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09 10:44: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

第1篇

一、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一)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在战争中,他竭力反对用迷信的方法去预测胜负,主张“禁祥去疑”(《九地》),“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用间》),重视人的作用,认为军队出现任何失败和错误,都不能怨天尤人,要从人的因素中找原因,表现出鲜明的无神论思想。(二)实事求是地分析事物,正确认识事物。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要正确认识自己和敌人,不能盲目的自信和自卑。要知道,在决对的实力之下,任何阴谋诡计都是苍白无力的。(三)透过现象看本质。孙子在《行军篇》中有云:“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者;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这里所说的“树动”、“草障”、“鸟起”、“兽骇”是现象,而“来”、“疑”、“伏”、“覆”才是本质,通过分析表面的现象来揭示敌人的处境和意图。用假象调动敌人,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反用。(四)实践出真知。《虚实篇》中说:“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孙子认为:通过战争实践,即试探性地进攻,可以获取敌人的真实情况。(五)充分利用客观物质条件。孙子在《火攻篇》中说:“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借助天气、气候等条件攻击敌人。孙子在《九地篇》、《地形篇》中专门对地形地势进行了分析,以及对行军作战的影响。强调物质的重要性,要求人们要做好物质的储备。(六)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孙子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虚实篇》),也是讲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作战中取得主动,避免被动。他认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认清形势、科学决策、正确指挥,运用战争规律指导作战,是能够取得战争主动权的。孙武把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这就可以避免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中渗透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可以说,辩证法是《孙子兵法》的灵魂。书中提出了几十对相互对立的的范畴,如死生、存亡、奇正、虚实、险易、广狭、胜负、钝锐、利害、速久、阴阳、智愚、攻守、动静、众寡、饱饥、得失、短长、朝暮、轻重等。孙子对事物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观察,贯穿着对立与统一的思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一)事物对立与统一的规律。“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变篇》)这句话是孙子认识和解决战争的关键。《孙子兵法》对于虚实的分析深刻而精辟。他指出,无论攻守、强弱、虚实、远近等战争中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是对立与统一的。(二)永恒发展的观点。孙子指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中。孙武把这些变化比作“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势篇》)。他在《虚实篇》中形容说:“夫兵形象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争象流动的水,时刻处于动势之中,水没有固定的形态,战争也没有固定的格局,都在永恒地变化着。军队的士气是“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军争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战争需要的物资和进行的时间也在不断变化着,“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总之,战争及与战争相关联的事物,一切皆变。他强调一切都在变化,要根据形势调整好自己,使形势有利于自己,充分利用变化。(三)普遍联系的观点。孙武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又曰:“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作战篇》)可见一场战争,对于国家财力的消耗是何等之巨!如何能够在战争时期避免国力过度消耗,使得百姓免受贫困之苦,这是需要着意解决的问题。孙子认为世界万物存在普遍联系。分析事物要全面,要从各个不同的地方观察、思考,了解彼此之间的影响与联系。

结语:可见,《孙子兵法》不单是一部军事著作,其中也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抽象思维、朴素的整体性思维和辨证思维,在这部军事专著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由于孙子对瞬息万变的战争规律进行了高度抽象的概括,因此提出的谋略思想,不仅可以适用于军事活动的领域,而且可以适用于政治、外交、商业等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各种领域。对于这样一种高度概括和高度哲理化的谋略思想和丰富的哲学智慧,有人将其称之为谋略哲学。

第2篇

关键词:交际翻译;孙子兵法;军事文化

作者简介:吴海燕(1986-),女,江苏南京人,理工大学外训系,助教。(江苏 南京 210042)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231-02

军事著作作为宣扬一国军事理论,展现一国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被广大学者所学习。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一大批军事著作,更是老一辈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军事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孙子兵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最富哲理性和具有深远影响的兵法。然而,如何通过翻译工作传播这些宝贵的军事思想和文化?运用何种翻译策略能最大程度保留原著作的思想精髓,不仅保留源文特色又使目标语读者感受中国的特色军事文化?这些都是翻译工作者亟待研究和挖掘的问题。

一、《孙子兵法》翻译现状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掀起了“孙子热”,也出现了众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国内外学者对《孙子兵法》的英译研究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现今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其中英译本就有至少十余种。

“它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说理透辟,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十分讲究,行文简洁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1]著名翻译家袁士槟也曾表示:“《孙子兵法》在世界军事史上久负盛名,被西方推崇为‘兵学圣典’”。然而要将一部在理论上和文字上都很有特色的军事著作译成外文,让外国人读起来也有中国读者同样的感受,是一件很不容易办到的事情。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从深层次上更意味着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变通。通过翻译中语言转换的过程,让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在知识、思想、情感上得以交流。奈达表示“对翻译而言,掌握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重要”;[2]“翻译意味着交际,而这过程中则依赖于人们如何通过听和看到的翻译”。[3]《孙子兵法》是孙吴对自己军事生涯以及前人军事思想经验的总结,蕴含了大量的军事战略精华,体现了他的军事战略思想和中国传统军事文化。因此,在著作翻译中如何保留源文中的文化含义,传播源文化是翻译时所要重点把握的地方。

在诸多英译本中,本文选取目前使用较多的袁士槟[6](以下简称“袁译”)和林戊荪[7](以下简称“林译”)《孙子兵法》英译本作为对象,基于交际翻译视角,节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强调孙子军事思想和辩证哲学思想的语句进行比较,探索更适合目标语读者思维的译本,从而达到传播军事文化思想的目的。

二、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

交际翻译是纽马克提出的两个翻译模式之一。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1981年出版的《翻译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两个概念。“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一般性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4]语义翻译以源文本为基础,尽量保持源语言特点和源语言文本的表达方式,然后组织形成目标文本,与源文本非常接近,从而重现作者的语义意义。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源文本。[4]交际翻译则是以目标语读者作为中心,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5]这种翻译模式忠于读者,便于读者接受。它主张根据不同的文本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交际翻译的关键是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为目标语读者“量体裁衣”,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以及产生效果的功能。在进行交际翻译前,深入分析了解源文的特征是帮助译者采取翻译策略从而达到效果对等,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最有价值的军事典籍,该书总结了春秋时代的战争经验,强调“慎战”、“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等军事思想,解释出战争的本质和一些重要规律,对后世的政治、军事、哲学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巨大影响。因此,军事思想文化的解读和传播是该典籍的精髓,在翻译时需最大程度上展现。《孙子兵法》的军事文化特性可大致归纳为军事思想和辩证哲学思想的传播。

三、交际翻译在《孙子兵法》中的运用

1.重战、慎战、备战的军事思想

例1:“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队生死的所在,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考察。

袁译:War is a matter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state; a matter of life or death,the road either to survival or to ruin. Hence,it is imperative that it be studied thoroughly.——《Estimates》

林译:War is a matter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state,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the road to survival or ruin. Hence,it is a subject which calls for careful study. ——《Making Assessments》

“不可不察也”这一双重否定的表达表示充分肯定,袁译使用“imperative”一词表示势在必行、必要的,语气与源文相符;而林译则使用“call for”,表示要求、需要,语气稍弱。此外,《计篇》的翻译袁译直译为“Estimate”,表示预测、谋算的含义;而林译则使用“Making assessment”这一动宾词组来表示,更具有动作性。

例2:“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孙子说:国家亡了就不能赋存,人死了就不能再生。所以,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

袁译:A state that has perished cannot be restored,nor can the dead be brought back to life. Therefore,the enlightened ruler is prudent and the good general is warned against rash action.——《Attack by Fire》

林译:A state which has perished cannot be restored,nor can the dead be brought back to life. Therefore,the enlightened sovereign approaches the question of war with utmost caution and the good commander warns himself against rash action.——《Attacking by Fire》

“明君”、“良将”的翻译袁译使用“enlightened ruler”及“good general”是对源文国君、将领的直译;而林译则使用“enlightened sovereign”及“good commander”这两个照顾西方读者思维的交际翻译的方法,向读者传达本句的内涵。

例3:备战:“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

孙子说:用兵的法则,不要寄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寄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拥有力量使敌人无法进攻。

袁译:It is a doctrine of war not to assume the enemy will not come but rather to rely on one’s readiness to meet him,and not to presume that he will not attack but rather to make oneself invincible. ——《The Nine Variables》

林译:It is a rule in war that you must not count on the enemy not coming,but always be ready for him; that you must not count on the enemy not attacking,but make yourself so strong that you are invincible.——《Varying he Tactics(jiu bian)》

袁译对法则的翻译使用了“doctrine”一词,而林译则使用了大众常用的“rule”一词,考虑了目标语读者的理解能力。此外,两译者对《九变》的翻译大有不同,袁译直接通过直译的方式将其译为”The Nine Variables“,这样模糊的翻译显然没有将源文含义表达出来,读者会感到陌生;而林译则是在深入理解语义后利用交际翻译方法将其译为“Varying he Tactics”,并结合拼音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源文的含义。

2.辩证哲学思想

例4:“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长短,月有死生。”——《虚实篇》

孙子说:五行没有哪一个固定独胜,四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变,白昼有短有长,月亮有缺有圆。

袁译:Of the five elements(water,fire,metal,wood,and earth),none is always predominant; of the four seasons,none lasts forever; of the days,some are long and some short,and the moon waxes and wanes. This is also the law of employing troops. ——《Void and Actuality》

林译:None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nature(wuxing 五行)is ever predominant,and none of the four seasons lasts forever. Some days are longer and some shorter. The moon waxes and wanes.——《Weakness and Strengths》

袁译翻译“五行”时运用了直译加解释说明的方法,并在译文中明确指出是哪五行;而林译则使用了脚注的方法并在翻译后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wuxing,a terminology first used by philosophers of the yin-yang school to characterize the universe……”。如果只运用英语中文化接近的表达来翻译,那么源文中文化特性可能会流失,为了准确阐述源文中的文化含义,林译采用了直译、脚注、与拼音结合的方式,全面的传达并保留了源文文化内涵。此外,“虚实”表示弱势和优势的意思,汉语中是一对反义词,在翻译时应保留其原有特性,林译用了“weakness”和“strengths”这一对互为反义的英文词语表达;而袁译则就字面意思直译为“void”(空虚)和“actuality”(现实),这明显没有将源文中的文化内涵及深层含义表达出来。

四、结束语

从以上《孙子兵法》两英译本的比较中不难发现,袁译大部分采用了语义翻译的策略,而林译则运用了交际翻译结合脚注、解释说明等方式进行。著作的翻译在做到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更要保留和传达源文的文化特征。语义翻译要求忠实于原作,但也不能忽视向目标语读者传达原文的信息。由于著作翻译的特殊性在于向目标语读者传递信息并使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源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译文的成功与否在于读者的反应和精神认同。

翻译是一门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这一活动不仅要译出源文的内容和思想,更要传达源语有的文化特质。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著作翻译是对外介绍中国军事思想,传播军事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对两英译本《孙子兵法》中重点语句的翻译,可发现交际翻译在著作翻译中是一个可用又有效的策略,在介绍中国文学、传播思想文化方面作用显著。然而翻译中有时也不能孤立地使用一种方法,常常原作的某些部分用交际翻译,其余部分用语义翻译,二者结合使用,只是侧重和所用语境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鲍世修.形神兼备,功力不凡——读林戊荪译孙子兵法[J].中国翻译,1996,(3).

[2]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22,39.

[5]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2001.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第3篇

关键词:《孙子兵法》 现代战争 应用价值

近年来,科学技术因素在战斗力体系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知识与信息成为战争的重要因素,使当代军事理论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新的战争概念向传统战争理论发出了挑战。如何认识《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价值,成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重战慎战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开篇的第一句话便说明了战争的重要性,而重视战争的最重要体现就是慎战。书中几乎每篇都体现着这种“非利不动,非危不战”的慎战思想。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以上是孙子从战争对国家消耗极大的角度来说明慎战的重要性。在以高技术战争为主的现代战场上,昂贵的高科技武器装备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战争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重大影响更为明显。

二、不战而胜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衢地则合交……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在慎战思想的前提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追求便是战略运筹的最佳选择。“伐谋、伐交”是这种战略思想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谋略、外交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对于现代战争来说,谋略、外交斗争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尤为突出,军事行动带有鲜明的政治、外交色彩。因此,在军事行动的选择方面,不仅要确保军事斗争的胜利,更要适应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利用“伐谋、伐交”思想创造良好战略环境。

海湾战争中,当伊拉克不断向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时,以色列为了争取美国和多国部队的支持,一反过去对阿拉伯国家采取的立即报复方式,对导弹袭击采取克制忍让态度。由于以色列的忍让克制,为美国和多国部队的集中打击伊拉克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美国副国务卿伊格尔伯格访问以色列期间,以色列财政部长向他开列了在海湾战争中遭受损失的一大串清单,堂而皇之地要求美国为以色列所受的损失补偿100亿美元。美国不但答应了这个要求,还提供武器装备。以色列用心开展“伐谋、伐交”的活动。它“先知”各国的图谋,在衡量利弊得失后采取明智果断的行动,从而保全了自己并取得巨大的利益。

可见,运用这种“伐谋伐交”的战略,看清各国的目的和动向,结交众多的战略友好伙伴,则会使本国的声望日益提高,在国际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如此既保证了战场直接军事目标的实现,又可以有效实现政治、外交斗争的目标;反之,如果不重视“伐谋、伐交”,妄自尊大,缺乏诚意,则将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国际纠纷或战争中处处被动。

三、备患先胜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致人而不致于人……”

第4篇

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姑强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将欲夺之,必姑与之。”意思是要想削弱它,必须故意加强它。想要除掉它,必须故意交好它。想要夺取它,必须故意给予它。这一主张,充分体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从直观上看是说不通的,也违反人们的正常思维。为什么要夺取的先要给予呢?老子的思维与常人不同,他的奥妙之处就是促使事物向极端的方向推进,最后,导致事物向对立面转换,达到我们的目的。下面举一个实例来印证这个道理。

春秋战国时,齐国打败了魏国,覆军杀将,尸横千里,齐国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魏国国王羞辱万分,决定倾全国人力拼死一搏。有一谋臣说:“万万不可,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们要除掉齐国,就得先卑躬屈漆,割地称臣,这样齐国必然欢喜万分,傲视群雄,这样必然引起列国的不满,这就会招来诸侯联军讨伐,齐国必然倾覆”。果然不久,秦、楚、韩联军把齐国打得一败涂地。这一例证更证实了老子一句名言“以其强而强之也”。我们仔细研究孙子兵法几乎整篇都有老子的哲学思想。例如孙子兵法所云:“富,未为安也。贫,未为危也。寡,未为败也。众,未为胜也。决定安危胜负者,道也。”这里的“道”,就是事物转换的内在规律,孙子把它看得高于一切,只有掌握“道”,一切胜败安危都在掌握之中。“道”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然而确实存在。要掌握“道”不容易,需要千思万虑仔细观察,知彼知己,冷静分析。譬如三国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东晋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至弱胜至强的最好例证,也正是掌握了“道”的具体表现。

老子的人生哲学是“清心寡欲,清静无为”。做人要如流水,永远向下,低下低调。他认为水至弱也至强,水性柔弱,并不威武刚烈,譬如盆中杯中的水,然而海啸来袭,水的威力却凶猛无比。一个人的行为“无为”指的是什么?无为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干,无为是指不要人为地做一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只要顺从自然发展,一定会事业兴旺蓬勃,所以无为实际的结果是“无不为”。

最能代表老子哲学中辩证法的是下面一段话,“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大辩如讷。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圆满的好似残缺,它的作用就永远不会衰败。最充实的却好似空虚,它的作用就永远不会枯竭。最平直的东西却好似弯曲,极其灵巧的却好像笨拙,极其有余的却像不足,极其善辩的其言语却好像迟钝。疾走可以战胜寒冷,安静可以战胜暑热,清凉无为可以成为天下的统治者。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武术;价值;价值观

On the Values Embodi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Wushu

YANG Ying-yi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value, exercising value, moral value, and practical value of wushu, the author hopes to make som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Keywords】 tradition wushu, value, values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朵奇葩,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里,是中华民族一项优秀宝贵的文化遗产。〔1〕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文选》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诗中。武术强烈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武术的运动形式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两大部分,武术的拳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武术之道体现了传统的伦理观念;武术的基本理论和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武术具有哪些价值?不同的专家与学者的观点存在较大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专家与学者认为其价值主要集中在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健身价值与技击价值。

1 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浸润,如中国传统哲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古代兵法等,无论是运动形式、技术要领、习练过程,还是拳理、拳法、道德规范(武德),都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蕴含丰富文化精髓的传统武术,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艺术,而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种“软力量”〔2〕

1.1 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

中国古典哲学推崇“天人合一”,所谓“天”并非是神灵主宰,而是指自然。“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指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即一切人事皆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观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而且也影响到中国武术发展的方向。〔3〕“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和谐、重整体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特点表现在武术中则是追求动作的“合”。“合”就是说明动作的和谐、协调。最为典型的是所谓“内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实际上是要求演练时由内在的心思对动作理解而产生的精神和意念聚成的武术意识,以意主导控制气息随意流注,控制劲力随意气运转,控制各部位肢体,以内引外,以外倒内,意识、气息、劲力、肢体达到相互协调。可以说,“合”是中国传统武术特有的技术要求和独具特色的理论。

1.2 中国古代兵法与中国传统武术思想

武术与兵法早在先秦时代就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庄子・说剑》的著名击剑理论,如诱敌来攻,因敌应变,后发制人等,即体现了先秦兵法之道。《吴越春秋》记载越女关于剑道的动与静、攻与防、虚与实、内与外等方面的论述,也与兵法伦理相通。《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兵法著述精品,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著名军事家孙武提出“知己知彼”这一最为重要的战争指导原则,被直接汲取为武术技击的指导思想,古今拳家均极为重视这一原则,强调“知己知彼”在实战技击中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做到“知己知彼”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论述。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强调“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只有在交手中,达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到引进落空,粘连粘随,立于不败之地。

《吴子》和《纪效新书》等兵法著作中注重“胆气”的培养,同样,胆气也是武术技击临敌制胜的重要因素。拳家讲“一打胆、二打眼、三打身法四打闪”。即是对武术技击中胆气为先的强调。还有《孙子兵法》所倡导的“兵之情主速”和“先发制人”、“避实击虚”的战术方法在武术技击中有着比较突出的体现。

2 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

武术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涵摄了我国传统医学、养生学、仿生学的诸多精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之一。现代竞技武术在健身价值上与传统武术不可同日而语,是因为现代竞技武术被赋予了更多的体育竞技成分,是以“发挥运动员的最大潜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获取最佳运动成绩为目的”的竞技项目,残酷而又激烈。相反传统武术在演练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气血”的运行,讲究“动静结合”或“内外兼修”,从而达到练养结合,去病延年的目的。太极拳则柔和、缓慢、均匀,演练起来自然流畅、圆活连贯,用意不用力,韵味无穷,引人入胜,是内外兼修、抗老益寿、怯病健身东方式健身的运动。它的健身思想、动作规律、运动方式,可谓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精品之作。〔4〕

3 传统武术的道德价值观

“武以德立”,“德以艺先”。历来习武之人把武德放在首要位置,甚至成为终生恪守的信条。传统武德规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以孔孟儒家的“仁学”为伦理核心,这种“仁”的思想贯穿于习武、用武、授徒乃至武术技术的创造与运用之中。历来武术大家无不注重习武与修身的统一,内外兼修,倡导以爱国、侠义为内涵的英雄主义的人生理想,献身于国家民族之大义,除暴安良,扶正抑邪。传统武德规范还崇尚信义忠诚、尊师重道、孝悌守礼、俭朴谦逊的高尚品德与作风。

3.1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武林信条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传统武术的特色之一,带有比较浓郁的亲情成分。具体表现为在传统武术道德规范里,将老师称之为“师父”,对武术老师要“事师如父,执役如子”。老师的同辈人称之为“师伯”或“师叔”,老师之师称之为“师爷”,众弟子之间,年长者称“师兄”,年幼者称之为“师弟”,或者以投入师门先后顺序称兄道弟。

3.2 “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社会责任感

武林中人受传统武德及传统文化伦理观念的影响,一般都具有“忧国忧民”和以“弘扬中华武术”、“精忠报国”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霍元甲于1909年创办精武体育会时,以“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办会的宗旨,并明确以“不准以我拳头加以同胞身上”为根本戒律,被武林誉为“精武精神”。

3.3 “修身”养性的修养理念

历来武林人物十分注重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这种行为谓之“修身”。儒家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重要的作用。习武者要成为“一方仁者”或希望做出“兼济天下”的业绩,绝非一蹴而就,其中不但要精练武功,更重要的是须经长期的“修身”,在刻苦练功的过程中,努力履行武德规范,不断修正谬误,认真思索,从而悟出做人处世的哲理。

4 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

4.1 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观

传统武术所推崇的技击价值观是“止戈为武”,是达到“和平”的最终目的,而不是征服或者杀戮。张艺谋的大片《英雄》的主题是对传统武术技击价值观最完美的注解,即真正的武林英雄应该是“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是对天下苍生的仁爱之心。这和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文化及社会政治结构有着必然的联系。中华民族对本民族的劳作生息强调的是“安居乐业”,以“耕读传家”为自豪,所以人们希冀的是“孝治天下”、“贵一道而同风”。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观的另一个表现是注重“防身”而不是“进攻”。

4.2 实战技击中“以弱胜强”辩证观

武术大家一生“行走坐卧、不离这个”,其中的“这个”即练功,使练功具有日常生活化的特点。特别在传统武术的太极拳体系中,这一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扬。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正是在这种武学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小巧功夫”受到推崇,而技击中凭蛮力勇武制胜的往往为武术大家所不齿。《水浒传》中浪子燕青巧搏任原和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打法充分体现了传统武术的技击特色。

4.3 “点到为止”的和谐观

传统武术在技击中注重“制服”而非“制死”,即“点到为止”。历来习武之人十分重视个人的武学修养,鄙视“逞凶斗狠”,推崇“好仁恶杀”,将武术作为物化的“至善”情感,讲求仁爱为怀和自强不息的浩然正气。这一点是其它任何技击体系所不具备的。“点到为止”的技击价值观是传统武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一交手从神态、劲力、蓄势上边可分出高下,并不需要数十个回合的搏杀。但“点到为止”的技击方法是建立在高超、精湛的武艺基础上的,只有平时刻苦修炼,才能在实战中运用自如。

5 结束语

武术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和内容,是具有很强的健身、文化、防卫价值的武学体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武术的科学性不断增强,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快捷发展。武术运动正在以稳健的步伐向世界性体育项目迈进,在未来发展中,武术的文化价值、健身价值、道德价值、技击价值将会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秀霞,张瑞洁.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价值和发展方向探骊〔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7):103-105.

〔2〕郭玉成.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1):25-28.

第6篇

交互式合作营销的英文表述为∶ICM(Interactive Cooperation Marketing)

定义:利用公司现在已有的关系将部分未来目标客户企业的采购或主要负责的技术人员变成我们的忠实用户和变位销售员。

交互式合作营销是一种的崭新营销模式。它独创造了客户成为经营者且平等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新型商业营销模式。提出了商品销售领域的新理念---“客户同我们都是老板”!把客户与零售终端消费的一买一卖的纯客户关系变成了跟零售(消费)终端是合作经营的生意伙伴关系。作为世界流行的销售模式,交互式合作营销在大客户销售领域也很多值得借鉴。

案例

A公司是一家设备销售公司,主要来自德国的机床及相关配套产品,下面是他们利用交互式合作营销的思想制定的销售发展计划说明。

具体操作方案

1. 单笔返点:企业的采购或主要负责的技术人员直接协助我们向他们所在企业销售了产品,我们在收到回款后将销售额的5%提出返给主要的负责人。

2. 总量返点:以半年或年为单位计算客户单位的采购或主要负责的技术人员协助我们累计进行了多少额度的销售,并以10万以上为返点量级再进行1%的返点奖励。同样这也以回款数为提成的基数。

3. 间接业务:如果是协助为我们间接介绍了客户而非直接销售的情况,不进行该笔业务的提成,但是间接介绍达成的销售额以40%的比例记入总量返点的基数中。

例如:采购张三协助我们向他的公司进行了销售,一次4万,一次6万,回款分别是4万和5万;又间接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其他公司客户达成了3万的销售。我们将给他以下返点

单笔返点:40000*5%=2000  50000*5%=2500 (尚有500返点待回款后再付)

总量返点:(40000+50000+30000*40%)*1%=1020

说明:建全完整的档案管理机制,为合作伙伴提供的每一个客户信息进行详细记录

具体操作方式必须成文,而且清楚明白的告诉我们的合作对象。

只要对方回款及时,我们的提成也必须及时给出,与对方建立信用。

经常性沟通,避免误会。

为合作方做好保密工作。

ICM交互式合作营销

优点:变相发展了多名兼职销售员,而且身居销售最关键的位置

培养了忠实的用户,无论客户走到哪里都会想起这个品牌

成本低

企业采购人员除了协助销售方销售,还会协助销售方全力催款

终端客户不会损失

缺点:必须拥有完善的档案管理

现金流要求高

二、技术交流式的销售法

如果需要销售人员对客户进行深入了解,并介绍方案,常常需要到客户那里做现场一对多的介绍,就是进行技术交流或汇报。这对大客户进行销售是非常好的方式。

一般来讲,有经验的销售人员特别善于使用到客户方进行交流的方式,而没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则喜欢拜访客户。

到客户方介绍产品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技术交流,每次交流都可以在客户内部覆盖到不少潜在客户,只要有了新产品或新的解决方案,销售人员就可以进行介绍,技术交流针对的是特别的客户,销售人员应该把方案做的更深入,在介绍的现场还可以进行讨论,而讨论的过程就是宣传和挖掘客户需求。

通过交流销售人员还可以掌握客户背景资料,竞争对手资料,项目资料,个人资料。这些资料对后续的销售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三、《孙子兵法》式营销法

《孙子兵法》诞生于我国2500多年前,是一本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思想的高度成就,其内涵的谋略原则和军事辩证法思想,至今仍然启迪和影响着当今的高技术战争和军事革命。上个世纪在我国有人将《孙子兵法》中思想运用与企业管理中取得了颇受瞩目的研究成果,现在《孙子兵法》的思想也开始启迪和影响着市场竞争的营销原则和方法。因为商场如战场,营销的目标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打赢一场战斗。

《孙子兵法》在关于彼己、攻守、速久、虚实、利害、安危、强弱、劳逸等一系列对立统一和转化关系的谋略原则和哲学思想,是完全可以用来诠释营销战略与战术的新思维。欧美营销界从这种研究思想诞生起就对此推崇备至。从战争法则的经典理论中研究市场营销,使欧美高新技术公司在具体的营销实务中运用自如、获益匪浅。现在在中国国内也已经开始用《孙子兵法》的思想来研究营销,同时还在就中外营销思维进行比较。

四、展览会销售法

“展览是一种既有市场性也有展示性的经济交换形式。”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展览都对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宏观经济方面还是企业市场营销方面,展览的作用都不可忽视。展览又是一种特殊的流通媒体,从流通性质上讲与批发、零售等流通媒介相同。通过展览会,购买方与销售方可以成功的协议,达成销售。

展览会在现实的经济领域存在着4大基本作用。

(一)联系购销双方

展览会可以将很多分散的客户集中起来,既便于客户与销售人员的交流沟通也有利于行业客户之间的交流沟通。展览会在联系作用上有三个明显特点:

接触量大。一般一个展览会只有几天时间,但是行业内的客户出现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可以说任何一个销售人员很可能自己辛苦一年联系的客户都不会比展览会见到的多,而且很多时候一个客户企业的几位采购关键人物都会出现在展览会中,这对销售人员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据美国调查,专业展览会上的84%参观者具有订货决定权或订货影响力。他们之中有很多是供销的关键人物和决策人物。

接触面广。在展览会上客户可能接触到的不仅有自己领域内的客户、潜在客户还有很多行业内的相关企业和潜在竞争对手,这种见识既可以增长销售人员的眼界,了解对方,还可以提升销售人员的素质。

沟通效果好。谁都知道面谈的效果肯定会优于电话或邮件书信,展览会当然在交流质量上具备优势。 参加展览会的观众基本上是行业内的专业人员。参加展览会就是为了接触、交流、收集信息、洽谈贸易。因此,参会者处于一种心理开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与客户进行交流就容易得多。而且,展览会提供的是一种面对面的双向而直接的交流方式。交流效果优于单向的、间接的交流方式。

(二)有利与行业调研和信息收集

一次权威的展览会相当于一次行业信息的大汇集,有经验的人会从一次展览会中了解到某个行业动态,现状和发展。

展览会汇集的行业客户很多,展示的信息也很多,所以也对调研工作有很大的支持作用。

美国的一位营销专家说过:“好好地了解一个展览会,就基本上可以了解这个行业和市场的基本情况。一般说来,在展览会上开展最多的是对产品和市场进行的调查研究。”

(三)展览会具有很好的宣传的广告作用

展览会的广告宣传作用是不同于媒体的,它可以将视觉宣传,产品立体展示,宣传反馈,宣传效果等工作在同一空间和几乎同一的时间内体现出来。

同时展览会对于一个行业的新企业有极大的宣传作用。在很多时候,能否有实力参加一个行业内的权威展览会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在行业内的地位,很多新公司可以借此立刻出现在行业客户面前,成为行业新的家族成员。

展览会同时还是展现和提升企业文化的大好时机。

(四)促成销售的作用

展览会的主要目的当然还是要促成销售,前面提到的所有作用都是为了销售服务的。有良好的沟通氛围,开放的沟通心理,再加上同类产品充分的比较和企业关键人物的到场,这些都是促成销售的原因。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据美国权威机构调查,54%的参观者会在展览期间签订合同。展出方为销售产品而参展,参观者为采购产品而参观,都是有备而来。参观者当场了解产品品种、性能、质量、价格,比较同类产品,并做出选择,再坐下与展出者、卖者洽谈价格、包装、付款等贸易条件,双方谈妥便签约成交

同时在展览会结识的关系和打下的信任基础对未来(后续)的成交有重大影响。仍旧是美国权威调查机构的数据表明,16%的客户需要在展览后再联系一次才签约,10%需二次,20%需三次。

在产品的展示介绍会进行销售及宣传有一种应用及其广泛的宣传方法——说明性演讲。说明性演讲主要是的工作是介绍一个产品,介绍一种情况,并能让客户能够立刻明白大意并决定是离去还是进入展厅详细了解。做这样的说明性演讲应该有一个所要表达内容的步骤和流程,表达的目的就是要让客户能真正听懂,让他记住。只有那些有逻辑顺序的内容听众才容易记住,所以如果要做说明性的演讲,必须先选择一个正确合理的逻辑顺序。

说明性的演讲的目的就是让听众听懂。如何做到呢?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不要用太专业的语言来说平常的事,演讲者用专业的术语来描述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这样演讲造成的结果会使听众听不懂他说的是什么。其次是在面对专业人士时应该用专业的语言来进行学术讨论。最后是为了使所有的听众非常容易地理解你说的内容,应该尽量用平常中的语言来说专业的事,说明性的演讲最好的效果就是力争能达到这个层次。

在做说明性的演讲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必须提前有计划——按什么样的流程;演讲的模式是用电脑投影仪、用白板还是给所有的听众发一份参考资料。另外要注意在演讲过程中,对于需要突出的内容要加强力度,把它重复几次或者加大声音。保证路过展厅的参观者能被吸引过来。

五、整体解决方案式营销法

这种销售法主要出现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很多高新技术产品如计算机设备、软件的销售出现了新的挑战,这写类型产品的销售与复杂的安装和调式结合在一起,所需要销售的产品或服务往往难以在销售实施前被详细描述、而且技术含量高、使用难度大、价格昂贵、销售周期长(主要是试用和调式)、参与购买决策的成员多(技术部门在采购中的意见占据主导)等,一般的销售办法对于这些新营销挑战往往难以奏效,并暴露出许多弱点,现在在这些IT行业营销模式都出现可创新,出现了以解决方案成了营销的核心和重点的新的营销模式。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整体解决方案”就是这种全新的销售模式带来的。

六、合作营销法

所谓合作营销,就是指产品制造商与销售渠道或销售伙伴合作,为了共同提高其收益和利润而联合面向消费者开展营销活动。合作营销为制造商开辟了一条新的营销思路,给制造商的市场营销带来了震撼性的变化,对制造商的销售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合作营销中,制造商与销售渠道或销售伙伴的合作已不是停留在签订一些供销合作原则的表面上,制造商要参与到销售渠道或销售伙伴的从广告到仓储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中去,与销售渠道或销售伙伴共同面向市场,寻找调动消费者购买积极性的手段。

合作营销的特点是制造商与销售渠道或销售伙伴在思想上的整合。制造商们认识到必须将促销精力集中于面对消费者的促销上,通过促销刺激消费者购买来促进销售渠道或销售伙伴进货。在合作营销中,制造商不是通过对销售渠道或销售伙伴开展贸易推广来尽可能多地取得销售渠道或销售伙伴的进货,而是通过面向消费者开展广告、营业推广等促销活动,参与销售渠道或销售伙伴的商品编配、陈列形式、仓储与进货、商品促销与销售等多方面方案的设计,来刺激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进而增加自己产品的销售量,与销售渠道或销售伙伴共同实现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增长。

通过合作营销,制造商与销售渠道或销售伙伴建立起了共同的利益关系,使制造商的品牌在商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可以更好地发挥出销售渠道或销售伙伴的作用,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制造商的营销人员不断与销售渠道或销售伙伴保持直接联系,能直接了解到消费者对其营销组合策略的反映,进而可以及时调整营销组合策略;还可以直接掌握商场的存货水平,及时确定合理的发货时间和发货量。

七、核心客户管理营销法

“二八”理论告诉我们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或商家,80%的收入是由20%的大客户带来的,有些甚至90%的盈利是由不到10%的客户创造的。这个理论的意义就是将客户按其对企业的贡献可分为利润贡献的大客户、维护品牌的问题客户、忠诚购买的老客户、成长潜力的小客户、不断变化的新客户五类(本书第九章将信息介绍)。这样的分类可以帮助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区分关键的少数和一般的多数,合理地分配营销投入力量和资源而不是平均使力、全面出击。同时要关注、影响客户类别向有利的方向层面转化。

在今天,全世界已经有很多高新技术公司都在其营销方法体系中普遍采用大客户管理方法。与采用大客户管理方法相对应的是,很多企业同时还部署了各种客户关系管理软件来固化其大客户管理方法深层应用。

八、培训客户销售法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讲到过培训客户,培训客户的确是实现销售的一个好方法。很多时候,销售人员推销产品时,因为技术含量太高或是产品功能意识太超前,会导致客户理解困难。这个时候派出优秀的培训市或技术人员对购买方进行培训讲解,会对销售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九、S.P.I.N销售法

S.P.I.N销售法是由尼尔.雷克汉姆先生创立的,雷克汉姆先生是全球著名的销售大师,在他《SPIN销售》一书中,他以全新视角研究大型销售问题,并且进行了在销售技巧的改善上大力的研究与分析。书中倡导的S.P.I.N销售模式风靡全球,成为推销高价产品和大规模销售的最佳利器,这种销售法非常强调与客户的沟通交流,目的是发掘、激活、加工、引导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使客户认同从而获得成功的销售。在这方面由的S.P.I.N销售法从谈话提问技巧和谈话条理性角度另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和方法,并为不少世界大型企业使用,据调查世界财富100强中的半数以上公司也利用它来训练营销人员。

第7篇

在讲绪论时,应重点强调传统文化在中医学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医学形成时期,正是百家争鸣时期,中医学在这种大环境下自然融入了大量的哲学思想,而且不断地吸收中国古代数学、历算、地理、天文、军事等优秀的自然科学成果。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说,中医学来源于传统文化,是一门独特的学科,正所谓医道相通、医儒相通、医易相通。只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人,才能够真正认识到中医学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才能把握住中医的思维特征,真正领悟中医的真谛,从而把中医的思维和诊疗效果发挥到极致。“只有博学于文,始得精专于医”,所以要学好中医,首先要学好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要成为“国医大师”,首先就得成为“国学大师”。

2、多阐释后世医家对经文的活用

经典是指导临床的有力武器。例如,在讲授“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这句经文的时候,可引用清•尤怡《金匮翼•泄泻门》谓:“飧泄,完谷不化也。脾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而食物完出。经所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是也。又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者,谓阳气虚则下陷也。”“胀,胸膈胀满也。经云:浊气在上,则生胀是也,宜升清降浊。盖清不升则浊不降也。又七情郁结,气道壅隔,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腹大而四肢瘦削,即气胀也。”“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肝脉循于两胁,肝实胁胀;脾虚腹满,木乘土位;食少运迟,营卫不和。补中益气,是其法程,更兼以涩固胃关之品,冀效。洋参、茯苓、冬术、炙草、川连、升麻、柴胡、归身、木香、陈皮、山药、补骨脂、肉豆蔻。”(《王九峰医案•泄泻》)通过举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明白临床离不开经典的指导,后世的医学大家甚至许多学科都是对经典的发挥。

3、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文献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者,“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在相关经文之后推荐学生阅读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典籍,告诉他们如何搜集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路径,以促进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比如,在讲到“阴阳”与“道”时,可推荐老子的《道德经》,讲到用药原则之时,可以推荐《孙子兵法》,《内经》中多涉及天文历法,可推荐学生阅读天文著作《甘石星经》、《灵宪》等,其他如《论语》、《易经》,以及经史子集中的医药内容等亦可推荐给学生去阅读。此外,可介绍给学生有关传统文化的文章、杂志、报刊等,以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同时,更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资源,推荐浏览如“国学网”、“铁杆中医”等等之类的网页,开拓学生的视野。

4、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参与引导

第8篇

2.管子学刊 孔子评管仲新解沈素珍,ShenSuzhen

3.《管子》财富哲学思想初探沈尚武,袁岳,ShenShangwu,YuanYue

4.《管子》的天地人和合观探析李长泰,LiChangtai

5.齐文化法治思想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研究张爱民,ZhangAimin

6.先秦齐国休闲娱乐文体活动探微刘瑛,LiuYing

7.先秦齐国音乐繁荣原因之我见唐艺,唐宁,TangYi,TangNing

8.齐地音乐之音地关系探微董蕾,卢乃鑫,DongLei,LuNaixin

9.齐都临淄空间形态演变的功能性导向胡方,HuFang

10.山东东周鼎簋制度初论——以中原地区为参照毕经纬,BiJingwei

11.重论孔子的历史文化定位问题葛志毅,GeZhiyi

12.战国侠义精神张彦修,ZhangYanxiu

13.儒学与社会转型期的新旧对决——以丽末鲜初的社会转型为例邢丽菊

14.论孔子的孝道观及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启示褚兆勇

15.儒学普及与传统美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许宏,XuHong

16.谈古琴歌的演唱艺术刘海莉,LiuHaili

17."以人为本"与现代陈列设计理念张宝

18.高青陈庄西周遗址与齐都营丘王恩田,WangEntian

19.高青陈庄铜器铭文与城址性质考方辉,FangHui

20.陈庄西周城与齐国早期都城魏成敏,WeiChenmin

21.陈庄考古发现比较摭谈孙敬明,SunJingming

22.莒国亡年辨杜勇

23.读《儒行》札记管子学刊 宋立林,孙宝华,SongLilin,SunBaohua

24.西汉铜钫的整形与修复毕延铭

25.淄博考古工作之汇结地方史研究之精粹——读张光明研究员新著《齐地考古与齐文化研究》徐学琳,许志光

26."商周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阮明套

1.论管仲学派生态伦理思想的层次结构王文东,WangWendong

2.管子社会控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王博识,WangBoshi

3.《管子》公平思想研究牛喜霞,张生元,NiuXixia,ZhangShengyuan

4.试析管仲的改革思想与实践宫芳,GongFang

5.论管子"以人为本"生命学说对和谐社会建构的文化观照张鹏飞,ZhangPengfei

6.《管子》的"管人"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董青霞,DongQingxia

7.《晏子春秋》中晏婴的廉政实践及意义周云钊,ZhouYunzhao

8.盲视与洞见——《荀子·非十二子》今读刘剑,LiuJian

9.论《荀子》的幽默艺术特色魏裕铭,WeiYuming

10.黄老学派"类法治"思想探析张继,ZhangJi

11.试论慎子的学术思想范国强,管祥久,FanGuoqiang,GuanXiangjiu

12.齐秦两国军事制度之比较齐廉允,QiLianyun

13.庄子安顿生命的策略王焱,WangYan

14.伦理与审美的双重奏——儒家之礼的人类学解析毛新青,MaoXinqing

15.管子学刊 孔、孟所论"圣人"异同考魏忠强,WeiZhongqiang

16.海岱地区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与远古居民宣兆琦,XuanZhaoqi

17.从山东地名解读齐鲁文化季丽莉,JiLili

18.西周音乐教育及其历史意义贾剑蕾,JiaJianlei

19.中国古代法律文明的特质及现代意义赵玉环,ZhaoYuhuan

20.论汉代孝伦理的刑法化李文玲,LiWenling

21.高青陈庄遗址M18出土豊簋铭文考释及相关问题探讨任相宏,张光明

22.从传世山东藏家的藏品看高青出土的青铜器陈青荣

23.从南河崖看鲁北商周海盐考古现状李慧冬,赵光国,LiHuidong,ZhaoGuangguo

24.关于《道德经》第七十九章部分注译与陈鼓应先生商榷刘长欣

25.于慎行、冯琦文学思想略论张秉国,陈件辉

26.郯城徐氏家族文化试探马纳

27.论张积中的三教观许东,XuDong

1.《管子》风险防范思想探析房晓军,胡业福,FangXiaojun,HuYefu

2.论《管子》"德""法"并重的治世思想李哲,LiZhe

3.对《管子》中和谐思想启示作用之管见张海蓉

4.论明代士大夫对管仲的评述张艳丽,ZhangYanli

5.《管子·内业》篇道之形象化探析袁岳,沈尚武,YuanYue,ShenShangwu

6.试述《管子》的五大教育成就郭秋菊

7.《管子》治国思想的渊源探析瓦永乾,马森,WaYongqian,MaSen

8.晏婴音乐思想初探石蔚,ShiWei

9.晏婴的礼治思想与春秋后期的社会变迁郑晓华

10."以道制欲,乐而不乱"——试论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陈阳,ChenYang

11.齐俗尚"悍"新议谷玉梅,王瑞芳,GuYumei,WangRuifang

12.再释"齐"刘海宇,韩伟东

13.齐地陶器艺术文化研究二题王百灵

14.孔子的仁与礼乐唐艺,TangYi

15.王培荀对传统史学的发展与创新刘芹,LiuQin

16.论汉人义利观与汉代家庭关系管子学刊 秦铁柱

17."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在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杨宗杰,刘要停,刘若斌

18.礼法并重:先秦和谐管理思想的新篇章郝翠荣

19.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心"与当代道德教育的人心工程刘兴清

20.五音戏源流新探王艺玲,WangYiling

21.华夏歌唱史撷英——兼议歌舞的认识史价值林海

22.中国军事透明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探析释清仁,李学俊

23.卜筮对早期中国至上神信仰的影响王汐朋,WangXipeng

24.独尊儒术与儒学独尊是一回事吗?任怀国,范秀美

25.中西文化互释与世界根源性精神杨育华,王彩霞,YangYuhua,WangCaixia

26.中西方古代"性善论"比较研究贾玉洁,JiaYujie

27.管子学刊 贞观之治与齐文化宋玉顺

28.莒城·莒墓·莒鼎——莒文化三事刘兴林,LiuXinglin

1.从战国秦汉古籍看《管子》的早期流传巩曰国,GongYueguo

2.《管子》国土资源管理哲学思想初探刘煜瑞,LiuYurui

3.《管子》与汉初法制重构吕华侨,LvHuaqiao

4.管子的"禾变"君子观及儒家的"合变"传承——以《管子》为中心李长泰,LiChangtai

5.管子经济思想散论王正立,WangZhengli

6.管仲治国思想的突出特点孟凡涛,MengFantao

7.虞舜部族早期活动区域和西迁史迹的考古学研究张光明

8.东夷文化中的体育文化因子推阐张树军,王宝珍,ZhangShujun,WangBaozhen

9.对齐国《韶》乐内容的探讨邵彬

10."薛谭学讴"与先秦民间声乐教育探微高梅进

11.从孔子的评论中看齐《韶》的"善"与"美"李红云

12.论先秦"军事软实力思想"刘庆,LiuQing

13.《论语》文体形式的文化阐释吕逸新,董梅,LvYixin,DongMei

14.孔子论"言"代国玺,DaiGuoxi

15.孔子"忠恕"思想发微邢培顺,XingPeishun

16.柳宗元对道教"真经"的理解与评价张勇,ZhangYong

17.管子学刊 《孙子兵法》为何可用于商业经营等经济活动郑杰文,ZhengJiewen

18."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的客观基础、文化条件和精神特质杨宗杰,贾斌昌,刘若斌

19.齐鲁文化的社会和谐思想卓成霞,ZhuoChengxia

20.传统齐鲁文化与当代山东书风巩绪发,GongXufa

第9篇

关键词 基础教育 中国元素 思想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英国的教育体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体制之一,这一点我们早有耳闻;但真正让我们震憾的却是,中国古代自孔子以来的教育家、思想家们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等传统教育理念、哲学思想,在北爱尔兰人那里却真正得到了落实,并取得了创新和突破。

1 拥有完备的教育体制并“知行合一”

英国是一个有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它的教育体系经过几百年的沿革,相当的完善和复杂,且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

这次我们所考察的北爱尔兰的教育,就有着完备的教育体系。对中小学发展,其教育政策规定:“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是好学校”。政府在经费保障,设施设备配置,课程设置,考试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有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确保了学校规范办学,平稳健康发展。应该说,北爱尔兰人是真正把中国老祖宗的“知行合一”落在实处的,他们的教育政策得到了始终如一的贯彻。

2 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并“因材施教”

2.1 课程设置科学实用,教学管理行之有效

尽管北爱尔兰颁布有课程大纲,但学校决不局限于大纲,每所学校根据学校实际开设了几十门课程,每所学校课程设置都不尽相同,除必修课之外,还开设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如烹饪课、家政课、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法语等课程,每所学校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成立了各种各样的音乐、体育、艺术俱乐部。学生采取选课制、走班制和不固定班级为单位的授课,确保了课程计划和目标实施。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考试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估测试。例如,通过小学的11 +考试,将决定学生可否就读文法学校 (重点中学);初中的GCSE考试和高中是否参加A-level考试,将决定学生是走学业发展还是职业发展之路,保证了学生学业质量。

2.2 以生为本的育人观充分彰显

与我国现行教育相比,英国基础教育管理中把学生的学习与兴趣、与未来的择业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是他们的一大特点,例如,高二年级,在微机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未来将要选择的职业花3个月的时间进行学科专业设计,所修学分占毕业学分的60%。我们看到,学生有选择做电影编导、杂志编辑、工程师的,学生所编写的电影剧本、设计的杂志及封面、技术产品已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水准。

学校的职业发展培训,颇有特色,8~14年级(小学到高中),都有职业发展指导,并且开设课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有什么特长,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与今后职业选择及发展方向相结合。

此外,针对优生,特长生,残障生,以及患有自闭症,强迫症等病症的孩子开展特殊教育和辅导,从制度、科研、措施方面加以落实。

2.3 积极的校园文化是乐学、乐教的动力

我们看到的每一所学校,都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一切空间,展示学生的风采,激发学生学习成才的热情。教室里个性化的布置,走廊、楼道里张贴有每年评选的最优秀男、女学生的照片,各俱乐部队长名字公示张贴,开展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照片,学生的美术,发明创造成果展示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校园里时时处处都能看到孩子们和老师们充满阳光和欢乐的笑脸,感受到师生乐学乐教的热情,师生们这种良好精神风貌,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这正是学校文化精神力量的展现。

我们不禁感叹,我们老祖宗提出的因材施教,尊重差异等在这里不只停留在标语上,喊在口号里,而是切切实实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3 教育改革与西方教育的“中国元素”

从教育透视社会,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可学之处也令我们不胜唏嘘,如健全的法制,民众强烈的环保意识,绅士之国的文明自律,守序礼让的汽车社会以及安全健康的食品卫生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英国也存在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例如,经济危机的阴影,随处可见商场里商品滞销,各个学校反映办学经费不足,北爱尔兰社会治安不稳等等。对比我国现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不断增长的教育经费、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让我们充满了信心。

但是,仅仅有信心还不够,我们还应该反思,有哪些东西是我们不够珍惜却为别人所用,且取得了骄人成绩的。除了英国在教育中能够把我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哲学思想运用得炉火纯青,令我们羡慕之外,我们发现还有很多资本主义国家能够把“中国元素”运用得非常具有创新味道。例如,日本、韩国等国能够把中国的《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运用于商战并取得实效,在经济领域占领了我国大半市场;美国人在“货币战争”中能够把带领解放区军民与作斗争的手法用到极致,令我国在货币领域蒙受巨大损失。

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那么,我们在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关领域时,应该向他们学些什么?是学那些表面的东西,还是更深入地思考其背后的理念与思想对我们的启示?通过对其教育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我们更加迫切地感到:在教育改革中,我们不仅仅要学习他们操作层面的东西,更重要是学习英国校长和老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把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育管理行为这一“知行合一”的做法。学习他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未来发展服务的育人观和质量观;学习他们作为校长和教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感;借鉴他们的方法、措施和经验,他们的“因材施教”。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