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区治理对策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1 09:14: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区治理对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社区治理对策

第1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在向城市社区化管理方向发展。但是当前中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条件差异较大,农村社区建设在范围、内容和模式上都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

义乌作为一个县级市在城市急剧扩张中,对城区7个街道的社区管理作了规划与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在义乌城区之外的一些街道及乡镇并没有实现社区化管理或者在农村社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了确实的让农村社区服务于民,研究义乌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义乌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未充分实现村民自治

社区村民自治的实质就是按照村民自己的心愿,选择大多数村民都认可的人来担任村干部,决策村民自治范围内的重大各类事务,规范各种行为。村民自治是农村社区治理的方向,也是推进农村社区民主自治的重要前提。但是义乌农村自治实施中发现很多问题。(1)村民自治发展不平衡。村民自治的改革实践滞后于立法,有法不依,村民法制概念薄弱,参政议政积极性不足造成如:竞选的条件、规则、选票的制作程序做没能做到完全公开公正;唱票和计票的规则、方法、方式么能做到公开、透明。对村委会选举中贿选、补选的处罚没有落到实处,对罢免缺乏可操作性的规范。(2)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尚未理顺。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关系不明晰,乡镇政府行政控制与村委会自治权利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乡镇政府把村委误作为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村委会与村党支部关系不协调。村党支部过多干预村民自治。(3)农民政治意识薄弱。一方面农民对权利迷信、盲从。对政治生活缺乏责任心和关注度,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参与村里的政治活动中,对政治评价不倾向不抵制。另外,民主选举与民主决策程度低,理性弱,民主监督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

2、农村社区没能给村民带来认同感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解体,新的生活方式还未健全的前提下,乡民各顾各,乡村日益变得一盘散沙,农村社区认同感不强。农村不再是老树、黄昏、昏鸦,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设计风格 统一的建造经营理,村村专业街,到处是作坊的建造模式,人们过往的记忆都被“农村社区建设取而代之”。农民很难融入到新的乡村生活中,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和力、归属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富裕了,人心却散了,失去了原有村落共同体赋予的安全保障。另外,义乌外来人口的价值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都与本村农村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农村社区在传统文化和新进外来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原有的村约、规范对农民的约束和影响能力下降,农民集体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不强下降,不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崇尚实用主义,顾“小家”忘“大家”,农村社区已经没有以前淳朴特质;反而人际关系资本化和利益化得到放大,大大降低了农村社区凝聚力和感染力。

3、未充分发挥社区功能

村民家庭住宅建设后,人们的住宅形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生活习惯仍保持着原来的作风。依靠农业收入也转变成了租金收入,闲余时间越来越多,社区管理人员没有充分发挥引导与指导作用,导致村民部分村庄改造后,村民仍然过着“耕地种菜”的纯农民生活,绿化带里种菜,车库里养鸡,耕具随处放等情况时有发生,不仅有碍于整体环境的保护,也不利于社区统一管理。另一方面,部分村民对于社区化管理存在观念偏差,不愿交物业管理费用,认为是不必要的支出,粗放的生活方式没有得到有效改变,这也制约了农村社区化管理的进一步深化落实。

4、农村社区自身的定位不明晰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上级有关部门办一项活动,盲目下达农村社区治理任务,他们明确要求制度上墙,新成立的组织更是要“挂牌子”,似乎有了牌子一切事情就成了。为了迎合上级各部门的要求,部分社区也只能“热衷于”制度上墙、挂牌子等表面文章,钱花费不说,真正能起作用的并不多,大多数的治理只是形式而己。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居民而言,有些居民认为农村社区治理是主要靠政府投入和上级管理为主,自己的主动参与很不适合时宜,对很多公共性事务采取不闻不问、也从不干涉。对于政府这边而言,如何治理社区认识还不够清楚。对于农村社区的建设和治理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政策,都在摸着石子过河,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搞好搬经镇农村社区治理,首要问题是对社区进行了定性和定位。根据各社区的特点,发展自己有利的项目,来带动群众致富。

三、义乌农村社区治理对策研究

第2篇

【文章摘要】

由于农村社区公共池塘型水资源的特性,那些共同权利的拥有者从自利的角度出发,往往选择“搭便车”和机会主义等不合作行为。通过博弈论分析,这是“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何能破解这种困境,使其能选择走向合作?这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供给,离不开一个可置信的第三方来保证有效的沟通、比较透明的信息和对违约者的惩罚。通过农民用水者协会模式的构建和完善,实施农民参与的自主治理,能利于这个问题的化解。

【关键词】

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公共池塘型水资源;博弈分析;治理

农村社区公共池塘型水资源具有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的特性,导致其在利用中往往无法避免“囚徒困境”的结局,农户在用水过程中的“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造成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甚至对整个资源系统的破坏。尽管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治理的根本在于有效的制度安排。

1 农村社区公共池塘型水资源治理的博弈分析

在一次性囚徒困境博弈中,唯一的纳什均衡策略是(不合作,不合作),所以导致理性的参与者之间无法摆脱“囚徒困境”的悲剧。但如果有一套新的制度安排,使博弈的得益函数和博弈结构发生变化,并使参与方选择(合作,合作)的策略组合能成为博弈新的纳什均衡策略,就可以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同时也可以使个体利益最大化,这样就实现了集体行动的目的。唯一的问题是,建立新的制度安排的成本要低于新的均衡建立之后所获得的额外收益。

要打破“囚徒困境”的博弈均衡,需要有一个“可置信的第三方”,来实现一种对博弈双方来说的“可置信的承诺”或者说对违规者的“可置信的威胁”。

从而克服参与者之间的不信任感,坚定彼此采取“合作”行为的预期和消除机会主义行为。在“囚犯困境”博弈中,就是使两个囚犯选择(沉默,沉默)成为新的纳什均衡,而都被无罪释放,从而获得对参与者自身,也是对集体来说的利益最大化。那么这个“第三方”如何实现这个“可置信的威胁”?这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够与每个参与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二是能保持公正,而被双方信任;三是具备足够的能力来实施对违规者的惩罚。这样参与者的最佳选择就是选择不违规而遵守承诺。

根据博弈论的分析,在无限次重复“囚徒困境”博弈中可以实现(合作,合作)的结果。这也是为许多实践所证明了的。但是这要求博弈双方认为:博弈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不会终止。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结果实现的原因是:博弈双方在反复试错的过程中,认识到长期利益的重要性,形成理性认识上的突破,而获得彼此行为的默契,并最终形成一种习惯或惯例。并且这种合作结果的实现,在能相互沟通和有良好合作传统的社区中能更容易实现。这其实是非正式制度安排对社区成员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更加长远。这也是为何公共池塘水资源在有些民风淳朴的社区也能够得到良好治理的原因。社区内部良好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可置信第三方”的角色。如果某一个社区成员经常采取“搭便车”或机会主义行为,由于社区内部人们相互之间非常了解,他这种行为就逃不过别人的监督,就会失去“声誉”,在以后的集体行动中,就得不到别人的配合。“搭便车”者会因此失去更多的利益。因此,从长期来看,社区成员的理是相互合作。

2 农村社区公共池塘型水资源治理模式分析

基于上面的分析:政府集权式的治理模式,如果能做到清正廉洁,秉公办事,有效承担“可置信的第三方”的角色,尽可能的降低治理成本,也并非不能实现公共池塘水资源的有效治理。问题在于:政府作为国家的人,其具体的管理行为也是由具有自利倾向的官员(人)来实施的,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往往难以克服问题和行为;同时,政府对农村社区内部琐碎的生产、生活,及其成员的具体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很难与集体行动的参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沟通往往通过村干部,这里面就又有一个人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也难以对投机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加之,政府官员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行为,是要付出成本的,如果没有对政府官员行为的有效监督和激励(对政府官员来说,其政绩往往并不体现在农村社区的治理情况好坏上),从自利的角度出发,政府官员也有规避责任,选择“不作为”等投机主义行为的动机。所以,政府集权治理的方式对处于水资源利用末端的农村社区公共池塘型水资源常常会失灵。在实施政府集权管理的模式下,政府官员的作风行为、办事效率和依法秉公办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公共池塘资源的治理效果。

农村社区公共池塘型水资源的治理要实现集体行动的结果,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第一,对能清晰界定产权的水资源及其设施,实施民营化。但只适用于规模较小,能以较低成本实现“排他性“使用的小型农村水利设施。民营化之后,这部分水资源及其设施就不再属于农村社区公共池塘资源;第二,对必须采取集体行动才能有效运营的公共池塘型水资源及其设施,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安排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置信的第三方;成员之间能够沟通,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成员对规则的执行能遵守规则和承诺。

3 农村社区公共池塘型水资源治理中的农户参与模式选择

结合上文分析,针对农村社区公共池塘型水资源,更实际的选择是实施农户参与式自主治理的模式。

农户参与式社区水资源管理是指社区内农民建立农民用水协会,采取自愿加入的原则,共同协商并投资修建、营运和管理社区公共池塘型水资源系统,协会成员共同在相互监督和协调下分享水资源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中,参与投资修建的农民根据一人一票制的原则,利用某种投票机制从所有参与者中选出协会的负责人。设施引水成功后,按一定方式分配水资源。农户每年以实物或资金的形式,为农户用水协会组织提供一定比例的资源份额,用以偿付系统运行控制和维护人员的费用,并使水资源按照大多数同意的原则进行分配。在需要集体行动清理渠道并承担常规或紧急维修工作时,协会成员有责任投入劳力。

农民用水者协会通过自主协商的制度安排,把当地利益相关、彼此熟悉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让所有农民对彼此的活动了如指掌,能够清楚了解在当天清理渠道任务等日常维护活动中没有参加的农民或消极怠工的农民,很容易排除不付费享用灌溉水资源的农民,能较好的监督相关人、财、物的投入支出,提高了农民对规则的遵守程度,降低了“搭便车”的潜在成本,因此在水资源的利用和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上,能够使农民克服机会主义行为,而在集体行动中选择(合作,合作)的策略组合,实现集体行动的效益。组织有效的农民用水者协会,在某种相当于上文分析的“可以置信”的第三方,能够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用水户会议或地方论坛)在相互熟悉的社区农户之间实施监督,对违规农户实施惩罚并实现对规则的可信承诺。

在农民自主协商灌溉管理制度中,农民通过参与规则制定、不断地设计有效规则等活动,抵消了负面的消极影响,增强了合作的积极性。协会内部农户深知相互依赖的重要性,沟通、理解和协商工作易于开展;另外,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被选择的监督管理人员常常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并且是当地有一定威望的人,这样,这些为自己的需求工作、又熟悉灌溉系统运行的工作人员,既有技术优势和自身内在动力,又有解决利益冲突的“道德权力”―声誉,而有利于制度规则的遵守和灌溉系统的有效运做,从而能提高管理效率,增强设施利用率,更好的满足农民对水资源的需求。

农民自主协商的自主治理制度适合在农民居住集中、稳定,彼此熟悉,地块相邻,灌溉水源单一,水资源用途相同的农村地区。这符合我国广大农村的实际,尤其是我国缺水地区,以村为居住单位,居住地和承包地比较集中,家庭经营规模也比较小,因此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李代鑫.中国灌溉管理与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5)

[2]理查德・瑞丁格.中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自主管理排灌区[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6)

[3]刘文荣,陈鹏,马晓明.公共池塘资源管理的自治制度分析[J].环境科学动态,2004(2),14-15

[4]张陆彪等.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绩效与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3 ( 2 ): 29-33 .

第3篇

【关键词】社区;支气管哮喘;护理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常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特别是重症哮喘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护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康复,我科从2010年1月―2011年2月共收治哮喘病人30例,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均在7―25d治愈或好转出院。

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3±15岁,病程15.5±8.6a。诱因:上呼吸道感染16例,急性支气管炎8例,过敏3例,劳累2例,精神紧张1例。

2护理

2.1缓解呼吸困难

2.1.1环境:将患者安置在安静、舒适、冷暖适宜的病室。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皮毛、油烟等。病室和物体表面消毒时,应避免使用刺激性气味强的消毒液,如福尔马林、来苏等。晨间护理时防止尘土飞扬、戒烟。

2.1.2:根据病情提供舒适。哮喘发作时采取舒适的半卧位或坐位,如端坐呼吸时提供床旁桌以作支撑,减少体力的消耗。

2.1.3氧疗:[1]遵医嘱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吸氧时根据呼吸困难程度调节氧流量,一般给予低流量持续给O2,鼻导管吸入氧流量为2―4L/min,面罩吸入氧流量为4―6L/min,吸氧期间每15―30min巡视1次,保证吸氧安全有效,在给O2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频律、节律,缺O2症状有无改善。如高浓度吸氧(>60%)持续6小时以上时,应观察病人有无氧中毒症状,如病人有烦躁不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胸骨后疼痛等氧中毒症状,应立即调低氧流量并通知医生。如一般治疗无效时,应做好低潮气量辅助通气等机械通气准备工作。在氧疗期间,应遵医嘱及时抽取动脉血做好血气分析监测。

2.2心理护理:病人在哮喘发作时常出现紧张、烦躁不安、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可加重呼吸困难,护士应陪伴在病人身边,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安慰病人,向病人解释不良情绪可加重或诱发哮喘发作,让病人保持情绪稳定。慢性反复发作的哮喘病人由于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会产生悲观情绪,护士应通过耐心细致的交流,让患者了解哮喘是可以控制和缓解的,从而让病人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3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面容、出汗、发绀、呼吸困难程度等,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如干咳、喉干痒、胸部闷胀、精神紧张等,若有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防止哮喘发作。动态观察呼吸音、哮喘音及血气分析的变化,警惕酸中毒、呼吸衰竭、气胸等并发症。哮喘发病最严重的时间常在晚饭后到次日上午10时左右,尤其在凌晨3时左右,因此在这段时间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危重症状。

2.4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避免可能诱发哮喘的食物,如鱼、虾、蛋、牛奶等,避免食冷、硬、油煎食物。在哮喘发作时勿勉强进食,哮喘缓解时应鼓励病人多进食,并向病人解释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2.5按医嘱用药、正确用药并观察副作用

2.5.1 茶碱类:氨茶碱是有效的止喘药,但其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同一剂量下,不同病人血浓度也可相差4―6倍,因此必须严格掌握该药的血浓度,氨茶碱的安全血浓度为6―15ug/ml[2],当血浓度大于20ug/ml时可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毒性反应,大于30ug/ml时则产生抽搐、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心律失常、甚至死亡。因此在静脉注射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氨茶碱0.25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时,一般每日总量不超过1.2g,速度宜在30―40滴/min。若与西味替丁、大环内酯类、喹诺酮合用时,可影响氨茶碱的代谢,应减少其剂量。全特宁、舒弗美必须整片吞服,不可压碎或咀嚼后口服。用药中应监测氨茶碱的血浓度。

2.5.2β2受体激动剂:教会病人正确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并严格掌握剂量。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时,嘱病人先呼气,然后开始深吸气,同时吸入沙丁胺醇,吸入后屏气数秒,再缓慢呼气,每次吸入100―200ug,即1―2揿,必要时每隔4―8小时吸入一次,一天最多不能超过8揿,每周用药一般不超过10ml。成人心率超过140次/分或疗效越来越差时,应停药。此类药物过量时可使心率加快,严重时因心律紊乱而猝死,因此沙丁胺醇静注时滴速应控制在2―4ug/min,在用药期间应观察有无心悸骨骼肌震颤等副作用。此类药物不宜长期规律使用,应按需用药。

2.5.3保证水和电解质摄入:鼓励病人每天饮水2500―3000ml,以补充水分,稀释痰液,改善呼吸功能。哮喘持续状态应静脉补液,每日不少于2000―3000ml。静脉补液时应注意补液速度,同时应监测血清电解质,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5.4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增加CAMP的合成,阻止白三烯等介质的释放,预防和抑制气道炎症反应,降低气道反应性,是目前治疗哮喘最有效的药物。但是,在使用激素时应让患者了解其作用和副作用,正确使用激素。用激素作气雾吸入时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声音嘶哑、呼吸道不适或咽部念珠菌感染。吸入后应嘱病人用清水充分漱口,如发现口腔念球菌感染,应用5% NaHCO3液作口腔护理。当长期吸入剂量大于1 mg/d可引起骨质疏松,应注意观察。全身用药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神经、消化道等变化,注意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等副作用。口服此药时宜饭后服用。嘱病人在用药期间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随意停药。

2.5.5其它:色苷酸钠主要用于预防复发,因此应在哮喘发作前雾化吸入。此药吸入体内无积蓄作用,一般4周内见效,若8周内无效应停用。但该药使用时可诱发哮喘。在吸入该药时可同时吸入β2受体激动剂以防哮喘发作。支气管哮喘病人使用镇静剂应慎重,严格按医嘱执行,禁用吗啡、杜冷丁等抑制呼吸的药物。

2.6知识缺乏:缺乏预防哮喘的知识,根据病人文化层次、理解能力采取不同方式,让病人掌握预防哮喘的知识;缺乏正确使用雾化剂吸入器的有关知识,根据病人的疾病情况、经济状况、文化等,提供雾化吸入器的相关学习资料,医护人员先示教正确使用方法,然后练习,直到掌握,并指导病人学会清洗、保养吸入器。

2.7健康指导:教会病人做好病情的自动监测,教会病人认识哮喘发作先兆的症状,当再次发作时应保持心理平衡,立即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及时就诊。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如:不摄入鱼虾,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等。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下棋、跑步、打门球等,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改善肺功能。动员家人或朋友参与对哮喘病人的管理,提供全面的照顾与支持。

3体会

通过对3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使我们体会到作为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护理理论,娴熟的护理技术。在护理工作中,坚持生理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对患者进行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精心护理,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住院率,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吴仙芸.48例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5):13

第4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区逐渐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责,满足居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承担大量社区教育工作的志愿者,越发值得人们的关注。本课题对社区教育志愿者激励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分析成因,并就完善激励机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社区教育;志愿者;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41-02

随着“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化,社区肩负了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以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的多样需求,社区教育坚持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基本目标,充分发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两大功能,全面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健康发展和特色发展。因此,社区教育者越发得到社会的重视。

一、社区教育与社区教育志愿者

1.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在社区通过个人或群体的力量,促进学习和社会发展的组织项目。社区教育的最基本特征是各类项目和活动都是社区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目的是通过活动培养提高社区各年龄层公民的素质和才能,促进社区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被认为是正式教育,社区教育是非正式的。学校的正式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往往无法覆盖大范围的人群,而社区教育给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处于边缘地带的个人和群体提供了很好的受教育渠道。

2.社区教育志愿者。社区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首先是面对着不一样的人群,年龄跨度会非常大;其次是学习目标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社区教育覆盖领域广,类别多样,从而对社区教育工作者也有特定的要求。社区教育的师资包括三部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和社区教育志愿者。笔者通过对多个社区进行调查,了解到大多数社区没有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占有一小部分,绝大多数都是教育志愿者。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此对教育志愿者也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教育志愿者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情况,如志愿者拥有某项特殊技能,但不懂得如何教学;志愿者可能来自正规学校,面对社区这个复杂的群体,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开展教学;有些年龄比较小的志愿者,以往都是作为学生的角色,更需要社区的引导,等等。

二、社区教育志愿者激励现状

因为志愿者的来源背景各不相同,激励也需要有针对性,复杂多样,因此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激发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各个社区都有各自的体系,在激励机制方面也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面临的一些共有问题也不可小觑。

1.组织管理者激励意识淡薄。动机是解释人们行为、愿望、需求等行为的理论依据。动机可以理解为一个循环,思想影响着行为,行为产生表现,表现又影响思想,不断循环。动机包含着诸多方面,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而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改变现有的动机。因此,激励对于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是否能长期稳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是否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我们现在主要是以道德行为标准倡导志愿服务,过于强调奉献、利他、义务等,而忽视了激励在社区教育志愿服务中关键性影响。根据之前学者的相关研究以及本课题组的调查,很多志愿者服务的初衷并不单纯只是实现自我的精神价值,而是付出与回报并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帮助有需要的社区群体,体现自身价值;提高自身教学技能,丰富阅历;扩大交际圈,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打发闲暇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因此,注重激励机制的完善应该是工作的重点。

2.志愿者缺乏成就感。大多抵驹刚咭豢始饱含热情和信心,但慢慢会丧失继续前行的动力。教育志愿者大多数来自学校,学生的考核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大体现,这也是教师成就感的主要来源。但社区学校不同,大多只需要传授而成绩不是最后的重点,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没有量化的衡量。此外,目前很多的社区教学缺乏系统的大纲规划,志愿者对当前的课程和自己的期望值存在不小的差距。

3.激励方式不恰当。根据自身的背景环境、教育程度和个人经历,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理想,有的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有的是为了打发空余时间。因此,要根据不同志愿者的情况采用适当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过多的物质回报会使志愿服务的本身意义丧失,从而削弱志愿者的内在动力,没有了前行的动力,这也会造成志愿者之间的攀比伤害。但是,过于强调精神激励也远远不够,志愿者有基本的物质需求。因此,单方面的强调物质或者精神都是不合理的。

4.培训不到位。虽然饱有热情,但大多数志愿者缺乏从事社区教学的经验,不满足相应的能力要求。很多社区招募到志愿者之后,只是把社区情况给他们做了简单的基本介绍,而没有关于志愿服务的具体权利和义务的说明,没有社区教学特殊性的普及,没有教学课程的具体要求和规划。相关培训的不到位大大削减了志愿服务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使他们得不到精神的满足及社会的支持和认同,自身的能力也得不到预期的提高,从而导致了志愿者的流失。

三、社区教育志愿者激励机制完善的建议

1.强化激励意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奉献精神,付出不求回报,但在志愿者组织管理中,过于偏向给予并不能使志愿服务有序并持续稳定地开展。社区志愿者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激励是推动社区教育志愿服务长期稳定开展的内在动力,组织者要更新自身的志愿服务价值理念,更好地调动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

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考核对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提升满意度也非常重要。首先,从志愿者招聘登记录用开始,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就应该对每一位志愿者的工作有正式的要求指导,最好有针对新来志愿者的相关培训,包括具体的工作要求、职责、时间安排、工作方法、基本技能等等,使志愿者对接下来的工作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根据志愿者自身的特长、兴趣、潜能、教学背景等等,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当然也得把他们的一些特殊要求考虑在内,以便使他们的工作满意度达到最高,有继续志愿服务的持久动力。在之后的正式常规服务过程中,就要有完善合理的考核标准,要细化、量化,并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客观反映志愿者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的成长。社区教育组织部门应该为志愿者创造出相互交流沟通的环境,包括志愿者之间意见观点的交换,搭建志愿者与社区教育管理者沟通反馈的平台,对取得积极进展的方面大力鼓励表扬,对有欠缺的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便让其今后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想结合。物质激励在短期很有效果,而精神激励可以产生长期的影响。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仅以精神鼓励而限制物质欲望是不现实不可能的,社区相关部门应该采纳合理的物质激励措施。当然,精神激励对于教育志愿者更为重要和有价值,可以激发内在动力。对于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在学校的工作量、评职称时给予一定的优先支持等;对于社会实践的学生,在期末评奖评优时给予加分、找工作时优先推荐等;对于离退休发挥自身余热的志愿者,可以给予更多的物质激励,在社区宣传表彰。对于长期从事社区教育志愿者的群体,社区可以在医疗、养老金、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有相关的福利政策。

4.长期有效高质量的培训。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培训对吸引、培养、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尤为必要。培训也可以成为一种淘汰机制,确保签约的志愿者能很好地履行义务。培训能帮助新来的志愿者更快地熟悉人群和将要参与的项目和具体事务,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很多志愿者把培训看成是参加志愿组织的福利,通过培训,他们能学到很多对今后自己生活、就业有帮助的技能。社区对教育志愿者的培训应该有固定的部门负责管理运行,根据志愿者的人数、来源、水平等进行评估考核后,统筹安排。

志愿者对于社区教育发展意义重大。鉴于对于志愿者激励现状的深入了解及成因分析,课题组认为应该增强志愿组织管理者的激励意识、提升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提供有效合理高质量的培训。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志愿者会以更加积极、乐观、主动地心态投入到服务当中,让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媛,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第5篇

关键词:公路 平曲线 切线支距法 敷设

中图分类号:U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公路平面线形由直线、圆曲线以及缓和曲线三种要素组成,基本的平曲线线型组合是缓和曲线+标准圆曲线+缓和曲线,曲线两端的缓和曲线通常参数相同,整个曲线以过QZ点的半径呈对称布置,基本型缓和曲线的计算和敷设相对简单,在实际应用中较为普遍。但在公路改建施工中,由于受地理条件、周围环境和旧路线形的限制,往往会大量应用非对称型缓和曲线。非对称型缓和曲线的计算较为复杂,在一般资料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介绍很少,且所述方法不够直观。该文结合工程实例就此利用切线支距法进行计算阐述。

1 概况

省道S263线某路段进行路面改建,设计线形需与旧路拟合,在某交点处设置非对称复合曲线。已知参数为:交点桩号为K7+932.560,半径R=772.976 m,转角α=14 °57′17.5″(本例所涉及角度均以弧度计算:0.261011566),第一缓和曲线长度L1=60 m,第二缓和曲线长度L2=70 m。根据施工条件,拟采用切线支距法对该曲线进行实地放样。切线支距法的支距计算是以曲线的起、终点为坐标原点,切线方向为x轴,过原点垂直于切线的方向为y轴。切线支距法的实质是以路线切线(直线段)为基线,在该基线上(或其延长线上)的某一点处(x值控制)向外偏移某一距离(y值控制),从而定确定曲线上某一桩号的实地位置。使用切线支距法进行中桩放样操作快捷,工作效率高,是勘测设计外业工作中的

首选。

2 计算原理及公式

公路设计中通常采用回旋曲线做为缓和曲线,其性质满足ρL=C,C为常量,称之为回旋参数。如图1所示,曲线由两段缓和曲线L1和L2及半径为R的标准圆曲线Lc组成。由于L1≠L2,因此两段缓和曲线终点处的圆曲线的内移值不相等,此时的圆心O已经不在内夹角的平分线上,圆曲线部分相对于切线是不对称的。

2.1 曲线要素计算

本例采用平移圆心法来实现两段不相等的回旋曲线与圆曲线相切,圆到两导线的距离分别变为R+p1,R+p2。按平曲线原理,对曲线要素进行计算

根据公式p1(2)= q1(2)=-

可求出p1=0.1941、p2=0.2641、q1=29.9985、q2=34.9976

根据几何关系可求出两端切线长

T1=Rtg++q1=131.750 m

T2=Rtg++q2=136.215 m

平曲线长度L=Ra+=266.756 m

主点里程桩号的计算方式与对称型基本相同,即

ZH=JD-T1=K7+800.810

HY=ZH+L1=K7+860.810

QZ=ZH+L/2=K7+934.188

YH=HZ-L2=K7+997.566

HZ=ZH+L=K8+067.566

2.2 缓和曲线上任意点支距坐标的计算

如图2,将坐标原点设在ZH点,x轴与切线T1重合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回旋曲线的性质,第一缓和曲线上任意点的支距坐标可按以下公式(已略去高次项)计算。

式中l为曲线上任意点至ZH点的距离,第二缓和曲线部分坐标同理可得。

2.3 标准圆曲线上任意点支距坐标的计算

HY至QZ部分任意点的支距坐标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x=Rsin(β+)+q1

y=R-Rcos(β+)+p1

其中β=

式中l'为曲线上任意点至HY点的距离,QZ至YH部分坐标同理可得。

标准圆曲线部分也可以在HY或YH点处架设仪器,用该点的切线方向为x轴重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用普通圆曲线的计算方法计算坐标值来敷设,具体计算不再赘述。

2.4 坐标转换

若现场环境条件允许,可将两坐标系转换到同一坐标系以减少仪器架设次数,如将HZ坐标系转换到ZH坐标系,已知ZH为坐标原点,先求出HZ点坐标

xhz=T1+T2cosa

yhz=T2sina

然后计算转换坐标

式中,x'、y'为原HZ坐标系求得的坐标值,x''、y''为转换后QZ至HZ部分曲线的新坐标。也可以根据已知控制点利用前述公式进一步将支距坐标转换为大地坐标用全站仪进行敷设。

3 实例坐标计算

部分整桩坐标计算结果如表1。

4 结语

实践证明,用上述方法测设非对称缓和曲线具有方便、准确、高效的优点,并可以将上述公式编制成适用于CASIO程序计算器的应用程序或制作成EXCEL电子表格,给定已知条件输入相应参数可以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曲线要素和任意点的支距坐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人民交通出版社.

[2]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人民交通出版社.

[3] 雒应,许娅娅.测量学[M].3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第6篇

关键词:工业园区;污水;设施;对策

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相对集中,是加强环境管理的有效方式,企业组群有利于污染集中控制及治理[1-2]。为进一步规范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本文重点对南通市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现状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深入推进排查整治工作。

1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南通市共有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18 个,其中国家级工业园区6 个,省级工业园区12 个。依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有13 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 个,省级开发区9 个;依托园区企业及园区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有6 个,其中国家级2 个,省级4 个。根据初步排查统计结果,18 个工业园区批复总面积约为300km2 ,但实际管辖面积约为2000km2 。前期,由于生态环境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部署专项整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部分园区仅排查了国家批复范围,实际排查面积约为923km2 ,占实际管辖面积的50%。排查范围内已建污水管网长度共计1452.83km,园区涉水工业企业共计2117 家,污水纳管企业数为1223 家,约占57.8%,未纳管企业主要集中在海安高新区、海门工业园2 个省级园区,但均采取了临时收运设施,总体污水集中处理率均大于90%,其他园区通过纳管、临时收运处理等方式,基本做到污水全收集。对照国家专项整治问题清单,南通市共排查出12 个工业园区存在问题38 项,涉及园区管理、管网建设及维护不到位、接管企业底数不清等共性问题及污水处理工艺不匹配、在线监测不完善等个性问题。经过3 个多月的边排查边整治推进,共完成15 项问题整治,完成比例为39.5%,其中国家级工业园区完成4 个问题整治,省级工业园区完成11 个问题整治,完成比例分别为26.7%、73.3%。工业园区新增管网建设长度79km,新增纳管涉水企业数36 家。

2 园区建设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治理设施专项行动的开展及现场走访调研,整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整治工作进展较慢。根据国家、江苏省部署要求,2019 年底需要完成国家级工业园区整治工作,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但从目前国家级工业园区问题整治完成数量比例来看,国家级工业园区整治进展较慢,主要是管网排查修复方面。二是园区排查整治范围较实际管辖范围小。此次开展园区排查工作时,各园区主要以园区批复面积开展相关排查工作,然而园区实际管辖范围远大于批复文件中园区面积,因此排查工作覆盖范围不全面,仅排查了实际管辖范围的一半面积。三是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由于园区管理责任不清,因此园区管理体现出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有的园区没有建立污水管网定期排查维护制度,未开展管网定期维护,有的园区污水管网建设未全覆盖,有的园区还存在对自己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不清楚的情况。其间存在对园区内企业数量类型、废水种类、主要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等基本信息不掌握或掌握不清的问题,从而使得企业违法偷排漏排有空可钻。四是环保意识不强,技术力量薄弱。园区领导环境管理意识不强,重经济,轻环保,环境管理专业人员欠缺,人员及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支撑能力十分匮乏。有的由建设部门或其他部门的人员兼职环保工作,例如,崇川经济开发区、海门经济开发区、南通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基本无专业的环保技术人员,更别说有专职的环保部门。有的园区虽有环保管理人员,但是由于没有技术支持队伍,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五是园区与相关部门间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有的园区管理错综复杂,又与相关部门没有有效的交流和协调机制,导致园区管理缺乏统筹性。以崇川经济开发区为例,其具体管理在街道,管网建设在市、区级部门,依托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由南通市市政园林部门、南通市水务公司主管,园区日常不掌握相关管理和建设运行情况,从而导致缺乏有效的配合与联动。六是污水处理厂对接管企业底数不清,工业废水来源情况不明。根据现场调研情况来看,污水处理厂基本只负责废水的集中处理,多数污水处理厂未与排污企业签订委托治理合同或协议,这导致污水处理厂对接入的企业情况、数量及工业废水来源情况并不清楚。特别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由于南通市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超过一半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园区废水,造成园区管理部门和污水处理主管部门相互推诿,责任不明。污水处理厂不清楚前方废水来源、来水情况,出现问题,就责怪前方企业偷排,却不愿去调查、获取证据。

3 对策建议及下一步打算

3.1 落实园区主体责任,增强环境保护管理意识

企业组群,成立工业园区本是一个更有效地控制及解决污染问题的方式,但若园区环境管理出现缺失或漏洞,将会变成污染环境的一颗毒瘤。园区管委会作为园区管理主体,要加强园区环境管理意识,切实做好园区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提高园区环境管理水平[3]。此次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专项行动是生态环境部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专项行动之一,是打好长江保护修复的重要举措。各园区和所在地政府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主动靠前,上下左右联动,确保园区污水处理设施专项排查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3.2 全面组织问题排查,推进整治工作开展

在现有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排查整治工作基础上,扩大园区整治范围,由园区批复面积范围扩大至实际管辖范围,由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扩大至县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做到真正的排查全覆盖,建设全覆盖,整治全覆盖。

3.3 理清管理责任,加大技术投入

各园区要进一步理清管理职责,管理权限,空间边界,严把环境准入关。理清园区内每项建设与管理工作对应的部门,便于工作中的对接与合作,避免多头管又多头不管的情况出现[4-5]。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操作性强的环境管理制度,如污水管网定期排查制度、涉水企业清单制度、污水处理设施定期维护制度等,加大基础设施日常管理。同时,应进一步建立完善“一园一档”,在“一园一档”的基础上,对园区环境问题进行诊断,进而实行“一园一策”。要加大环境管理人员配置,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创新园区管理,可聘请专业的第三方、专家或与高校合作,共同指导促进园区环境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园区环境污染治理。

3.4 加强园区与各部门间协调,有效提升管理工作联动性

对于实际建设与管理涉及市、县(区)级部门的园区,应加强信息交流,比如,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交流会、工作推进会等,及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园区管委会作为园区管理主体,虽然有些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是由相关的市、县(区)级部门开展,但其应主动向相关部门对接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进展与动态,掌握并整合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而不是“一问三不知”。园区对实际管理建设中发现有短板或需要完善的,即使建设主体不是园区,也应与部门加强对接,共同推进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部门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应主动告知园区建设情况及管理情况,便于园区统筹掌握。要加强信息交流,有效解决多头管又多头不管的状况,使园区管理工作具有联动性。

3.5 摸清企业接管底数,掌握接入废水情况,开展污水处理厂效能评估

结合《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 年)》要求,全面排查接管企业废水排放情况及涉污信息,建立企业排水管理档案,做到接管废水“心中有数”,并根据接入废水的水质特征、工艺匹配、运行情况和处理效果等,开展污水处理设施效能评估,对评估不能有效处理的废水,应限期退出。

3.6 加强排水许可、排污许可发放与管理

应严格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办法》要求,对接入市政管网进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排水户核发排水许可证。同时,根据《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核发排污许可证。对应领未领、私接乱排、不按照许可要求排放的企业或排水户,应加强执法监督,依法处罚。

参考文献

1 朱佳焘.工业园区污水治理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8 ,(25 ):73.

2 顾修君.工业园区污水的科学处理与管理[J].科技资讯,2014 ,(20 ):115.

3 张文清.工业产业园区污水治理与发展[J].天津化工,2017 ,(6 ):45-47.

第7篇

(一)社区人力资源较为缺乏和限制以及开发尚不充分 

目前,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与高素质劳动力的匮乏是社区人力资源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当前,我国各地社区有大量的闲置人力资源存在,主要有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被征地农民、登记失业人员等群体(下文简称四类人群),这些群体数量多、规模大、增长快,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没有一技之长,相当一部份人处于失业状况,有工作的则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种,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这些人群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变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成为有效或高效的人力资源。 

(二)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欠佳 

因为社区人力资源构成比较复杂,而且各群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如外来务工群体则都来源于全国各地.所以其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因素对开发社区现有人力资源带来了巨大挑战。从总体上讲,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还很薄弱,培训规模、学院数量、师资供给、实用性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还远远不能满足被开发者的需要,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要求。 

(三)保障与支持力度较弱 

社区教育机构对教育培训开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构建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是最重要的。实现社区教育机构开发目标依赖于形成一套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和体系,快捷的沟通平台并融入社区教育机构文化,通过对组织结构与流程优化,目标的设定与评价来形成高效的平台,推动被开发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人力资本增值,这些都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作为后盾,否则人力资源开发很难保证从根本上造福被开发人群。并促进社区教育本身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多元的开发主体,不足的协同整合 

目前教育局、民政局、计生办、劳动局、文明办、工会、妇联等部门是社区教育中从事教育培训的主要机构。但是,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统筹协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欠佳.从而使联动效应和系统效应难以发挥出来。究其原因:各开发主体之间缺乏横向与纵向的联合,没有制定出区域内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协调方案和总体规划设计;在管理与运行上也没有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与沟通协调机制,各开发主体开展的各类教育培训,主要还是以“单打独斗”为主,协同运作较少。 

(五)丰富的培训内容,但系统性针对性欠缺 

当前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生活保健教育等是各开发主体开展的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社区人群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使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培训内容的市场化针对性、弱势群体针对性、个性化针对性仍有待加强。此外,就系统性而言,各社区人力资源缺乏主体和教育机构,利用自己的平台,整合各友资源,对各群体开展教育培训以及多种载体的主题活动在一定程度呈现“点状”分市,其序列化、系列化格局尚未形成,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二、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解读和分析 

(一)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环节就是部门联动、行业参与 

社区教育中进行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的首要一环就是政府各个部委办局的统筹和联动,各行业及社会团体的配合和参与。这是由人力资源开发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的,也与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的特定阶段相关。部门联动与行业配合直接影响人力资源开发中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程度、教育供给、培训项目资金和师资来源、开发成本等方面,是社区人力资源开发实现规模效应,发挥整体优势的首要环节。 

(二)依托社区教育是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教育在人力资源生成和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支撑和推动人力资源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教育的发展。其中,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这主要在以下三点体现:其一,社区教育的特有优势决定了社区教育具备开发社区人力资源的基本条件。其二,社区教育的內容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其可以开发社区人力资源。其三,社区教育的宗旨和功能决定了社区教育必须将开发社区人力资源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之一。 

(三)促进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是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节点 

只有有机融合社区人力资源培养机制与市场机制,才能保证社区教育提供给企业、单位和社会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甚至同一地区、相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个性化所呈现;社会和社区的发展,对教育的区域化和特色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结构的多样性和优质性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导向。研究中发现,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倍受欢迎,参与培训的学员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应用于他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学员的学习成果和工作业绩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肯定。 

三、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一)对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规划进行制定,并将其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发展规划 

由各部门、各行业联合制定社区人力资源根据社区建设的实际和长远发展需求而开发总体规划,既使政府部门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发挥,又对各行业的实际需求信息和市场敏感所吸纳。规划要使各个阶段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任务、内容、类型、方式、师资及其培训、开发举措及实施等明确,定位各开发主体、机构的职能作用,制定按需要、分步骤、分层次的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并且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开发。科学规划可以有效避免开发的盲目性,避免由于无效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最后,由政府统筹,将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纳入社区发展规划和社区教育规划。 

(二)创建区域特色的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就是建立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首先,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和以四类人群为主要对象的培训模式进一步完善。其次,依托现有各区县市社区教育网,对覆盖面及信息量,建立链接培训、就业、劳动力市场供需以及居民学习需求的实时信息服务体系拓宽。实现各人才市场、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主体、社会培训机构、受训学员之间的信息互动。最后,培育和发展一批社区教育中人力资源开发的中介组织。通过建立中介组织结构来推动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中高级层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整合社会各界资源。 

(三)对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的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机构设立 

为使社区人力资源开发成效提高、有效避免“多头管理”,政府应统一组织、协调、指导各系统、各部门开展社区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作,对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设立,依托社区教育平台,对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并举战略实施。以此为基础,政府将各行业、社区企业和社会力量引入成为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为社区教育开展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有效的支撑;同时,根据区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各种相关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建立具地方特色的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管理机制。 

(四)对社区人力资源开发条件标准和人力资源开发绩效评估标准制定 

对社区人力资源开发条件标准制定,使各开发机构硬件建设、场地、师资资质及其业务水平、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得以明确,对开发机构的办学进行规范。制定评估标准,对开发机构进行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及其成绩进行评估.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社区教育中人力资源开发行为、绩效和水平。 

第8篇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对策;设想

中图分类号:B8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水环境基本情况

1、人口与产业分布情况

市区包括主城区、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总面积4 449 hm2,其中主城区2 446 hm2,经济开发区1 703 hm2,化工园区300 hm2。区域内总人口约2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聚集全市最主要的工业、企业以及化工、造纸、酿酒、纺织业等,是市区污染水体源头。

2、水环境现状概况

市区内河道呈网状分布,大小河道盘枝错节,是典型的平原河网水系,区域内有沭河、新代河、新墨河、藏圩河、城中引河、大墩干渠、西二七干渠等河渠,河段总长度89.5 km,总蓄水能力1.38×107 m3。正常情况下,除沭河外其它河段均为污染水体。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河段关键节点断面上水体中氨氮NH3-N和有机物COD浓度实测平均值分别为45.0 mg/L和770 mg/L,按水质规划标准容量为负值。

二、市区水环境存在问题和污染原因

随着市区规模不断扩大,水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河网内水质急剧恶化,水体为劣Ⅴ类,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居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生活污水是河网水系的重要污染源。据统计资料,市区生活污水为4.0×104 t/d,约占污水排放内河量的45%以上,生活污水通过沿河口门直接进入新代河、藏圩河,污染河段长21.8 km。

2、工业生产污水直接排放:工矿企业生产污水直接排放是河网水系的主要污染源。据资料统计,市区生产污水直接排放入藏圩河、新代河、新墨河马姚桥河段的水量为4.9×104 t/d,约占污水排放量的55%以上。

3、污水处理厂未达标排放:受规模能力和经费的限制,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为1.5×104 t,占污水排放内河量的20%,仅对主要的有害物质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后水质仍为劣Ⅳ类,且成本高达5 500元/104 t,年运行成本超过1 300万元。

4、生活垃圾、生产废渣随意堆放,处理不规范:按人均每天产生垃圾1 kg,其中30%弃置在河道(堤)中计算,每年约有生活垃圾3.0×104t弃入河中; 工业生产及污水处理厂弃渣随意倾倒在河道、滩地及农田沟渠内,弃物随雨水合流下泄,再次成为河道污染源头。

5、水质普遍超标:主要是富营养化严重,从近年来对不同地段的地面水质常规监测结果看,监测点达标率为0。

6、农田面源污染:部分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农药、化肥、禽畜粪便残留物直接入河污染水体。

7、区域内排水管网布署不合理: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规划,企业设置的排水管网线路紊乱,占据并破坏了原有的排水沟渠,且管道过水断面小,线路长,排水不畅,延缓污水排放时间,伴有污水外溢,造成农田大面积、深层次污染。

三、排污现状

市区主要厂矿企业都依河而建,企业内部治污设施简单、规模小、净化程度低,部分企业尚无治污设施,生产污水通过简易的管道通向河口,而沿河企业的生产污水就近排河,零散企业的生产污水随雨水顺着自然地势排河;市区生活污水随城市雨污合流管道就近排河或进入污水处理厂后排河。

四、市区水环境治理应急对策

严格控制规模以下企业准入是改变水环境恶化的根本之路,强化污水处理,使之达标排放是改善水环境的主要途径,禁止河堤滩地弃置垃圾、废渣是提高水环境的重要措施。

针对市区企业分布状况,生产现状及治污能力,现阶段改善水生态环境最行之有效的应急对策当属生态补水和环境综合整治。即通过外调水源冲洗、稀释污染水体,当水质较好后下泄至外河,再利用水利工程控制性建筑物使河段内保持足够的清洁水体。当水质变差时,再度稀释下泄;禁止河堤滩地弃置垃圾,防止水体再度污染,具体调度方案如下:

1、水源地

骆马湖水量充沛,水位较稳,水质良好,可作为补水主要来源,缺点是翻水成本较高;沭河是最便捷的供水河道,流量大,排污能力强,但因沭河属季节性河道,缺点是水量储备不足,只可作为补水备用水源。

2、取水口

取水口共有3处,分别是新代河站、入沭闸、城中引河东闸。

3、控制建筑物

共有8个,分别是马港闸、入沭闸、张墩闸、城中引河东闸、城中引河西闸、新代河工业路闸、新墨河张庄闸、藏圩河闸。

4、控制水位

通过合理配置、调蓄将张墩闸及藏圩河出口以内河段最低水位维持在24.0 m,水深2.0 m,最高水位控制在26.5 m,水深4.5 m,正常水位保持在25.5 m,水深3.5 m,水宽25~45 m,水面积70 hm2,保水量5.80×106 m3(相当于沭河塔山闸以上蓄水量的70%)。

5、补水途径

开启城中引河东闸补济城中引河,控制流量0.5 m3/s,保证水体流动。24小时补水4.0×104 m3,冲换城中引河总水量的35%,即城中引河水质每3天更新一次。

开启入沭闸(汛期7月~10月丰水期)、新代河站(非汛期、沭河平水期)补济新代河、新墨河、藏圩河。新代河站翻水能力为20 m3/s,24h翻水1.6×106m3,55 h可将河段水位提高到26.0 m;汛期入沭闸调水能力为50~100 m3/s,24 h内可将河段水位提高到26.5 m。

6、排水路径

城中引河水体由新代河东岸排污通道,经新代河地下涵进入污水处理厂,或排入藏圩河下段。排水期间,视水质情况,关闭(开启)工业路闸,分段排水,工业路闸以上(东侧)段水体经藏圩河下段排入新墨河,工业路闸以下(西侧)段经张墩闸排入新墨河;西二七干渠水体(化工园区污水)经马姚桥上下游排污涵入新墨河。至此,市区内所有排放水体在马姚桥附近汇聚后,经坡桥(砥平桥)入沭河,经王庄闸下泄。排污期间新墨河张庄闸关闭,王庄闸不蓄水或保持低水位,确保水体尽快、较彻底排放。

排水期间,保持内河水体的流动,以便水体充分中和、稀释,使排污达到最佳效果。为此须保持张墩闸日常放水量为2.0 m3/s;藏圩河闸放水量为0.5 m3/s。

7、河堤保洁措施

禁止垃圾和废渣继续弃置在河堤滩地,现有垃圾、废渣在短期内运离或就地掩埋,并采取日常保洁措施。一是设置控制卡口,杜绝或减少随意弃置垃圾、废渣。主要卡口10处,分特别是新华路新戴河桥面南北端,市府西路新代河桥东西端,建业西路西端,大桥西路东端南侧以及藏圩河上段的热电厂桥端,冷库桥端,藏圩河下段相关桥西侧等。二是安排保洁员,每1 km河堤安排1人,负责清捡垃圾,清洁水面,并监管垃圾、废渣弃置。

五、效益分析

第9篇

参加社区药物维持治疗人员的条件:①多次戒毒仍未脱瘾的海洛因成瘾者;②强制戒毒2次或劳教戒毒1次以上者;③20周岁以上者;④当地居民且有固定住所;⑤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⑥对于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海洛因成瘾者,则只需是当地居民且有固定住所和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即可接受治疗。

参加维持治疗的患者现在一般是社会的底层,文化素质一般为初中,与家人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患者心理方面也都存在问题。主要有:

1 仇视社会

现阶段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以下简称:美沙酮门诊)的患者一般于1990年后开始吸毒的,在那个年代他们均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只是因为一时的好奇、空虚、无聊染上了毒瘾,导致现在倾家荡产、穷困潦倒,他们从来没有从自身找过原因,将一切责任推向了社会。"如果没有我也不会成这样"。

2 焦虑、抑郁、自卑

2.1海洛因成瘾者由于吸食后无法戒断,正常的生活规律已经严重破坏,每天为而奔波,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再加上吸毒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参加美沙酮治疗后也无法立即摆脱对其自身的困扰,就产生了焦虑情绪。

2.2 海洛因成瘾者85%以上为静脉注射,90%以上为丙肝抗体阳性,由于家庭成员缺乏相关知识,对患者避而远之,就导致了患者的自卑。

2.3患者参加治疗康复后普遍存在想就业而无就业途径,有的没有经济来源,有的患者家庭有多人吸毒,无法支持长期的维持治疗费用,对患者均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由于没有工作,长期吸毒导致生活懒惰,有的患者人格缺陷,没有愉、充实感,自卑、自责。

3 急躁

3.1随着生物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吸毒已被证明是一种极易复发的慢性脑部疾病。对吸毒者的治疗是长期的和困难的,并常常会出现反复。他们的防御系统薄弱,应对挫折的能力很差,缺乏承受环境压力的能力,遇到事情就会急躁,发脾气。

3.2患者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缺乏认识,错误地认为美沙酮治疗是一种根治疗法,并且无法保证服用美沙酮药物的持续性,刚接受治疗就急着戒断美沙酮。

4 烦不了

患者因为反复戒毒、吸毒,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产生了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稍有不顺就激动,认为"我是吸毒的,我有病,连公安都管不了我,对我没辙,你能把我咋样"。

5 对策

5.1指导患者合理服用美沙酮药物:在患者患者入组前应明确告知,药物维持治疗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它不是用来戒毒的而是维持治疗,服用后不会因为海洛因的戒断而产生身体上的不适。开始使用美沙酮药物并逐渐调整至稳定状态通常需要15~30d,首次服药剂量根据患者吸食海洛因的剂量来定,一般小于40mg,以后根据患者的海洛因成瘾的戒断症状或患者自身感觉决定是否加量5~10mg/次,直到患者的戒断症状得到控制,自身感觉舒适为止。

5.2通过宣传册、宣传栏等告知患者药物维持治疗的相关知识和的危害,宣传安全服药意识,提醒患者在治疗期间谨慎服药,禁止饮酒、吸毒等行为,降低治疗风险。

5.3采用患者能够接受的沟通方式,了解其抑郁、自卑的原因,通过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患者对的抗拒心理,逐步引导患者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5.4为患者极其家庭成员进行健康宣教,告知丙型肝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经血液、体液、母婴垂直传播,切断传播途径是关键。指导患者和家属在日常生活中消毒隔离的方法,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不能与他人或自己共用针具。并且美沙酮门诊每年为患者免费进行一次血液检查,主要检查项目为艾滋病病毒抗体、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和肝功能,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

5.5门诊通过各种方式为患者家属普及美沙酮维持治疗相关知识,让他们对患者有更近一步的了解,帮助患者与家属进行沟通,使其家庭关系得以改善,让患者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属也可以起到一个支持和督促患者服用美沙酮的作用,防止其偷吸,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5.6对于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门诊将积极与公安部门、社区、用人单位联系,帮助其办理低保、推荐就业,解决患者的经济问题,让其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不离不弃,帮助其重新回归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