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1 09:14: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关于动物的科学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是促进我国地质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一项有待不断完善和加强的长期任务。本文着重探讨三方面的问题:一、从广东模式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现状;二、从普通意义上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的不足;三、从前瞻的视角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发展趋势。
1 广东省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现状
一般来说,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流程可划分为三大环节,入口是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中间环节是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出口是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管理[2]。广东省首先从制度方面入手,将整个管理流程的主要环节纳入制度中进行规范:根据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制定省级馆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以及操作细则,力求做到制度流程规范、标准统一详细,有法可依有制可循。其次,通过本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对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整体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主要工作流程可见下图:
从工作流程图可以看出,广东省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按照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管理三个环节相扣递进,有序运行,在工作实践中体现了管理信息化和操作精细化的要求,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
1.1 汇交管理。汇交是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第一步,其作用不可小觑。广东省严格按照制度接收实物地质资料,通过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地勘单位在互联网报送实物地质资料清单,馆藏工作人员根据本省情况和筛选细则,将有研发利用价值和典型意义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库藏管理,埋藏其余实物地质资料,实现了求精求细、保障重点。值得一提的是,本省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与探矿权延续管理相结合:在汇交成果地质资料之前,必须报送实物地质资料清单,待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完毕后,整体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完成,探矿权人相继办理其他手续以完成探矿权延续。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约束力,使得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力度有所加强。
另外,为保证汇交工作落到实处,我省采取了在省级馆藏机构指导下分片委托保管体制,即分别在广州、韶关、梅州、湛江四个地方,委托具有固体矿产乙级以上(含乙级)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建立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分库,因地制宜地落实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设施,很好地解决实物地质资料接收保管问题。这种保管体制也被誉为具有广东特色的保管模式。
1.2 馆藏管理。库房管理是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中间环节,正规、有序的管理为日后的利用服务提供基础性保障。入库后的实物地质资料,有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进行实物地质资料的出入库管理、岩矿心整理,统一编目、上架。清洁好的岩矿心装入岩心箱内,并标明岩心牌,岩心箱和库位编号,按照统一编码格式编写,便于制作目录检索,整个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同时将整理好的实物地质资料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将钻孔数据、实物照片等入互联网方便利用。
1.3 社会化服务管理。“服务”是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省馆藏部门将整体流程结束后的实物资料进行分类、立卷、建档,每一宗建档单元包括该项目的实物和相关文字、图表、电子文件,完整记录了每个管理流程的重要资料,有利于管理也方便查阅利用。同时,广东省级馆于2012年组建完成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实现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从汇交、整理到保管、入库、利用的信息化管理,使得服务手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馆内服务,给用户带来了更多便利的选择。透过互联网和馆内网并网运行,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浏览库藏项目基本信息、岩心照片、钻孔柱状图、剖面图等资料,提高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社会使用的时效性。目前,主要服务对象是面向地质勘查单位及地质科研单位,提供单位所需的实物地质资料基本信息,避免重复工作,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向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管理信息汇总分析,可以及时掌握地质资料管理进展。
2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的主要不足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政策法规,但总的来说,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也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
①管理体制机制欠完备,法规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较为系统完备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标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也尚未完全纳入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分级管理与委托保管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
②实物地质档案资料保管分散,保管措施不到位。截止2010年底,全国包括库房和露天存放点的1006万米岩心存量中,保存完好的岩心105.1万米,完好率在70%以下的岩心占总量的近一半;临时性和其他性质库房占库房总数的一半以上;库房管理人员平均每个库房1.5人;露天存放点464处,总面积11.41万平方米[3]。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设施和人员配置的不到位使得不少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散失。
③汇交管理存在诸多困难。在实物地质档案资料汇交管理中,往往存在汇交人意识和责任心不强、汇交监管能力不足、缺少实物筛选方法等问题。汇交人对实物地质资料随意处置状况较严重,汇交前的保管和汇交后的埋藏工作困难较大。有些省份由于缺乏科学权威的筛选办法,使得实物汇交工作不能满足省级实物馆和委托保管单位的需要。
④实物地质资料共享机制缺乏,社会服务能力不足。虽然已经建成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库,但由于共享机制缺乏,服务管理跟不上,许多单位和部门出于各种原因限制了地质资料的社会利用和资源共享,使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能力欠缺,同时,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刚起步,服务产品单一,开发利用缺乏,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毋庸讳言,管理中存在的这些不足主要和制度的完善、机制的创建、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投入等因素直接相关。所以克服这些不足,一看发展,二看工作,要努力做到在发展中创新,在改进中提高,才能为实现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搭建有利的平台。
3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发展趋势
从国家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规范性要求、一些工作先进省区积累的有益经验和国际上达到的新水准来看,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3.1 加快政策法规研究,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的全面汇交和集群保管。从政策方面来讲,需要不断推进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法规政策研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要制定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全面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力度,完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的全面汇交和集群保管。再者,可以依托汇交管理机制来促进馆藏资源积累,不断强化对著名矿山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做好重要钻孔岩心、反映成矿特点和找矿标志的配套标本、典型性室外展示大型标本的采集。同时,结合各地涉外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积极开展境外矿产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关键词】双主模式,任务驱动,微观经济学,实践研究
一、基于“双主模式”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提出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简称 “双主”模式,是在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先行组织者” 教学策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这种模式不同于国内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国家单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双主模式”是在弥补了以上两种教学模式方式的不足基础上,又吸取了两种方式的长处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模式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有机结合,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单纯使用一种教学设计模式而产生的教学时单方面(教师或学生)主宰教学而出现的“满堂灌”或“盲目学”的现象,使学生能够采用更合理的学习策略掌握学习内容和提高自学能力,优化了教学过程。
“双主模式”即在讲授为中心的课堂上采取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技能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教师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隐含在单个的具体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或独立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主导――主体结合”的“双主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它避免了在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相互矛盾,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在高职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基于“双主模式”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微观经济学是人类市场经济知识积累的结果,是多代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总结和概括。微观经济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四多多”:第一,理论比较抽象,教学内容中名词、概念及术语多。在课程中因为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在实验室内再现,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第二,曲线图形较多且复杂。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可以通过坐标图来形象直观的再现,便于说明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因此,在各个模块中涵盖了大量的较为复杂的曲线图形,再加上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每一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因素繁多,因此,对学生来说有些问题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这就使学生望而生畏;第三,数学知识运用多。在微观经济理论中,许多经济理论的得出,都是通过数学推导得来的,这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也有一定的难度。第四,记忆性的内容和规律多,这就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进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三、在高职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基于“双主模式”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基于微观经济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综合基于“双主模式”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优点,从2006年开始笔者尝试在学院不同经济专业的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收效良好。
首先,根据各个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地位的不同,整合《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设置教学情境。《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需求供给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类型与厂商行为、分配理论。根据这六个理论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结合经济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各个专业的特色,设计出了诸如“豆你玩、蒜你狠”;“如何理性消费”等一系列的教学情境,并且结合各个模块的重点难点知识,设计了教学任务供学生完成。在任务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以下七个方面。(1)任务能否与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2)任务能否让学生感兴趣,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3)任务能否很好地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自主学习;(4)任务在完成过程中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5)任务能否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
其次,在创设好的各个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将设计好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教学任务其交给学生自己完成,例如学习需求供给模块时,让学生查询“豆你玩”、“蒜你狠”、“盐王爷”等一系列网络热词及其背景资料,要求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热词的原因,并找到需求供给之间的矛盾,得出结论。然后由教师对“任务”进行介绍,并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和探索,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我国的幼儿科学教育主要将重点放在如何使幼儿形成概念、如何正确地认识具体的事物、并形成简单的概括能力。但是在美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点,在培养幼儿从小对科学的正确态度、正确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科学知识的尊重。美国幼儿科学教育重视让幼儿认识科学活动的过程,不仅让幼儿了解科学家发明了什么,更要使幼儿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发明的。可见并不同于我们,总是告诉幼儿哪位科学家发明了电话,哪位科学家发现了电或者看看老师的科学实验演示等等,只是一些纯粹的概念型知识。对科学认识的广泛使得美国的科学教育更重视幼儿科学探索技能的培养,和良好科学精神的树立。
美国人通过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使儿童获得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以及树立个人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培养幼儿尊重科学的同时,又不迷信科学,而这一切正是从事科学活动所真正需要的品质,幼儿的科学教育其实是将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心理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学科教育。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对事物的好奇心,而教育活动本身就为幼儿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尽可能的发挥幼儿的创造力,逐渐让幼儿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在美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可谓是真正的丰富多样,有关于动物、植物、非生物、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等。但是没有统一的教育大纲,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教育方案,制定适合的教育计划,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排列出符合季节的课程,有系统按顺序进行教育。在每个班的教室中都设立一个便于进行科学教学和儿童实际操作活动的“科学中心”,里面有动物角、植物角为幼儿提供照料动物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喂食、浇水等学习基本的的动植物养植常识,从中自然地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和习性。
布鲁尔与“强纲领”的论战
关于科学知识,要作出的一个自然假设是,它告诉我们的许多关于世界本质的信息,完全超出了世界表面上所呈现出的情况的范围[2],一些用科学加强自己的各种论断,用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知识社会学。布鲁尔回应了人们对社会学从科学中排除出去的主张“,知识社会学之所以不得不处于科学之外,是因为他所选择的主题使它不断产生威胁,它的本性使它不断产生威胁”[3],他认为,人们不能错误的理解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低水平状态无法进入科学领域。知识和人类的本性本身一样,既神圣又世俗,来源于神圣的力量被人们进而使用到现实中。在世俗世界发挥作用的。从类型来说,思想家保护的各种知识形式,都是由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画家或者音乐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有人坚持认为,这些知识形式表达了真正具有意义的真理。人文主义者们对科学的各种局限,对任何一种可能以科学的名义便能被人们轻而易举地接受。而对于其他知识形式的主张都受到强有力的压制。人们日常知识就是如此。由于社会压力是各种精神方式发挥作用,这种压力会使人产生一些观念,获得一些在外在所依赖的力量。虽然,科学分析没有给人们传授什么,人们却知道他们所受到了启发和影响。他们必须自己发明有关这些力量的观念,对称性原则是“强纲领”理论的核心,布鲁尔将对称性原则解释为:“就共同持有的观念来说,无论它们是真的,还是伪的,合理还是非理性的,都同样应该成为社会学好奇心的对象,并且都应该被同样的原因所解释”。
布鲁尔的科学知识观
普遍说来,信念包含有相信的含义,是建立在有限事实上的心理肯定。信念的概念可以解释为,接受或同意某一主张的心理态度。在证据不足或者说还不清楚所有背景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能够发现或者整体把握某一事物或知识,人们普遍认为信念是由于存在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支援线索在支持着我们的认识活动。启蒙运动将人类整个知识体系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纯粹知识,即为科学技术知识(科学知识),它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另一类是纯粹知识(意识形态、宗教等),它明显地受到社会历史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突出的相对性和局限性。这被称为“知识二分法”。在科学主义者看来,科学几乎是万能的,基于这种科学观,传统知识社会学不去关注对科学知识的研究,仅限于非纯粹知识的研究。正是由于此,布鲁尔认为,各种社会影响会对信念产生混乱,只要自然地运用我们动物性认识的能力,社会中的人们就可以产生知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布鲁尔指出“正象老鼠在实验室中不断学习穿越迷宫寻找食物那样,一定程度的继而可以促使动物保持它对环境的认识”[4],他认为动物具有探索自然的能力,这些认识能力的产生,是运用通过同一种原因类型产生这种知识和错误的。
布鲁尔对未来知识的论断反思
[关键词] 初中科学 设谜 教学艺术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就是问号。”这就说明了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问”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好问的兴趣呢?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围绕着如何去“问”,如何设置谜团来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入手。
一、利用故事来设谜的教学艺术
在科学课堂上,如果有一位会讲故事的老师,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变成故事迷,使课堂气氛愉快活泼,时而歌,时而笑,时而游戏,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含义。就初中生的心理成熟程度而言,对于以故事的方式来讲授科学知识,是比较受欢迎的,同时,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认为故事教学可使学生心情愉快、学习语言、涵养性情、增进知识、引起学生的想象、陶冶爱好、增进友谊、抑制恶感、培养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因此,利用故事的方式来设谜,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1.教师在讲故事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技巧
首先,自己要有浓厚的兴趣,彻底了解故事的内容以及科学知识的内容,将两者相结合,时刻记住以学生之心为核心,以故事中的人物为主而忘掉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情节中,引学生入境。
其次,要有自然的姿势与动作,用恰当的语言和语调,并要常常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教师要明确讲故事的目的,不是为了故事而言说故事,而是要为了引起学生的疑问,设置一个科学谜团,在故事中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在学生脑海中构建“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图像。
最后,讲故事的环境(教师、学生以及一切之物)要注意:随时随地随事都要留心,以引起学生爱听故事的动机;教师讲故事时,最好处于教室中间而非讲台,与学生的距离可以贴近一些,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同时也容易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2.以故事来设谜的具体方法
教师在结合科学知识来讲故事时,可以充分地利用初中生非常喜爱的《福尔摩斯探案记》中柯南道尔作为故事的主角,来编一个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可以这样来设置故事:
有一天晚上,柯南道尔被一阵阵刺耳的响声吵醒,原来村庄里的人们敲着锣打着鼓地在街上游行,经打探得知,原来是在附近的一片墓地上,有村民在一个没有星星,没有月亮的晚上,在漆黑的夜里,看到墓地上那火光闪闪烁烁,明明灭灭,飘飘忽忽,于是“鬼火”的事在村里传得飞飞扬扬,柯南道尔为了揭开这个谜底,开始了一系列的侦查活动。
教师将故事讲到这里,就可以提问学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难道这世上真的有鬼的存在吗?那鬼火究竟又是哪方神圣?这样引人入胜的故事,就会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去思考这个谜团究竟是怎样一回事,然后再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不点自燃的蜡烛》,给大家揭开谜底,动手一起去“探案”,同时,还可以利用实验来证明最后的“探案”结论是否正确。教师先准备好相应的器材,然后取一支点燃过的蜡烛,固定在安全的地方(烛芯要长并且尽可能弄松散一些),接着在试剂瓶中加入5毫升左右的二硫化碳液体(注意它有很强的挥发性),再用镊子夹取一块黄豆大小的白磷放入二硫化碳中,塞上瓶盖,轻轻摇晃,任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中形成溶液。最后用滴管取少量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滴到烛芯上。接下来要耐心地等待片刻,就会看到神奇的现象出现了,不需要点燃,烛芯就自己燃烧起来了。原来,将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滴在蜡烛上以后,由于二硫化碳挥发快,在烛芯上就留下细小的白磷颗粒。白磷与空气接触,发生缓慢氧化逐渐积聚热量,当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时。白磷便自燃将烛芯点着了,自然界中“鬼火”现象的原理与上述小实验差不多。因为人或动物的骨骼中含有磷的成分,当尸体腐烂后,有机物被分解,留下含磷的无机物,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便产生了自燃现象。
二、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设置谜团
“习以为常”是科学精神所要批评的对象,因此,要教会学生学会从平凡的事情中看出不平凡的科学知识来,就是我们进行初中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就如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从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引发了他的思考,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在教学中,教师仍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做到启发学生的“爱问为什么的”的习惯,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的踪影,发现科学的魅力无处不在。如在学习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明白世间的生物与环境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生物群落中,不仅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且和它所在的环境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会受到温度、阳光、水分、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一下教室外面的花盆或者草坪上的土壤,为什么土壤上会有一些小小的孔洞?这是谁造成的?为什么会这样?然后,教师在提出一系列问题后,才开始为学生解开谜底,原来是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同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的肥力,促进植物的生长。
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仙人掌能耐受长期的干旱,适应沙漠环境;哺乳动物发达的四肢,适应在陆上行走或奔跑……生物对所栖息的环境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教师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来配合教学,给同学们播放《动物世界》等优秀的影片,在观看时,要提醒学生观察为什么这种生物会有这样的特性?观察他们是如何对自身生存而进行保护的?接着再介绍关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科学知识,如保护色,就是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天敌发现,对御敌和捕食有利。拟态,就是某些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地相似的现象。拟态可以以假乱真,难以被其他生物发现,有利于动物的捕食或御敌。另外,还要结合当前的全球气候情况,跟学生共同研究探讨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创造共赢,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学会思考和解答问题,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结束语
初中科学是一门极富思辨色彩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科学知识,还要通过课堂的设谜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发挥其探求科学殿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科学活动《认识啄木鸟》 视频资料 传统教学模式
在大班下学期,我借助视频与幼儿进行了一个讨论式探究认知的科学活动《认识啄木鸟》。在这个活动的组织中,我尝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比较原始的方式,让幼儿看看说说,但又突破了常规的看看说说模式,以观察―思考―观察为主线,在传统的看与说中拓宽幼儿的思路,打开活动的视野,激发学习积极性。首先内容的选择基于儿童的发展。之所以选择《啄木鸟》进行教学活动,是因为我发现大班孩子在前期积累了一些关于鸟类的学习经验后,对鸟类动物的知识尤为感兴趣。而啄木鸟又是鸟类动物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能够更好地引发幼儿关注啄木鸟的动作行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好时机。在活动中我关注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选择适宜的视频资料充当科学认知活动的教材和教具
在幼儿园进行的科学认知类活动中,一直以来我都主张尽可能提供实物让幼儿进行观察,在大自然这一真实世界中获得感性材料,从而帮助幼儿直观地积累知识经验。当幼儿认知的对象是我们生活中不常见的,远离幼儿生活的,比如认识啄木鸟、鸵鸟等时,我通常会截取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视频资料来作为教材和教具,而我选用这类科教片进行教学活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这类的科教片画面内容真实、宽泛,所涉及的知识不仅科学、正确,而且解说到位,视听结合的素材容易刺激幼儿多种感官学习的行为。
其次,我们课程中的科学教育是主张幼儿在得到科学知识启蒙的同时,也得到辩证唯物主义相对论、运动论、发展论的启蒙,而生态平衡理论的引入,也满足了幼儿了解自然界的物物关系的愿望和需要。特别是当幼儿进入到大班阶段的学习,由于正处在抽象思维的萌芽时期,已具备一定的联系和迁移知识经验的能力,因此认识动物不再是只停留于对其身体结构和简单的生活习性的认知,更要了解其身体结构与生活习性及生长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认为动物世界这类的科教片恰好能动态而又形象地反映动物的真实生活,给予幼儿整体了解知识经验的机会。
二、为幼儿发展量体裁衣,根据教学需求充分准备视频资料
首先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从辞海等书籍中获得知识,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及其解释的权威性,从知识百科、专业人员处获取丰富、宽泛的具体知识,这样才能在丰富自身经验的同时自信、专业地面对幼儿,应对幼儿提出的关于认知物的各种问题,使幼儿科学教育真正从科学性知识入手。
在丰富自身知识经验的同时,我们需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从幼儿的经验水平出发,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这学习内容既是幼儿已知的,又是幼儿未知而想知的,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远离生活,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激发幼儿对已知物进行再探究的学习愿望,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在确定认知物之后,我们要分析幼儿的需要,提取适合集体教学的关键经验,解读、截取相关视频,选择适合教学的片段,制作成课件。以《认识啄木鸟》为例,啄木鸟的身体结构、基本本领是幼儿熟悉的,但是它细长、结构特殊的舌头对孩子来说就颇为新奇,而它在生活中的特殊举动对幼儿来说也是陌生的,所以我们抓住这两个关键点,专门截取需要的视频为教学活动服务。
三、启智导引,灵活多变地巧用视频课件
在实施具体活动时,我们首先充分激发幼儿已有经验,让幼儿互相分享关于认知物的基本知识。接下来我们先把视频进行无声处理,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视频进行观察、猜测和解读,让幼儿专注于视频中的画面内容,仔细观察,进而推理、猜测视频内容,播放原声视频,在锻炼倾听能力的同时及时验证、修正、补充自己的认知。在《认识啄木鸟》活动中,幼儿对啄木鸟储备的果实认识不够清晰,产生了争议,这种争议在课程中是被允许并鼓励的,因为争议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幼儿对视频正进行着仔细的观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内容进行着猜测,另一方面更能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知识的强烈愿望,让幼儿在步步深入的探究中获得知识,提升经验。
在这类科学活动中,都会有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活动前要先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在活动中要把握好重点,针对幼儿需要获得的经验,多次重复播放视频,让幼儿在反复倾听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逐步积累新的知识经验。
四、接过幼儿抛出的球,积极合理进行应对与互动
首先,进行这类科学活动,更需要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是围绕着视频内容进行探讨和对话,而这探讨和对话也在无形中成为了学习的过程。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孩子,营造一种浓郁的科学探讨氛围,调动已储备的丰富的知识经验与幼儿进行讨论,应对幼儿的问题,提升幼儿的经验,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其次,采取多种感官的手段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知识,如: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幼儿模仿啄木鸟啄树,感受头部的震动,很自然地引发幼儿对啄木鸟的头部特殊的结构产生好奇。而我又列举了生活中安全头盔的海绵保护层,形象而又生动解释了啄木鸟大脑周围的绵状骨骼的特殊功能和价值。
最后,运用视频教学还需要教师灵活地处理好预成和生成的关系。它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学节奏,随时观察幼儿的兴趣点,根据幼儿所需调整知识点的时间分配。如我在《认识啄木鸟》活动中,孩子对啄木鸟细长、特殊的舌头、杂食性动物的特性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观察和讨论,最后选择不进行预设的关于啄木鸟母子亲情的教育,因为幼儿在之前认识其他鸟类动物时已具备了关于鸟类动物孵蛋和抚育幼鸟的这一共性的知识,所以我就把大量的时间集中在对啄木鸟特殊的身体结构和行为关注上。这也是为了保证幼儿在一个单位时间内保证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积极的学习状态。而灵活、多变的科学教学还要求我们适时地给幼儿抛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回家后继续查阅资料,丰富知识,达到持续科学教育的目的。我在《认识啄木鸟》活动中,就“留鸟”和“候鸟”的问题,艺术性地把问题留给了幼儿,激发了幼儿新的探索愿望。
附教案: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啄木鸟》
目标:1.了解啄木鸟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及环境的关系(喙、舌、爪、尾等),知道它是森林的卫士。
2.能观察、发现啄木鸟的特殊举动,学习提出疑问和互相补充。
3.学习相关的词语和知识(喙、倒钩等),感悟鸟类的母子亲情。
准备:1.教师要查阅相关资料,做充分的知识准备。
2.根据学习需要,选择、截取和重新组合制作成课件。
过程:一、出示啄木鸟影像,让幼儿辨认并介绍关于啄木鸟的已有经验。
二、分段看影像
第一段:
1.无声播放啄木鸟捉虫的视屏,让幼儿观看,然后交流,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有声回放,要求幼儿边看边听,看后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第二段:
1.无声观看录像,让幼儿对啄木鸟在树上啄小方块好奇,鼓励幼儿提疑和互相解答。
2.带着问题有声回放,看后请幼儿自我解答。
第三段:
1.无声观看啄木鸟储存粮食的视屏,鼓励幼儿用合适的语句描述啄木鸟的行为。
2.教师提问:啄木鸟为什么要储存这么多的粮食?渗透关于留鸟、候鸟的知识经验。
3.和幼儿一起归纳啄木鸟的食物类型――杂食类。
第四段:
关键词:科普资源;科普内容;科普工作
一、科普与科普资源的含义
科普,简单的说就是科学技术普及,即科学知识和技术通过某种途径由客体(科普资源、场馆和基地)达到主体(社会公众)的整个过程及围绕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条件和因素。科普活动的核心要素包括三个方面:科普资源、科普媒介和手段、科普对象。科普资源,通俗地讲,就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具有教育、培训、文化和休闲功能的科学知识、现象和技术本身及其经人类应用变化后的其他表现形式。
二、科普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一)科普资源的分类
1.按科普资源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分类。包括天文知识与地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航空航天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与技术、农业科学与技术、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工程技术、军事科学与技术、计算科学及自动化、信息科学与技术、建筑科学与技术、医学等十余类。
2.按照科普资源所依托的物质载体或现象分类。包括科普宣传与教育材料(书籍、影像制品、宣传画册、多媒体、实物模型)、古代科技遗址、各种自然现象与过程、工业设备装置、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及制成品、农业生产过程、家庭与日用品、城镇建筑与景观、科研设备与装置、生物体与生命现象、医学原理与过程,等等。
3.按社会对科普资源管理的行业属性分类。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农业、文物考古、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行业、旅游业,等等。
(二)典型案例——广州市地理科普资源分布
1.地球地质地貌类。如:广州市北回归线科学公园、华南师范大学天文观测站、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天河航天奇观(国家级科普基地)、广州大学抗震实验室、各个青少年宫等对外进行的科普内容;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地球日”、“防震减灾”等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2.气象气候类。如: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各级各类学校内建立的天文气象观测站等所开展的南方气候知识介绍;广州市民收看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天气预报与气象专题节目;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气象日”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3.水文、海洋类。如:广州海洋馆、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各个青少年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自然博物园等科普场馆所开展的有关水文、海洋知识宣传普及;广州市各区、市社区平时经常开展的包括“世界水环境日”在内的一系列水文、水环境和海洋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电视与多媒体、报刊杂志、广告等大众传媒宣传的大量关于水文和海洋知识,等等。
4.森林、植物类。如: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南方自然博物园、白云山风景区、瀛洲生态公园等一大批森林公园、植物园、自然风景区对广大市民和游客进行的森林和植物知识普及;市内社区和有关组织经常开展的关于森林和植物知识讲座;各种报刊杂志及新闻媒体所宣传介绍的森林和植物知识,等等。
5.生物与环境类。如:电视、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介绍的大量的生物与环境方面的知识;青少年宫、动物园、公园、博物园(如广州动物园、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省级科普基地)、广东树木公园、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国家级科普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及各级各类学校内设的科普园地开展的生物与环境知识科普活动;城市社区平常开展的有关“世界环境日”、“人与生物”等宣传活动,等等
6.生态与环境类。如:各级各类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经常开展的课外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活动;社区组织平日开展的类似“世界环境日”、“爱我广州环保大行动”等宣传纪念活动的各种关于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大众传播媒介日常介绍的大量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方面的知识;包括省、市博物馆、白云山风景区、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南方自然博物园、瀛洲生态公园等在内的一大批科普、旅游场所包含的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等等。
7.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类。如:电视媒体与城市社区开展的关于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如宣传“世界粮食日”);市域内各级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如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普基地(国家级科普基地)、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州立帜实业有限公司粤旺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广州水果世界、广州花卉博览园、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开展的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市域范围内有关机构举办的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讲座、专家指导,等等。
8.其他方面的地理类。如: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建筑与景观、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与装备、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疾病分布与预防控制、城市文化与旅游开发、生产事故分布与安全管理、犯罪分布与社会治安,等等。
三、科普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科普内容的普及性:“科学技术普及”是指用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活动。科普内容要着眼于“普”字,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和普及自然知识、社会人文知识的基本常识,宣传和普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先进的科技成果,帮助群众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改造世界。
受众对象的广泛性:科普受众对象包括社会各个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和各个地区的人,包括城乡居民、政府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等,可以说是面向全体国民。
科普形式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科普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静态展示(图书、报刊、宣传画册、墙报、实物)、动态演播(广播、影视、信息网络、宣传演讲)、室内室外、家庭和科普场馆等都是开展科普的有效形式,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讲座、演出、讨论、竞赛、参观、考察、会议、展览、制作、旅游、夏(冬)令营等都是进行科普的灵活方式。
科普目标的适应性和实效性:科普的目标是要针对不同人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所侧重,有所不同。不断增强针对性,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最终目的是收到实际效果,即提高被普及对象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科普工作支持系统的复杂性:科普由于其内容包罗万象,因而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没有这些部门行业的通力合作,没有庞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科普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科普活动对全社会的各种资源起着整合、组织、协调作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四、科普工作的形式
科普是一项针对全体国民的系统社会工程,实际中,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的科普形式和实施手段有较大差异。科普工作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形式。青少年的科普应采取基地、社区、学校、野外和家庭一体化的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讲座、参观、考察、制作、竞赛、阅读、讨论等形式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经济观、发展观、人口观。重点应放在参观考察、阅读学习和动手制作方面,应重视科普园地(基地)的建设。
2.面向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以继续教育和科技讲座为主,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学习、参观、考察、讲座、多媒体等方式,围绕可持续发展、工农业生产、经济布局、科技创新、城乡建设等内容开展。使各级各类公务员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能运用现代科学思维和决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3.面向城市居民的科普形式。城市居民(指实际生活在城市中的所有居民)的科普要纳入城市社区工作的统一规划,结合城市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街道和社区的科技、教育、宣传、文化、旅游等资源,把科普工作广泛渗透到社区及街道的各种社会化服务网络中。
4.面向农村及农民的科普形式。农村科普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结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大力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传播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气象与灾害防治、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村镇布局规划与管理等知识。
5.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科普。企事业单位员工(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普要与职工岗位培训、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宣传促销、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五、结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部分领导和群众在年轻的时候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并不高。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干部和群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世纪,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些都包涵着深邃的科学原理和知识。在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实践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根本之举,全社会一定要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学习技术的风气,当务之急是要用科学的观念和知识来武装人们的头脑,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科普活动。我们要把科普工作当做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媚.广东省科普事业发展研究[J].广东科技,2006,(3):46-47.
当今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深刻地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故而科学文化也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阅读科普文章,接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观念,正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一个生活在当代社会的年轻人与科学完全隔膜,作为思维工具与文化载体的语言及其学科与科普文教学疏离,是很难想象的。因此,科普文阅读教学对于我们培养学生弘扬科学精神、反对伪科学,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对科普文本身特点的认识不足,对科普文阅读与文学阅读及其他实用文的区分不清,在科普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以下偏向:一是把对科普文介绍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整堂课传授科学知识,老师旁征博引,学生联想丰富,使语文课变成了科学课;二是完全抛弃文中的科学知识,大谈篇章结构、语言表达,甚至把文本肢解成考试中的语言训练材料,还美其名曰教材就是一个例子。这样一来,不但使知识性和趣味性浓厚的课堂教学变得干瘪、枯燥、空洞、索然无味,而且使编者精心选择的文章及课程设置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其实,科普文有它自身的特点,它重在传播科学知识,介绍科学方法,是实用性质的,因而科普文语言就是一种实用语言,有简明、准确的特点,在结构上讲求逻辑的严密。因此,它与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区别。文学作品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感,是审美性质,因而语言更富情感,更形象,有韵律感,且有的含蓄婉约,如诗歌、散文,而且结构形式多变,以最佳表情达意为主,不拘一格。因此,科普文阅读教学就应以获取信息、培养科学理性为目标,培养学生实实在在的阅读能力,即从对词句的理解到段篇的综合归纳概括,再进行分析和理解,达到思考感受认识的认知过程。指导或备课要培养的阅读能力就是寻找和确定信息区域,筛选信息,然后概括归纳、把握作者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而不是像文学作品的教学那样,以熏陶情操,丰富人文体验为目标,通过品味语言,鉴赏写法,了解作者情感态度,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及对学生人生的意义,且对文本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坚决反对千人一面,以起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效果。
当然,尽管科普文隶属于实用文体,但它与其他的实用文相比,如新闻传记等,在文体特点,构成要素、社会功用语言特色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在教学中就要体现出这种差异来。在新闻传记的教学中,要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新闻传记的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方面。而科普文则需要客观冷静科学理性。在语言方面,一般实用文语言简明平实,但科普文通常走的是科学与文学结合的路子,语言平实,简明不是没有,但更多的不是“平实简明”所能涵盖的,例如《动物的游戏之谜》一开始对于动物游戏的描述,生动而形象,引发读者的思考;《宇宙的边疆》中比喻修辞手法、抒情手法的运用;《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的描写等读来妙趣丛生,逸兴横飞,其生动形象是某些文学作品所比不上的,有许多的文学因素在里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体会语言是怎样跟内容结合的,表达了怎样的看法,有怎样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
生动
幽默
这套书一共10册。它以幽默的口吻、新鲜的视角介绍了10种可爱的动物:蚂蚁、乌龟、鳄鱼、鼹鼠、狐狸、蜗牛、青蛙、企鹅、猫头鹰和刺猬。有趣的画面、通俗易懂的表述,活化了一个神奇有趣、让人遐想联翩的动物世界,让天性喜欢动物的孩子爱不释手。这套书的文字被浓缩到极致。与文字相对应的图画也很简约,但色彩极其艳丽。
作者永田爷爷还将自己的感受放在每本书的开头和结尾,形成了一种观察日志的范例。这是一套专为小朋友设计的科普绘本。会让小朋友读起来兴趣盎然。
文字简洁,画面布局清晰,更适合小班的孩子阅读。
《宝贝,妈妈爱你》系列
关键词:
温馨
感恩
作为一套原创科普童证绘本,不仅仅在传播科学知识,更是以感恩和爱为主题,用丰富的色彩和温情的故事,通过童话中的小生灵,让孩子在快乐中了解自然,在感动中塑造人格,在付出中感悟神圣。书中所附的DIY书签,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之余,感受游戏的快乐。
这个系列包括《大麦》《风滚草》《红樱桃》3本书,都是关于植物如何繁衍生命的故事,如《红樱桃》包含两个故事。一是红樱桃妈妈利用人和鸟传播种子,二是小豆荚妈妈用顽皮的方式繁衍生命。每一个故事都充盈着生命的喜悦,演绎着自然的温情。让孩子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感悟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人性之美。
对那些喜欢追问生命起源的中班孩子来说,这套绘本是很不错的生命教育读物。
《神奇校车》第一辑
关键词:
探索
刺激
童书榜长期位居前茅的经典科普绘本。在美国销售逾5800万册,已被译成10多种语言,行销全球。它将奇特想象和抽象的科学知识完美融合在一起,情节惊险刺激,语言生动爆笑,对话童稚可爱。知识却清晰严谨,展示了一种新奇的、迷人的、另类的自然科学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