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0 11:07: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历史重要考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

第1篇

【摘 要】现如今,快餐食品与快餐文化充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学历史教学也受此风影响,“快餐式”教学大行其道。此教学方式不注重教学过程的精细化,侧重于考点的勾画与提炼;不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偏重于单调的记忆与反复的训练;不顾知识体系的完整,精于考点的归纳与整理;不注重历史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专注于解题技巧的指导。这些都不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性与人文性原则。

关键词 “快餐式”教学;能力培养

快餐式生活已成为当下流行的、时尚的生活方式,因为它的方便、省时、速成等特点颇受大众的欢迎。目前更是进入了疯狂时期,冲击和影响了许多传统文化。如在阅读领域:作文速成读本到处都是;中外名著速读、经典浓缩版琳琅满架,令人目不暇接。在教育领域:各种短期速成班、培训班充斥大街小巷。目前这种快餐教学也已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原来以实践、感悟、探究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渐被大容量、快节奏、花样新的快餐式教学所取代。初中历史教学更是深受其害。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断代史”教材的选用,不易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现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采用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按主题来选材,即把能反映同一历史主题的课程放在一个单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知识容量,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只是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式的了解。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学生学习完初中历史,对基本的朝代知识都不了解,何谈历史素养?在一些人看来,课本的变大、变厚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实际上,这是对教学目的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死记历史史实(南京市的开卷考试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服务。现在这种主题式的教材史实叙述不详细,人物描写不丰满,学生根本没有阅读兴趣。学生只能掌握一些零碎的历史知识,不易构成知识体系,也无从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这样的教材让初中历史老师往往只抓“点”而不顾“线”,既然只抓“点”,就可以速成教学。于是有些历史老师上课只是简单、机械的勾画,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最终的后果是高中历史教学非常困难,因为缺少了初中历史通史学习的基础。

二、各种应试“宝典”的出现,放弃历史能力的培养

南京市的历史中考每年都会根据《课程标准》出台“考查内容与要求”,并要求老师对“考查内容与要求”进行再解读。于是我们一线的科任老师就据此编制各种应试“宝典”,然后让学生脱离书本,死记考点,反复练习。南京市初中历史教研员王兵老师就非常反感这一做法。他认为这样一来,一个个活的历史知识就成了脱离历史背景与史实的死考点。学生死记考点,谈何历史素养与历史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存在勾画考点式教学,尤其是初三的一轮复习。一节课20分钟老师就可以讲完,完全忽视了知识点过程的教学,完全丢掉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只能记住一个个知识点,却不能加以应用。因为他们不知道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运用历史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近几年,南京市中考历史试卷越来越活,以材料形式出现的题目越来越多,而我们师生却感到越来越难。这既反映了我们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表明出卷者想把我们一线老师的教学目光引向课本,回归史实,注重能力。显然,这种速记考点的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中考模式的制约,挤压历史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目前许多地方中考内容为初中教学的六本书。考查内容广,使得初三的教学时间显得非常紧,大多数学校第一学期要上完全部世界史的内容,而下学期要进行六本书的复习。而历史每周只有两节课,这就逼得一些老师不得不用一节课时间上两节课内容。这样的历史教学真可谓是“快餐式”,老师只讲“重要的”,学生只要掌握“必须的”。在这种快餐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阅读历史史料的时间,也失去了历史阅读的空间,最终失去的是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过度依赖于多媒体课件,粗粝化教学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教学因为它的形式新颖、材料丰富、课堂效率高而广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班班有多媒体,这确实给我们的教与学带来了方便。于是,现在不少老师每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离开它课就不会上了。我们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有许多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方法或手段,不是教学目的。教学工作中不应该舍本逐末,不去看是否适合内容而一味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更有甚者是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就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教师对多媒体形式的追求远远大于对文本内容的深思。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有些老师从网上下一些课件直接拿到班上去上,这不仅没让课件为教学服务,教学内容反而受制于教学环节。虽然教学节奏变快了,教学容量变大了,但教学效果却变差了。

总的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快餐式”教学在前几年还是大有市场的。在短期内,也确实提高了一点均分。但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随着2011版课标的落实,这种重结果、轻过程、死灌硬扣的“快餐式”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这种机械、僵化的应试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历史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他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快餐式教学实现不了这一目的,它犹如一份方便面一样,在盲目追求了色香味的外在因素后,恰恰丢弃了营养价值这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了。我们千万不能只关注成绩和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这样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创新;联想思维;历史

要想感悟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并分享万物表象间无穷的美妙与纷呈,联想是最佳的彩桥。所谓的联想思维就是由此想到彼,并在同时发现它的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的思维方式,是既有联想的特点又有思维属性的思维方式。初中历史课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篇幅虽然不是很多,但具体历史事件的知识点丰富、复杂、繁多,作为中考必考科目,学生在知识点的识记上需要下很大工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费劲不少,可结果却不尽人意,考试中总是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笔者结合自己参加工作几十年来的感悟和教训,以及近几年在教学方式上的探究,并经过认真地思考、细心地研究,认为把联想思维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识记,效果良好,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

联想思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特征,即能从一定的学习对象出发,有目的、有方向地去联想到其他事物,以扩大或加强对学习对象某一方面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或解决某些问题。在中考试卷中,有许多题目也是从比较的角度来命题的,要求把几个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按一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比较,并归纳出其中的本质性的东西来。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并在单元测试、月考、期中、期末等检测中去强化,让学生在反复地训练中逐步形成一种能力,即一见到某历史事件,就会立即联想到与它相关联的其他历史事件来。

联想思维的方式有很多,其一是相似联想,即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其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的联想方式。这种相似可以是事物的事件、性质、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的相似,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跨朝代、跨国界进行联系,找到它们之间存在的异同。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是最重要的考点,内容较多,更需要条理清晰,才能识记有方。如导致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次列强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常考点,、第二次、、等,《》《》《》《》《》等,学生单个去记,效果不会很好。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找到这些事件的相似点,把他们联系为一个整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战争和条约的性质都是列强,战争的结果都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都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一步一步改变着旧中国的社会性质,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样无论怎样测验,学生都能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找到解题的思路。联想思维的另一种形式是对比联想,即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互不相同或彼此相反的情况进行联想,从而引发某种新设想的方式。例如,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俄国1861年改革、中国的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让学生总结三次变革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性质和结果,以及对所在国家历史进程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识记,而且能够从本质上把握住这些历史事件的内在特征,“区分事物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联系事物是认识事物的深化”。通过长时期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事物性质的能力,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联想思维还有诸如接近思维、连锁思维等几种思维形式,均可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尝试。

第3篇

一、初中历史微课教学特点分析

微课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以视频为媒介,有效整合多媒体资源,开展更具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微课中的视频,是连接学生与教师的媒介,其中包含了教学设计、知识讲解、素材课件、测试练习、学习任务单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资源,时间一般为3~8分钟,内容短小、教学目标明确,能有效服务于自主学习,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辅助学习素材,是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

1.节省教学时间,精讲历史知识点。

在初中教学阶段,一节微课时间控制在3~8分钟为宜,少了会无法承载应有的知识内容,多了就会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破坏学习的注意力。对此,教师应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有效压缩课程时间,实现历史课效率的最优化。当然,对于那些信息点较密集的历史课程,教师可制作系列化的视频,每一个视频既独立又可联结起来作为系列专题,形成相对完整的微课体系,从“微小的课程”中精练历史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高效学习历史知识。

2.突出教学主题,呈现问题牵引性。

一般来说,一节微课就是一个教学主题,主要针对一个重点内容进行讲授的课型,无论是视频时间、内容选取还是习题数量等,微课都体现其微小的特点,突出教学主题,并注意引发学生学习思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应以课本内容为主要教学指南,用问题带动讲解,用试题分析促使学生更好学习历史知识,在微课设计中,应注重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将考点讲明白。例如,中国近代的“”“第二次”“”“”,由于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大,信息量又多,教师如果将所有知识点都零碎化地交代,那么学生学起来一定感到混乱。对此,教师可将细碎知识点用问题主线加以串联,用微课形式呈现,这样便能够简化知识,形成一个比较的体系,那么难点、考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微课制作可依托材料和情境呈现问题。

3.激发参与兴趣,吸引学生关注力。

在历史课上,教师经常陷于自己声嘶力竭的讲解,但很多学生却提不起听课的精神,甚至还有很多学生昏昏欲睡,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过程的重要推力,只要有了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就能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知识。微课依靠的不是教师干巴巴的知识讲解,而是一种视频影音的新颖呈现。微课的运用,可以缩短教师讲授的时间,将思考的过程留给学生。微课用时较短,信息量较少,知识点浓缩,主题明确,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很大,可以激发学生无限参与的兴趣。

4.重视自主学习,将课堂归还学生。

微课倡导“生本”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微视频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时间,掌控学习频度(暂停或回看)。教师所制作的微课视频,其间有很多知识提示,提出的问题也难易适度、灵活多样,并且在视频末尾部分都有概括与总结,使学生不用教师过多地灌输,仅仅通过微视频就能够达到学习目的。例如,针对“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活动,教师可根据“功劳”与“过错”两个方面,制作微课视频。在学生观看视频之后,可引导他们讨论“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个问题。此时,学生就会根据微课内容,结合思考阐发观点,将知识深化,达成自主学习的目的。

5.明确教师角色,引导W生学习。

第4篇

关键词:课前准备;优化教学;课后复习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初中历史是一门副科,得不到重视,在农村地区,由于升学的压力,初中历史更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成为一门“鸡肋”学科。人们认为历史科目就是死记硬背,把知识点背下来,考试就会取得好成绩。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吗?并非这样。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地区初中历史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表示忧虑,在无力改变当前局面的情况下,认为通过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是非常可行的办法。

一、课前充分准备,奠定高效课堂基础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是杂乱无章的,必然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

考虑地区因素,打造高效课堂,首先就要高效备课,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尤为要重视起来。历史学科的高效备课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把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作为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此外,还要了解学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才是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创造实践,激活学生的主动操作潜质。学生在课内获得知识,形成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课外则是一个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大世界,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如,模型制造、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

教师如何构建宽松的教学气氛呢?第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应照本宣科。只有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地发挥想象力。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一刀切”的作法。避免对学生约束过多,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第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究精神,教师和家长应给以大胆褒扬、热情鼓励和积极支持,达到一种心灵上的交流。第四,教师在教学中要容忍不同的意见,支持不同的见解,给学生创造心理安全的环境。

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教师的解放。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敢于抛弃传统课堂的“不信任文化”,让“不放心”“不放手”变学生为“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往往在教师的“放心”和“放手”过程中还会生成新的问题或观点,实现高效学习。

三、综合农村地区环境因素,简化有效地做好课后复习

精心设计课后练习,让历史课堂教学留有思考的余地,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讲《》一课时,在将要下课的时候我布置了这样的练习题:1.英国发动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2.林则徐为什么要销毁鸦片?3.第一次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针对这些问题,课堂上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课后同学们进行了反复的复习,在第二次历史课开课前学生都得出了满意的答案。这样的练习题让历史课堂教学留有思考的余地,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和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成果。

历史复习要及时。科学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复习如果间隔时间长,几乎等同于重新学习。复习要做好经常化,最好做到:每天在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期中、期末进行总复习。复习时应分清重点、难点和考点。特别是对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应及时复习。复习时还要注意收集错题,装订成册,注意研究,“不要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时还要注意与别人争辩。与同学、老师讨论,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争论过的知识最容易记忆。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带来好成绩。好成绩带来好心情。好心情带来健康发展,健康发展使人走向

成功。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80-02

历史的作用是记录过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的事件。若老师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新时期下,初中历史课改要求高度注重学生的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关心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体验。初中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便是实施情感教学。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一、实施情感教学的内涵

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称作情感,例如人的喜、怒、爱、恨等。它能反映出人对现实世界的各种事物的不同态度和体验。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情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情感教学说的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促进教学的效果。它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从老师的角度来说,老师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讲课中,并引领学生加入到当时的情景之中,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顺利地进行教学任务。二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作为学生,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使自己能够融入当时的情景,要认真解读历史事件,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情感教学的根本含义就是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教学的同时,要发挥积极的情感因素,达成教学目标。

二、实施情感教学的意义

1. 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在讲课过程中融入情感教学。第一,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涉及范围特别广泛。为此,在课堂上融入情感教学,对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兴趣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大意义。第二,在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之后,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作出正确的判断,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情感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历史讲课中融入情感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但可以消除讲课过程中的枯燥、乏味,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给予帮助,做出正确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3. 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要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知开始,对历史课堂实施情感教学。与此同时,学生便开始了思考的过程,要分清重点和难点。难点在于在明确考点、掌握热点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容易混淆的地方。由于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内容多,所以,老师要学会从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难点问题上多下功夫,多花时间。

三、如何在课堂中运用情感教学

1. 要充分挖掘素材

(1)挖掘教材。老师应该重点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造当时的历史氛围,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肢体,对不同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情感的表达,使学生充分感受当时的历史情境。老师在给学生讲课的同时,要给学生传授情感的信息。老师要在拉开教学情感的课堂序幕的同时,把握学生的情感脉络,重点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水平实施不同的鼓励,并创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只有老师自身投入了情感,进入当时的角色了,才能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投入情感。

(2)\用多媒体。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多个辅助教学的工具。如,讲时,可以播放相关的电影,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播放录音等方式更直观、更具有效果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此来增强教学的效果。

2.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1)加强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老师在讲课中应该起到表率的作用,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打动学生,和学生产生相同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带领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例如,老师在讲三国演义时期时,可以通过讲其中的故事,带领学生学习当时的人物和环境。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掌握知识,加强对事件的学习。与此同时,老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来加强课堂的气氛,达到良好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2)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生常常对老师产生惧怕的心理,并盲目地崇拜老师,认为老师讲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为此,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盲目地服从。除此之外,有的老师没有把握好师生平等的观念,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很少将情感教学代入课堂。为此,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课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经常与老师沟通、交流。课下,老师也要和学生经常互动,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和探讨,尽量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除此之外,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历史的学习,做到对本学科和学生的热爱。例如,教学态度要做到平易近人,语言要亲切感人,勤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那些内向的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

3. 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为此,我们要转变原有的评价标准,不再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增加对学生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评价。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自尊心比较强,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为此,老师在教育评价学生时,要以鼓励为主,多评价学生积极的一面,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进行批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朝着某一方向努力。假如一位学生在作答时,答案跑偏了,老师就可以说:“这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如此维护了这位同学尊严的同时,也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答案还存在不足之处。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答错而受到同学的取笑,更不会影响他学习的积极性。

4.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

为了加强情感的渗透,我们要恰当地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课、多媒体教学、谈心、现场教学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电化教学,它不仅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加以改变,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历史人物和事件形象地再现出来。这样一来能感染学生,二来能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另外,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角度考虑,通过歌唱祖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这样做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课堂的氛围,还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深化,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讲《第二次》时,在讲之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看圆明园被烧之前的壮丽景观,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圆明园对我国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圆明园的建筑艺术,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让学生看的电影时,不断强调侵华者对圆明园的毁坏和抢夺。接着让学生看圆明园被毁后的惨烈现场,以使学生对这段屈史产生深刻的印象。最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列强这样做的原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到,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的目的不但要发展学生的认识,还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应该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和健康。只有做到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

参考文献:

[1] 陈丹.新课程中初中历史情境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教育管理[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 蒋晓丹.巧设情境,放飞梦想――论初中历史情境教学[J].考试周刊,2015,(94).

[3] 丁国明.对初中历史探究性教W法的再认识[J].南北桥,2013,(10).

[4] 聂倩.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实践浅析[J].教育艺术,2014,(1).

第6篇

一、农村初中历史复习课堂教学现状

1.复习课=复述课

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我们往往会把复习课上成复述课。即一堂课下来,全由教师代办,把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的内容罗列一遍。稍好一点的,是教师整理出复习提纲,带着学生一同重温一遍所学的知识。这种课往往是在刚开始进入复习阶段最常出现。

2.复习课=测试课

完成第一轮复习后,很多复习课堂就成了测试课。由此而诞生的模拟考试多之又多,据我了解,我们这里就有学校提出每周一次模拟考。测试,这是很多教师最喜欢的,它可以省了很多备课的时间。

3.复习课=讲评课

进入总复习后,特别是到了4月份后,由于测试多了,很多时候课堂就是试卷讲评课。 一测一评,一周的时间就打发了。

4.复习课=问答课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少教师也很喜欢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集体或个人回答。这样的课堂热热闹闹,其实收效并不大。

5.复习课=自习课

到了复习后期,经常会出现教师觉得该讲的东西都讲了,学生也会觉得该练的也练了,都会觉得无事可做,这样也会出现让学生自习的现象。

二、提高农村初中中考历史复习课堂效率的思考

针对目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中考历史复习课堂教学效率应关注下面的一些问题。

1.要根据不同的复习阶段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方式

第一阶段(3月份以前),课堂教学主要以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单元知识为目的,讲述课、问答课、练习课上使用较多。第二阶段(4至5月份),课堂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为目的,此时应多采用练习课、测试课、讲评课。第三阶段(6月份至中考前),此阶段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成分数的能力,因此讲评课在此阶段非常重要。临考前几天自习课也有必要安排一些,让学生把课本浏览一遍,回归课本,调整状态。

2.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复习

中考复习说白了就是把课本知识“读薄”然后又把它“读厚”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根据近年来的备考,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做好一个工作,就是要把《考试说明》里的范围做一下归纳,这样好在学生的心中有个总的印象,即把课本“读薄”。如今年贺州市中考历史的《考试说明》里,涉及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和世界5本历史课本共38课的内容,其中《中国古代史》为5课,《中国近代史》为9课,《中国现代史》为10课,而《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都是7课。再结合《课程标准》,今年中考所涉及的考点为60个,其中《中国古代史》5个,《中国近代史》14个,《中国现代史》15个,而《世界近代史》15个,《世界现代史》11个。通过这样疏理,就可在学生中形成这样一个概念:要在38课书60个知识点里考取50分。教师和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个安排复习进度,逐一突破各个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

3.要以近年来中考试题为范本,全面把握中考试题特点和答题技巧

贺州市自2005年开始把历史学科列为中考科目,命题的原则多年来基本保持一致,命题的方式和难易程度变化不大,这就给备考复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近年来,我对中考试题的使用一般都是采取如下方式,效果不错。即在复习前把上一年度的中考试题印发下来给学生测试,让学生一开始复习即可了解中考试题到底是什么样的,好比是揭开中考的神秘面纱。学生做题以后,又可知识自己就算不复习也可得不少的分数,而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不足分数复习补足即可,从而减轻了学生对复习的畏惧心理。教师要带学生认真分析答案书写的规范,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4.要以课本为原型,从多个角度,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训练

很多教师特别重视去组织一些复习资料,诸如“知识要点”“分类知识”等,然后把资料印发到每位学生手中,让学生按复习资料去背、去写。刚开始时确实能起到较快提高考试成绩的效果,可到了复习后期,成绩就很难提高。学生做题时,经常会出现张冠李戴或丢三落四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对课本知识的把握不牢。为什么这样说呢?课本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时的范本,是第一印象。俗话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其实并不单是这样。因为课本有图、有色彩、有思考题,这些在人的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是复习资料和试卷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复习时绝对不能丢开课本。

5.要合理分配讲授、练习、阅读、思考的时间,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学习金字塔”,我们知道,不同方式对人的大脑皮层的刺激是不同的,不同的人从中所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效率也不同。如从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来看,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注意力的保持时间。这好比吃菜,一餐就只有一样的菜,就算是再美味的佳肴,吃多两口也没有胃口了。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复习课,一堂课上都应有教师的引导讲授,学生的动手练习、自主阅读和思考互动,而且还应在时间的分配和方式的选择先后上多加考虑。这样,才能使40分钟的课堂教学达到更高的效率。

6.要重视寻找当节复习内容与相关旧知的联系,关注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遗忘规律

第7篇

一、抓好初三历史总复习

1.通过单元复习,夯实基础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小型的知识网络体系,以“繁荣和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为例,可以从选官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诗歌、书法、绘画、艺术宝库等分类去整理,使人一目了然。事实上,中考用黑板报、数轴线、演示图等新颖的形式来考的题目很多。

2.通过专题复习,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般来说,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专题为主,这是在第一轮单元复习的基础上对考查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取舍,就某一重要问题将考试要点中与之有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学科内的综合,旨在理清历史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的纵横网络,进而形成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对比、综合、归纳能力。

3.研究中考题型,进行实战训练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既是真题也是范题,有一定的指引作用,特别要关注与前一年相比有一些微调的考点。选择题的本质就是判断,考生一定要从题干的立意出发,找出关键词,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最大限度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入座”,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简洁,没有错别字。

4.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全员提升

课堂上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要把自己的视角和言行多放在中下等学生身上。依据木桶原理,导致教学效果出现不良结果的也往往是学习最差的学生。优等生一般不会在易错点和易混点上出现很大的错误,他们训练的重点应该是思维和能力的挑战,而中下等学生则不同,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每节课的基础知识,更不能很灵活地加以运用。因此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为了每一个高效率的课堂,为了历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

二、练出开卷考试小技巧

1.扭转错误观念

由于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不重视也已习以为常,况且是开卷考试,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中考时可以带资料进去,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开卷考试是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体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不必要负担的考试形式。

2.训练快捷定位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题的考核点;其次是选定教材;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可以将常见的考点在页码下用便笺纸延升到书外,以便查找。

3.考前准备

开卷考试,材料的准备很重要。虽然少了又不放心,但是过多也用不上,历年都会出现考生像搬家一样进考场,不过只求个心理安慰。其实带进考场的材料不在多,但要精,而且必须是经常使用而熟悉的材料,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尽快查到所需要的知识点。整理历史开卷考试所需要的资料:六本教材、《中考指导用书》、各种模拟试卷等,要注意按照重要程度摆放,将最重要的放在最上面。还可以准备一份备忘录,将各种解题方法和特别需要提醒自己的话写在上面。(友情提醒:所携带资料不受限制。)

4.走进考场

拿到政治和历史试卷,首先要浏览全卷,对试卷的结构、题量等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合理安排时间,政治和历史合场共计120分钟,建议考生先完成政治选择题,再用6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历史试卷,最后剩下的时间做政治非选择题。并注意:选择题一定要注意一一对应,杜绝错号的情况(江苏省高淳县沧溪中学曾出现过一位同学选择题全部未涂卡,痛失30分);非选择题答题书写要整洁美观,要在规定的区域内答题,并杜绝错别字。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激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又因本学科不作为升学考试的主指标,上课时数少,教师往往直击考点,一讲为快,学生常常是被动接受,索然无趣。面临这些愁结,解决的主要方向是激趣,兴趣是动力,趣解千千结,“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黑格尔语)学生想学了,辛苦也会化为甘甜,学生会从“认识历史”走“学会历史”的新天地。

一、媒体辅助,影像结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对于某些复杂的历史形成、变化过程通过多媒体展示会一目了然,如果配上三D动画,可以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让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历史世界,课堂气氛比传统课堂要浓厚得多。

如讲到《汉字的演变》时,从甲骨文、金文(铭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讲到楷书,讲者洋洋然,听者昏昏然。但如果通过多媒体出示文物、演示遗址,展示文字资料变化的资料,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如“虎”字的变化,先散乱的出示这几个字变化让学生辨认,而后用动漫演示变化过程,最后进行有规律的排列(如图1),学生会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的演变的过程。

对于甲骨文 金文(铭文)、大篆、小篆之类的具体解释只要通过图示学生一看就懂。如甲骨文最后出示《汉字聚会》的动漫图,像这样的课听起来过瘾,记起来深刻,联想起来也很丰富。心理学认为,直觉感受是认识活动的源泉,知识的摄取必须首先通过直觉感受。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把理性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直观的感受,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一旦对历史产生了兴趣,他们不但会学好历史,还会将其迁移到相关学科,形成一股正能量。

二、语言激趣,甘之如饴

作为教师,一要有激情,二要会表达。有激情,才能感染人;会表达,才能“勾”住人。历史犹如大舞台,形形的人、事都先后在这里上演过,或豪气万丈或哀伤落泪或悲愤或激昂,教师在讲述时如能配以相应的感情,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感染和共鸣。在历史教学中,笔者更多地会以以通俗的例子、口语化的语言,或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地讲述,初中生思想活跃,活泼好动,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但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也比较短,记忆的深度不够。所以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有变化之功,可以模仿相声里的说、学、逗、唱,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如七年级《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时,笔者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曹操》中的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学生也情不自禁的唱了起来,然后老师又吊了两句京剧《曹操》的唱词,让学生对曹操进行评说,为什么不同版本会对同一历史人物有不同的解读,接着,老师说自己小时候对三国人物的一些看法,再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上了这一课之后,在上九年级《上古亚非文明》有的学生竟唱起了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我不敢肯定是不是七年级上三国时的潜移默化,但可以想象到教师语言的张力,足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会觉得老师跟他们有共同的语言,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一举多得。

三、借用故事,引发兴趣

有许多历史事件离我们已很久远,如果照本宣科地去讲解,听起来会索然无味,如果用故事引入,让学生从故事中说感悟,然后再自学文本,两相比照,就更易消化文本,得出个性化的解读。由于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对于相关的内容也就记得比较牢了,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历史知识。

如《远古的传说》教学片断:(1)讲述《炎帝和黄帝的传说》让学生了解炎帝、黄帝及蚩尤部落;了解炎帝、黄帝对人类生活的贡献。(2)讲故事《禅让的传说》让学生明白.“禅让”的实质,知道尧、舜、禹的“禅让”(3)故事:《治水的传说》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方法,了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之处。(4)讨论:我国的远古传说为我们了解原始农耕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在这里,教者把故事的讲述与知识的传授巧妙地统一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微妙地渗透了情感教育。

在讲述故事时,可以适当出示一些挂图类的辅助资料,让学生听故事,然后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体会到“乐学”的真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所长,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地理,了解历史知识。让学生钟情于历史学习,产生“我爱历史”的呼声,使历史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积极性 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78

我国一直以来都实行应试教育,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不太重视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甚至连家长对历史学习也报以可有可无的态度。在很多人眼里,初中历史就是所谓的副科,甚至只要识字,任何一个老师都可以教历史。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一直延续到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历史长期以来就得不到重视,得不到学生的喜爱,所以,很多教师就本着无所谓的态度来教学,课堂上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向学生总结一些知识点、常考点,至于挖掘历史的价值、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则不在教师的教学范围内。教师的这种态度,更加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态度,学生更是对学习历史不积极、不主动,在历史课堂上甚至一些学生不是看小说,就是睡觉等等。面对此种情况,如何才能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点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适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对学习历史没有积极性,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莫大的关联。以往教师都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只是充当了听众被动地听,并没有融入到课堂学习氛围中,有听不懂的地方也不敢向老师请教,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坐着。试问,这样的教学方法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教学方法枯燥无味,也难怪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但多媒体教学就打破了这种沉寂,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集声音、图像、色彩于一身,直观的教学方法,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比如,初中历史老师在讲到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影像视频,像《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就可以拿来作为教学视频,相信学生观看了视频一定会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比教师单一地讲解日本兵是多么的残忍,杀害了多少中国人,带给学生的冲击力要大很多,学生也会更容易地代入当时的情景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也是有极大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把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来,学生就会很直观地明白哪里是重点,到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教师再把这些内容重新过一遍,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节课的内容。

二、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初中学生对历史课程本来就存在一种错误的认知,觉得历史就是副科,不那么重要,所以,课堂上学习不积极,不认真听讲,也是在所难免的,也就是这种错误的学习态度和看法,导致学生学习不会不主动学习。对此,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起课堂学习气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本人认为,因材施教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都能取得进步。比如,教师可以针对性别的差异,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男女生的思维习惯、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如果教师用同一的标准来要求男女生,是不能取得理想中的效果的。像有些男生就喜欢玩游戏、贪玩等,但如果教师把他们成绩不好的原因归结于此,那么,这些男生也可能就得不到相应的发展。这要求教师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知道他们的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然后再根据这些,来选择适应他们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找到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信心,当学生有了信心之后,相信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学科学习。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充当的只是听众的角色,教师则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这种情况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教育理念了,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我们都明白,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们的思想和学习是不受外界的支配的,一个学生如果不想学习,教师是没有办法把知识硬塞进他的脑袋里的,所以,教师要懂得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并做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和帮助者,课堂上,教师也要以学生的学为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懂得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把灌输知识的过程变成是学生探究知识、发现知识的过程。教师不要直接就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领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极大地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正是学生所需要的,有了成就感,学生就有了自信,有了自信,学生就会愿意学习,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教师要创建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