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4 11:22: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

第1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

在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业里,金融创新是发掘潜在利润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金融业开始重视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金融创新的可持续效应,需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

一、金融创新概念

金融创新问题首次被提出是在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撰写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我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各构成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及对各要素进行创新性变革而创造产生的新事物。从以往对金融创新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金融创新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是将金融行业历史发展的重大变革作为一次次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就是金融业发展史的真实写照,没有金融创新的存在就没有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中观层面是指政府或金融机构为转移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适应经济环境,通过改变金融中介功能,创造一个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高效率资金营运体系的过程。微观层面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对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可分为信用创新型、风险转移创新型、增加流动创新型和股权创造创新型。

由此可知,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创新是改革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创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目前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的过程,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二、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表现

任何创新活动都会伴随着风险,而这种风险有的是可预知的,有的是不可预知的。金融创新活动也势必无法摆脱金融风险的束缚,随着金融创新的全面发展,金融风险也会随之加强,随之而来的是复杂化和集中化的高风险。其具体表现为:

首先,金融创新导致金融市场风险加强。金融创新不断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这种风险是金融中介组织普遍面临的风险,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货币市场,都会受到金融风险的影响。资本市场所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资本金不足,资产规模小和业务风险突出。而货币市场主要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盈利水平下降、不良资产比例增高。金融市场通过创新来不断地赢取潜在利润,但由于市场基础条件的缺陷,导致创新风险的加强,这需要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来弥补风险所带来的隐患。

其次,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系统风险加剧。金融系统是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共同构成的有机体,市场资金通过系统从资金盈余方向资金短缺方移动。这种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的系统使得金融机构间保持者密切的交往,形成了以资金为纽带的合作关系,而这种相关性也导致了个体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直接波及到系统内的其他金融机构,这种金融风险具有迅速扩张的特点,从而直接影响到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经营风险加深。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机构间的不断竞争,而这种竞争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只求高收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必然会伴随着高风险到来,这便导致金融机构信誉值的下降。这直接加深了金融行业的经营风险,经营的潜在风险一旦变成现实必将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对策

金融创新为金融行业带来潜在盈利的同时,也使得金融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因此,金融中介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需要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风险已经成为金融中介结构面临的主要风险。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所创新的金融工具具有较低的风险定价,风险转移能力也较弱,因此,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是目前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金融创新的驱动下,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也要进行改善。金融监管是一国政府为保证宏观经济平稳有序进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一定程序,对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行检查、组织、协调的过程。政府监管部门既要积极鼓励金融机构的创新,规范创新行为,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又要完善相关的金融政策和法规,建立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创新环境。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势必加强了国际化的金融合作。加强国际金融行业的合作可以了解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通过金融市场信息共享能够为金融创新提供宝贵的知识型经验。不仅如此,我国监管组织还可以参与到国际监管组织内,参照国际化标准制定我国金融业务的相关规则,使之达到全面的金融合作。

四、结语

金融创新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成长需要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政府监管机构的共同推动。政府监管部门要将公共利益放到首位,监督金融中介机构向金融投资者告知风险信息,使金融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政府监管部门还要与金融机构共同履行对金融投资者教育的责任,无偿性地向金融投资者普及金融知识。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充分分析金融市场状况,对金融产品的研发要立足于当下金融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更有效地降低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郑明川,包万根,蒋建华.论我国的金融创新及其风险管理[J].商业研究,2003(20).

[2]张晓琴,冯莉.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 商业研究,2005(02).

第2篇

[关键词]经管类院校;仿真;实验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9―0113―06

一 引言

模拟仿真实验教学是指人为地创造经济活动的仿真环境,以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该模式起源于德国的“商务模式公司”。在上世纪50年代德国经济起飞初期,当时许多有职业经验的成年受训者不大适合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培训形式,而希望能有实际动手的培训机会,但创造这种机会的现实条件又十分困难,于是“商务模拟公司”便应运而生,它为受训者提供模拟仿真和实训教学两种服务功能。“公司”完全根据模拟市场的商情变化情况来决策和运行,能从事市场上几乎任何一种商品的生产经营,也适用于几乎任何一种服务项目的经营,运行实际费用极低。受训者在模拟时可经历全部的业务操作过程,了解业务过程中的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学习商贸规则,熟悉市场-机制,可以出错但毋须付出任何现实代价,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模拟时,除货物等是虚拟的外,其它如单据、操作方式、核算办法等均按照现实经济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多年的高校实验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不失为是一种高效的实验教学模式。本文以高校财会专业为主线,尝试探讨经管类院校模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二 经管类院校模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基于财会专业主线

经管类院校模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依据“基本技能一综合实践一创新能力”的培养规律。基于层次架构而设计,该体系的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其中岗位单项实验层仿真当前会计行业常见的十三个明细岗位并依托相关理论课程而设计,专业综合层仿真企业中会计机构的综合业务而设计,学科综合层仿真企业管理团队模式而架构的,而创新能力层则仿真市场经济环境来设计。

1 岗位单项实验层

财政部有关文件将会计划分为以下十三个明细岗位,即负责人(主管)、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核算、稽核、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以及管理会计。岗位单项实验层的设计目标就是要依托相关的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突出岗位的业务分工特点,通过实验使学生能熟悉各个会计岗位的业务流程,并掌握各岗位的业务技能。岗位单项实验的内容及其流程,按照以下次序来进行:会计基础一>出纳岗位实验一>往来会计岗位实验一>存货会计岗位实验一>资产会计岗位实验一>收入与利润会计岗位实验一>会计报表岗位实验一>工资会计岗位实验一>费用会计岗位实验一>成本会计岗位实验一>涉税岗位实验一>财务分析岗位实验一>审计岗位实验。岗位单项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不仅要与会计理论课程同步,而且同时要兼顾教学进度的安排。各岗位单项实验的内容及其目的如下表1所示。

通过与会计岗位及专业理论课程相结合的岗位单项仿真实验,使学生能直观体会和认识会计学专业中各理论课程模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2 专业综合层

当前经济业务综合化、整体化的过程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之间要不断地交叉和渗透。具体到会计专业而言,就要求专业教育要不断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拓宽学生的业务技能,培养其适应能力。专业综合层的实验架构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系统运用会计方法和技术,并独立进行会计核算的能力。我们姑且将这种综合实验场所称之为“会计工场”。其实体模式既可模拟企业中会计机构而设计,也可仿真社会上的“记账中心”来架构。设计会计工场的实验内容,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体现:

一是全面和系统。即在实训项目编排上要循序渐进,体现全面、系统、科学和合理的特点,既能进行单项训练又能进行专业综合训练。既要包含工业企业的基本业务又要兼顾其他企业类型的相关业务;

二是真实和新颖。即要依据最新的相关法规和制度选用当前各行业最新的票证、单证、印章,以一个企业真实完整的业务为主线来设计实验内容;三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即所有实训项目均要采用真题来编排,并要求受训者要真刀实枪地进行操作。

会计工场实训内容分为核心和分支两部分。核心部分要能充分体现会计核算工作的核心业务,主要完成在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每章知识点实验后,对一个完整企业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一般选择股份制生产企业12月份的业务为实验素材,以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做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分支部分的实验要兼顾会计基本核算工作以外的其他相关工作。如成本计算、纳税申报、财务分析和报表审计等,以提高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

通过核心和分支两部分的会计工场实训,使学生实现由学习者向职场合格职员的角色转换和过渡。下图2为会计工场的实景架构。

3 学科综合层

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各职能机构、多种资源共同协调并有效运作的过程。在当前经济信息化大背景下,社会及企业许多例行的管理职能和作业已被信息化软件模块和自动化流水线所代替,经管类人员的职业精力和兴趣已更多地转向对企业非线性、非结构化的决策和管理上。从职场角度看,经管类院校各专业的设置及其培养目标应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管理职能分工是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具体体现或“映射”。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专业体系架构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宽泛结合,精通结合。可以把经管类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架构看做是一个由各种“经济林地”共同构成的广袤“森林”。如下图3所示。传统经管类院校的培养模式是自新生入校报到的第一天起就为其打上职业化的专业“烙印”(尽管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而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并被引领到某一“经济林地”从事与这一品类“林木”相关的“植作”和“养护”学习。他甚至在就读的整个大学期间都可能没有机会去领略一下这个广袤的“森林”有多大,森林中每片“经济林”有什么用,以及哪片“经济林”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兴趣。这样懵懵懂懂地被“圈养”四年,最后又稀里糊涂地送出“林地”走向社会。学科综合层实训的目的,就是要在校内通过模拟仿真企业环境来完成经管类学科知识间的大融合。

学科综合层实训通过企业经营实战沙盘模拟实验来完成的。该实验通过设置不同的角色来仿真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架构,通过设立规则和使用道具来仿真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外部竞争环境,力图通过角色、规则、.道具和团队的有效协作,将企业及其内外部经营环境搬进课堂,并进行全程多方位的模拟、展示与对抗。借用上述比喻,沙盘模拟实验就好比通过课堂实践引导学生登上了一个森林的高地,俯瞰

到了森林的全貌,窥视到了森林中每片经济林的具体作用,以及对整个经济体的贡献价值和如何布局养护才能使整体森林经济价值更大。通过这门课的历练将会使学生产生对整个经管类院校各专业相互融通的通透感和敞亮感,并激发出难以言状的实践兴趣。下图4为企业经营实战模拟沙盘的实景架构,表2为模拟企业管理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定位。

在企业经营实战沙盘模拟背景下,会计将融于整个模拟企业管理团队并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一一财务总监和财务经理。

4 创新能力层

在经济信息化大背景下,社会科学技术正逐步呈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趋势发展,经济与管理学科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间的内涵交融趋势却越来越明显。另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与管理工作也并非径渭分明,通常是相互渗透地融为一体。这就要求经管类人才必须要具有较高素质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要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层的实验项目正是基于这一需要而设计的,它是由面向经济与管理类涉及多学科的探宄性、实战性的综合实验课程群共同有机的组成。该实验项目通常需要在大型综合性场景仿真实验中心来完成。

创新能力层实验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尝试以金融市场为龙头来架构可辐射经管类院校几乎所有专业的创新能力层模拟仿真实验项目,即金融市场仿真综合实验项目。

金融市场仿真综合实验项目是一个全面开放、高度仿真的微型经济运行实验系统,也是一个以实习、实战为特征的立体综合实验教学系统。它以仿真金融市场为平台,以证券交易业务为核心,向财会、企管、信管、商贸乃至文法等学科专业全面辐射和渗透。该系统将经管类院校各专业相互孤立分割的教育体系进行集约配置,形成一个多专业互相交融、互相依托的新格局。它通过创建多专业协作、资源共享、真实有效的微型仿真社会经济环境,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经济活动相近似的实战效果。基于仿真平台的综合实训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实战、团队合作,以及自主创业能力,进而有效地实现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金融市场仿真综合实验系统的构成要素及运行原理如下图5所示。

(1)金融市场仿真综合实验系统的构成要素

模拟证券交易所。它是项目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系统成功运行的市场基础和关键。模拟证券交易所建立在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之上,通过一定数量的教师和学生充当工作人员,借助计算机教学软件,完成模拟证券市场所需要的绝大多数业务运作。

模拟上市公司和基金。按照证券市场的一般惯例和程序发起组建模拟上市公司和基金,然后在模拟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些模拟上市公司均要有适当的经营项目,绝大部分公司的高管人员(董事长、总经理及董事会成员等)均应由学生来担任。模拟基金的投资对象基本上是模拟证券交易所发行的品种。

市场管理及中介机构。参照社会经济运作规范设置较完整的证券市场常设机构。常设机构分为功能机构和教学辅助机构(如交易所、工商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等)。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金融、工商、贸易、会计等:学生和教师都可结合各自专业在系统中进行实战教学训练。其他品种。可根据教学需要,在此系统中发行其他,如指数期货、公司或其他类型债券、股票期权等品种。

(2)金融市场仿真综合实验系统的实验流程、项目及岗位角色

基于金融市场仿真综合实验系统所进行的创业创新实战综合训练,其流程可用下图6表示。在这一流程中,学生可完成如下几个主要环节的实训:

1)创业策划。依据具体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策划。

2)组建公司。方案经评审通过后组建模拟公司,公司组建应严格按公司设立程序,由模拟银行、工商及税务等部门履行相应的验资、税务登记和工商注册等手续。

3)经营运作。模拟建立严格的财务控制与报告制度,定期进行财务审计以保证公司规范运营。

4)公司上市。对经营绩效较好的公司,将其资金规模放大1000倍到证券模拟市场上市,发行模拟股票融资,学生可自由买卖公司模拟股票。

金融市场仿真综合实验系统在运行时,不仅可提供多方位的岗位角色,而且实验项目及学生介入的数量也具有弹性,系统的诸多构成要素甚至也可以拆拼。它是一个开放、流动和随机的过程,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情况一致。系统所提供的具体实验项目及岗位角色如下表3所示。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基本目标,知行合一是教育的基本理念。金融市场仿真模拟综合实验项目倡导Learning By Doing(在实战中学习)。实战促使学生主动去理解和体验在课堂上所学的各种理论、操作技巧,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作出决策,实战是学生学习理论的动因“’。另外项目所创造出的基于问题学习的情境,也能极大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3篇

一、政策性金融的混合特性及其内在冲突

具体而言,法律金融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揭示了现代金融体系中混合特性所产生的两种内在冲突。

其一,宏观金融层面中流动性与稳定性冲突。现代金融体系的一个实质性变化在于,金融交易的基础性工具从实物货币转向为纯粹的法定信用货币,法定信用货币的产生将金融市场的基础与政府公共权力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随着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各种金融监管措施与货币政策权力的结合使得政府不仅能够在货币数量上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在货币价格(利率)上也获得了举足轻重的权力。实际上,现代金融市场很难从本质上去区分市场和政府的边界,甚至于金融产品的定价也很难说是典型意义的市场行为。透过公共权力与现代政治体系的介入,金融法律制度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大大超出了传统法律制度的维护和保障范畴。政府通过货币权和监管权调控金融市场的同时,也产生了法律与金融体系目标上的悖论。法律金融理论也认为,金融体系的稳定需要法律制度提供稳定和可预见的规则基础,而金融市场的经济性波动却要求法律制度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做出适时调整,否则金融体系就有可能因为流动性的匮乏而导致崩溃。可预见性、稳定性和流动性在金融法律制度在内在逻辑上是存在冲突的。

流动性与金融稳定的冲突在政策性金融中体现更为突出,因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中的权力干预更为普遍。特别是政府透过货币权力所施加的影响更容易扭曲市场的秩序,而且在公共视野中也更为隐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利用货币政策影响住房金融市场的价格都是一个普遍的做法,也是政府用以支持或者调控住房市场情况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研究表明,住房价格、信贷利率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密切而重大的交互影响。住房价格(不动产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对金融稳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而货币政策的失当则是导致不动产资产价格失控的一个重要诱因。{2}显然,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的本意与促进经济发展等宏观政策目标之间存在内在冲突。当货币政策被利用来促进就业或者其他特定社会经济目标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就有可能因此遭到破坏,但令人困惑的是,当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危及到金融稳定时,利用货币政策挽救不稳定的金融体系却又似乎成为了唯一可行的应急措施。2008年金融危机的演绎过程生动地展现了美国住房抵押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权力之间的上述悖论,也充分揭示了稳定性与流动性在金融法律制度中的内在冲突。

其二,微观金融层面中公共与私人的利益冲突。公共权力的运行往往具有多重政策目标,多元利益诉求在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中必然形成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与纠葛。在金融法律体系的微观层面,各种利益的冲突并不总是能够将制度的运行导向良性状态,少数利益危及公共利益的例子屡见不鲜。政策性住房金融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贷美(Freddie Mac)与普通金融机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在以私人股权方式从抵押按揭再贷款市场获取利润的同时,享有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和融资担保。此外,满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金融需求的公共利益旗号,使得这两家机构还可以享有一定程度的监管豁免。以公共利益为名的特权和以市场自由为名的私人利益得以结合,一旦监督机制和治理结构无法与金融创新同步发展就极有可能在金融体系中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在分析房利美和房贷美在金融危机中的失败原因时,有研究者就认为:“二者之所以做出一系列严重的错误判断并招致失败,是因为他们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不愿意接受更为有效而严格的资本监管。”{3}

虽然,美国住房按揭抵押贷款机构采用的政府支持型企业模式在金融危机能够被证明是不可靠的,但是也必须承认这种结构设计也的确在支持居民住房需求以及满足住房金融市场流动性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产生弊病的关键不在于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中所采用的私人产权与政府发起的结合,而在于不同金融主体的行为机理未能在一个清晰和严谨的规范框架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金融体系本身所内在的混合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与利益激励二者同样不可或缺,因而回避或者拒绝任一要素的介入都是不切实际,也无法在现实中加以贯彻的。法律金融理论对此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方向,也即是从制度和规则的约束角度来正确认识、分析以及判断金融领域中权力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混合体系,并力图从规则约束的角度来获取政策性金融机构治理的灵感。

二、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的目标定位:稳定与发展的平衡

要正确认识政策住房金融机构中权力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混合特性,还必须从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初衷出发。因为,目的决定方向,而方向决定可以选择的有效工具。政策性金融机构之不同于商业金融机构的根本之处在于其所肩负的政策目标。无论是出于单纯经济目的,或者是经济与社会政策目标兼而有之,政策性金融机构多是目的上的非营利性与工具和手段上的市场化所形成的特殊聚合。目的之异使之不同于商业性机构,而工具和手段之异则使其有别于政府行政机构。市场化筹资方式和政策性信贷目标之间的混合使得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目标定位、治理结构以及运行机制上面临着一系列困扰,同时也是理论研究中所争议的关键问题。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一个突出区别就在于其政策性目标,具有社会和公益性质的政策导向决定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必须在自身的运营风险与推动社会发展之间进行必要的利益抉择。这就决定了政策性金融机制的决策者不能用商业性金融的绩效标准来考核和管理政策性金融机构,也不能完全无视金融市场的风险和效率原则。首先,并不是任何情形和任何条件下,我们都能够找到风险、效率和政策性目标完美结合的金融工具。许多政策性金融业务之所以需要政策支持恰恰是因为这些业务本身的风险和收益匹配根本不足以吸引商业性金融机构直接介入。政策性金融区别于商业性金融的一个本质属性就在于对社会效益目标的追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商业利益。尤其是一些具有巨大社会效益却很难产生商业利益的金融业务更需要政策性金融的介入。因此,政策性金融很难用单纯的商业性或经济性指标来进行有效衡量和评价。其次,政策性金融中的社会效益并不构成对经济利益的排斥或否定。社会效益比经济利益具有更为广阔的范围以及更为复杂的体现形式,社会效益更注重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结构,而不仅仅是货币所衡量的绝对利润水平。但是,经济收入是持续推动社会效益改善的基础,也是金融系统能够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政策性金融必须将社会效益建立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之下,而不是完全脱离市场规律行事。

社会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公共利益,其在经济体系中不可避免的与公共经济部门具有难以分割的关联。一些社会利益可以内化为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而另一些则几乎完全缺乏市场供给的动力。前一种社会利益通过规范市场行为加以实现,后一种社会利益则需要依赖公共财政资源的投入。然而,更多的情形是二者兼而有之。由于一些社会利益的实现过程中也存在产生商业利益的空间,因而也就有可能通过政策性金融的介入,引导、推动,甚至放大公共资源的功效。同时,错误的政策选择和不当的金融工具也极有可能造成公共资源使用的异化,从而造成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双重损害。有学者认为在政策性金融中“政策性目标是最高目标,是最高宗旨,而市场化运作则只是其运营管理中的重要原则,而非其最高宗旨、最高目标,二者根本不在同一个层次或层面上。”{4}但是,政策性目标中的政策具体内涵必然是涵盖了社会与市场的多元复合目标,而且越是宏观的政策目标,其所涵盖的领域与所涉及到的利益范围就愈发广泛,各种利益之间的交叉与互动也就愈发复杂,政策目标与市场机制之间存在多种组合的可能。把政策性目标作为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最高原则并不必然能保证此类金融机构的良性运行,除非政策性目标本身能够得到合理的确认、评价和监督,而且政府的不同政策性目标之间能够构成彼此协调一致的体系。

三、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效率与风险的平衡

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同于一般性行政机构或金融企业,它既是公共机构又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作为公共机构他必然以政策性目标为最高宗旨,但是不同于财政所支持的行政部门,它需要以财政资源为依托撬动和引导市场资金流向,这也就意味着它必须在市场秩序之中行事。在财政资金和市场资金的共同组合中,政策性住房金融活动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信贷可获性、投资积极性、纳税人权利保护、金融和经济稳定”{5}四个方面的要素。事实上,构成政策性目标的多个要素并非简单而孤立的结构,也无法在立法或规章制度上事先排定优先序列,各构成要素之间必须通过合理的组织治理加以协调。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组织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政策性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价值判断和取舍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多元利益博弈的一个重要环节。

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按照政府参与的程度与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政府运营企业,一类是政府支持企业。两者的资金虽然都以政府的直接或间接资金作为基础,并将市场资金作为重要融资渠道。但是,前者通常由政府直接管理和运营,而后者则由私人机构负责管理和运营。2014年新设立的国家开发银行住宅金融事业部在组织机构上基本上属于政府运营企业,其人员选任、资本金来源、盈亏分担、监督和约束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政府财政和行政机构。除了利用国家信用进行市场化之外,国家开发银行住宅金融事业部的市场性组织特性并不明显。与政府运营企业不同的是,政府支持企业形式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更为鲜明的市场化特征。例如,美国的房利美和房贷美就属于比较典型的政府支持企业,二者不仅资本金来源中都有较大比例的私人股权,而且企业管理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依据市场组织的方式选任董事会和管理层,其运营盈亏也由股东承担,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为特许经营权的授予和财政信用的支持。

实践表明,政府运营企业通常能够为政策性目标的推行提供更便捷的组织条件,但是其运营效率往往难以有效提升,而政府支持企业在私人股东的逐利驱动下又有滥用特许经营权和财政信用的风险。政策利益、机构利益与运营者个体利益之间能否实现良性关联是政策性金融机构有效平衡风险和效率的关键所在,在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的立法中应当充分考虑决策行为中的利益驱动机制,将多元主体参与、规则约束、权力制衡的法治化治理手段运用于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的组织治理当中,以实现社会经济利益与金融风险的有效平衡。从美国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的运行中可以发现,财政监督和市场监管二者缺一不可。有激进的研究者甚至认为,授予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的特别权限显然有损于金融市场的竞争秩序,其公共性职能应当由单纯的政府机构承担。{6}笔者虽然不赞同政策性金融完全纳入政府部门的观点,但是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外部竞争约束和金融监管仍然不失为改进其治理结构有效手段之一。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税金融;课程改革

财税金融课程是高职院校经管类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财政、税收与金融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财税与金融的实际操作常识和基本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财税与金融的基本理论,了解宏观经济的运作。使学生们了解财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财政的概念、特征,理解公共产品的含义、特征以及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的关系,掌握财政的职能。了解税收的性质和特征;税制构成要素以及税收的分类;各税种计征;了解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1.课程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而设置。本课程重点针对经济管理类职业工作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培养;充分考虑学生初次接触财税金融知识的实际情况,体现基于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将本课程创设为五个实践学习情境,即:实践学习情境一:认识财政和宏观财政体系;实践学习情境二:进行财政收入和税收计算;实践学习情境三:财政支出与政府预算的学习和讨论;实践学习情境四:认识金融与金融市场;实践学习情境五:进行宏观金融管理。本课程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线,按照经济管理类职业工作的过程,依据会具体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设置。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打破了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以学习情景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对不同学习情景设定的不同工作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正确认知经济管理职业,具备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财税与金融的基本理论,了解宏观经济的运作。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1 职业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明确财税金融的基本概念;明确财政的概念,掌握财政的职能;掌握税收的概念及特点、税收分类等,重点掌握税收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技能目标:能掌握购买性支出的分类 政府投资、消费支出的特点及作用;能掌握转移性支出的分类 、特点及其作用;能掌握财政支出的效益及其分析方法;知道财政收入的构成;能够对财政收入的规模进行分析;知道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熟悉国债的制度与管理;知道税收的产生及发展、税收分类;知道税收作用、税收原则;知道税收制度及其构成要素;熟悉税收负担及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的方式、研究税收负担的意义。

2.2 社会能力目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具有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具有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并熟练运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具备基本核算能力;具备对财务报表认识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

3.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对学习情境的划分,根据五个学习情境分别分为具体的不同工作任务。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教学。首先下达任务,分析任务,接受任务,阅读工作任务学习指导书等。然后提出问题、咨讯、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工作流程。根据咨询获得的知识分组讨论讨论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作出分组与行动计划。教师集体指导解决问题。检查学习情境执行情况,组内自评。成果汇报、组间互评。最后上交案例分析报告,评定成绩。

3.1 认识财政和宏观财政体系

认识财政和宏观财政体系学习情境设计,具体工作任务是认识财政和宏观财政体系。该任务涉及的知识点有:公共财政的含义;公共财政的特征;我国财政的转型;公共产品及其特征;财政的职能;政府失灵。

3.2 进行财政收入和税收计算

进行财政收入和税收计算学习情境设计,具体工作任务是财政收入的计算与税收的计算。要求学生知道财政收入的构成,价值构成,所有制构成,部门构成。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国债的制度与管理,所得课税的概念及特点,所得课税的作用。企业所得的课税对象、计税依据,企业所得税税额的计算。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企业资产的税务处理,个人所得税,农业税等。

3.3 财政支出与政府预算的学习和讨论

财政支出与政府预算的学习和讨论实践教学情境设计,分为财政支出与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的学习与讨论两个具体任务。财政支出主要有购买性支出的分类,政府投资,消费支出的特点及作用。转移性支出的分类 、特点及其作用,财政支出的效益及其分析方法。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主要有国家预算的概念,国家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决算,我国的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3.4 认识金融与金融市场

认识金融与金融市场教学情境设计,具体任务分为认识金融与金融体系,银行业务、管理与监督。认识货币与货币流通,信用,银行,利息与利息率。认识金融体系的一般构成及相互关系,商业银行的性质及职能,中央银行的性质、业务及职能,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内容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认识银行业务、管理与监管,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管理,中央银行及金融监管。

3.5 进行宏观金融管理

进行宏观金融管理教学情境设计,主要分为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与认识通和膨胀与通货紧缩。认识影响货币供给额变动的因素,M0、M1、M2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剑桥方程式,货币均衡的标志,货币失衡的原因及治理对策,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认识通和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及治理对策,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4.实践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工作任务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本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组织。教师应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教师演示与学生分组讨论、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本课程的教学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本课程的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上资源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参考文献:

[1]朱维魁.财政与金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2]倪成伟.财政与金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第5篇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资金体系

1.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资金体系的显著问题

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及城镇发展的自然和历史条件限制,我国的农村发展曾一度滞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受阻。农村资金体系的作用受到影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促进作用,使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资金体系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1.1建立农村资金体系的目的不明确

明确建立的根本目的,才能在其发展出现偏差时及时进行调整。从我国农村资金体系发展过程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建立的目的并不明确,只是任由其发展,一些方针政策也只是针对某个具体的机构而进行的局部调整,如农信社,缺少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架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设计和考虑,也缺少对改革的先后顺序、实施步骤的总体规划。以致农村资金体系的发展不仅未能为“三农”提供足够的支持,反而加重了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随着农村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将对资金体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而明确农村资金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已刻不容缓。

由于资金体系建立的目的不明确,使邮政储蓄从农村抽走了过多的资金,大大影响了资金体系的发展,消弱了其支农作用。邮政储蓄的性质不明确,只吸收存款而没有针对农村的贷款业务,对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来说功能过于单一。由于邮政储蓄资金转存人民银行的利率高于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利率,强化了邮政储蓄机构的逐利动机,也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加剧了农村资金的外流,削弱了支农力度。

1.2农村资金体系发展的环境差

目前农村的金融环境并不理想,严重限制了农村资金体系的有序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环境并未发展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我国农村行政环境没有及时完善,行政环境的缺失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第二,农民文化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掌握较低,不懂得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第三,我国农村广大群众对信用制度缺乏相应的了解,以致信用制度在农村发展缓慢,且信用体系不能及时完善自身不足。这种不和谐和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就制约了农村城镇化资金体系向纵深发展,农村资金体系发展缓慢就成为必然。

1.3农村金融行业资源配置缺乏有效性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信贷管理运作尚不顺畅,不能有效协调发展。近年来,农村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政府仍未加大对农村的重视程度,战略布局和资源分配仍然以城市为主。农村资金需求具有户多面广、地域分散的特点,在这种特点的作用下形成了农业金融服务分散化需求与网点密集型现实之间的矛盾。目前在农村资金投入上的典型矛盾是“农村有需求但力度不够,财政有意愿但财力不强,银行有资金但手段不多”。

2.完善农村资金体系的建议

2.1明确农村资金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

从我国农村资金体系构建的现状和农村城镇化进展来看,建立农村资金体系的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即起到资金支持和金融支持的作用,在城镇化进程中充分发挥资金的推动作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加速农村向城镇化推进。

2.2改善农村金融政策环境

为了保证农村资金体系的顺利建设与发展,必须为其提供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与资金体系相匹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必不可少的。稳定的金融政策环境可以减小金融稳定中农业薄弱因素对其的作用,从而刺激农村金融的发展。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项:第一,推动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贴息等政策来引导农村金融的趋向;第二,通过货币政策增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调控能力,通过差异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监管、再贷款及相应优惠措施等方面的货币政策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第三,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决定途径。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金融市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信贷市场,而是需要综合研究其证券、保险、期货等,形成一个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通过金融市场的持续完善,加强信贷市场资金供应,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2.3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设

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可以在现有的政策性、商业性及合作金融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下,吸引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为不同的金融机构打造不同的平台,最大程度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满足城镇化进程中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同时,为防止民间资金外流,大力扶持民间资本的发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鼓励民间资本成立中小型金融组织,形成健全的、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加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供给。

鼓励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充分发挥决策独立性强、经营灵活的优势,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开发贷款新品种、拓展经营新模式,支持各类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发展。

2.4建立监管体系

在监管方面,初步可实施最低监管要求,掌握好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即达到监管的目的又不能影响金融创新;可以实施差别化监管,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资金的使用。建议采取农村金融机构运行安全预警机制的监管模式,在完善农村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重组和并购。监管方法逐渐由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和风险监管并重的模式转变,建立非现场监管制度,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机制。对农村金融机构中涉农贷款要建立单独的考核标准,本着尽职免责的原则,建立相应的激励及惩罚机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在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监管的同时,发挥中介机构、自律组织及新闻媒体的外部监督作用,保证农村资金体系作用的充分发挥。

3.总结

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推进需要完善的资金体系作为其推动力,目前农村的资金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在完善资金体系过程中首先要抓住主要问题,予以解决,循序渐进,最终建立为农村城镇化提供充足动力的资金体系。 [科]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公司理财;理财环境;影响;因素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9-0014-01

理财环境是指对公司理财过程中产生影响作用的公司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公司根据适时的理财环境,制定相应的理财计划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公司理财目标。影响公司理财环境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公司组织形式、公司生产经营规模、公司管理水平。影响公司理财环境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理财的法律环境、理财的经济环境、理财的金融环境。

一、内部环境因素

不同的公司组织形式、生产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对公司理财的策略产生一定的差异。

(一)组织形式

企业组织形式是指企业财产及其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状态,它表明一个企业的财产构成、内部分工协作与外部社会经济联系的方式。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划分。国际上通常分类为:独资、合伙和公司制。公司理财主要对现代公司制企业的研究,不同的公司组织形式对公司的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生产经营规模

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公司理财的策略。在大规模的现代化企业一般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通过投资组合的方式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而在小规模的公司融资和投资方式则较为简单。

(三)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的高低导致公司理财投资收益的较大差异。在相同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公司管理水平较高的公司往往获得包括经营业绩和投资收益的双丰收。

二、外部环境因素

(一)法律环境

公司理财的法律环境是指公司和外部发生经济关系时所遵守的各项法律规范和市场规则等法律制度。

1、会计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小企业会计制度》等。

2、税收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等。

3、金融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现金管理暂行条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件》等。

4、其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等。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影响公司理财的各种宏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因素。

1、经济周期。经济周期通常经历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循环运行。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公司理财策略。在经济繁荣阶段,市场需求旺盛,通过筹集资金方式新建厂房、购买新设备进行扩大再生产,增加存货、扩大雇佣工人数量。而在经济衰退阶段,随着市场需求的减少,销售额锐减,现金流转和回收速度减缓,这时需要通过筹集资金来维持公司的营运。

2、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与经济增长相对应的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发展水平,包括GDP、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等。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应的公司理财水平就越好。反之,就越低。

3、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阶段,公司一定要加强原材料等成本管理。对于价格持续上涨的原材料要提前批量订购,投入较多的资金。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是采取紧缩性还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公司的理财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当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再贴现率下降,市场资金供应充裕,且利率低,公司筹资容易、成本低。反之,筹资难、成本高。

(三)金融环境

金融环境是指影响公司理财的各项金融政策。金融环境是公司理财主要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利率。

1、金融机构。是指从事金融活动的中介组织,通常以一定量的自有资金为运营资本,通过吸收存款、发行各种证券、接受他人的财产委托等形式形成资金来源,通过贷款、投资等形式运营资金,并在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取得收益。金融机构通常划分为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

(1)银行类的金融机构

①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是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也是一国最重要的金融管理当局和宏观经济调控部门。

②政策性银行。为促进“瓶颈”产业的发展,促进进出口贸易,支持农业生产优化,并促进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1994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分别承担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融资、支持进出口贸易融资和农业政策性贷款的任务。

③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④中小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2)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

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

2、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通过信用工具交易以融通资金的市场。也就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以及办理各种票据和进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

(1)金融市场的分类。按交易工具的期限不同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按交易标的物的不同可分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按交割期限不同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2)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包括金融市场参与者、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的价格和金融交易的组织形式。

3、利率。利率是资金使用的价格。一般为纯粹利率、通货膨胀附加率和风险附加率三者之和。

参考文献:

[1]陈德萍,卢悦.公司理财[ 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华.公司理财[ 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第7篇

平顶山市农村金融市场构成要素现状

从资金需求者的情况看,主要包括:

普通农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笔者选取平顶山下辖县叶县仙台镇盐店村为调查对象,了解普通农户的资金需求。该村位于叶县仙台镇东北部,处于平顶山与漯河交界处,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种植养殖村,基本能够代表河南普通农村的发展样式。该村村民700多户,大多数在农忙时从事种植业,闲暇时外出务工或从事个体工商户等。其中:80%从事种植业并且闲暇时外出务工,10%从事种植业并且从事个体工商业,该村目前还没有乡镇企业。

从对该村农户资金了解情况看,该村大多数农户(包括个体工商户)都曾借过款,大多数人认为有对外借款的需求。

从该村农户消费支出结构看,支出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生产支出、生存支出和发展支出。生产支出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个体工商业和简单生产加工等。生存支出主要是吃穿住用、医疗、婚丧嫁娶等,尤其以住房和婚娶为生活支出的大项。发展支出主要是子女非义务教育、车辆购买和其他等。由于支出结构与资金需求结构一般相似,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该村农户资金需求的高低次序。

从获取资金的途径看,由于生存需求资金量不大,其主要从亲朋好友无偿借贷而来。对于需求量较大的生产资金,通过亲友间借贷无法满足其需求,但又由于金融机构融资成本较高,所以只有少数农户可以从金融机构融入生产资金。对于发展方面资金需求,一部分农户在子女高等教育、购买私人车辆及其他有资金需求,但由于需求量较大,且正规金融机构融资门槛高导致能够从银行获得融资的农户较少。另外,个别农户急需资金且需求量较大的存在从民间高息借贷现象。

涉农企业。平顶山市代表性涉农企业主要有:汝州巨龙淀粉有限公司、舞钢市银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郏县华邦公司(铁锅产业)、叶县树民三轮摩托车厂以及其他涉农企业或经济组织。从这些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看,大多数企业资产规模相对较小、很多还不是法人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财务不太规范,可供担保或抵押的土地、房产较少或没有(许多为租赁厂房或集体土地)。

从调查的大多数涉农企业(包括养殖大户及其他规模稍大的涉农经济组织)情况看,大部分企业都表示自有资金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且主要为流动资金需求,需求紧迫、使用时间短、季节性强,是其特点。

从其融资途径看,部分企业能从银行融资,个别符合国家政策的涉农企业既有从政策性银行(农发行)获取的政策性贷款,也有从其他银行获取的商业贷款。

公用设施。据调查,农村公用设施建设具有大量资金缺口,从资金来源看,其主要为财政资金和银行业融资,其中财政拨款为主要来源,银行贷款只有少量的政策性贷款,具体分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从事粮棉油收购等政策性贷款业务和少量商业贷款。商业性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和消费等商业贷款,在平顶山市农村地区主要是农信社、邮储银行、大型银行、城商行和村镇银行。

从信贷投放增长看,涉农贷款额逐年增加。2010年和2011年,平顶山市县域贷款增长额分别为44.68亿元和47.74亿元。

从涉农贷款占比看,占比日益提高,主要表现为涉农企业贷款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和2011年,县域涉农贷款占全市贷款比例依次为32.13%和34.08% 。

从各机构市场份额看,信用社涉农贷款占比大。2010年和2011年,农信社贷款占比依次为27.19%和 30.97%。

平顶山市农村金融市场问题分析

市场需求主体发展程度较低,银行融资风险较大

农户家庭收入低、资产少、抵押品更少。2009年平顶山市农民家庭人均收入7378.44元,平均每月614.87元,2010年农民家庭人均收入8361.54元,平均每月696.80元。2010年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经营性房屋及建筑物为2453.19平方米,汽车3.13辆,各类拖拉机24.58台,产品畜为30.36头,汽车、产品畜及拖拉机等可抵押物的拥有率分别约为3%、25%和30%,房屋及建筑物人均拥有面积24.53平方米。另外大多数农民没有固定收入来源,拥有的耕地使用权、宅基地、林权等在抵押方面也存在法律障碍,制约了农户融资的发展。

从农村个体工商户情况看,以平顶山农村发展为例,目前大多数个体工商户从事的都是小百货、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销售,个别从事粮棉油、牲畜收购等经营,其资产较少,资金量较小,大多数没有价值高的抵押物品,融资风险较大。

从平顶山种植业、养殖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情况看,市区及下辖六个县种植业主要是蔬菜、经济作物和果木等,但规模化程度较低,如叶县龙泉乡部分农村种植木耳,虽然种植农户较多,但大多数仍是家庭分散经营。养殖业方面,平顶山市农村主要以养猪、牛、羊、鸡和兔子、鸽子等传统养殖为主,但随着饲料价格不断攀升和牲畜病害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养殖业整体利润较低,发展速度较慢,融资也存在较多困难。

涉农企业资产规模整体较小、经营效益较低、抵押物少,对银行吸引力不够。从平顶山县域企业发展情况看,截至2010年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计124家,县域涉农贷款融资总额223.1亿元,仅占全市贷款额的32.13%,从借款银行了解的情况,涉农企业润率普遍不是很高,资产规模与工业企业相比较小,可供抵押物品不多,并且现在很多县(市)区对农业企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也影响了其融资。

打工经济——“三农”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河南省农业经济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特征就是“打工经济”。从农村劳动力现状看,以平顶山叶县仙台镇盐店村为例,大多数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其中50岁以下在家务农的男性农民不足20%,女性不足30%,40岁以下在外务工男女农民可达到90%。从家庭收入结构看,2009年平顶山市农村家庭平均每人收入结构中,务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大约为32%)收入大约为30%,2010年务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大约为31.14%)收入大约为29%。务工经济已成为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导致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日益减少,农业生产积极性越来越低,影响三农的可持续发展。

供给主体结构不合理,不能有效满足市场资金需求

金融对农村供给率依然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从网点布局来看,目前乡镇上的主要金融机构是信用社和邮储银行。从市场资金满意度来看,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农户不愿或无法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从市场份额方面来说,农村信用社是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主要的市场占据者和资金供给者。具体情况见表1:

商业化机制不能适应农村融资需求。一是手续复杂。从目前的信贷程序看,一笔贷款的发放要经过授信调查、授信审批、贷前调查、贷中审核、贷后管理等一系列程序,并且很多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银行,其县以下支行没有贷款审批权,繁琐的手续不适合农户及涉农企业资金需求。二是担保要求高。商业银行采取的是担保贷款为主、信用贷款为辅的模式,由于农户和涉农企业可抵押担保财产较少,担保难成为制约农村融资的重要因素。三是信贷利率高。从表1可以看出,信用社贷款在农村市场占据垄断地位,虽然其担保条件相对较低,但贷款利率较高,农户和企业融资成本较大。

警惕农村金融发展中出现“抽水机”现象。近年来,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快速扩张的情境下,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或农村地区银行业“抽水机”现象日益突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大量设立不仅没有有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反而造成当地大量存款的快速流失,使不发达地区、县域农村地区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地区的资金供给源,对当地“三农”发展起到了一定负面作用。

农村金融市场的重新构建

由上述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的三个构成要素都存在的不足,已对河南省农村金融改革构成了一定影响。要想推进河南省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必须在这三个基本要素方面进行较大突破。

经济决定金融,需求决定供给,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户收入水平的低下,因此农村金融改革最根本和最基础的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收入水平。而农业产业化、农村发展城镇化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最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是河南省农村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参与者有技术、规模、资本等竞争优势,分散的、单打独斗型的小农经济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目前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很多,但实践中比较有效的是依托龙头企业或大型企业发展“农户——购销和服务中介——龙头企业——其他生产商或市场消费者”模式。首先,根据涉农龙头企业的需求,农户组织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并与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另外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成立一些中介组织,这些组织可以是第三方中介,也可以是龙头企业下派的分支机构,也可以是地方政府工作部门,专门负责对农产品统一收购并进行技术指导等。龙头企业把生产的产品再供给其他厂商或直接投向市场。这样大量分散的农户就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如漯河、平顶山及周边地区广大农村依托双汇集团的大量肉制品需求,发展养殖业,形成规模化经营,农村地区也自发成立了大量专门收购生猪的组织,促进了该地区养猪产业的发展。

城镇化建设是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说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基础的话,那么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随着农业科技化、机械化和产业化发展,从事农业的劳动人口越来越少,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另外,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不仅需要纯粹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更需要从事涉农运输业、加工业、服务业及其他产业的劳动人口,而这些产业的发展都依赖于城镇化的发展,通过城镇化使这些产业积聚起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并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条。同时,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形成辐射作用,促进人口、资金、技术、产品之间的流通和互换,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

充分发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支农主力军作用。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毫无疑问中小金融机构是支农的主力军。目前主要包括农信社、农商行、村镇银行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河南省个别地市如安阳市已成立)等。要想充分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科学定位,完善机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坚持“扎根‘三农’、服务‘三农’、依靠‘三农’”的市场定位,把信贷的重点和支持的对象落脚到广大农户、涉农企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完善内部机制,效仿支持小微企业六项机制,建立区别于工业信贷、大企业信贷的管理模式,对涉农贷款要单独考核,并要加重奖励,鼓励信贷资源向涉农领域倾斜。二是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建立适合农业贷款“时间紧、额度小、周转快、好借好还”的信贷审批机制,简化信贷流程,实现好借好还。同时要在防范风险基础上适当降低融资门槛,对融资及担保条件适当降低,建立适合农村发展特点的信贷准入和担保标准。三是创新产品,提高服务。要创新符合农民、涉农企业等融资需求的信贷产品,如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联系,发展对其上下游农户及涉农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同时要转变服务方式,主动深入广大农村、农户了解农民资金需求,做到“送钱入户、送贷进家”,真正缓解农村融资难题。四是科学管理,增强实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扩大资产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扩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信社要进一步拨备覆盖率,加大呆坏账核销力度,切实化解历史包袱;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防范操作风险和案件风险。五是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政策,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加大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为其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8篇

关键词:地方金融;区域金融;集群金融;集群融资;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4)02-0039-08

创新和发展地方金融已成为近几年来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特点决定了地方金融的多样化。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地方民营经济较全国其他省市区发展迅速,出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集群,集群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集群经济的发展壮大客观上要求有与之对应的地方金融服务。而创新性内生的地方金融体系的缺乏,是集群企业理论上分析有诸多融资优势但现实中却存在融资难的根源。要克解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难最直接、最根本性的办法就是加快地方金融的改革和创新,培育和发展集群金融。

一、地方金融创新的重要基础:集群经济发展

(一)集群经济的发展壮大客观上要求有与之对应的金融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的江、浙、沪、闽、粤等地出现了大量的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集群经济在这些地方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小企业集群不再是少数地区的特殊现象,越来越多的地区产业发展显现了中小企业集群化特征,中小企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模式和发展趋势。中小企业集群的迅速发展以及它对区域经济的综合推动作用和对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力量,使之成为政府和学术界重要的关注对象。中小企业集群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开始迅猛发展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但也普遍存在着一些包括“融资难”等在内的制约其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问题,急需研究并采取措施解决之。

以浙江省为例,目前,以“轻、小、集、加”为特色的浙江民营经济比重中,产业集群(也称为中小企业集群,简称集群)的产值已占全省经济总量半壁江山。据浙江经信委统计,2008年全省共有312个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26个),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分别占全省工业总量的54%、62%和56%。集群经济在浙江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浙江产业集群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过度竞争、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不足、产业层次偏低、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为加快集群产业的转型升级,浙江省政府于2009年和2010年分两批确立了杭州装备制造业、绍兴纺织、宁波服装等42个传统产业集群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经济等特色优势,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提升浙江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新形势下我国民营经济和集群经济的快速发展又有了新的契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这在基本经济制度上进一步提升了民营经济的地位,使之前所未有的与公有制经济处在同等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动力,开启了民营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时代。

以往的经济学和林毅夫最新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金融内生于实体经济,反过来,金融又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有什么样的实体经济形式和经济结构,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结构相对应,金融形式和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形式和经济结构相适应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据此,当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经济发展壮大起来,并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客观上要求有与之对应的地方金融服务方式。

(二)集群企业融资难的根源是缺乏创新性内生的地方金融体系

按照经典的产业集群理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简称集群融资)比单个游离中小企业融资具有截然不同的信用优势、信贷优势和集体理性优势等独特优势,中小企业集群在现实融资中不应该有融资困难问题,但在我国的实践中小企业集群仍然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据学者们调研,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较集中的江、浙、闽等省的群内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难”现象,就拿浙江来说,中小企业集群比较集中但中小企业仍然还有41.15%的融资需求不能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笔者近期完成的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专题调查也显示,有35.1%的集群内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其中融资难的占29.8%,融资很难的占5.3%)。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学者认为是因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仍没有回答为什么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和怎样才能发挥出来等问题。

笔者研究认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存在理论(融资优势)与现实(融资困境)矛盾(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第一个矛盾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创新性的、内生性的、完善的地方金融体系,以致于面对非常庞大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需求,没有有效的集群融资方式使之得以满足,这又不可避免地促使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第二个矛盾,即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需求(十分旺盛)与模式供给(严重不足)矛盾的产生。反之可以推理,要克解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双重矛盾”,除了外生性的金融机构努力外,最直接、最根本性的办法就是加快地方金融的改革和创新,尽快建立健全地方金融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未来十年金融改革的任务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这短短一段话,每一个方面都与地方金融的改革和创新挂钩,句句都可以作为我国地方金融改革创新的方向、要求和目标。

二、地方金融创新的主要形式:培育和发展集群金融

(一)“集群金融”概念的提出与涵义界定

地方金融体系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也十分广泛,所以说地方金融的创新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其中中小企业集群金融(简称集群金融)是其主要的形式之一。我国要加快传统集群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现代集群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培育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内生的集群金融。培育和发展集群金融,是建立健全我国地方金融体系不可逾越的关键性事件之一。“集群金融”是一个新概念,对其的研究是个新的领域,目前还没有人提出并对其进行定义,笔者可谓是首次提出并尝试对其界定为:集群金融就是以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集群内外两个层面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就其性质来分析,集群金融既是内部金融、又是外部金融,既是一般金融、又是产业金融,既是区域金融、又是国家金融,既是专业金融、又是综合金融;就其范围来看,集群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集群金融泛指一切与集群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以及集群证券、集群保险、集群信托租赁等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集群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集群金融仅指集群信用货币资金的融通,即目前人们所定义和所研究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

(二)集群金融的构成要素

与一般金融一样,集群金融也有以下几个构成要素:(1)集群金融对象。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资金)、证券、保险等的流通、周转和增值。(2)集群金融方式。以借贷为主的信用方式为代表,兼有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方式。(3)集群金融机构。通常区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内生性的中小企业集群财务公司(简称集群财务公司)在集群金融的构成要素中起关键性的作用。(4)集群金融场所,即集群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等等。(5)集群金融工具。适合于集群的金融工具,如中小企业集群的供应链融资、保理融资、集合债券融资、团体贷款、产业基金融资等。(6)集群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对集群金融活动所进行的监督和调控等。

集群金融各要素之间相互分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集群金融活动一般以集群信用工具为载体,并通过信用工具的交易,在集群金融市场中发挥作用来实现货币资金使用权的转移,集群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在其中发挥监督和调控作用。

三、培育和发展集群金融的关键环节:组建集群财务公司

(一)集群财务公司的性质及其职能

要培育和发展集群金融,首先得有从事其业务活动的内生性专业机构――中小企业集群财务公司(简称集群财务公司)。我们认为,拟组建的中小企业集群财务公司是集群中小企业的总融资主体,是一个正规性质的、以集群产业为基础的、为内部成员服务的综合业务型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在我国培育和发展集群金融的过程中处于关键环节地位。

第一,集群财务公司应该是一种正规金融组织安排。它不仅仅是对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小企业非正规金融组织安排的帕累托改进,更是从国有金融制度的产权扩展“挤出效应”向民营内生性金融制度“适应效应”转变的实质性创新。

第二,集群财务公司应该是一种内部金融机构。基于中小企业集群而建立的集群财务公司,构造了一个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内部金融市场(IFM),它有别于外部金融市场(EFM),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群内企业通过它从事汇集和重新配置企业的剩余资金、筹集资金、集中交易、监督管理、咨询、中介、担保等活动,实现资金资本在群内企业之间的低成本、高效率的配置。

第三,集群财务公司应该是一种产业金融机构。依托中小企业集群主导产业而建立的集群财务公司,是产业金融存在和发展的组织载体,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意义在于扶持和依托特定产业的发展。

第四,集群财务公司应该是一种综合型非银行金融机构,或者说它是一个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其职能定位不能仅仅囿于中国银监会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2004)规定的“财务管理服务”,而应该是“提供全面的内部金融服务”,应具备且履行储蓄、融资、投资、投资银行、风险投资、咨询顾问、担保等多重职能。

(二)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集群财务公司具有竞争优势

集群财务公司的竞争优势是多重力量的合成。

首先,集群财务公司具有金融、产业、企业结合的优势。这种优势源于“产、融、企”结合后的良性互动发展。一方面,中小企业集群促进集群财务公司的产生和成长。产融结合增强了集群财务公司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渗透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增强集群财务公司的实力和金融竞争能力,降低“纯金融”的风险性,不断开拓和发展新型金融服务业务,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集群财务公司也促进了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集群财务公司是为中小企业集群量身定做的金融机构,通过自身的金融服务职能,发挥“内源融资”的功效,尽最大可能聚集群内资金,利用信贷杠杆,充分协调集群企业单位资金运动的时间差、空间差、生产环节差和行业差,灵活调度资金,合理投放资金,帮助企业进行资本调整和资本置换;也能利用其强大的“外源融资”能力,通过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条渠道同时融入大量低成本资金,吸引国内外的金融资源注入群内的生产经营项目,缓解由于资金总量束缚和外在的信用制度的牵制对集群造成的压力。这种产融结合还能产生综合的经济效应,如提高经济的货币化水平,消减资本循环链条,派生信用,加快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速度等。

其次,集群财务公司具有系统自组织优势。中小企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集群财务公司是中小企业集群这个复杂系统的“整体”,而集群内各个中小企业则是这个复杂系统的“要素”。集群财务公司在这里就发挥了“一身兼二职”的作用,一方面使中小企业集群的潜在融资优势转化为现实融资优势,另一方面实现依靠集群内各个中小企业自身不能实现的融资需求。集群财务公司的形成、演化过程通过自组织机制,不仅融资协调一致,实现融资信息共享,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和行为准则,建立相互信任的信用关系,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风险;而且经历多次渐变与突变的演化过程,集群财务公司在出现――壮大――升级的反复迭代中不断趋于优化。

再次,集群财务公司具有内部金融市场优势。集群财务公司构造了一个内部金融市场,它在监督、激励、资本的低成本配置和放松融资约束等方面具有外部金融市场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监督更有效。在这个内部市场上,信息更充分、透明、廉价,而且出资者是资金使用部门资产的直接所有者并拥有剩余控制权,能更有效地监督和激励资金使用者。二是优化资产的再配置。内部金融市场中公司总部与子公司(分部)的上下级关系或众多企业同级关联关系,便于账面记录和存档资料审查,更有利于资本的优化配置。集群财务公司通过“胜利者选拔过程”,将有限的资本分配到最具效率的项目上。三是资本的低成本配置。在集群财务公司内部,信息的不确定性比较小,能够减少内部市场主体在外部证券市场上进行逆向选择的机会,既可以避免在外部金融市场上融资的交易成本和潜在风险,也可以避免因过多的股东和债权人介入而导致成本的增加。四是外部融资约束宽松。集群财务公司放松了外部的融资约束,能够灵活地实现内部资源的跨项目流动,可以按照项目投入产出比来配置稀缺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四、组建集群财务公司的政府举措:财税政策支持

(一)集群经济地区组建集群财务公司已初具条件

中小企业集群散布于我国的许多地方,虽然不同地区集群经济的发展程度各不一样,但一些中小企业集群比较集中、发展相对成熟的地方已经初步具备了成立中小企业集群财务公司的条件。

其一,明确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主体地位。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是一个整体性融资,它首先也要确定一个融资主体。但由于中小企业集群的特殊性,群内中小企业分别为分散的、独立的个体,因此需要用一种方式使其能够成为一个主体。如果群内各个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集群财务公司的形式联系到一起进行融资,这时的中小企业集群财务公司的融资主体地位就已经确立,即中小企业集群财务公司成了一个总融资主体。在如此的集群融资组织关系中,中小企业集群财务公司是处于最顶端的融资主体,但它的融资行为只是一种中间的关系,真正的融资实体则为群内各中小企业。这是一种“单一融资主体,多元融资实体”的组织架构形式。如此看来,我国要培育发展集群金融,只要组建了中小企业集群财务公司,其主体地位也就自然而然确立了。

其二,群内各中小企业有机联系并有较强的融资合作的意识。中小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通过价值链将它们横向联系在一起。群内上、中、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价值运动和货币运动,在一定的价值连接下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其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在这一价值链上的中小企业有融资需求,便可以通过价值连接的中小企业群,成为一个存在内在互动机制的整体,通过集群财务公司使整个企业群获得一定的融资机会。同时,群内中小企业通过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形成纵向的有机联系。这种纵深的有机联系以特殊的社会关系(亲情、友情等)为背景形成的一种生产同盟,增强了商业信用,为集群融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群内中小企业通过合作融资的意愿把它们的融资行动统一起来。集群企业合作意识的高低、合作程度的深浅,直接影响集群融资效应的发挥。当合作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时,集群的合作文化就能够深入人心,集群企业在交易中也更加倾向于诚实守信,集群信用优势才能得以持续。在合作氛围和信用优势的助力下,集群合作融资的可行性增强,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多样化的集群融资模式以化解融资瓶颈。

其三,较健全的中小企业集群金融市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发挥和集群金融的培育发展,都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与其相对应的多层次金融市场结构体系。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如浙江省,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国有与民营金融机构、大型与小型金融机构、内资与外资金融机构、直接与间接金融机构各自占比例以及各类金融机构间竞争的多层次金融市场结构。其中,中小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机构等在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市场上则相对更有竞争力。就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来说,要使中小企业集群的信贷融资优势得以发挥,就必须建立与中小企业集群相对应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结构体系,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区域中小商业银行、集群内的合作金融机构(集群财务公司),以及相应的集群互助担保协会(公司)、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等配套机构。这些建立在中小企业集群中心或专业市场周围的金融机构,由于资金规模小、产权明晰、决策程序简单、约束力强,可以及时掌握市场与客户等有关信息,降低监督管理成本,为本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包括融资在内的各种金融服务。

其四,相对成熟的中小企业集群信贷融资技术。大力开发集群金融新产品或充分运用集群融资信贷技术是发挥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信贷技术分为依据企业“硬信息”进行信贷决策的交易型融资技术和依据企业“软信息”进行信贷决策的关系型融资技术两大类。对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无论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关系型贷款还是大金融机构的交易型融资,都可以结合中小企业集群内在特质,开发更好的集群信贷融资技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目前的实践看,作为总融资主体的中小企业集群财务公司可以采用的融资技术很多,如中小企业集群的供应链融资技术、保理融资技术、集合债券融资技术、团体贷款技术、产业基金融资技术、风险投资融资技术、互助担保融资技术、中小企业开发性融资技术、关系型信贷融资技术等。

其五,适宜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环境。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技术的运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缓解等都离不开适宜的集群环境支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适宜环境逐步改善。首先是中小企业集群的信用环境。具体包括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如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及其制度体系在内的、完善的中小企业集群信用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等。其次是中小企业集群的社会环境。我国各地中小企业集群文化和集群社会资本网络的作用已初步显现,如浙江特定的地理区域和文化环境下的企业集群关系网络即企业集群的社会资本,不仅会影响民间融资和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融资,也是影响集群信贷融资的重要因素。再次是中小企业集群的法律环境。中小企业集群融资要发挥其内生的融资优势,无论是基于中小企业集群信贷融资技术的运用,还是发挥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金融业市场结构调整,都有了相应的法律环境的支撑。

(二)组建集群财务公司过程中的财税政策支持

集群金融是为集群经济及中小企业集群服务的专业化深度金融,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性”(或金融服务性)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特性。对集群财务公司的组建,除了依靠市场的力量外,还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第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好集群金融发展的规划。中小企业集群作为我国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新现象和一支重要新力量,在当前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科学规划。产业集群规划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财税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应根据当地企业经营模式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市场规律、掌握企业需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规划的原则,力求制定的区域产业集群规划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其中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好集群金融培育发展的专项规划,是我国产业集群进一步快速转型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制定的地方集群金融培育发展规划应具体到位,尤其是集群财务公司本身的组织机构发展,集群金融在合理配置资源正确引导产业、推动集群技术创新营造产业环境、导入企业文化塑造集群品牌等方面的规划要到位。

第二,出台促进集群金融发展的财税政策。为了弥补当前集群金融的组织、市场、产品、制度等“缺位”现象,尽快促其生成和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也是为了在中期打造健全的地方金融体系,使我国能够初步拥有完备的现代金融机构组织和高效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为了长期通过财税政策的支持,使我国地方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体现出来,最大限度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反过来,集群金融发展也对我国地方财政改革与财源建设产生积极影响,财税部门必须运用积极的财税政策支持集群金融的发展。

在支持集群金融机构发展方面,应该重点支持作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的集群财务公司的发展和壮大,通过初始资本金注入、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和参股、政府担保、转移支付、专项补贴、投资补助、支持集群财务公司上市等政策支持和引导,促使集群金融机构利用其内在优势,与大型金融机构错位竞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或者,财税部门可以与国资部门、中小企业集群、民间资本投资者等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中小企业集群财务公司。这种中小企业集群财务公司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不仅有利于壮大集群财务公司实力,解决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支持集群金融生态等方面,应重点改善和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为集群金融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创造地方性金融基础设施。财税部门可以通过加快地方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地方各类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开发地方政策性金融和实施公平高效的地方金融税收政策等,来促进既包括财税制度约束、社会信用体系优化等“无形”集群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清算结算体系、金融信息技术设备等“有形”的集群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

此外,在支持集群金融市场培育、集群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集群金融监控等方面,财税部门也大有可为,也可以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各自与集群经济和集群金融相适应的发展。

第三,搭建集群财务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集群金融合作研发的平台。客观地说,集群金融作为一个新概念还没有被学术界所接受、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还没有在实践中生成。就现状看,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上,仅有集群金融的萌芽或初级形式――集群融资。在实践上,我国已经涌现出了互助担保融资、集合债券、团体贷款等多种形式的集群融资模式,但还很缺乏、很不规范、很不全面。在理论上,国际学术界对集群融资理论研究比较少见而又零散,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国内学术界更是如此,对集群融资理论的研究才是这几年的事情,尽管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问题。因此,要促成我国集群金融的及早诞生和快速发展,必须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先行。首先要注重理论的研究,财政部门应通过财政手段搭建集群财务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集群金融合作研发的平台,支持他们结合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特点,对集群金融理论进行深入细化地研究,以促进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集群互动合作,不断探讨新的集群融资方式和创新丰富集群金融的内涵,使理论研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还要支持集群金融理论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从思想和知识上为中小企业集群金融的生成、运行和发展扫清障碍。通过集群协会和集群财务公司向企业充分介绍集群资源包括集群金融资源的共享性,帮助企业正确对待集群内部竞争与合作、分工与协作的互动关系,培养企业的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以此提高企业集群金融合作的意识,加深集群金融合作的程度,促使集群金融效应的发挥。

第9篇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进程

一、对金融自由化研究的回顾

20世纪80年代后,金融自由化作为一股潮流在全球流行起来。金融自由化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而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他们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抑制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1]。

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初始条件不足,没有过早的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但当中国作为WTO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时,就意味着中国必须合理地推进金融自由化来推进金融的全面开放。各种各样的文献从没停止过对中国金融自由化利弊得失的讨论。对中国金融自由化不利方面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国际游资会造成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冲击。中国由于长期的“金融抑制”,造成了资金短缺,通过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虽然为吸引外资创造了条件,但全球资本流动尤其是大量投机性短期资本的波动却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第二,金融自由化使中国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大大增加。第三,金融自由化会削弱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金融自由化使融入其中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或多或少地丧失宏观经济决策的独立性和对宏观经济的控制能力[2]。对中国金融自由化有利的方面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自由化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第二,金融自由化可以提高中国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第三,金融自由化为商业银行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了条件和手段,提高了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引资地位。

国外文献则注重于研究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金融危机可以使内生的,也可以是外生的或是两者皆有。发展中国加参与国际金融一体化过程中实现金融自由化会带来分散国内金融危机、鼓励外国资本进入国内市场从而增加产出和增加技术转化的好处[3],但会但来消费波动、国内外利差使热钱流入和脆弱的金融体系易受到外部金融危机冲击的危险[4]。但是关于金融自由化的节奏与金融危机发生频率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却很缺乏,关于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讨论也不是很多。

二、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

中国的经济转轨是以国家为制度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同时又是一种边际性的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强制性和渐进性是中国经济转轨的主要特征。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改革投融资渠道与建立二元银行体系。首先,完善银行体系,打破信贷管制。1983年9月,国务院《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的性质和地位。从而标志着我国中央银行体制的初步建立。同时,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专门从事银行信贷业务,实现了信贷与货币发行分开的二元银行体系。198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在金融机构中推行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从而增强了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其次,发展金融市场。随着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市场首先得到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信用不断扩大,出现了商业信用的票据化。此外,初步改革了外汇管理体制。1979年,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并从1980年开始办理外汇调剂业务。

第二阶段:转变和探索阶段,银行机构增设和证券市场的增长。主要包括:第一,1985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转向城市,四大国有银行开始进行企业化商业化改革并逐渐向国有独资银行转化,并于1986组建了交通银行。之后还相继成立了中信实业银行、华夏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全国性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并同时探索银行组织制度创新,如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二,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迅速。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证券交易所、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全面启动并且发展迅速。第三,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放宽,允许外汇调剂价格的市场化波动并取消了最高限制。1994年1月开始实施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制度。1996年,中国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实现自由兑换,极大提高了中国金融的开放程度。

第三阶段:深化和完善阶段,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这一阶段主要是监管制度进行改革,为金融自由化提供保障。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先后成立,专业化分业监管模式确立。此外,对银行业的企业化商业化改革结束,产权制度浮出水面。四大国有银行上市,并按现代化金融企业的属性进行股份制改造。金融市场混业经营浮出水面,解除了信贷控制并且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5]第一,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2002年至2011年的十年中,中国出台了近50个关于资本账户改革措施和政策。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一直在谨慎的、渐进地向前推进。2004年底,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7大类43项资本交易项目,中国已经实现可兑换的有11项,占25.6%;较少限制的11项;占25.6%;较多限制的18项,占34.9%;严格管制的6项,占13.9%,实现部分可兑换。到2011年底,中国不可兑换项目仅有4项,占比10%,部分可兑换项目有22项,占比55%,基本可兑换项目14项,占比35%。第二,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是一个协调推进的过程。1949年至1979年是计划经济的高估配给汇率制度,1979年至1994年为改革开放时期的双重汇率制度,从1994年至今未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6]。2007年5月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由3‰扩大至5‰,时隔五年之后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将由5‰扩大至1%。

三、我国金融自由化进程判断

这里引用沈悦、王小霞在《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安全预警研究》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判断的方法[7]。模型首先选取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金融业进出自由、证券市场开放和资本流动自由化五个因素作为金融自由化构成要素,构成因素模型为:

L=f(R,F,E,S,A) (1)

其中,L表示金融自由化程度;R表示利率自由化;F表示汇率自由化;E表示金融部门进出自由;S表示证券市场开放;A表示资本账户自由化。

模型第二步为各因素分配一个相应的权重。(1)式变为

L=f(α1·R+α2·F+α3·E+α4·S+α5·A) (2)

他们根据十位专家对各因素重要程度打分结果对各因素的权重赋值,得出公式(3)并通过一致性检验。

L=f(0.24R+0.06F+0.1E+0.17S+0.44A) (3)

根据其结果1994年至2006年各因素自由化程度归纳如表1。

表1 我国金融自由化进程各项因素自由化水平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7年以前我国金融自由化进程相对较慢,此后逐渐加快,特别是2001年以后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金融改革进一步推进金融自由化。

四、结论

随着中国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和作为国际市场上新兴的大买家,中国正在不断地接受着挑战。在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的过程,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打好金融自由化的基础,消除金融隐患,如尽快彻底清理和有效处置不良信贷资产;尽快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产权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等。第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发挥利率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第三,继续推进资本流动自由化改革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等。第四,建立金融市场竞争和风险管理机制,发挥非正式金融和民间金融组织的作用建立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淘汰经营状况不佳的金融机构。第五,实现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金融监管,保证金融自由化的顺利。最后,推进建立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设置。

此外,开放中的适度保留是必要的,是开放策略的基础和前提,重要的是在开放中积极引入国外优良资源,加快自身改革发展的步伐,使开放有效的转化为发展。在政府推行有所保留的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Mckinnon,R.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2]翁悦.金融自由化,利弊孰大.国际金融报[N].2000.6.29.

[3]Charles Wyplosz.How Risky is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J].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Harvard University. 2001.9,No.14.

[4]Andrei A.Levchenko,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Consumption Volat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4.10.

[5]朱毅.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及其对实体经济影响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9.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