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生物教学课题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2 15:17: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生物教学课题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生物教学课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初中 生物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方法

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落后性不断突显。讲授式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课标的提出,要将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授课方法进行改变,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种从被动变成主动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逐渐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其中心地位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肯定。在初中生物课堂上,需要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来帮助提高课堂效率,更需要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消化知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只有课堂效率提高了,当代初中学生的生物开发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合作的初中生物教师,应当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做好每一个授课环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笔者选择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1、积极做好授课前的准备

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来讲,能够利用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为学生传递出课本大纲中一定量的生物知识,那么就需要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好的备课是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之一,是能否讲好一堂课的关键。如果一名教师没有准备充足的备课,那么在讲课时,便无法抓住知识的重难点,从而造成时间的浪费。教师在进行讲课之前,不仅自己要进行准备工作,也要督促学生有条理地完成预习工作。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提前准备出有疑问的知识,在课堂上便可以重点进行学习和提问,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知识的吸收。在课前,教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认真的钻研,将课本中的内容与新课程标准对于生物学科的教学要求进行结合,充分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要求学生每节课进行充足的课前预习,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教学计划的设置,大力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另外,为了使学生找到课前预习的动力,生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物课堂相关的素材进行收集,比如利用生物知识相关的视频与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在提前用自然界中的生物奇观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进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讲解之时,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简单了解身边的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范畴,明确本学科的大体学习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特性,将平面的、抽象的课本内容,转化为立体的、具象的影像内容,为学生展示出不同类型的生物图片与视频,让学生了解生物世界的广阔和神秘。另外,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自主搜集与生物相关的文字与图片,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其积极自主了解,从而能够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完美的配合,把授课方式变成合作方式,从根本上提高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2、加强对备课的重视

备课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只有备课工作的质量得到了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课本是初中生物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把握好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教学大纲的计划,教师需要将课本中的教学计划分散在每一节的生物课上,如果教师的备课工作存在些许失误,则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影响生物课堂的整体效率。要做好备课工作,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精力与时间。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等资源,对优秀的教案进行阅读、学习和借鉴,但不能进行完全的抄袭,要以本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水平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条件作为前提,对教案进行分析与整理,把枯燥无味的生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使生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分享知识的乐园。调动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是当代初中生物教师进行备课的重点,同样也是难点。教师在钻研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联系,使学生可能利用这些生物知识开发自己的思维,转换思考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进行《种子的萌发》这一课的备课之时,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现象进行联系,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真实的例子。教师可以在学习其它章节的时候,让学生回家种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植物,并且每天观察它的变化,用本子进行记录。在讲《种子的萌发》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种的植物与种植记录带到课堂上来,与大家进行分享和交流。在学生的记录当中,肯定会有种子萌发的一这阶段,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引入生物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之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知识的发现,都来源于问题的提出。在开展初中生物教学之时,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维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生物知识。另外,教师要用自己提问的行为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提问观念与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精神。我国的许多教育学家都认为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开发与学习能力提高都有重要作用。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与教学体制的影响,我国的许多初中教师过多地控制课堂,一味地向学生“供给”知识,缺乏“设疑”问题的提出,追求过于“和谐”的课堂。这就使得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比如在进行《空气质量与健康》的讲解之时,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用问题进行课堂的导入。比如说“同学们了解空气的作用吗?”或者“空气质量对于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教师可以利用这两个问题与学生就空气问题进行讨论,活跃课堂氛围。在学生的讨论中,可以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比如说“空气成分是什么?”“空气质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空气与人类的健康有哪些直接关系”“近年的雾霾比较多,它是怎样形成的”等等。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思考问题,更学会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的初中生物课堂才是新时代下高效率的有效课堂。

4、使用规范化的生物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的一种重要手段。生动、准确、独特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进行知识的了解、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优化的作用,可以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生物课是一门自然的学科,它具有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较多等特点,所以如何将生物语言和教学语言进行有机结合将是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老师所面临的新难题。规范的生物教学语言将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课堂知识的吸收率,进而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时这也就要求初中生物老师对生物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趣味性等有着很高的要求,以免对学生造成误导,产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

首先对词汇的发音要求准确,如“栖”这个字的发音有的教学老师就会因为发音不清或口语习惯读“xi”,这就很容易对学生进行误导,从生物教学中来说,这是一种极不应该的现象,不但对教师的形象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也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了错误的吸收。再者它的科学性也不容忽视,要放弃用一些口头语来表达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因为只有科学的用词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真实、确切的理解和接受。同时规范的生物教学语言又要具有趣味性,将知识与实际的例子相结合,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如“克隆技术”,“无土栽培”等一些科学性很强的实验,用规范化的生物教学语言将其趣味化,这将会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吸收,从而提升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互影响的一个过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教师业务能力提高与学生学习质量提高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只有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和生物素质的提升才能得以保证,生物教学的成绩才能得以提高。所以,对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1]王永华.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J].吉林教育.2010(02)

[2]王冬雷.运用有效教学策略让生物课堂展现魅力[J].学苑教育.2010(23)

第2篇

关键词:提高;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质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392-01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培育初中的品质课堂,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生物实验课的有效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和验证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不仅有利于当前的学习,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参加各种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上好生物实验课,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下面就实验教学的具体环节谈谈本人的看法。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与求知欲强,这样便会激发他们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究。所以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传统法人教育方法,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亲身实践。做实验是他们上生物课最高兴的事了。但是,课本实验虽然数量不少,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需求却有一定的距离,他们感觉好象是木偶一样被牵着走。这样的实验远远满足不了他们对生物的好奇心。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巡视和具体指导。在发现有共性问题时,可暂停全班实验,进行集体辅导。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操作有错误或要领没有掌握时,应该诱导启发学生自己纠正,不能包办代替。这样便会加深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化了教学的量和质。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实验情感,从而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2.教师要充分做好实验课准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掌舵者,只有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为实验课的开端奠定良好的基础,方能是学生在课程中兴趣倍增、注意力集中、效率提高。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呢?首先,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其次,反复演练,做好示范操作。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功如何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因此,每个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即便,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最后,适时地、科学地准备好实验材料。解决生物实验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采取替代材料。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初中的生物实验材料几乎都可以在当地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二是分工合作获取材料,一些生物材料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有些不易采集到,这些就需要教师之间分工合作,避免因个人的时间仓促或精力有限造成实验材料准备不足;三是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发动学生参与采集和培养不但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获得对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感性认识。

3.重视学生的课外实验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女生学习力;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老师,我是不是脑组织中比别人少一团物理细胞,如电学、力学、光学,我是一团乱麻!怎么办?”这是一位全校英语拼词大赛冠军得主,语文功底雄厚,学习态度极端正的女生常问我的一个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学习品质优秀但学习物理一筹莫展的孩子,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教学活动中关注性别差异,分析问题成因,提升女生学习力,以帮助每个学生平衡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注重特长的发展,注意各种智能的配合以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遵循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保障每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去获得最好的效果。

众所周知,男女生不仅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在心理、生理、兴趣爱好和行为表现上都存在着差异。科学教学中如果我们仍进行“无性别”教育,势必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建构产生不利影响,物理学习中女生则属于相对的弱势群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充分了解女生的性格、心理差异,分析其特点,偏重从女生学习物理的优劣势出发,采用扬长避短的策略,指导女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因此,树立正确的性别差异观,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是教师全面提升女生物理学习力的重点之一。

本文笔者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根据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笔者从教以来的教学实践采用了能有效缩小差异,使女生学习物理的基本能力得到最大限度提高的激发兴趣策略、情景教学策略、图形教学策略、构建模型策略、发散思维策略等来弱化感性知觉能力,提升理性思维维度;充分了解和尊重女生学习中的前概念,有效地引导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提升理性思维品质,强调手脑并用,实践出真理;激发女生学习动机,多种方法齐头并进,来提升女生的物理学习力。

二、男女生学习力差异分析

由于男女生理结构和机能的不同,男女生存在性别差异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男女生因生理结构的差异而表现出某些性格、心理特质或是行为表现方面的差异也就成了必然现象。

1.男女生在智力因素上的差异

在感知觉方面,男生立体视觉感较强,具有较强的视觉空间想象能力;女生的感受性较高,空间建构力较弱,因此男生分析物体运动的空间表象力优于女生。在记忆方面,男生倾向于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记忆持久而深入;女生则偏重于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短时记忆量大而快,但遗忘的速度也快。在注意力方面,男生的注意力多定向于物,偏好探究物体内部构造的奥秘;女生注意力多定向具体的人和物,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并能很快顺应这种关系的变化,因此在听课过程中容易受主观情感喜好的影响。在思维品质上,男生偏向于抽象思维类型,擅长推理演绎、归纳,主要依靠概念进行判断,思维的灵活性好,理解力较强;女生偏重类比和联想,富于想象力,偏向于形象思维类型,但思维的灵活性不够,理解力较差。

2.男女生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

(1)兴趣方面

男生对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感兴趣,喜欢改装甚至拆卸安装,物理学习中擅长动手实践,勇于探索,乐于解构,有较高的创造性。女生则对非生命的物体感兴趣,对之缺乏进行探究的动机,所以动手能力较差。

(2)性格特征方面

随着青春期生理发育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女生易产生依赖、焦虑、烦躁、闭锁等心理,对物理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疑难的、综合性应用较强的问题难于理出头绪,不敢大胆提问以求得及时解惑,往往停留在不求甚解、模棱两可的状态,造成物理知识掌握不扎实,缺漏较多。

三、提升女生物理学习力的策略

1.关注差异,扬长避短,在情景教学中激发女生的理性思维

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男生更喜欢动手实践,而女生更喜欢“看”演示,这反映出女生更喜欢形象思维。女生的思维见长于具体的形象思维,机械记忆能力强,而抽象思维和动态思维弱。而物理较多地通过定量地研究物理规律、物理概念,依靠数学方法推理和图象描述物理规律,这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而这恰恰是女生的弱点,是导致男女生物理学习力分化的主要原因。了解女生的优缺点,充分发挥其优点,在教学中针对女生的优缺点进行教学,通过情景教学策略、图形教学策略扬长避短,逐渐增强其学习物理的信心。笔者在听取两堂同课异构课――电荷与电流,深有感触。在帮助学生建构摩擦起电的本质原因时,体现了学生生成问题――如何通过良好的情景教学策略迎刃而解的妙处。现将过程呈现如下:

(教师甲)

设疑:摩擦真的能生电吗?

解惑:展示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结构图

近代科学告诉我们:物体可以由分子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所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质子数就决定了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很难改变(电荷一般不会转移),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由于电子得到的束缚力小、易转移,于是发生如下情景(教师举例板书):

结论:摩擦生电原因是电子转移。

笔者观察课堂气氛沉闷,只有几个男生跟上老师的节奏不时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后询问了一组12位同学,6位男生说不难可以理解,6位女生则一脸茫然,一知半解。

(教师乙)

设疑:摩擦起电的原因?

出示下面的阅读材料,学生自学。

近代科学告诉我们:物体可以由分子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所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质子数就决定了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很难改变(电荷一般不会转移),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物质分子( )原子核( )_________( )不能电?摇( )_________

(1)为什么一般物体不带电?_________________(学生解答)

教具图形教学(学生板演):

说明:吸盘表示正电荷,吸盘表示负电荷。

(2)摩擦起电__________(有或没有)创造新的电荷,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学生板演图形分析:

结论:摩擦起电原因是电子转移。

笔者观察发现:教师乙的课堂学生积极踊跃,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该知识难点建构非常到位,尤其是女生,积极上台板演,掌握情况与男生不相上下。分析两堂课教师甲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呈现原子结构图,将得失电子的特性告知学生,直接画出原子结构简图来构筑电子得失,将知识点以灌输的形式告知学生,既没有对学生已有概念的了解,也没有给予学生时间去思考和深度挖掘,而以抽象的方式将该知识点交给学生,对于抽象思维薄弱的女生而言,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状态。教师乙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通过情景教学、图形教学来搭建桥梁,将知识点以层层递进,一步一台阶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拾阶而上,通过图形这种倾向女生形象思维的方式来建构知识,大大激发了女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巧设情境,因势利导,在知识碰撞中帮助女生建立科学概念

学生在学习某一科学概念前,由于生活经验往往对该概念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即前概念。这些前概念会很大程度上干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构。概念建构的本质是转化。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前概念,促成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而偏向于感性思维的女生,在学习物理抽象理论时更易受生活经验及事物表象所干扰。对于注重事物感受的女生来说,这些感受在她们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经验,并为他们解释有关科学现象提供了“可信赖”的错误依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走近学生去了解、分析,并恰当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巧妙地在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以帮助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如学气压这一知识点时,有关大气压的存在,有很多生活实例,教师运用时也得心应手,如覆杯实验、吸盘、滴管等。但笔者发现,女生在掌握这一知识点时缺乏动手和实践,往往顾此失彼。笔者在一份资料中学得一“魔瓶”实验,发现效果不错。

第一步,准备一只空饮料瓶,在瓶身中部用针戳一个小洞。

第二步,将空饮料瓶灌满水,同学看到一边灌水,一边的小孔在往外漏水。(瓶子是漏的)

第三步,盖上瓶盖漏水的瓶子马上不漏了!(学生一阵惊讶)

提出问题:是什么堵住了漏洞?

该魔术巧妙利用学生的先决认知――瓶子有洞,漏水。然后在没有补漏的状态下,漏洞被空气堵住了,有意识地构建知识碰撞来帮助女生建立科学概念,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再者,探究饮料究竟是吸入口中还是被大气压压入口中?笔者也巧妙设置了对比实验来排解生活经验及事物表象的干扰,两位学生同时当堂演示,进行对比后一目了然,说明饮料不是靠“吸力”吸入口中的,与生活经验相矛盾。再设疑:饮料是怎样进入口中的呢?进行以下实验:

通过右图实验对比,相当于在女生头脑中进行一场“头脑风暴”,用实验事实去碰撞女生原来根深蒂固的生活经验,在“碰撞”火花中激发理性思维维度。又如,在建构热传递――热对流这一知识体系时,笔者也巧妙地利用了“沸水不能养鱼”这一“可信赖”的学生生活经验,演绎了一出“沸水游鱼”小实验(如图):

第一步:在大试管中加水,液面接近试管高度三分之二,然后将小金鱼放入大试管,注意小金鱼的头朝下。

第二步:将大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微微向上倾斜。

第三步: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几分钟后,观察到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而底部的小金鱼安然无恙。

通过该实验巧妙建构了两个物理原理,对流和水是热的不良导体。进一步探究,在回行管中装满水,若要使管内水沿顺时针方向流动,应该在哪个位置加热?

以上案例均用强有力的实验事实动摇并女生以感受为前提的错误前概念,并为科学概念的建构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将不正确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

3.因材施教,优化教学,通过经典错题训练培养女生的发散思维

由于女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在理解物理概念时易发生困难,教学时重视发散思维训练,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手段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示例: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闭合开关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分别是0.2A和4V,求通过R2的电流是_________A,R2两端的电压是_________V,R1的电阻是_________Ω。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此类电学常规题,男生在解答中思路明显较女生清晰,且方法多样。而女生求解过程往往烦琐且不得要领,方法单一,于是笔者尝试着改变评价的方式,不单单要求学生解答出结果而是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寻求一题多解。力争引导男女学生思维互补,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去分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

解析:总结得出四种解法:(1)常规解法;(2)利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解题;(3)利用串联电路中分压规律;(4)利用串联电路电阻规律求解。

对每个小组的解答进行适当的点评之际指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什么才是最佳解题途径。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巩固了知识,又通过小组互评训练了女生思维。

在教学中可编制“套题”“类题”“变式题”,并对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剖析,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示例:将图1中某一电阻改为滑动变阻器变型为图2

变式题1:当图2为“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

(1)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必须保持_______不变。

(2)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

变式题2:当图2为“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

(1)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必须保持_______不变。

(2)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

变式题3:如图2为测量某电阻R的阻值时。

(1)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_________端。

(2)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

变式题4: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电路如图2所示(图中R符号改为灯泡),已知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伏特。

(1)在闭合开关前,图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滑到____________端位置。

(2)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

通过一题多变意在唤醒女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女生对某一类知识点的融会贯通,通过这一类型问题的相似解法,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手脑并用,积极参与,在实验体验中提升女生的思辨能力

初中女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期,她们害怕失败,害怕做错了被人笑话。因此,背公式、定理她们在行,一旦要做实验,她们多是自觉靠后,把动手机会让给别人。往往是男生主动做而女生主动看。为了促使女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必须要求其亲自动手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使她们在亲自动手中不知不觉地接近“物理”,同时提升了动手能力。如在学完大气压后学生完成以下习题时,让人出乎意料。

如图,把充满水的啤酒瓶倒立在水中,然后抓住瓶底慢慢向上提,在瓶口离开水面之前,瓶内露出水面的部分将( )

A.充满水 B.有水,但不满

C.酒瓶中无水 D.瓶内外水面始终保持相平

本以为一道对学生而言轻而易举的题目,想不到却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任教学生55名男同学全部做对,50名女同学只有20人做对,女生对该知识点的应用力只有40%,于是笔者对学生逐个进行调查统计,发现男同学普遍是在平时的生活体验中了解这一事实,在大气压知识落实中掌握了现象的本质原理。而女同学尽管不少在平日生活洗漱中感受过此事实,却鲜少于用知识体系去解答。这恰恰体现了男生在物理学习中动手能力强且乐于探索,女生对非生命的物体不感兴趣,缺乏对之进行探究的、动机的性别差异。于是在第二天课间,笔者特意带领全体女生到实验室,运用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各种器皿进行一场“大气压应用我发现”的比赛,让女生在体验中感受知识的妙处。

同时,笔者在物理解题中注重培养学生见题画图分析的习惯,做到手脑并用,多利用图形、图象、框图进行辅助分析,有梯度地降低教学节奏,增加教学层次,给理性思维建构缓慢的女生搭起思维的小台阶,使她们顺势而上,以此来促进学生知识面的螺旋式上升。

四、反思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经典原则之一,差异教学正是遵循这一教学规律而产生,它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但在现有的教育中,我们不可能将男女生完全划开界限分类教学,也难以利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来关注个体女生。所以,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女生普遍存在的个性、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差异教学,而对个体女生的个别研究以及对应学习策略的指导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求。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霍华德・加德纳.重构多元智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3).

3.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4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理是物质与物质之间或物质之内,即法律之间的必然联系。大部分宏观物体都呈现在生活中。他们为生活服务。生命无法与物理学分开。任何时候都有物理学,一切都是物理学。因此,在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千方百计地在课堂上做一些贴近学生的事情。生活的实验显示了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或场景。这样的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更深的理解。他们可以意识到这些奥秘,感受到他们是开放的,突然看到光明,他们心中的疑惑是分散的,而且是成功的。灵感的感觉,有探索的欲望和兴趣。重要的是我们的物理教学是以生活为基础的,我们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悟性”。

让物理教学源于生活,接近生活,吸取生命,连接生活,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好人。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特点,还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也培养学生的终身探索乐趣。思维习惯和最初的科学实践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在现实情境和现有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物理学。将“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体验。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问题情境中的物理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方案。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体验物理生活无处不在,体验学习物理的价值。创造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之间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在矛盾,破坏主体现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思想,激发其内在动力,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创造一种情境必须巧妙地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细分成与学生的实践知识相一致的各种事物,从表面到内部,从另一个到抓住本质,理解的目的该方法,并提高教学效果。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到处都是物理学,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应该与课堂和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熟悉生活现象的学生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启发学生问题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探索自己的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三、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提高对物理学习的有效性和学习欲望,老师可以运用生活现象来创设带有悬念和吸引力的问题设置情境,同时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创设这种“悬念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满好奇,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学习“液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八年级物理下册)这一课时,刚开始导入新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现象来创设如下“悬念”问题情境:同学们都有坐动车去旅行的经历,你会发现站台上有一条白线,乘客必须站在白线外,而站在白线内为什么会非常危险呢?今天我们这节课通过学习“液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四、创设“猜想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科学想象

中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而物理学科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研究物理问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和探究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想象,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许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想象,以提高课堂物理教学效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但不能“瞎想”,要引导好想象的方向,要让学生围绕某一现象来提出有关的问题,再根据问题进行科学的想象。在学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时,可以?学生展开想象,开始学生对此也很茫然,虽然重力问题经常说,但是又让人觉得陌生,学生找不到想象的方向。此时,教师可运用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想象的方向:我们在提着物品时,物品的“斤秤”越大我们会感觉越重。这样的问题情境就让学生找到了想象的方向,“斤秤”就是说物品的质量,而重量是说重力,物品的质量越大,其重力就会越大,学生立刻就明白了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五、创设“原型式”问题情境,加深知识理解掌握

对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物理问题的理解经常是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要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就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生活中找到课本物理知识的“原型”,创设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对这些生活“原型”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或原理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内化,以达到深刻理解物理知识的目的。在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内容时,可创设如下情境:在冬天手冷时,我们会把两手搓一搓或者用嘴向手上哈热气,手就会感觉温暖。教师可问学生这样两种方式使手升温和内能增加的方式一样吗?以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的区别进行深入的理解,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就会理解,做功是内能的相互转化,热传递则是能量的转移。

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实验分析

(一)实验效果分析

在学校随机选择两个班进行物理教学实验。两个班级之间或个人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一门课引入生活现象的使用来形成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另一课则采用普通的教学模式。一个学期,评估方法是性能测试。测试包括三部分:理论测试,实验测试和创新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引入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尤其是在物理兴趣,对生命物理现象的关注和分析,对物理原理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使用物理知识。从其他方面来看,他们都高于对照班,表明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教学效果。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首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已经进入了自主学习的道路。

(二)实践研究反思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创建情景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设计和问题情境的设计应以学生的视角为依据,保护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热情,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5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初中生物

最近两年,我参加了我市的初中生物课题研究“农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我所任教学校的实际,着重就“农村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开发”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下面谈谈参与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做法。

一、农村初中开展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困难

1.学校不重视,投入不足

由于初中生物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往往不重视生物教学。生物实验设备建设严重不足,比如,没有挂图、没有生物园、实验设备多年不更新等。

2.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不少农村学校专业生物教师配备不足,加上学校对学科的不重视,因此普遍存在其他科老师兼任生物课的现象。而非专业教师在观念上总是觉得自己是兼职,在教学或教研、课题研究等方面热情就大打折扣,因此无法在学校内形成有效的课题研究。

虽然农村初中学校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农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忽略大地、小草、树林、哪怕是农田、河流和鱼塘的教育价值,它们是城市学校所没有,学生身边就有大量的课程资源需要我们去开发,关键是我们怎么运用它们。我们缺乏的是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应用的意识与能力。

二、因地制宜开发农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

1.到生活中去,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

农村学生从小生活在山水田野之间,和大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农村中的田间、池塘、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都可以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实物标本,是最大的课程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大胆创新、走出课堂,采用野外实地教学或利用实物标本进行直观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形象,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如,在讲解《昆虫》时就布置学生事先采集昆虫标本,如蝗虫、蜜蜂、蝴蝶等。结果学生一共采集了10多种昆虫,在教学时由学生展示和介绍采集的标本,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并使课堂气氛高涨,学生充满成就感。如,讲解《鸟类》相关内容时,有些学生甚至从家里带来鸡、鸭等动物。这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物学科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觉得生物课学之有物、用之有益,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

2.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农村学生接触的生物资源十分广泛,学生自家的农田、果园、鱼塘等更是蕴涵着丰富的生物教学资源。家长平时也经常谈及作物栽培、家畜饲养、鱼虾养殖等,学生耳濡目染,会积累不少感性知识。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指导学生在家中栽培一种植物或饲养一种小动物,写好观察日记,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农作物中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展现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应用的这些资源,我还定期检查学生的操作和观察记录,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知识的学习积累,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生物课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整合校内资源

学校所提供的课程资源是生物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就初中生物课程而言,除各学科通用的课程资源外,还应当配备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教学软件、生物类图书及报刊、教学挂图、音像资料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设生物园。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对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适当整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的需求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关于生物体的结构、花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物或模型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可以作为首选的资源;挂图或投影片具有图像清晰、各种结构名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结合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进行辅助教学。因此,对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整合,是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校园中的生物及现有的生物材料,都是学校提供的重要课程资源。《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观察、触摸活体生物,与面对模型、标本、挂图甚至观看录像相比,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更为丰富和深刻。在实践中,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优势,在学生中开展“为学校生物物种立标牌”的活动,要求几个人一组,选择学校的一棵树,为它们立标牌。首先指导学生设计标牌,引导学生收集所选树木的相关资料,完成标牌设计及物种相关知识的收集,形成报告,最后审核无误后为树木标牌。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的相关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学会多渠道收集信息及信息整理、提炼、分类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以及热爱美丽校园的良好情感;设计制作有特色的植物挂牌,培养学生初步设计的意识,提高动手能力。

4.善于利用现代化农业资源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珠三角,水道林立、农业资源丰富,这里是生态农业园所在区域,因此现代化农业和生态旅游发达。这里有“白蕉海鲈”生产基地,享誉全国,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园林花木基地遍地开花;鱼塘虾塘林立;还有袁隆平超级稻“示范田”;六乡水松林是亚洲最大的水松林……这些都是重要的生物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的自然资源。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海鱼的淡水养殖、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等,又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从课程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动学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进社会,是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顺明”养鸡场、养鳖场、鱼虾苗场、园林花木基地、水松林等参观学习,使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过程,了解农业合理施肥、合理灌溉,了解节水农业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应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总之,在农村,生物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资源观,用现代教育理念去辩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农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卢文祥.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杨林,王绍勇.乡土生物资源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整合[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94-95.

第6篇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泗洪县第四中学《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⒈课题提出的背景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一方面,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在施展主体力量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发生异化,从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二十世纪以来,工业社会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滥砍滥伐,无序开采,工业三废,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失衡,生活垃圾等,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直接涉及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核战争,传染病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生命的存在。人类在向外太空进军寻找新的生存环境的同时,已对自身进行反思。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具主义使人染上了“时代分裂症”,“人生意义”淡漠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亦不例外。报载河南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一位名叫小丹的14岁学生因成绩不好,被老师认为是差生,感到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活着没有价值而自杀……这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反映了学生对生命冷漠,甚至冷酷的现实。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原因从根本上看是因为人类自身缺乏生命意识。儿童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次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大气污染到水体富营养化,从疯牛病到艾滋病,从克隆羊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第三,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涌现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我们提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

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⑴在生物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生命意识,即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让学生理解人与它类生命的密切关系,树立热爱生命的意识;让学生认识人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等等。

⑵探讨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探索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索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增强生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⒈生命教育是当前关系人类前途与发展的重大课题。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早1968年就倡导和践行着生命教育思想;英国等西方国家从课程的角度提出了顺乎学生生命生长规律的“呼应课程”。近年来,“生命”、“生命活力”和“生命教育”等词语在我国论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中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回归生命,应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的生长性活动,是教育的实现机制。如叶澜、钱巨波、杨四耕、刘慧、郭思乐等先生,都从生命视角对教育问题作出探讨。网上显示,近两年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有关生命的论文论著也不断涌现,并侧重于教育实践。目前与初中生物教育相结合,探索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课题国内外尚未见研究。生命教育必将是二十一世纪一个激动人心的教育。

⒉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本课题借鉴了生命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其主要观点是:①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应当以生命规律作为理论基础,依据生命规律施教;“生命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实施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一代新人。②生命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走向,关爱人的生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想思路之一。实施生命教育有助于解决当今人类的种种生存危机,有助于克服现存教育中唯理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克服现存教育的缺失和异化;有助于端正教育思想,科学施教,使教育走向健全与高效。

区别:利用生命教育研究理论研究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问题,主要研究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重点是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实践和操作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⑴通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和开展培养学生命意识的课外相关活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与神圣,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和爱护大自然的意识情感和习惯;使学生认识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从而努力学习生物和其它学科知识,充分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展示其才华,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

⑵此项课题探索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有助于丰富生物教学内容,促进自然学科与德育的融合,更好地发挥生物教学的育人功能,从而丰富生物教育理论。

四、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⒈课题界定

⑴本课题的含义:①利用生物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即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使他们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②探讨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⑵研究目标

①利用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即使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②探索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⒉课题支撑性理论

⑴生物教育理论。包括生物教学中关于生命发生、成长的知识、规律和生物教学理论。

⑵生命教育理论。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应当按照生命规律施教;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我们将与时俱进,把最新的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入生物教育教学之中。

⑶人学理论。人是主体的人,人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人的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而且依赖于人对自己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

五、研究内容设计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种自然现象,认识人与他类生命必须和谐相处,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关爱他类一切生命。

⑴初中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

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如在教学《生物的起源和进化》一节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命起源的过程和生命进化的主要历程,让学生认识生命产生的艰难与漫长。

②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时可以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③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在教学《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一节时,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的和宝贵的。

⑶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增强生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周边生态及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主探究性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写出论文,将生物学知识与周边生态紧密结合,逐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⑷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①抓住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如“大学生伤熊事件”等,唤起学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怀与热爱。

②利用“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以及“爱鸟周”等,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的良好习惯。

六、研究方法设计

⒈调查法,对七年级实验班、对照班的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⒉实验法,随机抽样、确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实施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可控性实验。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定期建立个体生命意识水平档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⒊个案法,选择部分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发展状况进行跟踪研究。

⒋行动研究法,对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内容、途径进行研究,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研究设计。

七、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在泗洪县第四中学和江苏省淮北中学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班与对照班均系随机抽样组成。实验班任课老师与对照班任课教师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与对照班相当,在实验班全面实施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方案,在对照班进行常规教育。

八、研究的步骤

⒈启动阶段:(2003.9——2004.1)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内容,确定课题研究人员,确定对照班及实验班,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⒉实施阶段:(2004.2——2005.6)

⑴完成初中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

⑵开展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研究。完成子课题:

①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热爱动、植物生命的教育研究。

②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珍惜生命(人)的教育研究。

⒊总结阶段(2005.7——2005.9)

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总结论文。

九、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系列研究论文,展示活动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组长:钱 维

第7篇

目前国内学者对初、高中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已有一些进展,但是大多仅限于理论上的研究,可操作性不强,本课题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调查本市初、高中生的生物学学习现状,针对本地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策略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技术手段。

本课题组主要根据本市初中生物学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初中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不能改变初中生物学教学课时、内容等教学安排,所以着眼于高中生的生物学教学,根据高一学生的初中生物学知识缺陷,开展初、高中生物学教学衔接的研究,具体策略如下:

一、对初、高中生物教师的建议

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初、高中生物教师要做到通览教材、大纲,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初中生容易掌握;哪些知识点应使学生在初中解决而实际不易掌握;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中生物教师来说,还需要了解高一新生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和生物学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做好知识上的衔接。初中阶段的课堂学习中,节奏比较慢,复习巩固时间比较宽裕。而高中生物学课程的难度、深度大为增加,知识密度加大,这就面临着在短时间内要容纳更多的知识和难题。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考虑这种时间和学习节奏上的变化,引导学生由慢而快地接轨,这样能使学生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需要一些初中生物学知识做铺垫,所以要紧扣高中生物教学大纲,采用“集中复习”和“穿插复习”相结合的方法,适时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工作,重点突出,对症下药,抓好衔接。

2.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

对于学生,要做正确积极的引导。高中知识是在初中知识的相关背景上做了深入的强化,引导学生在中考结束后能够对初中生物课本进行温习,高中生物教材上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点,其实或多或少都有在初中生物教材上得以体现。因此在初三中考结束,学生如果能够将初中生物做一定程度的温习,一定能够有效地提{他们高中的学习成绩。另外,高中教师还可尽量鼓励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在初中已经养成了一定习惯,但是不一定适合高中,比如说生物,初中主要识记理解背诵为主,而高中显然不是这样,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也是处理好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生物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

3.做好实验教学衔接

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有不少实验知识与高中的内容相联系,且是高中实验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初中已学的实验知识与现在要学的知识之间的衔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初中生物学实验知识在高中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回忆旧知识,考查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并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相关性、异同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辨别,帮助学生真正搞清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融为一体,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此外,初中实验主要锻炼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相关操作。而高中实验则是要揭示本质,通过实验探究,实现对书本知识的深入理解。比如说显微镜实验,初中重在要求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功能用途以及低倍镜的操作方法,而高中,学生要掌握高倍镜的使用,观察质壁分离、有丝分裂等生命活动现象。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点做出循序渐进的安排。对于初中教师,要熟悉了解高中教材中的各种实验,尽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于涉及高中的实验,适当做一些要求,强化学生的相关操作。而对于高中生物教师,也应当了解初中教材中的各种实验,对高中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对初、高中学生的建议

第一,要认识到初、高中生物学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把高中所学的知识与初中的联系起来,并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完成知识再建构。要尽快摸索出适合高中生物学学习的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勤于动手、积极思维、归纳总结等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在学习中,应正视自己的主体地位,配合教,积极地调整和适应好高中生物学的学习。要明白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需要不断积累的学习过程。只有端正自己的态度、自觉自主的学习、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注意带动后进生的学习,学习稍差的学生也要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学习。

三、巧设微课,唤醒遗忘知识

微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将初中基础知识融进新知识里。如在必修三“内环境稳态”教学中,我们首先采用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有了这一铺垫,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较容易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必修一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学生观看初中学习的“人血涂片”的实验视频,在帮助他们回忆起红细胞的大小和形态特点,明确了人或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制备细胞膜要选用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第8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

一、合作学习的概述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也开始将合作学习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当前,我国的合作学习模式仍然处在实验和研究阶段,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仍然不能将合作学习的方法广泛地运用于实际的课堂之中,有时候只是在公开课上展示一下。同时,由于运用得较少,很多教师也不能完全掌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一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仅仅局限于形式,却没有完全体会到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将课堂内容依次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做课堂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而学生则是教学中的被动接收者,这样长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正是具有创新与探索精神的人才。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当中充分运用合作学习,不仅可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也能够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提升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将学生确立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生物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学科,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容易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这也就使得学生能够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就能够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充分激发出来。因此,就有效的避免教师的单方面知识灌输,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强的特点,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成就感。这也对于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当中要求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与价值实现,而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就能够引导学生将知识充分的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合作学习并非是个体独立所能够完成的,而是通过集体合作的形式来实现学习目标,同时也是对学生与他人交际与协作能力的培养。

三、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实践

(一)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的提出,资料的查取,实验的论证,论文的撰写往往不是一个人独自完成。例如:《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中,要求在调查研究之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每个小组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目的、方法、分工、完成时间报告交流形式等步骤,这些都需要小组中各成员的密切配合。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逼出来的合作学习。

(二)新课讲授中的合作学习

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将课堂知识与自己身边的现象或事实联系起来,因此高中生物的很多章节都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例如学习“人与生物圈”时,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排合作小组召开一次《生物与环境DD大运河下游水污染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专题讨论会,具体分组实施情况见下表。这样的新课讲授,学生肯定喜欢。

(三)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1.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策略,首先教师要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物能力进行划分,使每个小组既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划分,让拥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形成和谐、轻松的小组氛围。

2.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确定生物课题。这些生物课题可以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学生可以积极地查阅生物文献资料或者开展探究性的生物实验,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讨论这些生物课题,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这些生物课题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这些生物课题,积极讨论研究,集思广益,每个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共同来完成生物课题任务。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小课题研究 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 存在困难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激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条件,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内或课外,甚至是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得到发展。在最近这四年,我带领学生进行生物小课题方面的研究,学生在动手能力、探究精神、信息处理能力和交流合作等方面均有很大的进步,同时,教师也丰富了知识储备,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活动方案简介

1.名称

调查板樟山猪笼草数量锐减原因。

2.方案背景

珠海八中坐落在美丽的板樟山下,它是珠海市区的唯一一个山脉,是市区的“肺”。每年在开设生物校本课程时,我都会带领学生上山观察植物,经常能看到一种奇特的植物――猪笼草,并发现最近这几年猪笼草数量锐减。在觉得很可惜的同时,我和学生都生出了疑问:板樟山上的猪笼草数量为什么会锐减呢?我和学生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开始调查板樟山猪笼草生存的状况和探寻它数量锐减的原因。

3.方案目标

(1)通过实地考察和和资料搜索,探究板樟山猪笼草数量锐减的原因,从而寻找保护这种濒危植物的措施,也为其他濒危植物的保护提供可参考的第一手资料。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研究人员

初一年级生物兴趣小组成员,共8人。

5.方案内容

6.活动成果

(1)完成《板樟山猪笼草数量锐减原因初探》报告,并在学校科技节上作为优秀科技论文展出。

(2)完成在学校生物园培植栽种猪笼草的尝试。

(3)研究报告参加珠海市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后又获得当年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7.学生的收获

(1)更深入了解了美丽而神奇的昆虫“猎手”――猪笼草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生存价值。

(2)了解了造成猪笼草数量锐减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懂得环境对生物生长的重要影响,激发了保护大自然的热情。

(3)体验了调查研究的具体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人际沟通、交流等能力。

二、反思

本次小课题研究的成功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选择的活动课题好

主题的确立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关键一步,教师尤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确立合理的、感兴趣的、身边的和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2.提前做好计划、方案和相关准备

由于开展这项小课题研究,学生需要上山进行实地考察(分3次),还要调查访问部分村民,安全问题是要考虑的第一因素。此外,还有一些因素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充分考虑,并设计解决问题的预案。详见下表: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活动主体

在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获得成功,侧重在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开展研究的方式方面进行指导。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指导他们及时修订实施方案,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积极性。

4.注意保存活动的原始记录和收集的资料,及时总结,使活动成果更具推广性、示范性

我一开始就强调学生要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叮嘱学生把上山寻找猪笼草的一系列过程拍成照片和录像资料储存起来,保证活动资料的完善性,增强结论的可信度,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5.注重活动的总结和评价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丰富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撰写研究报告。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存在的困难

1.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虽然小课题研究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进行,但需要教师对学生上报的活动方案进行审核和充分的指导才能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这需要大量师资力量和时间的保证。

2.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由于开展生物小课题研究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在现阶段,生物教师也没有得到过这方面的专业培训,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在很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方面还有难度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