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06 11:02: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

第1篇

关键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073-0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始在模具制造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经成功应用到模具设计、分析、仿真、模拟以及制造的全过程,数字化已经成为模具制造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众多模具企业需要大量的数字化设计制造高技能人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模具行业最集中和发达的地区之一,对模具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模具卓越高级工程师,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

目前,国内各院校成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要求不能达到“零对接”。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与企业需要的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要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其结果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不强。

为了适应设计制造领域快速发展的形势和满足社会对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南京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正在探索和研究新的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对现有零散、重复交叉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进行整合、补充和优化,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构建卓越计划背景下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工程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总体培养目标

在对众多模具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其他高等院校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结合南京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新的成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新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金属塑性成形和高分子塑料成型以及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具有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产品的模具设计、成型过程模拟分析、数控自动编程等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材料性能及产品质量检测分析的能力,擅长模具设计制造与材料成型生产的技术管理,能够在模具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及生产经营管理的卓越模具工程师。

卓越计划培养目标下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使用造型软件工具,还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软件开发原理、计算机与专业结合的切入点等必要的理论基础,即在教学内容灌输上不但要做到“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三维数字化设计能力,完成产品的三维模具设计、成型过程CAE分析、模具型腔模拟加工等,使学生对材料成型CAD/CAPP/CAE/CAM一体化有一个系统的训练,并结合在企业的一年生产实践,进一步强化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

2 卓越计划背景下数字化设计制造教学体系构建

在卓越计划总体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现有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建立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教学培养体系(如图1)。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决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软件使用操作课程,也不是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再增加一系列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数字化设计技术类课程,而是必须明确在卓越计划背景下以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为培养目标,以CAD/CAPP/CAE/CAM一体化为理论教学主体,并与专业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创新实践环节上以模具数字化设计实训、课外创新活动为基础,同时辅以Pro/E、UG等三维应用软件资格培训、模具卓越工程师培训等。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得学生既拥有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文理渗透,拓宽基础。夯实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注重分析研究模具专业技术的新发展,并以数字化技术为主线指导教学内容,将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融于课程教学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给予学生基本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3 卓越计划背景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课程体系配置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课程涉及成型专业领域的模具CAD设计方法、成型工艺计算机辅助自动决策(CAPP)、成型过程模拟、最新成型加工方法等。随着理论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课程体系应当精选和改造传统课程,充实、反映当前科技成果的最新内容(如图2所示)。

模具工程基础课程主要为后续课程打下一个基础,如《CAPP概论》、《CAD/CAM技术》课程中会涉及到实用CAPP系统、模具CAD系统的开发,就需要学生掌握VB语言等计算机语言基础。

数字化设计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现代模具设计理论与方法,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产品(实物模型)的三维CAD造型、三维模具型腔的设计、工艺分析、成型过程模拟等,使数字化设计技术贯穿设计全过程。

模具设计与制造相辅相承,先进的设计必须有先进的制造技术来实现,数字化制造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为此,在课程设置中,突出数字化制造技术,设置数字化制造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字化制造技术与方法解决产品的制造问题。

专业素质拓展系列课程通过模具工程师理论基础、模具设计选材与失效分析、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等专业素质拓展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材料成型领域模具设计专业知识。

4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实践教学

创新实践教学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培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实验、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基于校企联合的综合型实践教学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

4.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实验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实验以工程为背景,密切联系工程和围绕工程进行;针对传统的实验内容都被孤立地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互不发生联系的状况,对实验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实现专业课程实验课的综合化。以逆向工程课程为例,本课程实验要求选取的实验对象与后续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选取的实验对象一致,以便实现CAD/CAPP/CAE/CAM一体化。

4.2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

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是以典型模具零件为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教学,主要流程为:用三维扫描仪(RE)对零件进行扫描获取零件的三维坐标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对零件的三维CAD造型,并由零件的三维模型得到成型模具的三维型腔;根据模具结构对成型过程进行CAE模拟,模拟结果分析无问题后在计算机上使用软件进行模具型腔的模拟加工,生成相应的加工数控代码。利用数控机床所提供的通用标准接口将现代技术制造中心的多台数控机床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组建成一个局域网;将该局域网与CAD/CAE/CAM试验中心的局域网连接起来,使设计信息、工艺信息、加工信息及后置处理数据能及时地传递到制造单元,学生在CAD/CAE/CAM试验中心进行数控编程和仿真的数据也可直接传送到机床上,这样就构成了网络化制造环境,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可靠性,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如表1所示。

4.3基于校企联合的综合型实践教学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工程教育不足和校企脱节的严重现象,“卓越计划”建立了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三年)和企业学习(一年)两个阶段。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的教学环节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毕业设计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项目进行。企业学习阶段重点强调学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形成,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

4.4课外科技活动

在模具卓越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理论学习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三者必须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培训等环节中,不仅要注重创新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还应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通过开展学术讲座、课外科技活动等创新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可选择的校内科技活动项目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具创新设计大赛、AutoCAD创意设计大赛、数控技能大赛等。可选择的校外竞赛项目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3D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

5 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

5.1校企联手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积极组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任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或参加项目研制开发,进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模具相关的企业工作三年以上,并具有一定的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企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要求是具有较深的工程实践背景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或中高层领导,且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

5.2建立适应卓越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建立稳定的、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的重要保证。南京工程学院购进了数控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等一批先进设备,还引进了符合专业发展方向和相应行业背景的企业,在学校营造必要的工程教学环境,将工程专业要素融入到平常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当中。

近年来南京工程学院先后与企业共建了“江苏省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汽模具装备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小节距工业链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铸锻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同时,学院还与昆山模具工业城、无锡模具厂、永儒塑胶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营造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境。

第2篇

关键词:企业;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

当代社会,高新技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也现代社会伴随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电气自动化的出现大幅度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已经在很多企业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企业的员工来说,必须要对新技术进行快速的掌握,而作为企业来说,如何让员工尽快的对新技术新设备熟练掌握就成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在企业内部怎样开展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的人才培养,是企业应该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1、电气自动化对于企业的意义

目前,电气自动化已经在社会各行各业都有所涉及和应用,小到开关阀门大到航天研修,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涉及到了电气自动化,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的地位变得尤为重要。该技术设计的范围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系统运行、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电子及自动控制等。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的拓宽,这项新型学科和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且发展的势头十分迅速,在技术方面也逐步的走向成熟。电气自动化学科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顺应着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技术化的需求,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此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十分迫切。在我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几年来,外国企业进入中国时也带来了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导致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量猛增,而高校对这一领域人才的培养远远不够企业的需求,而且培养的人才相对滞后于技术的进步,因此,如何在企业内部进行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企业的发展就有了新技术的支持,反之,则会阻碍企业的快速发展。

2、企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由于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在目前相对缺乏,也使得电气自动化这一行业变得“吃香”,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原因在于人才的紧缺使得这一行业的就业比较容易,而且工作的环境舒适,收入也相当可观,还有就是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及家庭的导向,让很多人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企业而言,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怎样招到有能力、有潜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2.1招收员工的方向

企业招工,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第一,要考虑员工对本工作的热情和兴趣。一个人只有对这项工作感兴趣,才会在工作中有激情,工作能力才能得到体现,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大的推动作用,如过对工作没有兴趣,那么直接会影响到工作的热情,其消极情绪更是会对身边的人造成影响。第二,对员工的素质要进行衡量。电气自动化专业需要身后的物力和数学基础,外语也要有较高的水平,只有招到这样的人才,企业在培养的时候才能花费最少的精力和经费取得最大的收益,是值得培养的,原因在于培养出的人才对企业以后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效益。

2.2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首先,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导向,开始培训时要让员工了解自己的企业文化,给与正确的引导,让员工从心底喜欢这个企业,避免员工在以后出现跳槽的现象,否则企业付出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出的专业人却成为其他企业的员工,无形中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增强了竞争实力。员工对企业的了解一般都是从企业文化开始的,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使员工对以后的工作产生极大的作用,企业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提升员工自身的荣誉感和企业的凝聚力。

其次,对有一定电气自动化抓也知识的员工进行重点的培养。企业招收的这部分员工由于对电气自动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只是存在与知识的表面或者理论上,而具体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差,怎样让员工把理论和时间操作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培训中的重点工作,一般所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员工亲自到车间,对其进行现场教学,提高员工的的动手能力。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员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解决的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问题一旦解决,员工对这项技术也就有了较深的记忆,能尽快的使员工进入到工作的状态中。

最后,锻炼员工既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和。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具有强健的身体条件才能在工作岗位上不出现任何问题,虽然这个行业的薪资水平较高,但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很大,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作为基本的保障。再者,员工毕竟是员工,难免会出现犯错误的情况,因此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虚心的接受批评,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不断的突破自我,取得成功。作为电气自动化部门的员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在工作中会感觉到压力非常大,也就会长生负面情绪,一旦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其结果只能是被企业所淘汰。

3、企业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发展前景

当代社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挖角现象较为严重,因此企业培养自己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通过自身的能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把其作为企业的有生力量,为企业的未来培养骨干人才。这样一来,培养的人才对企业会产生感情,不容易被人挖走或自己跳槽,并且能尽自己最大努力服务于企业。企业还可以以这种机制形成循环培养模式,让企业优秀的员工对新员工进行帮助,带动新员工进步,共同发展。现代社会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现象,大多数企业在招收员工的时候提出必须要有经验,对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屑一顾,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工作有较高的热情,往往是任劳任怨,工作非常积极。而且学习能力上很强,没有消极怠工的现象。而有经验的员工,对工作挑三拣四,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常常由于高薪水而跳槽,因此不利于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这样以来,企业培养属于自己的电气化人才才是最为重要的。

4、小结

总而言之,企业的长远发展靠的是专业技术人才,而电气自动化专业由于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企业对该技术类的人才的培养应该积极的进行。培养出属于企业自己的大量技术人才在企业以后的发展中服务与企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正更具有潜力和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实际案例也有很多,很多大型的外资企业每年都有很多的培训计划,例如市场经济、企业企划、礼仪、拓展训练等等,虽然这些项目培训需要花费的资金很多,但对于企业长远利益来说,一方面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也是一个正面的宣传,另一方面,员工得到培训后,自身的素质能力都得到提升,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付伟,冯美英."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8(8)

[2]高峰,宝爱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

[3]赵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高等教育.2011(2).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201-01

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形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计算机动画、数字化艺术、数字娱乐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中外计算机科学家和艺术家以空前的热情进行着更高起点的计算机艺术创造,业界人士也高度关注着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的创造成果,因此出现了诸如数字动画、数字美术、数字电影等新的表现形式,以及网络化设计、协同设计、虚拟设计等新的设计方式,数字科技、艺术、设计的高度融合,催生了数字化艺术设计这一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

探索跨学科、跨专业整合培养“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创新型人才的策略,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的整体综合实力,提高这一行业的发展水平,缩短与国外高校的差距,培养跨世纪的高科技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现状

从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相关学科方面来看,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许多著名的高校都成立了从事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研究教育的基地,许多跨国公司更是投资于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有关的项目。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著名高校均设立了相关的学院或者系,开展相关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美国的好莱坞更是这一模式的体现。在国内,许多院校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均成立了相关专业或者院系,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了数字艺术设计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数字媒体系、北京电影学院的动画学院等,培养数字媒体设计、网络媒体设计、动画设计等方面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策略

我们根据“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学科特点制定了如下的学科构成体系以及研究内容。

1.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培养渠道

“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学科成立以来,本学科已经与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两校合作培养,浙江大学授予学位的机制。目前,本学科正在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有三名,毕业了一名。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中科院计算所、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浙江大学体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实验室等建立了合作机制,利用多学科优势培养跨学科高级人才。

另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CAD与数字艺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计算机动画与数字娱乐专业委员秘书处均设在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并于2004年10月主办召开了“首届智能CAD与数字娱乐学术会议”,在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智能CAD等领域开展了相关的探讨。这两个专委会的设立,将会为本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2004年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主办的“第五届国际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与概念设计”学术会议设立了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专题,对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在大会上决定以后每届会议上均设立这一相关专题。

2.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理念

对于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又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而言,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语言、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等,而对于艺术和设计却缺乏应有的深入了解。因此,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和了解一定的艺术和设计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研究内容(如图所示)中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开展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技术、工具、手段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对于从事艺术和设计研究的学生而言,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内容”,如音乐、舞蹈、设计理论和设计手段等,但是他们缺乏对计算机技术和设计技术的掌握和深入了解。因此,需要他们结合计算机技术知识,实现“内容”研究的技术化,达到培养目标。

然而,怎样将上述二者他们有效地进行整合,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意识和文化氛围,需要在管理、教学、研究中进行有效、深入的探索,找到一条既满足学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又能达到学校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几年的探索,目前这个学科点已经毕业了几位博士生和研究生,为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

3.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机制

变革旧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招生、专业课程设置、考核制度、学位授予等方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缺乏创新活力,创新性人才培养滞后是制度失衡所致,表现为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安排有余并存。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创新人才培养不力的问题,必须从制度建设着手。

(1)专业课程设置

要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整体资源,选修与研究相关的课程,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研究深度。课程设置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要体现。跨学科培养人才要求课程设置既要宽口径,又要具有深度。不仅适用多学科人才来选课,拓宽知识面,开展交叉研究,同时又要注重一定的理论深度,满足学生的研究能力。

(2)招生设置

在招生政策上,我们鼓励相关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文学艺术、工业设计、心理学、数学、管理学、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的学生报考。同时,在入学考试试卷的设计上,我们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式,设置了不同的试卷,以吸纳有利于发展本学科特色的人才。跨学科培养创新性研究人才,必须打破以往的招生政策,鼓励交叉、多学科人才来报考。

学生根据自己的培养计划来选修有关课程;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培养计划跨专业、跨学院选修相关课程。本学科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前沿、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技术及应用等学位专业课,计算机图形学与CAD方法、虚拟环境及应用、虚拟人技术及应用、数字文化与媒体网络、非语言艺术、感性设计与工程、网络化艺术与设计、模糊计算及应用、计算机动画、非真实感图形学等选修课。3.考核制度

跨学科培养人才不同于单一的考核方式,它必须是多向的。它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本学科点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或者举行学术讲座,举办相关研究的学术报告,提高学术水平,增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

在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领域,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跨学校、跨实验室、跨学科实行导师组的形式。同一博士生实行以一名导师为主,同时配上一名或者两名相关领域,或者交叉领域的副导师,实现多通道培养研究生。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考核是学科培养的一大重点问题。

三、结语

随着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此同时,中国在这方面的高级人才却十分奇缺。中国正在努力打造新兴的行业――动漫、游戏制作。如北京、上海、长沙、武汉、成都、杭州等都在着力打造动画游戏基地,杭州市还也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为了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学科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综合性人才更显得尤为重要。

*该文为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优化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ZY15071)。

参考文献:

[1] 张英、董俊国:交叉学科是培养优秀研究生的摇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2

[2] 罗仕、陈杭渝: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2

[3] 孙守、潘云鹤: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研究进展[J].中国机械工程,2004,15

第4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267

0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中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现在俨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向主要是培养技术型的人才,培养就业,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但是按照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这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如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教学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化人才。

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可以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设计、调控、维修与管理等等,并且可以参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高技术型人才,其就业方向也是电气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的研发、调试、操控、维修等等,这些岗位对专业化技术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不仅仅是在理论中就可以完成的。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中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是当前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

1 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要达到怎样的一个水平,要实现什么样的结果,必须要确立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才能做出措施和手段,而确立目标的同时也要根据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准确的定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能够适应当前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的设计、维护维修、运行操作与调试安装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变革,当前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逐渐走向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等,老一辈的电子技术专业人员已经无法适应变革后的电气自动化,因此急需能够适应当前以科学技术为基准的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当前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电气自动化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所以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高等院校培养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是责无旁贷的,为满足当前电子自动化对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就要确立培养专业的适应当前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并且满足专业技术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仅仅要掌握电气自动化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还要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全面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

2 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应用型的,也就是重点在于实践,但按照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培养方案,都把理论知识放在了前面,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学校都只是封闭式的教育,只重视了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此基础上,培养专业技术化的人才就要先从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比进行重新划分。

(1)专业课程的重新整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应该注重实践,但不能表明就可以轻视理论知识的培养,优秀的实践能力是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做基底的,因此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专业的基础课程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来完成,必须让学生充分的消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好理论基础,而后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2)专业课程的删减与扩展 删减掉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将一些研究的过深的课程可以放到选修中来满足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意向的学生的学习,增加一些当代科学技术等实践性与实用性比较强但是难度不高额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

(3)顶岗实习 要想满足当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必须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岗位内容,了解电气自动化专业在现实岗位中的工作方式以及技术需求,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的技术与现实需要的技术之间的差距,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技术体系,同时也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实用性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共同为培养专业人才作出努力,学校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职业培训的机会,使工学结合进行,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在课堂中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术,更加适应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获得专业人才,增强人力资源的储备。

校企合作是满足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践强化,同时企业与学校也可以建立“校中厂”来满足学生的时间需求,学校提供场地,由企业投资提供设备与师资技术等,学生可以在校内就完成实践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师是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所以教师的专业技术与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学校在师资力量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必要时可以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聘请具有高级专业技术水平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但是仍然要重视对兼职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加强对教师管理制度,组织不定期的演讲和讲座等,增加教师的阅历和专业技能,使教师可以带给学生更专业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指导。

4 针对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培养方案

电气自动化专业与科学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紧密的挂钩,当前时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因此,学校在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时的调整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中也要紧跟时代的要求,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培养出可以适应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5 总结

第5篇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072-03

Reform and Practice on Maintenance Electrician Training Course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WU Jianwei, LI Yinlu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electric auto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from the employment field, training target, cours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of Double Base. Through practice, has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first-line work of high-quality technical skills type of spe-

cialized personnel.

Key words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mode;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1 前言

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有着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目前已成为各个地方的技术骨干或者项目负责人,为地方上的经济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备受高考生的青睐,生源充足,就业形势大好。但是,随着社会智能制造技术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进入“十三五”阶段,很多学校纷纷对该专业扩大招生,而就业岗位有限,这就让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1-2]。

作为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高校,要提前预估竞争的激烈,要有紧迫感,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如何向智能制造时代输送人才,提高培养质量,增加毕业生的竞争力,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面临的大问题[3]。

2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团队反复研究“南京高技能人才倍增计划”,针对计划提及的“重点培育十大高新技术重点产业群人才需求”,对37家企业就人才需求、岗位规范、课程设置、企业对往届毕业生的评价以及同类院校的专业定位等展开广泛调研,明确了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就业领域岗位 通过调研多家企业,确定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一级岗位所需要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工业控制、供配电技术等基础知识,具备控制系统集成、高压电进网作业技能,能从事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高压供配电设备安装、调试、运维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校企合作 根据《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按照技术先进、标准领先、市场占有率高、管理规范、规模优势五个标准遴选合作对象,遵循分层建设、分类管理原则,将合作企业分为核心型、紧密型、半紧密型三种类型,并按照不同类型确定不同合作路径和合作内容。本专业现已建成核心型合作企业4家、紧密型合作企业10家、半紧密型合作企业20多家。

专业培养方向及特色 本专业分三个方向培养,分别是工业控制(PLC)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和供配电技术。学生前两年在校进行通识教育,第三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按照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的特长爱好,选择一个方向进行专业技能学习。

在校企深度合作基础上,践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共培、三阶段(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在入校时就要求学生撰写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爱好,有计划地选拔和培养有三个方面专长的人才[1]。

1)培养5%左右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本系部设有自动化研修社,此类学生可以在研修社专任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培养和锻炼。学校还建有蓝岛创客空间,学生可以在空间里交流、组队实现创新、创意的产品。

2)培养5%左右的能专转本的学习型人才。

3)培养5%左右的善于沟通交流的业务管理型或销售型人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干得好、善思考的基层技能型人才。

3 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改革旧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个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突出自动化设备装配调试维修能力、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能力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能力课采用项目化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

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重达到50%以上。实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来巩固理论,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同步推进方式。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入实践教学环节。遴选实践教学内容,通过与企业联合,引进工程项目,让师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双师指导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由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共同指导。

4 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提出“专兼结合,专任教师重在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兼职教师重在教学能力提升”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通过“台阶式督导,进阶式提升”方法提升教学能力,通过“项目导向”措施提升实践能力,通过“提升技能”考核激励机制提升技能等级。同时,针对教师成长,学院制订10+1行动计划之基本能力训练计划、教学成果展示计划、科研成果累积计划及骨干人才成长计划,着力打造双师团队。下企业实践教师比例达到54%,外出进修、培训达到100%。

5 双化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是建设完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平台。传统意义上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解决“能做”的问题,但很难解决岗位规范、工作效率、文化融入等问题;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解决“会做”的问题,但很难解决岗位轮换、岗位迁移、职业发展等问题。

建设“双化”基地,实现“双标”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按照“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建设思路,着力推进“双化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即企业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课堂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企业化的典型要素如岗位、规范、标准、文化等植入校内实践教学;将企业的相关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企业的“7S”管理规范应用于校内实践基地管理,创设真企业工作环境,建设企业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将课堂化的主要元素如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师教学规范、教学组织与设计、考核评价等植入校外实践基地,创设真实教学环境,建设课堂化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双化”型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教学组织过程和生产实施过程的“重叠”,实现教学评价标准和企业岗位规范的“统一”,实现教学课堂和生产一线空间的“互换”,推动“双主体”培养。以“7S”管理规范引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7S”即生产活动中的“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其核心和精髓是素养,通过标准的制定和规范的实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质,切实实施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典型岗位的学生轮岗实训。

两年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成企业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1个,课堂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建设完善机械工程系20个校内实训车间(室)、48个校外实训基

地;建立健全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完成数控维修实训一室和数控加工中心扩建工作,完成数控虚拟加工实训室一室改造工作,建设完成数控自动编程工作站;与南京翼马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兴农齿轮制造有限公司及南京恩里特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课堂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企携手,共建平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与4家核心型企业合作共建技术应用工程中心,共同搭建校企信息共享、人才培养、技术应用、项目合作和创新活动的实践平台。工程中心下设学生社团――自动化研修社,参与人员为对专业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且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社团成员根据指导教师安排参与工程中心科研项目,在实战中逐步提升实力。2012年,社团3名学生组成的团队在江苏省第一届大学生电气控制应用设计大赛上获团体一等奖,次年在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上荣获一等奖。

6 结束语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13年通过央财专业建设评估,2014年申请院级品牌特设专业建设,目前已经顺利通过验收;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高校教学专家一起研讨,2014年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双化”基地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意、创业能力,办出本专业的特色。参考文献

[1]黄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46-48.

第6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M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78-01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创建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关专家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生产、服务、管理行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产业技能,既能够适应国家和地方需求,又有自己的优势,即实践能力较强地解决生产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我系在力求达到上述教育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对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仪器仪表等行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与行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确定和建立我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重庆,面向西南,辐射全国,培养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生产一线生产、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素质”。通过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一系列的反复讨论、反复斟酌、反复修改,打破了沿袭多年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三段式教学模式和“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工学结合、素质与技能并重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岗位认知模块

我们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应届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从学校走入学校,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及专业技术的了解比较欠缺,对今后所从事的工作知之甚少。而目标的明确会对一个人积极努力的完成一件事情具有相当积极地作用。如果学生对今后会做什么不了解、不明确,那么,学生在今后三年学习中很可能就是茫然的、被动的。为了增加学生对今后工作岗位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明确在校期间的学习和今后发展的方向,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利用两周左右的时间,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典型企业的典型岗位,参加与已就业优秀毕业生座谈会和知名行业专家举办的讲座,使学生初步认知工作岗位。

二、基本知识及技能培养模块

不管从事何种具体的工作,某些基本的技能、知识是今后走上相应工作岗位所必备的,也是学生形成较高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第一学年,我们主要安排学生在校内进行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学习及基本操作技能的锻炼。这些知识和技能可能不会在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中直接用到,但是他会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创造性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较强的理论和技能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操作技术、电气制图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行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社会实践模块

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技能与素质并重的,学生毕业后将会走上具体的工作岗位,而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完成都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完全独立完成的,人最终应该是融入整个社会并适应社会的。因此,我们在第一学年的暑假,指导学生走上具体的社会岗位进行社会实践,通过与人、与事的具体接触,增强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不仅是个体的技能,还有团队的合作等相应的能力。

四、专业知识及技能模块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到别人会的我更专业的地步,这样才会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第二学年,安排学生主要在校内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课程的理论及实践的学习,使学生紧紧围绕本专业的行动领域,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

五、生产性实习模块

学校的教学与真正的企业环静会有一定的差别,在第二学年的暑假,我们按照专业技术的发展方向,有选择的组织学生到技术对口的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将专业技能应用于具体的生产实际,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开阔其眼界,进一步了解行业技术的发展现状。

六、综合职业技能实习模块

在第三学年的上学期,我们将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使其将所学过的相关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综合,提高其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整体认识和学习,使知识和内容更加系统化、完整化,进一步强化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顶岗实习模块

在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学期,我们将学生分散到到预期就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是学校和企业都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在具体岗位上的问题既可以问学校老师,也可以向企业的指导教师请教,这样学生就会真正的查漏补缺,实行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已经在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得到了实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培养了合格的高职应用型人才。我们还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7篇

1、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现场仪表和在线分析仪表维护、网络维护、电气运行、DCS系统维护、弱电系统维护(电话、视频),阀门调试,仪表技术管理等工作。 

2、企业的用工需求是:员工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现场仪表的原理及故障处理、DCS、PLC系統软件知识的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最好系统学习过与煤化工领域相关的专业课程。 

二、技术员调研分析 

1、工作内容。参与新建、改造项目的施工,负责质量技术验收,确保施工图纸,资料完备;制定检修计划,负责监督执行;提出备品备件的需求计划及材料计划;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根据实际的生产,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收集事故数据,并进行分析;对影响生产的故障,汇报至运行部及中心领导并按指示进行处理。 

2、工作流程。巡检,发现问题及隐患,下发问题及隐患整改单,责任班组整改完成,进行质量验收,编制检修计划,编制检修方案。 

3、职业生涯规划。三年成长为合格的化工仪表维修工,四年成长为主操,六年成长为班长,十年成长为技术员或副主任。 

4、工作中所需职业资格证书。自动化仪表特种作业证,化工仪表维修工证。 

5、职业知识和能力。 

职业知识:电工学知识、常规仪表(温度、压力、液位)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掌握阀门的相关知识、掌握控制系统的知识、掌握仪表的选型相关知识等、CAD制图绘图、仪表识图知识等、在线分析仪表的工作原理及仪表基础知识及适用场合。 

职业能力:分析判断和处理仪表故障的能力、学习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电脑操作能力、安全防护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 

三、一线工人调研分析 

毕业生求职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工作经验不足、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差。因此一线工人建议学校应加大实验实训力度,力争学生在校期间具备考取化工仪表维修工的能力;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指导,力争学生在顶岗实习后就能独立上岗工作。 

企业对一线工人的素质要求如下: 

很高的学习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劳动安全意识和保护意识、对过程控制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较高的技术资料的记录和整理能力、机器设备操作能力、团队合作及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效益意识、质量意识、计算机操作能力等。 

企业对一线工人的知识要求如下: 

化学基础知识、环保与安全知识、化工制图知识、熟读工艺流程图和管道仪表流程图、过程检测技术、化工过程控制装置、DCS(集散控制系统)、总线控制系统知识、计算机网络与接口知识、在线分析仪表知识、PLC可编程控制器的知识、ESD紧急停车系统的知识等。 

四、岗位职责调研分析 

调研部门及岗位如下: 

部门:仪表管理中心:综合管理科、健康环保科、生产设备科、计量科、系统分析及弱电运行部(仪表分析、仪表系统)、动力及空分运行部、气化运行部、净化及合成油运行部、检修运行部 。 

岗位:科长、副科长、工程师、技术员、班长等。 

科长的岗位职责:①负责组织仪表设备管理制度的修订;②负责仪表大检修项目的审批和组织实施;③参加重大基建、技措工程的方案审定和质量验收工作;④负责审核技术方案及操作规程,组织编写仪表技术改造实施方案。 

副科长的岗位职责:①负责所辖装置仪表维护检修及相关技术等工作;②遵照执行中心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检查、监督各班组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③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技术练兵、技术考核;④负责审核各类设备的检修维护操作规程、检修方案和调试规程等各类规程、方案;⑤组织审核本运行部各类备品备件计划。 

工程师的岗位职责:①编制修订仪表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和仪表设备检修规程、技术方案、阀门检修规程、技术方案;②汇总编制各类检修计划,参与组织实施,并对检修质量进行验收;③根据仪表设备使用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仪表设备技术改进方案。 

技术员的岗位职责:①负责各自部门的仪表技术管理工作;②编制各自部门的仪表检修规程、技术方案、检修计划;③定期检查各自部门的各装置仪表运行情况。 

班长的岗位职责:①负责本部门各装置仪表岗位安全生产,严格落实本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指挥协调本班各项安全生产活动;②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控制好各部门各装置仪表各项指标;③负责监管、考核本班组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情况;④负责组织管理本班组各部门各装置仪表设备巡检工作,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 

以上调研结果的总结分析,将对化工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知识、资格证书要求)、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核心课程等项目的制定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 

第8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14-03

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第一线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参加生产运行及全方位的基层管理,这就要求在生产一线造就一批懂技术、通晓一般生产、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市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的教育也逐步适应这些变化着的需求。在此谈一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与实践。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的确定

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和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转型的若干意见通知》的精神,我们走访相关企业,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反复研究社会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格、知识和能力结构。从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入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知识教育为支撑,结合本专业特点,针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拘泥于技术能力取向层面,还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在制订教学改革的目标、方案和措施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获得从事电气自动化这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职业素质给予相当的重视,如团队合作精神、敬业品质、一定的心理素质,尤其本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意识等。

二、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但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不同于职业培训,而是突出岗位技能的培养过程,怎样把必需的理论知识快速有效的溶入实践当中去,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思考的问题。电气自动化专业经过两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发现应该从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教学模式的改革。①“现场”教学模式,所谓“现场”教学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打破原来实验室和教室场地分开教学的模式,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教学基地的仪器设备进行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减少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但能学到必需的专业知识,还能深刻理解每个项目中对应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兴趣。②“情景”教学模式,“情景”教学即为实践演示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模式,大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原则,加强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结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教学,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和现场进行教学,通过理论知识与现场生产相结合来使学生达到技能和知识的应用。比如:我们在进行“LED屏的组装与调试”项目教学中,利用包头和中控制有限责任公司承揽学校LED屏制作的机会,学生全程参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重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结合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特点进行了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把必须讲授的理论知识完全融合到实训过程中去。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掌握电气应用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能从事生产技术操作、生产管理、企业管理等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将专业教学内容分成《维修电工模块》、《电子产品组装与维修模块》、《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模块》、《工厂供配电模块》四个模块来进行。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知识教育为支撑的原则。教育学生热爱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新教学观念,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完全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播者的主动地位,由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建议者和资源开发者。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下面以上学期进行的《维修电工模块》为例说明课程的实施过程:①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我们始终把安全用电放在首位,把安全用电与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将安全教育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安全与教学溶于一体;同时在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如:工作中保持工作台的整洁、穿平底胶鞋、女同学要把头发扎起来、节约耗材等,加强操作规范的训练(硬线连接、拉闸、合闸的动作要求等);使整个模块的教学任务紧紧围绕职业素养养成这条主线进行,使安全意识深深扎根在学生脑海中,使之逐步形成一种习惯。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基本具备国家职业资格维修电工(中级)理论知识的要求、达到国家职业资格维修电工(中级)实操能力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采取上,我们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维修电工(中级)实操技能鉴定的要求为依据,科学合理的选择设计教学任务,重在培养技能。在课时分配上,也以实操为主,保证学生的有足够动手练习的时间。③以知识教育为支撑,加强三生教育。教学中理论知识是不可缺少的支撑,作为老师必须清楚那些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而哪些又是可以舍弃的,所以针对理论知识部分我们以“有用、适用、管用、够用”为度。同时我们还开设人文素养类课程和素质拓展类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的相关知识外,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④注重过程考核、鼓励学生注重过程学习,本课程的考核是多种考核方式并存,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掌握。理论考核通常采用口试、笔试、汇报等方式;实操考核大多采用随机抽取题目测试来进行。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考核。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任务)要进行项目(任务)考核,每一个阶段完成要进行阶段考核,学期末要进行期末考核,通过不断的考核促进学生的学习。对于在考核中不能按要求完成考核内容的学生,教师另安排时间补课以及补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通过考核教师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还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思想工作。

三、教学改革的成果

1.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使专业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合理可行,教学组织形式由集体教学、小组学习、单独辅导等多种方法并行组成,灵活多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所提高,逐步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可以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与实际产品的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的素质全面提高。教改班授课的教师实行周例会制度,团队负责人利用例会活动组织学习交流,总结本周任务的进行情况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制定改进方法措施,安排下周教学工作,完成集体备课。教改班还定期召开实施情况调研会,讨论改革中的问题。通过例会期间的沟通交流,教师之间优势互补、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理论知识的讲解更加凝练。通过互相的学习,年轻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同时掌控不同事件的能力,对教学活动进行掌控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如在教学中关注PPT内容的同时,还能注意学生的反应,不会因为出现干扰就打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环节,对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良好专业知识,还要关注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

3.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做到教学相长。教学改革的模式,使学生越来越贴近教师,学生由于喜欢教师而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教师由于学生认真学习而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了“以教促学,以学促教”,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理论水平还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对专业教师的任教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改革对实践教学基地的综合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建设高质量实用的实践教学基地将成为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两年的教改教学实践,为高职学院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结果表明:

1.“现场”教学与“情景”教学模式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项目”教学方法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符合高职学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特点。

2.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两个方面入手。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玉斌.基于高职教育特点的新型人才观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9).

第9篇

1.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伴随社会民众日常生活、生产劳作在民间自发形成的通俗文化,主要由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三方面构成,并以民间传说、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音乐、戏曲、民间舞蹈等多元形态呈现。广义上,它包括反映某一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的各种文化艺术形式。民间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具有自发性、传承性、通俗化、程式化及实用性和娱乐性等特征。民间文化的传承,一方面依托于“有形”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古迹等。另一方面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即我们常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精神、经验的传承与文化流变。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它以丰富的形态呈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世代相传,具有典型的民间文化特征,不仅包含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还涵盖与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虽然它不等同于民间文化,但对于民间文化内容与形式却有着更生动的诠释,民间文化形态因此而更加丰富。无论是考虑民族精神的发扬,还是传统技艺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体现出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2.苏州非遗资源现状分析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该地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苏州对于非遗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一般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主要包括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相关责任保护单位三个方面。目前,苏州的非遗项目在各级名录中拥有世界级6项,国家级32项,省级79项,市级159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39人,省级95人,市级334人。此外,还有多个县区级非遗项目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有影响面广的,如昆曲、古琴、端午习俗、苏绣、苏州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苏作明式家具、吴歌、宝卷、庙会等;也有不同辖区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如桃花坞木版年画,?f直水乡妇女服饰,常熟的虞山琴派、红木雕刻、花边制作技艺,昆山的昆曲、周庄水乡婚俗、锦溪宣卷,张家港的河阳山歌、河阳宝卷,太仓的江南丝竹、滚灯、七夕节等,不胜枚举。通过对苏州地区非遗资源进行简单梳理,可以发现该地区非遗文化涉及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活动、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内容错综复杂,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首先,一些项目起源或发祥于某一市镇、村落,最终对整个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区域内的文化传播与相互交融共同构建了具有“苏州风貌”的民间文化。精致的江南水乡建筑,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精细雅致的“苏绣”,轻快优雅的江南丝竹,委婉动听的吴歌……勾勒出人们对苏州的基本印象。其次,本地区的所辖区县、乡镇几乎都有来自于民间的文化项目,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地方习俗的差异性,让该类项目更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再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百姓生活方式的活态呈现,也是时代精神的历史印记,因此,该区域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反映在百姓生产劳作、文化娱乐、教育、信仰的各个方面。人们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导致民间文化资源以非遗项目的形式大批进入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被“保护”起来,但是仍有一部分至今还活跃在百姓生活中,只是尚待发掘。

综上所述,可以了解到苏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之广、门类之多及根植民间的深度,决定了民间文化的丰富性,体系相当庞杂。民间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自发形成相应的传承体系保证其更好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吐故纳新、不断变革的过程,而这一体系的正常运行是与农耕社会相适应的。如今,科技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已经没有优势,随着人们传统意识观念逐渐淡化,民间文化及其传承体系面临巨大冲击,各地日益兴起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折射出民间文化资源的濒危境遇。虽然,不乏一些关心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提出建立资料信息库、文化保护机构等方式进行抢救性保护,也颇具成效,但还无法彻底解决民间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从保护民间文化的生命力来看,更需要一个内在的、自发的、动态的发展环境解决根本问题。

二、由人文教育看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艺术教育的意义

民间文化是原生态的,有着自发性、传承性、程式化等特征。而实用性、娱乐性及教化功能则是它传承与发展的价值所在,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如果要寻找与其对等的、动态的发展路径,笔者认为“高职教育”是比较适合的,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艺术人才培养正体现出人文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来说,不仅需要掌握娴熟的工艺技能与操作技巧,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人文教育的灵魂所在。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很多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这种强调“理性”与“实证”为基本理念的教育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另一方面很容易将教育活动停留在“解决技术”的层面,对实用、效率的追求导致对目的过度关心而忽视对过程的思考与批判,这一点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初衷。人文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强调个性凸显、潜能发挥和自我创造,这样的教育历程是以“人”为主体,现有教育体制与人文教育在观念上的冲突造成了人文教育更容易从民间汲取力量。艺术设计教育非常重视创造力培养,因此,将来自民间的地方传统文化注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丰富,更是人文教育的潜移默化。

人文教育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并不代表只停留于思辨的层面,韦政通先生在《人文主义的力量》一书里提出人文教育“体验重于思辨”的主张,目的在于强调人文教育的意义。人文教育不应是知识的灌输和理论思辨的训练,更重要的在于通过体验培养通识与文化涵养,不断激发人的内在潜能。而“体验”依赖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所处的人文环境。高职教育强调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此类教育实践正是以“体验”方式进行的,既包括对人文知识的吸收,对文化的情感体验,又包含我们一直强调的动手实践和实验创新的体验。体验是实在而生动的具体经验,不仅是艺术教育实践的重要方法与途径,由体验产生的反思,对经验的抽象化与概念化反过来又是对文化的一种归纳、继承与创新。可见,深入发掘民间文化资源,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艺术教育,对二者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立足于高职艺术人才培养的苏州地方文化资源开发

1.苏州民间文化保护与高职艺术教育本土化

目前,苏州地区拥有高校22所,其中17所为高职院校,大部分都开设有艺术设计类专业,高职艺术教育在地方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一席。扎根于苏州底蕴深厚的文化土壤,对于本地区高职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而言非常重要,区域民间文化的介入为其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方法和实践平台。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不是狭隘地借用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如前所述,它体现出人文教育的典型特征,因此不可孤立存在。从区域文化保护层面来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还承载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就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间文化资源逐渐被一些高校引入课程教学与研究,苏州地区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将地方文化引入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为一所专业性很强的艺术类高职院校,该校依托教育基地、研究所、校企合作等平台,集中对桃花坞木刻年画、苏绣等本地非物质遗产进行发掘、传承与研发,并以“跨界”形式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成效显著。可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本土化有助于区域民间文化保护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然而,个别院校成功经验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高职艺术教育本土化,要做到有效的“民间文化保护”,需要更多院校参与进来。在苏州地区其他高职院校中,很多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显得较为功利,造成专业缺乏应有的个性特征和地方特色而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地方民间文化、人文环境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文化保护与传承角度看,高职教育相对于其他类型教育具有一定优势:其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有利于解决本地民间文化资源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工艺之类的非物质文化基本以“言传身教”方式进行传承,传播面较窄,有一定局限性,导致地区的非遗项目覆盖不全等问题。如吴中区光福镇的冲山佛像木雕制作技艺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家族式的传承方式使其产业相对集中,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也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还未列入非遗保护项目,大概取决于人们对该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程度,更多人或许还停留在“知其名,不知其形”的层面。因此,将这类具有地域特色而濒临失传的技艺作为教育教学资源引入高职艺术教育丰富了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传播途径。另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高职院校关注的热门话题,正是对传统技艺师承关系的继承与发展。其二,本地区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的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年长的传承人相对技艺成熟、风格老练,在制作工艺上有着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验,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年岁增长,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下降,导致一些传统项目制作与现代社会审美需求产生脱节;同时,民间传统技艺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使很多年轻人对从事这样的行业显得不太积极,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联合职业院校,储备专业人才,促进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人培养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以“苏绣”为例,该项目自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被誉为“中国刺绣之乡”的镇湖街道联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展开合作办学,开设五年制“苏绣设计与制作”大专班,定向培养高端刺绣人才。经过校企多年合作,一方面为镇湖刺绣输送了大批专业储备人才,另一方面促成刺绣艺术品位不断提升,为“苏绣”这一民间手工艺的发展与繁荣起到积极作用。最后,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创新推动其发展。民间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是活态化的,势必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和创新,这种传承不是对原有形式一成不变的沿袭,具有一定时代特征,通过吐故纳新与不断变革将文化精华保留下来,并为其注入更丰富的内容。现在很多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是由工艺美术专业发展而来的,至少受到了传统工艺美术的影响,这种“前世”与“今生”的关系正是对传统文化中传承与创新关系的印证。“设计”本身就有创新之涵义,因此,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为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将推动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使其更具生命力,无疑这也是对民间传统文化最有力的保护。

2.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下的高职艺术创新人才培养

既然传统延续与发展离不开创新,作为民间文化发展和艺术创新活动主体的“人”就显得非常重要,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则成为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由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性,使我们要从不同方面研究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创新型的师资队伍。艺术设计是时效性很强的学科,设计理念、设计风格都会顺应时展而变化,民间文化要通过设计教育发挥其生命力,需要教师在知识储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教师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和具备的观念要不断更新。其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当今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构架上都要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从中获取的知识、技能及形成的素养都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将民间文化吸收到课程体系中,不仅可以充实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还可以在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创新上给出更多启示。最后,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作为保障。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文化渗透进校园和课堂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校园文化创新,通过课堂教学、学术交流、课外实践、社团活动等多元化方式感染学生,有益于促成其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综合素养形成。

3.苏州地区民间文化向高职课程资源转化的思考

民间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来看,文化资源向课程资源的转化是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之一。高职艺术课程资源对民间文化的吸收是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例如,一直以来,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等项目与艺术设计教育有着较深的渊源,和设计人才培养内在联系更加紧密,该类资源的转化形式相对灵活;然而,这并不否认其他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价值。从人才培养及课程开发角度出发,只是在课程比重及转化形式上有所差异。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