避免将液体撒入键盘,打字时敲击力度不要太大,也不要长期按住个别按键,以免损坏,最后注意防尘,定期除灰。

2.3重视对计算机硬件中内部元器件的维护与管理

计算机内部元器件主板、硬盘和光驱是计算机硬件内部极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对这些器件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有利于计算机延长寿命,发挥最大价值。主板是计算机的重要部分之一,其损坏会造成计算机系统的整体瘫痪。因此,不能随便插入或者拔出主板,注意设备之间的接触要有安全保障,清洗主板后选择阴干防止腐蚀,也要避免暴晒。硬盘是计算机内的数据存储设备,对于用户来说极为重要,而且硬盘极为脆弱,所以要避免硬盘损坏,就要注意使用时降低硬盘使用负荷,避免同时开启多个下载任务。光驱常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无法读取或者读取较慢,可能是积灰太多引起,也可能是激光头老化引起,要即使排查问题,解决问题,以免影响计算机的工作。

2.4营造整洁的计算机工作环境

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的重要设备,外部环境对其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时,一定要重视其外部环境的营造。首先做好防潮工作,定期检查计算机插头插座和引脚处是否有潮湿或者变色现象,一旦有潮湿现象,要立即停止计算机在潮湿环境中工作,否则会造成接触不良影响计算机正常工作。其次,做好除尘工作。要尽量为计算机使用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防止大量尘土进入计算机内部。同时也要定期清洁,避免灰尘过多而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3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给我们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做好计算机硬件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硬件系统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对计算机硬件的日常维护与管理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的维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计算机从业人员可以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研究出最合适的方法,以保障计算机正常运行,给我们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

作者:沈良 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年英.高等院校计算机房硬件的维护和管理[J].软件导刊,2009(12).

第2篇

【关键词】新时期;计算机安全问题及解决策略;挑战

0引言

随着计算机运用到各个领域,计算机用户的数量逐渐增多,这就涉及到越来越多的重要信息被计算机存储下来,所以对于计算机安全问题的解决以及预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计算机容易受到黑客、病毒的侵入,而这些不仅会影响到计算机的安全,更加会影响到用户信息的安全,会给用户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计算机的安全问题必须值得深思和研究。

1计算机安全的定义以及组成部分

计算机安全其实就是为数据处理系统而采取的技术的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显露。计算机安全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个是计算机网络,另一个是计算机内置系统。其中,遭到数据破坏最多的就是计算机网络,所以我们要重点探讨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计算机内置系统其实就是指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能够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和保障使用过程中用户的安全问题,以及计算机本身的安全问题。其中能否使计算机安全运行跟计算机安装的系统有密切关系;使用过程中用户的安全问题跟电磁波有密切关系,在强电磁波的情况下使用计算机就容易造成人员的安全问题;计算机本身的安全问题就是指计算机使用时周围的环境问题,要排除计算机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破坏。计算机网络是不受地区的限制,不管是在哪里,计算机都有可能遭到黑客的袭击和侵害,因为计算机网络是与国际相通的,所以,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所有使用计算机用户应当承担的责任。经过最近几年的发现,计算机遭到黑客破坏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计算机的安全问题,避免计算机受到安全问题。

2计算机安全需要解决的问题

2.1计算机的硬件安全问题

目前新时期计算机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分为四种:一是,芯片问题,就是说将一些具有很大安全隐患的芯片植入到计算机的核心部分,而这些芯片一旦被植入到计算机就能开启接受病毒信号的指令,从而破坏计算机的核心内容,达到盗取数据的目的,最糟糕的情况就是能够使整个计算机处于瘫痪状态。二是,泄漏电磁,因为计算机在使用时会向外辐射强大的电磁波,正是因为计算机在使用时有这个功能,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计算机这一特点把强大的电磁波还原,这样就能达到盗取信息和数据的目的。三是,硬件遭到破坏,典型的特征就是出现硬件损坏和存储器不能正常使用,或者计算机本身数据备份的功能不能正常使用,这就导致了数据不能够被使用和存储。虽然计算机本身是有加固技术,但是加固技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所以也就不能更好地保护计算机硬件。

2.2计算机网络和软件问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计算机网络,但是计算机网络和软件也存在许多问题。典型表现就是:信息被修改、冒用身份、盗取信息和故意破坏等等。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一是,电脑出现病毒,一些软件自带一些病毒,而这些病毒能够自己窃取用户的数据以及删除用户电脑中重要的资料等等;二是,特洛伊或者后门木马病毒,这些病毒都是表面似乎是合法程序,其实是用表面掩盖事实,从而用不正规手段秘密窃取用户数据;三是,遭到窃听,是指用户在进行信息传输的时候被不法分子获取;四是,资料和信息篡改,将用户储存的资料经过传输后,不法分子就将这些资料进行篡改;五是,伪装,一些不法分子披着自己是合法的用户的外衣,进入到程序从而窃取资料;六是,拦截服务,是指用户在传输资料和信息给对方的时候被不法分子拦截下来,然后将信息截取,就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以及系统的终止。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遭到威胁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且这些影响安全的方式也越来越隐蔽,这就需要我们要重视计算机安全问题,并且应对这些安全问题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3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的策略

3.1掌握计算机维护常识

要对计算机安全进行有效的防护就要求计算机使用者具备一些保护计算机安全的基本常识,做一个文明的计算机使用者,为了避免用户的不恰当操作导致的计算机安全问题,从而使计算机发挥它更大的作用,为人们服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注意观察计算机使用时的温度,正常情况下是在10℃到35℃,在夏季使用计算机时,要注意计算机的散热和降温,保持计算机的出风口畅通;第二,在没有使用计算机时,要将计算机电源关掉并且拔掉电源线,这是为了避免因为电流过大容易烧坏电脑;第三,计算机不能长时间在强电磁波环境中使用,保护计算机安全。

3.2植入认证技术

在计算机中植入认证技术,就是要验证发送信息的用户的身份和接受信息用户的身份。这种技术是为了避免在信息传输中的数据被篡改,主要分为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两种。所以,在计算机中植入这种技术是为了提高信息传输工作中的安全性。一种数字签名,就是指发送和接受信息双方的散列值达到一致时,身份就能被确认。另外一种就是指在发送和接受信息双方要通过权威证书提供的密码,才能进去系统提取信息。

3.3善于使用防火墙

防火墙是位于计算机和网络之间的一道保护墙,不管是计算机发送信息还是接受信息都是要经过防火墙,而防火墙能够对信息进行扫描和排除一些带有病毒的信息,避免一些信息在计算机上扩散,从而破坏计算机上其他软硬件,这样从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所以使用计算机的用户一定要安装防火墙,从而达到保护计算机安全的目的。

3.4保护计算机硬件安全

要保护计算机硬件安全,才能保证计算机能够正常运行。目前,计算机硬件市场比较混乱,这就要求选择计算机硬件的消费者要选择性价比比较高的硬件,实在不知道怎么选择可以询问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士的意见,这样就保证计算机硬件的质量,从而提高计算机安全性能。

4结束语

第3篇

1 我国当前医院信息科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发展,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也与日俱进,这对于医院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医院信息管理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当前医院信息中心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患者信息和其他医疗工作的信息资源,而且其数量仍在不断增多。另一方面,计算机已然成为医院多种工作的基础性工具,包括挂号、缴费、住院等都被纳入到了自动化的信息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医院信息科的建设提出了严格要求。从信息技术的普及来看,我国医院当前信息科的发展还是有着其特色和优势。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医院信息科的维护工作却存在着一些滞后现象,特别是对计算机硬件的维护,不仅从意识层面,在技术层面也存在着程度不一的缺陷。首先,是医院对于计算机硬件维护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从管理层到计算机操作人员,意识问题始终阻碍着医院信息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次,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仍然有待加强,需要从队伍的扩充和人员素质的提升两方面入手来解决;最后,信息科计算机相关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最新技术的引进工作不足,也是医院信息科计算机硬件维护工作中的漏洞。 

2 计算机硬件维护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计算机故障频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计算机相关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日常硬件维护重要性认识的缺失,特别是直接使用计算机的医疗工作人员,由于他们是非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在计算机的日常硬件维护方面缺乏认知。大部分计算机使用者认为,计算机系统的维护是硬件人员的专业工作,在日常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可以不用维护,尽请使用,在出现故障后送修即可。然而,据相关统计表明,70%以上的计算机故障是由缺乏日常必要维护所引起的,而更有不懂基本维护知识的操作者,由于操作不当而进一步恶化故障,从而对整个计算机系统和医院工作系统产生了不良影响,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为减少计算机故障,从根本上来说,需要提升计算机操作人员的硬件维护意识,使他们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重要性得到深刻认识。 

而针对当前大部分医院信息科存在的计算机硬件维护问题,重视计算机硬件维护,深入探索和全面创新维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更是医院发展的紧迫问题。 

3 医院信息科计算机硬件的维护 

3.1 计算机硬件维护的基本常识 

1)良好的维护环境 

维护环境对于计算机硬件来说十分重要,包括电源接地情况、工作电压稳定与否、工作环境湿度温度状况、周边环境等,都是硬件维护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在进行计算机硬件维护工作前,须对这些因素进行检查,以保证良好、安全的维护环境。 

2)细致的观察 

观察是计算机硬件维护的第一步。需要观察的事项有:计算机硬件维护环境是否正常;计算机内外的物理情况,例如线路板和元器件、灰尘多少、部件形状是否正常、指示灯的状态等;最后则对计算机安装的硬件、操作系统等进行观察。 

3)基本的判断 

计算机故障首先判断是否为软件故障,开机正常的情况下首先考虑重装系统,若软件环境正常但故障仍然存在,则考虑硬件问题。判断的方法可以是根据观察结果,逐次减少某些硬件或设备,或者使用性能良好的代替组件来进行判断,按照故障现象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替换和判断。 

3.2 医院信息科计算机故障发生的常见原因 

1)计算机硬件质量问题 

计算机硬件质量存在瑕疵,是引起计算机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内部原因。计算机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客观技术问题和人为失误等,会对计算机的质量产生影响,从而无法完全保证计算机硬件的质量。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生产所面对的客体存在差异,其需求的差异也就致使硬件的配置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计算机硬件质量得不到保障。通常会出现的硬件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硬件制作材料不达标、硬件内部元件性能差等,这些问题会导致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运行、配合出现问题,从而影响整个计算机系统。 

2)外部环境的影响 

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为计算机硬件及其运行带来来自外部的影响。首先,外界的温度和湿度。计算机系统中的组件或者其他设备对温度十分敏感,扩充卡、电源箱体、电脑主板等部件在运行中会持续散发热量,与此同时,计算机内部温度也在不断上升,而元件内的高温会缩短其寿命,从而造成各部件接触不良,产生计算机运作的故障。同样,计算机外部环境的空气湿度过大也是对计算机硬件的威胁,计算机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引起了计算机硬件的故障。 

3)人为操作不当引起故障 

计算机的使用阶段是硬件产生故障的主要阶段之一,由于计算机操作者的使用习惯不一,个人专业知识水平也不等,所以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会出现错误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失误,这就使计算机硬件设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害或出现故障。而这一部分往往是大多数医疗工作者所忽视的,在无形中加大了计算机维护工作的难度。所以,如何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知识,是计算机硬件维护的重点。

3.3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维护 

1)主机与主板的维护 

主机是计算机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主机的维护也应该成为重要工作。医院信息科的计算机主机需要得到定期的清洁,最少半年清洁一次,清洁工作要做到经常、彻底,以检查和保障计算机始终处于稳定的运行之中。由于主机的清洁需要拆卸,所以清洁后的组装工作也需要注意, 按照正确的顺序将各部件组装好,确保计算机主机的可靠性。 

计算机主板的维护则主要集中在散热工作,主板的接触也要处于持续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计算机主板的防静电工作也十分重要,以防静电对主板及其精细设备形成损害,甚至造成主板瘫痪。主板的不正常工作状态,则必然会影响医院整个信息科的工作。 

2)硬盘、光盘、光驱等的维护 

计算机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存储功能,特别是医院工作系统中需要有大量的信息在计算机中进行存储,所以,计算机硬盘的维护便成为重中之重。计算机硬盘往往处于高压工作状态,高速的运转使得计算机硬盘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问题,硬盘在受到不同强度的震动后,会产生一定的损坏现象,因此,保护好硬盘装置,减小人为操作对硬盘的损害,从而有效降低硬盘工作负荷,是保护硬盘信息资源,维护硬盘的重要措施。 

对于计算机光驱的日常维护,则主要集中于对光驱的经常性清洁,利用酒精擦拭能够有效提高清洁度。光驱的激光头不能够接触酒精,以免对光驱正常运转产生不良影响,只需利用气囊对表面灰尘进行清洁即可。 

3)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计算机故障的出现有着多重原因,故障的排除是计算机基本维护的主要工作。一般来说,计算机故障的排除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遵循优先考虑和排除软件故障的原则,即在出现计算机故障后,首先检查是否软件出现问题,如系统注册表损坏等,在软件正常的情况下再对硬件故障进行排查;第二,检查外设工作情况,键盘、鼠标、显示器等计算机外设的故障较易发现和排除,在外设运行状态正常的前提下,转而检查主机故障;第三,排除电源故障,电源是否功率不足、输出电压是否正常,这些都会对计算机运行产生源头性影响,排除电源故障是计算机硬件维护的前提;第四,由简入繁的排除原则,从线路状态检查到复杂部件问题的排查,循序渐进,逐步进行。 

在遵循基本故障排除的原则下,也要讲求故障排除的方法。一般的方法有替换法、排除法、测量法等。体现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有:开机启动后电源正常的情况下,若显示器显示不正常,只有“嘀嘀嘀”的长时间警报声,这种情况可判定为内存故障;同样发出警报声但声音是一长两短,这种情况是显示卡故障;而开机后并无任何警报提示,电源指示和硬盘运转也正常,这就需要考虑CPU是否存在故障;软件设置不当也会引起硬件运作故障,这时重新设置软件参数可以解决问题。电脑故障类型多样,这源于其故障原因不同。所以,医院计算机操作人员和信息科专业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清楚地辨别故障及其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保持计算机硬件的正常运行。 

4)医院信息科计算机维护体系的建立 

计算机硬件维护需要在一个完善的制度之内长期展开,医院中拥有大量的医疗人才,医疗队伍的建设与更新十分先进。但计算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却成为当前大多数医院的短板,人才的缺乏,使得整个医院信息科的计算机维护体系难以健全。因此,全面充实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有效的计算机硬件维护体系,是保证计算机维护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建立医院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制度,定期进行计算机的检修与养护;计算机维护人员队伍的建设,既可以从医院外的专业性计算机公司取得技术性支持,也需要对医院内部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相关维护知识的普及。 

5)计算机硬件的日常清洁和外部环境的维护 

计算机硬件故障的一个主要外部因素就是灰尘,计算机内灰尘多,往往引起机器运行的故障,因此,计算机硬件的日常维护,要注意经常对灰尘这一“杀手”进行清洁。 

计算机内的清洁,要做到对风道、风扇的清洁,清洁风扇灰尘后,可以再风扇轴处适量滴钟表油,做好工作。另外,要加强对计算机插头、插座、插槽等部分的清洁,金属引脚部位容易出现氧化现象,这种情况可以采用酒精进行擦拭,也可以用金属片在金属脚上进行轻刮。清洁工具的选择同样关键,一般要选用防静电的工具,不能使用塑料毛刷,其他常用的清洁工具有皮老虎、抹布、酒精、吸尘器等。 

计算机系统的维护,要保障良好的微机系统工作环境。首先要注意计算机系统的安置,一般要将计算机系统置于远离高温高湿、强磁强电的环境;其次,要注意机房的定时清洁和对计算机的定时检修;病毒是侵害计算机系统的主要威胁,要了解多种病毒,提高病毒防侵意识和技能,避免病毒对硬件的破坏,从而保证微机系统的安全运行。另外,可以加设净化保护装置,这主要是为了保持电压的稳定,以防杂乱电波的干扰。 

4 结语 

医院信息科是整个医院工作的运行中枢,要提高对医院信息科工作的重视程度,而最重要的是重视信息科的安全维护工作。现代化的医院工作系统,难以摆脱计算机而独立运行,因此,信息科计算机的硬件维护工作就成为医疗工作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而要切实提高医院信息科计算机的运行水平,不仅需要从思想意识层面进行全面建设和提高,也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扩充医院专业人才队伍,从而在出现故障后,能够做到迅速解决问题,恢复医院的正常运行,使信息科和网络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医院工作效率提高和医疗事业进步的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广深.浅谈计算机硬件维护原则与方法[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5). 

第4篇

高效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潮流,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教成年人,教学应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方面着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计算机基础常识、操作技能的训练、益智性教学软件为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不强,对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常识和理论知识理解接受的较慢,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要合理处理好理论知识与上机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得所学理论知识通过上机实践得到理解、掌握、巩固。学习信息技术动手是关键,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学生不动手练习是不能掌握电脑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只有动手操作,才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到信息技术中的更多知识。

理论教学也应尽量安排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使得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接触到实体。通过直观教学,学生在机房中不但容易理解理论知识,而且能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更大的兴趣。例如,笔者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这一课中,就在机房准备了一台电脑,在教授学生认识计算机硬件组成时,把计算机主机打开,让学生观看主机内部构造,试着对实物观察讨论,从而认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通过实际接触计算机硬件,消除了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加深了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高效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在教学中要有效地组织各种教学形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搭配分组,一般为4~6人一小组。对某些问题的解决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得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学习并充分发挥各人的长处,使得所有学生在合作中取得进步。教师对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在辅导中作个别指导。还要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具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在教学中要注意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并加于指导。

三、高效课堂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高效课堂。例如在对学生的键盘指法训练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是刚接触到计算机,正确的键盘指法训练为学生在今后学习或工作中正确、快速输入文字打下坚实基础。由于小学生认知的特点,因此在键盘指法训练时,应经常采用一些不同形式的训练方法。如可利用金山打字软件进行训练,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打字大比武,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进步。也可以利用word软件,让学生边看书稿边进行指法训练,这样就使得原本枯燥的键盘指法训练,变得形式多样、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四、适度使用一些益智性教学软件

第5篇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自从计算机进入到初中生的课堂,在短短的十来年,学科的地位,学习的内容,指导思想,课程性质,甚至学科的名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切归因于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对信息收集,处理和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公民的必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下面我就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方法谈一些看法。

一、把握全局的教学法

(一)消除神秘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由于小学各校条件不等,有些学生在小学就已接触计算机,有些学生七年级以前都没动过计算机。因此,为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我曾对本校七年级学生作了一次关于“七年级(以前)计算机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脑,而基础相差较大。这种不平衡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相当大的。许多学生对计算机有神秘感,甚至有恐惧心理,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我们应对症下药:

首先,不妨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介绍一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比喻。盖上机箱,打开计算机,让他们操作一下几个精心设计的程序,惊讶之声不绝于耳。

其次,为了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可以讲讲当今某些中小学生,自学计算机达到哪些结果,有的达到某种不可思议的情况。

(二)严格地进行基本训练

根据《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的要求,在中学阶段应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

这是本学科的基本教学要求,也是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学生具备了这个基础,就能获得计算机学科方面良好的主体结构,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此就要进行严格的基本训练,例如在指法训练上,我首先对指法练习软件进行了精心挑选。挑选的标准有两个:1.要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指法习惯;2、界面要活泼有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法应用心得

(一)比喻教学法

对于刚开始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甚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而且正确地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效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深厚兴趣。我经常采用提问的方式,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演示法与实践法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更容易接受。比如指法、鼠标的使用,如果教师只叙述,不演示,他们很难领会。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先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观看教师的操作过程,接下去就让学生作相应的模仿操作,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所以学好计算机必须有充足的上机实践的时间。上机实践,必须明确目标,有多层次要求,必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

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操作系统是现代计算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系统软件,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机制和技术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各种操作系统平台上进行各自专业领域内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研究,因而,一些与计算机应用紧密相关的非计算机专业已逐渐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进行教学[1]。然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体系结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其知识背景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存在一定差别[2],这就需要在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合理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本文将基于实际教学经验对此进行一定探讨。

1非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尽管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对一些与计算机应用紧密相关的非计算机专业非常重要,但是相对而言操作系统并非这些专业的核心课程,部分学生在接触该课程之前可能并不了解其重要性,甚至可能片面地认为该课程仅仅教授如何使用一些常见操作系统,加之操作系统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原理性知识相对比较繁杂,更容易让学生觉得该课程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授课老师能清楚说明操作系统的重要性,根据课程中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时时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除了理论教学的开展,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一般还需要设置必要的实践环节。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操作系统课程的目的往往是在理解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更好地应用而非开发操作系统,他们的计算

机相关背景知识也相对薄弱,这就使得他们并不是很需要,也很难去完成原来面向计算机专业学生所设计的一些难度较大、比较深入的实验内容[3]。因此,在设置教学实践环节时,应该相应地对实验内容和要求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客观情况。

通常,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是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先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对这些背景知识的掌握存在一定不足,部分学生甚至对操作系统教学中需要掌握的一些最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知识都不甚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因而,在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应该适时地对相关的基础背景知识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2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根据上述分析,在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性地合理安排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下面笔者将基于实际教学经验从三方面进行探讨。

2.1有机组织操作系统理论教学内容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般计算机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缺乏对操作系统的准确定位,因此有机组织操作系统课程各章节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从全局到局部、逐步深入地掌握课程中众多繁杂的知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操作系统课程开课之初,应首先阐明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掌握操作系统相关原理对于应用计算机进行专业领域软件开发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深刻理解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者角色,从整体上把握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以及文件管理这几个基本功能的内涵及其相互关联,并将这些功能与课程中各主要章节建立映射关系,使学生建立学习操作系统就是要学习对各种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这样一个全局的意识。

在每个章节的讲授中,不仅要细化讲解该章节所关联的管理功能是什么?如何实现?还需要根据情况说明该功能在整个操作系统中与其他管理功能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既能全局了解操作系统授课内容框架又能局部深入掌握课程各个知识点的具体细节,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

此外,在结合课程全局框架和章节局部细节讲授操作系统中一些普遍适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联系当下流行操作系统的应用及特有实现机制适当进行进一步的展开说明,将较为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关联,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合理设计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内容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的目的一般更偏向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系统,同时考虑到他们在计算机编程等能力上客观存在的不足,我们在设计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时,需要在难度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定调整。

一般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内容均与操作系统的几个核心功能相关,比如进程创建、进程间通信等实验与处理器管理相关,页面调度算法实现与存储管理相关,文件系统实现与软件资源管理相关,等等。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实验环节设置的目的往往在于加深对操作系统各基本功能实现原理的理解,并能在Linux等流行操作系统平台上实现应用程序的编辑、编译和运行,为其以后应用各种操作系统完成专业领域的软件开发奠定基础。因此,可以考虑通过简单模拟的方式降低实验要求以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比如在实现页面调度算法的实验中仅要求学生能根据给定页面序列应用不同算法给出页框使用情况即可。在讲解实验涉及的各个关键系统调用时,应考虑将重点放在对其使用方法的说明而非对其代码细节的分析上,比如讲解文件系统实现相关系统调用时,只需简单给出可填写的参数内容让学生能使用该系统调用完成相关功能即可。此外,对于难度仍然较大,学生难以基于个人能力完全独立完成的实验还可考虑给出一些相关程序范例,便于其在模仿中理解学习,使其能真正通过实验学有所得。

2.3适当补充先修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

由于部分先修课程的缺失和知识背景的差异,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往往缺乏对计算机系统一些基本知识的必要了解,从而影响其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某些章节,因此在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补充操作系统基本原理之外的一些相关知识。

比如,非计算机专业往往没有开设计算机组成原理这类与计算机硬件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导致部分学生缺乏一些基本硬件知识,甚至连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都不甚了解,这就影响了他们对操作系统为何以及如何管理各个硬件资源的理解。因此,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先对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常识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用于计算、存储、输入输出等相关资源的基本范畴,这才能真正理解作为资源管理者角色的操作系统的内涵。此外,在讲授某些特定知识点时也需要适当补充相关硬件知识,比如介绍存储管理原理时最好对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的概念进行简短说明,以加深学生对CPU从给出指令逻辑地址到最终获得指令内容并予以运行这一过程的完整理解。

又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没有汇编语言基础,这就需要在介绍存储管理中的地址重定位概念时,向其补充说明一些基本的汇编语言概念和语法,以加深其对指令中逻辑地址向物理地址转换行为的理解。

3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灵活选择与应用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和讨论、课后网络交流、推荐参考资料等方式,如在讲解管理功能细节之前进行引导性提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有这个管理功能,该功能应包括哪些具体的任务以及如何实现这些任务等几个基本问题,再在授课过程中一一解答这些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下面笔者就三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3.1实例教学方法

对于较为抽象的操作系统理论知识而言,实例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如在授课之初解释操作系统资源管理者角色时,可以通过一个具体应用程序完整运行过程的说明让学生大致形成对各类软硬件资源管理的具象意识。更具体的说,可以以某多媒体文件的播放为例,说明从用户的角度而言,仅通过双击指定文件即可观看该多媒体文件;而从操作系统的角度而言,为了完成用户的这一任务处理需求,需要通过文件系统管理功能实现从硬盘上按名读取文件内容,需要通过处理器管理功能为相关程序建立进程并将其投入运行,同时需要控制其运行过程中对CPU等资源的调度使用,需要通过存储管理功能将程序和待处理数据存入内存适当位置并实现地址转换,需要通过设备管理功能将解码后的音频和视频输出到扬声器和显示屏以供用户观看。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例对操作系统各章节所涉及的主要资源管理功能及其联系有一个较完整的感官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各管理功能的实现细节。

3.2类比教学方法

类比也是操作系统课程中的一种常见教学方法,多用于某个新知识点的教学当中,主要通过将新知识与一些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建立类比联系的方式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准确理解。这里的类比对象可以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也可以是现实世界中的生活情境。比如,在讲解信号量及PV操作的内涵时,可以将其与停车场车位管理相联系[4],说明可以用信号量代表车位资源,值为正数即有车位,值为负数即车位已满且有相应数值的车辆在停车场外排队等候,而车辆进出停车场的行为则分别与P、V操作对应,即在需要驶入时根据信号量的值是否为正判断是直接进入停车场占用车位还是在外等候,在需要驶出时根据信号量的值是否为负判断该车驶出停车场后是否放行一辆等候车辆。这样,学生就能通过类似的生活情境相对容易地理解课本上原本抽象的概念和描述。

3.3比较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方法与类比不同,它往往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某些知识点之后使用,主要用于对相关知识点的回顾性总结,更倾向于用一种对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维比较其异同点以加深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比如,在学习多种处理器调度算法后可以引导学生从算法复杂性、效率性能、适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比较,在学习分区、页式、段式等基本存储管理方式后可以引导学生从重定位方法、内存分配方式、信息保护手段等方面进行比较,在学习多种I/O控制方式之后引导学生从硬件要求、设备并行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等等。就笔者个人体会,在应用比较教学方法之后,往往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更为深刻,能从多个维度更深入地把握知识点,形成较为立体的知识体系。

4结语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体系结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需要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应用各种教学方法,笔者基于实际教学经验对此进行了一定探讨,提出应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有机组织理论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实验教学内容,适当补充先修课程知识,同时还结合操作系统的具体授课内容讨论了实例、类比、比较等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翠霞,谭营军. 应用型软件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20):69-71.

[2] 刘征海. 非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的改革与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2006,20(2):105-107.

[3] 孟伟,韩学东. 浅谈非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方法[J]. 计算机教育,2008(18):107-108.

[4] 黄刚,徐小龙,段卫华. 操作系统教程[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77.

On Teaching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Oriented to Non-computer Majors

LIU Xip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Compu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03, China)

第7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教学改革尝试: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内容,建立比较合理的教学体系。改革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我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已经近三十年了,它为推广信息化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计算机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地飞速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严重滞后,本文探讨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改革尝试。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应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点多、内容繁杂,有些知识过于陈旧。计算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分类和应用介绍等低级陈旧的知识还充斥在教材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为一年级文理科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文科学生不需要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不是所有理科学生都需要这部分知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过程控制时需要,并且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讲授的内容仅仅是一点皮毛,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生接受这些知识很困难。个人电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电子工具,生活中的电子设备比比皆是,人们只要会用即可,很少去了解它的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所以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应从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删除。Internet改变了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应用Internet技术是大学生必备的技能。“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体系结构和局域网的组成、分类以及组网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既难于理解又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实用的Internet应用技术反而比较少。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于教材中偏重于原理性知识地介绍,理解和接受都有一定的困难,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内容完全根据知识体系结构来组织,没有考虑教学体系结构,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很多,内容大同小异。开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陈旧、枯燥,其中原理性的知识难于理解。随后的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对于没有计算机专业基础的学生来说太抽象,例如软件系统、操作系统的概念,由于学生没有具体地编写程序的体验,只能机械地背诵和接受这些枯燥的术语。操作系统实验受制于知识内容的限制,只能一招一式地练习,例如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非常重要,学生只能反复地练习建立、删除和重命名文件夹,机械地重复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紧接着的办公软件内容,基础好的学生认为中学学过就不认真,基础差的学生几乎不会使用,给组织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多媒体软件和网站建设内容,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开设一门课程学生才能掌握,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之前的教学内容已经占据了大量的课时,只能浅尝辄止,有限的课时所讲授的知识很难使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综上所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结构组织上的不妥,是造成学生学习该课程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根据知识相关性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1)计算机软硬件基础、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程序设计基础;(2)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Internet应用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站建设,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3)多媒体技术。

第一个教学模块的体系安排为办公软件、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和操作系统,指导思想是以办公软件为点,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和操作系统基本概念为面,以点带面,依托办公软件的教学融合相关的基本概念,突出知识的直观性,降低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接受。教学过程中依托办公软件操作步骤的讲解,引出菜单以及单击菜单的实质讲授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提出问题“计算机如何存储输入的文字”,通过引导学生解剖Word软件的操作过程,讲授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可以自动地为人类处理许多问题,这是任何其它电子设备所不具备的、计算机独有的特征,也是一个现代人所具有的基本常识,分析这种现象引入操作系统的概念,讲授有关知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得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织结构以及相关知识。虽然学生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学过Word软件,但是对于程序设计和操作系统等基础知识基本上不了解,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措施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操作,而且理解操作步骤的实际意义,达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枯燥和抽象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与操作步骤联系起来后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由于办公软件的操作重复性大,便于训练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办公软件教学结束后全部学生都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验内容就不成为教学难点了。

第二个模块的教学从即时通讯软件(例如QQ聊天软件)和收发邮件的学习开始,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大,结合具体操作讲授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理论基础。带领学生登录我院图书馆网站,结合查找文献资料的教学讲授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紧接着进行建立网站的实验教学,时间安排上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操作实验进行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结合浏览网页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的教育,讲授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通过以上教学的实施,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也具备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第三个模块的教学基本上没有难点了,主要进行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的探索。

3 结语

教学内容的取舍和体系安排是否得当,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的新生,接受抽象理论知识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根据这个特点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小莉.构建面向应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68-70.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28.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学;学兴趣;基础知识;寓教于乐

从远古的甲骨文、泥活字再到纸张的出现,进而发展到信息技术取代古老的飞鸽传书、传统的书信往来,可以说,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提高了整个社会齿轮运转的效率,对我们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小学是人生接受自然科学知识和历史人文知识的启蒙阶段,单纯空白的孩子大脑,对各类知识接受的能力十分强,因此,在小学阶段适当对孩子们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当前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信息时代的迫切要求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课程已成为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独立基础学科。

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只是一种基本知识的普及,其目的是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掌握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基础知识,比如计算机的用途、硬件的结构、操作软件系统,并学会最基本的操作程序。同时,作为素质教育的拓展,培养孩子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让孩子们掌握部分将终身受益的基本应用技术,并在学习计算机基本常识过程中让大脑智力得到开发,让手工操作能力得到协调提高。

在具体教学中,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并能紧贴《教学大纲》要求,用科学的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保护孩子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构建一种轻松、有趣、愉快的学习氛围,让教学过程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笔者我就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谈谈教学体会。

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习任何知识,只要激发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后面的继续教育过程就不会陷入枯燥,而是会变得十分容易。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年龄小,形象感知能力强,而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差。许多电脑软硬件概念,就是成人有时都难以理解,更何况孩子呢。如果不管不顾,强行灌输一些深奥、难以理解的机械化理论,只会对孩子心理产生压力,扼杀儿童感性认知的天性,使其对电脑学习产生恐慌、逆反心理。因此,先由培养兴趣入手,利用孩子们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可塑性强的心理特质,让孩子们在对游戏娱乐的探索学习中接触电脑,就会慢慢产生好感与兴趣,自发地把电脑当作好帮手、好老师。

在第一节电脑课上,教师没必要先介绍高深的电脑知识,而是自己先利用电脑进行绘画、演奏电子音乐,播放动画电影等演示,并向孩子们介绍各种有趣的电脑游戏比如五子棋游戏、扫雷游戏、扑克牌游戏等,然后放手让孩子们自己玩各种各样的学习与娱乐游戏。等孩子们意兴深浓时,老师可以开辟放松时段,以发问的形式“孩子们,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计算机会做这么多了不起的游戏呢?”先引发孩子们沉思,然后再播放适合童年孩子学习的儿童多媒体教学光盘。利用教学光盘中初浅易懂的旁白性语言,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各类计算机彩色图画和卡通动画,详细完整地向孩子们介绍电脑的用途,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电脑的强大作用,从而激起孩子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强烈欲望。

游戏是小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渠道,有了兴趣,电脑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让后面的教学在玩游戏中开展,寓教于乐。归根结底,计算机不过是一种机械化的工具,小学时期的电脑教学不能象大学计算机教学那样对小学生高谈阔论,灌输枯燥的理论与难以掌握的命令,而应当从玩上下功夫,选准契机与着手点。例如在鼠标教学时,作为教师,不必在讲解鼠标左右键的概念上花太多时间,而是利用电脑游戏帮助学生掌握鼠标左右键、上下滚动键的基本操作。让学生运行游戏软件练习“扫雷”游戏,一听要玩扫雷,学生们兴致盎然,个个摩拳擦掌,俨然战场上的扫雷工兵,在乐此不疲地玩“扫雷”中,左键单击选择、右键功能选项等鼠标的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反复运用,就很容易地熟练掌握了,孩子们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当然,孩子们在玩中增进了学习兴趣,还是需要在反复的课堂练习中进行巩固与提高。行之有效的反复练习,既能巩固所学的基础电脑知识,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能启发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培养手动操作的协调能力。会用只是初级学习阶段,提高阶段需要的是反复的操作练习。而练习,则需要教师合理引导,给孩子们精心挑选一些能启发学生思维、唤起孩子们主动学习电脑积极性的练习项目,让其摆脱简单、机械、重复的误区,在练习过程中领悟到一些深刻的道理。关于这方面的教学体验,我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一些阐述。

其一,注重基础操作的训练。计算机应用中,最基础的是打字练习,所有的信息与思考,都得通过键盘打字输入到计算机程序中。如何提高孩子们的打字水平呢?在字根练习过程中,可以结合一年级语文课识字阶段的笔顺教学,采用计算机编码,将要教学的字拆成部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让学生清楚的看到汉字的笔顺,引起学习兴趣,使笔顺教学避免枯燥、死板的情况,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在打字速度练习时,可以让孩子们输入自己心里想的话或者在电脑上写作文,激起他们借助计算机表达的兴趣,让学生在灵活处理的细节实践中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这样利用计算机教学,既增加了孩子们单位时间的学习密度,也有效地提高了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效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二,要讲究练习的质量。设计课堂练习时可以与具体的学科辅助教学结合起来,灵活有趣中不乏个性化、活动化、探索化的色彩。练习的质与量要有周密计划,练习的题目也应当选择趣味性、知识性、探索性较强的题材,确实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也可以结合某一学科的内容,制作教学课件,让孩子们对幻灯片的制作、录音、录像操作产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就以赵州桥课件制作为例吧,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设计的图像演示,将直线形和拱形两种形状桥面的承压以及只有一个大桥洞和有几个桥洞的分流用图像进行演示,给孩子们以感性认识,让孩子们对桥身的承压、减重、泄洪、分流有了形象深度的理解,从时空有限的教学发展到时空无限的教学,让学生愈发认识到电脑对学科学习的重要作用,达到优化概念、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其三,作为教师,要懂得收放自如,除了帮助孩子操作外还要大胆放开手脚,让孩子独立操作。电脑作为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门类,与语、数、外等学科都有方方面的联系。教师教孩子们学电脑的目的是培养其驾驭电脑的能力,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一种或几种具体的操作,而是应当其逐渐掌握学习电脑知识的方法,让孩子增强自信心,摆脱学习的依赖性,在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自已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实在无法独立解开疑惑,教师再给予必要的、关键性的指导。

其四,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身心发展方面还没有定型,有喜欢被表扬的心态,适时展示作品,肯定孩子们的学成效,让他们在竞争展示中看到自己的成绩,能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其它同学的羡慕,会激励它们树立自信心、增强自豪感,激发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汉字输入教学或画图以后,让孩子们写作文或画画,然后选出好的范文或画得好的画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老师在作品展示的同时,要学会利用夸奖的语言,诸如:“你的作文排版布局太大方啦”、“你画的玫瑰花真棒”、“你的指法练的太精准啦”、“你击键速度快又准哟”等等。同学们的成绩得到教师的承认、肯定和赞扬,出成绩的同学积极性大增,其他同学羡慕想超越,从而掀起学生们再次学习的。

第9篇

这种划分也是逐渐演变的。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当时非计算机专业是根据本专业的培养需要,自行开设计算机课程。其中电类专业,因为专业性质的原因,计算机课程相对多一些,也比较成体系。而非电类专业,顶多开一门高级语言课而已,清华的大多数理工科系就是这样,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使用高级语言编写程序进行科学计算。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开展试点,针对非电类专业,将原本分散在各系自行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形成了最早的“非电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即“三个层次五门课”的体系: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层次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第三层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

开始时,将分散的课程集中,以统一的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应用于非电类的所有系,是为了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达到一个基本要求、统一水平。接着,面临的就是如何满足不同专业的特殊需求问题。统一的课程设置能否满足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有限的课程是否能满足学分制自由选课的需求?课程内容设置如何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如何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在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突破原有的五门课,在三层次框架下,不断丰富、完善课程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课程群。

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回答。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问题

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没有答案,而是答案众多,也就是目的和任务很多。有些学校认为学生们都学点计算机课,考个等级证书,好就业;有些简单的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基本常识,应该学;有的学生甚至打算放弃本专业,多学点计算机课,以后好改行。这些观点都有其自身的道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都没有抓住本质。一个大学本科生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或许这个问题本身没有统一的答案,不同的专业应该会有不同的具体标准。于是,在清华大学我们对所有的课程不再统一规定必修与选修,而是由各个系自行确定选课要求。

这样做,看似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的开课单位,我们开设了大量课程,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需求,而这个“需求”由各个系自行确定,由学生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群和自由选课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不断得到学生要求开设新课的呼声。但是各个系的教学计划却没有发生多少变化,也就是说,各系自己并没有提出多少“不同需求”。为什么呢?因为研究不同的需求,设计新的培养计划,并非易事。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还是需要统一的组织与实施,开课单位要与各个系共同分析、研究。

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本质。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开设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正是因为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从更深入的层面讲,计算机科学与许多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因此我们培养学生应该分两级目标:第一级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第二级是,培养能将本专业与计算机科学进行融合的交叉学科人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应该围绕这两级目标来进行。针对这两级目标,我们应该与各个专业的专家一同分析、研究专业的特点、计算机技术在科研和开发中的应用,以及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这些都研究清楚了,才能形成计算机基础课的培养要求。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问题

虽然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走过了十几年,还是有一个疑问的声音一直隐约存在:需要这样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吗?国外很多大学并没有专门针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

那么首先我们要清楚,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课已经很普及,并且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所以大学生入学时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再加上他们的学分制的选课方式使学生可以自由选修需要的计算机课程。而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均衡,只有少数大城市可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所以在大学里就需要专门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另一个角度看,发达国家的做法,也并不总是应该效仿的。我曾经与在国外工作的中国学者交流,他们认为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特色,到了国外大学里,中国人可以很熟练地编写程序自己处理实验数据,很受赞赏,而外国人很多是不行的,要请别人帮助。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在这一方面是成功的。

是不是在未来某个时刻,我们也不再需要专门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了呢?现在很难妄下断言,应该作为一个远期规划来研究。而目前以及短期的未来,无疑需要大力建设,更新、完善课程体系。

三、面向非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特点问题

这些课程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有何不同?将计算机专业的一些课程拿来做“压缩饼干”或者作“简明版”吗?抑或干脆直接使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当然没那么简单。两类课程的本质差别在哪里呢?我想根本的不同在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成体系的,每一门课都是这个完整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课程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如果仅仅简单地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中挑选出一个子集(或者再“简化”一下),直接作为基础教育的课程,那就生生割裂了课程间原本的内在联系,学生学习起来理解就会有困难,或者不全面,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所以,涉及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关键是要在每一门课程中兼顾整个知识体系结构。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与之相关的课程有计算机原理、数理逻辑、编译原理、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等。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能就仅仅选修一门程序设计。那么我们在这门课里,就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存储程序原理,了解指令在计算机中的执行过程,了解程序编译过程,懂得一点数理逻辑,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常用算法,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软件开发的过程。只有做到这样,才真正是面向非专业的课程。如果学生学习一门课像盲人摸象,这门课无疑是失败的。

但是考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也不能简单地制造“压缩饼干”,那样会使学生“消化不良”。还是以程序设计课为例,基本目标还是为了讲授程序设计,不能指望学生学了程序设计同时可以掌握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等等。只是要从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结构中,抽出与程序设计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机地组合,深入浅出地融合到程序设计课程中。这样学生学了程序设计课,虽然仍旧只是摸到了一条象腿,但是这回他是明眼人,看到有一头大象,腿只是象的一部分,腿要得以生存,还要有赖大脑、心脏、消化系统……整个肌体的共同协作。

这便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应该有的特点。

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然后新的问题又出现,再研究、解决……这便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是如此,我这里提出来的,都是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想法,远没有得到答案。之所以写出来,是希望与同行分享我的观点,得到各方建议,共同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