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理课学情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5 11:18: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理课学情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理课学情分析

第1篇

【摘要】在高中课程中,地理是极具人文思想的。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情感交流的角度出发,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于地理课堂产生情感,而使得地理教学内容更具有吸引力。本论文针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学生喜欢教师,才会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笃信不疑,潜心研习。可见,学生对教师所建立的情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教学课程的情绪。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注重情感的注入,就是为塑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奠定基础。地理教师只有强化情感教育研究,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计划,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

高中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度极高,恰当的语言就可以将起内心的情感激发起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经验可以明确,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地理教育掌握语言艺术,以避免引发学生产生不良情绪而影响到学习质量。

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感教育教学情境,以情感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从心动到行动地融入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带着积极的情绪学习,学生对于所接受的地理知识就能够深入理解,且主观上更具有探索意识,从而获得知识的延展。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地理知识复杂且抽象,由于学生思维有限而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难以深入,由此而容易产生排斥心理。教师以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从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角度出发,将学生的兴趣与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以对学生的思想以引导。

一些地理知识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地理教师可以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引入教学主题。当学生被故事内容所深深地吸引后,就会对于相关内容产生探索的欲望。此时,地理教师就将话题导入到教学内容中来。这种教学内容导入的方式更为顺理成章,而且使得高中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更具有思维连续性。比如,在讲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可以学生们所熟悉的新疆地理环境为例。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采用课件播放新疆地理环境图片的形式,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刺激。当学生看到新疆是一片绿洲,紧接着又出现荒漠景象的时候,学生们就会产生疑惑:同是新疆区域,为什么有的地方是绿洲,有的地方已经变成荒漠了呢?学生的质疑引发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此时,地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到课堂教学主题中。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由此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当学生对某个事物产生情感之后,就会形成深刻的印象,长时间地保持在头脑中。当处于某个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起来后,这些留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就会被活化为思维内容。地理教师要将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就要对于学生所涉足的知识面有所了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建立起衔接。对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开始,将课堂的主导让位给学生,给学生知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产生自信心理,同时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讲中国地理时,地理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光展示出来。但是中国人口众多,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被占用了,加之工业经济的影响而导致部分地区污染严重,使得经济发展水平较之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地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改善中国目前的环境,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应用水平。运用直观的图片展示开展地理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关联,由此而激发学生对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有热情。

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就要注意教学态度要亲切,教学行为要符合学生要求,以引导学生喜欢学习地理,热爱学习地理。教师乐教,就必然给学生以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由此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对于地理知识形成感知,乐于探索地理奥秘。地理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情绪,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力求用自己的真情感动学生,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用爱心去感染学生,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就要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对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做到一视同仁。教师的教学热情必然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起来,随着情感体验的增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建立沟通,教师更有机会对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基于此而找准切入点。教师可以运用评价式语言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促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为地理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教育的重点课程。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涉猎多,所涉及的知识庞杂。采用情感教育方式,通过建立师生和谐关系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地理教材内容挖掘情感因素,并不断地丰富情感体验,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18)

[2]高秀东.以情感人,提高效率——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0(18)

[3]石亚军.师生有效互动,盘活地理课堂[J].教育观察,2014.3(30)

第2篇

关键词:个性发展;课堂氛围;地理课堂

一、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过程。虽然从教育内容角度来说,教师是传授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接受者,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但是这并不能抹杀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教师更不能因此而侵害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享有的身心健康发展权利,将国家现行的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扭曲为只看重学生成绩、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尊重学生。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地指导、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最终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二、创设开放自主的课堂学习环境

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生,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没有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学生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主动性。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必须注重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需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学习效果也可以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

1.给学生提问的自由

学生的智力水平因受到遗传、年龄、家庭教育、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基础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并非完全一致,学习相同知识时产生的疑惑也不尽相同。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不一样。有的学生问的问题非常简单,有的学生问的问题则比较有深度。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题,不要嘲笑打击,要耐心地为学生解答问题,同时更不要害怕被学生问住。教师要真心鼓励学生提问、给学生提问的自由,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地引导,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

2.展示学习成果的自由

学习成果地展示,一方面是对学习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成果的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品质。成果展示可以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有撰写小论文、开主题班会进行辩论和研讨、搞展板、出黑板报、办手抄报等形式。

3.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形式

我们的课堂形式除了传统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之外,还有讨论课、活动课等形式。通过采用类似“实话实说”“聊天”“幸运五十二”等节目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在活动课中引导学生注意多学科地融合,灵活运用歌曲、绘画等艺术及我国古典诗歌,作好小组各成员任务地分配、管理与评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热情、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还能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和情感的满足,锻炼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参与合作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和善于学习创造的人。

4.要充分开放学生的思维

多元性、开放性是地理课堂应具有的特征,强调多元价值取向,答案不求标准统一,根据自身不同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允许学生大胆去展开想象,去追求不同思维。我们要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的开展过程。这是学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教师要及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得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结论,既能使学生思维不拘泥于传统的思想束缚,也不与科学的结论背道而驰。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各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如果教师在学生这一特殊阶段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公平竞争,让学生学会与同学团结协作,这样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他们的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四、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大多数中学生在开始学习地理时认为:地理是枯燥的、乏味的。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将枯燥无味的地理学习转变为有趣的学习、让学生爱上地理呢?我个人认为,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就是其中一个操之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尤其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前面三章内容,这三章内容相对较抽象、难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难调动起来。如果教师在讲授时巧用典型生动的事例、谚语、顺口溜等进行导入、点示或总结,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形象的事例、优美的诗词等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听之有趣、思之有理、爱上学习。例如,在讲“水循环”时可以通过问学生诗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不完全正确?又如在讲“我国年太阳辐射能量分布规律”时可以引用俗语“蜀犬吠日”后再问学生产生这种地理现象的原因。再如,讲“太阳系的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的相对位置关系”时,学生很难记准记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生一句顺口溜“水里淘金,地里起火,众星来救,木星出丑,天海冥亡”来形象记忆;又如,齐秦唱的《直到世界末日》中:“他们说季节越来越无常”“就连雨水也跟着受伤”讲述的是酸雨;韩红的《天路》可以作为青藏铁路的导入,歌曲播放完以后,老师可以问这条天路是什么?讲的是青藏铁路。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便可以轻松而快捷地记牢,从而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学习。

当然 ,要做到给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除了做到以上四点外,教师自己还须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专业业务素质、相关学科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在和谐、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中,方可尽快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四有”新人,具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人,真正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参考文献:

[1]陈 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陈 澄,江 晔.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陈 庭,杨士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新课程的改革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将“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改革的核心理念。初中地理教学在经历这股改革之风后,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对课改核心理念的理解、新课程内容的掌握、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思维的引领等都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效果。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积极

作用。

一、初中地理教师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的内涵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不同学者对其的理解不甚相同。笔者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景焕等人从“教学设计流程”角度对教学设计能力的界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就体现在教学任务的分析、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结果的评价六个方面。

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能力涵盖的内容

1.教学内容丰富

丰富的教学内容是对新课程改革前陈旧的教材内容的摒弃以及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扩展。教师应在分析并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教材予以归纳整理,充分理解并掌握教材的特点与难点,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的发展相联系,从而丰富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还能深刻地理解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情分析及时

通常情况下,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以及生理心理状况的差异,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理解能力,以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对于学生易于掌握的内容,如,遇到等高线、海拔、地球自转公转等概念性内容时,可以稍做解释,一遍带过;而对于学生难以理解与掌握的内容,如,五带的划分、陆地地形、世界气温分布等内容时,就需要详细讲解它们的异同点。及时进行学情分析,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

3.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地理课程目标确立了三维地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决定着教学设计是否能够有效地开展与实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尝试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享受地理知识所带来的乐趣,使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对地理课程产生兴趣,并乐于学习地理知识。

4.教学方法灵活

教师应该摒弃课改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灵活地选定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理解繁杂的地理原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以及复杂抽象的地理图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等,灵活选择模块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体验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灵活教学的目的。

5.教学过程生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以课堂为载体相互交流活动的过程。衔接自然、逻辑完整的地理教学过程是达到高校课程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情感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互动,主动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合作及探讨,打造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与探讨中,主动去了解自己所关注的问题,对于掌握地理知识有极大的帮助,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展示他们的个性。

6.教学评价准确

准确的教学评价是教师了解目标完成情况、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最有效途径。教师能够从中发现教学中的可取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措施

1.深刻体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了解教学新理念

课标具有引领性的作用,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初中地理新课标对地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目标等都有详细的说明。深刻体会新课标,有利于教师了解新课改后的教学新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做好地理课堂的教学设计。新课标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考虑到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性。以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这一课时为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安排实验课,带领学生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并用做好的模型演示地球的公转与自转,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理解知识。

2.准确把握新教材,有效落实《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新教材的内容,才能完成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有效落实《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充分阅读新教材,准确理解新教材内容的编排思路、知识的相关性、重点与难点等,并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定位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与学习情况,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达到“用教材教,借教材学”的境界。以海陆变迁这一课为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教学内容,通过联系实际、资料查找完成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教材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也利用教材学习到了更丰富的知识。

3.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明确自身角色扮演

新课标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教师应该充分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应该以新的姿态出现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朋友、伙伴的身份带领学生畅游地理知识的海洋。教师在教学中,应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引导、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不是轻易地将问题方向和答案告诉了学生。教师应明确,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师是参与者,参与地理课程教与学的活动。整个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然后相互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4.综合了解学生情况,积极激发学生兴趣

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理解接受能力、智力水平等都影响着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教师主动与学生交流互动,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此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做到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认识大洲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分组教学与学习,每一组学生都是强弱搭配,分工合作准备某一大洲的资料,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整理归纳后向大家展示小组的合作成果。在这一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与兴趣。要做到这种全民参与式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充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学习课程。

初中地理教师只有合理地完成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在新课标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保证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主动培养自己所缺乏的能力,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达到新课改的新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宗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1):45-48.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有效教学;兴趣;学习活动;生活;反思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越来越被更多的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实践、丰富和发展着。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实施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我根据近期的国培学习和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六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析,希望能给同行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着眼于学生,制订科学、具体、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所提出的概括性要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每节课教学的方向。制订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控制、激励、测试功能,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整个教学过程应该为教学目标而展开,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如果教学目标科学、具体,就会导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要正确制订科学、具体、有效的教学目标,我认为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的如何决定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能不能把教材分析透彻,是能不能上好课的基本前提。在教材分析时,要跳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课堂本位、知识本位的习惯,要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地进行教材分析;可以对教科书进行改造、更换、补充,只要符合原来的教学意图、符合学生和教学实际就可以;要重视对教材中“阅读材料”“活动”“图表”等栏目的分析,因为这些栏目是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拓展能力的平台,也是开展教学的线索。

2.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了解学生的状况,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在学情分析的时候主要分析:①知识基础、能力素养基础;②哪些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对难点问题或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的预想;④学完本节后学生会达到的状况。“备学生”是一个有难度、有技术的备课环节,其关键是准确把握一个度。如果将学习者的起点定得太高,脱离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就会降低教学效果,使学习者在高难度的学习内容面前望而却步,最后导致学生“不懂装懂”的现象;如将学习者的起点定得太低,也脱离学习者的实际水平,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使学习者在低水平的内容上做无效的劳动,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之后,确定的教学要达到的效果。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确立教学目标时要做到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宗旨;认真研究学生,把握好学情;对三维目标进行科学定位。了解哪些内容要学生做一般了解,哪些内容要让学生理解,哪些内容要做详细掌握;这节课要让学生达到怎样的能力,要形成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设计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活动围绕目标展开。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上几点,我们的教学目标一定会更科学合理,更符合学生实际,我们的教学也会更有效。

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精讲点拨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适时适度,精讲点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一节课45分钟,教师必须精心筹划、合理安排。

1.做好课前的复习巩固

初中地理课一星期只有两节课,而且有的课时相距时间较长,学生要学第二课时的时候可能把第一课时的内容给忘了,因此,在上课前我们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前面知识的复习,以便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复习方法有多种:小测、提问、老师归纳总结、填图拼图比赛、知识接龙等等。老师要制订一系列的评价机制,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项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预留课内的作业时间

讲授新课的时候,有的教师讲得过多、过细,以为这样才能讲得透彻,让学生明白,其实这种教法挤掉了学生的大量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只好把作业留到课外做。而事实上这样的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老师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梯度地设计相应的练习,练习要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当场完成,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可当场进行辅导。

三、课堂引入直观,有趣味性

新课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要尽可能地优化设计,力求简约、精彩、恰当。实践证明: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教师的精彩开场白如同歌曲的前奏会引人入胜,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上来,直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导入要以最少的时间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设计时要注意科学性、目的性、趣味性以及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学中教师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和学法指导是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针对初中学生共同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设置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的过程,在落实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如:在讲到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分布时,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美国NBA篮球联赛,让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球队的名字和分布的城市,然后利用空白地图制作一张球队所在城市的分布图,因为有些球队的名字体现了该城市的特色,如:超音速队所在的西雅图是美国的飞机制造中心,活塞队所在的底特律是汽车城,火箭队所在的休斯敦是重要的航天基地。如此一来,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了美国的城市的分布和职能。又如在讲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教师和学生也是课堂教学的“教具”,借鉴情景剧的方式,让自己及学生扮演地球、太阳,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生在演示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愉悦了身心,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学以致用,密切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实际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驱动。新课程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地理课程必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不断沟通生活与地理的联系,使真实世界的地理和课本中的地理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地理学习环境中发现地理、探索地理,提高对地理的认识,同时在无形中发展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创造打下基础。

六、教师坚持不断地教学反思

反思是实施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反思性教学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怎样提升呢?就是反思与学习。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今我们对其进行了修改,成长=经验+学习+反思。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我的某一环节应如何调整更有效?”等等,不断地对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教学反馈进行反思。反思要持之以恒,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地理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第5篇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所进步或发展。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的活动过程。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种内涵:

(1)有效果:指對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或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个人的教育需求吻合程度的评价。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包括两个方面:

(1)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有“對象”意识、有“学生”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它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观念和效益观念,这种效益不是关注传递多少内容,而是关注学生收获内容的多少和这些内容對其个人发展有无价值。

如何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析。

1 明确教学目标与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定后,要确定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课时计划不仅要考虑具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还要考虑方法的组合运用,即包括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的组合,应该使之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为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

2 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心中有学生。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好的构思和创意以及研讨的核心问题等都得基于對学生的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的基础,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了解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课堂的关系,是保证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對学生了解得越清楚,教学中就越能心中有底。教师还要通过及时反馈来调节教学的进程,适时进行质疑、追问以把问题引向深入,进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對于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需要有立体几何(球体)知识作为支撑。大多数高一学生是不具备这一基础的,因此,在进行地球运动知识的讲授前,需要补充“地球经纬网”以及“方向判断”等相关内容。学生只有先對经纬网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

3 科学组织教学内容

(1)将课堂内容适当地延伸到课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對于比较浅显易懂的基础内容,可在课前让学生自学或让其提前查阅资料,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则用来进行精讲点拨、互动探究,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这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教师可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让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发动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与这节课主要内容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请各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搜集到的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图片、资料、影像,并要求各小组依据搜集的材料,指出材料中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危害并有针對性地提出解决该环境问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對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62-02

一、原因

1.客观原因。(1)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对地球运动学习必要的知识准备。首先初中地理的知识比较简单且易学,考试很容易得高分,加之会考难度不大,以至于初中地理在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都未得到重视。然而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由于还没有分文理科,要学的学科和知识特别多,负担重,必然在学习的时间和努力程度上有主次之分,又由于高中地理的深度及广度都是远超初中地理的,加之地球运动这一节又是高中地理中非常重要及难度极高的知识,对于刚升高一的学生还未接触到一些立体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的前提下,这在教学中的“断层”,又进一步增加了其对理解掌握。(2)课程标准的宏观性和书本内容的基础性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于地球运动的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在活动建议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传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1]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交替和时差、沿地表水平物体的偏移、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课程标准的宏观性和书本内容的基础性显而易见,然而客观事实是高考地理这方面的考点是十分有深度和广度,以至于学生需要很多课外复习资料来补这方面的知识。(3)对地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够,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尽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其具有综合性、地域性的特点以及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都非常明确,但是由于受制于初中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想真正的认识地理学科的特点还是非常难的。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像以前初中阶段的读读背背一些地名、物产、河流、湖泊……这一重记忆轻理解的学习方法,对于高中地理特别是地球运动的知识需要理性思考理解及计算推理是远远不够的。从而导致学生产生了“地理书有趣,地理课好听,地理题难做”的感受。[2]

2.主观原因。(1)学习地理兴趣的不足,内驱力不足。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兴趣和内驱力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觑的,当然学习地理也不例外。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习地球运动的高一阶段,学文学理、主科、副科的错误思想下,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更不用说本节知识的学习上更是难上加难。(2)地理学科思维的缺乏对于地理学科思维的发展,许多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对地理教育目的看法中提到“在地理教育中,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要放在首位,尤其是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然而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大量的知识灌输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地理学科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使之能够更好地解决地理学科中的各种问题。[3]所以在学生地理学科思维缺乏的阶段,对于地球运动更加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运用下,使之更加难上加难。(3)师资匮乏,教法单一。20世纪90年代初地理一度中断高考,很多中学地理老师流失,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的萎缩,导致中学地理教育人的匮乏,虽然已得到很大改善但现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地理老师不是地理专业,地理知识与素质不高。尤其地球运动的知识需要用到多媒体资料从而动态地演示讲解,提高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以便更好地掌握。

二、对策

对此根据以上的原因分析,主要从教材和教学上综合提出本人的浅薄看法。

1.教材方面。深化初、高中的地理教材的内容,改进评价体系。目前的初、高中的各版本教材在衔接上有一些脱节,由于现有的评价体系上,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深化与延伸,解决学生对教材知识结构与评价体系的不吻合的问题。当然在此对于学习评价体系中,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注重学生态度、能力的培养,减少死记硬背,多让学生接触地理生活,尽可能在完成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快乐轻松地学习。

2.教学方面。(1)调动积极性,参与其中,增加兴趣。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于这些知识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借助适当的多媒体或实物让学生参与其中思考理解,特别在新课导入阶段,通过这些对教学的优化,提高本节教学质量。(2)加强教师的自身专业锻炼,强化地理教学能力,能对于不同内容提出最适合学生掌握的方法,比如:利用思维导图从整体把握本节知识结构(见图1),提炼地理数据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等等的认识,[4]巧用数学思想和对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地方时的计算以及问题的解决。[5](3)学法指导,提高效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一直倡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这节体现得更为明显。在教师用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兴趣、理解掌握知识、突破重难点之后,就是学生的灵活掌握与应用。此节的知识比较抽象,就要求教师在已有的经验上传授一些学习“法宝”,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事实,理解其运动原理,用实际例子说明其原理、分析在自然社会中出现的地球运动现象,特别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唐红让.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0):44-44.

[3]邵志豪,袁孝亭.注重学科思维训练的地理教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1,(3).

[4]颜文景,罗春钻.提炼地理数据,深化认识地球运动规律[J].地理教学,2013,(6):30-32.

第7篇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通用范文   一、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到许多的地理知识,但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一年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地理,地理学科所需各种能力基本上时从零开始培养起。同时,初一年学生的所学的科目由小学的两个科目一下子增加到7各科目,学习压力加大,小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要有所改变,而我校很多学生的小学时期的学习习惯都比较不好。

  二、教学目标

  加强教材、课标研究,更加高效完成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理的研究内容,地理的学习方法,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同时了解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世界的聚落等方面的特点。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读图、析图能力。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安排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通用范文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都是刚入初中的新生,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不过年龄特点决定会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与同学们谈地理,认识地球和地图;学习陆地和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第一章地球和地图部分重点学习内容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内容是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措施:

  1、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践行我校的校风: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创新的精神,从而总结出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2、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与智力潜能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推出教学品牌。

  3、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爱生、乐教、善思、会研”的教风带动“爱师、乐学、善知、会问”的学风。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通用范文

  一、学生状况分析

  初二年级时一个历经1个学年有序建设的、并颇有成效的年级,年级整体情况较好,生活、学习基本上能按部就班,全年级225名学生,有六个班级,除初二(1)外,均形成了有序课堂。初二(1)班有学生37名,班级分为活跃,最能深度学习,需要完善的是课堂秩序;初二(2)班有学生37名、初二(3)班有学生32名、初二(4)有学生33名、初二(5)班有学生41名、初二(6)班有学生35名,这5个班级基本形成了有序课堂,为有效教学事先存在了基础。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地理为中国地理的区域部分,主题是中国大区域内不同尺度的区域状况。主要包括四大地理区域、省级区域、省内区域和跨省区域。有以下特点:

  1、从公民的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为高中区域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3、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三、教学目标

  1、让复杂的内容变简单

  2、让简单的框架丰富起来

  3、经营有效课堂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充分发挥“几何地图教学法”和“地理学案”的作用。

  (2)强化地理学案,以“知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习题基础化”为思路,深化学案的设计和应用。

  (3)充分准备,高质量完成地理会考任务。

  2、措施

  (1)每一节课强调学习思路,明确整体线索和正在进行的环节。

第8篇

【关键词】地理;环境教育;对策

现在一般提到的环境教育均是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即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使人们在有效参与环境事务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的有关知识、技能,同时在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活动。中学地理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地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也使地理课程渗透环境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1.中学环境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代环境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开始。1992年11月,我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将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中。环境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做法,探索出诸如探究式、互动式等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环境教育重点除了在教授学生系统的环境知识,培养他们的一般环境意识,建立他们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和态度外,还要求教师注意联系当地实际情况,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形成一种自我行为。

2.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教师环境意识淡薄。

绝大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有较正确的认识,但对环境问题了解少,对本区域环境问题关注也不多,对个人在环境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原因,地理教师都只是把精力集中在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上。在环境教育中教师遇到的困难主要有:领导不重视、课时紧、资料不足、缺乏经费。

2.2 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比较随意,没有确定的目标指向性。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进行环境教育、如何进行环境教育。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还不十分了解。

2.3 缺乏学科交流合作。

现在我国环境教育工作主要由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教师来担任,他们受过相关专业的训练,却缺乏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系统培训。环境教育本身具有综合性,教师教学却局限于本专业内容,把环境知识作为所教学科的延伸内容,所以,对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不敏感,对环境教育的方法、技能不了解。这造成各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使环境教育低水平重复,没有实效性。

2.4 教学策略不足。

环境教育实践性强,环境教育应充分运用各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思维能力、操作技能的策略,以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但目前在中学地理环境教育中仍以讲授法为主,其次是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而调查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法这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应用较少。

3.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环境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要使我国的环境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应在下列几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3.1 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环境教育师资缺乏,必然影响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利用节假日请专家对教师进行集训,或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与交流。培训中还应加强教师环境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围绕环境教育的学科渗透、独立设课、课外活动等内容,提高教师制订教学和活动计划,调查和评价当地环境问题,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环境教育资源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践中探索环境教育的有效方法,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

3.2 结合国情、区情教育进行环境教育。

国情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的环境承受着人口和发展的两大压力,中国的环境问题不仅有人为的环境问题,还有频繁多变的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通过对我国的国情分析,使学生懂得以下的问题:(1)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我国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荒漠化进程加快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央第五次工作座谈会为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在这次会议上,总书记指出,推进跨越式发展,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增长、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统一,使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环境优化和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3 结合乡土地理进行环境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破坏环境的事例,教育他们认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家乡环境状况及发展变化的调查。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到有关部门获取相关的资料等措施,可以对家乡的环境问题有直接的认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乡土地理的了解,还可以使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更加关心环境、热爱环境。既提高了他们的环境意识,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第9篇

关键词:地理;环境教育;对策

现在一般提到的环境教育均是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即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使人们在有效参与环境事务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的有关知识、技能,同时在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活动。中职地理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地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职地理教育的使命,也使地理课程渗透环境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中职环境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代环境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开始。1992年11月,我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将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中。环境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做法,探索出诸如探究式、互动式等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环境教育重点除了在教授学生系统的环境知识,培养他们的一般环境意识,建立他们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和态度外,还要求教师注意联系当地实际情况,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形成一种自我行为。

二、中职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环境意识淡薄

绝大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有较正确的认识,但对环境问题了解少,对本区域环境问题关注也不多,对个人在环境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原因,地理教师都只是把精力集中在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上。在环境教育中教师遇到的困难主要有:领导不重视、课时紧、资料不足、缺乏经费。

2.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中职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比较随意,没有确定的目标指向性。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进行环境教育、如何进行环境教育。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还不十分了解。

3.缺乏学科交流合作

现在我国环境教育工作主要由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教师来担任,他们受过相关专业的训练,却缺乏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系统培训。环境教育本身具有综合性,教师教学却局限于本专业内容,把环境知识作为所教学科的延伸内容,所以,对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不敏感,对环境教育的方法、技能不了解。这造成各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使环境教育低水平重复,没有实效性。

4.教学策略不足

环境教育实践性强,环境教育应充分运用各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思维能力、操作技能的策略,以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但目前在中职地理环境教育中仍以讲授法为主,其次是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而调查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法这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应用较少。

三、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环境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要使我国的环境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应在下列几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1.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环境教育师资缺乏,必然影响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利用节假日请专家对教师进行集训,或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与交流。培训中还应加强教师环境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围绕环境教育的学科渗透、独立设课、课外活动等内容,提高教师制订教学和活动计划,调查和评价当地环境问题,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环境教育资源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践中探索环境教育的有效方法,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

2.结合国情教育进行环境教育

国情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的环境承受着人口和发展的两大压力,中国的环境问题不仅有人为的环境问题,还有频繁多变的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通过对我国的国情分析,使学生懂得以下的问题:(1)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我国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荒漠化进程加快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