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7 11:27: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茶文化的源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英汉习语 来源 中西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from Idioms
ZHANG Xiaohong
(Department of Research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 Railway Police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53)
AbstractThe language of idiom is the cultural carrier and the language essence.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origi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 from several aspects, which helps us to find ou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order to learn idioms and use them freely.
Key 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origi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 习语的概念
习语是idiom一词的汉译。Idiom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idiom指习语、成语之意。广义的idiom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 expressions)等。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将idiom定义为:习用的一组词,其意义不能从词组里的单个词的意义演绎出来。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认为idiom是词组、结构或表达法,在特定语言里被视作习用单位,其结构特殊,或意义有别于其构成词的字面意义的相加。《辞海》将汉语熟语定义为“语言中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改变其组织,且要以其整体来理解语义。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①《现代汉语词典》将汉语成语定义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的熟语或成语与英语的习语基本等同。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熟语或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思维方式、无不在熟语或习语中淋漓尽致体现出来。②
2 英汉习语的来源及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作为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英、汉习语极为丰富且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其蕴含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反映出两个民族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所以了解英汉习语的来源及文化背景对于习语的理解和使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2.1 习语与地理环境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英国所处的岛国的位置,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英语习语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很多英语习语与水、鱼、海洋、船舶等有关。如:The old man thought that too many people now let good manners go by the board(这老人认为太多的人现在抛弃了礼貌修养)。 He is all at sea as to what to do next(他不知下一步要做什么)。Still water runs deep(静水流深)。 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小池里的大鱼,意思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英国天气多雾,所以有些习语与雾有关,如:be lost in a fog (如堕烟海,指对某件事感到稀里糊涂)。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很多汉语成语与土有关。如“挥金如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寸土不让”、“大兴土木”等等。再如,英国人的生活与马有关,英国绅士给人留下的形象就是带着一顶黑色礼帽坐着马车,所以英语习语中表示一个人强壮是as strong as horse, 中国人的劳作与牛有关,所以是“力大如牛”。
2.2习语与《圣经》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它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语中许多诗歌、戏剧、小说都以《圣经》为题材来源,《圣经》的语言,尤其是其中的习语,对英语有广泛的影响,许多英语习语都来源于《圣经》。譬如“to 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是指两种事物格格不入,互不协调的意思。亚当被喻为“人类的始祖”,也被喻为“人类原始的罪恶本性”,因此,习语“old Adam”意思是“原罪”。再如“an eye for an eye”和“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表示“彻底的对等报复”,相当于汉语“血债要用血来偿”之意。汉语成语也有很多来自中国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画龙点睛”“三顾茅庐”“纸上谈兵”等。
2.3 习语与神化传说
希腊文化与《圣经》一样在欧洲传统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的许多神话传说在使用英语的国家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因此在英语习语中就有大量的借鉴和引用。如apple of discord意思是“不和的根源、发生纠纷的事端”源于希腊神话:佩琉斯和忒提斯举行婚礼时忘记了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Eris)。这位女神大为恼火 ,留下一个刻有“献给最美者” 的金苹果,引起了雅典娜、赫拉和阿芙洛狄忒的纷争,此事导致漫长的特洛伊战争(Trojan War)。类似的还有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意思是里应外合,Achilles’heel (惟一致命弱点),a Pandora’s box (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汉语成语中也有来自神化传说或寓言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诸多此类的英语习语或汉语成语,需要学习者日积月累,才能准确地掌握及运用他们。
2.4 习语与文学作品
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也是英语习语的来源。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英语习语。《哈姆雷特》(Hamlet)是莎翁的悲剧经典剧作。这个凄惨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习语佳句。如:第三幕第四场中的hoist with one's own petard,petard是早期的炸药箱,在战争中用来炸开城墙;但是因为当时的科技含量低,拿起炸药箱的士兵常常还没等到撤离,炸药就爆炸了,结果令自己炸伤或者炸死。hoist在这里表示“爆炸”。后来这句台词被加以引申,用来比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害人反害己。a Barmecide feast(画饼充饥)源于《天方夜谭》,阿拉伯王子Barmecide用自称珍味而实质系空杯空盘的筵席请客。Shangri La(世外桃源)源出英国作家希尔顿(J・Hilton)的小说“Lost horizon”。汉语成语也有很多来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举一反三”出自《论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耻下问”也出自《论语》;逃之夭夭来自《诗经》。
2.5 习语与习俗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习语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在饮食方面,面包(bread)、牛油(butter)、果酱(jam)、奶酪(cheese)都是西方人的家常食品,所以在英语习语中就有bread and butter(谋生之道)之说。大米和面食是中国人的主食,汉语中就有成语“鱼米之乡”,歇后语“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等。再如,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同一种宠物的态度不同,那么与此种动物有关的习语就会表达说话人不同的含义。英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部分没有贬义,说某人很幸运是You are a lucky dog,而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哈巴狗”、“狗腿子”等。
以上从五个方面探究了英汉习语的来源及文化异同,要想真正了解和掌握英汉习语,并运用于实际的语言表达中,必须勤查多记,寻根问底,切忌望文生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习语这一语言的精髓,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增加对英汉文化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河南省2009年度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公安部招录体制改革下警务英语的课程定位和发展方略》
注释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9703
1 茶文化旅游定义
茶文化旅游在业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专家学者们分别根据旅游、茶文化各自的特点做出了阐述。王京传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以休闲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1]。孙艳红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体察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为吸引物,以增长知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茗观景为目地,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旅游[2]。姚国坤、高旭晖对茶文化旅游也有不同的认识:将茶文化相关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对其综合开发和全面开发形成新的旅游方式,通过观光、参与体验等游览方式,使游客获得知识的熏陶和内心的愉悦。
2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2.1 历史价值
祥源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中国历史名茶,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伐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著名红茶精品;祁门红茶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一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驰名于世。《祁红复兴计划》称:“吾国出口红茶声誉最大,价格独高除印度大吉岭所产,无与相颉颃者,举世红茶,唯此两种”。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祁门红茶获得一等金质奖章。这一系列关于祁红荣誉和史料记载使祥源祁门红茶文化影响甚广,同时也为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
2.2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近年来,祥源祁门红茶产业迅速发展。至2014年,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分为历口茶园、金山茶园为主(图 1);年产干毛茶达6000多t,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茶园面积快速扩张的同时,茶叶产量、产值同步增长。自2005年以来举办了多届国际祁门红茶节,举行了大型文艺的演出,全方位展示了红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弘扬祁红文化,提升祁红品牌,促进祁门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
3 发展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的意义
3.1 推动祁门旅游发展,提升祁门知名度
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祁门要发展旅游,应该转变旅游业发展模式。茶文化旅游集观光、娱乐、休闲、体验为一体,与当代旅游者追捧的旅游方式十分契合。同时开展祥源祁红茶旅游能够调整祁门旅游发展结构以及带动祁门县内其他景区的发展,进而推动祁门旅游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能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了解祁门,从而提升了祁门的知名度。
3.2 增加茶叶销售,促进茶产业发展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紧密结合的旅游方式。它将茶叶的采摘、制作、饮用、销售等环节与旅游者的内在需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茶文化旅游的开展使游客更直观地了解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使游客对该品种茶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3]通过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使茶叶销售量增加,进而提高茶产业的收入,又能进一步促进整个茶产业的发展。
3.3 带动祁门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
随祥源祁门红茶产业园开园,中国祁红博物馆开馆迎客,给当地茶农和连锁景点带来经济收益逐年增加,通过祥源祁红茶旅游的发展拉动祁门县交通、住宿、餐饮,商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由政府搭建平台,给企业和农民机遇,自发地投资建房,开办农家乐,推动一产变三产,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极大提升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分析
4.1 区位优势
祥源茶祁门产业园位于皖浙赣三省交汇处的祁门县境内,距杭州、合肥、南京、南昌车程均在4 h左右,特别是高铁开通后,黄山至合肥1.5 h、至南昌2.5 h,至杭州3.5 h,交通便捷,除南昌、合肥外均为经济发达区域,拥挤的城市和膨胀的人口为外出旅游提供客源保障,为茶文化旅游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4.2 资源特色优势
祥源祁门红茶,祥源祁门红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工艺等在国内众多的茶文化品牌中一枝独秀,并在巴拿马世博会获得金奖荣誉,祥源祁门红茶拥有1万亩的茶园基地,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第一座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中国祁红博物馆,目前亚洲最先进的现代化制茶工厂,都彰显祥源祁门红茶独特的文化元素。
4.3 产业价值链优势
近年来,随着红茶文化的2次发掘与传播,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体的特色旅游模式深受游客的青睐,并且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在皖南区域内有自己的其它文化类景区、酒店、营地、旅行社、商业等资源,可以形成互补和引流,易形成价值链和集群效益。
4.4 政策优势
为了促进祥源祁红茶旅的发展,祁门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且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制订完善区内茶文化旅游规划,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尤其是每年一度的国际祁红节,更是得到祁门县政府的重视,不仅邀请茶企业参加展销,而且还组织到祁门茶厂、茶园的旅游大巴,这些措施都对祥源祁红茶旅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5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5.1 区域旅游品牌竞争压力大
在整个皖南地区,旅游产品基本以黄山、西递、宏村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为主,只有在春季采茶时节,旅行社才会以此作为旅游产品投放市场,由于观光旅游为主,游览时间短,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区的旅游发展刚刚起步,外界的知名度小,旅游市场尚未开拓,与之相对应的周边景区,知名度高,发展成熟,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所以竞争异常激烈,给景区的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5.2 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进入性差是困扰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应高度重视区内、区外交通网络的建设;祥源祁门红茶文化产业园目前标识系统不完善,旅游人才奇缺,导游人员讲解不规范,厕所等基础设施有待提升;住宿设施资源目前主要以祥源祁门红茶周边宾馆和农家乐以及所在地祁门县城酒店为主,接待能力不足,缺乏服务意识,急需提档升级。
5.3 旅游产品开发相对薄弱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目前开发利用的水平低,产品处于最低的观光层面,体验不足,附加产品开发不足,没有形成2次消费,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旅游产业链有待完善,由于景区刚刚起步,没有门票收入,线上旅游互联网平台和线下旅行社推广的积极性不高。
6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6.1 突出“茶”旅特色,整合区内旅游资源
祁门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发展旅游应突出“茶”为特色的旅游地形象,以“一圈两翼”(一圈:祥源祁门茶园以及祁红产业园;两翼:牯牛降国家4A级自然保护区,倒湖十八湾精品旅游区)为总体开局,以祥源茶园生态旅游区(金山茶园、沥口茶园)为主要依托开发,辅助开发牯牛降生态旅游区、大洪古道历史文化区,打造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为主线的旅游产品;形成以茶文化旅游为主体,生态旅游为支撑,历史文化为底蕴、休闲农业、工业遗产旅游为补充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4]。
6.2 开发“茶”旅产品,提高参与、体验性
开展茶文化旅游要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旅游产品,如茶园生态观光游、制茶车间游、茶文化亲子体验游等。可针对小朋友推出以亲子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游览茶园,学习茶文化知识、茶艺、茶礼,向父母敬茶,并让小朋友到茶场亲身体验一片树叶变成茶汤的过程;对中老年游客,则应以养生度假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品味茶文化、内涵,体味茶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制茶饮品。
6.3 丰富“茶”旅线路,感受徽派文化
开展茶旅专题线路游、生态文化线路游、徽文化线路游,传播祁红文化和徽文化,对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茶旅专题游以茶园观光―制茶车间―祁红博物馆―非遗展示为代表,生态文化游以区内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大洪古道遗址、古戏台为主线的2日游,同时与周边景区联动,开展跨区际旅游线路,包括黄山―西递宏村―祁红产业园为代表的特色旅游线路。
关键词:迁徙文化;茶文化典故;影响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所形成的文化自然也是多元文化。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战争或者自然因素的影响主动或者被动进行大规模的迁徙,由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特殊的迁徙文化。而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发现茶叶的价值,并大规模种植,当前已经形成多种知名的茶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由茶衍化出茶文化,而茶文化的典故正是茶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典故的形成除了当地人文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外来迁徙文化的作用。
1民族迁徙文化内容概述
由于某种原因或者是动机,民族成员部分或者全部离开自己原来的居住地,到其他地方进行居住。随着民族群体迁入到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往往也会形成民族文化的变迁,我们将此中现象称之为“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指的是因为本民族内部的发展,或者是各个民族之间由于相互影响,使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从风格、模式到结构等发生变化。造成文化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外部的,即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造成的变化;另一个是内部的,主要是由于民族内部的发展所引起的。迁徙文化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比如住所文化变迁、饮食习惯文化的变迁以及风俗习惯的变迁等。
1.1住所发生变迁
住所最主要的功能是让人们避免受到水灾或者风雨的侵犯。不同民族的住所不同,会受到各民族所处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的影响。住所文化变迁,比如说游牧少数民族,他们为了便于迁徙,所以建筑一般都是容易建造和容易拆迁的,但是随着他们迁徙到内陆或者中原地带之后,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再加之当地生活方式的影响,他们的住所逐渐发生变化,开始具备定居的特点。
1.2饮食习惯发生变迁
饮食习惯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所积累下的生活习俗之一。不同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不同,因此饮食习惯也有着巨大差异。比如在北方民族食用的主食大都是蔬菜、乳和肉等,而南方则是以大米、蔬菜等为主。随着历史上或自然因素或战争因素的影响,北方民族在向南方迁徙的过程中,其饮食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3风俗习惯发生变迁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或者地方最主要的文化特征。一个地方或者民族的风速习惯包含了丧葬、婚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风俗习惯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随着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变化,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当人们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其风俗习惯也会受到迁入地大环境的影响,进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2茶文化典故的形成过程
2.1茶的发源及特征
茶本身是位于我过南方的一种嘉木,随着茶价值被发现,经过千年的发展,茶叶已经作为一种保健饮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茶不仅是我国南方人对整个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而且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一种贡献。茶发源很早,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传说茶源于荼字,是从黄帝的名字中演变而来的。茶是一种小乔木或常绿灌木植物,属于山茶科。茶一般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被大范围种植。我国的茶区一般有三个地域,分别是江南和西南代表的一级茶区;江北,西北代表的二级茶区;华南地区代表的三级茶区,在云南地区更是生长着大量的野生大茶树,茶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比如有排毒、养生的作用等。
2.2茶文化内容阐述
茶文化包含整个茶品的过程,比如品评茶叶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等。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达到精神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是饮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宗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在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比较喜欢品茗,甚至有的地方更是将饮茶作为一种艺术享受,大力推广茶文化。茶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即茶文化典故,不管是茶的起源、还是各种茶类的发展等都有着不少相关的典故。
2.3茶文化典故简述
2.3.1关于茶文化起源的典故据相关史料记载,茶最早发源于我国,而就其发源也有不同的典故。常见的关于茶发源典故有三种,分别是:第一,神农说,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和农业、植物有关的起源都会归结于神农氏。唐朝陆羽的《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第二,西周说,在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华阳国志》中记载,茶最早产生于西周武王伐纣时期,在巴国,也就是现在的汉中和川北一带就有人将茶纳贡于周武王了。第三,秦汉说,当前最早的比较可考的茶学资料出现在汉代,《僮约》为西汉的王褒所编著,此文详细的记载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情况。在其文章中可以发现,当时的茶已经成为社会饮食中的构成部分了,而且还把茶作为待客的珍贵之物,可见茶具备了比较重要的社会地位,
2.3.2不同种类茶具有的特殊典故我国茶园面积广博,茶的种类自然多样化。不少种类的茶都有其特殊的茶文化典故。比如台湾的冻顶乌龙,就传说是一位林凤池的青年去福建参加科举考试,后来高中决定回台湾探亲,在出发前去武夷山游玩,发现乌龙茶,并向茶农购买,带到台湾南投县种植,便产生了冻顶乌龙。又如龙井茶、虎跑泉;茉莉花茶等,我国不少的种类茶都有特殊的典故,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3迁徙文化对茶文化典故所产生的影响
3.1迁徙文化丰富了茶文化典故的内容
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受到自然灾害或者是各民族战争的影响,不少民族选择迁徙到别的地方。由于迁徙的存在,使得茶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自然也使得茶文化典故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在唐朝时期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唐朝时期中国的一部分人迁徙至日本,将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带到日本,因此现代日本人所钟爱的茶文化是起源于中国。日本的饮茶风尚,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时代,由中国唐代的鉴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学僧最澄法师带入日本,并很快在日本的上层社会流传。到了十五世纪时期,日本的名僧村田珠光,采用十分大众的形式来将品茶和鉴赏茶叶的内容与佛教结合起来。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茶道艺术,此种茶道提倡茶禅合一,旨在清心。从此之后佛门逐渐普及到民间,进而形成了二十多个流派。比如松尾流、宗偏流、南声流、石洲流、细流、内流和乐流等。到十六世纪时期,丰臣秀吉时代的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创立了一派茶道。一派茶道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也是迄今日本流传最广和影响最深的茶道艺术。由此可见,迁徙文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种茶和品茶,而是与茶相关的文化以及典故内容的丰富,为茶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3.2迁徙文化创新了茶文化典故起源的类型
关于茶文化典故的起源说法多种多样,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典故发源形式有三种,分别是西周说、神农说和秦汉说。但是在英国,有不少人认为茶文化不是起源于中国,而是起源于印度。这种说法的来源是因为,在历史上曾有英国的一支军队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茶树,于是就有人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但这些茶树是由部分的印度人在中国受到当地文化习俗和种茶饮茶习惯的影响,进而偷种过去的。毕竟在几千年的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从未记载印度种茶的说法,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或许他们都犯了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那就是,茶树的历史很长,甚至要超过人类的历史,因此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就可以说茶文化起源于哪个地方。最早的制茶和种茶记录都发生在中国,所以茶是起源于中国。迁徙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丰富,不仅包含住所形式的变化,而且也包含了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变化,正是由于部分印度人来到中国受到当地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的影响,这才使茶文化起源的典故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创新。
3.3迁徙文化促进与佛教有关茶文化典故的发展
佛教缘起于印度,古时候将其称之为天竺。在唐朝时期,政治清明,朝廷大力鼓励僧人引入佛教,也有不少国外的僧人极力传播和推广佛教。而佛教和茶文化相结合的典故有很多,比如中国人所惯用的“吃茶去”,就是源于禅林用语。这句话最早源于唐代僧人从惗禅师的口中。从惗禅师是山东青州临淄人,幼小出家,他一生都崇尚茶、爱惜茶,几乎是唯茶是求。在他每一次说话时,总会说一句“吃茶去”。比如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的诗人赵朴初就曾经引用了“吃茶去”这一典故,在他的诗句里面有这样两句诗词:“空持百年偶,不如吃茶去”。甚至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也引用到了“吃茶去”这一典故。当前“吃茶去”这一典故已经成为中国人以茶会友、用茶的习惯用语。也正是由于少部分人的迁徙,将国外的佛教文化传播至我国的境内,再与当地的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形成不少和佛教相关的茶文化典故。促进了佛教和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总结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又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长时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的迁入迁出,使我国的迁徙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于我国的茶文化典故的发展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迁徙文化的影响,不仅使茶文化典故的起源得到创新,而且也丰富了其发展的内涵。尤其是茶文化与佛教文化所产生的典故,更是流传至今,被现在不少的人所沿用和喜欢。
参考文献
[1]郭雅玲,冯会,郑明芬,黄晓敏.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与产品发展探讨[J].福建茶叶,2011(2):43-47.
[2]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3]叶丽琴.温州茶文化及其对温州茶产业发展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4.
关键词:道德教育;茶文化;关系;探究
1茶的文化发展历程与道德文化的联系综述
任何一种文化的根源都是物质层面上的,而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其根源便是茶叶的演变。最初的茶叶产生在5000多年前,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关于茶的确切记载,最初茶是做药用,后来在最初的药用功能上,随着历史的发展又衍生出了“饮用”、“礼用”等功能。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论文品茶之风渐盛,而此行为推进了茶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为文化史上三教开始融合的时期,故此茶文化的最初融入,便是儒家、道家、佛家的三教交融的思想,而非分批缀入,此点值得注意。而注意这一点的原因,在于,若茶叶中蕴含的文化,最初便是三教交融的文化,那么其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便有了根源。传统道德理念,是以礼教为首的一种宝贵精神品质。追求真理曰道,正直中和是德。魏晋时三教的文化精髓在品茶这一优雅行为中随着茶香渗透进了茶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此处可以确切知道茶文化中蕴含了道德文化。茶叶的本性自带有一种不偏不倚、正直倔强的品质,这种品质为历朝道德文化所看重,故此茶叶一经引入文教体系,其道德文化便彰显出来。我们知道,茶的本性便可说是道德水准,而其衍化的文化中又携带了道德文化元素,所以茶叶与道德教育是有巨大关联的。
2道德教育与茶文化的关系探究
想要探索茶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首先要知道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茶文化来源于茶叶、茶树,其最早的文化内容便是茶叶、茶树的本性,即茶性,次之,茶叶最初具有药用与饮用功能,药用在后期引入了中医文化,而饮用自衍化成茶道。茶道,实际上是包含茶艺、茶具、饮茶文化在内的一切茶的技艺,而茶德更是这种茶艺的精神提炼以及具象理论。在下文中,笔者将立足茶文化本身,从茶性、茶道、茶德三个方面,深入探究茶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2.1茶性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欲明茶性,必先知茶之理。茶的生长条件极为独特,其他植物,或要求少风少雨,或受限与季节条件,更多的是必须有肥沃的土地才能长成。而茶树,往往生长在高山低谷,人烟迹罕至之处,或是深山丘陵,餐风露雨之处。据科学研究,在茶树的生长条件中,碱性土地与潮湿空气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茶树往往低沉而直立,不争不艳,不偏不倚,卓尔大方。考究完茶的生理条件,茶的本来性质便不难得出,茶的第一点特性是生性顽强,能在极为恶劣的地方生长。这种特性,在道德层面,便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高贵品质。根据茶的这一品性,很多诗人墨客,作家,画家都加以作品描述,在丰富茶文化的同时,又使得茶的坚忍不拔与自强不息得以传承,而在现代教育机构的道德教育中,例如学校,则可采取茶与其茶文化作为精神样本,将道德教育实际化,起到深层次的教育效果。茶的第二点茶性,便是茶的低沉直立。众所周知,古人往往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将眼见的事物给予人性化的道德评价,并有梅兰菊竹四君子之称,而这四君子都代表了不同的道德文化。例如,梅花的孤傲不群,兰花的优雅,的淡泊,竹子的不俗和谦虚都是用来彰显道德品质并起到教育作用。而茶叶本身具备了低沉直立的品质,表现为接地气不孤傲,优雅不做作,淡泊不空荡,谦虚而不自持,兼具四种美好的道德品质,更应该作为道德教育的模范。茶性的第三个特点,便是不偏不倚,卓尔大方。不偏不倚的品性,历来为人们所歌颂。因为这代表了正直的品质,当然,同样以正直出名的本性植物,有松,有竹,有白杨,有胡杨,但是茶树的不偏不倚是有其特色的。茶树往往不高,其不偏不倚,蕴含在其短小的身躯内,更彰显正直之气。无怪南明遗民见茶树而涕泣之。不偏不倚即指茶叶喜居本土,安居乐化,体现在道德教育上,即是要爱自己的祖国不能崇洋。
2.2茶道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茶道是广博的,其中既有优雅大方的茶艺,又有雕工精美巧夺天宫的茶具,亦有饮茶、泡茶的各种细节讲究,更有古人对茶的文化评价。其中不乏许多与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例如,茶艺的优雅大方、茶具的精益求精、细细雕琢、品茶时的从容不迫、追崇自然、天人合一,甚至于自明清以来,市场上红极一时的茶馆、茶楼都是茶道的产物。由此又可知茶道的创新变化,因时而变。古人在道德教育上,往往主张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如此口耳相传。例如明朝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讲的就是传统教学的情况。另一方面,便是寓情于物,以物相较。例如传说中的临终前折箭之教,赵简子的赠书之教。而这两方面,在茶道中皆可做到。在品茶中,等水开、等茶香,可放松急躁的心境,培养耐心,这是物教的境界;而在品茶之时,如魏晋南北朝士人品茶,或是潮汕地区的功夫茶,都喜欢聚集品茶而言文化,这样,无形中亦起到文教的功能,所以有人说茶文化中自带道德教育,是极有道理的。茶道中的道德教育,尚且不止文化理论上的言传物教,而是实践上的道德推广。例如,紫砂壶的铸造需要极高超的技艺,极精细的工夫,这些不从实践中经历千百遍磨练是学不会的。这种茶具的精雕细琢精神,便有了茶道的自然教化功能,在实践层面推动了道德文化的教育。
2.3茶德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说到茶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这里要理清二者的大小之辩。首先茶德的提炼来源于茶道,而茶道又是来源于士人、民间的品茶活动,最主要是士人阶级的研究探索,故此,茶德间接来源于士人文化,而士人文化又是传统道德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由此一看好像两者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茶性中本来就有道德影子存在,而且茶道中的道德,亦不止是传统道德文化上的品质,故此两者自有区别,应该说传统道德文化是共性,而茶德,是个性。或者说,茶德是传统道德体系中非常光辉的部分。之后,中国的国门渐渐打开,人们接受了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我们不能说西方的文化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相互影响的。但是,我们所痛心的是中国的传统道德在西方的文化冲击下显得非常脆弱,也就是说我们的传统道德体系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显得岌岌可危。如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讲人们相互之间越来越不信任,人们相互之间显得越来越陌生,人们不愿意去帮助陌生的人,因为害怕被骗,人们不愿意冒着被讹诈的风险扶一个摔倒在马路上的老人。这就是社会存在的道德危机,而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解决道德危机的入口,笔者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茶文化。因为,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同时茶德对人的约束不那么激烈,先得温文如玉,其对人道德冲击不会很大。人们在品茶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所以,在公民的道德教育中嵌入茶文化是非常恰当且合适的,一定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民族目前的确存在一些道德危机,这是我们任何人都不愿意见到的。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重拾人们的道德有很多办法,笔者认为重拾道德并非就要从茶文化入手,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华的部分对于公民的道德教育确实非常有帮助,笔者从茶文化入手,剖析了茶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帮助人们找到重拾道德的一些思路,希望人们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尊重中国的传统道德体系,共建一个温良恭俭的社会、一个人人都有温度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2]刘瑞华.解读茶文化与思想道德之关联[J].福建茶叶,2016(2):245-246.
[3]孙汝建.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重建[J].海外华文教育,2014(4):384-394.
[4]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02(2):46-65.
[5]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6]朱红缨.基于专业教育的茶文化学体系研究[J].茶叶科学,2006(1):42-48.
[7]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7):7-18.
[8]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196.
[9]余悦.净慧法师对当代禅茶文化的贡献及其学术史意义[J].江汉论坛,2014(4):131-135.
文化资源必须开发,只有开发才能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文化资源只有进一步与产业结合,附加在商品中,形成文化产业。根据文化产业的分类,可以将茶文化遗产资源商业转化后的产业开发进一步分为13种文化产业子类型。这些类型都已在业界实践,每种范式不仅独立发展为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复合型发展态势。比如茶舞台表演与茶生态旅游、茶馆休闲业等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茶馆休闲业在自身商业定位的基础上,也积极涉及书报出版、舞台表演、茶会活动等产业类型。
2茶文化资源业态范式的现实应用
茶文化资源价值转化的学理基础,是认定茶文化资源是一种文化资本。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戴维•思罗斯比认为,文化资本是继物质、人力、自然资本之后的第4种资本。本文分别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产茶省、一个产茶区、一个茶企等3种不同类型产业开发主体,来研究茶文化资源转化的业态范式。
2.1福建模式: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在一个省市内公共文化资源相似性较高,茶文化资源也是如此,产业开发具有社会集体性,易文化同质。参照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同区域间可以根据比较优势来差异化开发,形成错位竞争,从而促进整体发展。以福建为例,在中国茶文化资源库中福建无疑是最为丰富的省份。茶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资源比比皆是。且福建茶叶生产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密切关联,茶文化以诗词、美术、歌舞、小说等形式融于民风民俗之中。福建境内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武夷岩茶3种茶类所属县域围绕彼此产业,挖掘自身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商业资源,并将之扩展成茶文化产业。安溪作为茶叶交易中心所在地,铁观音市场高度竞争发展出独特的茶电商产业。武夷山依托岩茶母树资源和武夷山自然风光,围绕大红袍传说开发旅游演艺产业。福鼎依托太姥山资源和白茶特性,重点开发庄园产业和休闲度假经济。漳州则依托台商企业天福的品牌优势和茶博物馆资源,发展教育产业。厦门则依托成熟的休闲经济和浓郁的商业氛围,成为现代茶空间的集中地。整个福建省根据各自资源优势已发展出演艺、庄园、教育、空间、电商等五大茶文化产业,彼此联动形成福建模式。
2.2武夷模式:集聚效应的点轴开发
区域茶文化资源内涵非常多,需要确定何种内涵为首要增长极,从而吸纳其他文化生产要素,形成一个极化区域。在产业经济学中,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曾提出点轴开发模式,即在区域经济中确定一个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地区带动相邻地区共同繁荣。依照佩鲁观点,增长极以不同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轴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笔者仍以福建茶产业为例,用主题分类法,对武夷山地区的茶文化资源进行基础梳理,深度探讨该地区的茶文化产业。既然武夷山有如此丰富的茶文化资源,那么该以何种资源为首要增长极,以何种文化产业形式作为呈现载体?综合考虑文化资源稀缺性和久远性价值来看,地理遗迹成为首要核心内涵。围绕母树资源,结合武夷山地区丹霞地貌的自然资源,开发茶资源旅游,形成一个旅游极化区域。再结合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并融合茶礼茶俗开发出综合性舞台演出《印象大红袍》。《印象大红袍》作为呈现载体以“一叶带三业”,促进当地文化产业、旅游业和茶产业整合发展。2012年武夷山茶旅游收入为150亿元人民币,“印象大红袍”成为重要的文化产业知名品牌,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作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兴业态,武夷山模式为全国茶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促进由茶叶到旅游到文化创意的产业链整合发展。
2.3大益模式:产业延伸的增值模式
茶文化资源中包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茶叶加工到中华茶礼,这些文化资源也反向促进了基础农业的发展。笔者继续以一个企业品牌为例,深入研究茶文化资源在整个产业链中所起到的延伸增值作用。作为中国茶标杆企业,大益具有独特文化形象。其普洱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时唯一一个直接以生产企业品牌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1940年至今,直以“非遗大益”为大益品牌注入人文精神和文化魅力,围绕“非遗”,扩展了产业产品线,开发出一系列文化产品。其中,北京大益皇茶会所于2007年9月试运营,融合了茶文化交流、茶道茶艺培训、茶餐茶宴等多种文化元素。大益茶道院开展茶道教育,目前已在海内外开办各类职业茶道班、茶业经营班百余期,培训学员12000余名;帮助40余所高校开设了大学茶道公共选修课,并在全国数十所高校成功举办茶道系列巡回公益讲座。同时,成立艺术团,独创“大益八式”茶道进行舞台演艺。2009年成立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为云南省振兴茶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合作。另外,作为大型茶文化品牌推广活动的大益嘉年华,自2011年起已举办两届。这些以“会所、表演、旅游、活动、推广”为主的文化多元化呈现形式,将大益作为普洱茶加工工艺的“非遗”文化在其有形物质产品之外,延伸了文化产品。同时也反哺了云南茶山基地,增加基础农业效益,形成完整的茶文化产业链。
3对茶文化资源产业转化的建议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使茶文化不简单表现为一种日常习俗,而是发展出各种与茶有关的经济实践、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文化传播,构建起茶文化产业。但作为一种新型产业,茶文化资源开发转化还缺乏有效机制。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3.1用文化绘图系统构建地方茶文化资源体系并进行价值评估
目前,茶文化资源体系在各地发展中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出版的一些地方茶书主要围绕历史传说,缺少从文化资源角度挖掘的文化档案。区域茶文化资源体系需要统一构建,可利用文化绘图(Culturemapping)工具记录各种文化元素形成文化资源档案。文化绘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创建文化对话的工具,主要是将其独有的文化特性用地图形式表述出来。并按茶文化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同时应对地方茶文化资源进一步进行价值评估和等级分类,根据重要性程度合理开发。在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上,有一定数理方法和理论基础。国外学者Mazzanti对文化资源价值构建框架性研究;AndyS则用CM方法分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来进行文化资源评估。国内学者黄雪英按照品相、价值、效用、预期、传承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苏卉则提出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开发潜力评估。对于地方茶文化资源体系,可参照上述数理方法定量评估。在指标体系上建议按照品相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传承能力等设立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分值,构建评估模型。
3.2将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资源转化的重要载体
茶文化旅游是资源价值转化并规模化为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将茶园生态环境、茶产品、茶民俗、茶遗迹等融为一体进行开发。目前,国内外茶文化旅游按照功能主要分为4种类型:寻源求知、文化体验、庄园度假和生态观光。寻源求知是围绕有形资源,开展对古茶树、古茶园等原产地探寻活动。文化体验是通过对无形资源挖掘开发体验型产品,诸如民俗、节庆、表演等。庄园度假是当前新兴范式,福鼎地区品品香、绿雪芽,依托生态茶园打造茶庄经济;云南柏联借鉴法国波尔多地区红葡萄酒庄园理念模式,建成普洱主题茶庄。生态观光则以茶乡风貌为核心开展休闲旅游,如贵州茶海之心、杭州梅家坞、台湾木栅等。
3.3依据茶的泛文化性开发衍生产业实现跨界发展
传统茶业要转型升级,需要从农产品到文化饮品,再到创意产品。通过茶的泛文化性,创造新型创意产品。不仅停留在传统茶叶和茶具等领域,而且跨界进入多元产业领域,比如会展、教育、影视及服装业。以节庆为例,目前茶业领域节庆以原产地开采节为主。形式较传统,多为领导发言、茶艺表演、炒制大赛。节庆本身缺少文化底蕴,而且短期效应无法对产业经济进行持续有效推进。在中国的传统节庆中,也鲜有茶主题节或文化日。茶的节庆活动还未发展为独立的文化产业类型,尚有创意开发空间。而将创意与茶文化资源结合开拓出全新产业类型的还有茶空间。这股空间美学之风,从台湾食养山房、台北书院引入大陆,目前在内地普遍盛行。从茶馆到茶艺馆再到茶空间,不仅是社会空间向个体空间的社会学转化,同时彻底改变传统茶馆单纯茶水销售的服务经济模式,带动了茶会经济、茶美学设计、茶文化教育培训等多项相关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另外,也有必要关注到另一茶文化产业的兴起,即茶与服装的跨界。目前,茶服产业已成为一种有别于旗袍、汉服等类型的独立概念。通过百度搜索“茶服”,可以找到约1620万个相关结果;从淘宝网搜索“茶服”,显示有5.44万件宝贝,6873家相关卖家,茶服已成为茶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产业子类。这些多产业开拓,是建立在茶文化资源多样性基础上的。
4小结
低碳经济是我国近几年开始发展的经济结构,也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多年后所衍生出来的新型经济理念。在茶文化中,人们对茶文化的传统印象还停留在品茶的基础阶段,而在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下,茶文化已成为了现代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结构,并将茶文化融入各个生态旅游项目当中,使低碳经济得到全面落实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生态旅游事业的经济发展,对此,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茶文化的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
低碳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低碳经济这一理念是在我国20世纪时期所提出来的,其发展理念的主要来源是为了防止全球变暖所提出的对策。通过低消耗、减排放、减少空气污染来得以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以生态旅游产业来说,通过生态旅游产业的茶文化能够将我国的低碳消费得到有效实行,利用茶文化的旅游经济消费带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让人们加强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也通过茶文化的宣传提高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从低碳经济环境下来看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整体发展可以发现,一个全面而合理的旅游发展策略能够加快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并且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带来更多效益,反之则会使得茶文化生态旅游逐渐走出人们的视线。
1低碳经济环境下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
1.1旅游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途径
1.1.1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定位
旅游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中,旅游产业还只是简单的产业,并未与其它产业相合作,在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多年后,旅游产业为了提高发展速度,开始与多个旅游点的商家开始合作,将其销售于游客,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但其发展方向并未受到群众的认可,在20世纪时期,我国开始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这些经济发展得到了各界的认同,并且已有多个企业将其设为运营理念,从而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的旅游发展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旅游产业不仅具备了低碳经济当中消耗低的经济条件,还具备了宣传力度大、经济发展快等优势条件,结合这些条件,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模式,能够改变人们对传统旅游产业的不良印象,并通过利用有效资源,实行节能环保型经济消费模式,推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为我国的旅游产业指明更明确的发展方向[1]。
1.1.2旅游发展结构必备特色文化
生态旅游作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产业,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符合,并且,借助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开发生态旅游的低碳旅游事业,能够有效扩大低碳经济的影响,也能够有效改变传统的旅游事业发展模式,利用天然而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来作为生态旅游的经济发展产品,能够让游客了解我国的茶文化,还能够通过茶文化改变旅游产业的经济结构,使其成为低碳经济结构。位于我国广东西部的英德就曾利用茶文化来开发一系列的旅游产业。英德利用栽培茶树并结合云南大叶种和凤凰水仙两个优良群体作为基础,利用专业的工序制作成英德红茶,还在当地开展了相应的英红镇茶趣园。通过茶树形成多个特色景点,不仅加大了游客量,也在实现低碳经济的同时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茶文化发展成了特色旅游景点[2]。
1.2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初期
茶文化旅游的具体模式是将茶的生产过程以及茶的文化和旅游景点特色相融合发展成旅游场所,利用低碳环保的茶资源来形成新型的旅游模式,并利用茶资源来建设多种具有文化特色的茶景观,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传说,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景点。旅游产业是通过各式各样的风景特色来吸引大批游客,而这些游客在观赏风景时会较为留恋当地具有传统特色的特产。而生态旅游则可借助游客的这些心理,开发更多的茶文化庄园,将当地的民俗以及茶文化在当地打造许多具有特色的娱乐、观光景点。例如,在梅州就已开始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茶资源建设了多种特色景观,梅州是以山多、山高而出名的,并且当地结合了风景特色和茶文化,将两者打造成独一无二的茶风景,因此也就拥有了高山云雾出名茶这样的名气,去过梅州的游客都能够发现,梅州当地的客家人都十分热爱品茶,有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这样的说法。梅州大力的开发茶田观光休闲旅游产业,正好契合了都市人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强烈需求,使得各地游人蜂拥而至,在这里感受返璞归真的茶农生活。茶文化还具有良好的原生态、环保等低碳条件,并且在随着我国各项产业的不断开发,茶文化不仅开发了采茶游戏,还相继开发了茶歌、茶诗等具有特色的现代文化项目。在旅游产业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产业开始关注茶文化资源,并利用茶资源开发了许多茶文化旅游景点。
2低碳经济下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2.1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工作
旅游产业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产业,旅游产业直接关系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低碳经济到来后,旅游产业的发展开始走向生态环保的道路。但是,如何使旅游产业能够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实现稳定发展,成为现代多个旅游产业的难题。旅游产业作为一项大型产业,其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为了使低碳经济得到全面落实和有效实行,旅游产业应在改革前做好规划,有了具体规划后再进行开发。预先规划能使旅游产业在运营中减少资源的浪费,使每个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首先,旅游产业需根据茶文化来构建相应的低碳运营体系,确保规划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旅游产业的项目规划得到安全保障,旅游产业可借鉴其它地区或国家的低碳经济旅游产业运营模式,研究其它旅游产业运营较为适合的项目,从中吸取失败教训,积累经验。并根据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当地进行考核和评价,用科学技术对周围环境进行考察,确保资源配置符合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另外,为了使低碳经济得到全面落实,旅游产业可在项目中规划旅游资源,并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旅游景点保持节能减排,从根源上减少旅游景点污染源,使茶文化生态旅游能够保持原生态,实现低碳发展。
2.2在旅游产业中建设茶文化推广活动
在低碳经济模式的不断深入下,旅游产业的低碳经济模式发展已成为了必然趋势。为了使我国的茶文化生态旅游能够实现高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可加大对茶文化的推广,推广内容主要涉及游客、旅游景点的特色文化、当地旅游资源等多个方面。对于茶文化生态旅游来说,可以结合不同领域的茶文化来进行大力推广,根据不同的茶类来建设不同风格的旅游景点。如广东省潮州市的中华名茶园,这个景点利用茶文化开辟了茶峰览胜、名茶长廊、绿林秋千、茶坊习艺、采茶乐趣、情调相思林、古峰火台、古驿道、古溪垂钓、熊猫竹景区等,还有包括茶艺馆、小食馆、茶窑鸡、茶叶加工厂、学生劳动实践训练基地、露天表演场等配套设施。景区利用现有山体、水域和集约型茶叶生产基地,开辟休闲生态茶园景观,让游客在旅游观光娱乐的同时,可以亲力亲为,由农艺师辅导,体验采茶、摘果、制茶等实践活动,领略茶文化之乐、古文化之韵、生态环境之趣。中华名茶园旅游区以茶文化、古文化、红色文化为载体,让游客更深度地了解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广东市潮州市贴上了茶文化的标签,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力,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
2.3转变传统旅游产业的消费模式
在低碳经济视域下,转变游客的消费模式是落实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对此,为了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能够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需要转变以往的利益型消费观念,将绿色消费作为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通过提倡绿色消费,加强人们的绿色环保理念,让游客在观赏景点的同时,能够自觉的规范自身的不良行为。通过改变传统旅游产业的运营理念,改变以往旅游产业的消费推广方向,提倡游客购买绿色环保产品,使低碳经济理念能够真正的融入游客的消费当中。让游客了解更多的茶文化,提高游客对环保理念的重视,并借助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扩大环保理念的影响力,使更多人能够加强对低碳消费的重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提出不仅改变了传统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也改变了现代的经济结构,使其实现更长远和更稳定的发展。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不仅符合低碳经济的环保理念,也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对特色文化的需求。通过建设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完善了传统旅游产业的不足之处。在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时,需要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推广旅游产业中的茶文化建设、转变传统旅游产业的消费模式,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在低碳经济下能够顺利的实行。
作者:李晓娜 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关健词:普洱;茶文化文献;收集与整理;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19-03
随着普洱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普洱市图书馆都经历了长期的茶文化积累过程,普洱民族茶文化这个具有“地域文化的个性”,给图书馆的发展引来了一股很有力量的“势”,离开了这个个性就失去了公共图书独特的优势。故普洱市图书馆因势利导,充分地利用好手中的地域文化资源,为研究普洱茶文化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并“量体裁衣,自做衣裳”,积极主动地推出自己的品牌,显示自身有研究实力的一面,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职能,促进了普洱茶文化的发展。
普洱市图书馆收藏的诸多史籍中有许多记载足以说明普洱茶是勤劳智慧的祖先留给思茅的“永活财富”。唐・樊绰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写到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即哀牢人是当是南诏的统治民族。据哈尼族支系尼人口碑相传,1600年以前,当尼人进入西双版纳地区时,当地已有了土著所种的茶树。至今,在西双版纳、普洱、景东、景谷、澜沧等地还保存有大量野生型、过渡型、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同时,这些地区也都是古银生节度所辖。可以作为“银生域界诸山”产茶的活佐证。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到的“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金齿百夷指滇西傣族祖先。乾隆《云南通志》记载:“普思茶山,夷人穷苦,惟籍茶叶养生,是小民养命之源。”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蛮民杂居,以茶为市,衣食仰给茶山”,在漫长的岁月中,滇西南各族就开发出名扬天下的“普洱茶”。也营造了灿烂的民族茶文化。
1普洱茶文化文献的价值意义
1.1普洱茶文化的定义
普洱茶文化,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来理解,它是普洱市、西双版纳州茶乡各族人民从古到今创造的、在对茶的发现、驯化、栽培、制造、加工、运输、保存、销售、饮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1.2普洱茶文化的内容
普洱茶文化与自然、地理、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涉及种茶人、制茶人、售茶人、饮茶人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文化艺术等等方面,如古茶树、古茶林、大茶山、茶种植、茶品种、茶加工、茶贡品、茶厂家、茶马道、茶饮具、茶医药、茶民俗、茶品饮、茶风情、茶碑刻、茶文史、茶诗词、茶楹联、茶文艺、茶保健、茶叶节等等。
1.3普洱茶文化的内涵
普洱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众多茶文化中,有其独特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广博性特点,其中一些内容实体,已具有文物价值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价值。思茅为世界茶起源地之一,在漫长的茶叶发展历史长河中,14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底蕴丰厚的民族茶文化,这是思茅普洱独特的资源。它将带动云南思茅旅游业、茶产业、茶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造福于云南思茅各族人民。茶文化促进着普洱茶的振兴,普洱茶为茶文化提供了发展基础。是中国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而传扬海内外。
2普洱市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2.1茶文化文献特色专柜
普洱市图书馆于2003年设立茶文化文献的特色专柜,从开始的30多册到现在的1011册。十年来,专柜收集了如:由普洱茶文化的创始人黄桂枢先生于1994年主编辑的《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是当代研究普洱茶文化的起始文献。由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邓时海著的《普洱茶》是记载普洱茶文献,普洱茶理论的专著、由思茅政协编的《普洱茶源》是系统地反映普洱茶发展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普洱茶的发展趋势,为广大读者认识普洱茶提供一个了解的平台,并对普洱茶的有关问题进考证和定论的茶文化文献。
2.2多方面收集研究文献资料
当今的普洱茶及茶文化研究有地方性研究和个人研究,在新纂地方志中有普洱茶专述,有的集体或个人出版了书籍多种,1993年至2001年,弘扬茶文化后,普洱市举办了三届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有关论文文章、论著已发表、出版多篇(部),为普洱茶文化增添了新成果。普洱茶文化具有多种文学艺术特色,有普洱茶诗词、普洱茶楹联、普洱茶民歌、普洱茶民间传说、故事、普洱茶小说、散文、普洱茶曲艺、歌舞、普洱茶邮票艺术。以茶会友,广交天下,茶文化搭台,茶经贸唱戏。1993年至2013年,普洱市举办了十三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促进了中外茶文化交流,促进了普洱茶乡经济社会发展而影响深远,其影像、图片资料我馆也有收藏。
2.3普洱茶文化古籍的收藏
银生普洱茶自唐代入载《蛮书》以来,记载有普洱茶史料的书有所增多,普洱市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的史籍主要是宋代有《续博物志》,明代有《滇略》、《本草纲目》等。清代的史料和文物有《滇云历年传》、《滇南新语》、《本草纲目拾遗》、《滇南见闻录》、《滇海虞衡志》、《普洱茶记》、《清史稿》、《道光普洱府志》、《思茅厅志》。《普洱府志》、《易武茶案断案碑》、《永安桥功德碑记》、《信征别集》等。民国时期的史料和文物有《梵天卢丛录》、景谷茶人《纪襄廷墓志》、《思茅钧义祥茶庄包装说明单》等,为普洱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3普洱市图书馆茶文化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3.1普洱市图书馆史籍佐证普洱茶是世界普洱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
普洱市图书馆收藏的诸多史籍中有许多记载足以说明普洱茶是勤劳智慧的祖先留给思茅的“永活财富”。唐・樊绰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写到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即哀牢人是当是南诏的统治民族。据哈尼族支系尼人口碑相传,1600年以前,当尼人进入西双版纳地区时,当地已有了土著所种的茶树。至今,在西双版纳、普洱、景东、景谷、澜沧等地还保存有大量野生型、过渡型、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同时,这些地区也都是古银生节度所辖。可以作为“银生域界诸山”产茶的活佐证。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到的“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金齿百夷指滇西傣族祖先。乾隆《云南通志》记载:“普思茶山,夷人穷苦,惟籍茶叶养生,是小民养命之源。”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蛮民杂居,以茶为市,衣食仰给茶山”,在漫长的岁月中,滇西南各族就开发出名扬天下的“普洱茶”。也营造了灿烂的民族茶文化。
3.2弘扬民族茶文化,促进普洱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1993年以来,先后在普洱举办了三届“中国普洱茶
国际研讨会”和一次“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使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的争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从1993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集民族文化、经贸洽谈、旅游观光、经济协作为一体的“中国普洱茶叶节”。至2013年4月共举办了十三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而且成功举办了普洱“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普洱茶叶节的重大活动期间,普洱市图书馆2004年为市委朱飞云副书记引证资料。提供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鱼盐铜铁。周漆茶密……皆纳贡之》,2005年4月中国茶叶节前,为市委沈培平市长提供清・阮福《普洱茶记》原文。2006年3月为市委领导提供普洱府有关资料,例如在《四库全书・云南事略》中查到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云桂黔总督鄂尔泰续集《请添设普洱流官营制书》,设普洱府,是普洱府建置沿革的宝贵资料。2011年2月至今,思茅地方人士,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研究者,退休干部李建德,笔名信安,一年多来坚持来馆查阅元、明、以下有关普洱茶文化资料。查阅《四库全书》部分、《二十四史》云南部分,《普洱府志》、《思茅厅志》、《思茅古化各少数民族》等资料,摘抄笔记3本,收集原始文献资料数百条。挖掘、发现及研究了普洱民族茶文化的渊源历史。同时馆员根据李先生需要,迅速帮助查找有关资料,大大减少了读者所花费的查找时间。馆员向读者所提供的深层次顾问式服务,读者在这里颇有“家乡遇故知”的感觉。之时,在每篇文化尾附上本文由普洱市图书馆资料室提供资料。
3.3出版茶文化著作
为进一步揭示文献内容,便于读者查找利用。我馆资料室积极做好二次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编辑了《普洱市公共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联合目录》,资料部从2005年开始做年代检索课题(专题)汇集。收集与整理有关普洱茶资料。如《普洱市图书馆茶文化专题》内容包括唐、宋、清有关茶对联的来源、评析汇编、《四库全书》中有关记载普洱茶的原始出处等茶历史渊源资料。提供市委、人大、政协、各大局领导机关参考。普洱市图书馆还出版了由查正儒馆长主编的《普洱茶事》一书。
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市图书馆的文献数字化建设会得到快速发展,普洱茶文化文献专题资料在网络上为文化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泽石.民族典籍文献殿堂中的人文眷顾与积淀,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5).
中国是茶的故乡,几千年来发展的优秀茶文化对于人们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作为纯天然、无污染的饮品,茶的味道无可替代,品茶重在意境与情怀,休憩之时、会客之际,手中一杯茶,茶香四射、兴趣盎然。如今,中国文化传媒产业将目光投向茶文化,继而一部部优秀的茶文化纪录片诞生了,一个个不同种类的茶文化网站火了,茶文化搭载传媒的班车离人们的生活更近了。本文主要从电视纪录片和网络媒体两方面阐述了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并进一步探讨了传统茶文化对文化传媒产业的意义,旨在说明茶文化与传媒的有机融合可以迸发出更绚丽的火花,并通过茶文化促进中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茶文化;传统;文化传媒产业;影响
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因此衍生出相关的茶道、茶艺,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茶文化。茶蕴含天地之灵气,与哲人之巧妙思想息息相通,与艺术水融。自古以来,有关茶的美词佳句层出不穷,而有关茶的生活哲理亦是在茶香袅袅之间引人神思飘远。茶文化博大精深,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高度融合。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茶文化对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茶文化沟通中国文化传媒产业,发挥茶文化的优势,既可以丰富中国文化传媒内涵,又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国茶文化。本文从现代角度出发,围绕茶文化对中国文化传媒产业所带来的影响,进一步阐述如何实现当代传媒领域与传统文化的有效沟通。旨在希望通过茶文化推动传媒事业的发展,并通过现代传媒真正实现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1中国传统茶文化在电视媒体中的传播
茶在中国的历史长达4700余年,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交相辉映,与当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热爱文明、并拥有高尚审美情趣的人。与咖啡、可乐等饮品相比,茶绝不单单是一种饮品,作为一种持久而充满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其深厚的内涵体现了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今天的茶文化俨然兼具历史底蕴和时代标志的鲜明特征,茶文化的相关题材亦应运而生。关于茶文化的题材,在电视纪录片上体现的最为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也迎来了一次又一次蜕变。寻找历史,深入挖掘文化根源,是如今纪录片的主要诉求点。一方面把握时代脉搏,追求创新,另一方面要寻找与时俱进的文化,循着中国传统茶文化一路向前,不难发现这其中所蕴含的丰厚土壤。于是,关于茶文化题材的电视纪录片逐渐增多,如《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该片在展现制作茶的工艺方面、不同国家茶人故事等方面精细锤炼,为观众展现了由中国而延伸至全世界的茶文化;《茶马古道》则讲述了云南香格里拉的原著民族故事,作为集文化、神秘、自然风光于一体的线路,这条路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其所孕育的文化令人沉醉,其传说悠久绵长,古老的马帮与消失的部落成了令人神往的壮丽画卷;纪录片《茶》则是一次由中国走向世界的茶文化探索历程,其中包括龙井、普洱、铁观音等茶叶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取材源于自然,紧密围绕茶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又别出心裁地从市井街坊中寻找颇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将茶文化与地域文化巧妙结合,深入挖掘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从这些纪录片中不难发现,中国茶文化纪录片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并最大程度地将其精华进一步延伸。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为纪录片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并成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茶文化必将会有更大的生命力。同样,茶文化将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在现代媒体的传播与精心策划下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
2中国传统茶文化在网络传媒中的传播
当前,互联网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信息传播媒体。当极富时代气息的互联网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碰撞时,必将擦出耀眼的火花。历经数千年发展的中国茶文化,在时代的感召下已经被人们赋予新的意义和更加深刻的内涵,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中最为灿烂的篇章。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弘扬茶文化,使中国的茶文化迅速走向世界,使世界各地人民了解中国文化,是茶文化在网络传媒中传播、发扬的意义所在。茶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不仅因其深厚的文化,还作为一种健康饮品而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传达健康观念,通过品茶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既彰显了和平时代中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又可以充分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文化。如此,茶文化在网络传媒中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充分展现出文化无疆域,可以使不同肤色、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人通过感悟茶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在新的时代弘扬茶文化,应具有创新精神,要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缔造属于中国互联网时代的茶文化,如建立各种各样的网站、论坛,类型包括专业茶工艺、茶知识、休闲、娱乐、旅游等。建立相关网站后,要加强网站的管理与维护,丰富完善网站内容,增添实时资讯、茶文化答疑等栏目,实现专家与茶爱好者的交流与互动。关于茶文化的远程教育亦可通过网络实现,为茶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学习途径,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交流的目的。此外,可开设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向公众提供有价值的茶文化信息。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升信息的传播速度,解决了许多资料难以保存的问题。随着网络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各种资料均可随时共享,无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图片、视频资料,都可以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有力的保障。除了茶文化资料,利用虚拟显示技术可以真实再现茶的制作、工艺流程。总之,网络时代下的茶文化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泛,不能忽略网络传播的影响。同时,中国茶文化通过网络传递到世界各地,亦是牢牢抓住了机遇,实现了古老文化与新生代事物的水融。
3中国传统茶文化对文体传媒产业的意义
中国茶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深奥的哲学、高雅的艺术以及人类的智慧。茶作为一种饮品,健康,无污染,纯天然,在制作方面有着极其讲究的工艺。此外,茶拥有悠久的历史、广泛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性、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都成为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传播中国茶文化,非传媒莫属,而茶文化对当今传媒产业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经典的文化需要传承,中国传媒亦需要文化去充盈内涵,从而获得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在传媒领域中,电视纪录片和网络媒体对茶文化的传播具有很大的优势,在为人们带来视听一体的超级享受同时,还可以使人们感悟到茶文化深刻的内涵。在当今社会,茶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建设文明社会做出贡献。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以茶会友、修身养性等诸多内涵,完全与这个时代同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茶文化的传播有助于人们学会平和,学会调节自我,以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生活。基于茶文化的种种价值,通过传媒体现茶文化,提升自身价值,则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电视纪录片而言,其重点在于写实、引发人们思考。茶文化纪录片从选材到策划,都需要结合历史源头,把握时代脉搏,最终影响社会,填补人们生活中的空白。具有厚重底蕴而荡气回肠的茶文化,能够为纪录片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源泉,同时,得益于制作人的深入挖掘与不懈努力,就会拍摄出优秀的电视纪录片。而对于网络时代的茶文化传播,则更应该高度重视,利用网络的优势扩大茶文化的范围。通过网络凸显茶文化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将中国优秀的文化精髓传遍世界,彰显茶文化的国际地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体现茶文化的价值,中国文体传媒需要充分发挥作用,通过深入挖掘文化根源、文化特征,传播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引发人们思考与热爱。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优秀的一部分,在现代领域中若要进一步绽放魅力,则需要文体传媒的力量。而文体传媒若要得到进一步发展,茶文化则成为最佳素材之一,因其所具备的时代意义,可以充分实现传媒的价值。在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电视纪录片功不可没,通过镜头捕捉文化的剪影,在时间的涓涓细流中流淌着属于茶文化的点点精彩。而作为未来时代最有发言权的网络媒体,其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结合势必会缔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总之,在现代传媒领域中,中国茶文化必将以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为更多人所知晓,成为与时间交相辉映的璀璨明珠。
作者:汤盈 单位:宿州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伟珍.体验经济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07:7-18.
[3]黄晓琴.茶文化的兴盛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3.
[4]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36-41.
[5]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陈春芬.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02:385-388.
[6]谭振.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溯源与海外传播[D].青岛理工大学,2014.
[7]李放.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8]杨天.中国传媒行业企业文化变革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偏爱茶,如西方咖啡、牛奶等工业时代后才出现的产品不同,茶自古以来便在华夏民族中受到欢迎。茶叶看似简单,但不同的茶品出不同的口味,龙井、普洱、铁观音、苦丁,就像人生的百态,各不相同,因此历代诗人、词人独独偏好茶,并将人生比作茶,需尝尽一番苦涩方得最后的甘甜。如唐朝白居易曾作诗:“琴里知闻惟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到吾今无返还?”普通的茶叶被历代的有志之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因此推动了茶叶的发展与生产。我国不同的茶叶生产地都举办了多次的茶会、茶展览会,如上海、福建等地,若没有自古以来的茶文化的伴随,不可能出现多次的茶展览盛会,更不可能看到茶叶在当前中国,甚至世界受到广泛的欢迎与喜爱。许多商家都及时把握了茶文化促进茶叶发展的商机,在展览会上,与许多外国的公司签订协议与合同,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茶文化通过茶经济作为载体,推向了世界,这不仅仅是向世界传递我国优秀的的经济产品,更为重要的,是让世界认识到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2茶文化促进相关消费的实现
茶文化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不同品种的茶叶可以品味出不同的人生情感,还在于给现代高速和忙碌的社会提供一个停留的地点,一方宁静的天地。在我国古代,茶馆酒肆布满城市的大小街道,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聊天的场所。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为了追求更舒适与优渥的生活,每天都在不停地奔波与劳碌,茶馆逐渐失去了其作用,很少有人歇下脚来看看自己的人生。近些年来,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造成了许多的不良后果,越来越多的人倡导停下来,休息下,正视自己的生活。这就给了茶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在我国重庆,茶馆一直是老年人的最佳去处,而现在,随着人们对生活看法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学会了找一方安静的天地,细细品茶,感悟人生。因此近些年来我国茶馆的数量逐渐上升,茶文化再一次重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与此同时,一同发展的还有我国的传统茶艺。茶艺作为艺术欣赏的一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茶艺在我国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被人们忽视,因此,茶馆的复兴也给茶艺的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我国当前许多城市的茶馆都有相关的茶艺表演,通过茶文化的传播,向新一代的青少年传递着我国传统、古老的文化。
3茶文化推动品牌的产生
中国人爱茶,不仅与传统的茶文化有关,也与当代社会对茶的精心包装有关。茶本是作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商业经济产品推向市场,但由于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与名人渲染,茶就被赋予了更高更深的精神价值,所象征的对象也具有了一定的独特性。商人在对茶进行包装与生产时,重视茶的品牌,通过有效的品牌效应,使得茶被人们所熟知。并通过不同的分类标准,如茶水的色泽、口感、茶叶的新鲜、烘焙时间等,对茶进行了品种和等级的分类。如西湖龙井、安徽黄山毛峰,都是十分出名的茶叶,而黄山毛峰甚至在一度以50克8.5万的价格对外销售,不得不承认品牌的效应使得茶经济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此外,还有些爱茶者偏爱去具有文化底蕴的特殊地点进行品茶,如上海湖心亭茶楼,湖心亭茶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当前是许多爱茶者进行品茶的地方,其每年的收入达到几千万元。这也是商家利用与茶文化有关的地点进行的品牌宣传与品牌效应,并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巨大收益。
4茶文化推动中国茶经济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