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生态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07 11:27: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生态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生态发展

第1篇

多渠道筹集资金,抓好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要突出抓好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节水灌溉等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交通、通讯、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场所等设施建设,完善和拓展旅游功能。同时,做到基础设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相融合,确保“生态化”。

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精品、生态农产品基地。按照“精品、生态、科技、示范”的农业发展战略,以精品、生态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从培育区域竞争力出发,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同时,积极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

争创生态品牌,强化农业的生态特色。把“走绿色路、创生态品牌”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按照“集中、整合、提升”的原则,抓好优质果树、栀子花、无公害蔬菜、韭菜、商品兔、观赏鱼等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农业品牌。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果、蔬等农业主导产业,突出“扶优扶强”原则,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食品加工销售领域,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规模生产,发展高科技农业、效益农业,从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企业与农户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利益新机制。

加快农业工业化,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弥补农业加工企业的空白,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企业与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联姻,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农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名特优产品。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营销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业务联系,加大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力度。

强化质量监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对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一是加强对产前的管理,产前种子的种类、肥料的要求、农田土壤质量的保护等均要符合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的要求;二是加强对产中的管理,即要强化生产过程的农事操作,要求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少施化肥,慎用农药,尽量减少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产品的污染;三是加强对产后各个环节,尤其是产后加工、运输贮藏等的管理,要按规范使用添加剂、防腐剂等。只有清洁的生产过程,才可能保证食品源头的“绿色”。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应用研究

最近几年,青海省省委、省政府继续完善扶持政策,将以建设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为重点,按照“四区两带一线”战略布局,在东部地区重点打造西宁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海东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在环青海湖牧区重点打造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柴达木地区重点打造海西统筹城乡一体化农牧业发展示范区;在三江源地区重点打造三江源生态畜牧业发展示范区和黄南有机农牧业示范区。建设黄河谷地农业综合开发带、湟水沿岸高效农牧业发展带,兰青—青藏铁路沿线特色农牧产业发展轴线,并将继续以园区建设为载体,鼓励扶持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进驻园区,努力形成产业化聚集、园区化发展、生态化建设、规模化经营的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格局。

1生态农业含义分析

1.1商品性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性既是现代农业的特征之一,也是生态农业的的基本特征。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能力低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多数都是自给自足。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生产者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除了满足自己需求之外,大部分产品用来满足市场需求。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小农生产模式被规模化生产模式所取代,尽管现阶段现代农业体系中生态农业的发展规模比较小,但是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要大的多,更好的体现出农产品的商品性特征。

1.2生态性

生态性是生态农业的典型特征,从传统农业向着生态农业发展在时间上是继承发展的结果,也就是生态农业不能脱离传统农业而单独发展,生态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共性是生态,是和生态环境相容和和谐发展。相同的是生态农业和传统农业都是按照生产规律开展生产,如合理轮作、间作、套种和有机肥施入等,不同的是生态农业更加体现出科技性,生产过程中积极应用高科技技术,通过人工手段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符合生态要求。也就是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适应性,而传统农业由于生产技术、设备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只能被动的适应生态环境,无法很好的体现出生态性。

2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应用研究

2.1“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这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以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以农业生产基地为基础,农户广泛参与的一种发展模式,能够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形成过程中要选择具有地区特色和优势农业项目,更好适应市场需求。该种模式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适合农户种植等特点,通过生产基地和农户的示范带动逐渐扩展到其他农户,促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地方龙头企业统一收购,打消了农户农产品销售疑虑。同时,企业能够紧密把控市场动态,能够保证生产数量和生产质量,从而不断增加农产品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青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主要有青稞、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近些年,地区结合自身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加速土地流转进程,同时还能够进一步降低农民群众的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2.2“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农民通过参股、土地使用权流转发现现代生态农业,这种模式有利于保护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同时还能够更好发挥出地区的区位资源优势,通过农民群众自发组织合作组织,农民群众自发加入,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组织化程度。“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的推广,不仅增加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还加快了青海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程,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在青海的生态农业发展中,“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是主要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形式灵活,方便管理,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发展模式由于政策扶持不到位,融资难度比较大,管理制度不健全,在今后发展中还需从管理、技术、资金、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2.3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设施农业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机械化技术,人为的为作物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以科学施肥、科学灌溉、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要手段开展病虫害防治,以植物共生互补促进农业实现良性循环。最近几年,青海省以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大棚,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农民经济收入进一步提升。

作者:孟克 单位:青海省乡镇企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对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思考[J].郝朝晖.统计与决策.2005(14).

[2]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探讨与现实应用[J].李广祖,张吉国.山东经济.2005(04).

[3]论以畜牧业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J].李书民,杨邦杰.中国发展.2005(02).

第3篇

1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据估计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将使我国的商业化土地资源更为紧缺,耕地面积也会不断减少,大量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弱,就业转移可能会严重困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意义

2.1它是高效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重要措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资源相对减少和农产品商品化需求趋势增加的矛盾也更加明显。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缺乏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多重压力,世界农产品贸易技术性壁垒呈现一种常态,推动各种农业科技发展频率增速,逼迫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向科学谋求更高的价值体现,大力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把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作为核心要素,深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

2.2它是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建立现代农业制度的需要。我国各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农业发展的新问题:农业生产中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较低,农产品出口依赖国际市场的代价越来越高,一些传统农产品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我们必须建立现代农业制度,以生态农业引领农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产值,调整区域性农业布局和经营方式,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非常重要。

2.3它是农业价值提升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农业综合产能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和资源消耗,来实现农业更大的经济价值。农业粗放式经营,造成生产水平低、生产规模不大、社会化程度低。农业中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短视做法必须改变,提倡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工业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有效结合,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实现集约化生产,减轻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突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导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幅提升农业产能的价值。

2.4它是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利用各自区域优势,结合国家相关发展战略,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多个省市县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试点,生态农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广,因为它的发展壮大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增强了对市场、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城乡统筹,构建和谐农村。

3、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不利因素

3.1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存在偏差。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即要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机制。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功,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完善和贯彻,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加强。比如有的地方,政策落实不得力,对农民的土地、水等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实施过度开发和利用,大大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3.2虚涨的农业资料和农产品价格。这与不同群体的收入和支付能力有关。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居于重要地位。而对于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会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不同区域的经济状况和农民收入差异,造成了虚涨的价格和泡沫经济,为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不稳定性。

3.3生态农业生产的跟踪服务体系不健全。在边远贫困的山区,还无法保证向农民提供足量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信息等服务,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例如,连续的农业信贷服务对于地方发展生态农业非常重要,毕竟生态农业盈利项目实施需要一定的周期,也受农时限制。另外,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信息服务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合理利用农业资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满足市场的多种要求,从而获得较好经济收益。

3.4我国不同地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衡。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但在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人口多,地域地理条件差异性大,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在一些地方,如果依靠种植业的发展,恐怕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新的机遇,应成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

4、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4.1创新农业发展观念。发展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消费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要积极探索利用工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即主动地结合农业现代化,借鉴使用工业化设施装备、工业化质量控制、工业化标准生产体系、工业化经营管理理念等手段,使生态农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

4.2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挖掘农业科技应用的潜力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如何创新农业科技体制呢?一要根据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加快研发适用的技术链。技术的重点要侧重于特色农产品,拉长产业链,深入到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也包含种子育苗,农产品深加工与保鲜、标准化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二要做好农业区域化布局规划。探索建立以县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的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建立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并深化县域的农技推广运行体系的改革;三要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引导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向生态农业投入资金、技术、人才,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农技推广中来,不断丰富完善“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模式,使不同区域发挥出生态农业的更大价值。

第4篇

1.1农户投资行为不同的形态

首先,在生产经营投资上,我国的农户投资行为呈现出风险厌恶、偏好、以及中性三种表现形态。在生产经营投资方面,风险厌恶型的农户基本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先进的技术要等到确认后,才开始应用。投资偏好型的农户接受农业生产技术和产品市场等信息比较迅速,具有应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倾向于通过技术来改变生产结构,从而达到增加收入的目标。而风险中性型的农户,处理这些信息行为缓慢,对新技术的应用具有被动性和延迟性。因此,大部分的农户缺乏积极性,生产经营投资少。其次,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的实施和部分农户脱贫的愿望之下,在平均生产经营上,农户支出方面具有两个原因:为了在土地资源上,获得更多的产出,不得不使用很多的现代生产要素;为了正常进行再生产,不得不购买价格高的农业生产资料。

1.2农户兼业行为

农户增加经济收入另一个渠道,农户利用农闲季节,出外打工。男人一般从事搬运工、建筑工、装卸工等,女的一般从事酒店的服务、饭店打杂等工作。这能很好地解决农户资源的短缺和人口生存的压力,成了农户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仅次于农业收入,改变了农户“过密化”的生产方式,改进了农户资源的配置。随着市场力量不断地冲击和改变,农户的生产行为,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以前在农忙的季节,如插秧,大多是亲朋好友帮忙完成生产,现在,农户开始选择雇佣劳动力的方式完成。充分的说明了农户开始具有衡量比较市场的意识,间接地实现了扶贫的效率。

2、贫困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特点

生存是人类的本能,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因此,农户的经济行为具有追求家庭福利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双重性和矛盾性。如病人需要家人的照顾,但是家人会失去获得收益的机会。自农村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经营的主体转向了家庭,激发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农户在经济利益和家庭福利最大化上,在不断地寻求均衡,从而促使效用得到最大满足;而家庭生活的稳定干扰到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的实现,在保障家庭生活稳定的前提下,农户经济行为才能按照市场导向追求收入的最大化和配置生产要素。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落后,农户仍然继续着传统的“不经济农业”,即一方面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求,享受独立财产,使农户具有致富脱贫的冲动,从而为了增长经济收入,不断地积累财富;另一方面在姻缘和亲子关系的家庭基础上,以家庭组织的稳定性作为生产行为的持久性。农户主体缺乏认识,忽略了生产、消费、投资等经济行为。农户的经济行为成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的手段。因此,农户经济行为的目标首先表现在满足家庭生活上。一般情况下,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如家庭人员结构、文化、资源等各个方面,贫困农户经济行为的决策方式和目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面对收入的增长和稳定,体现了农户双重目标的矛盾和协调。当前,农户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在农户进入市场的时候,由于市场发育尚不完善,收入稳定要求农户避开市场风险,而收入增长要求农户承担市场风险。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剧了双重目标的矛盾,也限制了农夫致富的动力。目前,生态农业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生态农业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为了满足人口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各国都建立了农业生态发展的目标体系。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是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效益。它的优点是能够提高农户的收入,通过保持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持续获得丰富的农产品,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然而,生态农业具有“外部效应”导致了生态农业和农户经济行为产生了矛盾性。生态环境的无偿性导致农户为了追求经济最大的利益,产生很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乱砍乱伐等。另外,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退化,加剧了我国资源的短缺,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加剧了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户经济行为目标之间的冲突,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很大程度上,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的矛盾性,阻碍了农户的积极性和生态农业快速的发展。

3、农户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贫困地区农户资源短缺,极大地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近年来,很多贫困地区开始关注生态农业的发展,并且正在努力创造条件。但是就目前来说,农户的经济行为在农业生态的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农户经济行为决定着农业生态的发展。

3.1农户素质对农业生态发展的作用

舒尔茨曾说:“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土地,但是它的差异并不重要,非常重要的是物质资本质量差异,而最重要的是农民能力的差异。”生态农业可以在劳动力丰富和高素质下进行;也可以在土地资金短缺和充足的情况下进行;同时也可以在传统技术水平和现代技术水平下进行,由于生态农业是生产经营的高度集约化,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容纳各个层次不同水平的生产条件。目前生态农业对农户的要求是实现“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的目标。因此,农户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确保农产品供给数量的充足,农户要生产出安全、卫生质量达标的绿色食物,这就需要新一代的农民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然而,目前我国贫困农村的劳动者普遍缺少技术专长,并且随着年轻劳动力的转移,面对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来说,剩余的老弱病妇这些半劳动力很难接受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因此,农户的素质问题对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很大的作用。

3.2土地资源对生态农业发展的作用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维持农用生产力的持续性,为了优化农户行为,真正保证农用地的持续利用:首先,保持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通过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规律,确定农作物合理的施肥实践、品种、方法等。其次,绝大多数土壤生物是独立存在的,如真菌、细菌、微生物等,在自然系统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都是通过有机质对动植物残体的分解得到的,所以土壤生物是养分利用的调节者。要促进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就要改善土壤结构,达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农户的生产行为会直接的影响到土壤生物的产生,如土壤耕作会导致土壤生物栖息环境的改变。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持土地生产的持续性以及更低总量的动态平衡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土地资源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土地制度的明确,会让农户产生稳定经营的预期,土地产权的合理性也会放置乱占耕地和乱挖资源行为的发生,只有在制度和法律上,保障农户享有土地的使用权,才能发展生态农业。

4、优化生态农业发展的农户经济行为

4.1引导优化农户的生产行为

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大力宣传农户经济行为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户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认识。引导农户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资产的增值和保值,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市场何法律法规,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保证一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如完善产能包责任制,建立有效地土地流转机制等。为了减少农业生产的波动,要完善农产品储备体系,帮助农户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保护农户的利益,从而调动农户生产的积极性,确保农业的持续发展。加强保护农业的力度,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大农业投资的力度,激励农户投资和优化经济行为,政府鼓励农户采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行为。农业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农业技术的根本,因此,要提高农户教育水平,加强对农户的培训,不断地增强农户的经营决策能力,优化农户的经济行为,达到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

4.2优化农户消费行为的衡量标准

优化农户消费行为是实现农户合理优化消费行为的过程。在农户消费政策目标的选择上,农户消费、农村经济、国民经济三者具有相互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关系,是国家消费政策制定的目标。因此扩展农户消费的领域,引导农户合理的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战略。为了防止消费规模膨胀,适度绝对农户消费规模,是一种动态、可持续的消费。处理好消费资料间的比例,与社会供给、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等保持一致,使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趋于合理。消费和生产密切相关,积极的消费对生产,具有促进的作用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根据适度的消费规模准则,合理优化农户消费结构,加强农村市场的科学管理,提高法制建设,降低农户交易成本,为农户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4.3创新土地产权制度

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创新土地产权制度要遵循下面的原则:保护农户的合法财产权益,充分有效地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要与市场经济取向一致。在土地归国家和集体的基础上,明确土地的占有者,即承包土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等。在一块土地上,农户具有使用、转让和出租的权利,但是农用土地的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农户可以把他当做财产传给继承人。因此,明确土地的产权,在生态农业发展上,为农户扫清了制度上的障碍,使生态农业效益和土地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总结

第5篇

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第6篇

关键词:喀斯特山地;生态农业;建议

1用产业化经营方式推动喀斯特山地农业发展

喀斯特山地农业具有资源分散,结构复杂,生产要素作用合力有限的特征,要向规模要效益,用生态提高效益,就要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组织起来,利用优势的生态环境条件,生产特色优质的农产品,将分散的绿色农产品有组织地推向国内外的高端市场,并创立自己的产品品牌,以优异的品质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产业化经营是实现规模效益的有效的组织手段,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要在遵循生态规律和原则的大前提下,把相对独立的各个人工生态生产系统按产业化经营的形式与要求融合起来,进行统一安排和组织[1],实行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走“小群体—大规模—大品牌,小农户—大基地—大市场”的发展路子,使其在总体上既能获得优质、营养、安全的绿色产品,同时争取生产产量最大化,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运行的良性循环[1],实现品质、品牌、效益的有机统一。

2用现代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

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能够减少产业污染,控制农业污染的发生,产业污染的科学防控与标准化生产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充分利用生态产业具有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循环的特征,在不同产业间做到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形成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通过不同生物种类的作用与食物循环利用,配合相应设施的辅助处理,实现污染物在系统内形成的资源循环利用与全量回收,向系统外的污染零排放[1]。

3政策与科技扶持,是喀斯特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成功的关键

一是建立生态农业生产积极的支持政策。把发展生态农业资金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对实施生态农业的先进单位给予奖励,政府建立和实行多种生态农业补偿方式,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直接支付,通过项目对向生态农业体系转型的业主提供资金支持,并与相应的环保措施挂钩[2],加快产业壮大。二是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科研和教育。注重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密切结合生态农业科研与教学,加快成果推广,定向培养生态农业科研技术人员,资助生态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社会经济服务、田间试验等[2]。三是加强生态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对生产者提供培训、信息和咨询服务,鼓励生产者发展生态农业,建立技术示范推广基地,推广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防治、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2]。引导消费,帮助消费者了解生态产品的价值和特点,促进生态消费市场形成并保持稳定增长。

4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的终端产品,生态产业在农业和食品工业中已经得到更广泛的重视。要保证绿色农产品品质,必须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即运用“统一、科学、协调、选优”的原则[1],充分利用喀斯特山地生产区域及区块相对形成的自然隔离的有利地形地貌特征,制订和实施科学的生产标准,把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产后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确保产品质量达到绿色及有机的级别高度。

5发展喀斯特山地农业的主要措施

(1)建立规范科学的绿色农产品认证机制,充实和健全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积极开展产品认证工作[1],加速进行特色生态农产品的产地及品质认证,以认证促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品牌化。(2)根据国际和国家有关标准,结合各地的情况,制定和完善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标准和加工操作规程,包括农产品原料产地的环境要求,肥料、农药使用、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以标准化管理来强化绿色产品的质量保障体系[1]。(3)对农产品实行最低标准的无公害化生产,用无公害化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对包括田间生产操作、机械应用和加工、保鲜、贮运、销售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控。(4)加强喀斯特山地农业生产发展,逐步实现清洁生产。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分析,在现阶段和未来很长时间,都是喀斯特山区农业产业的主要方向。产品主要应定位在无公害化生产的层次上,逐步减少化学品的使用,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1]。因地制宜开发区域特色有机肥料,增加对绿肥、饼肥、菌代料肥、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废渣、沼液、畜禽肥、微生物肥,生物农药、化学农药等的使用补贴力度,加快以有机物替代化肥及化学农药的进程,实现清洁生产。

6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推进喀斯特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对农业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熟悉者、影响者、保护者、受益者,农民的生态意识,直接受到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1]。自然农业低产、低效,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食品保障,农民缺少主动增加投入的动力;石化农业是以持续增长的高投入,获得高收益,这样的经营方式难以持久和主动调整,带来的是农村日渐严重的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见,生态意识淡薄,直接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劣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涉及到全体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影响着工业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同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为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指明了方向[1]。

7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补偿和奖励机制

(1)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及地方财政支付生态补偿和增长机制,持续加大环境生态转移支付额度,形成长期可靠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基础。(2)征收“生态税”。税收作为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在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应该考虑设置生态税种,使用方向是生态补偿与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3)政府“赎买”。划定生态公益林保护区,禁止商品性采伐,生态公益林由政府持续赎买和持续支付,支持恢复、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起生态保护也能获得经济效益的体制,要让保护者充分受益,以利形成一种全民的生态、文明的生态、科学的生态、和谐的生态,让生态文明持续为农业贡献力量。(4)制定对生态保护和建设成绩显著的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全民、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作者:郎元兴 单位:兴义市农业和扶贫开发局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前瞻性原则。对于观光农业园的开发也不能一味地去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失去自我和前进的机会,因为游客的需求具有多样化和易变性的。因此,观光农业园的开发一定要具有适度的前瞻性,即要采用适度超前的定位策略,做到市场定位有高度,项目开发有深度,资金投入有力度,从而保证观光农业园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从而最终引导游客消费。

(二)主题性原则。主题是旅游体验的基础和灵魂,是营造环境、营造气氛、聚焦游客注意力、使游客在某一方面得到强烈印象、深刻感受的有效手段。在体验经济背景下,观光农业园的开发必须遵从主题性原则,只有如此才能能够充分打动游客使之留下深刻感受和强烈影响。

(三)深度体验原则。体验经济背景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表层体验,他们更渴望的是深度旅游体验。因此观光农业园在开发设计上必须要强化活动项目的广泛参与性,足以引导游客深度参与旅游活动,创造出美好而深刻的体验留下甜美而深刻的印象。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旅游开发者必须要在互动性旅游项目的设计、游客消费技术的提升、深度体验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努力。

(四)系统性原则。观光农业园的整体性决定了旅游开发必须根据旅游业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进行配套发展,即要充分利用现有观光农业旅游资源,保证园区原真性原则即观光农业园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其真实性程度,以保证游客体验的原真性。在突出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各种项目的综合开发和优化组合。

(五)特色化原则。特色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观光农业园的特色越突出,项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越强,因此观光农业园开发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开发建设中充分揭示和发展具有特色的和吸引力的农业景观,原汁原味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形成鲜明的主题。

二、生态农业观光园开发的措施

(一)统筹布局、科学规划。建立大型观光农业园区,增强规模效应。由于目前的观光农业园大多数规模较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建议采用三种途径建立大型观光农业园,一是利用现有的大规模农业基地,根据其特色、区位优势等将其开发建设为大型观光农业园。二是合并小型观光农业园,即将具有地理位置接近的现有的小型观光农业园进行合并,开发成为大型观光农业园。

(二)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开发观光农业产品体系。农业观光园作为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的一个单体组成部分,不能各自为政,独自发展,必须统筹规划,互动联合,串点成线,构建完整的、具有特色的区域观光农业产品体系。

(三)树立品牌观念,实施精品带动战略。观光农业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身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吸引力和持续性,因此在观光农业园开发过程中一定要体现这些特征,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旅游精品,而旅游精品必然会形成增长极,使观光农业园区发展为服务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名牌观光农业园,而利用其名牌效应和辐射效应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周边由此发展起来的园区又必然会反馈品牌园区,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延长目的地生命周期的效果。

(四)树立整体观念,采用多种营销手段。观光农业园的开发中,应树立整体观念,打破行政界限,联手营销,制定营销策略,这样既可减少营销成本,又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针对目前国内农业观光的园现状,可采用以下策略: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利用多个渠道销售、统一策划、系统促销。

第8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 贵州 问题 发展

一、贵州省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贵州省农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贵州省内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河谷深切、石多土少、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本来就不适宜大面积农耕。大规模的陡坡垦殖,导致整个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失调,引起了以水土流失为中心、以石漠化为极端的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导致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问题:垦殖指数高、坡耕地占耕地的比例大、林草覆盖率低、耕地质量差、水旱灾害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及石漠化现象严重,据统计,贵州省的石质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2.1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9%,并且还在以每年9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2、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增收困难

农业比其他产业的利润率低,这是因为中国农产品市场接近或者就是完全竞争市场,并且由于实行,使得每家每户的生产农产品的数量很小,而产品利润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销售量成正比,这就决定了农民种地没任何利润可言,甚至是一种赔钱的生产,土地产出属于报酬递减,这种情况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垄断竞争地位的其他产业、行业中很难见到;另外贵州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更为严峻,由于贵州地方多山地形、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目前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适度规模经济方向发展,故未来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贵州农业如不改变发展的思路,转向重点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即走生态化发展道路,以此来形成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形成利润,便会陷于更加恶劣的境地。

二、对贵州农业问题的分析

1、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毁林造田”现象发生及扩大化

发展生态农业,面向市场因地制宜转变思想不再“以粮为纲”思想为主导,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种植果树等这样便会很大程度上避免“毁林造田”发生和扩大化,避免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2、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发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避免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利用当地地理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可以发挥出山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把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的土地转变为利于畜牧业、种植业等农业发展的有利地理位置,避免了山地为主的地理位置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小麦、水稻种植的相对优势,避免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3、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收

提高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农产品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以几亿计算,而购买者也是几亿或十几亿计,产品完全无差别,对价格的控制能力没有一点,进入一个市场很容易,处于这样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即农民都微不足道、可有可无,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一家一户的销售量又很少,一般的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故没有超额利润可讲。另外,由于贵州地区人多地少且以山地为主,不利于机械化耕种,而目前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适度规模经济方向发展,故未来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贵州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未来形势更为严峻。

怎样使贵州地区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力、或者说市场竞争力,是增加贵州农民收入的关键之所在,尤其在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的情况下意义更加重大,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增加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结合贵州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可见贵州农业只有加大力度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等,即走生态农业道路,才能使产品有差别,并且生产、销售者数量也变得较少,故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力会增加,而不会沦为价格接受者的不利位置,使贵州农产品由“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转变为“处于垄断竞争市场中”或者说“处于寡头垄断市场中”,从而提高了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完全可以说即使没有环境问题,贵州农业也应该走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4、贵州省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优势

(1)气候条件优势

“欠发达、欠开发”,这是贵州的基本省情,由于开发较晚,使得贵州得以保存了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生态,从而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更为明显。例如,贵州92.5%的面积是丘陵和山地,以前交通不发达,但在生态上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自然生态上,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9.9%,比全国高出1.2倍。贵州复杂多样的喀斯特地貌条件和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在农业生态上,由于气候、生物的多样性,又有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加上工矿企业不多,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前景广阔。

(2)工业化初期省情优势

贵州省工业欠发达,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这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从工业化进程来看,这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即从生态化建设的角度看,由于“三废”污染少,环境被工业化破坏程度小,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前景广阔,则更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更易于树立起一系列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形成市场竞争力,易于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以及贵州工业产业生态化的建设,在目前流行绿色消费、吃天然食品的现阶段以及未来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3)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农产品

可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消费浪潮风起云涌,吃天然食品,喝天然饮料,穿天然纺织品,用天然物品,已成时尚;各种无公害蔬菜、有机大米、绿色禽畜水产品为公众所青睐。当前国内外市场对绿色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席卷全球的绿色消费浪潮从食品消费开始逐步渗透至生活消费的其他方面,反过来又影响、决定着许多部门的生产,尤其是农业方面的生产;并且绿色食品的消费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加,根据对一些市民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调查可知,绝大多数市民不仅喜欢消费这种有益于健康又能保护环境的绿色食品,同时也很愿意出相对较高的价格;再者就是绿色食品在出口方面也享受到一定的政策优惠。可见贵州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展手脚地加大力度发展绿色农作物,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有利地保护了自然环境。

三、发展生态农业――贵州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特色农业

贵州省要在特色优势上下功夫,抓住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农产品。立足于各地的自然优势,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贵州省很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主要包括:辣椒;小水果;干果;竹类;中药材;贵州地方特色畜禽产品,如香猪、平坝灰鹅、香羊、三穗鸭等不仅肉质鲜美,且产品质量上乘。除以上几种特色农产品外,贵州省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还有:苡米、魔芋、芸豆、酒用高粱等。总之,贵州省特色农产品很多,有马铃薯、油菜、烤烟等传统优势农产品,有蔬菜、猪羊牛肉、油桐籽、水果、中药材、竹叶、茶叶、生漆、核桃、板栗、竹笋等潜在特色产品,只要引导得当,开发有方,就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农产品产后加工,培育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应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商品意识,合理布局,重点发展,抓好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

2、发展绿色农业

贵州发展绿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一是农药化肥施用水平低,生态环境较好。二是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省有可供开发的实用植物500多种,地方畜禽良种39种,特种经济鱼类10余种。这些资源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三是气候类型多样,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为绿色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贵州省工业欠发达,“三废”污染小,化肥、农药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低纬度、高海拔的优势,农产品农药残留量低,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天然理想场所。如果把普及沼气给抓上去,让农家肥和有机肥成为主要肥源,就可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再加上贵州不少地方富硒、富锌,有些作物是维生素之王,是有益的健康产品。如果我们把自然生态保护于经济社会建设之中,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就是建设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贵州省还是全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长在山坡上的纯天然、无污染的芳香植物就有580多种,占全国香料品种的71.4%,仅次于云南,可见发展绿色农业是贵州农业发展的优势,要进一步加强原料基地建设,进行标准化生产,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做实绿色农业,做优质绿色农业,做精绿色农业。而从贵州省的省情看,要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放在农业结构战略化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突出位置,从政策和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而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应注意以下几点:市场定位要准,标准水平要高,运作载体要强,市场营销要活。

3、发展高效农业

要发展好高效农业应主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抓品种。要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市场前景比较好的花、果、药、树、茶、菜等特色产业。第二,抓基础。贵州省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道路、水利比较差,有的道路是“晴通雨阻”,有的农田是“望天水田”。第三,抓科技。要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抓好科技一条龙服务,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质量、提高单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第四,抓管理,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社来加强农村的管理工作。要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把合作社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力量。第五,抓服务。要抓服务的内容很广,要重点抓好农村的流通服务,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健全市场流通体系,要加强农产品快速通道建设,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开展农业贷款抵押担保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要搞好防疫体系服务、优良品种的服务等服务,要抓一项成一项。

4、发展循环农业

贵州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贵州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要求。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近海内地,海拔较高,不靠长江干流,不靠海岸,是农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之一。贵州省虽然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是各地地貌类型复杂,山地面积广布,气候类型多样性,光照和热能区域差异显著,气象灾害种类很多。省内虽然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 部分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很突出;干旱年份降水量季节变化大, 在农作物大量需水季节出现降水量短缺的现象。山区土层薄,蓄水能力极弱, 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差,连人畜饮用水有时也得不到保障。贵州省也是宜耕地较少的省份,各地人均耕地占有量极不平衡。贵州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说明了发展以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对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第二,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贵州“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广大农村呈现“贫困面大、贫困度深”的特点。2004年全省有48个贫困县,占到全国贫困县总数的8.11%;贫困人口达910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数的11.38%;行政区域面积为10.35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3.11%。因此,应从保护生态着手,发展循环农业,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率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第三,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客观要求。伴随着人们食品结构的改变,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市场准入的主要门槛,绿色壁垒已成为阻碍农产品出口的重大障碍。因此,应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适应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发展循环农业要依托科学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是贵州省尽早实现农业国际化目标和长久占领国内市场的客观要求。

5、发展畜牧业

大力发展贵州省草地畜牧业意义重大:第一,发展草地畜牧业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贵州省各种资源。第二,发展草地畜牧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治理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由于贵州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上游,又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山区,发育强烈的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 %左右。贵州地区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坡度大,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生产水平极为落后,经济增长方式曾一度误入歧途:“吃饭靠山、用钱靠山、大肆毁林、毁草开荒”,长期对森林、草地进行掠夺式经营,以致造成生态极大破坏。第三,加大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是改善和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第四,发展草地畜牧业是贵州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贵州省虽然是个农业省,但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0kg,目前尚有300多万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另外饲料用粮又占整个用粮的1/3以上。要改变这种状况,减轻粮食压力,要开发草场,发展草地畜牧业,以草换肉等以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要加强草山草坡的改良与利用,提高牧草质量和牛、羊、兔、禽、奶的转化率,可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的产值。把发展草地畜牧业作为贵州省农村的经济支柱和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将大有作为。第五,发展草地畜牧业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加科技投入,确保科技的支撑力度;要加大对广大畜牧养殖专业户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其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示范场和专业户的典型示范和技术辐射作用;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省外草地畜牧业的先进技术,结合本地实际使之逐步本土化;认真总结贵州省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成功经验,及时推广运用,并逐步建立贵州省草地畜牧业的科技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有力地避免和防止环境破坏、有力地保护好环境,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是贵州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第9篇

关键词: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生产活动

1要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才能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首先,要尽量使垃圾能够得到利用,使垃圾变废为宝;要增加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处理做法,积极探寻处理方法,把垃圾分成不同类别,要采取分离垃圾的做法,还要积极加强对城乡居民生活垃圾的治理;其次,保证小康社会的建设,建立绿色的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环境的污染得到抑制,才能改善农业环境的污染现状,只有实行好的规划,要积极做好城乡工业布局的规划,把对环境的污染治理工作做在污染之中,必须加强城乡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建设好生态环境;再次,解决资源的循环利用,农村沼气得到大力应用,要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的应用。一方面,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使有机肥料得到大量利用,还能够为农村的植物增加有机肥料,还有利于缓解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净化农村环境,沼气使用量的增大。把有用的水用到实处,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提倡节约用水,我们还要积极建立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设施,在建设现代化农村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业生产力[1]。

2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研究,要从保护农村耕地资源出发,对于农村的耕地,保护耕地是防止资源退化和缩减的有效措施,实施在行动中,农村耕地的红线要始终记在心中,在农村要对耕地资源实施合理开发和保护,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农民不能失去了基础,更不能失去了耕地。使农村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保证,在调整中绝不占用耕地面积,达到严格限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基本农田建设,坚决不能触动底线,一定要加强规划管理,当地政府要把加强农村生产的建设用地。提高农业灌溉利用率的农村生产方式,建立创新的,这样就可以转变传统的大水灌溉农业的生产方式,积极构建节水型的农业生产体系,要组织农民,应积极推广节水技术,主管的农业部门,要利用高科技保护水的蒸发速度,要对农村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模式,积极加强保护水资源[2]。

3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的必经之路,这样才能使中国农业生产之路,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要从原有的观念的转化中,逐步转变只是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资源得到大的收益,不断提高农村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中,可以利用中国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它有利于缓解中国农业资源的短缺问题,这就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宝。

4要积极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使广大人民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才能够尽快增强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对环境意识淡薄的现状,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必须提倡宣传教育,这一点必须要让广大农民知道。首先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深刻的认识到环境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广泛宣传《森林法》、《土地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积极行动起来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其次,提高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使人民将环保意识上升到生存意识,增强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加快培养社会公众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的激情,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到良好促进,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工作去落实,使农村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同人民一道认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要充分发挥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3]。

5结束语

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大事,需要全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人民的大事。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使中国人民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梦想,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这样才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为全体人民谋福利,这样才能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又要积极利用环境科学手段,考虑生态资源的保护,必须坚定的方向,注重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对于国家和社会已经各阶层的百姓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周赫男.农业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渤海大学,2013.

[2]张铁亮,周其文,郑顺安.农业补贴与农业生态补偿浅析——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J].生态经济,2012,(12):27-2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