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汉语言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4 11:22: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汉语言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汉语言特点

第1篇

【关键词】英汉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

习语包括成语、典故、谚语、格言、熟语、俚语和歇后语,具有很特殊的结构和丰富内涵。由于同一个物质世界的共同性,社会发展的相似性,人类思维和情感的共通性,给不同文化和语言带来了融合性,英汉语谚语在语言特点上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一、英汉谚语语音特点比较

1.重复。英汉两种谚语在语音上有一种相同的表现形式,即重复。

① 英语例句。What’s done is done.

在这条谚语中,“done”重复,表示覆水难收。

② 汉语例句。俭吃有利,俭穿有心。

在这条谚语中,“俭”重复,表示节俭有好处。

2.韵律

① 汉语谚语的语音要求

在汉语中,谚语语音和谐动听,体现在平仄,对仗和押韵上。

(1) 平仄。例如:进山不怕虎伤人,下海不怕龙卷深。

这个例子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这样的韵律形式十分便于传诵和记忆。

(2) 对仗。例如:人要脸,树要皮。话多不甜,胶多不粘。

以上这两条谚语都有相同的句子结构,表达了相关或相似的内容。

(3) 押韵。例如:烂泥糊不上墙,朽木当不了梁。

这个例句中,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末尾的词有相同的韵母[ang],两个子句押韵很工整。

在汉语中,不仅有押韵,音节数对应,平仄调对应等方法,还有很多合成词可形成新的语音手段,如双声、叠韵。

② 英语谚语的语音特点

因为英语是非声调语言,英语中没有汉语中常用的平仄调。但英语中的轻重音可以产生“格”,如有“抑扬格”(轻重)、抑抑扬格(轻轻重)、扬抑格(重轻)等。由于英语中元音后面的部分比较复杂,所以,除了押韵外,还有音节的重复,包括头韵,腹韵,音节尾的和尾韵。

(1) 头韵。例如:Look before you leap.

例句中,单词 “look”和“leap” 都含有辅音发音[l],构成头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2) 腹韵。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

例句中,元音[]出现重复,是腹韵形式的体现。

(3) 尾韵。例如:Haste makes waste.

以上例句主要体现了尾韵形式,子句末尾都含有发音相同的单词组合-st,构成押韵。

二、英汉谚语语法结构比较

1.简明的语法结构

谚语在语法上一般结构简明。英汉谚语主要采用省略手段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

① 汉语例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例句中省略了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因为”,常规句序应该是“因为别人为我着想,所以我也应该为别人着想”。

② 英语例句。Other days, other ways.

例句中省略了动词 “are”,常规句序应该是“Other days are other ways”,意思是“时过境迁”。

2.对比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许多这样的谚语,它们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结构的分句,却表达相反的意义。

① 汉语例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例句中“祸”和“福”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对比。

② 英语例句。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例句中人的因素与上天的因素形成对比,译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三、英汉谚语语义的比较

1.明喻或暗喻

① 以相同或相似的本体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

例如:江山易改,禀性难移。(A leopard never changes his spots.)

该例子在中国文化里的含义和英语中的含义是可以对应的,表明英汉两个民族的人民在相似经历中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虽然表达方式和选取形象不同,却能表达同样的内涵,达到了异曲同工之美。

② 以相同或相似的本体表达不同的喻义。

例如:亡羊补牢(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这条谚语在英语和汉语语言中使用的是相似的本体,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却有不同的喻意。英语中的喻意是“损失已经造成,再采取弥补措施已经没有意义了”;而汉语中这个成语则强调蒙受损后,想办法补救,还来得及。

③ 以不同的本体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

例如:Mills of god grind slowly but sure.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在这个例句中,汉语采用“上天”和“网”作为本体,而英语采用“mills””和“god”作本体,但是表达的喻意是相同的。

2.双关

双关是使用有多重含义的同一个单词或使用有相同发音的不同单词表达相关含义的一种修辞手段。

汉语谚语中有大量的谚语有双关含义。

例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在这两条谚语中,“苦“有两重含义,一是指黄连之苦,二是指一个人内心的痛苦。

其实在英语中也不乏有双关含义的谚语。例如:

He is not a grave man,until he is a grave man.

这条谚语中的“grave”有两种含义,一是作形容词,表示“严肃的”,二是名词,表示“坟墓”,所以译为:“他不是一个严肃的人,除非他躺在坟墓里”。

四、结语

谚语是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以简练,流畅,生动的特点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相同和相似的社会经历都会反映在其语言和文化上,谚语就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一种古老而又极具价值的表现形式。通过英语和汉语两种谚语语言特点的相似性比较,我们了解到谚语作为两种语言中相似的表达形式,使英语和汉语语言交际和翻译成为可能,并将为英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149-161.

[2]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55.

第2篇

关键词: 朝鲜语 汉语 语法特点

1.朝鲜语主要用词尾表示语法关系,汉语用虚词和词序表示语法关系。

朝鲜语属于黏着语,汉语属于孤立语。黏着语是一种语言的语法类型,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发挥语法功能;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但是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虚词的作用很重要,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除了词序,很多都是用虚词来表达的。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

汉语的词没有词尾变法,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介词,助词,连词等)来表示句子中各个词之间的关系,即每个词在句中的地位和语法功能。

朝鲜语则依靠词尾来表示每个词在句中的地位和语法功能。而且朝鲜语的词尾,如:汉语“我去”、“人多”,这些句中的主语是“我”、“人”。但是韩国语表示主语时,必须加表示主语的格助词。

汉语里某些句法结构有没有虚词,结构关系和语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如,“爸爸妈妈”和“爸爸的妈妈”意思不同.朝鲜语在口语中根据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辈分、上下级、年龄、性别关系,表现出严格的礼节关系。朝鲜语中词尾分三级,在表达尊卑上下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表示尊敬对方时说:表示与对方对等关系时说:而当听话者是少年儿童时则用:等。

朝鲜语的动词结构是相当复杂的,显出了其黏着语的特征。同时它也是有着明显规律的,动词的态、式、语气、语态等信息通过向动词词干添加一系列词尾或配合助动词实现。活用时,一些不规则动词的词干发生脱落或更换。这是作为孤立语的汉语所不具备的。

汉语有时是通过一些介词来表示各个词之间的语法关系的,这时介词是加在词的前边的,但朝鲜语则用词尾来表示各个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而词尾必须加在词的后边。

2.朝鲜语语序比较灵活,汉语比较固定。

汉语和朝鲜语句子成分排列上的共同语序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定语和中心语的排列顺序一致,都是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例:我的书。 .

第二,状语和谓语的排列顺序一致,都是状语在前,谓语在后,汉语和朝鲜语一般情况下都取限定的居前,被限定的居后。例:他正努力学习。

第三,主语和谓语的排列顺序一致。汉语和朝鲜语没有宾语的语境下,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居后。例:他走了。

在汉语里,词序是一种主要语法手段,词序的变动能使整个句子或词组具有不同的意义。汉语的词序是说汉语的人约定俗成的,它既反映了一定的逻辑事理,又反映了一定的语言习惯。词序问题是汉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受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的制约,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不完全懂”、“完全不懂”。

朝鲜语主要语序为主宾谓,但句子成分多用后置的助词标明其作用,因此语序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谓语置于句末算是较为严格的。因为词尾表明各词汇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并且二者之间的黏着性,使不同的句子成分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不具固定性,相对汉语比较灵活,如:我在看书,译成朝鲜语则为:

.

3.词汇词和句法词朝鲜语不同,汉语相同。

朝鲜语属于黏着语,汉语属于孤立语。黏着语是一种语言的语法类型,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实现语法功能;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但是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变动。朝鲜语主要语序为主宾谓,但句子成分多用后置的助词标明其作用。

朝鲜语是黏着语,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实现语法功能,在组成句子的时候一般都要和词尾结合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和关系,因此词汇词和句法词就存在差别。如是三个单独的词汇,当它们要组成句子时就成了在句子中就充当三个作用不同的句法词,做主语,做宾语,做谓语,和词汇词不同。

而汉语是孤立语,一般没有形态的变化,并且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变动。词汇词在组成句子的时候是不会发生词形的变化的。如“孩子吃饭”,这个句子中“孩子”“吃”“饭”是词的原型,在词典里可以查到,是词汇词,同时,“孩子”在句子中做主语,“吃”做谓语,“饭”做宾语,因此“孩子”“吃”“饭”又是句法词。

因此,朝鲜语中的词汇词和句法词不一样,而汉语中的词汇词和句法词是一样的。

4.朝鲜语句子成分和词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汉语没有对应关系。

句子的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

汉语: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朝鲜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独立语。

词类是指根据语法性质的共同性划分的词的类别。

汉语的词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区别词、状态词是实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是虚词。另外还有两类特殊的词,即拟声词和叹词。

句子的各种成分总是由属于一定词类的单词(或词组、短语、从句)来担当的。因此在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汉语的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和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

汉语没有词形变化,在句子中只能借助虚词和词序充当不同的成分。“幸福”并不是只对应形容词,还充当名词。

而朝鲜语中除非进行词尾/词形变换,一种词汇就对应一种词类,做对应的句子成分。朝鲜语中各助词标明其前面的词各自充当的不同的作用。

如:

因此说朝鲜语属于黏着语,通过词尾表示语法关系,汉语属于孤立语,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关系,没有词形变化,一词又能充当多种词性,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韩]国立国语研究院,「标准国语大辞典,东亚,2000.

[2][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2008.

[3][中]柳英绿,[朝汉语语法对比],1999.

[4][中]北京语言学院,[简明汉朝词典],1986.

[5][韩],[标准国语语法],1993.

[6][中]黎锦熙,[新著国语语法],1992.

第3篇

我们先分析汉语的基本特点。

一般的拼音语言,只有元音与辅音两个结构要素,声调(升调、降调)只区别语气,不区别意义,因而不是拼音语言的结构要素。而汉语则不同,声调起着区别意义的作用,故汉语语音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要素构成。如果我们把英语等拼音语言称为二维结构,那么汉语语音就是三维结构。

人类的发音器官能够发出各种各样不同的音。就语音单位而言,几乎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或者起码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每一个民族用于社会交际的能够区别意义的音位却少得多,这是根据人类的交流需要而决定的。人类语言只需要不多的音位,就可以构成无数有意义的话语。

从历史发展来说,“能指”和“所指”在约定俗成的任意性这一表层现象的深处,有着相当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受到各民族物质生产发展的一般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的双重制约。就人类语言的发源处来说,初民不可能也无须选择很多的音节来表达一些简单的概念。但是,随着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有许多新的概念需要表达,原先的音节不能满足需要,他们必须寻觅新的途径。增加音节是一个最简单的有效途径,西方的一些语言就走了这一道路。英语中的音节就有一万多个。但也还有另外一个聪明的方法,即在原有的音节上标出不同的声调,以此代表不同的概念,这同样可以起到与增加音节相等的作用。汉语就走了这一条道路,它只选择了400多个基本音节就能够满足高度文明的汉民族的各种概念表达的需要。采取增加音节的线性展开的方式和运用声调向中心聚敛的三维方式来解决语音的发展问题具有同等的有效性。于是,汉语与西方拼音语言的根本性区别(即拼音语言是用二维——元音和辅音——来表达的,而汉语是用三维——声母、韵母和声调——来表达)就形成了。当然这两条道路也不是绝对的互不相涉,而是起着部分的互补作用。汉语在发展中,由单音节词为主到双音节词为主,且近代以来,由于文化交流的增多,外来语的翻译常用多音节词来表达,这使汉语的词汇中多音节词的比例也有所扩大。拼音语言也有不用增加音节而只是改变词的重读音节的方式来区别意义,这又与汉语所走的道路有若干类似之处。文化创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只要是能够逐渐精微地表达人类的思维,就具有同等价值,这里没有好坏高下之分。人为地将“屈折语”说成是最高级,将“孤立语”说成最低级,这要么是文化中心主义、种族偏见的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要么就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自卑心理的表现,而不是科学的分析。

文字领域的情况与语音领域的情况相似。

在文字的起源阶段,用“象形”表达人类思想与语言中用“象声”表达人类思想类似,同样舍弃了许多东西,仅从客观事物中抽出一些主要的特征写画下来。“米”是一棵果树上结了许多果子的象形。但作为自然界的一种有机生命体,一棵树是多么繁复的植物,结下的丰硕的果实也决不止三个。当我们用象形文字表达它的时候,失落了不计其数的果实了,而且用3个小圆圈代替了具有万千特征的甜美的果实,又不知失落了多少属性了。我们甚至不能说,我们所造的那个象形字就一定是抓住了果树的形象的主要特征,其实它仅是从客观物象中抽象出的极少一部分特征。这才是本色意义上的“抽象”。我们现在经常挂在嘴上的所谓“抽象”,比如说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它字形固定,偏旁统一,这对于象形特点鲜明的甲骨文来说是一次抽象,而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使汉字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隶变”又是更进一步的抽象,这些“抽象”,与文字最初形成阶段的那次抽象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与语音的形成一样,象形文字是各个民族根据不同的要求抽象出事物的极少特征写画下来,这使各种文字产生差距。中西文字目前巨大的差距是由各自不同的文化创造方法造成的。当美索不达米亚的字母被发现后,西方文字突然掉转头去走了一条拼音化的道路,而汉字则没有走这条道路,依然按照原来的路径发展着。于是,中西文字便相去遥远了。“中国自殷商通用至今的表意方块字,与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后来流行于世界大多数地区的拼音文字其渊源和特性都迥然相异,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独成一统的特例。”[③]

方块汉字与拼音文字在结构上的区别,我们认为也是“二维”与“三维”的区别。从汉语语音角度提出来的问题是与汉字的特点相吻合的。汉字的三维性使其具有立体性特点。但要证明汉字是三维的立体性结构,我们的面前有一道“定论”的铜墙铁壁,一般认为,拼音文字记录一个词是用一串字母作线性的排列,在汉字往往用一个平面型方块来表示,所以“汉字是平面型文字”[④]。诚然,汉字是写在纸上的,不是雕塑在空间的,何以认为汉字是三维的因而具有立体性特点呢?这是因为汉字是用二维去展示、象征三维空间的,我们是就其所表达、所象征的意义上来说它是“三维”的。“立体派”的绘画何以能称“立体”呢?难道就不是画在平面画布上的吗?

汉字主要起源于原始图画,而图画是用二维空间来表示三维空前的,那么,汉字就其起源阶段的象形性而言,亦具有这样的特征。汉字起源阶段的这种象形的特性是汉字三维性发生学上的依据,图画的形象性的特点是使人们可以直观或感受到所画事物“体”的质感。例如,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陕西华县柳子镇出土的陶器上。

即使是最逼真的工笔也不能将客观事物的全部属性和特征描绘出来,它在描绘中已经遗漏了许多属性和特征,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图画反映客观事物也是“抽象”的。而汉字又是对象形图画的再一次“抽象”,这就使文字成为一种纯粹的符号了。这种符号只要没有变成音响形象的附属物(如拼音文字那样),这种三维立体性特点便没有被打破,无论其抽象程度怎样地越来越高。

从现实生活的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在其后来的发展变形过程中,并未改变其三维立体性特点,这是由于汉字后来无论怎样变形,皆未彻底打破原有的符号体系去另辟新路。先看小篆。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比起甲骨文和金文来,小篆字体固定,并将原来没有固定形式的各种偏旁统一起来,小篆的线条不再是去描画客观事物,而是变成了规则匀称的带弧形的整齐线条,就此而言,对汉字的立体性的冲击是大的。但是,从根本上看,小篆并未改变汉字的结构特点,而仅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只是线条略略变化,使文字同客观事物的联系更加隐蔽了一些。这样的特征实在太多,无庸赘述。隶书的情况又怎样呢?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这是被称作“隶变”的汉文字史上的一场大变革,这场变革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线条的主要特点在于描摹客观事物,因而它是画出来的;而隶变后的五种基本笔画则是写出来的。由于隶变改变了笔画的形态,因而使汉字形体发生了大的变化,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基本摆脱了古汉字的图形意味。后来,魏晋至隋唐出现的楷书,结构与隶书基本相同,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进一步发展,从此,汉字成为方块字就定型了。但是,隶变以后的汉字并未改变汉字的三维立体性特点。我们还是以“为”字后来变化为例来说明。

这些形式亦分别积淀了大象的鼻子、躯体以及四条腿的内容。由此看来,隶变中的汉字形体的改变仅是汉字结构内部进行自身调整时的一种较大的形态转移,而不是汉字整体结构的打破与重建,因而汉字立体性这一基本特点并未失落。

我们认为汉字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立体性特点一直保持着,但同时我们又认为隶变前后汉字立体性的特点又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适应于描摹客观事物的各种形态、方向、长短、曲直的甲金文和小篆的线条,一变为适应于书写的、长短大致统一、曲直有规则、形态方向一致的隶书、楷书和现代简体的线条,这说明隶变使汉字从图画意义上的立体性变成了几何意义的立体性。隶变前的汉字通过用极简约的线条描画事物达到立体性,这种立体性因与图画类似,较易为人们认识,隶变以后的汉字实在有类于“立体派”的绘画。它将对象世界引归到立体几何的方块形体中去,呈现出一种多视点把立体平铺到平面上的倾向。即“对一个物体作分解,同时从不同的方面,不只是从一个视点,提供了许多元素,把这些元素重新组合,相互叠置,相互渗入成为一个整体形象,这使得平面自身直接显现立体感,却又不是取消了平面,使它成为一个空间盛器,让各种东西在它里面装着”。[⑥]隶变后汉字不仅有“横”“竖”两种笔画(这可以在垂直状态下构成平面),而且斜线(撇、捺)和点,斜线其实就是线条的水平放置状态,它与“横”、“竖”垂直状态所构成的平面相交,便构成立体图形。“点”的意义亦如此,它其实在透视意义上是远处的一条线或一个面;本身已造成了一种距离感和空间感,只要我们眼前出现了相交或平行直线构成的平面,那么远处的那个点就一定不可能与这个平面处在同一平面上,而只能是处在立体的空间中。汉字的三维立体性就这样通过五种笔划构成了。这里,“关键是在于保持着具体的平面,而同时在象征的意味里,使它成为体积的空间意味的。”[⑦]

关于汉字的三维立体性,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中找到证明。卫夫人《笔阵图》对汉字的几种笔划有如下的说法:

这虽是一种比喻和象征,但是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书家的潜意味深处是将汉字的笔画当作某种客观事物来看待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原始观念的积淀,因为在原始人那里是没有比喻可言的。进一步讲,中国书法理论中所讲的关于笔画分布的结体理论更是汉字的立体性特点决定的。“中宫”和“重心”的理论,都是解决立体性字体结构稳定问题;“布白”理论则直接导源于文字的立体性:例如笔划的“疏密得宜”是解决立体性众多平面交叉的问题;“虚实相间”的说法是处理立体结构中视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关系问题;而所谓“争让得势”则又是回答立体结构中的主要平面与次要平面的表现关系等等。中国书法最忌平板,例如“馬”字下面的四点,楷书一般将第一、四两点写得较大,二、三两点写得较小,以示远近关系。这些,皆可说明汉字的立体性特点。

我们论定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的三维立体性特点,这就为认识汉字的科学价值打下了基础;而汉字的生命力正建立在这种科学价值的前提之上的。

汉字的立体性特点决定了汉字具有容量大、信息多、内涵丰富的科学价值。我们仍然用数学的方法来说明。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横一竖和一条斜线(—|/),如果按拼音文字的线性排列,只有六种排列形式:—|/,—/|,|—/,|—/,/—|,/|—,但是,按立体性文字排列,其形式却极多。横竖构成平面,而斜线当它放到立体性图形中去的时候,位置可以相接、也可以相交,还可以相离。人们只需要从这极多的可能排列中选择出目视区别较为明晰的排列用于造字就足够表达人类各种各样的概念。这从科学角度证明了汉字的方块结构是完全胜任表达人类的千差万别的细微变化的概念。它也不见得就显得繁复,因为它不需要用向外扩展的方式去表达,而只需在这个立体结构框架的内部就可以表达。如果说一个方块汉字因笔画多而显得繁复,那么,一个英文词用一大串字母排成一条线同样也是繁复的。汉字的这个特点也是中国语言文字(尤其是文言)无形态变化,无时态变化,无冠词的最根本性的决定原因。进而使中国语言文字比印欧语言“更易于打破逻辑和语法的束缚,从而也就更易于张大语词的多义性、表达的隐喻性、意义的增生性,以及理解和阐释的多重可能性。”[⑧]这正是在二十世纪语言学革命以后重新认识语言生命力的一把金钥匙。一些有眼光的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汉字和汉语的生命力,而另一些西方学者例如伊斯特林,认为汉字终究是一种有缺陷的文字,是文字发展低级阶段上的文字,进而认为汉字是缺乏生命力的文字,这实在是一种对语言文字表达人类思维的特点缺乏全面认识所致。

注释:

①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71页。

②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③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页。

④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页。

⑤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9页。

⑥瓦尔特·赫斯编著:《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71页。

第4篇

1句式特点

从谚语的句式结构的类型上看,汉语谚语可分为单句型、复句型和紧缩型三种;英语谚语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型,由于谚语是语汇单位,又要易于记诵,所以谚语的句子一般求短,简单句较多,英语谚语尤其如此。

1.1汉语谚语的单句型汉语谚语的单句型又可分为非主谓句型和主谓句型。由非主谓句型构成的谚语,大多数是动词性非主谓句型。例如:没有不透风的墙,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两句都是由述宾词组构成的非主谓句型。由主谓句型构成的谚语有四种句型,其中包括动词性、形容词性、名词性和主谓谓语句型。例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谓语由动词性词组构成),强扭的瓜不甜(谓语由形容词词组构成),一夜夫妻百日恩(谓语由名词词组构成),玩火者必自焚(谓语是主谓词组)[5]173-175。

1.2汉语谚语的复句型汉语谚语的复句型相当于英语的并列句和复合句,前者是并列关系,后者是主从关系。例如: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并列关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主从关系,意思为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若要好,问三老(主从关系)[5]176-180。

1.3汉语谚语的紧缩型汉语谚语的紧缩型有三种:一是把两个语节压缩在一起,取消了中间的语音停顿。如:/不看僧面看佛面0就是/即使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0的紧缩;二是采用谚语惯用的格式,如/无风不起浪0;三是采用意合的办法,只出现与表意关系的最密切的关键词,如/水九旱三春0,指从冬至算起九九八十一天里,如果雨水偏多,那么后三春(春分、清明、谷雨)的雨水将偏少,要出现旱情。

1.4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如上所述,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主要有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同时也有不少在形式上为并列句,语义上为复合句的省略句。例如:Stillwaterrunsdeep.静水流深(简单句);Diseasescomeonhorseback,butgoawayonfoot.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并列句);Whatisdonebynightappearsbyday莫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复合句);Nothingventure,nothinggain.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并列句的形式,复合句的内容)[6]。

2英汉谚语的语用功能探讨

语用功能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运用适合交际环境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言语效果。它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语境不同,同一个话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语用功能。谚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具有多元的语用功能。本节主要探讨英汉谚语的社会交际功能、倡导美德功能、传授知识功能、教育警策功能、文学描绘功能、语境指向功能和文化认同功能。

2.1社会交际功能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英汉谚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人际交流功能是其最首要的功能。原始人类在共同的劳动中,人们为了协调行动,或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谋求社会快速的发展,需要彼此交换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彼此交换对提高劳动效率的一些建议,特别是有必要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传播给社会,流传给后代,在没有文字的条件下,谚语便成为当时的一种简单的言语交际形式。就是后来有了文字,劳动人民在很多场合仍然习惯于用谚语来传授知识,来与人进行经验交流,并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2.2倡导美德功能千百年来,谚语不但给人们以教育和启发,而且被人们视为思想行动的指南。众多的谚语不仅包含深广的文化内涵,而且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它们既涉及伦理道德、修身求知,也涉及人生价值、人生际遇、处世交友等方面。这些内容都以独特的语言形式和修辞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使人们在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灵上产生震动和美感。/当艺术反映了人的理想和规范的时候,它对社会也就构成了规范和榜样。0[7]许多谚语体现出人民大众的高尚品德和思想情操,它们不但给人们提供了行为道德的准则和人生的意义,也给人们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劝诫,同时给人们指出了求知、修身的入门之路。如/Beauty,withoutvirtueislikearosewithoutscent;Honestyisthebestpolicy;Ahedgebetweenkeepsfriendshipgreen;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君子结交不为财;实践是一切智慧的源泉0等。

2.3传授知识功能许多谚语能够帮助传播简单实用的生产技能和生活知识。这是因为许多谚语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而被当作/真理0世代传承的。谚语中包含的/真理0从衣食住行到天文地理,无所不仑,更重要的是,谚语借助声音、形象的特点,将原本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深得人们的喜爱、信从。这些谚语在普及和传播日常科学知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石板出汗,大雨要见(气象:下雨前,地面会很潮湿);One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此句的汉译为一天一个苹果,医生不进家门(医学:苹果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

2.4教育警策功能谚语为民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引用谚语往往比一般说理更具有教育效果。英汉谚语中蕴含着很多积极的内容,对人有很强的教育警策作用。例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0,/Unpleasantadviceisagoodmedicine.0这两条谚语教育大家要多听忠告。/良药苦口0比喻/忠言逆耳0,说明/不顺耳的劝告是一剂好药0,可治好你的缺点和毛病。又如/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0/Ifyoulieuponroseswhenyoung,you.lllieupongthornswhenold.0劝诫青少年从小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小时候是长知识、增才干的时候,不应虚度。[1]240

2.5文学描绘功能

许多谚语源自于文学名著或民间口头文学,不仅内容充实,而且语言形式优美,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学描绘功用。例如,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这句谚语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5西风颂6,这个设问蕴含深刻,喻意巧妙,言简意赅,给人希望,催人奋进。5西游记6是中国六大名著中运用谚语较多的一部。为了塑造孙悟空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的英雄形象,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谚语来描绘他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大闹天宫之后,让他发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0的豪言,表现了他藐视天宫神圣的反抗精神;在千辛万苦的取经路上,当唐僧表现出怯弱,猪八戒发生动摇的时候,又让他说出/功到自然成0、/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0等豪壮话语,表现了他/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0的坚定信念。

2.6语境指向功能

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受话者要准确无误地理解话语者所传递的信息和真正意图,就必须依赖语境。也就是说语境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对话语的表述和理解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境能够提供话语中的所有信息,如话语所处的时间、空间和社交背景,暗示谈话参与者的身份、社会地位等。所以,谚语的使用与理解受到语境的制约和影响。例如,汉语谚语/宁为鸡首,不为牛后0和相应的英语谚语/Itisbettertoreigninhellthanserveinheaven(宁可在地狱称王,也不在天堂为奴)0这两句谚语,其中,/鸡首0、/牛后0与/天堂0、/地狱0风马牛不相及,人们只有了解这些词语使用的语境,才能了解它们的语义关系。再如美国剧作家考夫曼在描述一位离校与男友私奔的女学生时的一句话,/Sheputtheheartbeforethecourse0,该句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戏仿了谚语/putthecartbeforehorse(把车放在马前面,即为本末倒置)0,从而做到了一语双关,令人叫绝。[8]

2.7文化认同功能

谚语具有社会指示和文化认同功能,谚语的文化认同功能让交际双方在交流时更准确、流畅。在语言交际中,会话双方要想取得交际的成功,话语者和受话者首先要有彼此认同的信念,这样双方对话的目的和意图才能在交际过程中得以相互照应。也就是说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双方需具备一些共通的概念结构,交际才能成功。这种彼此都认同的信念和共通的概念结构就是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同感,也是达到有效交际目的的基点。例如/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0表明英汉民族对时间重要性的认同;又如,/Everybirdlikesitsownnest.金窝银窝不如家里草窝0[1]19-20,这两句谚语尽管表述不同,但对家有亲切感、安全感、自由感、舒适感的认同还是基本一致的。

3结语

第5篇

我们先分析汉语的基本特点。

一般的拼音语言,只有元音与辅音两个结构要素,声调(升调、降调)只区别语气,不区别意义,因而不是拼音语言的结构要素。而汉语则不同,声调起着区别意义的作用,故汉语语音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要素构成。如果我们把英语等拼音语言称为二维结构,那么汉语语音就是三维结构。

人类的发音器官能够发出各种各样不同的音。就语音单位而言,几乎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或者起码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每一个民族用于社会交际的能够区别意义的音位却少得多,这是根据人类的交流需要而决定的。人类语言只需要不多的音位,就可以构成无数有意义的话语。

从历史发展来说,“能指”和“所指”在约定俗成的任意性这一表层现象的深处,有着相当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受到各民族物质生产发展的一般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的双重制约。就人类语言的发源处来说,初民不可能也无须选择很多的音节来表达一些简单的概念。但是,随着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有许多新的概念需要表达,原先的音节不能满足需要,他们必须寻觅新的途径。增加音节是一个最简单的有效途径,西方的一些语言就走了这一道路。英语中的音节就有一万多个。但也还有另外一个聪明的方法,即在原有的音节上标出不同的声调,以此代表不同的概念,这同样可以起到与增加音节相等的作用。汉语就走了这一条道路,它只选择了400多个基本音节就能够满足高度文明的汉民族的各种概念表达的需要。采取增加音节的线性展开的方式和运用声调向中心聚敛的三维方式来解决语音的发展问题具有同等的有效性。于是,汉语与西方拼音语言的根本性区别(即拼音语言是用二维——元音和辅音——来表达的,而汉语是用三维——声母、韵母和声调——来表达)就形成了。当然这两条道路也不是绝对的互不相涉,而是起着部分的互补作用。汉语在发展中,由单音节词为主到双音节词为主,且近代以来,由于文化交流的增多,外来语的翻译常用多音节词来表达,这使汉语的词汇中多音节词的比例也有所扩大。拼音语言也有不用增加音节而只是改变词的重读音节的方式来区别意义,这又与汉语所走的道路有若干类似之处。文化创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只要是能够逐渐精微地表达人类的思维,就具有同等价值,这里没有好坏高下之分。人为地将“屈折语”说成是最高级,将“孤立语”说成最低级,这要么是文化中心主义、种族偏见的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要么就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自卑心理的表现,而不是科学的分析。

文字领域的情况与语音领域的情况相似。

在文字的起源阶段,用“象形”表达人类思想与语言中用“象声”表达人类思想类似,同样舍弃了许多东西,仅从客观事物中抽出一些主要的特征写画下来。“米”是一棵果树上结了许多果子的象形。但作为自然界的一种有机生命体,一棵树是多么繁复的植物,结下的丰硕的果实也决不止三个。当我们用象形文字表达它的时候,失落了不计其数的果实了,而且用3个小圆圈代替了具有万千特征的甜美的果实,又不知失落了多少属性了。我们甚至不能说,我们所造的那个象形字就一定是抓住了果树的形象的主要特征,其实它仅是从客观物象中抽象出的极少一部分特征。这才是本色意义上的“抽象”。我们现在经常挂在嘴上的所谓“抽象”,比如说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它字形固定,偏旁统一,这对于象形特点鲜明的甲骨文来说是一次抽象,而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使汉字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隶变”又是更进一步的抽象,这些“抽象”,与文字最初形成阶段的那次抽象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与语音的形成一样,象形文字是各个民族根据不同的要求抽象出事物的极少特征写画下来,这使各种文字产生差距。中西文字目前巨大的差距是由各自不同的文化创造方法造成的。当美索不达米亚的字母被发现后,西方文字突然掉转头去走了一条拼音化的道路,而汉字则没有走这条道路,依然按照原来的路径发展着。于是,中西文字便相去遥远了。“中国自殷商通用至今的表意方块字,与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后来流行于世界大多数地区的拼音文字其渊源和特性都迥然相异,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独成一统的特例。”[③]

方块汉字与拼音文字在结构上的区别,我们认为也是“二维”与“三维”的区别。从汉语语音角度提出来的问题是与汉字的特点相吻合的。汉字的三维性使其具有立体性特点。但要证明汉字是三维的立体性结构,我们的面前有一道“定论”的铜墙铁壁,一般认为,拼音文字记录一个词是用一串字母作线性的排列,在汉字往往用一个平面型方块来表示,所以“汉字是平面型文字”[④]。诚然,汉字是写在纸上的,不是雕塑在空间的,何以认为汉字是三维的因而具有立体性特点呢?这是因为汉字是用二维去展示、象征三维空间的,我们是就其所表达、所象征的意义上来说它是“三维”的。“立体派”的绘画何以能称“立体”呢?难道就不是画在平面画布上的吗?

汉字主要起源于原始图画,而图画是用二维空间来表示三维空前的,那么,汉字就其起源阶段的象形性而言,亦具有这样的特征。汉字起源阶段的这种象形的特性是汉字三维性发生学上的依据,图画的形象性的特点是使人们可以直观或感受到所画事物“体”的质感。例如,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陕西华县柳子镇出土的陶器上。

即使是最逼真的工笔也不能将客观事物的全部属性和特征描绘出来,它在描绘中已经遗漏了许多属性和特征,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图画反映客观事物也是“抽象”的。而汉字又是对象形图画的再一次“抽象”,这就使文字成为一种纯粹的符号了。这种符号只要没有变成音响形象的附属物(如拼音文字那样),这种三维立体性特点便没有被打破,无论其抽象程度怎样地越来越高。

从现实生活的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在其后来的发展变形过程中,并未改变其三维立体性特点,这是由于汉字后来无论怎样变形,皆未彻底打破原有的符号体系去另辟新路。先看小篆。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比起甲骨文和金文来,小篆字体固定,并将原来没有固定形式的各种偏旁统一起来,小篆的线条不再是去描画客观事物,而是变成了规则匀称的带弧形的整齐线条,就此而言,对汉字的立体性的冲击是大的。但是,从根本上看,小篆并未改变汉字的结构特点,而仅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只是线条略略变化,使文字同客观事物的联系更加隐蔽了一些。这样的特征实在太多,无庸赘述。隶书的情况又怎样呢?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这是被称作“隶变”的汉文字史上的一场大变革,这场变革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线条的主要特点在于描摹客观事物,因而它是画出来的;而隶变后的五种基本笔画则是写出来的。由于隶变改变了笔画的形态,因而使汉字形体发生了大的变化,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基本摆脱了古汉字的图形意味。后来,魏晋至隋唐出现的楷书,结构与隶书基本相同,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进一步发展,从此,汉字成为方块字就定型了。但是,隶变以后的汉字并未改变汉字的三维立体性特点。我们还是以“为”字后来变化为例来说明。

这些形式亦分别积淀了大象的鼻子、躯体以及四条腿的内容。由此看来,隶变中的汉字形体的改变仅是汉字结构内部进行自身调整时的一种较大的形态转移,而不是汉字整体结构的打破与重建,因而汉字立体性这一基本特点并未失落。

我们认为汉字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立体性特点一直保持着,但同时我们又认为隶变前后汉字立体性的特点又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适应于描摹客观事物的各种形态、方向、长短、曲直的甲金文和小篆的线条,一变为适应于书写的、长短大致统一、曲直有规则、形态方向一致的隶书、楷书和现代简体的线条,这说明隶变使汉字从图画意义上的立体性变成了几何意义的立体性。隶变前的汉字通过用极简约的线条描画事物达到立体性,这种立体性因与图画类似,较易为人们认识,隶变以后的汉字实在有类于“立体派”的绘画。它将对象世界引归到立体几何的方块形体中去,呈现出一种多视点把立体平铺到平面上的倾向。即“对一个物体作分解,同时从不同的方面,不只是从一个视点,提供了许多元素,把这些元素重新组合,相互叠置,相互渗入成为一个整体形象,这使得平面自身直接显现立体感,却又不是取消了平面,使它成为一个空间盛器,让各种东西在它里面装着”。[⑥]隶变后汉字不仅有“横”“竖”两种笔画(这可以在垂直状态下构成平面),而且斜线(撇、捺)和点,斜线其实就是线条的水平放置状态,它与“横”、“竖”垂直状态所构成的平面相交,便构成立体图形。“点”的意义亦如此,它其实在透视意义上是远处的一条线或一个面;本身已造成了一种距离感和空间感,只要我们眼前出现了相交或平行直线构成的平面,那么远处的那个点就一定不可能与这个平面处在同一平面上,而只能是处在立体的空间中。汉字的三维立体性就这样通过五种笔划构成了。这里,“关键是在于保持着具体的平面,而同时在象征的意味里,使它成为体积的空间意味的。”[⑦]

关于汉字的三维立体性,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中找到证明。卫夫人《笔阵图》对汉字的几种笔划有如下的说法:

这虽是一种比喻和象征,但是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书家的潜意味深处是将汉字的笔画当作某种客观事物来看待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原始观念的积淀,因为在原始人那里是没有比喻可言的。进一步讲,中国书法理论中所讲的关于笔画分布的结体理论更是汉字的立体性特点决定的。“中宫”和“重心”的理论,都是解决立体性字体结构稳定问题;“布白”理论则直接导源于文字的立体性:例如笔划的“疏密得宜”是解决立体性众多平面交叉的问题;“虚实相间”的说法是处理立体结构中视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关系问题;而所谓“争让得势”则又是回答立体结构中的主要平面与次要平面的表现关系等等。中国书法最忌平板,例如“馬”字下面的四点,楷书一般将第一、四两点写得较大,二、三两点写得较小,以示远近关系。这些,皆可说明汉字的立体性特点。

我们论定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的三维立体性特点,这就为认识汉字的科学价值打下了基础;而汉字的生命力正建立在这种科学价值的前提之上的。

汉字的立体性特点决定了汉字具有容量大、信息多、内涵丰富的科学价值。我们仍然用数学的方法来说明。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横一竖和一条斜线(—|/),如果按拼音文字的线性排列,只有六种排列形式:—|/,—/|,|—/,|—/,/—|,/|—,但是,按立体性文字排列,其形式却极多。横竖构成平面,而斜线当它放到立体性图形中去的时候,位置可以相接、也可以相交,还可以相离。人们只需要从这极多的可能排列中选择出目视区别较为明晰的排列用于造字就足够表达人类各种各样的概念。这从科学角度证明了汉字的方块结构是完全胜任表达人类的千差万别的细微变化的概念。它也不见得就显得繁复,因为它不需要用向外扩展的方式去表达,而只需在这个立体结构框架的内部就可以表达。如果说一个方块汉字因笔画多而显得繁复,那么,一个英文词用一大串字母排成一条线同样也是繁复的。汉字的这个特点也是中国语言文字(尤其是文言)无形态变化,无时态变化,无冠词的最根本性的决定原因。进而使中国语言文字比印欧语言“更易于打破逻辑和语法的束缚,从而也就更易于张大语词的多义性、表达的隐喻性、意义的增生性,以及理解和阐释的多重可能性。”[⑧]这正是在二十世纪语言学革命以后重新认识语言生命力的一把金钥匙。一些有眼光的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汉字和汉语的生命力,而另一些西方学者例如伊斯特林,认为汉字终究是一种有缺陷的文字,是文字发展低级阶段上的文字,进而认为汉字是缺乏生命力的文字,这实在是一种对语言文字表达人类思维的特点缺乏全面认识所致。

注释:

①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71页。

②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③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页。

④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页。

⑤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9页。

⑥瓦尔特·赫斯编著:《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71页。

第6篇

[关键词] 商务英语 信函 词法 句法

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商务世界有效的沟通渠道,商务信函在商务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商务信函的作用成了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英语的一种特殊语体,商务英语信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分析了商务英语信函的词汇和句法特征,以期为商务信函的写作提供一些建议。

一、商务英语信函的词法特征

商业信函要注意意思表达准确,避免误解。因此在英语商业信函的写作时选词要准确,避免造成歧义,或者意义表达模糊,影响双方的有效交流。

1.选择具体词汇而不是抽象词汇

抽象词汇意义含混,意思表达不直接、不准确,具体词汇意思明确,便于信函双方的迅速沟通。使用具体的词汇准确地表达己方的意愿,帮助双方快速地交流,是商务信函的重要特征。因此,英语商务信函写作应尽量使用具体词汇准确、快速地表达意思,避免意义模糊。

请看例子:(1) The payment of the goods will be effected on July 1st.(2) The goods will be paid on July 1st.(3) The shipment was affected by weather.例1中作者使用了抽象名词“Payment”表达付款的意思。但是名词“Payment”不可以充当谓语独立表达“付款”,作者必须借助动词“effect” 表达意思。从文体的角度,例1比例2表述更正式,但是从意思表达的简洁和准确层面看,例2意思简洁明了,更有利于双方的沟通。例3动词 “affect”意思不明确,收信人无法明确了解天气对货物运输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无法采取相应的对策。因此写信人应该使用精确的词汇如 “hindered”, “delayed”或者“stopped”,便于收信人对此做出正确的回应。

2.避免使用歧义词汇

歧义词汇是指有些词汇在同一个上下文语境中有两种甚至多重意思的理解。商务信函中使用造成歧义的词汇可能影响双方的误解,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例:We assembled them by the new machine. (“by” can mean “near” or “by means of”)上例中介词“by”在英语中可解释为“在…旁边”和“通过…方法”。因此,上例分别理解为:(1)我们把它们集中放在这台新机器旁边。(2)我们用这台新机器把它们组装起来。为了准确的表达意思,商务信函写作时应根据写信人的意思将上例改写成:(1) We assembled them near the new machine. 或者(2) We assembled them by means of the new machine.另外,商务英语信函要尽量避免一个句子中一个单词多种意思。例如, “Cotton and silk blouses made in China enjoy a good market in the European market”. 在这个句子中,“market”表达了两种意思:第一个“market”的意思是“销售”,第二个“market”表示 “市场”。为了便于理解,应该把这个例句改写为 “Cotton and silk blouses made in China enjoy a good sale in the European marketplace”.

3.避免形容词或副词的重复使用

中国人写作习惯重复表达相同的意思,一方面重复可以保持平衡的词法结构,另外重复也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表达的意思。英语文化强调用简明的语言表达意思。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时,我们应该遵守英语语言的习惯,避免使用不必要的重复,保持信函的语言简洁,意思清晰。商务信函写作时容易出现的形容词或副词的重复错误:General consensus (“consensus” 一词本身即表示general opinion);True facts (“facts”必须是真实的,即“true”);Assemble together ( “Assemble”即 put together.);Absolutely complete ( “absolutely”即 completely)。

4.使用褒义词和礼貌用语

商务信函写作者如果措辞礼貌得体,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为双方的合作奠定基础。商务信函写作在遣词造句时应注意恰当运用褒义词和礼貌用语。例:(1a) I’m sorry we blundered on your order;(2a) We regret the inconvenience you’ve been caused by the broken mixer. 尽管信函写作者希望表达真诚的道歉,但是贬义词(例1blunder和例2inconvenience)会提醒收信方不良的后果,影响对方对不良后果的反应。因此写信方可以使用中性的词汇,淡化收信方对后果的反应。为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信函写作可以将上两例改写成:(1b) I want to apologize for the order we delivered;(2b) We are truly sorry about the experience you had with the mixer.

二、商务英语信函的句法特点

1.选择简洁的句式结构

句子是篇章的基本单位,英语商务信函的写作必须遵循商务信函的特点,选择句法结构。专业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通常选择简洁的句式。复杂的长句意思表达不明了,不符合商务活动省时,便利的要求。

2. 选择恰当的句式突出重点信息

商务信函的句子包含多个信息,写信人应该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选择不同的句式结构,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试比较2个句子。 (1) Although there was price rise in raw materials last year, the company earned profit;(2) The company suffered form price rise in materials last years although it earned profit.这2个句子包含相同的信息,写信人通过选择不同的句式结构表达了不同的意思。例句 (1)写信人强调公司盈利的事实, 例句(2)重点说明原材料上涨给公司带来损失。上述比较说明一个句子包含信息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商务信函写作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意图,选择不同的句式,突出要强调的信息,便于收信人准确地了解写信人想传达的信息。

3.尽量使用虚拟语气或疑问句等委婉句式

礼貌是商务信函写作最重要的原则,商务信函写作者要会尊敬贸易伙伴,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对方的困难,在尊敬对方感情和利益的同时,获得对方的好感,促进合作的成功。商务信函写作除了要准确、简明地表达写信人的意图,写信人还需措辞礼貌委婉,营造良好的氛围,因此在句式选择上要尽量使用虚拟语气或疑问句等委婉的句式,如“please, will/would you please…, we would …be kind enough to…” 。例:(1) Will you give us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your requirements? (2) We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would help us with your suggestion.(1)和(2) 都是要求对方给予己方提供服务,写信人在(1)运用疑问句、(2)使用虚拟语气,用委婉的方式向对方提出要求,既表达了己方的要求,又兼顾了对方的面子,较好地完成交际目的。

三、结语

英语商务信函是国际商务活动中的 一种重要交流方式。笔者期望通过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词法和句法特征,有助于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教学和对外贸易从业者的商务信函写作。

参考文献:

[1]何维湘: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第7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现代汉语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270-01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脑的普及,独特的网络语言开始由互联网进入到人们日常的交往用语和书面语当中,充斥着传统的现代汉语的语言和语法习惯。网络语言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能够生存,而且大有生机勃勃,摧枯拉朽之势。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以及一些80或是90后的作家是网络语言的最积极使用者。他们这些人思想活跃,不受旧的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喜欢创造新事物,更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追求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他们将网络语言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语言的形式也变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各种文字和符号交叉使用。这不仅为毫无生气的机械交流提供了幽默,而且也使交流更加的变简与快速。总体上看网络语言可以有这些形式:

1、符号2、数字3、汉字拼音或英文缩写4、混合用语

三、现代汉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许多鲜明的特征

主要包含几个大的方面的特征:一是语法特征,二是语音特征,三是词汇特征,四是语用特征,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的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现代汉语的语法特征主要包括一下方面:

1、形态变化缺少严格意义的词的形态变化。

现代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有的,但是不多见。有些词虽然是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以同类词都所具有的,也不是所以场合都适用的。例如: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通一般是ABAB,如商量商量、照顾照顾;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方式通常是AABB,如干干净净、舒舒服服。但是少数双音节的形容词有ABAAB的形式,如:雪白雪白、通红通红。此外,不是所有双音节的动词和形容词都有这种形式,如:担心、喜爱,不能说成担心担心、喜爱喜爱;形容词“美丽”,“聪明”也不能说成“美丽美丽”,“聪明聪明”。

2、语序和虚词是汉语表示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语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特点。如:“一个没有来”和“没有一个来”,这两句话字数和字都一模一样,只是语序不一样,前一句的意思是只有一个没有来,其他人都来了,后者的意思是全都没来。

3、在现代汉语里,词的结构方式、短语的结构方式、句子的结构方式大致相同。词、短语、句子都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等五种基本结构方式。

4、汉语有丰富的量词。除了标准量词(如度量衡量词)外,汉语有丰富的一般量词,数词一般不直接与名词组合,中间要使用恰当的量词。

语音特点

(1)每一音节都有声调

声、韵、调是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

(2)没有复辅音

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l、r、n、 N。

英语等外语有浊辅音和复辅音;

古代汉语也曾存在过复辅音;

现代汉语没有复辅音。

(3)元音占优势

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

元音属于乐音,辅音属于噪音。

汉语的复韵母即使两个元音(好hǎo)或三个元音(教jiào)也是一个音节。

现代汉语以清辅音为主,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所以,音节中噪音少而乐音多。

(4)没有入声

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都有入声。

古代入声音节在现代汉语中分别归并平(阴平、阳平)、上、去三个声调中。

有些方言仍然保留入声声调。

词汇特点

(1)以单音节词根和根词为主

(2)双音节词占优势

(3)多音节词语中“四字格”为主

语用特征

(1)现代汉语的意义表达经常采用意会的方式。

(2)表达求简、求明,求达意而已,并不一定求句子结构的完整。因此,句子有许多省略的形式。

(3)依靠语境消除歧义

消极影响:网络语言毕竟不是大众化语言,毕竟没有在全社会流通,还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奥内涵,往往会使人一头雾水。

网络语言的盛行使现代汉语失去了语言的音乐性与字词的严谨性。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与多变灵活性及多种语言的混用,导致了现代汉语语音方面产生极大窘境。网络语言相当的杂,有各种符号的杂用,又有数字与汉字的混用,这造成了汉语语音的困难,没有固定的拼音能表示这些混用词汇。

网络语言是一种具有强适应性和强生命力的语言,虽然存在着许多优点,但也不可避免暗藏着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应该趋利弊害,使其正确健康地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参考文献:

第8篇

Abstract: ESP, different from EGP, has its own unique features on lexicon and syntax.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commonly-us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ESP texts after analysis of these language features.

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语言特点;翻译策略

Key words: ESP;language features;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08-01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各国之间在不同领域的国际交流也日益深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英语学习的行列中,然而,普通的日常英语却无法满足各个不同行业及领域的专业要求,因此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应运而生。本文根据专门用途英语自身的语言特点,阐述了一些对应的翻译策略,希望能帮助广大专业用途英语译者翻译出准确,客观,流畅的译文,更好地为各领域的专业工作者服务。

1 专门用途英语语言特点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是英语语言领域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ESP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领域相关的英语。虽然每个学科存在差异,但不管哪一学科,都旨在阐述本学科领域的概念,理论及实验过程等严谨,客观的内容,因此在词汇层面都具有客观,准确,明晰和简洁的共性。这些词汇层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和半专业词汇。每个学科都存在大量的专业术语,这些词语含义精确但相对狭窄,专业性非常强。例如科技英语中的一些术语:spindle主轴;bunker燃料舱;hookup电路耦连。半专业词汇主要是指通用英语中存在的词汇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有着不同与其在通用英语中的含义,例如:商务英语中offer要约;protest拒付等。这些词汇在通用英语中的含义与在不同的专业领域的含义都大不相同。第二,名词化倾向。名词化主要是指用一个名词来代替其相应的动词,形容词或从句。名词化被看做是能使句子更加客观,严谨,准确而简练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三,模糊限制语的大量使用。模糊限制语主要出现在经济,社会学,和科技类论文中,这类限制语的使用既表明了作者严谨的态度以及为保证命题表述精确度所做的努力,又体现了尊重读者的礼貌态度。

ESP的句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ESP多表述客观事实或某一特定领域的原理,实验过程,结果,商务合同,法律条文等客观性强,逻辑严谨的内容,所以多用较长的句子或复杂句。比如在法律英语的一些条款中,为阐述清楚准确,说理完整,多用长句。第二:ESP的另一大句法特点是陈述句的广泛使用。陈述句主要用来解释原理或过程,说明原理,陈述所获研究成果等,语气客观,平实,不强调个人的感彩,所以使用频率很高,特别是在法律英语和商务合同中。

2 专门用途英语汉译策略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ESP的语言特点,笔者提供了相应的汉译策略。

2.1 专业术语及半专业词汇的翻译 理解专业术语难度较大,所以在翻译术语时必须充分理解原文内容,再结合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还可以根据原文的语境来找出术语的含义,必要时需查询专业词典。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光靠专业字典不能解决问题时,应咨询该领域专家的意见,以得出正确的译文。例如在新兴的微机电系统领域,有一个半专业词汇为mask,专业字典里没有其对应的含义,所以需要仔细推敲其在整个工艺过程中的作用,并咨询相关专家,最后译为“掩模板”。

2.2 针对ESP原文中名词化的现象,在汉语中无相对应的名词表达时,可以采用转译法 也就是将原语中的名词转换成另一类词类,如相对应的动词,形容词等。例如:The operation of an electric machine needs some knowledge of its performance. 译为:操作电机需要懂得电机的一些性能。此句中名词operation做主语,而在汉语译文中则转译为相应的动词。转译法不光用在词汇上,也可以用于句子翻译,例如被动态的汉译,当汉语中不需要或没有相应的被动表达时,译者可以将被动式转译为主动式。例如:Tool steel is hardened and tempered mainly to increase its hardness. 译为:工具钢进行淬火和回火只要是为了增加硬度。

2.3 分译法 在ESP中,长句与复杂句的使用非常频繁,但在汉语译文中不一定都要以原有的长句形式出现,对一些过长的句子或主从句联系不太紧密的句子可以采用分译法,把原有的长句分译成几个短句,以达到逻辑清晰,释义明确而条理清楚的译文。例如:The classical metallurgical processes of smelting the oxides with carbon in the presence of a fusible slag are not applicable to the range of rather rare elements about which this section is written, if the metals are required in pure condition. 此句含有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状语从句,而且主句过长,如果直译,势必造成理解不畅,所以需要采用分译法。译为:传统的冶金过程是用碳将易熔渣中的氧化物溶化,但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生产本文所提到的这些稀有金属元素,尤其是需要获得纯净金属时更是如此。

3 结语

随着全球各国各领域交流的不断增多,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但专门用途英语的翻译还存在着不足,希望本文中对ESP语言特点的归纳,分析以及所提供的翻译策略有助于我们的专门用途英语的汉译,帮助译者译出既忠实原文又符合汉语表达规范的文章。

参考文献:

[1]谢建平.功能语境与专门用途英语语篇翻译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严文.经济管理专业英语翻译初探[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9(4).

第9篇

论文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网语的出现,它在词汇构成方面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网络时代的特点。对这一语言领域的新成员,人们对其一定要冷静分析、客观评价,在承认它的优点时也不能忽略它的缺点,要积极引导它的健康发展。

1.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语的形成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已经变成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本身就是时展的产物,具有诸多与时代相符的特征,例如:高效性、高传播速度、高信息容量等等。人们通过网络这一特殊媒介进行交流与传统交流方式肯定有不同之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交流使用的语言,也就是网语(netspeak)。网语是网络语言的简称,它指的是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时使用的语言,但现在网语已经不仅仅只出现在网络上,它还入侵到了许多其它领域,例如:广告,电视、报纸,甚至还出现在学生作文里。网语这一现象在国内外都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对这一现象持有积极的态度,认为它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语言动态发展的特点,但也有人认为网语破坏了语言的纯洁性。但要真正认识和正确看待网语,首先要了解网语的大致特点。

2.网语的构词特点

2.1术语

这里的术语是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用语。例如:磁盘、光驱、主板这类术语是有关计算机组件的;打印机、数码相机、多媒体、刻录机是关于计算机外围产品的;设置、扫描是关于计算机操作的;调制解调器、电缆、光纤、宽带、端口是关于网络组件的;超文本、动态捕捉、动态链接是关于网络软件设计的;电邮、局域网、主页、链接是关于网络服务的;浏览、搜索、共享、接入、卸载是关于网络操作的。

2.2外语词

汉语网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英语的广泛使用。根据有关调查,绝大部分网民都至少接受过中学教育,所以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英语词汇对他们来说并不会构成理解障碍,因此很多时髦的英语用词广泛活跃于网站的各个角落。对于英语词汇的使用大致包括以下四种情况:1)英语原词,例如:Window, Internet, e-mail等等。2)英语首字母缩略词,如:CEO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USB(Universal Serial Bus),TCP(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Protoco),等等。3)中英文共存,如:“AGP接口”, “Club 文化特效”, “E-mail地址”, “MP3手机”, “GSM标准”,等等。4)自由翻译,如:防火墙(firewall),附件(attachment),点击(click),等等。

2.3重叠词

在汉语的使用中,人们会通过对词语的重复与叠加来达到加强语气、模仿婴儿的口气等效果,如:坏坏(坏蛋)、漂漂(漂亮)、光光(光棍),东东(东西),等。

2.4词义发生扭曲的词

和使用重叠词的意图一样,网民们为了达到幽默新颖的效果,因此刻意扭曲原词意义,如:神童(神经病儿童)耐看(耐着性子看)、呕像(呕吐的对象)、贤惠(在家闲着什么都不会),等。

2.5谐音词

正如英语当中的谐音CU代表see you(再见),IC代表I see(我明白)一样,汉语也存在很多谐音的情况。1)拼音输入法带来的谐音。BBS(电子告示牌)的管理员被称作“版主”,用拼音输入法连续输入拼音时就会先出现“斑竹”,因此人们图方便就干脆选用这个词语来表达版主之意。“大侠”用相同的方法输入时,先出现的词语是“大虾”,于是这个“大虾”就成了人们对网络高手的亲昵称呼。类似的还有“幽香”(邮箱)、“馨香”(信箱)、“跑牛”(泡妞),等等。2)数字谐音。汉语中人们对数字的喜好往往跟数字的谐音有关。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由于人们追求高效快速的心理使数字的优势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如:886是“拜拜喽”、7456是“气死我了”,8147是“不要生气”,等。3)外语词汇的谐音。瘟到死(Windows)、温酒屋(Windows95)、瘟酒吧(Windows98)、笨三(pentunmIII),稻糠亩(dot com),等。4)汉语拼音的谐音。GG就是“哥哥”,JJ就是“姐姐”,NN就是“奶奶”, 等等。

2.6港澳台词语

据说在台湾大学校园,人们称呼相貌丑的女生为“恐龙”,女生也不示弱,用“青蛙”来指称相貌丑陋的男生。“菜鸟”常常出现在港澳台的小说里,巧合的是,北京方言把“差劲”也叫做“菜”,例如“菜包子”、“菜货”。英文中的“show”(展示)在港澳台语言中被说成“秀”,有“脱口秀”、“别做秀了”、“心里的话大胆秀出来”等。

2.7脸谱符号的使用

与在现实世界的交流不同,参与网上聊天的各方都缺少肢体语言的交流,互相看不到面部表情也听不到语气使用的变化,为了弥补这一交流缺陷,网民们创造了脸谱符号(emoticon).它们由键盘上的字母、数字以及标点符号构成,虽然构成很简单,但它们的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表示笑,:-(表示生气,:-0表示惊讶,8-)表示带着眼镜,:-P表示吐舌头,等。

3.理智对待网语的存在

网语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不能对它妄加评论,一定要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首先要关注网语使用人群的特点。根据调查大部分网民都是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极具创造性而且讨厌被束缚,从而将其心理需求充分体现在语言行为中。他们不愿意遵循常规的语言规则而另辟蹊径,在对表达的新创造中获得了莫大的满足感。另外,网语还迎合了年轻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追求。但年轻人都正处于成长、学习的阶段,他们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追求还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由他们创造出来的一些网语也会和他们一样具有“孩子气”和很强的不稳定性。所以当人们在承认网语存在的合理性和具有的优点时,也必须认清它存在的缺点,一定要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客观分析与评价它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4.结语

网络语言的出现与流行证明了语言的不断发展性与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无数创造性的表达与使用在网民中赚足了人气,向人们展示了这一新兴语言的独特魅力,不愧为网络时代的极具代表性的产物。但是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语言也逃不过这条黄金定律。总之,对于网语特点、网语规范等问题,社会各界人士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与建议,最后就以北京广播学院语言传播研究所所长于根元教授的看法来结束本文:“首先应该制定网络新词新语规范的基本原则,研究哪些词语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国家相关部门和各个网站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规范引导网络语言的正常发展,对一些粗俗的、不文明的语言现象要制止。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提高网民的素质和水准。”(于根元网络语言该说p194)

参考文献:

[1]辛斌,张雪梅.(2006).英语因特网语的形式与功能 [J].外语电化教学,107:18-21.

[2]秦秀白.(2003).网语和网话 [J].外语电化教学,94期:1—6.

[3]周日安.(2003).简论网络语言[J].语言科学,4:95-10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