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4 10:28: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职业教育的思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师 教学 课堂之外
素质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思维模式的转变,任何教育都有是否适应时展的要求,是否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否符合教育规律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此才能收到实效。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以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基础,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
关于如何在技校中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素质教育重在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
素质教育不是外在强迫灌输式的教育,而是引发学生潜意识之中向上的追求、创造力和思维力的教育。人自有许多潜在的能力,这是人类在几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发展、强化这种能力,而不是压制它。在一项“O”是什么的测验中,学龄前儿童的答案有几十种,中学生十几种,而大学生则只有几种。这一现象说明什么呢?它说明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正在限制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机械的、被动的接受型的思维一旦形成,人自身的发散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会受到压抑。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心智,使学生固有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一个故事:一个仙人想奖赏一位虔诚的信徒,于是他随手一指,石头便化作了金子,但信徒却不愿要那块金子,他想要仙人点石成金的手。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师也不应只把“金子”给学生,而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点石成金”。技工教育的重点就在于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比传授
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比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
二、教师与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最终都要通过学校校长、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组建一支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教师队伍,这是国家提出的一个十分明确和正确的要求。实现素质教育最终目标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教育变革”都是以人的活动来实现的,特别是教师的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把握教师的心态和需求,激发蕴藏于教师中的巨大改革热情和积极性,是保证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投入,离不开学校领导的英明决策、科学领导和合理安排。因此,转变观念,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全部教师的基础。”因此,教师不仅要在专业上让学生信服,在人格、品德上也应该让学生觉得可信赖,当然,教师也是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最起码,要达到较高层次,方可为人师表。
除学习现代最新的科学理论和教育理论外,教师还应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知识,并把所学知识与自己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钻研业务,潜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讲究授课方法,掌握教学规律,以教授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教师还应具备动手能力、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指导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交际与交流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能力,更应注意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培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就和价值理念,从而逐步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现代科技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正常人格心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校也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继续深造――获取更高的学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培养良好的实际能力。同时还应关注和扶植一批专职或兼职的社会辅导教师,以帮助技校生解决社交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教学与素质教育
在课程的设置上,一方面,学以致用是技校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技校教学中应重点突出实习课,使学生真正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设置与社会学相关的课程,所有的技术都是需要通过人来运用的,只有人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良。
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看,要面对21世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面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就既要考虑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又要预测经济科学发展的趋势。第一,要求拓宽专业,设置专业要具有超前意识,专业内容要合理完整,从整体上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第二,加强基础,降低重心,强化通识教育,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普适性,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第三,课程体系的布局要求抬高起点,跟踪发展,提高知识的质量和文化素质。
从教学方法改革上看,要把讲授、辅导、动手、自学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新思想、新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求遵循少而精的原则,重视知识的简约化、结构化,让学生重点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结构、基本方法。教师更要逐步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资源优势,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我校在教学上采用了上课与实习各占一半的方法,有效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自学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掌握一门技术,仅靠学校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毕业之后要在本专业继续发展下去,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学生就必须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如此才能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所以,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四、课题之外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MOOCs;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
从2012年开始,一种名为“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以下简称MOOCs)的新型在线教学模式开始席卷全球,国内外教育界都纷纷对这一现象予以充分关注。当前,我国众多高校都积极开设MOOCs课程,2013年5月2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宣布加入edX;2013年7月8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加入Coursera,2013年也被称为“中国MOOC元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笔者以在线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了Coursera、Edx开设的四门课程进行体验,初步梳理MOOCs背后所蕴含的先进学习理念,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提出自己的思考,为职业教育的MOOCs推广及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MOOCs特点
MOOCs作为一种崭新的教与学模式,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在线教与学理念。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免费注册、自由选课。全球学习者都能够随时免费注册学习,学习者可以在网上浏览课程简介、主讲教师、课程安排等,选择自己希望学习的课程。
二是精细化课程设计。考虑在线学习持续性,每门课程通常为8到10周时间;基于信息加工理论,课程每次约5-15分钟,教师每周定期专门为MOOCs课程精心录制的教学视频,有的提供多语言字幕(如中英文)。基于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视频中会穿插1-2即时思考问题,系统自动判题反馈。
三是自主学习、互动研讨。学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授课教师通过E-mail及学员学习反馈信息监督或参与线上、线下的学习研讨活动。学员在线上或线下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主题互助研讨,并完成规定作业。
四是以测促学,自主考核。课程中会穿插1-2即时小测验,完成后才能继续进一步学习,课后教师会要求完成阅读和作业,并规定在线提交作业的截止日期。这些测试都要求学生阅读大量参考资料,并要积极参与讨论才能完成,有些课程通常还会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每周还有固定的教师提醒邮件和不固定的问题答复邮件。这些都给予了学生学习压力,保证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点
在我国,大家习惯于“职业教育”这个提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技术与职业教育术语》中,培养技能人才的教育称为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称为技术教育,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实际上包含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目前,MOOCs在高等院校发展迅猛,如果要实现姜大源研究员所提出的将职业教育学建设成与普通教育学“平起平坐”的一级学科,那我们就不能照抄高校的发展模式,只有将MOOCs与职业教育的特征相结合,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而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
1.强调实践性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强调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其课程设置中有实验、实习、实训等;推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理念;教学中有理实一体化、项目化、任务化等教学模式;对学生技能水平有较高要求,自始至终都强调实践性。
2.教学内容不同
职业教育突出的实践性特征也使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明显区别于传统教育。职业教育的内容必须要与行业、企业发展紧密联系,突出技术的工艺性、强调工艺流程规范性。在教学内容中对原理知识讲授较少,学生只需对基本的结构、原理进行了解,但需强化对技术难点掌握,强调技能熟练程度,教学中需要更强的直观感受和实践操作训练。另外一方面因各校设备不同,导致教学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例如PLC(可编程控制器)这门课程,就有西门子PLC、三菱PLC、欧姆龙PLC等不同设备,这也决定了职教的教材很难具备通用性。
3.学情不同
当前由于我国招生分批次录取制度和人们传统轻视技能技术工种思维的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是传统教育“淘汰”下来的,他们在很多方面与普高学生不一样。他们大多都不太适合传统学校的教学方式,不喜爱理论课程,喜欢动手实践;喜欢看课,看视频、动画,不喜欢听说教课;喜欢实力竞争,不喜欢分数竞争;想学,但不知道怎么学、不会学习;对于专业有些兴趣,但缺乏毅力恒心;害怕问问题等,这都要求我们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MOOCs对职业教育发展启示
毫无疑问,MOOCs的兴起,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一个人,无论是谁,通过一部电脑或其他上网设备、网络,就能学习和授课,而且可以与全世界的人们一起学习,通过学习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结起来,这是过去的人们难以想象的[3]。在线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个性化学习,而且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应该抓住这次教育信息化发展机遇,有所作为。
1.把教育信息化纳入职业院校发展战略中
当前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发展如火如荼,职业院校应当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到职业院校的发展战略之中。教育信息化不仅推动教育公平,也实践着孔子曾经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职业院校应将继续教育、行业入职培训、升学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学分互认、学生自由选课、自主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个性化需求。这不仅仅是教与学的问题,它涉及到职业学校管理与学分认证等一系列问题。
2.引导教师精细化设计制作使用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学情的不同,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采用视频教学,在职业教育中怎么强调Video的价值都不过分,实践性视频有利学生直观感受和模仿学习,碎片化的视频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机可以成为教学资源采集的有效工具,教会教师拍摄视频、简单剪辑、录音等技术,让教师学会在视频中增加字幕,或者在视频中用手写板在PPT上加批注等方式,采集制作资源为教学所用。同时也要引导教师将前期推出的国家共建共享教育资源、行业企业培训视频、工艺流程规范等开放教育资源引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借助这些开放教育资源,深化课堂教学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通过政策制定和榜样示范,帮助职业学校教师提高在线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将在线学习、混合学习以及“翻转课堂”之类的创新性教学模式,精心科学的组织课程设计,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实践之中。研究表明,人在网上的注意力在5分钟之内,微课程一般时长在5-15分钟[4]。精细化的教学设计不仅要体现教学的科学性,要符合教育心理学理念、充分考虑视频的规范性和可模仿性,还要体现课程中教师的激情,注重教学中情感的流露。通过精心准备的小测试,让学生简单明了掌握重点难点。
3.帮助学生掌握掌握在线参与式学习方法
由于职业院校国家共建共享计划的实施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的发展,加之教育部以前推进的“精品课程”建设等,学生在线教育的机会的确已经摆在了每一个受教育者的面前。但是,这种可能性要真正地变成现实,尤其是大面积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很多教师、家长对在线学习抱有很大的偏见,其主要原因就是担心学生学会上网、会沉迷网络游戏,教师难以管控学生在线是学习还是娱乐。
如何强制职校学生坐下来学习, 如何并将他们培育、提升为新一代网络课程的创造性学习者、高效学习者,这是解决在线教育成功的关键。通过教育引导和精心设计课程的吸引,强化学籍学分管理制度,采用教学平台信息的及时反馈与提醒,题库的随机考核等方式,逐步让学生能具备自我约束和调节多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在线协作的能力、顽强地毅力和吃苦精神等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4.多方合作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职业教育实质就是“面向职场需求”的专业教育,突出实践性教学,注重能力培养,体现地方经济特色。职业教育所对应的专业教育在生源、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过程、师资、教学资源诸方面有所不同。内容的多样性、规范性、新颖性,导致做好数字资源的工作量庞大,而职业院校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量已经不堪重负,只有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才能多快好省的建设好在线教育。职业院校只有通过加强院校合作、行业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将最新的行业、企业培训视频引入职业教育,才能达到多快好省的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5.实施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标准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数字教育资源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教师做的资源就像一粒沙子放进一堆沙子中,找不到、用不上。为便于课件检索和管理,需对每个知识点做元数据信息描述,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采用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制作标准。目前国内外远程教育标准很多,其中SCORM已成为实践上广为应用的网络教育标准[5]。Scorm是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对象参照模型)的缩写,是由美国的教学管理系统全球化学习联盟(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所制定的远程教育标准。由于其大量参考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远程教育相关规范,使得其符合远程教育的一般性规律;其遵守了计算机行业相关的标准,得以在技术上保障其实现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转型已经是时展的主旋律。耶鲁大学华裔教授陈志武先生在《教育不转型,国家只能卖苦力》一文中谈到:“中国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时期,尤其是经济领域面临很大的挑战。”中国的公司为什么难以建立品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也与中国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从历史来看,产业结构本身的变化跟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的变化总是相辅相成的,产业结构的转型与教育的转型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是建立在教育转型的基础之上的。将教育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也是国家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重要基础与关键环节。
那么,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职业教育应如何转型呢?笔者认为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和方向
一个国家的重点产业结构会左右其教育知识体系的构成,反之,教育知识体系的构成又会影响其经济产业结构组成。比如经济以制造业为主体,就需要有很多的制造类技术人员,如果服务业占优,就会需要更多的通识型人才。2011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职业教育也要向“中国创造”转型》一文中指出:“提升劳动附加值已成为全球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共同特征。而我国制造企业却大多集中于附加值最低的‘组装’环节。”这样的产业链环节位置,也就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定位在培养“组装工人”,教育侧重硬技术,在此环境下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想要从产业链的末端往上游转移面临着巨大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升级转型,“中国制造”逐步过渡为“中国创造”,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要想适应当前产业结构的升级给劳动力资源提出的挑战,职业教育就应从两方面进行转型应对。一是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统一人才培养与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按照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变化,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和个性发展空间的人才;二是要积极向创新和品牌经济转型,要侧重培养人才的思辨能力,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职业学校应增设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目前职业学校虽然也开设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但较之于技术课程,并未给予真正重视,教师或学生往往受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认为那些课程学习的好坏对自身影响不大,技术好才是真本事。
二、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学科、课堂”三中心是传统教育的基础和核心。要建立能够培养大量创新人才的教育体制,就必须挣脱传统教育思想的羁绊,推动由“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型,要完成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理论为本”转向“能力为本”。中国学生习惯了循规蹈矩地思考问题,不敢、不想也不愿别出心裁地去思考或发现问题,他们的大脑被修整得如同一台考试的机器。而世界上最杰出的人才不是如何精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而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在科学的每一次划时代的大变革中,起作用的无不是科学家们的异想天开,我们的学生恰恰缺乏敢想的锐气,缺乏创新的能力。
有人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概括创新能力,即寻求与发展信息的能力、加工与超越信息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自我反省与监控能力。要提升学生的这些能力,就必须调整教学方法和思路,真正实现教师从“主导”到“引导”的转变,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美国,教授如果要学生了解当地的气候,就会安排他们做一些研究,对当地每月降雨量、温度做数据采集,然后再计算、分析这些跟当地天文、地理情况的关系,然后讨论这些结果,再写出报告或答辩文稿。笔者觉得这样的课程项目研究与讨论就是非常好的一种训练。这样,学生寻求与发展信息的能力、加工与超越信息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都得以提高和发展。再比如,要培养学生自我反省和监控的能力,必须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或者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一切的态度。学生听到任何问题,都敢于去质疑、审视,然后看能否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在逻辑上或者事实上、数据上站不住脚。这种习惯看起来简单,但是对于培养独立的思辨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开端。
三、进一步创新德育模式,以“以人文本”的思想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对于学生的教育,德育应先于智育。因为“一个人智力上的不足可以用他良好的德行来弥补,但智力无法弥补道德的缺陷”。要立足社会,诚实、勇敢、谦虚、友善等良好的品格远比他的知识、技能、才华重要,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然而现有的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径却仍然流于传统与形式,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收效甚微。
我们知道,一个人对观念的接受和认同必须以与他本人情感价值观产生共鸣为基础,因此,单纯的说教或单向的教育必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建立“以人文本、相互尊重、温和沟通”的德育理念。我国台湾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家贾馥茗女士在其代表作《教育的本质》中提出人道教育要旨,认为真正的教育,其责任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要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因此,德育工作者更应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帮助其了解自己、分析自己、完善自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才是切实有效的。
四、摆正教研定位,转变学校科研的态度和风气
以上的一些思考笔者是站在学生培养的角度来说的,那么对于职业教育的转型,教师和学校本身的转型也是教育转型的基础和保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差异性更加明显,教育变革的要求更加深刻,学校教育对教师教育研究的要求更加迫切、更强烈。于是教师教育研究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师也不例外。这原本是要通过这种要求来激励教师自觉参与教研,努力提高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以不断培育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和技能,然而很多教师却片面地将教研当成职称评定或晋级的必要和无奈之选。于是教研活动变得功利化,教研完全流于形式或浮于表面。为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紧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发展之需求,来开展教研工作,深入企业,下工夫研究企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使教育研究真正从工作中来,再回到工作中去,使之成为教育创新的有力武器。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相应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作保证。再就是学校有责任引导教师科学合理地对已有的教研成果实行“拿来主义”,合理学习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样是教研的范畴,甚至比自己亲自开展的课题研究更有效,更值得提倡。
五、扭转学校行政本位化的倾向,形成健康与充满活力的教师晋升制度
在中国吏政制度的牵引下,不少学校存在着“教而优则仕”的倾向,优秀教师往往被提拔当领导,从此逐渐地淡出课堂,精力逐渐转移,一名优秀的教师从此消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呢?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评价或回报一名优秀教师的方式除了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最高奖励可能就是行政上提升了。根据马斯洛的人获得尊敬的需求层次来看,人们自然而然也就容易产生追求了。如果能够建立一种与行政晋升平行的教师晋升机制,让教师不必通过行政职务的提升而同样能享有受人尊敬的地位,可能就会使许多优秀教师不必舍弃专业,能够终身致力教育教学。
关键词 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形势;问题;建议;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40-01
江西农业职业教育是江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层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摇篮。作为直接服务江西“三农”的农业职业院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农业职业教育的国际与国内发展形势
1.1 国外农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多数农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例如法国形成了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以国家农业研究院为主体,农业科研机构作为补充。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着力发展农业教育,受过职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比超过70%。荷兰则实行农业免费教育制度,并规定农民在没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条件下无经营农场的资格。
1.2 国内农业教育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高考制度恢复,我国农业中专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农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时代,并且逐渐成为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北京、山东、江苏、浙江、辽宁、新疆等省市的农业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脱颖而出,一些农业类职业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行列。
2 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省份相比,发展缓慢,差距仍较大,没有一所农业类职业院校入围国家示范行列。这既有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原因,也有来自农业职业院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1-2]。
2.1 农业职业教育招生困难
部分人对农业职业教育存在固有偏见,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考生大多不愿意报考农业职业院校,导致农业职业院校的招生及发展受阻。
2.2 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由于投入严重不足,新型、先进的教学设备无力购进,导致农业类院校办学条件与教学设备落后,限制了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
2.3 农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农业职业教育各层次与类别协调度不够,重复办学情况严重,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农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4 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农村、农民需要有差距
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人才培养和农民技术需求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教育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理解不足。
2.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由于高等农业教育的科研投入较少、周期长、成效慢,许多科研成果难以直接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部分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及率等均已达到70%~80%,而我国仅为30%~40%。
3 建议
3.1 制定有利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
为推动农业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应完善农业产业劳动准入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联系,促使农业职业教育逐步规范化、法制化。
3.2 发挥政府在农业职业教育上的引领作用
在政策上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建立起多元化农业教育投资机制。同时,保证对农业职业教育有利的政策环境,充分考虑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并给予专门的政策支持。
3.3 创造环境,构筑农业职业院校人才通往“三农”的道路
自2014年开始,江西省推动了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工作,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落实不到位,因此要继续推动基层农技人员“三定向”培养工作,使培养计划真正落实到位[3-4]。
4 对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发展的思考
学院要树立“以基地强基础、以创业带就业、以合作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努力破解难题、消除瓶颈、谋求发展,加快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步伐。
4.1 加快转变思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面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形势,学院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融入到“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中去,切实发挥农业职业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中的重要作用[5-8]。
4.2 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争取政策,创造一切条件,加快重大条件平台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速度,建设符合农业职业教育需要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提升学院的办学治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4.3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组织开展内容实用、学习期限灵活、学习形式多样的职业技术培训。同时,逐步建立起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和创业指导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4.4 服务地方经济,改革专业结构
根据江西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同时结合区域特色进行专业设置,集中力量办好一批特色骨干专业,增强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4.5 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的宣传和教育,并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推进专业教师假期轮训制度,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努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5 参考文献
[1] 谷莘,杨世彦.国外农业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世界农业,2009(12):68-70.
[2] 卫,张琦.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外经验及其对皖北地区的启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16.
[3] 张丽.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和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4] 盛建军,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4-25.
[5] 李玮炜,贺定修,苏江.“政校行企”职教联盟实践探究[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25-28.
[6] 季琼,弓永钦.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促进作用研究:以中国报关协会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4(增刊2):25-26.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王秀珍(1977-),女,内蒙古包头人,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机车车辆系,讲师。(内蒙包头01404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50-01
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是中国工业化的一个必然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日益提上日程,职业教育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就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谈一些个人的思考。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职业人才尤其是高技能职业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已严重影响到企业、地方经济、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在新时期下,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每一位高职教育者面临的挑战。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需求,开创新的教育模式,进行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课程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果,因此,针对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力而有效?本文认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突出社会需求、职业需要
新时期下,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已严重脱离社会生产的实际需求,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不能完全胜任社会生产实际任务,无法保证社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亟待进行,然而在职教课改初期,我国多数高职教育课程的现状基本上是学科系统化课程的简化或压缩,这种课程模式可以向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所学内容与职业实践是间接的,或脱节的,这种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极大的偏差。因此,必须进行全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关键要突出社会需求、职业需要,由此可见,高职课改并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也绝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一个全新的、成功的高职课改,需要走下高高的理论讲台,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企业实践当中去,进行充分的考察调研,研究新时期下社会生产中真正需要什么规格的高职技能人才。以轨道行业为例,在新时期下,高速动车在国内快速蓬勃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作为高职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怎样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为这个新型领域培养优质的技能型人才?这没有实例可照搬,我们就必须走下讲台、走出校园,深入到高速动车的生产实践领域中去,考察调研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现归纳如下。
(1)产生的新岗位:动车组检修、运用、维护和管理工作等。
(2)岗位的工作任务:检修、运用维护、管理等。
(3)岗位的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4)岗位的能力要求:具有动车组检测、故障诊断与处理等实践技能。
(5)岗位的知识要求:具有动车组结构、原理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
(6)岗位需要的职业资格:动车组地勤机械师。
然后形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实践专家访谈,构建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和提炼形成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体系专家论证。
这种课程模式来源于生产实践,强调了社会需求和职业需要,因此这种课程模式培养的高职人才必然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极大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强调职业能力
传统的职业教育长期沿用本科教育模式,强调理论,忽略实践,完全违背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规律。因此全新的高职课程改革应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包括两部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是强调学生掌握该职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该技术的能力,它包括技术要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一定的经验累积,以及综合应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熟练程度等。职业关键能力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职业素养。由此可见,职业能力的标准完全来自于生产实践、服务于生产实践,高职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与社会生产实践相匹配?这就需要通过就业的导向作用,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转化为课程目标,由此形成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不再是让学生孤立、缺乏联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是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的跨学科的系统化知识和综合任务课程,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职业专门技术),又学会做人的本领(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既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有面向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优质的课程体系是高职课改的根本,然而如何有效实施一个优质的课程体系,这才是高职课改的核心内容。高职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施教的过程采用传统的“粉笔”教育显然远远不能达到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标准,这就意味着高职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体系的改革,更是授课模式的变革。社会对高职技能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是具有专业从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理论还要践行实践,由此形成一种全新的高职课程模式――“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模式。施教的过程中,在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的教授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典型任务作为驱动,寓理论知识于实践当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灌输和抽象的理解,而是通过“做”这一行动把“学”的痕迹留下来,作为评价“教”的实际效果。打个比方:教学生切苹果,要求:均分为二等分、三等分、五等分,以此类推,教授方法:第一,选择工具,第二,对苹果进行理论等分计算,第三,就是动手切苹果。传统的授课往往侧重于前两条理论的教授,对于第三条的实践环节基本就简化或省略掉了,这样的授课环节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显然存在严重不足,全新的高职授课模式是在前两条的基础上,更强调第三个环节,往往第三个环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怎么选工具、怎么拿刀、怎么切?授课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硬件环境,而且配备完善的评价指导体系,通过“做”来践行“学”,通过“做”的痕迹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这一教学指挥棒具体而实际,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用试卷的分数“纸上谈兵”,显得空洞而脱离实际。因此,“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模式是践行高职课改的一项有力保证。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职业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不等同于高等教育,就在于它更强调“职业”性,因此,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同时,必须把控好每所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投资和无端浪费,而且能有效推进每所高职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脚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产。然而每所高职院校怎样来践行它的“职业特色”?关键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就以铁路高职院校为例,它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更突出轨道行业特色,比如:机车车辆专业、铁道运输专业、铁道工程专业等行业特色类专业,相对于通用类专业,在进行课改的过程中应该给予政策性倾斜,真正体现出“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突出行业特色,促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真正为推动地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当前形势下,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高职课改也如火如荼在各个高职院校开展起来。然而,课改的同时,每一位高职教育者应该思索:怎样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一个优质的课程体系怎样践行得更有力而有效?高职课改怎样突出“职业特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线施教者,今天我们的思考,必将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向前发展的积极要素。
参考文献:
[1]薛伟,林彩芬,等.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评价的探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职业教育起源于西方,其演化和发展有着独特的经历。对于我国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而言,虽然已经有很多高校开始实践,但仍有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使大学生职业教育未能体现出其本意。我们需要进一步总结我国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同时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思考我国大学生职业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国内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存在的困境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就业依靠国家统一分配,生涯规划和教育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深化了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及高校开始实行收费入学、自主择业,生涯指导和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逐渐被人们重视。我国高校职业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处于初级阶段,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
1.第一课堂教学方面。第一,高校对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高校的职业教育工作仍仅在大四学生群体中开展,以个人完整的职业生涯过程而言,还没有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的要求。第二,高校对学生职业教育课程的参与度要求不一。一些高校没有做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缺乏针对性。第三,高校的职业教育师资不稳定。高校应当吸收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的人才担任教师,并且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使他们能够胜任高校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2.职业咨询工作方面。第一,高校的决策层还未能领悟到为学生开展职业咨询工作的意义,尚未健全职业咨询服务的职能,不能满足学生的咨询需求。第二,高校职业咨询工作应当投入相当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支持,高校应当对职业咨询师进行培训,完善相关场地的设施。目前,许多高校缺乏相应的人员编制及必要的经费,导致职业咨询工作的开展进程缓慢。
3.职业教育活动方面。第一,职业教育活动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许多高校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学校领导、老师、招生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有义务与责任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指导与规划,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还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第二,职业教育活动的功能不完整。许多高校将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等同,和完全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还有较大的差距。第三,职业教育活动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一些高校至今还无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和人员,大多数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培训,造成一边摸索一边前进,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局面,从而使高校的职业教育工作难以系统、高效、科学地进行。
4.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第一,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以课程教学、讲座报告等形式进行,特征是以“灌输”为形式的单向性教育教学,不能实现个人和职业相适应的目的,缺乏案例材料,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高校对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把握不敏锐。涉及原因众多,如就业指导人员和经费不足、信息封闭,但更多因素是不具备科学的人才信息和计划,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没有得到充分运用,使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严重不畅,相互的认可度较低,从而导致求职失败。
5.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方面。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没有支持系统的保障,缺乏必要的创业辅导,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较少。第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定位不够清晰,缺乏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绝大多数大学生以功利化心态对待创业,和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实质精神不相符。大学生多以感性的创业思想为主,缺乏一定程度的理性思想,对创业能力及品质的要求缺乏足够认识。第三,高校未能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的必要作用,创新创业指导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设置较形式主义,受教育者较少,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学习氛围。
二、国外大学生职业教育经验的优势之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明确指出:“学习和职业方向指导,应看成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和职业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1.第一课堂教学方面。第一,赋予课程学分,拓展课程类型。30%的日本国立大学的正式课程体系中已经纳入了职业教育课程,并且使职业教育课程获得了一定的学分,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企业见习课程、就职课程、生涯意识形成三大类。在加拿大,200多所社区学院和90多所高校在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职业咨询的同时,以无学分的必修课和有学分的选修课的形式为学生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第二,为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资源支持。英国里丁大学的《职业生涯管理技能》课程作为最著名的毕业生去向课程,这门课程的视频涵盖了200多个专业。诺丁汉大学除了向所有学生发放职业辅导手册外,还编写了法律、贸易、计算机等行业的求职手册,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2.职业咨询工作方面。第一,咨询队伍的构成体现了职业咨询的专业化。斯坦福大学的职业发展中心一共有21位工作人员,其中,参与职业咨询工作且具备硕士学位的工作人员达到了11位。在一正三副的组织结构中,主任和1位专门负责招聘市场研究工作的副主任每周保持着5小时的职业咨询时间,2位副主任在所有时段负责职业咨询的推广工作和服务工作。第二,在咨询方法上,主要采用前测、现场、后测的咨询流程。如马里兰大学,学生第一次来到咨询中心时会被要求进行先期测评。前测主要负责观察来访咨询学生面对的困惑和压力程度。在现场咨询时,咨询师会使用MBTI等量表,配合自主研发的价值观卡片,帮助学生解析面临的困惑。现场咨询之后,咨询中心通常会要求前来咨询的学生填写问卷,了解学生的反馈。第三,许多高校与职业界联系密切。美国的职业界将意见、建议等以政府和媒体作为中介反映给学校,从而对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影响。
3.职业教育活动方面。第一,高校将单向讲座与参与式专题讨论课相结合。在日本,专题讨论课通常由职业教育教师和学生用小组形式进行,这种做法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满足和尊重,以俱乐部形式活跃气氛,进行交流和答疑。接触式专题讨论课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场所,组织者可以利用模拟招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业界研究专题讨论会聘请的是工作在前线的社会业界人士和专业教师,可以和学生产生更紧密的互动。第二,高校十分重视校内与校外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以日本的立命馆大学为例,学校选择了450位学生作为信息的带头人,这450位学生来自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小组、专题讨论会等组织群体,这些学生作为学生和生涯中心的联系纽带,负责收集学生反馈、传递就业信息、策划生涯活动等。
4.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第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制度性。每年的4月份不仅是日本高校新生开学的时期,同时还是高校为大四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期。部分学校还将原本针对大四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针对大三学生。第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规范性。日本高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这门课的开设主旨在于为学生争取更多就业机会和职位,尽最大可能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学校的学生。日本高校十分重视就业率及为学生争取更理想的就业岗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包含的服务非常全面,例如,举办海外求职、法律实务、教师资格等专题培训和讲座,并且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第三,高校建立了毕业生反馈机制,便于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内容。在澳大利亚、英国和德国,对于毕业之前在校参加过职业教育活动的学生制作详细生涯档案,并且对毕业后的学生进行信息反馈和跟踪。
5.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方面。澳大利亚高校在归纳和总结创新创业指导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具有澳大利亚特色的创新创业指导工作体系。高校运用成熟的启发式案例材料进行课堂教学。在创新创业指导实务课程中,澳大利亚高校以众多真实案例材料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使学生对创业流程及新建企业的运作体系产生更现实的了解。对于案例分析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市场、研究市场、设计创业计划、评估市场潜力。进行启发式案例教学和指导,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培养创业动机,为以后独立创新创业活动做好铺垫。
三、增强国内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效果的对策
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教育活动中,政府制定了较全面的法律法规,投入了必要的资金,高校开展了积极的课程改革,完善了评估系统,同时随着社会各界的加入,构建了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理论,使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得到了丰富。可以看出我国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国应当完善相关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规范性方面得以提高,构建全面的大学生职业教育方式和内容,注重大学生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使家庭和社会有一定的参与度。
我们应当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个人应当自幼儿园时期到高等教育,甚至一直到职前接受教育,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理念是相符合的。例如,在美国,人们从幼年6岁开始就接受职业教育,强调各个教育时期职业教育的连续性,将职业生涯准备作为引导和线索,体现了培育综合素质的渐进性特点。目前,社会发展有其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其中少不了人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我国可以参考美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注重职业生涯准备时期的任务,打消职业教育仅仅作为职前教育的思维定势。我国在开展职业教育时,应当将职业教育当做基础教育改革任务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从纵向来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每个阶段,都必须含有职业教育内容,并且相互连续;从横向来看,以充分注重职业教育为基础,制定职业教育和一般教育相衔接的政策,将政策作为指引,使家长和学生在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方面产生渐进性认识。
此外,学校应当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建设,学生自从入学开始就应当接触职业教育内容,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特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接触各行业信息,对目前全球各类职业范畴进行基本了解,培养自身的职业理想。职业教育在学校内部的开展分为三个系统性时期:第一时期为职业了解时期,在这个阶段,重点在于对学生实施职业认识计划;第二时期为职业探索时期,在这个阶段,学校主要让学生借职业探索形式,掌握职业分类,并引导学生在职业群中产生尝试性规划和选择;第三时期为职业选择时期,在这个阶段,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集中研究自身确定的职业。
总之,国外高校的职业教育工作经验存在许多先进之处,国外高校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体系,保持了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同时,国外高校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最后,国外高校十分注重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为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为我国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建设提供了许多有利经验。
关键词:职业教育 改革 创新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必须在突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办学特色的前提下,改革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及体制等,开创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培养出适合当今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抓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企业急需具有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创新型性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适合当今企业工作岗位需要求的现代高技能工人才,职业教育必须改革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及体制等,开创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
2.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面对文化基础薄弱、层次差别较大、素质较差、学习兴趣又不大的这样一个群体,如何让他们成才,使之成为具有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创新型性高技能人才,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一现状迫使职业技术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革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及体制等,开创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
3.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是职业技术院校的某一专业的主课和重点课,在一定程度上,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决着职业院校专业水平的高低和培养技能人才的能力。职业院校培养的不是企业管理人员,而是一线的操作技术工人,针对这一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过程要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组织教学,所以我们要紧紧围绕教育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
4.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知识体系
要想让学生通过3至5年的培养达到上述能力,就必须根据职业能力标准规划好本专业的教学知识体系,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的规划要把握高技术、高技能,做到理论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实践型和知识型相结合。
4.1科学制定实施教学计划
做好实施教学计划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是认真做好专业课教学的调查研究,生源主要来自初中、高中、或职业高中的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并且自制能力较差,甚至有的职业学校为了强拉生源,只要报名不用考试就能录取入学,这就给教师在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要摸清学生的底子,研究教材,根据专业特点要求,提炼教材内容,按照“必须、适度、够用”的原则,删减偏难的内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性计划和教学大纲。
4.2合理设置教学模块
教学模块的设置要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关联的内容组成一知识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现场教学或模拟现场教学为主,突出技能训练这一主题。我们根据电气维修职业标准要求,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根据知识能力相关性,按照控制技术和工艺要求规划出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含有多个子模块,子模块再分解为若干课题单元。如:电力拖动控制模块中,含有电力拖动技术子模块、PLC改造继电器控制电路子模块,使PLC控制应用技术与继电器控制技术紧密结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PLC控制应用技术与继电器控制技术的关系,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再如:龙门刨床控制电路技术改造模块中,将PLC控制技术、变频器控制技术、文本显示技术融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模块的技术含量,增强了综合技能训练能力。
5.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路
5.1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培养技能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不宜采用“你教什么我学什么”,这一被动式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技能操作教学上,实施了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开展互动式教学,形成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我们在进行专业技能模块教学时,以课题模块为核心,由教师提出问题安排课题任务。在实施任务过程中,教师在传授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新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形成探究知识技能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5.2教学模式的创新
根据技能培养特点,我们将一些有设备条件的专业技术课程与专业实训课程密切结合,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使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协调统一,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模块确定后,教师就要以模块为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实践性、技能性模块安排在一体化实训室或实训中心,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实训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这一模块的教学任务。
5.3实践教学过程的创新
应当说,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层次,更重要的是与普通高等教育互为补充的一种教育类型。现在人们常把高职教育的特点归结为“服务地方”、“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或者“不是以学科为导向”等等,但其说服力是有限的,因为你很难证明普通高等教育不为地方服务,或不按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很多按学科设置的专业也对应于职业岗位群)、不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不相结合,或者只破了学科导向,而没有树立新的“导向”,等等。因此在理论上澄清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和研究内容以及知识体系等方面的区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是“职业技术”
尽管在许多情况下,高等职教与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在名称上是相同或近似的,如电子技术等,但事实上,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普通高校,专业名称常表示高校的研究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学科;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名称则更多地表示一个“职业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劳动”。
在普通高等教育(以工程教育为例,但可迁移到农学等其他学科)中,专业教学内容取材于对应的工程学科,是一种“纯粹的”、与人的职业活动联系不太紧密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专业教学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导向,具有较浓厚的技术决定论(autonomoustech-nology)色彩。专业课内容是工程师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反映了工程师和工程科学家的职业实践。
而高职教育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则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是产生于职业劳动实践的技术人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以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为导向的。因此,高职的专业教学应当更加注意劳动和职业的关系,更加考虑劳动组织方式及其变化对技术人员能力的要求,更加注意克服工程学科教育的局限性(如理论上的电气技术并不代表实际应用中的电气技术)。
在教学和研究内容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是“职业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区别。笔者曾就“职业(性)技术”的定义,它与“非职业(性)技术”,即工程技术的区别及其对职业教育的意义等发表过一系列看法①。简单来说,职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都是专业技术,但技术的内涵是不同的,典型的例子如汽车技术,就包括与职业行为联系较少的发动机技术、传动技术等设计制造技术以及与从业人员职业活动和职业能力关系较大的故障诊断技术等。
工程技术是自然规律和技术工具等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职业技术还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以及由于工业文化导致的实现手段等②,它与人的行为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体上讲,技术是人类借以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操作体系,它与它所存在的职业劳动形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从业人员素质和教育培训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技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技术的发展是技术的可能性与社会的现实性(如从业人员素质、经济社会基础、文化认同、政策法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典型证据就是80年代以来由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和CIMS技术等引发的产业革命,就是信息技术、以小组作业为基本特征的后福特劳动组织方式和一专多能型技术工人综合作用的结晶。
因此,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高职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是否遵循技术决定论的原则,即:是技术人员的职业劳动,还是自然科学技术决定教学内容?当然,由于职业劳动是一种由自然规律控制的社会现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但它直接反映的却是技术和劳动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
二、“职业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劳动过程系统化
现代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技术的最大特点是遵循劳动过程系统性原则,而不是学科系统性原则。这里首先是一个行为社会学的理论问题,即完整的行为方式,人类的实践行为(包括职业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过程总是按照所谓“完整的实践”模式进行的,它可划分为获取资料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行动决策、实施工作计划、控制保证质量和评价工作成就等六个步骤,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买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即“职业技术”,应当是完整的职业行为所要求的全部内容,因此在强调打破学科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必须强调建立与劳动过程的直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劳动过程的系统化,即按照实际劳动过程的基本程序,如确定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作出决定—完成工作任务—检验工作结果并改正错误—评价工作过程与工作成果—记录—反馈等进行编排。职业技术是关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方法、劳动组织形式和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具体知识。这些知识自始至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三、“职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区别
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内容的“职业技术”与工程技术,可从研究对象、研究目标、表现形式和认识方法等方面加以区别。
(一)研究对象
“职业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由人类建立的技术体系,如建立健全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纯粹的自然体系,即利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来使用自然资源、生产制造人工材料以及利用自然力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二)研究目标
研究和学习“职业技术”的目的,是获得有关设计、操作和评价技术系统(如机器设备、工艺流程等)的知识,因此,它的主要功能是方法功能;而研究和学习工程技术的目的是获得有关物质和自然界规律的知识体系,因此,工程技术的主要功能是解释功能。
(三)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职业技术”的研究成果常常是由科学规律推导出的工艺和操作方法,是规范性的职业行为,多以操作标准和工作计划的形式出现;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则表现为描述和解释自然界现象、物质和规律的概念、定律和理论等。
(四)认识方法
工程技术的研究和认识方法是独立的。按照科学学的原则,一门工程技术科学之所以成为独立的学科,就必须有其独立的认识方法和方法论基础。工程技术的研究方法是以“反映”为导向的,即选择研究方法的基础是为了反映客观的事实和规律。因此,工程技术反映的是一种“原因—结果”的关系。
作为职业技术学研究对象的职业劳动过程,不但是一个技术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过程。因此,单独的社会学、教育学和工程科学的研究方法都不可能满足这一要求。与职业技术的综合性质一样,职业技术的研究方法也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值得指出的是,70年代中期美国兴起的“劳动分析(studiesofwork)”研究,将准确描述劳动过程、确定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确定标准劳动过程模式与实际劳动过程的差异作为研究对象,为职业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重要方法。
由于劳动分析未能将劳动经验和“劳动过程知识”界入其研究范围,而过分强调被动的适应,带有过强的技术决定论色彩,因此对职业技术研究方法的贡献也只是基础性的。
“职业技术”的研究方法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即发展职业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科学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职业技术”反映的是一种“目标—手段”的关系。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明确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和科研内容上的区别,是举办各种层次高等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同济大学职教学院的多位博士生已经在他们各自的技术领域(如机械、电气和土建等)中对职业技术的研究中找到了突破点。
注释: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high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s have developed very quickly, but there are many disadvantag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reformedicational pattern is the best choice.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about the situation, liber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model of high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s.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模式;人文教育;课程模式
Key words: high vocational-technical education;edicational pattern;liberal education;curriculum model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190-01
0引言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独立设置的高等高专院校已经达到了1300多所,占整个高校招生总量的53%,高职高专招生总量已经超过了本科。在高职院校量剧增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更优发展,必须建构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找到其特有的发展道路。
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学校的定位是前提和方向;人文教育是促进和强化的重要因素;课程模式、教学方式的科学化是关键。
1明确学校定位,办出自身特色
高职院校所在的省、市、进而周边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是确定学校定位的首要外因。只有和市场紧密结合,高职院校才有发展的可能,其所生产的“产品”――学生,才会有销路。但是一味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忽视学校自身的本位则变成人云亦云,迟早会被市场的洪流所淹没、被残酷的竞争所淘汰。因此,高职院校应从自身的根基出发,从自身的发展历程中提炼出精华,找出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闪光的属于其自身的经典,这是每所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身特色。只有正确定位,在适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又有自身特色,才会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大军中脱颖而出。
2注重人文教育,加强隐性投资
很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规模的扩张、硬件的更新,而忽略了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隐性投资――人文教育。学人文教育抓得好不好,是一所学校是否具有凝聚力的关键所在。
2.1 校风、校训学校的校风如何,师生间是否紧密团结、奋发向上,一方面需要正确的学校定位来引导,另一方面具有感召力的校训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校训不能千校一面,选择适合高职院校自身的校训能够很好的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如:大连医科大学的校训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山东南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拔懒惰愚昧之穷根,开勤奋聪敏之富源”。在如此结合实际、切中要害的校训面前,人人都会为之精神振奋。
2.2 学风、教风学风、教风是加强人文教育的关键。教师是否对教学和学生充满热爱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产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又会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生对自身未来的了解程度、对未来期望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增强学生对本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了解,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确立自己努力的目标。
2.3 人文关怀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无疑会让人如沐春风,惬意非常。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领导和学生之间以及三个人群内部是否平等,是否充满关爱,是否真心关怀。
3改革课程模式,更新教学方式
课程模式是来自于某种教育思想和理论(一般分为学科中心和儿童中心两种)并以其课程观为主要指导思想,为课程方案设计者开发或改造某个专业并编制课程文件,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1]对课程模式的探究是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探索的核心。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职业人才,职业技能是培养的重点。因此,课程模式也必须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来构建。职业类型不同,课程模式也应不同,因此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乃至同一院校中不同系部的课程模式都不会相同。从宏观而言,注重能力培养、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这一课程模式改革的前提已成为高职教育者的共识。从教学内容的改革、新资源的利用以及教学方式的更新三方面来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编订切实有用的校本课程改变不适应实际的教学内容,编订切实有用的校本课程是课程模式改革的首要问题。删减一些过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环节,学和练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在校本课程编订过程中应该有全局观,在规划本课程的同时应统筹兼顾到该课程体系的其他课程,做到前后知识的有效、科学连接,避免知识的重复和脱节。同时还应把握本行业发展动向,面向企业、面向需求。
3.2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学校和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可以让双方都获利。如韩国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向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IVT)捐赠了5台价值500万元的半导体封装、测试设备,在该校组建“三星半导体组装技术实验室”。在此之前,已有艾默生、博世、诺基亚、安特优、西门子等数家外企向该校赠送了价值超过1000万元的实习实训设备,共建高水平实验室。企业和学校共建实验室,并提供与企业生产线上同样的设备,加强了学校的建设,同时企业也得到实惠。学生在校园里就接受了符合企业要求的培训,进入企业后马上就能投入生产。正如三星总经理方正浩所说“表面上我们是增大了投入,实际细算下来是节约了成本。”
3.3 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式关键是从“教师中心”转变到“学生中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习惯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记笔记、抄例题,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只是照本宣科,传授书面知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关注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2]这种教学方式更为灵活,讲解、讨论、动手操作相结合,教学场所也更加多元化,可能是课堂,也可能是实验室或户外的某个场所。但是教学方式的更新并不意味着对理论知识的忽视,而是要在保证学生能系统学习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更灵活,更富有实践意义的教学载体和教学形式。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生的教育形式,它的发展之路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令人振奋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高等职业教育及其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探讨、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相信伴随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