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3 11:38: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归纳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34-02
1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一般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课本的安排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讲解历史知识,偶尔提问学生,拓展教学内容,达不到新课标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增长。只注重课本中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分析历史问题,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初中历史课堂上,大多数的学生都将记忆教师灌输的知识、做好课堂笔记视为基本任务,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主动融入知识的探究中,逐渐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适当添加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增长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逐渐增强,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学校教董涛育的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借助PPT、Flash等多媒体课件,使更多的课外资源与课堂重点、难点通过画面展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相应的历史情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巩固知识架构,真正掌握历史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理解,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的知识资源日益丰富、便捷,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教学辅助技术,通过制作相关的历史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学习资源中所涉及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有机整合,为历史课堂增添了生机活力。
首先,教师利用互联网收集与讲授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延伸学习深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重点。
其次,利用图示法直观地将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查看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借助场景理解,理清历史进程,克服历史中时间的记忆困难。
再次,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所设计的教学课件,在边讲解、边演示、边练习的过程中,实现讲课与训练的同步融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强化重难点的记忆。
最后,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快速显示与大容量储存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对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知识架构。
3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体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情境大都以教师描述或者学生想象进行营造,极易引发学生思维分散,使得教学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画面的直观展示、音视频的视听冲击,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间的距离。无论是历史图片,还是文献资料,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接触历史,发现历史中的潜在价值,借助场景联想,强化知识记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所接触的教学信息都来自于丰富的画面展示,对于中学生而言,极易产生好奇心理,被强烈的画面感吸引,逐渐转变为认知兴趣,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如在“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音频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进入战乱纷飞的三国时代。利用PPT展示地图上三国的分布,加深学生对于“魏蜀吴”的记忆,在史诗与《三国演义》片段的比较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战役的历史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化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通过设问、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和谐氛围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自身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重难点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教学目标不能保证全部完成,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更是缺乏充分的理解,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历史教学的进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是目前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图像,降低其抽象的表达,发现历史知识中的别样魅力。
七年级所接触的历史事件大都为古代史,年代比较久远,同时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没有健全,对于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在“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功劳,通过小组讨论,实现点对点间的对比,在综合考虑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军事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理解不同历史局面的社会进步。
扩大课堂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课堂讲授的知识无限期储存,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找到,及时准确进行知识巩固。不仅如此,多媒体还可以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一般地,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无论是插图还是历史简介都基本没有改变,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学生产生困乏心理,逃避知识积累。只有富有新意的教学过程,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并且主动投入知识的探究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性,教师可以选择更多的课外资源,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更为广泛地接触到历史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层面,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贞观之治”的学习中,在介绍唐太宗所实施的具体措施中,教师可以多搜集当时的社会调查,从不同层面反映唐太宗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充分展现其政治清明的历史局面。
4 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视听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娟.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邓燕敏.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0(11):157-158.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7―0120―01
初中历史课是一门需要记忆大量知识点的课程。由于初中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能花在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帮助学生寻求科学的记忆方法,笔者对其进行了实践与探索。现将有效提升学生记忆效果的方法小结于下:
一、理解记忆,及时复习
理解记忆的效果要好于机械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比如,在向学生讲解“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时,可先向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及原因,当学生理解后,他们就很容易记住主要内容。
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及时复习是巩固记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学生学习完知识点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当然,复习可以是将知识点分配在不同的时段进行“零星式”的记忆,也可以是集中的复习。
二、 罗列知识点进行记忆
初中课本当中的许多知识点是比较零碎的,如果让学生直接记忆这些知识点,一方面就会增加学生的记忆量,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将一些知识点忽略掉,记忆的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一些知识点罗列起来进行记忆。例如,有一些要求学生记忆重要历史人物的地方,教师就可以将与人物相关的重要年份以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罗列出来让学生进行记忆,其他的内容则可以一笔带过。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则可以总结成为几个字进行记忆,例如,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可以用“废、行、改”三个字来概括:“废”就是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行”就是推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改”就是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将大化改新的内容记住。
三、 运用归类记忆法
当学习完一个单元后,或者在期末总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将大致相同的内容或者性质相同的知识点归纳到一起,这样就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按历史事件性质分类进行复习记忆,如将相关知识点归结为经济、政治、少数民族、农民战争、中外关系、科技发展等不同方面,这样学生的记忆效果明显好于单节或单章记忆。
四、 运用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由一个事件联想到另一个事件的记忆方法。历史课中许多知识点可以从原点衍生出其他的知识点,例如,由日本大化改新中推行的联想到推行“班田收授法”,再可将“班田收授法”作为一个名词解释让学生进行记忆,这种记忆法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五、 运用比较记忆法
在学习完一个主题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进行比较记忆,这样可以降低学生记忆知识点的难度。例如,在学习完了的相关内容后,可将国共两党在抗战方面的政策、重大战役、重大事件进行对比,并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学生记起来相对就容易多了。
六、 运用歌谣记忆法
歌谣记忆法就是找出关键点或谐音相同的地方并将其编成顺口溜的方法来记忆,如,把某一历史现象经过浓缩以歌谣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记忆法既能使学生抓住重点,又能降低记忆的难度,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让学生记忆朝代时,编成这样的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再如,将《》的内容总结为:辽、台、澎湖两亿两,沙、重、苏杭开工厂等。
七、 运用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利用记忆内容的发音串编成为一些容易记忆的内容进行记忆的方法。例如,在让学生记忆苏联成立时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外高加索、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时,可以串编成为“屋外两只鹅”。这样学生只是记住了每一个国家国名第一个字的谐音,其他的靠联想便可想起来。
【关键词】初中历史;讲评课;思路与方法;重要作用
讲评课是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对其分析、讲解和评点的课,是一种延伸了的具有特殊性的复习课,对教学起着矫正、巩固、丰富、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每次考试后,由试卷反映出的学生复习中的得与失、成绩与不足,要通过总结讲评来解决。只有通过及时高效的讲评、全面的总结、科学的分析才能在发现学生知识、能力的缺陷后,有目的的夯实、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以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要上好初中历史讲评课,我认为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审题”
即讲出命题意图。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只是一般来说,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作答的方向。评讲时,要结合历史中考的几种题型,告诉学生如何审题。一般来说,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三审”:审题干,审备选项,审选择方向。材料解析题主要是“二审”一审材料,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二审提问,明确答题要求和限制条件。此外,还要结合具体试题,告诉学生哪些是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其“实质”性的要求是什么,从而弄懂题意,找到“症结”所在,打开解题的思路。在讲评课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养成分析命题意图的习惯,可以解决学生中长期存在的审题能力差的问题。
二、讲“思路”与“方法”
各种题型中,既有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也有能力状况的测试,并且二者往往是互相渗透、交织在一起的。讲评时要结合具体题型和学生的答题情况有机的讲解。如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一般为:⑴首先要读懂题干部分所创设的情境,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⑵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⑶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⑴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⑵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⑶链接: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对材料逐一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历史信息。⑷答题:归纳、整理,用简练准确的文字去表达。
在试卷讲评时,由于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对解题思路、方法进行讲解,总结解题规律,可以举一反三地开启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
三、讲“误区”
对错误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讲解,特别是要讲出产生误区的原因。由于学生受到知识、能力等水平的限制,在作答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失误,讲评时,教师要结合具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答案,有理论,有实际,逐一分析讲解,由表及里,追根溯源,使每个出错失分的同学,都能从较深层次上推究出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搞好复习。
四、讲“拓展”
试题受考试卷面、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将所学知识全部涉及,面面俱到。出题者往往以点带面体现课本知识,每一种题型甚至每一个题目,都代表一定的面。教师讲评时就应从这一“点”出发,把“面”带出来呈现给学生。因此,在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不能一题讲完,万事大吉。要力争一题多练,引导学生拓展思路,纵横联系,由此问题联想若干相关相近的其他问题,由此知识点联系到许多相同相似的其他知识点。这样的讲解,才能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克服目前存在的“题海战术”的弊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证讲评课能够取得最佳效果。
五、讲“规范”
【关键词】农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农村中的绝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差,他们第一次接触到历史课本,里面的内容五花八门,历史年代、历史人物等,他们看了眼花缭乱,上课时无法把握,这就给历史教师,尤其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但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由原先所学语、数、英三门科目增加为现在的七门,科目增多,相对课业负担重,并且他们的认知、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面对历史这门其知识繁而杂,时间跨度大、范围广的科目,学起来较为困难,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学习没有明确目标,学习较被动,所以他们对于历史这个“所谓的副科”更是报着无所谓的态度。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会得心应手。
现行历史教材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因此对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做到全面。既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和学生情况;又备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备教材和教法,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二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能否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是完成教学任务,讲好一节课的重要基础。当前的现状是相当一部分老师浅化了教材的要求或者是一锅夹生饭。在课堂上要不就是照本宣科,要不就是丢三落四。
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精简课堂内容
农村学校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历史课教学无所谓基础要求,只要在考前突击一下就行了。这是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必须端正观点,重视历史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是农村初中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的前提。要想使历史在所谓“副科”的夹缝中生存,关键在于精简课堂的内容。
1、抓住每节课的知识点。大至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历史事件,小至整个历史事件的原因、时间、背景等。这一个个的点就是学生必须要掌握或了解的东西。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问题,大致可以简化为以下几个知识点:1、对台湾的统治的强化;2、对的统治的加强;3、对新疆的管理;4、对西北及东北塞防的加强等,这样,对多民族的国家政权的巩固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清淅的认识。
2、贯穿历史主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通过串线,让学生把中外古今的历史事件实际做一个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从而强化学生的记忆,深化知识点学习。如,把秦朝的皇帝、三公、郡县,两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废丞相、八股取士、军机处和文字狱,这些事件(点)都串起来,那么就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建立、巩固、加强的发展史,这对初中生来说,理解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3、展开知识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是一个横向的全景图。如,对的教学过程,通过、、血战台儿庄、、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攻入日本本土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对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全景式的认识。学生再不会把这阶段的事件与其他事件相混为一谈了,也能正确分析出这段国际国内矛盾等,从而做到中国史与世界史合而为一,事半功倍。
三、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1、教师运用语言和情感等激发学生兴趣。一般来说,在课堂上,教师运用风趣、幽默、合乎逻辑的技巧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历史中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优美动听的历史故事,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饱满的热情将它们叙述出来讲给学生们听,让学生们从这些语言中感知历史,以达到喜欢学习历史的目的。
2、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 ,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 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四、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
其次,讲课时,应准确地把握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重点、难点,尽量避免违反科学性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要做到准确、明了、简洁
另外,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主体地位;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历史教师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下面是我在学习和教学中的一些心得:
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果自然就好。每个学生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心灵,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引导。我们历史学科其实有着巨大的优势。那些有意思的历史典故,历史知识,会让平常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认真听课了,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也就是说要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让学生愿意听历史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到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很快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我在讲到“三国鼎立”时引用学生看过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提出了一个观点“曹操不是三国的人物”,引发了学生的反对和议论,然后再引入新课,就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求历史知识奥秘的兴趣。当然,在讲到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比喻等等入手。当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脱离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最重要的转变
“要我学”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强调的是接受学习,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很难有主动探索的机会,死气沉沉是一堂课中的特点,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恐怕很难!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定要体现在我们预习和备课设计上
(一)学生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预习这一环节是一次新的学习的开始。如何让学生真正的自主预习,这是我们在设计预习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预习环节的学习,引导学生预习时要因人因内容而异,预习知识要指点到位。不同性格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引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选取不同的预习方法。
(二)教师的充分备课,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
要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必须备好课,上好课。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备课之前先看教参,我认为这种做法有些欠妥。教参提供给我们的只是教学中需要参考的内容,不能形成我们个性的、实用的教案,更不能把教参上的内容照搬下来就成了教案。应该静下心来,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地研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基本的道理。有人认为课文就那几句话、几个段落,要学什么内容,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其实不然,有好多问题自己还没有弄懂,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了,如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课文的重难点,甚至疑点问题是怎样确定的?本课需要设计怎样的教学目标? 等等。历史课是知识性、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会别人,必须首先自己弄明白。
当然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所教学色的具体情况。自己的设计再精妙,没有学生的配合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考虑到我们设计的教法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教法学法他们运用过吗?如果有问题在哪里?要充分的考虑进去。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设计,调整重点难点的设置,调整对学生的训练方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归纳,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从而真正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学以致用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环节
关键词:教学策略;课堂模式;课堂实效
江苏正在实施的“3+X”高考模式,使得中学尤其是初中历史的地位在逐步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省各市历史中考的改革和发展。九年级的历史学习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既要完成初三新课程的教学和复习,又要完成初二历史知识的复习,可以说初三的历史学习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系统、深化并进而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应对即将面临的毕业考试和中考。如何才能在初三阶段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知识循环教学与总复习呢?对于面临中考的学生来讲,寻找一个比较适当的复习策略是非常迫切的。因此,我们依据中考指南的指导理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历史复习。
一、立足双基,突出重点,深化提高
镇江市《历史中考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所罗列的知识点就是进行九年级历史复习教学的最重要依据。因此,在初三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运用知识的基本能力。复习过程中的首要重任就是夯实基础,教师要把《指南》中涉及的知识点全部给学生复习一遍,不能有一个“漏网之鱼”,使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知识体系。但是,我们要注意在复习知识点时不能够照本宣科,一定要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延伸,不然就会出现学生对于教材非常熟悉,但是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能够顺利地解决。现在大部分的中考试题都不能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就是我们认为最简单的单项选择也不是照搬教材课本上的知识点出的,而是运用全新的描述方式,达到混淆考生思维的目的。
另外,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历史问题以及历史事件提出问题,加强学生的训练力度。对于立意好、层次高的内容,教师可以重新设计,创设新的教学情境,急于学生重新能整理归纳的机会。同时,在此阶段教学复习中,要着力强化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归纳整理出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指导学生灵活地加以运用。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必须根据《指南》的能力要求特别是对需要综合评价的知识点加以拓宽,深化提高。
二、加强联系,以点带面,综合运用
在新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信息,但是学生很难真正地掌握知识,需要将这些知识归纳到已经具有的知识体系中,并进行专题化的整理。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进行专题复习时,不仅要纵向联系,还要进行横向联系以及中外联系,形成一个逻辑缜密、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把以前已经归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对于那些依旧散落的知识点加以归纳,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点植入到体系中,从而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网。
三、结合基础,变异训练,逆向思维
随着中考历史考试改革的深入开展,试题的考查功能也需要逐步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从微观上着手,还要从宏观上加以引导,使学生在练习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分析和评价等四个层次考试水平的要求,还要加深知识辩证关系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定适当的解决方法。要加强题目的基础训练,特别是变异训练。由于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的分值很有限,属于典型的弱势学科,要求学生平时做大量的练习是不现实的,也不会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认可。在考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多数学生都不能够举一反三,缺乏反应能力。出现这种情况,不仅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且不能够把握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把结果融汇起来有关,还与不能够选定适当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有关。
四、关注焦点,激发兴趣,树立典型
一个成功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肯学乐学,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类自身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点从中考中也能体现出来。这几年,中考屡考热点不回避。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老师要注意哪些历史知识与这些焦点相关,哪些历史知识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并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学科知识来理解分析有关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
五、指导审题,抓住关键,培养能力
每次考试都会有部分学生因审题不清导致失分,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在这方面多加指导,如选择题要抓住关键词,如意思相近的词、相同的词,如找自己清楚知道是否符合题意的答案等;材料题要先看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还可根据后面的问题反推前面的问题。另外,在讲评试卷时通过讲评试题使学生学会逐字逐句地审清题意,找出中心词、限制词,明确答题范围和内容要点,做到答题史论结构化、段落化、要点化、层次化,行文有序,条理清晰,不要堆砌史论、空发议论。只有在复习教学中重视审题训练,才能使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新颖的试题时运用自如。
关键词:课前准备 把课堂还给学生 组织课堂教学
到底何为高效课堂呢?通俗的理解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投入最少的精力与实践,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是通过教师教多少内容,教学态度认真与否来衡量,而是需要通过学生学到多少或者学得好不好来体现。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从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即为无效学习。为此,教师应该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呢?
首先,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应当位居首位。历史教师一般在代课过程中班级比较多,根据13―15周岁孩子的心理生理成长经历来说,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在所难免,同时每一个班级的文化氛围也会有所不同,为了保证教学思路预设与实际效果同步,我们学校会专门安排集体备课。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特别是课前备课,一般同一年级最少两名教师,每人每周备一节课,或者两人共同备一节,因此在最初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先被备知识:除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学生该背的内容也要会背诵;典型题例自己先要做,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了解,接着要懂得备学生,针对不同的班级,所呈现出的课堂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思想经过交流和碰撞,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在课下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到问题后就要仔细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如出现的问题是否存在规律,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还是学生身上等。当课后反思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再将问题进行集中总结,通过课堂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一节完整的课才算备好,也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其次,打造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具备清晰的教学讲解思路。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高度清晰的头脑,将课文的内容整理出清晰的思路,必须作为一个统领者高屋建瓴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其实在第一阶段的集体备课中教学思路应该是明确了的,但是不能否认当大脑思维通过语言转译出来又会有一些误差,比如有的教师一节课会迷失重点难点,如果没有调整好思路,教师自己对事件的发展过程没有系统的认识,而是模糊和混乱的,那么在课堂上其传达给学生的也必定是零散的,跳跃的,照此下去,学生必将在混乱中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展现教师清晰的思路,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巧妙设计板书、表格和图示的形式来展示,这样可以缩短学生认识教材的过程,加强对教材框架体系、内容架构的理解,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在讲述《汉通西域及与匈奴的和战》一文中,很多教师觉得内容不好把握,实际上如果教师能在教材思路上给予梳理,将课文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部分,西汉又分为汉初,汉武帝时,汉元帝时 ,接着是东汉(课文小字部分有讲解)我们知道西汉是重点,通过设置表格形式将西汉分为三部分,归纳为和――战――和的形式完成讲解,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和学习。又如在设计《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思路的过程中,涉及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历史事件繁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把握头绪,提高学习效率,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可以打破课本原有的顺序,先将五个政权的建立过程,按时间顺序适当的串讲,并列出各政权情况简表;在将这五个政权分为两个阶段,讲解政权间的三个议和,再列出一个议和简表,两个表格就将两课的主要内容全部涵盖在内。
接着,如果教师要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就需要相信学生,以学生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而自己扮演好教学活动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历史课程标准》里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说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感觉到累,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差强人意。教师应该从自己所教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结构,编写各具特色的导学案还是比较实用的。笔者一般会将学案提前一天以预习作业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学案应当考虑学科间的作业均衡,尽量不占用学生过多时间,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包括基础知识填一填,写一写,读一读等形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对已经明确的答案要及时进行巩固,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反馈。对于开卷考试来说,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上升到理解运用的层次。在课后作业中适当结合中考典型题型进行综合训练。从八年级开始,基本上是每课都有导学案,课前让学生先汇报导学案中的学习内容,将难点记录下课来以便在上课讲述中有目的的去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最后,适当的激励机制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点睛之笔。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初中生,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是属于可塑性最大的时候,如在讲课中能适当采用激励手段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记得在讲述《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中讲到诗人李白,有位学生当即吟诵李白的经典诗篇,我及时在全班进行了点评和表扬,之后这个本来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同学开始迷上了历史课,我还采用由同学们通过查找史料编排历史剧本的方法让同学们在编排表演的过程中自主地了解学习历史知识,评选出的优胜组还会颁发个小奖品。通过类似这样的课堂设置旨在增强孩子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总之,打造初中高效的历史课堂不仅需要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课上的严谨安排,很好的掌控课堂,还需要历史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学习氛围中,展开高效学习,让我们为此再接再厉。
参考文献:
[1]曾祥斌.初中历史教学之困境突破[J].考试周刊,2016,(67).
[2]徐新.培养历史素养乃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然[J].中学教学参考,2016,(22).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探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05-01
所谓教学有效性就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最优的速度和效率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我们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师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实施者的理念和教学艺术。笔者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
改革是艰难的,一个长期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所形成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但有时会在不经意之间本能地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拿到新教材,第一感觉是新颖、图文并茂,完全打破了老教材的体系,对知识进行了重组,以专题化方式出现,似乎教材变得更容易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感觉到新教材存在诸多问题,不好用。转念一想,新教材是许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这样的编排肯定有一定的道理。我发现,其实是自己的观念上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理解是肤浅的。因为自己的“教材观”有问题,是“教教材”的传统观念在作怪。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亮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用好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使用好新教材
1、用好“历史纵横”和“模块链接”。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以历史事件发生、发展来编排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学生差异较大,对大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如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选修课本,要求学生将教材全部准备在手头上。“历史纵横”模块大多生动、形象,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模块链接”能有效补充历史知识及历史背景,有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①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可参见必修③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样就能深刻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性,深刻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展前可安排学生自学“学史之窗”和“模块链接”扩展知识面,补充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就会提升教学效果。
2、用好图文史料。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将会是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大部分可来自课本,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选择一部分,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
误区之一:对教材和历史的知识点结构逻辑认识不清
初中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普及性的国民教育,因此初中课程以普及基础历史为主,许多教师注重扎根教材,紧随其后。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进行历史知识点的整合。但许多教师往往认识不到教材的知识点结构逻辑和历史的原本逻辑有明显区别。
教材的知识点结构逻辑是编制者根据其个人理解对历史的再编制。历史的知识点结构逻辑则是把握历史的进程、阶段、背景、原因、经过、结果等。
如以《秦王扫六合》为例,根据教材的知识点结构,许多教师对此写了如下知识点结构
七上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事实上,如果教师仔细解读教材,他们会发现这节课其实都围绕一个关键词“统一”展开,故根据历史的知识点结构,我设计如下结构:
对教材重新进行整合,并没有过多的增加新的知识点,但呈献给学生的是一个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误区之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增强
现在的历史教学都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不少教师误解了这一观点。历史课堂由原本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的“主场”,整节课变成由学生从头讲到尾。学生讲故事、分析人物、事件、讨论问题、进行辩论等,一切全部由学生包揽。
的确,以往的教师的一言堂容易使学生思维狭隘。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的确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课堂活跃气氛,但学生的“过度发挥”有时也会钻牛角尖或者偏离课堂教学主题。如在一节观摩课中学生大讲特讲他所了解的秦始皇事迹,除了了解到的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教材中的知识点外,还大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让学生继续讲解下去,恐怕一节课的时间都不够用,因此,教师在这时不要过多追求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而是要这时及时引导学生刹车。又比如在课堂中针对某一问题学生进行争辩,更是需要在旁边做“高人”指点,切切不能袖手旁观,听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谬论,相互争的面红耳赤,或敷衍了事轻轻带过,使双方都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容易走向极端化,甚至引发个人矛盾。
误区之三:教学中对教材的脱离
随着新课程改革,中考历史对于新型材料的运用越来越常见,“材料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中”。因此教师利用新史料,营造新的情境,培养学生灵活分析,归纳史料的能力就变成当前的任务。许多教师也相应产生了误区,淡化了对教材的使用,多使用课外资料,结果造成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陌生,基本能力不过关的困境。
如: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人民的普遍追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提问:漫画展示的近代欧洲“民主与专制”斗争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中,欧洲资产阶级最终取得的胜利成果是什么?
标准答案:了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推动世界历史进程。(任答3点)
但学生的答案大多是: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了自由民主平等。建立了资产阶级比较民主的政体等。
由此可见,此题的出题目的“材料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中”,但由学生回答答案的话,则失误较多,大多从材料中得出答案,而不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因此,片面的多使用课外材料,而忽视对教材的使用,学生会明显进入误区。
误区之四:片面追求历史教学与社会热点的结合
本人在前几年听了一节观摩课《》,课标要求了解左宗棠的史实。按照传统的思路来说,应让学生了解新疆问题的由来、左宗棠的过程等。但上课的教师为了讲求新意,从08年的新疆动乱引入,花了整整十分钟利用图片讲解此次动乱的的基本情况和女首领的介绍。诚然,这节课开头与历史现实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个亮点,但大篇幅的介绍不觉得明显偏离了主题吗?再把新疆以往的史实加入,新意是有了,但课标所要求的的到下课时间还没涉及到,最终这节课只能以失败告终。
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的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让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如本人在讲授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时,如何让学生理解现在暂时的一超多强,将来的多极化趋势时,利用美国总统奥巴马现当政时对全球事物关注地区的转移如事件中美国的态度,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美国的霸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