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能源产业规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3 10:03: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能源产业规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能源产业规划

第1篇

明确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

有关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线的讨论经历了不短的时间,作为国家层面的提法终于尘埃落定。规划里明确了以新能源汽车为产业技术转型主要战略取向,同时发展节能汽车以提升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我的理解是:纯电驱动代表看汽车产业未来的重要方向,也是解决汽车普及过程带来的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具有战略性意义。而燃油、天然气等能源还会长时期扮演汽车主要能源角色,以混合动力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节能汽车技术是实现大幅度节能减排的有效技术路径,况且深度混合动力技术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重要的技术基础。

提出了近5年与10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数量目标

规划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我的理解是:“力争”而不是“必须”,隐含着这些数量目标实现存在一定难度与不可预测性。有记者采访我时关注2020年的500万辆目标能否实现?我倒是认为2015年的50万辆是最难的。虽然这50万辆里可以包含一定数量的比较易于实现的公共领域的车辆,但多数还是要依靠私人购买来实现,难点诸多。

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指标将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规划要求,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L/100km,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L/100km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L/100km,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L/100km以下。

我的理解是:根据规划的要求,主管部门还要制定相关的标准与奖惩政策,促进与引导汽车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一个企业要达到规定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的要求,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调整车型结构,采用先进内燃机技术,采用先进底盘与车身技术,发展柴油机汽车,发展天然气汽车,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电动汽车。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中心环节

第2篇

为了让更多的LED灯具走出国门,照亮世界,江西检验检疫局南昌高新区办事处(以下简称高新办)积极策应南昌高新区,全力打造以LED产品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主动融入,加快转变监管方式,全面对接,大力助推高新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重点项目服务

目前高新区LED产业链制造企业有晶和照明、晶能光电、联创光电、唯冠国际、荣晶科技等一批大型企业,产业集聚规模初步形成。为帮助LED产业链企业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检测、研发仪器和专业模具,高新办建立并完善了“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缩短工作流程,加快验放速度,量身打造服务举措,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及时投产和推进科技研发提供便捷。

MOCVD是LED照明光源核心设备,企业需从国外大量进口。高新办一方面为企业详细介绍检验检疫政策法规和进口设备检验流程,另一方面及时指出设备中不符合我国强制性技术法规要求的内容,同时提出整改方案,使企业设备早投产、早运行。据统计,相关企业进口的此类设备已达4000万美元,目前均运行稳定。

帮助企业突破壁垒

近几年世界各国不断提高LED产品进口门槛,如美国对进口LED照明产品除了安全、电磁兼容要求外还提出了能效要求;欧盟要求进口LED产品必须通过CE认证,符合RoHS和WEEE指令的环保要求以及ErP指令中的能效要求等等。

高新办充分利用部门信息优势,帮助企业收集国外相关技术指令和法令法规,指导企业按照进口国认证要求准备申报材料、送检样品、迎接国外机构考察,通过获得国外的“认证认可”来跨越出口贸易技术壁垒。

提高质量管控水平

针对部分LED照明产品生产企业对质量控制不明确、标准要求不熟悉的特点,高新办主动派员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检验标准培训、进行现场指导和分析讲解,帮助企业梳理原材料采购、进料检验、关键工序控制、成品把关等环节的制度流程,提高企业自检自控能力和质量管控水平;依托中检集团江西分公司的技术平台,帮助企业建立质量体系,完善质量管理水平;利用半导体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的检测资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对出口和退运产品实施动态监控,及时发现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同时,加强检企在标准研发、科研攻关方面的深入合作,优势互补,为企业新产品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提高货物验放效率

第3篇

[论文摘要]企业的发展需要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员工和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企业的共同成长,成功而有效的培训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重视培训的企业将积聚优势,不重视培训的企业将积聚劣势。有针对性地对生产技能人员进行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加快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养,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概述

1.员工培训的目的。培训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基本途径,培训的目的,总体上讲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采用各种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提高员工对职责变化的适应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培训不着眼于每个员工的工作,不给企业带来效率和效果,培训就会成为额外的负担;如果培训不给员工带来实际的好处,不能与薪酬、提升等人力资源职能相联系,培训也就徒有虚名。

2.员工培训的功效。良好的培训可以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素质,其功效在于:使员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念、知识和技能,适应新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跟上企业前进的步伐;使员工做好现在的工作,革除不良的习惯和不正确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品质,降低工作成本,增加工作效益;使员工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开发新技术,开拓新领域,通过培训为企业的将来发展奠定人员素质基础;使员工更加认同企业文化,增强团队竞争力。

3.员工培训的需求。首先研究企业战略和目标,确定培训方向,企业的培训计划应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吻合;其次研究工作职位的要求和任职者的能力水平,从两者之间的差异发现培训要解决的问题;再次研究培训对象。谁需要接受培训,谁需要接受什么样的培训,由此得到培训对象的类别和数量;研究培训的重点。这里要区分员工是属于“不会做”,还是属于“不愿做”。“不会做”属于技术和方法问题,“不愿做”属于心理问题,对两类问题各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来解决。如果两类问题都有,则进行全面培训。

二、员工培训的层次和侧重点

1.技术人员的培训。技术人员是指在企业中从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活动,通过专门的技术知识、方法、程序和设备解决相关领域技术问题的专业人员,其主要职责在于用技术知识解决技术问题。技术人员培训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其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感度,更新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新其使用先进技术手段的能力,并为在更大范围内从事技术活动和晋升到高一层次的技术职位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

2.一般员工的培训。一般员工是指从事具体作业活动、无下属指挥的操作性工作人员,这些人员直接使用设备、工具,直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其主要职责在于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按时完成作业活动。一般员工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体力工人,以体力劳动和技术为主要工作方式;另一类是智力型员工,是知识含量较高的业务工作者或现代技术装备的操作者,如会计员、绘图工、计算机操纵工等。智力型员工经过培训和发展,将会兼具操作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双重身份。对一般员工培训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其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例如不断提高其对业务流程、方法、图纸、规则的理解能力和对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能力等,并为其在更大范围内从事业务活动和晋升到高一级的技术等级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在对一般员工培训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按照国家规定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基本要求、任职资格来培训技术工人和智力型员工,使这些人成为操作技术上的资深骨干,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三、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主要是指在同类工作环境和同类工作岗位上的员工进行的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本职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在职培训的功效:一是提高、充实和完善员工的工作技能,为员工的工作轮换、横向调整和以后的晋升创造条件;二是减少工作中失误、事故和灾害的发生,降低由失误造成的损失,保障员工安全;三是减少各种消耗和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四是提高工作热情和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气氛。在职培训的内容可以根据各领域、各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可按专业领域、岗位职责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在职培训的途径主要通过经常性的培训和专门化的目标性培训。具体方式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四、培训方式及其选择

1.课堂讲授。通过视听技术,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感知方式,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传播知识和技术,在讲授中途和课后允许学员提问和交流。在企业内部的培训中心和外部的大专院校经常采用这种传统的方式进行培训,这种方式有利于概念性知识的学习和灌输。由于更多是单向信息传递,学员的反馈效果较差,难以适应成熟者的经验理解式的学习。

2.网络培训。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将培训内容以字、音、像的方式传递给受训者,这种方式可节省学员集中培圳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信息传播面广,使用方便,有利于知识性传输和分散学习。但需要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投资较大,需要对培训『效果有严格的监控和监测。

3.自学。按规定的目标和计划,有一定学习能力和自觉性的学员自己读书学习,进行自我培训,这种方式适宜于知识性学习,有利于学员自主安排学习,比较灵活实用,但缺乏交流和互动的效果,缺乏群体监督,因而需要强大的坚持力。

4.群体讨论。围绕中心目标,通过学员的积极参与,以全通道的信息交流方式,研讨所关心的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培训学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对培训者的素质要求较高。经营案例分析就采用这种方式,效果很好。

5.角色扮演。学员在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中扮演某种角色,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得到亲身体验,并由其他学员对其扮演效果进行点评。这种方式信息传递多向化,反馈效果好,实践性强,有利于培训J学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者的设计和指导水平。

6.工作轮换。有意识使受训者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取得不同的经验,培训其协作精神和全局观念及全面的工作能力,这种方式有利于培训综合性的管理人员,但需要有良好的职前培训,否则会降低新岗位的工作效率和干扰新领域的正常工作。

上述培训方式各有利弊,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受训者的职务特征、岗位可离度等因素进行选择使用。

五、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

1.培训是企业的战略性任务,需要整体协调。培训是企业的责任,接受培训是员工的权利,责任和权利统一的结果使企业更有效地生存和发展。员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协调和配合,才能使员工培训有效地运转起来。

2.管理培训宜从上层到下层,以建立共识为主。管理培训I若从下层开始,下层观念革新,能力提高,容易造成兵强吏弱,整体管理效率难以明显提高。管理培训若从上层到下层,层层落实,上层理解了管理内涵,可为下层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更大 的空间,并指导下层更好地进行培训活动,从而很快地见诸于行动。员工培训除了革新知识、提高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注重灌输企业理念、工作伦理和群体规范,以便建立共识,形成健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3.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员工培训。实施员工培训项目,需要投资,应该有投资效益。培训应该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选择与工作相关,能提高效率、扩大效果、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项目,系统地进行培训,不能漫无边际、互不联系、零打碎敲地进行培训。员工培训应该进行认真的成本效益分析,获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4.建立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培训机制。企业规划美好的发展远景,让员工对未来充满希望,甘愿留在企业与企业一起成长。员工培训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员工的生涯管理和企业的连续不断的培训计划联系起来,使员工意识到培训与自己的成长息息相关,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在这个良性循环的培训机制中,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5.提高培训的个人主动性。把员工考核作为员工培训工作的核心内容,对职教工作实行全面考核,既考核施教单位和人员,又考核参加学习的员工,还考核学员所在部门甚至班组。培训任务中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与生产任务一起纳入考核指标,层层落实,严格考核,每年年底在编制第二年的员工培训计划时,根据各单位基数,将总任务的20%的指标同个产任务一起下达给各部门、班组,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指标。半年检查,年终考核。凡属拒绝培训或培训I不合格者,学徒工要延期转正定级直至合格。培训I不合格的员工,不评先进,不提干。把员工教育同经济责任制挂钩,形成推进企业员工教育的动力。在企业内部实行资格证书制度,把培训和任职上岗结合起来,可以解决企业员工教育长期存在的工学矛盾的问题、学用脱节的问题以及职工被动参加培训、主动性不高等问题。

6.培训考评及反馈,提高培训实效。为检验培训效果,督促培训对象认真学习,所有的培训必须进行考评,培训计划应该对考评方式(笔试、面试、操作)加以明确,以便在时间、人员、费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考评的成绩有培训学时计算和培训过后一段时间中的工作能力提升两种,后者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培训评估的起点应是培训和组织战略目标之间的联系,惟其如此,才能给管理者、受训者、培训者以持续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发挥更大的用,否则,则易使人认为培训受重视不够或仅在搞形式主义。

7.以培训促进企业发展。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经过培训的员工往往能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纠正错误或不良的工作方法,其直接效果必然是促进工作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各种损耗可以得到有效的降低。此外,还能减少事故的发生。通过培训,会增进员工对组织各项规章制度的了解,随着员工对组织认同度的增加,他们会主动表现出该组织的成员行为,急组织所急,想组织所想。员工只有真正对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后,其能力和潜能才能得到真正充分的发挥,进而表现为工作绩效的提高。通过培训可以使具有不同价值观、信念,不同工作作风及习惯的人,和谐地统一在组织之内,可促进组织变革与发展,使组织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 尧.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第4篇

[论文摘要]企业的发展需要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员工和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企业的共同成长,成功而有效的培训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重视培训的企业将积聚优势,不重视培训的企业将积聚劣势。有针对性地对生产技能人员进行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加快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养,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概述 

 

1.员工培训的目的。培训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基本途径,培训的目的,总体上讲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采用各种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提高员工对职责变化的适应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培训不着眼于每个员工的工作,不给企业带来效率和效果,培训就会成为额外的负担;如果培训不给员工带来实际的好处,不能与薪酬、提升等人力资源职能相联系,培训也就徒有虚名。 

2.员工培训的功效。良好的培训可以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素质,其功效在于:使员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念、知识和技能,适应新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跟上企业前进的步伐;使员工做好现在的工作,革除不良的习惯和不正确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品质,降低工作成本,增加工作效益;使员工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开发新技术,开拓新领域,通过培训为企业的将来发展奠定人员素质基础;使员工更加认同企业文化,增强团队竞争力。 

3.员工培训的需求。首先研究企业战略和目标,确定培训方向,企业的培训计划应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吻合;其次研究工作职位的要求和任职者的能力水平,从两者之间的差异发现培训要解决的问题;再次研究培训对象。谁需要接受培训,谁需要接受什么样的培训,由此得到培训对象的类别和数量;研究培训的重点。这里要区分员工是属于“不会做”,还是属于“不愿做”。“不会做”属于技术和方法问题,“不愿做”属于心理问题,对两类问题各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来解决。如果两类问题都有,则进行全面培训。 

 

二、员工培训的层次和侧重点 

 

1.技术人员的培训。技术人员是指在企业中从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活动,通过专门的技术知识、方法、程序和设备解决相关领域技术问题的专业人员,其主要职责在于用技术知识解决技术问题。技术人员培训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其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感度,更新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新其使用先进技术手段的能力,并为在更大范围内从事技术活动和晋升到高一层次的技术职位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 

2.一般员工的培训。一般员工是指从事具体作业活动、无下属指挥的操作性工作人员,这些人员直接使用设备、工具,直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其主要职责在于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按时完成作业活动。一般员工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体力工人,以体力劳动和技术为主要工作方式;另一类是智力型员工,是知识含量较高的业务工作者或现代技术装备的操作者,如会计员、绘图工、计算机操纵工等。智力型员工经过培训和发展,将会兼具操作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双重身份。对一般员工培训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其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例如不断提高其对业务流程、方法、图纸、规则的理解能力和对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能力等,并为其在更大范围内从事业务活动和晋升到高一级的技术等级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在对一般员工培训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按照国家规定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基本要求、任职资格来培训技术工人和智力型员工,使这些人成为操作技术上的资深骨干,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三、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主要是指在同类工作环境和同类工作岗位上的员工进行的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本职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在职培训的功效:一是提高、充实和完善员工的工作技能,为员工的工作轮换、横向调整和以后的晋升创造条件;二是减少工作中失误、事故和灾害的发生,降低由失误造成的损失,保障员工安全;三是减少各种消耗和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四是提高工作热情和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气氛。在职培训的内容可以根据各领域、各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可按专业领域、岗位职责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在职培训的途径主要通过经常性的培训和专门化的目标性培训。具体方式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四、培训方式及其选择 

 

1.课堂讲授。通过视听技术,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感知方式,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传播知识和技术,在讲授中途和课后允许学员提问和交流。在企业内部的培训中心和外部的大专院校经常采用这种传统的方式进行培训,这种方式有利于概念性知识的学习和灌输。由于更多是单向信息传递,学员的反馈效果较差,难以适应成熟者的经验理解式的学习。 

2.网络培训。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将培训内容以字、音、像的方式传递给受训者,这种方式可节省学员集中培圳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信息传播面广,使用方便,有利于知识性传输和分散学习。但需要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投资较大,需要对培训『效果有严格的监控和监测。 

3.自学。按规定的目标和计划,有一定学习能力和自觉性的学员自己读书学习,进行自我培训,这种方式适宜于知识性学习,有利于学员自主安排学习,比较灵活实用,但缺乏交流和互动的效果,缺乏群体监督,因而需要强大的坚持力。 

4.群体讨论。围绕中心目标,通过学员的积极参与,以全通道的信息交流方式,研讨所关心的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培训学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对培训者的素质要求较高。经营案例分析就采用这种方式,效果很好。

5.角色扮演。学员在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中扮演某种角色,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得到亲身体验,并由其他学员对其扮演效果进行点评。这种方式信息传递多向化,反馈效果好,实践性强,有利于培训j学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者的设计和指导水平。 

6.工作轮换。有意识使受训者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取得不同的经验,培训其协作精神和全局观念及全面的工作能力,这种方式有利于培训综合性的管理人员,但需要有良好的职前培训,否则会降低新岗位的工作效率和干扰新领域的正常工作。 

上述培训方式各有利弊,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受训者的职务特征、岗位可离度等因素进行选择使用。 

 

五、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 

 

1.培训是企业的战略性任务,需要整体协调。培训是企业的责任,接受培训是员工的权利,责任和权利统一的结果使企业更有效地生存和发展。员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协调和配合,才能使员工培训有效地运转起来。 

2.管理培训宜从上层到下层,以建立共识为主。管理培训i若从下层开始,下层观念革新,能力提高,容易造成兵强吏弱,整体管理效率难以明显提高。管理培训若从上层到下层,层层落实,上层理解了管理内涵,可为下层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更大 的空间,并指导下层更好地进行培训活动,从而很快地见诸于行动。员工培训除了革新知识、提高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注重灌输企业理念、工作伦理和群体规范,以便建立共识,形成健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3.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员工培训。实施员工培训项目,需要投资,应该有投资效益。培训应该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选择与工作相关,能提高效率、扩大效果、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项目,系统地进行培训,不能漫无边际、互不联系、零打碎敲地进行培训。员工培训应该进行认真的成本效益分析,获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4.建立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培训机制。企业规划美好的发展远景,让员工对未来充满希望,甘愿留在企业与企业一起成长。员工培训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员工的生涯管理和企业的连续不断的培训计划联系起来,使员工意识到培训与自己的成长息息相关,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在这个良性循环的培训机制中,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5.提高培训的个人主动性。把员工考核作为员工培训工作的核心内容,对职教工作实行全面考核,既考核施教单位和人员,又考核参加学习的员工,还考核学员所在部门甚至班组。培训任务中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与生产任务一起纳入考核指标,层层落实,严格考核,每年年底在编制第二年的员工培训计划时,根据各单位基数,将总任务的20%的指标同个产任务一起下达给各部门、班组,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指标。半年检查,年终考核。凡属拒绝培训或培训i不合格者,学徒工要延期转正定级直至合格。培训i不合格的员工,不评先进,不提干。把员工教育同经济责任制挂钩,形成推进企业员工教育的动力。在企业内部实行资格证书制度,把培训和任职上岗结合起来,可以解决企业员工教育长期存在的工学矛盾的问题、学用脱节的问题以及职工被动参加培训、主动性不高等问题。 

6.培训考评及反馈,提高培训实效。为检验培训效果,督促培训对象认真学习,所有的培训必须进行考评,培训计划应该对考评方式(笔试、面试、操作)加以明确,以便在时间、人员、费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考评的成绩有培训学时计算和培训过后一段时间中的工作能力提升两种,后者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培训评估的起点应是培训和组织战略目标之间的联系,惟其如此,才能给管理者、受训者、培训者以持续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发挥更大的用,否则,则易使人认为培训受重视不够或仅在搞形式主义。 

7.以培训促进企业发展。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经过培训的员工往往能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纠正错误或不良的工作方法,其直接效果必然是促进工作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各种损耗可以得到有效的降低。此外,还能减少事故的发生。通过培训,会增进员工对组织各项规章制度的了解,随着员工对组织认同度的增加,他们会主动表现出该组织的成员行为,急组织所急,想组织所想。员工只有真正对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后,其能力和潜能才能得到真正充分的发挥,进而表现为工作绩效的提高。通过培训可以使具有不同价值观、信念,不同工作作风及习惯的人,和谐地统一在组织之内,可促进组织变革与发展,使组织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 尧.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第5篇

7月9日,国务院正式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划不仅解答了种种疑惑,更是指明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不过,“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媒体和公众对《规划》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微博精彩评论

MINI_E中国实路测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近期将由国务院实施,业界人士表示,该规划若能实施,有利于鼓励、扶持资源节约型消费,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拥有了大力的政策补贴,MINI E似乎已经看到电动汽车的春天喽!

中国智能电工网:随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颁布,纯电动汽车产业化成为新能源汽车下一步发展的方向的基调最终明确。要形成产业化,还需要解决电池技术怎样突破,政策利好如何落地,配套设施如何完善,商业运营模式怎样建立等等问题。

拓拓侦探:7月初,国务院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事实上,虽然节能与新能源规划中的长期发展方向是发展纯电驱动,但近几年内,由于纯电驱动还有技术上的难点尚未解决,最终产业化比例最高的将是混合动力汽车。

事件综述

关键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关注度:

7月9日,国务院正式《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均简称《规划》),规划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以纯电驱动为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总体目标: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超500万辆。

技术路线: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产业布局:力争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并在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2—3家骨干生产企业。

媒体视角

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迟到鼓掌。《规划》尽管两次失约,但理性思考下,等待还是值得的。假如《规划》在2010年如期出台,1000亿元补贴诱惑只会制造更大的泡沫,酝酿出更多不切实际的发展规划。放慢脚步,稳扎稳打,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推广百利而无一害,毕竟,政策是当下新能源汽车发展最重要推动力。

此外,报道也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之路绝非一日之功,弯道超车终是泡沫踏踏实实造车才是正途;政策推动的关键在于补贴直补到人。

——网易汽车

原中国交通信息中心总工赵向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提出‘要以纯电驱动为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其明确了以纯电动汽车为目标,而这一目标任重道远,不会一蹴而就,因此其中包含了现阶段对车厂和油电混合动力技术路线暂时的‘容忍’”。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作为一项指引产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规划》获批的另一重大意义在于“为长期徘徊于几大技术流派间,又始终纠缠在理论分歧中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卸掉包袱,而这实质上就相当于按下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启动键”。

——《证券日报》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购车补助,应对使用、售后服务维保、车辆回收、人员培训等环节未出台相应的鼓励配套政策,同时出台车辆购置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形成有效的政策合力。

——新华网

实现《规划》目标,需要汽车企业大手笔投入研发、市场推广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电动车电池等关键技术仍有待取得突破性进展,要让我国车企在技术、市场推广方面走在国际前沿,难度非同小可。企业是否看好市场前景,是否愿意响应政府号召,目前还不好说。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健仔细翻看阅读《规划》后,他的感受是:内容很空,没有提到实际支持措施,且目标制定得太高。

——新浪网

第6篇

关键词:产业调整振兴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

一、产业调整振兴是稳定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根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陆续制订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些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

首先,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有利于稳定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钢铁、汽车、机械装备、石化、造船、有色金属等行业是上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在其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完成之前,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又没有出现的背景下,原有的经济驱动力不能被弱化。通过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上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驱动作用进行强化,将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平稳过渡。同时十大产业调整规划的出台还有利于拉动内需和提振信心。为减缓国外需求萎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几乎都包含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内容。如上万公里的高速客运铁路建设,核电、常规电力、钢铁和炼油行业的建设项目将为装备制造业带来可观的商机。而为扩大居民消费,我国出台一系列税费减免、补贴等措施。仅补贴农民购买家用电器和农用汽车等产品就可望拉动上万亿元产品的消费。在提振信心方面,以纺织业为例,前几年的政策似乎给人以纺织业不受重视的印象,这甚至影响了金融部门对该行业的评判,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但随着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或许会让行业“扬眉吐气”,信心倍增,也有助于提高外界对该行业的认识。

其次,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既有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的因素,同时也有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引发的原因。不少产业大多数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大而不强是其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规模化和集中程度低、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管理需要加强。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也是难以为继的。为此,计划实施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大都把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如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振兴规划着重提出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行业重组。汽车业振兴规划细则明确提出,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企业减少到10家以内。同时,为鼓励自主创新,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过分依赖外需、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国家决定:除在今明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1,000亿元投入发放专项研发资金外,在融资方面也将给予倾斜。

最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上述十个行业中,有的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其中九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达到1/3,规模以上企业上缴税金约占我国税收收入的40%,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30%。与此同时,在这些产业里,比如像汽车、装备工业、石化产业、电子,大多都是体现着技术进步方向、技术含量比较高,需要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也很长的产业。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实际上起到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的作用。过去我国的这些产业常处在世界分工底端的水平和地位上,通过这次的调整振兴规划,目的就是使这些行业能够跳出加工厂的地位,拥有自主的发展能力,而且在国际市场有很高的竞争能力。通过提高产业发展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

二、新兴产业培育是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保证

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但是,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在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中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我们还应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

新兴产业是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的产业。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

在新兴产业兴起并成长为主导产业过程中,有的国家抓住产业更替的机遇后来居上,而有的国家却因丧失机遇而衰落。在16、17世纪,荷兰在造船、金融及贸易等领域远比英国具有优势,但是由于满足已有地位,由于金融扩张造成实体产业的空壳化,荷兰对当时属于新技术的棉纺机技术毫无兴趣。当时处于落后地位的英国却全力投入这一新技术领域,并凭借在这一新技术所导致的新兴产业棉纺业中的突破而登上了全球霸主的地位,第一次被称为“世界工厂”。再如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平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产业政策,最终促成了美国经济又一个繁荣的历史时期——新经济时代的出现。

可以说,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在新兴产业更替过程中抓住机遇,并由新兴产业迅速成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

从增长潜力、带动性、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培育工作应围绕新能源产业进行开展。

随着全球石化能源的日近枯竭及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把未来能源战略瞄准了新能源。新能源是指相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常规能源而言,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具体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环保、安全、清洁等优点。当前,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能源产业发展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新能源由补充能源上升为替代能源,并出台了鼓励新能源及其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和具体措施。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08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上的《全球增长面临风险》报告,2007年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投资总额达到1,400亿美元,而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330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也显示:2007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比2006年增加60%,超过1,480亿美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4,500亿美元,2020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新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计划,在10年内停止依赖中东的石油供应,投资1,500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协助美国车厂制造节能汽车。

对清洁能源投资的不断增加,充分显示出各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也显示出各国发展可持续经济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的具体举措。而美国次贷危机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导致全球投资机构重新定位资金流方向,各国把以往用于投资金融的资金抽出来投资实体高科技产业,而素有朝阳产业之称的新能源产业无疑成为其首选的对象,预计在未来陆续将有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资到该领域。这些举措无疑都为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产业必将在看得见的未来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大跨越。

对于我国来说,发展新能源产业还具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发展新能源还是充分利用我国资源优势,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我国拥有发展新能源的丰富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而且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大产业,涉及材料、电子、机械、电力等多个行业,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吸纳就业潜力大。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新兴产业培育的对策与措施

要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阶段,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从历史经验和国外情况看,政府的扶持,是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原始推动力。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可以从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应从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高度来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政策,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其次,新能源产业是绿色产业,应通过鼓励新能源消费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比如,推行国家采购,建议政府带头采购新能源产品,同时通过财政补贴、放宽用电限额等优惠政策,以及发放绿色消费证书等荣誉,鼓励企业、家庭积极认购绿色新能源。再次,新能源产业是新兴产业,有关部门应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扶植和增强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竞争力。新能源产业在实现商业化进程中,需要有关部门在融资,税收、价格、科研投入、资金引进和发电优先上网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此来对新能源生产和消费加以激励和扶持。最后,新能源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应大力加强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由技术障碍导致的成本高、市场小是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十分必要。比如,可以考虑在科技经费方面重点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动员产学研各方的力量组织攻关;积极为新能源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等。

第7篇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对媒体公开表示,《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讨论稿”,在进一步研究后,将上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将选择条件成熟的时候,择机出台,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叫做“提上了日程”。但是,就在2月份,还有媒体报道,也是国家能源局的官员透露,新能源振兴规划已经“让位”于房地产的“振兴规划”。

从2月份到6月份4个月之后,国家能源局的各层级官员都出来密集表态,似乎新能源振兴规划已经“箭在弦上”,这反映了一个思维过程:在金融风暴猛烈吹袭世界经济的时候,中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拉动力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严重影响,于是眼睛向内找经济增长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庞大刚性需求的房地产如何从低迷走向火热,自然吸引了某些方面的目光,所以才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会有房地产业一说。

但是,金融风暴给中国带来的并不只是经济疲软的表象,还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软肋,就是产业整体质量不高,科技含量、附加值双低。总在说机遇和挑战并存,金融风暴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因为有软肋,就有补硬软肋的需求,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做牛仔裤没有空间,挖煤、做加工组装空间也有限,只有新兴产业堪当大任,而新能源就是一个机遇无限、商机无限的新领域。以新能源产业替代房地产业成为振兴目标,才是长远发展的根本。

第8篇

我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作用日益突出,承担国家能源供应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要。国家能源“十二五”规划初步安排我区煤炭、电力新增外送量占全国省际新增外送量的40%和30%,我区能源外送通道的铁路、公路、电网、管道将作为国家能源供应的战略重点逐步实施。我们要按照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的要求,深入研究我区能源发展战略,制定内蒙古煤电基地规划,争取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要按照规划的内容、要求和标准,做好能源开发的前期准备、项目储备,落实配套的水、环境等支撑条件,遵循国家基本建设管理法规、规范,科学有序推进能源项目建设,力争建设一流现代能源基地。

利用好能源优势,构建产业链,提高能源就地转化率。能源输出与能源就地转化变成产品输出,对于强区富民的作用差别很大。能源消费总量、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能源就地变为产业用能是产业联动发展效益倍增的过程,如煤――电――工业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产业链中,终端产品与煤的产值比是50多倍,产业链越长,产业链集聚效应和技术创新越强,附加值越高,就业机会越多,推动服务业和城镇化发展进程越快,强区富民作用越大。为此,我区应该依托能源充足、价格洼地的优势,按照能源、资本、技术密集,高转化率、高附加值、长产业链、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上下功夫。去年自治区制定的沿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产业发展规划,对蒙西地区一二三产业、城镇体系、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的空间布局作出了战略规划,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中提出了重点打造22个重点工业园区、18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实践证明,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是实现我区产业延伸、升级,进而实现多元的最有效途径,也是转变我区工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区已形成了新型煤化工、盐碱化工、多晶硅、电解铝、建筑陶瓷、煤矸石综合利用等规模化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节能减排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我们应认真总结我区构建“煤――电――用”长产业链的成功经验,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政策,实施双百亿工程,细化东西部重点工业园区、重点产业规划,努力改变初级加工项目多、产业链短、循环利用不充分的发展方式,按照规划建链、延链、扩链、补链,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竞争新优势。

利用好资源优势,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模式,推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地区大范围、高比例缺电为我区依托能源和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机遇。发达地区电力供应是一个长期的难题,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等污染指数很高的地区,环境制约越来越明显,国家已严格控制在这些地区新上火电项目,加之运力和煤价上涨的压力,发展火电空间受限。而核电建设受日本核事故影响,原来规划的项目放慢进度,需重新谋划决策。广泛热议的特高压送电即使近两年国家做出决断,但其建设周期仍需2-3年。发达地区缺电程度越重,产业转移速度和规模就越大,市场优化产业布局的作用就越强,我区能源充足、价格低对产业入住的洼地效益就更加凸显。目前,能源用量大、资源型加工产业向我区转移已呈现规模化、链条化、集聚化的趋势,我们要按照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的总体规划,优选承接产业,发挥后发优势。要针对省际能源合作对方的需求,发挥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扩大合作内容和模式,不仅要资源换项目,而且要用资源换其产业组合式、链条式转移,创办专业工业园区,利用好资源配置手段优化全区产业布局,整体上实现产业与城市协调,各地区分工协作,各展所长。要不断总结资源配置的经验,细化配置目录,完善资源配置与项目转化相互制约和投资完成验证等办法,探索适应国家煤炭等矿产资源政策变化的运作模式和手段,以及惠及当地居民的利益分享机制,既强区又富民。

要深化对能源资源价值规律的认识。化石能源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使得其基础能源地位本世纪难以改变,资源潜在价值是在不断升值的,资源为王的时代不无道理。有些自然资源随着技术进步发生了质的变化,可由废变宝、由害变利。“钱是刮风来的”这句谚语,风电发展使它变成了现实。这些资源潜在的价值往往首先被企业认识,利用政策的空白区,以极低的价格,甚至是无偿圈占了大量资源,抢占了先机,占有资源支配的主动权、开发权、受益权。政府作为资源所有者和配置者往往丧失了主动性和调控力,损失了许多应有的权益和公共利益,引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冲突,影响了科学和谐发展。因此,要总结实践经验,提高对资源属性、价值、相关权益、开发规律性的认识,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9篇

有资料显示,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新能源汽车生产准人管理规则》等政策以及国家相关重大科技项目的引导下,经过多年的研发,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进步,逐渐形成了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研发体系,正处于由科研转入产业化的发展时期。吉利控股集团研发副总裁、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说:“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具体时间表和市场接受度仍是未知数的情况下,做好技术储备,循序渐进是企业的工作重点。”有专家认为,开发新能源汽车之路任重道远,不是单个企业能完成的,需要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下,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来逐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虽然对全球汽车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但也进一步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可以看出,从今年以来各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我国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也是不断出台,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

今年初,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原则通过,在提振车市信心的同时,也更加体现出国家对于节能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支持。规划提出,今后三年中央安排1 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

为加快落实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也紧随其后出台。2月5日,财政部公布了由该部和科技部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据了解,财政部、科技部计划未来四年内,采取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北京、上海、重庆等13个试点城市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6J7辆以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据悉,此次补贴的主要对象则是代表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的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除中央财政安排部分补助资金外,《暂行办法》也要求,地方安排一定资金,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购置、配套设施建设及维护保养等相关支出给予适当补助。

“国家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对企业有很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新能源技术的起步阶段,国家的扶持是非常重要的。”赵福全说,吉利早已将企业使命调整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并将新能源汽车技术视为未来“利企”的重要基点之一。

3月20日,国内汽车业期盼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规划》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即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改造现有生产能力,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主要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具有通过认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各企业需要对自身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进行梳理与调整,《规划》要求广大汽车企业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发展新能源汽车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

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提高了汽车企业研发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一汽集团在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能力的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以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上汽集团组建专门开发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子公司,并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的开发;东风、长安、奇瑞、比亚迪等汽车企业也都在努力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此次《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还明确将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等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而且提出了产业化发展目标。这一明确的信号,也被国内外各大汽车企业捕捉到,并做出了快速反应。在2009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上汽、奇瑞、比亚迪、长城、华晨、吉利、海马、众泰等国内汽车企业,都展出了电动汽车的技术储备。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进程刚刚进入爬坡阶段,此次《规划》无疑为中国汽车产业描绘了一幅未来的技术路线图。有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能否得到大发展也取决于广大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接受度。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有一个安全、方便、可靠的使用环境,而这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北京市计划用5亿元启动“绿标”公交车队计划,未来预计购买1000辆新能源汽车。上海明确表示,今后两年将投入60亿元资金用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开发和制造,计划于2010年实现混合动力汽车的量产规模。有汽车企业希望,各地政府如果能因地制宜地多出台一些实际措施。例如以新能源汽车组建城市公交运营车队和出租车车队等,尤其是政府的采购车辆应尽可能采用新能源汽车,对于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成熟和产业化进程作用会更大。

新能源汽车要大规模推广应用,离不开标准体系的支撑,有关部门已经在建立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体系。据了解,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部件标准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该课题组2008年共制定《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术语》、《电动车辆的电磁场辐射强度限值和测量方法》等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各8项,加之以前制定的多项混合动力汽车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初步建立,这将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形成有力的支撑。

尽管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业共同的选择,但在新能源动力方面,却有着众多方案,目前都在探索阶段。对于中国汽车来说,既需要开阔视野,寻找新的可行性方案,又需要有的放矢,争取少走弯路。6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此次管理规则出台,不仅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化分类,而且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服务制定了详细的准人标准,推动新能源汽车向规范的产业化进程更加迈进了一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