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管理学基础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07 11:27: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管理学基础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管理学基础知识

第1篇

论文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组织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且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落实这一方针,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学生能实现就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对于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实训教学进行了探讨研究。

1 基层管理岗位对高职学生能力的需求情况

高职经营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他们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为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观念、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满意度、对基础管理能力的评价和要求,对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的能力表现及基础管理能力向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属于基层管理者,也是第一线的管理人员,是一线从业人员与中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岗位职责要求其一般应具备如下能力:正确理解上级指令,分解工作任务的能力;指导他人活动的能力;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的技术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激励员工的能力。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严格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注重学生适应现代企业工作岗位的相关能力及综合素质是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的基本任务。针对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结合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及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笔者认为,改进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的能力、管理信息收集及分析处理能力、计划和决策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领导及指挥能力。围绕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体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实现教育教学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2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而开设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尤其对营销类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至关重要。实践性教学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它是高职学生对所学课程建立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通过对经营管理类各专业基层管理工作岗位的分析,可以肯定管理学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及职业能力形成、发挥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各专业后续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和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组织对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顺利就业为目标,加强实训教学是社会发展、教学理念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高职教育对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一般要求。高职教育是一种融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纯粹的技能型职业教育,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日常管理活动,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而高职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不满足被动地接受,愿意并能主动地探求相关的知识。理论学习是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的弱项,如果按精英教育的方法,则理论讲授过多,他们是很难接受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以培养生产技术的管理者、技术标准的执行者、创新力的思维者、凝聚力的实施者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专业基层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分析出胜任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并找到基本职业能力与管理学基础课程基础知识的结合点,设计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训练和指导意义的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实训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从而提升整合其职业素质。

3 管理学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基础作为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受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一直采取比较单一的“传授——接受——再传授——再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确定书本上本节课程的知识点,然后确定重点、难点,按照先后顺序将概念、理论讲解清楚,再配合一些习题或案例,最后布置作业。这种常规课堂单元教学设计,使学生觉得学习管理学基础就是要进行专业理论研究,从而使教学内容忽视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不能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现有教材内容严密而系统,条理而规范,使教师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导致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参与的机会,缺乏系统的实训内容,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训教学目标体系,只有导向性而可操作性不够。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违背认知与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结果是教师墨守成规,教学能力止步不前,学生没有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根据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和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毕业生。

4 基于岗位要求的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的设计

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出发,针对基层管理岗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状况分析,就各种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应的实训方案。

4.1 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的能力

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是基层管理者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对基层管理者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在每一章节的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一能力,笔者设计课堂讨论、调查与访问、课堂辩论、多媒体教学、专题研究等5个实训项目。首先通过课堂讨论,认识什么是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知道哪些管理实践活动,认为哪些管理实践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等等,让学生明确管理无处不在,管理既是理论又是实践,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课堂讨论对管理理论有所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调查与访谈,了解管理者、管理职务、管理层次及不同层次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然后组织学生就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进行辩论,使学生明白管理思想源于管理实践、管理理论产生于管理思想,而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管理理论发展不同阶段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到管理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最后通过专题研究,探讨中、日、美三国企业文化的不同,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管理方法是各不同的。

4.2 信息收集及管理环境分析能力

这一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企业调研及小组讨论来实现。首先是划分小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调查内容,设计调研方案;其次是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影响某一特定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并分别进行记录;每个小组运用五力分析法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形成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方案;最后运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形成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分析报告;实训结束后各小组上交一份管理环境分析报告。

4.3 计划及决策能力

这项技能可以通过3个实训项目实现。首先通过测试评估每个形势的计划能力,使学生明白计划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其次通过为班级编写计划书的形式,训练学生计划书的撰写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撰写各类计划书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管理游戏衡量个人决策、集体决策与专家决策的异同,使学生基本掌握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的优缺点,掌握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决策方式,提高决策能力。也可以结合管理环境分析能力训练的内容进行,让学生在五力分析法分析的基础上模拟写出一份创业计划书。

4.4 组织及创新能力

采用分组调查、讨论和模拟招聘的形式进行组织及创新能力的训练。首先按照自愿的原则组成5~7人的学习小组,各小组讨论产生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然后可以自由选择比较熟悉的企业或到学校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调查访谈,了解该单位的职能部门设置情况,掌握该单位的部门设置、各部门的职责和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结合教材学习内容提出改革部门设置和部门工作的创新意见,写成调查报告,并画出该单位的组织机构图。在这一项目的实施中,教师要对如何进行调查采访和撰写调查报告给予辅导,预先检查各组的调查提纲,并配合做好各单位的联络工作。

4.5 领导意识及指挥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不同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领导者的领导风格;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领导的实质及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和把握领导者拥有权力的过程,培养学生处理管理冲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现场模拟指挥,训练学生有效指挥的能力;最后通过领导方式倾向测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6 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是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所需要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正确认识、对待、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能力。它既是一种生存能力,也是一种发展能力。通过管理游戏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沟通体验,加深对双向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能重视双向沟通,提高个体的沟通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沟通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5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

5.1 通过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构筑课堂内实训教学体系

在本门课程中,至少拿出1/3的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交互式教学,这是管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是指结合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发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中,教师不再以讲解为主,而是充分运用预习和复习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书本理论知识,指出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和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对重点、难点知识作扼要的说明,大部分时间则用于收集各种实际管理问题,采用学生分小组讨论、上台发言、管理游戏、自我评估、学生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讲解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避免单纯的课堂讲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课外收集资料,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就像其他各种技能一样,都要利用经过整理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

5.2 校内模拟实践活动

管理学基础作为一门经营管理类学科,要在企业进行大规模较长时间的实训确实很困难,因而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必然成为专业实训的主要途径。在各种理论知识及单项技能训练结束后,利用学期末一周的时间,组织学生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系统模拟一家公司从组建到营运的全过程,以创建公司为主线,让学生小组设计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通过介绍公司主要业务和目标顾客定位、总经理就职演讲、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机构设计、招聘模拟、领导风格优缺点分析,激励、沟通等实训项目,再现实际管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管理素质,增强学生管理技能。

5.3 深入企业的管理调研与岗位见习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氛围,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岗位能手、职业专家来校示范性教学,以烘托整个职教氛围。同时,组织学生到有先进管理理念、绩效显著的知名企业进行参观访问,聘请企业的管理者为本门课程的客座教师,为学生做专题演讲,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见习等。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方法初探,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要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原则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其人才培养定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高专管理学教学尽可能向应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1]安万明.《管理学》实训方法初探[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3):83-85

第2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003-01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要使学生既能牢牢掌握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不断摸索与创新教学模式,提高《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并提出种种观点、看法,鼓励学生放飞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每次讲授新的课程内容时,完全可以先通过设置一些难度系数不高的问题来引入,而不是平淡无奇的叙述。如在讲解“沟通”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一下:在生活当中自己是否有过沟通行为?具体用哪些方式和别人沟通?你认为你的沟通能力如何?你和父母、老师、同学的沟通有障碍吗?这些障碍是什么呢?然后可以提问几位学生。当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如此一来,学生就不会是在接受令人昏昏欲睡的“填鸭式教学”,而是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地思考和学习了。这个方法在实践中表明,通常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们能够集中精力听课,而且最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很大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了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外,也可以从企业请来从事管理工作的成功人士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及报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与专家面对面、近距离地交流,会受到很多启发,而这些是在课堂上很难得到的。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

所谓参与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若干个案例、作业、课程设计等任务中,教师通过任务提出问题,师生教与学都以完成任务中规定的内容为中心。具体流程是“任务设计—分析讨论—书面总结—代表报告—老师点评”。其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任务的精选、学生团队互动学习和老师的点评激励3个重要环节。如下图所示:

以上三个环节相辅相成,互为前提,互为结果,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常用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有:

1、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法就是将一组人集中在一起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教师在讨论正式开始之前向大家宣读讨论的题目,讲明发言规则,并负责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所有事项交待清楚之后,请全班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讨论。讨论结束之后,请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按照预定的发言规则进行发言,各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小组内部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实地调查法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该让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应该让他们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这些知识。根据《管理学基础》这门学科实用性强的特点,可以采用市场调查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及社会实践技能。例如:在讲授组织结构设计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及部门设置情况,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所调查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及存在的弊端,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展开讨论,教师负责回答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带来的各种问题。这样增强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对教学内容起到了补充、延续、深化的作用。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

《管理学基础》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间、教师间、师生间的多维交互,完成“自学、导学、助学和促学”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常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有: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呈现的形式多样化,包含的内容丰富,使学生以直接体验基础上的理解代替了硬性的抽象记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突破学习难点。案例教学法营造了一种民主、开放、合作的课堂气氛,提供了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机会,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案例教学中频繁的小组、大组、全班合作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实施案例教学法要结合教材内容,选好教学案例,拟定研讨目标。教师要根据教材章节,按教学需要,选择具有客观真实性、思考性、实效性、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构思并拟订案例教学的组织方案。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角色扮演有两种做法:一是有计划有安排,在演练之前进行讲解、准备,在一种演练的气氛和环境中,让学生进行实地角色演练。二是即兴的角色扮演。学生没有事先准备,全凭即兴发挥,做一件或几件事情。比如,在电梯口遇见你的领导,在短短的20秒,你如何给领导留下一个好印象?这种即兴的角色扮演除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外,还能检验他们的感觉和应变能力。角色扮演既可以单人进行,也可以成组进行,扮演的内容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假想的。

参考文献

第3篇

人事管理改革作为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核心,对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分制作为一种灵活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对教育资源的自主选择,但要真正发挥出学分制教学的特点,确保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体现学分制的创新之处,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平台来支撑,这个平台就是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人事工作的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必将引发机构设置、人才引进、师资培训、薪酬激励等等一系列高校人事管理的改革。因此,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探索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将推动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机制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关键词:

学分制;民办高校;人事管理

学分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教学制度。随着知识总量和类别的无限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日益广泛,高校需要教授的知识与来自社会职业、学时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与限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协调好知识与社会之间、知识与学时之间、知识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学分制是能够较好地协调上述三大关系的高校教育教学制度。人事改革作为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核心,对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分制作为一种灵活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对教育资源的自主选择,但要真正发挥出学分制教学的特点,确保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体现学分制的创新之处,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平台来支撑,这个平台就是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是高校人事工作的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必将引发机构优化设置、人才引进、师资培训、薪酬激励、职称评聘等等一系列人事管理的改革。因此,在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民办高校探索人事管理的改革,将促进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一学分制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率先在柏林大学进行教学改革,提出“学习自由”的理念,允许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学习课程、学习进度、学习顺序以及学校与教师,产生了选课制;1872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将选课制引入美国,从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经历了实行限制学分制时期和实行弹性学分制时期。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改革和研究,美国基本实现了因人而异地有效配置教育资源的教育理念。学分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五四”前后,我国开始引进现代意义上的学分制,主要是学习美国的学分制,但之后又学习前苏联的学年制;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才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此,关于学分制改革的深度思考、深入研究学分制改革进程、探索学分制改革实践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二学分制背景下民办高校人事管理现状

2014年10月9日,广东省教育厅颁布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提出了实施学分制的指导思想、实施目的、基本思路等内容,这个意见公布后,各民办高校如何贯彻落实,如何建立与学分制配套的管理改革机制,省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在政策层面上支持高校实施学分制及其配套管理改革机制的创新,这些问题显得尤迫切和重要。纵观省内民办高校,大部分高校实施了学分制改革,并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比较多的资源,进行了较系统的教学管理改革,但在学分制改革配套管理机制上,特别是人事管理机制方面,改革意识和改革措施相对滞后,目前只是对学分制改革触及的敏感、迫切环节进行被动式的改进,比如被动地增加教师数量,以满足学生自主选课对教师数量的需求。显然,这种被动式、被迫式的“改进”,不是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系统、科学的人事管理改革,长此以往,将使得民办高校学分制实施的效果不尽人意,更让学分制改革背景下的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无改革和创新可言。

三学分制背景下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一)机构设置无活力。在实施学分制改革后,各民办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均有较大幅度的改革措施,但在行政、教学机构设置上,基本沿用传统的机构设置结构和层级管理,难以主动适应学分制实施的横向、纵向协调机制,从而制约了学分制改革的有效推进。

(二)优质教师资源紧缺。学分制的推行,需要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而目前实行学分制的民办高校均是在沿用学年制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资源不足,进而导致课程资源不足、课程结构不合理;同时,部分教师还满足于“一本教案走天下”的状态,没有及时更新学科知识和教学技巧,也使得学分制背景下的学生自主选课受到限制,甚至变为被动选课,从而失去学分制的真正意义。[1]

(三)师资培训内容和形式没有及时更新。学分制的实施,对教师来说是一大考验,在心理素质、知识文化素养、教学研究水平等各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各民办高校在师资培训上还停留在原来的单纯业务培训上,没有针对学分制改革后教师的心理和观念的转变、业务知识和教学研究的纵深发展需求来更新培训内容和形式,因此,培训就只停留在“为了培训而培训”上,不能达到培训的真正目的,也无法满足学分制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四)绩效考核和激励管理针对性不强。虽然不少民办高校都推行绩效考核机制,也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但将这些制度和指标体系放在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审视,就显得有点断层,即它们不能实现“学分制改革后的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主要体现在相关考核指标体系没有紧贴“学分制”,基本是学年制的考核标准,因而不能较好地针对学分制的实施情况进行恰当的激励,从而抹杀教师进行学分制教学改进的激情。

四学分制背景下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机制优化建议

(一)理顺、整合、优化机构设置结构。纵向而言,理顺、优化院、系二级和三级教学(教辅)机构的结构设置,为学分制的推行奠定框架基础;横向而言,打破学院之间、系部之间各自为政的藩篱,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为学分制管理下的学生选课、教师团队的组合、教学实践资源利用等拓宽通道。

(二)构建满足学分制需求的优质教师资源系统。以“内培外引”为主要抓手,既注重加强教师数量的增长,也注重教师质量的提高。一方面积极“外引”,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用人形式,首先,在社会公开招聘和到一流学府觅贤相结合,重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其次,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聘请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特聘教授等方式,邀请社会大家和知名大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有效扩大兼任教师数量。另一方面加强“内培”,梳理整合现有师资队伍,实行学科分类管理,形成合理梯队,根据现有师资的教学、科研情况,根据“补齐短板”、“总体拔高”的指导思想,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和资助教师在职或脱产进修和培训,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并积极创设条件,允许他们以各种形式参与教学,引导教师开出更多高质量的课程,保证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广度和深度。

(三)加强教师思想观念和业务培训。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学分制的推行,对师资结构和教师的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将过去“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状况转变为“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同时教师要有宣传意识,对自己开设的课程,在课程具有较强理论价值或使用价值的前提下,要学会自己宣传,吸引学生来听课。其次,教师要有应变能力,及时更新业务知识。高校推行学分制后,在课程的开设上会有很大程度考虑学生的要求,虽然学生不选的课程并不代表这门课不好,但如果没有学生选,该门课程的开设就没有意义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应变能力,及时吸收外界信息,获取前沿学科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尽可能地开出有价值、能吸引学生的新课,而不至于被淘汰。[2]最后,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学分制的推行,使教学组织和管理难度加大,需管理的学生打破了年级、专业、学科间的界限,有的甚至跨专业乃至校际选修,学生的流动性增加,不仅管理工作量增加了,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现实问题都对教师能否驾驭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改革薪酬、考核管理制度。学分制背景下,薪酬制度要跳出职务职称固有的工资模式,注重考核教师的教学、科研与实践能力,以教师的综合能力来衡量其价值,并配套制订合理的激励工资,促使教师潜心教学、关爱学生,保证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水平。[3]如此,才能做到从“学分制”的角度出发,促使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注重师德修养,全心全意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从而满足学生的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望。

五结语

学分制改革是广东省根据国家教育发展改革目标,为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而推行的重大举措。但学分制改革不是单一的教学管理的改革,它的有效推行需在人事管理改革的“护航”下才能破浪。

作者:黄枫珊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参考文献

[1]曾明,袁柯明.以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4(09):58-59.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 数学课堂 知识讲授 纪律管理 课前、课中和课后

现在的初中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叛逆,自我意识较强,由于受家人溺爱,自控能力差,心理脆弱,多疑敏感。所以对他们的教育特别是课堂上的纪律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科学正确的课堂管理是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和要素,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根据我长期的教学经验总结,我认为课堂纪律管理具有善变性、个体差异性。所以我们应当灵活多变,善思善变。我一般将课堂管理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

1.课前

课前可以提前一分钟左右进教室。一方面有利于提前为上课做良好的纪律铺垫,避免上课铃响后学生一窝蜂冲进教室,下课喧闹的气氛不能戛然而止,从而影响上课秩序和质量,等铃响后再强调纪律,不仅浪费时间,而且破坏上课时师生和谐的宝贵气氛。利用这宝贵的一分钟可以事先强调纪律,给学生一个缓歇的时间,学生思想上就会引起足够重视。最主要的是利用这一分钟学生会从下课游戏式的思绪中尽快调整到课堂上去。课前一分钟是我一直坚持,收效甚好不能不说是上一节高质量课的必备条件。

2.课中

初中学生毕竟年龄尚小,上课注意力集中坚持时间不会长,有时学生在上课15分钟后开始分散注意力,有的还做小动作,情节严重的会影响上课纪律。所以,我首先做的是把重要知识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前15分钟讲解,对于做小动作的不良现象,我的做法是不公开点名批评,这样既浪费时间影响上课质量,还对其他学生有不好的影响。再者,会让做小动作的学生很没面子,挫伤他们的学习激情。我会不动声色地走过去给一个暗示,如果学生能心领神会,就会立刻改正,而且还会心存感激,这样大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和谐。所以我认为凡事不必事事计较,要以柔性的思维对待刚性的纪律,所谓是以柔克刚。

第5篇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 实践教学 质量 管理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39-02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基础护理学又是各专科护理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课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护理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几年,通过我们对往届毕业学生的调查表明,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护理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加强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提高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对学生顺利进入医院实习、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减少护患矛盾至关重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强化实训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管理重点。

一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育的思维定势

1.加强教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山东协和学院原是一所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评审,批准改建为普通本科院校。山东协和学院护理学院根据高职人才培养基本理论及办学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用得上、留得住”,实践能力强,面向基础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一线等工作岗位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近三年,在教师队伍中,加强教育学习,培养教师牢固树立护理专业不同教育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统一到学院的教书育人工作上来,形成共识,并落实到实践教学中。

2.注重培训,转变教育方式上的思维定势

目前,我院基础护理学的任课教师都较年轻,全部是大学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来校任教,其接受教育培养的模式与应用到本院的实践教学有一些差距。教师们注重大学的教育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的学术性、系统性的授课方法。同时,学生到医院实习后反馈信息,认为我们的教学与医院的实际工作有一定差距。教师即使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双师”培训,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但还是面临着与临床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因此,要转变教师在大学中所受教育方式的思维定势,从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护理人才出发,从社会需要出发,确定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经过培训使全体教师转变高等教育方式的思维定势,逐步形成有别于大学教育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思想。

3.注意引导,在各教学环节中紧扣人才培养目标

注意引导教师在备课、课堂教学、示教、实训等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合理整合,紧紧围绕培养人才目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邀请临床一线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织开放课、讲学、观摩教学等,有计划地了解当前医院先进护理理念、学术动态及护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充分利用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培训、研讨,合理应用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组织实训教学,积极练习护理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认真备课,改变教学理念,达成共识,并及时渗透到教学中,尽量弥补学校教学与临床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使教学各环节与临床实际融为一体。

二 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强化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护理人才的主要特征。因此,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中,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及时调整理论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建立有效的实训教学管理体系,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

1.完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

为确保实训课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室要从建立有效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入手,对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先后制定了实验课管理细则、实验课排课管理细则、实验课教师管理细则、实验课学生管理细则、达标测试及达标卡管理细则和实验课质量检查标准。对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坚持每周检查一次,每次检查有记录,定期有讲评。在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中坚持学院、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监控”,坚持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和社会评价教与学的“三评监控”制度,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2.创建技术操作达标标准

创建制定技术操作达标标准,给每名学生建立达标手册,记录每项技术操作的考试成绩,此成绩占《护理学基础》学科总成绩的40%。教研室主任坚持参与听示教课,巡查实训课堂,参与学生的实训课、达标测试及技术操作竞赛,以掌握、了解教学进度和学生技术操作能力的情况,及时反思实训教学中的不足,引导教学方法的改进,加强辅导训练,逐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3.对任课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对基础护理学的实践教学内容、操作方法和新的护理用具的使用等,充分利用教学活动日,在每一项技术操作前,组织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并进行系统演示、示教、练习,强化教师技能操作的能力和质量意识,熟练地掌握操作流程和技巧。对新开课的教师,必须经过教研室主任对每一项技术操作验收、把关后方可授课,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学生应用能力培训的理念和技术水平,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操作练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第6篇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1级必修《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的1个护理大专班45名护生做为实验对象,年龄(20.31±1.05)岁,其中女生42名,男生3名。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采用护生在某考站实际得分的平均数(x)与该站点满分(W)之比计算该站点难度指数(P),即P=x/W。卫生部国家考试中心将试题的难度分为易、中、难3个级别,难度>0.8属“易”,难度在0.4~0.8间属“中”,难度<0.4属“难”。区分度选用高分组和低分组的成绩计算,区分度D=2×(G-D)/M(高分组指成绩排名占测试总人数前27%者,低分组指成绩排名占测试总人数后27%者,G:表示高分组得分之和,D:表示低分组得分之和,M:表示高分组和低分组的满分之和)。区分度的评价为:D≥0.35为区分度很好;≥0.25~≤0.34为区分度良好;≥0.15~≤0.24为区分度较差;D<0.15为区分度太差,应淘汰。从内容效度、校标关联效度两个方面分析此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试效度。内容效度的估计采用专家判断法;同时采用内容效度比(contentvalidityratio,CVR)作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内容效度的量化指标,CVR的计算公式为:CVR=(ni-N/2)×2/N(ni:表示认为某项目代表了相应测试内容的专家人数,N:表示专家总人数)。效度的取值范围0~1,一般来说,效度系数在0.4~0.7,值越大效度越高。用积差相关法求校标关联效度,以课程的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15%+实验成绩占15%+期末操作考核占35%+期末理论笔试占35%)为校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各站考核成绩与课程的总评成绩的相关系数r作为评估指标。用Cronbach’sα信度系数评估该考试的信度(reliability),并利用积差相关法(Pearson法)计算各站不同评分者所给分数间的相关系数(r),以评估评分者之间的信度。信度r的取值范围为0~1,值越大信度越高,一般认为r在0.9以上可靠性较好。

1.2.2研究方法在《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中,顺应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的要求,对实验班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操作示范结合操作实验为主的教学方式,将问题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法等引入课堂,将操作技能融入真实的情境中,让护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依据德菲尔法的要求,选择该领域的护理专家,制定针对性的问卷,将初步拟定的考核站点、内容进行专家咨询。根据专家意见、学习进程、课程特点、教学大纲等内容,通过课程组专家及临床资深带教老师反复讨论,确立本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核的5个站点,分别是护理评估考站、健康教育站(口试)、基础与拓展知识考站(笔试)、中医护理技能1站、中医护理技能2站(其中中医护理技能1站为难度较高的技能站点,中医护理技能2站为较易的技能站点),各站权重均为20%,并确定评分标准。在护理学院在读研究生中遴选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遴选及培训监考人员,进行护生动员、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前培训,通过预实验进行微调后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隔天对该班进行传统的理论期末笔试及操作考核,以作成绩对比。

1.2.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t检验;通过描述性统计了解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成绩分布(均数±标准差)、难度、区分度等。

2结果

2.1《中医护理学基础》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总成绩分析

此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得分为70.20~89.00(77.74±4.33)分。对考试成绩进行正态性W检验,P=0.37,结果表明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总成绩服从正态分布(P>0.10);平均成绩分布的偏度系数为0.87,提示平均成绩分布偏向成绩较低的一边;平均成绩分布的峰度系数为0.80,即高峰态,提示护生的成绩相差不大。

2.2《中医护理学基础》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各考站难度、区分度分析

此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难度在0.71~0.84,平均难度为0.78,难度属中偏易;区分度在0.15~0.28,平均区分度为0.26,平均区分度良好。

2.3《中医护理学基础》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效度分析

考试效度反映的是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的吻合程度,主要从内容效度、校标效度2个方面进行分析。专家咨询结果与课题组审核的结果均认为此次课程中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核的内容范围全面,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可作为评定个人成绩的标准;计算全部项目内容效度比平均数为0.95。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各站考核成绩与课程的总评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39(P<0.01),为中度相关。

2.4《中医护理学基础》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信度分析

考试的信度是指通过同一考试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反映了评价工具的稳定性。本次考试Cronbach’sα信度系数为-0.67;除基础与拓展知识考站外,其余考站均安排了2名评分者单独评分,对各站评分者所给的分数间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以评估评分者之间的信度,各站点信度系数为0.51~0.94(P<0.01),表明评分者的一致性较高。

3讨论

3.1《中医护理学基础》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质量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总成绩服从正态分布(P>0.10),难度适中,平均区分度良好,内容效度良好,各站考核成绩与课程的总评成绩为中度相关;Cronbach’sα信度系数为-0.67,分析原因为各站点变量测算的是不同纬度的能力,所以计算的α系数不能反映信度,但从各站考核成绩与课程的总评成绩的相关系数r为0.39(P<0.01),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此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有效性。除基础与拓展知识考站外,其余考站均安排了2名评分者单独评分,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较高。由此可见,此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有效,能较好地反映和区分护生的临床能力。

3.2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中医护理学基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考核的作用除了及时地评价,还有导向的作用,通过考核方法方式、评价内容的改变,可促使教师更注重护生能力的培养,及时发现护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引护生注重各种核心能力的锻炼。如通过此次考试,反映出护生对技能的操作完成均较好,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评估缺乏针对性和条理性,思路不清,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薄弱;沟通时,较多护生用书面语或医学术语进行表述,不注意评价对方是否接受或理解自己传递的信息;进行健康教育时,部分护生照本宣科的照搬课本内的相关内容,忽略了个案的特点,也不注意及时评价宣教的效果。分析原因:一方面,该门课程在教授内容安排上一向较重视护生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掌握;另一方面,以往的考核方式也是注重考核护生中医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忽略了对操作技能应用能力的评价,这样的教学安排与长期以往的评价方式,对于尚未真正接触临床的护生而言,易促使其机械地掌握中医护理技能,而对其他内容不能更深一步地理解及运用,将知识与技能有效地转化为职业能力。提示以后的《中医护理基础》教学应更进一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更多、更深入的问题教学、情境教学法教学,早期培养护生的护理临床思维模式,加深整体护理、个体化护理的观念,加强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利于护理人员临床决策能力、护理操作能力、与人合作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

3.3在《中医护理学基础》运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存在的问题

此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医护理技能的2个站点难度偏低;中医护理技能2站和基础与拓展知识站区分度较差、需要改进等。在日后研究中可考虑通过进一步优化站点案例设置和评价细目来提高中医护理技能站点的难度、区分度;通过指导性自学将基础与拓展知识站考核的范围和深度都进一步的扩大,提高其区分度,以真正地通过考核导向指引护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此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除运用于该课程终末评价外,也可进一步尝试运用于该课程阶段性考核。

第7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全县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的实施管理,明确目标、分清责任、规范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圆满完成“工程”建设,根据《*省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实施管理办法》、《*市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实施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工程”实施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确保效益”的原则进行。

第二章资金管理

第三条“工程”资金由省、县财政专项安排,其中省财政补助资金521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347万元。

第四条“工程”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单独核算。省财政通过上下级财政年终结算将配套资金集中到省,并同省补助资金一道,下拨至县财政国库部门设立的资金专户。由县财政局根据教体局审核后的工程进度和质量按进度拨付给商品供应商。

第五条“工程”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不得用于偿还债务或挪作他用。要积极配合各级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工程”完工后,要组织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并编写专项资金审计报告书。

第三章建设内容及范围

第六条“工程”建设首先一次性解决农村中小学课桌椅问题,杜绝学生自带课桌椅现象,更换、维修破旧不堪课桌椅,各农村中小学课桌椅问题解决后,结余资金用于解决学校厕所、饮水问题,在安排具体项目学校时,优先解决无厕所和饮水条件的学校,再改善条件差、饮水设施不完善的农村中小学。

第七条通过网点布局调整,将被合并、取消的学校不列入“工程”实施范围。

第四章建设标准和模式

第八条项目建设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进行:

(一)课桌椅、讲台购置标准和改造情况

课桌椅、讲台的购置,我县主要以木质材料制作的单人套为主,课桌、讲台尺寸规格执行GB/T3976-2002国家标准。

全县计划新购课桌椅69435套,其中初中19775套,小学46303套,九年一贯制3357套,单价概算60元/套,投入资金4166100元;维修课桌椅1770套,单价概算20元/套,投入资金35400元;讲台2822张,单价概算160元/张,投入资金451520元。

(二)厕所新建、改建标准和模式及改造情况

农村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以建室外水冲式厕所为主,村小学以非水冲式厕所为主,建筑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冲水厕所由省统一设计,结合实际,从中选择,建设规模按学生人数确定,即小学按在校男女学生总人数平均16人设置一个坑位,每个坑位建筑面积3.75平方米,男厕所按每32人设置1米长的小便槽,中学按在校男女学生总人数平均20人设置一个坑位,每个坑位建筑面积3.75平方米,男厕所按每40人设置1米长的小便槽,造价概算550元/平方米,非水冲式厕所概算1000元/坑位。全县共改厕113个,建设面积7210平方米,资金3190000。

(三)新建、改造饮水设施模式及改造情况

村小学应采取打水井安装水箱为主,中学、中心小学采取打水井建水泥水池为主,水井大小、水池容量应根据学校规模和学生人数进行测算。大井水箱式造价概算7000元/个,大井水池式造价概算13000元/个,全县共新建饮水设施80个,改造2个,投入资金837000元。

第五章建设管理

第九条“工程”项目建设必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行业标准等规定,严格规范项目申报、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督、资金使用、竣工验收、资料归档等工作。

第十条各项目学校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的思想,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把好质量关,要将责任落实到人,实行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建设完成。

第十一条项目竣工后,按规定程序进行验收,并镶嵌项目终身责任牌。

第十二条建立“工程”档案管理制度,项目学校在“工程”竣工后,将有关资料系统整理,分类立卷,归档备查。

第8篇

自2009年,教育部鼓励各高校通过建设实验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本文简要介绍了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基础学科实验班,讨论了自建立两年以来,实验班管理模式在培养方案、专业导师机制、教学资源等方面有待改进的问题并讨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实验班;管理制度;人才培养

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这场“计划”,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重要基础学科开始试验,其目的就是使受该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根据国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围绕我院建设“国内一流的复合型数理力人才培养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奋斗目标,学院确立了“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夯实基础,提升水平”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自2013年学院开始组建了理科实验班,致力培养数理基础理论水平高、有较好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进入学校优势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的高端后备人才。在实验班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学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实行全程导师制(前两年为学习导师,后两年为专业导师),注重个性化培养,经过了两年的探索,基础学科实验班教学管理模式日臻成熟,但其不足之初也逐步显现,实验班管理模式仍然有值得反思和完善的地方。

1规范个人培养方案及优化课程大纲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核心体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以成立较早的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为例,该学院对于实验班的培养计划较于普通班级有较大的调整,专为培养拔尖学生而量身而作,总体上通识教育、大类培养、扩大选修和分流培养的理念在其实验班的课程结构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依据我院人才培养目标,虽然学院为实验班前两年制定了专门的培养计划,但大部分课程沿用与普通班的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无法满足底子扎实、求知欲强、思想活跃的理科实验班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我院的实验班制度规定由专业导师与学生共同商议确定学生后两年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该制度自实施以来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自主性,在人才培养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学生过分参与个人培养方案的制定,个人对特定课程的好恶,通常表现为只选自己喜欢的课程而不去考虑课程系统的完整性,不可避免地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如果专业导师缺少全面统筹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弊端将更突出。因此,明确基础学科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功能定位和修订针对性、固定性的培养目标成为首要任务,据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选课范围并通过学分权重分配来表达人才培养的侧重,不光可以充分地尊重学生权限,还可以保证他们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另外,较于普通班,目前我院实验班学生的必修学分数更多、学习任务更繁重,导致了学生无暇主动进行课外探究性学习。因此,合理整合课程内容,甚至为实验班量身定制学时紧凑、难度合理、综合性要求高的针对性课程,将有助于更深入地推进人才培养改革。

2建立专业导师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我院基础学科实验班实行“一生一导师”的管理模式。专业导师除了要进行教学工作,还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这两者均进行定量考核。现有教学激励与科研激励机制相比,在评价导向上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问题现象。并且,担任专业导师虽然有一定的酬劳,但这项工作往往需要占据大量时间,尤其是业余时间,且缺乏评价考核标准,难以进行量化考核。同时,专业导师的部分学生管理工作往往与辅导员工作重叠,易造成责任推诿,从而出现管理漏洞。针对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教学质量保障责任主体,如学院领导、专业导师、班导师、课程负责人、辅导员等,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责任。其次,整合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增强其系统性,保证涵盖教学所有环节。学生、督导对专业导师评教机制有待建立,针对不同指导环节,建立评价标准、管理方法、评价指标、咨询指导等一系列质量保障流程文件。最后,可以通过提高专业导师工作津贴来保证专业导师队伍相对稳定,激发导师队伍创新活力。

3整合全院资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应建立推进实验班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在课程改革与建设、国际交流、学生创新基地、科研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专项投入,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积极探索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考核方法、信息化教学模式,力求为学生创造多元化学习的良好环境。提升高职称特别是教授给实验班上课的比例;进一步积极引导实验班学生参加学院开设的新生研讨课、核心课程以及国省级精品课程。除此之外,聘请外教组织英语学习、开辟英语角、开设适量英文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的留学项目,为实验班学生提供可选择、学术背景丰富的正规交流机会;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建立本科生联合培养机制,通过短期访学、学术交流、学分互认等机动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雄鹰.我国重点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3).

第9篇

关键词:课堂问题;教学;班级管理模式;改革

在职业学校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从普通高中念书过来的,并没有人告诉他们,在职业学校应该怎样教学,怎样进行教学工作,也没有人给他们示范过,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而也传承了普通高中的教学管理模式。它的重要特点是,班主任抓一切的德育细节,科任老师只管教好专业知识,即只管智育,不管德育。

传统班级模式有以下特点:

⑴班主任对学生的一切――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是全包的,甚至学习也和班主任有关。这就决定了班主任除了背负重大责任,对学生还具有生杀大权,因为学生在学校的一切行为都会或多或少牵涉到班主任。

⑵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起主要作用,但对学生德育方面没有威慑力。简单的说,科任老师“上完课就走”,班级和他无关,这就导致科任老师上课期间对学生管理不力:反正上完课就走了,管那么多干什么。

⑶问题所在:

第一,班主任不可能整天跟踪全班的上课情况,科任老师上课时班里发生的很多事情,班主任都只能通过询问才能得知,没有将它制度化,没法做到“有法可依”。

第二,班主任对学生专业学习情况没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也只是通过沟通,得到只言片语的情况。

第三,班主任是人,不是神,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短处。比如要组织文娱晚会,刚好班主任在这方面非常欠缺,然后问题就来了,这样类似的问题会非常多。

这种模式在普高或是在学业比较重要的学校还是能够正常运转的。但在职业中学这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学业只是其中一部分的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专业科组自去年9月(2011年)成立了专业教学团队,该团队由四个人专业教师组成,对计算机软件专业的11计软班进行团队教学。具体操作为:⑴教学团队从学生入学开始负责班级的所有专业的教学,由固定的老师教学能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控制进度,因材施教。⑵教学团队每个人都是班主任,共同进退,选出其中一人作为代班主任,负责学校层面的工作,其他三人轮值班主任的日常固定工作。⑶每一个人在教学工作中遇到困难,都可向其他三人求助。⑷多位老师同上一节课。⑸采取了“承包制”,教学上“自负盈亏”,即一个专业由固定的几个教师上课,从一年级直到学生毕业,如果由于教师的责任问题,滋生了不良作风,带来的后期教学难度增大的问题,自己负责。

经过一年的实施,11计软班的班容班貌得到质的提升,在许多方面在年级里名列前茅。特别是一直让人诟病的上课纪律问题,明显比其他计算机专业班级好很多,教学效果也得到明显改善,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和肯定。

计算机一级考证通过率方面更是把其他班级远远甩在了后面:其他班级是二年级才报考的计算机一级考试,11计软班在年级就报考了,并且通过率高到90%。

ATA高级操作员考证方面报考46人,两人缺考,共42人通过,通过率达95%,其他班级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未报考,按照以往经验,也只是报考中级。

从上面情况可看出,这种模式是成功的,它体现了以下班级承包制的优势:

⑴过程监控:全程跟踪记录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上课情况,监控学生学习情况重视学生学习体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全力服务于学生,严格管理、要求学生。代班主任和其他教师无隔阂全面沟通,了解所有学生的全面表现。

⑵团队模式:发挥每位团队成员的优点,弥补其他成员的缺点,使班级管理没有死角,团队的成员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学习其他成员的优点,这无疑是在进行现场教师教学培训。

⑶实行“包干到户”的教学模式:由四个教师负责一个专业方向所有班级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能更全面地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学生学习了什么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情况:该课程老师教授了什么章节,学生的掌握情况等等,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和其知识进行有效评估,从而确定如何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也有利于教师责任心的提高,由于将来三年都是由固定的教师授课,好坏自己承担,往往能激发老师的责任心,严格要求学生,令教学质量有质的提高;有利于更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特别是对任课教师的评价,这是我们传统教学评价的缺失,虽然我们也有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去评价任课教师,但是任课教师在上课时的德育工作情况往往是一个大大的漏洞:上课学生玩手机、睡觉、玩游戏甚至打架应该谁负责?表面上是非常简单的事:谁上课谁负责,然而对于上完课就不关自己事的任课教师,会对此类行为有什么措施吗?往往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综述:只有“包干到户”的形式,把班级包给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一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责任心,达到焕然一新的改革效果。

最后,这种模式也不是没有缺点,他一定程度受限于教师水平,如果组成的团队整体水平一般,学生往往学到的东西不多,等等。这些都有赖于我们去摸索,总的来说这种模式解决了我们的目前的困难:教学质量一般,上课纪律混乱,使我们逐步超出困局,使教学开展顺利,教学成果更加丰硕,随着改革的进行,相信我们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