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4 10:28: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等教育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
未来世界范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已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新世纪的主题之一,高等教育正大刀阔斧地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方向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根本目的是“育人”,是人的生理、心理的基本属性和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社会实践逐渐积累形成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经过素质教育的人应具有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即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教育不仅通过身体语言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技能技巧,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而且在德育、智育、心理、美学等方面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体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意义深远
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对其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育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完美人格。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体操、障碍跑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和意志;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接力跑可以培养学生团结进取、勇敢拼搏的精神;健美操和艺术体操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体育课教学具有开放性、活动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特别是在游戏和竞赛中,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是勇敢顽强还是怯懦软弱,是谦虚谨慎还是专横跋扈,是沉着冷静还是毛手毛脚,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第一,是遵守规则还是投机取巧……这些特点正是体育课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课堂。因此体育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最直接的、具体的和最有说服力的,有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近十几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战绩,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歌声,五星红旗多次在国际赛场上升起,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振奋、骄傲和自豪,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加强了民族团结,这也给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本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有利的条件。
在体育教学中完成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有规范的动作行为和标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个人的学习、学生间的交往、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对未来社会的安定与发展都具有很大意义,使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才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教师除了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与教学要求,抓好常规教育外,教师的示范讲解、教学中的举止行为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为人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2.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大脑功能、启发思维,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其独特的功效
智能的发展主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思考、综合和批评性评论等方法来实现,这些都需要大脑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使大脑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它还可以提高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对开发右脑起着重要作用。右脑是视知觉、空间感觉、求异思维等能力活动的中枢,因此体育活动可提高大脑的功能,使其表现出敏捷的思维、良好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力。体育教学方法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知识面的有效手段。例如运用两种思维方法,即用已有的知识寻找解决自身疑问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创新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在体育课中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教学的优势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比较、学生与学生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分辨力,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有其他方法,如交流法、自我锻炼法、自我评价法对加强专业课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很有成效。
3.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体育和音乐一样也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陶冶情操、振奋精神,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作用。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学、历史、哲学、音乐有密切关系。例如: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内涵丰富、风格各异、刚柔并济,并与音乐融为一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它不仅可以增进身心健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素养和美的表现力,培养高雅的艺术气质。
4.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性格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风险、挫折无处不在,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谁就能适应未来变幻莫测的竞争。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可表现为对体育知识的认识、对体育活动的情感在体育锻炼中的意志支撑,个体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等方面的自信、自强、自制、乐观、豁达、团结协作、顽强果断等方面的品质,体育活动正是获得这些积极情感的效应场所。
4.1对性格的培养
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有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有着特殊功效。假如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群、胆小、做事犹豫,你就可选择球类、接力跑和拔河比赛等集体项目,这些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敢打敢拼、沉着冷静、相互协作的能力;反过来经常参加这些活动,可以使过于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人的弱点得到改善,从而逐步培养成活泼开朗、果断勇猛、合群的性格。
4.2对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人们持有不同的态度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也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在体育活动竞赛中更容易培养学生乐观、顽强、勇敢的积极态度。例如:当获得一个技术上的成功时,当在比赛中努力拼搏获得胜利时,就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同时还伴随着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只要不畏艰难,仍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在逆境中奋起直追,则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都将会得到一种虽败犹荣的体验,这将会使人忘记忧愁烦恼,开阔心胸。
4.3对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而争强好胜又恰恰是青年在学生时期的鲜明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使学生的好胜心升华为进取心,并为培养竞争意识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各种体育比赛、游戏和教学方法都有鲜明的目标,能最大限度地动员每个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竞争和自我表现中去。
4.4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只有不畏艰难,努力进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才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体育教育在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在体育教学和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和障碍面前进行自我要求、自我暗示、自我动员、自我控制,每前进一步,每提高一分一秒都必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与障碍,付出超常的意志和努力,而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磨炼不同的意志点,如中长跑可以磨炼练习者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体操运动有助于练习者克服懦弱、胆小,培养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所以进行长期有目的的体育锻炼能有效锻炼青年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不仅能健体还能育人,它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体育教育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体育教育既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特殊的作用。我们应努力在高校校园里营造一个重视体育、热爱体育的氛围,让体育教育的独特性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 本文从体育教育的特点与方法这一角度出发,阐述了体育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心理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证明了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未来世界范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已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新世纪的主题之一,高等教育正大刀阔斧地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方向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根本目的是“育人”,是人的生理、心理的基本属性和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社会实践逐渐积累形成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经过素质教育的人应具有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即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教育不仅通过身体语言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技能技巧,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而且在德育、智育、心理、美学等方面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体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意义深远
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对其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育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完美人格。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体操、障碍跑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和意志;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接力跑可以培养学生团结进取、勇敢拼搏的精神;健美操和艺术体操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体育课教学具有开放性、活动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特别是在游戏和竞赛中,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是勇敢顽强还是怯懦软弱,是谦虚谨慎还是专横跋扈,是沉着冷静还是毛手毛脚,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第一,是遵守规则还是投机取巧……这些特点正是体育课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课堂。因此体育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最直接的、具体的和最有说服力的,有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近十几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战绩,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歌声,五星红旗多次在国际赛场上升起,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振奋、骄傲和自豪,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加强了民族团结,这也给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本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有利的条件。
在体育教学中完成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有规范的动作行为和标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个人的学习、学生间的交往、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对未来社会的安定与发展都具有很大意义,使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才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教师除了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与教学要求,抓好常规教育外,教师的示范讲解、教学中的举止行为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为人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2.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大脑功能、启发思维,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其独特的功效
智能的发展主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思考、综合和批评性评论等方法来实现,这些都需要大脑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使大脑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它还可以提高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对开发右脑起着重要作用。右脑是视知觉、空间感觉、求异思维等能力活动的中枢,因此体育活动可提高大脑的功能,使其表现出敏捷的思维、良好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力。体育教学方法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知识面的有效手段。例如运用两种思维方法,即用已有的知识寻找解决自身疑问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创新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在体育课中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教学的优势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比较、学生与学生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分辨力,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有其他方法,如交流法、自我锻炼法、自我评价法对加强专业课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很有成效。
3.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体育和音乐一样也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陶冶情操、振奋精神,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作用。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学、历史、哲学、音乐有密切关系。例如: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内涵丰富、风格各异、刚柔并济,并与音乐融为一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它不仅可以增进身心健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素养和美的表现力,培养高雅的艺术气质。 转贴于
4.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性格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风险、挫折无处不在,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谁就能适应未来变幻莫测的竞争。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可表现为对体育知识的认识、对体育活动的情感在体育锻炼中的意志支撑,个体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等方面的自信、自强、自制、乐观、豁达、团结协作、顽强果断等方面的品质,体育活动正是获得这些积极情感的效应场所。
4.1对性格的培养
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有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有着特殊功效。假如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群、胆小、做事犹豫,你就可选择球类、接力跑和拔河比赛等集体项目,这些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敢打敢拼、沉着冷静、相互协作的能力;反过来经常参加这些活动,可以使过于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人的弱点得到改善,从而逐步培养成活泼开朗、果断勇猛、合群的性格。
4.2对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人们持有不同的态度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也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在体育活动竞赛中更容易培养学生乐观、顽强、勇敢的积极态度。例如:当获得一个技术上的成功时,当在比赛中努力拼搏获得胜利时,就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同时还伴随着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只要不畏艰难,仍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在逆境中奋起直追,则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都将会得到一种虽败犹荣的体验,这将会使人忘记忧愁烦恼,开阔心胸。
4.3对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而争强好胜又恰恰是青年在学生时期的鲜明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使学生的好胜心升华为进取心,并为培养竞争意识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各种体育比赛、游戏和教学方法都有鲜明的目标,能最大限度地动员每个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竞争和自我表现中去。
4.4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只有不畏艰难,努力进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才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体育教育在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在体育教学和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和障碍面前进行自我要求、自我暗示、自我动员、自我控制,每前进一步,每提高一分一秒都必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与障碍,付出超常的意志和努力,而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磨炼不同的意志点,如中长跑可以磨炼练习者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体操运动有助于练习者克服懦弱、胆小,培养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所以进行长期有目的的体育锻炼能有效锻炼青年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不仅能健体还能育人,它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体育教育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体育教育既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特殊的作用。我们应努力在高校校园里营造一个重视体育、热爱体育的氛围,让体育教育的独特性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设置、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州经济的发展输送大量的技术人才是赠地学院的最大特点。这表现在各个赠地学院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出发点是其所在州的地理、经济条件的实际,落脚点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技术人才。而且,赠地学院开展实用性科学研究也是为了满足所在州的实际需要,及时有效去解决所在州各类企业面临的实际技术问题,进而为各州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应牢固树立学科专业建设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注重专业的实用性与应用性,促进高校服务社会这一职能的更好发挥。高等教育应按照区域经济社会的需要发展,充分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办出地方特色,合理设置专业方向,改革课程体系,扶植应用型专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兴交叉学科专业。
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赠地学院为了实现面向地方、适应实际需要、为地方建设服务的终极目标,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极力推广,并积极培养农工业建设人才。学院不但开设了相关的农工专业科目,还鼓励学生在放假期间从事相关的生产实习;在进行正规教育的同时,根据农民的需要举办一些非正规短训班、讲习班等。美国赠地学院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紧密联系当地的经济发展,及时培养工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从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充分有效的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验实习课的教学时间太短,课程时间所占比例过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依然较为落后。因此,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扩大应用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的比例,增加小型化、研究性、专题性课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现代大学的服务职能就起源于依据1862年《莫里尔法案》在美国诞生的赠地学院,并于20世纪初在以“威斯康星思想”著称于世的威斯康星大学确立。赠地学院的发展历程表明,它更注重开展实用性科学研究,以解决工农业生产的技术难题。我国高等院校中,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环节相互脱离的现象相对比较明显。高校教师从事的科学研究很大一部分不能与社会发展的当前需要相互挂钩,也相应地缺少推广应用的价值,这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社会职能的发挥。因此,高等院校应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亟需的、有重大经济效益的技术项目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加强与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积极向产业部门介绍推广科研成果的功能与价值,促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高校还应肩负起支撑地方经济建设的重担,进而服务地方,根据产业部门的要求对原有专业进行适当调整或改造,及时为经济建设部门输送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强化经费保障的政策
赠地学院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中后期迅速发展壮大,并为美国农业实现机械化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持和技术保障,与美国联邦政府最初的慷慨赠地和后来的多次拨款资助是密不可分的。回顾美国历史可以发现,美国联邦政府不但在赠地学院的创设初期增拨了大量土地作为发展基金,而且为了保证其健康的后续发展,在1890年颁布了《莫里尔法案》,规定对赠地学院提供年度拨款:“联邦政府无偿向各州赠拨一定数额的土地,各州须以此土地出售所得资金为资本,开办以讲授农业和机械制造工艺知识为主的专门学院,以满足平民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为产业界培养实用技术人才,进而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拨款数额也得到明确的规定。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ce of Large Data Availability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HAN Xiao-xiang 1, XU Hua-zhen 2, WEI Li-hua 2
(1. Nant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fice, Nantong 226002,China;2. Nant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antong 22600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ll kinds of data grow very fast, and the amount of data is too large to be processed by conventional methods. Big data emerges and it is widely applied in various fields, and also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inform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is a big data producer, but the density of data value of university is very low.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influence brought by big data to universities, points out the availability of big dat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methods of improving data availability from two aspects: consistency of relational data and entity identity, in order to hel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xtract effective data from massive data information, and to improve value density.
Key words: big data; data value density; data availability; data consistency; entity identity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采用新处理模式才能获取很多智能的、深入的、有价值的信息,以期得到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1]。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是大数据具有4V的特点:数据规模大,即数据量大,数量级别从TB跃升到PB,不久将会产生EB级别甚至ZB更高级别的数据;数据种类多,数据类型不仅包括传统的关系结构化类型,还包括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类型;处理速度快,数据产生和更新的频率快,要求处理数据的速度更快;价值密度低,数据海量增长,但获取到的有用信息难度也不断加大[2]。
1 高校中的大数据
大数据现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实现我国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变。大数据正推动着各行业的发展。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它不仅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发展教育,还对信息时代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3]。高校也是数据生产大户,高校的工作从宏观上可划分为教学、科研、管理三大类,从教学上看,会产生学生作业数据,学生学习成绩数据,教师备课教案数据,教师备课数据等;从科研上,会产生教师科研方面的数据;从管理上,会产生学生基本信息数据,教师基本信息数据,其他??位工作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学校基本信息数据,学生各项评比数据等等。高校中产生的这些数据具有数量大、种类多、产生快、真实可信和具备分析价值等特点,完全符合大数据的特征。研究这些数据,对于高校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大数据可以预测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课业,纽约州波基普西市玛丽斯特学院(Marist College)与运营数据分析公司Pentaho合作发起开源学术分析计划(The Open Academic Analytics Initiative),旨在一门新课程开始的两周内预测哪些学生可能会无法顺利完成课程。通过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例如点击线上阅读材料、是否在网上论坛中发言、完成作业的时长――来预测学生的学业情况、及时干预帮助问题学生,从而提升毕业率。再比如大数据可以发现被关注的学生对象,电子科大曾做过一个课题―寻找校园中最孤独的人。他们从3万名在校生中,采集到了2亿多条行为数据,数据来自学生选课记录、进出图书馆、寝室,以及食堂用餐、超市购物等数据。通过对不同的校园一卡通“一前一后刷卡”的记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学生在学校有多少亲密朋友,比如恋人、闺蜜。最后,他们找到了800多个校园中最孤独的同学,这些同学平均在校两年半时间,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这些人中的17%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剩下的则可能用意志力暂时战胜了症状,这些同学就需要学校和家长重点予以关爱。高校中大数据应用广泛,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后面将做着重分析。
2 数据可用性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在爆炸式增长,但数据集合中的劣质数据也在随着增长,导致数据整体质量下降,真正有用信息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这也即前面提到的大数据的其中一大特点-价值密度低。为了挖掘出大数据更多的有用价值,提高数据的质量,开展数据可用性的研究对于有效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具有战略性的意义[4]。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数据的可用性包含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及实体同一性五个方面性质,其具体定义如下:
1) 一致性:关联数据之间不产生矛盾,逻辑关系要完整正确。
2) 准确性:数据集合中每个数据表示现实物体的精准程度。
3) 完整性:数据集合包含的数据完全满足对数据进行各项操作的要求。
4) 时效性:指在不同需求场景下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5) 同一性:指同一实体在各种数据源中的描述必须相同。
一个数据集合,满足以上五个性质的程度称为该数据集合的可用性。
在高校中也同样存在数据可用性问题。数据一致性问题:高校中管理职能往往有所重叠,导致信息重复采集,例如学生的基本信息,学院与教务处都有记录,同一个字段存在出入。
数据完整问题:比如不同部门对同一数据的使用习惯和方式不一样,数据格式不统一,造成数据不完整。数据不及时、不完整问题:由于收集到的信息不及时,造成所用的数据可能并不是最新的。数据同一性问题:比如说有的职工既担任了行政职务,又担任了教课的职务,但在系统中却有两条实体记录,这是不正确的,应属同一实体。
3 高校数据价值密度提高策略
以下就数据的一致性和实体同一性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提高高校的数据可用性。
1)高校普遍存在不同系统中信息重叠,数据不一致的现象,笔者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各个部门或系统之间数据不能共享。为方便学校数据统一管理,可在校园内搭建一个数据管理应用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的应用共享,各部门制定统一的存储标准,设计数据库时,要充分考虑其数据的安全性,避免数据的冗余,能快速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定期对数据进行一致性维护,如对数据进行优化,建立多个副本,定时更新。
2) 目前实体同一性研究是研究数据可用性最多的一个方面,其主要涉及两类方法:第一类是从语义规则的角度进行同一性研究,这类方法主要通过经验知识来描述实体的同一性问题;第二类是从相似性的角度进行同一性研究,该类方法主要采用相似度函数来对实体同一性进行判定。这里,笔者认为使用第一类方法来对高校的数据进行实体同一性描述,首先要会识别实体,进行正确解析,即弄清楚哪些数据实体描述的是同一个物理实体, 给定的某个数据实体描述的又是哪个物理实体。对于关系型数据,比如各个信息系统的数据,应要有实体统一性错误检测机制以保证实体的统一。而目前针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类型关于识别的方法研究还很少,还只能靠人工识别的方式进行。
要想真正实现高校信息化管理,在实施大数据过程中还会面临诸多挑战,如部分数据涉及个人隐私,那么在收集时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再比如说教育数据是在动态变化的,掌握动态变化规律,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又是一大挑战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为了能够使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各种质量搞上来,而利用一些必要的管理形式及方法,使教育活动达到预期希望值的过程称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本文章通过研究、调查得证论述根据科学发展观为主导思想,改革教学管理形式,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内容和机制体制,深层更新,大力提高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对于我国而言现在正属于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阶段,也是进步的瓶颈期。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很难进行突破,怎样进行更合理的改革是接下来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治国的根本方针,如果把科学发展观运用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时其更加完美的融合让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有效的提升我国人才质量。[1]对于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据的位置和指导思想,本文加以陈述。
一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社会发展客观存在的基本规律就是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更好诠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基本的治国方针,其中反映了我国现处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整改的意见。对于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如果能将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融合进行整改,势必会对教学质量有着本质改变。以科学的指导方针作为改革的基础将会是高等教育管理上的一大新的创举。为了能够使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各种质量搞上来,而利用一些必要的管理形式及方法,使教育活动达到预期希望值的过程称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其中包含:专业建设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育质量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中心内容,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其改革根本任务就是对于人才培养,以更好的完成创新教育及教学质量改革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方针进行的改革应从其包含的问题入手。
二对于教育教学宗旨的整改问题
对于教育教学管理来说,最难的问题就是管理,很简的两个字具体实施起来却有着很大的难度。面对高等院校的管理更是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人才,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依据正确、科学的方法,不能盲目的实施想要进行开展的工作。对于教学管理工作而言这是唯一的路径,过程中需要教育管理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和升级改革内容。对于社会所需要高等学校人才的要求做到充分了解,随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新的整改,与其保持同步,是如何更好的进行彻底改革的科学依据,改革的步伐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开展。[2]
(一)不断增强关于学术的管理思维意识
对待专业的学术人才要重视对待,大力吸取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于人才要采用特殊事件特殊处理。从而保证人才的聚集不流失,对其要设立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不能懒散消极。在高等院校中进行改革时一定要郑重强调教学管理工作将要发生改变的重要内容及改革过后应当如何具体实施才能逐渐提升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必要时应该聘请专业的管理技术人才对教育教学进行统一整顿、改革及管理。防止在改革过程中发生“换汤不换药”的局面。杜绝大力整改过后依旧是一场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面子”工程。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大办事力度,适当的施加改革压力,确保教育教学管理改革顺利进行,保证对于日后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不断增强、开放管理意识
对于管理者来说应该做到被管理者能够自主的进行管理。要求被管理者的思想觉悟迅速提升,被管理者不能只依靠别人的管理,应该时刻自我监督及自我调整。全民性的进行管理,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管理工作,只要提出的理念符合教育教学管理理念都应该被采纳接受,只有开放了管理大家才能尽快的提高管理意识。我国的教育管理系统属于构成部分过多、职能机构不完善和管理人员过于饱和’,并不是单一的决定能够完成的,其本身就是一个应当是全透明的模式,对于被管理者应当能够清晰地了解所管理自己的体系属于什么样的、是什么样的人在进行着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全体都能进行参与。[3]
(三)不断增强民主管理意识
我国推行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应该推广应用到现代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在教学决定、教学计划、教学执行、教学检查等全程都存在民主化,执行民主决定,科学合理的进行搞笑的教学教育管理,逐渐完成民主与法治相融合。
(四)树立国际标准的管理思想
在针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整改问题上我们应当坚持本土的指导方针为根本,加入国际标准为辅助,修订出即属于中国独有的管理方法又能和国际管理方法接轨的标准体系,在完成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有符合我国的特色,整理出最具优势的管理模式。
(五)建立现代化管理意识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一定要有时代特色,依据以时代同步发展,不断更新改革内容,创新手段、保持优越性。
(六)树立科学发展管理思想
为了建立能够体现公正、公平的管理,要找到符合这一精神的方法是很艰难的,而可持续发展管理创造的就是拥有持续稳定的管理环境,从而完成能够高效率管理整改。[4]
三对于管理体系的修改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才能更好的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大力打造积极、自主独立又能够以学生和老师作为管理改革的核心地位,组建具有现实社会竞争力、激励的体制,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要求一定要体现管理的清晰度、具有的科学化、采取的全名参与等特点。将传统的管理模式改为弹性模式进行,将目标型定为基本的管理方式。采取的主转变应由民主化、导向化代替行政化、控制化,管理方法必须要以多种形势完成开展和注重网络的参与。[5]应该做到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对于教学提供高效的保障措施。高等院校应该尽快完成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决策、执行、监管和网络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建设内部完整、紧紧相连、整体合理得教育教学体系。加速完成决策系统,建设决策中心,修订年度工作计划标出工作重点,作好教育发展的规划。与此同步进行对教学的宏观指导工作、决策验证、查询指导作用。对待教学管理与保障机构中管理职能要清晰、工作明细要确立,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执行系统。修补教学工作中监控系统的不足,建立立体化的监控体系,严格要求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试评估等。在整套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一定要注意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的配合与协作、互动与联系。应该建立严格却又能够灵活应用的教学管理制度,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为学生打造充足的发展空间,调动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作为老师要尽到主导主导者的义务,把传统的刚性模式转为弹性模式,更好的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允许学生对于主讲老师进行选择,在课堂采用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以此增添学习上的兴趣,对待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修改,允许跨专业学习、学习感兴趣的科目、缩短学习年限、跨年级选课,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将课程进行分层次学习,学习的板块可由学生自行选择,给予学生可以选择想要学习的范围,对于学生放手管理制,让其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将重点放在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上,对教学实行全方位评价,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等。有效的调整教学工作。通过新改革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建立,更好地巩固竞争及激励制度,充分激起老师和学生教育、学习的积极性。针对院校的改革进行制定目计划、建立目标,所有的教学都向培养高质量人才靠近,对于优秀的教育者和学生进行奖励和重点培训。[6]
四结语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的指导方针为一切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更好的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一切工作的原动力。[7]充分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振兴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以科学发展观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掌握当前现状经过认真分析,建立高等教育教学“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理念,通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我国当前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为祖国培养更多出色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2]姜文,苏靓,崔庆玲.十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述评——以2001-2010年数据库为样本的统计分析[J].高教探索,2011,4(11):159-160
[3]李素敏.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5,,4(30):134-135.
[4]刘素华,朝克.基于内蒙古支柱产业需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网络财富教学前沿,2015,6(29):233-234.
[5]玲玲,高娃.内蒙古高等学校蒙古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3):333-334.
[6]朱苏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一般地方高校的发展路径[J].教育与经济,2016,18(3):284-285.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级中学教育阶段全面推行,基础教育阶段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普及率逐渐升高,但在高等教育阶段,因材施教却相对发展缓慢。究其原因,许多从事教育行业的专业人士认为,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已经划分了专业,各个高校都是按照专业培养人才,认为这就是因材施教。但通过研究和调查发现,高等学校的专业划分并不能等同于因材施教,这是因为高等教育的专业划分虽然一定程度上尊重了考生的意愿,各个高校招生时也都通过学生报志愿的方式进行录取,但报志愿的录取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许多学生因为高考的分数线未能达到第一志愿的专业或学校,而不得不屈居第二志愿,更多的学生不得不服从调剂,分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此外还有许多学生虽然高考分数达到了第一志愿的分数线,但等到真正上大学时才发现专业所学知识跟自己想象的相差甚远,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使许多大学生所读的专业跟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吻合,使他们的个性在高校教育中不能充分挖掘出来。其次,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受制于高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影响,通常采用大班制教学,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引导学生发挥专长,扬长补短,而只能机械性教学,学生也通常以“六十分万岁,多一份浪费”的学习标准来要求自己,使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目的性不强,大部分学生特长和个性特点不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高等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是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
二、高等教育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高等教育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早在我国五十年代就由国务院提出,要求高等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高等教育中贯彻因材施教应当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贯彻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专长爱好,如果教师对学生不了解、不熟悉,即不知道学生是一块什么“才”,因材施教也就无从谈起。其次,教师应当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善于培养学生的特长。许多教师常常认为学生从事专业课程之外的事情就是不正确的,这种情况要全面看待,许多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在学习之余喜欢自己动手,制作模型,许多学生善于经商,比较有商业头脑,对于这些特长和爱好,教师不应当一棒子打死,应当区别对待,对动手能力强的,可以加以引导,在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上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自己专研科技技术,使学生能够在某一领域深挖和提高;对有商业头脑的学生也应当引导学生在不耽误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竞争意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同于精英化的高等教育,精英化高等教育更多要求学生在统一的标准下,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及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又充分发挥自身个性,将个性转化成专长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实施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
三、大众化视阈下高等教育因材施教中存在的局限性
1.传统教育观念带来的局限性
传统教育观念中因材施教的对象是很小的一部分,大众化视域下的因材施教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其目的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习目标,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自我发展目标。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学生的智能优势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根据自身特点的合理选择,学校和教师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实际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在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多的将目光放在了效率和成果上,因此,他们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是过多关注所谓“精英”和“苗子”,他们是通过特定的筛选方式选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给他们,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发展要求,这种教学方式是忽略甚至剥夺大部分学生的发展要求,满足一小部分优秀学生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应试教育观念在高等教育中成为影响贯彻因材施教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2.高等学校师资力量配置上的局限性
高等学校中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科研方面,而在教学和社会服务中的投入微乎其微,同时由于学校现有考核、评价、职务晋升规则及诸多利益关系的影响,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十分明显,虽然教师都将人才培养视为学校的主要任务,但是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没有精力来履行教学和社会服务的义务,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大众化视域下高等教育因材施教的推广和普及。
3.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局限性
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要求。但是,目前现有的教学方式为集体化教学———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的优势在于制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效率高,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教师也容易掌握和接受。因此,因材施教在这种条件下很难实施,班级授课制度无法实现学生个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学生个体化发展和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同时进行,同时,一旦实行个性化教学的小班授课方式,就必然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教学成本也要提高,此外,目前行之有效的导师制也因师生比较低,导师无法进行有效的了解和指导而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四、大众化视阈下高等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对策及措施
1.采用分层教学法以实现因材施教
大众化视域下高等教育因材施教要采用分层教学法,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满足不同的人才需求。高等学校要紧跟形势,及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实现因材施教。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与鼓励。教师要及时跟进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根据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及他们接受知识的程度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因此,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出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层教学法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2.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配备高校资源
在当前的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等教育推行因材施教是满足工业化大生产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高校推行因材施教不仅要落实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更应当建立适合因材施教的高校教育体系和高校教育资源。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改革,以其通过因材施教培养更多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但由于高校教育资源的限制,这种尝试和改革通常都比较有局限性,都只能在局部实施,因此要全面推进因材施教,根据因材施教原则配备高效教育资源势在必行。高校应当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逐步改变大班教学的现状,积极探索小班教学和一对一教学。针对师资资源,高校应当探索适合当前形势和因材施教原则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现有的教学组织机构,更新人事聘用制度,探索客座教授和专业教授并存制度,以专业教授为主,以客座教授为辅,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为学校师资力量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高校可以在现有资源条件下,积极探索与其它高校甚至境外高校交流合作,通过合作的方式,共享教育资源,同时也可以使有特长的学生能够获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专业的教育指导。
3.教育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
高等学校的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应当针对社会需求来积极探索和培养创新人才、技术人才,并积极开展合作,开展联合培养模式,实现基本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高效结合。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高等学校要旨在培养文明、视野开阔、具有一定想象力和批判思维、正确价值观以及有一定基本知识的人才,然后在文化的熏陶和知识结构的调整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开始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推行个性教育的重点高校,采用低年级以基本教育为主,高年级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及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进行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思考、接受与批判的完美结合,不仅能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实现个性化发展。此种模式在高校教学中广泛推广,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4.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作为专门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教育目的是通过教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技能和专长,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往往是“既全且专”,即要求人才技能有全面的知识教育,掌握现代社会的基本技能,如英语、计算机以及其它基础知识,又具备某一方面对社会、企业、单位有用的专长。这对高等教育的教育者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拓宽视野,用广博的文化修养作为知识背景,拓展思维,在学科交叉和学科渗透不断增多的领域能够举一反三。
五、结语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33-01
一、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高等职业教育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中转站,通过技能型的专业培训,把高、精、尖的科学知识和理念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球工业生产布局调整,中国依靠低价的劳动力成本,承接了大量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加工工作,成为世界性的加工中心,中国经济得以高速增长。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家这一战略的提出,使得我国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激烈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据统计,我们国家从事技术工作的技能劳动者,大约占到整个劳动者大军(不包括农民工)的三分之一,在三分之一的技能劳动者当中,技师和高级技师才占到百分之五左右,如果加上高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三类人算作高技能人才),三者总数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5%左右,这和国家的发展需求还差得很远。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上,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上升。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主要面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级应用型、专业化人才,要解决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紧缺,就要求我国继续采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
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效渠道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矛盾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是人们所熟知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准确说是在校率),一般高等教育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甚至普及化;发展中国家则普遍面临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迈进的阶段。发达国家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时,高等职业教育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的兴起,都对本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到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提前达到17%,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军。根据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方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已形成了五类办学机构,即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部分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有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半壁江山,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落实终身教育理念、创建学习型社会和改善公民就业条件中将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在当今这个发生着剧烈变革的社会更是如此。对于个体而言,要适应社会,要发展,就需要终身学习的理念。我国的终身教育立法有着强大的法律后盾,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每个适龄人员接受教育作出相关的规定。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均强调要把构建和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职业教育可以从整体上改善公民的教育结构,落实终生教育的理念。随着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工人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接受了高等职业教育,受教育者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有了一定的社会从业技能和经验,更进一步则会实现从“要我受教育”到“我要受教育”的转变,通过主动学习以满足岗位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变革。
摘要:语文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 重要性 地位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语文地位日渐没落,语文教学作用缺失
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出管理、建设、服务、制造等具备高等职业技能的人才。随着社会上对具备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性、技术性的特点,高职院校纷纷加强了自身的专业教育和实践课程,却都忽视了语文教育这一基础性教育的作用。甚至有些学校认为专业课和实践课任务过重、而学习时间又不充足,以此为理由取消了语文课程,令其让位于其他课程。尽管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都在努力探索语文教育改革的道路,但是由于学校和社会的轻视,他们的积极性都受到了挫伤。同时,由于高职教育中语文教材并不统一,教材水平良莠不齐,很多教材的内容、结构都不符合高职教育的需要,缺乏能够被广泛认可的教材,这些更加重了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缺失状况。
2.高职学生语文功底薄弱,存在较为突出的学习心理问题
与本科、专科等高等职业教育相比,高职学校在校生的文化素质水平都普遍较低,其语文功底薄弱。而且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学,与中学时代教育都是以老师教授为主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很多高职学生不能够适应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产生了较为突出的学习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加剧了对高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制约。
二、语文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出台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在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中设置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也就是说,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之一。一方面,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语文功底和水平都普遍较为薄弱,对他们进行大学语文教育,提升其听说读写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倒可高职院校,任何专业学科都应如此。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而且,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合作、创新等精神都离不开基本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它是任何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所无法替代的。语文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水平、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辨、创新、想象和发散能力,并对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诚实守信等高尚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指出的是,语文教育的这些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使他们受益终生。另外,高职学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之上,不需要再附加额外的内容。
三、如何为高职语文教学定位
1.准确定位语文教育的地位,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
首先,高职院校中的语文教师必须准确定位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并要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教师需要明确终身学习的观念,以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满足学生学学习的需要。而且,教师应当尽可能的突出语文教育职业性的特点,在语文教育中教给学生具有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并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这一点是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既需要他们有着较高的专业水准,又需要他们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发挥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内容和专业教学内容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包括学生家长都有着高职教育就是为了学习专业职能的片面认识,对语文教学不屑一顾。学校和教师必须引导他们修正这一片面观点,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2.教师要重新整合语文教材,准确定位课堂教学
学生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后。已经摆脱了此前学习过程中的“应试”压力。但是有调查显示。很多高职学校还沿用了中学或是一般高校的语文教育方式,没有意识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教育对象的需求。这样,在高职教育学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高职教育的语文教学既不能系统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又不能针对职业性特点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而且,现在的高职教育往往过分依赖于课本,摆脱不了传统专业语文教材的影响,不适合高职教育职业性的要求。
高等教育中介组织是社会中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政府、高校、社会三者关系、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制度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出现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会有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从公共行政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的视角分析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多维视角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必要性
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出现是世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时俱进的一项尝试。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介组织被称为“中介团体”(IntermediaryBody)、“缓冲组织”(BufferOrganization),其主要目的是协调与缓和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者的矛盾。本文从公共行政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视角分析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合理发展的必要性。
一、 从公共行政学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必要性
基于早期行政学的理论,我们知道,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更多地表现为一些事务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事务,因此行政对于效率的追求是可行的。在我国经济社会逐步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全面实施“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职能转变,是时代赋予当今政府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提升政务服务的质量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府长期运用“大政府、小社会”的行政管理模式,政府无论从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对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着“事无巨细”的管理,这种“面面俱到”的行政管理模式导致有限的行政管理资源过于分散,行政管理者的精力难以有效集中,必然导致政府在日常的行政管理中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现象,与“小政府、大社会”的时代行政管理要求不符,严重阻碍了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高等教育管理行政管理领域,同样存在着教育行政部门该管的事没有管的“缺位”现象、不该管的事却插手管理的“越位”现象、该管好的事由于管理方式方法问题产生的“错位”现象。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凭借其具有的法人地位独立性、管理服务的专业性、实施过程的公正性,能很好地解决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存在的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与效益,是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转变职能,优化管理模式,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补充。
二、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在寻求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中,人们有如下两个问题最为关心:一是在配置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是否最低?二是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否对称?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做为联接高校、政府与市场的“缓冲阀”,必然受到基本经济规律的影响。高等教育做为稀缺性的准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从经济学成本方面分析,如果高等教育全部由政府提供,虽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但是这种单一由政府提供的高等教育体系存在着行政管理成本过高的弊端;如果高等教育全部由社会(主要是市场)提供,虽然可以降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成本,但市场自发性、盲目性、功利性的弊端,无形中增加了交易的成本,会对高等教育体系产生巨大冲击。就以每年高校招生录取为例,教育中介组织可以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在模型中,假设有m名考生和n所高校(m、n均为正整数),如果没有教育中介组织的作用,考生和高校之间就有m*n种交易方式(如图一所示)。如果交易中存在教育中介组织,则考生和高校间的交易方式有m+n种。我们知道,在上述模型中,随着m与n的增加,m*n就会远大于m+n,即证明在有教育中介组织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教育交易的成本。
除了交易成本的因素之外,在交易过程中的掌握信息的多寡也是影响交易的重要因素。21世纪的今天是信息急剧膨胀的时代,谁掌握的信息越多,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经济学中有“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即人们总是希望在交易成本最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信息的不对称可能导致信息拥有者与信息贫乏者之间在激烈的竞争中差距越来越大,“马太效应”随之产生,交易中的人问题、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问题等一系列弊端凸显,社会不公会被放大,进而产生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出现“纳什均衡”,即交易双方都选择不信任与欺骗,严重阻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以上述的分析看到,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者的存在风险规避心理,有效率的交易无法建立,不能达到帕雷托最优的状态。因此,我们通过引入教育中介组织,发挥其作为“信息交换中心”的功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囚徒困境”问题得到妥善合理的解决。
三、 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组织的必要性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以及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我国经济社会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政府也放松了对社会的干预与控制,相应的,一定数量的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市场的“联系”而被建立起来。9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伊尔・卡瓦斯运用政治学的视角,从政府与学校间双向作用的角度对中介组织进行界定:“一般来说,中介组织可以描述为一个正式建立起来的团体,它的建立主要是加强政府部门与独立的组织的联系以完成一种特殊的公共目的。”根据这种定义,高等教育中介组织既可以作为高校代表向政府施加压力、表达诉求,从而影响政府的教育政策,又可以承担执行政府相关教育决策的责任,帮助高校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在政治学的权力平衡与社会多元治理理论下,政府作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等相关问题上,应与社会、高校协同合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这就需要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发挥“代言人”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交网络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人们的交流地点也不局限于传统的社区之中。于此同时高校学术界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各高校、各专业、各学科的互动日益丰富,一些带有较强学术性、专业性的教育中介组织应运而生,以互动的双方或多方为对象,促进高等教育各方面的认同、交流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