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艺术教育前景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06 10:11: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艺术教育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艺术教育前景

第1篇

在现代化的今天,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和深化,信息、科技革命不断向纵深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心理需求等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设计为人民服务”。为指导当代艺术设计实践,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之路,演绎当代前沿设计理念和视觉传达形式,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只有在一些充满生机的领域不断探索,才能提升设计教育的质量,培养优秀的现代设计师。

一、从工业构成设计走向信息有机设计

(一)主导性设计在时代物质基础上的演化

在任何时代的各种设计思潮中,总是有某种设计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占据着主导地位。而这种主导性的设计理念从根本上说是受当时的物质创造的制约,与主流的哲学精神相一致的。例如我国在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社会,人们靠天吃饭,流行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占主导的是以朴素的有机论为指导的手工业设计;而近代西方工业构成主义设计的产生(以包豪斯为代表),是与人类社会由自然经济进入工业化时代,尊崇科技理性的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工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念深入人心,西方的工业构成设计才正式引入我国并得到广泛传播。[1]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应与中国社会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总进程相一致,这就必然地要步入一个发展的转型期,工业设计理念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将被充满活力的“信息设计”所代替。

(二)信息设计和有机设计理念

信息设计是对信息时代设计文明的简称,其具体内涵非常丰富。首先,现代科技提供的数码信息平台使设计工具由鼠标和键盘代替了画笔和纸,设计材料和语言由可视形象变成了看不见的程序、编码、软件芯片和数字化的操作。其次,设计研究的对象范围空前扩大,研究对象包括:网络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虚拟现实设计、数字化产品与环境设计、数字娱乐设计、数字化艺术表现设计、三维数字动画、多媒体应用艺术设计等。这些变化表明了建立在高新科技基础上的信息设计是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彻底的转“型”设计系统。[2]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充分认识这一深刻的设计变革,更新观念,积极投身于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拓展信息设计课程设置,为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成长提供强大支持。信息设计的形成首先表明了设计在时代物质基础上的演化,同时,艺术设计作为人类精神思维总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求着“合理”的文化、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指导理念。一般来说,主导的设计理念总与一个时代主导性的哲学观念相呼应。而在我们的时代,由于对科技理性的崇拜所产生的哲学贫困,导致主导性的设计理念也捉襟见肘,设计界同仁正为此进行不懈探索。在近期《美术观察》上,梅映雪撰文深刻指出在信息社会走向有机设计的内在原由和本质特征,认为有机设计的理念是与当代有机论取代机械论的哲学主导潮流相一致的,其区别于其他设计的本质特征可简括为有机统一、内生协调等几方面,具体讲要做到“张扬生命个性”、“回归自然本体”和使国际文化“多元优化共生”。这种有机设计理念是科技理性时代人们反观自身的困境做出的人性呐喊,表达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深沉的生命力,天人合一的境界和积极融入世界文明的胸襟。有机设计理论值得我们在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中进行进一步地探求。

二、从民族的走向国际的

(一)设计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在现时代,民族艺术与国际艺术仍有着很大不同。不同民族艺术有不同的特色,但国际更强调同一的成分。时下流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这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在我国实行开放的市场经济并日益广泛而深刻地融入世界的今天,艺术设计要有从民族到国际的理念,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图形语言的易感觉、无国界性),来传达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价值理念,让世界了解我们。我们倡导艺术设计从民族的走向国际的,就是希望中国的艺术设计以独特的民族特色表达超越民族的国际性精神,为我国积极融入国际大家庭做出贡献,而这里面需要有世界艺术文明因子的参与。[3]

(二)设计的国际有机论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脱胎于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又是从引入西方的包豪斯设计理念开始的,所以从它产生起便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系统的左右下,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至今未能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和体系。但同时,这又为我们的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艺术设计要走向国际的关键一环是广泛吸收世界各民族的设计文明,根深才能叶茂,扎根的土壤传统文化不是唯一,世界上一切优秀的设计文明都是。传统的艺术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底蕴文化,是原初的文化氧气,灿烂的古代文化滋养着我们,使我们确认自己。面对国际化趋势,艺术设计首先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深厚的文化背景,设计理念,这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最易于了解的东西,同时将各民族有生命力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文化中,作为本民族精神有机体的一部分。

三、从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走向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设计的学科价值有赖于设计者综合素质的提升,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艺术设计教育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片面的专业技能培养,而轻视对其进行专业技能以外的人文素质的提升。我们知道艺术设计是为一定的功能、内容赋形的艺术,没有对设计形式深层支撑的功能、内容的深刻把握,设计就会失去创作的根基和源泉,而流于模仿,也使艺术设计失去了在当代人文社会学科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跨学科研究中的话语权,因此设计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专业技能教学。设计艺术的学科前途将由从事设计的人自身来决定,只求如何获得技能、如何获得商业利益的所谓“设计教育”是无法真正进入高等教育学科行列的。

(二)设计教育的核心价值:确立积极的价值观和创造性思维在设计者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创造性思维现代艺术设计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生活中,作为无处不在的直观的易于理解的意义系统,其承载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才能使设计富有生命力,对人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和谐人类社会与环境自然;而颓废丑陋的价值观却使所谓的“艺术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严重的会歪曲、毒化人的心灵。所以好的艺术设计作品首先要求设计者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积极的价值理念。艺术设计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其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正确价值理念的熏养。[4]具有创造性思维是设计者综合素质的又一关键,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另一核心价值。设计的本质是创新,“设计的内涵是一种永远没有重复的思想和一种创造的意志”,模仿不是真正的设计。真正的艺术设计要在创新中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在创新中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新鲜的史料、视角与方法;同时,艺术作为一种独立创新的精神思维形式,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引领生活,是其最高价值。没有了创新,就没有了设计。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蓬勃发展的保证。#p#分页标题#e#

四、从个人表现走向为人民服务

(一)“设计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当代设计价值取向

在设计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着追求个人风格忽视服务对象、追求外在形式忽视功能内涵、追求艺术效果忽视生产成本等不良现象。针对此,2004年《美术观察》发起了“设计为人民服务”的论坛,在讨论中指出“设计是一种文化,是解决生活中不同层面问题的文化”,要“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设计”。叶萍提倡法国式的“溶化在生活中的平民化的设计。”

(二)使课堂创作与社会相结合

“设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了解人民的需要,使学生深入生活的教育方式会使人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民需要有较强的感受力,而不是冷漠的,这是设计创作的不竭源泉。在市场经济社会,艺术设计主要是通过设计的产品为大众服务,因此,为商业需要、消费者需要或为公益需要而设计与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课堂创作走向市场、社会,可以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人们的现实问题来促进学生设计水平的提升;可以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他律意识,深入体会艺术设计的宗旨,是设计走向社会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演习。[5]

五、从科技经济崇拜到以人为本的设计走向

(一)科技经济时代与人的存在状态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物化的时代,科技不但实现了对环境自然的深度征服,同时又以其强大的改造力量侵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占据着我们的思维,促使着人们对科技的崇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又处于强大的经济网络的笼罩下,消费主义盛行,人类处在一个被商业竞争的魔力所驱使,把不断刺激消费欲望作为核心任务的经济社会,增长着对经济和消费的崇拜。由于这种科技经济崇拜,使自然环境受到了甚至是不可恢复的破坏,人可能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失去自己的家园;由于这种崇拜,使人对科技经济的掌握变成了科技经济对人的控制,人附属于科技和经济,人的本性受到严重压抑;由于这种崇拜,使人类偏离了生活本质的轨道。

第2篇

一、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

艺术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专门的艺术学院,在学校课程教学中,舞蹈教育是其他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所需要的重要补充,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使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受各种各样的条件制约,学校舞蹈教育是对学生的审美、道德、情感等融为一体的艺术教育。它是学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承担着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寓教予美的德育教育重任。舞蹈教育必须利用学校现有师资优势和学校的资源优势进行开发,构建以艺启智,以美扬善,以乐怡情,丰富校园的文化体系。确立知识、技能、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打造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

二、舞蹈艺术教育对于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因为,其一,舞蹈艺术是美的结晶和升华,蕴含着深刻而感人的思想内涵,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其二,舞蹈艺术教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予美,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的目的,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舞蹈对中学生高雅的气质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乐于进取,对生活充满期望和美好的憧憬。所以,舞蹈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更是显而易见的舞蹈对中学生高雅的气质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乐于进取,对生活充满期望和美好的憧憬。所以,舞蹈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我指导我校高中部学生黄启楠,吕梓涵参加2014年教育部“公益中国”艺术新星展示活动,获得全国总决赛舞蹈专业高中组金奖。黄启楠,吕梓涵等同学在这次比赛中不仅仅收获奖杯,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在排练过程中,培养了刻苦训练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舞蹈艺术让每位舞者自信,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孩子,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面对挑战;一个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心,那么,他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往往是退缩、畏怯、悲观、被动,不善与人交际,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凡事依赖、犹豫不决。所以自信心对学生的心智成长和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杨希帆同学,在我校就读高中,他爱好舞蹈,得到陈嘉老师的精心指导,利用每天中午:在校练习。取得汕头高中舞蹈赛独舞一等奖。在校其间他学习,练舞两不误。虽然花很多时间在舞蹈队训练,但由于舞蹈艺术学习本身很严格。这种习惯带到文化课学习中去。反而使他的各文化科成绩节节高升。名列全级前四名。

实践表明,舞蹈艺术技能优秀的孩子,其自信及领导力也优于同龄人。通过舞蹈的运动形式,能够养成孩子的活泼性格,进而展示其自信及领导力风范。

榱巳酶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舞蹈训练,我建立学校舞蹈队,多次指导和组织舞蹈队和舞蹈特长生参加省市、国家、国际级别的艺术活动,取得优秀成绩。这样让爱好舞蹈的学生和有舞蹈特长的学生有更多的艺术平台和发展空间,在繁重的文化课之外也能够找到他们精神与心灵的乐园,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在这个充满着物欲的时代能够得到净化和升华。

三、舞蹈教育要遵循的原则

1.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

舞蹈的音乐多采用世界名曲及轻音乐等,它以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多彩的风格使舞蹈更添特色,令人身心愉悦、无限暇想。有些音乐缠绵、浪漫、柔媚、抒情,是表现爱情的舞蹈。也有音乐雄壮激昂、刚健有力、感人奋进,表现出男子汉的英武和豪迈昂扬的气概。更有音乐欢快热烈,有跃动感,舞蹈表现出牧人强健的体魄和自由奔放的情感等等。舞蹈的音乐既可成为选手吐露情思的主线,又可感染观众共同投入到舞蹈表现的情境之中.令人心驰神往、遐想万千.这就是舞蹈美的所在。我所任教的汕头市天竺中学,从建校二十多年,一直开设舞蹈艺术教育课,以学校舞蹈队的形式开展教学。在辅舞蹈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上,开设一些舞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讲座,艺术器乐学科的选修学习,例如我校舞蹈高考学生的古筝演奏都通过全国考级委员会的六级证书。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作为舞蹈队的学生,在中学舞蹈学习中,文化修养及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规定着其整体艺术素质、专业水平的高低与发展。我们没有单纯追求技能熟练而忽视文化及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而是培养舞蹈的素质,是通过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人体各种动作来表现人的健康美、力量美、青春美和形体美,学生在舞蹈中体现的美感以及人们对它审美的需要,将舞蹈的地位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使之成为一种时尚、高雅而喜闻乐见的美的项目。通过舞蹈队来带动整个学校的舞蹈氛围。几年积累,但凡市区有大型演出活动,都有我校舞蹈队学生的身影。

2.要与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

中学舞蹈艺术教育课程,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喜欢艺术,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能够乐观、积极的生活学习的态度。我在学校舞蹈队教学与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的美感培养,充分挖掘舞蹈中的美育资源,不仅能满足学生对健美的体格、优美的舞姿、匀称的体形美的追求.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通过对学生教育过程中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的目的,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快乐学艺术舞蹈对绝大多数人特别对小孩来说,是不可能的,你一时来兴,可以去K、可以去合唱(业余歌咏队[坏笑])但不可能去跳艺术舞蹈吧?练习舞蹈,不仅要刻苦练习肢体上的基本技能,还要学会如何理解生活、热爱艺术。例如,天竺中学的36人群舞《破晓》,通过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天竺中学师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克服一切困难,终于取得优异成绩的感人事迹。中国首届海湾龙舟赛,我校40人的大型男子舞蹈《激流勇进》,让参加比赛的龙舟赛队伍信心百倍。现代舞《奔》欢快热烈跳跃动感,舞蹈表现出学生强健的体魄和自由奔放的情感等等。因此舞蹈既可成为选手吐露情思的主线,又可感染观众共同投入到舞蹈表现的情境之中.令人心驰神往、遐想万千.这就是舞蹈美的所在。

舞蹈队的团队精神特别重要。大家在起训练,表演时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默契是靠平时的感情积累。长此往,我们师生一条心的团结,默契感养成了。这种团结互爱的精神将倍伴孩子们终身。例如舞蹈w梁祝》双人舞,非专业学生为了练习托举,双翻转等技术动作。付出的队了技术训练之外,还有信任,心灵相通。整个团队在舞蹈游移过程更需要大局观念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队员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中,认真表演,用心中最美的情,通过肢体动作让观众感功。让自己灵魂升华。这就是最好的人格培养审美提高。非舞蹈莫属。

3.要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

随着各种演出的增加,学校舞蹈队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越来越大。更是带动了整个学校的艺术芬围,会跳舞,爱跳舞在我校是很正常的事情。男生跳舞更不稀奇。许多男生很喜欢麦克杰逊的舞蹈和街舞,我也表示自己非常喜欢,并给以肯定,吸收到艺术队中。让他们与大家起交流,一起演出,一起学习。例如黄启楠同学,原先只喜欢杰克逊的舞,他艺术灵性很好,是舞蹈好苗子,就带领一群跟他一样爱好的高中男生排练一个简单模仿杰克逊的舞蹈,我在挑选学校艺术节的节目时,对他们的节目提出改进意见建议。这群男生起初不服气,还跑去找校长说我不懂舞蹈。校长把事情反馈给我,我找他们谈心,用自己的丰富的知识让他们了解舞蹈艺术多元性,通过思想交流,这群男学生对我的态度转变了。他们的节目在我的指导下,进行改进,使节目更加精彩,后来我还带领他们参加区比赛,获得一等奖。这群男孩成为舞蹈队的骨干,在后期基本功训练别认真,对我也很尊敬。黄启楠同学在参加《红头船》《激流勇进》及汕头市春晚等多场演出之后,感受到舞蹈的博大精深,认识到自己原先对老师的误解,主动找我道歉并谈及对舞蹈的新认识。从此练功他最努力,有一次为了练好后空翻,单独去舞蹈室练功摔伤了牙和唇,去医院缝合伤口时,没有打麻药,他忍着疼痛坚持了下来。不到一星期就重新训练。舞蹈训练磨练他坚强的意志,后来他考取西南民族大学舞蹈系,成为专业舞蹈人士。

四、开展舞蹈教育的条件

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视。为舞蹈教肓提供了场地,资源。各位教师和所有处室提供支持和支援。从音像资料,体育器材。灯光。音响等。各部门通力合作,让舞蹈教育有好的土壤。

第3篇

【关键词】导演视角;电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

一、目前电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电影艺术教育的整体方向

对于电影行业,导演的导戏水平,通常会成为人们评价一个电影好坏的重要依据,人们称之为导演的个人技能。那么现阶段的电影艺术教育,也在不断地加强这种技能,这正是电影教育的一大弊端,过度地将艺术教育转化为技术,追求快速培养技术性人才,弱化了人文方面的培养占比,造成专业性越来越强,综合性越来越弱的现象。如今在快节奏的学习模式下,技术越来越高超,但是人文素质却越来越低下,电影艺术教育的整体方向已经严重偏离。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这个电影是拍出来圈钱的”,这类急功近利的商业片已经屡见不鲜[1]。

(二)电影艺术体系固化,缺乏创新型教育模式

目前,人们过度注重技术型人才培养,导致课堂以专业讲解居多,关于电影艺术的讲解还故步自封,赶不上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形势,艺术教育也将逐渐止步不前。所以应开发更多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防止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

(三)电影艺术教育学科发展不均衡

目前的电影艺术教育,导演和表演艺术是比较热门的科目,报考的人也趋之若鹜,但是电影艺术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影艺术教育也应该覆盖社会所需要的方方面面,比如剪辑录音等方面人才就相对匮乏,为适应整个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各艺术学科之间的均衡问题也需要特别注意。

二、电影艺术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引导电影艺术教育回归本真

艺术高校是不同于社会的艺术殿堂,不要去考虑过多的商业化价值,比如作为导演系的学生,要做的就是努力丰富自己,不单单指技术上的,更应该是人文素养上的。电影导演的艺术在于创造性和再创造性,电影是一定会有对应的剧本,导演要在原有剧本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种体会来自自身对艺术的认识,不掺杂任何技术含量。而这种认识,往往只有在学校中才能得到最深刻直观的见解,导演不是被动地服务谁,而是应把控全局,所以高校应引领学生回归到艺术教育的本质,坚持人本思想,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电影艺术人才。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建新型教育模式

随着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拿导演教育举例,导演是整个电影制作中最重要的角色,其自身的水平与认识很大程度上决着这部电影的好坏,所以导演的意识是否足够先进,取决于其接受的艺术教育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所以,电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换代,吸取市面上先进的技术,融合到艺术教育中,摒弃故步自封的教育模式,不断更新进步。高校可以主动地接触和了解国际市场的电影艺术动态,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教学理念,同时注重教师团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建新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触新的知识。

(三)促进各艺术教育学科均衡发展

一个导演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同样一部好的电影,也不是单单有一流的导演就可以完成的,是需要不同的艺术部门进行配合。所以,在艺术教育阶段,无所谓主要与次要,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比如后期的剪辑制作、配音等等,有时候声音的表现力并不亚于肢体表现力,高校应均衡每个学科的发展,对于表演专业等热门学科,可以通过提高报考门槛和招收人数来控制入学量,冷门艺术专业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与潜力。

(四)增加电影艺术教育中审美的比重

在电影艺术教育中,审美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导演专业,导演艺术家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审美,并且将自己的理解感悟加注在电影拍摄中,就像人们感叹文章的美,会考虑寓情于景的效果,电影艺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导演将自己的感受理解倾注在艺术中,不仅是在完成一部作品,同时也是自身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中,鉴赏美的能力是成就一部好电影重要的一项素质[2]。

第4篇

“艺术教育”在狭义上可解释为在艺术活动中进行的各种开拓型和创新性的教育研究,“艺术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观念和形式语言这两个基本方面的教育,而在实际过程中它可能表现在对艺术思维、艺术媒介、艺术形式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实验,它不是一种纯粹精神领域的“空想”和“建构”活动,而是一个从思维到实践创作的结构导致了艺术一定是不断地和社会发生关系,并不断推进和繁衍艺术自身不断创新进取的可能性的教育活动。

2008年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指出:“艺术类实验教学中心应按照艺术类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和特点,根据学校学科设置的实际情况,整合有关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现代技术与设备,建设形成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升综合能力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理论与实际、传统与现代、实验与实践的相互融合,吸收德艺双馨、热爱教育的高水平专业人员参与教学,增进实验教学与艺术发展实际的良性互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培养具有良好艺术素养、艺术创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在艺术教育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艺术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艺术素养、艺术创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能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艺术类专业人才。

二、总结国外艺术教育的经验

近几年来,得益于学校的国际交流和跨国教学课程安排,有幸多次带学生去国外艺术院校交流学习,通过互访和交流学习期间的调查研究,对国外的艺术教育得出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现实项目的开发设计或模拟课题的创新

在国外,学生的专业创作多是基于教师带来的企业课题和模拟项目设计,教师会在课堂中拿来企业产品研发课题中的现实课题,如针对特定用户开发设计的新型手机,从使用者需求设定,以及使用功能开拓一直进展到手机商品外形开发设计,以及手机界面游戏等一系列的设计开发,都由学生站在不同设计思想下自由进行探索创新,这样的教学和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成为艺术设计类实践教学的前端实践,可能从一方面觉得学生的思想是单纯而不一定可操作或可实现,但在校园中的学生可能确实在专业上有不太完善的设计,但就是有很多的不现实在企业中却将他们转化成为现实,成为企业现实再设计,并将之转化为产品的项目研发。

(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设计拥有极大的空间,学生在研究探索中锻炼成长。

国内的艺术专业教学多从设计软件开始入手讲解,但在国外的教学中几乎不见基础软件在课程内教学,学生对所用软件自主进行学习,在设计项目中根据需要学习使用,在项目中学习求索,而不进行孤立而无目的的软件学习,并且各个软件在项目中进行相互贯通应用,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快速得到成长,通过项目实践活动学到的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理解深刻。

(三)充分利用团队协作进行实践活动,以综合性、实践性教学为主,引导并提升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教授的项目多为综合性的课题或项目,由于工作量较大,因此大多数都以团队形式进行综合设计开发,工作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同时,专业教师在各课程之间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协调讲解,如界面设计课程中教授会讲到如何将游戏开发和产品造型设计的开发理念贯穿思考,以完善其作品。因此学生在完成一个界面设计课程学习后,发现自己同时也完成了一个产品造型设计作品,以及也许并非完整的游戏开发作品。而国内实践教学中各课程之间互不关联,各专业课程仅对本实践教学进行教授,因而造成学生在学完了各课程后,不能独立或团队协作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因为学生只是因学而学,而非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综合总结可以看到,在国外的艺术教学中重视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实践和社会实际要求相结合,注重团队分工协作,学生对专业能力的自我学习和提升,通过项目锻炼而对专业内容的横向和纵向贯通学习等一系列的艺术教育特色。

三、探索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艺术教育的出路

对于艺术类的实践教学探索首先要从重视艺术教育,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开始,在专业的培养体系中确立实践教学的地位,要结合艺术专业特有教学特色,通过学习国际艺术教育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充分注意溶入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利用本地创意产业发达的优势条件,创造艺术结合相应产业和市场的现代艺术实践教学的出路,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这种能力是多元化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为此,在艺术实践教学中要致力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的不断更新和优化,尽力完善实践教育体系,强调创新、实践以及艺术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学生提供富有专业特色并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创新实践场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能提升学生对艺术专业的实践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优秀的作品,需要艺术类教师通过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进行的认真思考,研究本艺术专业的实践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度开发;在实践管理方面加强开放性和服务性思想;致力于探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创新活动,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经验,特别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实践教学思路的开拓:

(一)坚持学生在专业上的差异发展、特色发展的指导原则,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围绕学生从事艺术设计活动能力需求这一主线,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

(二)抓住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立足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建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强化理论教学与项目制实践教学统筹协调的教学氛围;

(三)坚持教学与实验,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并重的原则,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方案研究和设计项目开发等研究,不断提高创新性实践教学水平。

(四)通过项目开发和竞赛锻炼学生对专业的爱好和兴趣,能在独立或团体的实践锻炼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效是最有切身体会和感受的,学生在比赛中获得成绩,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和专业兴趣,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意志,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第5篇

一、高考生源相对传统高校艺术基础比较薄弱,优质生源不足。这主要因为独立学院作为二级学院,没有优先选择学生的权利,基本是其他高校选完剩下的学生。

二、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有限。因独立学校成立至今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而且普遍是年轻的教师,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

三、“重理轻文”的观念较普遍,艺术基础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四、就业瓶颈的诸多限制。

五、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还在不断完善中。

通过对独立学院艺术基础教育教学所存在的这些特殊性研究,目前,独立学院艺术基础教育教学存在下几点突出问题:

一、 艺术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由于缺少真正喜爱艺术且为之努力的好的学苗。目前艺术类考生除了极少数是本身热爱艺术这个专业,绝大多数的学生报考艺术类是无奈的选择,原因有:1艺术类的文化课入取分数低,、为了能够上大学,很多考生都选择艺术类专业来圆自己的大学梦,使自己能有考上大学的机会。2艺术考前培训班的不断壮大使没有基础的学生在短期内就能通过艺术基础的加试,成为报考艺术类专业考生的保障。3未来就业的前景使一些家长对未来孩子从事艺术设计专业充满希望。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为例,2012年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学生60人,有5人是从小就喜欢艺术,其余的55人都是一般喜欢或者不喜欢只是想上大学的同学,真正喜欢艺术专业的不到10%,有90%的学生对专业没有兴趣。艺术基础薄弱给独立学院艺术基础教学带来不小的压力,在教学中需要加大基础教学的练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增加了难度。

二、独立学院发展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尤其是师资力量的培养需要时间不断完善

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我国独立民办学校还处于建校阶段,办学资产积累严重不足。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其中刚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占绝大多数,具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较少。这就造成独立学院的艺术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无法保障,教学水平不高,学术水平不高。

三、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

由于独立学院是中国新兴起的民办高等院校,历史较短,文化艺术积淀尚浅,“重理轻文”的观念较普遍,艺术基础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独立学院办学历史不长,最长的不过30余年,多数只有10年左右时间,因此,文化艺术积淀比较浅。传统的高校产业发展主要是把理工科作为创业和创收的主要支柱性学科,而大大忽略了人文艺术学科中所蕴涵的创意价值。

四、独立学院的就业压力尤为突出

独立学院的艺术基础教育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使培养的学生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但目前艺术类考生的数量庞大,专业的市场饱和大,就业压力不段增加。

五、如何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独立学院的教学模式还处在不断探索和研究阶段,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需要时间的检验。传统的高校产业发展主要是把理工科作为创业和创收的主要支柱性学科,而大大忽略了人文艺术学科中所蕴涵的创意价值。如何在新形式下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是目前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步骤。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段发展,艺术类专业能成为一种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也能带动相关数个领域的迅速发展,成为新的院校重点发展的发向。

那么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好规划,合理调整教学秩序,深入探讨可行的教育发展模式方案就尤为重要

一、 针对目前独立学院的艺术基础教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能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1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独立学院作为高校本身是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担负起了传播人类知识文化和道德的重要职责;因此,把培养艺术文化作为立校的基础,在文化产业兴盛的今天,以文化艺术为基础,大力发展现在文化产业和科学研究相关领域是目前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责任。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种形式,不仅需要传统文化的积淀,也需要新兴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创造,强调文化艺术教育不仅对经济起着支持与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2、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就是利用网络平台实施的教学活动,是基于因特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支撑平台,为远程教学的教育者和学习者双方提供授课、学习、答疑。整合国内高等专业院校的教学资源,根据独立院校的学生和师资特点,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数字网络教学平台,从而弥补因暂时师资不足,学生基础薄弱带来的教学压力。目前国内高等专业院校都有网络课程,名师讲座,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薄弱的、感兴趣的课程作为辅助的学习工具,同时也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搞好学术交流的平台。

3、建立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手段的、科学的实验室教学模式。

实验室教学是独立学院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立独立学院的重要条件。不仅对教学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成果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实验室教学,组织学生通过对专业材料的动手设计和操作,不段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同时,建立实验室实际项目招标课程练习,针对实际的项目有目的的进行教学,

实验室建设能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4、发挥独立学院的特点(校、企联合的特点),提高学生就业机会。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培养人才,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充分了解企业的发展模式,人才需求情况,专业培养的方向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国际和国内优秀的企业与高校联系越来越紧密,优秀的人才在校期间就已经与企业签署了就业协议,人才能被更好、更快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

5、鼓励大学声自主创业,建设自主创业平台

第6篇

一、情境生活化

教师在使用情境教育时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使情境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效率。

以初中生物(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中的第二节《从种到界》为例,这一节的内容是承接上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延伸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分为七个等级和这样分类的原因及意义。教师在讲授《从种到界》这一节的时候可以采取生活情境教学,在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教师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课后布置一个课下作业,即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结合导学案预习《从种到界》的相关知识点,并能结合这两节课的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教师在上《从种到界》这节时先提问学生这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分类的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这几种。然后教师举出现实中的具体例子,比如猫和狗有家养和野养之分,那家养的猫和野养的猫是属于一个物种吗?学生说是属于一个物种。这一问题就是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的提问,不至于让学生不知道教师问的什么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感觉下掌握这一知识点。所以生物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内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情境直观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情境教学法时要注意使情境直观化,借用各种工具营造一些直观的情境,从而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下的并不仅仅是一张张照片组成的片段,而是让学生产生一些思想上的共鸣。

讲到情境直观化,我将以初中生物(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中的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为例,让学生在这节的学习中了解什么是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并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在讲《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这节课时,先询问学生知道什么是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吗?学生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然后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两张图片,分别是水螅和涡虫,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描述一下它们的样子,可以和同桌进行交流,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水螅和涡虫这两张图片进行再加工,使水螅和涡虫这两个名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形象直观起来。教师随机提问一个学生,让这个学生进行描述,在描述完后教师表扬或纠正学生,然后播放关于这两种生物的动态视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分别列出其他几种生物,让学生对它们进行配对。通过情境直观化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牢牢记住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这节中的相关知识点,提高了这一节课的教学效率。

三、实验情境

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不能只做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主动去探求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这门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使用实验情境这种情境教育的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主动提出相关问题,并努力寻找答案。

第7篇

一、音乐艺术之于医学教育的意义

(一)音乐艺术之于医学,其本质是音乐之于人的意义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如果说音乐让身体健康的人为之感动的话,那么对与情绪不稳容易受到外部刺激的病人,更会有深刻的影响。

在古代,音乐一直被应用于治疗疾病。我国是最早的音乐治疗发源地之一,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祭神灵、省风、宜气。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关于音乐能治疗疾病的论述及临床实例。如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乐能乱阴阳,则亦能调阴阳”等,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见,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关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乐记》、《太平经》、《养生论》等文献中也提出了丰富的音乐治疗疾病的思想。

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做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这一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完成的。古希腊哲学家、医学家毕达哥拉斯说:“人们听到那种使灵魂激动的音调,在神圣的乐调影响下,恢复正常状态,仿佛受到一种医疗。”\[2\]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到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进入近代以来,很多著名的医学家、美学家不断用音乐艺术的美来武装医学,使医疗实践对美的要求有了坚实的基础,这同时又是对医学美的有力推进。

(二)音乐艺术之于医学教育,其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在于使医学蕴含审美意味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李霖: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浅论:意义、困境与行动医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本身就是科学对真理和完美的追求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学科的自然美和服务社会过程中体现的社会美,艺术为医学模式从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需要新知识的充实和更新,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人们早就发现艺术美与医学有密切联系,它不仅成为保障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手段,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素养。如,“黄金分割率”这个在艺术史上最常用的规律,在建筑、音乐、绘画、美术上已经普遍使用。

在医学美容整形中,如何让脸型与五官的比例搭配协调,需要运用审美的规律对其进行分析,甚至包括整形手术完毕之后,也同样是用美学的审美原则去分析是不是让患者的形象得到了美的改变,以此来判断该项整形手术是否成功。美容整形是“活的雕塑”,它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整形美容外科讲求的永远是感觉,是一种来自整体视觉上的和谐与愉悦,而不是执着于鼻子或眼睛等某一个器官细节。这种感觉不是单靠医学技术来完成的,更多考察的是医生的艺术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务工作者就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美的活动、美的形象的追求者。

(三)音乐艺术不仅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表达形式,而且作为医学的有益补充,使医学活动充满情感与爱的元素

利用音乐艺术作为提高医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从中提炼出音乐艺术的医学意义,才能使音乐艺术真正融入医学教育中去,从而使医科大学生在医学语境下更好地融合人文与科技,这样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更好地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并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病人\[3\] 。

要实现医学语境下人文与科技的顺利结合,最重要的是找到着眼于音乐艺术与医学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并设置形式恰当的课程门类,开拓多元文化资源,并突出该课程在医学院校的特色, 不仅能使音乐艺术真正成为医科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一部分, 也能有效拓展大学生关于医学文化的人文视野\[4\]。

二、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医学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医学生应该兼具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才能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但音乐艺术在医学教育中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一)缺乏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观念

当前,医学科学主义与医学技术主义思潮不断彰显, 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 特别是医学人文价值遭到遮蔽, 被显在或潜在地视为无用, 表现在:教育过程呈现出重智育轻德育;重医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轻人格培养和人文素质提高;道德教育与人文教育更多地当作一种装饰与点缀。同时,高等医学教育的功利性色彩日益浓厚,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普遍以实用眼光来看待教育、从事教育, 将接受医学教育过程纯粹视为就业的准备过程、获得一技之长的手段和谋生的工具\[5\]。音乐艺术作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融合点,其显在的更多倾向于人文价值,却由于人文素养与实用主义之间的割裂状态而直接被医学科学主义、医学技术主义及医学功利主义所遮蔽,其潜在的医学教育价值则被掩盖,无法形成音乐艺术与医学教育融合共通的基本观念。

(二)缺乏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课程

就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来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 , 其中大多课时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占用\[5\]。而由于医学课程繁重、音乐老师人才的缺乏,许多高等医药院校的音乐课程和教育基本上是空白,仅靠一些学生活动活跃一下校园的气氛,没有构建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片面追求显性课程,忽视了隐性课程。由于认识取向的误区,人文素质的培养倚仗显性课程即理论授课,认为对医科大学生进行社会学、政治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艺术等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就是人文素质培养的全部\[3\]。这种生搬硬套式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会将人文教育变成附着在医学教育上的点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将其刻板定义为娱乐、消遣型课程,积极性不高,最终只能取得扩充大学生知识面的简单效果,难以嫁接起与医学人文素养相关相切的精神桥梁。

(三)缺乏音乐艺术素养与医学素养兼备的双师型人才

在高等医学院校中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一般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是从事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师,自身缺少对医学的实际体验和研究。第二梯队是医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自身缺乏系统的人文社科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内涵。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受限,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将人文知识与医疗实践相联系,势必导致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的脱节,达不到预期的人文素质培养效果\[3\]。而在具体的音乐课程中,大部分由缺乏医学实际体验和研究的教师任教,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音乐艺术教学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音乐艺术层面,难以挖掘出音乐艺术对于医学的深刻内涵。

(四)缺乏音乐艺术与医学的教学环境

没有基本的观念,没有系统的课程,没有专业的教师,自然难以形成相应的环境。我们曾经对某医药学院的学生进行过音乐知识的问卷调查,70%的学生不懂得简谱,80%的学生不懂得五线谱。学生最喜爱的歌曲中90%是通俗歌曲和流行音乐。大多数学生对音乐的接受,只停留在感官欣赏的阶段,满足于一般的悦耳动听。即便涉及内容也只处于浅显、直接的低层次(轻音乐,通俗歌曲的广泛流行就与此相关),对于一些著名的大型交响曲、经典音乐无从感知,更谈不上赏析,而延伸至医学教育的层面,更是无从谈起。当前的医学教育环境下,音乐艺术教育不仅作为人文艺术被工具性切割而排挤在医学教育体制之外,其源远流长的医学价值更是鲜有触及。

三、音乐艺术融于医学教育的行动

音乐艺术不仅作为人文教育的一种媒介,更是医学教育达到仁心仁术境界的一种必要途径。音乐艺术必须要融入医学教育,不仅作为人文素养提升的手段,更作为医学教育新领域的拓展方向。

(一)树立音乐艺术与医学的联接观念

艺术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活动,只有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使其长盛不衰,并逐步形成艺术与医学的联接观念。对于高雅艺术而言,对其的理解和欣赏,应经过一定的环境和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过程,尤其是经典艺术作品。要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的精髓,一方面必须积累相当程度的高雅艺术知识,另一方面也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6\]。应该意识到,在高等医学院校推广高雅艺术的活动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医学院校应重视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积极创造条件,做到定期引进高水平艺术团体演出,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提高医学生艺术素质。

(二)构建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特色课程

在开展高雅音乐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实现高雅音乐艺术进校园形式的多元化和本土化,使代表地方艺术特色、具有浓郁地域文化如“武当文化”、“道教音乐”、“吕家河民歌”等地方艺术在高校中传播推广,让本土文化艺术进课堂、进校园,大力开展特色突出、形式多样、教育明显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广泛传播中外优秀高雅文化,还可以传承保护地方特色文化。武当文化是湖北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我们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关注地域特色文化,如邀请湖北省歌舞剧院、武汉音乐学院,来湖北医药学院演出湖北的经典剧目,让学生欣赏具有本土气息的艺术,激发对家乡故土的热爱,让大学生成为湖北特色文化的时代传承者。

将当地和高校文化特色融入音乐艺术中,一方面拓展了音乐艺术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本土文化有所了解,产生共鸣。2012年10月1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六医院脊柱外科做实习护士的我校大四学生周丽,乘坐公交车时,突遇公交车与一骑车老伯相撞,老伯当即不省人事。周丽迅速下车对受伤老伯进行打开气道、止血、胸外按压等急救措施。正是这“黄金五分钟”救援,为后来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老人得救了。周丽的故事被央视《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播放,被网友称为“最美姑娘”。在当年的毕业晚会上,大学生将这一事件编排成话剧搬上舞台,极大地震撼了大学生的心灵。高雅音乐艺术进校园的实质是让学生了解艺术,提升艺术修养。

(三)打造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双师型人才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医学即为人学, 医学专业的每门课程中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关键看教师是否会去挖掘。所以,教师的选择非常关键,无论是人文课程教师,还是医学专业教师,那种通常从学生处或社科部找几名业余教师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7\]。音乐艺术作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融合点,可以作为人文教育的切入点在医学专业教师的角色上找寻突破口,将音乐艺术补充进医学教师的知识体系中,并试图在医学专业课程的传授过程中自然释放其人文价值,使人文教育不再成为医学教育的点缀,成为医学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要打造既懂音乐艺术,又精通医学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一是要在新引进师资队伍时设定新的考核标准,调整教师引进的专业要求,避免教师的片面人文化,或者过度的医学专业化;二是在医学院现有的师资队伍中注重引导新的价值导向,改变教师现有的医学教育观念。通过学历教育、课程培训等方式, 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医学人文教学与科研水平\[5\]。医学课程繁重,教师直接成为医学生接触最多的引导者,其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学生的医学实践,教师如能利用好音乐艺术开展融合大学生专业实际的人文教育,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又能联系医学实际,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人文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创造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多元共享环境

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不能只使用开设大量课程进行修补的方式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在思想上引导、匡正学生\[3\]。而思想上引导、匡正学生的关键在于创造一个多元、共享的文化环境。课外多举办与医学主题相关的文化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活动背景,提升观看兴趣,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全校师生充分了解、广泛参与,采用多种推广手段,极大提升覆盖面。同时,在医学专业课中融入人文教育内涵,不仅能够使枯燥的医学知识鲜活起来, 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与接受, 也能够促进学生专业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5\] 。

在具体操作层面,学校可以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新媒体和电子商务,将音乐艺术的运作与之相结合,不仅构建更加多元化的运行机制,而且可以营造大学校园里的音乐艺术文化。首先,可以搭建相关的信息平台,通过微博、网站与论坛的建设,以及校园电台、报纸等多种媒体,音乐艺术活动信息,为学生及时了解高雅艺术演出信息提供平台。在此基础上充分进行资源共享,在网站上设定相关模块,支持学生下载演出票和预约观看,并支持学生观看不同院校的演出。在网络推广中,充分吸收学生观众在微博和论坛上的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感受,改进演出质量。还可以做好活动的营销推广,通过校内BBS、人人网、校园微博等信息渠道向学生介绍相关艺术种类、艺术大师的背景知识,邀请专家开展艺术讲座,举行有奖知识竞猜活动等。

总之,音乐艺术具有健全美好人生、培养才能美、铸造行为美、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对医科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提高分辨美与丑的能力,端正审美观念,正确地运用美的原理指导今后的医疗实践。使他们成为知识结构完善,既有精湛的医学科学技术,又有高尚的思想情操的新型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美\]亨利•欧内斯特•西格利斯特.疾病的文化史\[M\]. 秦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 王荣新.艺术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4).

\[3\] 张立,王敬春,陈冬梅.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点误区\[J\].学园,2013,(17).

\[4\] 王思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视野下的中国传统音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11).

\[5\] 张宗明.高等中医教育应促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第8篇

社会的发展定位职业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时代正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建设“德”与“行”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提高修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作力,加强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锻炼与培养,让大学生的人生有色彩、有品位、有价值。

二、做事:体现人生价值

学校的教育在于全方位的渗透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成长,要求是全方位的,要成为技能型人才,自身素养的提升要放在首位。秦文君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工作对象是3—6岁的儿童。快乐、天真、玩耍是儿童的天性;趣味性、游戏性、艺术性是伴随学前教育工作内容的主线。要寓教于乐,要把阳光和鲜花带给孩子,要有任务、有职责、有担当,把学到的本领应用到学前教育工作中,实现对学前儿童成长的培养与塑造,传承文明与知识,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用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才华和能力的凝聚发展幼教工作,建设国家,那么国家就会更强大。

三、做法:挖掘艺术教学中的方法与途径

我们的教学不仅采取常规的教学方法,还要有前沿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学模式、科学的教学手段等。美术教学、舞蹈教学、音乐教学等学科都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基础课程,是重要的学科,深受学生喜爱。不同学科体现不同角度,具有不同功能。要在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去挖掘其艺术美,发挥每个学科的内在源泉与力量;同时还要学习和运用如柯达伊、蒙台梭利、铃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等大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做问卷调查,对毕业实习生跟踪调查,到学校、幼稚园、早教中心等地观摩与走访,通过实地考察做数据分析,写调研报告,提出整改方案,做研究课题等。结合职业院校学前教育、早教等专业的办学经验,更新观念,思考与分析,改革与创新,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来促进教学。实训与调研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避免关门教学,注重社会实践与信息反馈,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对电钢琴教室、蒙台梭利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钢琴琴房教室、手工实训室等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通过学习、借鉴、调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工作就会更有的放矢。

四、拓展提升素养的潜能力量

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使其知识丰富,就要拓宽其能力发展空间,多学、多听、多看、多做。学习贝多芬、肖邦、米开朗琪罗等名家的辉煌作品;听高雅音乐;看经典电影;做能提高自身潜能的实践活动。例如欣赏美妙的歌声、优雅的古琴、浪漫的六弦琴、悦耳的钢琴、柔美的长笛、流水的古筝、典雅的室内乐、激情的交响乐,做形象的折纸,快速勾画简笔画,剪惟妙惟肖的窗花,制作生动的玩具,练习幽静的瑜伽肢体动作,创编少儿舞蹈,感受豪放的民族风,看各民族富有韵味的舞蹈,享受边弹奏边演唱儿歌的惬意等。在设计健美操的动作和队形等形式中发现艺术美;在欣赏如乐曲《高山流水》,电影《红高粱》《泰坦尼克号》,欧洲古典建筑造型艺术,各地风土人情和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取知识能量;在视、闻、赏、阅中发现美的因素,不断发展与提升人格魅力,加强文化意识,展示年轻人的精神面貌,表现独特的艺术品位与风采。

五、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交通运输;吸收;辐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仍然呈现滞后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表现得日益显着,交通运输发展问题开始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受我国综合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等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目前仍只能按地区、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如何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有效的交通运输发展策略,则有赖于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准确把握,进而促使两者互动发展。

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认知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从当前理论界的研究来看,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认识,这三种认识也构成了大部分地区制定当前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一种认识主要认为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致需求,交通运输的发展就是要满足区域经济活动引发的交通运输需求;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良好的交通设施必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区域优势的发挥,同时吸引大量投资。

第二种认识则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强调并突出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即区域经济发展引致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是为了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三种认识是对前两种认识的综合,认为交通运输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亦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所带动。

应该讲,上述三种认识都部分地反映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但由于这些认识基本上都停留在定性判断的认识上,因此更多地是对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缺乏在实践中的验证。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吸收与辐射模式图形解释

在笔者看来,交通运输与区域的经济关系可以与城市与腹地经济的关系相类比,把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关系区分为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由于受到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条件以及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或者以辐射为主,或者以吸收为主。一般而言,区域经济规模较小时以吸收交通运输资源为主,在区域经济规模较大时以辐射为主。交通运输资源之所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内是因为在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内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当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依托其雄厚的势力对周围形成辐射时,交通资源即使不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中也可以获得相应甚至更大的收益,交通资源就不再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

如图1所示,假设区域经济圈C,除了C外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资源B1、B2、B3、B4,这些资源随距离C的距离不同层次逐渐降低,区域经济圈C与交通运输资源B1、B2、B3、B4之间的关系最初表现为吸收过程大于辐射过程,所以区域经济圈C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C在成长进程中以超经济影响的方式对其周围的交通运输资源施加影响,使得周围的交通运输资源发生变化,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C以辐射方式的影响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两者互动发展了。(图1)

当前理论界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三种认识与笔者概括的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笔者认为区域经济是应该先发展起来的,正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后才能更好地对交通运输产生影响,这点恰好符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区域经济发展先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为了促使两者互动发展,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

三、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建议

通过上述对两者关系的思考,提出解决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发展的建议。

(一)制定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即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性差别战略,指的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按照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在充分了解并掌握各地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基础上,通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差别发展,使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实现与区域经济活动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运行的正面效应,最终促成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交通运输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使得当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提供往往由技术决定,方式的选择、线路的安排等相对纯粹的技术因素对整体网络的构成和完善影响非常大,从而造成部分地区交通运输的提供并没有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的客观要求。可以断定,交通运输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有相应条件约束的,只有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规划和战略中充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性特征,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强调区域交通运输的战略。

(二)推行区域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就是指要实现交通运输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从实质到内容上的一体化。规划的基础要充分反映规划区域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拟合程度。这个拟合程度既包括交通运输总量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也包括交通运输结构与区域经济活动特点的适应性,同时还包括交通运输的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活动、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配置。

目前,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仍然局限在范围相对狭小的行业规划中,这就限制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在规划上的充分协调。只有做到了相对准确地把握区域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行组织状况,才有可能实现区域交通运输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最优配置,充分吸收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形成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地方政府分权体制为基础的,这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导致经济组织间经济活动横向协调的成本过高,以致分工协作费用明显地高于组织费用,外部横向协调费用超过内部纵向协调费用,直接导致区域分工的割裂式发展、雷同化发展。

从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分工来看,假设现有区域经济圈C1、C2,区域经济圈C1内交通基础设施状况良好,区域经济圈C2就可以选择分工,区域经济圈C1内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经济联系,重建交通基础设施,这个决策过程中的主体为地方政府。选择分工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收益,表现为未来地方政府税收的增加;而不选择分工,收益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资和转移支付的增加、短期内就业的增加以及官员个人效用的增加。这种关系就是上面所描述的辐射与吸收关系。因此,要想形成真正的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就必须要按照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各级政府在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清晰的辨别,在充分保证区域各方整理、利用交通运输资源以达成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良性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

(四)充分利用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等经常出现空间冲突的重要内容,各方对交通运输资源的争夺往往会导致交通运输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和低效率。在既有的行业规划难以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时,就有必要充分利用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将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与区域内交通运输资源相结合,这就需要在有关部门和机构中建立一致的交通运输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治理框架,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

这种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可以用于支持不同类型的合作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当然,这一协调发展的框架是一种不具有法律和行政约束的合作体,在框架内,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不是以传统的上下级关系进行协调、合作,且这种合作中参加的各行政单位不应当受大小的限制,如果将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某个区域经济圈的附属联系网络,那么这种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就很难发挥作用。

主要:

[1]彼得·尼茨坎普.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