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1 09:14: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第1篇

工程定额是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消费定额。它是指在工程建设中,消耗在单位产品上的人工、材料、机械、资金和工期的规定额度。按编制程序和用途可分:施工定额、预算定额、概算定额、概算指标、投资估算指标和工期定额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定额管理并控制工程造价是非常必要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工程定额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统一性、稳定性特点的同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还具有它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们应该清醒的承认:工程定额的法令性特征正逐渐淡化,其在工程计价活动中的作用更在于它的指导性,这是客观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1、完全以工程定额为基础的工程造价控制活动,所反映的大多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完成工程建设中某项产品与各种生产消费者之间特定的数量与价格关系,其内容包括: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其反映的价格是相对固定的,并不受供求关系等市场因素的影响。但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定额计价恰恰缺失了市场运行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程序,也造成了一定时期内建筑产品价格与其它行业产品价格相比的特立独行。

2、脱离了市场,就无法实现在工程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就无法促使社会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合理分配,就无法完成企业在竞争中的优胜劣汰,节省社会劳动,提高社会效益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3、施工定额是以社会平均先进水平编制的,预算定额是以社会平均水平编制的,无论是哪个施工企业,都执行一种定额,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优秀的企业无从体现它的竞争优势,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施工企业为减少个别劳动时间而努力改进生产技术的积极性,实现内部挖潜,提高经济效益的努力。

既然如此,那么是否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定额可以不要了,利用工程定额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功能就可以取消了,甚至可以把工程定额这个“失宠的孩子”抛弃了呢?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离不开工程定额。我们知道:

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主体行为既是理性的,又是盲目的,理性在于他们总是以趋利避害为原则进行市场决策,盲目在于他们受自身地位所局限,无法了解他人如何决策,更不能了解宏观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只有通过工程定额对工程建设中的直接劳动耗费进行研究、测算、计量,才能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社会财富的浪费。

目前的工程定额是由多种定额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既有专业定额、施工定额,又有预算定额,既有国家定额,又有地方定额,其定额水平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更新,它是自1950年以来,通过吸收苏联的经验和方法,经过我国几代专家学者及造价从业人员的努力建立并完善起来的,它的字里行间无不凝结着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它的科学性、严密性、实用性是无可替代的。工程定额对目前的工程造价控制及管理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推出,为我国的工程

计价方式注入了市场化元素,从而在施工企业之间引入了有序的竞争方式,而工程定额在工程量清单计价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好工程量清单计价,造价管理部门已经对现在的工程预算定额实行了量价分离,并根据规范要求对选择余地较大的施工措施项目单独

分部,使这种工程造价计价方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对工程定额如何更好地适应工程量清单计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工程定额在当前的造价控制应用与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我们也不应回避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按现行预算定额及取费标准为依据计算的工程造价与建筑市场实际的承发包价格存在很大差距,如一般砖混结构的住宅工程,定额价应在每平方米1050元左右,而实际的承发包价格却大都在每平方米850元左右,造成这每平方米近200元的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多少反映出现行的定额计价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

如何利用工程定额确定投标报价是否低于成本价的问题,也是困扰造价控制及管理的一个难题。虽然我们可以依据工程定额计算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社会成本,但又不可否认企业个别成本的存在,究竟如何判定投标报价是否低于成本价的标准,现在还没有现成的答案。按现行的规定:评标委员会应该对存在异议的投标报价进行评审,但现在的有的地区的造价管理部门根本就不参与工程招投标,评标委员会的专家成员也都是通过临时抽签请来的,要想让他们当好投标报价是否是低于成本价的恶意竞争报价的“裁判”,恐怕是有点勉为其难。

在引导施工企业确立价格风险意识,加强施工合同的规范管理也是当前工程定额管理的重要课题。如在2008年,由于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和国内基本建设进入高峰的影响导致国内钢材价格持续攀高,2008年八月份的钢材价格与2007年同期比,平均每吨上涨约2000元,涨幅达50%以上,致使某些含钢量较高的框架等类结构工程每平方米成本提高达百元以上,可不少施工企业是在上年签定的固定价格施工合同,合同价格是按合同签定时钢材的价格考虑计算的,或己在去年年末就进行了基础施工,但在合同价格风险条款中没任何约定,这就使这些施工企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为此吉林省建设厅下发了《关于建设工程材料价格指导意见的通知》(吉建造[2008] 8号)文件,但此文件毕竟是指导性的文件,能不能执行最后还要看建设单位的脸色。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工程建设中的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现行的定额以更快的速度进行编制和更新。如代表世界顶级建筑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等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建筑已落户中国,PP-R管材的大量使用已经颠覆了传统且笨重的采暖给排水管道的施工材料和工艺,钢挂石材、玻璃幕墙、新型塑钢门窗等的出现,使我们看到装饰材料和工艺的发展更新几乎是日新月异,这些无异给工程定额的控制应用及管理提出了更紧迫、更科学、更广泛、更严密的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作好工程定额的控制应用和管理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工程建设服务呢?

在定额的编制上应该更进一步的接近实际。根据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多数工种都是以完成的实物量包清工方式付人工费的特点,可以考虑减小预算定额人工降效及人工幅度差的设定,对材料损耗量的计取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的鉴定,在工程定额的使用上要尽可能简洁、方便、快捷,在计量单位、项目划分等方面要向更适应工程量清单计价的需要发展。

作好人工、材料、机械等市场价格的调查、分析、测算等信息工作,利用工程造价信息网,及时各种工程造价信息,为社会各界利用工程定额控制工程造价服务。

造价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及时掌握市场变化,使工程定额的更新跟上时代的变化的要求,造价从业人员也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认真细致地工作,以使工程定额能更准确地控制工程造价。

作好人工成本信息、城市住宅造价指数、概算定额、投资估价指标、工期定额等的编制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服务。

第2篇

一、工商管理概述

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的体现,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工商管理可以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可以更好的发挥出管理职能,还可以扩充工商管理的内容,保证经济长期的发展。下面笔者对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1.规范市场经济行为。

工商管理可以维护市场经济更好的运转,其对经济市场的规章制度有着监督与管理的作用,工商管理可以保证市场经济行为的规范性,保证市场经济秩序更加健康有序的执行。在当前社会,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性,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管理体系,工商管理可以促进经济稳定的发展,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对经济活动有着正确的指引,这可以调节企业之间利益的平衡,避免不正当竞争的出现,是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2.对经济发展的调整。

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调整作用,在市场环境不断变更的前提下,我国的经济体制以及管理制度出现了改革,这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对经济发展措施进行优化后,市场经济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经济市场环境下,工商企业需要做好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管理的模式进行改进,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企业在进行商品交易时,不能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工商管理可以抑制不良风气的形成,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的规范性,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工商管理可以促进公平竞争制度的形成,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有着调整作用,实现了技术的创新,管理理念的革新,是企业经济水平提升的有效措施。

二、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工商管理体制逐渐形成了,市场环境发生了改变,市场经济体制也出现了变化,这也使得我国工商管理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下面笔者对工商管理发展历程的特点进行简单介绍。

1.管理范围的扩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企业的类型也更加丰富,这促进了工商管理范围的扩大。为了更好的私有企业进行管理与检查,工商企业制定了“六道检查”制度,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使得工商管理的职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更加规范。工商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认识到了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在经营的过程中,杜绝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

2.管理系统规范化。

工商管理的相关部门和系统也在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道路。单一的管理监督已经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管理需求,一支有组织、有纪律以及有完善管理流程的管理队伍是促进新时期下的工商管理工作更好进行的基本要求,同时为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求,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也是必须的。

3.管理方式多样化。

管理理念和方式随着社会观念等的不断进步在发生改变,管理不再是一种单一的行政方式,而是包括了行政、经济、法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管理方式上的多样化。对于市场经济行为的规范和处罚也实现了多样化的管理方式,促进市场经济长远目标的达成。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工商管理保障企业主体地位。

工商管理在经济的持续深入大改革过程中,能够加强流通体制方面的改革。一些大型的行业集团在地区跨度以及行业延伸上都较大,企业之间的自主交流容易产生障碍,企业的利益导向不再明确,从而出现强制关系的发生,通过政企分开能够有效地避免这种地方政策束缚的发生。在工商管理过程中,能够根据企业综合商业模式,将各种形式下的企业经济联系发展成为一个自主的系统。工商管理的通过这种干预性的引导来进行企业发展的辅助,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确保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2.工商管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工商管理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合法途径,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让消费者在进行商品消费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品质。工商管理部门应该深入开展公益性的法律讲桌,加强民众的法律观念和意识,建立消费者保卫自身权益的合法途径,明确消费者的需求,发挥大众的监督功能,从而引导企业的发展走向规范、高效的现代化道路。

四、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的新要求

1.经济发展的快速提升工商管理的内涵。

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各行各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各个方面面貌的改变,其中对于工商管理的内涵基础也有了相应的提升。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改革的平稳推进,都是在相应管理制度的保证下,工商管理能够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净化风气,调节产业结构。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对于工商管理的效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2.经济发展规范工商管理体制。

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体制的不断规范化。在工商管理过程中,相关体制的完善能够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来服务,体制的改革和健全,能够改正原有体制中的缺陷。

五、结语

第3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改革;回顾;思考

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历经数十年,各种规章制度都已得到极大的完善,不断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反映了我国现代会计改革的基本情况。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发展,全球经济形势颇具动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过往的企业会计改革进行回顾,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思考未来的企业会计改革方向,以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一、对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历程的回顾

只有对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有了充分的了解,才可以深刻认识到企业会计的核心理念,才能做到在未来的发展改革中不断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文章将从改革开放开始至今三十多年的时间,来回顾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企业会计改革也不断深入,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几十年间,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经历了几个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企业会计改革的历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改革举措是:1993年的“两则两制”、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

在1993年之前,我国有关企业会计的一些措施都比较零散,系统性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实际效果。1993年制定的“两则两制”中,提出了会计目标、原则、前提,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会计要素的定义、会计公式、报表等,使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明确、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提炼,使企业会计有了正式、统一的技术标准。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发展史来说,是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该制度的颁布,使得各行各业的会计核算都有了统一规范,并概括总结了1993年以来会计改革的工作,集合了所有的成果。对于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企业会计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准则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制定了一套全新的会计政策,不仅满足了市场经济的需要,还保障了社会群体的利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其主要特征有:

1.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三十八项具体准则、准则应用指南。其涵盖了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我国企业经济活动所遇到的重要事项,基本可以解决我国的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其具有应用性较广、涵盖面宽的特点。

2.实现和国际财务准则实质性趋同。这项准则除了在资产减值的损失转回、政府补贴的会计处理、公允价值的使用、关联方式等极少的问题之外,实现了我国的企业会计和国际财务准则的趋同。这得到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的充分认可,也使我国同其它国家和地区会计的等效、趋同工作进展顺利。

3.使会计准则的内涵得到创新。2006年准则涵盖了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报告、计量以及会计要素,并带有会计记录的要求,实现了既保留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财务准则趋同。该准则还明确了会计计量、确认、报告组成准则体系的正文,并以创新的方式满足了企业记账的实际要求。

二、对我国企业会计改革未来发展的思考

1.我国企业会计改革要循序渐进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分析,一直以来,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都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比如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依据我国之前在企业会计改革中的不断探索、对经验教训的总结,体现了与国际准则接轨的色彩,该准则所包含的三十八项具体的准则大都是按照以往颁布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修订的,即使其他新的准则,也是在原来的制度上改进来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使改革的过程具有易调性,改革也易于接受,对未来的改革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2.我国企业会计改革要与国家经济改革相一致

从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时期的会计改革都同当时国家的经济大环境相一致,这是因为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组成部分,企业会计改革和其保持一致才能实现共同发展。拿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来说,它的制定就是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进行的。会计改革在国家的发展大趋势中进行调整,使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工作取得了成功,这对我国以后企业的会计改革工作提供了经验。

3.我国企业会计改革要实现中国特色与国际发展趋势相协调

国家的发展改革,要和国际发展趋势相协调,我国在企业会计改革中非常注重和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相符合。然而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同,其它国情也有很大差异,使得我国的会计实际情况和国际准则有着较大不同。我国经过长期的总结、思考,得出了有效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关系的方法,使我国不再被动的和国际接轨,而是朝主动的、等效的方向发展。实现中国特色和国际发展趋势相协调是我国企业会计改革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做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是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思考出的有效方法。

三、结语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工作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这期间改革工作在错误中总结经验,不断思考出解决办法,取得了一定成就。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回顾企业会计改革工作的历史,我们得出企业会计改革要从实际国情出发,沿着国际会计发展方向,精益求精、踏实认真。从这些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中,我们相信通过对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和思考,我国未来企业会计改革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付 磊: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电子财会,2008(3).

第4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公允价值;市场运用;前景

1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

公允价值这个名词最先是在1993年FASB的一个草案中提出的,在我国提出的时间是1998年。1998年,我国颁布了多项具体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就是在这些会计准则中引入的。多年来,公允价值一直在会计准则中被运用,可其争议很大,在2001年,我国曾终止监管部门对公允价值的监管。但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公允价值的运用。

2当前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所出现的问题

公允价值在国内市场运用中,市场环境复杂、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对公允价值的认知成为最为明显的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2.1公允价值运用的可靠性不足

虽然公允价值被写入新会计准则,但由于国内的市场环境过于复杂,并不足以支持公允价值在国内的运用,所以公允价值在国内市场的运用有许多阻碍。我国的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不能完全监管复杂的市场环境,导致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有待提高。

2.2公允价值的实施成本偏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现状不足以支持公允价值的运用,多数国内企业无法将资产总数、负债项目等财务服务的报价在市场上完全公开,而公允价值的实施还需要配备和培训相关的会计人员以及市场信息渠道等各种基础条件。这些都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致使公允价值运用的成本偏高。

2.3财会人员对公允价值的了解不足

公允价值现今无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财会人员本身对公允价值的了解不够。首先,在财会工作人员的传统工作认知中,对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概念认识有所偏差,认为二者之间有冲突;其次,在国内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和监管体系的不完善,财会工作人员认为公允价值方便了人为的操作,所以认为其可靠性并不高,忽略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和特点,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公允价值。

3当前公允价值在我国应怎样运用

3.1建立适应的市场环境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公允价值的概念被引入市场的经济发展,与市场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不论以任何方式引入,都势必会引起经济反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适应期和过渡期,这就要求国家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提高公允价值在人们心中的可信度,保障公允价值的法律效益,建立一个适合公允价值发展的市场环境,以便更好的引入公允价值,使其在经济发展建设方面起推动作用,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3.2加强监管力度

公允价值模式的执行,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尤为重要,所以公允价值模式的执行要更加公开,透明,以保障使用者的基本权益,所以要加强监管力度,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按时核查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对其进行反复核实,避免出现作假的信息,破坏使用者的权益,影响公允价值在人们心中的可靠性,阻碍公允价值模式的发展,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3.3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

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得以保障,还得依赖于财会人员的多方面配合,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具有很高的职业素养,所以企业可以对财会人员进行入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培训,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让公允价值模式在企业中更好的执行,保障了公允价值的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企业还可以不定期的举行法律讲座,提高财会人员的法律意识,自觉保证不做违法的事情,从而使公允价值模式更加深入人心。

3.4建立相关机制

建立健全的价格发现机制,便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及时了解价格的变动对公允价值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便于公允价值模式更好的实施,公允的价格更加合理,便于调控市场经济的发展。

4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加入了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与世界的经济发展相接轨,我国也在不断优化金融,会计方面的发展,公允价值在多数国家被列为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内容,我国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会加大力度引进公允价值模式,作为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公允价值的可执行难度也会降低,可靠性,可依赖性会逐渐增强,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新的会计发展模式将取代旧的会计发展模式,成为我国会计发展的主要模式。随着国际金融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金融也衍生出很多附属品,其附属品的价格变动幅度复杂,用传统的计量方式难以计量,只有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才能准确确定其附属品的价格,所以公允价值模式会是我国未来会计发展的尤为重要的模式,具有指导,影响会计发展的新趋势。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加大了对我国企业的保护力度和监管力度,从而扩展了公允价值模式的发展。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内企业不断向国际迈进,企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也愈加频繁。导致必须要使用公允价值才能准确的进行计量,对一些不方便用金钱来衡量价值的事物,如智力、专利等更智能靠公允价值来进行计量。所以公允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中的地位也更高。

参考文献

[1]徐淼.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03):262-263+233.

[2]朱渝.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核算应用的利弊分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6):115+188.

[3]才汝红.会计核算中“公允价值”使用的利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6):111+115.

[4]郭艳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及其在会计准则中的运用[J].财会月刊,2007(20):7-9.

第5篇

[关键词]资本主义;解读;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

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力是什么?资本主义的性质是否已经改变?资本主义将走向何方?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对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的内在特征,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anandBraudel)是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杰出代表。《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和《法兰西特征》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其“长时段理论”连同年鉴学派一起,对20世纪末的中国学术界有较大影响。本文主要是对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一书进行解读。该书是1976年布罗代尔应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邀请所作的三次学术报告演讲,并附录了布罗代尔在生前最后一次研讨会上的言谈。布罗代尔在他的这本小册子中既给读者提供了一些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动因的新解释,对资本主义的一些基本范畴作了不同于其他学者的新界说,例如对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竞争与垄断、中心与之间的关系等都提出了其独特的见解。布罗代尔重视从生活世界人手进行观察和研究,他的这些见解本身就是在资本主义生活世界的范围之内对资本主义所作历史考察和现实分析的结果,从而为我们这些外部读者深入了解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视角。作为20世纪西方史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布罗代尔是一位追求真实历史并对于人类前途有着热忱企盼的学者。他对资本主义的剥削特质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并期盼实现人类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然而,布罗代尔在阐述资本主义的动力、本质与特征时有不少观点是经不起推敲或存在自相矛盾之处的,对这些观点的批判与反思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与困惑。

在该书中,布罗代尔首先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进行了探索。布罗代尔关注的是日常生活,在他看来,“积年累世的,非常古老的并依然存活的往昔注入了当今的时代,就像亚马逊河将其浑浊的洪流泻入大西洋一样”。“对于人来说,过去获得的经验和受到的毒害都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变成了平庸之物。而对于这些东西,没有人去细心观察”。布罗代尔坚持认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力量,这些力量包括人口、技术与市场。在对资本主义发展动力的分析方面,布罗代尔与马克斯·舍勒以及马克斯·韦伯存在着根本的歧异。布罗代尔把资本主义的动力归因于物质生活中的人口、技术与市场等客观因素,而马克斯·舍勒与马克斯·韦伯均把资本主义的动力在本质上归因于一种资本主义精神。其中马克斯·舍勒把资本主义精神归结为一种“怨恨”,而马克斯·韦伯则认为资本主义动力根源于新教伦理精神。

布罗代尔对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给出了自己独特的判断,并对资本主义的特征与本质进行了分析。布罗代尔认为,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使用这两种叫法表明我们意欲将这两个领域区别开来,在我们眼中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市场经济是由商品交换引发的,是资本主义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他坚持对市场经济作出某种区分,“至少有两种形式的所谓市场经济(甲与乙),只要稍加注意,哪怕只从它们建立的人际、经济和社会关系来看,这两种形式即可识别”。在他看来,第一种形式的交换包括市场的每日交换、当地的或者近距离的贸易。这种形式的交换没有出其不意的因素,是“透明”的。第二种形式的交换主要是远程贸易。这种形式的交换容易避开规则和惯常的控制。布罗代尔总结道,两种形式的交换,“一种是普通的、竞争性的、几乎是透明的;另一种是高级的、复杂周密的、具有支配性的。两类活动的机理不同,约束的因素也不同,资本主义的领域所包含的不是第一类活动,而是第二类活动”。在物质生活、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发展历程方面,布罗代尔正确地指出物质生活是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共同基础,他以一种唯物主义的方式认为,“其实,一切都驼在物质生活的巨大脊背上。物质生活充盈了,一切也就前进了,市场经济也就籍此迅速地充盈起来,扩张其关系网。资本主义一贯是这种扩充的受益者”。这种观点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是相符合的,与的唯物史观也有着很好的吻合。

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研究将资本主义的形成定位在封建主义末期的传统不同,布罗代尔把资本主义看作一个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结构,资本主义也不是在旧的封建土地贵族阶级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社会财产关系,而是寄生在封建等级制内,利用它的奢侈、闲散和缺乏远见,攫取它的财产。在论述资本主义的发展时,他指出:“资本主义的推进与成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它要求社会秩序有某种安定,要求国家政权的某种中立,或某种宽容,或某种殷勤。”并且,他以欧洲、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不同社会条件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命运迥异的原因。与我们传统认为东方社会的高度封闭性与稳定性不同,布罗代尔认为中国与伊斯兰社会的构成远远不如欧洲封闭与稳定。在布罗代尔眼中,中国的科举是敞开的大门、开放的等级;晋升至顶峰的官位从来都是暂时的,弄得好,最多也不过是终生受用。布罗代尔对传统中国的社会关系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洞察,觉察到了那些过分富有、势力过大的家族将受到国家的怀疑,而在法律上国家是土地的唯一拥有者,只有国家有权向农民征税,对于矿、工、商、企业看得很紧。这就使得在中国,“每当资本主义在有利的条件下成长之时,它最终被可以称为极权的国家所制服”。在广阔的伊斯兰国家,尤其在18世纪之前,土地的拥有是临时的,领由国家分配。因此,社会的顶峰经常更新,大家族不可能牢嵌不动。而大家族正是布罗代尔所相信的初始资本主义铺展、显示力量并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地方。通过比较,布罗代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代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社会等级是开放的、流动的,而欧洲的社会构成显得远为封闭与稳定。这样,他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他的论证。不是在世界其他地方,而是在欧洲,“财富得以积累,家系得以成长与维持。在货币经济的帮助下,资本主义最终得以浮现,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平静的或相对平静的社会之水”。资本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旧的财产关系:“财产和社会特权相对地受到保护,名门世家还能相对平静地坐享其成。由于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各人基本上仍留在原来的位置上,……必须确立这种平静或相对平静的局面,才能使资本得以积累,使名门世家得以绵延长存,使资本主义在货币经济的帮助下降临人间。”过去流传下来的财产继承制度、封建地产、世袭家族的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尽管布罗代尔是在全面考察资本主义长时段历史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概念,其论述包含了深刻的理论探索意义。但对他的某些观点还是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辩证的对待。例如,布罗代尔此处论证的符合逻辑并不能消除与文中其他地方的矛盾,尤其是与他对垄断与资本主义关系看法之间的矛盾。他认为,资本主义从来都是垄断的,一切垄断皆具有政治性。“不用说,在伊斯兰国家也好,在基督教国家也好,这些资本家都是君王的朋友,是国家的同盟者或者是不择手段利用国家的人。”沃勒斯坦在总结布罗代尔的思想时也指出:“如果没有一种政治保证你就永远不能支配经济,永远不能扼杀或限制住市场的力量,要想设立非经济性的壁垒,不让人家涉足经济交易,要想将非分的价格强加于人,要想保证非优先性的采购,不依靠某个政治当局的力量是做不到的。认为没有国家的支持、甚至在反对国家的情况下也能成为一个(布罗代尔定义下的)资本家,那简直是一个荒诞的想法。”但是,即使我们承认上述说法,也不能消除布罗代尔的一个悖论。因为,如果国家对资本家是支持的话,那么显然国家就不是处于中立的状态之中,这与布罗代尔关于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条件的判断是矛盾的。

另外,在阐述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布罗代尔指出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层面,竞争不是资本主义而是市场经济的特征,垄断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诚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垄断的程度越来越高,由私人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再发展到跨国垄断,但是,竞争始终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否认了竞争,也就等于取消了资本主义。

最后,在关于专业化即劳动分工问题的阐述上,布罗代尔的观点也容易引起争论。布罗代尔认为:“劳动分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展,迅速增强,波及整个商业社会,但处于顶层的批发商——资本家却是例外。”对此,布罗代尔作出了三项判断:(1)商人不实行专业化,因为在他所能触及的范围内没有一个行当有足够的油水可以将全部的活动拢固;(2)大商人经常要更换经营活动,因为高利润不断地从一部门向另一部门转移;(3)大商人的经营活动只有一种有时具有专业化的倾向,那就是金钱交易。但是,对他的三项判断都不难予以驳斥:第一,他所谓的商人即资本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竞争的存在以及市场规律的作用确实没有一个行当有足够的油水可以将其完全吸引住,而是倾向于将各行当的利润平均化,然而,由于竞争与市场规律的作用,资本家要在部门利润趋向平均化的市场中生存或取胜,就必须实行专业化,取得竞争优势。第二,高利润确实不断地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转移,直至竞争使得其利润向社会平均利润靠近。然而,如果布罗代尔承认垄断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的话,则大资本家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进入已为别的资本家所垄断的高利润部门;如果垄断并非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而竞争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的话,那么大资本家还是会选择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则专业化乃是其必然的结果。布罗代尔的第三个判断,事实上是对其关于专业化问题的自我反驳。金钱交易即金融产业本身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部门,其走向专业化与其他资本主义部门的专业化一样,具有必然性。因此,上述质疑不仅了布罗代尔关于资本家专业化的命题,并且又一次对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竞争与垄断关系的观点作出了有力的反驳。

布罗代尔对资本主义及其进程的认识是与世界总体历史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区分世界经济与经济世界两个概念,布罗代尔详细地阐述了经济世界、经济世界的中心与的关系以及经济世界中心转移的规律。布罗代尔将世界经济界定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即西第蒙斯所说的“全球市场”,经济世界则指的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极,一个中心,并且分解为中心地区、中间地区和地区。与沃勒斯坦提出的在从16世纪才建立起来的欧洲经济世界之外不存在其他的经济世界的观点不同,布罗代尔认为远在欧洲认识整个世界之前,自中世纪,甚至自古代起,世界就已经分成几个经济世界。这种观点现在基本上得到学界的认同。在阐述各经济世界中心变换即中心偏移规律的时候,布罗代尔也不自觉地流露出了一种“霸权稳定论”的观点倾向。他认为,每当出现一个中心失落的情况时,一个新中心的重组过程就开始了。一个经济世界若没有一个重心,若没有一个极,就不能生存下去。这种倾向随着他将欧洲的经济世界归结为世界的资本主义的模子,就自然而然地显示了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特征。这也是西方学者惯常流露出来的一种神态。然而,布罗代尔毕竟是一位具有唯物主义倾向,追求历史真实,关心人类前途的学者,在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中心变换规律之后,布罗代尔认为资本主义性质并未发生改变,资本主义仍然建立在剥削国际资源、利用国际机遇的基础之上;并且,它一贯地、顽固地依靠法理上的和事实上的垄断,不顾在这方面反对它的激励行动。这实际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中心国家对国家的剥削以及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制度的不公正。从布罗代尔把这两方面看作是资本主义性质并未改变的证据可以认为,布罗代尔正是把剥削当作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沃勒斯坦在总结布罗代尔的思想时强调说:“在我看来,参与布罗代尔所理解的市场世界就是意味着为世界的平等化而斗争,即为人类的自由与博爱而斗争,因为,这样一场斗争的逻辑不允许世界上存在着人下人。这是一个(对于传统观念的)扭曲:布罗代尔定义下的市场所取得的胜利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表征,反而是世界社会主义的表征。”布罗代尔的上述观点不仅说明了其作为一名史学家治学的科学性,也说明了他对人类前途的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解放”观相呼应。

第6篇

【论文摘要】 期货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的产品工具,是表明市场经济发育阶段的重要标志。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期货市场的概念入手,对其发展历程、目前发展状况、前景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1 引言

期货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国际期货市场自1848年在美国出现以来,经历了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逐渐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主要期货交易所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等。

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对完善国内资本市场结构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开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为企业风险管理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1990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国期货市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在基本法律法规框架监管下、在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下、由四家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180多家期货公司组成的、由市场各主体参与的、能顺应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期货市场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扩大,我国期货市场将进入一个质变式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期货市场的情况和发展前景以及金融危机下的启示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2 期货市场的由来及发展历程

期货的英文为Futures,是由“未来”一词演化而来,其含义是: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共同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候交收实货,因此中国人就称其为“期货”。世界第一家商品远期合同交易所是1570年伦敦开设的皇家交易所。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198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取代原先沿用的远期合同。使用这种标准化合约,允许合约转手买卖,并逐步完善了保证金制度,于是一种专门买卖标准化合约的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成为投资者的一种投资理财工具。期货市场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勒说过:“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缺少期货市场的经济体系”.没有期货市场的市场经济,不是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的场所和工具。因此,一个健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离不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是买卖期货合约的市场。这种买卖是由转移价格波动风险的生产经营者和承受价格风险而获利的风险投资者参加的,在交易所内依法公平竞争而进行的,并且有保证金制度为保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期货市场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3 金融危机中期货市场角色分析

期货市场的不完善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完善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金融衍生品是风险对冲或转移的有效工具,但同时也具有高风险的特质。这次金融危机原因之一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他通过“蝴蝶效应”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共振,其影响还在扩散和深化中。这场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现代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金融风险,引起了全球性的危机。次贷危机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被发现得很晚,这是因为新的金融产品已经达到了相关机构风险评估的极限。一些评估机构对于新的、复杂的金融产品没有经验,它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由于次贷危机的严重性不亚于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对这场危机进行反思,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现代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卓有成效,但创新背后所隐藏的错综复杂的各种风险因素不容忽视。因此,在金融创新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如何有效地监管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严峻的课题。

4 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反思我国期货市场发展

4.1 加强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的核心是有效的风险管理,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市场制度的稳定性。二是市场交易的公正性。三是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四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上述四个条件的形成和确立,首先取决于对风险处理的能力。如果市场本身缺乏风险管理体系,显然谈不上市场的稳定性,市场不稳定,就难以正常有序的运作,市场公正性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更保障不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市场就会风险不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4.2 期货市场应实行法制化管理,用发展的思维统领监管工作

2003年以来,仅仅北京地区先后出台《期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指导意见》、《公司经营管理风险防范指导意见》等,充分兼顾了规范和发展两方面,深受北京地区期货业欢迎。

4.3 走稳健发展之路

我们看到,近年来,证监会积极推进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和稳步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监管部门的角色定位,更新监管理念和改进监管方式,加强了期货交易所的一线监管,强化了期货业协会的自律机制,为期货市场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次金融风暴下,我国期货市场之所以运行正常,是有许多期货市场发展和监管的经验值得全球借鉴,比如我国期货公司防火墙的设计更为坚固、我国对衍生品的推出更为谨慎、我国期货市场在对外开放问题上采取的逐步渐进策略。相信在中国证监会的热心服务和正确监管下,期货市场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李启亚.金融衍生产品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2]周俊全.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8年第5期

第7篇

关键词经济法法典化综合法整合法

作者简介:吴爱林,贵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095

新时期,相关的社会生产和发展要求有全面的、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作为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经济主体不断出现,经济社会关系和工作越来越复杂,时代要求有更加规范化、体系化的经济法,需要构建科学化、整体化的经济法,这对于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国家法制工作走向完善的必要路径[1]。对此,需要政府强化经济法的相关法治建设工作,做好顶层设计,针对目前经济法综合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来促进经济法不断走向完善,推动经济法从综合化走向整合化,确保相关立法机制不断完善。

一、经济法法典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法律在不断走向形式化的阶段,通过立法来完成,而对于相关法律来说,法典化是其最高形式。法律的法典化起始于法国的《法国民法典》,很多国家都将成熟的部门法作为学科追求的重要目标[2]。在十九世纪末,部门法法典化的趋势日益显著,而行政法法典化稍晚一些,不过,在这一方面,大陆法系国家以及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了行政法法典化的进程。

虽然大陆法系区域非法典化的发展,不过,我国在立法中,也以大陆法系为主,目前国家的宪法、刑法以及诉讼法等都逐步的法典化,还有民法典编纂也步入实质发展阶段。行政法以单行法模式为主[3],但是,对于行政法的法典化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相关的建议稿被推出。相对而言,商法学以及民法典等法典化的经历为经济法法典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不过,目前经济法的法典化过程中,具体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来实现,这是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也是经济法法典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里笔者综合相关的法律法典化的发展历程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法还没有满足法典化的要求,需要做的是强化体系建设工作,通过部门法典化的路径,研究经济法的法典化发展路径。

(一)法典化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要知道,实现经济法的法典化必然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4],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立法和司法实践长期积累来完善经济法的相关法典化基础。民法典始于法国,但是最初还是从古罗马法典编纂中发展而来的。刑法典源于早期的制定法,刑法典法典化的过程也是漫长的,在1215年的英国《大》中,最初提到了这一问题。诉讼法典的法典化进程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司法和立法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得出的成果[5]。所以,新部门法想要在短期时间内实现法典化进程是很困难的,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修改和补充,存在的漏洞都会比较多[6]。从历史上的相关法典化发展历程来看,距离第一个将经济单行法产生不过一个多世纪,而我国的经济法立法中,相关的数量虽多,但是立法質量并不高,相应的执法和司法经验不足,对此,要促进法典化进程发展,必须要依赖法典形式,来确保法的完整性、确定性以及普遍性,要获得高的立法技术支持。而目前的经济法法典化的进程中,阻碍经济法实现法典化目标的因素中,司法人才的短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法法典化的学科概念化问题没有解决

综合以往的法典化经验来看,法典需要以多个单行法为前提,结合相应的标准和逻辑开展编辑和组合,固件体系化框架和结构[7]。这需要有具体清晰的概念支持,还需要构建抽象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一个基本范畴和概念的体系。国家确立法典,法学家也是必不可少的,相关的法学家应该具备较强的抽象概况能力,可以在大量法律资料中探索一般法的原则和概念,用比较科学合理的逻辑将相关的资料构建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就近代的法德民法典的成功立法历史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也是以罗马法作为基本概念的,这些和19世纪的概念法学派努力也密切相关。经济法产生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程了,不过,相对于民法和刑法相关法来说,经济法还有很多的不足,还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因为要应付相关的经济问题,经济法对于一些经济学和学科的概念直接采纳和使用,但是缺乏从法律角度的专业化界定。在经济法的发展早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规范,没有将市场经济作为法学理论的基本背景和条件,相关的研究也只能和计划相关的法律文件相结合,概念化的研究需要加强,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具体要求。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经济结构转变和调整,因此会出现更多新的社会问题,也需要经济法的支持和补充。对此,需要研究法律制度,但是研究对于经济法的内涵和外延等研究中,缺乏逻辑层次,相关的概念体系构建不完善等,都严重阻碍了经济法法典化的进程。

二、经济法从综合法到整合法的发展

在经济法的发展中,法律的系统化发展是趋势,这也是对于法律进行合理化分类的需要,通过相关的综合法应用,构建了经济法从内容到规范上的系统化体系。目前的经济法有比较清晰的层次感,相关的内容结构和设计结构合理性也较强[8]。在经济法的系统化发展中,考虑到经济法的权利分散和统一、内容单一和系统的发展需要,正朝着管理范围混乱到体系协调的发展过程。

目前,社会发展中,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和调整,部门法制度化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是这也导致人们对于部门法没有系统的认知,无法对部门法科学有效的理解。所以,将经济法和相关的部门法对比,可以看出经济法和民商法之间联系较多,要采取可靠的方法来进行系统化立法,这也是相关部门科学立法的需要。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要依据实际的发展需要,确保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能够获得灵活性的经济法支持。在现阶段的经济转型和改革中,经济法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综合法到整合法的发展历程是必然的。

三、经济法法典化发展中的注意事项

实际上,经济法的发展必然是和社会发展相对应的,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法典化很容易造成相关的体系封闭,导致相关的市场经济能力被削弱。要想让经济法法典化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必须要做好法律本身的完善。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科技不断进步,相关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完善,各种经济交往活动趋于复杂化,相关经济活动的涉及面也更广,导致人类需要面临的经济整体也在不断增多。纵观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经济法法典化过程中,也经历了早期的垄断、劳动危机、食品安全、消费者运动、生态恶化等过程,这些问题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增多,这其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新的经济问题,处理经济关系等,需要经济法有一个适应的对策,及时响应新发展,做好及时有效的经济法补充和修订,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经济法立法条款。目前,我国正在深入开展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这表明了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相关的经济活动和市场复杂性将进一步提升,预示着经济法的立法工作需要不间歇开展,需要做好随时的应对准备。而法典化的目的不仅仅是构建一套完善的法律概念体系,还要不断将相关的法律条文规范化纳入相关法律制度中,这一点和经济法的发展需求是相符合的。

此外,经济法的统合性立法是经济法法典化的一个趋势,指的是在具体的立法过程中,将众多单一的法律规范进行整合,构建成一个统一的法律规范,通过将多个单一法律文件进行整合优化,推动经济法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在具体的立法完善中,相关立法人员需要对于零散、单一的法律进行整合,构建相应的系统化、规范化、统一化的法律表达体系和框架。换句话说,立法借助对于大量法律的统合,构建起完善的法律体系。而对于司法体系化认识的不一致,让目前的经济法立法也分为法典化和问题导向式立法两种观点,法典化研究如何对于法律进行法典化设计的问题,但是这种立场缺乏立法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的论证,而问题导向式立法又失去了法典化的观念,指出经济立法应该直面实际的问题,却没有认识到经济法体系化的问题会带来的后果。

将法典化作为立法统合的终极形式,也就是实现对经济法中相关法律的全面吸收,是对于现阶段法律体系的一种颠覆和调整,这其中,需要做好对这一过程的可行性的分析。在研究经济法法典化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更多不足和欠缺的地方还需要完善,既要保持立法的规范和实用性,也要注重其规范性和科学性,才能构建一个统合度高、系统性强化的经济法体系。

第8篇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运行;跨区域;协同发展

一、引言

就本质上而言,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是一次相对较晚的周期性变化。因此,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在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政府也会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以及帮助房地产市场进入良性循环的模式,有效的保证市场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目前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房地产金融了,根据虚拟经济分析中虚实二重性的原则来今后房地产金融改革提供了充实理论解说。

二、房地产市场经济的虚实二重性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就是将区域经济组织在结构状态、发展机制中展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基本管理机制。我国房地产的发展过程一直都在伴随着政府对其下达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主要目标,2006到2009期间虽然政府一直在努力遏制房价的涨幅但始终未取得明显的效果,但在2010年政府将虚实二重性原则运用到宏观调控中去后政府对房地产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可以从研究财富的性质的角度来对虚拟经济与房地产的虚拟性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在虚拟经济中强调财富是具有价值性的而不是物质性的,并且将经济体系划分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个不同的层面,虚拟经济的作用主要在于协助我们找到一些传统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以及特点,而实体经济的存在就是将一些微观上的问题反映到现实中来,将问题放大化从而得到更好的解决。在房地产中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虚拟经济在这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房地产作为实物资产的一种,它向大家提供的消费方式是依照面积来进行交易的,因此在保证面积不变的时当房地产的价格的上涨对居民是没有实质上的改变的。这样的变化对于房地产投资商的意义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价格的变化就会导致房地产在社会财富中的价值有所上升,这也是体现房地产市场虚拟性的之处,近年来中国也是由于这样巨大的虚拟性财富才创造出很多富翁。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是汇集了生产制造、金融服务、交通物流以及房地产市场等多方面经济类型活动。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始终扮演着这样三个角色,一是为广大消费群众提供居住、工作以及社交场地;二是为私人或企业供给一个投资与获益双赢的契机;三是为社会的信用机制提供了另一个保障渠道。其中第一个是属于房地产本身的性质,不会对市场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后面两点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而对房地产市场给予的特殊性属性。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经济体制都是围绕主体进行交互作用的机制,由于一些状态变量与控制变量的持续变化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也会随之出现浮动。在市场经济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导致房地产在这之中起到了拉动地方经济的作用,由于消费房地产需要大量的信贷而促使大量的资金向房地产发达地区流向从而也就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之中要避免出现“泡沫经济”的现象,如果房地产的价格上升的原因是投机所影响的,那么当价格下降时就会引发经济衰减以致经济危机的现象,因此应当主要对房地产的投机进行调控。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存在着空间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其行为主体的复杂性明确了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性的验证。

三、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迫切性

(一)虚拟经济下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态

在这样虚拟经济环境下,各国之间的比较也是在实体经济体系以虚拟经济体系下进行的。而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全球化的进程,在资源配置中虚拟经济始终起到了领导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中国与各国竞争的前提下也将由实体经济机制转化为虚拟经济机制。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我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很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配置。而房地产市场则是虚拟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资源,也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金融的发展历程。虽然中国房地产按揭贷款事业在1998年刚开始发展,但其发展的速度并不比其他国家慢反而是以惊人的速度占据了我国虚拟经济体系的重要位置。

(二)区域经济作用下房地产市场的变化

现如今的房地产事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企业了,这样快速的发展使得房地产的价值与世界平齐。虽然房地产市场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由于阶梯因素的影响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在扩大,就房地产市场方面来说,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从而也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上升。一面为地方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一面又将泡沫经济的影响传播到整个经济体系,由于土地在中国的特殊地位从而地方政府对其有着特殊的对待。根据房地产的特殊性这一特点,我们应当将其放在房地产区域性这样大的背景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做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以及区域经济的交点,应当充分利用好房地产市场区域经济性的特殊作用更好的进行调控宏观经济。

(三)房地产市场的双重性

就目前来看,我国应当全力发展房地产的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促使房地产市场在金融中发挥双重属性:保障政策型房地产金融和经济型房地产金融双向发展,这是我国应当快速解决的一个问题。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这两个方面都遇到了困难,无论是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还是各个省份的住房问题都在加强寻找如何解决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国融资市场的不发达情况也会避免像美国那样发达国家出现房地产次贷危机的现象,因此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还是处于半开放状态。而今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虚拟经济也会相应的完成全球化因此中国必须融入到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去,我们可以考虑国外一些成功的案例来对我国的房地产全球化进行相关借鉴从而完成虚拟经济的房地产市场发展。

四、国外房地产融资方式的主要模式及经验借鉴

(一)美国模式

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样“地广人稀”的国家,一般会采用“资本市场融资”这样的模式进行对房地产市场调控。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政府在一定情况下指定相应的住房金融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对住房抵押劵的发放从而筹集住房基金。这种模式的特点就在于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将住房资金筹集起来,并且可以保证住房抵押债券使用期限可以进行合理的延长,这样一来居民群众的购房压力减小也会在承担范围下进行购房从而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经济,以这样的方式无形中也提高了虚拟经济的市场地位。在这之中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的影响不会过大,会留出很大一部分空间使房地产市场进行自我调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政府在引导二级市场的同时会将一级市场处于当时的竞争的条件下,利用这样调控的模式实现保障住房基本供给的原则。而这种模式的发展与其国家的一些基本条件及属性是密不可分的,其中包括:发达国家的资本条件;住房抵押贷款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成熟化;政府对于社会保障基金、保险企业以及银行信贷政策的干预程度。

(二)日本模式

由于日本地形的特殊化也相应的导致日本房地产融资方式的特殊化,其特点就是利用住宅信贷资金来源进行进一步的多元化,也可以成为“混合性融资”。它根据基金的模式集资住房信贷基金,与此同时也将一些私人金融企业大量的运作在融资之中。日本为帮助民间金融市场,出台多方政策进行引导投资从而保证房地产市场为金融带来良好的扶持。

(三)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所实行的“强制储蓄融资”模式使房地产市场的改革的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以及认可。这种模式的主体就是以政府为主要引导人,通过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例如:政府单独设立先关机构直接融入到住房的设计、规划、建造、销售以及经营等,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法案强制调控住房政策。并且将将住房保障机制强制运用到人民群众中,在工作中将雇主与雇员思维工资收入的一部分作为住房基金定期纳入政府机构以此来完成雇员购房消费的资金来源。这种模式的特殊性就在于资金流向稳定、资金存款期限较长、资金金额较大以及筹集资金成本较小。但是这样的模式也同样存在弊端,这样的条件非常严格就导致经济条件必须要稳定不间断的进行并且要保证整个人民群众的收入情况差别不大。

(四)英国模式

在欧洲一些国家例如英国、德国、比利时以及法国等地产金融模式大多都是“合同储蓄制融资”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就在于借贷双方利用合同契约的形式来筹集住房资金,将存款与贷款相互结合,采用封闭式运营的模式,其中还会通过将实际存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的方式来实现“高进低出”。而这种模式的运行还需要诸多条件的配合,要通过国家的优待政策并且要求拥有完善化、标准化、严格化金融市场体制。在德国的“合同储蓄制融资”的模式下,政府会主动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来满足各个不同阶层群众对住房的要求,综合各方面的条件满足金融体系的变化。建立完善的住房互助机制从而为中低层群众提供相应的住房扶持。

五、房地产市场金融跨区域协同发展思路分析

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要在加强各区域之间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的基础上进行对房地产市场的维护,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应当结合我国现有政策以及居民的住房需求情况制定一项政策性房地产金融与商业性房地产金融相互协作发展的模式。在一些地广人稀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奥地利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它们的国土面积比较大,政府大多是对房地产市场采取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思路使公共住宅变成住房保障的一部分,而像一些土地比较稀缺的国家如新加坡、日本、中国等地,住房的价格大大的高于人均收入因此也就高于一些同等条件下的其他国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自己很大的特殊性目前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利用聚集性资金来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而房地产资金的聚集就表明了在房地产价格阶段性上涨的发展中将资金汇聚到这个区域来从而带来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而这样的概念的成立也是和我国的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密不可分的。我国的商业性住房金融阶大体分可以以下为三个思想:第一政策型房地产金融发展方向。如何解决贫富性差价问题是解决住房性问题的关键,不但要设立国民的社会保证机制并且要通过纳税的方式调节居民收支差距的问题。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是设立社会保障体系机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而政府的协助是不可少的提供相应廉租房来解决低收入居民住房的问题。以香港、新加坡的经验来看一项工作是属于政府应当承担的任务而不是房地产开发商应当负责的项目,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政府利用建立廉租房、社会保障房以极低的价格向中低层居民售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低层人们的住房问题。在香港实行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颇有效果,有一半的人民享有廉租房的待遇因此就这一点中国应当吸取其中的经验,中国也需要政府为低收入居民提供低价房来解决住宅问题。提供住房公积金政策,在二十世纪初上海就依照新加坡的住房模式设立了住房公积金的机制。我国的住房以及城乡建设基本上是以保障性住房融入到住房公积金中的方式进行展开的,而其中遇到的融资困难的问题也是通过将大量住房公积金来完成的。第二商业型住房房地产金融跨区域协同发展段,与境外一些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只是初级阶段,中国房地产市场金融发展方向。房地产市场是将实体经济与虚体经济相互结合的关键,从这个方面利用本质来完成房地产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性质。当今无论各个方面世界都在走向高度区域化的进程,而房地产市场处于所有资产方面最中心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房地产是人们拥有最稳定长久的固有资产也是在银行实行贷款是最佳的抵押凭证,也是由此可以将它成为金融运作中的砝码。如果将整个经济系统作为一个价值系统进行探究那么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流向以及虚拟经济的调控都会反映出一定时期的金融活动的发展方向,因此在这之中就会需要更加标准化、完整化的方向来引导区域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将这种发展方向称之为社会融资模式。目前来看我国的商业性房地产市场相对落后,即使在资金双方都有创立抵押资产的市场以及能力是也需要将住房抵押制度实行,但由于中国住房信贷发展比较落后,缺少足够的数据以及示例来对市场环境进行评估。第三政策性房地产金融与商业性房地产金融协作发展方向。在我国政策性房地产金融与商业性房地产金融成为金融行业领头的问题上需要必须协同两者的发展历程,为金融活动的发展创造一份坚实的保障。在1994年我国推出政策性住房与商业性住房协同发展的后就更需要深入的拓展以及加深发展历程,这种理论也是在跨区域经济中的一项重要指向。在当今的经济体系中房地产市场并只是一种消费方式,而是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存在于现有的资产组合中。虽然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但并不代表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各个区域之间竞争合作的过程,区域之间的竞争激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提高了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活力与效率。而区域之间的合作就会帮助推动各个区域中要素的流动以及区域之间产业的转移,进行优缺点的互助从而形成协同发展的效果。在我国跨区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下应当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为房地产开发的事业提供坚实的后盾,对于构建在竞争与合作基础上的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体系还需要经过实践的磨合以及进一步的发展改进。

六、结论

因为房地产市场具有区域性的原则,这也就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需要同时调控房地产的整体方向与加强保障性住房两个方面,不但要同一时间保证两项任务的正常发展而且要保证可以在同一环境下两项任务的标准化完成。发展房地产市场一面要发展实体经济条件下建设住房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住房、工作以及娱乐场所;另一面也要发展区域经济下基本提升以及保证虚拟经济在房地产市场中重要位置。在具体实施这操作的过程中,对保障性住房该如何建设是各地政府需要因地制宜的实行各个不同的实际政策以及各地政府与中央要积极引导一些行政推进。我们要经过一些跨区域经济手段来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下一步的宏观调控,例如利用融资的方式来加强房地产的推定历程。目前全世界在处理如何推动保障性住房的问题都有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大体是通过金融的作用来进行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会从金融环境以及跨区域经济方面探究出适合各个区域的房地产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1年第2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2011-08-10.

[2]贾康.房地产税的作用、机理及改革方向、路径、要领的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

[3]刘波,刘亦文.房价与供求关系的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0,34(6):65-70.

[4]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1年第1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2011-05-03.

[5]范剑勇,谢强强.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2010,(4).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14%城镇就业来自房地产业企业》,人民网-环球时报,2014年5月23日.

[7]任兴洲、刘卫民、邵挺:《当前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亟须高度重视》,《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4月4日.

第9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 市场经济 协调发展 对策

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房地产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房地产经济呈现出非理性的发展趋势,加剧了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也给国家金融和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房地产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市场经济相协调,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保持科学、稳健的发展。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

房地产经济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房地产经济可以促进房地产业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使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协调,可以规避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经济风险,更好地发挥房地产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具体说来,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房地产经济可以创造国内收入。房地产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国内收入持续增长,发挥了其他经济领域无法比拟的作用;二是房地产经济提升了人们的住宅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三是房地产经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很多社会群体的就业问题。但是,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价格的不理性变化也带来了很大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会分化,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教训,更加科学、理性、规范地引导房地产经济,带动其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协调的问题

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明确,房地产经济需要因势利导,不断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效应,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避免其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但是,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还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房地产的价格与价值背离。房地产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会引发强烈的市场波动。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如果价格过于偏离价值,就会打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引发市场波动。按照近年来房地产价格的发展趋势来看,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不断受到开发商的非法操作和炒房团的影响,造成房地产价格增速过快,且居高不下,这是与市场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相背离的。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协调还表现在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泡沫经济问题,导致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很大的经济风险。此外,房地产开发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建设过程中没有贯彻低碳、环保的理念,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远发展,

三、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鉴于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只有加快促进两者的融合,才能够促进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合理规制房地产商品的价格

对房地产商品的价格进行合理规制,并不是要绝对降低房地产商品的价格,而是要促进房地产价格与价值相吻合,不会过高或过低。现阶段,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普遍问题是价格过高,而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房地产价格过低,导致很多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也限制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合理规制房地产价格,不使其过高或过低,才能够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政府作为宏观调控部门,应合理评估各个阶段的房地产经济行为,准确判断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程度。在房地产经济领域,价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和房地产经济中其他因素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政府应在价格指导与评估的基础上,利用价格规制使房地产商品价格回归理性,维护房地产行业的正常秩序。

(二)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金融监管

为了达到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目标,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监管,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进程、偿债能力和贷款规模进行有效监督,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严格控制房地产行业的借贷业务,推动信贷资金的正常流动,促进银行的资产结构朝着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此外,政府应大力开展银行创新改革,突破传统的存贷模式,有效规避房地产行业中高风险业务的影响,以服务市场经济整体发展为改革方向,整合、优化现有业务,降低金融风险。

(三)运用激励政策,加快房地产经济转型

应大力倡导在房地产经济中贯彻落实低碳、环保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政府应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政策引导的杠杆作用,对低碳、环保型的住宅建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通过对贷款利率的调整,使更多购房群体关注低碳、环保住宅,促进房地产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房地产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房地产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形势下,政府应加大对房地产经济的调控力度,使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有效推动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