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理学科特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06 11:02: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理学科特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理学科特性

第1篇

关键词:地理;关注;关键;提高

构建科学的地理思维体系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结合我多年从事地理教学的经验,简要介绍一下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做到关注地理学科特点实施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与提高的。

一、通过图文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要求学生从图文材料中提取信息来解题已成为目前地理试题的重要模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图文并茂。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将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示出来。如中央电视台每天播出的天气预报,就是通过地图说明天气变化的。图的选用和引导学生读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把抽象的内容,如地理事物在空间的分布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直观化、形象化,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地图和各类地理图表是许多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各种地理图表在教学中的使用,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地理课本上几乎每个章节都涉及地图和地表的运用。地图也是地理考查的核心,许多地理问题是围绕地图编写的。可以说地图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可以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地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

二、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地理热点”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时效性,热点可以通过案例的形式将地理事件展现给学生,学生进行分析、判断与探讨,从而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地理教学需要关注时事热点,从而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学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在导入时联系今年热点雾霾:中央电视台2013年1月15日报道,我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被雾霾笼罩。截至14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监测站点,检测数据都超过了300,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的程度。雾霾天气导致道路管制、企业停工、机场关闭、港口停运,并使得市民的工作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在当地的医院,患上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在大幅增加,北京部分中小学的体育课甚至改在了室内进行。这样的天气下,很多人希望空气净化器和品种繁多的口罩能带来一些帮助。2011年,北京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500万辆,到2015年,突破700万辆;同样在2011年,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相当于709艘“辽宁号”航母的状况。这一年中,我国火电发电占全部发电量的82.54%,几乎全是燃煤的发电。提供材料,设置问题,可以问“形成原因”、问“影响”、问“解决方法”。这节课关注热点,可以增强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地理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地理学科的发展之路,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提高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解决地理问题往往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地理就不再难学,而且学习地理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三、通过讲练相结合来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满堂灌”“一言堂”,就怕学生不懂。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唾沫横飞,一节课讲到底,结果呢?学生反映说:上课听得懂,但作业做不起来。原因在哪里?答案很简单,老师讲得太多了,没有让学生自身去体会、去领悟。所以说在课堂上要通过典型题目或通过学案,讲练相结合,以讲促练,以练促讲。不能刚刚发下去就马上开始自己直接讲了,草草了事,要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找出疑惑,提出问题,在课堂上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要么在课堂上留出5~10分钟时间让学生来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点评以及纠错。当然学生的错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从而了解学生哪些知识点已掌握,哪些知识点没掌握,老师这时候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找准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欠缺点、思维活动的疑惑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在课后,布置的作业尽量做到全部批改,及时反馈易错习题,还要在讲评上下工夫,要做到先让学生做,老师再讲,也就是学生的练与老师的讲相结合。如对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上,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①请说明划分的依据;②各个区域的特点和民俗都有什么不同;③区域是否有多重“身份”。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疑,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性被极大地诱发了。

第2篇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血管加压素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剂量持续输注特立加压素(tp)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解放军第309医院普通外科25例接受小剂量持续泵入tp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对治疗前、治疗开始后6、12、24、48 h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最终存活18例,7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在tp治疗6 h后,存活组与死亡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即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心率(hr)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需要剂量明显降低(p<0.05),心脏指数(ci)、肺动脉楔压(pawp)以及全身血管阻力(svr)无明显改变(p>0.05)。此外,存活组对tp治疗具有更好的反应性:与死亡组相比,map较高(治疗6 h后)、hr较低(治疗12 h后),维持目标map(75 mm hg)所需的去甲肾上腺素剂量较小(治疗12 h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低剂量持续泵入tp能有效改善其血流动力学,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且未明显增加心脏后负荷。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血管加压素

effect of terlipressin on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yu haotian*,chen liping,yang bo.*medical department,no.309 hospital of pla,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retro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terlipressin on hemodynamic variables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methods 25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were infused continuously by lowdose terlipressin. after baseline was measured at the initiation of terlipressin therapy,hemodynamic and metabolic parameters,and renal function were detected at 6,12,24,and 48h. all the processed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continuous lowdose of terlipressin infusion resulted in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mean arterial pressure,a rapid decrease in heart rates and norepinephrine requirements in these patients,withou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ardiac index and 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moreover,the survivors had more active response to terlipressin than the non-survivors had. 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lowdose of terlipressin continuous infusion is a potent vasopressor to improve hemodynamics without obvious adverse effects.

【key words】 hemodynamics;septic shock;terlipressin

感染性休克多发生于糖尿病、肿瘤患者合并严重感染以及创伤、器官移植、大手术后,及体内留置导管的危重患者,常见于革兰氏染色阴性菌感染[1]。在此病理过程,大量具有舒血管作用的炎性因子被释放,导致全身血管舒张和血流重分布,伴随着动脉血压降低及器官灌注的不足。因此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支持以保证内脏器官的充分灌注,是感染性休克最基本的生命支持手段[2]。特立加压素(tp)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血管加压素类似物,近年发现它能较好地维持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动脉血压。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普通外科共收治外科感染性休克患者35例,对其中25例需要较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才能维持基本动脉血压的严重感染患者,给予小剂量持续泵入tp治疗,本文对其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例“去甲肾上腺素抵抗”患者[经充分的液体复苏后,去甲肾上腺素需要剂量 15 g/min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0 mm hg(1 mm hg=0.133 kpa)]给予小剂量持续泵入tp(批号:fg.germany,200802101156)治疗(2 mg/24 h)而不给予负荷剂量,目标map为75 mm hg,超过此值时下调去甲肾上腺素至最小维持剂量直至停用。按患者最终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其中存活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50±19)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65±13)%;平均体重指数(16±6)kg/m2。原发疾病分别为重型胰腺炎2例,化脓性胆管炎4例,胰瘘合并腹腔感染4例,肠瘘合并腹腔感染3例,术后肺部感染4例,导管源性感染1例。死亡组7例,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53±15)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62±9)%;平均体重指数(18±8)kg/m2。其中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6例。原发疾病分别为重型胰腺炎3例,胰瘘合并腹腔感染1例,肠瘘合并腹腔感染1例,术后肺部感染1例,导管源性感染1例。2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p治疗48 h的观察期内患者均存活,且未发现与tp相关的不良事件,如新出现的胃肠、皮肤及心肌缺血。

1.2 分析指标 所有患者均行右侧桡动脉置管、右颈静脉置管、动脉漂浮导管,外接多功能监护仪,监测map、肺动脉楔压(pawp)、心脏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svr)。留置导尿管监测尿量。对所记录的tp治疗6、12、24、48 h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map、pawp、ci、hr、svr)以及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0.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mann whitney检验对存活组和死亡组在不同时相点的测量参数间进行比较,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在tp治疗6 h后,与治疗前相比(基线水平)map明显升高(p<0.05),hr下降(p<0.05),直至48 h观察期结束map均能稳定维持在目标map以上(p<0.05)。2组在各时相点pawp、ci、svr与基线水平相比并无明显改变(p>0.05),而治疗12 h后死亡组比存活组具有较高的pawp和hr(p<0.05)。2组去甲肾上腺素需要量在治疗后6 h即逐步下调直至观察结束(p<0.05),并且死亡组在治疗24 h后的药物剂量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见表1。表1 心肺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去甲肾上腺素剂量比较注:与基线比较,*p<0.05;与存活组比较,#p<0.05

3 讨论

mods是感染性休克主要的死亡原因。目前最多用于感染性休克的血管活性药物是去甲肾上腺素,低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能有效改善感染性休克时的血流动力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管对儿茶酚胺类药物的反应性将逐渐降低[1-3],而增加剂量则有可能因内脏血管收缩,导致血流灌注及氧输送的减少,对危重患者的预后极为不利。因此寻求一种能够替代儿茶酚胺或与其联用的血管加压药物是十分有临床意义的。我们的分析显示,低剂量持续输入特立加压素能有效升高map并降低心率。可见对于感染性休克引起的顽固性低血压患者,剂量持续输入tp能够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tp主要通过与血管升压素神经元v1受体结合,而与v2受体结合能力较弱,通过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来介导血管收缩反应。和儿茶酚胺相比,tp的缩血管作用在感染性休克的病理过程中不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削弱[4],且由于tp的半衰期较长为6 h,临床上多采用间断“弹丸式”静脉推注的方式给药,以期迅速提高全身动脉血压,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这种给药方式明显增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肺血管阻力、降低ci,从而可能增加心脏做功及心肌耗氧[5]。有研究表明,低剂量持续输入tp(1.3 g·kg-1·h-1)与去甲肾上腺素(15 g/min)具有相同的安全性[6]。一项最新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发现,低剂量持续输入特立加压素能够有效逆转感染性休克时的低血压状态,并且明显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7]。本组资料显示,对于血管舒张性低血压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在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的基础上,低剂量持续输入tp而不采取“弹丸式”静脉推注给予负荷剂量,能有效提升血压、降低心率,且对pawp、ci和svr均无明显影响,从而可能降低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存活具有积极意义。我们的数据还显示,低剂量持续输入tp能有效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甚至停用,从而可能消除了儿茶酚胺对心血管系统的不利影响。同时,存活组的去甲肾上腺素需要量明显低于死亡组,表明对tp治疗有反应的患者预后较好[8]。因此对于一部分“儿茶酚胺抵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我们推荐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采用低剂量持续输入tp、联合去甲肾上腺素作为血管升压药物,以保证足够的动脉血压,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同时进行以抗感染为主的综合治疗。

综上分析,低剂量持续输入tp或联合较低剂量的儿茶酚胺类药物,能够有效恢复“顽固性”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未发现明显与之相关的不良反应。我们推测有朝一日,tp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有可能成为感染性休克治疗的一线药物[9]。

【参考文献】

   1 高景利,李晓岚,王爱田.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灌注的影响.河北医药,2008,30:1118.

2 胡皓天.儿童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评价.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65.

3 邱海波,杨毅,刘松桥.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容量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中国危重病与急救医学,2004,16: 451453.

4 delmas a,leone m,rousseau s,et al. clinical review: vasopressin and terlipressin in septic shock patients. critcare,2005,9:212222.

5 westphal m,stubbe h,sielenkmper aw,et al. terlipressin dose response in healthy and endotoxemic sheep:impact on cardiopulmonary performance and global oxygen transport. intensive care med,2003,29:301308.

6 ertmer c,rehberg s,morelli a,et al. current place of vasopressin analogues in the treatment of septic shock. curr infect dis rep,2008,10:362367.

7 morelli a,ertmer c,rehberg s,et al. continuous terlipressin versus vasopressin infusion in septic shock (terlivap):a randomized,controlled pilot study. crit care,2009,10:130.

第3篇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血管加压素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剂量持续输注特立加压素(tp)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解放军第309医院普通外科25例接受小剂量持续泵入tp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对治疗前、治疗开始后6、12、24、48 h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最终存活18例,7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在tp治疗6 h后,存活组与死亡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即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心率(hr)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需要剂量明显降低(p<0.05),心脏指数(ci)、肺动脉楔压(pawp)以及全身血管阻力(svr)无明显改变(p>0.05)。此外,存活组对tp治疗具有更好的反应性:与死亡组相比,map较高(治疗6 h后)、hr较低(治疗12 h后),维持目标map(75 mm hg)所需的去甲肾上腺素剂量较小(治疗12 h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低剂量持续泵入tp能有效改善其血流动力学,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且未明显增加心脏后负荷。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血管加压素

effect of terlipressin on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yu haotian*,chen liping,yang bo.*medical department,no.309 hospital of pla,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retro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terlipressin on hemodynamic variables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methods 25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were infused continuously by lowdose terlipressin. after baseline was measured at the initiation of terlipressin therapy,hemodynamic and metabolic parameters,and renal function were detected at 6,12,24,and 48h. all the processed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continuous lowdose of terlipressin infusion resulted in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mean arterial pressure,a rapid decrease in heart rates and norepinephrine requirements in these patients,withou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ardiac index and 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moreover,the survivors had more active response to terlipressin than the non-survivors had. 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lowdose of terlipressin continuous infusion is a potent vasopressor to improve hemodynamics without obvious adverse effects.

【key words】 hemodynamics;septic shock;terlipressin

感染性休克多发生于糖尿病、肿瘤患者合并严重感染以及创伤、器官移植、大手术后,及体内留置导管的危重患者,常见于革兰氏染色阴性菌感染[1]。Www.133229.COM在此病理过程,大量具有舒血管作用的炎性因子被释放,导致全身血管舒张和血流重分布,伴随着动脉血压降低及器官灌注的不足。因此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支持以保证内脏器官的充分灌注,是感染性休克最基本的生命支持手段[2]。特立加压素(tp)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血管加压素类似物,近年发现它能较好地维持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动脉血压。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普通外科共收治外科感染性休克患者35例,对其中25例需要较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才能维持基本动脉血压的严重感染患者,给予小剂量持续泵入tp治疗,本文对其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例“去甲肾上腺素抵抗”患者[经充分的液体复苏后,去甲肾上腺素需要剂量 15 g/min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0 mm hg(1 mm hg=0.133 kpa)]给予小剂量持续泵入tp(批号:fg.germany,200802101156)治疗(2 mg/24 h)而不给予负荷剂量,目标map为75 mm hg,超过此值时下调去甲肾上腺素至最小维持剂量直至停用。按患者最终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其中存活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50±19)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65±13)%;平均体重指数(16±6)kg/m2。原发疾病分别为重型胰腺炎2例,化脓性胆管炎4例,胰瘘合并腹腔感染4例,肠瘘合并腹腔感染3例,术后肺部感染4例,导管源性感染1例。死亡组7例,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53±15)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62±9)%;平均体重指数(18±8)kg/m2。其中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6例。原发疾病分别为重型胰腺炎3例,胰瘘合并腹腔感染1例,肠瘘合并腹腔感染1例,术后肺部感染1例,导管源性感染1例。2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p治疗48 h的观察期内患者均存活,且未发现与tp相关的不良事件,如新出现的胃肠、皮肤及心肌缺血。

1.2 分析指标 所有患者均行右侧桡动脉置管、右颈静脉置管、动脉漂浮导管,外接多功能监护仪,监测map、肺动脉楔压(pawp)、心脏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svr)。留置导尿管监测尿量。对所记录的tp治疗6、12、24、48 h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map、pawp、ci、hr、svr)以及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0.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mann whitney检验对存活组和死亡组在不同时相点的测量参数间进行比较,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在tp治疗6 h后,与治疗前相比(基线水平)map明显升高(p<0.05),hr下降(p<0.05),直至48 h观察期结束map均能稳定维持在目标map以上(p<0.05)。2组在各时相点pawp、ci、svr与基线水平相比并无明显改变(p>0.05),而治疗12 h后死亡组比存活组具有较高的pawp和hr(p<0.05)。2组去甲肾上腺素需要量在治疗后6 h即逐步下调直至观察结束(p<0.05),并且死亡组在治疗24 h后的药物剂量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见表1。表1 心肺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去甲肾上腺素剂量比较注:与基线比较,*p<0.05;与存活组比较,#p<0.05

3 讨论

mods是感染性休克主要的死亡原因。目前最多用于感染性休克的血管活性药物是去甲肾上腺素,低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能有效改善感染性休克时的血流动力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管对儿茶酚胺类药物的反应性将逐渐降低[1-3],而增加剂量则有可能因内脏血管收缩,导致血流灌注及氧输送的减少,对危重患者的预后极为不利。因此寻求一种能够替代儿茶酚胺或与其联用的血管加压药物是十分有临床意义的。我们的分析显示,低剂量持续输入特立加压素能有效升高map并降低心率。可见对于感染性休克引起的顽固性低血压患者,剂量持续输入tp能够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tp主要通过与血管升压素神经元v1受体结合,而与v2受体结合能力较弱,通过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来介导血管收缩反应。和儿茶酚胺相比,tp的缩血管作用在感染性休克的病理过程中不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削弱[4],且由于tp的半衰期较长为6 h,临床上多采用间断“弹丸式”静脉推注的方式给药,以期迅速提高全身动脉血压,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这种给药方式明显增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肺血管阻力、降低ci,从而可能增加心脏做功及心肌耗氧[5]。有研究表明,低剂量持续输入tp(1.3 g·kg-1·h-1)与去甲肾上腺素(15 g/min)具有相同的安全性[6]。一项最新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发现,低剂量持续输入特立加压素能够有效逆转感染性休克时的低血压状态,并且明显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7]。本组资料显示,对于血管舒张性低血压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在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的基础上,低剂量持续输入tp而不采取“弹丸式”静脉推注给予负荷剂量,能有效提升血压、降低心率,且对pawp、ci和svr均无明显影响,从而可能降低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存活具有积极意义。我们的数据还显示,低剂量持续输入tp能有效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甚至停用,从而可能消除了儿茶酚胺对心血管系统的不利影响。同时,存活组的去甲肾上腺素需要量明显低于死亡组,表明对tp治疗有反应的患者预后较好[8]。因此对于一部分“儿茶酚胺抵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我们推荐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采用低剂量持续输入tp、联合去甲肾上腺素作为血管升压药物,以保证足够的动脉血压,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同时进行以抗感染为主的综合治疗。

综上分析,低剂量持续输入tp或联合较低剂量的儿茶酚胺类药物,能够有效恢复“顽固性”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未发现明显与之相关的不良反应。我们推测有朝一日,tp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有可能成为感染性休克治疗的一线药物[9]。

【参考文献】

1 高景利,李晓岚,王爱田.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灌注的影响.河北医药,2008,30:1118.

2 胡皓天.儿童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评价.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65.

3 邱海波,杨毅,刘松桥.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容量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中国危重病与急救医学,2004,16: 451453.

4 delmas a,leone m,rousseau s,et al. clinical review: vasopressin and terlipressin in septic shock patients. critcare,2005,9:212222.

5 westphal m,stubbe h,sielenkmper aw,et al. terlipressin dose response in healthy and endotoxemic sheep:impact on cardiopulmonary performance and global oxygen transport. intensive care med,2003,29:301308.

6 ertmer c,rehberg s,morelli a,et al. current place of vasopressin analogues in the treatment of septic shock. curr infect dis rep,2008,10:362367.

7 morelli a,ertmer c,rehberg s,et al. continuous terlipressin versus vasopressin infusion in septic shock (terlivap):a randomized,controlled pilot study. crit care,2009,10:130.

第4篇

地理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叉科学。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性、区域性的特性决定了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内容基础、社会实践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如地理学中关于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交通运输、城乡规划以及人口、环境、资源等重大区域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均可构成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素材;地理学要求培养学生很强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小到地图的辨识与绘制,大到城乡规划、国土开发整治等,恰恰是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地理学注重人地关系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综合集成,强调多种方法的灵活选择与组合,如比较法、文献资料分析法、实证分析等。此外,地理学科善于利用先进的3S手段和计量地理工具,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合理解释和预测,这些正是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方法论基础。

随着国家教育部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实践教学重点”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以及“十一五”规划中“创新型国家”目标的确定,创新性教学与研究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旋律。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与教研相长,是地理教师队伍必备的素质。凭借地理学科特性优势,地理课程教学在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更成熟、更优越,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堂组织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充分考虑到地理学科特性和专业培养目标,遵循一定的组织原则,结合各校地理师资条件、实验和实习条件以及学生能力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组织模式。

1.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原则

在研究性学习中,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自主性原则,即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通过学生自主选题、自由组团和自觉研究,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和发展自我。二是实践性原则,即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特点,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构建应用型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大熔炉中完成实地考察、调研以及课题相关信息资料的搜集,提高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力,增强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并收获人际交往技能、沟通技能、与他人合作技能,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三是兴趣性原则,即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不仅具备研究价值和科学意义,同时必须要有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周围客观环境的新变化,增添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以促使学生兴趣火花的不断迸发。四是创新性原则,即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心理倾向,能够树立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新精神。五是可操作性原则,即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必须着力于高师地理院校自身条件和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在内容设置上,要有一定的难度和能力要求;在空间尺度上,应以学校周边社区、城市或区域为研究重点,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并能实现费用成本的最小化,增强学习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体系

根据地理学科特性和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基本原则,笔者以人文地理部分课程教学为例,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素材的挖掘。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研究内容上,注重人地关系,并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为重点,贯穿于工业、农业、交通、商业、城市等内容之中。在人文地理学庞大的科学知识体系中,产生了诸如文化地理、人口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聚落地理、语言地理、宗教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行为地理等众多的分支学科。在地理教材的人文地理部分中,可以从基本理论、方法论及部门地理三个方面,提炼出以下研究性学习课题(图1)。

其中,基本理论部分包含的主要研究性课题有人文地理学的应用及理论价值、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观等;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工作者(教师、科研人员、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能力要求的探讨;部门地理中可以挖掘出众多的研究性课题素材,如文化地理部分的不同空间尺度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人口地理部分的人口增长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等)、人口政策(户籍制度、计划生育等)、民俗景观中的人地关系态度等;农业地理部分,包括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条件、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地关系问题(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保险等);工业地理部分的技术创新与工业革命关系、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其时空演变、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地关系问题(如区域协调发展、环境保护、主体功能区划分)等;聚落地理中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城市(镇)体系、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城市交通拥阻、城市教育医疗卫生支撑体系等)、农村聚落规划与管理(如古村落景观、农村聚落空心化现象)等;语言地理部分,包括语言分布与扩散的影响因素、地名景观中的人地关系等;宗教地理中的与国家关系(如国民特质、国家凝聚力)等;旅游地理中的旅游活动对区域的影响(含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等;政治地理部分的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尤其是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外交战略)等;行为地理中的人类行为空间尺度的影响因素、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等。

3.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良好的课堂组织,尤其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和真诚合作。研究性课题的组织实施可以分为课题选择、计划制定、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成果表达、成果交流和成绩确定(课题结题)等七大步骤(图2)。

第5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即将进入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科学学科的发 展日益呈现出交叉化、复杂化和界限模糊化的趋势,作为一门拥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前景 的学科,地理学也概莫能外,不仅地理思维又有了纵向和横向的极大扩展,而且传统的区 域性和综合性也被赋予新的内涵。对其的研究分析对于当前中等地理教育的改革将提供一个 有益的思路。

一、从传统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到新时期地理思维的十大特性

    1.从区域性到区域科学 传统的地理思维主要是剖析不同区域 的内部结构,揭示不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 的制约关系。在中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以前,地理学家所开展的大量的小区 域研究工作,以及8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学的复兴,都表明了区域特性在中国地理思维特性中 的重要地位。

在国外,区域科学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区域科学对区域概念的表述比地理中传统的区域 概念更进一步。 现代区域科学更强调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和定量分析,把解释和建立模型作为中心任务,无疑是对地理区域思维的一种完善。

2?从综合性到综合地理学 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人文现象之间、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均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 只有对所有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特性上进行研究,注意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 响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为对传统地理综合特性的延伸,综合地理学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综合地理学要求实现 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合作与统一,同时要运用和吸取经济学、工程技术科学、生态学 、行为学和政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推动区域综合开发、区域系统工程和区域综合问题(如黄河断流、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等)的研究。

3?从人地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学有人地关系研究的传 统,从地理环境决定论、适应论、二元论、唯意志论到人地协调论,是人地关系演 变的一条主线。吴传钧先生认为地理学应着重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研究它的形成过程 、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向的规律性。近年来所出现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涉及人类社会中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地关系演化序列中一种较为完善的形态。实际上,可持续发展观念与人地关系协调 论的要义不谋而合,从而使得地理学在开展这一专题研究、发挥可持续思维方面拥有得天独 厚的优势。

4.从空间性到空间系统 空间性可视为地理学所特有的属性, 它强调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差异的现象、原因及其规律。现代的空间概念已演绎为空间系统的 概念,并在区域开发与人文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一定区域的“点”、“线”、“面” 综合构成了“空间系统”,而“空间系统研究”则着重考察空间内“点”、“线”、“面” 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机理与相关的政策调控。

5.社会性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而地理学 则着重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以及具有空间属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社会地理学是 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我国的社会地理学是在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加快、社会问题愈加 突出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社区地理、城乡贫困、犯罪与交通事故地理和乡村城市化等都是 重要的研究领域,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空间分异、乡村社会空间系统等则属近年新兴的热 点研究领域。

6?实践性 地理学向来重视其实践作用的发 挥,从早期的人民公社规划到农业区划、行政区划、城市和区域规划,再到近十余年所广泛 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各种乡村规划(如集镇规划、乡(镇)域规划、村庄规划)和 土地评估等,无不表明地理实践思维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新时期这一思维特性还有待进 一步发挥。

7?时段性与时空系统 一般人认为,时间是历史学的特性,按这种观点,历史地理学既可算作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又可算作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但若论及 长时段思路则非地理学特性莫属。历史学所研究的已知的人类文明史不过是5000年左右,而 自然地 理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则动辄研究10万、20万乃至数百万年以来环境与海平面的变迁、古人类的起源。现代地理学还注重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即从时空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地理现象,揭示 其动态变化特征及一般演变趋向。

8?宏观性和微观性 地理学向以宏观研究见长,强调从大处着 眼,开展系统的体系研究,如城市地理中对城镇体系的研究,就是把城镇看作一个点,研究 一定区域内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包括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地域空间结构和网络系 统结构。近年来,地理宏观研究中出现了研究大区域或大系统的宏观问题的趋势,如对地球 科学系统、陆地科学系统的研究。

地理也重视微观领域的研究,如同属城市地理,微观研究则把城镇看作一个面,综合研究 城镇的内部空间。如近年兴起的公司地理研究,探讨地方化与柔性生产网络的作用,研究国 有企业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微型社区更是典型的微观研究,如对北京“浙江村” 、苏南集镇等的研究,通过微观研究,归纳、衍化类型,从而具有更为普遍的指导意义。

9?学科交叉性 地理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很大一部分缘于其具有极强的学科交叉性,如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人口学、政治、军事、民族和宗教分别衍生出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民 俗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和宗教地理学等。尤其是与 计算机处理技术、遥感、数理统计等所衍生出的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与遥感、计量地理学等 无不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地理学科获得勃勃生机。

10?决策性 这也是地理思维有待挖掘的一大特性。地理善于区 域研究、综合和宏观论证,客观上为其走向高层次决策领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其实,地理 学完全有可能充分发挥这一特性,进入决策圈。因为,一则,地理学每每走在时代的前列, 具有极大的超前性,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知识经济及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等即可见一斑 ;二则,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空间数据的结合和一系列空间操作与分析 ,为区域规划、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强化了地理的决策思维,也促进了学科的决策化。

第6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 经济地理学 教学思路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经济学、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必(选)修课。经济地理学的原理在经济活动和区域、资源、环境、地理空间的发展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经济地理学》课程,但如何体现课程特色并且与专业特征相结合,符合专业需要,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课程特色

1.1研究内容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系统中重要的一门分支科学。它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即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探讨地域经济发展规律,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体区域的生产布局和组合规律、生产和经济部门的布局规律三方面。

1.2学科特性

经济地理学的特性表现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地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样所研究的内容才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不同的地域都有各自的特征,因此相同的理论在不同的区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地域分异规律也是经济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

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二是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三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1.3基本理念

作为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同样遵循地理类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地理学思维模式;培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实用人才。

2、《经济地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概况

经济地理学通常是高校人文地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相关课程体系较完善,如经济地理学导论、自然地理学等,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较系统的学习和掌握;相比之下,农业院校土地管理专业开设经济地理课,不能照搬地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也有所差别,因此在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上都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现代学科体系中,《经济地理学》课程被划归为理科,但实际上,由于其内容体系涵盖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管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因此基于不同的学科体系,对学生教学内容的偏重点也应有所侧重。但从一些研究资料来看,目前农业院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知识结构欠合理,大多数教学组织限于课时以及其他教学条件的影响,偏重于理论,缺乏实践,与专业的结合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另外,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涵盖众多学科内容的交叉科学,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全面考虑其他课程的先修或者同时进行,如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概论等课程。

另外,对农业类大学土管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目前适合专业实际需求的经济地理学教材不多,辅助教材更少,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辅助教材几乎空白。各门课程(包括实践课程、野外实习)的教学大纲既不健全也不规范,没有标准体系。而目前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重点仍放在“自然地理”和“技术地理”(如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测绘等)方面,适合土地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仍明显滞后。

目前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教材主要有李小建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经济地理学(第二版)》;耿莉萍编写的高等财经院校21世纪教材《经济地理学》;刘艳芳教授等编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等。我校土地管理专业选用后者,该教材系统的探讨了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突出了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原理和方法在区域发展决策中的应用,即区域农业布局、区域工业布局、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体系规划和环境规划等,对土地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更贴近一些[1]。

3、教学思路

农业院校经济地理学的教学应着眼于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反映学科的新进展。第二,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

第三,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专业知识基础,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2]。

3.1结合专业特点,树立地理观念

所谓地理观念就是地球表层的整体观念、区域观念、环境观念。学习各类基础知识和分支学科的目的集中于一点就是为了认识地理环境和建设地理环境,能够用正确的地理观念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地理学的知识领域很宽,任一专业学科和地理学都会有联系。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已成为一种趋势,单一的不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的学科越来越不多见。地理学与自然、社会、经济、人的行动与心理等各个方面发生密切的联系,对与地理科学和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要熟悉、了解,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某个方面要专深、精通,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有所作为[3]。

土地管理专业要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科学的职业岗位分析,界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业务范围、知识与能力结构,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构建适合专业特点的实用型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在经济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学科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结合土地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突出重点原理的讲授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经济地理学教材中一些较为复杂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可以省略,只要交代清楚确定的原则、所用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技巧,直接给出结论,进行应用方法的讲授即可,对简单的内容、易于自学的知识进行简化讲授,使学生接受的是如何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经济地理学以及其它问题的方法的教育,而不是数学知识的运用,这对培养应用型人才非常有利。

3.2反映学科进展,创新思维模式

传统的地理思维主要是剖析不同区域的内部结构,揭示不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而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从总体特性上进行研究,注意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要运用和吸取相关学科如经济学、生态学、行为学和政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学科发展较快的学科,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学科研究,从开始主要集中于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到经济活动全球化、新经济地理学、可持续发展、区域创新网络、以及其他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形象的非经济因子作用的各种理论如“嵌入理论”以及“网络联系理论”等的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反映学科的新进展[4]。

地理善于区域研究、综合和宏观论证,地理学具有极大的超前性,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知识经济及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空间数据的结合和一系列空间操作与分析,为区域规划、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强化了地理的决策思维,也促进了学科的决策化。客观上为其走向高层次决策领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地理思维特性这一切入点,强调培养学生运用创新地理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把握住了这种思维的特征,才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问题,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才能使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性,也才能更为全面、彻底地贯彻素质教育。

3.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综合能力

学习经济地理学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目前广泛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各种乡村规划(如集镇规划、乡(镇)域规划、村庄规划)和土地评估、地籍管理等,无不表明地理实践思维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新时期这一思维特性还将进一步发挥。

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可以按照就近原则,建立以学校所在城市作为课程实践的主要基地,根据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区域发展战略、房地产评估、地籍调查、土地资源管理等实践内容开展系列讲座,参观相关机构、部门、科研院所的工作流程,熟悉工作环节等。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来弥补校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增强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的能力。

另外要树立能力本位理念,在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上下功夫,提出学生在校期间职业能力的训练项目,如计算机辅助制图能力训练、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能力训练、城镇体系规划设计能力训练、房地产估价能力训练等等,学生在毕业时要取得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或资格证书,为将来从事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相关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艳芳.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

[2] 李国平.关于经济地理学教学及其改革的初步探讨[J].经济地理,2002,22(1)

第7篇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理论的同时,适当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搜集整理资料、ppt制作、团队协作能力,逐步形成一边理论探讨,一边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

(一)组织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1.课程导入时的讨论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从“破冰”开始,“破冰课”指的就是这门课程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即第一堂课。所谓破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二是消除学生与课程教学之间的陌生感,通过采取有效的手段与方法,解决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破冰课”的效果怎么样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顺利与否以及今后的教学效果,因此能不能上好第一堂课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破冰课”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取决于该课程学科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及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等。本人通过几轮的探索与实践,确立较为有效的“破冰课”模式,根据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人文地理学课是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而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并形成了班级学习风气、课堂氛围,这些情况要求教师在开学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本专业本班级的各种情况,即备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人文地理学地域性学科特点,讲授绪论时,采用以生源地为单位的小组讨论的方式,如讨论自己家乡的农业、工业、、人口密集程度及其原因、民风民俗、旅游开况后派代表发言,轻松实现预期目标:一是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假期生活引到课堂上来;二是通过同乡之间聊家乡、在全班讨论,轻松交代人文地理学学什么和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其实人文地理学和我们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2.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主要有:对于国内外时事热点,运用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进行讨论,运用聚落地理学知识,从我国城市化进程角度分析土地城市化与人的城市化之间的矛盾;谈家乡的民俗民风、产业结构、资源特色、区位优势,分析家乡城市地域格局和前景;分小组讨论分析家乡的地名及其由来,从而掌握地名景观这一内容;上网搜集逆城市化现象资料,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等。组织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既能避免教师传授知识陈旧,又能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通过鼓励调动同学们参与积极性。在讨论步骤上,先由同学们分组讨论,后由每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对参与积极性高的、有自己观点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刺激同学们讨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其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及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内容。教学又是“教”与“学”的结合,在“教”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思维训练、利用ppt讲解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人文地理学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际上就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根据实践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如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上讲台讲解民俗;从自然、资源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差异、区位差异等方面,查阅城市规划资料,分析并解释呼和浩特市城市向东南发展的合理性;调查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的开发,分析客源市场的特点,总结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比较世界三大宗教的中心思想和传播方式,分析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调查内蒙古地区工业布局特点及其原因等实践教学的形式有演讲、讲课、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中还要求有ppt、文档,必须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并展示,引导学生从人文地理学视角思考当前的很多社会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如果仅仅依靠课堂理论教学,缺少适当时间、适当内容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不但不能突出人文地理学应用性,综合文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难以落到实处。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三年制的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而言,人文地理学教学中专业的外业实习不可能像地理学专业的人文地理学一样进行较系统的野外实践,但是在当下,光凭传统的讲授与板书结合的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很难吸引学生。而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课件以其图文并茂又可以借助影音文件的优势,直接影响学生感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费实现野外实践的不足。例如在讲述宗教景观、不同区域民居的比较、旅游景观等教学内容时就得利用影音和图片结合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生动的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二、探索和建构新的考核模式,促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第8篇

一、图表分析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强、知识体系分支繁多、涉及范围广泛、内容包罗万象的学科特点,加之地理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教学传授过程中又需要运用多方面的学科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图表分析法,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于复杂的图形、题目条件的认识难度,对于学习地理学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无论是课本上的配图、地图绘本,还是做题训练中碰到的图表分析题,读图能力对于学生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能力培养。图表分析,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环境、统计数据等等,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立体的知识体系。正确使用图表,对于初学地理者或者地理学科掌握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可以直观地反映地理环境,方便记忆,从而增加学习兴趣;对于对地理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合理使用图表能增强分析能力,他们对于基础有一定的掌握程度,在图表中开阔他们的视野,发现新的知识。

据调查显示,图表分析法对于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运用广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理解正午太阳高度时,如何加强学生对于一年四季不同时间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理解,画图是一种简洁直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大脑形成立体图画,同时动态反映时间对于正午太阳高度的直接影响。

二、高中地理教学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已经认识到图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加之地理学科高考中图表分值的加重,教师正在有方向性地积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比如,讲到水循环时,针对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不同的水循环有不同特点以及不同地理范围,如何掌握、分清各环节的水变化形态以及变化形式,图表法是一种不可取代的授课方式,不仅能最形象地表现水循环的过程,还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看似无形,实则在大脑中形成体系,与其他知识之间形成联系。

1.培养学生对于读图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许多学生对于文科性质的地理学科的读图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地理的学习仍停留在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层面上,这就需要加强读图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使读图训练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可以在平时学习中多增加一些读图的题目,有意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2.培养读图能力重在实用

读图能力的运用重在为了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一些直观形象,对于知识的理解有真正意义的图表,如此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考问题能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时常贯彻一些读图的技巧,有效提高读图能力。比如,如何分清山川、河流,太阳公转的四季变化的图形规律,这些都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读图。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第9篇

一、构筑学科组的共同愿景,建设学科精神文化

在教育领域,“文化”正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词语之一,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追求和顶层设计,“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巨大动力。学科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以及全体成员的共同生存方式。学科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与教师思想行为之间相互转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生命真实成长,而不仅仅是完成事务。

学科的精神文化是学科灵魂,是在与学校文化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学科结合自身实际而凝炼出来的共同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从学科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来看,它具有标识分界、整合凝聚、激励引导、延续增殖四大功能。标识分界功能指学科文化将不同的学科知识、学科成员、学科组织予以区分的能力。学科文化的整合凝聚功能是揭示学科文化在对学科内部成员的学科理念、学科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协调与重组、凝聚与内化的能力。学科文化的激励引导功能是指学科文化对学科内部成员主体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上的一种教化引导作用,即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科内部成员在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并体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学科文化的延续增殖功能是指学科文化在传递过程中,通过社会继承机制,使学科文化得以流传、延续。

以天津市实验中学的地理学科精神文化建设为例,在实验中学“求真求实,思学思新”学校文化的引领下,地理学科组提出“天地明理”的学科精神文化,确立“建学习型组织,创研究型团队”作为学科组组训,确定“构筑臻思、敏行、务实、创新的学习型组织和实践共同体”作为学科组共同发展愿景,以期真正提高学科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有效、高效研究的能力,合理开发与灵活运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有效使用各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策略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等。

二、形成学科组的共同行为方式,建设学科制度文化

学科制度文化是学科组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学科组全体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和教育教学方式,彰显学科行为文化和行为艺术。学科制度文化是学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文化的重要标识和学科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理解和认识学科文化往往要从学校制度文化上去考量。从构成要素分析,学科制度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文本、体系、内涵、外延四个方面。制度文本是学科制度文化的介质载体,它用文字的形式,表达了制度的价值诉求和相关者的行为规范,一般指的是成段、成篇、成书的书面语;学科制度体系形成了学科制度文化的制度架构,它为学科机构及有关人员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提供了保障;学科制度文化的内涵指的是它的本质特征,其外延是营造学科教育秩序的观念和行为的总和。

以天津市实验中学的学科制度文化建设为例,学校学科制度文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含:日常活动制度、备课主讲制度、评课主评与分评相结合制度、课堂观察制度、课例案例研究制度、跨年级跨学科综合备课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奖励激励制度、师徒结对制度等。其中,学校要求“备课、上课、评课制度”做到“五结合”。第一,备“课”与备“学”相结合,以实现文本和教学对象的真实有效对话;第二,评“课”与评“理”相结合,以实现学科组教师之间的理念互通、智慧共享;第三,“一课多案”与“一案多课”相结合,以实现梯队教师模仿再现、修改、内化、创新等多维重建;第四,“一本通”与“活动菜单”相结合,以实现学科教研活动常态化、日常化、精细化、自助式主动研究等;第五,“面对面教研”与“教、学、研、思一体化信息平台网络实时互动教研”相结合,以实现教学研究的实时无缝链接。

三、构建学科组独特的教学模式,建设学科教学文化

学科教学文化是一种充分体现学科特色的教育教学课堂文化,它是师生教学实践赖以开展的前提、背景和氛围,它是一种活动的文化、关系的文化、显性与隐融的文化,是一种持久成形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类型或范式,是学科教育教学背景下师生的课堂生活方式。

探明学科教学文化的发展状态,有利于从根本上找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首先,提升教师精神境界。教学文化建设在根本上立足于教师的内心世界,目的是有效激发能影响外在教学行为的教师心灵力量。其次,增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于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教师的教学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即便是成熟而有效的教学技能,在面临复杂环境的时候也有雕琢与审视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心理上打破封闭与孤立。再次,强化教师职业价值认同。为师之道的神圣之处就在于从终极关怀的立场出发,以主体的价值体验和认知为中介,不断改善自身及他人的生活世界。

以天津市实验中学地理教学为例,地理学科组在深入研究地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和学科特性的基础上,提出 “学科教学整合化”,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整合的观念,用系统、整合、复杂的眼光考察与分析课堂教学的行为以及行为中的诸要素,使教学的各环节与各方面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图式―探究―合作”特色教学模式的构建,地理学的知识容纳于各种图中,思维导图可以直观表达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思维的可视化。深入开展“图式教学”,用“图”去引导学生发现天文、地理之美;用“图”去感受地间万物之变迁;用“图”去建构学生的地理思维。

四、营造学科组教学的基础环境,建设学科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在学科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学科文化要素的物质表现方式。学科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文化形态,是学科文化的外壳,奠定着学科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它又是学科文化“内核”(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等,是富有内涵的人文环境。学科的物质文化主要是通过学科的物理环境,诸如建筑、绿化、雕像(塑)、图片、教室布局等的创设来体现和发挥它育人的功效。学生在优雅的学科物质环境中会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都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心灵的感应,精神的升华,观念的更新,从而实现良好人格的塑造。

以天津市实验中学为例,地理学科组在学科物质文化建设中,精心布局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学科文化墙、可视可动的地理实验、天文研究室、地理园等,从而实现地理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显性体现,创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的物质实体环境。

总之,通过加强学科文化建设,可以使学科组成员形成教育教学的共同愿景,形成共同遵循的学科行为,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教学和彰显学科特色的物质表达。从而使学科组成为主动探究、自我更新的团队,带着智慧参与创生信息的团队,有效提高对教育教学改革整体的意识和洞察力的团队,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研究方式,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专家评介:

夏恩伟老师是一位研究型教师,通过深入研究地理学科特点、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力、地理学科思维品质培养等问题,他构建了“图式―探究―合作”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并形成了“臻思、敏行、务实、创新”的教学风格。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