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艺术活动意义和价值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3 10:03: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艺术活动意义和价值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艺术活动意义和价值

第1篇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xx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校团员青年,构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团组织。8月20日,共青团中.全国学联下发的《关于在大中学生中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通知》。全国上下积极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我们学校也掀起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中,在全校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日主题活动,为校团委的号召,XX级体育教育

(2)班决定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文明有礼的石城人”为主题,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团日活动,并且全面学习石河子市创建文明城市的相关知识。

二、活动主题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文明有礼的石城人

三、活动意义

大学生是社会非常强大的一股力量,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爱祖国爱生活爱科学的热情,培养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 豪感,激发我们献身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的使命感,使我们更加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神内涵,自觉的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学习社会主义价值观也为了让各位同学做到以下几点:

(1)以班级宿舍为主班里同学必须熟知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能每人都会背。(班委必须熟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通过此次学习鼓励大家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动者。

四、活动对象

XX级体育教育

(2)班全体学生

五、活动地点

六、活动时间

XX年10月10号

七、活动过程

1、先由班长做开讲报告:自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关于自己是如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由班里同学自由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自己所认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最后由团支书做总结报告

八.活动前期准备

1.召开班委会,确定活动主题,形式及相关事宜,团支书写策划书;

2.联系好活动承办人,预定材料;

3.班委分工:

九.注意事项

班级做相关活动时注意相关纪律

第2篇

据了解,在参加当天植树造林活动的各部门(单位)干部职工中,有许多都是植树老手。在植树过程中,他们不忘向新手们传授经验——两个人一组,一个负责扶苗,一个负责填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株株小树苗“站”了起来,造林基地的绿色也越来越明显。

“近几年的春秋两季植树造林活动,我都参加了。我很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多种树既能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还能使自己的身体得到锻炼。以后我还会继续参加这样的活动。”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艾力肯说。

据介绍,今年秋季将在中水库造林基地栽种杨树、柳树等树木21万株,整个植树造林活动将于10月25日结束。明年入春以后,工作人员将在这里套种人工培育的花草。

据了解,近年来,阿勒泰市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力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坚持“山水宜居、生态园林、民族文化、休闲度假”城市发展定位,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城区周边荒山绿化工作。“植树造林不但美化了环境,而且使水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截至目前,中水库造林基地共开发荒地6000亩,已种植各类树木40万株。3年内,我们将把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阿勒泰市建设局副局长尹晓文说。

地区领导塔里哈提·吾逊、戴建新、毛吾列提别克·阿勒斯拜、热孜别克·哈木扎、孙斌、曹志文、巴克提夫·伊纳亚特、王仕斌等参加了当天的植树活动。

又讯:富蕴“三早”高效完成秋季植树造林

(通讯员 郭峰)2013年秋季,富蕴县以早谋划、早安排、早动手为工作方针,力促全面高效完成今年秋季植树造林任务。

早谋划。富蕴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地进行进行实地查看,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确定秋季的植树地块。重点打造轻工业园区500亩绿色景观带、城市周边荒山片区进行补植50亩,黑加仑果品经济林6000亩及乡镇绿色通道12公里,绿化合格乡、村(定居点)7个,农田防护林等2500亩;庭院绿化100户,50亩。

早安排。富蕴县委、政府及时召开2013年秋季植树造林动员会,对全县植树任务的进行宣传、组织及早谋划,为树木的栽植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待时机成熟,即刻就能够开展植树活动,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完成植树造林任务。

早动手。富蕴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成立了植树造林指挥部,从放线、布点、修坑、苗木检疫、拉运、换土、栽植等上进行全过程监管,并各单位进行实地测量、监控,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确保植树造林工作取得实效,高效完成。

又讯:哈巴河再造城市绿化新格局

(通讯员 徐小哲)“种下了这些树,眼看着咱们哈巴河以后就越来越美啦。”一位居民发自内心高兴对记者说到。一个个挖好的树坑,一株株等待被种下的树苗,让人们无不相信县城北区绿意盎然的未来。

10月20日,哈巴河县城建局组织工人在县城北区开展植树活动,共植树一万五千余颗。记者来到植树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的开展劳动,工人们按照合理种植密度挖好树坑,然后种上杨树、松树等树苗,为了使树苗成活率更高,工人们专门准备了羊粪有机肥,在种植的时候加入到根系部位,另外还对树苗进行了剪枝处理,减少树苗养分流失。

据记者从该县城建局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哈巴河县城城区基础差、设施落后,城市基础设施及园林绿化建设基本处于停滞阶段,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5.25平方米,绿地率为8.71%,绿化覆盖率12.28%,近年来,哈巴河县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县”理念,坚持实施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战略,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与园林绿化、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截至2012年底,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14.4平方米,绿地总面积177.45公顷,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38%。目前哈巴河县城市道路总面积7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5.8万平方米,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道路布局合理,全县基本形成了林荫路体系,在道路绿化栽植中以多种树、种乡土树为原则,改变了过去“一条路一行树”的传统模式,乔、灌、花、草有机结合,错落有致。

第3篇

关键词:音乐表演艺术;再创造;意义与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077-01

音乐表演是音乐的二度创作或者称之为再创造。它作为连接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的中间环节,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它在表现着音乐美的同时,建构音乐的意义以及体现着音乐的价值,是音乐作品的“活化”形态。因此,音乐表演艺术再创造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现音乐价值的任务,展示个人的艺术个性,同时要为审美者提供审美享受,以提高人们的音乐鉴赏力。

一、诠释音乐作品的音乐价值

音乐表演在音乐价值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也是音乐创作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评价一部作品是否有价值,当然要看作曲家的创作在乐谱上的作品,但是,如何使这些有价值的作品体现出它的价值,并能“活灵活现”的呈现给人们,能够使本来具有价值的创作和作品变得真实可感,只有通过音乐表演艺术来展示。

作曲家在乐谱上的作品只是记录音响可能性存在,通过表演者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把物化的“文本”变成了真实可感的声音,音乐表演使音响的可能性成为现实。要发挥出音乐作品的审美功能,就要通过表演者的表演来实现,如果缺少这一中间环节,就好像文学作品堆在仓库中未能与读者见面,画家的画不经过画展一样,不能发挥出它的潜在价值。

二、展示表演者创造性的艺术个性

表演艺术的性质决定了表演不再是复制,而是诠释作曲家的作品,同时也展示表演者艺术个性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首先,表演者要对乐谱进行研究。乐谱中的每一种音乐要素都荷载着音乐的意义,是表演者演奏(唱)展示个性的基础。认真研究乐谱上的细节,无疑是对把握音乐作品特别重要的,乐谱上的旋律、节奏、节拍、力度、分句、表情术语及一些特殊的符号等等都是作曲家精心的设计的,其中也蕴含着音乐的意义,忽略了每一个细节都无法准确的诠释作品。

其次,表演者要对音乐作品的风格进行研究。出色的表演家要从音乐作品的根本性出发,进行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感受、体验等,进行分析、研究和演奏实践。这种研究不是从表面去模仿这种风格的表演形式上的处理,而从文化传统、创作背景、审美意识中探寻这种风格表现的根,才能够把握作品风格的神韵、领悟音响动态深层中的精神。

第三,表演者要对音乐作品的思想与意义进行研究。好的音乐作品肯定有某种深刻的音乐思想隐含在音乐中,通过表演家的音乐演奏和音乐诠释,来挖掘具有深刻思想音乐中的思想价值。表演者在展示某种具有思想意义的音乐作品时,从音乐形式因素中,升华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净化人的思想,也会使自己的表演艺术上升到某种境界中。

第四,表演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并具备与音乐相关的全部知识。一个真正的音乐艺术表演家,要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除了具备完美而高超的表演技艺外,更需要有深刻的思想,还应具有良好的文学、美学、哲学、人文科学、艺术科学以及相关方面的全部知识,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和把握作品。

三、为音乐审美者提供音乐审美享受

第4篇

关键词:有声语言;主题观念;意识形态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主体的观念意识

观念意识作为业界经常提到的名词,它在我们当今日常语言和学术语言中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它的本来领域是政治理论,在这里它有时指隐藏的动机,有时指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导致错误意识的因素,巴赫金用它指一种特定的观看世界的方式,一种力求得到社会意义的方式。”①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责任在于呈现,通过这种呈现,去体现主导观念意识,使受众得以感知创作主体的个人意识同主导意识的交互。有声语言艺术对社会的意义不只是在于通过选择、界定、评价和解释等手段对原初的社会事实进行阐述,更在于通过意义化的语言实践过程将驳杂纷乱的世界条理化,通过有声语言去建构一个有意义的有关国家和社会的主流观念意识世界。因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主体的话语所体现出的传统价值带有强烈的主导性,也就是说创作主体要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要同主流观念意识相一致。创作主体的话语要根据文本而展开创作。一个时代的故事,是创作主体对这个时代人们总体行为特征的讲述,任何一种行为被纳入到时代的讲述中、时代的习俗中时,行为主体不再是个人,而变成了体制所设定的集体意识的代表。例如2014年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齐越朗诵艺术节的主题定位“同抒爱国情共传华夏声”。作为创作主体的有声语言艺术践行者,首先应当确立的是传统文化传播的喉舌意识,必须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捍卫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主体的文化态度

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下,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对于整个时代而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有声语言传播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作主体承担着传统文化传播的责任。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主体作为有声语言的施动者,对有声语言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他的话语能够充分体现创作者的文化态度。创作主体向受众卑躬屈膝,一味的满足受众需求而不有所甄别地去传播,就会丧失有声语言艺术传播的文化态度。可以说,一味的迎合大众丧失自我传统文化价值也就自动解除了有声语言艺术创作主体道德义务的生存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随俗或是媚俗,通俗上讲就是随大流,“随俗就是传统的、教育的、现行意识形态或者说是时髦的产物,是某种先于或外在于个人生活的产物。”②我们倡导有声语言艺术创作主体话语的审美性,罗兰•巴特曾经在他的随笔中曾提到了“审美话语”这个概念,话语的审美在于这种审美活动提供给人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仅仅是视、听、触那样的感觉经验,也是观念或意念的感觉化,或者说是思想的现在进行时态的状况。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突出儒家经世致用之学三个方面,其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价值的回归,创作主体突出传统文化话语,秉承传统文化价值,增强审美性是其主要职责。现今来看有些艺术性的话语,由于缺乏对文化的细微性的把握,缺乏思想的进行时态,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语言频频出现在有声语言艺术当中,这些难登大雅之堂、陈词滥调的话语本身就是不思想的一种表现,话语中本身的修辞性和隐喻性对于语言本身的活动而言就是一种不间断的思想活动,审美话语本身固有的理性的、细微的、思想在场感本身所拥有的深刻话语就排斥了所谓有声语言艺术话语中的随俗。真实的,活灵活现的思想性话语始终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艺术演出探索中,文化态度是演出行为下创作主体始终的追求!传统文化最终要追寻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存意义,而有声语言的生存意义最终要通过对语言的探索去获得,有声语言演出机制同样如此。不断地对它的探索是追求传统文化价值意义的所在。我们看到很多演出活动在人类经验世界中产生的意义,其意义绝大多数要通过有声语言表达才能实现。涵盖个体经验、群体经验及人类往事的事实,一再被作为事件表述在演出活动当中;有声语言演出作为经验重现的一种方式,赋予了人类生存以意义,话语形式和话语意义之间所形成的张力和空间,正给传统文化提供了传承的可能。通过现今的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有声语言艺术演出方式,我们言说着传统文化,谛听着来自历史各个角落的文明现象。演出者的话语系统形成了一个具有指示价值的观念意识世界,让我们共同祝愿传统文化通过有声语言艺术演出活动能够推陈出新,不断涌现出好的形式、好的作品。

结论

第5篇

关键词:尼采 生命美学 艺术

一、尼采的生命美学

尼采提出建立以“上升生命”、“作为生命原则的强力意志”为“标志”的美学原理,朱立元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中称之为“酒神美学”或“生命美学”。尼采的生命美学影响了20世纪的西方现代美学乃至后现代美学,在当今时代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尼采的生命美学把艺术生活与人生的关系提到了首位。艺术,这种“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成了实现拯救的可能,因为“它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伟大手段,是求生的伟大诱因,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艺术的产生是因为生存的需要,坚持为人生而艺术。这是尼采生命美学的要义。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把热爱生命的酒神精神最大限度地张扬出来,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艺术是人对自己生命本能和强力感的激发和享受。它为人生进行了壮丽的辩护,它给人生带来了形而上的慰籍,使人感到生存是值得努力追求的。

二、生命美学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当今中国城市化、商业化进程加速,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面临着价值虚无、信仰缺失的精神困境。个人的力量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巨大变化面前显得很渺小,人总是在不可以避免的生活苦难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人与人之间疏离,关系冷漠,只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的空间里。生命力在麻木的消耗中日渐衰弱,此时,艺术的拯救迫在眉睫。

生命美学的要义对艺术家来说,尤其重要。从艺术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到今天艺术家兼有商人的双重身份。艺术与商业之间的暧昧关系已经众所周知。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环境下,人容易沦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艺术在当代的拯救意义在于要让艺术家们认识到艺术体现生命最高的价值,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尼采指出,艺术对于人生的特殊意义是——艺术是对人自己生命本能和强力感的激发和享受。在他看来,艺术是用审美的态度肯定人生,是生存意志的表现。作为艺术家,其生命价值的体现在于艺术,而把艺术当作商业利润的追求,流于花哨的表面形式和相似作品的粗制滥造,这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扭曲。艺术不是名利场的产物,不是金钱的奴隶,而是人的生命力量和生存意志的体现,艺术家应该摆脱现实的困扰,真正用心去体察人生,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应该是致力艺术创作的艺术家终其一生的追求。 转贴于 艺术家把生活中种种痛苦倾注于艺术作品中,就如同于伟大的希腊艺术并非源自希腊人精神上的静穆,而是植根于他们意识到的人生的极度痛苦和遏止之间的冲突。艺术来自生存的需要,艺术进入生命,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从中寻求自我的生命价值,可能经过一个痛苦挣扎的过程,最后获得人生的欢悦。艺术拯救人生,生命因为艺术而充实和完美。

在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艺术不能只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它不仅寄托于每个追求艺术真谛的艺术家,而且寄托于广大的用审美眼光去看待的生活的人。许多人在竞争激烈的生存境遇中苦恼,焦虑,不安,造成了生命力的萎缩,贫弱,荒芜,这就是艺术拯救的出发点——为了释放流动易逝的感性生命。尼采批判科学、理性对人生命力的压制,他高度赞美只有艺术才是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手段。尼采是孤独的,他看透了人生,他认为真实是丑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认为艺术家比哲学家更正确,其原因是艺术家热爱尘世事物、热爱生命。当艺术家们把巨大的人格灌注在艺术创造活动中的时候,其中跃动的是鲜活的生命和热情洋溢的酒神精神。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生命所以成其为生命的本质规定性,它包括一个人应该有的强健的体魄,狂热的情感和,以及过人的精力等等。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但是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体验由强力意志所唤醒的人的占有和征服欲望,体验生命力的充溢和扩张。我们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寻找自我,在释放和表达情感中回归自我。我们可以把热爱生命的酒神精神最大限度地张扬出来,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同时,在对待生活上面,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艺术家”,用艺术家的眼光去看待人生和世界,将世界上的一切都看作艺术品。用艺术的、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人生,热爱生命,热爱尘世间万物,审美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的价值才得充分体现。

三、结语

尼采的生命美学带有其悲剧主义人生观的一面,但他并未因此否定生命的意义。他肯定人生和艺术。生命美学的要义就是坚持为人生而艺术。艺术就是提高强盛的生命力以战胜人生悲剧境遇的根本手段,它通过审美关照提高生命力,直面人生苦痛,战胜人生悲剧性,从而达到生命的充实和愉悦。所以,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最高价值。将人生及其困苦看作一种审美现象,才能使人敢于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苦难的充实人生。

第6篇

1.需树立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理念

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具体实践活动中,儿童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各个学科就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也是其中之一,但是那些涉及到儿童情感与精神等的艺术学科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下降,特别是艺术思维模式日益不受重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其以后的健康发展也较为不利,所以,在生命语境下,学前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运用生命教育理念开展学前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效率和价值。

2.生命语境下充分利用其哲学根基

生命教育的基础是深厚的哲学根基,根据人的生命特征,从儿童的生命出发,采用恰当的系统性教育,激发其生命意识,拓展精神世界,挖掘生命的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关注儿童生命的整体性,健全人格,不仅关注自身的生命,还尊重他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以追求生命为本体,尊重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为前提,以人的整体性与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探索生命的存在。以哲学的角度来看,对生命的意义已经死亡进行解读,对生命存在的合理性确立依据,对教育过程中忽视生命的误区进行纠正,从而构建生命教育的理念。

3.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多层次意义

生命教育是对生命多层次认识的教育,包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等。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真爱生命,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主动的创造生命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局限于儿童关注自身的命运,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热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关注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命的价值所在,要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活和尊重生命等,包括珍惜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活动中,生命是教育的追求与价值,应该对其多层次方面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价值。

4.重视德育教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

目前,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属于德育研究范围,德育的研究而往往以生命为主题,所以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中,需要重视德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在学前艺术教育过程中,各级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从而提升生命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中心,强调人的重要性,特别是人的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二、总结

第7篇

艺术设计的分类有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网页艺术设计、版式设计等设计分类.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在建筑上进行设计或者修改的一种装饰活动.在环境设计上只有室内设计与室外设计稍有区别以外,它们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但本质上还是对建筑物的改变装饰设计.平面设计是指在各大媒体书刊杂志上的设计创新的一种形式改变.平面设计包括有书刊杂志设计、广告设计、新闻媒体设计等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的特点是重于创造和实践,设计主要是靠设计者的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来完成的.设计要介于设计物的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综合表现.

商业设计是在商品的销售模式或者商品的外观进行设计而目前的商业设计主要是在商业活动的运营、销售、管理等各方面进行的一种设计活动.商业设计是根据商品的销售模式和提高企业品牌形象,增强企业商业价值的本质意义为目的的一种设计活动.商业设计可以为企业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中具有独特而先进的代表作用[3].商业设计主要介于对不同的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进行准确了解,对商品市场的发展状态明确把握,更要了解设计物的设计范围,才能明确地开发研究出真正具有创新设计的价值意义.商业设计主要包括有商业规划设计、商业动态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商业布局设计等设计方式.

艺术设计与商业设计的关系

1设计和生产的关系

设计在生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说是设计,因为生产是根据设计来实行的.一种商品的生产也是根据客户需求或者消费者的意识进行设计才能生产.所以,设计其实就是生产的动力,设计所针对的对象与结果都与生产所针对的对象具有相同之处,其实设计与生产具有结合的辅助效果.设计是在商品的外表与本质精神进行改变和创新设计.而设计的思维是源于设计者的创造设计思想和商品的设计方式和设计范围.设计者根据商品的设计范围发挥,制造出超想象能力对创造设计物进行设计,得出的设计物,必然是艺术设计与商品设计的综合表现.

2设计与市场的关系

一个市场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而一个设计的设计物也离不开市场,所以,市场与设计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发展的.设计离不开市场的发展,设计是市场的根源,如果设计的设计物在市场得不到任何的回馈与收获,那么设计的设计物不具有设计的意义了.设计的效果是由市场来反馈的,所我们对商品的设计要具有谨慎设计计划,准确把握设计在市场的正常发展.

第一,设计是在商品的生产和研究的一项非常艰难而费时的工作.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商品在市场的发展,在设计的研究与生产,我们必须解决商业弊端的源头,向生产商品进一步从精神上和外表上进行设计.使得商品在市场中具有提高企业品牌形象和皮业商品价值的体现,为赢得商品在市场中的立足之地.

第二,设计的方法是由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和用户的满意程度进行参考.设计是来自于设计者的思维和产品的开发研究范围而定的.设计者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产品开发设计的范围等因素进行设计.设计也是由姚经过深思熟虑才能总结才能得出,为了满足客户的设计要求,我们通过会议、非正式会议、问卷调查等诸多方式进行获得相关知识,才能第一时间解决设计方案.

设计在商品或者企业发展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意义.设计在满足客户的前提下,创造了商品的利用价值;设计在开发研究产品的新产品时,为商品提供了质量和审美的价值利益;设计在设计企业的商品在市场的发展进步时,设计为企业制造了经济价值.无论在外表还是实质精神上的改变设计,社会或者企业都能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价值意义[4].

3设计与消费观问题

如今,社会消费时展时期,消费者都追求新颖而独特的商品,既对商品的外观具有一定的设计要求,也对产品的实际价值有较多的标准.消费品在消费者心理的标准地位也提高了很多,如果没有创新与设计,那么商品的发展与消费会走下没落.特别是,消费者追求品牌的现象越演越烈,在品牌中只有优胜劣汰,没有价钱便宜,设计与消费者的消费已成正比关系,随着设计的新颖和独特,消费者的消费也提高.因为消费者的消费与商品的外观改新与设计有关.所以,设计成了消费者心中的依靠.

结语

第8篇

关键词 非遗 跳绳艺术 体育民俗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2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核心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申遗的进程,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也蓬勃兴起。在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对传统的民间体育艺术项目的探索与研究也颇有成效。比如安塞腰鼓已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跳绳已列入县级非遗项目,而且跳绳已被正式列为竞赛项目,2011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首次颁布了《跳绳竞赛规则》,并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全国跳绳精英大奖赛。这些举措都说明了国家对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

跳绳运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相关的研究却不多,主要有:

赵振平《从小玩跳绳》(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阐述了跳绳对人的益处,介绍了多种跳绳技法和注意事项。

段绍斌等《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学校体育的整合——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花样跳绳研究》,文章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民间体育的特色,从而缓解学校体育资源的不足,使课程标准更好的实施,民间体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和传承。

冯俊彦《陕西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花样跳绳比赛调研与分析》,文章对陕西省花样跳绳比赛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旨在将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大、中、小学课堂,并得到进一步的普及与开展。

何云《将合作学习向课外延伸——让跳绳飞起来》,文章论述了将跳绳延伸到课外,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打造“阳光体育、阳光人生”的校园文化。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跳绳活动在全国各地也蓬勃开展。2010年和2011年,我国成功举办了两届跳绳精英大奖赛及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跳绳运动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陕西是跳绳的故乡,20世纪50年代,跳绳正式进入学校体育教育范畴,西安高中创编了“跳绳舞”,陕西师范大学举办了我国最早的跳绳班。80年代初,陕西全面推广跳绳新技艺,先后举行了400多期跳绳培训班。陕西花样跳绳队应邀出访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并参加了北京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取得了全国多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花样跳绳表演一等奖。同时跳绳也走上了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舞台。

西安各地的机关、部队、企业、学校也经常举行群众性跳绳比赛。西安的跳绳艺术逐步衍生出包含12大类60多种套路300余种跳法的“花样跳绳”,把跳绳从一项民间传统活动发展成了一种极具感官冲击力的体育艺术。

体育师资力量的培训一直以来是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的特色教学项目。1993年该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跳绳协会”;1995年以该校学生为主力的“陕西省跳绳交流团”应邀访问新加坡。1999年该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跳绳艺术学校”。

国外的跳绳活动也很兴盛,如日本具有独特而完善的跳绳体系,跳绳设有级别和段位,还有一整套完善的裁判员等级制度和技术要求。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的许多发达国家,知名的跳绳俱乐部就有500多家,且多数均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综上所述,跳绳活动以及对于跳绳艺术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定程度的开展,但尚属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对跳绳艺术的渊源和发展历史挖掘不够。跳绳艺术起源于我国,但相关的考古发现、历史背景、发展状况以及传承史都不甚清楚。

(二)对传统跳绳艺术的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截止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且理论研究只限于体育界,并未深入到其他相关学科。

(三)民间跳绳艺术的传承主要靠家族传授的方式,传授者的思想比较禁锢、保守。这对一些特色跳绳技巧的流传和推广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跳绳艺术教育采用的多是传统的内容和授课方式,缺乏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无法将流传在民间的跳绳技巧引入课堂。

二、研究内容

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陕西优秀民间体育艺术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使其成为一个体系,探索民间体育艺术资源走进课堂、开拓学校体育的模式,以新的教育理念丰富民间体育艺术的内容,推动民间体育艺术发展形式的多样化。并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促进全民健身运动,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努力。从历史、文化、体育艺术等方向入手,对源自陕西以及流行于陕西的民间体育艺术资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

(一)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构成和参与人群对陕西西安民间体育艺术跳绳的传承变迁的历史进行探索,发现其传承变迁的内、外动因和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

(二)探索陕西西安民间体育艺术跳绳资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多样化的发展,丰富民族传统体育艺术理论,实现民间体育艺术资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三)从体育教学的角度,研究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及新的教学模式。

(四)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研究与探索民间体育艺术跳绳与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关系。

(五)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研究与探索培养民间体育艺术跳绳的合格师资的有效路径。

(六)从体育运动媒介的角度,促进陕西民间体育艺术跳绳社团的形成,丰富体育文化生活,致力于增强全民体质、提高运动水平、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突破的难题

(一)搜集有关跳绳艺术起源和发展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这些资料的分布极其零散,延续时间很长,在此之前没有形成系统的资料积累,因此,收集资料的困难较大。

(二)挖掘陕西民间体育资源的健身与艺术价值,赋予其时代文化内涵,加强民间体育艺术理论的研究。

(三)探索在部分学校开展民间体育艺术课程的可行性和民间体育资源的新的教育传承模式。

(四)探析民间体育资源的流行动因,把源自民间的体育资源通过学校教学与研究跟民间乡土传承相结合,实现陕西民间体育资源的存在—发展—创新—再发展的可持续性特征。

四、研究方法

(一)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体育、文化遗产、心理学、运动医学等。

(二)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相结合的方法。

(三)调查法:包括乡野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法等。

(四)行动研究法:在相关学校进行跳绳研究的样本选择。

(五)数理统计法:利用前测、后测的数据对比,在数字方面进行量化分析。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

技术关键:本研究将从项目的实际开发与利用入手,将跳绳运动通过学校教学的实践研究,找到适合学校教育和民间体育艺术资源发展的模式,同时将民间体育艺术资源与时代元素相嫁接,探寻推广跳绳艺术的更多途径。

五、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绵延千载的民间跳绳艺术是华夏数千年民族艺术的积淀,体现着的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存在是一种社会、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的象征,其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绳技、绳舞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价值的取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文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具有典型民间特色的跳绳艺术被逐渐推向了历史舞台的边沿,甚至于面临着被湮灭的危险。充分挖掘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特别是其中的艺术价值和体育价值,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跳绳运动——这一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从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多个层面切入,分析、探索民族跳绳艺术的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为其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展示文化融合的无穷魅力,体现民族文化的最高价值。为陕西民间体育跳绳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方面的依据,为丰富民族体育奠定理论基础。

(二)实践意义

本课题运用多学科的方法,挖掘、探索民间体育艺术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创新,通过对陕西民间体育艺术资源的搜集和整理,让民间体育艺术资源走进校园,延伸课外。开拓学校教育理念、模式的创新,指导民间体育艺术活动的开展,促进阳光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通过这一项健康、环保、有意义的体育活动旨在实现以下实践意义:

首先在心理素质方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各种优良品质,陶冶情操。在身体素质方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对身体的灵活性、速度、耐力、身体姿态、平衡能力、协调性和柔韧性都有促进作用。

其次,在整个社会娱乐网络化极其普及的背景下,简便可行的传统跳绳艺术对于展现民族体育活动的魅力,对抗娱乐低俗化,减少网络犯罪,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间体育艺术资源的开发与推广,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展开,这不仅挖掘、保护了陕西民间体育艺术资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情感。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下,开展体育、艺术等传统项目,为广大民众标示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坚守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国家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升至国家文化安全高度,因此,发展兼具传承文化、健身等多项功能的体育艺术项目,必将为此做出卓越贡献。

从陕西民间体育跳绳艺术项目发展本身而言,对促进体育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民间体育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加快这些艺术资源的发展进程,扩大发展规模,实现民间体育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繁荣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六、预期效益

(一)完成“陕西传统体育艺术资源开发的研究”。整理汇总古代直至现代陕西民间体育跳绳艺术资源,充分挖掘体育跳绳艺术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对陕西省民间体育艺术跳绳进行创编,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积极推广。

第9篇

关键词:新时期;文艺美学;学科确立;胡经之等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30-01

中国现代文艺美学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末民初时期,但在上世纪50、60年代,民国学者的文艺美学探索曾出现某种中断。20世纪80年代,为了恢复被中断的文艺美学的理论探索,胡经之借用王梦鸥《文艺美学》之书名,率先在全国首届美学学会中构想建立"文艺美学"学科,此举立即获得当时长期钻研文艺学和美学理论的周来祥、杜书瀛、童庆炳、朱立元、曾繁仁等学者的拥护与响应,他们纷纷创建各自的文艺美学理论体系并撰写文艺美学专著,确立了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学科地位。

1.胡经之首倡建立文艺美学学科

开创了新时期文艺美学学科范式和理论研究。他将"文艺美学"定义为"不是传统的艺术哲学,也并非过去所说的文艺理论,而是和美学、文艺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1],认为文艺和审美存在着一种交叉联系,应将文艺美学看作成美学与诗学的融合。他从生命本体论上打破了先存已久的美学与艺术视阈隔阂,以生命本体论视角来重新审视文艺活动的审美规律,打破了我国文艺理论界长期以来的主客体反映论的理论范式。他摒除静态的审美观念,推崇动态的审美体验,并将之确定为艺术审美活动的核心和本质,同时又不断引申探讨审美活动、审美体验、审美超越、艺术意境等概念,最终建构出"体验论"文艺美学理论。

2.周来祥作为文艺美学学科理论范式的共创者

为文艺美学研究和兴起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和谐论"文艺美学思想开拓了新时期文艺研究的疆域。周来祥认为在经历近代西方科学分化后,文艺美学因自身规律性而独立自主,它是美学的分支,并不是文艺理论的附属支部,应当是从古典美学中分离成长出来的。他强调艺术掌握"既不是单纯的物质实践,也不是单纯的精神思维,而是两者的融合","它是感性与理性、心理与认识、情感与理智、具体和抽象、物质实践性和精神意识性的和谐统一"[2]。他提倡"美是和谐"的基本理念,运用系统的方法论,重视美的艺术要置于关系之中进行研究,"美在关系说"展示出主客体间充满和谐的联系。

3.杜书瀛在新时期创作的"价值论"文艺美学思想

基本确立了当代学者共同研究文艺美学的学科范式,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他在1992年创作了《文艺美学原理》,这部著作很大程度上确立了新兴文艺美学的学科地位。该书指出"审美活动是人之作为人的本性表现之一,是人自身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是人自身的一种特殊生活形式"[3],而人的本质和审美活动紧密相连,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存活动特有的一种属性,是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社会属性。文学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集中体现,文艺美学的核心范畴就是审美,所以审美活动是人类审美价值的生产过程。杜书瀛"价值论"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魅力在于重视人类生存的普遍价值需求,体现出文艺活动中审美的文本价值和创造价值意义。

4.童庆炳开拓出全新的"阐释论"理论

对文艺美学学科范式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他主要以审美特征论来阐释文学活动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可概括为"阐释论"文艺美学。他早在80年代就积极从事文艺美学理论研究,其文艺理论著作从未以"文艺美学"命名,但其《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等作品反映出其理论观点。他重新确定文学本质为审美特征的思想,有利于纠正我国文艺长期坚持生活论的偏颇,更新了新时期人们对文艺审美本质特征和规律的理解。童庆炳阐释文学活动审美特征时,不仅强调我国古典文艺学说理论,还巧妙运用欧美文艺理论和哲学思想对审美活动展开语言阐释,做到中西学术话语结合的境界。

5.朱立元认为艺术审美是通过欣赏意象才能获取审美体验

创建出体系化的"意象论"文艺美学。他在《美的感悟》和《美学》中概括了古今中外的"意象论"研究,把学科对象研究转向了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的审美意象,从意象视阈中讨论艺术对审美的韵味和价值意义。朱立元指出:"我们在无限多样的艺术品中可以提取到所有艺术品共有共通的东西,那就是艺术意象。"[4]艺术从生产创作一直到成品的过程,再到欣赏者接受的整个环节都依赖意象,全部流程中意象都是核心部分,缺少它艺术活动便不得持续。艺术创造的环节是关注意象的生成,通过对审美主体主观意识的客观化,最终将这种捉摸不透的意念整合出一个理想化的实体,即体现出意义内容的形式符号化或者物化。朱立元"意象论"文艺美学既有西方意象论美学的理论分析,又注重中国美学意境论的境界,强调意象向意境的提升,使得文艺美学更具理论新意和学科价值。

6.曾繁仁将艺术的审美经验作为文艺美学的逻辑起点

充分发挥了审美"经验"的社会价值和艺术现实性,可称之为"经验论"文艺美学。他借助当下现实生活,把艺术的审美经验作为学科的逻辑起点有着独特的理论意义,为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进一步发挥作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艺术的审美范畴、艺术创作的审美特性、艺术文本的审美特性、艺术的接受、艺术与人的审美化生存等问题,构建出完整的"经验论"文艺美学体系。曾繁仁将审美经验作为文艺美学的理论核心和研究范围,重新阐述了本质主义和认识论美学,开启了审美范畴、审美特性、艺术的接受以及发展形态等美学理论研究,为酝酿文艺美学理论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90年代文艺美学"六大家"汲取五四时期的理论养料,各自从体验论、和谐论、价值论、阐释论、意象论和经验论视角实践新时期学科问题钻研,从本体论与认识论上明确了审美作为文艺研究的理论范畴,颠覆了传统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隔离的状态,从而促成了当代学科理论范式的革命。此时期确立了文艺美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是文艺美学的学科属性及其理论建构,取得了学科理论体系化、丰富化成就,并且成功吸引、培养了大批中青年学者,为学科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经之.文艺美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周来祥.论马克思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J].文史哲,1983(3).

[3]杜书瀛.文艺美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朱立元.美的感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