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质学的意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6 11:02: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质学的意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质学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地球科学 各领域学科 交叉研究

一、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

地球科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因此,人类的生存前提是对自已的家园-地球有深入的了解。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组成以及地球上各类地质现象和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其次,当人类社会步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我们突然发现地球所能供给的自然资源正出现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到人为作用的严重破坏;随着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与聚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这一严峻的事实,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系列全球性科学计划和资源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相继产生。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对资源、能源的争夺和对本国环境利益的保护,又使一系列地球科学问题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斗争的焦点[1]。地球科学的发展无疑对资源的合理使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二、地球科学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在中国,地球科学起步较晚,大众对地球科学的认知度并不高,所以,在中国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十分重要。在国内的大学,除了地质学及相关专业把《地球科学概论》等地质学入门课程作为必修课之外,其他专业学生对地球科学的认知停留在初中和高中的地理学认识上。这样的局面亟需改变。因为众所周知,地球科学是六大科学之一(数、理、化、天、地、生),它涵盖了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等领域。地球科学研究可以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角度进行。所以地球科学的研究是可以推动其他各领域科学发展的。如果其他领域的学者或学生对地质学有着相对深入的了解,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会有巨大提高。从20世纪初兴起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到以赵鹏大院士为代表的于上世纪80-90年代建立的“数学地质学”新体系,都是各领域学科与地球科学相结合的典型实例。如今地质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到量化的阶段,多领域学科交叉对于研究的推动无疑是巨大的。早在1889年,美国化学家克拉克将来自不同大陆岩石的许多分析数据分别求得平均值,并得出陆壳中元素的丰度。从此,元素的聚集或者分散有了统一的标准,并随之求得了各类矿床中可开采元素的丰度值与克拉克值的比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比值越来越小。化学与地球科学的结合已经成为研究地球科学的重要手段,地球化学也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先锋学科。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并通过古生物,古地理古环境证据加以证明。这一划时代的假说开创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新篇章,并为后期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7年,A.B卡察科夫(Kazakov,1937)根据海洋学和水化学的资料提出了磷块岩的上升洋流假说,揭示了磷块岩的生物成因。在我国贵州、湖北、湖南三省均发育该类含磷层位[2]。20世纪60年代之前,加拿大肖德贝里(Sudbury)铜镍硫化物矿床(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镍矿床)一直被认为是深成岩浆熔离矿床,直到有学者发现在矿区岩盆附近变质岩中的金刚石,才有学者考虑该矿床陨击成因的可能性,但是仍不能断定矿床的确切成因。这需要进一步的地球化学证据以及模拟实验的支持。再如对矿床中成矿元素的迁移形式,早期有学者认为是以硫化物或卤化物存在于真溶液中并进行迁移的。然而成矿模拟实验的化学数据表明金属硫化物的溶解度大多很低,金属卤化物在H2S的存在下很不稳定,都不利于成矿。当代学者普遍认同金属矿成矿流体以硫化物、硫氢化物或氯化物的络合形式进行迁移。这一切都表明,学科的交叉对于地质科学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

如今,众多地质学问题仍有待利用学科结合的手段去攻克。例如,金矿的选矿离不开氰化物,而氰化物的使用必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尾矿污染甚至几千年都无法消除。能否利用化学方法提高选矿技艺是关键;近几年,国内外都有利用生物方法进行尾矿处理的实例,如2012年广东工业大学申请的专利:使用生物挂膜载体处理硫化铅、锌矿尾矿库废水的方法[3],对闪锌矿,方铅矿矿床(中国的铅锌储量居世界前列)的尾矿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多的催化剂或生物选矿技术有待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去发现并应用。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从研究如何开发并利用资源转向如何高效地使用资源并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这一领域更需要我们采取学科综合的方法开阔视野,多角度解决问题[4]。所以,作者提议,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地球科学,不仅从化学、物理、数学等角度去思考地质问题,也要从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人类学、历史学等角度去研究地球科学。这样的融合一定会让地球科学更加生气勃勃。同时这样的结合也会让地球科学的许多既定事实,融入到模拟实验中,并促进其他领域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地球科学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趋势和特点[J].地球科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3年网站首页.

[2]翟裕生,姚书振,蔡克勤.矿床学(第三版)[M].地质出版社,2011年10月.

[3]孙水裕,杜青平,黄绍松,林伟雄,许燕滨,宋卫锋,戴文灿,刘敬勇.一种使用生物挂膜载体处理硫化铅锌矿尾矿库废水的方法.专利号:201210163067,2012年11月21日.

第2篇

关键词:植物地球化学异常;金矿床;红沙;梭梭;地学机制;水盐运移;荒漠;甘肃

中图分类号:P593文献标志码:A

Formation Geomechanism of Botanogeochemical Anomaly of 460 Au Deposit in Beishan Area of Gansu

SONG Cian1,2, SONG Wei3, DING Rufu4, LEI Liangqi1,2

(1. 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Hidden Metallic Ore Deposits Exploration,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2.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3. School of Computer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China; 4.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Geology for

Mineral Resources, Beijing 10014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geomechanism of botanogeochemical anomaly in arid desert, th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bedrock (ore), cover and plants of 460 Au deposit in Beishan area of Gansu, and the contents of water, pH and Eh values, element contents were measured, and the formation geomechanism model was bui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variety of soluble components, oreforming and associated elements carried by groundwater and soil water move upward vertically by the action of driving forces including the external potential evaporation, water content and its gradient, and absorption and transpiration of plants in Au deposit covered by arid desert; K, Na, Cl and Ca are vertically rich in the upper part, and the oreforming and associated elements (Au, Ag, Cu, Pb, Zn, As, Sb and Mo, etc.) are vertically rich in the lower part; laterally, the ore body and its upper covering layers, which are relative oxydic and acidic, are relatively high content areas of Au, Ag, Cu, Zn, As, Sb and Mo, but the bilateral bedrock and its upper covering layers, which are relative reductive and alkaline, are relatively high content areas of K, Na, Cl, Ca, Mg and Mn; the plant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ore body absorb more elements (Au, Ag, Cu, As and Mo, etc.), and the botanogeochemical anomaly is formed; the depths and matrix types of elements and water absorbed by plants with different depths of roots are not the same, so that the element association and contents absorbed by plants are different; the formation of botanogeochemical anomaly in arid desert is mainly related with the underground and soil waters which transport oreforming and associated elements from the lower part to the upper part, so that the root of plant can absorb the elements; the element combination and strength of geochemical anomaly in the plants with different depths of root are different.

Key words: botanogeochemical anomaly; Au deposit; Reaumuria soongrica; Haloxylon ammodendron; geomechanism; warersalt transport; desert; Gansu

0引言

利用植物地球化学在旱区荒漠寻找隐伏矿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并取得积极成效。澳大利亚西部、北部旱区利用一种耐干耐盐的灌木找金,异常反映的矿体深度可达40 m,还能反映深部矿体的形态和规模大小[14]。南美洲玻利维亚和阿根廷安第斯山脉高原旱区应用的一种作为植物化探的“Thola”灌木找矿效果极为显著[57]。北美洲美国西南和墨西哥沙漠,非洲摩洛哥、埃及到撒哈拉沙漠以及博茨瓦纳、尼日尔等旱区也开展了许多植物化探研究,至少总结出这些旱区35种以上的找矿有效植物 [812]。中国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等荒漠区也开展过少量植物找矿试验:铅锌矿区植物中Pb异常能准确指示铅锌矿位置;铜矿区植物中Cu异常可以反映埋深20~500 m的盲矿体;金矿区植物中Au异常可以反映70 m深处的金矿信息[1322]。国内外实践说明,在旱区荒漠应用植物化探找矿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但是直到现在,旱区荒漠植物化探依然没有成为国内外化探的主流方法。在中国荒漠区的化探普查主要是应用地表岩屑化探,植物化探仅有极少数的试验工作。究其原因,客观上可能是因为该方法比岩屑化探复杂,同时从技术理论上来说,对荒漠区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机理、找矿深度等理论模型的研究基本上还属于“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的科学解释和评价,使得植物化探方法难以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本文选择甘肃北山荒漠区460金矿床作为试验场所,在已发现矿床上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的基础上,通过浅井开展从基岩(矿)覆盖层植物系统采样及多项目测试工程,以荒漠特殊水热条件、剖面土壤地质物化特征研究为背景,重点研究荒漠植物系统元素的分布分配与迁移转化,剖析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形成的地学原因和条件,旨在从理论上探讨干旱荒漠景观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形成的地学机制。

1区域地质概况

1.1地貌特征

460金矿床位于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镇境内,北山地区西北部,属典型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干燥多风,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昼夜温差大。该区年降水量不到75 mm,而潜在年蒸发量大于2 300 mm [2325]。该区属山前平原荒漠戈壁及残山丘陵地貌,海拔高度约1 800 m,比高为5~50 m。区内无常年性地表溪流,只有夏季暴雨短暂性洪水冲刷形成的沙沟。荒漠戈壁广泛分布第四系松散堆积覆盖物,主要由风积沙土和冲、洪积砂砾组成,呈半松散―半胶结状。风积沙土一般为砂泥质;冲、洪积砂砾从细砂到砾石(粒径为10~20 cm)均有,呈次棱角状。覆盖物厚度为05~300 m,一般厚度为2~5 m。第四系覆盖物下的基岩风化强烈,残积及风化层厚度为05~150 m,裂隙极为发育。地下水为第四纪堆积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潜水,地下水位深一般为3~6 m,最浅为05~2.0 m,最深大于50 m。深部基岩断裂破碎裂隙发育时,则与其上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潜水发生水力联系,可形成构造含水体。土壤类型主要有灰棕漠土、含砂砾灰漠土、山地灰棕漠土及盐土,pH值为7.5~95,其多为碱性土,有机质含量低[2526]。

该区自然植被是以温带半灌木和荒漠灌木为主[20]。占优势的植物群落为红沙(Reaumuria soongrica),次为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伴生植物有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 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小白果刺(Nitraria sibirica)、合头草(Sympegma regelu)、木本猪毛菜(Salsola arbuscula)、松叶猪毛菜(Salsola laricif olia)、泡泡剌(Nitraria sphaerocarpa Maxim)、细枝盐爪爪(Kalidium gracile)、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 Moq.)等。植物总覆盖度为15%~20%。红沙属柽柳科红沙属, 为半灌木,垂直根深可超过2 m;梭梭属藜科梭梭属,为小乔木,垂直根深可超过4 m。二者均为典型的旱生植物,耐旱、耐盐、耐碱、耐贫瘠[2729]。

1.2地质背景

460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碰撞形成的板块缝合线上,紧邻红石山―黑鹰山地体。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白山组中酸性变质火山岩及碎屑沉积岩。岩浆岩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呈岩基、岩株状产出。构造以近NW向断裂为主,为矿区的主要控矿容矿构造。含金石英脉主要产于花岗闪长岩内接触带及外接触带变质岩的断裂或裂隙中;单脉长200~400 m,最长900 m;厚04~10 m,最厚3.5 m;倾向NNE或SSW,倾角70°~80°,局部近直立。矿石矿物组合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及石英、长石、绿泥石、绢云母等;Au以自然金及斜方碲金矿、针碲金银矿等碲化物的形式存在。矿石构造有细脉状―网脉状及条带状、团块状等;结构有半自形―他形结构、填隙结构、网状结构等。围岩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成矿阶段可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该矿床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3032]。矿区中变质火山岩、碎屑岩及花岗闪长岩等岩石的Au、Ag含量较高,平均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142×10-9和1.41×10-6,是区域背景相应岩石平均含量的157.8倍和10.1倍。

2试验方法

2.1试验地段选择

在已发现矿床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一定厚度的第四系覆盖、地表植被较发育且已被工程证实其深部存在有金矿体的地段开挖浅井进行试验。该区曾开展过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剖面工作,在花岗闪长岩和变质岩中的金矿体上方均发育Au、Ag、Cu、Sb、Mn、V等植物地球化学异常。Au异常强度为(4196~7589)×10-9,峰值为(520~738)×10-9[33]。

2.2浅井工程编录

浅井长4 m,深5.87 m。浅井断面自上而下可分为7层(图1),分别为A0、A、B1、B2、B3、C、D层。

A0层为硝盐壳层,厚0002~0040 m。

A层主要为风积中―细粒砂及泥,底部冲积洪积物增多,呈半松散状,厚约1.6 m。红沙、梭梭等植物侧根可达该层,主根已穿过该层。

B1层为冲、洪积含中砾中―细粒砂及泥,呈半胶结状,厚约10 m。红沙主根到达该层,梭梭主根穿过该层。

B2层为冲、洪积含巨砾中―细粒砂及泥,呈半胶结状,厚约115 m。梭梭主根穿过该层,在该层上部还发现少数红沙细根。

B3层为冲、洪积含巨―中砾中―细粒砂及泥,呈半胶结状,厚约0.7 m。梭梭主根穿过该层。

C层主要为残积,具有片理化的大小不一岩石碎块及砂泥。该层可见石英脉大的碎块,石英孔洞中褐铁矿锈斑发育,厚约0.4 m。梭梭主根穿过该层。

D层为弱风化绿泥石石英片岩,产状近直立,均已蚀变,主要为硅化、含铁碳酸盐化、黄铁矿化(部分已氧化为褐铁矿),近矿蚀变较强,向远处逐渐减弱。岩石中顺层片理及裂隙发育。石英脉型金矿体产于片岩中,矿体厚约08 m,倾向20°,倾角70°~85°。矿石为被褐铁矿强烈污染呈深褐色的石英块体,块体中见大量黄铁矿流失孔,硅质隔膜及绢云母、绿泥石、黄铁矿、含铁碳酸盐等矿物。梭梭部分主根插入到基岩(矿)裂隙中。

A0为硝盐壳层;A为风积物层;B1为冲、洪积物上层;B2为冲、洪积物中层;B3为冲、洪积物下层;C为残积层;D为基岩层(石炭系下统白山组火山变质岩系及金矿体)

2.3样品采集

(1)覆盖层及基岩样品采集。采样间距:浅井断面上水平间距0.5 m,垂直间距约10 m(保证各层至少有一组样品)(图1)。样品类型及数量:①岩矿鉴定标本,尺寸为3 cm×6 cm×9 cm(共6块);②覆盖层、基岩(矿)含水量、pH值测定样品,覆盖层每一采样点采取砂泥(土),质量约200 g(共54件),基岩(矿)每一采样点采取粒径为1~2 cm的岩(矿)碎块数块,质量约200 g(共20件)。③覆盖层、基岩(矿)元素分析样品,刻槽取样,槽尺寸为10 cm×20 cm×5 cm,质量约1 kg(共74件),样品粉碎至粒径为0074 mm,称样50 g包装待分析。

(2)植物样品采集。在浅井断面0、1、2、3、4 m处(图1),覆盖层上方沿290°方向(即矿体走向)约10 m距离内,采集红沙和梭梭各5株,红沙和梭梭植株地上部分长度要求分别大于10 m和15 m,植株年龄均在3年左右,分根、茎、叶3部分采取(共30件)。样品采集后,立即用当地食用水洗净、晾干、截断、烘干(60 ℃),并粉碎至粒径为02 mm,称样50 g包装待分析。

2.4样品分析

(1)基岩(矿)、覆盖物含水量(W)测定:在现场采集覆盖物砂泥和基岩(矿)碎块样品后,立即用感量为0.01 g的天平称取湿重为M1的样品,在105 ℃下烘干24 h后取出,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取干重M2。按公式W =(M1/M2-1)×100%计算覆盖物、基岩(矿)含水量(质量比,下同)。

(2)基岩(矿)、覆盖物pH值测定:半胶结覆盖物砂泥和基岩(矿)碎块粉碎过2 mm筛孔之后,称取10 g置烧杯中,按1∶1的固水比例加入蒸馏水,搅拌静置30 min,用pH计测定悬浮液pH值。

(3)植物、覆盖物和基岩(矿)元素分析:用湿法消化处理植物、覆盖物和基岩(矿)样品之后进行元素定量分析,得到了Au、Ag、Cu、Pb、Zn、As、Sb、Mo、Co、Ni、Ti、V、Cr、Mn、K、Na、Ca、Mg、Cl等元素含量;Au元素分析方法为泡塑吸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As、Sb元素为原子荧光光谱法,Ag元素为发射光谱法,Ca、Mg、K、Na元素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Cl元素为离子色谱法,其他元素为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

(4)基岩(矿)、覆盖层Fe3+和Fe2+测定及Eh值计算:利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分析各覆盖层、基岩(矿)Fe3+和Fe2+含量,通过Nernst方程计算求出各采样点的Eh值。

近地表条件下,常见Fe2+Fe3++e-反应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为0771 V,则Eh=0771+0059log(Co/Cr)。Co和Cr分别为氧化态Fe3+和还原态Fe2+含量,由此可计算得到Eh值。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元素在基岩(矿)及覆盖层中的分布特征

试验浅井基岩(矿)及各覆盖层元素的平均含量见表1。浅井断面元素含量等值线见图2、3。元素在基岩(矿)和残积层(C+D层)中的分布可分为3类:一类是成矿元素Au及主要伴生元素Ag、Cu、As、Mo(Ti)含量在残积层中含量较高,矿体中的含量高于基岩2倍以上,以矿体为中心形成了原生异常;第二类是在矿体中心部位的含量高于基岩不到2倍,没有形成原生异常,如元素Pb、Zn、Sb、Co、Ni、V、Cr、Mn、Mg;第三类是基岩中元素含量高于矿体中的含量,主要是盐类元素Ca、K、Na、Cl。这可以认为是元素分布的原始基础状态。整个断面(基岩(矿)及其上部各覆盖层)上元素的分布特征为:元素Au、Ag、Cu、Pb、Zn、As、Sb、Mo、(Ti、Cr)在C+D层含量最高,从C+DB3B2B1A层呈降低趋势,有些元素到A层稍有增高;盐类元素Ca、Mg、K、Na、Cl及Mn从C+DB3B2B1A层有规律或波浪式升高;元素分布从C+D层由下向上大致形成了元素Au、Ag、Cu、Pb、Zn、As、Sb、Mo元素Ti、Cr、V、Co、Ni元素Ca、Mg、K、Na、Cl、Mn的分带。从元素分布的发育状态(图2、3)来看,元素Au、Ag、Cu、Zn、As、Sb、Mo、Ti、V、Cr、Co、Ni、Mn含量在矿体及上部各层形成一个高值区,富集中心在D层矿体,在基岩及其上部各层为低值区,而元素Ca、Mg、K、Na、Cl含量在矿体及上部各层形成一个低值区,在基岩上部各层为高值区,富集中心主要在A层。综上所述,元素的迁移富集既受到基岩和矿体中元素原始分布的影响,也受到元素本身活动性的影响,成矿及伴生元素主要富集在下部C+D层,盐类元素主要富集在上部A层。在整体上,无论哪类元素都是以垂向方向上的迁移为主。

3.2基岩(矿)及覆盖层含水量、pH值和Eh值的变化特征

试验浅井基岩(矿)及各覆盖层含水量、pH值、Fe3+ 和Fe2+含量及计算的Eh值见表2。浅井断面含水量、pH值和Eh值等值线见图3。基岩(矿)及覆盖层含水量由下至上从基岩C+D层的15.06%~1524%有规律降低到上部风成砂泥A层的815%~840%,含水量等值线呈舒缓波状。含水量与各类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①覆盖层元素Cr、As、Sb、Pb、V、Ti、Ni、Au、Mo与含水量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这些元素含量由下至上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不同程度地降低;②覆盖层元素Cl、K、Mg、Ca、Na、Mn、Cu、Zn与含水量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这些元素含量由下至上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不同程度地增加;③有些元素(如Ag、Co)与含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近乎零相关。这表明不同元素在覆盖层中的分布同含水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岩(矿)及覆盖层pH值和Eh值分布特征差别很大。Eh值在中部矿体及向上覆盖层中较高,两侧基岩及其上部较低,而pH值正好相反,因此,矿体及其上部覆盖层是一个相对氧化酸性的环境,而其周围基岩及其上部是一个相对还原碱性的环境。这可能同矿体产出部位(断面中部)及水垂直向上位

移有一定关系。pH值和Eh值与各类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①基岩(矿)及上部覆盖层元素Mo、Co、Ni、Ti、V、Cu、Au、Ag、Pb、Zn、As、Sb、Cr、Mn含量与Eh值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与pH值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反映出这些元素含量从两侧基岩上部覆盖层相对还原碱性的环境中部矿体上部覆盖层相对氧化酸性的环境是增高的,说明这些元素的富集环境主要是相对氧化酸性的环境;②基岩(矿)及上部覆盖层元素Cl、Na、K、Ca与Eh值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与pH值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反映出这些元素含量从两侧基岩上部覆盖层相对还原碱性的环境中部矿体上部覆盖层相对氧化酸性的环境是降低的,说明这些元素的主要富集环境是相对还原碱性的环境;③有些元素(如Mg)与pH值和Eh值的相关性不显著,近乎零相关。

3.3生长在基岩(矿)及覆盖层地表的植物中元素含量特征

试验浅井地表生长的红沙和梭梭中元素含量见表3。红沙和梭梭中元素含量特征基本上继承了其生长的基质中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在矿体及其上覆盖层中形成的元素Au、Ag、Cu、Zn、As、Sb、Mo、Ti、V、Cr、Co、Ni等含量高值区,其地表生长的红沙和梭梭中这些元素的含量也相对较高,其中元素Au、Ag、Cu、As、Mo含量高于基岩及其上覆盖层地表生长的红沙和梭梭中元素含量2倍以上,形成了植物地球化学异常;而在基岩及其上覆盖层中形成的元素Ca、Mg、K、Na、Cl、Mn含量高值区,其地表生长的红沙和梭梭中这些元素的含量也相对较高。总体上,多数元素含量在红沙和梭梭根、叶部较高,在茎部较低。元素Au、Ag、Cu、Ti、V、Cr、Mn、Ca含量,根部最大,叶部居中,茎部最少;元素Zn、Mo、Co、Mg、K、Na、Cl含量,叶部最大,根部居中,茎部最少;元素Pb、As、Ni含量,根部最大,茎部居中,叶部最少。这反映出营养性元素向叶部积聚的能力较强,而毒性较大的元素主要积聚在根部。比较而言,在矿体及其上覆盖层中生长的梭梭中元素Au、Ag、As、Sb、Mo、Zn异常的含量要高于红沙,这可能与这些元素在C+D层矿体中心部位含量高而梭梭的根又能达到C+D层有关。梭梭的根可以直接接触到矿体或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可能形成了“固生物地球化学异常”;而红沙的根最多只能到达B层上部,其形成的这些元素“异常”可能主要与水化学异常中的元素有关,属于“液生物地球化学异常”[3436]。同时,对于一些倾向于在剖面中上部富集的元素(如Mn、Co、Ni、Cl、Ca、Mg、K、Na等),根部相对较浅的红沙元素含量都高于根部相对较深的梭梭。由此可见,不同植物的根深不同,其接触到的基质中元素组合、元素含量不同,对不同植物产生的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强度和发育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4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形成的地学机制

土壤水盐运移理论认为:在干旱少雨强烈蒸发的地区,土壤水中的可溶性盐类通过水的垂直运动向地表累积是土壤积盐化过程最为普遍的形式,土壤水是盐分迁移的重要载体[3739]。本次试验金矿的成矿和伴生元素在荒漠覆盖层中的迁移与这种水盐运移过程的机制极为相似。蒸发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的数学方程模型为[3839]

(θc)t=z(D(θ)(θc)z)±(kc)z-S

式中:θ为土壤体积含水量;t为时间;z为垂向坐标,向下为正,向上为负;D(θ)为水扩散系数函数;k为水渗流系数;c为土壤水溶液质量浓度;S为根系吸水项。

在蒸发条件下,土壤水溶液向上运移的量随时间的变化与土壤水溶液的扩散系数、渗流系数、质量浓度及植物根系对水的吸收作用有关。土壤水向上运移的动力有外界的蒸发能力(由外界气象条件决定的潜在蒸发量)和土壤水向上输送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及其对扩散系数、渗流系数产生影响的变化梯度),植物根系对水的吸收也是重要的因素。试验区年降水量不到75 mm,而潜在年蒸发量大于2 300 mm,蒸发是该区土壤水向上运移的最重要动力;基岩(矿)及覆盖物中含水量由下至上从15.06%~15.24%降低到8.15%~8.40%,含水量变化梯度约-05,说明土壤水向上输送能力提供了一定动力来源。试验区植物的覆盖度虽然有限(植物总覆盖度为15%~20%),但根系对土壤中水分及元素的吸取并通过蒸腾作用向大气挥发仍然是导致土壤水向上运移的重要动力。

根据水盐运移的基本理论,结合试验剖面基岩(矿)及覆盖层含水量、pH值、Eh值的分布特征以及元素迁移特点,不同根深植物接触到的基质类型以及产生的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和强度差异,可以初步建立该区干旱荒漠覆盖条件下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形成的地学机制模型(图4)。

在干旱荒漠覆盖条件下,由于强大的外界潜在蒸发力、含水量及其变化梯度、植物吸收蒸腾等驱动力,地下水土壤水携带的各种可溶性成分和成矿伴生元素垂直向上运移,随着土壤水的减少,到达覆盖层上部后,作为溶剂的水分被蒸发,而作为溶质的各种元素被截留下来。总体来说,在垂向上溶度积较大的盐类元素K、Na、Cl、Ca淀积在上部,溶度积相对较小的成矿伴生元素Au、Ag、Cu、Pb、Zn、As、Sb、Mo等在下部。同时,由于矿体产出部位的影响,在横向上矿体及其上部覆盖层形成的相对氧化酸性的环境形成了Au、Ag、Cu、Zn、As、Sb、Mo等元素相对高含量的淀积区,两侧基岩及其上部覆盖层形成的相对还原碱性的环境形成了K、Na、Cl、Ca、Mg、Mn等元素相对高含量的淀积区。生长在矿体部位的植物吸收了较多的Au、Ag、Cu、As、Mo等元素,形成了植物地球化学异常。不同根深的植物对土壤中水分及元素的吸取深度和基质类型不同,导致植物吸收的元素组合及含量不同,形成的植物地球化学异常“成因”不同。因此,在旱区荒漠覆盖条件下,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主要与水盐运移将下部成矿伴生元素搬运到上部植物根系所能吸收的部位有关,不同根深的植物产生的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强度等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5结语

(1)460金矿床地处甘肃北山西北部,属典型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地貌为山前平原荒漠戈壁及残山丘陵,植被是以温带半灌木和灌木荒漠为主的植被类型,占优势的植物群落为红沙(Reaumuria soongrica),次为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二者均为典型的旱生植物。

(2)试验区年降水量不到75 mm,潜在年蒸发量大于2 300 mm,因此,蒸发是该区土壤水向上运移的最重要动力;基岩及其上部覆盖物中含水量变化梯度约-05,为土壤水向上运移提供了一定的动力;植物总覆盖度为15%~20%,其根系对土壤中水分及元素的吸取蒸腾也是导致土壤水向上运移的重要动力。在这些驱动力的作用下,荒漠覆盖条件下金矿床的地下水和土壤水携带的各种可溶性成分和成矿伴生元素在垂直方向上运移。

(3)元素的迁移富集既受到矿体和基岩中元素原始分布的影响,也受到元素所处环境及本身活动性的影响。在垂向上,Au、Ag、Cu、Pb、Zn、As、Sb、Mo等成矿伴生元素主要富集在下部C+D层,K、Na、Cl、Ca等盐类元素主要富集在上部A层。在横向上,矿体及其上部覆盖层形成的相对氧化酸性环境形成了Au、Ag、Cu、Zn、As、Sb、Mo等元素相对高含量区,两侧基岩及其上部覆盖层形成的相对还原碱性环境形成了K、Na、Cl、Ca、Mg及Mn等元素相对高含量区。

(4)在矿体上部地表生长的红沙和梭梭中元素Au、Ag、Cu、As、Mo含量是两侧基岩上部地表生长的红沙和梭梭的2倍以上,形成了植物地球化学异常,而在基岩上部地表生长的红沙和梭梭中元素Ca、Mg、K、Na、Cl、Mn含量相对较高,表明红沙和梭梭中元素含量基本上继承了其生长的基质中元素含量分布的特征。多数元素在红沙和梭梭根、叶部含量较高,营养性元素(如Zn、Mo、Mg、K、Na、Cl等)向叶部积聚的能力较强,而毒性较大的元素(如Pb、As、Ni)主要积聚在根部。

(5)矿体上部生长的梭梭中元素Au、Ag、As、Sb、Mo、Zn异常的含量要高于红沙。这可能与梭梭的根(深4 m以下)能达到C+D层并直接接触到矿体或岩石地球化学异常有关,梭梭可能形成了“固生物地球化学异常”,而红沙的根(深2 m以下)最多只能到达B层上部,其形成的元素“异常”可能主要与水化学异常有关,属于“液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因此,不同植物的根深不同,其接触到的基质中元素组合、元素含量不同,对不同植物产生的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强度和发育程度有着重要影响。

(6)本次试验金矿的成矿伴生元素在荒漠覆盖层中的迁移同蒸发条件下水盐运移过程的机制极为相似。结合试验剖面氧化还原和酸碱性条件、元素分布特征和迁移特点、不同根深的植物接触到的基质类型以及产生的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和强度差异,初步建立了干旱荒漠覆盖条件下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形成的地学机制模型。旱区荒漠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主要与水盐运移将下部成矿伴生元素搬运到上部植物根系所能吸收的部位有关,不同根深的植物产生的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强度等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LINTIM M J,BUTT C R M,SCOTT K M.Gold in Vegetation and Soil:Three Case Studies from the Goldfields of Southern Western Australia[J].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1997,58(1):114.

[2]REID N,HILL S M,LEWIS D M.Biogeochemical Expressign of Buried Aumineralisation in Semiarid Northern Australia: Penetration of Transported Cover at the Titania Gold Prospect,Tanami Desert Australia[J].Geochemistry:Exploration,Environment,Analysis,2009,9(3):267273.

[3]REID N,HILL S M.Biogeochemical Sampling for Mineral Exploration in Arid Terrains:Tanami Gold Province,Australia[J].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10,104(3):105117.

[4]REID N,HILL S M.Spinifex Biogeochemistry Across Arid Australia:Mineral Exploration Potential and Chromium Accumulation[J].Applied Geochemistry,2012,29:92101.

[5]DUNN C E.Handbook of Expl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Volume 9[M].Amsterdam:Elsevier,2007.

[6]HARJU L,HULDEN S G.Birch Sap as a Tool for Biogeochemical Prospecting[J].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1990,37(3):351365.

[7]VILADEVALL M,PUIGSERVER D,SAAVEDRA J,et al.Biogeochemical Exploration Using the Thola Shrub in the Andean Altiplano,Bolivia[J].Geochemistry:Exploration,Environment,Analysis,2012,12(1):3344.

[8]OKUJENI C D.Bio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 into Possible Use of Leaf and Bark Samples of Some Savanna Trees in Prospecting for Uranium in the Upper Benue Trough,Niger[J].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1987,1:5764.

[9]BADRI M,SPRINGUEL I.Biogeochemical Prospecting in the Southeastern Desert of Egypt[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1994,28(3):257264.

[10]DUNN C E,BROOKS R R,EDMONDSON J,et al.Biogeochemical Studies of Metaltolerant Plants from Southern Morocco[J].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1996,56(1):1322.

[11]FERNANDEZTURIEL J L,ACENOLAZA P,MEDINA M E,et al.Use of Three Widely Spread Plant Species from American Arid Regions for Exploration of Tin Mineralizations[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3,53(4):607618.

[12]NKOANE B B M,SAWULA G M,WIBETOE G,et al.Identification of Cu and Ni Indicator Plants from Mineralised Locations in Botswana[J].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05,86(3):130142.

[13]孔令韶,孙世洲,罗金铃,等.青海锡铁山矿区铅、锌的植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8,12(1):4049.

KONG Lingshao,SUN Shizhou,LUO Jinling,et al.The Phytocommunity and Phytogeo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of Pb and Zn in the Mining Area of Xitieshan Mountain in Qinghai Provinc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Pb and Zn Deposits[J].Acta Phytoecologica et Geobotanica Sinica,1988,12(1):4049.

[14]孔令韶,高平,任天祥,等.内蒙阿拉善脑木洪铜矿区的植物地球化学特征[J].植物学报,1992,34(10):781789.

KONG Lingshao,GAO Ping,REN Tianxiang,et al.Characteristics of Phytogeochemistry in Naomuhong Copper Mine Area at the Alashan of Nei Monggol[J].Acta Botanica Sinica,1992,34(10):781789.

[15]沈远超,杨金中,李慎之.生物地球化学方法与金矿找矿:以新疆西准噶尔安齐成矿断裂带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1999,18(3):5559.

SHEN Yuanchao,YANG Jinzhong,LI Shenzhi.Application of Biogeochemistry in Gold Deposit Exploration as Exemplified by Anqi Metallogenic Fault in Western Junggar[J].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1999,18(3):5559.

[16]宋玮,雷良奇,宋慈安,等.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区植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有效植物和元素的选择[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6,36(2):195206.

SONG Wei,LEI Liangqi,SONG Cian,et al.Characteristics of Phytogeochemistry and Prospecting Choices of Effective Plants and Elements in Kalatongke CuNi Ore Field,Xinjiang[J].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6,36(2):195206.

[17]宋慈安,宋玮,雷良奇,等.干旱荒漠区勘查植物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关键科学问题[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4,34(3):595606.

SONG Cian,SONG Wei,LEI Liangqi,et al.Current Research and Critical Scientific Issues of Exploration Vegetation Geochemistry in Arid Desert Area[J].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4,34(3):595606.

[18]宋慈安,雷良奇.我国勘查植物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9,29(1):111.

SONG Cian,LEI Liangqi.Research and Orientation of Exploration Vegetation Geochemistry in China[J].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9,29(1):111.

[19]宋慈安,雷良奇,杨启军,等.甘肃公婆泉铜矿区植物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2000,29(4):343350.

SONG Cian,LEI Liangqi,YANG Qijun,et al.Characteristics of Phytogeochemistry in Gongpoquan Copper Ore Field,Gangsu,China[J].Geochimica,2000,29(4):343350.

[20]宋慈安,雷良奇,杨启军,等.甘肃北山金、铜矿床红沙的植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J].地质与勘探,2001,37(3):4549.

SONG Cian,LEI Liangqi,YANG Qijun,et al.Botanical Geochemistry of Redwood of the AuCu Deposits in Beishan,Gansu[J].Geology and Prospecting,2001,37(3):4549.

[21]宋慈安,雷良奇,杨启军,等.甘肃公婆泉铜矿区生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预测模式[J].地质地球化学,2002,30(2):4045.

SONG Cian,LEI Liangqi,YANG Qijun,et al.Characteristics of Biogeochemical Anomalies and Prognostic Model in Gongpoquan Copper Ore Field,Gansu,China[J].Geologygeochemistry,2002,30(2):4045.

[22]宋慈安,雷良奇,杨启军,等.甘肃公婆泉铜矿化集中区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3,23(1):1825.

SONG Cian,LEI Liangqi,YANG Qijun,et al.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Gongpoquan Copper Mineralized Province,Gansu[J].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3,23(1):1825.

[23]王素萍,张存杰,韩永翔.甘肃省不同气候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中国沙漠,2010,30(3):675680.

WANG Suping,ZHANG Cunjie,HAN Yongxiang.Trend of Potentia1 Evapotranspiration and Pan Evaporation and Their Main Impact Factors in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of Gansu Province[J].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2010,30(3):675680.

[24]冯建森,邹佳辉,张玉良.甘肃马鬃山地区梭梭林分布特征及植被恢复技术初探[J].林业实用技术,2013(9):13.

FENG Jiansen,ZOU Jiahui,ZHANG Yuliang.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 Forest of Mazong Area in Gansu Province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echnologies[J].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9):13.

[25]陈清善,曹丽娟.甘肃马鬃山25年气温和降水特征分析[J].北京农业,2015(3):137.

CHEN Qingshan,CAO Lijuan.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25 Years in Mazongshan,Gansu[J].Beijing Agriculture,2015(3):137.

[26]姚铁山.甘肃马鬃山(北山)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简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9(6):2224.

YAO Tieshan.Introduction of the Regional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Mazongshan (Beishan) Area,Gansu[J].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1959(6):2224.

[27]黄大桑.甘肃植被[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HUANG Dasang.Vegetation in Gansu Province[M].Lanzhou: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7.

[28]贾志清,卢琦.梭梭[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JIA Zhiqing,LU Qi.Haloxylon Ammodendron[M].Beijing: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5.

[29]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中国沙漠植物志:第二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Lanzhou Institute of Desert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Desert Flora of China:The Second Volume[M].Beijing:Science Press,1987.

[30]黄增保,魏志军,金霞.甘肃北山460金矿埃达克质石英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J].甘肃地质学报,2005,14(2):3034.

HUANG Zengbao,WEI Zhijun,JIN Xia.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ine Adakitic Quartzdiorite Complex from the Beishan Area,Gansu Province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Acta Geologica Gansu,2005,14(2):3034.

[31]杨兴吉.甘肃省肃北县460金矿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J].甘肃科技,2009,25(7):5253,24.

YANG Xingji.Ore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460 Gold Deposit in Subei County,Gansu Province[J].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25(7):5253,24.

[32]杨小三,刁海忠.甘肃北山460金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J].科技信息,2013(13):425426.

YANG Xiaosan,DIAO Haizhong.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460 Gold Deposit in the Beishan Area,Gansu Province[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3(13):425426.

[33]宋慈安,雷良奇,杨仲平.北山荒漠景观区金、铜矿床植物地球化学找矿试验[J].物探与化探,2012,36(3):332338.

SONG Cian,LEI Liangqi,YANG Zhongping.Botanogeochemical Prospecting Test in Gold and Copper Deposits of Beishan Desert Area[J].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12,36(3):332338.

[34]科瓦列夫斯基А Л.金属矿床的生物地球化学晕[J].地质地球化学,1977(6):4858.

KОВАЛЕВСКИЙ А Л.Biogeochemical Halo of Metal Deposits[J].Geologygeochemistry,1977(6):4858.

[35]科瓦列夫斯基 А Л .生物地球化学法的找矿深度[J].地质地球化学,1987(7):2022.

KОВАЛЕВСКИЙ А Л.Prospecting Depth of Biogeochemical Method[J].Geologygeochemistry,1987(7):2022.

[36]任天祥,李立,张华,等.俄罗斯的勘查生物地球化学:赴俄罗斯考察见闻[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93(2):2428,31.

REN Tianxiang,LI Li,ZHANG Hua,et al.Russias Exploration of Biogeochemistry:Visit to Russia[J].Foreign Geoexploration Technology,1993(2):2428,31.

[37]姚德良,李新.塔里木盆地绿洲农田土壤水盐运动动力学模式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8,21(1):1017.

YAO Deliang,LI Xin.Study on Mechanical Model of Watersalt Movement in Soil of Dasis Cropland in Tarim Basin[J].Arid Land Geography,1998,21(1):1017.

[38]黄领梅,沈冰.水盐运动研究述评[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2000,11(1):612.

HUANG Lingmei,SHEN Bing.Review on Advance in Water and Salt Dynamics Studies[J].Northwest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gineering,2000,11(1):612.

第3篇

本着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先用一段精美的动画瑞雪图把学生由晴朗的现实引入大雪纷纷、银装素裹的雪境中后,引出本节课要学的《第一场雪》,并通过学生质疑定标。接着在导学达标环节中,我以学生读为主,先后设计了三次读:一快速读,初步感知雪的特点。二精读、研读,三激情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读期间,我制作了一组配乐雪景图,让学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观赏中更加对雪的喜爱。最后,我设计了抄、背、画、查、吟的课外拓展训练,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使我感到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始终以学“读”为主、学“悟”为主。学生读:粗略读、研读、激情朗读、配乐读;教师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然后通过学生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而有效的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本节课中,我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和他们一块读,一块画,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顺利达标。又如在朗读训练中,我把自己当作孩子们一员,和他们赛读,让课堂成为我们师生共同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让学生真切感受我是他们的学习伙伴。

三、恰当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唤起了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本节课辅助教学的精彩其一是开始的激情导入。用一段精美的动画,从形、声上一下把学生带入了雪的氛围。其二是学完雪后美景后,设计的一组配乐雪景图,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更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深的喜欢雪,想要赞美雪。

四、课堂上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作为孩子,那就更不例外。本节课中,我注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通过一句句发自发腑的赏识、激励,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更自信,并不断地追求成功,学得更主动了。

虽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中不能恰当地控制浒墅关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在好学地方用时太长,导致时控失调,前松后紧。

第4篇

数学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渗透到生活的很多方面。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人们通常都关注获奖人选,但并不清楚诺贝尔基金运作情况。1896年,诺贝尔死后留下的遗产变现后约折合现金920万美元,不仅在当时,即便是现在,这笔遗产都可说是一笔巨额财产。可是,随着每年奖金发放及基金运转的开销,到1953年诺贝尔基金竟然只剩下330万美元,眼见基金消耗大半,管理者及时醒悟,他们不再将基金单纯地存在银行吃利息,而是投资到股票和房地产上,于是基金开始不断地增值积累,其奖金金额也逐年增长。到现在,基金的总资产已近三亿美元,每项奖金已达百万美元之多。说到这里,不妨看一道数学题:假定一个年轻人身无分文,从现在开始努力工作,能够每年存下一万四千元,并且将这些钱投资到股票、房地产等方面,每年获得20%的收益,如此坚持40年,那么40年后,他能积累多少财富?这是一个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数字,通常猜个三、五百万,往多了猜不过一千万,然而依照等比数列计算复利的公式,正确答案应该是1.028亿万元,一个众人都不敢想象的数字。台湾著名的理财专家黄培源先生在许多场合,多次讲到这个制造亿万富豪的神奇致富公式。这个神奇的数学公式表明,一个20岁的上班族如果依照这种方式进行投资,到60岁退休时就会是亿万富翁了。若是将这个神奇的致富公式告诉孩子、孙子……精打细算,妥善经营,不愁一个家不富。这是从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个小小的例子,由此是否能领略到枯燥的数学公式的另一面呢?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有多种途径,最基本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逐步领悟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感受成功……2001年教育部颁布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后,数学生活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在新教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已成为一线数学老师的共识。可见教学素材应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且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从而给数学课堂注入新鲜血液。

其次是学生的思想定位很关键,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不管你认为自己能或不能成功,你都是对的,结果却大不相同。”我想这是亨利·福特在创业过程中一个很经典的见地。数学的学习也是这样的,不无论你认为自己能或不能学有所成,你都没错,结果却大不相同,未来的收益也大相径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家鞋厂派出两个业务员去一个地方做市场调查,当他们踏上这片岛屿时,他们看到岛上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光着脚,于是他们返回汇报,其中一个业务员说:这个市场没有开发的可能,因为大家都不穿鞋。而另一个业务员却是神采飞扬:太好了,这个市场太大了。大家都没有鞋,哪怕每人只买一双鞋,需求量都是非常可观的。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一则小故事,其中的道理同样可用在数学学习上,所以学生应该给自己的思想作一个合适的定位,好让自己有勇气面对接下来的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各个难关,因为结果会大不相同。

再者是要更新理念,不要以为“赚多赚少都是赚”,据说美国公务员考试中这样一道题:有一个人在市场上花8元钱买了一只鸡,然后以9元钱的价格卖掉,后来一想,感到自己卖便宜了,便用10元钱买回来,又以11元钱的价格卖了出去。问题是,这人是赚了还是赔了?当我们看到这个问题时,会觉得美国公务员考试怎么出这么粗浅的一道题,答案不是明摆着吗,赚了2元钱。让人意外的是,本题的正确答案竟然是“这个人赔了4元钱”。解析如下:按照题目所说,8元买9元卖,10元买11元卖,是赚了2元钱,但他本可以8元钱买两只鸡,然后以11元钱的价格卖出,这样算就能赚6元钱,他少赚了4元钱,所以就是赔了4元钱,“少赚就是赔”,这是一种追求更好的思想意识。很多时候,只要努力还可以有更多的收获,学习数学跟经营生意道理是相同的,少赚就亏了,既然数学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就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得每节课的收益,这应该是学生踏入职校学习的重新拥有的理念。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职校上数学的第一课时想要做的,一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知识的欠缺,以及因数学知识的匮乏可能带来的缺憾,激发他们想努力、想积累的决心;二是让学生认定可行,数学虽然难,只要付出会有所成;三是让学生知道要好好地经营每节课,因为少赚就赔了。希望这一课能帮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待数学基础教育,有助于他们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第5篇

医生解释说,我国有2亿多人患有高血压,发病率高达25%,而且如今高血压已经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运动量少、肥胖、学习压力大、焦虑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是青少年患高血压的主要原因。虽然小明只有15岁,但是由于长期重口味的饮食以及久坐不动,再加上生活节奏快、课业压力大等因素,促使高血压形成,并且可能演变为顽固性高血压,需要终身服药。若血压监控不良,则与老年人一样会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重口味增加中风危险

不良的饮食方式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进食过量脂肪、盐分,缺少运动,体内脂肪过量堆积,引起小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每天若减5克盐,成人收缩压将下降约5.5毫米汞柱,高血压患病率下降7%,可减少24%的中风和18%的冠心病。如此,每年可避免36万人因中风和冠心病死亡。

为何食盐对高血压有如此大的“助推力”呢?医生解释说,盐易存积在血管壁内。血管的阻力越大,血压就越高,心肾等内脏的负荷就越重,机体正常代谢功能被打乱,会出现水肿,产生脑血管意外或心力衰竭的危险性大幅度增加。同时,高盐饮食,需要饮用大量的水,血液中的水容量增加,会增加血管的负担,也会使得血压增高。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中国营养W家建议不超过6克。

高血压症状多种多样

专家介绍,30%左右的高血压患者是没有症状的,但是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疼,有些患者的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心悸、后颈部疼痛,后枕或太阳穴搏动感等;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失眠、健忘或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耳鸣、情绪易激动等神经系统症状,有些还会出现流鼻血等。

高血压出现相应症状,相当于给患者发出身体的报警信号。应警惕的是许多病人在血压慢慢升高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了高血压状态,没有症状,反而更加危险。有的患者长期不了解自己高血压的病情,直到发生中风、心衰、心梗才知道。

第6篇

1.领导部门意识淡薄,家长学生思想偏激

乡村中学地理教育存在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地理学科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关领导部门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对传统地理学科的认识水平上,对现代地理教学的教育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地理课在乡村中学中尤其不受重视,重视的只是中考和跟中考科目有关的科目。有的学校制定教学奖励制度,地理也被排除在外。在中考这根指挥棒下,主课教师成为校长的宠儿,初三教师是校长的掌上明珠,地理教师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与评优无缘,与奖金无份,更谈不上晋级,因此大部分教师不愿担任地理课。

乡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学习不够重视,存在轻视地理教育的思想,往往只关注所谓的主课成绩,根本不会去过问他的地理成绩如何,考试不及格也无所谓;学生也存在这种意识,在行动上表现为不积极、没兴趣。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出现了种种不应有的思想障碍和工作阻力,从而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2.师资力量不全

要提高地理教育质量,只有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地理教师队伍。现在许多乡镇一级的地理教师非常不稳定,每个学期都可能发生变动,常常是一些不能胜任某些“主科”科目的教师来临时担任;还有的一些教师的工作量不够,增加几节地理课时凑数的;有的是没有地理专业教师,临时抓一些“老弱病残”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照顾。有的乡镇学校虽固定几个教师上课,但由于教师没有学过地理专业,地理教学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科学性错误及不规范的语言,就不足为怪了。如有的老师还在课堂上提出“拉丁美洲是北美还是南美”等问题。我在一次地理考试出卷时,出了一道很好的与地理有关的开放性试题,结果还被一位非地理专业的教师把他给删除了,弄了一个大笑话。我县多年以来,地理教师奇缺,不但初中如此,就连高中都是如此。近几年的高中升学志愿中,几乎没有学生填报地理专业。而且每年招聘教师也不能招到一个地理教师。在我县的店前高中,有一位教师每个星期要教30多节地理课,可见地理教师少得可怜。

由于不合理的教学评估和不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得部分教师不愿教地理课,往往在开学时教师们抢着担任主课。即使是地理专科毕业的教师也改弦易辙,宁愿学非所用,也要削尖脑袋钻进主课教师队伍中去。(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是从地理专业毕业的,可是到中学19年以来,主教数学课程,地理都只是附带地教点。当然这也有数学教师偏少的原因。)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主课教师绞尽脑汁占用副课,尤其是期中、期终阶段特别严重。有的地理教师也无所谓,别人上,他乐得休息,其乐无穷。

3.教研机构空缺,教学方法不当

可以说,大多乡镇学校连地理教研组都没有,更不谈开展教研活动。即使有的学校有,教研活动也不正常,许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不了。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地理教师队伍,专门成立地理教研组,在教师队伍中要有骨干教师带领,要开展传、帮、带,互相学习提高,才能根本扭转这种局面。

在教学方法上,有些课堂上有不负责任的老师上课甚至让学生自习,任由学生;有的教师还是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堂课从头讲到尾;有的教师让学生在书本上画出认为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有的教师不善于提问,学生答不出就不断埋怨;有的教师缺乏读图、识图、绘图的能力。一幅地理图表,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相互联系、因果关系、现象等,可以代替教师的大量语言,有助于教师口头讲述,达到简明、醒目、具体形象的特色,还便于记忆。但现在许多地理教师不具备这种基本能力。

乡村初中现代化教育设备相对落后,有些教师在电教方面孤陋寡闻,没有掌握最基本的演示、制作课件的水平。部分教师虽然经培训学会了一定的操作方法,但由于不常用,时间一长,便望“机”兴叹。所以课堂中大多还是老办法来教学。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是地理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乡村中学仍然普遍采用以感知、理解教材为主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演绎轻归纳,严重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可以说,教学方法的不当是乡村地理教育质量低下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4.教学设备短缺,教辅资料空无

学校历来是一个穷的单位,近年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地增加,但是教育经费仍然有限。大多数学校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许多乡村中学欠缺教学挂图、资料、模型、标本,不少学校未能配备完整图书室、实验室,教师备课时手头上只有课本和教参,要讲解知识没有挂图,要实物展示没有标本模型。教师无法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来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不能不大打折扣了。即使有一些地图、挂图,也是不能跟上时局的变化。象我校的一张中国政区图,香港和澳门都还在外国人的手里呢!

有些乡村初中只有教材,缺少配套的辅助材料,连教师的参考书都没有。地理学科成了“无课标,无教参,无练习”的“三无”学科。虽然“课程标准”规定有“乡土”地理教材的有关要求,但能够真正实施的并不是很多,以至于“标准”中对“乡土”地理的要求,形同虚设。这样缺乏对乡土地理的理解,将来如何建设和改造自己的家乡呢?

5.学生素质低下,课标要求超高

第7篇

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1、作为科任,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2、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3、作为教初三政治课的老师,明白自己教学工作任务的重要性,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4、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使得本学期各个班级的政治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了预期中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学期考试中也取得了较为优异成绩。

第8篇

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释义: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大乱子。

2、出处:战国末期韩非子《韩非子·喻老》。节选:知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

3、意思是: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1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课堂上,老师要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如:在学习生字时,学生经常提出“老师,你多了个钩,你少了一撇”,当时自己心里清楚是写的快连笔的结果,如果你当时说:“知道了,就你多事。”从此,这个学生也许不再提出问题,而换一个角度,先肯定这个学生的观察力,再请同学们也看清楚老师的这个毛病,以后不要再犯老师同样的错误,气氛形成了,同学们就敢问了。

2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能指责,要肯定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辨论会。如我在讲《小小的船》一课时,学生看过了课文后问:“船在地上,月儿在天上,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船那么小,月亮那么大,怎么把它们两个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备课时都考虑到了,而班上一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没料到的,“小女孩坐在月亮上看星星,那么多星星为她照明,她还点着蜡烛干什么?”她这个问题一提出,还没等我回答,同学们就议论纷纷,于是我就灵机一动,让同学们先讨论,再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种各样,有的说星星虽亮,可离小女孩远。然后转入正题,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诗歌想象。她这一个问题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须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我觉得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质疑兴趣得到了培养,越来越愿意问了。

3留出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要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从而引导学生去问。学生问“水田”是什么意思?学生的回答是“水很甜”、“水里有田地”,最后通过讨论,得出了“水田”就是“地里有小的稻田。”用这种老师问学生,学生问老师的质疑方法,课堂上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目的。

4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学生愿问、敢问,但有的学生问的质量不高,这个词是什么,那个词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如何问,怎样疑?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4.1从课题上质疑

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即有利于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小竹排在画中游》,打开课件后,引导学生质疑。“小竹排”是南方的运输工具,我们北方的学生没见过,所以学生自然会问:“小竹排在画中游”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的理解课好了铺垫。然后利用多媒体,通过在屏幕直观理解问题,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4.2从课文词、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的地方,从中寻找问题,如《神奇的塔》一课,有一句是妈妈说:“这是广播电视塔,它很神奇,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学生质疑:“平时,我们常用‘精彩’,这时为什么用‘多彩的世界’”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把动物世界、各国的风光、动画故事、新闻联播等展示给他们看,引导学生解答了这一疑问,也使学生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3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句段质疑,即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

4.4 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认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悯农》一诗,我正讲其意思,一学生突然举手问:“你不是说过,‘谁’的后面都是问号吗?为什么‘谁知盘中餐’后面不用问号呢?”

“学起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问答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爱懂的字、词、句、篇,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总之,鼓励学生质疑,把学生引入自由的天地,学生思维闸门就打开了,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有趣了,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