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理学学科体系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0 11:07: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理学学科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理学学科体系

第1篇

关键词:地理科学类;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1我国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现状

我国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冲突,各高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课程体系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好,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相违背,等等。不同高校在师资水平、硬件设施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1.2我国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2.1机械的灌输知识,忽视素质教育传统的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即使高分,遇到问题后也不懂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1.2.2注重专业课,忽视基础课传统的课程注重专业课,以培养出专业人才为目标,把专业课放在首位,对基础课不够重视。近年,地理科学研究越加深入,涉及的基础学科也越来越多,但在实际工作和应用中,很多人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情况正是因为基础课程缺失造成的。1.2.3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传统的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重视。学生学习知识后对理论知识有所了解,但动手能力薄弱,就业后很难胜任工作。1.2.4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教学思想观念落后,学生在学习中并不是通过实验获取知识。课程体系中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脱节。

2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与依据

2.1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考虑以下几点原则:A.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完美结合;B.在重视地理科学的同时要考虑资源环境;C.最大程度的促进学生就业并给学生继续深造的机会;D.有利于学生的理论、实践、素质全面发展;E.促进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共同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F.提高实践课的比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2.2.1社会发展的需要地理科学发展日趋成熟,地理科学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大,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侧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现在科技发达,地理科学类专业人才应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2.2.2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某些职业需要专门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求从业者要有稳固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从业者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教育质量的评定标准不应只看考试成绩,还应重视实践能力和素质教育。2.2.3地理学发展的需要地理学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体系。地理学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学科,同时需要高新科技的支持。只有这样,地理工作者才能更好的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实验、研究。

3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设置

3.1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构建课程体系应分阶段逐级推进和因材施教,还要注重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构建地理科学专业基础性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统一。根据学生的自身优势与特点,再结合社会需求,采用个性化课程,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分阶段教学是根据不同年级设计安排不同的课程,比如第一学年主要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二、三年级主要开设专业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第四年级开设专业发展选修课,注重学生的综合培养。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实践教学,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3.2课程体系建设的项目

3.2.1优化地理科学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在教学中不仅要开展地理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还要添加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3.2.2完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的层次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实践课程可以弥补理论课程上的不足,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3.2.3丰富地理科学类专业的课程形式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展实地勘查、实验、走访等活动,丰富课程形式。每一门课程之间都是有关联的,无论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它们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构建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可以使各门课程更好的联系在一起,提高教学质量。

3.3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的特点

3.3.1地理科学类专业具有综合性地理科学类专业涉及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学科,同时还与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有关联。所以,构建课程体系应涉及自然地理学、区域地理和测量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现代地理学的学科组成、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有综合的学习,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3.3.2充分考虑专业特性和发展需求GIS专业和规划专业同属于地理科学类,但它们又各自有独特的特点。GIS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要求较高,而规划专业则与环境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3.3.3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十分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地理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在修完本专业课程后,应根据个人兴趣和社会发展需要,再学习相应的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3.3.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地理工作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践技能。课程体系不仅要培养学生本专业的实践技能,还要开设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测量学等综合实践课程。

4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需要先进的教学观念做指导,还需要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做支撑。构建适合社会需求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可以为国家培养出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志忠.关于大学生创造性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未来与发展,2016,(04):53-55.

[2]孙根年,黄春长,马耀峰,等.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8(01):114-118.

[3]周启星,孙顺江.应用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趋势[J].应用生态学报,2016,13(07):879-884.

第2篇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要让孩子具有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他就必须具有一种丰富多彩、兴趣无穷的精神生活。我们应该经常关心,别让孩子的思想从入学伊始就塞进教学黑板和识字的框框,别让教室的四壁把他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因为大千世界的奥秘是思想和创造力取之不竭的源泉。”

地理学科囊括日、月、天、地、山川、河流;涵盖自然人文、古今中外。其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的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教师如能运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做恰如其分的启发,使学生随时有所领会,又随时觉得非立刻进一步追求不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会稳定而持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促进兴趣教学。

例如,以景观的形式存在的地理知识,在地理学科中占比例很大,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被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

又如,在进行地图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它的实用性出发,学习一开始,先给学生布置一项实验作业:绘制一幅校园平面草图。学生带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学习,学习态度自然比以往认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主动找老师提出在准备这项作业时遇到的各种地图方面的问题。最后,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这项难度较大的作业。因为这是一个室外观察,室内绘制多次反复,最后成图的过程,学生不仅体验到了知识的力量,学习的乐趣,更有意义的是培养了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兴趣是一种愉快的心理倾向,成功的体验对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相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对于成功的体验少一些,这也是造成他们学习兴趣较差的一个原因,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发现和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用爱心培育他们的学习热情。只要发现他们在学习上的一点进步,一定要在全班场合表扬;尽量不在班上批评这些同学,这样可以增加他们享受成功的机会,减少他们因学习中的挫折而带来的苦恼。

学生学习地理只有热情是不够的,课堂教学还要重点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让学生会学。埃德加富尔指出:未来世界的文盲不会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当代世界著名通才学者奥本海末才说:“对现在和未来,方法比事实更重要。”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学习地理的方法多种多样,最重要、最基本的有三种方法。

一、把三大地理知识功能系统,即教材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紧密结合起来

教材是地理科学知识的载体,图像是地理事物空间信息的载体,这两者缺一不可,让学生学会将课本上的内容落实到图上,一定要把阅读课文同地图和课本内的插图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让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所需的地理信息,努力做到图文结合,这是建立地理空间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基础。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检测,是巩固提高的过程。这三部分有机结合,贯穿于地理学习的始终,对学生巩固知识体系,提高空间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二、用空白图巩固地理知识

学生在识图、记图的基础上,再亲手画一画,不需要太精确,把应掌握的重点图,边复习边画,边积累,最后能脱开彩图,用自己画的空白图去验收应该掌握的知识。这种办法对形成空间概念,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掌握牢固的地理知识,熟练运用知识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

三、用比较法加强区域对比,发展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第3篇

一、善于捕捉和发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

1.引用教材

教材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主要工具,学生所学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因此在教材中寻找课题可以让学生运用本身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降低研究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完成研究任务。教材中有许多研究性的活动,比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课题研究“月球基地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他们首先要了解月球表面的自然状况,通过学习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月球基地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生命保障条件。这样不但把教材知识学以致用,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2.学生生活

学校、家庭和社区是学生生活最主要的场所,蕴含着相当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和有价值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对许多课题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选取身边的素材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一个班级的学生有些来自农村,有些来自城市,他们之间有着地域差异,可以联系城市与城市化进程做这样一个研究活动——“城市和农村,你以后会选择住哪里”。这个问题比较实际,贴合学生生活,也许是他们以后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关切,所以他们各抒己见,说出了了解的,知道了不了解的,并且互相交换意见。

3.社会热门话题

随着社会联系的日益加强,区域间的信息交流日益便捷,学生对社会焦点也更加关注,因此各种社会报道、热门话题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些似懂非懂的热点话题,它们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够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果是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还可以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

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被人们所关注,环保是当下社会的热门话题,环境问题不仅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我们讲到风向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时,就可以以通吕运河沿岸的橡胶厂为例,让学生研究在当地盛行风的影响下,这些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理由是什么?

二、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差异性是研究性学习应具备的主要特点,但地理研究性课题的选择还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1.地理性原则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使地理课题的选择面相当广泛,但同时也容易造成所选问题的地理针对性不强。地理课题的研究要注重“人地关系”“空间结构”“学科综合性”等。如“上海市商业中心的发展与展望”与“上海市商业中心和理性布局的探讨”这两个课题的主题完全不同,前者选题较为模糊,虽然与地理搭边,但更应该属于经济的范畴,而后者则明确属于地理的研究范畴。

2.创新性原则

地理课题的研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不需要按部就班,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地发现和创新。学生既可以选择全新的课题,也可以选择前人已经研究过的课题,因为每个人的视角和观念都是不同的,对于前人的一些研究内容我们可以完善,也可以纠正某些错误的认知。地理课题研究强调让学生体验地理探索研究的过程,学生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凭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量力性原则

选择课题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要讲究可行性、可操作性,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操作能力。课题的类型、内容的深浅和范围的大小都要与该研究小组成员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相适应,充分考虑成员的主客观优势,立足于课内知识和现有能力去拓宽知识、提高能力,避免面面俱到、流于形式。

4.发展性原则

地理课题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是为了解决教材中的问题,更是为了以后解决更多的问题,预见更多的可能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在选择课题时要考虑到它以后的发展性,如我们学习了“鲁尔区工业的发展”,包括它的形成条件、衰落原因以及整治措施,那么我们就会联想到对于和鲁尔区相同条件的我们国家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三、研究选题应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

1.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他们所习得的知识结构以及内容的深浅也不相同,要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课题,避免好高骛远。就高中生来说,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高一学生正处于系统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教材知识,提高地理技能,通过研究掌握新的知识,“交通运输的演变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等课题比较适合高一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高二的学生已经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地理知识,他们需要巩固和深化自己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某市区人口分布与商业的布局”等课题比较适合他们。高三学生已经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区域地理知识和系统知识,因此“GIS在自然灾害中的应用”比较适合他们。

2.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他就会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选题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些学生喜欢旅游,谈到大山名川、遗址胜迹时不禁喜形于色,教师就可以穿针引线,提问他们相关问题,引发思考。比如说说“你”在旅游的时候最喜欢哪个地方,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觉得景区有什么让游客不满意的地方,景区的环境、设施 怎么样,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3.结合学生的能力专长

所谓结合学生的能力专长就是要因人而异,虽然学生处于同样的学习环境中,接受同样的教育,但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而造成的个性差异,导致了能力、专长上的差异。比如,有些学生观察能力强,有些学生自制能力强,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有些学生表达能力强。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选题。再比如,有些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比较高,他们就可以以“3S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为研究课题,3S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是3S应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有些社交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以“某地小汽车数量的增加对环境的影响”为研究课题,通过和小汽车车主交流获得相关信息。由此可见,让学生各自发挥所长会使研究活动更有效率地开展。

第4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已逐步普及化。因此,如何利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值得探讨的问题。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当前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自由地发展。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课改,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又能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由此可见,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值得探讨的问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构建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创设有利条件,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教育领域中应用的媒体也得以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是教学媒体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无论从教学规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手段上看,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具有巨大的优势。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是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然选择。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作用: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借助媒体、引发问题,自主探索、效果评价。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就是在地理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目标)相适应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的自学情景,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具体生动地呈现自学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情感,充分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协同作用、和谐发展。

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好奇注意。刺激的新颖性、醒目性、变化性、奇特性,容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具体生动地呈现自学信息,使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景中学习,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可使学生无拘无束,敢说敢做,学习热情高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就显得更为兴奋;而那些过分严肃、呆板、紧张恐惧的教学气氛,学生就容易出现厌倦、懒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他们上课只是应付教师被动地学习,效率甚低,严重阻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学生的态度情感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直接的影响。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恰恰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下学习。

“借助媒体,引发问题”就是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所展现的情景,发现(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或直接提出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它可以以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使他们的各种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丰富学生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思维能力结构。注重培养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和想象思维,提高学生创造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也都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联想思维和想象思维越强,越能把自己的有限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加以利用,越能想到别人不易想到的东西。研究表明:培养、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和想象思维是提高创造能力的关键所在。

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思维能力结构。(1)要注意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了解学生思维特点。(2)要运用好培养各种思维能力的相关方法。借助媒体,显示不同事物的性质、特征,让他们进行比较,帮助他们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可发展他们思维的比较能力;让学生根据媒体所提供的文字,想象其中的情景,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事物的本质、大意等,或让他们参与板书的设计等,均可培养他们思维的抽象能力与概括能力。

“自主探索,效果评价”就是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引发的问题,利用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与资源,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知识的特点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并在教师或同学的协同下,释义思辨,探索发现知识规律,分析问题结构,构思解题思路,比较、借鉴解题方法,汇报学习成果,共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第5篇

一、改变知识巩固模式,加强普及与落实

地理教材中大量基础知识的记忆是备战高考的必要条件,单靠高三年级的复习是很难有效完成的。因此,高一、二年级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在课堂教学前复习巩固上节基础知识时,许多教师一般都采用提问回答的方式。往往是教师点名前,大部分学生都会积极背记准备回答问题,一旦教师点名回答之后,其他学生就松了一口气,不管会不会都不再思考。于是,我把“课堂提问――回答”模式变为“课堂提问――默写”模式。这样,不仅促使所有同学都动脑、动手共同参与,还可以检查出学生写的错别字和答题的条理性等问题。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让学生只写清题号和答案,写完后随即上交,教师课后及时批阅和反馈。对成绩不达标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和强化。

二、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学课的第二语言。新课程地理教材中,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取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高一学生的读图能力很低,许多学生只会死记知识点,根本不会读图,连最基本的经纬线的划分和经纬度的标注、地图方向等一些基本知识都不知道,分析理解图意的能力水平也很有限。所以,课堂教学首先要补充一些有关读图的基本知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图、分析图意。如,在《水循环》的教学当中,首先引导学生读图,明白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基础知识,在课本插图中是怎样读出的,之后再通过指图、画图,让学生发现: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物质和能量迁移过程。最后,联系我们当地实际,画出有关水循环示意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读图、说图、指图、绘图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知识迁移、比较、分析、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资源,在教学中插入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让学生体验身边的地理知识,并从中去探索、领悟、学习。这样,学生既感到很亲切,又觉得学地理也很有用。如:教学《锋面与天气》时,我们这里正好经历冷锋过境天气,我就先将这几天整个天气的变化过程和学生一起做了一次回忆:哪天是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相应天气状况怎样?最后以“一场秋雨一场寒”进行小结。学生兴趣浓厚,还主动对比着“冷锋”自学了“暖锋”的天气,也明白了“一场春雨一场暖”的道理。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主流。我市槐树乡建有许多“养猪-沼气-林果”工程,这是丘陵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通过实施这一工程,槐树乡的水土流失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而且槐树乡还成为孟州市的优质苹果产区,这一切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因“材”施教,优选课型

讲授型:教材中“地球的运动”“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等一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在课堂上仍采用讲授为主的教法,但绝不能再出现“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在课文中抓住教材章节的重难点进行精讲,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适当留下一些时间,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融会贯通。如讲了有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后,可引导学生通过确定城市中楼间距和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之间夹角,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理解和应用等。

活动型:教材的每一课后都有“活动”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真正地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来分析说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有利于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果有些“活动”的内容较少,并且“活动”设计的知识还是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就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在教室内完成。

媒体型: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还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达到优化课堂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气旋与低压的有关知识后,就引入了2010年最大的台风凡亚比的视频,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台风云图引导学生分析台风的形成、结构以及台风影响下的天气等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气旋知识对台风影响下风向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取了大量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6篇

一、激趣教学搞活课堂

有的学生之所以讨厌学习地理,就是因为感到地理课枯燥无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造成的,教师用旧的教学方法,只是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然后让学生去背,去记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对这个科目产生兴趣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地理课堂搞活,使学生感到地理课堂新鲜有趣从而提高课堂 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情境激趣法是灵活多变的,没有既定形式。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力求做到每堂课的方法有所不同,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1.妙用谚语

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来描写锋面雨。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

2.巧借古诗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山上的气候比山下迟了一个月。还有用“马前桃花马后雪”来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富饶。这些诗歌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以图激趣

现在的教材插图和资料多了,利用好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图激趣,图像就是为学生设一个磁力场,并以教材(地理知识)作诱发物,以老师作导体,形象的描述与板图结合。如讲锋面雨带随夏季风在我国东部移动的规律时,一边画略图,一边用兴奋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年5月份,源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趁机登陆,在南岭一带受到冷空气的阻挡,冷暖两种气团在此交锋,这里首先进入雨季,珠江水流开始上涨。尔后,夏季风的“援兵”赶来,势力增大,于6月份向北挺进到长江流域。冷暖空气又在江淮之间交锋,势均力敌,相持摆动一个月左右,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连绵的天气,因此时恰逢黄梅成熟季节,人们称这时的降水为“梅雨”。“梅雨”结束后,夏季风乘胜北进,势如破竹,于7~8月份连克华北和东北,夏季风一统神州。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冬季风不甘失败,马上气势汹汹,大兵压境。在9月份,夏季风被迫退到长江流域,10月份无可奈何地离开大陆。就这样锋面雨带随夏季风有规律地移动,造成了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而北方则开始晚、结束早的特征。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如果能配以实物模型或多媒体把静态的图片动态化文字形象化,尤其是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光、形、声、色等综合特点,在教学中运用日益广泛,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收到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的效果。研究表明,我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方式,就能接受65%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以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三维动画。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又给学生展示了实物模型,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使地理课堂更加开放具有活力。

二、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生信心

第7篇

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营造一个轻松有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接受知识。本文主要通过对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及教学方法来探讨课堂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以期找到解决方法。

1我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中学教育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涯中是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地理又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必学科目,学好地理对日后的升学考试多有裨益,良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氛围不但影响到学生的成绩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全面的发展,为日后培养地理地质科研人才打下基础。

开展中学地理教育,不仅对学生的升学考试等有帮助,更能普及地理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眼界。中学教育对地理这一科目较为重视,但地理科目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地理本来就是个复杂科目,一种地理现象可能是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所以学生需要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在我国中学的地理课学习中教师虽已开始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但收获的成效甚微,学生还是普遍觉得地理难学、枯燥。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本文接下来会分析现有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2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堂互动少

课堂教学互动是指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好的课堂教学互动不仅让老师传授知识时更为轻松而且能让学生乐在其中。但现阶段我国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依然停留在“自己讲述学生聆听”这一落后阶段,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会使课堂变的枯燥更会减少学生学习的兴趣,授课效果将会大大降低,学习效率也难以提高,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在成绩上难以提高,更容易形成地理很难学这种印象,从而彻底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2.2课堂提问方法欠佳

课堂提问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双边性活动,分为两种: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向老师提问。现代教学活动主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提问就是一个好的方法,课堂提问能不断引起学生注课堂提问给学生以外部刺激,防止了注意力的分散,并使学生经常保持有意注意,对问题进行分析、反应,然后归纳整理并做出回答,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但课堂提问也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现阶段在我国中学地理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提问范围过大;问题内容过于简单。这样的教学提问不但难以引起学生兴趣,更给人肤浅、杂乱之感。

2.3教学方法死板

众所周知地理作为一门科目内含的信息量是十分巨大的,囊括的知识面是十分广阔的。一个地理问题的引发有可能有多种原因,在地质问题的描述时光凭语言叙述难以传达给人准确的信息,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其他教学手段与道具,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直观。然而在我们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很少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是目的性很强,是一种应试教育,这是本末倒置的,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增加知识、开拓眼界,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以查缺补漏,教师应从此处出发,开展生活化教学、兴趣化教学。

2.4教具匮乏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校及教师会认为地理属于文科,只需死记硬背就好,因而许多学校的教具严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老化。地理这门科目对地图及地球仪等工具的要求很高,学生如果不在地图上亲眼看见,就难以理解,而教具的缺乏忽略了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让地理教学和学习变的履步维艰。

3中学地理教学提高策略

3.1提高教师教学方法

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第一,教师应加强课堂互动,如开展课堂辩论,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如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科学研究发现,台风对人类起码有如下几大好处:其一,台风给中国沿海、印度、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的雨水,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二,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受日照时间最长,干热难忍,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些地区的热量,那里将会更热,地表沙荒将更加严重。正方的观点就是台风有利有弊,反方是台风百害无一利,让两方学生辩论。第二,教师要注意课堂提问方法,多提有针对性问题。课堂提问时的准确有效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教师应学会有目标的提问,开放性问题可以当作作业,基础性问题全班可以一同回答。对提问时间的把握也十分重要,如在学生容易走神、分心的时候提问一个趣味性较强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把精力集中在课堂上。第三,教师应时时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被课堂吸引,主动学习,这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如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学习中,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问的问题教师应有积极的回应,当遇到好的问题或回答时,教师应给与正面评价,多鼓励夸奖学生。第四,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运用到所学的知识,关注热点时事,让知识不仅停留在书本中,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2 增加教学资金的投入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能力提升;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而新课改正是这一时代下发展的产物。我们知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素质教育,领会新课改下的精神呢?我想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式,特别是在课堂中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那我们又如何在地理课堂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呢?

一、灵活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要我们寻找与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加强启发诱导,将生活实例融入地理。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例如我们在讲述《农业区位》中对比我国南方与北方农业差异时,即可回到现实生活中。先可设问靖安的农作物,一年种几次,进而联系当地的气候等自然状况,再扩大到南方整体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关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地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2.地理问题回归生活,提升思维能力。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例如在教学《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一节时,可以用实例设问:我们高一高二两幢楼高相同15米,南北排列,楼间距是10米,请大家计算一年中北楼(高二教学楼)有多长时间不会被南楼(高一教学楼)的影子所遮挡。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推广到各自的家里,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二、巧用实验教学,激起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课程的“三维”评价标准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而实验教学也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下面以“宇宙中的地球”为例,对新课程中的地理实验教学进行浅析:

1. 观察实验――月相的观赏。连续观测一个月的月相(一般选择刚开学9月份),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见下表)

观测日期

(农历) 初一 初七 初八 十五 十六 二十二 二十三

月相名称

月出时间

月落时间

所见形状

在天空出现的方位

规律

通过观察实验,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探索实验――地球自转的验证。利用沙漏同样也可以验证地球自转:①用三根木头搭一个高约2.5m的支架,选择硬版纸(规格45×40cm),用纸制成一个圆锥体。圆锥体尖留一个小孔,另一端系三根长约2m的细绳,三根细绳须均匀系在纸上,使圆锥体尖端垂直向下,再将绳子系在三角支架上。②将准备好的沙漏尖端小孔用塞子塞住,里面装入彩色沙子,推动沙漏做钟摆运动,并拨掉圆锥体尖端的塞子让细沙流出。③分析沙迹,发现沙漏并不是来回做直线运动,而且近似的扁长的椭圆形运动轨迹,由此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

实验教学虽然有趣,但我们在地理课堂尝试要注意实验中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由此才能得到一个有效的成果。

三、妙用名句和谚语 加强知识的记忆

中国语言可以说博大精深,文学名诗名句犹如璀璨群星,民间谚语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名句时常被引用来进行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快地加强学生对某些基础知识的记忆。如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帮助学生记住赤道的周长,从而可以算出赤道的线速度。朱自清先生在《春》里写道:“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雨是最寻常的, “寻常”二字领悟春暖花开,在春雨滋润下的美景。”润如酥中的一个“酥”字形象的写出了中部地区春雨贵如油的气候特征,尽管如此,但春天毕竟还是来了,下起了霏霏小雨,才催生了“草色遥看近却无”颔联。 “春风不度”且不说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及得不到朝廷的关爱,单就说是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这与东部地区的“雨是最寻常的“和”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的长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

四、积极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会倾听,多角度的赏识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教师一周课程结束前,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你认为这周中有什么收获?你在课堂上哪些方面有了提高?

(2)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哪一环节感到最满意,哪一环节感到最不满意?为什么?

第9篇

1.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等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2.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

(2)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3.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