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优秀小学语文教学实录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3 11:38: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优秀小学语文教学实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优秀小学语文教学实录

第1篇

1.探源――强化教师教学观念的改进

目前,我国小学教师中还有很多老教师,这些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拥有丰富的经验,并且教学态度很认真,但其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大多是采用以往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总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

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时,首先应增强改革的氛围,并让相关教育领导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理解理论上的内容,同时还要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和讨论,教师间也可以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总结一下能够有效改善小学语文教学的可行的想法。在进行实践时,可以让教师参考一些成功的教学实录,让其能够从思想上赞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并产生在自己负责的课堂上大胆实践的想法。当然,教师在语文教学观念上的转变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而是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在继承可取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创新。同时也不应过于依靠国外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不适应的地方,如其对我国汉字的特点方面继承不够。因此,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多了解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存在的优势及不足的地方,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借鉴和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2.寻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因此,应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各方面的学习。首先应当让小学语文教师多学习心理学、教学论、现代科学、语言学等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及理论水平,让其树立起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新思维,拓展教师的视野。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翻新,但小学语文教师仍应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并将这些精神财富传递给下一代。因此,应加强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的提高,科学的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继承和发展。同时应注意尊重传统语文教学,并不意味着完全遵从,传统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多研究传统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及丰富性,多积累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先进的科学知识,以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为根基来借鉴先进的语文教学思想,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适当的创新。例如在讲到《乌鸦喝水》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来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生动地看到乌鸦是如何尝试方法来喝到瓶子里的水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进行实现了学生的思维拓展。

3.叶茂――加强对学生的各方面的指导

很多语文教师过于重视教材中的记忆性的内容,忽略了特色教学内容的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语文对学生思想及心灵上的影响。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情和个性的学科,有效的语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注意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带来的思想上的启迪及情感上的陶冶。当然还应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并且,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语言,才能感受到语言中蕴含的思想,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语言的训练。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应用语言。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教学 存在问题 教学策略

引言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国,我国文学作品的种类甚多,其中古诗词以精湛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先辈的聪明才智。小学生虽然年纪还小,但是未来他们将是我国最美丽的“花朵”,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要依靠他们。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古诗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小学加强语文古诗词教学可谓势在必行。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应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古诗词教学的良好发展。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本身的问题。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学习的政策使小升初的考试不像中考、高考那样重要,但是小升初的考试依然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体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保证学生能熟练背诵并默写古诗词,通常在课堂上只是对古诗词的内容做简单介绍,再翻译每一句的意思,剩余的时间就留给学生,让他们背诵学习的内容,直至学生能熟练默写为止。这种“讲—记—背—写”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古诗词的鉴赏,过于单一,不利于小学生对古诗词内容与情感的掌握。

1.2教学目标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词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中以唐、宋两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居多,这主要是因为唐、宋时期的诗词不但情感丰富,而且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教材的选材很有针对性和代表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然而,事实却非如此。调查显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有的甚至把学生能够背诵和默写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下,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总目标,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注重的是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是背诵与默写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中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1.3教师专业素质问题。

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素质偏低,不重视古诗词教学,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第一,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只是讲一些诗词大意、诗词每一句的解释等浅层次的内容,而不能深入讲解古诗词,缺少对古诗词的鉴赏。第二,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质不高,对古诗词自身包含的逻辑性的理解不够全面,只能将古诗词所包含的画面简单介绍给学生,使古诗词自身画面、情境、情感等方面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因此学生很难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掌握古诗词。

1.4教学方式、内容问题。

在教学方式方面,由于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学生对诗词的背诵与默写,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学方式十分单一,几乎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就使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对古诗词的每一句、每个词都讲解得很详细,可谓面面俱到,却缺少对诗词的鉴赏与整体内容的讲解。事实上,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一幅内容丰富且优美的画面,如果教师只注重零散细节的讲解,而缺少对整体内容的描述,整个画面就缺少了完整性,而且由于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较差,很难将每个细小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造成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全面,或者有变差,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改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2.1改变教学观念。

在我国,古诗词文化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其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而源远流长。学习古诗词不但有利于习得历史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爱国情怀。目前,随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古诗词教学量的增加和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目的确立,学校应一改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对古诗词的认识,加强古诗词教学,同时要注重古诗词教学的文化性,让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但文化素养得到提高,而且情操受到陶冶,同时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2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应首先明确总的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可以先讲解古诗词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每一句的含义,然后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描绘诗词所包含的画面。其次教师应明确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合理利用教材,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在讲解诗词内容的同时穿插对诗词的鉴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最后教师应将古诗词教学与其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学生的内心,用古诗词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学生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做到不但自己能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把握古诗词的情感,而且能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想到的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以便背诵、记忆。其次,由于语文是以文化为起点的学科,尤其是古诗词,其本身是一种优秀的古代文化,因此教师应不断增加文化知识的储备,深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例如,讲《清明》一诗时,教师应该首先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以及清明时节人们的情感,以便于学生把握整首诗的情感,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本诗。

2.4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

事实证明,好的教学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学方法得到了革新,教师可以采用革新后的方法教学。例如,可以采用为学生创设极具吸引力情境的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小组教学法等。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不断丰富古诗词教学的内容,在保证学生学到了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之后,可以适当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和优美诗句、词句的赏析,以便于学生储备知识和提高鉴赏能力。

结语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认识,保证学生学好古诗词,使我国的古诗词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体验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3).

[2]菅淑琴.浅谈增加小学古诗词教学吸引力的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2(03).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教学质量 应用 提高

随着江苏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整体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

一、新形势的需要迫使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新课程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都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我们北集中心小学在省课题专家的帮助下,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静结合,声色兼用,形象直观,新颖、趣味且富有艺术感染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情境。而教师正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感性、交互特性,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从实验过程中了解、调查的情况看,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用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多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形象、生动直观,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明晰的视觉形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知道,农村小学生由于受时空、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水平的限制,与一些久远的人、事、景物存在一定距离,由此产生隔膜感,而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能再现现实情境,凝千时为片刻,汇万物于一体,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创设出声像并茂,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以形成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动机。

(二)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课堂效益

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可创造语文学习的最佳情景,可增进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课堂教学声形并茂,情趣盎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极大增加文化底蕴的厚度。

阅读教学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我在课堂教学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好多老师能根据教法、学法注意适时、适量的演播,并注意视听与读写相结合。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感知对象,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拓展选择空间,优化教学方式

语文学习必须广泛涉猎,“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学好语文不可缺少的一个侧面。但广泛阅读,多方涉猎,在语文教学中一直难以实现。信息技术在这方面的优势极大,可以极大拓展阅读选择的空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获得极大的选择自由。语文学习需要充分的选择自由,若不能引发学生健康的兴趣,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分可能,学生很难学好语文。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在同学们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锻炼了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同学间相互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主动与自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信息技术在这里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四)改善参与条件,扩大共享范围

学生在语文课上的积极参与(思考、质疑、各述己见、交相问难等),在原来的课堂教学条件下受到诸多限制。凭借网络手段则将大大突破限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好的文章、各种例文,精彩的讲授,优秀的教学实录,各种独具匠心的课件、课案,各方名家的优秀诵读,都可“整合”进“资源库”。异地可以共享,异步(不同时间)也可共享。这对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产生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

我们对所有的语文分年级备课,实行同年级资源共享,在共享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个人的修改。这样可使教师从烦琐的备课中解放出来,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课前准备。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培优补差。

(五)发展思维训练,探索教学模式

计算机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信息容量大,信息的存取、转换速度快,能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如在学习《春日偶成》古诗时,教师让学生观看录像,感受到诗人当时内心的愉悦。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春日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研究人员经过实践,在识字、阅读、习作、古诗欣赏等方面探索出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模式,这些语文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并在全校得以推广、运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通过研究,我们初步探索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一些基本途径与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我们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努力提升教师素质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为农村孩子撑起一方蓝天。

第4篇

关键词:教师培训;变化;有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090-03

一、目标制定:以“变化”为着眼点

现行的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大都事先制订方案,而培训目标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培训对象层次不同,培训方案林林总总,培训目标也各有其异,但有一点却高度相似,那就是目标表述的抽象、模糊和笼统。以“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培训为例,其目标的表述不外乎:具有“敬业和爱生的专业情意素养”、“虚怀若谷和无私奉献的人格精神”、“广博精深和开放动态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创新合作和实践反思的教学研究能力”,如此等等。其正确性毋庸置疑,但普通教师是否需要?倘若需要,那么,学科教学带头人与他们如何区别?再者,受训者在受训前是否具备?若已具备,培训意义何在?若不具备,又如何证明他们受训后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目标?在构思和拟定培训方案时目标不应是装模作样的虚应条文,而应是课程设计、模式构建等实实在在的东西。目标是否实现,也必须以“变化”是否发生、“变化”的方向是否正确以及“变化”的大小来衡量和检测,而不是依靠培训者的自我感觉。这样,目标的制定就必须变务虚为务实,着眼于让受训者或培养对象朝正确的方向“变化”,具体,清晰,可操作,也可检测,从而为培训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打下基础。而那些不在意、不追求、不凸显“变化”的目标,往往只是空洞的“大话”和徒有其表的“正确的废话”,难以实施,也难以检测,实现多少,是否“有效”,无从说起。

基于对教师培训有效性和应然目标的认识和理解,集美大学“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项目组以具体化和微观化的目标取代了普适化、宏观化的目标,其核心是:通过培训,使培养对象更新和拓展语文教学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提高语文教学的思想认识,获得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改进和完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并对其他教师产生引领和辐射作用。

“提高语文教学的思想认识”,必须最终落实到“获得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即导致教学行为的“变化”上,这样才能改进和完善教学,不仅促进专业发展,而且促进学生成长。“更新和拓展”、“提高”、“获得新的”、“改进和完善”等用词,不但凸显“变化”,而且使目标更清晰,更可操作,提高了可检测度。这样,目标就为培训工作确定了正确和明确的方向,也为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设置:让“变化”针对需求

现行教师培训有效性不高,这是事实而非臆断。据集美大学项目组对42位培养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在对“你认为现行的小学教师培训效果”这一题目的4个选项中,有23人选择了“一般”;在对“你认为影响教师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这一题目的6个选项中,35位培养对象选择“培训课程针对性差”,排在首位。

“针对性”即针对受训教师的需求。针对性差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教师培训对象复杂,类型不同,层次有别,时间不等,需求也各异,不可能有普适的课程或内容体系;其二,受限于培训者的现有条件,因人设课往往成为或主动或无奈的选择。“因人设课”,其“人”即授课专家,培训机构已有或外聘的授课专家研究什么或专长于什么,就安排什么课程或研修内容。至于小学教学实践和受训者的需求,则在有意无意间被忽略了。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中,有三个关键词:语文、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变化”必须满足这三者的需求,否则就难说有效益。培训者应据此设计课程或研修内容,以充实和具化“变化”的内涵。当然,这三者是相容而非并列关系,即不是让它们“各司其职”,分别统辖一些课程或内容,而是三者兼顾,彼此照应,综合考虑。

1.针对“语文”的需求。单一学科的教师培训必须遵循本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注意满足其专业学习特性和专业标准,满足其发展中的实际需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推进十年,经过大大小小的各级各类培训,省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对于通识性课改理念大多已经了然,现在理应更专注于学科本身。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的培训固然需要传授教育理论,但语文自有其特殊的教学规律和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个性化问题,因此,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也应与众不同,应立足“语文”设计培训课程或安排研修内容。

2.针对“教学”的需求。“小学语文教学带头人”不是语文学家,而是教学专家;其主要工作场所不是研究室,而是教室。而“带头人”之谓,也必须通过“教学”来体现和实现。针对“语文”的需求,是方向,是基础;针对“教学”的需求,是根本,是关键。

集美大学的项目在关乎“语文”的课程或研修内容中,有一些知识拓展,如“汉字学知识讲座”、“文本解读示范”、“儿童文学知识讲座”等,但这些不仅仅着眼于丰富培养对象的语文学养,归根结底也为教学服务,因为这些知识都是教学所必需的、所急需的。在两年培养周期的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的主轴“问题解决”部分,核心课程或研修内容各有侧重,但都给予了“教学”:第一阶段为识字教学专题研讨,安排了“识字教学案例研讨”、“识字教学学术沙龙”、“识字教学专家讲座”等;第二阶段为阅读教学专题研讨,安排了“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古诗教学”、“常识性课文教学”、“略读课文教学”、“课外阅读教学”等。第三和第四阶段将安排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专题研讨。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安排的这五个方面,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各具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顾此失彼。无论哪个方面,培养对象的认识和实践,或多或少地都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一个阶段围绕一个方面研讨,便于凝聚合力,“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歼灭战”。

3.针对“带头人”的需求。“带头人”彰显了培养目标需要达成的规格或层次。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要造就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而是能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的专家。他们必须比一般的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具有更广博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强的以反思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研究能力,这成为课程设计或研修内容安排的重要依据。集美大学的项目安排了一些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通识性课程或内容,如“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的内涵解读”、“中美文化比较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教育科研方法”、“课题申请书、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网络教研平台的使用”等;也安排了一些属于语文内部,但意在开阔视野的内容,如“国外母语教育”等;还安排了与教学直接相关的“学术

沙龙”以及培养对象自己在分散研修阶段的“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展示和讲座”等。这些课程或研修内容,对于培养对象拓宽视野、提高包括反思能力在内的教研能力、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三、问题解决:促“变化”落于实处

“问题解决”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教师培训领域的运用。围绕受训者在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个问题展开研讨,以求达到初步共识。在培训者的引导下,受训者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认识,获得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从而改进和完善教学。

培训模式与培训内容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问题解决”是培训模式,而“问题”本身却属于课程内容。问题何来?来自受训者,来自教学实践。因而“问题解决”模式也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解决”二字彰显其对“变化”的追求,包括思想认识和教学行为的双重“变化”。“问题”一旦真“解决”,也就意味着真“变化”。

1.发现真问题。真问题是“问题解决”意义或价值实现的前提,即必须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真实存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的普遍性问题。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需要解决不同的真问题。对于刚入职的语文教师,除课堂管理外,大量存在的是对语文性质认识不清、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清、教学策略不当的问题;成熟教师往往面对教学细节有待完善、教学美需要提升等问题。无论刚入职教师还是成熟教师,其问题较多是表层的,因此不难发现。而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或优秀教师,其问题更多是深层次的。比如,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忽视文体特点,从而影响课文教学价值的发挥。这些问题在培养对象或优秀教师中普遍存在,但不为多数教师所发现。集美大学的项目第二阶段集中研修之所以安排“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古诗教学”、“常识性课文教学”、“略读课文教学”、“课外阅读教学”等,就是因为其中存在着大量隐性的问题,亟须解决,否则会制约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真问题不同,发现途径也各异。新教师教学问题可以通过问卷和课堂观察发现,而对于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更需要通过以下途径去发现:一是阅读资料。大量阅读各种教辅类期刊或著名语文网站发表或推荐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等。这些“优秀”的案例,其设计者或执教者大多与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同属优秀教师之列,二者的问题往往相似。二是现场设计。课前或课中让培养对象撰写教学设计等。通过这两条途径发现的问题,可为设计课程或研修内容提供依据。

2.主体深参与。问题最终必须由受训者自己解决,因为只有他们才是培训课堂的主人,培训者不能越俎代庖。专家讲座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只有为受训者所内化,才能真解决问题,从而杜绝“左耳进,右耳出”、“培训一套,教学另一套”现象的发生。而内化是以体验为中介的。因此,受训者深度参与培训就必不可少。专家讲座与案例研讨、学术沙龙、小组讨论、个别交流、动手作业、课堂实践等需要紧密结合,要摒弃培训者讲、受训者听的培训方式。

3.方式各有异。“问题解决”不应有一成不变的步骤和方式。各种问题,其性质、难易、产生的原因不同,培训步骤和方式也应有异。以集美大学的项目为例,第一阶段要解决识字教学问题。识字教学课堂操作对于这些准省级学科教学带头人而言不难,难在认识。因此,集中研修采用“案例研讨”、“学术沙龙”、“专家讲座”的步骤进行,而分散研修则为独立完成论文,意在促进培养对象认识的“变化”。第二阶段要解决阅读教学问题。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最具复杂性和创造性,改变课堂操作往往比改变认识更难。集中研修主要采用培养对象在专家引领下进行二度设计的方式,重在切实促使其行为发生“变化”。以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为例,培训者先行从国内各种期刊和著名网站搜集关于《看雪》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发现共同问题是迷失了童真或游戏精神。培养对象的首度设计暴露了同样问题。针对问题,培训者结合《看雪》的教学进行讲座,提供了让课堂弥漫童真的游戏化的教学策略。培养对象再挑选课文,运用新策略进行二度设计。然后,就二度设计进行小组、全班两个层次的交流,培训者随机点评。这样,围绕问题,逐层深入,强化培养对象的参与和体验,切实改变其固有的思路和策略。

4.加强延续性。集中研修的成果,需要在分散自主研修阶段消化、巩固和强化。一种思路、策略一旦驾轻就熟,改变着实不易。且不说教学本来就是高度复杂的活动,以新替旧,且要熟练运用,确实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因此,集中和分散研修,内容上必须保持延续性,这样才能促使“问题解决”落于实处。若将集中阶段之学习成果束之高阁,另起锅灶,难免前功尽弃。在集美大学项目培训的第一阶段,分散研修主要是根据集中研修内容撰写论文,展开网络研讨,促使认识深化。而在第二阶段,分散研修则以完善和展示二度设计为主,使新思路和新策略得到实践检验。同时,还要进行反思和理论提升,并就此开设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讲座,发挥引领作用。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的循环中,促进培养对象的专业发展。

四、独立评估:使“变化”得到实证

通过培训,受训者是否发生“变化”?“变化”的程度如何?需要作出客观的评估。培训者自我评估,受训者“面对面”评估,无法避免人情等因素,其客观性要打些折扣。只有去除各种干扰因素,其客观性才能令人信服。项目组所有成员都不介入其中才是“背靠背”的评估,才是独立的评估。集美大学项目组特别聘请有二十多年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留博士、集美大学特聘教授谭继生牵头组织独立评估小组,为评估的科学性、评估结果的客观性提供了保证。

第5篇

【关键词】群文阅读;困惑;对策

最初听说“群文阅读”四个字,缘于一次国培之旅,讲座中,洛阳名师许利平老师将自己近年来与同事在群文阅读之路中的探索与收获及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倾囊相授,同时还为我们推荐、介绍了一位在群文阅读之路上已颇有建树、卓有名气的先行者――蒋军晶老师。怀着一份好奇、带着一份敬仰,更多的是对群文阅读教学之路的向往,我拜读了蒋军晶老师的多篇文章及教学实录,对“群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无独有偶,适逢2015年度河南省教研室组织开展中小学群文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我积极参与,引领学校优秀骨干教师投身其中,重点研究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策略。

一、初步认知群文,理论学习寻支点

群文阅读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是相对于单篇阅读应运而生的,没有单篇就没有群文阅读;单篇教学是“例”,是精读和讲读;群文阅读是“组”是“群”,是略读是浏览。精读以单文为例,是得意得言得法,是举一;而群文略读是“以广见深”,是“以博见专”,是反三。群文阅读教学要处理好五大关系:教科书与群文的关系,精读与略读、浏览的关系,训练阅读和发展思维的关系,学读与学写的关系,群文阅读与整本书的关系。

从课题开题以来,我按照课题开题报告的计划要求全体成员全方位广泛阅读群文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我们重点阅读了《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这三本书籍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平时的教研中遇到困境或瓶颈时力求找到理论依据为自己拨云见日。同时,有目的地矫正学生不良阅读行为,利用学校微信群分年级为学生做好每日推荐,鼓励家长也踊跃参与其中,和孩子亲子阅读,共同交流、体会和感受,有意识地让家长、学生明白一个多元化的大阅读时代即将到来,学校中的教科书仅仅是一块跳板和支撑点。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它不但使教学内容更加饱满、鲜活,还将语文课堂的教与学的方式变得灵活富有弹性,它会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成为改良课堂教学的有力武器。

二、深入思考引困惑,山穷水尽遇瓶颈

面对群文阅读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充满了好奇、迷茫、兴奋,蹒跚而行,一路探索。望文生义,有的老师认为群文阅读就是几篇文章的组合,在一节课里多读几篇文章,简单理解就是量的增加。因此,课堂上看到孩子们在囫囵吞枣地读,只能看到量的变化。有的老师还未能从单篇阅读教学的模式中脱身出来,详细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集体建构,单向输入代替共同参与。对于文本的阅读还停留在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状态。初期尝试,仅增加了教学工作量,老师们完全没有享受到群文阅读“悦读”快乐。

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和调整,我们发现在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就是找准“基点”,“异径”对接。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以文本为基点,打破传统的“线性”阅读方式,最终形成走出文本、家庭、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呈辐射式“球形”立体阅读方式。在群文阅读中,强调用教材教。以往的课堂教学,强调教教材,重视课课精,课课清,强调文本的重要,学习内容是以“一个文本”为视野的。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探索和尝试之后,怎样合理安排文本和引入文章的学习时间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群文阅读的路上,种种困惑束缚了前行的步伐。

三、反复实践终突破,柳暗花明出对策

群文阅读的路上,困难并不能阻挡大家前行的步伐,在以教材为点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大家依旧热情高涨,共同研讨,不断争论,将诸多疑惑梳理归纳为三点:教材有什么内容是必须掌握的?可以删掉哪些不必要的问题?文章和补充文章的契合点在哪?这样不断大胆地重组加工教材,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晰,学习的规律更加显性。

带着这些问题,我如饥似渴,查阅了许多关于群文阅读的教学实录,如蒋军晶老师的《去年的树》《创世神话》《桥》,曹海棠老师的《一圈一圈往下绕》《读古诗,想画面》《勇气是什么》《有意思的颠倒歌》等,这些教学设计让我对群文阅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鼓励老师们试着进行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大胆地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等文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课文,主题是往往是明确的、正向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语言也是经过规范的,词语的选用是经过衡量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教材体”文章,而“群文阅读”,选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选文努力保持原貌,不随意删、换、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风格,保留叙述的复杂性,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比如:在教学古诗《绝句》时,我们让孩子们熟读诗句,借助插图猜诗意,领会诗的意境,落脚点放在诗句的特点: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远有近,并引入杜甫的其他两首《绝句》,让孩子找出这些诗篇里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在教学寓言《鹬蚌相争》时,我们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鹬、蚌争执的情景,再让孩子明白它们错在哪里,体会寓意。接着再引入另外两篇寓言,通过填写表格归纳出寓言的几个特点:篇幅短小,道理深刻。再如:某版本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5课《锡林郭勒大草原》,这篇课文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写出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欢腾,以此为契合点,我们挑选了一组运用了动静结合写作手法的文章《海》《第一场雪》《鸟的天堂》,古诗《绝句》《鸟鸣涧》《山居秋瞑》,丰富课程资源,在学习课文之后,通过类比朗读,让孩子初步感知动静结合写作方法的妙处。

一段时间摸索下来,老师们的课堂悄悄发生了转变:1.探究的课堂。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就是知识的探索者。以往,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虽然来得方便快捷,但是,没有起到让学习真正发挥的作用。群文阅读是挖掘教材的元素,明确课文与课外阅读之间的联系,通过群文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2.读书的课堂。群文阅读,强调的是阅读量。在同一单元下,课内文本4篇,课外文本8篇,较以往阅读量明显增加。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通过朗读、默读、浏览、批注等方式进行学习,在读中学习读的方法,在读中获得规律。

群文阅读是一种兼具高性价比和可操作性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构建了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师生学习共同体,优化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打造了优秀的课堂形态。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提升阅读力,发展思维,变化气质,促进读写结合等。量变一定会带来质变。群文阅读,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值得研究、推广、实践。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群文阅读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地,是小学语文教学从“少慢差费”走向“多快好省”的一条新途径。我们有幸成为群文阅读的探索者和实践者,经过不懈地努力,相信用不了多久,群文阅读将如一颗颗萌芽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意葱茏!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出版者《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6期

[2]赵镜中,《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

[3]姚婷,《群文阅读――有效的阅读策略》,出版者《小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36期

第6篇

陆华山,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教学研究年鉴(2009)》年度个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高研班导师。被授予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斯霞奖、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自2006年以来,先后获得南京市阅读教学竞赛一等奖、南京市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崇尚“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的教学主张,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形成“简单中见深刻,朴实中显灵动”的教学风格。

爱上语文,语文便慷慨地将无限的欣喜与乐趣注入我的血液之中,在不经意间唤醒我的生命,改变我的生活。我愿意用所有的生命激情来焐热这个儒雅而又充满智慧的名字——语文。

追求高品位的课堂教学

(一)特别的“名家磨课”

2008年9月,语文教育专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袁浩老师走进我的课堂,听我执教《螳螂捕蝉》一课。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将自己当成“吴王”,与“少年”对话,写圣旨,课堂上热闹非凡,自我感觉良好。课后,袁浩老师委婉地指出:“你的课堂富有新意、气氛活跃,这是长处,要保持、发扬。但是,语文课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要将学生带到语言文字中间去。”一语点醒梦中人!袁浩老师的话语切中肯綮,掷地有声,重重地敲击着我固有的语文教学思维……我开始从改变自我的语文教学理念开始,重新架构课堂教学模块,将“关注文本,关注语言”牢牢嵌入课堂之中。

于是,我在“江浙沪第五届新生代名师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中,又一次执教《螳螂捕蝉》,课堂上紧紧扣住“被”字巧妙设问,精品细析,以“趣”和“疑”为导读路径,带着学生去勾前引后,深入体悟,细细揣摩言语表达的精妙,静静感受人物形象的鲜活。将学生的阅读视角牵引到对“表达形式”的体悟上,效果出奇地好,特级教师薛法根在现场点评中给予了较高的褒奖,特级教师周益民饶有兴致地为这一课的教学作了书面赏析,本课的教学实录与评析还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受到了一线教师的好评。

这一次“磨课”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也使我更加坚信:教学研究要向专家学习,要敢于改变和突破自我,要在实践中扎根。我开始沉醉于追求高品位的课堂教学,积极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的最新走向,敏锐捕捉前沿信息,理性地审视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的“失语现象”,我响亮地提出了“亮语精神”;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思维缺位”,我果断地支出“批注式阅读”这一招;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臃肿的“课件组合”,我又大声疾呼“简单地教”……

(二)建构“教学主张”

随着实践的深入,2009年11月开始,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也渐渐清晰起来,逐渐构建了属于自我的教学主张:崇尚“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即探寻“怎么写”的秘妙,体验“言语表达”的乐趣,发展“言语生命”的个性,指向语用层面的语文教学,指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指向语文素养的提升。

围绕“言语实践”,我展开了系列的教学研究,学习《语文:表现与存在》《语文教学本体论》等大家专著,从中汲取理论素养,提炼出言语实践的“五个关注”:在教学目标上,变深挖“写什么”为探寻“怎么写”;在教学内容上,变学习课文内容为学习语言表达;在教学要求上,变理解是重点为语用是重点;在教学方法上,变单一的问答为多维的对话;在教学思想上,变瞄准个体为面向全体。随后,通过执教《夹竹桃》《青海高原一株柳》《滴水穿石的启示》《埃及的金字塔》等各种题材的文本,又总结出“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的一般性教学策略:通过感性复活、移情体验、“文”“意”交融、真说多写等策略,追求思想和精神的自由,追求主体的和谐发展,追求言语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梦圆飞天》,我敏锐捕捉到文本中关于十秒钟倒计时的描写,将学生的目光引到极易被忽视的这十个数字上:文中从“十”一直写到“一”,通常情况下,完全可以将中间的数字省略,为什么要将十个数字全都写出来,是不是画蛇添足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现场的情境去思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样贴切的表达能凸显人们紧张的心情,更具现场感和真实感。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我完全抛开课文内容本身,而是引导学生从“如何将观点说清楚、说明白”的视角去阅读文本语言,在语言文字之间反复行走,借助具体的表达形式体味“选择典型事例”“正反论证”等易为学生理解吸收的表达方法。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我引导学生围绕“背过脸去”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当时的表情、动作,然后启发学生:“这样写更具体,更有画面感,课文为什么不写?到底该不该具体地描绘出来?”经历一番辨析之后,学生顿悟:有意的留白,给读者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更能真切地感受爱大黑骡子,但是为了战士们,不得不杀大黑骡子的痛苦、复杂的心理活动。

“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的语文课堂,循着“表达本位”的路径前行,让我的课堂更具生命活力,更具开放性,呈现出蓬勃的气象。2010年5月参加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执教《灰椋鸟》一课,我大胆践行“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的主导思想,引导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言环境中展开扎扎实实的言语历练,将学生完全置于言语实践的前台,去读语言、品语言、学语言、练语言、用语言,整个语文课堂洋溢着师生“倾诉”“应和”的情意美,飘散着师生咀嚼文字精髓、感悟语言魅力的浓浓的语文味——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句子写得生动形象,把它圈划出来。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读——“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这一句话中的“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写得非常壮观,形势非常壮大。

师:好一个壮观。

(板书:一批一批 浩浩荡荡)

生:我找的也是这一句。我觉得这样的画面都在自己的脑海里了。

师:我觉得你是真正理解了这一句话。

生:“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我觉得这一句写得十分生动,特别是“倾诉”这个词语让我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板书:倾诉)

师:假如你是灰椋鸟,你会向同伴倾诉什么?

生: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

生:有意思的新鲜事。

生:飞在空中见到的人类做的一些事情。

师:这些内容写出来,会更具体更生动!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呢?

生: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生:不写出来,想象的余地更大了。

生:如果都写出来,就没有意思了,神秘感也就没有了。

师:说得多好呀!这是有意的“留白”,更有表现力。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词语,也像“倾诉”这个词语一样表达着鸟儿的情感呢?

生:应和。

生:呼唤。

(板书:应和 呼唤)

师:“呼唤、倾诉、应和”这些词,本来是人的动作,没有感情,但这些普通的词语,作者用在这儿,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所以这句话也就有了感情。普通的句子,因为有了作者大胆的想象,而变得多么富有情趣。你们再读一读,体会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彩。

…………

课堂气氛活跃,浓郁的语文味漫溢,这节课获得全场所有参赛选手课堂教学的最高分,并脱颖而出,最终获得特等奖。课后,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平凡中显匠心,平实中有深意,是一堂扎实厚重的语文课。陆老师引领孩子们在深幽的言语意蕴中浸润,在深邃的言语意趣中徜徉,在深远的言语意境中沉醉,教学思想极其鲜明,教学效果极其显著。”

《灰椋鸟》的教学,进一步增强了我的信心,更加坚定了我十多年来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和实践,坚定不移地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内容铺展教学画面,将教学推向纵深处,从而引导学生亲历探寻言语秘妙的快乐之旅,为我个人教学风格的锻铸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追求高品性的教育科研

(一)钻研“个人课题”

对于教育科研,我一直怀着一颗崇敬之心去正视它、观照它,因为我坚信教育科研的力量,坚信它是教育教学的引擎。当南京市教科所策划极具个性魅力的“个人课题研究”时,我便积极响应,期期参与,步步实践,提升了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的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总结的能力。我将个人课题的研究主题与自我的日常语文教学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个人课题引进课堂,以一年的时间为一个周期,确定每个月的突破重点,邀请名师及一线教师走进我的课堂。研究中,我积累了大量的过程性资料,自始至终将研究融于教学之中,有力地促进了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在真实的研究中,我创建了非常适合一线教师操作的《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三点一路,自主互动”的教学模式》,“三点”为开始阶段的切入点、中间的语言训练点、结尾的迁移点形成一条发展的线,“一路”为编者的编路、文本作者的文路、学生的学路、教者的教路融成一条和谐的路。将“三点”与“一路”巧妙地熔于一炉,形成一个既有固定教学结构又能创造发展的有机体。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操作策略。它是实现“自主互动”这一目标的有效抓手与途径。

(二)践行“个性化备课”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路径。在我看来,它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够促进教师永远不停地去思考,去追寻现象背后的本质。

近年来,我突破传统的备课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化备课。这项研究得到了特级教师、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戚韵东校长的大力支持,让我深受鼓舞。我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备课思维从容行走,在自由的备课空间里自如地渗透个人的教学主张、挥洒个人的教学智慧,为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无尽的可能,开启了个人专业化成长的强力引擎。我摒弃传统备课的条条框框,将备课的重点放在“关键教学环节的精心预设”“课堂教学活动的精确记录”“课后教学反思的精深剖析”这三个方面。我认为,个性化备课的前提是“精备”——经历细读文本、精心备课的过程;特质是“个性”——使得课堂灵动、富有生命气息;发展是“沉思”——让个性化备课之路越走越丰盈。鉴于此,我构建了彰显个人教学气质的个性化备课模式,具体做法是:脑中——充分进行常规备课的设计;书上——对文本关键之处的预设记录;心里——进行超越性的自我反思。

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第二、三自然段后,我首先对课堂教学中的实录进行集中处理,接着又围绕“以词带段”的教法进行如下的反思:

“蓄谋已久”一词的开掘,就似一眼活力四射的泉眼,不停地向外冒出情感之泉、意义之泉。可以说,这就抓住了文本的关键之处、传神之点,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奇效。在“提领”的过程中,巧妙地将第二、三两个小节的内容串联、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丰盈的圆球,折射出绚烂的光泽。在“整合”的过程中,自然地丰富了“蓄谋已久”的外在形象和内核意义,给这一词语赋予了情感,赋予了血肉,赋予了呼吸,“蓄谋已久”也获得了由表及里的生命体征。学生在一次次螺旋上升的体会中,深深感受到由“蓄谋已久”而深藏的日本侵略者的险恶用心和罪恶行径。这样的词语,是裹挟着情感、形象和意义立体进入学生的血脉之中、灵魂深处的。

通过“记实录—深反思—炼教法”的步骤,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将反思融入了教学活动之中,为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久而久之,教师个人鲜明的教学特色也会渐渐形成。

(三)点亮“反思周记”

反思,成了我的研究方式,更是实践方式。我反思教学过程,反思学习方式,反思“教”,反思“学”,坚持“每课反思”“每日反思”,并养成写“反思周记”的习惯,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思考、随感形成文字,呈现于个人的博客上。每到一个月的下旬,再将这些文章进行推敲揣摩,整理归纳,并最终定稿,再邀请专家予以指导。特级教师潘文彬一次又一次地对我的文章进行指导和修改,让我受益匪浅,也触发了我诸多的灵感。针对课堂提问的繁琐低效,我以《给课堂提问“通磁”“带电”》一文对提问误区的矫正提出相应的对策;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臃肿”“芜杂”“旁逸”等矫枉过正的现象不断出现,我又以《眼底尽是山水色》一文加以深入剖析;《从“被参与”走向“我参与”》一文理性洞窥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关键原因在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参与”的状态,通过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的参与学习活动,唤醒主体意识,强化生本实践,激意志趣,彰显整体效应,提高教学效率……2011年10月,因为对教学研究的热爱以及丰硕的科研成果,我被南京市教研室评为《南京市教学研究年鉴(2009)》年度个人。

追求高品质的语文生活

教了十多年的小学语文,获得过全国的教学竞赛大奖,也发表过上百篇的教育教学类的文章,更出版了个人的语文教学专著。学生喜欢我,同行认可我,家长信赖我……渐渐地,觉得自己的教学理念是新的,教学方法是活的,教学手段是优的,不免开始沾沾自喜起来。

突然有一天,收到了一封来自本班学生集体写给我的“控诉”的信:

尊敬的陆老师:

我们高度尊重您的教学劳动,深知您在为我们呕心沥血,更知道您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为此,我们都引以为荣。

但是,您知道吗?沉重的作业负担(不仅仅是语文)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就说语文作业吧,单单一项预习作业,没有20分钟绝对完成不了,再加上《补充习题》……我们渴望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期待人类精神食粮的滋润,可是,我们有时间去读吗?

最为要命的是,很多作业都是重复的、低效的、无用的。

您最能了解我们的心了,能否从您的语文开始,为我们“改一改,减一减”呢?

六(1)班全体同学 敬上

读完信,我完全震惊了!孩子们的话语如同一支利箭,深深地刺向总是自以为是的我。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可是看看当下的孩子,毫不夸张地说,童年正在一点点消逝,“童年恐慌”之说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做不完的题目,上不完的辅导班,考不完的竞赛,拿不完的证书……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小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憔悴,娇小的身影终日不停地忙碌,我的心里泛起一种说不出的痛:孩子们太累了,为什么不能给予他们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尽情地享受童年的乐趣呢?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一直频遭诟病,饱受质疑,归根结底在于教学偏离了“语文”和“学生”的跑道,大量重复低效的机械训练,扼杀了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天性和灵性。

鉴于此,我开始大量的调查研究,以学生的作业量为突破口,在深入细致的比照分析之后,我发现学生完全可以从机械重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于是,我勇敢地进行了“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的实验,将重心落在“海量阅读”和“自由言说”上,设法通过课内提效节省时间,鼓励学生大量地阅读优秀书籍,大量地进行说与写的言语性实践。

孩子们的作业负担轻了,脸上的笑容也回来了。实践证明,心系儿童,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源,就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书面应试能力不降反升,其阅读能力整体提高,1分钟默读速度达400字左右,习作表达也明显超出同龄孩子的水平,到了六年级,学生都能在35分钟之内流畅地写出500字以上的习作。最为重要的是,在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环境中,他们爱上了语文,收获了语文学习的信心,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过上了高品质的语文生活。

面对学生自然、自由、自如地成长,我时常在想:倘若我也随波逐流,倘若我不去做深入的教学研究,我也许永远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绚烂多彩的语文生活。

那封“控诉信”,我一直珍藏着,它时刻在鞭策着我要将儿童放在心坎之上,用不懈的努力和勇敢的变革去构建绿色生态的语文生活。

第7篇

一、关联词语使用误区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存在很多误区。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批改作文时,我发现有学生这样写道:“只有不畏艰险,就能克服困难。”很显然,他混淆了“只有……才……”和“只要……就……”这两个关联词语,造成了关联词搭配不当。

2.关联词语的错用。本该用甲关系却错用了乙关系,如:“他不但学习努力,而且成绩优秀。”“不但……而且……”表递进关系,而“学习努力”和“成绩优秀”显然是因果关系,学生在这句话中用错了关联词。

3.关联词语滥用。在不需要用关联词语的地方用了,就会使句子生硬嗦,甚至不能准确表达语意。例如:“小明由于对语文不感兴趣,因而对数学很喜欢。”这句话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没有必要使用关联词语。

二、关联词的教学方法

1.语境理解法。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关联词语呢?我尝试在一些练习中进行讲解,但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在一次比较成功的教学中,我发现了关联词教学的第一个突破口――在语境中理解。具体说来就是利用阅读教学,抓住课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加深学生对关联词的理解。

例如,在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讲到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在肖邦临别时对他说:“孩子,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无论……都……”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而是先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我提问:“肖邦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学生回答:“任何情况下!”“当他饥寒交迫时,当敌人威逼利诱时,当生命垂危时,他能忘记自己的祖国么?”“不能!”学生齐答。这时,我进行小结:“这就是说,任何条件都不能使肖邦忘记自己的祖国。‘无论……都……’就是表示条件的关联词语。”接下来,我要求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词语替代。学生由于理解得比较透彻,很快就说出“不管……都……”和“任凭……也……”这些关联词语。最后,通过用“无论……都……”造句,学生就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了。

又如,在《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有一个表示承上启下的过渡段:“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在这里“不仅……而且……”的作用非常重要。我先要求学生先结合上下文理解“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和“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这两句哪一句的意思更深一些。这样,学生自然就明白“不仅……更……”是表示一层比一层意思更深的关联词语,即表示递进关系。与此同时,我还提示学生,这是一个过渡段,请学生体会“不仅”说的就是“承上”的内容,“更”说的是“启下”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关联词语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使作文过渡得更加自然。

2.朗读渐染法。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它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它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朗读,尤其是大声朗读,就是最好的形式。

小学生掌握的词汇比较少,句式也很有限,因而学习的方法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多的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文章读得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刻,受到了感染。通过朗读,可以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

在日常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读书抓牢抓实,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发现:千法万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根本之法。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的潜移默化,从而形成对语言文字不再陌生的感觉。当学生不再为了写作文而挠头的时候,他们的语感就已经增强了,熟练运用关联词语就更是不在话下!

3.习作运用法。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将关联词语与写作联系起来,训练学生使用关联词语。关联词语的教学,对小学生,尤其是在中低年级学生作文起步阶段,作用十分明显。学生在理解关联词的基础上,由句到段再到多层次的组合使用关联词语,很容易灵活运用,并掌握成章成篇的习作技法。

例如,在教中低年级的学生作文时,我常用“对话接力作文,活用关联词语”的形式进行教学。即针对某一具体题目,根据需要,我常用一些关联词语或修辞手法,组织学生进行口头描述的共同思维活动。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命题作文《我的妈妈》,我先在黑板上写出几个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如果……就……”“不论……都……”“虽然……但是……”,要求学生作文中至少选用三个以上,且语句要恰当通顺,然后分组进行接力对话训练。以下是教学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你的妈妈长什么样?

甲生说:我的妈妈很漂亮。她不但长了一双大大的眼睛,还有两个浅浅的酒窝。

乙生说:我的妈妈虽然长得不是很漂亮,但是心地很善良。

此时师引导:妈妈“虽然……但是……”,该部分可以化为第二部分,即以启下为重点,强调妈妈的善良。

师:你们的妈妈肯定很爱你们,她是怎样关心、爱护你们的呢?

甲生说:如果我生病了,妈妈就会送我去医院。不论是怎样的天气,不论时间有多晚,她都会立刻送我去医院。

乙生说:如果下雨了,妈妈就会来给我送伞。虽然妈妈自己淋湿了,但是她一点也不在乎,使劲把伞往我这边推。因为妈妈这么关心、爱护我,所以我要好好学习,让妈妈高兴。

关联词语,看似不起眼,却能让学生尽量放飞想象,积极对答,看谁想象得最合理,说得最准确生动。这样先说后写,以说激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我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用笔划出自己写的关联词语。经过比较,我发现:没有要求前,学生使用关联词语较少或没有,句子简单;布置要求后,学生使用关联词语数量增多,句子连贯。即使有少数学生在写作中使用不当的,通过训练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习作更加通顺和有条理了。运用关联词语的句式,能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结构之美。

第8篇

人到中年,依然有很多不圆满,如同绘本《失落的一角》中的那只圆。不圆满,才有生命力。失落的一角如是,教育如是,成长也如是。23年,不算短的教龄,即使一路行走得磕磕绊绊,依然跛者不忘履,与教师职业执著相守,对语文教育依然热爱,恍如初见。

不因十年磨一剑,只因每十年我被调动一次。每一次调动,对我都是一种磨炼与提升。因此,我想以十年为一个阶段,来说说自己的成长故事。

第一个十年:修炼

当初,面对“丹阳师范”与“句容市高级中学”两张录取通知书,我因为喜欢着母亲的喜欢,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

19岁,我作为优秀师范毕业生被分配到句容市实验小学。这更坚定了我对教师职业的喜欢与向往。可是,喜欢并不能让我绕开初为人师的尴尬。

心怀喜欢与向往,总渴望演绎一次付出就能成功的教育童话。哪知,师者若水,水滴穿石。一个不起眼的习惯,需要我进行多次的强化,懵懂无知的孩童们才能初步养成。

心怀喜欢与向往,期望得到一个万金油似的永恒灵验的教育方法。哪知,师者若水,随物赋形。水无定形,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心怀喜欢与向往,却遭遇课堂组织失控的无助。于是,我把大嗓门当武器使用。但在发泄之后,我才发现大嗓门不仅不能震慑孩子,反而弄得自己元气大伤。渐渐地,我才明白,理直气壮不如心平气和一点。有时候,轻声或沉默更透露着威信。

心怀喜欢与向往,却发现教师不单纯是上课,每天还要处理很多琐事。于是,烦躁、焦灼甚至抱怨。慢慢地,我才知道要换个角度思考:每多一个任务,就多一份学习和证明自己的机会。我不再抱怨,只是静静地做着,慢慢形成一种忙而不烦的姿态,一种宁静而积极的心态!

心怀喜欢与向往,总渴望被快速认同。可那些自以为是的想法在现实面前常常不堪一击,我只有默默退回,宁静致远。

心怀喜欢与向往,总想有人来指个方向,走点捷径。但在那时,没有多少学习培训活动,更多的要靠自己去看、去听、去思考、去实践。

青葱岁月,十年沉潜。有喜有忧,有得有失,对教育的热爱却与日俱增。我是一个永葆童真的人,只有在与孩子清澈的眸子相对时,我才更加自信。不是每个人都能遇上适合自己性情与爱好的职业。我遇着,我珍惜。

第二个十年:拔节

1999年,句容市双语实验学校诞生了,校长是原句容市实验小学校长洪建明。他赴任的条件是要在实小选带几名优秀教师。我被选中。虽说工作关系仍放在实小,而且工资上浮20%,可离开自己工作十年的实小,转战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我极不情愿。一些朝夕相处的同事也舍不得我走。

没曾想,这次调动促使我加快了成长的步伐。我走上了教务处副主任岗位,从被别人引领到去引领别人,有一种被剥开了让大家审视的感觉。学校教师除了连我在内的5名教师是从实小挑选的,其余都是从全市教师中公开招聘,经过层层选的。在这样一个优秀的群体里,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为洪校长校务会上那句“教学上,你们只管向唐婉主任看齐”而拼命努力。

――走出“半个人时代”

博大方能精深。在这个十年里,我开始涉猎各类书籍。

虽然执教着苏教版教材,我却常常参阅着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汲取几家教材之精华思想,我们编印了汉语拼音校本教材,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教着语文,却常关注着其他学科,阅读着华应龙、张齐华等数学名师的书籍。以其他学科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我常会获得一种跳出语文看语文的清醒。

我对“边缘”书籍的热爱,纯属性情使然。专业的书我读,养心的书我也读。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无言之美》让我沉醉于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美学境界,不知归路;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娓娓与喋喋》《我的假想敌》等,让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陷入深深的思考……

相融则利。就这么读着、想着,想着、读着。教学时常常拈手即来,教《夹竹桃》,自然想起季羡林的《留德十年》《牛棚杂忆》,于是,由夹竹桃的韧性,联想到季老的韧性:留德十年,钻研梵学,坚持一生;“”遭难,受尽折磨,不丢信仰。

因为广泛阅读,课堂中逐渐少了些捉襟见肘的尴尬,常常能领着学生往阅读的高深处行进,在相互勾连中获得立体丰满的认识。

――清谈

清谈,不是为了完成当前某一个任务而正襟危坐,而是兴起而至,兴尽而返的随心交谈;清谈,不是借着别人家的那点事,张家长,李家短,而是你有一个好方法,我有一个好主意的相互借鉴;清谈,不是相互吐苦水,最后只剩抱怨,而是失落间的相互取暖、彷徨中的共同探路。

道不同不相为谋。很幸运,这十年,我遇到了一群“气味相投”、可以清谈的伙伴。我办公桌边的那张预备凳,一放就是十年。每当读到一些好的文章,总喜欢与大家一起分享。在对话过程中,经常能够厘清一些教学中原本模糊不清的观点,有时更会碰撞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点子。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交流,同伴们的星光照亮了我;你一言,我一语的智慧也启迪着我。

――与高手过招

李小龙,功夫高手。他说自己的武艺是在与高手的无数次过招中提高与成熟的。武艺如是,教艺如是。信息时代,与高手过招的机会很多,但在开始我并没有招架之力,只是一味地接招。对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我总是采取“拿来主义”。因为是直接拿来,常常导致“水土不服”。我感到害怕,名师山寨版总有一天会剥夺我创新的动力!因此,我开始辩正性阅读、反思性实践、原创性设计。渐渐地,我读懂了名师设计背后的思想。与高手过招,切磋教艺,不被俘虏。在课堂中,我找到了自己。

――不断地颠覆自己

熟路最好走,也最危险,走多了,就会陷入无趣的灰色教育生活中。要成长,就得不停地甩开过去,突破成长的瓶颈。我有一颗不安宁的心,不愿重复过去,喜欢挑战自我,总想寻找另一种智慧的存在。2007年5月,我获得参加省阅读教学大赛的机会,比赛规定的内容是《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我曾在镇江市的一次研讨活动中上过这课,获得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就在大家都为我有现成课例而感到幸运时,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走老路,看看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就这样痴痴地想,吃力地寻,直到赛课的前一天晚上,我才寻到以还原小诗创作为突破口。结果,赛课取得第一名。有听课老师称赞我:“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也有老师向我要教学案,我大方地把自己修改得密密麻麻的手写稿给了她。事后,网上对此课进行了点评,杂志上也有老师引用我的课例发表观点,而我自己整理的备课思考《寻一池不同的荷》则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那次的颠覆,实现了我教学生涯的第一次高峰体验。

――给心一个可以投靠的“园子”

我爱“折腾”,常给自己一个可以存放心灵的“园子”。记得刚开始工作时,赵清正校长跟我讲述他是怎样挑灯写作的故事。也许是受他的影响,我把对教育的热情与思考浓缩在一本本笔记中。在笔记里,我可以写下对教学的思考;在笔记里,我可以哭,可以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滴的思考与记录,成全了几十篇教学思考的发表。随着那些文字,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生命此在的丰富表情、一些生命拔节的声音,就如生命琼浆般流淌在我成长的历程中。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读来,个中滋味冷暖自知。也是这些文字的熨帖,在我遭遇失败时,总能放下,保持乐观。因为放下,我一次次走出哀怨,找准下次出发的起点,拿出“行行重行行”的勇敢与魄力,依然快乐地、忘我地行走在语文教育之路上。

在这十年里,我成长着、收获着,生命呈现出自由洒脱的状态。

又一个十年:崇明

2010年,句容市崇明小学建成,我的又一个十年也随之拉开了帷幕。

得知被调到崇明小学,我还在东北师大参加省特级教师后备培训班培训。同学笑侃:崇明小学在崇明路上,可是校名中却没有路,说明崇明小学没有出路。也有好友相劝:已经四十岁了,还要一切从头开始,多累!我也犹豫了:就这样还算优秀地教教书可以了,何苦还要换一个新环境再打拼?

就在我打着退堂鼓的时候,一段话点燃了我勇敢向前的热情。“的确,崇明小学的校名里没有一个‘路’字,但我们绝不是无路可走。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原点,放眼望去,似乎没有一条可以依循的路,但只要我们大胆地迈出一步,就有了我们自己的路。关键是我们用怎样的心情、用什么样的举动迈出这第一步,赋予‘崇明’这两个字更深更丰富的内涵。‘崇’在汉语字典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高的意思,意味着我们在这里将是一个高起点。另一个意思是‘推崇、崇尚’,我们推崇什么,追求什么……”校长曹慧的慷慨之声,让正处迷惘的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有了方向。是啊,我又站在了人生的另一个高起点上,未来将追求什么呢?既然是“崇明”,那么,自己所推崇与追求的教学思想也应该明朗化。一直以来,我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缺乏鲜明的中心主张。当我说出自己的困惑时,曹校长又一次点拨着我:“你的思想早就存在,只不过你没有发现。好好努力,准备申报省第十二批特级教师吧。”特级教师,那只是我心中珍藏的一个羞涩的、遥远的、不能向别人提及的梦。我从来没想过,也从来不敢想,自己可以申报特级教师。我知道曹校长是在鞭策我,推我不断向前。这次评特虽然遗憾地失之交臂,但梦想的种子却在曹校长的鼓励、师傅的引领下生根发芽。

说起师傅王笑梅老师,我满心地愧疚。2009年,在句容市实验小学张双林校长的努力下,经《江苏教育》编辑部的牵线,我有幸拜王笑梅为师。可是,因为自己天性慵懒,也因为自己没有取得什么骄人的成绩而觉得无颜见师傅。那一次见面,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见面。令我感动的是,千里之外的师傅并没有计较我的无礼,反将我时时挂在心上。她有了新作《嬉乐作文,让儿童乐并成长着》,不忘寄给我学习;我有了困惑,一个短信过去,她很快回复,认真释疑。

受师傅努力建构“童性哲学”的启发与影响,我发觉自己也正在语文课程中践行“以儿童的方式抵达儿童的心灵”。工作中,我坚持用自己撰写的“每周有约”“师生小故事”和孩子开启心与心的对话。一次次朴素的对话,因为切合了孩子的成长节奏,而拥有生命的温度;一个个师生间发生的真实小故事,启蒙着一颗颗混沌的心灵。我将“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呀”常常挂在嘴边。上《乡下孩子》,我对他们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呀,也是个乡下孩子。”于是,雨天捉鱼,放学割猪草的童年糗事一一道来,以至下课了,他们还追着我:“老师,你们没有家庭作业啊!”“老师,你们还玩什么?”冬天到来,孩子们在走廊上无序地追跑,我说:“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呀,常常会玩挤油游戏……”于是,我们的走道里多了一支“挤油”的队伍。孩子们跳绳只是干巴巴地跳,我会演示自己小时候的花样跳绳……

自己的真实故事,也常常成为砥砺孩子思维的素材。“天上风筝飞,地上娃儿追”“拉钩按印,谁变谁小狗”“复习时光也浪漫”“别冷落她”“好书漂漂漂”等以“葵花朵朵向阳开”为主题的语文学科系列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没有绚烂的舞台,还是那间普通的教室;没有聚光灯的闪烁,却有孩子晶亮的眼神。一次次学科活动的坚持,朴素,却滋养着孩子的心灵。

面对纷繁的教学,我始终保持一颗单纯柔软的心,力争站在学生的立场来寻找新的生长点。于是,朴素的课堂时常收获孩子“咦,我怎么没想到?”“嘿,太有趣了!”“哦,原来是这样!”的灵动之音和丰富表情。

第9篇

关键词:小班教育;儿童多彩学习生活;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A-0033-05

一、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研究缘起

(一)基于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基于儿童身心发展。首先,儿童是多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个性,我们要对个性迥异的儿童实施不同教育。第二,每一个儿童自身是多彩的,他们各自的素质、发展可能性都非常丰富,这也决定着教育必须是多元的;要针对儿童以感性为主的特征,给儿童多方位的刺激,激发他们某一方面或多种发展潜能。第三,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融会形成新的多彩,我们要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有规律,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机会,儿童一定会发展得更精彩。我们追寻儿童多彩学习生活,不仅是基于学校本身的一种现实,更是基于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二)应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理论也告诉我们:任何学习,不经过儿童的内化和吸收,是无意义的。我们强调“学习生活”,而非“教学生活”,就是因为新课程所依据的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育要以儿童为本,要以儿童的学习为本,以学定教。因而多彩学习生活课例研究,要从儿童出发,站在儿童角度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既然是以儿童为本,我们面向的就是每一个儿童。每一个儿童又是不相同的,所以每一个儿童的学习生活也是不一样的。由此,我们要面向每一个儿童设计多彩学习生活,这也是“多彩”的应有之意。在儿童与多彩学习生活中自觉形成儿童观,课程改革就能逐步走向成功,“儿童发展”也会从理想逐步成为现实。

(三)聚焦“四色学习单”的文化生长

2009年初,我校以小班化教学为背景,立足课堂,构建了以“四色学习单”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四色学习单是用四种颜色鲜明标识的,四种颜色可以代表不同的学习角色,可以分成不同的学习内容等。四色学习单在研究中不断发展,它由最初的四色作业单,生长为四色任务单、四色交流单、四色探究单、四色创意单……成为学生多元适性成长的文化载体,其所蕴含和表达的教育理解在于――每一名儿童都是独特的、个性的、精彩的、亮丽的,每一个小组都是独有的、生动的、变化的、美好的。[1]可以说,我校课堂研究中颇具特色的四色学习单,正悄悄地生长着为儿童设计多彩学习生活的教学文化。

(四)突破小班化探索的研究瓶颈

虽说很多学校加入了小班化研究行列,但关注的多是理念建构和教师怎样“教”,对儿童学习生活尤其多彩学习生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小班化最大的优势在于,小班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小班化是一种班额的变化,更是基于班额变化的一种教育理念、行为的变化。针对小班化和小班化教育之间存在的距离,我们提出“面向每一个”的教育理念。多彩学习生活就是让每一个孩子过不同的学习生活,而小班化教学环境下,就可以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多彩的学习生活,小班化教育就应该建构儿童多彩学习生活,小班化教育能更好地实现多彩学习生活。我们作为小班化教育示范学校,有责任、也必须引领儿童过好多彩学习生活。我们的课题就是以小班化教育为背景,立足课例研究,研究“儿童多彩学习生活”,推进学校小班化教育的发展。

二、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内涵与特征

小班环境实际指的是小班化教育的背景。小班化环境是在常态化的学习与生活中,关注“每一个”的环境,重视“这一个”的环境,融合“我们的”环境,是散发浓浓“儿童文化”味道的环境,是儿童尽各自所能“生长”的环境。[2]可以说,小班环境是内涵丰富的环境,始终追求每一个儿童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目标,始终追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儿童的发展。

儿童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基于儿童个性化学习的特征,通过生动、精彩、适性、快乐的教学组织,和多层次、多渠道、多平台、多形式的学习情境,使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个性化发展。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不能局限于教室,可以走出班级,走出校门。儿童学习生活不仅有集体的生活,还有个体的生活;学习生活本身不只是上课的生活、作业的生活、考试的生活,还有发展兴趣、张扬个性的生活。

课题组从儿童的角度、生活的角度、学科的角度等多个方向进行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特征的研究,认为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内涵特征是有童趣、有意义、有选择、有个性。这四个“有”的逻辑关系是递进的,是有内在关联性的,多维的关系也促进了儿童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有童趣”指小班化教学要站在儿童立场,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激情,引发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人去领悟、去探索,使学习生活充满趣味。

“有意义”是指多彩学习生活是一种以素养为核心的学习。学习者在学习生活中全身心投入,不仅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情感和人格也获得了丰富和完善。

“有选择”是指儿童在多彩学习生活中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由选择能让人身心放松,更好地投入学习。

“有个性”指教师应尊重儿童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儿童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研究载体与分析

(一)课例的呈现与分析框架

“课例”是研究的抓手,它以攫取实际发生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通过对教学问题和教学现场的再现和描述来揭示教与学的改进过程,讲述改进背后的观念和认识。儿童的学习生活融合在一个个鲜活的课例之中,课例研究承载着对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分析与思考,同时也更有利于推动儿童的多彩学习生活。

1.课例研究的类型

(1)问题呈现型: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学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设法找到恰当的理论和策略来解决问题,以问题唤起反思和变革的行动。

(2)经验分享型:强调利用故事和叙事来获得知识和沟通能力。整个课例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资源、开发资源、拓展资源、共享资源的过程。

(3)理论验证型:尊崇理论价值,认为教学是将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际的结果,课例为印证理论、检验理论提供了实据。

(4)研究反思型:课例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课例真实地记载了教师成长历程,其中包含甘苦与困惑、迷茫与挣扎以及反复探寻之后的豁然开朗。

2.课例的分析框架

课例分析由以下四方面的要素构成:

(1)主题与背景

课例是一个个真实的教学案例。首先要交代背景,然后要阐明研究问题,即研究的主题。这个主题应围绕“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来确定,要有现实的研究价值,切口要小,便于掌控和深入。

(2)情境与描述

课例研究基础是课堂教学实录和对实际教学过程的描述。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反思几方面,描述课的改进与变化。其中,可以有选择地运用《汉口路小学多彩学习课堂观察表》等,做定性定量分析。此外,还可对课堂教学中的轶事和突发事件等,采用教育叙事手法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客观、生动。

(3)问题与讨论

围绕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特征,结合课堂观察中所发现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执教老师有什么困惑或两难的问题,师生之间发生了什么冲突,不同学生之间有何不同意见等,所有这些问题是如何发生的、怎样解决的,都有必要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在此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对关键片段的分析和讨论。

(4)诠释与研究

对课例的解读,除了具体的描述,还需要对其核心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和理性的诠释。课例研究试图以课说法,发现和提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核心问题。比如:在研究设计中是否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符合儿童个性化特质的学习任务与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体现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四个有”。

(二)课例的深度分析

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学习生活的多彩,是从一节节多彩课堂开始的。我们着力通过一节节课例研究,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彩学习课堂。多彩学习课堂以儿童学习活动为中心,围绕儿童实际需求,创设符合儿童个性化特质的学习情境,提供多种参与机会,引导学习过程;通过恰当评价和反馈机制,帮助儿童掌握学习过程,督促有效学习的发生。

课题组收集的课例覆盖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多彩社团课程。全校1-6年级所有教师参与课例研究,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从“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四个要素进行课例研究,我们的研究步伐正行进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班背景下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创新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以单纯应付考试取代全面发展,以单一的学习成绩作为判定学生发展水平的最终标准,以牺牲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获取测验卷面的“成功”等,使得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枯燥单一。我们通过一个个研究课例,努力做到:

呈现多种教学资源,创意多彩课程。如南京大学和我校仅一墙之隔,我校教师共同编写的《小学・大学》微型图本,即充分发掘南大“人”的资源和“物”的资源。其中《校训》一课,教学前,先让学生去南大采访,了解校训的由来和变迁,并与我校校训比对,形成问题。上课时汇报讨论:我校校训和南大校训的关联,再上网搜索其他大学的校训,说出感兴趣的校训以及原因。从众多校训中感受什么是校训,为什么要有校训,能否为自己的家庭和小组设计家训或组训。最后进行口语交际《家训或组训诞生记》。这一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调查、研究、发表观点,学习资料丰富、学习方法多样,学习所得多元,彰显了教师利用地域资源进行课程设计的功力。

设计多样教学形式,创意多彩课堂。如从同课异构对比中寻求更有意义的学习、从走班制让学生感受不同老师的教学个性……课题中期汇报时,尝试由三位老师同上一节课《南大的建筑》。三位教师根据学情,提供便于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一节可选择的课例研究就诞生了。本节课尝试将课堂交给学生,选择相同学习内容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分别由三位老师指导“建筑文化组”、“数学测绘组”、“美术创想组”的学习。让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师生在一种互助形式下完成教与学。整节课体现课堂学习的选择性,彰显了学生个性,展示了有趣的多彩课堂学习生活。

建构多种教学样式,创意多彩生活。老师们在研究中创造了多种教学样式,体现了鲜明的教学个性,给学生的学习生涯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如周婷老师的“情趣导引―美读浸染―个性绽放”的魅力语文,王蕾老师的“尝试作画、不断发现”的教学思考,朱静老师的“你动、我动、大家动”的律动课堂,徐皓明老师的“四色分层 五步教学”模式,何世民老师的“多彩 丰厚 灵动”的风格……都是以追求学生自主发展为教学目标,在缤纷多彩的课堂中,学生的个性空间得以放大,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愿望能够因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不断得到唤醒和强化。

2.小班背景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建构和践行

学校除收集整理所有老师的课例,还在学生中开展了以“我们喜爱这样的美丽课堂”为主题的课案书写活动。从学生写的课案中发现,学生对开放的、形式多样的课堂很喜爱,尤其对以“四色学习单”为组织形式的课堂活动更加偏爱。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构建民主平等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促进学生获得自由、全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从课例分析和学生的课案中,我们也可以窥见:

有童趣皆有可能。如苏教版第二册14课《鲜花和星星》生字学习,“真”这个生字是难点。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来看,低年段儿童空间直觉虽有相当大的发展,但是直觉的精确性和分化性发展水平不高。[3]基于这样的学情,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真”就像一个“斜带十字小帽,身穿条纹上衣,脚蹬八字小皮鞋”的娃娃。这充满童趣的比喻,调动了儿童的有意注意,儿童在趣味性学习活动中准确掌握了生字词的书写。

有选择才有个性。小班环境下的课堂,更能体现教学的灵动,这种灵动给师生营造了一种可以选择、彰显个性的多彩课堂学习生活。对学生来说,一次自主选择意味着增加一次塑造个性的经历。如张璇老师的课例《Food》一课,老师将学习分为了课前活动与课堂活动两个部分:

【课前准备】在前一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相应的小组,课后进行了调查研究活动。

红:Find some photos about the food at the Food Festival.

黄:Find the English names of these food on the Internet.

蓝:Introduce what they are made of.

绿:Show all of these in English.

【课堂活动】学习小组用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形式来展示。

这样的设计为儿童营造了有选择的学习生活。课前准备的四色讨论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通过这些主题进行分组活动。课堂活动中的成果展示环节,学生通过多种学习形式,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凸显个性化学习的成效。这一过程,学生各显神通,自主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以提升,课堂也更加生动。

有意义成就发展。当然有童趣、有选择的课堂并非一味追求“趣味”和学生自愿,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以学习者学习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寓教于乐”,也才能真正实现多彩课堂的价值追求。

如《分数除法教学》一课,看似内容简单,其实对学生思维水平要求很高。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数学体验活动:“9/10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可以做3件,做一件要多少米花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画一画、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计、求解、比较、分析、交流、验证、归纳几个环节,从而真正领会分数除法计算的科学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上课例让学生经历、体验,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里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发现,自信地表达,快乐地运用,让数学生活充满理趣,正是对理念新课程的有力佐证。

3.小班背景下学校办学理念的验证和丰盈

课例研究的背景是基于学校课堂特色“四色学习单”,在研究中,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四色教育”的构想。四色教育中的“四色”可以指红、黄、蓝、绿四种颜色,也可以泛指四种颜色的共同体、融合体。“四色”其实是多色、多彩,寓意不同人的不同本色和天性,寓意在教育过程中人在人和人、人和环境相互交融中的成长与变化。“四色教育”承认和重视“人”的先天个性与差异,又重视后天教育教学对“人”的改变与提升,由内而外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应然状态,体现了我校小班化教育“在这里,每一个都重要”的价值追求。“四色教育”即在充分尊重学生天性和差异的前提下,通过丰富多彩、不断生成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为学生打造充满童年梦想、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

“四色教育”是“四色学习单”的提升与超越,是一个具有校本特点的教育概念。它是在前期关于四色学习单的教学研究中,和现在进行的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课题进程中,融合学校文化的梳理与反思,自然生成的一种教育形态,是学校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代表。它为学校小班化教育的高品位、高层次发展提供了策源与愿景,是学校下一步发展的整体设计,必将促进学校办学品牌的形成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全体师生的共同成长。可以说,“四色教育”是学校课题研究进入新阶段后的理性思考与愿景构想,更是学校小班化办学新的规划与行动纲领,它倾注了汉小人无限的教育真情与教育智慧,进一步丰盈了“在这里,每一个都重要”的办学理念。

四、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研究成果与反思

一是深化了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认识。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引导和建构老师们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力图深度改变课堂、改变教学,真正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小班化教育环境,努力构建儿童多彩学习生活。

二是撬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变革。在研究中,以“儿童多彩学习生活”为抓手,形成了适合小班课例研究的呈现与分析框架,催生了教师研究方式的嬗变,撬动了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变革,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是促进了学生的生动活泼的成长。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在有童趣、有意义、有个性、有选择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投入教学过程,品尝获取知识的愉悦,师生在多元、多向、多层次互动中释放天性、彰显个性、快乐学习、自由成长。

四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文本材料。围绕课题前期研究,出版了五本专著――《魅力语文》《四色学习单文化生长》《边玩边学语文》等,还有《小学・大学》《花样可乐・健身足球》两套校本教材,其中《四色学习单的文化生长》一书获得南京市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校本教材《花样可乐・健身足球》已于2014年11月被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收录在校本教材15项推荐共享名录中,《小学・大学》微型图本的创意实践被《南京日报》《扬子晚报》报道。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课例不断推向省、市内外,让兄弟学校老师分享。数十篇论文、课例获省、市一等奖,多篇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期刊上,其中三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学校形成了论文集《儿童多彩学习生活:一种校本化的理解与认识》与课例集《伴随儿童的成长脚步》。

当然,我们的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

我们的一个个课例是属于课堂的,同时也是学校四色教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让“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课例研究”成为文化脉络的延续、创新和生长?这是我们一直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例研究的呈现与分析框架还不能完全凸显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特质,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在研究中发现,现阶段我们对儿童多彩学习生活内涵的理解与把握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婷,叶海豹.四色学习单的文化生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